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申论和答案解析

2022-12-04

第一篇:公务员申论和答案解析

2013天津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答案及解析

一、在认真阅读给定材料的基础上,概括造成当前中国社会信任度下降的主要原因。(25分)

要求:内容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准确,不超过300字。

【作答思路】

这是一道归纳概括类试题。根据题目要求,在作答过程中应该注意三方面内容,一是答案来源于材料,做到内容全面;二是概括造成当前中国社会信任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而非表现,在具体作答过程中既要观点明确又要语言准确。三是作答要有条理,采用“总——分”结构,各分论点区别开来。同时字数限定在300字以内,考生要先对作答篇幅做到心中有数。

【参考答案】

我国社会信任度不断下降,主要原因是社会转型中市场经济秩序及法律法规不完善,人们逐渐脱离原来的熟人社会形态,改变了原来的信任格局。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点:

一是资讯发达,负面新闻多。人们很容易从新闻媒体、微博等渠道获知更多的被陌生人欺骗、讹诈的负面现象,心理产生阴影,风险意识异化为过度警惕。

二是法律法规不完善。各项法律法规滞后,机制不完善,法律威慑力不够。

三是政府管理不力。不少基层政府机关官员不作为、乱作为或贪污腐败,导致民众对政府信任度很低;相关部门执法不严,监督和惩处不力。

四是教育的“性本恶”导向。很多孩子从小接受“性本恶”的教育,形成不信任他人的价值倾向。

二、给定资料2提到微博网友@张志刚的观点“互不信任不过是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的阶段性产物,随着陌生人社会的法制权威最终确立,问题会迎刃而解。”请谈谈你对此的看法。(20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透彻,不超过300字。

【作答思路】

通过阅读题干可知,题目要求我们谈谈对给定资料2中网友@张志刚观点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分析透彻,那么作答开篇的第一句话,就要结合资料的背景直接点名该观点的本质含义,并亮明自己的观点,进而对这一观点的正误进行有效分析,最后得出合理的结论。注意字数不超过300字。

给定资料

1、6从两方面说明了网友@张志刚观点的合理之处与非合理之处,给定资料4则可以作为结论的引申部分,以不同方法相结合来消除人与人互不信任的现象,考生作答时按照“点明本质——深入阐述——适当引申”的作答框架对要点进行加工整合即可,注意语言的准确定。

【参考答案】

网友@张志刚认为互不信任作为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的阶段性产物,在陌生人社会法制权威确立后即会随之消失,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一方面,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人际信任下降虽然是自然的结果,但并不代表进入陌生人社会就会消失;另一方面,即使随着陌生人社会法制权威的最终确立,人与人互不信任的现象依然会持续存在。例如日本作为完成社会转型的发达国家,虽然需要依靠相互监督和执法等法制手段来保持社会的稳定,但社会信任度较低,人们互不信任的情况仍然广泛存在。

因此,互不信任的现象不仅要靠法制权威来解决,更要从构建社会诚信体系、重建社区人际关系、道德约束等多方面努力,才能打破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坚冰。

三、加入某街道办事处拟开展一次邻里节活动,此次活动的主题是增进邻里互信,请你为他们起草一份活动方案提纲。(15分)

要求:内容合理、针对性强;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作答思路】

题目考查文体是“活动方案提纲”,目的是“增进邻里互信”,活动发起单位是“某街道办事处”。作答要求中明确提出“条理清晰”,因此考生在组织答案时要严格依照活动方案的写作框架。

开展一项活动,首先要有明确的活动主题,即为什么要开展此项活动,想要达到何种效果。其次有确定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及参与人员。接下来是活动内容,这也是活动方案的重点和核心。活动内容的设置要紧密围绕活动主题,通过各项活动内容的实施要能很好地达到目标,取得预期效果,即活动内容合理,并且体现针对性。

最后,还应严格把控好字数,符合不超过300字的要求。

【参考答案】

一、活动主题:增进邻里互信。本次邻里节旨在通过邻里文化及互帮互助活动,增进社区邻里间一家亲的意识,唱响“增进邻里互信,共建和谐街道”主旋律。

二、活动时间:2013年3月17日至2013年3月30日

三、活动地点:××街道各社区

四、参与人员:××街道全体居民

五、活动内容:围绕“增进邻里互信”主题,开展“邻里学”、“邻里情”、“邻里帮”主题活动,各社区组织分散、灵活的各类活动。

邻里学:通过黑板报和橱窗栏宣传邻里好人好事,增进邻里之间的信任度和荣誉感。

邻里情:开展邻里同唱一首歌、同吟一首诗活动,举办社区健身表演和健康知识问答,拓宽邻里共同的生活空间。

邻里帮:开展社区弱势群体帮扶活动,奉献邻里爱心,增进邻里情感。

四、从给定材料出发,结合实际,以“重建社会信任需要‘正能量’”为题,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

(1)紧紧依靠给定材料,角度新颖,主题正确、集中;

(2)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准确、流畅;

(3)字数在1000—1200字。

【写作思路】

题目要求以“重建社会信任需要‘正能量’”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同时要求“紧紧依靠所给材料”、“角度新颖”。

所以文章应该从材料出发,思考其中体现出的社会信任与“正能量”之间的关系,由此展开进行论述,注意要内容充实、结构严谨。

参考例文首先提出问题。从我国现在社会信任情况入手,阐述社会信任出现的问题。

第二段为过渡段。引出正能量的话题,它包括政治、制度、舆论等方面,要重建社会信任急需“正能量”。

第三、

四、五段分别从制度、政府公信力、舆论等角度提出了解决社会信任问题的措施。

第六段,总结提升。极为精练而准确地总结了全文,照应了总论点。

【参考例文】

重建社会信任需要“正能量”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信任危机见怪不怪、负面新闻不绝于耳:救人者要靠录像、要靠人的作证才能避免被赖上,一些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据《社会心态蓝皮书:2013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度已经跌破了60分的信任底线!缺少了信任的社会,纵然富有,每个人的幸福感却极其稀薄。

