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2022-06-27

第一篇: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资本论第二卷读书笔记

我们上学期学的《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从本质上揭示资本,而第二卷则是从资本的运动中揭示资本的性质。

在平常的生活当中,我们直观得到感觉是钱是可以生钱的,如大老板有钱开工厂,在经营顺利的情况下他就能不断地赚钱。用《资本论》中的公式就表示为G—G′。但学过《资本论》一卷的同学都知道,所谓的“钱生钱”只是表像,资本家是通过剥夺工人的剩余劳动来获得剩余价值的。然而,一卷中只是抽象地给我们揭示这个本质,那么在实际当中资本家怎样才能顺利实现预付资本的增殖呢?在阅读了第二卷的第一篇以及结合老师的讲解后,我得出了自己的答案。

阅读第二卷,我首先学习到的是货币资本的循环——G—WA

Pm…P…W′—G′。这种单个

资本自始点G (货币资本)出发,顺利经过上述轨迹的各个环节,最后实现增值后重新回到始点货币资本形态的一次运动过程就是货币资本的循环。资本循环抽象地概述了资本的一次完整运动过程, 从过程中可清晰地看出, 产业资本只有依次完成购买阶段(G—W)、生产阶段(W„P„W′)和售卖阶段(W′— G′)三个阶段组成的资本循环才能实现预付资本增值的目的。其中购买阶段(G—W)是货币资本执行购买生产要素职能,为资本增值运动的准备阶段。

但是G—W从形式上看就是货币与商品的交换,是价值从货币形式向商品形式的转化。为什么说这是资本运动的一个阶段?为什么说这里的货币是货币资本呢?经过了学习第一章,我知道了,是因为货币所购买的商品的特殊性,这里货币购买的是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是可以创造剩余价值的。所以不是行为的形式,而是它的物质内容,是那些和货币换位的商品的特殊使用性质使得这里的货币是货币资本,是资本运动的一个阶段。从生产过程(W„P„W′)中也可以看出,以货币形式预付的价值,现在正处于一种实物形式(W)当中,在这种实物形式当中,它作为能够创造出剩余价值的价值存在,即作为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存在。而与W交换的是价值量相等的只是形态不同的G,所以就再次验证了这里的G也就不是普通的G,而是货币资本。

这里还有一个值得我们在实际生产当中关注的问题,就是如何把一定量的资本分配到A和Pm上的问题。经过学习我知道了,要购买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和规模,必须足以使所有工人的劳动量得到充分的利用,是由一定数量的工人所要耗费的超额即剩余劳动的量决定的。因此,如果我们以后有机会开工厂做老板,在与工人签订的劳动契约生效前必须购买好充足的生产资料,因为如果没有生产资料工人的剩余劳动就无法吸收,可能会造成用来购买A的资本的不到很好的补偿,使得企业盈利水平低甚至是亏损。

第二篇:《〈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学习体会

弹指一挥间,党即将迎来成立90周年重要时刻。在这关键时刻,组织《〈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学习意义重大。《〈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全面系统系统地介绍了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平凡历程的29年历史。我出生在那个年代,亲身经历了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到结束,粉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过程,现在重新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后,我最深刻的体会就是通书体现了实事求事,正面面对我们党在探索民族复兴过程中的失误。这正体现了我们党勇于面对失误勇气,敢于从失误中总结经验智慧。领导错误发动了十年“文化大革命”,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分裂,毛泽东误判认为绝大多数共产党、工人党变成修正主义了,中国面临帝国主义、修正主义的包围和严重的战争威胁,阶级斗争仍然是社会中的主要矛盾,因而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反革命集团推波助澜,利用了这次运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但“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党和广大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知识分子、知识青年和干部的共同斗争,在一定程度限制“文化大革命”破坏性。

从“文化大革命”发动过程,清楚地看出,领导对世情、国情、党情有严重的误判,从而导致党的思想理论一度出现重大失误,因此,正确掌握世情、国情、党情有突出的重要性。而如何正确掌握世情、国情、党情,将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我认为世情、国情、党情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三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更加突出。只要做到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进程中不断提高统筹两个大局的能力,在把握变与不变的国情中不断提高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的本领,

在研究解决党的建设新情况新问题的实践中不断提高管党治党水平,就能掌握世

情、国情、党情。

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建设后,党中央、毛泽东

提出15年赶超英国的设想,虽然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希望尽快改变中国落

后面貌、实现民族富强的愿望,但严重违反了客观规律。党由此而产生的“急于

求成”,“急功近利”,不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提出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目标和方针、政策,

