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入园适应

2022-07-19

第一篇:小班幼儿入园适应

双埠幼儿园小班幼儿入园适应活动简讯

又是一年开学季,小班幼儿第一次离开父母、家庭进入到幼儿园时,会被种种的不适应包围着。焦虑、恐惧、失落与无助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为了正确有效地引导孩子,使他们消除恐惧,尽快融入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来,我园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实施:

(一) 家园携手,帮幼儿消除恐惧心理,增强安全感

入园前召开专题家长会。一方面向家长介绍幼儿园概况、师资及家园合作等情况;另一方面向家长介绍新入园幼儿的心理知识,让其懂得幼儿特定时期哭闹的正常性,并了解新入园幼儿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请家长正确对待,为幼儿入园做好铺垫。科学设计幼儿身体发育、智力状况、兴趣、习惯、个性特征等方面情况的调查表,请家长填写,从而对幼儿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的了解,对幼儿做到心中有数。

(二) 精心创设班级环境,給幼儿以家的感觉

(三) 设计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引导幼儿体验参与的快乐

(四) 建立生活常规,培养幼儿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第二篇:幼儿入园适应状况调查

题目:以幼儿入园适应状况调查为例,设计一份调查问卷,调查对像是幼儿家长。 要求:问题类型多样化,

解析:可设计七个问题,五个封闭式,一个半封闭式,一个开放式。

问题一:

幼儿在将要入园之前是否进行入园准备(向幼儿讲入园之后的生活等)(问题类型,正误式,也作是否式)

1.是2.否

问题二:

父亲或母亲在送幼儿到幼儿园后,离开的时候幼儿的表现是什么?(问题类型,等级式)

1.幼儿哭闹的厉害,不愿留在幼儿园2.幼儿哭闹的厉害,勉强留在幼儿园

3.幼儿很少哭闹,能留在幼儿园4.幼儿不哭闹,留在幼儿园

5.幼儿开心的留在幼儿园。

问题三:

幼儿回家后谈论在幼儿园内生活的次数是多少(问题类型,数量式)

1,一次2,二次,3,三次,4 四次,5 ,五次

问题四:

有些家长认为幼儿入园不适应很正常,会慢慢消失,不用去管它,有些家长认为入园不适应应该慎重对待地,做好应对帮助幼儿适应,你怎么认为?(问题类型:择一式,也作选择式) 1,同意第一种观点2.同意第二种观点

问题五:幼儿在家的时间你是让幼儿怎样度过的(问题类型:半定案型)

1.让幼儿自由玩耍。2,陪幼儿做游戏

3.给幼儿请家教,4,让幼儿练特长

5.其它

问题六

你希望幼儿在幼儿园里的表现是什么?

第三篇:幼儿入园适应案例 - 电大在线

幼儿入园适应是关键,教师如何行动是焦点

——帮助孩子走好人生关键的一步

王晓会

进入幼儿园生活和学习是幼儿迈出家庭,开始集体生活的第一步。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的适应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幼儿集体生活和学校生活的质量,是幼儿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之一,进而会影响到幼儿将来的身心健康。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交流等习惯,使他们尽快的适应集体生活,而 诸多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最令班主任头痛的是幼儿的入园适应问题,是小班和中班班主任所肩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小班班主任更为重要,也是教育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责任。作为一名在幼儿教育方面拥有二十多年经验的教师,下面就谈谈我在工作中触及到的比较经典的幼儿入园适应案例。

一、案例描述

我班有个孩子叫童童(男),现在已经4周岁了,特别喜欢幼儿园,但记得童童接近3周岁刚入园的最初的时间里,对幼儿园表现出的极度恐惧,使得我这个具有多年经验的老教师都觉得心理准备不足。刚入园时,童童采取各种对策与她的妈妈抗争不来幼儿园,到幼儿园的院内,哭闹着在地上打滚,到班级后,记得最强烈的几次,是在班级门口的地上打滚,老师越开导闹的越凶,满地爬,影响其他幼儿的学习和生活,童童很瘦、很招人心疼。

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告诉我,必须要进行家访,了解童童,要从了解家庭背景开始。放学了,我与他的妈妈一起回到了童童的家,家里狼籍的一片显然看出大人没有时间整理房间,与他的妈妈聊天之后才知道,童童妈妈工作压力很大,童爸是外地一家公司的业务员,常年跑外,童童爷爷和姥姥家均在外市,入园前,童童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照顾之中,基本上是爷爷时而过来帮助童妈看孩子,可童童的爷爷已经接近80岁,姥姥家很远,且家在农村,家庭压力很大、家庭负担也很重。童童从小就体弱多病,童童家住的楼房没有小区,很少接触小朋友,加之童童的家庭环境,童童显得很内向,进入幼儿园给童童造成了极度的恐惧,……,童童的妈妈边给我介绍她的家庭,边打扫卫生,同时抢时间还要给童童做饭,而没人理的童童一直缠着妈妈要抱(童童对妈妈特殊的依赖)……。照顾孩子、做家务、工作同时压在一个人的肩上看得我很心酸和担忧。