在“负能量”、“负情绪”弥漫的环境中,社会信任将行渐远,我们急需“正能量”的引领与示范效应。何为“正能量”?“正能量”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因素,它涉及法律、制度、文化、舆论等方方面面。因此,政府应从健全制度、加强政府公信力、发挥媒体舆论导向作用三个方面,逐步建立起公平有序的社会秩序,重建社会信任。

健全制度是重建社会信任的基本保障。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社会信任建设必须有强有力的制度作保证,否则信任建设就不能有效进行。社会信任制度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提高诚信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及相应的严密性。同时,制度的执行要有必要的刚性,对不执行者要有相应的惩戒,使其得不偿失,在政治上身败名裂,在经济上倾家荡产,最终落得个自取其辱的结果。

政府公信力是重建社会信任的重要支柱。社会的信任是由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与个人信用共同构建的,其中政府信用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有导向性、全局性作用。当前,政府公信力不足的原因和表现是多方面的,例如政府运行不够公开透明,公众权益得不到保障落实,有的官员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因此,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全面履行职能,特别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政风建设。

发挥媒体导向作用有助于促进社会信任。这个社会的负能量已然成一种病态的趋势向上增长,能够给予正能量的人或物却是越来越少。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每时每刻都在向社会提供大量的信息(包括信任信息),对政府、企业、公民的诚信建设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社会信任重建中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主渠道的作用。利用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媒体大力宣传诚信建设的重要性,大力宣传诚信建设中的先进典型和经验,树立诚信建设中的楷模。

中国人不是一个无“信”的民族,我们向来欣赏“一诺千金”,鄙视“言而无信”,做生意讲童叟无欺,为人以诚信为本。从现在起,张扬正能量,更关注公共建设而不只是为一己私权而动辄剑拔弩张。一个社会的信任与被信任,固然要健全的制度、权威的政府还有媒体的导向,但也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努力。对于整个社会来讲,每个个体正能量的叠加,就会是一个巨大的正能量场,引领社会走向正确的方向。

第二篇:2011年湖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1年4.24省公务员联考考试申论真题解析及参考答案

一、根据给定材料,概括说明人口普查要掌握我国人口哪些方面的基本信息,并分析指出,掌握这些信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20分) 要求:准确、全面、不超过400字。

【解题思路】

本题属于归纳概括类试题。仔细阅读题干可知,本题实际包括两小问:一是人口普查要掌握我国人口哪些方面的基本信息;二是掌握这些信息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在作答本题是应分两部分作答。第一问难度较大,有的需要通过材料中的问题进行反推,第二问根据意义的要点,可以按照制定政策、保障民生、社会管理、经济发展这些方面进行整合。

【参考答案】

人口普查要掌握的基本信息有: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数量,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受教育程度,性别和年龄结构,出生死亡情况以及住房空置情况的相关信息。

第一,在制定政策方面,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推动科学发展。

第二,在保障民生方面,有利于保证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者等人群的一系列权利,加强和公平地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等公共服务,促进公共资源合理分配、公平共享,保障与改善民生。

第三,在社会管理方面,对城市的布局、规划、管理具有指导意义;有利于进行户口整顿,弥补户口管理的缺陷,及时准确了解人口状况,掌握性别、年龄等信息比例,防止男女比例不平衡、人口老龄化等结构问题;有利于获取来历不明、疑似被拐儿童妇女和失踪被拐儿童、被拐妇女的信息。

第四,在经济发展方面,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发展。

二、“给定材料5”提到了某市在人口普查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假设你是一名普查员,请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15分) 要求:问题明确、措施得当、具有针对性。分条作答,不超过300字。

【解题思路】

本题属于对策类试题,考查了考生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审题可知,题目涉及的主体是出现于给定材料5中的“某市”,而阅读给定资料发现,涉及此市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的只有给定材料5,所以答案应出自这一则材料。通过审题目要求中的“问题明确”可知,回答此题,不仅要提出具体措施,还应指出主要问题。主要问题出自这则材料的第

一、

二、三段;具体措施出自第四段,对其分别进行归纳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

遇到的主要问题包括主观、客观两方面。在主观方面,民众由于不信任普查、担心个人信息被泄露、被打扰日常生活而不愿配合普查员进行入户登记,从而造成入户难。在客观方面,“人户分离”现象多,住户或其证件不在家、住户非房东等导致住户难以及时提供证件。

解决措施有:第一,各区人口普查办应携街道、居委会普查人员,通过在小区门口摆设展台、悬挂横幅、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对居民就入户登记问题进行介绍与宣传。第二,将各区相应普查人员的照片张贴在小区门口,取得群众的信任。第三,由普查办依法制定保密承诺书,对个人信息做出依法保密的承诺,普查人员入户时与普查对象现场签订保密承诺书,并留下监督举报电话,确保普查对象的个人隐私不被泄露。

三、假定你是某街道办事处的一名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6—8拟写一份《某街道办事处关于改进老年人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25分) 要求:文字简明、分条撰写、有指导性与可行性,不超过400字。

【解题思路】

该题是一道公文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贯彻执行能力。题目要求考生以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的身份拟写一份《某街道办事处关于改进老年人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作答时要对我国老龄化现状进行简单介绍,接下来要谈及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最后需要考生结合材料中具体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即改进老年人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具体意见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丰富精神生活以及征集志愿者服务等措施。

【参考答案】

某街道办事处关于改进老年人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目前,我街道社区中老龄人口越来越多,而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数量众多的老龄人口抚养问题逐渐凸显,对于一些新的家庭结构而言,如何解决老人赡养问题尤为突出。

人口的老龄化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老龄人口增多是正常现象。解决好老人的赡养问题,让他们安度晚年,对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及其重要。

为改进我街道社区老年人服务工作,提高服务水平,特提出以下意见: 第一,加大投入,不断完善老年人服务机构。完善养老院、援助中心等机构和养老服务设施,由社区统一管理和服务。

第二,加强老年护理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目前,社区缺乏老年人护理的专业人员,应该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和聘用,以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第三,不断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应该开展适合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活动;动员其子女多回家看望老人。

第四,广泛宣传,征集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周到的服务。

四、结合“给定资料”,以“家底”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中心明确、联系实际恰当、内容充分; 2.语言通顺、条理清楚、结构完整; 3.不少于800字。

