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项目论文范文

2022-05-14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ppp项目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PPP模式是创新性的融资方式,应用该模式可以使得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实现共赢,但PPP项目风险必不可免,防患于未然,才能更大程度地保证PPP项目顺利开展和成功运营。文章主要从我国PPP项目的失败案例出发,总结出失败原因,进而提出风险防范的建议。

第一篇:ppp项目论文范文

PPP项目财务报表审计研究

【摘要】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中,项目公司披露的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可靠会影响项目开展的进程。基于对PPP项目风险敞口与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性的分析,以河南省民权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例,对该项目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性展开研究,并提出在此过程中出现重大错报风险时的解决措施和下一步的审计程序,不仅可以为PPP项目公司解决相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还可以帮助审计人员改进工作方法、完善财务报表审计程序。

【关键词】财务报表审计;PPP项目;风险导向;审计程序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供给和需求都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主要问题还是集中在供给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进一步释放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手段。因此,为加快经济转型,实现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提高供给质量,解决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现状。经过长期实践证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可以有效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着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本的不断投入,PPP模式实现了巨大突破,但在PPP模式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由于PPP项目涉及不同来源资本的合作,因此PPP项目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以及报表数据的准确性对项目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目前,学者们对PPP项目的财务审计研究主要围绕会计核算过程、公司内部审计以及国家审计展开,针对财务报表的审计研究较少,无法帮助PPP项目公司完善财务报表审计体系。本文通过对河南省民权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财务报表审计特殊性的分析,在遵循企业会计准则要求的基础上,研究了在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发现重大错报风险时应如何处理,以及如何对出现重大错报风险的财务报表执行下一步的审计程序。

本文的贡献在于:一是,可以弥补PPP项目公司财务报表审计这一领域研究文献的不足,并为其他学者进行财务报表审计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二是,本文对重大错报风险提出的优化建议可以作为相关企业在处理财务报表审计问题时的理论依据,同时对出现重大错报风险的财务报表设置的进一步审计程序,可以帮助审计人员改进审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可以帮助相关企业建立和完善财务报表审计体系,进而推动PPP项目的发展,有助于調节我国市场经济中供给和需求的失衡,提高供给质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PPP项目风险敞口与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性

(一)pPP项目风险敞口的特殊性

PPP项目公司的利益相关方主要有:政府部门、外部融资方、社会公众、投资者、项目供应商以及企业的内部员工。政府部门和外部融资方由于与项目的利益关系较为密切,因此对项目财务报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部门重点关注公共利益的维护和运行,同时关注项目的进度、质量、资金和效果对社会宏观绩效的影响。外部融资方重点关注项目公司的投融资和盈利能力,同时对企业的债务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投资者主要关注财务绩效,对建设期间的费用支出和运营期间的项目管理进行跟踪,项目的盈亏、运营稳定性和政策对项目的影响也是投资者着重考虑的因素。

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于财务报表所反映内容的需求不同,注册会计师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尤其是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考察,对被审计单位的整体风险进行掌握,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根据风险级别对审计资源进行合理分配L2J。PPP项目风险敞口的特殊性如表1所示。

(二)PPP项目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性

1.资产类型的确认方面。常规审计的重点是应收账款,主要对期末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和可回收性进行重点关注。而对于PPP项目而言,无形资产或长期应收款项的确认并不是依据真实历史交易,而是依据合作协议中特许经营期限内的现金流量,因此在审计过程中,重点关注事项为对未来现金流的确认及其准确性。

2.融资方面。一般项目主要采取传统的融资方式,审计时需注意银行借款的本金、利率和期间等数值,此外还应对合同中财务指标的限制性约定和质押抵押情况进行重点关注。PPP项目未来的现金流入较为固定,因此能吸引新型的融资方式,对于融资的合法性、资产的终止确认和披露的充分性需要重点审计。

3.收入方面。常规审计需要对收入项实施反舞弊审计程序,对整个采购流程和结算流程中的出库单和发票等原始资料进行查阅,对审计证据保持职业怀疑态度。PPP项目的收入来源比较单一,通常为政府部门或其下属单位的服务费,项目建成后特许经营期限内收取款项的基本信息在项目实施之前所签订的PPP项目协议中已经明确,因此这部分产生舞弊的可能性较小。鉴于PPP项目的特殊性,在开展审计工作时需要对现金流在经营服务收入和金融资产收回之间的分摊进行重点关注。此外,审计小组也需要对建造期内建造收入的确认给予重视。

4.预计负债方面。常规审计中对于预计负债的核算一般是企业对在售商品的质量保证,审计重点关注原始数据对预计金额的支撑情况和管理层会计估计是否中立。PPP项目在运营结束进行资产移交时,应将项目进行恢复性大修理,而此项支出并没有历史数据作为支撑,因此对会计估计的审计存在很大的难度。

5.应交税费方面。企业的税务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所得税和增值税等税费的逾期申报和缴纳。审计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用于税费申报的财务报表和会计账面数据的一致性,以及是否存在“内账”和“外账”并存的现象。目前PPP项目处于国家大力推广阶段,大多数项目公司都能够享受到各种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审计时应重点关注项目是否符合税收优惠的各项条件,以及是否按照规定进行了备案登记。

三、PPP项目财务报表审计的案例分析

(一)民权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简介

2015年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天楹”)与河南省民权县人民政府(以下简称“民权县政府”)签订了《民权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特许经营协议》。此BOT项目位于民权县310国道与西环路交叉口西侧,总占地面积约96.2亩,规划建设规模为1000t/d,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建设2x300t/d机械炉排垃圾焚烧炉,配套1×12MW抽凝式汽轮发电机组;二期工程建设1x400t/d机械炉排垃圾焚烧炉,配套1x6MW抽凝式汽轮发电机组,主要工艺为“机械炉排式垃圾焚烧炉+余热锅炉+汽轮发电机组+半干法烟气处理装置”。项目建成后可对民权县的城乡生活垃圾和一般性工业垃圾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中国天楹设立了民权天楹环保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民权天楹”),该项目公司成立于项目合同签订之初,负责民权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设计、建设和运营工作,以及项目建成后的蒸气、炉渣、渣砖瓦等产品的销售等。项目特许经营期限为30年(自合同签订之日算起),期满后即交于民权县政府运营管理。

(二)民权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性

1.BOT业务的确定。中国天楹在签订民权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有关协议时,公司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应该重视对此项目是否属于BOT项目的判断。通过对该项目的合作协议与会计准则中相关规定的逐条比对识别公司的业务模式,为下一步的工作做好准备。在判定民权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属性时,可以将签订合同双方的性质和合同中有关投资建设及投入经营事项的具体规定作为判断依据。

(1)BOT模式应满足的条件。BOT即“建设一经营一转让”(build-operate-transfer),是指通过契约的形式,政府授予私营企业特许经营权,期限一般为20~30年,对特定的公共基础设施进行融资建设和经营,并以出售商品或收取费用的形式回收投资、償清贷款并获得企业利润;特许经营权期满后,将该设施移交给合同的授予方,实现由社会资本建设运营,后期转让给政府的新模式。BOT模式应满足以下条件: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或政府授权招标的企业为合同的授予方,按照有关程序取得该特许经营权合同的企业为合同的投资方,投资方在项目所在地设立分公司进行项目的建设和运营,项目公司具有建造有关基础设施的权利,项目建设完成之后进入经营服务阶段;特许经营权合同对所建项目的工期、质量标准、项目规模等都有明确规定,对运营阶段的收费标准和服务范围等也进行了约定;特许经营权期满后,投资方应将基础设施进行大修后交给合同的授予方,移交时应保证设施的各项指标达到合同的相关规定。

(2)合同双方管理层的分析。民权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是河南省民权县的市政公用工程,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关于“公共基础设施”的有关规定。根据相关准则的要求和该项目的具体情况,合同双方管理层的分析如下:①BOT项目合同授予方为民权县政府,属于政府及其有关部门;②根据签订的BOT项目合同,投资方中国天楹按照合同约定享有民权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特许经营权,项目建设完成后,由中国天楹设立的民权天楹在合同约定的30年特许经营期内进行后续的经营服务工作;③项目合同中对基础建设的质量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必须达到环保部门或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要求,垃圾处理产生的污水、废气等的后续处理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杜绝二次污染;④项目合同对特许经营期内的收费标准、服务对象及其他调整事项都有明确规定,特许经营期满后将工程交于授予方,对移交过程中设施的完备性和系统的整体性也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根据BOT模式应满足的条件、合同双方管理层的分析以及项目合同条款的具体情况,可以判定中国天楹和民权县政府签订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属于BOT的会计核算范围。

2.在建造阶段确认建造收入。根据相关会计准则的要求,对于自行承担项目建造工作的企业,在项目建造期间收取的服务费用的会计核算应参考《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当项目建设完成以后,项目公司在收取后续经营收入时,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CAS14)的相关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在签署项目合同时,应以公允价值作为计价标准制定应收对价。

