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碳碳复合材料

2022-07-04

第一篇:何谓碳碳复合材料

碳碳复合材料刹车片市场分析

碳碳复合材料刹车片

1.飞机用碳碳复合材料刹车片

在国际、国内民用飞机刹车副市场,市场的主导者是美国的Honeywell、B.F. Goodrich、ABS(Aircraft Braking System),法国的Messier-Bugatti、英国的Dunlop五家企业,国内的湖南博云新材料的产品在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凭借高质量、相对优惠的价格正在逐渐替代国外同类产品。

在民用飞机刹车副市场上,目前参与粉末冶金飞机刹车副竞争的企业主要有美国的Honeywell、B.F. Goodrich、ABS(Aircraft Braking System)三家企业;国内除湖南博云新材料外,有北京百慕航材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摩擦材料厂两家企业。

目前参与炭/炭复合材料飞机刹车副竞争的企业主要有法国的Messier-Bugatti公司、美国的Honeywell公司、B.F. Goodrich公司和英国的Dunlop公司,国内除湖南博云新材料外,主要有西安超码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百慕航材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企业。

在民航总局和各航空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湖南博云新材料集数十年飞机刹车材料研究成果与经验,针对性地开展了飞机刹车副的制造技术和应用研究工作,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成功解决了多项关键性技术难题,使飞机刹车副的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性能已经超过国外同类产品。

目前参与我国航天用炭/炭复合材料竞争的企业除湖南博云新材料外,有航天科技集团703所、航天科技集团43所和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所。

湖南博云新材料开发的航天用炭/炭复合材料制品已有多个型号实现定型批产。

2.汽车用碳碳复合材料刹车片

根据中国摩擦与密封材料协会的统计,目前我国汽车刹车片生产企业有近500家左右,但80%以上的企业规模较小。随着我国汽车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汽车行业正在逐步由过去只注重刹车片价格向关注刹车片的质量和技术含量转变,市场的集中度将不断提高,最终形成有技术实力的企业间的竞争。

由于我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国内所生产的中高档车型基本上属于欧、美、日、韩等国车系,而汽车刹车片是关键性的安全部件,品牌汽车企业对其控制很严。据中国摩擦与密封材料协会统计,目前国内的轿车刹车片85%都依赖于进口,国内汽车刹车片行业所能竞争的市场主要集中在商用车刹车片、中低档小车用刹车片和微型车刹车片市场。但由于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发达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及价格因素的影响,国际采购链正在向我国转移。

在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九五”科技攻关、“国家产业示范化工程项目”和国家“制动摩擦材料国际认证检测中心”等项目的支持下,博云汽车已在陶瓷基刹车片技术和非金属刹车片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正在为美国通用汽车、德国 BOSCH公司、美国 TRW公司等主机厂开发的高性能汽车刹车片项目进展顺利,经 BOSCH公司、美国 TRW公司试验验证,产品在耐高温性能、制动噪音控制、制动平稳性、使用寿命等性能达到了其技术标准。

第二篇:何谓后备干部

何谓“天花板”干部?

何谓“天花板”干部?对天花板,我们并不陌生,它是我们家庭住房的顶部,是我们日常生活空间的最高点。用“天花板”来指代人生,是指一个人通过不断奋斗、努力和追求,却始终不能到达或无法超越的高度。用“天花板”形容职场生涯,最早出现在1986年《 华尔街日报 》的“企业女性”专栏之中,用来描述女性试图晋升到企业或组织高层所面临的障碍,被称为“玻璃天花板”或“天花板效应”。在政治生活中,一些干部和官员升迁到某一个层级和官阶时,已经到顶,再也不可能有所突破从而达到更高一级,即仕途升迁遇到了“天花板”,于是我们也形象地称这些干部和官员为“天花板”干部。 干部遭遇“天花板”现象,应是指那些有能力、能干事,却因年龄、学历与机制等因素而无法晋升的优秀干部。不能说所有不能晋升的干部都是遭遇了“天花板”,那些没有能力、不想干事、干不成事的干部,不在此列。

