元稹与韦丛范文

2022-05-22

第一篇:元稹与韦丛范文

元稹:菊花

篇一:元稹《菊花》

《菊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菊、舍、遍、渐、偏”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诗、图对照,品读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赏过菊花吗?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 你能描绘一下你所看到的菊花吗? 2.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3.师生共同介绍作者: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九岁能诗,十五岁明经及第。他与白居易共同开创浅切的新诗风,世评“元轻白俗”。他两人均曾企图以诗为救世之工具,共同致力于讽谕诗。其诗朴质深切,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生活。与此同时,他还遗有许多感伤性质的杰作。有许多歌咏元、白两人深厚友情的酬答诗。有《元白长庆集》。 (板书:菊花 元稹)

(二)古诗学习,三步走 第一步:知音(知道读音,做到读准字音) 学生提出“知音”方法(如,查字典等工具书、问同学、请老师帮忙等等) 1.自由读,选择自己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指名读、老师范读)

3.学生提出需要注意的字的读音

4.齐读全诗

第二步:明意(明白整首诗的意思)

学生提出方法,老师相机补充(借助课下注释、对照插图、借助工具书、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等等)

自主学习

1.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互相交流、理解古诗

3.出示全诗,大家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教师相机提问: 1.秋天的菊花开得怎么样?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丛、绕)

2.陶家是谁的家,作者怎么就想到了陶家?(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 3. 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4.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明确: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好像是陶渊明的家,我沿着篱笆,一遍又一遍地欣赏菊花不觉太阳已渐渐地西斜。不是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爱菊花,而是菊花开完后,再也没有花了。

第三步:悟情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出问题,引发探究

(1)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表达诗人对菊花的情有独钟,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2)哪句诗交代了诗人爱菊的原因?

分析: “此花开尽更无花”一句道出元稹爱菊原因,从字面看,菊花在百花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集中到菊花上。其中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爱菊?

分析:“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表现出来。 2.发挥想象,读中感悟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配背景音乐)

(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2)诵读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指名读、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小结,《菊花》一诗,诗人描写了菊花的多、美以及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诗人对菊花的情有独钟,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4.有感情地朗诵《菊花》并背诵

(三)作业布置:搜集、诵读有关描写菊花的诗句。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

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出版社s版四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三首之一《菊花》,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菊花》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所作的一首古诗。菊花是诗人们喜爱的歌咏题材。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不畏风霜,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蕊洁香远,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则是:不是因为百花之中我最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凋谢之后就没有别的花可欣赏,人们的爱花之情自然集中到菊花上来了。诗人的立意新颖别致是咏菊诗中难得的篇章之一。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排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见前面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见前面

四、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由于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有一定困难,对词句的理解、情感的体会、引发想象是难点。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采用创设情境、启发探讨等方法,启发学生想象,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多媒体与板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

2、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

所以在教学中,以古诗学习,三步走的方法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篇二:菊花_元稹

菊花_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①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①: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翻译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绕”字则

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图。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 篇三:元稹 关于菊古诗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赏析

东晋大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图。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

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 篇四:菊花(带拼音) 菊 花

tángyuánzhěn唐 元稹

qiūcóngràoshasìtáojiā秋 丛 绕 舍 似 陶家,

biànràolíbiānrìjiànxi? 遍 绕 篱 边 日渐 斜。

búshìhuāzhōngpiānàijú 不是 花 中 偏爱 菊,

cǐhuākāijìngangwúhuā 此 花 开 尽 更 无 花。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篇五:菊花阅读答案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诗中第二句中“遍绕”“日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2)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

参考答案:

16(1)表现作者喜爱、痴迷、流连忘返的情景。(2分)

(2)寄托了作者对坚贞不屈,独立孤傲个性的欣赏,对高洁隐逸人格的向往和追求。(2分)

菊 花

[唐]元 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秋丛,即丛丛的秋菊。

1. 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 的景象,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 的

情态。(2分) 2. 说说诗人“偏爱菊”的原因。(2分)

答:

参考答案:

1.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满院盛开。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入迷、留连忘返(各

1分) 2.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2分,用“此花开尽更无花”回答得1分)

【赏析】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

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

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

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

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

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

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

而乐不思返的画图。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

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

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我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

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

寓有深意。

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

第二篇:元稹《菊花》[范文模版]

《菊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菊、舍、遍、渐、偏”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诗、图对照,品读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赏过菊花吗?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 你能描绘一下你所看到的菊花吗? 2.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3.师生共同介绍作者: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九岁能诗,十五岁明经及第。他与白居易共同开创浅切的新诗风,世评“元轻白俗”。他两人均曾企图以诗为救世之工具,共同致力于讽谕诗。其诗朴质深切,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生活。与此同时,他还遗有许多感伤性质的杰作。有许多歌咏元、白两人深厚友情的酬答诗。有《元白长庆集》。 (板书:菊花 元稹) (二)古诗学习,三步走

第一步:知音(知道读音,做到读准字音)

学生提出“知音”方法(如,查字典等工具书、问同学、请老师帮忙等等)

1.自由读,选择自己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指名读、老师范读) 3.学生提出需要注意的字的读音 4.齐读全诗

