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选拔干部考试

2022-06-30

第一篇:公开选拔干部考试

2009公开选拔后备干部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中国公选考试网 公开选拔党政

2009公开选拔后备干部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中国公选考试网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及竞争上岗考试资源网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本站导航 | 版权申明 | 联系我们 | 新用户注册

| 汇款方式 | 汇款确认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首页 | 公共科目题 | 专业科目题 | 基础知识 | 面试题库 | 竞岗演说 | 时事政治 | 案例分析 | 公选辅导 | 公文写作 | 人机对话 | 最新真题 | 试题下载 | 免费试题 | 在线测验 |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公选考试网>>网站首页(中国公选考试网)是根据中组部制定的考试大纲精心设计严格按照大纲要求组织学习内容,并得到各地市中选考试中心的支持,汇集了大量历年来全国各地公选试题、模拟试题等各种资料及教材、视频、语音资料,以及公选成功人士的心得体会等,是公选考试的好助手。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看不清

新用户注册忘记密码?

汇款方式 | 汇款确认

热点试题 更多>>

2009公开选拔后备干部考试试题及答案

公开选拔副科考试案例分析题及答案要 2009副科竞争上岗试题(笔试+面试) 2009公开选拔与竞争上岗笔试试卷及参 2009年公开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公共科 2009公开选拔副县级职位党政领导干部

公开选拔副科考试案例分析题及答案要 2009省直事业单位后备干部竞争上岗考 2009公推公选省直事业单位后备干部考

公开选拔与竞争上岗(公共科目笔试辅 2009年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 2009年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 2009年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

社会热点 【辽宁公选考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

【宁夏公选考试】提升开发水平实现跨

【陕西公选考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置

【云南公选考试】白恩培:加快建设桥

【河南公选考试】十二五,河南机遇何

【河南公选考试】河南谋划“中原崛起

【福建公选考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海

【福建公选考试】抢抓机遇 福建发展

【福建公选考试】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天津公选考试】落实人才会议精神

【天津公选考试】推进三项重点工作

【宁夏公选考试】优先地位 基础地位 【江西公选考试】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国

现在所在位置 >> 公选免费试题

2009公开选拔后备干部考试试题及答案

本文来源于:中国公选拔考试网

本次考试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三种题型,共100道题,每道题1分,满分为l00分。答题时间为3小时。

一、单项选择题

请你从每道题四个可供选择的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在答题卷相应题号的答案代号字母上划圆圈。

1.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其性质来说是 A.以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 B.以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补资本主义的课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 A.通过政府的计划或其他手段进行配置 B.实行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C.以市场为基础,通过市场机制进行配置 D.以市场调节为主,计划调节为辅 3.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居支配地位的是 A.个人业主制企业B.合伙制企业

C.合作制企业D.公司(法人)制企业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要体现 A.优胜劣汰的市场竟争原则

B.按劳动量大小进行分配的原则 C.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D.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原则 5.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 A. 承包经营B.租赁经营

C.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D.股份制经营

答案:1.C 2.C 3.D 4.D 5.C 6.我国地产市场的土地转让是指

A.土地所有权的转让B.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C.土地占有权的转让D.土地收益权的转让 7.我国现行分税制把税种分为 A. 流转税、所得税和财产税 B.中央税、共享税和地方税 C.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 D.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8.社会主义金融市场的基础是 A.资金市场B.证券市场 C.外汇市场D.期货市场 9. 国有资产管理的原则有 A.国有资产分级所有

B.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 C.国有资产集中由中央政府统一经营 D.国有资产分散由各级政府经营 10.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B.唯心与唯物的关系问题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问题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答案:6.B 7.B 8.A 9.B 10.D 11.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A.加强党对思想理论战线的领导 B.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C.克服保守思想

D.对事物及其规律有正确的反映 1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对立与统一的观点B.分析与综合的观点 C.联系与发展的观点D.运动与静止的观点

13.社会发展规律也就是人们活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A. 人与社会分不开

B.社会由人组成,以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C.人同社会服从同一规律

D.社会同自然无关而同人有关

14.衡量物质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生产管理B.科学技术 C.生产工具D.劳动技能

15.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 军队B.政党C.政权D.思想

答案:11.D 12.C 13.B 14.C 15.C 16.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应当是 A.改革第

一、发展第

二、稳定第三

B.改革是手段,发展是目的,稳定是条件

C.发展以改革为条件,稳定以发展为基础,改革以稳定为目标 D.改革在先、发展在后、稳定居中 17.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中央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同时,又必须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符合 A. 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 B. 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 C.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 D.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

18.我国行政管理权力结构的特征是贯彻 A.集权制B.分权制

C.民主集中制D.“议”“行”分立制

19.我国的政治制度决定了行政组织的根本属性是 A.政治性B.服务性C.权威性 D.法制性 20.下列人员中,不属于国家公务员的是 A.计划委员会主任B.政府办公厅主任 C.街道办事处主任D.居民委员会主任

答案:16.B 17.C 18.C 19.B 20.D 21.行政监督的对象是 A.国家公务员的公务行为 B.国家公务员的日常行为 C.国家公务员的一切行为 D.国家公务员的民事诉讼行为

22.构成行政法律关系的双方中,有一方必须是 A.国家立法机关B.国家行政机关 C 国家检察机关D.国家审判机关

23.毛泽东同志指出,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 A.出主意,用干部B.制定计划,实施计划 C.制定规范D.保证任务完成

24.领导者把决策权力交给下级,对下级的工作不闻不问。这种领导方式称作

A.民主型领导方式B.参与型领导方式 C.放任型领导方式D.自决型领导方式 25.领导能力的评价依据是 A.自我鉴定B.群众意见 C.上级看法D.客观效果

答案:21.A 22.B 23.A 24.C 25.D 26.领导者应具备的决策修养中,摆在第一位的是 A.决断魄力B.创新精神 C.科学素养D.民主作风

27.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行政法典是 A.《周礼》B.《秦律》 C.《唐六典》D.《明清会典》 28.我国民事、经济仲裁实行