一.从实际情形来看,干部升迁中会遇到以下几种“天花板”: 遭遇“天花板”的干部虽然情形众多,有职务“天花板”、年龄“天花板”、职位“天花板”,也有后备干部、“漂在机关”的借调群体,

一是职务“天花板”。由于级别和干部管理权限的限制,不同层级的干部在升迁中会遇到职务“天花板”。从级别来看,在乡镇一级,干部升迁的“天花板”是正科级;在县一级,干部升迁的“天花板”是正处级;在市一级,干部升迁的“天花板”是正厅级。到了一定的级别,如果不能继续向更高层级升迁,那么干部升迁就遇到了“天花板”。从干部管理权限来看,往往下管一级。在县一级,干部升迁的“天花板”是正科级;在市一级,干部升迁的“天花板”是正处级;在省一级,干部升迁的“天花板”则是正厅级。

(二)是年龄“天花板”。 在中国公务员的职业生涯发展中,存在着一条重要的杠杠,即年龄标准。受任职年龄的限制,特别是一些地方片面强调干部年轻化,在干部任用中搞“任职年龄层层递减”,因而不同层级的干部在升迁中往往会遭遇不同的任职年龄“天花板”。一些地方组织人事部门为了自己管理方便,就制定了种种内部规定,实行一刀切,过去是学历一刀切,现在流行的是年龄一刀切,因为年龄是最好操作的硬标准。由于层级不同,每个层级的干部升迁年龄“天花板”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乡科级干部遇到升迁“天花板”的年龄大约是45岁,县处级干部遇到升迁“天花板”的年龄大约是50岁,而司局级干部遇到升迁“天花板”的年龄大约是55岁。在很多基层干部当中,甚至已经形成了“30当官、40靠边、50闲差”的共识。由于“年龄”原因,许多公务员的仕途也将受到影响甚至就此终结,难以继续晋升,从而形成了中国官场特有的“59岁现象”。

浙江省某市2004年规定市管党政领导干部在同一职位上连续任期不能超过8年。党政领导任职实行最高年龄限制,凡男满52周岁,女满49周岁的领导干部,到龄不再续任。

云南省面向全省集中公开选拔一批担任地厅级副职领导职务的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和党外干部。年龄在42周岁以下,党外干部可放宽至45周岁;报考团省委副书记职位的,年龄必须在35岁以下。

2008年下半年,北京市面向北京地区、北京奥组委公开选拔196名局处级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年龄不得超过45岁。

(三)是职位“天花板”。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各级干部职位犹如“金字塔”,处于基层干部的人数最多,随着级别的提升,越向上,职位就越少,能够升迁到“塔尖”最高职位的犹如凤毛麟角。由此就造成了“僧多粥少”。人人都有帝王相,地窄人稠轮不上。对于大多数干部而言,当他们被提拔到一定级别后,不管能力再强、素质再高、身体再好、工作在努力,都将面临一样的尴尬前途:退休还早,但提拔不到,这种现象背后就反映的是我们当前选人用人机制的缺陷。但当官员遇到“天花板”时,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其政治生命和官职升迁即将终结,要么升迁停止,永居人下,要么随即“转非”,有级无职,正因为此,相当多的官员工作上没有盼头,失去了应有的上进心和积极性,被动消极,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拨一拨动一动,更有一些信念不坚、意志薄弱的干部,奉行“权力不用,过期作废”的理念,企图在交出权力之前大捞一把,