第二步:明意(明白整首诗的意思)

学生提出方法,老师相机补充(借助课下注释、对照插图、借助工具书、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等等) 自主学习

1.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互相交流、理解古诗

3.出示全诗,大家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教师相机提问:

1.秋天的菊花开得怎么样?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丛、绕) 2.陶家是谁的家,作者怎么就想到了陶家?(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

3. 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4.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明确: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好像是陶渊明的家,我沿着篱笆,一遍又一遍地欣赏菊花不觉太阳已渐渐地西斜。不是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爱菊花,而是菊花开完后,再也没有花了。

第三步:悟情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出问题,引发探究

(1)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表达诗人对菊花的情有独钟,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2)哪句诗交代了诗人爱菊的原因?

分析: “此花开尽更无花”一句道出元稹爱菊原因,从字面看,菊花在百花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集中到菊花上。其中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爱菊?

分析:“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表现出来。 2.发挥想象,读中感悟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配背景音乐) (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2)诵读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指名读、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小结,《菊花》一诗,诗人描写了菊花的多、美以及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诗人对菊花的情有独钟,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4.有感情地朗诵《菊花》并背诵

(三)作业布置:搜集、诵读有关描写菊花的诗句。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

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出版社S版四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三首之一《菊花》,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菊花》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所作的一首古诗。菊花是诗人们喜爱的歌咏题材。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不畏风霜,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蕊洁香远,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则是:不是因为百花之中我最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凋谢之后就没有别的花可欣赏,人们的爱花之情自然集中到菊花上来了。诗人的立意新颖别致是咏菊诗中难得的篇章之一。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排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见前面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见前面

四、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由于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有一定困难,对词句的理解、情感的体会、引发想象是难点。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采用创设情境、启发探讨等方法,启发学生想象,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多媒体与板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

2、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

所以在教学中,以古诗学习,三步走的方法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三篇:元稹 - 《樱桃花》评析

樱桃花

朝代:唐代作者:元稹

原文:

樱桃花,一枝两枝千万朵。花砖曾立摘花人,

窣破罗裙红似火。

评析:

元稹此诗描写樱桃花,就全诗来看,意境生动活泼,给人一种明艳、清晰的视觉感官体会,描写静景,却能给人以动态的体验感。另外全诗不过寥寥几句,但简明凝练,描景抒情,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第一句“樱桃花”开门见山的推出所要描写的景物。第二句马上承接上一句并运用一系列的量词由一到二到千万,恰似人的视线般由远及近,由一处及整体。这样的描写手法立马使静默沉寂的樱桃花有了一种爆发般活泼、热闹的气氛,恰拟于宋子京“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却又比宋句写的更含蓄,若绵酒般可令人回味无穷。第三句笔锋一转却是睹物思人,“花砖曾立摘花人”便是物是人非,然而无论作者或读者却都能将摘花人的形象还原回樱桃花枝下的花砖上面。于是便有了最后一句:一袭罗裙,红艳似火,花衬人娇,人比花灿。素手若玉,皓腕凝霜,折花微扬,婷婷玉立,回眸嫣然一笑,热情似火,瞬间黯淡了周围。

然而片刻的恍惚过后呢?却是油然而至的失落。譬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喧闹开着的花儿,那一池的活泼美丽,终却只化作了一句叹息:“那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又譬若六一居士的《元夕》“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一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那如火般的樱桃花渲染出来的热闹却愈发衬出一份斯人不再的惆怅与落寞来。写乐景,喻哀情,恰似我们读完这首诗后没由来的失落一样,我们不知何时,似也陷入了无尽的回忆之中。

第四篇:诗歌中凄美爱情故事-元稹

诗歌背后的那些故事)·诗词中凄美爱情

---之男人和女人

今天我们以一句词中的两句来开头,大家猜猜什么样的句符合今天的主题呢?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辞》)

西方人们表达爱情的方式直白而直率,爱一个人就大声说“我爱你”,苏格兰农民诗人罗伯特·彭斯在自己的诗中《A Red,Red Rose》中写道:“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太阳将岩石烧作灰尘,亲爱的,我永远爱你,只要我一息犹存。”至死相爱,至死要爱,至死不忘。

在我们中国的古诗词文化中爱一个人却表现得隐晦而深沉,诗人元稹(zhěn)在《离思》中有这么一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我们来看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言下之意则是表达诗人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是人所念、所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大家看到这里就想,哪来的爱呢?其实这里的“沧海之水、巫山之云”就是诗人借指的自己的“心上人”。此句没有一个爱字,但是句句惹人心碎,句句皆是情语,把爱一个人表现的婉约悠长。

说到这里我们进入今天的主题,就把元稹拉出来聊聊吧 下面我有请元稹来到我们群中和大家见面,大家鼓掌欢迎!!!

