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读书笔记

2023-04-12

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读书笔记

小学数学教学读书笔记

闲下来,我读了《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本书介绍的是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等,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本书的作者结合了现在的新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进行分析,做到理论与当今教材相结合,我看后获益匪浅。一方面可以复习一遍理论课,更重要的是使我对新课标、新教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本书还介绍了介绍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计算教学、数学问题及其教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代数初步知识教学、统计初步知识教学、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这样多类型的教学介绍使我大开眼界,更使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提高了一个层次。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这一章节,讲的是教学方法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指导下,通过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并运用教学手段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谈话法、讲解法、练习法和演示法四种。前面四种一般的老师也会在课堂上经常用到的,本书随后还介绍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引入了几种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发现法、尝试教学法、自学辅导法、探究——研讨法等,特别是尝试教学法,它的基本模式是: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问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准备练习是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以旧引新,为学生解决尝试问题做好铺垫;出示尝试问题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提出尝试问题,以尝试引路,引发学生进行尝试;自学课本是为学生尝试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信息,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尝试练习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主体,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学生讨论这一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进行合作交流;教师讲解这一步确保学生掌握系统知识,也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评价;第二次尝试练习,一堂课应该有多次尝试,通过不同层次的尝试活动。

尝试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教师先讲例题,学生听懂了以后再做练习,这是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现在突破这个传统模式,把课倒过来上,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进行讲解,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

在上课时还有有两点值得大家注意的:

1、及早出示课题,提出教学目标。

上课一开始,立即导入新课,及早出示课题,开门见山,不要兜圈子。课题出示后,教师简要提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学习内容,也可启发学生“看到这个课题,谁来先说说,这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让学生自己说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才能更好地主动参与。有些教师上课先来一大段的复习、铺垫,直到把新课讲完,才出示课题。这样上课,学生一开始就蒙住了,教师讲了半天,学生还不知道这堂课学什么,怎能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呢?

2、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

课题出示后,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应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从课本中初步获取知识,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尽快打开课本,意思是越快越好。过去也要求学生自学课本,只是在教师讲完新课以后,大约在第30分钟时,再让学生翻开课本看一看。“今天老师讲的都在这一页,请大家看书。”其实到这时,教师已经什么都讲清楚了,学生已经没有兴趣再看书了。这种“马后炮”式的自学课本仅是形式而已,学生并没有做到自主学习。自学课本要成为学生主动的要求,最好先提出尝试问题,用尝试题引路自学课本,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样看,解决什么问题。自学后应该及时检查,及

时评价,让学生讲讲看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这样学生自主地看书,收获会很好。

一名教师总不能只有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天天都在听你那种方法去学习,他们迟早都会厌倦的,因此我们要多掌握几种教学方法,多点变换我们的教学形式,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

读书心得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越来越引起了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的关注,广大一线教师逐步褪去了形式上的新颖外衣,越来越追求课堂教学的“实”与“活”,真正关注学生的收获,思考学生在哪些方面能够真正有所发展,即关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那么,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一线教师重点应该做哪些工作呢?为了帮助小学数学教师更好地理解,刘加霞老师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一书中主要通过四个方面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进行了较深入地探究:

一、把握数学概念本质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二、技能的背后是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打造厚重的小学数学课堂;

四、研究学生,了解学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结合自己读书的体会,加之自己的理解,我对有效教学有几点思考:数学课以往常常给人以枯燥、乏味的感觉,使广大师生在实际教学中缺少足够的兴趣与动力来认真组织、实施。但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原有的教学观念、方式、方法已经严重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也与时代的要求相距甚远。为此,数学教师也必须根据教学形势的实际需要,认真钻研教材,组织教学,同样可以使数学课上得生动活泼、精彩纷呈。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结合本人在教学中的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浅显看法。

第一,要做到课前精心备课

在课前全面精心的准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一堂成功的课,一次有效的课堂教学并不仅仅是靠课堂内的发挥。课前充分的准备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前的备课应该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资料收集、知识结构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教学方案、情况预设等。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有时单纯依靠课本上的教学资源是不够的,这需要老师针对所教授的知识点从知识的结构、知识延伸、内容拓展、练习题型方面收集相关资料,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设计的全面性;数学的知识点都是有梯度性,都是上下联系的,作为教师必需要将这种联系弄清,并很好的运用在教学设计中;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不一样的,由此我们在上课时一定要进行分析研究,教学方案的设计必须是基于你所教的学生的设计,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一条;在丰富资料下的支持,根据学生特点、课型特点设计出适当的教学方案,并对课堂教学进行一定预设,对各种情况做出处理。