(四)“地板干部”的天花板

乡镇公务员作为最基层、最底层的国家干部, “权力小、责任大,压力不小。‘小马拉大车’“是公务员系统里真正的“弱势群体”。

基层的干部一辈子爬梯子,那梯子是横在地面的,弓着身子往前爬,还误以为是向上爬,到头来却一步没有离开地面。

中央国家机关的 “衙门口大”,很多官员即使职务上不去,退休时还可以解决副局级待遇。可广大在基层工作的公务员的境遇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僧多粥少”。领导的位置少,级别也上不去。因为 村子里实行村民自治,镇上党政机关人员是县里任命,事业机关工作人员由县里的主管部门管理。乡镇几乎没有人事权。 大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很有可能在科员位置上退休。能够触碰到仕途“天花板”或许还是一种幸运,他们更多的人只能在“地板”上原地踏步,一辈子都是“科员”,可谓是名符其实的“地板干部”。

某镇党政办主任,从工作开始,当了10年的党政办资料员,又当了10年的党政办主任,工作不说好,但也算尽职尽责,从没有出现什么大的纰漏,可以说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岁月都奉献给了乡镇事业,现在已40多岁,靠他的一份工资养活老婆和只有3岁大的女儿,近几年不要说升乡镇班子成员,就是能否落实副科待遇都很难说,内心的痛苦不言而喻,要求有这样经历的干部以很大的热情去工作是勉为其难的。

第三篇:何谓革命

电子1002班

3100204221

王志超

何谓革命

十年以前,一个学生在这里提问:何为革命?我告诉他,革命,就是要让四 万万同胞人人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十年过去了,与我志同者相继牺牲,我从他乡漂泊重临,革命两次于我而 言不可同日而语。今天, 如果再道何为革命, 我会说: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作革命。——引子

初次看到《十月围城》 ,是在电影院外的巨幕海报上,我看到的是一身破旧布衣、满脸胡茬的甄子丹,我看到的是沉默地蹲在地上、肩上还挂着一条灰脏破布的谢霆锋,我看到的是两眼无神、蓬头垢面的黎明。我看到的是旧香港昏暗的街道,我看到的是每个人脸上的凝重肃穆,我看到的是大战将近的沉默压抑。 我看到的是海报上端大大的一行字—— 5 hours, 13blocks. To save a nation’s future, they must protect one man from its past. 电影讲述的是 1905 年十月革命期间, 孙中山先生即将来港与各省革命代表共商革命事宜,于是便拉起了影片中这场保卫战的序幕。

各行各业的华夏人民——革命党这毋庸置疑必然存在,商人,戏班班主,车夫,乃至乞丐——为了反抗清政府的围城,为孙中山先生编制出了一条紧密的保护网。说到底,这是一次用数十个甚至是上百个生命去保护一个人的战斗。将这些人聚集在一起的力量,和我想象中伟大的革命不一样。换句话说,真正将这次反抗看作“革命”的,也只有区区三个人。其他的人,都有着自己不一样的理由。阿四是为了报答李老板的养育之恩, 沈重阳是为了找回那种久违的做人的感]

I

电子1002班

3100204221

王志超

觉, 甚至做父亲的尊严, 方红是为了报父亲的深仇大恨, 王复明是为了疾恶如仇的侠义, 刘郁白是为了报答李老板的知遇之恩„这样一群人汇聚在一起,更给我一种平凡而普通的感触!知恩图报,行侠仗义,疾恶如仇,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士可杀不可辱等等这些都是古汉人引以为豪的优良品质, 这些丧失已久的民族精神正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延绵不绝能 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柱石!

尽管心里有所准备,可是当这些“普通人”一个一个倒在血泊之中时,我只 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不甘心地倒下,不愿闭上的双眼投射出巨大的无奈,与些许 的愧疚。他们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反抗的队伍,他们用死亡来争取时间,他们用尽自己的一丝一毫,只是为了保护孙中山,这么一个人。看到这里,我内心巨大的痛苦开始萌发,最后生长得一发不可收拾。我知道孙中山他可以给全中国带来新的曙光,我也知道牺牲是在所难免的。可是当那么多勇敢的生命,那么多曾经平凡、单纯、善良的生命就这样快速地死去时,我的心还是不由自主地抽搐。我甚至有些憎恨那些革命者,憎恨那些理所当然地说着 “牺牲在所难免”的人,憎恨“革命”这两个字。这二字之下,不知掩埋了多少尸骸;这二字之下,不知淋洗过多少次鲜血。那么多人的死去,仅仅是为了保护孙中山一个人。

