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令94号解读

2022-07-31

第一篇:财政部令94号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66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已经财政部部务会议和国家税务总局局务会议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11月1日起施行。

二○一一年十月二十八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条例所附《资源税税目税率表》中所列部分税目的征税范围限定如下:

(一)原油,是指开采的天然原油,不包括人造石油。

(二)天然气,是指专门开采或者与原油同时开采的天然气。

(三)煤炭,是指原煤,不包括洗煤、选煤及其他煤炭制品。

(四)其他非金属矿原矿,是指上列产品和井矿盐以外的非金属矿原矿。

(五)固体盐,是指海盐原盐、湖盐原盐和井矿盐。

液体盐,是指卤水。

第三条 条例第一条所称单位,是指企业、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军事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单位。

条例第一条所称个人,是指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

第四条 资源税应税产品的具体适用税率,按本细则所附的《资源税税目税率明细表》执行。

第五条 条例第四条所称销售额为纳税人销售应税产品向购买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但不包括收取的增值税销项税额。

价外费用,包括价外向购买方收取的手续费、补贴、基金、集资费、返还利润、奖励费、违约金、滞纳金、延期付款利息、赔偿金、代收款项、代垫款项、包装费、包装物租金、储备费、优质费、运输装卸费以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但下列项目不包括在内:

(一)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代垫运输费用:

1.承运部门的运输费用发票开具给购买方的;

2.纳税人将该项发票转交给购买方的。

(二)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代为收取的政府性基金或者行政事业性收费:

1.由国务院或者财政部批准设立的政府性基金,由国务院或者省级人民政府及其财政、价格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2.收取时开具省级以上财政部门印制的财政票据;

3.所收款项全额上缴财政。

第六条 纳税人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结算销售额的,应当折合成人民币计算。其销售额的人民币折合率可以选择销售额发生的当天或者当月1日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纳税人应在事先确定采用何种折合率计算方法,确定后1年内不得变更。

第七条 纳税人申报的应税产品销售额明显偏低并且无正当理由的、有视同销售应税产品行为而无销售额的,除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另有规定外,按下列顺序确定销售额:

(一)按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产品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

(二)按其他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产品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

(三)按组成计税价格确定。组成计税价格为:

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1-税率)

公式中的成本是指:应税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公式中的成本利润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机关确定。

第八条 条例第四条所称销售数量,包括纳税人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的实际销售数量和视同销售的自用数量。

第九条 纳税人不能准确提供应税产品销售数量的,以应税产品的产量或者主管税务机关确定的折算比换算成的数量为计征资源税的销售数量。

第十条 纳税人在资源税纳税申报时,除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另有规定外,应当将其应税和减免税项目分别计算和报送。

第十一条 条例第九条所称资源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具体规定如下:

(一)纳税人销售应税产品,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是:

1.纳税人采取分期收款结算方式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销售合同规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

2.纳税人采取预收货款结算方式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发出应税产品的当天;

3.纳税人采取其他结算方式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讫销售款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凭据的当天。

(二)纳税人自产自用应税产品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移送使用应税产品的当天。

(三)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税款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支付货款的当天。

第十二条 条例第十一条所称的扣缴义务人,是指独立矿山、联合企业及其他收购未税矿产品的单位。

第十三条 条例第十一条把收购未税矿产品的单位规定为资源税的扣缴义务人,是为了加强资源税的征管。主要是适应税源小、零散、不定期开采、易漏税等税务机关认为不易控管、由扣缴义务人在收购时代扣代缴未税矿产品资源税为宜的情况。

第十四条 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的资源税,应当向收购地主管税务机关缴纳。

第十五条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开采或者生产资源税应税产品的纳税人,其下属生产单位与核算单位不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对其开采或者生产的应税产品,一律在开采地或者生产地纳税。实行从量计征的应税产品,其应纳税款一律由独立核算的单位按照每个开采地或者生产地的销售量及适用税率计算划拨;实行从价计征的应税产品,其应纳税款一律由独立核算的单位按照每个开采地或者生产地的销售量、单位销售价格及适用税率计算划拨。

第十六条 本细则自2011年11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总局令第44号)解读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 44号

新修订的《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已经 2011年 12月 31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 布, 自 2012年 3月 1日起施行。 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国 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2004年 12月 28日公布的《安全生产培训 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骆琳 二○一二年一月十九日 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安全生产培训管理, 规范安全生产培训秩 序,保证安全生产培训质量,促进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健康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 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安全培训机构、生产经营单位从事安全生产培训 (以下简称安全培训活动以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 安全监察机构、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培训的部门对安全 培训工作实施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安全培训是指以提高安全监管监察人 员、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和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相关人员的 安全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培训活动。

前款所称安全监管监察人员是指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安 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从事安全监管监 察、行政执法的安全生产监管人员和煤矿安全监察人员;生产

经营单位从业人员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 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 相关人员是指从事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教师、危险化学品登记 机构的登记人员和承担安全评价、咨询、检测、检验的人员及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人员等。

第四条 安全培训工作实行统一规划、 归口管理、 分级实施、 分类指导、教考分离的原则。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以下简称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指导全国安全培训工作,依法对全国的安全培训工作实施监督 管理。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以下简称国家煤矿安监局指导全 国煤矿安全培训工作,依法对全国煤矿安全培训工作实施监督 管理。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指导全国安全生产应急救 援培训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 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培训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培训的部门、 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以下统称省级煤矿安全培训监管机构 按照各自工作职责,依法对所辖区域煤矿安全培训工作实施监 督管理。

第二章 安全培训机构

第五条 安全培训机构从事安全培训活动, 必须取得相应的 资质证书。资质证书分三个等级。

一级资质证书,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审批、颁发;二级、

三级资质证书,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 管理部门(以下简称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批、颁发。 设立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省级煤矿安 全监察机构负责所辖区域内从事煤矿安全培训活动的培训机构 二级、三级资质证书的审批、颁发。

第六条 取得一级资质证书的安全培训机构, 可以承担省级 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安全生产监 管人员、煤矿安全监察人员,中央企业的

总公司、总厂或者集 团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以及安全培训机构 教师的培训工作。

取得二级资质证书的安全培训机构,可以承担设区的市、 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市级、县级安 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管人员,省属生产经营单 位和中央企业的分公司、子公司及其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 全生产管理人员,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和矿山企 业的主要负责人,危险化学品登记机构的登记人员,承担安全 评价、咨询、检测、检验工作的人员,以及注册安全工程师和 三级安全培训机构教师的培训工作。