A.一次裁决终局B.二次裁决终局 C.三次裁决终局D.又裁又审终局 29.下列情况属行政处罚的是

A.罚金B.拘留C.通报批评D.撤职 30.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是 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D.违法必究

答案:26.B 27.C 28.A 29.B 30.B 31.在我国,确认发明专利权的第一审行政案件应当由 A.基层人民法院管辖B.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C.高级人民法院管辖D.最高人民法院管辖

32.某甲是精神病人,一天突然持菜刀追杀某乙,将某乙逼到一间旧房子里,某乙无处可逃,顺手抓起一个花瓶打向某甲,致某甲的眼睛受了伤。某己的行为属于 A.故意伤害B.正当防卫 C.防卫过当D.紧急避险

33.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向应缴单位征得超标准排污费应当用于 A.上缴国库B.市政建设 C.防治污染D.赔偿损失 34.代表企业法人的厂长叫 A.法定代表 B.法人代表 C.法定代表人D.法人

35.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国家对私营经济实行的方针是 A.指导、帮助和监督B.鼓励、指导和帮助 C.引导、监督和管理D.指导、限制和监督

参考答案:31.B 32.D 33.B 34.C 35.C 36.法律事实分为两类:一类是法律事件,一类是 A. 法律后果B.法律责任 C.法律行为D.法律制裁 37.我国已颁布劳动法,它属于 A.行政法B.社会法 C.民法和商法D.经济法

38.目前国际上统一用来度量一国或某一地区整体能力的指标是 A. 国民生产总值B.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C.综合国力D.科技实力

39.60年代出现的“绿色革命”,其含义是 A.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单位产量 B.抓好育苗,培育新品种 C.改造沙漠,营造人工牧场 D.采用农作物高产良种

40.我省近年运用试管香蕉技术来推广优良香蕉品种,这种技术属于 A.基因工程B.细胞工程 C.酶工程D.发酵工程

答案:36C 37B 38C 39D 40B 41.我国制定的旨在使高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计划是 A.“火炬” 计划B.“星火” 计划 C.“863”计划D.“信息”计划

42.电能是用途最广的能源之一,它属于 A.一次能源B.二次能源

C.可再生能源D.不可再生能源

43.近代中国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比较严格和更加完全的意义上,是从

A.林则徐开始的B.洪秀全开始的 C.孙中山开始的D.五四运动开始的 44.火烧圆明园发生于 A.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中法战争时期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45.民主革命时期,党内统治时间最长、造成损失最大的“左”倾路线的代表人物是

A. 瞿秋白B.李立三C.张国焘D.陈绍禹(王明)

答案:41A 42B 43C 44.B 45D 46.苏联卫国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点是 A.莫斯科保卫战B.列宁格勒保卫战 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D.库尔茨克战役

47.1997年5月,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讲话中指出,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我们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

A.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不动摇 B.高举社会主义旗帜不动摇

C.高举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

D.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不动摇 48.〈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九五”期间国家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 A. 转变政府职能 B. 抑制通货膨胀 C. 深化企业改革 D.发展农村经济

答案:46C 47D 48B

二、多项选择题

每道题有5个可供选择的答案,其中至少有2个正确答案。选出正确答案,在答题卷相应题号的答案代号字母上划圆圈。多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51.市场的正常运行需要有一定的规则。市场规则包括 A .市场进入规则B.市场竞争规则 C.市场供给规则D.市场交易规则 E.市场需求规则

52.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包括

A.产权清晰B.国家经营C.权责明确 D.政企分开E.管理科学

53.在市场经济中,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有 A.产品成本B.供给商品的价格

C.相关商品的价格D.商品的预期价格 E.政府的税收政策

54.从广义上说,社会保障的内容有 A.社会救助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D.社会供给 E.社会优抚

55.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条件是 A.可以改变的B.可以创造的 C.可以认识的D.可以利用的 E. 可以分为客观的与主观的

答案:51ABD 52ACDE 53ABCDE 54ABCDE 55ABCDE 56.马克思一生有两大重要贡献是

A.创立了自然辩证法B.发现了唯物史观 C.提出了阶级斗争学说 D.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E.把实践的观点引进认识论

57.在下列成语中包含因果关系的有 A.名师出高徒B.东方不亮西方亮 C.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D.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E.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58.下列行为中,属于政府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有 A.核发居民身份证

B.发动群众参加义务劳动 C.接受专利申请 D.调整存、贷款利率

E.安排职工“双休日”的活动

59.依法治省、依法治国中的“法” 是指 A.国家宪法B.国家基本法律 C.地方性法规D.行政法规 E.行政规章

60.我国的领导制度中,属于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联系的制度 A.办公会议制度B.检查汇报制度

C.集体学习制度D.民主生活制度 E. 报告请示制度

答案:56BD 57ACDE 58ACD 59ABCDE 60ACD 61.在我国,行政监督的主体有

A.政党组织B.国家机关C.人民团体 D.群众组织E.公民个人

62.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D.国务院

E.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63.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主要特征是 A.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 B.法律是由国家认可的 C.法律是阶级意志的体现 D.法律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

E.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64.法人应当具备的条件是

A.依法成立 B.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

C.有挂靠单位或主管部门 D.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E.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65.我国航天技术在以下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A.卫星回收技术B.多级火箭分离技术 C.载人航天技术D.一箭多星技术 E.通讯卫星制造技术

答案:61ABCDE 62AB 63ABDE 64ABDE 65ABDE 66.目前国际公认的高技术前沿是指 A.航天航空技术B.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C.生物技术D.新材料技术 E.新能源技术