二、问题梳理

在家访回家的路上, 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像打翻了的五味瓶!童童之所以这样恐惧幼儿园是因为在童童身上存在诸多的问题:不自信但自尊心特别强、内向、对妈妈依赖性比别的小朋友强、照顾人不固定、体弱多病。

三、童童入园适应问题解决的实践对策

童童是个好孩子,家庭环境无法改变,需要想办法扩大“亲人”的范围,解决心理上的入园障碍。于是,我在心中暗自制定了帮助童童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计划并付诸行动:

(一)充当亲人。每天到童童家中做客十五分钟,为了避免招致童童的反感和害怕,只与童童妈妈共同做家务、聊天、谈起名话题(将幼儿园小朋友的名字渐渐的提到)、看电视、轻松说笑。坚持半个月。

(二)充当主人。以我到他家做客为例,同时要求童童妈妈将他每天第一个送到幼儿园做客,然后我与童童和童童妈妈共同在屋内迎接其他小朋友到,欢迎

1 小朋友到幼儿园做客。培养童童小主人翁的意识,并且采取与妈妈暂缓分离的对策,而不是强迫分离。

(三)运用表扬。白天在班级中适时适当表扬童童,鼓励童童的兴趣和爱好,建立自信。放学时童童与老师手拉手送别的小朋友走,计划童童妈妈最后一个接童童,并在友好、不吵闹的环境中当着童童的面表扬童童一天中的进步。

(四)调整规定。在入园的前几天先不要安排童童午睡,等童童基本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老师和同伴、情绪相对稳定后,再安排午睡,这样可以减少童童的痛苦,使消极情绪向积极情绪发展。

(五)避免生病。童童身体瘦弱、不爱吃饭,但坚持不喂童童,两顿饭的间歇注意多喂童童水,补充水分,尽量避免童童因上火等因素生病,进而影响教师帮助童童尽快适应幼儿园的计划。

(六)减少挫折。尽量减少童童在班级中遇到尿裤子等挫折。

四、解决童童入园适应问题的理论依据

(一)变强迫分离为暂缓分离,使幼儿保持中等强度的焦虑水平。

《心理学》强调,幼儿在压力(焦虑)水平很高的时候,任何事情都做不了,为了使童童的紧张程度保持中等,我采取早晨暂缓分离的办法,让童童与妈妈多呆一会。因为“强迫分离”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只会加剧幼儿的分离焦虑,会使焦虑程度很重的幼儿逐渐形成对入园的恐惧,丝毫无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同时也会增加家长对幼儿在园生活的担心与忧虑。

(二)变单一地安慰孩子为采取多种方式让幼儿融入集体生活

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前两种需要是生理和安全的需要。随着亲人的离开,童童会突然感到生理需要无人管和安全感的丧失。处于心理不安全、情绪不稳定状态的幼儿,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而有关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社会学分析表明:从家庭到幼儿园,幼儿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幼儿要体会一种新的社会归属感,让幼儿园的生活让他有一种参与感,能够分享到在幼儿园时的快乐,才能更快的喜爱幼儿园的生活。以下两种方法特别有效:

1、适时进行积极强化。

如:适时、适当的在集体面前赞美童童,表扬任何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再适时的奖励他帮小朋友分勺子等等。孩子一旦受到积极强化(正强化),就会很高兴,很得意,产生深切的自豪感和从未有过的满足。这样,孩子也会顺从老师的教育,服从老师提出的要求,进而容易接受集体生活。

2、调节幼儿及父母的情绪。

多篇教育学和心理学著作中均强调,情绪的调节有助于人们安心做事情,为培养兴趣打基础。因为经过前期家访知道童童在家里睡觉的时间不固定,所以在幼儿园先不安排童童睡午觉,避免突然之间强迫孩子完全打破在家中的常规,增加孩子的痛苦;因为入园前童童与妈妈的亲密程度,我采用打电话的方法保持童童妈妈与童童间的关系,一方面使童童听到妈妈的声音缓解不安情绪;另一方面,可缓解童童妈妈的紧张情绪,解除她的内心之忧。幼儿园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地方,孩子会根据母亲的某些行为来判断幼儿园的安全性。如果母亲也对孩子是否在幼儿园存有忧虑,那么孩子对入园也会忧心忡忡。

(三)变学校式的严肃气氛为温馨、家庭化的环境

熟悉的人或物会使孩子产生安全感,忘记分离焦虑。这样,孩子们就能比较快地融入到集体中。于是我采用到家中做客,又邀请幼儿及妈妈到学校做客的方式,扩大幼儿亲人的范围。使幼儿觉得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幼儿园,接触的人中都