马年快到了为讨个吉利我们让元稹骑马出场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生于唐大历十四年,死于大和五年(779年~831年)。8 岁丧父,15岁以明两经擢第。21岁初仕河中府,25岁登书判出类拔萃,授秘书省校书郎。28岁列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遗。(左拾遗:左右拾遗为正八品官职就是现在的监察部门,左拾遗比右拾遗大一些,元以后就是右大了,右为尊,所以现在大家握手都是握右手哟,表示尊敬尊重)在诗词中和白居易倡和,也有“元白”之称,号“元和体”。

元稹才华横溢诗歌了得,玉树临风又官至宰相家境殷实,要钱有钱要车有车要房有房,关键是还能写得好诗,在唐代诗歌盛行的年代这样的男人在当时是女人蜂拥而至追求的对象,恰好这元稹却也是风流之人,今天我们就从元稹的诗歌中去揭开神秘的面纱。元稹都有哪些凄美的爱情故事呢?

先说第一个元稹的初恋情人

现在开始提问了,问问大家第一个问题 ①张生 出自哪个小说的主人公? 答:《西厢记》

②《西厢记》中还有一个主人公是谁? 答:莺莺(也叫崔莺莺)

大家想必对王实甫《西厢记》是了解的,但是和这个元稹有什么关系呢?我回答是有的,因为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改变元稹的《莺莺传》(原名《传奇》收录时改之)来的,那么《莺莺传》和元稹的初恋情人又有什么关系呢?有关系,很大的关系。这就是元稹的第一个女人 双文 也叫崔双文,《西厢记》中催莺莺就是她的化身。我们来看这段不了情究竟什么怎么回事,究竟为什么元稹会写这篇著名的唐传奇,成为流传至今的凄美的爱情故事。

话说在元稹22岁那年,也就是刚刚踏入仕途第二年(21岁初仕河中府)的时候,元稹见到了多年不见的表妹双文,双文此时大约十七八岁的样子,婷婷玉立、明目皓齿、冰清玉洁、聪明玲珑,就像花儿一样正灼灼绽放。元稹一见钟情,再见倾心,用这样一句词来形容元稹当时心境“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出自:《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不为过。但是这个漂亮聪明的双文却不以为然且对元稹不动声色,就是不理不睬。这下元稹回去后百爪扰心,终日都在思索如何亲近得到这个表妹。最后元稹使出了泡妞的绝招之一,不但死缠烂打而且绝食一周。这样看来元稹对这个表妹还是动了真情的。最终这个表妹双文感动了,(试问群中的女子真的有一男子这样为自己以生命代价求得爱情谁能招架?)在西厢记中崔莺莺写了

这样的一首约会诗,其实也就是双文写的: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诗简单意思明了此处不分析)

就这样元稹和双文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终日如胶似漆,软言细语、风花雪夜、巫山云雨、山盟海誓,爱得难舍难分,爱得死去活来。度过了一段浪漫而真情的生活。元稹在《莺莺传》中依据杨巨源《崔娘诗》 清润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销初。 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

续写了《会真诗》三十韵,诗如下,大家可细细读读能读出对表妹的那番真情。

微月透帘栊,萤光度碧空。遥天初缥缈,低树渐葱胧。 龙吹过庭竹,鸾歌拂井桐。罗绡垂薄雾,环佩响轻风。 绛节随金母,云心捧玉童。更深人悄悄,晨会雨蒙蒙。 珠莹光文履,花明隐绣龙。瑶钗行彩凤,罗帔掩丹虹。 言自瑶华浦,将朝碧玉宫。因游洛城北,偶向宋家东。 戏调初微拒,柔情已暗通。低鬟蝉影动,回步玉尘蒙。

转面流花雪,登床抱绮丛。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 眉黛羞偏聚,唇朱暖更融。气清兰蕊馥,肤润玉肌丰。 无力佣移腕,多娇爱敛躬。汗流珠点点,发乱绿葱葱。 方喜千年会,俄闻五夜穷。留连时有恨,缱绻意难终。 慢脸含愁态,芳词誓素衷。赠环明运合,留结表心同。 啼粉流宵镜,残灯远暗虫。华光犹苒苒,旭日渐瞳瞳。 乘鹜还归洛,吹箫亦上嵩。衣香犹染麝,枕腻尚残红。 幂幂临塘草,飘飘思渚蓬。素琴鸣怨鹤,清汉望归鸿。 海阔诚难渡,天高不易冲。行云无处所,萧史在楼中。

尽管如此情深意切,在和双文度过两年美满的生活后,24岁那年不得不进京应试,两人海誓山盟后依依惜别,双文开始过“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出自《望月怀远》唐张九龄)的日子。当一个男人为自己的前程放弃爱情而奔走时,爱情或许就走到了尽头,当然有人衣锦还乡与爱的人供享荣华富贵,但是这个元稹属于前者。24岁元稹喜中榜列,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也就元稹(24岁)事业向前大迈步时忘记了还在日思夜想盼他归来的双文娶了有权有势的韦丛为妻,拿政治婚姻换取了双文的一片痴情。双文并没有挽救自己注定成灰的爱情,愿赌服输,自认瞎眼,另嫁他人,不再见这个曾经心痛的