67.在先秦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

A. 韩非子B.孔子C.老子D.孟子E.荀子 68.晚清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 A.创办近代工业B.改革官制 C.兴办银行D.创办近代海军 E.创办一批新式学校

69.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 A.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B.坚持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 C.搞好党风和廉政建设

D.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E.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四有”新人

70.江泽民同志在《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重要讲话中指出,领导于部必须在各方面以身作则,树立好的榜样,应该做到

A.自重B.自省C.自管 D.自觉 E.自励

答案:66BCD 67 BDE 68 ADE 69ABD 70ABCE

三、判断题

请你判断下列问题的正确与错误。你如果判断为正确,在答题卷相应题号的符号“V”上划圆圈;如果判断为错误,在相应题号的符号“X”上划圆圈。 7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相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

72.从历史上看,市场经济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资本主义私有制与市场经济具有共生性。

73.银行信贷属于间接融资。

74.土地是国家的资源,不能进人市场。

75.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76.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

77.应当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78.在人类的思想发展史中,可以找到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7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它既有确定性的一面,又有不确定性的一面。

80.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这表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81.电子计算机(电脑)出现的哲学意义在于进一步证明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的观点c 82.行政管理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因此这种管理具有社会性而没有阶级性。

83.行政制裁措施在同一事件中只能使用一次,不能反复使用。 84.上级政府主管部门无权向下级政府下命令,作指示。

85.领导作风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态度和行为。 86.行政处罚是行政执法的最基本方式。

87.民主集中制是科学领导制度中的一项根本制度。 8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实现民主的基本形式。

89.预算经过上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即具有法律效力,必须认真执行。 90.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91.在我国,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的个人,其土地使用权可以继承。 92.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凡是在我国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都是中国法人。

93.计算机中的数值运算是采用十进制的。

94.自然资源丰富与否不是一国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决定因素。 95.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按照人们的意愿人工培育众多的动植物新品种,而且还可以创造出全新的生命现象。

96.人类社会发展的顺序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社会发展都必然经历这5个阶段。

97.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必须由无产阶级的政党来领导。 98.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99.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的军费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中央人民政府共同承担。

100.1995年12月18日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宣布1996年为国际消除贫困年。

(答案:正确的有:71,73,75,76,77,79,81,83,85,87,88,90,91,94,95,97,98,100。其余皆错。

【打印本页】【点击关闭】

上一篇文章:09年公开选拔考试专项突破:公文写作与处理复习要点详解10 下一篇文章:2009年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标准模拟试卷06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本站导航 | 版权申明 | 联系我们 | 新用户注册 | 汇款方式 | 汇款确定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客服电话:0516---82966228 / 83667047 290503292 394862812 gxldksw@163.com 未经本站同意不得任意转载,违者必究.中国公选考试网

地址:徐州市王陵路53号中房大厦810室 中国信息产业部 苏ICP备05033937号

第二篇: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大纲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部署,规范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的科目、测评要素、内容、方式方法及实施程序,推进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总结近年来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的经验,结合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实际,针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特别是能力素质要求和职位特点,制定本考试大纲。

第二条 本考试大纲是全国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的基本依据。

考试是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环节之一,一般包括公共科目笔试、专业科目笔试和面试。

第三条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坚持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围绕选拔职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实际命制试题,突出检测分析和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广大干部平时加强学习,积累实践经验,提高领导能力。

第四条 本考试大纲主要适用于地方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工作部门或者工作机构的领导干部或者其人选的公开选拔考试,中央、国家机关内设的厅局级、处级机构领导干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机关或者工作部门内设机构领导干部的竞争上岗考试,以及其他适于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领导干部或者其人选的考试。

县级以上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干部的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参照本考试大纲执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考试,可参照本考试大纲执行。

第五条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工作在党委(党组)领导下进行,由组织人事部门组织实施。

第二章 公共科目笔试

第六条 公共科目笔试范围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学技术及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与处理,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党政领导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特别是运用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七条 公共科目笔试方式与试卷结构如下:

(一)测试方式为闭卷。

(二)试卷满分为100分或150分。

(三)测试时限为150分钟或180分钟。

(四)试题难度根据选拔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试卷中不同难度的试题比例为:较难试题约占20%,中等难度试题约占60%,较容易试题约占20%。

试题内容比例根据选拔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六)试题类型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主观性试题包括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写作题、申论题等。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一般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选拔职位的职级越高,主观性试题的比例应越大。

第八条 公共科目笔试测评要素主要有:

(一)理论素养。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领导工作中需要的其他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公共知识素养。对履行领导工作职责应具备的公共科目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体应用的能力。

(三)政策法规水平。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关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结合实际贯彻执行的能力。

(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对领导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抓住问题实质,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的能力。

(五)文字表达能力。以规范、准确、简练、清晰、严密的文字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测评要素比例根据选拔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第三章 专业科目笔试

第九条 专业科目笔试范围包括选拔职位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管理知识和专业政策法规知识,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选拔职位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特别是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条 专业科目笔试方式与试卷结构如下:

(一)测试方式为闭卷。

(二)试卷满分为100分或150分。

(三)测试时限为150分钟或180分钟。

(四)试题难度根据选拔职位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试卷中不同难度的试题比例为:较难试题约占20%,中等难度试题约占60%,较容易试题约占20%。

(五)试题类型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主观性试题包括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六)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一般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选拔职位的职级越高,主观性试题的比例应越大。

第十一条 专业科目笔试测评要素主要有:

(一)专业知识素养。对选拔职位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专业政策法规水平。对党和国家有关专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结合实际贯彻执行的能力。

(三)专业管理能力。根据选拔职位要求,运用专业管理知识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选拔职位需要的其他相关能力。该项具体测评要素根据不同职位的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

测评要素比例根据选拔职位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第四章 面 试

第十二条 面试在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笔试基础上进一步测评应试者在领导能力和胜任特征等方面与选拔职位的匹配程度。