一个人。 镜头切换在两个场景。一个是寂静的,只有一个人轻薄的声音不停息;一个 是喧闹的,充斥了兵器摩擦的金属声,充斥了刀刃划破皮肤的闷钝声,充斥了无助的哭声,充斥了绝望的嘶喊声。一个是黑暗的,狭小的地下室中,桌上铺满了地图,桌边围坐着几个]

II

电子1002班

3100204221

王志超

身穿长衫的中国人,满脸严肃神情;一个是猩红的,杀手前赴后继地扑噬而来,满脸血垢的人们保护着那一个“孙中山”的替身,绝望地向着更远处奔跑。我可以预想到,最后的结果,是他们一个一个地倒下。他们眼中投射出的不甘,那抹不应该存在的愧疚,挥洒在我眼前终不消散。

一直到影片结束之前,一面是只能无助地等待着死亡的,仅剩下的最后一个人;一面是孙中山肃穆而略带悲伤地说道—— “十年以前,一个学生在这里提问:何为革命?我告诉他,革命,就是要让四万万同胞人人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 十年过去了,与我志同者相继牺牲,我从他乡漂泊重临,革命两次于我而言不可同日而语。 今天,如果再道何为革命,我会说: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作革命。”我诧然地愣住了,我看到孙中山眼中浓稠的哀伤与深沉的痛苦,但我更看到了他面对希望的坚定,仿佛一个囚禁于黑暗中的困兽凝望着那一抹曙光,凝望着普天下沐浴在阳光中的人民。

直到这一刻,我才真正明白革命的意义!才真正明白那一群义士至死都无憾 的坚定!孙中山,并不是一个需要报名的人,他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生命而存在于影片中!他所代表的,是一种符号,是一种象征,是一种希望,是一种需要保护,需要坚定的信念!正是为了这一种信念,所以人们才始终无悔地追随着他。他们追随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种更为和平、更加明媚的未来!一种支持人走出困境的希望力量!“革命”二字,就是不惜付之以生命也要改变、革新的精]

III

电子1002班

3100204221

王志超

神!它带来更和谐的未来,但它也带来无数条生命的牺牲。

而对于我们,我们无法屈居在一个限制中永远地禁锢下去,推旧革新是永远无法避免的,这只是人们追寻和谐与完美——这一天性——的具体表现。你不去推翻,自会有人推翻。而抗争中无法避免的就是死亡。我们不可以轻视那些为革命而牺牲的死亡, 但我们也不可以去埋怨那一个革命的带头者。在革命这场战争中,那一个带头者所代表的不是他个人,是整个革命的希望与未来!因此在将近一个世纪以后的今天,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清楚地认识到现在的

和平是用怎样的代价去换得的,就是在这些惨痛的死亡中找到那一缕微光,并且 去更加执着地追寻光明,去追寻希望!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作革命。

] IV

第四篇:何谓风骨

何谓“风骨”

——读《文心雕龙

风骨第二十八》有感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刘卫征学号:1012425

何谓风骨

——读《文心雕龙 风骨第二十八》有感

摘要:何谓风骨?一直以来,对“风骨”一词总是想当然地将其与人的品格联系在一起,借以形容一个人的刚正不阿,临危不惧之类的大丈夫形象。但是真正读过《文心雕龙 风骨第二十八》之后,才发现自己以前对"风骨"的认识是多么的片面。同时呢,在阅读相关论文的同时,我发现很多人对于“风骨”一词的认识也是莫衷一是的。故在这里,笔者将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发表自己对于“风骨”的看法。