男人,掩埋了那个爱情的废墟。其实双文才貌双全、门第不低,而且财产甚厚,但老母弱女,毕竟没了权势对元稹的仕途进取没有多大帮助,所以权衡得失,最后还是弃双文而娶了韦丛,为了功名,这个曾经为爱而绝食的男人,割舍了他的爱,永远离开了他的表妹。这里我想起纳兰性德的这首诗《饮水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爱情真如“人生若只如初见”该有多好呀。

元稹对莺莺这段感情始终不能释怀,居然还厚着脸皮以表兄身份请求相见,被其拒绝,彼此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贞元二十年,26岁的元稹写出了足令他扬名千年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以此为念,我想后人对元稹这段爱情也自有自己的评说了。我们还是看看这个崔莺莺的画像吧

(中为崔莺莺)

再说元稹的结发之妻 韦丛

韦丛,为当时太子少保(正二品,好比礼部尚书,刑部尚书,这是元稹为什么娶之女的主因)韦夏卿之幼女,二十岁时下嫁元稹,元稹当时官不大婚后颇受贫困之苦,而她无半分怨言,元稹与她两情甚笃,却在二十七岁时不幸死去。和元稹在一起七年,但就是七年为元稹生了6个孩子,去世原因可能为产后大出血。可怜的韦丛呀该享荣华富贵的时候却驾鹤西去。 我们来看看这个韦丛的画像

(元稹和韦丛)

元稹也是很爱这个韦丛的,我们来看看元稹那些诗和韦丛有关的,是如何恩爱有加的。(以下摘录元稹为亡妻韦丛吊念的诗) ①谴悲怀三首 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释义如下:

她如谢公最偏爱的小女儿,嫁给我这贫士百事不顺心。 见我无衣衫到处翻箱倒柜,求她买酒就拔下头上金钗。 野蔬豆叶充饥她吃得甘美,靠古槐落叶当柴也无怨言。 今天我的俸钱已超过十万,只能为你办祭品烧些纸财。 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大家记住,我们常说的“贫贱夫妻百事哀”就来自这里。 释义如下:

往昔开玩笑说死后的安排,今天都一一摆到我面前来。 施舍衣裳早已没剩下几件;只留下针线盒我不忍打开。 想起旧日情意更怜惜婢仆,也曾因梦见你而赠送钱财。 我知道这种遗恨人人都有,患难夫妻永诀后更感悲哀。 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释义如下:

闲坐为你悲伤自己也悲伤,就是活百年又有多少时光。

邓攸没儿子时人感叹天命,潘岳悼亡妻用词颇费思量。 夫妇同穴的夙愿多么渺茫,来世再结夫妻尤其难设想。 只有以此长夜不眠的思念,来报答你一生的愁苦奔忙

这三首诗依次为第一首生时,第二首亡后,第三首自悲,对妻子的愧疚之情,再托出报答之意而反复咏叹,可见元稹还是对韦丛用情很深的。 ②离思五首 其一

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篸绿丝丛。

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释义:爱在早晨的镜子里欣赏残妆,钗环插满在发丝丛中,不一会儿初升的太阳将光斜照在抹了胭脂的脸颊上,仿佛一朵红花苏醒绽放又仿佛要化开了一般。

题外话,这首诗不知道大家在释义中看出了什么?呵呵空心菜是看出了一些,已婚男女同胞们仔细读读哟。 其二

山泉散漫绕街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山泉绕着街道缓缓流去,万树桃花掩映着小楼,我(在楼上)悠闲地翻看

道教书籍慵懒着没有起身,隔着水晶帘看(你在妆台前)梳头。

其三

红罗著压逐时新,吉了花纱嫩麴尘。 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

释义:著压(一种织布工艺)的红罗总是追逐时髦新颖的花样,绣着秦吉了(一种类似鹦鹉的鸟)花纹的纱布染着酒曲一样的嫩色,(你说)不要首先嫌布料的材质太薄弱,稍微有些经纬稀疏的帛才是最宜人的。 其五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 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释义:当时百花齐放,我却偏偏摘了朵白色的梨花送给你这个皮肤洁白如玉的女子,如今我就像那两三棵树一样静静地站在江边,可怜只有一树绿叶和我一起度过残春。

这四首均为元稹为亡妻韦丛所作,从日常的生活中表达了诗人与妻子之间和谐美满的生活,同时深深的表现了诗人的悲痛之情,看到这里大家就会奇怪了明明是<<离思五首>> 怎么其四没有就第五了呢?不急因为第四是大有文章的

下面来第四首,先我说下句大家对上句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就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全诗如下: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我在花丛中任意来回却懒于回顾,一半因为我潜心修道,一半因为曾经有你。 开始两句至今为千古名句。 第四首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难为水”、“不是云”,(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象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从前三首也可以看出来)

大家注意这一句“取次花丛懒回顾”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花在诗人中隐喻为女人,女人如花),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看到这里我们既为元稹的绝情而愤慨,痛恨薄情寡义,再为双文的慧眼不识人而心痛,又为韦丛的早逝而悲痛,元稹呀可恨可怜可叹呀。