第二,要做到课中周密组织,细心指导

课堂中教师的角色有点像导演,如何组织活动、安排环节、推进课堂?都要在老师的掌握中。教学组织好与坏直接关系到课堂能否正常进行、学生能否快乐有效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像一位导演,全程组织课堂推进教学,还要像一位朋友一位长辈在孩子们遇到问题时进行细心的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有时可有通过自己和同伴的帮助解决,而有的时候必须要教师进行适时指导。在学生思维出现偏差时,在超过能力范围解决不了问题时,在感到沮丧而想放弃时,在回答问题“卡壳”时,这

时老师的指导和提醒就显得那样的及时而有用。教师的指导要注意一定的尺度,不是遇到问题就帮学生完全解决。纠正学生的思维,拉回正确的方向后让学生独立思考。恰当的提点,帮学生建立知识联系后自行解决。指导内容要把握,并不仅仅是教学生正确解题,解决困难,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的方法指明思考方向。另外,教师的指导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并不笨,老师是喜欢关心自己的,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温暖。学生在老师这样的关注下,学习就是有效的。

第三,要做到课中多样学习、适时表扬

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导演的这一堂课中主角应该是学生。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要目的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质,而这些都是要学生自己通过学习才能达到的。课堂教学要做到有效,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须多样而丰富。在数学课堂中比较常用的学习式有:小组合作、集体讨论、同桌协作、自主学习等。

人只有饱满的热情支持下工作才是最有效率的,同样学生只有一直保持较高学习热情才能保证学习的效果。表扬是人最需要的一种情感满足,成长中的学生更加需要;表扬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手段;表扬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表扬激励应面向全体,不要只“照顾”部分优秀学生;表扬要及时准确,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激励;表扬方式要多样,这样才能在“长久”的教学中保持新鲜感,起到应有的作用。

第四,要做到课后及时反馈

一堂课毕竟只有40分钟,那么如何能将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巩固和提高,也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这也是有效课堂教学必须要做的。课后通过检查及时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进行针对性巩固训练和个别辅导,这也是保证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我们大胆的设计。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孩子与课堂快乐地一起飞翔是我们教育界永恒的话题。我觉得只要我们不断地思索,我们不断地改进,我们的课堂就一定能低消耗高效能,学生就一定能学得轻松,学得牢固。

第二篇:小学数学读书笔记4

《小学数学“同一内容分阶段教学”

疑难问题解决的策略研究》读后感

宋诏桥小学:钱静静

读了陈霞芬老师的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经常对于如何定位教学目标,如何把握教学的“度”感到很迷茫与困惑。而这本书能更好地实现新课程的预期目标,帮助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本书结合教与学的实践,探索出一条有效解决问题的操作方法和模式,更好地推进了课程改革。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本书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三大板块中“同一内容分阶段教学实施”的课时目标,按照课程标准学段教学目标的要求,瞻前顾后进行系统的教材梳理,承上启下深度解读教学内容,对具体的课堂教学,提出合理的富有启发的教学建议,在此基础上,重视审视“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来帮助教师把握隐性知识的要点,有机整合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比较恰当的定位学段教学目标。

本书提出了多个疑难问题,并通过教学案例加以释疑解惑。

在数与代数中,关于数感培养的思考。数感的培养,是数学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学生培养数感,不是靠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要结合具体的生活经验,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例如,在认识10以内数的时候,可以通过实物、图片,使物与数一一对应,使学生对10以内的“数”与身边实物的“形”结合起来采取数实物的方式建立数感。而对于大数目的认识教学,这种数实物的方式对于学生数感的培养价值就不大了。于是,建立一种新的“数形”关系,有效实施数感的培养,使学生对数的认识有新的体验,从而获得数感的新发展。

在空间与图形中关于角的思考,角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教学中,始终围绕让学生经历“角”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一系列数学活动,让学生的头脑中真正建立“角”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对统计的思考。“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板块之一,它之所以会在新一轮基础教育的数学课程改革中受到特别重视,并在新课程标准中占据重要位置,是因为它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和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上的重要作用。学习统计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小学阶段的儿童学习统计简单的统计图表;在活动中获得一些对简单的统计量的意义理解价值,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需要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熟悉它的基本思想方法,从而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的探索与解决会随着课改的推进继续深入,我也将一直关注小学数学课堂中出现的新问题。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师读书笔记

读《给年轻班主任建议》有感

刚开学时,我班里有一位女生报到时表现比较热情,积极主动承担了很多班级事务,我看到她这么上心就格外留意,后来听另外熟悉她的老师介绍说,这位女学生能力很强,之前还是学生会干部,凡事有她班主任可省心了,而且成绩也很优秀。我一听大喜,真是幸运,分到这么好的学生!