取得三级资质证书的安全培训机构, 可以承担除中央企业、 省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以及危险 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和矿山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以外的 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

上一级安全培训机构可以承担下一级安全培训机构的培训 工作。 安全培训机构具备本办法第十条规定条件的,可以承担相 应作业类别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工作。

第七条 安全培训机构申请一级资质证书, 应当具备下列条 件: (一能够独立或者经授权承担法律责任,注册资金或者 开办费 500万元以上; (二有专职的管理人员; (三有健全的机构章程、管理制度、工作规则; (四 有 15名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专职或者兼职教师, 其中至少有 10名具有高级以上职称并且经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考 核合格的专职教师,专职教师中至少有 5名取得注册安全工程 师执业资格;

(五有固定、独立和相对集中并且能够满足同期 100人 以上规模培训需要的教学及生活设施,其中专用教室使用面积 150平方米以上; (六安全培训需要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 安全培训机构申请二级资质证书, 应当具备下列条 件: (一能够独立或者经授权承担法律责任,注册资金或者 开办费 300万元以上; (二有专职的管理人员; (三有健全的机构章程、管理制度、工作规则; (四 有 10名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专职或者兼职教师, 其中至少有 6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并且经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 理部门或者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考核合格的专职教师,专职 教师中至少有 3名取得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 (五有固定、独立和相对集中并且能够满足同期 80人以 上规模培训需要的教学及生活设施, 其中专用教室使用面积 120平方米以上; (六安全培训需要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 安全培训机构申请三级资质证书, 应当具备下列条 件: (一能够独立或者经授权承担法律责任,注册资金或者 开办费 100万元以上; (二有专职的管理人员; (三有健全的机构章程、管理制度、工作规则; (四 有 8名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专职或者兼职教师, 其中至少有 5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并且经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 理部门或者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考核合格的专职教师,专职 教师中至少有 2名取得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

(五 有能够满足同期 60人以上规模培训需要的教学及生 活设施,其中专用教室使用面积 100平方米以上; (六安全培训需要的其他条件。

第十条 安全培训机构申请承担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 训的,除符合本办法第

七、

八、九条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具 备下列条件: (一每个作业类别不得少于 2名专科以上学历、相应专 业的专职教师,从事实际操作教学的教师应当有相应专业技师 以上等级证书; (二具备相应作业类别的实际操作条件。 第十一条 申请一级资质证书,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 具备资质条件的申请人将安全培训机构资质申请书、 安全培训机构设置批准文件或者企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和本办 法第七条规定的材料,报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省级 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进行初审; (二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省级煤矿安全监察 机构自受理之日起 20个工作日内完成初审工作, 并将符合条件 的申请材料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三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自受理申请之日起 20个工作日内 完成审查工作。符合条件的,颁发相应的资质证书;不符合条 件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二条 申请

二、三级资质证书,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 具备资质条件的申请人将安全培训机构资质申请书、 安全培训机构设置批准文件或者企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和本办 法第

八、九条规定的材料,报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 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二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省级煤矿安全监察 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 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工作。 符合 条件的,颁发相应的资质证书,并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备案; 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三条 申请承担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的, 除按照 本办法第十

一、十二条的规定提交相关材料外,还应当提交符 合第十条规定的材料。

申请人整改问题所需的时间,不计算在本办法第十

一、十 二条规定的时间内。 第十四条 安全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应当接受专门的培训, 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执教。专职教师应当每年接受不少于 40学时的继续教育。

第十五条 安全培训机构资质证书不得出借、 出租给其他机 构或者个人。 安全培训机构资质证书的有效期为 3年。安全培训机构资 质证书有效期届满需要延期的,应当于安全培训机构资质证书 有效期届满 30日前向原颁发证书的机构办理延期手续。 第十六条 对安全培训机构的考核发证,不得收取费用。 第三章 安全培训

第十七条 安全培训应当按照规定的安全培训大纲进行。 安全监管监察人员,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与 非煤矿山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 员及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相关人员的安全培训大纲,由国家安 全监管总局组织制定。

煤矿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 员的培训大纲由国家煤矿安监局组织制定。

除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和矿山企业以外其他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其他从业人 员的安全培训大纲,由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省级煤矿 安全培训监管机构组织制定。

第十八条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定期组织优秀安全培训教材的评选。

安全培训机构应当优先使用优秀安全培训教材。

第十九条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负责省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 管理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管人员、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煤矿

安全监察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指导和监督中央企业总公司、 总厂或者集团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 作。

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市级、县级安全生产监督 管理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管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指导和监督 省属生产经营单位、所辖区域内中央企业的分公司、子公司及 其所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组 织、指导和监督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工作。

市级、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指导和监督本行 政区域内除中央企业、省属生产经营单位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 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 省级煤矿安全培训监管机构组织、指导和监督所辖区域内 煤矿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 培训工作。

危险化学品登记机构的登记人员和承担安全评价、咨询、 检测、检验的人员及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人员 的安全培训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

除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以外的 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由生产经营单位负责。 第二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安全培训管理制度, 保障 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所需经费,对从业人员进行与其所从事岗位 相应的安全教育培训; 从业人员调整工作岗位或者采用新工艺、 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应当对其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和 培训。未经安全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情况,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档备查。

第二十一条 下列从业人员应当由取得相应资质的安全培 训机构进行培训: (一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应当取得安全资格证的生产经 营单位主要负责人; (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三特种作业人员; (四井工矿山企业的生产、技术、通风、机电、运输、 地测、调度等职能部门的负责人。

前款规定以外的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由生产经营单位组 织培训,或者委托安全培训机构进行培训。

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应当符合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和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二十二条 中央企业的分公司、 子公司及其所属单位和其 他生产经营单位,发生造成人员死亡的生产安全事故的,其主 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重新参加安全培训。

特种作业人员对造成人员死亡的生产安全事故负有直接责 任的,应当按照《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 重新参加安全培训。

第二十三条 国家鼓励生产经营单位实行师傅带徒弟制度。 矿山新招的井下作业人员和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单位新招的 危险工艺操作岗位人员,除按照规定进行安全培训外,还应当 在有经验的职工带领下实习满 2个月后,方可独立上岗作业。 第二十四条 国家鼓励生产经营单位招录职业院校毕业生。 职业院校毕业生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作业,可以免予参 加初次培训,实际操作培训除外。