2 有自己很熟悉的亲人,仿佛自己有两个家一样。

(四)变幼儿在探索中碰壁为老师引导幼儿使其减少挫折,增强自信。 《教育心理学》中指出,2岁的孩子就已经建立了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高级情感,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对刚入园的孩子耐心不够,孩子尿裤子、拉裤子、不会吃饭等就指责孩子和家长,怨声载道。试想,如果孩子在入园前各方面就非常完美,那幼儿教师要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难道只是孩子无人看管时的保姆角色吗?况且《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指出2岁至3岁幼儿的特点是对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人产生依恋,进而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感。为了维护童童的道德感和美感,我尽量观察童童的需要,例如,大小便、吃饭、穿衣等,在童童需要帮助而又不好意思说出的时候,我和另外的一位老师会及时的伸出手来帮助童童,尽量减少童童的挫败感,增强童童适应幼儿园生活的信心,只有这样,接下来的许多事情,童童才愿意与我们配合做好。

五、运用策略干预后的结果与体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帮助过程,童童在我家访并制定了配套的适应计划后,很快就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没有出现心理和健康问题,而且在班中各方面表现很出色,我感到很欣慰。

慨叹现今的幼儿教育,还在以各种方式让很多孩子经历着痛苦,有的甚至对孩子的一生将产生不利的影响。现今的幼儿园是很多有孩子的人谈论的热点话题:在幼儿园生活几天就生病,回家治病,返回幼儿园之后过几天又要有小病的孩子为数不少,这难道只是幼儿和家长的原因吗。千百年来,我们口头上、书本上一直在强调因材施教,而幼儿园的教师现如今却缺少这样的教育理念,孩子在入园前接受的是家庭教育,家庭环境、结构千差万别,幼儿入园势必会出现种种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对幼儿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幼儿教师首先必须要做到因材施教,不能搞一刀切,呼吁我们的幼儿教师不只是保姆,要转变成思考者、行动者、引导者、学习者、教育者、管理者,使每一位幼儿都能在幼儿园的生活中感受到愉快和健康。

第四篇:如何让幼儿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

姜莉莉 教师:

1、来园时播放欢快的音乐感染幼儿。

2、利用孩子与孩子之间更容易亲近和相互影响的特点,设计、组织以大带小的活动。

3、安排互相要好的孩子两两结伴。

4、教室多投放颜色鲜艳有趣的玩具。

5、教室设置“悄悄屋”,给幼儿一个私密空间,给幼儿心理安全感和安慰。

6、教室设置“娃娃家”让幼儿在熟悉轻松的游戏环境中获得心理上的放松和快乐。

7、“大树洞”每天让幼儿对上幼儿园充满好奇和期待。

8、教师多抱抱、亲亲幼儿,逐步建立幼儿对老师的信任和依恋关系。

9、对于刚入园的幼儿不要建立过多的规则和要求。

10、允许幼儿从家里带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者物品,(依恋物)缓解在园的紧张情绪。

11、关注幼儿如厕、喝水的需要,及时给予帮助。

12、在幼儿园允许的情况下,准备一些好吃的小零食发给幼儿大家一起吃。

13、多一些户外活动:散步,玩滑梯等。

14、多玩一些规则简单的游戏。

15、开学前进行家访。

家长的焦虑也会影响孩子,所以教师还应做好家长工作:

1、 幼儿入园前开家长会,介绍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内容及时间安排。介绍幼儿入园可能出现的种种不适情况,请家长做好心理准备。

介绍教师针对幼儿的入园不适采取的方法和措施,获得家长的信任,请家长放心。

就家长关心的问题(吃饭、睡觉、如厕、喝水、情绪、与其他幼儿交往)给予详细的解答。

2、 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电话、班级网页(上传照片、活动介绍、家长论坛等)

3、 家长的嘱托放心上,并主动、及时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和反馈。

家长:

1、 最好让幼儿提前在就读的幼儿园上亲子班。

2、 多与幼儿讲幼儿园有趣的事情,让幼儿对上幼儿园充满期待。

3、 多问幼儿类似这样的问题:你今天在幼儿园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你和谁一起玩了?等正面问题。

4、 家长以正常的情绪把孩子送给老师后立刻就走,不要停留。

第五篇:如何让新入园少数民族幼儿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博乐市第一幼儿园

娜仁花

摘要:孩子上幼儿园以后,尤其是少数民族幼儿由于环境的生疏,常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一些不适应,如饮食减少、睡眠不安、总是哭闹不止,不喜欢上幼儿园,不愿意上幼儿园。但是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恒心,有爱心,家园共育,一起努力,我们的孩子会很早的露出灿烂脸,就会很快的适应幼儿园的新生活。

重点词:

新入园幼儿

适应

幼儿园生活

每当新学期开始,有一部分新生幼儿就进入了幼儿园,上幼儿园是他们走上社会的第一步。孩子上幼儿园以后由于环境的生疏,常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一些不适应:如饮食减少、睡眠不安、总是哭闹不止,不喜欢上幼儿园,不愿意上幼儿园。少数民族的幼儿这样的情况更多,那如何才能使他们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呢?