由于中国天楹将民权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建设工作承包给了其他的建造商完成,因此其在收取民权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建造服务费用时,应考虑自身在项目建造阶段承担的风险和责任,根据实际担任的角色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用。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相关内容,可以判定中国天楹在民权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建造阶段扮演委托人的角色。其原因如下:

(1)对产品和服务承担首要责任。合作双方签订项目合同之后,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工作分包给不同的供应商完成。如将土建工程的主体工作承包给一级供应商,设备的采购和安装承包给多个单项供应商,同时还与一个监督单位进行合作,保证民权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各项建造工作高质量高标准完成。此外,在垃圾焚烧发电处理项目上,中国天楹对垃圾焚烧发电处理的整个方案进行了设计调整,并负责采购发电项目过程中所需要的设备和处理工艺的调试。总而言之,对于整个BOT项目,该公司完成了建造工作的主体部分。

(2)承担存货风险。根据签订的项目合同,中国天楹在项目建造期承担建设工程的所有费用和风险,负责对未通过性能测试的设备进行调整补救,承担这个阶段的所有责任。因此,项目合同规定中国天楹对建造期的存货风险负有主要责任。

(3)拥有定价权利。中国天楹在选择项目建设的承包商时,主要考虑土建工程和设备采购的价格以及每个承包商所能提供的工程质量,同时在制定标底价格时,其具有完全的自主决定权,政府部门不会参与。因此,中国天楹拥有完全的定价权利。

(4)承担信用风险。中国天楹在支付承包商分包对价时,主要依据的是各承包商的工程进度和合同中约定的支付期限,而垃圾焚烧发电处理委托单位是否支付给企业垃圾处理费用并不作为支付承包商费用的依据,但垃圾处理委托单位应付的垃圾处理费用是企业投资回笼的主要来源。因此,在项目建设期内,中国天楹承担主要的信用风险。

3.建造合同收入对应的资产确认问题。《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明确规定,在项目建设完成后的一段时间内,如果无法做到无条件向服务接受方收取货币资金,此时建造合同收入对应的资产为无形资产。如果可以无条件地从合同签订对方处取得货币资金或其他形式的资产,抑或是项目公司要求的服务费用较低时对方会将差价补给项目公司,在这两种情况下项目公司收取的建造合同收入可归为金融资产。

民权天楹与生活垃圾处理委托单位签订的合同中规定了基本垃圾处理量和基础单价。项目公司保底量内的服务费用可以无条件获得,同时由于定期价格调整机制的存在,使得项目公司可以避免出现因垃圾处理委托单位的垃圾焚烧量小于基本保底量而造成费用损失的情况。因此,民权天楹应将保底量内的收入确认为金融资产,对于超过保底量的部分可以按照约定价格销售给政府,这部分收入应确认为无形资产。

4.运营阶段现金流的分摊。民权天楹与生活垃圾处理委托单位签订的合同中规定,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开始运作时,该企业就可以获得垃圾焚烧发电的运营收入,同时采用实际利率法计量在建造期内产生的长期应收款的利息。从理论上来讲,民权天楹应按照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将运营期间所获得的现金收入按所提供的建造服务、垫资服务和运营服务的比例在公允价值的基础上进行分摊。在实际操作中,管理人员将运营期间的收入扣除长期应收款产生的利息和每月分摊的金额后,作为本月的运营收入进行账务处理。由于合同中的价格是根据每项服务的公允价值确定的,因此理论核算和实际操作中得到的会计结果应是相同的。

5.维修义务的核算。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和《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3号——或有事项》第四条的规定,民权天楹应将对破损设备进行修理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计入损益类科目;对于某些设备的重置费用应在会计核算期内按最佳估计重置费用金额计入成本和负债类科目;对于设备移交前进行的修复性大修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应按照最佳估计恢复性大修金额进行折现,将其视为金融资产和预计负债,并采用实际利率法在经营期内对金融资产进行攤销处理。

(三)民权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财务报表审计的重点

如前文所述,PPP项目的风险敞口较之普通项目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故而在民权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财务报表审计中,应将该项目风险敞口的特殊性和特定潜在风险点作为重中之重,逐一进行排查督导。

1.外部融资是否存在风险。中国天楹在投标该项目时,就缴纳了1000万元的投标保证金,在项目建造阶段投入了大量资金,其必然对外部融资存在较高依赖性。中国天楹是在深交所上市的企业,其在外部融资构成方面除了来自建行、招行和国开行的银行债务性融资,还包括资本市场的权益性融资,故而其资产负债率尚能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鉴于中国天楹同时在江苏、深圳、山东、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多地运营和建立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一旦管理失控必然会引起较大的偿债风险,此为后续项目财务报表跟踪审计应当特别关注的潜在风险点。

2.对特许经营权的判断和相关会计处理是否准确得当。中国天楹与民权县政府签订的合作合同中,明文约定了特许经营期间的费用支付问题,即中国天楹设立的项目公司民权天楹能够无条件地自民权县政府收取确定金额的款项,项目公司在提供经营服务后收取的费用低于定额时,民权县政府将给予差额补偿,因此项目公司在确认此项收入的同时将之确认为一项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方法并无不妥。需要说明的是,假如合同中约定项目公司在特许经营期间有权向服务对象收取金额不确定的费用,那么项目公司在确认收入的同时应将之确认为一项无形资产。

3.是否存在单价调整滞后的问题。pPP项目运营期间项目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依据特许经营权协议向政府方收取的费用,由于合作期限一般都大于20年,特许经营权协议往往只约定运营期开始几年的初始单价和后续单价调整办法。考虑到项目公司的合作方是政府或政府所属实体,后续单价调整时多会面临繁琐的行政审批环节,由此会产生单价调整滞后的风险。具体到民权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由于中国天楹设立的项目公司在经营期内是定额收费、不足部分由民权县政府补齐差额,故而不存在后续单价调整问题。

4.是否存在业绩增长较慢和毛利率波动较大的问题。民权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服务区域特定为民权县,由于合作期内业务量相对稳定,故而经营业绩预期不会有大幅升降;县域内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存在季节性变化,这决定了该项目各期毛利率必然存在规律性波动。在进行项目财务报表审计时应对上述规律性问题有所考量。

5.是否存在产品服务质量受国家标准调整的影响而难以达标的风险。垃圾焚烧发电作为公益产业,其主要目的还在于控制有毒气体排放、为区域内民众提供公共服务,因此产品服务质量必须有所保障。由于国家对层状燃烧、流化床燃烧和旋转燃烧三类垃圾焚烧技术的技术标准和要求可能会逐年变化和提高,特别是对二嗯英排放标准的控制日趋严苛,倘使中国天楹管理措施不能及时跟进,极有可能产生产品服务质量不达标的风险。

6.盲目扩张之下是否存在管理缺位的风险。中国天楹的主要业务包括投资、建设、运营、维护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和环保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业务范围涉及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及蒸汽生产、污泥处理、垃圾分类收运体系投资及运营等诸多领域,在多省多地运营和在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同时,也在多地甚至海外建设运营餐厨和建筑垃圾处理厂。近几年来中国天楹的规模越来越大,下属分公司、子公司多达32家,倘若其管理机制和管理能力不能同步提升,那么一旦内部控制失效,将会对包括民权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内的所有运营项目产生负面影响。

7.项目运营中是否存在税收和政府优惠政策变化、政策法规执行落实差异所导致的政策性风险。垃圾焚烧发电属于公共服务范畴,是事关公共安全的高风险产业,近年来国家对此出台了不少税收优惠减免政策。中国天楹在充分争取享受税收优惠和政府优惠政策的同时,也应对未来税收优惠政策变化可能导致的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的问题有所预判,同时对政府各项政策执行落实力度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也要有所考虑。

8.特许经营项目是否存在违约风险。民权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是中国天楹与民权县政府签订的特许经营项目,合同中自然包含相关违约事项处理的约定。即便如此,鉴于该项目涉及的投融资金额巨大,一旦实际经营过程中发生违约行为,对于中国天楹而言不啻为“伤筋动骨”的重大利空消息,理当成为财务报表审计的重点。

四、强化PPP项目财务报表审计的建议

(一)针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总体建议

1.审计人员应始终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对于审计过程中的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应时刻保持审慎的职业精神,出现引发质疑的审计内容时,应与项目组人员及时进行沟通,必要时展开进一步的取证。对于审计人员自身不熟悉的领域,可以寻求相关专家的帮助来开展审计工作。在PPP模式的各项制度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审计人员的职业怀疑态度对于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2.合理安排审计小组人员,注意其专业性。PPP模式的环保项目在经营风险、商业模式和法律规定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审计小组开展审计工作时,应指派具有一定项目经验的注册会计师共同进行,或者从第三方机构聘请专业人员加入到审计小组中。相较于传统采购方式的环保项目,PPP模式的环保项目因特许经营权协议产生的资产属性问题、税收问题等影响因素较多,对于税收和评估等方面也应该予以重视。