第二十五条 安全培训机构应当建立安全培训工作制度和 人员培训档案,落实安全培训计划。安全培训相关情况,应当 记录备查。

第二十六条 安全培训机构从事安全培训工作的收费, 应当 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应当按照行 业自律标准或者指导性标准收费。

第二十七条 国家鼓励安全培训机构和生产经营单位利用 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安全培训,包括远程培训。

第四章 安全培训的考核

第二十八条 安全监管监察人员、 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相关 人员、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应当取得安全资格证的生产经营单位 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的 考核,应当坚持教考分离、统一标准、统一题库、分级负责的 原则,分步推行有远程视频监视的计算机考试。

第二十九条 安全监管监察人员,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 储存单位及非煤矿山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 种作业人员,以及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相关人员的考核标准, 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统一制定。

煤矿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 员的考核标准,由国家煤矿安监局制定。

除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和矿山企业以外其他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 的考核标准,由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第三十条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负责省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 管理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管人员、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煤矿

安全监察人员的考核;负责中央企业的总公司、总厂或者集团 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考核。

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市级、县级安全生产监督 管理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管人员的考核;负责省属生产经营单位 和中央企业分公司、子公司及其所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 生产管理人员的考核;负责特种作业人员的考核。

市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除中央企 业、省属生产经营单位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考核。

省级煤矿安全培训监管机构负责所辖区域内煤矿企业的主 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考核。

除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以外的 生产经营单位的其他从业人员的考核,由生产经营单位按照省 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公布的考核标准,自行组织考核。 第三十一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煤矿安全培训监管机 构和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安全培训的考核制度,建立考核管 理档案备查。

第五章 安全培训的发证

第三十二条 接受安全培训人员经考核合格的, 由考核部门 在考核结束后 10个工作日内颁发相应的证书。

第三十三条 安全生产监管人员经考核合格后, 颁发安全生 产监管执法证;煤矿安全监察人员经考核合格后,颁发煤矿安 全监察执法证;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和矿山企业 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考核合格后,颁发安全资格 证;特种作业人员经考核合格后,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

作业操作证》 (以下简称特种作业操作证 ;危险化学品登记机 构的登记人员经考核合格后,颁发上岗证;其他人员经培训合 格后,颁发培训合格证。

第三十四条 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证、煤矿安全监察执法证、 安全资格证、特种作业操作证和上岗证的式样,由国家安全监 管总局统一规定。培训合格证的式样,由负责培训考核的部门 规定。

第三十五条 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证、煤矿安全监察执法证、 安全资格证的有效期为 3年。有效期届满需要延期的,应当于 有效期届满 30日前向原发证部门申请办理延期手续。

特种作业人员的考核发证按照《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 训考核管理规定》执行。

第三十六条 特种作业操作证和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 门、省级煤矿安全培训监管机构颁发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 管理人员的安全资格证,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第三十七条 承担安全评价、咨询、检测、检验的人员和安 全生产应急救援人员的考核、发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 章的规定执行。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八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煤矿安全培训监管机 构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加强对安全培训工作 的监督管理,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机构违反有关法律、 法规和本办法的行为,依法作出处理。

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省级煤矿安全培训监管机构 应当定期统计分析本行政区域内安全培训、考核、发证情况, 并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第三十九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及 其工作人员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照法律、 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审查、颁发安全培训机构的资质证书。对 已经取得资质证书的安全培训机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每年进行一次评估检查。安全生产监督 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已经取得资 质证书的安全培训机构名单,接受社会监督。

对安全培训机构的评估检查,应当征求生产经营单位 和参加培训人员对培训质量的意见。

第四十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煤矿安全培训监管机 构应当对安全培训机构开展安全培训活动的情况进行监督检 查,检查内容包括: (一按照资质许可范围开展培训的情况; (二建立培训管理制度和专兼职教师配备的情况; (三执行培训大纲、建立培训档案和培训保障的情况;

(四培训收费的情况;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四十一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煤矿安全培训监管机 构应当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培训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检查内 容包括: (一安全培训制度、培训计划、安全培训管理档案 的制定和实施的情况; (二安全培训经费投入和使用的情况; (三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安 全培训和持证上岗的情况; (四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以及转岗前 对从业人员安全培训的情况; (五其他从业人员安全培训的情况;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四十二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生产经营单位、 安全培训 机构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行为,均有权向安全生产 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煤矿安全培训监管机构报 告或者举报。

接到举报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为举报人保密,并按照有关 规定对举报进行核查和处理。

第四十三条 监察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 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 全监察机构、煤矿安全培训监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履行安全培 训工作监督管理职责情况实施监察。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煤矿安全培训监管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安全培训监督管理工作中 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分;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 安全培训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责令限期改 正,处 1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改正的,给予警告,处 1万 元以上 3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其资质证书,并 处 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资质许可的范围开展培训的; (二未按照统一的培训大纲组织教学培训的; (三专职教师未经考核,或者考核不合格而从事安全培 训工作的; (四未建立培训档案或者培训档案管理不规范的; (五将安全培训资质证书出借、出租给其他机构或者个 人的。

安全培训机构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故意贬低、诋毁其他 安全培训机构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第四十六条 安全培训机构评估检查不合格继续从事安全 培训活动的,责令改正,处 1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 处 1万元以上 3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其资质证 书。

安全培训机构未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安全培训,生产经营单 位和参加安全培训的人员对其培训质量意见较大的, 给予警告, 处 3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其资质证书。

第四十七条 安全培训机构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 料申请安全培训机构资质的,不予受理或者不予颁发安全培训 机构资质证书,并自发现之日起 1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安全培训 机构资质。

第四十八条 安全培训机构以欺骗、 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 安全培训机构资质证书的,除撤销安全培训机构资质证书外, 处 1万元以上 3万元以下的罚款,并自撤销其安全培训机构资 质证书之日起 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安全培训机构资质。

第四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 员、特种作业人员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安全资格证

或者特种作业操作证的,除撤销其相关资格证外,处 3 千元以 下的罚款,并自撤销其相关资格证之日起 3 年内不得再次申请 该资格证。 第五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改正,处 3 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相关人员未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由相 应资质安全培训机构培训的;

(二)从业人员安全培训的时间少于《生产经营单位安全 培训规定》或者有关标准规定的;

(三)矿山新招的井下作业人员和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单位 新招的危险工艺操作岗位人员, 未经实习期满独立上岗作业的;