一、少数民族新生幼儿家长应做好送幼儿前的工作 家长应提前利用假期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的园舍,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让幼儿玩一玩园里的大型玩具,如:滑滑梯、小玩具等;带幼儿看看园舍内墙上的壁画,在讲一讲其中的故事,让幼儿对幼儿园产生兴趣,知道幼儿园才是孩子们的乐园,祛除幼儿的的陌生感。

家长做好幼儿的心理工作:每位少数民族幼儿从小在父母的身边长大,有的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对父母的依恋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但离开就会有许多的不适和恐惧。家长可以告诉幼儿:“宝宝长大了,就应上幼儿园,幼儿园还有钢琴、玩具、图书。在幼儿园可以学到许多本领,如唱歌、跳舞、讲故事等。幼儿园有许多小朋友,大家可以在一起游戏,玩耍。老师像妈妈一样喜欢每一个宝宝。”通过讲述让幼儿从心理上对上幼儿园产生美好的情境。

培养幼儿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如:吃饭、喝水、上厕所等。 训练幼儿的交往能力。让幼儿出去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幼儿相处,还可以请幼儿的伙伴来家里和幼儿一起游戏,分享玩具等,锻炼幼儿的交往能力。

家长为幼儿准备好生活用品及学习用品。

给幼儿穿的外套,鞋帽应该是易穿易脱,以便老师根据天气的变化给幼儿增添衣物。患病需吃药的的幼儿,家长把药带上送到教室,向老师说明幼儿的服药的时间和剂量,以便老师按时按量给幼儿服用。

家长一定要配合老师,及时和老师沟通工作,及时了解幼儿在园和在家的情况,每天坚持送幼儿入园。在刚开始,幼儿上幼儿园总是哭闹,家长就要有耐心的给幼儿讲幼儿园好,还要坚持每天送,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是很不利于幼儿很快适应群体生活的。也许因为一次的中断,前面的努力就等于零。送孩子时要果断地走,不要依依不舍,家长迟疑不走很容易给孩子一种错觉,妈妈还会带他走,这样是很不利于孩子的。下午接孩子也要定点,如果其他孩子接走以后,而只留下了你的孩子,孩子的情绪会很低落。幼儿如果有什么要求或者需要特殊照顾的,家长及时告诉老师,以便老师更好的照顾幼儿。下午接幼儿时向老师了解幼儿一天的在园情况,回家后针对性的引导幼儿,帮助幼儿进步,如果有一点进步家长都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幼儿。

二、教师应帮助少数民族幼儿很快适应群体生活。

新生入园后,老师要尽快熟悉每位幼儿,少数民族幼儿名字不好记,要尽快记住每位幼儿的名字,让每位幼儿在老师的心中定位。幼儿入园的第一天老师要多点名,让名字和人对号入座,第一天幼儿幼儿的情绪很不稳定,比较乱老师也要多点数,以免幼儿走出活动室,而且记住幼儿的名字是很利于教师的工作的。如孩子再做一些危险的事情时,你只要一喊他的名字,就会中断他的行为;下午,接孩子时老师只要家长报上幼儿的名字,幼儿就会被老师很顺利的送到家长手中。当然,要问清楚和孩子的关系,还要查看接送卡,以免接错幼儿。

教师用爱心、耐心温暖每位幼儿。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抚摸的动作,一句关怀的话语对幼儿来手说都是一股暖流。吃饭时鼓励幼儿多吃饭,帮助幼儿吃好饭,少数民族幼儿不适应幼儿园的饭菜,在家里吃的喝的和幼儿园的不一样,不会自理的幼儿老师可以喂它,让幼儿感知老师对他的关爱;幼儿口渴了及时给幼儿喝水;幼儿不小心尿裤子了,我们应说:“没关系,老师帮你洗洗,给你换下来。”让幼儿切身的感知老师像妈妈一样亲!严禁训斥幼儿,影响幼儿的情绪。

教学时.根据少数民族幼儿和教材的特点,我们注意把知识的内在联系表现出来,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如先学词语,后学短语和日常用语,再学简单句子。

教师的活动组织选择要得当,不要撞击幼儿情绪。幼儿初上幼儿园,心里想得最多的还是家里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在组织教学时避免提到家里人,不要玩办家家之类的游戏,以免引发幼儿恋家的情绪。做一些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如竞赛类的,技能类的。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老师和幼儿共同参与,缩小老师和幼儿的距离,让幼儿快乐的游戏,真正体会上幼儿园的乐趣!