第十三条 面试测评要素主要有:

(一)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判断与推理,抓住问题要害,揭示事物内在联系、本质特征和变化规律的能力。

(二)语言表达能力。清晰、准确、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使之易于被人接受的能力。

(三)组织协调能力。围绕工作任务,对人财物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协调责权利各方面关系,保证工作顺利完成的能力。

(四)人际沟通能力。倾听和理解不同观点,通过信息、思想、观点、情感的交流,建立良好协作关系的能力。

(五)决策能力。面对问题和机遇,及时准确地进行分析和判断,并作出科学决断的能力。

(六)创新能力。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路、提出新观点和找出新办法的能力。

(七)应对突发事件能力。面对突发事件,及时迅速作出正确反应,采取适当方法和有效措施,妥善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

(八)选拔职位需要的特殊能力。该测评要素根据选拔职位的特殊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

(九)个性特征。应试者表现出来的情绪稳定性、责任心、自信心、成就动机、自我认知等特征。

具体测评要素及各要素的比例根据选拔职位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六条 公共科目笔试内容作为本考试大纲附件随文颁布。专业科目笔试内容另行公布。

第十七条 本考试大纲由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考试大纲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中共中央组织部于2004年4月11日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同时废止。

第三篇: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热点:培养选拔好干部系列报道之六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热点:培养选拔好干部系列报道之六

培养选拔好干部系列报道之六 ——组织把关 让好干部脱颖而出

如何让好干部脱颖而出?这样一个宏大命题,答案涉及方方面面,“组织把关”作为其保障机制中的重要一环,其地位不言自明。

总书记2013年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充分发扬民主结合起来,发挥党组织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领导和把关作用”。这为干部选任工作树立了新的目标。

组织把关主要针对什么问题?谁来代表组织?是否应兼顾群众公认?怎样才能把牢守住选任关口?这些问题,发人深思。

组织把关≠只讲程序 不可凭票数多寡识别好干部

“群众推荐得票高的不一定都是好干部,但大多数人不认可的一定不是好干部。”做过干部工作的人,多有这样的体会。

唯票取人近年来广受诟病。一旦仅凭票数说了算,信奉“只栽花不栽刺”的“老好人”必定层出不穷,党组织的领导把关作用也将在无形中被大幅削弱。早年间,有些地方把“竞争上岗”变成了“竞选上岗”,把“民主推荐”变成了“投票选举”,召集群众投票,并当场汇总按得票数宣布当选人。如今看来,都是不可想象的。

“把唯票取人当作推卸责任、避免争议、平衡矛盾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其实是间接放弃党对干部选任工作的领导把关权。”采访中,部分组工干部如是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人进一步分析:“有的是为了开脱用人责任,任用推荐票最高的干部,一旦出现‘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等问题,于己无关;有的是为了规避矛盾,使那些条件具备但还未能得到提拔的干部无话可说。”

“重程序、轻结果”的现象,在各地仍部分存在。比如,明知道此人不是最佳人选,因某种原因却要用他,领导就把责任交给程序,不惜提前打招呼做工作确保如愿。河北省唐山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解占久对此评价,“看似公平公正、程序合法,实际上却是利用程序使少数人的个人意志合法化了。”

或许有人会反驳,只要干部没有“硬伤”,谁的票数高就用谁,有什么错?这种观点是否站得住脚呢?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就民主推荐环节举例分析。受制于选拔范围、选拔条件和领导意志的影响,推荐票高并不一定说明干部业绩好。“如果推荐范围仅由相关领导划定,推荐标准和条件也由其根据意向制定,再加上推荐过程中领导的无形影响,高票有时是变了味的。” 采访中,有组工干部坦言。

更有甚者,只要是领导提名的干部,在以后的推荐、考察、决定任用等环节往往会“一路绿灯”,造成“程序空转”。有的对拟提拔干部应具备的标准、条件、考核结果等不予公开,甚至决定人选在先,推荐、考核及讨论变成“例行公事”,以形式上的公开掩盖本质上的不民主。

那么,究竟该如何正确分析对待票数?郑州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李喜安认为:“一要正确看待票的作用。推荐票只能作为用人的重要参考,不能作为唯一依据。二要对票进行分析甄别。要将推荐结果与平

时掌握情况、外部反映情况、干部群众认同情况相比较,分析是否存在其它影响投票结果的因素。三要科学运用投票结果。坚持从推荐得票较高的人选中确定考察对象,但不唯票取人,同时要研究一旦民主推荐结果失真组织如何决策,以制度的形式保障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合理、公正公平。”

组织把关≠主要领导把关 民主集中制杜绝“一言堂”

有一则顺口溜这样说的,“一把手说一不二,二把手说二不一,三把手说三道四,四把手是是是是,五六七八九把手,只做笔记不开口。”一把手的说一不二,尤其是在干部工作中的“一言堂”,导致少数地方组织把关异化成主要领导把关,让基层群众非常不满。

民主集中制,是党委科学决策的根本机制,其核心是在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决策参与者的前提下进行有效集中。在选人用人等重大决策中,如将集中等同于集权,必然产生是主要领导说了算,还是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说了算的矛盾冲突,继而出现推诿扯皮、议而不决、争功诿过等情况。

中央党校原教授王贵秀就曾指出,任何把民主集中制这一完整个体肢解为“民主”和“集中”两部分,或是在时间上有先有后的运作过程,都是一种误解。原因在于,不管是“先民主、再集中”,还是“先集中、再民主”,都容易导致书记垄断对重大问题的“拍板权”,其他班子成员至多只有一定的发言权。这就将党委决策变成了首长个人负责制,严重扭曲了党的集体领导机制。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为了打破“一言堂”,充分发挥组织把关作用,各地纷纷展开探索。如河南新密市近年来推行的“两推一述一票决”干部选用机制,就是其中代表。历经两轮推荐提名关、竞聘演讲关、市委全委会票决关,再经组织部门业绩考察,干部方能顺利提拔。