(四)相关人员未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重新参加安 全培训的。 第五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存在违反有关法律、 法规中安全 生产教育培训的其他行为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 处罚。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自 2012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 2004 年 12 月 28 日公布的《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 (原国家安全生产监 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令第 20 号)同时废止。 16

第三篇:养老机构管理办法(民政部令第49号)

养老机构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令第49号

《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已经2013年6月27日民政部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部长:李立国

2013年6月28日

养老机构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对养老机构的管理,促进养老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养老机构是指依照《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设立并依法办理登记的为老年人提供集中居住和照料服务的机构。

第三条 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全国养老机构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养老机构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其他有关部门依照职责分工对养老机构实施监督。

第四条 养老机构应当依法保障收住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应当遵守养老机构的规章制度。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相关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养老机构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

第六条 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应当优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和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等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第七条 民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鼓励、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兴办、运营养老机构。 鼓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养老机构提供捐赠和志愿服务。

第八条 民政部门对在养老机构服务和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服务内容

第九条 养老机构按照服务协议为收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

第十条 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应当符合养老机构基本规范等有关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和规范。

第十一条 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应当与接受服务的老年人或者其代理人签订服务协议。

服务协议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养老机构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联系方式;

(二)老年人及其代理人和老年人指定的经常联系人的姓名、住址、身份证明、联系方式;

(三)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

(四)收费标准以及费用支付方式;

(五)服务期限和地点;

(六)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七)协议变更、解除与终止的条件;

(八)违约责任;

(九)意外伤害责任认定和争议解决方式;

(十)当事人协商一致的其他内容。

服务协议示范文本由国务院民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二条 养老机构应当提供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的吃饭、穿衣、如厕、洗澡、室内外活动等服务。

养老机构应当提供符合老年人居住条件的住房,并配备适合老年人安全保护要求的设施、设备及用具,定期对老年人活动场所和物品进行消毒和清洗。

养老机构提供的饮食应当符合卫生要求、有利于老年人营养平衡、符合民族风俗习惯。

第十三条 养老机构应当建立入院评估制度,做好老年人健康状况评估,并根据服务协议和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实施分级分类服务。

养老机构应当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组织定期体检,做好疾病预防工作。

养老机构可以通过设立医疗机构或者采取与周边医疗机构合作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的,应当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按照医疗机构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理。

第十四条 养老机构在老年人突发危重疾病时,应当及时通知代理人或者经常联系人并转送医疗机构救治;发现老年人为疑似传染病病人或者精神障碍患者时,应当依照传染病防治、精神卫生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十五条 养老机构应当根据需要为老年人提供情绪疏导、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精神慰藉服务。

第十六条 养老机构应当开展适合老年人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养老机构开展文化、体育、娱乐活动时,应当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第三章 内部管理

第十七条 养老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安全、消防、卫生、财务、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制定服务标准和工作流程,并予以公开。

第十八条 养老机构应当配备与服务和运营相适应的工作人员,并依法与其签订聘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

养老机构中从事医疗、康复、社会工作等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持有关部门颁发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上岗;养老护理人员应当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养老机构应当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

第十九条 养老机构应当依照其登记类型、经营性质、设施设备条件、管理水平、服务质量、护理等级等因素确定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

养老机构应当在醒目位置公示各类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和收费依据,并遵守国家和地方政府价格管理有关规定。

第二十条 养老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接受、使用捐赠物资,接受志愿服务。

第二十一条 养老机构应当实行24小时值班,做好老年人安全保障工作。

第二十二条 养老机构应当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实行消防工作责任制,配置、维护消防设施、器材,开展日常防火检查,定期组织灭火和应急疏散消防安全培训。

第二十三条 养老机构应当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事件发生后,养老机构应当立即启动应急处理程序,根据突发事件应对管理职责分工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将应急处理结果报实施许可的民政部门和住所地民政部门。

第二十四条 鼓励养老机构投保责任保险,降低机构运营风险。

第二十五条 养老机构应当建立老年人信息档案,妥善保存相关原始资料。

养老机构应当保护老年人的个人信息。

第二十六条 养老机构应当经常听取老年人的意见和建议,发挥老年人对养老机构服务和管理的监督促进作用。

第二十七条 养老机构因变更或者终止等原因暂停、终止服务的,应当于暂停或者终止服务60日前,向实施许可的民政部门提交老年人安置方案,方案中应当明确收住老年人的数量、安置计划及实施日期等事项,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民政部门应当自接到安置方案之日起20日内完成审核工作。 民政部门应当督促养老机构实施安置方案,并及时为其妥善安置老年人提供帮助。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八条 民政部门应当按照实施许可权限,通过书面检查或者实地查验等方式对养老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并向社会公布检查结果。上级民政部门可以委托下级民政部门进行监督检查。

养老机构应当于每年3月31日之前向实施许可的民政部门提交上一的工作报告。工作报告内容包括服务范围、服务质量、运营管理等情况。

第二十九条 民政部门应当建立养老机构评估制度,定期对养老机构的人员、设施、服务、管理、信誉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养老机构评估工作可以委托第三方实施,评估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条 民政部门应当定期开展养老服务行业统计工作,养老机构应当及时准确报送相关信息。

第三十一条 民政部门应当建立对养老机构管理的举报和投诉制度。

民政部门接到举报、投诉后,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第三十二条 上级民政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民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及时纠正养老机构管理中的违规违法行为。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养老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实施许可的民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处以3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与老年人或者其代理人签订服务协议,或者协议不符合规定的;

(二)未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开展服务的;

(三)配备人员的资格不符合规定的;

(四)向负责监督检查的民政部门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拒绝提供反映其活动情况真实材料的;

(五)利用养老机构的房屋、场地、设施开展与养老服务宗旨无关的活动的;

(六)歧视、侮辱、虐待或遗弃老年人以及其他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

(七)擅自暂停或者终止服务的;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三十四条 民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由上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国家对光荣院、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等养老机构的管理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办理。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64号-资产评估机构审批和监督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

第 64 号

资产评估机构审批和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了规范资产评估机构的审批,加强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监督,促进资产评估行业健康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资产评估机构是指依法设立,取得资产评估资格,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机构。

第三条 财政部是资产评估行业主管部门,制定资产评估机构管理制度,负责全国资产评估机构的审批和监督管理。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以下简称省级财政部门)负责本地区资产评估机构的审批和监督管理。

第四条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负责全国资产评估行业的自律性管理,协助财政部审批和监督管理全国资产评估机构。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资产评估协会负责本地区资产评估行业的自律性管理,协助省级财政部门审批和监督管理本地区资产评估机构。