【写作思路】

本次考试的文章写作要求考生以“家底”为题进行论述,从题干要求来看,本题属于命题作文,考生在写作之前必须弄清楚“家底”的含义,即家底在材料中以及在文章中具体是什么意思。通过阅读给定资料可知,家底说的是我国人口的详细情况,包括人口数量、分布、从业、教育、年龄、经济等状况。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吃透给定资料的内容,以便更好地理解题目中关键词的内涵,顺利完成写作。

家底 人口问题一直是困扰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0年全球200个国家纷纷不惜投入巨大人力、财力进行了人口普查工作,以便摸清自身的人口家底,各国对人口普查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自上个世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的人口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惯性增长势头依然强劲;人口素质总体水平不高;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庞大,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社会保障面临空前压力;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流动迁移人口持续增加,对公共资源配置构成巨大挑战。因此,做好人口普查工作,不仅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制定人口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社会管理也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摸清我国人口的家底,要加强财政投入,设置专门机构和人员开展工作。人口普查是一项十分庞大、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美国2010年人口普查耗资约140亿美元,印度的人口普查也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因此,各级政府要设置专项资金,配备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以保障人口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摸清我国人口的家底,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人口普查工作的开展需要登门入户进行,这就需要广大公众的支持。在实际工作中,普查工作确实遇到了难以入户和吃闭门羹的情况,这跟宣传和动员工作的不到位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做好人口普查工作必须深入到社区、村镇进行深入的宣传工作,为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摸清我国人口的家底,要做好民众的信息保密工作。在实际普查中,民众最担心的是个人信息的保密问题。一旦信息被泄露,个人可能面临一系列的骚扰、欺诈等严重影响。而这也是很多小区出现入户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要对人口普查的工作人员加强监督管理,通过现场签订《保密承诺书》等方式,确保普查对象的个人隐私不被泄露。 温总理说过,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 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人口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它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只有通过准确及时全面的人口普查,我们才能制定出更加适合我国发展的国策,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社会更加和谐有序。

第三篇:200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

华公公考--江西省本土最权威的公考辅导机构

200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

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

公共科目笔试·申论试卷

一、注意事项

1. 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 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 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作答。

二、给定资料

1. 缓解和消除贫困仍然是中国今后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为加快解决在一定程度和特定地区仍然存在的贫困问题,我国于2001年5月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21世纪前10年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次会议后,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提出其后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

2. 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的贫困人口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具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力。在过去扶贫开发的实践中,已创造和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并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这些都有助于使今后的扶贫开发迈上新的台阶。实践证明,经济增长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根据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8,即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农村贫困人口就降低零点八个百分点。经济的稳步增长将扩大劳动力需求,有利于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就业。同时,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可以投入更多的力量促进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华公官网:

一流的通过率源于最负责名师团队

华公公考--江西省本土最权威的公考辅导机构

3. 陕西是一个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欠发达省份。2001年全省贫困人口有817万人,占全国贫困人口的9.1%;其中未解决温饱的382万人,低收入的435万人。全省50个县被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7个县被定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10700个行政村被确定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村。2002—2003年,陕西省以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和增加他们的收入为目标,整村推进,全面抓好移民扶贫、信贷扶贫、科技扶贫、外资扶贫和社会扶贫等项工作。到2003年底,陕西贫困地区人均占有粮食达到368公斤;人均纯收入达到1580元,较2000年增长17.9%。2001-2003年,陕西省共解决109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帮助161万低收入人口实现了脱贫。

4. 市场经济是优胜劣汰的竞争性经济,它要求市场主体具有平等地位和自主权。中国农民在与市场的强势主体进行竞争时,其不利因素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农民的生产自主权也常遭到干预,有些乡镇政府常常打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旗号强制农民种植指令性作物。在种田无利乃至亏本时,农民没有休耕的自主权,有些乡镇政府对那些自愿休耕的农民强行收取“撂荒费”。其实,即便农民拥有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农民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也会处于不利地位,因为极其分散的小农经济必然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走向破产和衰落。

5. 农民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乡镇体制的重构。一位外国学者指出:“乡镇自主权在各种自主权中是最难实现的,也是最容易受到侵犯的。为了进行有效的防御,乡镇政府必须全力发展自己。”我国乡镇体制改革的成败和农民自由发展的程度,取决于国家宏观制度的设计和创新。从国家宏观层面上来说,要统筹城乡发展,尽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要普遍实行免费式义务教育。当前,有些地方进行了乡镇体制改革的试验,这说明我国正在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进一步转变,从传统人治向现代法治的进一步转变,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进一步转变。

6. 要集中力量继续重点帮助贫困群众发展有特色的种养业项目。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以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为原则,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市场为导向,选准产品和项目,搞好信息服务、技术服务、销售服务。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和要求,对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生产,进行连片规划建设,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引导和鼓励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到贫困地区建立原料生产基地,为贫困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增加财政扶贫资金和扶贫贷华公官网:

一流的通过率源于最负责名师团队

华公公考--江西省本土最权威的公考辅导机构

款。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以贫困乡、村为单位,加强基本农田、基础设施、环境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到2010年,在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区域内,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做到绝大多数行政村通电、通路、通邮、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做到大多数贫困乡有卫生院、贫困村有卫生室,基本控制影响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生产的主要地方病。

7. 要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参与扶贫开发。除了政府动用资源进行扶贫外,国家将进一步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增加社会扶贫的资源。根据扶贫开发规划,继续做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对口帮扶西部贫困地区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进一步扩大协作规模,增强帮扶力度。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环保农业。转变贫困地区群众的生育观念,积极倡导贫困地区的农民实行计划生育,把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结合起来。要开展扶贫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扶贫领域,世界银行与中国的合作最早,投入规模最大。世界银行在中国领域,目前已经开展的西南、秦巴、西部三期扶贫贷款项目,援助总规模达6.1亿美元,覆盖9个省区、91个贫困县、800多万贫困人口。一些国家、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与中国在扶贫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中国开展了一些扶贫开发和研究项目。欧盟、英国政府、荷兰政府、日本政府、德国技术合作公司、亚洲开发银行、福特基金会等也都在中国开展了扶贫开发项目,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8. 由于农民没有制度化的权益表达渠道,也缺乏有效的司法救济,不堪重负和欺压的农民只能选择越级上访;而农民越级上访一旦成功,县乡村三级具体责任人就可能遭受丢掉“乌纱帽”等重大损失。在这种背景下,打击报复上访的农民代表就显得尤为突出。为防止权益受损害的农民“运用法律武器”到法院起诉,一些基层政权明确要求法院在农民负担、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不予立案。这样一来,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法院就对最需要司法救济的受害农民关紧了大门,由此造成了遍布全国各地的农民上访现象。