3.进一步加大审计督导力度。对于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风险审计项目。项目经理应加强项目的质量复核,对其他成员定期进行详细的指导与监督。整个项目小组的专项能力较弱时,可以考虑对成员进行PPP模式的相关培训,了解项目的构架和进程,便于下一步工作的开展。

(二)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本文列示了项目公司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以及审计程序的重点,并根据审计程序的重点进一步设计了具体审计程序,如表2所示。

(三)针对项目公司财务报表审计的具体建议

1.合理配置内部审计组织架构。PPP项目公司应注重内部审计发挥的作用,保持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提高内部审计组织架构的地位和层次。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审计工作和审计经费等均要保持独立性,使审计业务的开展不受其他部门和管理层的约束,保持审计工作的公正性、有效性和客观性。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配置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组织架构,有利于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提高审计结果的准确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作用。

2.强化风险意识,建立人员培训机制。PPP项目公司的内部审计风险主要包括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技能也对其有影响。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能够有效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管理者通过风险评估可以发现项目存在的风险类型和了解风险强弱程度,从而采取相应措施,减弱或规避风险对项目经营造成的影响。内部审计人员应与PPP项目公司管理层就决策目标、经营环境和未来企业战略进行沟通,以此来确定审计的方法、范围和重点。同时,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更新其现有知识体系,提高其技能和专业素养,进而提高整个审计部门的沟通和管理能力。培养复合型知识结构人才,有助于提高PPP項目财务报表审计结果的准确度。

3.加强对审计质量的控制。加强对审计质量的控制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审计前的准备工作。依据PPP项目的实际情况,围绕审计的重点和难点,制定总体的审计规划和策略。针对PPP项目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性展开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二是运用大数据和云技术。利用大数据和云技术对业务和财务数据进行采集,通过对比同行业和相似PPP项目的情况,对项目融资、单价调整等上述财务报表审计的重点进行关注。

4.完善项目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会导致资产流失、会计信息失真和经营不善等情况的发生,建立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和内部审计制度能够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通过执行内部审计制度可以发现经营过程中的问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管理者制定企业长期规划提供可靠依据。对于PPP项目公司而言,加强其内部控制制度,有助于PPP项目各项活动的开展,在PPP项目工程的建设、运营和维护阶段,根据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性,检查项目进行外部融资和在特许经营期限内开展经济活动可能存在的风险。

五、小结

通过分析PPP项目中普遍存在的风险敞口及其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性,选取PPP项目中经常采用的BOT模式,以垃圾焚烧发电这一环保项目为具体案例,对BOT业务的确定以及项目建造、运营、维护阶段的收入和资产确认等进行探讨,总结项目公司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性,进一步分析该项目财务报表审计的重点并设计具体的审计程序。PPP模式的应用对公益项目建设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此模式的成熟及推广很好地弥补了公益项目周期长、投资大的缺点,通过研究PPP项目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性,能够引导审计人员完善财务报表审计框架,对类似工程项目审计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者: 杜丽

第二篇:PPP项目风险防范研究

摘 要:PPP模式是创新性的融资方式,应用该模式可以使得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实现共赢,但PPP项目风险必不可免,防患于未然,才能更大程度地保证PPP项目顺利开展和成功运营。文章主要从我国PPP项目的失败案例出发,总结出失败原因,进而提出风险防范的建议。

关键词:PPP 风险防范 风险分担

一、PPP的概念及应用情况

PPP是英文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一般译为公私合营关系,是指政府与私营企业之间为了合作建设某个基础设施项目或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而形成的一种合作关系。

PPP模式最早在英国开始应用(1992年),现在国外已经得到了普遍应用。

我国在近几年也开始了PPP模式的应用,自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明确提出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以来,财政部作为第一责任人全面统筹推进PPP改革。数据显示,自2013年推行PPP项目以来,截至2016年2月29日,全国各地共有7110个PPP项目纳入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总投资约8.3万亿元,涵盖了能源、交通运输、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市政工程等19个行业①。

同时,各省市也结合自身情况积极探索推进PPP工作。2015年2月26日,南宁“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南宁市竹排江上游植物园段(那考河)正式签约,标志着广西首个采用PPP模式建设项目正式落地南宁。目前南宁市已向社会公布的第一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共有40个,总投资847.7亿元,涉及市政设施、交通设施、公共服务、水利、资源环境、生态保护、产业配套等各个领域②。

从国内外应用PPP模式的情况来看,政府通过引入私营企业资金缓解了政府的资金约束,保证、加快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有效运营;而私营企业则获得政府给予的长期特许经营权和收益权,满足了自身的盈利需要,通过PPP模式,合作双方实现了共赢。但不可否认,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开展的PPP实践主要是自下而上的自发探索,缺乏经验总结和理论指导,存在着诸如长春汇津污水处理厂、上海大场水厂、北京京通公路、天津双港垃圾焚烧发电厂、青岛威立雅污水处理项目、杭州湾跨海大桥等的失败案例。

二、我国PPP项目存在的问题

剖析这些失败案例的失败原因,我国PPP项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PPP立法缺失。目前,我国PPP项目操作最核心的法律依据是:《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14]76号)、《PPP项目合同指南》(财金[2014]156号),但并没有专门的PPP立法来对这种模式进行规范。

2.审批、决策周期长。PPP项目审批程序过于复杂、决策周期长。项目批准后,难以根据市场的变化对项目进行调整。

3.监管制度不完善。我国目前的PPP项目监管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各部门的监管角色定位不清晰、分工不明确,政府监管的重点大多放在项目筛选、识别和社会资本准入方面,对项目后期建设和运营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监管方法。

4.缺乏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

5.融资渠道不足。我国目前PPP项目主要依赖银行融资,有价证券融资、信托融资等方式应用较少,社保、养老基金等也未应用于其中,融资渠道较窄。

6.社会诚信和契约精神缺失。部分企业试图利用极少数官员的腐败,采用贿赂手段牟取暴利;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会因政府换届、公众反对等原因而出现违约现象。

7.项目收益无保障。我国基础及公共设施的收费管理并未进入完全市场化,政府在PPP项目中的补贴承诺无法落实或落实不佳,出现竞爭性项目等等,都会损害PPP项目利益。

8.PPP项目配套设施不完善,使得生产经营陷入困境。

9.PPP项目参与各方都缺乏风险管理的机制及人才。

三、风险防范的必要性

PPP融资模式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公共财政负担,更好地提供公共物品;而私营企业参与其中也能实现减少投资风险并从中获利的目标。但是,PPP项目作为一种工程项目,风险必不可免。防范于未然,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降低风险损失甚至是规避风险的发生,可以有力保证PPP项目的顺利开展及成功运营,因此必须首先做好PPP的风险防范工作。

(一)政府方面

1.健全PPP立法。PPP尽快立法是全社会的共同期盼,以便PPP项目的开展和运营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PPP立法工作应分三个层次开展:首先,制定PPP基本法,规范和明确PPP的应用范围、操作流程、设立程序、招投标和评标程序、特许权协议、风险分担以及权责关系等问题。其次,分别制定PPP在不同领域(医疗、环保、教育、养老等)的相关法律法规。再次,出台更加具体的PPP操作规范、操作指南,将PPP交易流程规范化、标准化,对项目的运作提供政策和技术上的导向作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健全了PPP立法之余,政府还应增强自身的法治和契约意识,依法行政。

2.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风险分担是PPP项目风险管理的核心,一般先按照现金流量折现法测算项目的净现金流量是否大于0,再按照以下原则对项目风险进行分配:

(1)项目各参与方应共同承担项目风险。

(2)若风险是由项目某参与方的不当行为引起,则需由该参与方承担。

(3)较高收益获得者承担相对较大的风险,较少收益获得者承担较小风险。

(4)如果某参与方相比其他方更加有能力、及时、有效、低成本地处理该风险,就应让该参与方承担,而不是项目各个参与方争相承担较小的风险。

(5)为风险承担设置一个上限,超过这个上限则重新分配该风险的承担责任,由项目所有参与方共同承担,或由第三方担保者承担。

在具体执行时,要注意根据不同的PPP项目,制定一套相应的合理风险分担流程,并将其书写在PPP项目协议中,以便合作各方存在风险分担的共识,在出现各种风险时候能够迅速找到合适的承担者。

3.政府转变职能,加强监管。政府应积极转变自身职能,从运营者向监管者转变。首先,应完善PPP监管的法律法规;在项目风险分配完毕后,设立独立的机构,秉承“依法监管、公开透明、独立专业、可问责”等原则,确保合作方都能有效地履行自身的风险分担任务,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政府监管主要分为事前准入监管、事中过程监管和事后绩效监管三类,并贯穿于整个过程,但整个过程注意杜绝对项目的不合理干涉。