随即,我把她叫来,刚要说我的想法,想不到她自己先说了,她很想担任班长职务。我想,这学生够有魄力,想当就直说,不欣赏有些学生,当个班干部要老师说了又说,当即我就决定,咱班班长就你了!之后的合作非常愉快,她基本上不用我去管这个班,什么事情都包揽去了,特别是甲型流感非常时期,每天要测量学生体温,工作很繁琐,她也乐此不疲,有时我忍不住说,有些事情可以分一些给另外的班干部做,不要影响自己的学习啊!她轻松一笑说,老师,我喜欢这工作,不累!听了这话,我心里感到很欣慰,觉得她好懂事!

但是有一天早晨早读时间,我在教室里转了一圈后在走廊站着,她低着头走到我面前,小声对我说:“老师,我昨晚手机被值日老师搜走了!”我一听还真不敢相信,一直在我眼里这么优秀的班长,怎么可能犯这样的大错?我盯着她看着,满脸狐疑,她头更低了,完全没有了以往干事的那种自信,那种果断。时间过了漫长的一分钟,我居然说不出什么骂她的话,无语之后,我说了一句,你回座位吧!

回到办公室,我真的很不是滋味。之前我们制定了班级公约,其中特别规定有使用手机,打架,谈恋爱等重大违纪现象的学生必须回家反省两天,有深刻认识才能返校。而且,刚开学时,我班上也有一位女生因使用手机被我狠狠的批了(当时该女生百般强调理由我才发火),然后回家反省两天后返校的。现在,她,我心目中优秀的班长,居然也这样?看着她愧疚的神情,想起她以前为班级忙前忙后,我还真不想让她回去。怎么办?

一个上午我都决定不下,要不要让她回去。不想,中午她来了,说了我想不到的话,她说班上有同学在说,老师厚此薄彼,对之前那位女生那么凶,对她骂都没骂,偏心!我听了心里一惊,我的一犹豫,学生已经很敏锐的感觉到了。我顺势对她说,这件事情很严重,你还是得回家反省,而且学校还要处分,你一定要引起重视!这对你这样曾经品学兼优的学生影响是很大的……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她眼圈就红了,我心里很难过,我知道她担心学习要落下,担心自己在班级里的威信扫地,担心处分会对自己有不良影响等等。但不管怎样,我还是通知家长把她接走了。

之后我回到教室,我发现教室里异常安静,大概他们觉得班主任还是一碗水端平的,可能那些背后有异议的学生更觉得自己的结论未免也下的太早了!虽然我没让他们看出我当时的矛盾,但这件事让我觉得在处理班干部违纪上还是需要谨慎的。

其实,“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班主任做事的基本原则是:公正、公平、民主。就算是班主任有失误,也要有个交代。记得有一次大扫除我因为忙没有布置,大部分同学打扫了,但有一个男生寝室却是一片狼藉,我去检查时离上晚自习还只有十分钟,寝室里只有两男生,所以我就和他们一起把一个大寝室彻底打扫了一遍。回到教室,我没去批评他们,先检讨了自己的过错,希望他们以后要做的更好。这效果还真不错,这个男生寝室的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观。所以说班干部违纪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班主任对此不必大惊小怪,冷静对待就可。按照班规处理,一视同仁,当然,在班会课上我也趁机说了我的一点想法:同学们对班干部严格要求,这当然没错。但看一个人也要看到两面,当同样是学生的班干部再承担太多班级事务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要肯定他们的所作所为?这不是说为他们的违纪开脱,而是需要更公正的评价一个人。所以不同的人犯同样的错误时,如果认识态度不一样,处理也是可以不同的,这不是不公平,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我希望同学们明白,订立班规不是为了处罚同学,而是希望同学们能以高标准严要求让自己做的更好。以后我们还要设立奖励措施,对那些对班级有贡献的同学以适当奖励。同学们听了以后鼓掌表示赞同。

过了两天,我们的班长回来了,我明显感觉她少了以前的气势。我觉得很有必要和她谈谈,在她跨进这个班级之前。我对她说,你首先是这个班里一份子,没有特权也不会有歧视,你犯错很正常,不要有心

理压力;其次,纪律是一切制度的基石,而首要的是团队组织者自己(比如班长、团支书)要身先士卒维护纪律。火炉面前人人平等,谁摸谁挨烫。“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犯错误的班干部依然是老师的好助手、同学的好榜样。听我这样讲了之后,我感觉她释怀了许多。