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导致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受到严重挫折,严重扰

乱了当然经济建设的步伐,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挫伤了人民群众的

积极性。

因此,要做到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具有非常突出的重要性。

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想按客观规律办事,

就必须先了解、认识规律,并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而这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

发挥。按客观规律办事还需要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这同样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

性。所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又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规律具有客观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受

客观规律的制约,这是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人们对客观规律把握程度越高,了解

得越深,越是按客观规律办事,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越能取得积极的效果。必须把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要把事情办好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

客观规律的要求去做。如果离开了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唯

心主义,给实际工作造成损失;如果只空谈尊重客观规律,不发挥主观能动性,

不去认识规律,不去创造条件利用规律,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从而放弃主观能

动性,是形而上学,工作绝不会前进一步。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不尊重客观

规律,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二是夸大客观规律的制约作用,放

弃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悲观失望、无所作为的观点。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记载的29年里,特别是进入50年代后期,

以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为标志的政治运动频繁。从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到1959

年全党范围的“反右倾”,从1964年的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到1966年开始、

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这一场一场的政治运动,严重冲击了经济建设,扭

转了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向,把许多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上升到敌

我矛盾的层面,使不少人受到打击和伤害,社会也因此而动荡不安。

由于,可见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召开3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强调: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书记讲到的“不折腾”,引

起会场和全社会强烈反响,充分表明,人们对过去那个年代搞运动、好折腾的刻

骨铭心,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走上健康发展之路的由衷拥护。

“不折腾”,既有稳健的要求,但大方向是国家的“发展进步”,让一个十几亿人

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必须从前现代形态向现代转型,使之符合现代文明的标准。

既需要观念的再造,也需要制度的创新,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的建设。

毛泽东曾经说过:“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我

们的事情就办得好一些。”正面面对党经历的这些失误和曲折,客观分析失误和

曲折的原因,认真总结了其中的深刻教训,可以总结出:错误与成就相比,成就

是主要的;党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纠正失误的;党是注重从经验教训的总结中

开辟未来的。

2011年6月24日

第三篇: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有感

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有一位伟人引领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走向崭新的时代,改变了成千上万的劳苦大众的命运,我们对他的崇敬从未改变过。他,就是伟大领袖毛泽东!

在认真学习了毛选第二卷后,对毛泽东的思想观点逐渐立体起来。从当初的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懂到领会,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在《论持久战》中有这样的精辟之言:中国会亡吗?

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之所以是持久战,他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论证,中国大而弱,日本小而强。只有有了对抗日战争的明确定位,他才能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教育又何尝不是呢?教育事业是千秋万代的事业,他关乎一个民族的兴亡,急不得,马虎不得,只能是循序渐进。从这一意义上看,教育事业也是一个持久战。如何能打个漂亮的仗?我想,靠的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教育强则国强,教育弱则国弱!我们肩上的担此文来源于不轻啊!

步入二十一世纪,在信息高度丰富的今天,各种错误思潮蜂拥而来,我们就更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要象迷途的羊羔一样迷失了自我。毛主席在一九三七年就提出“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即批评与自我批评,杜绝自由主义的各种表现。在工作中,要不断总结教训,不搞个人攻击报复,不损害群众利益,不得过且过,不敷衍了事,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优良传统,办事求实效,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毛泽东同志指出:自由主义是机会主义的一种表现,是和马列主义根本冲突的。它是消极的,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积极精神,克服消极的自由主义。我们应弘扬革命优良传统,在工作中不断进取,勇于开拓创新,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在忙碌的工作中,我们有时可能在思想上会有所疏忽,有所松动,这就会给自由主义以可乘之机。所以,在工作之余坚定地抓思想建设,确实具有现实意义。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学到的不仅是理论经验,更是主席的一种态度,对人对事,对待学习,主席都一贯谦虚谨慎,有着学者严谨治学的风范。主席指出: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万万不可能的!由此可见一代领袖对于学习的孜孜不倦的态度。在学习中主席完善了毛泽东思想,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完成了从马克思主义到毛泽东思想的第一次飞跃,今天我们在《毛选》的学习中要学习的正是主席的这种态度,因为态度决定一切。学习会使一个人拥有制胜的法宝,拥有聪明的头脑,在学习中我们会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主席说过: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祖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值得去学的有很多很多。对于历史,主席教导我们经验要给予总结,珍贵的历史遗产要继承,历史把民族复兴的重担交给了中国共产党,人民把信任和厚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中国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华民族发展强盛之势,如长江之水,如黄河之波,浩浩荡荡,势不可挡。时代在前进,中国在发展,《毛选》的思想精髓也深入人心。面对伟人,我第一次感觉这么亲近。虽然,伟人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思想仍将激励我们、指引我们、在教育改革的浪尖上充当时代的弄潮儿!