4.拓宽融资渠道。

(1)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参与PPP项目。

(2)政府提供必要金融支持:政府与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达成直接协议,向借贷机构承诺支付一定费用,使PPP项目顺利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

(3)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尝试从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中筹集长期低息资金。

5.进行PPP人才能力建设。政府部门应积极开展相关PPP人才能力建设,比如:做PPP专题讲座、组织PPP业务学习培训,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印发PPP有关政策文件汇编,将PPP知识宣传、普及到政府各部门;引进国内外PPP专业人才和管理技术等,以提升政府部门PPP管理能力。

6.谨慎选择项目。采用物有所值评价方法和理念,谨慎选择项目。选择的项目必须符合以下条件: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方法、要具备完备的前期手续和严格的管理程序、具备完善的商业化运营模式、项目自身要能产生稳定的现金流,与当地财力和经济发展承担能力相匹配。

7.谨慎选择参与PPP项目的社会资本。

(1)考察参与PPP项目的社会资本投资人的业务性质、经营情况、融资能力和资金来源等指标。

(2)考察社会资本投资人是否具备PPP项目的管理经验或成功案例。

(3)严格采用招标形式选择承包商,招标过程中重视发挥中介机构(如:律师、会计师等)作用,避免腐败因素导致的风险。

8.提供外在条件支持。

(1)物质方面:政府应保障项目所需的材料供应、劳动力提供等。

(2)政策方面:提供一定的税收、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出台防止同类项目竞争、保护知识产权等法规制度;同时,简化审批手续和过程,提高政府办公效率。

(二)社会资本方面

1.利用PEST模型评估投资环境:比如政治方面(P):法律环境、政府效率、政府换届情况、政府对私营企业支持政策等;经济方面(E):财政实力、货币政策、利率及通货膨胀情况等;社会方面(S):当地人文素质、人民购买力、消费税习惯等;技术方面(T):城市现有的基础设施水平、各项基础设施存量等

2.利用SWOT模型评估项目:项目自身的优势劣势,所处环境的机会威胁。

3.论证项目的可行性:在项目前期聘请专业的中介机构,测算合作伙伴各项能力指标;评估项目对参与各方的影响;结合人口、城市财政实力和发展潜力、各项基础设施存量等指标,合理确定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对项目进行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的论证;对项目合同条款进行利弊分析,争取谈判优势等。

4.项目的选择。在区域选择优先考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内地省会城市和财政实力较强的其他城市,选择具备良好现金流量,风险较小,风险可控程度高的项目,最好是投资人具备类似项目运营和管理经验,有过成功经验的项目。

5.培育社会诚信和契约精神。企业应摒弃投机心理,干净透明地与政府签订公平平等的合同,如约履行合同各项条款,并依靠双方签订的合同来防控风险。

6.项目全过程实行风险动态管理。确定参与PPP项目后,设立专门的PPP风险管理部门,培养专业的PPP风险管理员工,制定专门的风险管理流程,对项目做足风险尽职调查,并进行全程监控及动态分析,及时、恰当地处理项目中出现的各种风险。

(三)融资中介方面

我国目前PPP项目的融资中介还主要依靠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介入PPP项目也可以给其自身带来巨大的业务机遇,所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也需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1.谨慎选择PPP项目对象。银行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风险偏好,选择合作的优质PPP项目。项目选择方面,建议优选具备良好现金流,属于民生型、强需求的项目合作,以期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回报。

2.谨慎选择合作伙伴。

(1)地方政府的选择:优先选择财政实力较强的发达城市、省会城市,招商引资环境良好,近3年内未发生过重大腐败案件或政府領导也未发生频繁更换等情况的地方政府作为合作伙伴,以降低政策风险和政府信用风险,保障项目顺利建设。

(2)社会资本的选择:选择具备PPP项目建设及运营经验的,或PPP项目成功案例的公司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以降低运营风险,保障项目顺利建设。

3.建立专门PPP项目风险管理机构和流程。首先需要设置专门针对PPP项目的风险管理机构,培养具备项目融资、风险管控等相关知识的业务人员及管理人员;同时,制定PPP项目贷款管理工作流程,包括PPP风险识别、评估、测算和控制等环节,使得风险管理工作能够有序高效进行。

4.重视贷前管理。银行应重视贷前管理,尽职调查,开展可行性分析,全面掌握项目投资规模、工程投标、资金预算等情况,识别项目建设和运营中可能的风险,制定出风险应对策略,完善应对措施的操作方案。

5.完善对PPP项目贷款协议的管理。当银行作为贷款者参与到PPP项目中,应完善对该项目的贷款协议的管理,如设置逻辑严密有效的担保体系、在贷款协议中确定风险承担限度、提供资金时事先收取的风险附加率等,以此为依据来有效规避风险、管理风险。

6.建立并充分利用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银行应建立专门的PPP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记录以往参与的PPP项目的风险信息、合同签订情况,形成PPP项目信息库,并随时更新,及时作出分析和判断。银行充分利用这些信息的示范功能,减轻信息不对称对银行带来的不利影响,有效防范风险。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编号:KY2016LX470);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校级立项课题(编号:2016XYB07)]

注释:

{1}数据来自《中国经济周刊》

{2}数据来自南宁市财政局网站

参考文献:

[1] 张雷.PPP模式的风险分析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5

[2] 周正祥,张秀芳,张平.新常态下PPP模式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5(9)

[3] 李赢楠.中国推进PPP模式的制度障碍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6

(作者单位:广西广播电视大学 广西南宁 530022)

[作者简介:刘智慧,女,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文经学院讲师,会计师,硕士,研究方向:审计、会计。]

(责编:若佳)

作者:刘智慧

第三篇:PPP项目运营方会计研究

【摘要】从运营方角度对PPP项目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披露进行研究。从国际上看,PPP项目运营方会计有金融资产模式、无形资产模式与混合模式。研究发现,我国PPP项目特征与国际上具有较大类似性,这三种模式完全适用于我国,但需要对其进行完善。我国应采取控制法而不是风险报酬法来核算PPP项目,物有所值法并不适合于我国PPP项目的公允价值计量,可按PPP项目付费方式来确定特许服务协议的入账价值,后续计量则遵循相关资产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特许经营权不同于租赁权,特许经营服务协议范围是产权不转移的受严格管制与控制的国家公共基础设施,与租赁有本质差别。对于PPP项目会计信息的披露,应考虑到所有影响特许服务协议的因素。

【关键词】PPP项目;运营方;特许服务;会计准则;控制法;风险报酬法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指政府通过特许经营权、合理定价、财政补贴等事先公开的收益约定规则,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等公益性事业投资和运营,以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为特征,发挥双方优势,提高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供给效率[1]。经过这些年的发展,PPP项目的运作机制不断创新,但同时与其相关的一些会计处理出现了新问题,迫切需要从理论上予以解释并在实践中加以指导。通过比较国内外PPP会计准则,研究我国PPP项目确认、计量与披露的会计理论与处理方法,不仅可以丰富我国会计理论体系,而且还有利于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政府会计准则建设。

关于PPP项目运营方的会计核算,财政部先后颁布过两个指引。第一个是2004年的《关于企业以BOT方式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业务会计处理问题的复函》(财会办[2004]26号),对BOT(建设—经营—转让)业务的资产确认和计量进行了规范,该文已经取消;第二个是2008年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财会[2008]11号),修改了原先BOT业务会计处理规范。从这两个文件的规范内容来看,是应急性的,许多有关PPP项目的会计核算问题并未涉及,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我国目前PPP项目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一)PPP项目会计处理涉及的范围问题对于究竟哪些类型的PPP项目属于会计核算对象,哪些不属于PPP会计核算对象,需要做出规范。因为有些PPP类型本身不存在会计问题,目前的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对其做了规范。例如:与项目管理合同(MC)、委托经营(OM)等类似的政府付费项目,政府仅仅是为了完成特定目的,到期就收回经营权利,并且时间较短,对于这样的PPP项目现有企业政府补助会计准则就能解决,无需单独规范;BOO(建设—拥有—经营)是一种市场化运作模式,由社会资本方负责投资、设计、建造、运营、维护等,项目到期后产权通常不转移,这样的PPP模式按现有的企业相关会计准则来核算即可;BBO(购买—建设—拥有)也是一种市场化运作模式,由社会资本方购买国家许可的基础设施,并负责设计、建造、运营、维护等,产权归社会资本方所有,这样的PPP模式也按现有的企业相关会计准则来核算即可。