人们都说军队是最具有力量的地方,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有枪有炮,最根本的一条是他们有铁的纪律,而且对违反纪律的人绝不姑息。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没有水。”也有人说:“一个不遵守纪律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没有自由的民族;一个不遵守纪律的学校,到最后,只能是一所最没有自由最没有生机的学校。”

有了纪律的存在,有了纪律的保障,我们还要讲大气,讲品位,讲合作,互相理解,互相宽容,互相欣赏。这是我们建设和谐校园的基本要求。泰戈尔说过:“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你说,我们还有什么容纳不下的事呢?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学校就是我们共同的家,学校要发展,要进步,就离不开大家的同心协力。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迎来我们学校美好的明天。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师》读书笔记

最近我读了《小学数学教师》这本书,在这本书里,我能体会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是怎样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同时我又能感受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又是怎样让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数学知识,怎样帮助学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爱数学,我更爱教学生数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我们总是把数学和枯燥联系在一起。其实,数学也是一门艺术,也具有种种美感。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必须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应当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数学教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经常与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活动,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和力,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特别是在低年级,教师应该循循善诱,要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学生,特别是那些基础较差成绩落后的学生,只要有进步,那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及时表扬,这样才能使他们从怕上数学课直至爱上数学课,对数学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新知识教学之初,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向学生介绍说:能被

2、5整除的数的特征只看数的个位,那能被3整除的数也 1

看个位行吗?然后验证发现,3的倍数的个位数各种情况都有,显然不能再用看个位的方法来判断,再告诉学生老师有一个判断的“法宝”,随便哪位同学站起来说一个任意数也能迅速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可请同学说出大一点的数考考老师,看是否有效。老师这么一说,同学争先恐后出题考老师,老师立即报出答案,并请同学加于检验,结果准确无误,这时教师再把话锋一转,进入新课,同学们一定会兴趣盎然地进入新知的学习。因为大家都想得到这一“法宝”。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生数学学习十分重要,是学好这门功课的重要前提。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师读书笔记

篇一:《数学文化学》读后有感

清远新北江小学 林琛

如何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让自己的课更有数学文化的味道,是每一个数学教师时时牵挂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阅读了郑毓信、王宪昌、蔡仲三位教授共同编写的《数学文化学》一书,通过阅读,让我真正明确了数学教育的意义及实质,对数学教育的目标及达成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从古希腊数学的起源讲到当今飞速发展的数学,在我面前展示了一个数学发展的历史长卷,曾经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的人物一一跃然纸上,通过对西方的数学与中国的数学发展史进行对比,使我对历代数学名家在数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及数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本书又不是单纯地历史的叙述,教授以自己的视角进一步阐述了什么数学能够称之位一种文化,及将数学作为文化看待的意义,让我对数学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

全书对我启发最大的是“从教育的角度看数学文化”这一部分的内容,笔者强调,我们应当注意纠正这样一种倾向,不能一味地强调数学的工具的作用,然而目前,我们中、小学的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将数学作为一种工具来进行传授,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应当更为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与培养。从教学的角度看,以下问题就有着特别的重要性,既应如何通过日常的数学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因为“思维活动不是在获得课程内容的知能后才出现的,而是成功的学习过程中整体的一个部分,因此,课程内容须能够挑动思考的灵感,即使在最不起眼、最基本的课堂情境中,亦可启发学生的思考的源泉。”这样的一段话,让我明确了数学思维的训练和养成与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相比是更为重要的。由此,我深深思考着我自己的课堂……

“一个没有相当发达的数学文化的民族是注定要衰落的,一个不掌握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民族是注定要衰落的,我们应当努力建立民族或国家的清醒的数学意识。”我想,我们应当把思维方法的训练渗透于日常数学教学活动中去,应当以思想方法的分析去带动、促进具体数学内容的教学。

书中提到肖文强先生借用了清代文学家袁枚关于“学、才、识”的论述来说明三项数学教育目的,他认为广义的数学教育不是把数学仅仅视作为一件实用的工具,而是通过数学教学达至更广阔的教育功能,包括数学思维延伸至一般思维,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良好的学风和品德修养,也包括从数学欣赏带来的学习愉悦以及知识的尊重我们必须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具体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比,数学的文化价值(包括思维训练和文化素养)更为重要。