教师多鼓励、多表扬,多引导、多启发。幼儿有一点进步,老师都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如上幼儿园没哭、把自己的早点吃完了、主动向老师问好了、给爸爸妈妈说再见了、等等,老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可以采取奖励小红花,分发糖果的方式,增添儿的自信心。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教师多一份鼓励,幼儿就多一份自信,在鼓励和自信中幼儿就会一天天成长!

教师和家长及时做好沟通工作。在下午离园时,老师用简短的话语向家长介绍幼儿一天在园的情况,需要家长配合的及时通知家长。如:幼儿一天在园的生活、学习状况;幼儿该天的作业,需要家长配合的注意事项等等。

总之,初上幼儿园是幼儿的第二次断奶,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恒心,用我们的爱心去引导,一起努力,家园共育,我们的孩子就会很快的露出他们灿烂的笑脸,适应幼儿园生活,健康快乐的在他们的乐园里成长!

在教学《坐井观天》这个故事时,故事中小鸟与青蛙围绕“天有多大”展开了导论。在我们看来,天的确无边无际,大得很,小鸟说得对,井底之蛙目光短浅,无疑是错的。但是,如果按照我们“想当然”的观点去框定学生的思维,就错了。在学生回答的答案中有的说小鸟说得对,也有同学持以反对意见认为青蛙说得对;甚至有同学认为他们说得都对。作为教师我并没有肯定某一方的答案而是要求他们说出各自的理由。幼儿们个个都举起小手,有的胸有成竹地说:“小鸟说得对,因为天确实大得很。”有的迫不及待地说:“青蛙说得对,因为他在井底,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它说的是话,也没错。”还有的非常自信地回答:“他们都把各自看到的真实情况说出来了,都很诚实,应该都对。”听了他们的回答我十分高兴点头肯定并竖起大拇指表扬他们:“好!小朋友都谈出了各自的见解和感受,说得都有道理。”我又引导他们更深入地思考:“大家再想想,假如青蛙跳出井口,他会想到什么,说些什么?大家讨论讨论,看谁想得好,说得棒。”从这堂课中我为幼儿的开动智慧潜能得以激发感到欢欣,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只有教师珍爱童心,珍视童趣,尊重学生的发现才能激活童心和童趣。

尽管我非常投入地走进课堂,但是细细回味课堂中的每一环节,许多疏漏和处理不当的地方便呈现出来。再回过头来细细反思课堂:对学生实际估计不足、无法牢牢抓住学生、教学机智仍然欠缺。这使我深刻意识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自身素质的高低,对汉语还需加强学习。

幼儿园美术活动脸谱教案反思

脸谱是中华民族艺术中的瑰宝,它以浓烈的色彩,鲜明的艺术风格见长,很容易地吸引住了幼儿,因此幼儿在此次活动中很专注,兴趣点也很高。对脸谱观察后幼儿能正确的发现脸谱最大的特征---对称,而且能说出脸谱的颜色非常丰富。在老师介绍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含义时,有的喜欢红脸的关公,还有的喜欢黑脸的张飞,更多的是喜欢金脸的孙悟空…在活动设计中幼儿都能大胆的画出自己所喜欢的脸谱。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由于幼儿对美术的感受能力不一,部分幼儿在装饰绘画中出现了脸谱不对称的现象。

2、由于幼儿对美术表现能力的差异,有的幼儿不能较好地运用线条、色彩夸张地表现脸谱特征。比如:线条不够连贯、流畅,色彩较单

一、配色不够鲜明等。在以后活动中值得 3

注意的是应加强对部分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增强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多进行个别引导。平时注重对幼儿线条练习及色彩搭配的指导。增强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感受力和表现力应从平时一点一滴做起 。

活动目标

1. 通过欣赏京剧脸谱的鲜艳色彩和夸张形象,萌发对京剧艺术的兴趣

2. 尝试用对称,夸张的方法画出京剧脸谱.

3. 初步养成大胆想象,细致观察的习惯.

活动过程

1. 听京剧导入课题.

教师:今天老师请你们听一段音乐,听完之后,请你们告诉我这是什么曲子.

小结:我们听到的是京剧唱段,京剧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戏曲,京剧不仅唱腔好听,而且化妆也很独特,它用各种各样的脸谱来表现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性格.

2.欣赏京剧脸谱.

(1)引导幼儿观察了解不同的脸谱表现人物的不同个性.黑色表示个性刚直,如包公;红色表示忠诚,如关羽;白色表示多计谋,如曹操;金色表示神话中的人物.

提问;你们看了这些脸谱,有没有发现它们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2)小结:京剧脸谱的共同特点是以鼻子为中心,左右画上对称的颜色和图案.人们在唱京剧时,根据剧情人物的需要夸张的画出不同的脸谱.