第五条 资产评估机构的业务范围包括:单项资产评估、资产组合评估、企业价值评估、其他资产评估,以及相关的咨询业务。

第六条 资产评估机构应当依法取得资产评估资格, 遵守有关法律法规、执业准则和执业规范。

第七条 资产评估机构依法从事资产评估业务,不受行政区域、行业限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第八条 资产评估机构应当加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成为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团体会员。

第二章 资产评估机构的设立

第九条 资产评估机构采用普通合伙(含特殊的普通合伙,以下简称合伙制)的形式设立,或者采用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制)的形式设立。

第十条 资产评估机构名称应当包含“资产评估”字样。

资产评估机构字号不得与已经批准设立的资产评估机构字号重复。

第十一条 设立合伙制资产评估机构,除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外,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2名以上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合伙人;

(二)有5名以上注册资产评估师;

(三)合伙人实际缴付的出资总额不低于人民币10万元,其中,以特殊的普通合伙形式设立的,合伙人实际缴付的出资总额不低于人民币30万元。

第十二条 设立公司制资产评估机构,除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外,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2名以上符合本办法规定的股东;

(二)有8名以上注册资产评估师;

(三)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30万元。

第十三条 资产评估机构的合伙人或者股东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持有注册资产评估师证书;

(二)取得注册资产评估师证书后,近三年连续专职从事资产评估业务;

(三)成为合伙人或股东前三年内,未因评估执业行为受到行业自律惩戒或者行政处罚。

第十四条 资产评估机构根据内部管理需要,在符合本办法第十一条至第十三条规定的情况下,可以增加一名非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自然人担任合伙人或者股东,具体条件另行规定。

第十五条 合伙制资产评估机构的首席合伙人和公司制资产评估机构的法定代表人应当由该机构持有注册资产评估师证书的执行合伙事务的合伙人或者股东担任。

第十六条 设立资产评估机构,应当由全体合伙人或者股东(以下简称申请人)指定的代表或者共同委托的代理人,向省级财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资产评估机构设立申请表;

(二)合伙协议或者公司章程;

(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四)设立合伙制资产评估机构的,提供出资证明;设立公司制资产评估机构的,提供验资报告;

(五)合伙人或者股东简历,以及担任首席合伙人或者法定代表人的人选;

(六)经所在地资产评估协会核实的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情况汇总表、合伙人或者股东连续专职从事资产评估业务年限及其未因评估执业行为受到行业自律惩戒或者行政处罚的证明材料;

(七)注册资产评估师证书和身份证的复印件;

(八)注册资产评估师转所申请表;

(九)办公场所的产权或者使用权的有效证明。

第十七条 省级财政部门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依法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出具加盖省级财政部门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

对于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规定形式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视为受理。

第十八条 省级财政部门在受理申请后,应当将申请材料中资产评估机构名称、合伙人或者股东、首席合伙人或者法定代表人、注册资产评估师等有关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5个工作日。

公示期间有实名举报或提出异议的,省级财政部门应当组织核实。

第十九条 省级财政部门应当自受理设立资产评估机构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按照规定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20个工作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10个工作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第二十条 省级财政部门作出批准设立资产评估机构决定的,应当向申请人出具批准文件。批准文件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资产评估机构名称及组织形式;

(二)资产评估机构的合伙人或者股东及其出资的基本情况;

(三)资产评估机构的首席合伙人或者法定代表人;

(四)注册资产评估师的基本情况;

(五)注册资产评估师完成转所手续的时间要求。

第二十一条 申请人持批准文件办理完成工商注册登记和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入会手续后,应当向省级财政部门申领资产评估资格证书,同时将营业执照复印件以及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的合伙协议或者公司章程报省级财政部门备案。

资产评估资格证书由财政部统一印制,由省级财政部门加盖本机关印章后颁发。

第二十二条 省级财政部门批准设立资产评估机构的,应当将批准文件及申请材料报财政部备案,同时将批准文件抄送资产评估机构所在地资产评估协会和中国资产评估协会。

财政部发现审批不当的,应当责令省级财政部门改正或者撤销。

第二十三条 省级财政部门依法作出不予批准设立资产评估机构决定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三章 资产评估机构分支机构的设立

第二十四条 资产评估机构分支机构(以下简称分支机构)是指资产评估机构依法在异地设立的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机构。

分支机构的民事责任由设立该分支机构的资产评估机构承担。

第二十五条 分支机构的名称应当采用“资产评估机构名称+分支机构所在地行政区划名+分所(分公司)”的形式。

第二十六条 拟设立分支机构的资产评估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取得资产评估资格三年以上,内部管理制度健全;

(二)有20名以上注册资产评估师,不包括拟转到分支机构执业的注册资产评估师及已设立的其他分支机构的注册资产评估师;

(三)资产评估机构提出申请之日前三年评估业务收入合计不少于人民币1500万元;

(四)设立申请日前三年内未因评估执业行为受到行业自律惩戒或者行政处罚。

第二十七条 分支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6名以上注册资产评估师;

(二)有固定的办公场所。

第二十八条 分支机构负责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持有注册资产评估师证书;

(二)取得注册资产评估师证书后执业满三年;

(三)成为负责人前三年内,未因评估执业行为受到行业自律惩戒或者行政处罚。

第二十九条 具备条件的资产评估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应当向分支机构所在地省级财政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资产评估机构设立分支机构申请表;

(二)资产评估机构作出设立分支机构的决议;

(三)资产评估机构授权分支机构的营业范围;

(四)拟任分支机构负责人的简历;

(五)资产评估机构提出申请之日前三年的审计报告;

(六)经资产评估机构所在地资产评估协会核实的资产评估机构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情况汇总表、注册资产评估师证书和身份证的复印件;

(七)经分支机构所在地资产评估协会核实的拟转入分支机构的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情况汇总表、注册资产评估师证书和身份证的复印件以及转所证明;

(八)分支机构办公场所的产权或者使用权的有效证明;

(九)资产评估机构对其分支机构的管理办法。

资产评估机构跨省级行政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的,还应当提交资产评估机构所在地省级财政部门出具的设立分支机构的书面意见。

第三十条 资产评估机构分支机构所在地省级财政部门应当对分支机构设立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审批程序参照本办法第十七条至第二十三条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一条 资产评估机构应当在完成分支机构的工商登记手续后10个工作日内,将分支机构的营业执照复印件报送资产评估机构所在地的省级财政部门。