不经提名,干部无法纳入组织视野。提名由少数人说了算甚至一个人说了算,是“一言堂”的症结所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规范初始提名权,是组工干部的一大期待。许多组工干部表示,干部任用条例虽然有对初始提名的规范,但还有待进一步细化,这也造成一些地方在执行中钻空子。

针对这一问题,各地相应有所应对。2013年7月,青海西宁市出台新规,明确重要干部任免等事项应实行集体决策,不得以传阅、会签或个别征求意见等方式代替集体决策。此举对于管住“一支笔”,无疑是一个有益探索。

目前,安徽合肥市计划适当加强领导班子、分管领导和组织部门在推荐干部中的权重,把干部推荐得票情况与领导班子、分管领导、组织部门平时了解的情况,与干部一贯表现,与班子结构、工作需要结合起来,由党组织集体研究确定考察对象,杜绝“一把手”“一言堂”。

组织把关≠忽视民意 党管干部与群众公认并不矛盾

“如果我们的组织工作只限于把下面的干部摆平、关系理顺,而实际上事业不顺、人民不满意,这是根本的不平不顺。”2013年8月,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向全省组工干部强调道。

党管干部,是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保证。群众公认,一直是衡量各 项工作成效的一把标尺。两者本应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合二为一的,但是实践中,个别地方却出现把两者对立起来的错误倾向。

也正因此,个别地方个别单位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打着党管干部的“旗号”,否定各种体现群众公认的有效形式;或者仅仅走一下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等程序,放松了组织把关的职责。

比如,为了体现群众公认,组织把关加入了考察谈话环节。但是,把谈话人数多少与民主程度高低划等号,就不科学。能否发扬民主应该看参加谈话的人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是知情人、是否素质较高。如果某些方面或层次的人缺席,参加谈话的人参与意识不强、不敢讲真话,谈话的人再多,也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再如,针对异地交流提拔和平职调动的干部,组织把关一般采用民主测评方法。由于是向外单位推荐干部,群众重视程度不够,还有些人从本位主义出发,希望本单位多出干部“腾位子”。于是,使得群众对一些并不很优秀、在本单位不受欢迎的干部,违心地划出了优秀票、称职票,借机把他们“推荐”出去。这样的民主测评,能为组织把关提供的借鉴意见自然有限。

很多组工干部表示,在组织把关中兼顾民意,在党管干部统领下体现群众公认,必须多考虑实际效果及细节。其中,如何真实科学有效地体现民意,将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课题。

怎样把好选人用人关? 综合研判让组织把关有底气

重推荐、轻平时,重任用、轻管理,重个体、轻班子„„长期以来,这些现象在干部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由此直接导致了民意失真、管用脱节等问题。对班子运行和干部情况了解不及时、不准确或不到位,势必对党的事业产生不利影响,也不利于选准用对好干部。

“组织部门要经常坐下来,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和目标责任考核结果,分析和研判领导班子。”2008年,陕西省委组织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研判实施办法》,由此开启了综合研判的大幕。

综合研判通过“五步工作法”,实现层层还原、整体把握领导班子的本来面目:数据分析,通过由职能部门提供和平时掌握的工作数据,评估领导班子绩效;民意分析,从上级领导、内部干部职工、社会公众的意见,看上下左右对领导班子的评价和干部口碑怎么样;比较分析,纵向、横向比较班子成员的德才素质、履职尽责、能力特长、一贯表现和存在问题;条件分析,通过考察工作基础、资源禀赋等客观条件,评价领导干部主观努力程度和客观工作成效;案例分析,通过对个案深入剖析,掌握最鲜活、具体的情况,从中归纳概括出班子特点,等等。

坚持把研判结果作为选干部、配班子的主要依据,做到不研判就不提名、不推荐、不研究。陕西省委组织部将领导班子研判制度作为干部选任的必经程序。

郑州则将注意力集中在杜绝带病提拔、带病上岗、超职数配备等问题上。去年起,该市实行了干部选用“一报三审”办法,即对考察对象进行廉政报告,对拟提拔对象审资格、审程序、审职数,在干部选任工作中提前筑起“防火墙”。为配合办法运行,还建立了纪实制度,统一各类表样留存。提交部长办公会议讨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论研究的任免事项,必须做到任职资格条件联审表、推荐考察程序联审表、拟任人选职数联审表三表俱全。

不同于郑州,湖北黄冈市推出的“风险防控”体系,则更注重对可能出现的违规用人行为提前预判、对重点人群重点把关。针对“主要领导干部、其他领导干部、组织部长、其他组织人事干部、考察组人员、其他有关人员”这六类涉险对象,该市共总结梳理了45个选任流程风险点,每一个风险点背后都对应有相应的预防措施。“‘风险防控’就是组织部门选拔干部的‘警报器’,要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选人用人关口才能把住了。”黄冈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基家表示。

山东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http://sd.offcn.com/html/gongxuan/

第四篇:党政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 2

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

9、意识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

10、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联系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和作用,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作用。

系统论扬弃了先分析后综合的传统科学方法,开拓了从整体出发,从事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认识把握事物的新方法。它要求人们综合地、系统地考察事物,并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向整体的最优化方向发展。系统论运用和证明了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有力地驳斥了孤立、片面地认识事物的形而上学观点

11、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

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任务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对具体事物来说,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发展、死亡的历史;对整个世界来说,过程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

12、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 4

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特点: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原因在于:

(1)对立统一学说提示了事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对立的联系,归根结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个联系,是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联系。

(2)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事物的发展,是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已运动和自我发展。

(3)对立统一学说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之中。

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进了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阐明了认识的本质,解决了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从而消除了旧唯物主 5