财会[2008]11号文提到了比照BOT处理的业务,即合同授予方提供基础设施或运营方购买基础设施的处理,这样的解释可以理解为类似TOT(转让—经营—转让)项目,但是对LBOT(租赁—建设—经营—转让)项目是否适用?LBOT是指政府将建造完成的土建部分租给项目公司运营,项目公司在此基础上建造并取得运营权利,期满将该基础设施移交给政府。这样的PPP项目涉及租赁与项目公司经营权并存的情况,会产生复杂的会计问题。

可见,PPP项目会计涉及的范围要比BOT项目广泛得多,相关的会计处理规范需要普遍适用于我国目前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所有符合条件的类型。

(二)PPP项目确认问题

财会[2008]11号文主要针对BOT项目,其中不少规定对其他PPP项目并不适用。例如,对BOT收入确认的规定,在TOT、ROT(重构—运营—移交)等项目中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同样,关于金融资产或无形资产处理的规定,对其他PPP项目也并非完全适用。关于PPP项目确认,该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说明究竟应采取何种会计方法来确认PPP项目的资产。是采取控制法还是风险报酬法?BOT业务会计处理规定没有涉及,而仅仅用“权利是否确定”作为判断依据,但是“权利是否确定”如何判断?这正是PPP项目会计处理的关键点。

(三)PPP项目计量问题

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是一个比较公认的会计理念,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以及我国都公布了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但是,公允价值有不同应用层次。对于PPP项目来说,有政府付费项目、可行性缺口补助项目、消费者付费项目,相应地就有不同的计量模式。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对不同PPP类型的付费方式,其公允价值形式也应有所区分。PPP项目与其他业务的不同之处在于,政府需要评审,评审通过后才准许认可。评审PPP项目时所采用的指标是物有所值。物有所值法是针对PPP項目创新地一种计量方法,它充分考虑到政府特征、风险价值与项目成本等相关因素,体现了政府、消费者与社会资本三方关系。物有所值,作为评价PPP项目的关键数量指标,与市场法和成本法的衡量指标有着本质区别,其能否作为项目公司资产入账价值的基础呢?物有所

值是否也属于公允价值的一种形式?对于以上问题,财会[2008]11号文均没有说明。

(四)PPP项目披露问题

财会[2008]11号文对应如何披露PPP项目未进行规范。PPP项目从发起到运营结束的整个周期内,涉及内容包括政府、法规、文件、合同、评估、融资、核算、监管、绩效考核等诸多方面。这些内容都与PPP项目的资产密切相关,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PPP项目终止,从而使政府、社会资本、消费者遭受损失。但是如果都加以披露,不仅会使信息成本过高,而且还有可能出现泄密从而影响信息相关者利益的问题。PPP项目目前还在试行阶段,国家相关法规尚不完善,部门与地方规章有待健全,如何有效地向PPP项目信息使用者传递政府公共服务情况,是PPP项目披露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仅仅披露与会计有关的信息。PPP项目的信息披露不仅要满足政府监管的要求,而且还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二、PPP项目运营方会计处理国际比较

(一)国际会计准则PPP项目运营方会计处理

早在2001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常设解释委员会(SIC)就公布了有关PPP项目披露的准则即《国际会计准则解释公告第29号——特许服务协议:披露》(SIC29),对PPP项目披露内容做出规范,之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解释委员会对其做了一些修改。2006年12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解释委员会(IFRIC)颁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解释公告第12号——特许服务协议》(IFRIC12),对涉及PPP项目的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做出了规范[2]。IFRIC12规范的是PPP项目公司会计而不是授予方会计。IFRIC12适用于下列公私合作特许服务协议:a.授予人控制或规制经营者运营基础设施必须提供服务对象和价格;b.授予人通过所有权、受益权或其他方式控制在基础设施服务协议结束时的任何重大剩余权益。

如果满足条件a,基础设施全部使用年限(资产全部年限)均在公私合作特许服务协议内,则属于此解释的范围内。条件a所指的控制或管制可能采用合约或其他方式(如通过监管方式),也包括授予人购买全部产出以及部分或全部产出由其他使用者购买的情况。在应用此条件时,授予人和任何其他相关方都需要一并考虑。

如果授予人是公共部门实体,就此解释的目的而言,整个公共部门和其他代表公共利益的任何监管者都应视为与授予人相关。就条件a的目的而言,授予人不用完全控制价格,只要价格由授予人、合同或主管方管制,如限制机制。但是,此条件应用于协议的实质。例如价格上限仅在极少数的情况下适用,这种非实质特性可以被忽略。反之,若合约赋予经营者自由定价的权利,且任何超额利润均需要退还给授予人,则经营者的报酬就有上限并且符合价格控制。就条件b的目的而言,授予人对任何重大剩余权益的控制应该既要限制经营者出售或抵押基础设施的实际能力,也要赋予授予人在协议期限继续使用基础设施的权利。假定基础设施已达到协议最终年限并处在协议到期日的状态下,那么基础设施剩余权益按现值反映。

如果经营者承担建设或修订服务,其已收或应收的对价要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5号——来自客户合同的收入》(IFRS15)进行确认。对价可能是下列资产的权利:金融资产或无形资产。

在经营者因建造服务而具有无条件向授予人或依授予人指示收取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合约性权利时,经营者应将其确认为金融资产。由于法律强制执行,所以授予人几乎没有自由裁量权以避免支付。如果授予人以合约保证支付给金融资产经营者特定或者可确定金额,或无形资产经营者向公共服务使用者收费的金额与特定或可确定金额之间有差额(如果有),则经营者具有无条件收取现金的权利,即使是否付款将取决于管理者能否确保基础设施达到规定的质量和效率标准。经营者在获得向公共服务使用者收费的权利时,应该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这种权利并不是一种无条件收取现金的权利,因为其金额要视公共服务的情况而定。如果经营者将建设服务所获得的一部分确认为金融资产,另一部分确认为无形资产,那么必须对其对价的各个组成部分分开处理。已收或应收对价的两项组成部分应根据IFRS15进行确认。授予人给予经营者的对价本质应参考合同条款来决定。对价本质决定后续会计计量。但是根据IFRS15,在建设期或修订期的两种类型对价都被划分为合同资产。

经营者应该根据IFRS15对经营服务进行会计计量。经营者可能需要履行下列合约义务之一以符合其特许权规定:1维护基础建设以达到特定服务水平;2在协议结束时将基础设施移交给授予人之前先将其恢复至原初状态。维护或重建基础设施的合约义务应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IAS37)。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第23号——借款费用》(IAS23),由协议引起的借款成本应在发生期间被确认为一项费用,除非经营者具有收到无形资产的合约权利(向公共服务使用者收费的权利)。在此情况下,根据IAS23的规定,协议的借款成本可以在建设期间资本化。

(二)美国PPP项目运营方会计处理

针对PPP运营方会计处理,2014年1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颁布《财务會计准则修改公告第5号——特许服务安排》(FASB Update2014-05)[3],即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紧急任务工作组会计准则解释第853号主题——特许服务协议(Topic 853)。2017年5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财务会计准则修改公告第10号——特许服务协议:确定特许经营服务客(FASB Update2017-10)[4]。

Topic 853指出,不能将特许服务协议按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紧急任务工作组会计准则解释第840号主题——租赁(Topic840)确认为租赁权。特许服务协议作为一种公共部门更有效率和更具成本效益地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将会在美国越来越流行。特许服务协议是一项公共部门实体授予人(既包括政府部门,也包括对公共服务部门负责的实体)与项目公司之间的协议,在该协定之下,项目公司负责运营授予人的基础设施(如机场、道路、桥梁),并提供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升级或维护服务。

FASB Update2017-10适用于与公共部门实体授予人签订特许服务协议的项目公司。特许服务协议应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一是授予人控制或有能力修改或批准项目公司所必须提供的服务类别、服务对象、服务价格;二是授予人通过拥有所有权、受益权或者其他方式,能够在协议期满时对基础设施的所有剩余权益进行控制。该修改公告规定,项目公司不能将特许服务协议确认为租赁,运营实体还应参考其他准则,以确认和计量特许服务权协议的各个方面。适用特许服务协议的基础设施不应被视为项目公司的财产、厂房和设备。

目前的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并不包含有关特许服务协议的会计指引。根据特许服务协议条款,项目公司可能无法断定特许服务协议是否符合租赁准则的规定。因此,FASB Update2017-10指出,不能将适用于PPP项目公司范围内的特许服务协议确认为租赁权,以改进财务报告,从而明确了财务报表编制人员对有关特许服务协议与租赁的区分。该修改公告规定特许服务协议不属于租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致。然而,不同之处在于,IFRIC12涉及项目公司如何对特许服务协议进行会计处理的问题,且就如何解决特许服务协议的会计问题提供了补充指导,但其没有为特许服务协议的各个方面提供具体的会计指导,而是指明了项目公司应参考其他准则对特许服务协议的各个方面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