9. 一位外国学者在谈到中国农民权利问题的时候,曾回顾了美国对黑人权利保护的问题。在美国内战之前,法律上规定黑人不能享有与白人同样的权利,在内战之后即便是法律做了修改,形式上是平等了,但是一百多年来,美国的黑人事实上还是没有享受到平等权利。解决美国黑人的平等问题,用了非常多的时间,很多人、很多职业团体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举一个例子,在教育方面,以前黑人和白人不能同校,后来就这个事情上诉到最高法院,最高法院裁定黑人和白人应当同校,不应给白人和黑人分别建立一套教育体制。即便最高法院华公官网:

一流的通过率源于最负责名师团队

华公公考--江西省本土最权威的公考辅导机构

做出了这种裁决,但实施起来也非常困难,五十年过去了,这个裁定虽得以实现,但仍然存在问题。

10. 我国农民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双重的。广大农民工,为务工地城市做出了贡献,为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同时,这些农民工所创造的价值也带回家乡,给家乡的经济发展以有力的支撑。因此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提出了“劳务经济”这个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以河南省信阳市为例,它外出人口是180万,其中农民工是147万,最近一两年来,每年所创造的价值,据不完全统计,带回家乡的大体上是64个亿,信阳市的市级财政收入才11个亿,农民工创造的价值相当于它的6倍。四川是全国劳务输出最多的省份,每年有800多万人实现异地就业,通过邮局寄回家乡的资金每年约200亿元。

11. 信阳市的务工者都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沪,在这三大经济圈,信阳的农民工是做了很大贡献的。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河南信阳外出农民工解决了147万人的就业,这减缓了政府多么大的压力!如果按每一个岗位每年5万元钱来计算,政府安排这么多就业岗位每年需要七八百个亿。因此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也就是我们现在国家所提出来的新世纪、新阶段,农民工应作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规则,给予他们合法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包括他们的政治地位。

12. 一位学者指出,农民工问题是中国的大问题。过去毛泽东讲过农民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实际上今天农民问题仍是中国建设的根本问题。他认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沟通城乡贸易,都是农民工完成的,许多犯罪活动也是农民工干的,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原因就是农民工的权利没有得到保障。他还认为,农民工的作用,非常了不起。首先,作为广大农民解放思想的一个主体力量,他们把城市的许多观点、想法带到农村,带给父母,带给兄弟姐妹,使农民开拓了眼界,知道了自己的地位、自己的弱势。同时,他们又是带领广大农民奔小康的主体力量。他们不仅繁荣了城市经济,还繁荣了农村经济,引进了一些基本技术,把更多的兄弟姐妹带到了城市。

13. 2003年审计署大规模扶贫资金审计,缘于新疆的一次扶贫资金调查。2002年10月,新疆自治区监察厅、扶贫办、计委、财政厅、审计厅、农行自治区分行联合组成扶贫资金检查组,对和田、喀什、克州、阿克苏等地区的8县1市1998年至2001年的以工代赈资金和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扶贫贴息贷款的投放和回收、1998年至2000年三项扶贫资金审计中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的整改情况以及山东省援助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违反规定、挪用扶贫资金的问题突出:不执行项目审批计划,随意变更扶贫项目和资金华公官网:

一流的通过率源于最负责名师团队

华公公考--江西省本土最权威的公考辅导机构

用途,另外,还存在挤占扶贫资金、账目不清等问题。据不完全统计,8县1市2001年前被挤占挪用扶贫贴息贷款3000多万元,目前能收回的仅有30%。

三、申论要求

(一)给定资料中提到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问题。下面列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A—E五项措施,其中不正确的是哪几项?请写出这几项的序号,并分别说明为什么不正确。说明的字数不超过200字。(20分)

A.要加大县乡两级的财政投入。近年来,乡镇撤并,农村税改,县乡财政收入逐年减少,只有加大县乡两级财政投入,才能解决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问题。

B.要加大对扶贫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监督必须贯穿资金分配使用的全过程。要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监督,才能解决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问题。

C.扶贫主管部门要严格履行项目审批程序。若出现以立假项目或虚报项目投资而套取扶贫资金的事件,扶贫主管部门应承担法律责任。

D.必须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实行多部门联合的监督检查,同时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权必须归属各级纪检部门,才能杜绝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

E.要实行扶贫资金的统一管理,不能“谁争取的资金谁使用”。封闭式的资金分配方式,会使一部分直接安排在部门或项目中的资金脱离了财政的监督管理。

(二)根据给定资料,概述我国近年来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概述文字要简明扼要,不超过200字。(25分)

(三)1.给定资料罗列了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多种意见。其中反映了两种不同思路,请对这两种思路分别加以简述。简述文字要简明扼要,不超过150字。(20分)

2.请以“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为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35分)

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 申论·试题解析与多角度答案点评

试题解析 1.整体分析

华公官网:

一流的通过率源于最负责名师团队

华公公考--江西省本土最权威的公考辅导机构

2005年国考申论破天荒地考查了“三农”问题。这是因为2004年1月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既是新世纪第一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也是历史上第一次把“增加农民收入”明确写进党中央的文件,突出表明了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对申论的命题具有显著的导向作用。“三农”问题既体现中央政策方向,为举国所关注,又不具有其他政治话题的敏感性,因而是申论考试的理想题材。2005年之后,“三农”成为国考反复以不同角度出现的题材。2004年至今,中央的一次全会——十七届三中全会和连续六个一号文件都以“三农”为主题,凸显了党和政府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视,也凸显了“三农”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本年的申论题考了新的题材,也出现了新的题型判断正误题。概述题字数要求明显减少,只需200字。跟现在国家的申论考试基本持平。但是难度上实际上是加大了。要求考生有更高的分析概括能力。第三题的难度有点大。但最后一题基本上跟现在申论考试类似。难度适中。