空心菜在这里问元稹?老兄,你当时刚过而立之年,怎能对女色无眷恋之心呢?你能做到吗?咱接着看下文就知道了。

元稹在老丈人的帮助下从28岁时秘书省校书郎升任监察御史,前途一片光明。31岁的时候出差来到了“天府之国”成都(成都出美女哦,群内的朋友们),在这美女如云的成都,我们的大才子元稹又遇见了谁呢?是不是就如他在吊亡诗中所写的那样“取次花丛懒回顾”不近女色呢?空心菜坚决的回答不是的,元稹这家伙不但在咱的成都弄了一段“姐弟恋”出来,(也就在姐弟恋时他的妻子韦丛正在病危中,元稹后来居然还能在韦丛死后写出离思五首等吊亡诗,空心菜真的无话可说呀) 下面我先看看这首诗,大家猜猜是谁写的 诗篇调态人皆有,细腻风光我独知。 月下咏花怜暗澹,雨朝题柳为欹垂。 长教碧玉藏深处,总向红笺写自随。 老大不能收拾得,与君开似好男儿。 这首诗叫《寄旧诗与元微之》 薛涛写的。 提到这里我问大家唐朝的四大女诗人是那四个? 答:刘采春、鱼玄机、薛涛、李冶

就是这四个 元稹居然和其中两个都有绯闻,这个元稹对女人真的有一手。

我们还是言归正传 说说这个薛涛和元稹的故事吧。

薛涛:(约768~832年),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因父亲薛郧做官而来到蜀地,父亲死后薛涛居于成都。薛涛因为父亲过早去世,家境贫寒,她只得沦为乐伎,为唐朝代宗时名妓。居成都时,成都的最高地方军政长官剑南西川节度使前后更换十一届,大多与薛涛有诗文往来。韦皋任节度使时,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但因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却称之为“女校书”。曾居浣花溪(今有浣花溪公园)上,制作桃红色小笺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数十年间,剑南节度使共换了十一位,每一位都为其的绝色与才华所吸引。

在 一次宴席中,薛涛照例出席饭局(薛涛相当于现在的交际花),其中就有元稹参加,薛涛虽为风尘女子,但属于高级诗妓,卖艺不卖身,故而长期周旋于蜂蝶中,也从为为谁动过心。这个元稹一见薛涛猛然就动了真情,和薛涛一来二往中,薛涛也觉相见恨晚,元稹当时也使出三寸不烂之舌,又甜言蜜语又是写诗又是送礼物的。这下把当时42岁的薛涛弄的如少女般情窦初开,第二春悄然而至。面对这位风流又多情的男人,发现这就是她梦寐以求的意中人,薛涛毫无保留地奉献了她的全部。

有诗为证: 池上双鸟

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 更忙将趋日,同心莲叶间。

表达了愿意与元稹双宿双飞的愿望,俩人展开了一段缠绵悱恻的姐弟

恋,双宿双飞,如胶似漆,难舍难离。前面说到就在这时元稹的妻子韦丛已经病入膏肓,这里的元稹却和薛涛眉目传情,马不停蹄地继续寻花问柳。再来一次海誓山盟,这女人呀要碰上一不靠谱的男人,就是灾难。一年后元稹离开成都要回到京城,依然和薛涛依依惜别,薛涛写下了

送友人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元稹写了

寄赠薛涛

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两人挥泪而别时,元稹许诺薛涛,等他回朝复命之后,即将出任越州刺史,到时定会派人入川迎接薛涛,让她静候佳音。但是这个元稹呢其实视薛涛不过是丛多的乐妓之一,去了越州哪里还记得这个薛涛呢?对薛涛就再也没有联络,其实薛涛有很多的对此感情深厚的男人,郑资州和李郎中二人,都曾与薛涛都有过较深感情纠葛。在《送郑资州》、《别李郎中》的诗中,薛涛用了“雨暗眉山江水流,离人掩袂立寓楼”、“花落梧桐凤别凰,想登秦岭更凄凉。”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离别恋人后的凄凉和对爱情的忠贞。无奈的是,薛涛每一次的爱恋,最终都不了了之,作为一个感情丰富的女人,她何尝不希望自己有一个美好的归宿?但是可恶的元稹呀,去了越州

后留下孤苦的薛涛一直苦苦等候消息。

至今在成都的望江楼上有这样的一副对联是写给薛涛的

古井冷斜阳,问几树枇杷,何处是校书门巷? 大江横曲槛,占一楼烟雨,要平分工部草堂。

这副楹联写尽了一位女诗人繁华而悲苦的一生,锦江作证,繁华只是一梦,青春似这东流水一般流去,永不复回,但女诗人的精神财富却是2500年来的重要文化见证。

题记:虽然薛涛和元稹这两位才子佳人的爱情无疾而终,但后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元稹死后不到一月薛涛便故,这也许就是“不能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冥冥中也许就是个情感的交代。

最后我们来看看元稹与薛涛两人的合照吧,看看感情是多么的深,这是一张典型的古时夫妻照

(关于薛涛的故事还有很多,至于元稹又是如何在薛涛众多的追求中出类拔萃幸得佳人之爱此处就不在细说)。

前面说到元稹去了越州(绍兴市越城区)当刺史(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或市委书记,官又大了哟),在这里我们看看风流的元稹又遇到谁呢?前面我提及过唐朝四大女诗人中他就泡到了2个,这个又是谁呢?大家不急,待空心菜慢慢道来。