第四篇:《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知识答卷试题

姓名:单位: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20道题,每题1分)

1、1949年10月1日下午,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 )。

A.“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B.“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已宣告成立,中国人民业已有了自己的中央政府。”;C.“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2、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基本法律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B.《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1950年(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始了抗美援朝战争。

A.10月19日;B.6月25日;C.7月27日。

4、从1950年冬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及台湾省外,广大新解放区的( )基本完成。这摧毁了中国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使农民获得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

A.镇反运动;B.五反运动;C.土地改革运动。

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

A.实现现代化;B.实现工业化;C.实现国有化。

6、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讨论重大国际问题的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B.亚非会议;C.万隆会议。

7、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的召开,标志着( )作为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正式确立。

A.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了( )的政策。

A.加工订货、经销代销、公私合营;B.利用、限制、改造;C.团结、帮助、合作。

9、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基本建立之后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强调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和国家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是( )。

A.保护和发展生产力;B.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C.扩大人民民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10、1958年5月,( )正式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A.党的八届三中全会;B.成都会议;C.党的八大二次会议。

11、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 )的八字方针。

A.“调整、改革、整顿、提高”;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C.“调整、巩固、改革、提

1高”。

12、( ),我国成功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A.1964年10月6日;B.1965年10月16日;C.1964年10月16日。

13、1964年12月至1965年1月,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这次会议提出了( )的任务。

A.调整国民经济;B.建设工业化国家;C.实现四个现代化。

14、1967年2月,谭震林、陈毅、叶剑英等老同志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提出强烈批评,却被江青、康生等人诬为( )。

A.“二月抗争”;B.“二月逆流”;C.“二月事件”。

15、1971年10月25日,第( )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的票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和立即把台湾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2758号决议。

A.24;B.25;C.26。

16、1975年,邓小平部署以( )为突破口,对各条战线进行整顿。

A.军队整顿;B.铁路整顿;C.农业整顿。

17、( ),高考制度得到恢复,全国高校重新通过统一考试招收新生。

A.1977年;B.1978年;C.1979年。

18、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 )的特约评论员文章。由此,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全国展开。

A.《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B.《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 )的讲话,受到与会者热烈拥护,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A.《民主和法制两手都不能削弱》;B.《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20、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确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 )上来。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B.拨乱发正;C.对外开放。

二、多项选择题(20道题,每题1.5分)

1、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必须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务必继续地保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A.谦虚;B.谨慎;C.不骄;D.不躁。

2、1950年6月,党的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要用三年左右的时

间,创造三个条件:()。

A.土地改革的完成;B.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C.打击不法投机资本;D.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3、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利用香港和澳门原有的地位,发展海外关系和对外贸易,以利于新中国经济恢复与工业化建设,中共中央对两地的政策是()。

A.暂时维持现状;B.长期打算,充分利用。

4、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三项措施()。

A.开展大规模剿匪作战;B.镇压反革命;C.打击不法投机资本,稳定经济秩序。

5、1950年8月7日至19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确定的新中国卫生工作的三大原则()。

A.面向工农兵;B.预防为主;C. 发展农村医疗;D. 团结中西医。

6、1951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开展“三反”运动,主要内容是()。

A.反对贪污;B.反对行贿;C.反对浪费;D.反对官僚主义。

7、“五反”斗争的内容()。

A.反对自由主义;B.反对行贿;C.反对偷税漏税;D.反对盗骗国家财产;E.反对偷工减料;F.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8、1953年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主要特点是()。

A.选举权具有普遍性;B.选举权具有平等性;C.选举权具有公平性。

9、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从()等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逐步向高级形式的公私合营过渡。

A.委托加工;B.计划订货;C.统购包销;D.委托经销代销。

1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A.互不侵犯;B.互不干涉内政;C.平等互利;D.和平共处。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规定:()。

A.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B.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1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家机构的规定()。

A.自治区;B.自治州;C.自治县。

13、第一批访问新中国的非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是()。

A.曾任英国首相的英国工党领袖艾德礼;B.印度总理尼赫鲁;C.缅甸总理吴努。

14、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听取()等关于核科学技术的情况汇报,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研制原子弹决定。