2.材料解读

【材料1分析】为理论性——参考性材料,相当于引言性质,总括全部材料主题,起到引出问题的作用,对后面题目作答没有太大意义,可以略读。材料首先指出了缓解和消除贫困是中国今后的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点明了材料的主题。接着引用了2001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全面部署,提出了10年内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

【材料2分析】为事实性——依据性材料,蕴藏对策,对第二题的作答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材料指出中国贫困人口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幅度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且具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力。接着总结了我国在扶贫开发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指出了经济增长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经济的稳步增长将扩大劳动力需求,有利于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就业,同时还能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对于后面的题目解答都有一定的作用。

【材料3分析】为事实性——依据性材料,材料主要介绍了陕西省扶贫开发的一些措施和做法,对于后面题目作答有借鉴意义,可以总结概括后使用。陕西省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华公官网:

一流的通过率源于最负责名师团队

华公公考--江西省本土最权威的公考辅导机构

多、贫困程度深,以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采取移民扶贫、信贷扶贫、科技扶贫、外资扶贫和社会扶贫等措施,取得了很瞩目的成绩。

【材料4分析】为理论性——依据性材料,指出问题,对第三题第一小题的作答有帮助。材料首先指出市场经济是优胜劣汰的竞争性经济,要求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和自主权,但是中国农民却有着明显的不利因素。农民的生产自主权经常遭到干预,有些地方政府强制农民种植指令性作物。同时指出农村极其分散的小农经济也必然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走向破产和衰落。

【材料5分析】为理论性——依据性材料,对第三题第一小题的作答有借鉴意义。材料首先引用外国学者的话,指出了乡镇政府的自主权很容易受到侵犯的问题,接着指出了我国宏观制度的设计和创新,决定着乡镇体制改革的成败和农民的自由发展,我国正在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进一步转变,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进一步转变。这些语句可以在后面的作答中进行合理使用。(江西华公整理)

【材料6分析】为理论性——依据性材料,蕴含对策,是第二题作答的依据,需要采取精读的阅读方式。材料主要介绍了农村扶贫工作的一些做法和理论措施,要集中力量继续重点帮助贫困群众发展有特色的种养业项目。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以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为原则,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市场为导向,选准产品和项目,搞好信息服务、技术服务、销售服务。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指出要增加财政扶贫资金和扶贫贷款,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本农田、基础设施,环境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等。这些理论性语句考生都可以在后面的题目作答中进行合理使用。

【材料7分析】为理论性——依据性材料,是第二题作答的依据,需仔细阅读。材料指出了另外农村扶贫的方法。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参与扶贫开发,继续做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对口帮扶西部贫困地区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环保农业。转变贫困地区群众的生育观念,积极倡导贫困地区的农民实行计划生育,把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结合起来。同时要积极开展扶贫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这些措施可以应用到如何开展农村扶贫开发的论述中。

【材料8分析】为事实性——参考性材料,包含问题和原因,对第三大题第一小题的作答有借鉴意义。材料主要介绍了农民上访现象的原因,即农民没有制度化的权益表达渠道,也缺乏有效的司法救济。为防止权益受损害的农民运用法律武器到法院起诉,一些基层政权明确要求法院在农民负担、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不予立案。

华公官网:

一流的通过率源于最负责名师团队

华公公考--江西省本土最权威的公考辅导机构

【材料9分析】为参考性——干扰性材料,对后面问题的作答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材料主要介绍了美国对黑人权利保护的问题,以此来影射中国农民权利的保护的问题。指出这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很多人、很多职业团体的参与。

【材料10分析】为事实性——参考性材料,蕴藏对策,对第三题的解答有一定帮助。材料指出了农民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双重的,农民工为务工地城市做出了贡献,为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接着结合河南省信阳市的实际情况,用数据说明了农民工创造的价值对信阳市的财政收入带来了巨大的增长。

【材料11分析】为事实性——参考性材料,介绍了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积极意义。首先结合信阳农民工的例子指出农民工对城市的发展做了很大贡献;另一方面,也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缓解了政府的压力。同时也指出国家应给予他们合法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包括他们的政治地位,以此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材料12分析】为事实性——参考性材料,主要论述了农民工的权利保障问题,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同时指出农民工是解放思想的一个主体力量,他们把城市的许多观点、想法带到农村,同时他们又是带领广大农民奔小康的主体力量,不仅繁荣了城市经济,还繁荣了农村经济。对后面题目作答没实际的借鉴意义。

【材料13分析】为事实性——依据性材料,是第一题作答的依据,需要采取精读的阅读方式。材料介绍了2003年审计署对新疆的一次大规模扶贫资金审计,结果发现违反规定、挪用扶贫资金的问题突出:不执行项目审批计划,随意变更扶贫项目和资金用途,另外,还存在挤占扶贫资金、账目不清等问题。这些都是第一题判断作答的基础,考生需自己结合材料进行判断。

3.解题思路

解决三农相关问题的基本思路都应依据中央政策:“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扶农惠农政策,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不断推进改革创新,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进步,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所以解答好此次申论试卷需要对国家的三农政策有相关的了解。这当然是后话。在以后的申论备考中,需要考生多注意国家的相关大政方针政策,了解出题的背景。

多角度答案与点评

华公官网:

一流的通过率源于最负责名师团队

华公公考--江西省本土最权威的公考辅导机构

一、给定资料中提到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问题。下面列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A—E五项措施,其中不正确的是哪几项?请写出这几项的序号,并分别说明为什么不正确。说明的字数不超过200字。(20分)

A.要加大县乡两级的财政投入。近年来,乡镇撤并,农村税改,县乡财政收入逐年减少,只有加大县乡两级财政投入,才能解决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问题。

B.要加大对扶贫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监督必须贯穿资金分配使用的全过程。要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监督,才能解决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问题。

C.扶贫主管部门要严格履行项目审批程序。若出现以立假项目或虚报项目投资而套取扶贫资金的事件,扶贫主管部门应承担法律责任。

D.必须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实行多部门联合的监督检查,同时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权必须归属各级纪检部门,才能杜绝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