利益相关者注意到,在实务中运营方在执行Topic 853时对如何确定服务内容存在分歧。FASB Update2017-10则解决了该问题。特许经营权协议就是政府与运营方之间的协议,运营方将在特定的时间段内经营政府的基础设施(如机场、道路、桥梁、隧道、监狱和医院)。运营方还需要维护基础设施或者提供定期更新改造,以增强或延长基础设施的寿命。基础设施可能已经存在或者在特许经营期间由项目方建造完成。Topic 853为运营方在与公共部门签订特许经营权协议时提供了指导。控制或有能力修改或批准运营方运营基础设施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对象以及价格;通过所有权、受益权或其他方式控制在协议期限结束时基础设施的任何重大剩余权益。根据Topic 853,项目方不应将基础设施视为租赁物或财产、厂房和设备。运营方应参考其他准则来对特许经营权的各个方面进行划分。

三、运营方PPP会计处理比较分析

(一)采用控制法还是风险报酬法

国际上PPP会计处理方法可以概括为两种基本方法:控制法与风险报酬法。这两种方法并非完全相互独立,每种PPP会计处理方法总是强调其中之一作为判断标准。它们都指向资产定义即“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具体而言,控制法指向企业控制资源方面,风险报酬法指向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方面。当主体收到与资产相关的报酬时,经济利益就会流入主体。根据资产定义,在运营方或授予方控制PPP协议并能收到未来经济利益时,就应该把相关协议财产确认为一项资产。因此,从资产语境来看,在确定是否应把PPP协议财产确认为资产时,是采用控制法还是风险报酬法,通常并非完全独立,而是在考虑一种方法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另一种方法来判断。

PPP项目两种会计处理方法的产生深受公司法律制度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影响,会计职业界与计量经济学家也起到了很大作用。无论是控制法还是风险报酬法,均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哪种方法会导致会计主体利用财务报表做出的决策失败?第二,从风险报酬法变为控制法如何影响财务报表?第三,PPP会计处理在统计报表上与财务报表上有多大差异?

对于第一个问题,风险报酬法的一个明显缺点是主观与武断,因为风险与报酬的评估公式很不一致。对于第二个问题,要全面评价尚有困难,因为PPP项目在发展,会计处理也在完善之中,并且财务报表的某些变化是由风险报酬本身的技术方法产生,而不是由其与控制法的差异产生。尽管如此,一些初步结论还是可以得出的。对于第三个问题,由于控制法与风险报酬法的概念和应用方法不同,它们在报表上的反映出现差异是不会有什么异议的。

从租赁会计来看,风险报酬法首先在美国使用。早在1949年,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CAP)要求承租人披露租赁付款时间、金额与其他条款。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发表评论,也持相同观点。后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放弃了单独披露观点,在1976年发表了《财务会计准则第13号——租赁会计》(SFAS13),规范了不同租赁类型的会计处理方法。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风险报酬法作为会计处理原则的会计规范。该准则指出,对于实质上转移风险报酬的租赁,承租人应作为购买资产处理,出租人应作为销售或融资处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完全吸收这一方法,于1982年颁布《国际会计准则第17号——租赁会计》(IAS17)。风险报酬法的合理性在于会计应反映实质而不是交易形式。准则制定者认为,风险报酬法本质上是获得或销售资产,因此按此原则来核算是合理的。控制概念不是租赁标准的基础。虽然如此,但要不是租赁标准先于概念框架之前公布,用控制标准来判断一项租赁是否属于尚未发生的销售也是可能的[5]。

控制这一概念在财务会计中一直与合并财务报表联系最紧密。在早期的美国会计准则中,100%控股是纳入合并报表的必要条件。后来发展为实质上拥有概念即至少占有被投資方75%以上或拥有多数股权概念即占51%以上两类,最后发展成为有控股权益的控股公司概念。现在的合并财务报表中的控制概念已经不再是所有者关系概念了。所有者关系仅仅是控制存在的一种分析因素。控制应由哪些内容构成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研究会计课题中始终悬而未决。2008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关于《合并财务报表》的征求意见稿中就指出,其主要目标就是如何完善控制的定义。界定控制概念的难点在于如何使其成为可操作性的指南。在2011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公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0号——合并财务报表》(IFRS10)中,为让控制这一概念成为判断标准具有可行性,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控制概念做了创新性发展,控制三要素概念由此产生。

控制与风险报酬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从理论上说,风险报酬分配过程就是控制过程。可以这样来理解,控制就是风险报酬的指针,控制风险就等于控制了收益,控制管理经营就是风险与报酬的博弈均衡。只要存在高风险的地方就需要控制,但控制是否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往往不容易确定。例如,有一个五层的控股公司,每层的控股比例是51%,在第五层,控股公司把其控股的子公司纳入合并,可是整个集团公司承受的风险仅为3.5%。风险报酬法的一个关键点是量化诉求,这显示出了该方法的吸引力,同样也削弱了它的使用。如果一个确定的经济体可以采用量化分析,那么数量指标确实非常有用。只要经济实质的表象能够非常容易地重构,那么量化指标确实是一种判断会计处理合理性的非常重要的工具。控制如不与时俱进,就会自我消亡。风险报酬法确实存在着这样的特征。正是这样,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才一起合作研究租赁会计准则,放弃了以风险报酬法作为判断是融资租赁还是经营租赁的标准,创新了一种租赁会计核算新方法。

从IFRIC12来看,是否符合控制原则确实是是否把PPP协议财产确认为资产的一种根本方法。IFRIC12强调授予方对经营财产的控制,运营方必须提供相关服务,第三方收到了这些服务并按规定价格付费,在特许服务协议结束时授予方控制服务财产的重大剩余权益,这些都是控制表现。《政府会计准则第60号——财务会计报告:特许服务安排》

(GASB60)、FASB Update2014-05以及FASBUpdate2017-10等美國财务会计准则规范,也都强调了控制原则是将PPP协议财产确认为资产的根本原则。既然在服务协议结束时控制了该项财产,那么就应在财务报告中报告这些资产。

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了实现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应该如何判断控制财产。IFRIC12在讨论控制原则时引用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解释公告第4号——租赁》(IFRIC4)的控制说明。IFRIC4指出,控制使用资产的权利是指满足以下任何一种条件的安排:1当购买方(承租人)获得或控制大于资产产出非常微小的金额或者资产其他效用时,他就有能力或有权利运营该项资产或以某种确定方式指导该项资产的运营;2当购买方获得或控制大于资产产出非常微小的金额或者资产其他效用时,他就有能力或有权利控制购买资产;3一些事实与情况表明,除了购买方,任何一方都不可能花费超过在协议期结束时该项资产产出的增加值或者该项资产产生的其他效用,购买方支付的价格既不是合同的固定价,也不是交付资产时该项资产产出的市场价。IFRIC4还指出,满足以上标准的特许服务协议,运营方不会控制协议财产的使用。这意味着授予人不会控制为编制财务报告目的而使用的财产。如果不控制财产的使用,运营方就不能将其确认为一项资产。因为将其确认为一项资产不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概念框架中资产的定义[6]。

尽管IFRIC12规定了一些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情况,可是现实中仍然还存在着一些运营方控制资产使用的其他方法。运营方有能力管理协议财产使用方式。例如,道路PPP协议规定了一些运营方必须维护道路实际状态的条款,但在合同中又无法规定得比较具体,这就给运营方自主决策预留了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应将其确认为哪一方的道路财产,就需要评估参与方的相对地位,判断谁对财产有最终控制权。一般来说,以IFRIC12规定的标准来判断哪一方应把特许服务协议财产确认为资产几乎不会有什么问题。概括IFRIC12中的控制判断标准,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在整个协议存续期内,授予人总有权利要求运营方利用协议财产持续提供公共服务。第二,运营方出售或者抵押协议财产的能力受到严格限制。尽管运营方能够控制公共服务的某些方面,但是特许服务协议财产的总体使用仍然要符合授予人在协议里所确定的目标。此外,授予人控制特许服务协议财产的关键方面,运营方代表授予人经营特许服务协议财产,授予人对财产拥有最终控制权[7]。

(二)特许经营权和租赁如何区分

该问题涉及特许经营协议的范围、确认、计量和列报,该协议中涉及的基础设施是租用的。在这种情况下,特许经营权协议处理可能存在一些潜在问题。有些专家提出了以下与特许经营权和租约有关的条件:1在整体的安排中涉及三个主体,即授予人、运营方和租赁公司。租赁公司可能是授予人的子公司,授予人和租赁公司受同一政府机构控制,也可能与授予人没有关联方关系。2涉及特许经营权的条件。让渡人决定运营方提供服务的所有主要方面(如类型、价格、工作频率、质量水平等)。运营方有权因提供运输服务而向授予人收费。此项费用包含运营方租赁安排在内所支付的费用,该费用属于特许经营权的一个组成部分。该安排不包括协议中使用的任何轨道或其他设备的建造或升级服务。3和租约有关的条件。对运营方来说,租赁资产没有剩余权益。租赁没有使所有权上主要的风险和报酬发生转移。而且,租赁期不占该资产寿命的绝大部分。