关键词:刘勰 《文心雕龙》 风骨

一、 “风骨”的历史由来

提及“风骨”,相信更多的人会想当然地将其与人的品格联系在一起,进而举出历史上诸如岳飞、文天祥一类清风傲骨的人为之例证,当然了也会自然地想到秦桧一类委曲求全、卖国求荣的大佞臣,二者相比,突出前者的高风亮节。由此可见,“风骨”一词在中国古代早已和人的品格紧密地联系起来。但事实上,“风骨”的含义仅限于此吗?或者说“风骨”一词就是为了形容士人英雄的高洁品质而产生的吗?当然不是。“风骨”绝不仅是一个形容词,而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美学范畴,广泛涉及到书法、绘画、文学等多种艺术领域。

首先,“风骨”用来评价人物,始于汉末,而到魏晋以后才开始真正的流行开来。如《宋书 武帝纪》中称刘裕“风骨奇特”,《世说新语 赏誉门》刘孝标注引《晋安帝纪》称王羲之“风骨清举”等。根据刘裕、王羲之这两位我们所熟知的人物作例证,我们就不难想象“风骨”用以评价人物的品格,多为正面的褒奖,赞誉此人的高风亮节等等。

而后来“风骨”一词被引申到画艺、书论等文学艺术中去。画论中谈风骨,始见于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谢赫在序中提出评画的六个标准,其一是“气韵生动”,其二是“骨法用笔”。前者重在风神,与神似相近,后者重在笔致的骨梗有力。谢赫又将画家分为六品,评一品画家曹不兴说:“不兴之迹,殆莫复传,唯秘阁之内一龙而已。观其风骨,名岂虚哉!”以后“风骨”这一概念,便被广泛运用于画论。“风骨”也被用于书法品评。晋卫夫人《笔阵图》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书法要录》)唐代张怀□的《书议》,始将“风骨”引入书法评论中。他说:“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又论草书说:“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

“风骨”一词用于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还是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是以怡悵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於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从借以评价人物的品格,再到延伸到绘画、书法、文学等文学师叔层面上,“风骨”一词不断地发展、充实着自己的含义。那么,从现在看来,何谓“风骨”?事实上,针对这一问题,历史上或者是当代的很多专家学者都对此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是因为侧重角度、省会时代等的不同,使得“风骨含义”的讨论往往众说纷纭,观点不一。但也正是因为“风骨”一词的多含义性,故而吸引着古今中外众多的专家学者对其的兴趣和研究。

二、 有关“风骨”的众多说法

何谓“风骨”?许慎《说文解字》上这样写道:“风,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

清明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阊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从虫凡声。凡风之属皆从风。”“骨,肉之核也。从冎有肉。凡骨之属皆从骨。”从许慎的解释上,我们更多看到的是“风”和“骨”二者的自然意义,如“风,八风也。”“骨,肉之核也。”看起来似乎与我们前文所讲到的“风骨”的品格意义没有多大的联系。可见,“风骨”在人物品格甚至是书画文学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意义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后人附加上去的。关于“风骨”的解释,最经典的莫过于刘勰的《文心雕龙 风骨第二十八》,作为第一篇专门讲解“风骨”的文章,刘勰在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而针对这一段,周振甫在他的《文心雕龙今译》中解释为:“《诗经》包括风、雅、颂三体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风排在第一,它是感化的根本力量,是志气的具体表现。因此,深切动人地表达感情,定要从注意风的感化力量开始:反复推敲地运用文辞,没有比注意骨更重要的了。所以文辞的需要有骨,好象形体的需要架起骨架:表达感情的需要有风,好象形体里含有生气。措辞端庄正直,那是文骨的成就;一起快利好爽,那是文风的清新。”而郭晋锡在他的《文心雕龙译注十八篇》中对这一段的解释是“《诗经》总括‘风’‘雅’‘颂’‘赋’‘比’‘兴’等六义,‘风’是六义中是占首位的。它是教化和感动人们的基本因素,表达作家志气的一种标志。所以,当作家内心激动,要抒发他的感情的时候,开始就应该考虑在作品中带有体现倾向激情的‘风’;在沉静地吟咏着铺排辞藻的时候,首先必须安排好作为中心题材的‘骨’。作品的辞藻需要围绕中心题材,犹如人们的身体要有撑住身体的骨骼一样;作品的情感中应该富有体现倾向的激情,犹如人们的形骸药包藏着血气一样。一篇作品的遣词造句是一意到底的话,就说明这篇文章树立了构成中心题材的‘骨’;一篇作品的情感意气奔放利落的话,就说明这篇文章富有倾向激情的‘风’。”从周振甫和郭晋锡二人对刘勰《风骨篇》这一段的解释,我们很容易看到二者之中有这样一个鲜明的区别:周振甫坚持“风是感化的根本力量”,而郭晋锡则认为“骨是中心题材。”也就是说,二者的理论在“风”与“骨”何者为第一位的问题上产生了冲突。事实上,这也正是《文心雕龙 风骨第二十八》研究中,最突出的一个争论点。