E.要实行扶贫资金的统一管理,不能“谁争取的资金谁使用”。封闭式的资金分配方式,会使一部分直接安排在部门或项目中的资金脱离了财政的监督管理。

【答案】

A、D两项不正确。

A提出要加大县乡两级的财政收入,是没有认识到“扶贫资金专项管理、监督制度不健全”才是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的根本原因,一味增加投入,忽视对扶贫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只会使更多的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形成更大漏洞。

D选项提出“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权归属各级纪检部门”错误。应该是:各级财政部门、计委、扶贫办要依法加强对财政扶贫资金的监督检查,配合审计等有关部门做好审计、检查、稽查工作。

【点评】

这种依据给定资料推断所列选项正误的题型是在05年新出现的题型。答案A所给解释抓住了资金被挤占挪用的根本原因,显然多投入不会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让人信服。D项错误属于常识性错误,答案一针见血地指出纪检部门无权监督扶贫资金,并指出扶贫资金应该归属那些监管部门,非常完整。

小贴士tips 判断正误题重要的是从原文推断,抓住关键,并结合常识,找出正确答案。

华公官网:

一流的通过率源于最负责名师团队

华公公考--江西省本土最权威的公考辅导机构

二、根据给定资料,概述我国近年来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概述文字要简明扼要,不超过200字。(25分)

【答案】

我国近年来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国家的帮助和扶持下,引导贫困地区群众摆脱贫困。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帮助农民发展有特色的种养业项目。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财政扶贫资金和贷款,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参与扶贫开发,开展国际交流,扩大贫困地区劳务输出。加强扶贫资金审计。

【点评】

本题属于概述题。有关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方针政策包含了几个方面,需要考生从几个材料中分别把要点提炼出来,并使其有机的组合在一起,成为一条基本的方针政策。概括的基本政策要全面,并且不能脱离材料。本答案从原材料出发,简明扼要的提炼出我国农村扶贫开发一系列的方针政策,论述的较为全面。

(江西华公温馨提示)

当不知道如何下手的时候,不妨多看看原文,原文的中心往往也是题目的中心。

三、

1.给定资料罗列了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多种意见。其中反映了两种不同思路,请对这两种思路分别加以简述。简述文字要简明扼要,不超过150字。(20分)

【答案】

农民问题是中国发展的首要问题。针对解决农民问题,缩小城乡差距,目前存在两种不同思路:第一,以国家扶持为主,完善制度,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帮助农村农民发展生产,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第二,鼓励和扶持农村地区劳务输出,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点评】

本题属于“综合分析类试题”。原文当中基本没有直接提到政府具体的工作思路,要对原文进行归纳总结也需要很强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对国家政策的熟练掌握。既然指明了“两种”不同思路,考生就要细致对材料中所反映的观点做以比对,加以区分,从而分别将两种思路华公官网:

一流的通过率源于最负责名师团队

华公公考--江西省本土最权威的公考辅导机构

总结出来。答案首先指出了国家利用政策扶持解决农村农民问题,发展农村经济,这是材料4-8提到的;其次指出了利用农村劳务输出解决农村农民问题,这是材料10-12提到的内容。不同的材料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考生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出本质,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小贴士tips 申论材料中,同一种政策策略一般用相连的几段材料共同说明。只要找出那些材料共同说明的是某个问题,具体的政策思路也就能迎刃而解。

2.请以“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为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35分)

【答案】

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

中国发展的首要问题始终是农民问题。当前解决农村农民问题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以国家扶持为主,完善制度,推进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第二,鼓励和扶持农村地区劳务输出,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种思路正指向了多年来农村农民问题长期解决不好的根本原因——结构问题、体制问题。要改革原来计划经济体制渗透到农村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形成的体制,建立全国城乡统一的大市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农民问题。首先,现行的户籍制度把公民人为地分成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是实行“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体制性依据,是形成目前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条件,它本身是为计划经济体制服务的。这种落后的户籍制度,是造成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主要原因,也是亿万农村劳动力进城后只能作为农民工,引出诸多社会问题的原因。其次,现在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多年沿袭下来的,重城市轻乡村,重东部轻西部,重上层轻基层。这是形成城乡关系、地区关系不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体制性原因,要解决农村农民问题,必须按照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原则,改变目前仍在沿用执行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完善制度,是解决农村农民问题非常重要的战略思路,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出路所在。

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第二种思路就是鼓励和扶持农村地区劳务输出,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管理和服务,使农民从土地、农村解放出来,尽快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特别是为那些具华公官网:

一流的通过率源于最负责名师团队

华公公考--江西省本土最权威的公考辅导机构

有初、高中文化水平的乡村青年,提供进城务工的机会。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完善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时常被雇佣者随意克扣工钱,甚至被拖欠工资等非法行为侵犯的问题;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健康保障水平;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其技能和素质;确立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伤保险制度,并帮助建立一个具体的进城务工人员组织。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无疑将促进城乡经济的高增长。

解决农民问题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以政府扶持为主导,通过政策、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摆脱贫困;另一种思路是鼓励农民自发地走出土地、走出农村,走出一条城市化的道路。这两种思路充分考虑了解决问题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搭建了农民走向富裕的阶梯。

【点评】

题干中的一个“评”字需要引起考生的足够重视,它表明我们要对这两类思路有一定的评价和解析,是肯定一者,还是用“一分为二”法对二者同时批判地认识,说明两种思路各有利弊,并指明利弊何在,需要明确表述。因此,作答此类评析型试题,首先要明确表态,确立一个主体观点;随后联系材料和自己的理解,对相关论点进行阐述,用实例和政策、理论证明不同思路和做法的利弊所在;最后,提出扬长避短、统筹协调的改进方法,阐明合理的对策。

本文首先指出了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紧接着用主要的篇幅重点评析了这两种基本政策,并从户籍制度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角度说明第一种思路的正确性,从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的角度说明当前第二种思路所面临的问题。

(江西华公温馨提示)