属于下列情况之一时,租赁安排与授予人相关:第一种情况,租赁公司是授予人的子公司,且两者受同一政府机构控制。第二种情况,租赁公司与授予人无关联方关系,但是在租赁期结束时,授予人为租赁期之外的租金和剩余权益提供担保。特许经营权到期后,授予人可以选择由自己或下一位运营方继续租赁该基础设施(铁路车辆)。

为便于讨论,分别对符合第一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的情形称为“一类安排”和“二类安排”。与“一类安排”和“二类安排”相关的问题是,该安排是否属于IFRIC12的核算范围。研究者提出了两种观点[8]。

第一种观点:属于IFRIC12的核算范围。支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IFRIC12对一类和二类安排皆适用,理由是:1租赁的铁路车辆是基础设施;2授予人规定了运营方随基础设施提供的服务、提供服务的对象以及价格;3特许经营期结束时,基础设施的主要收益属于授予人。支持这种观点的人还认为相关条件对一类和二类安排都适用,因为:在一类安排中,授予人通过控制租赁公司获得资产剩余权益;在二类安排中,授予人通过租赁合同在协议结束时获得剩余权益。这类观点的支持者认为,无论协议中是否需要建造或服务升级,IFRIC12都适用。

第二种观点:不属于IFRIC12的核算范围。持这类观点的人认为IFRIC12只适用于包括基础设施建造和服务升级的特许经营权安排。因为IFRIC12重点强调“运营方在某段特定的时期内建造或维修用来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并且进行经营和维护”。他们还指出,IFRIC12没有对运营服务提出具体的会计要求,而是让会计主体按IFRIC15对服务进行会计处理。因此,该观点的支持者认为,由于运营方只进行运营而不进行建造和服务升级,所以该安排不属于IFRIC12的核算范围,应该根据IF?RIC17对租赁合同进行处理。

在确定特许服务协议安排是否符合IFRIC12的核算范围时,要考虑两个重要因素:1授予人对随基础设施提供服务的控制,以及对基础设施剩余权益的控制程度;2租赁安排中使用的基础设施。

为了使特许经营权属于IFRIC12的核算范围,授予人必须在协议期结束时享有基础设施的主要剩余价值。在评估时,企业需要考虑IFRIC12的规定,授予人控制主要剩余权益的目的在于,既要限制运营方出售或抵押基础资产的实际能力,也要给予授予人在协议期结束后继续使用的权利。企业在评估IFRIC12的适用条件时应考虑:1在特许经营权协议结束后,基础设施是否归还授予人;2相对于基础设施使用寿命而言,特许经营权持续的时间包括基础设施全部寿命,是否都包含在特许经营权协议期内;3在特许经营权协议结束时,授予人是否有获得基础设施的选择权。企业要考虑这些因素,是否意味着运营方没有售卖或抵押基础设施的能力,以及授予人在整个协议期是否有持续使用的权利。

在一類安排中,由于授予人和租赁公司受同一政府机构控制,在评估时应将两者一同考虑。就这一点而言,如果将基础设施归还给租赁公司,那么企业可以认为在一类安排中授予人在协议期结束后享有基础设施的主要剩余权益。在二类安排中,租赁公司与授予人无关联方关系,企业必须考虑其他因素,以评估运营方在特许经营权协议期间是否无权售卖或抵押基础设施。同时,授予人有继续使用基础设施的选择权,既可以自己使用,也可以通过新的特许经营权协议转给下一个运营方。鉴于该选择权的存在,企业应该考虑该选择权是否能有效阻止运营方售卖或抵押基础设施,以及该选择权是否给予授予人在整个协议期持续使用的权利。如果授予人的选择权足以阻止运营方售卖或抵押基础设施,企业将认定附有该选择权的协议满足IFRIC12的条件。

基于此分析,企业应考虑与特许经营权协议有关的所有事实和情况,并判定它们是否意味着运营方在协议约定期间无法售卖或抵押基础设施。只要满足范围要求,基础设施的建造和服务升级就不属于IFRIC12核算范围的必须要求。

(三)PPP项目运营方资产入账价值评述

对于PPP项目运营方资产的初始计量,依据IFRIC12,在金融资产模式下,有公允价值模式与摊余成本模式,在无形资产模式下采取公允价值模式。美国PPP初始计量与其一致。我国的PPP项目也采取公允价值模式。这里的问题是,由于PPP项目是基于特许经营服务协议而提供的与公共基础设施相关的服务活动,一般没有第一层次与第二层次的公允价值,通常需要应用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而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评估则与PPP项目类型密切相关,不能照搬传统的无形资产公允价值评估方法来确定。特许经营权的价值主要来自政府方或授予方的规定,而不是来源于市场。不同付费模式下的PPP项目的财政支持方式不同,相应地特许经营权价值也有所差别。在我国,有财政支持的PPP项目都需要地方政府进行财政能力论证,只有通过了财政能力论证,PPP项目评审才准予通过。因此,财政支出比例成为PPP项目的一种重要限制。

为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的实施,保障政府切实履行合同义务、有效防范和控制财政风险,2015年4月财政部颁布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财金[2015]21号)。该文件对政府付费类型PPP项目做了规范。政府付费类型下的PPP项目资产公允价值,主要是指PPP项目全生命周期过程的财政支出责任,包括股权投资、运营补贴、风险承担、配套投入等。这样的公允价值不同于市场竞争形成的公允价值,其有鲜明的政府特征,体现了PPP项目的特点。不同付费模式下,政府承担的运营补贴支出责任不同。政府付费模式下,政府承担全部运营补贴支出责任;可行性缺口补助模式下,政府承担部分运营补贴支出责任;使用者付费模式下,政府不承担运营补贴支出责任。

为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物有所值评价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财政部立足国内实际,借鉴国际经验,于2015年制订发布了《PPP物有所值评价指引(试行)》(财金[2015]167号)。物有所值(ValueforMoney,VfM)评价是判断是否采用PPP模式代替政府传统投资运营方式提供公共服务项目的一种评价方法。物有所值定量评价是在假定采用PPP模式与政府传统投资方式产出绩效相同的前提下,通过对PPP项目全生命周期内政府方净成本的现值(简称“PPP值”)与公共部门比较值(简称“PSC值”)进行比较,判断PPP模式能否降低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PPP值可等同于PPP项目全生命周期内股权投资、运营补贴、风险承担和配套投入等各项财政支出责任的现值,参照PPP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及有关规定测算。

对于PPP项目会计初始计量,是否可以将物有所值定量评价方法中涉及的政府方的净成本现值作为PPP项目资产入账价值的依据,值得深入思考。从理论上讲,相比政府付费类型下的PPP项目资产公允价值,物有所值更能反映PPP项目的经济特征。政府付费类型下的PPP项目资产公允价值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评估办法,其核心部分就是对于预期期限内的现金流进行折现,看重的是资产未来带来的收益。但是这类价值预估方法存在局限性,未来期间收益的预估难度比较大,容易受到未来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另外,项目本身的风险因素众多,不同项目可能存在自身特有的风险未能识别或者风险未能及时得到量化的问题。在不确定经济环境下,收益和风险的预期值都存在较大的偏差,收益现值法计算结果的主观因素比较大。

目前,物有所值法的计量依据我国PPP项目的现有规则,其风险价值估计按经验设定,取值在工程造价的2%~20%之间,结果相差极大。一个10亿元项目的公共基础设施的PPP项目价值,其风险价值可以是0.2亿元,也可以是2亿元,相差高达1.8亿元。风险价值的计算需要非常强大的数据库及各种PPP项目的经验值,这在现实中不太可行。

尽管政府付费类型下的PPP项目资产公允价值存在不少缺点,但相对于物有所值法,更为会计界所接受。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一项PPP项目价值按物有所值法计算,可能会产生18%的差异值,势必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这显然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四、完善我国PPP项目运营方会计处理的建议

(一)关于PPP项目运营方会计涉及范围

正如本研究之前指出,PPP项目的关键特征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从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方组建项目公司来运营基础设施以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并取得合理报酬。基础设施属于国家,产权通常不转移。政府与运营方通过签订PPP合同来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合同期限通常较长并不可撤销。运营方取得的仅仅是公共基础设施的运营权利,合同期满时要无条件将公共基础设施移交给政府。不管采取何种类型的PPP项目,不管以何种合法形式取得,只要符合这些特征的PPP项目就都是PPP会计涉及的范围,凡是不符合这些特征的PPP项目则除外。例如BOT、TOT、ROT、DBFOT等,都属于PPP会计核算对象,但BOO、BBO等就不是。