篇二:关于“地基”与“高度”的思考

---读《中美学生数学学习系列实证研究》有感

广东省清远市新北江小学 林琛

细细品读了蔡金法教授的《中美学生数学学习系列实证研究》一书,其中关于“地基”与“高度”的比喻引发我深深的思考。蔡教授认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相当于建造一栋楼房的“地基”,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像是一栋楼房的地面部分,楼层越高,建筑面积越大,就说明效益越高,中国数学“双基”教学的成果举世瞩目,按常理推理,孩子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应让人惊叹,结果是否如常理呢?恰恰相反,蔡教授研究的数据表明,我国学生在计算题、简单问题的解决、以及过程限制的复杂问题解决方面比美国学生好得多,但在解决过程开放的复杂问题上的表现反而比美国学生差。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大部分是过程开放的复杂问题,我们的学生付出了许多的精力和汗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却不一定能转化为解决非常规问题、开放的复杂问题的能力。中国学生在计算题的平均分上遥遥领先35个百分点,到解决简单问题时差距缩小为10个百分点,到了复杂问题上,我们的孩子却落后2个百分点,孩子们修筑了牢固的“地基”,却在“高度”上略逊一筹,孩子们看似赢在起跑线上,但是却输在了终点……如此巨大的反差应该让数学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是否哪里存在着偏差与误区?

首先我们要来看看美国的孩子是如何“后来居高”呢?纵观中美学生的解决复杂问题的策略,美国学生中只有一小部分学生用较抽象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喜欢用直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画图、列表、用文字描述等,方法多样而有趣;中国的孩子大部分用代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且解题策略高度统一,极少数学生采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相信画图来解决问题的孩子,在我们老师眼里没准就是被归为差生类型的)。遇到找不到任何思路解决问题的情况,两国学生的态度也大相径庭,美国的孩子总是尝试写点什么,而中国的孩子却是用空白来选择放弃。

现象:美国孩子用中国教师认为的不太数学化、不太严谨的方法解决了许多复杂问题。

思考:我们是否存在一种偏见:轻视直观、图示表征,喜欢用数字、规律、程序等代数化的表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认为这些方法才是最简单最优化的方法。当前的解决问题的教学,教师们都意识到方法多样化的必要性,但紧接着的算法最优化是否又将算法多样化的给抹杀了,通常情况下,直观的、不够数学化的方法会被教师忽视,教师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筛选,通常情况下,教师引导孩子们比较方法时,总是青睐用推理逻辑严密,列式简洁明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推荐给孩子,这一做法否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想法,认为方法有好坏。造成后果就是只要列不出式子来解决问题,孩子们就认为这个问题太难,自己无法解决,很多孩子宁愿放弃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也不愿再去尝试其他的方法。即使是头脑中有了一些想法,也觉得自己的方法不是好方法,不敢大胆的表达,最终选择了放弃。

课堂中的这样一个片段,让我更加确信教师对解题策略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力之大,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一课,一位教师出了这样一道练习:王大伯家在围墙边围起了一道梯形的篱笆墙,篱笆的长度是55米,其中一边篱笆长15米,求篱笆围出的梯形的面积。如图: (图片略)

课内,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题中已知条件和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该怎样解决问题,然后请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

学生1:“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除以2,我用55米减高15米,刚好等于上下底的和,然后乘15除以2就得到面积225平凡米。”

学生1分析得头头是道,推理逻辑严密,列式简洁明了。教师也不吝赞美之词,大力肯定了学生的方法。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学生2:“我是猜出来的,三条边的长度是55米,有一条是15米,我看图,一条和15米的差不多长,我就当它是15米,一条长很多,我猜长的是25米,加起来刚好55米,然后我用公式算出梯形的面积是225平方米。”

生2说完神色喜悦,我想他正为自己能够想出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而沾沾自喜,等待老师的表扬,多可爱的孩子啊!

师:“同学们喜欢哪种方法?”

生;“第一种。”

师:“为什么?”

生;“因为第一种够简便。”

师;“那我们以后再解决问题可以采用这种简单的方法。”

我坐在生2的旁边,明显看到生2低下了头,我想这孩子肯定感觉自己被“优化”掉了,难道生2的假设法真的没有可取之处吗?他的猜测毫无根据吗?

仔细想想,在我们一厢情愿的追求方法的“优化”过程中,有多少有效的策略被优化掉了。画图、列表、假设、猜测验证……这些在教师眼中略显幼稚的经常让我们忽视的方法,却有着让人不可小看解决问题的强大功效,不要让这种有效地解题策略在我们的算法优化的程序中溜走,我想,我们应该做的是帮孩子将众多的方法进行归类整理,让我们的孩子明白方法没有好坏之分,大胆地根据实际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能解决问题的都是好方法。教师的观念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教师改变观念,在教学中渗透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关注策略的多样性,相信我们的孩子将能在坚实的“地基”之上修筑起恢宏的建筑,实现“高度”的不断攀升。

上一篇:小学数学一年级说课稿下一篇:小学数学校本培训心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