最后一个论述题借鉴前几个小题已有的答案成果,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作答需要在已有答案基础上总结、整合与升华,必须揉入事例和理论论据,多种论证方法并用,按文章的体例进行综合,才能符合写作题的要求。

华公官网:

一流的通过率源于最负责名师团队

第四篇:2018年广东湛江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及参考答案、要点解析

2018广东公务员考试已经落下帷幕,根据考生的反馈以及网上搜集整理了2018广东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供考生参考:

给定材料 材料1: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无论通过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还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技能人才都不可或缺,技工教育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广东技工教育始终走在全国前列,被泭为全国的一面旗帜。 2017年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21名广东“新工匠”闪耀“世界技能的奥运会”,勇夺5金4银6铜2优胜奖和“中国代表队国家最佳奖”。世界技能组织主席西蒙•巴特利盛赞“广东技工教育非常成功,选手们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的表现令人惊叹”“广东的年轻人展现了中国乃至全世界技能人才最优秀的一面”。在巴特利看来,广东选手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充分证明了广东技工教育创新和高技能人才培育非常成功……

材料2:

今年3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的审议,要求广东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

广东,40年前成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和“突破口”,如今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持续释放人才“引力波”。在众多人才数据统计中,成绩斐然。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到粤工作的港澳台人才115 万人次,位居全国首位,广东一跃成为港澳台人才总量最大、创新创业最为活跃的区域。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留学回国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约5.8万人,创办企业3000多家,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材料3:

2017年,中央组织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组枳开展了2015全国人才资源统计工作。数据品示: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1.75亿人,占人力资源总服的比制越15.5%。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用人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资道总量分别为729.0万人、4334.1万人、7328.1万人、4501.0万人、1692.3万人、75.9万人,较2010年分别增长4.0%、45.5%、32.0%、57.2%、61.4%、272.11%。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16.9%,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27.3%,农村实用人才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达3.3%,分别比2010年上升4.4、1.

7、1.1个百分点。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达42.4%,比2010年上升8.2个百分点。人才贡献率达到33.5%,比2010年上升6.9个百分点,人才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

问题一:请根据材料1,总结广东技工教育的经验做法,并简要说明。 【答案要点】

1.首创“校企双制”合作办学模式,政府出政策、企业出岗位、院校出学位。 2.搭建“百校千企”合作平台,组织全省技工院校与千家重点企业对接,将教学和生产实践、科研紧密融合。

3.全面推行技能导向的“双证书”制度,创新评价方式,实行技能学制提高实操比重。

4.打造高水平技能学院,围绕师资队伍建设和世界技能大赛强化国际合作交流,打造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和专业教师队伍。

5.实施省级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打造国家示范性技工院校,形成高技能人才硅谷。

6.扩展培训对象,创新培训模式,促进人力资源技能结构优化。 【参考答案】

广东技工教育强化创新和高技能人才培育:一是首创“校企双制”合作办学模式,搭建“百校千企”合作平台,将教学和生产实践、科研紧密融合。二是创新评价方式,推行技能导向的“双证书”制度,实行技能学制提高实操比重。三是强化国际合作交流,打造高水平技师院校、管理团队和专业教师队伍。四是实施省级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形成高技能人才硅谷。五是扩展培训对象,创新培训模式,促进人力资源技能结构优化。

问题二:请根据材料

2、

3、4,以“人才是第一资源”为题目,写一篇短评。 【参考要点】 人才是第一资源

管延安、姚惠芬、黄大发等身处工程一线、产业前沿、农村阵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切实解决问题,他们是真正的“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第一资源。 近年来,我国人才在数量和质量发展上呈现良好态势,但同时,人才短缺仍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新兴产业,人才供给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在传统产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掣肘发展进程。

人才是第一资源,为了破解人才短缺难题,推动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广东出台多项政策,吸引人才。人才引进也为其创新能力带来“井喷”式发展,“广东创新”也成为一张闪亮的世界名片。今后,广东将持续引进人才,集聚第一资源,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参考答案】 人才是第一资源

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管延安夯实超级工程的点滴细节;苏绣大师姚惠芬不断创作与创新,发明全新刺绣技法;团结村村支书黄大发在悬崖峭壁间挖出10

公里“天渠”,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路。他们身处工程一线、产业前沿、农村阵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切实解决问题,他们就是真正的“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第一资源。

近年来,我国人才在数量和质量发展上呈现良好态势,人才贡献率显著提高,人才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但与此同时,人才短缺仍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新兴产业,人才供给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在传统产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掣肘发展进程。

人才是第一资源,为了破解人才短缺难题,推动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广东出台多项政策,通过给予补贴、降低职称评选门槛等方式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大规模、高层次的人才引进也为其创新能力带来“井喷”式发展,广东一跃成为港澳台人才总量最大、创新创业最为活跃的区域,“广东创新”也成为一张闪亮的世界名片。今后,广东将持续引进人才,集聚第一资源,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问题三:请根据全部给定材料(仅限给定材料),就如何充分发挥人才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自拟题目,写一篇策论文。

【参考例文】

发挥人才作用 成就复兴大业

符坚用王猛而荡平西陲,柴荣得王朴决平边之策,萧绰倚韩德让成中兴伟业,神宗因张居正而国富兵强。众所周知,“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只有让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才能成就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充分发挥人才作用,要改革体制作育人材。近年来,我国人才数量与质量呈上升趋势,但专业人才的极度短缺却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我国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部分人依然受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老旧思想的误导。高等教育忽视实践学习,职业教育缺乏社会认同。针对这一问题,广东首创“校企双制”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模式,将教学、实践、科研紧密连接,并将职业教育的覆盖面从学生延展到一切有学习欲望的社会人员,实现人才结构优化。这一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才作用,首先便是要改革教育体制,培养理论与实践兼顾的全能型人才,奠定发展的基础。

充分发挥人才作用,要确定标准选拔人才。“人才那得如金铜,长在泥沙不速朽。愿公爱士如爱尊,毋使埋渣嗟不偶。”若要充分发挥人才作用,需要准确地选拔人才,而这需要科学的选拔标准。多年来,我国申请专利项目、发表论文数量皆领先世界,但可以创新技术转化不多。其因,便在于我国人才考核、选拔的标准错位,对人才造成误导。其实“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不论身处任何岗位,从事何种工作,能够攻坚破难、促进发展,便是人才。我们应该改变当下人才考核选拔的标准,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列为首项,同时设置合理的评价周期,避免急功急利的问题出现。