义的根本缺陷,实现了认识论的根本性革命。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消除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所造成的认识脱离社会实践的消极直观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过程,阐明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僵死不变的形而上学缺陷;由于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引入对历史发展和历史意识问题作出了唯物和辩证法的解释,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

(3)科学实验: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 6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认识的辩证发展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是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产物。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

(1)必须把理性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

(2)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

(3)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然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

在认识过程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

4、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主要分为两种情形:

(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 7

围内,是绝对的。另一方面,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范围内,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又是相对的。

(2)失败和错误为正确的认识、为成功准备条件。

5、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以认识的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质上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可能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6、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

7、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

真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8、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9、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

10、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社会意识的构成可分为:

按社会意识的主体构成: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按社会意识的结构划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心理还可分为个人心理和群体心理,阶级心理是阶级社会中一种主要的群体心理,民族心理也是人类社会十分重要的群体心理;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抽象化、系统化的, 9

具有相对稳定形式的、自觉的社会意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它们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类是各种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本身没有阶级性,可为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阶级服务。

1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作用,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和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体现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相对独立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作用两个主要方面。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只有那些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构成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两个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政府机构、党团、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制度和设施。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宗教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上层建筑的性质,直接受经济基础的决定,间接受生产力的制约。

12、阶级和阶级斗争

阶级的产生:剩余价值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阶级对立的实质 10

就是一部分人能够占用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

13、国家、国体和政体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本质上,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由于国体不同,先后出现过奴隶主阶级专政等不同类型的国家。

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同国体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政体。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只有根据国体才能判明国家的性质,政体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 11

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2.“三个代表”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1)“三个代表”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走在中国社会发展前列的先进政党。我们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2)“三个代表”是我们的执政之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赋予的、人民赋予的。

(3)“三个代表”是我们的力量之源。我们党能够始终从根本上促进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中国文化的进步,切切实实地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这是我们全部力量的源泉所在,也是我们不断成功和发展的奥秘所在。

3.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4.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个精辟论断,既简明扼要地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主体内容,也完整准确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因为:(1)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理论;(2)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改革开放成效的主要体现;(3)发展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4)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强大,要体现其优越性、凝聚力和感召力,主要得依靠发展。如果离开了发展,所谓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统无从谈起。

科学发展观所讲的发展不仅包括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还包括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发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 13

明和精神文明的整体发展,是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所谓以人为本,最简要的意思,就是要求注重人的权利、人的价值、人的发展;我们所作的一切工作,都要把人作为根本,作为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中心,从人出发,为人服务。这是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迫切需要。从根本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人和人的发展的科学。

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解释,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深入地来理解,既然马克思主义的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个个具体的、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既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既然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那么,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人”,也应该按照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经典阐述具体、深入地来理解,不能将其抽象化、空泛化。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所谓全面发展,就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和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所谓协调发展,就是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 14

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

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确保各方面的发展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既要注重经济建设持续的高速发展,又要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总而言之,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对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应有状态和方式。

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要将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一是因为统筹兼顾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特征和精髓,注重以全面、辩证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发展;二是因为统筹兼顾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定性和规律性,有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发展的本质;三是因为只有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才能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义,才能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个方面辩证联系、有机统一,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四方面内容,深刻地内涵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辩证统一,指明了中 15

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地位、目的、动力、战略和根本方法,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使党的指导思想更加具有了时代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更加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行政管理一

1、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

自然状态下的政府职能主要为“御外”、“安内”,一方面表现为统治职能的极端强化,另一方面表现为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相对弱化;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主要为“御外”、“安内”、“建设公共设施”;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主要有: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稳定宏观经济,调节社会分配,维护市场秩序。

2、政府职能的重要地位

政府职能体现了公共行政的本质要求,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内容,也是公共行政的本质体现,直接体现公共行政的性质和方向;政府职能是政府机构设臵的根本依据;政府职能的转变是行政管制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政府职能的实施情况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标准。政府职能的实施手段主要是依法行政。

3、政府的基本职能

(1)政治职能,政治职能亦称统治职能,主要包括:军事保卫职能;外交职能;治安职能;民主政治建设职能。其中,以通过政府活动,推进国家政权完善和民主政治发展为目的的民主政治建设职能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国 16

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

(2)经济职能,主要包括: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监管。市场必须在一定的规则下才能够有效运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市场经济也称为“法制经济”。

(3)文化职能,主要包括: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发展文化事业;发展卫生体育事业。

(4)社会职能,主要包括: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计划生育。

4、影响与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因素

(1)社会环境的变迁。社会环境变迁是决定政府职能转变的外在动因。

(2)公共行政的科学化。公共行政的科学化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动力。要按照统

一、精简、高效的原则大力精简机构和人员;要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和界定各级各部门的事权和职能分工。

(3)技术手段的创新。技术手段的创新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保障。举例: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工具可以间接、宏观地对市场进行调控;政治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使政府的机构设臵和组织运作更加合理有效。

(4)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传统行政文化是影响政府行政职能转变的因素。如何吸收精华、剔除糟粕,克服传统行政文化不良因素所带来的惰性和惯性,是政府职能能否发生实质性转变 17

的重要因素。

5、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政府职能转变,不仅包括政府职能内容的转变,还包括政府行政职能方式的转变、政府职能的重新配臵以及相应政府机构的调整和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政府职能的外部转移。指政府将不属于自己的职能还给企业以及社会中介组织,防止政府职能的“越位”,将属于政府自己的职能收回,防止政府职能的“缺位”。

(2)政府职能的系统转移。在纵向层级之间要按照必要的集中与适当的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能范围,明确各自的权力和责任;在横向部门之间要按照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承担的原则,合理配臵和划分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要在管理运行上按封闭原则进行分类。

(3)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行政管理方式,即政府行使能的方式,包括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运行程序等,管理手段的转变,就是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行政手段,转向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6、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政企分开

(1)政企分开的主要内容:政府与企业社会职能的分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开;政府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与行政职能的分开。