第三十二条 资产评估机构跨省级行政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的,分支机构所在地的省级财政部门应当将批准文件抄送设立该分支机构的资产评估机构所在地的省级财政部门及资产评估协会。

第四章 资产评估机构及分支机构的变更和终止

第三十三条 资产评估机构或者分支机构的名称、首席合伙人或者法定代表人、合伙人或者股东、分支机构负责人发生变更的,应当自其作出变更决议之日起20日内向所在地省级财政部门备案,并抄送所在地资产评估协会。

第三十四条 资产评估机构可以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合并或者分立。

合并或者分立后新设的资产评估机构,按照本办法第十七条至第二十三条、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办理设立手续。

合并或者分立后存续的资产评估机构,按照本办法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五条 资产评估机构办理合并或者分立手续时,应当提供合并或者分立协议、合并或者分立基准日各方经审计的会计报表。

合并或者分立协议应当包括以下事项:

(一)合并或者分立前资产评估机构评估业务档案保管方案;

(二)合并或者分立前资产评估机构职业风险基金的处理方案;

(三)合并或者分立前资产评估机构评估业务、执业责任的继承关系。

第三十六条 合伙制资产评估机构转为公司制资产评估机构,或者公司制资产评估机构转为合伙制资产评估机构,按照本办法第十七条至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办理设立手续。

省级财政部门在批准文件中应当载明转制后机构与转制前机构的关系,在转制后机构办理完成工商注册登记之前,转制前机构的资产评估资格继续有效。

第三十七条 资产评估机构跨省级行政区划迁移办公场所,应当首先向迁出地省级财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资产评估机构跨省级行政区划迁址申请表和合伙人或者股东会的迁址决议。获得迁出地省级财政部门书面意见后,向迁入地省级财政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资产评估机构跨省级行政区划迁移申请表;

(二)迁入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三)资产评估机构资格证书正、副本原件;

(四)合伙人或者股东简历,以及担任首席合伙人或者法定代表人的人选;

(五)合伙人或者股东会决议;

(六)迁出地资产评估协会核实的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情况一览表;

(七)办公场所的产权或者使用权的有效证明。

迁入地省级财政部门批准资产评估机构跨省级行政区划迁移办公场所的,按照本办法第十七条至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办理设立手续。

第三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级财政部门应当办理资产评估资格的注销手续:

(一)资产评估机构依法终止的;

(二)资产评估资格被依法撤销的,或者资产评估资格证书被依法吊销的;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资产评估资格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级财政部门应当办理分支机构的注销手续:

(一)资产评估机构决定撤销其设立的分支机构;

(二)资产评估机构的资产评估资格被注销;

(三)省级财政部门撤销分支机构设立许可;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分支机构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条 办理资产评估机构或者分支机构注销手续的,资产评估机构应当交回资产评估资格证书,提交评估业务档案保管方案并妥善保管评估业务档案。

第四十一条 省级财政部门办理资产评估机构或者分支机构注销手续的,应当通知所在地资产评估协会,并将有关情况予以公告。

第四十二条 分支机构所在地的省级财政部门应当将所管辖的分支机构变更、终止情况,抄送设立该分支机构的资产评估机构所在地的省级财政部门及资产评估协会。

省级财政部门应当将所管辖的资产评估机构及分支机构变更、终止情况向财政部和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备案。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三条 资产评估机构合伙人或者股东以及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应当在本机构注册,并专职从事资产评估业务,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合伙人或者股东除外。

第四十四条 资产评估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内部管理制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人事管理制度;

(二)财务管理制度;

(三)执业质量控制制度;

(四)评估业务管理制度;

(五)业务档案管理制度。

第四十五条 资产评估机构应当建立首席评估师制度。首席评估师由本机构持有注册资产评估师证书的合伙人或者股东担任,负责执业质量控制。

第四十六条 资产评估机构应当按规定提取和使用职业风险基金,购买职业责任保险,建立职业责任保障机制。

第四十七条 资产评估机构应当在人事、财务、执业规范、质量控制、客户服务、企业形象等方面对其设立的分支机构进行统一管理。

第四十八条 除证券期货相关评估业务外,资产评估机构可以授权分支机构以分支机构的名义出具资产评估报告。

第四十九条 资产评估机构的资产评估资格证书遗失或者毁损的,应当向原发证机关申请补领或换发证书。

第五十条 省级以上财政部门依法对下列事项实施监督检查:

(一)资产评估机构或者分支机构保持设立条件的情况;

(二)资产评估机构向省级财政部门备案事项的报备情况;

(三)资产评估机构或者分支机构的执业行为;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监督检查事项。

资产评估协会应当对资产评估机构及分支机构实施执业质量检查,建立诚信档案制度。

第五十一条 资产评估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存续期间应当持续符合本办法规定的设立条件和第四十三条的规定。

违反第一款规定的,资产评估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应当自不符合有关条件的情形出现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有关情况向省级财政部门书面报告,并于90日内达到规定条件。

违反第一款规定的,且资产评估机构或者分支机构未在90日内达到规定条件的,省级财政部门应当撤销其资产评估资格或者分支机构的设立许可,并予以公告。

第五十二条 资产评估机构应当在每年4月30日之前,向所在地省级财政部门报送下列材料,并抄送所在地资产评估协会:

(一)资产评估机构基本情况表;

(二)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会计报表;

(三)资产评估机构上资产评估项目汇总表;

(四)职业责任保险保单复印件、累计职业风险基金证明材料。

资产评估机构跨省级行政区划设有分支机构的,应当将该分支机构有关材料及资产评估机构授权分支机构的营业范围报送分支机构所在地的省级财政部门。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三条 在资产评估机构或者分支机构设立申请时,申请人或者资产评估机构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的,省级财政部门应当不予受理或者不予批准,并予以警告。

第五十四条 资产评估机构或者分支机构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资产评估资格或者设立分支机构的,省级财政部门应当撤销其资产评估资格或者分支机构的设立许可,并予以公告。

第五十五条 资产评估机构或者分支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省级以上财政部门应当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予以警告:

(一)未按本办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建立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的;

(二)未按本办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提取和使用职业风险基金或者购买职业责任保险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五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未在规定期限内报告的;

(四)未按本办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报送材料的;

(五)未配合财政部门实施监督检查的。

第五十六条 资产评估机构或者分支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级以上财政部门应当责令限期改正,予以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可以处以不超过违法所得3倍、最高不超过3万元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冒用其他机构名义、允许其他机构或者个人以本机构名义执行评估业务的;