前面的元稹弄一段“姐弟恋”就罢了,这次却开始上演了“挖墙脚”的闹剧。

看看这首诗他是写给谁的

新妆巧样画双蛾,谩裹常州透额罗。 正面偷匀光滑笏,缓行轻踏破纹波。 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娟多。 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诗能唱望夫歌。 这就是 元稹写的 《赠刘采春》 写的是刘采春唱歌时候的美貌和姿态。

刘采春

在当时的唐朝时期也有现在的巡回演出(那是主要是演参军戏)刘采春当时就是一代歌妓,在江浙一带颇有名气,堪比现在的某某大歌星,粉丝丛多。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这天,这刘采春刚好来到浙东演出,元稹照例出席。当时刘采春年约三十岁、风华正茂、风姿卓越、尽显少妇迷人气质,其夫周季崇随军参演,刘采春擅长唱歌,不但高歌声彻云霄,而且余音绕梁不绝有“半入江风半入云”的深趣。元稹立刻被刘采春迷住了,薛涛自然被抛在脑后。他开始与刘采春频繁交往,并作诗赠给刘采春。还说“采春的诗咏,虽不及薛涛,然而采春容华绝世”可见刘采春是多么的美貌(不过空心菜说,元稹遇见薛涛时,薛涛已42岁算是徐老半娘,刘采春年方三十怎可比之呢)就前面的诗我们还可以知道首先,我们可以推断,刘采春是个美女,并且是个很有气质的美女。你看,在元才子笔下,刘采春“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

秀媚多”。到底是文艺工作者,风情万种,跟一般的女人就是不一样!其次,我们还可以推测,刘采春是个时尚女郎。她爱打扮、会打扮,领导时尚新潮流:“新妆巧样画双蛾,谩里常州透额罗。”看来,刘采春的审美品位具有超前性,可那时候,没有时尚女性杂志《瑞丽》,也没有不定期举办的时装发布会,刘采春全靠自学成才。她的装束就是当时最流行的时装,她的发式就是当时最时髦的发式,放到现在,肯定是个穿名牌的讲究生活品位的时尚女人。看来这个元稹是个有品味的人咯。一次因酒兴大发,题诗东武栾:“因循未归得,不是恋鲈鱼。”同僚卢简求看到该诗,开玩笑说:“丞相虽不为鲈鱼,为好镜湖春色耳!”可见元稹与采春二人当时的关系非同一般。可能拿到现在来说就是政治家与名媛的故事了。

刘采春的《望夫歌》共有一百二十首,清代编纂的《全唐诗》共收录六首,署名都是刘采春。有些人怀疑这组诗歌的作者不是刘采春,但是,说是她原唱,应该没人说二话。是不是刘采春写的无从考究,是不是这个元稹这类人代笔的也无从可知。即使是错了,这也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在没有录音技术的唐代,靠着一场又一场的演出,能流传下来六首诗已实属不易。从此后人也记住了这个女人。

摘录《啰唝曲》传世的共六首:

其一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其二

借问东园柳,枯来得几年?自无枝叶分,莫怨太阳偏。其三

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其四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其五

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

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

其六

昨日北风寒,牵船浦里安。

潮来打揽断,摇槽始知难。

元稹七年后离任越州刺史,最后还是与刘采春分手了。也有这样一说这段感情也是无疾而终,原因很简单,刘采春与薛涛一样,身份低贱,与元才子门不当,户不对。也有说,元稹逼婚刘采春,刘上吊身亡。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元稹的初恋女友崔莺莺就是因为身份不够高贵,元稹与其“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从一夜情到N夜情后,把人家生米都煮成熟饭了,最后却“弃置莫复陈” 写个传纪为自己抛弃莺莺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要论资历,元才子还真可以称得上是“资深薄情郎”,是陈世美的老前辈呢。与薛涛两是“不求天长地久,只是曾经拥有”。与刘采春则“悄悄的来我也悄悄的走”空心菜给这些故事一个结束语“女人无法克服爱情,男人无法克服名利”。

找一首诗来给我们的元大才子写个爱情回忆录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丝云彩。

还有2个女人和元稹有一定的关系,碍于时间就不再细说。他们是元稹的旁室妾安仙嫔、继室妻子裴淑。

谢谢大家对空心菜一小时多支持,类似这样的诗人还有很多,有机会再给大家一一道来。

第五篇: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的曾经沧海

看元稹的政治生平。八岁丧父,少年贫贱,15岁明经及第,23岁时中了进士。早年做过秘书省校书郎等小官。元和四年(809)做了监察御史。 因仗义执言,触犯了宦官权贵,次年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官场黑暗,元稹也渐失了气节,投靠宦官崔潭峻,当上了祠部郎中、知制诰。直到长庆二年,达到了他事业上的顶峰,当了三个月的宰相。

没有“纵有济世才, 如何货于帝王家”的无奈慨叹,没有人生几度沉浮的变幻无常。走的是门阀路线,踏入官场。及至磨平了棱角,便也成了老油条,仗着皮糙肉厚,近墨而黑了。确是稀松平常。波澜不惊。