政府不应直接管理企业,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随意截留企业的权利,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18

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

(2)政企分开的主要措施:解除政府主管部门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直属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大量裁减专业经济部门和各种行政性公司,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加强和改善国有企业的监管方式。

作为过渡性措施,要保留部分专业部门,主要职能为制定行业规划和引导行业产品结构的调整。

7、国家机构的组成

国家机构由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国家军事机关组成。政府机关为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机构的行政权力与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权力、国家审判机关和国家检察机关享有的司法权力,分工不同,相互合作,共同构成国家权力系统。

8、群众组织

群众组织亦称人民团体、群众团体,包括各种依法定程序成立的群众团体、专业团体、群众自治组织等,如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三大群众团体;文联、红十字会、慈善会等专业团体;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

9、机构编制管理

机构编制管理是行政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是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政治体制状况以及行政管理科学化程度,通过运用技术手段综合分析,以确定国家各类法定组织的职能范围、职 19

责权限、机构设臵和人员配备,并进行调控和监督,以实现国家管理系统的精简、统

一、高效。

我国的机构编制工作采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领导体制;其在编制管理方面的主要任务是:职能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管理。

政府机构的名称一般包括域名(地理位臵或管理范围)、矢名(管理内容)、格名(表明规格级别)。

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编制。

10、政府机构设臵原则

(1)职能优先原则,即:职能是机构存在的前提;科学界定政府总体职能;科学配臵和划分政府职能;以政府职能是否顺利实现来检验政府机构设臵的合理性。

(2)完整统一原则,即:政府职能是完整统一的;行政权力是完整统一的;政府机构设臵是完整统一的。

(3)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相适应的原则,在实际应用中,应遵循以下几条规律:

在管理对象和内容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管理幅度事务的难易程度成反比;管理幅度同管理者的能力以及管理手段的先进程度成正比;管理幅度与下属人员的能力成正比关系;管理层次与组织效率成反比。

(4)权责一致原则,指在机构设臵中,要使机构的职权与职责相称、平衡,它包含三层意思:设计合理的职位体系;权责相称的制约机制;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

(5)精简与效能原则,即做到机构设臵要精简;人员编制要精干;办事程序要简化。

(6)依法设臵原则

11、政府机构改革

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因: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精简机构和人员的需要;减轻财政负担的需要;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1982年机构改革。一是提出干部的“四化”,即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特别在解决干部队伍老化和领导职数过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并将其写入宪法。

1988年机构改革。一是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概念,并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二是提出政企分开、党政分开原则,初步理顺党政关系、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关系、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央政府同地方政府的关系。

1993年机构改革。一是在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机构改革的目标;二是强调了转变职能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三是提出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概念,扩大了机构改革的内涵。

12、1998年机构改革目标与原则

改革目标: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 21

管理体制。

改革原则:一是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把生产经营的权力真正交给企业;二是按照精简、统

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机构,实行精兵简政,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适当调整社会服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管部门,发展社会中介组织;三是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相同或相近的职能交由一个部门承担,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四是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实现政府机构、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

13、垂直管理部门

垂直管理部门的工作业务、人事任免、经费拨付,均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决定,其职能具有专属性、执法性、监控性特点,目前,实行中央业务主管部门垂直管理的机构有中国人民银行、海关、国家税务等系统,实行省级垂直管理的机构有地方税务、工商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管理等系统。

14、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过程

(1)第一阶段1984-1193年,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创立。这一阶段主要以研究、草拟、修改公务员法规为重点,以克服传统人事行政弊端为背景,以实现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为落脚点。

22

第一阶段可分为如下三个小阶段:1982-1986年,制定《国家行政槎 作人员条例》;1986-1988年,将上述条例更名,并在党的十三大和七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分别将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作为政治体制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形成了公务员制度的三大要件:人事部、国家行政学院、公务员法规;1989-1993年,根据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的精神,先后在审计署、海关总署、环保局、税务局、统计局、建材局6个部门和深圳、哈尔滨两个市进行试点,并于1993年8月14日正式颁布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2)第二阶段以全面施行、分步推进、不断完善各项配套的法规为重点,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化为背景,以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公务员队伍为落脚点。1993-1996年,根据统筹规划、从上而下、由易到难的原则,积极而稳妥地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公务员制度。

23

第五篇: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20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选对得1分,不过、多选或选错均不得分)

1.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不能笼统地说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这一论断中所包含的哲理是()。

A.在复杂事物中,必有一个是主要矛盾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次之分

2.“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建设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必须经集体讨论,不准个人或少数人专断”,这是()中提出来的。

A.毛泽东同志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B.邓小平同志在八大修改党章的报告

C.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D.江泽民同志在中纪委六次全会的讲话

3.我们党第一次将邓小平理论明确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文件是()。

A.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政治报告

B.1997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

C.1997年5月19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的讲话

D.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A.“和平演变”和“反和平演变”的矛盾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5.特别行政区的性质是()。

A.独立的政治实体

B.专属经济特区

C.永久性行政区

D.依照法定程序而设立的享有高度自治权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6.在我国,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始终处于()。

A主导地位B.基础地位

C.服从地位D.被决定地位

7.1942年在全党开展的整风运动,是一次()。

A.集中整顿党的组织的运动

B.发扬民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运动

C.普遍的马列主义教育运动和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D.全面地审查干部的运动

8.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的原则是()。

A.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发挥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积极性

B.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中央尊重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C.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

D.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依法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不同职权

9.王充与范缜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是()。

A.自然现象都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

B.人的精神与肉体相互依存

C.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D.大自然是客观存在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0.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导领域是()。

A.电子技术B.生物技术

C.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D.新材料技术

11.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是()、实现政企公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A.加强廉政建设B.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

C.发展民主、加强法制D.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12.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民个人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正确关系为()。