(二)涂改、出租、出借资产评估资格证书的;

(三)向委托人或者被评估单位索取、收受业务约定书约定以外的酬金或者其他财物,或者利用业务之便,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四)采取强迫、欺诈、恶意降低收费标准等不正当方式招揽业务的;

(五)泄露委托人或者被评估单位商业秘密的;

(六)允许本机构注册资产评估师只挂名不执业,或者明知本机构注册资产评估师在其他机构执业而不制止的。

第五十七条 省级以上财政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第五十八条 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实施审批和监督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泄露国家机密、商业秘密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章 附

第五十九条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设立资产评估机构确实难以达到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可以适当降低有关条件,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设立从事文化艺术、自然资源等特别资产评估的资产评估机构,其设立条件可以适当调整,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第六十条 已经依法设立的其他评估机构,符合本办法第十一条至第十五条规定的,可以向省级财政部门申请资产评估资格,按照本办法第十七条至第二十三条有关规定办理。

第六十一条 本办法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财政部2005年5月11日发布的《资产评估机构审批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22号)同时废止。

第五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令第36号《企业年金办法》及政策解读

企业年金办法

来源:法规司 打印本页

浏览次数:21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财 政 部 令

第36号

《企业年金办法》已经2016年12月20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第114次部务会审议通过,财政部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8年2月1日起施行。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 尹蔚民

财 政 部 部 长 肖 捷

2017年12月18日

企业年金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推动企业年金发展,更好地保障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主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国家鼓励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建立企业年金,应当按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企业年金所需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完全积累,为每个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建立个人账户,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投资运营。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并入企业年金基金。

第四条 企业年金有关税收和财务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条 企业和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应当确定企业年金受托人,由企业代表委托人与受托人签订受托管理合同。受托人可以是符合国家规定的法人受托机构,也可以是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成立的企业年金理事会。

第二章 企业年金方案的订立、变更和终止

第六条 企业和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应当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企业具有相应的经济负担能力。

第七条 建立企业年金,企业应当与职工一方通过集体协商确定,并制定企业年金方案。企业年金方案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

第八条 企业年金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参加人员;

(二)资金筹集与分配的比例和办法;

(三)账户管理;

(四)权益归属;

(五)基金管理;

(六)待遇计发和支付方式;

(七)方案的变更和终止;

(八)组织管理和监督方式;

(九)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

企业年金方案适用于企业试用期满的职工。 第九条 企业应当将企业年金方案报送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

中央所属企业的企业年金方案报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跨省企业的企业年金方案报送其总部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

省内跨地区企业的企业年金方案报送其总部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

第十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自收到企业年金方案文本之日起15日内未提出异议的,企业年金方案即行生效。

第十一条 企业与职工一方可以根据本企业情况,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经协商一致,变更企业年金方案。变更后的企业年金方案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并重新报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业年金方案终止:

(一)企业因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等原因,致使企业年金方案无法履行的;

(二)因不可抗力等原因致使企业年金方案无法履行的;

(三)企业年金方案约定的其他终止条件出现的。

第十三条 企业应当在企业年金方案变更或者终止后10日内报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并通知受托人。企业应当在企业年金方案终止后,按国家有关规定对企业年金基金进行清算,并按照本办法第四章相关规定处理。

第三章 企业年金基金筹集

第十四条 企业年金基金由下列各项组成:

(一)企业缴费;

(二)职工个人缴费;

(三)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

第十五条 企业缴费每年不超过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8%。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合计不超过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12%。具体所需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一方协商确定。 职工个人缴费由企业从职工个人工资中代扣代缴。

第十六条 实行企业年金后,企业如遇到经营亏损、重组并购等当期不能继续缴费的情况,经与职工一方协商,可以中止缴费。不能继续缴费的情况消失后,企业和职工恢复缴费,并可以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按照中止缴费时的企业年金方案予以补缴。补缴的年限和金额不得超过实际中止缴费的年限和金额。

第四章 账户管理

第十七条 企业缴费应当按照企业年金方案确定的比例和办法计入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职工个人缴费计入本人企业年金个人账户。

第十八条 企业应当合理确定本单位当期缴费计入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的最高额与平均额的差距。企业当期缴费计入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的最高额与平均额不得超过5倍。

第十九条 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中个人缴费及其投资收益自始归属于职工个人。

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中企业缴费及其投资收益,企业可以与职工一方约定其自始归属于职工个人,也可以约定随着职工在本企业工作年限的增加逐步归属于职工个人,完全归属于职工个人的期限最长不超过8年。

第二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中企业缴费及其投资收益完全归属于职工个人:

(一)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死亡的;

(二)有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企业年金方案终止情形之一的;

(三)非因职工过错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或者因企业违反法律规定职工解除劳动合同的;

(四)劳动合同期满,由于企业原因不再续订劳动合同的;

(五)企业年金方案约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一条 企业年金暂时未分配至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的企业缴费及其投资收益,以及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中未归属于职工个人的企业缴费及其投资收益,计入企业年金企业账户。 企业年金企业账户中的企业缴费及其投资收益应当按照企业年金方案确定的比例和办法计入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

第二十二条 职工变动工作单位时,新就业单位已经建立企业年金或者职业年金的,原企业年金个人账户权益应当随同转入新就业单位企业年金或者职业年金。

职工新就业单位没有建立企业年金或者职业年金的,或者职工升学、参军、失业期间,原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可以暂时由原管理机构继续管理,也可以由法人受托机构发起的集合计划设置的保留账户暂时管理;原受托人是企业年金理事会的,由企业与职工协商选择法人受托机构管理。

第二十三条 企业年金方案终止后,职工原企业年金个人账户由法人受托机构发起的集合计划设置的保留账户暂时管理;原受托人是企业年金理事会的,由企业与职工一方协商选择法人受托机构管理。

第五章 企业年金待遇

第二十四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领取企业年金:

(一)职工在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或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时,可以从本人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中按月、分次或者一次性领取企业年金,也可以将本人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资金全部或者部分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依据保险合同领取待遇并享受相应的继承权;

(二)出国(境)定居人员的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资金,可以根据本人要求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三)职工或者退休人员死亡后,其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余额可以继承。

第二十五条 未达到上述企业年金领取条件之一的,不得从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中提前提取资金。

第六章 管理监督

第二十六条 企业成立企业年金理事会作为受托人的,企业年金理事会应当由企业和职工代表组成,也可以聘请企业以外的专业人员参加,其中职工代表应不少于三分之一。 企业年金理事会除管理本企业的企业年金事务之外,不得从事其他任何形式的营业性活动。