A.地质部长李四光;B.著名科学家钱学森;C.核物理学家钱三强;D. 地质部副部长刘杰。

1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任务由进行军事战争夺取政权,转变为()。

A.巩固人民民主专政;B.保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C.防御外敌入侵;D.保卫国家安全和领土主权的完整。

16、1955年11月,毛泽东在视察杭州、天津等地时,分别同15个省(区)委书记共同商定了“农业十七条”,内容包括()。

A.农业合作化;B.农业生产;C.卫生教育;D.文化设施;E.道路建设等。

17、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总结讲话中指出:(),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A.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B.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

18、1957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决定在全党进行一次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以反对()为内容的整风运动。

A.官僚主义;B.党入股;C.宗派主义;D.主观主义。

19、“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是()。

A.《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的发表;B.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C.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D.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展开。

20、四项基本原则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一起,构成了党的基本路线的基本内容,四项基本原则包括()。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B.坚持无产阶级专政;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D.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三、判断题(20道题,每题1.5分,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及其所属机构由西柏坡迁至北平。

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

3、世界上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是阿尔巴尼亚。

4、1949年11月20日,根据北京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决议,市公安局查封妓院。随后,上海、天津、武汉、南京等大中城市陆续取缔卖淫嫖娼,查封妓院。

5、新中国成立后在财政经济战线上取得的第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是统一财经和稳定物价。

6、党的七届三中全会后,经济方面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合理调整城市工商业。中央确定的指导方针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7、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团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经过谈判,签署《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

8、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立即调整了对台政策,派遣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随后美国把侵占台湾作为一项长期政策确定下来。美国的行径在关键时刻阻挠了中国统一的进程。从此,台湾问题成为中国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同美国长期斗争的一大主题。

9、1951年6月下旬,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出版了由董必武撰写、经中共中央批准的第一部党的简史《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

10、1953年1月1日,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6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

11、1956年1月15日,北京市举行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会。北京市市长彭真在会上宣布:我们的首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12、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举行取得政权后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即“中共八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党章。

13、刘少奇在1956年12月7日《同民建和工商联负责人的谈话》中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14、毛泽东提出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是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即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

15、1959年4月18日至28日,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会议选举刘少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宋庆龄、董必武为副主席,朱德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16、以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和党的八大标志,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有了一个良好开端。

17、1976年10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采取断然措施,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18、1977年7月召开的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会议决定恢复邓小平在1976年被撤销的全部职务,即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19、197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建议两岸实现“三通”,即通商、通邮、通航。

20、1978年安徽省委在农村政策上作出新决策后,引发了农民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行动。

四、问答题(5道题,每题4分)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是何时召开的?会议选出的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是谁?其中不是共产党员的有哪几位?

答:

2、第一个五年计划确定集中力量发展哪个产业?

答:

3、如何评价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答:

4、“工业学大庆”运动何时开始?

答:

5、邓小平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开幕词中重申了什么观点?答:

第五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讲稿

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热潮中,中央宣传部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编辑出版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于推动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创新理论,对于国际社会全面客观地理解中国发展道路、发展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收录了总书记在2014年8月18日至2017年9月29日期间的99篇重要著作,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全书17个专题涵盖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是深入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权威读本,不啻是一座开启伟大新时代的思想宝库。

1、这部著作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贯穿著作的鲜明主题和红线,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习近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的高超智慧和雄才大略,

1 创造性地科学回答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时代课题,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篇章,从而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发展阶段,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这部著作,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独特优势、发展规律、建设路径、重大任务,阐明了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的丰富内涵和始终坚定“四个自信”,阐明了在统揽“四个伟大”的新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指引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等等,这些重大突破和重大创新,极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

2、这部著作生动记录了总书记带领全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历程。

2 这部著作开卷篇题为《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点明了这一时期全党所有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围绕回答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的,集中体现了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入思考及认识成果。这本书第一个专题,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题收入8篇文稿,反映了总书记对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些根本性、方向性、原则性问题提出的创新性思想观点。第二至十七专题,系统反映了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思想和重大部署,包括国防和军队建设、“一国两制”和祖国统

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学习这些重要文稿,有助于深入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五年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以及形成发展过程的理解。

3、这部著作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用“八个明确”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