不平常的是,作为政客的同时,元稹是诗人。十大才子书第六的《西厢记》出自他的《莺莺传》。《离思》一首堪称千古绝唱。悼亡诗《遣悲怀三首》,《六年春遣怀八首》、《杂忆五首》、《妻满月日相唁》等等,继潘安之后,悼亡文学达到第一个高峰。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看过大海的浩瀚无涯,再也无心浅浅的水流。

经历巫山的云雨缠绵,再也无意别处的云彩。

红颜如花几何,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一半是因为修道,一半是为了你。

译了,平减了韵味。方知古诗,是不能译作白话的,恰如淮南橘,异地便失了精髓味道。诗的魅力便在这半解未解处。

前句典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后句典出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开篇便写尽沧海浮生,气象辉宏。后两句则情意绵绵,深情缱绻。用当下一首流行歌曲名概其大意,王力宏的《唯一》是切合的,若是再浪漫点,一个“您”字便就足够。心上无他,唯卿而已。 地方台有栏目《万家灯火》,在讲到“半缘修道半缘君”时,说,为何去修道呢?因为“君”已逝。所谓修道,不过是找个寄托罢了。所以,不是“半缘”而是“一缘”,不是“半缘君”而是“都缘君”呀!我是喜欢这种解释的。你生,爱你全部。你逝,依旧不差分毫。终究是道行不深,恋恋红尘,没有李碧华的那股子焉狠。《青蛇》将世人艳羡称颂的爱情一击毙命,而我,只能在王版西厢和元稹自传《莺莺传》两者之间的平衡点站定。左右为难。

《西厢记》以旧传奇为精元根骨,用杂剧的形式唱了一出才子佳人终成眷属的圆满大戏。故事情节大略相同,不过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宾白,情节更生动,较之《莺莺传》艺术成就远胜一筹。也因为两性描写着笔过多过甚,坊间有“男不看《水浒》,女不看《西厢》”之说。以免这等诲淫诲盗的书教坏了自家小姐少爷。所以,宝玉和黛玉看《西厢记》要偷偷的,而黛玉因行令误用了“纱窗也没有红娘抱”得了宝钗一番教诲。

王实甫是善良的,给了我们一个梦般的美满。而《莺莺传》,对于迷了眼睛迷了心深陷情欲的女子们,无疑是一针强有力的清醒剂。

元稹以自己和初恋情人崔双文的故事成书《莺莺传》,又《会真记》。张生初见莺莺,便“行忘止,食忘饱”,等不得三月之期,明媒正娶,生怕自己熬不过相思之苦,求小红娘为荐,得床第之好。红娘啊,这等歪理你也听得进耳朵?

张生弃了莺莺,将莺莺的信示其友,并大言不惭地发了篇“尤物论”为自己辩护: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厚颜如此!薄情如此!我红笔勾画,加批注,惟“无耻”二字。尚不解心头之恨!莺莺你遇人不淑,遇人不淑啊!

双文是值得感佩的。当她涕泣“始乱之,终弃之”,伤心悲苦是真的,绝望中尚带着一丝从容。她甚至寄了玉环、丝、文竹茶碾等东西给他,“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使不绝。兼乱丝一絇,文竹茶碾子一枚。此数物不足见珍,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弊志如环不解,泪痕在竹,愁绪萦丝”。“千万珍重!慎言自保,无以鄙为深念。”

我知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从最初西厢自荐枕席,就知这爱注定成灰。我愿赌服输。

“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这一种悲凉的清醒,使双文撒了手。你且珍重,勿以我为念,好好珍惜现今拥有的幸福吧。

秋风落叶的无奈。终强似霍小玉被恨噬骨的歇斯底里。放手,不失为保留尊严,保护自我的最好法子。生在大唐,也许算是双文不幸中的万幸,民风开放,尚可掩埋了时光,另嫁他人。

元稹一生最好的诗,艳诗写给了初恋。《会真诗三十韵》收录在元稹诗集里,词香句艳,即便是今日读来也会脸红耳热。难怪古时的少爷小姐们是不能读得了。悼亡诗,写给了相伴七年的发妻韦丛。

贞元十九年,他娶了太子少保韦夏卿季女韦丛。彼时,他24岁,她比他小四岁。我猜,这段与高门显贵的联姻是元稹抛弃双文的重要原因。此时,元稹战文不胜,科举落第。他是幸运的,有一个知书达理,安贫乐道的妻子陪他度过人生低谷。

而她是不幸的,自802年到809年,七年之痒不是生离而是死别。韦丛死后,元稹写了很多诗怀念她,据陈寅恪先生考证,元稹怀念韦丛的诗歌共有33首,其中尤以《遣悲怀》(三首)和《离思》最为人称道。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善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皆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坐?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如咏絮才女般聪慧的妻,安贫乐道,不离不弃。为我搜箧寻衫衣,与我金钗换水酒;甘蔬为膳,拣叶为柴。天堂里遥望我的妻,生死相隔,祭奠何义?旧裳不忍顾,针线未曾开。怜你旧日婢,我心犹自哀。万事皆了了,难期他生缘。报答无筹措,惟将长开眼。