3. 教师示范讲解.

(1)先画一个大的椭圆

(2)画出对称的夸张的五官以及图案

(3)涂上对称的颜色

4. 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1)提醒幼儿作画时注意画出对称的夸张的五官以及图案.

(2)启发幼儿为脸谱添画上头饰,官帽和胡须等.

5. 引导评价.

(1)展示作品,共同欣赏

浅谈幼儿的合作与分享

交往与合作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言语的表达、信息的传递、友好的动作倾向所传递的一系列社会性行为,它是社会和人们情感交流的需要。陈鹤琴认为,孩子需要良好的小朋友来作伙伴,与他们交流相处,以获得友谊,解除孤独、活泼身心,这是成人代替不了的。

分享是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是指幼儿与他人能共同享用物品,它的对立面是“独占”、“独享”、“多占”。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正在成为我国社会尤其是城市社会的主体人群,独生子女在交往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独”,这与交往中的“合作”、“亲和”等行为与精神有很大矛盾,加上孩子年龄比较小,本身缺乏交往技能,因此常常出现吵闹、争抢、各玩各的等交往失败的情形。新《纲要》指出“要为幼儿提供人际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在这里对幼儿的交往能力指的是幼儿间的合作交往。我们教师只有时刻观察孩子的特质、经常倾听孩子的心声,才能给他们提供一个愉快宽松的交往、合作氛围,让幼儿在这里面获得更多的发展。

一、运用多种形式提高幼儿合作与分享能力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相适应的游戏活动,大班孩子表现出不怕生,好交往、有独立性和自信心的特点。但还没有完全摆脱自我中心,他们为了达到目标会尽可能地取自己所需,易与同伴发生矛盾,幼儿有时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就来告状,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1、教师的参与

一次晨间活动,邹昊成正兴致勃勃地搭高楼大厦,突然他一脸不高兴的走过来跟我说:“ 娜 老师,许占哲将我搭的大楼推倒了,还拿走的积木。我马上走到他一组,一看,原来许占哲也在玩这种积木,由于少了这种积木,他就到邹昊成那里拿来几个,于是,我先让许占哲向邹昊成道歉,接着我向他们提几点要求:

1、建议许占哲可以用商量的语气向邹昊成借积木。

2、建议许占哲尝试其他材料进行拼搭自己喜欢的建筑。

3、可以两人相互合作了进行拼搭。孩子们想了想,最后决定合作,两人都将自己的作品推倒,许占哲说:“对不起,我不该抢你的积木,我们一起玩好吗?”。“没关系,好的。”他们在拼搭中学会了交往,体验了合作的快乐。

2、自带玩具

通过自带玩具学习交往方法,让幼儿学会与同伴交往、分享、合作。为了让幼儿感受集体生活中与同伴交往的乐趣,我们规定每天都让幼儿自带喜爱的图书上幼儿园,并在集体面前把自己的图书介绍给同伴。很多孩子都将自己喜欢的书籍、拼图、玩具带来,有的幼儿还相互赠送,更好的促进了幼儿之间的友谊。同时孩子也在幼儿带来的书籍中知道了更多的故 5

事、谜语、笑话。再有便是通过故事、谜语、笑话的分享,让每个幼儿在精神上的分享机会,让他们尽展才华。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幼儿大胆表现自我的能力,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3、举办生日会

从小班到现在每年都有很多孩子在幼儿园过生日 ,于是我便将幼儿的“生日会”办成一个“分享会”。在“生日会”上,蛋糕、饮料、糖果等将成为小朋友共同分享的物品。我们在主持“生日会”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如请大家唱完生日歌后,就请“小寿星”简要谈一谈成长中值得分享的故事。接着请每个孩子为我们的“小寿星”说上一段祝福的话语。然后,请“小寿星”为大家分发生日蛋糕,这是小朋友共同期待的时刻,在这一时刻,大家分享食物,体会着过生日者快乐的心情以及由分享带来的乐趣。通过举办生日会活动增加交往机会。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生日会就是为幼儿创设愉快的交往机会,提高交往能力的有益活动。

4、游戏活动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其实兴趣也是让幼儿获得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分享能力最好的途径。而在游戏活动最能激起幼儿的兴趣。记得刚上小班,孩子们还不懂得如何与同伴进行的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那时候也只有少部分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参与,而现在幼儿们只要有个别幼儿领个头,其他孩子都会蜂拥而至,积极的参与其中。刚开始幼儿可能还会选择游戏的对象,但等到真正融入到游戏当中时,他们想到的只是让游戏继续,让自己与同伴合作的更加默契,让自己变得更开心。