有些政府投资项目通过委托社会资本来建设,建设完成后就将其移交给政府,例如代建(BT)项目,只要代理政府来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将其移交给政府,就不属于PPP会计核算范围,因为这类项目并无运行内容,仅有工程建设过程。

有些PPP类型项目既有特许经营权利又有租赁,例如在LBOT中,项目公司应区分提供租赁的基础设施与PPP形式的基础设施,租赁部分按租赁会计准则核算,PPP项目部分则按相关会计规定处理。

只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特许经营服务协议,就属于PPP会计涉及范围:1授予人控制或者管制了运营方利用公共基础设施所提供的服务对象、内容和价格;2在服务期满时授予人通过所有者关系、利益授予或者其他方式控制了公共基础设施的任何重大剩余权益。本范围既包括运营方建造或从第三方取得公共基础设施,又包括授予人把现存的基础设施提供给运营方使用。第一个条件中的控制或管制是指通过合同或其他方式(如授予人)进行控制的能力,包括授予人购买的所有产出,其他使用者要使用这些产出是要花钱购买的。应用第一个条件时应考虑授予人及所有相关方。如果授予人是政府,则应把政府作为整体,包括法律制定者。本条件并不意味着授予人需要完全控制价格,授予人通过合同管制或控制公共服务的合理价或者规定最高限价即可。价格因素是合同的实质条件,应该是可实现的而非远期的。如果运营方可以自由定价,则所有超额利润都应归授予人所有。限制价格是控制的一个重要条件。第二个条件中的控制或管制是指授予人限制了运营方出售或抵押公共基础设施,保证了授予人在整个特许服务协议期间持续控制公共基础设施的能力。公共基础设施的剩余价值以当前价值评估确定[8]。

对于控制与管理应做出区分。授予人保留了基础设施的控制权,而经营方只有代表授予人管理运营基础设施的权利。以上两个条件使得授予人在经济寿命周期内控制了公共基础设施。运营方对基础设施的任何更新改造并非意味着其拥有了部分权利,更不会改变授予人对基础设施剩余权益的控制。

在PPP项目中,有些项目的基础设施只有部分受到管制,这些基础设施能独立发挥物理功能,此时应分开核算。对非管制部分按相关准则来处理,对管制部分按PPP会计来处理。但是,对于有些公共基础设施附带的纯粹意义上的辅助活动,则應作为受管制的公共基础设施来看待,不应单独核算。

(二)关于PPP项目运营权的确认

PPP项目运营权利涉及确认时点与归类问题。

运营方不应把PPP项目公共基础设施确认为自身财产,因为公共基础设施的控制权并未发生转移。运营方只是取得了公共基础设施的运营权利,并需按授予人的规定提供公共服务,其实质上是提供公共服务的授予人的代理方。如果运营方通过建造或提升公共基础设施来提供公共服务,从而从授予方取得收款权利,那么建议把这种权利确认为金融资产或无形资产。如果运营方能够从授予方那里取得无条件的收款权利或另一些金融资产权利,那么建议将其确认为金融资产。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授予方几乎没有任何权利规避付款,法律上要求强制执行。运营方有无条件收取现金的权利,是指授予方受PPP合同约束必须有明确数额与具体日期以保证有充足的现金支付给运营方,如现金短缺则需给予补偿。当运营方收到授予人授予的收费许可证书时,建议将收款权利确认为无形资产。取得收费许可证书并非具有无条件收取现金的权利,因为该金额不确定,其取决于运营方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水平。如果运营方取得的收款权利中一部分是金融资产,一部分是无形资产,那么建议对其分开核算。先把无条件收款的部分权利确认为金融资产,剩余部分则确认为无形资产[9]。

运营方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应考虑PPP合同条款,因为后续处理与合同条款紧密相关。但是,上述两种类型的资产在运营方建造或提升基础设施的期间都应先确认为合同资产。运营方提供经营服务而取得收入应遵守我国的收入准则。根据PPP合同的规定,当期满运营方移交给授予方公共基础设施时需要维持或恢复其公共服务能力,运营方就有了合同义务。维持或恢复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的合同义务应遵守现有相关准则来处理。通常,运营方的借款费用应予费用化,除非该借款费用与取得收费许可证书的权利直接相关,才应予资本化。

(三)关于PPP项目运营权的计量

PPP项目运营权利的计量应结合PPP项目特征来进行。不同类型的PPP项目,其授予方的财政资金方式也不相同,PPP项目入账价值应考虑我国PPP项目的特征。对于政府付费项目来说,不管将运营权利确认为金融资产还是无形资产,其初始入账的公允价值都应参照政府付费计算模型来确定,其贴现率、建造成本、合理报酬率等都应按政府规定来评估。对于取得无条件收款权利的PPP项目,金融资产初始入账价值应以政府规定的风险资本贴现的加权数来确定;对于收款金额不确定的PPP项目,无形资产初始入账价值应以政府规定的合理报酬率、风险资本等因素加以评估确定。

对于PPP项目运营权利的后续计量,应遵守我国金融资产与无形资产的相关规定。对于合同报酬不确定的PPP项目,其金额资产或无形资产未来价值的变动是通过资产减值准备还是通过项目公司的收入或费用科目来反映应予明确,这需要结合特许经营服务合同来确定。如果特许经营合同授予方每年付费是可变的、不确定的,那么项目公司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应按新的信息对已确认的金融资产或无形资产价值进行调整,以如实反映资产的当前价值。运营方应按相关准则对PPP项目进行会计处理[10]。

(四)关于PPP项目运营方的信息披露

关于PPP项目会计信息的披露,应考虑所有影响特许服务合同的因素,凡是影响到授予人、投资者、运营方、社会消费者等的信息,都应当在财务报告附注中予以披露。运营方与授予方在每个会计期间内应披露PPP项目以下内容:1PPP项目特许服务协议的主要内容;2影响PPP项目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与不确定的重大条款(包括特许服务期间、重新定价日与基础等);3PPP项目资产与义务的性质和范围;4协议变更条件;5PPP项目特许服务协议分类;6运营方每个会计期间内收入与损益的金额,每个特许服务协议、每类服务安排应单独披露;7PPP项目公司信息披露与绩效考核;8政府承诺的内容、范围与时间要求;9政府接管条件与方式;10PPP项目资产移交条件、补偿标准;11 合同终止、合同到期时的续展条件;等等。

主要參考文献:

[1]贾康,孙洁.公私合作关系(PPP)的概念、起源、特征与功能[J].财政研究,2009(10):2~10.

[2]IFRIC.Service Concession Arrangement[s EB/OL]. https://www.ifrs.org/issued- standards/list- of- interpratations/,2006-09-N.

[3] FASB Emerging Issues Task Force.Update No. 2014-05-Service Concession Arrangements(To- pic 853)[EB/OL].https://www.fasb.org.,2014- 01-N.

[4] FASB Emerging Issues Task Force.Update No. 2017- 10- Service Concession Arrangements (To- pic 853):Determining the Customer of the Operation Services [EB/OL] .https://www.fasb.org/ STANDARDS >> Accounting Standards Updates Issued/,2017-05-N.

[5] IFRIC.Board Discussions and Papers—Payments by an Operator to a Grantor in a Service Concession Arrangement[EB/OL].http://archive.ifrs.org/ Current -Projects/IASB-Projects/,2016-07-N.

[6] IFRIC.Board Discussions and Papers—Service Concession Arrangements with Leased Infrastructure [EB/OL] . http://archive.ifrs.org/Current- Projects/IASB-Projects/,2016-09-N.

[7] IFRIC.Board Discussions and Papers—Variable Payments for Asset Purchases and Payments Made by an Operator to a Grantor in a Service Concession Arrangement—Cover Memo and Possible Alternatives[EB/OL].http://archive. ifrs. org/Current-Projects/IASB-Projects/,2015-11-N.

[8]GASB.StatementNo.60:AccountingandFinancial Reporting for Service Concession Arrangements [EB/OL].https://www.gasb.org/STANDARDS&GUIDANCE Pronouncements/,2010-09-N.

[9] IPSASB.Service Concession Arrangements:Grantor [EB/OL].http://www.ifac.org/publications-resource/2012 -handbook -international-public-sector -accounting -pronouncements/,2012-06-09.

[10] IASB.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EB/OL].https://www.ifrs.org/issued-standards/list-of-standards/conceptual-framework/,2018-03-N.

作者:孙永尧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ppp项目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ppp模式论文范文05-15

ppp项目项目管理04-28

公园ppp项目合同04-14

PPP项目材料梳理04-19

公园ppp项目合同07-31

ppp项目模式详解07-31

ppp项目框架协议07-31

ppp项目运作流程07-31

ppp项目运作方式07-31

ppp项目协议环卫07-31

上一篇:bim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无线电技术论文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