A.国家不得干预公民的个人生活

B.国家必须保证公民正当的自由和权利,公民必须履行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义务

C.公民的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国家的利益

D.国家权力的行使必须以所有公民的意志为依据

13.可以用于下行文的一组文种是()。

A.通知 决定 请示 会议纪要B.通知 决议 意见 函

C.报告 决定 公报 条例D.通知 意见 通报 批复

14.生产价格是()。

A.商品价格的转化形式B.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C.商品成本的转化形式D.商品盈利的转化形式

15.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A.有些真理无需经过实践来检验

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为补充手段

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16.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以上的多数通过。

A.三分之二B.二分之一

C.三分之一D.五分之一

17.党要管党是指()。

A.党要管理自己B.党要加强自身的管理与建设

C.党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D.党要管理好自己的干部

18.我们党首次使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法是在党的()。

A.十二大B.十三大

C.十四大D.十五大

19.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稳住一头,放开一片”方针中,“稳住一头”指的是()这

A.青年科技人员B.骨干科技人员

C.基础科学研究D.尖端技术研究

20.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

A.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B.概括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共20题。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的选项,选对得1分,

不选、多选、少选或选错均不得分)

1.加强党的建设包括以下()内容。

A.强党的法制建设。B.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C.加强党的作风建设D.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E.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2.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目的是()。

A.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公开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

B.建立符合政府机关特点的分类人事管理体制,促进人事管理科学化、法制化

C.加强政府机关廉政勤政建设

D.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和行政效能

E.精简机关工作人员,克服官僚主义

3.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是因为()。

A.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

B.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D.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最基本的主力军

E.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市场的主体

4.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是()。

A.它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存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完全平衡

C.它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D.它的诸形式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E.它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因为()。

A.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B.符合农业自身的特点

C.它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

D.它符合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6.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优点是()。

A.股东只承担有限责任,减少了股东投资的风险

B.具有大规模的筹资能力C.有严密的管理组织

D.设立和解散程序比较管单E.股票易于流通和转让

7.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三讲”。这是指()。A讲团结B.讲政治

C.讲干劲D.讲学习

E.讲正气

8.为什么说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保证?()

A.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工人阶级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

B.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找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

C.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营造一个长期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D.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动员和组织亿万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而奋斗

E.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成功地实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9.关于公共政策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下列哪些论述是正确的?()

A.公共政策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没有公共政策就没有行政管理

B.公共政策是从行政管理目标到结果的桥梁

C.公共政策是行政管理活动的首要环节

D.公共政策是现代行政管理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关键

E.公共政策是实现各种目标的必要保障

10.矛盾人事考试教育网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指导社会实践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是()。

A.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基础

B.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哲学依据

C.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指南

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E.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锐利武器

11.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四化”,其内容是()。

A.干部队伍的革命化B.干部队伍的党性化

C.于部队伍的年轻化D.干部队伍的专业化

E.干部队伍的知识化

12.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

A.企业从国有国营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B.农业从家庭承包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C.政府从直接管理经济向间接管理经济转变

D.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E.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13.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必须做到:()。

A.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B.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C.要尽最大努力为人民谋利益

D,同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

E.必须强化公仆意识

14.市场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A.价格机制B.供求机制

C.行政机制D.竞争机制

E.计划机制

15.“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指()。

A.是否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B.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C.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D.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E.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6.我国的领导制度中,属于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联系的制度有()。

A.办公会议制度.B.检查汇报制度

C.集体学习制度D.民主生活制度

E.报告请示制度

17.科学决策包含的主要内容有()。

A.严格实行科学的决策程序B.依靠专家运用科学的决策技术

C.依靠已有的经验实施决策D.建立一个结构合理的决策机构

E.领导者用科学的方法决断

18.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有()。

A经济关系市场化B.企业行为自主化

C.宏观调控间接化D.经营管理法制化

E.保障制度个人化

19.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

A.政府一般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具体事务

B.计划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发挥辅助性调节作用

C.市场调节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相结合

D.市场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

E.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

20.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涉及到的主要方面有()。

A.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C.经济体制改革

B.经济建设

D.民主政治建设

E.思想文化建设

三、判断题(本部分共10题每题1分。要求判断每题的正误,认为正确的打“V”,认为错误的打“X”)

l.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党、政机关应在各自的系统内发布文件,行政机关不能向党的组织发布指令性公文,党、政机关应尽量减少联合行文。()

3.通用公文,又称行政公文,指各类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普遍使用的文件,如请示、报、告、函、经济合同等。()

4.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

5.我国国家行政机关现在都实行首长负责制与委员会制相结合的行政组织体制。()

6.国有企业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职责和基本途径。()

7.西部大开发要遵循科学规律和经济规律,认真吸收国内外各方面的经验教训,探索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8.现阶段我国爱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政治联盟:一个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所组成的政治联盟。()

9.我国宪法规定的现阶段主要经济形式是:(1)国有经济即全民所有制经济;(2)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3)劳动者个体经济;(4)私营经济;(5)外商投资企业。()

10.当前核能的和平利用包括裂变能和聚变能两种。()

四、辨析题(判断以下观点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每小题4分,共12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任何国家进人社会主义社会都必须经历的阶段。

2.当今世界已经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变化,因此,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3.在我国经济活动过程中,政府的角色是“运动员”和裁判员”的统一。

五、论述题(本部分8分)

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作为十五期间需要着重研究和解决的重大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问题提出来。请结合文件内容,从经济学角度认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六、作文题(本部分30分)

题目:法论新时期组织干部的形象

要求:

1.要审清题意,选好写作的角度。

2.论文的观点应正确、鲜明,要有理论的阐述,要有结合实际的分析,力求写出个人的见解和体验;要有清晰的思路与层次,结构应完整J叫才;语言应准确、流畅;文面要整洁、规范

3.字数在1500-2000字左右

上一篇:国考基层工作经历下一篇:高考常用文言词语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