二、创设良好的合作氛围,提高幼儿的合作发展

1、心里环境的创设

心里环境是一种隐性的环境,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气氛或感觉。它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温馨的家庭氛围。教师是幼儿的榜样,我们的言行会影响幼儿,因此建立一个轻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平时我总以幼儿的朋友身份去接近孩子、欣赏孩子、鼓励孩子。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心声,引导其他孩子去聆听孩子的心声。长此,我经常会听见这样的话语“你为什么不开心?有事说出来啊?”“我来帮助你?”„„正是与孩子和谐的关系,让更多的幼儿自觉的做出合作与分享的行为。让幼儿体验更多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温馨的家庭生活是幼儿形成良好品质的摇篮。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的情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于是为了转变家长的观念我们功过各种形式向家长传递信息。家长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着幼儿。例如:在家长园地、家长观摩活动,帮助孩子学会合作分享。

2、学习活动的创设

区域活动是一日活动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平时教师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游戏材料,同时也会有意识地放置一些供给幼儿合作游戏的材料如:合作画、娃娃家、角色区等。他们可以在这些提供的材料中学会交往、合作与分享,如在角色区,从选择游戏伙伴开始,到角色分配、表演,都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做,必要时把权力下放给孩子。这样,不仅可使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学会尊重、理解同伴,接受同伴的建议,协调自己的行为。然而有时由于孩子们知识经验缺乏,思维水平有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因此他们在活动时往往表现出不知所措。如果每逢合作开始就以失败而告终,自然会影响幼儿合作的信心 。因此老师适时的加入正好缓解的幼儿紧张的局面。教师正确的引导,通过师幼互动,来提高有人的交往、合作能力。

对于区域材料的提供,并不是每一项都是以合作为前提的,有的游戏并非有一定的合作性,如智力拼图等,可当幼儿在游戏中发生困难时,他们会自主地进行合作解决困难。在拼时,有的幼儿拼搭很慢,甚至拿着一块拼板不知该拼在哪里,这时他就会主动请求同伴的帮 6

助会拼的孩子会和他一起拼,在合作中,这个孩子不知不觉中学习拼图的经验,知道拼图可从边框拼起,也可按颜色来拼。同时又增进了与同伴之间的友谊、分享了合作的过程,体验了活动快乐。在其他活动中这种合作与分享也处处存在,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去发现,就会发现更多的快乐

三、在规则中提高幼儿的分享能力

为使幼儿的分享行为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建立一定的分享规则是十分必要的。我所建立的分享规则主要有以下几条

1、平等分享

即让幼儿通过情感的换位来体会,感受别人的心理,并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建立起平等分享的规则。在我们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大班幼儿有了初步的合作与分享经验,他们会将自己的物品带来给幼儿分享或者赠送给其他幼儿。然而有时我们也会听到因一件物品或一本书一个玩具带来的吵闹这是我们便让幼儿来换位思考,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当幼儿有了这个概念,学会感受别人的心理,并学会思考问题,这样便建立了我们的平等分享原则。

2、共同分享

是指在相同的时间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融洽地进行分享(玩具、食物或其他),最终使彼此的情感都获得满足。前段时间我们班幼儿经常会带一些糖果,于是我们便将这些糖果分享给所有的小朋友,小朋友也会经常对我们说:“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吧!”。你快乐、我快乐在分享的过程中由幼儿来协调,这样共同分享便在我们班形成了。

3、轮流分享

是指在不同的时间内,大家将分享物轮换使用。轮流分享制度的建立,可以帮助幼儿解决一些分享中出现的问题,使幼儿在玩具数量少的情况下也能顺利实现分享,同时为幼儿将来成为守秩序的公民打下了基础。

4、先宾后主的分享

先宾后主是指幼儿将自己带来的玩具先让别人玩。老师要对幼儿表现出的先他人后自己的行为给予肯定,以强化幼儿在今后再发出类似的行为。先宾后主的分享制度可培养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学会忍耐的美德。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特梭 利 博士曾指出:我们无法将“忍耐”的美德教给三岁的幼儿,但是靠幼儿本身在现实环境中体会却是可能的。

培养孩子的合作分享行为,是件长远的事情。我们不仅要让孩子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更应进一步开阔孩子的视野和胸襟,把合作与分享行为扩展到全人类和地球所有的生灵上,让孩子从小就关注我们共有的家园。

社会性发展:浅谈中班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

孩子到了中班阶段(4岁—5岁),随着认知水平的发展以及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同伴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多了。在与他人频繁的接触中,由于不同的认知水平、不同性格等原因,孩子所找的游戏伙伴也呈现了一定的倾向性。根据班内孩子平时玩伴的组合,我观察了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类。