第二十七条 受托人应当委托具有企业年金管理资格的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负责企业年金基金的账户管理、投资运营和托管。

第二十八条 企业年金基金应当与委托人、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托管人和其他为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自有资产或者其他资产分开管理,不得挪作其他用途。

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应当执行国家有关规定。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对本办法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本办法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改正。

第三十条 因订立或者履行企业年金方案发生争议的,按照国家有关集体合同的规定执行。

因履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合同发生争议的,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或者提起诉讼。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其他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8年2月1日起施行。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1月6日发布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同时废止。

本办法施行之日已经生效的企业年金方案,与本办法规定不一致的,应当在本办法施行之日起1年内变更。

人社部相关负责人就《企业年金办法》进行解读

发布日期:2017-12-22 来源:部官网 打印本页

浏览次数:1159

近日,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企业年金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人社部相关负责人就《办法》有关情况进行解读。

问:建立企业年金对企业及其职工有什么作用?覆盖范围有哪些? 答:企业年金是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通过集体协商自主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中第二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建立企业年金,有利于完善职工薪酬体系,展现企业良好文化、增强人才吸引力、稳定职工队伍。职工参加企业年金,有利于在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另外增加一份养老积累,进一步提高退休后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企业年金办法》主要适用于企业及其职工。需要说明的是,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已覆盖城镇各类企业及其职工、社会组织及其专职工作人员、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工作人员等。《办法》规定,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其他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参照本办法执行。因此,只要参加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都可以建立企业年金制度。

问:企业年金采取什么形式的管理模式?

答:企业年金实行完全积累,为每个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建立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下设企业缴费子账户和个人缴费子账户,分别记录企业缴费分配给个人的部分及其投资收益,以及本人缴费及其投资收益。企业年金基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投资运营,投资运营收益并入企业年金基金。

问:建立企业年金有什么条件和程序? 答:企业和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应当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企业具有相应的经济负担能力。

企业和职工一方通过集体协商确定建立企业年金,而后制定企业年金方案。企业年金方案应当提交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报送所在地县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

企业年金遵循信托法原则。企业年金方案备案后,企业和职工(合称委托人)应当选定企业年金受托人(符合国家规定的法人受托机构或者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成立的企业年金理事会),由企业代表委托人与受托人签订受托管理合同。受托管理合同签订后,受托人应当委托具有企业年金管理资格的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负责企业年金基金的账户管理、投资运营和托管。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人按照国家规定分工协作,共同实现企业年金基金的依法合规运营和保值增值。 问:企业年金方案应包括哪些内容?是否可以变更、终止?

答:企业年金方案应当包括参加人员、资金筹集与分配的比例和办法、账户管理、权益归属、基金管理、待遇计发和支付方式、方案的变更和终止、组织管理和监督方式、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等内容。

实践中,企业确实有变更和终止企业年金方案的需求。《办法》规定,企业与职工一方可以根据本企业情况,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经协商一致,变更企业年金方案。企业因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被依法宣告破产或者因不可抗力等原因,致使企业年金方案无法履行的,以及企业年金方案约定的其他终止条件出现的,企业年金方案终止。企业年金方案变更和终止所需材料,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企业年金方案备案工作的意见》(人社厅发〔2014〕60号)规定执行。

问:企业年金的资金来源和筹资规模是如何规定的?

答:企业年金所需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企业缴费每年不超过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8%,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合计不超过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12%。具体所需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一方协商确定。

职工个人缴费由企业从职工个人工资中代扣代缴。 问:企业年金缴费如何分配? 答:企业缴费应当按照企业年金方案确定的比例和办法计入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职工个人缴费计入本人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企业可以根据职工岗位、责任和贡献等不同,在分配企业缴费时存在一定的区别,体现企业年金的激励作用;同时也应兼顾公平、控制差距,企业当期缴费计入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的最高额不得超过平均额的5倍。

问:企业是否可以中止缴费?对恢复缴费和补缴有无规定?

答:《办法》明确,企业在经营亏损、重组并购等情况下,经与职工一方协商,可以中止缴费。不能继续缴费的情况消失后,企业和职工恢复缴费,并可以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按照中止缴费时的企业年金方案予以补缴,补缴的年限和金额不得超过实际中止的年限和金额。这样规定,既符合企业年金的运行实际,体现了企业年金制度的灵活性,以及对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尊重和照顾,又有利于企业及职工根据自身经济情况合理补缴中止的缴费,能更好地维护职工的企业年金权益。

问:企业年金权益归属问题是如何规定的?

答:实践中,对于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中企业缴费及其投资收益,企业年金方案普遍设置了归属于职工个人的规则,但一些企业年金方案设置的归属规则不够合理,不利于保护职工权益。《办法》兼顾了企业和职工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企业与职工一方协商,可以规定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中的企业缴费及其投资收益自始归属于职工个人,也可以规定随着职工在本企业工作年限的增加逐步归属于职工个人,全部归属于职工的期限不超过8年,并明确了几种例外情形。

问: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如何转移? 答:为保障流动就业职工的企业年金权益,《办法》在完善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转移规定的基础上,增加了与职业年金转移接续的规定。即职工变动工作单位时,新就业单位已经建立企业(职业)年金的,原企业年金个人账户权益应当随同转入新就业单位企业(职业)年金;职工新就业单位没有建立企业(职业)年金的,原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可以暂时由原管理机构管理,也可以由法人受托机构发起的集合计划设置的保留账户暂时管理。另外,《办法》还明确了企业年金方案终止后,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的转移办法。

问:职工什么情况下可以领取企业年金待遇?

答:《办法》规定,职工在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出国(境)定居时,可以领取企业年金;职工或者退休人员死亡后,其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余额可以继承。其中,职工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时可以领取企业年金是新增内容,这有利于进一步体现企业年金的保障作用,适当改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职工的生活。

问:企业年金的领取方式有哪些?

答:与职业年金办法基本一致并保持适当灵活性,是企业年金待遇领取方式的特点。一是倡导按月领取,有利于发挥企业年金长期养老保险的作用。二是允许分次领取,有利于退休人员根据本人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资金额,结合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政策和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领取次数。三是保留了一次性领取方式,更加人性化,给予退休人员更多选择。四是可以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进一步丰富补充养老保险方式。

上一篇:大班教学反思20篇下一篇:hr工作总结及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