清代诗评家孙洙盛赞此诗:“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评价甚高,并非过誉。说元稹爱韦丛,我是信的。言如白话,却情意满满,哀痛沉伤溢于词章。心中无爱,大抵是写不出这般佳句的。韦丛,或许就是他的沧海水,巫山云。

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年份。

三月,元稹授监察御史,出使东川。他们相见了。他31,她41。一个是举国闻名的风流才子,一个是名动蜀中的绝代佳人。一个风华正茂,一个美人迟暮。薛涛走笔作《四友赞》,赞砚、笔、墨、纸云:“磨润色先生之腹,濡藏锋都尉之头。引书媒而黯黯,入文亩以休休。” 惊诧了“贞元巨杰”元微之。他们相爱了,轰轰烈烈,如漆似胶。

薛涛写《池上双鸟》: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更忙将趋日,同心莲叶间。俨然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山盟海誓,情意绵绵。薛涛在不惑之年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春天,仿若还是十四岁的豆蔻年华,满心欢喜。大有双宿双飞做一对白头鸳鸯的想头。

可惜,一个童话般的开头却被命运附了个暗淡得令人沮丧的尾梢。在今日,看时光匆匆如流水,也只能叹一声:人生若只如初见。

七月,韦丛逝。

转年二月,元稹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薛涛赠诗《送友人》:“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也是在这一年,薛涛创制了“薛涛笺”。

又是转年,元稹于贬所纳妾良家女儿安仙嫔。四年后,元稹续娶大家闺秀裴淑。

长庆元年(821),薛涛因元稹入翰林寄去自创的“深红小笺”,元稹在笺上作《寄赠薛涛》一诗,“锦江滑腻峨嵋秀,幻出文君与薛涛.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皇毛.纷纷辞客皆停笔,箇箇公卿欲梦刀.别後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薛涛也写了《寄旧诗与元微之》:“诗篇调态人皆有,细腻风光我独知。月下咏花怜暗淡,雨朝题柳为欹垂。 长教碧玉藏深处,总向红笺写自随。老大不能收拾得,与君开似好男儿。”两相唱喝,云淡风轻。

聪明如薛涛。心中自是澄明的。四十余年人生,看尽浮生千帆过,知道强求未必便有好结果。也许,在驿路断桥边,元稹握着她的手,笑着跟她说:洪度,我走了。今日一别,望你多珍重。我会来看你的。你的诗,我很喜欢。

他说,我会来看你的。不是娶。

薛涛微弯了嘴角,“勿忘我”。心灰意懒。

这是一种姿态。高傲。淡定。既是相伴无望,也就不必缠纠着不放。薛涛的决绝冷静,是我欣赏的地方。虽是身份低贱,却始终高昂着头,寻求一种平等的夫妻缘分。如果,注定不是你生命中的那朵青莲,亦无需做你曾经的沧海水巫山云。

或许,这是蜀地女子生就的从容和清冽。一如卓文君,怒作《白头吟》,不作丝毫弃妇幽怨,未尝不是今时今日遭遇爱情背叛的女子们的楷模。董小宛,拼了卿卿性命终做了冒辟疆的妾,又如何?不过就是别人坐着你站着,别人吃饭你看着,赢得一声温柔又贤惠,偶尔的烹茶赏月,又怎抵得过玉津井水制红笺,菖蒲花发窄巷门的超然?

相传,被誉为“川菜中的极品”的开水白菜既为元薛情浓时,薛涛为款待元稹所创。开水白菜,看上去毫不起眼:只是一盆清水,浸着几片白菜,一清二白,简约之至。所谓“开水”,其实是用老母鸡、老母鸭、云南宣威火腿上的蹄子、猪棒子骨以及“红茸”(净瘦猪肉调制)、“白茸”(净鸡脯肉调制)经过煮、扫、吊等多道工序做成的清汤,清澈透明如开水一般。“开水”做成,把白菜心入沸水断生,再入清水漂冷去腥后放入“开水”中略煮,捞出菜心垫在汤盆底,轻轻倒入“开水”即成。这道菜的每一个过程都极为讲究,煮、扫、吊的方法和火候,固然无一不是关键,即使是最后摆入汤盘、倒入“开水”,也要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

这等繁复,若不是浸着爱,怕是没耐心做完的。

但是,一方红笺,一味开水白菜,留不住他行色匆匆的情爱。互道珍重之后,转身他便携了刘采春,纳了安氏妾,续了裴氏弦。薛洪度,不过是他“取次花丛”旅途中的一段小插曲。“风光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大和五年(831) 元稹卒。次年夏,薛涛卒。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元稹与韦丛范文】相关文章:

元稹与韦丛的故事04-13

菊花元稹范文05-16

元稹菊花范文05-18

菊花元稹练习范文05-28

元稹莺莺传赏析范文06-19

元稹其文元稹其人07-25

元稹晚秋翻译04-18

离思元稹04-20

高荷+元稹赏析04-21

缚戎人元稹诗词04-16

上一篇:主持词摄影范文下一篇:周测试题日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