1、能力型的组合

莹莹、悦悦和希凡常在一起,他们都是思维敏捷,接受事物较快的孩子,所以通常有共同的话题。相反,宁宁和晨洁虽然在集体面前表现迟缓,但游戏或自由活动时两个人 7

的交流却极为频繁。也许,在他们交流的小天地里,没有了其他人的影响,情感的表达显得更为自然、无拘束。

2、地域型的组合

洁仪和晓飞两个好朋友又是邻居,由于平日的接触机会较多,所以在幼儿园里两个孩子的交往也较多。宇帆和怡均,他们的床位是靠在一起的,而且两个人个子差不多,排队时也常在一起,于是他们也成了交往频繁的朋友。

3、气质型的组合

品哲、贡琴和赵怡都是性格开朗、爱说爱笑的孩子,他们常常聚在一起。而沉静、细语的贞丹和睿怡等小朋友,也愿自己组织自己的活动。

另外,班里有一些孩子,由于某一方面的发展较好,常得到老师的赞扬或同伴的信赖,于是这些孩子也易被其他孩子亲近,选择为朋友的对象。

孩子之间的交往伙伴有了一定的选择,那些思维活跃、活泼开朗的孩子常常能找到游戏伙伴,在交流过程中也能得到新鲜的意见。而那些智力发展迟缓、不善表达、不善与人沟通的孩子往往游戏伙伴也很单调、贫乏。作为班级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在孩子生活时,应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调节孩子交往伙伴的对象,使他们在集体中,能积极与人合作,与人交往。这样不但使他们与人交往的心理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从别人那里得到了经验,促进了发展。

根据平时观察到的问题,我有目的地进行了指导、调整。

1、以强带弱、相互配合的游戏策略推动孩子的言语发展

能力强的孩子在班里总是起着带头作用,我让这些孩子多带动能力弱的孩子,让性格开朗的孩子多和内向的孩子接触,让他们在交往中取长补短,互相影响。如角色区“娃娃家”活动时,希凡扮演女主人。趁着这个机会,我让佳聪也加入到游戏中,并告诉希凡:“你这么能干,再给你一个小弟弟吧!”于是希凡便带着成成弟弟去“时装店”,她对“服务员”说:“请给我弟弟拿件衣服。”“服务员”问:“你要什么颜色的?” 希凡告诉佳聪:“你跟他说清楚衣服的颜色和样子,这样他才给你呢!”佳聪在希凡的帮助下,说了许多平时很少说清楚、说完整的话。

2、以及时表扬、提高威信的方法手段增强孩子的自信

智力发展迟缓、不善表达的孩子在集体活动中总是处在“角落”的位置,不易让人想起他们,而他们也因自己的能力而缺乏自信。这就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注,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给予宣传,让其他孩子了解他们,同时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比如班内的聪姿,尽管动作慢、不善表达,但做起事来总是有条不紊,一次,小朋友去阳台搬玩具,大家都急急忙忙地从阳台门口通过,而聪姿却放下自己的椅子,去给小朋友开门,我立即给予表扬,在全班孩子的掌声中,我看到了他们友善的目光,更看到了聪姿喜悦、满足的眼神。

3、以创造条件、把握机会来拓展孩子的交往内容

环境在孩子的交往中起着一定作用,教师应注意到除客观因素(床位、座次)的影响外,要有意创造孩子之间互相交流的机会,使孩子的交往面得到新的扩展。如晨间活动时,可鼓励孩子在谈谈园内新闻的同时,讲讲来自幼儿园外的消息。不爱说话的杰杰带来了一架新型的“飞船”,我马上拿给大家看,小朋友争相观看,羡慕地向杰杰问这问那,此时,杰杰也自豪地向小朋友介绍他的“飞船”。再如区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游戏活动情况,人为地干预他们的活动。睿怡一个人在摆弄自己捏的舞蹈小人,我把睿怡领到那边的三人小组,对他们讲:“你们看,睿怡的小人捏得多好,你们组也捏了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你们可以把这些都摆在一起,开个舞会了!”就这样,睿怡也加入了这个游戏小组。

4、以教师的适时加入来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方法技能

教师加入到孩子的活动中,往往能带动孩子的热情,激发他们活动、交往的愿

望。活动中,可以暗示某些孩子,看看老师有什么好注意、好办法,是怎们和小朋友说的、做的。如怡恺很想参加帅杰他们的玩棒游戏,可不知怎么加入,就呆呆地站在一旁看着他们。我告诉怡恺:“我们一起去和他们玩,咱们可以想出更新鲜的玩法,你有什么好的玩法吗?”怡恺点点头。“那好,你看看我是怎么跟大家说的,要注意和小朋友商量。”我带着怡恺参加到游戏中,在我的带动下,怡恺也想出了新的玩棒方法,小朋友愉快地接纳了我们,开始了新的一轮游戏。

以上是我在实践中的尝试和粗浅体会,相信只要我们教师在平时一日活动中,注重对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有心观察,有心指导,那么丰硕的果实就会呈现在眼前。

上一篇:小班体育游戏汇总下一篇:校车安全教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