充分发挥人才作用,要疏通渠道流动人才。企业科技创新需要人才,农业现代发展需要人才,城市科学规划需要人才,农村社区建设需要人才。只有疏通人才流动的渠道,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今的城市,资源集聚,吸引人才,可乡村振兴却无人可用。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疏通人才下乡的通道。

乡村政府既要简政放权,优化公共服务,尽可能地为人才优化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又要加强宣传,将农村地区蕴含的丰富机遇广而告之,吸引人才前来发展。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三国时期,刘备起于毫末,却能雄踞川蜀三分天下,凭借的便是手下济济人才。如今我国身处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众多的艰巨任务等着人才承担。我们要加强人才培养,选拔优秀人才,将他们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如此方能发挥作用,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五篇: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答案及解析(A卷)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给定资料4”写道:“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新形式就是“三善”:即“善淤、善决、善徙”,这是一个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请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

解析:

这是一道概括题,围绕“给定资料4”作答。

题目所说的“基本事实”,就是指黄河本身活动所遵循的客观规律,它活动的客观规律就是题目中所谓的“善淤、善决、善徙”。即黄河经常性的淤积泥沙,并经常性的发生决口甚至河流改道。这是黄河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活跃的表现。把这个问题谈清楚就完成了题目所要求的对这句话的理解。

对于黄河这个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这个规律造福于人类自身,我国人民经历了艰苦的探索,从给定材料4本身来看,列举了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认识和实践,这就集中表现在几代领导人的有递进性的指示上,最新的实践就是“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强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办好黄河水利,造福人民。因此,题目中所

谓“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也就是说认识规律的目的是要为我所用,因此就要围绕这段文字材料加以深化和应用。

参考答案:

“善淤、善决、善徙”即黄河经常性的淤积泥沙,并经常性的发生决口甚至河流改道;这是它自身千百年来所遵循的客观规律。

黄河的规律一方面发育了华北平原,构成中国人生存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黄河也对群众构成威胁。新中国几代领导人的指示体现了对治黄规律的认识,最新的实践就是“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强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办好黄河水利造福人民。

2.“给定材料5”介绍了汉代王景治理黄河的思路和做法。请概括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10分)

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

解析:

本题是单一式的概括题,和2010年地市级概括《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近期目标难以实现的原因很相似,关键是要对材料五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把握,组织答案要注意答案要点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参考答案:

⑴政府重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治理黄河;

⑵王景治理黄河的措施得当:兴修黄河大堤和汴渠,选择河身较短、地势较低的较优行河路线,建设和利用沿河大泽放淤的工程;

⑶这一时期自然环境发生变化,黄河中游地区大暴雨较少,下游分支较多,两侧又有较多湖泊洼地,使黄河下游水患减少;

⑷社会人文环境发生变化,这一时期黄土高原人口减少,植被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使黄河输沙量减少。

三、国家某部门拟编写一本以黄河为主题的宣传手册,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材料。宣传材料由四个部分组成,依次为:“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与中华文明”、“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黄河精神万古传”。请参考“给定资料”,分别列出每个部分的内容要点。(20分)

要求:

切合主题

全面、表述准确、有逻辑性

本题作答不超过400字。

解析:

宣传手册是由四个部分组成的,因此每一部分都要写出内容要点。而每一部分的内容要点基本上都来自材料,只需要找到答题的角度即可。

参考答案:

《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内容要点:

介绍黄河的源头及其流经地

以壶口瀑布为例,介绍介绍黄河的自然景观

《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内容要点

古代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印记如宫殿、青铜器、甲骨文等

介绍黄河流域出现的历史伟人

介绍黄河流域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如:秦腔、豫剧等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的内容要点

介绍历史和当代黄河的治理情况

介绍历史和当代黄河的开发情况

介绍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关于黄河治理和开发的思想和做法

《黄河精神万古传》的内容要点

指出黄河精神的内容——在治理和开发的过程中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号召人们维护和发扬黄河精神

四、“请参考给定资料,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3)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

解析:

一、按照击溃题干法解析,材料可以分为以下细节,具体如下:

(一)请参考给定资料——意味着要充分联系材料;

(二)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意味着黄河精神是本作文写作主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写作的最终归属点、提升点;

(三)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结合以下三点才能出来好的行文。

第一,中心论点明确,意味着在行文第一自然段一定要出论点,因此,无论如何选角度、自拟标题,一定要有明确的论点;

第二,内容充实,有说服力;——强化了分析能力,副省级以上,要特别注意要从微观切入,但是,要重视从宏观与中观之间行走;

第三,1000字左右,要重视字数控制——不要过高哦,字数有明确的限制。

二、行文写作先看材料

整体行文逻辑比以前变得更难了。从表象上看,开头材料和结尾材料非常像文化,而整体行文的材料有更侧重于人与自然。

其实,黄河文化精神本身一定要站在发展的视角来看。

只谈精神是空谈,不谈人与自然也是空谈。

因此,要从统筹兼顾人与自然协调、黄河精神来写最高最尖端写法。人与自然是不变的、永恒的,也是科学发展所倡导的,黄河精神要从短期和长期的角度来看,而这也是统筹当前和长远的范畴,而文化又属于文化软实力范畴,当然,三个统筹兼顾的维度,也可以自由组合来解题

三、结构简析

统筹人与自然 弘扬黄河新精神

第一自然段:提出论点,突出黄河文化精神的历史扩散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第二自然段:写当前的问题和表现

第三自然段:分析原因

第四自然段:过渡段

第五自然段:对策一:弘扬黄河精神,突出黄河文化发展的方向;

第六自然段:对策二:弘扬黄河精神,找准当下黄河精神的重要问题;

第七自然段:对策三:弘扬黄河精神,有重点,破题现在的瓶颈,人与自然是抓手;

第八自然段:结尾,提升到人与自然为抓手,创新文化精神,弘扬文化精神。

上一篇:广西电子高级技工学校下一篇:公务员考试之常识判断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