3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对这些核心思想都有充分反映。比如,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书中以“现代化”作为关键词出现了60多次,“伟大复兴”出现了50多次。可以说,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都是围绕实现这一总任务展开的。比如,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对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进行阐述,提出解决对策。这就为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表述奠定了基础。比如,关于“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和“四个自信”。总书记这方面的文稿极为丰富,书中对“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的每一个方面都设立了专题,并将“四个自信”贯穿其中。比如,关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书中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为题,集纳了总书记关于这个重大问题的论述,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非常丰富,集中概括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涵盖坚持党的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涵盖“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涵盖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一国两制”和祖国统

一、对外战略。书中选收的文稿,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4、这部著作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

4 国共产党人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治国理政实践中,习近平同志把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同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中国发展同世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创新,在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发展目标、发展道路等方面,在建立更为合理的国际关系、国际秩序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理念、新思想,从而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实践和新经验具有世界意义,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和平发展和合作共赢原则、“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重大理念和政策主张,引起全世界关注热议、赞同认同,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这部著作既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也是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宝贵财富。

5、这部著作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原创性贡献。

整部著作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充分展现了习近平同志作为伟大马克思主义者勇于创新、善于创

5 新的伟大品格。他反复强调,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锲而不舍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一方面,要立足中国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同志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另一方面,要立足时代特点,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集中、最丰富、最现实的体现,从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这本著作始终贯通一条精神气韵,那就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基因底色。习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始终坚持贯彻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具体体现在著作当中,

6 是扑面而来的强烈问题意识、问题导向,是注重运用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这对于我们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益莫大焉。习总书记指出,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在开创伟大事业过程中,处处都有方法论,共产党人永远须把哲学作为一门基本课程。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有过两次产生了巨大积极影响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活动,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延安整风时期,一次是在以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为开端的拨乱反正到全面改革的转变时期。在我们由大向强迈进的过程中,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必然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努力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迈进新时代的今天,通过系统、深入学习这部著作,我们必将迎来又一次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热潮,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我们真正的看家本领。

6、这本著作集中体现了新时代、新思想、新方略的磅礴气势,体现了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

自信体现在根植厚重历史文化的哲学思辨之美。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蕴藏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渊源。

习总书记倡导弘扬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的有机统

7 一,要求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不能厚古薄今、以古非今。通览全书,习总书记总是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对先哲思想从时代的高度进行新的哲学思考和阐述,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中华文化点点滴滴融入一篇篇光辉文献,展现古老东方智慧、哲学的思辨锋芒、时代的精神特质。

自信体现在构建宏大思想体系的思维逻辑之美。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有序传承和创新发展,更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实现中国梦的壮丽前景。坚定的文化自信,包含着深厚历史底蕴、强大前进定力、雄浑政治底气。而建立在这种自信下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系,必然有一个博大缜密的思想建构逻辑。这部著作共十七个专题,始终贯穿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一条红线,始终围绕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擘画设计,既有论述大政方针的重要讲话,又有研究重要工作的谈话要点,既有中国故事的精彩演讲,又有针对关键问题的深刻批示,每一个专题谈一个重大理论或现实问题,专题的文章都按发表先后时间顺序编排,清晰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

自信体现在心系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家国情怀之美。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是对中华民族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生动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家国情怀的精髓在于责任和担当,表现

8 在对党、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生活美好幸福的理想追求。这本书论述了一种浓浓的人民情怀、国家情怀、天下情怀。比如,习总书记鲜明表达对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视,指出千千万万个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明确提出“中国梦必须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谈“四个全面布局”时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谈打赢脱贫攻坚战时要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秉承空谈误国、实干兴国的价值理念,提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等,为我们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美好画卷。

这部著作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行了宏伟构想、战略筹划和政治宣示,沿着中国梦这一理论和实践的逻辑起点,在各个专题逐一系统论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美丽中国,开启强军兴军新征程等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如同构建思想大厦一样为我们描绘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时代底色,立起了“党领导一切”“四个自信”的信仰支柱,搭建了“五位一

9 体”“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等四梁八柱,勾画了美丽中国的生活愿景,构筑了钢铁长城的战略支撑,营造了大国外交的和谐环境,等等。这本著作每个专题的思想体系承上启下、经纬交织、环环相扣,充满着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思维逻辑,这种逻辑之美,既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性必然性的深刻认识,又体现了这一思想体系得以形成的脉络轨迹,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蕴藏在宏伟篇章中的中国力量。

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这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光辉著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10

上一篇:大学生村官承诺书下一篇:党校培训不忘初心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