针对“风”与“骨”的关系,更多的人认为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即“风指思想感情表现得鲜明爽朗, 骨指语言端直刚健。”其实单独就刘勰的《风骨第二十八》来讲,这种解释无疑是最贴切的。因为刘勰在此文中写道:“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明确说明了“骨”的作用在于“辞”,即修辞作用,以保证文学艺术作品在结构修辞上的顺畅、刚劲;而“风”在于“情”,即抒情作用,以帮助文人画者更好地借作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来说,文学评论界的大多数人都对这一观点持肯定态度。如寇效信先生认为:“风”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作家刚健骏爽之气;二是指风与时代紧密联系;三是风是教化和感染作用的本质。“骨”主要是指对文章辞语的美学要求,只有经过锤炼而坚实遒劲,骨硬有力的辞语才符合骨的要求。 ]

但是,仍有一些专家学者持与以上不同的观点。如舒直先生在《略说刘勰的“风骨”论》中认为:“风是富有情绪色彩的语言,富有音乐性的语言;骨指文章有正确的思想内容。骨为志,即情志。”这一观点,与上述所举正相反。单从《风骨》这篇文论中来看,舒直先生的论述似乎很难成立。但是如果将目光放大到《文心雕龙》全文时,我们会发现在《文心

雕龙 体性》中发现这样一句话:“辞为肤根,志实骨髓。”而在《文心雕龙 附会》中也有这类的例证:“夫才量学文,宜正体制。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因此,从这些方面来看,“骨”确与“情志”和“事义”有一定的联系,由此推之,舒直先生的文论也具有其合理性。

那么,对于“风骨”的研究,究竟哪种论点是正确的呢?正如上文所列举的周振甫和郭晋锡相差很大的论点一样,批评界对于这一问题也是莫衷一是的,无法准确的判定到底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正像“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个哈姆雷特”一样,“风”“骨”二者的先后关系究竟怎样,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但是笔者相信每一个心中都会有一个自己侧重的方面。因此,下面笔者将谈论一下自己对于“风”“骨”的见解。

三、 我之“风骨”观

事实上,对于“风”“骨”关系的众多讨论中,我更倾向于舒直先生的论点,即认为“骨”是表情志和事义的,而非修辞,故相较于“风”来说,“骨”是根本,是灵魂。下面笔者将从历史和现实经验两个方面对此展开论述。

首先,从历史方面,笔者要提及的便是“建安风骨”。回归文本,刘勰在《文心雕龙 风骨第二十八》中用大段的记述来向大家展示“建安风骨”这一历史名词:“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故其论孔融,则云‘体气高妙’,论徐干,则云‘时有齐气’,论刘桢,则云‘有逸气’。公干亦云:‘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并重气之旨也。夫翚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沈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难道仅是因为孔融的“高妙”,徐干的“有齐气”等等,就可以使这一时期的一代诗人均可获得“建安风骨”的美誉?笔者认为这只是其原因中最微不足道的一部分而已。毕竟,相较于以前的诗人,建安诗人所表现的最突出的特点并非是他们的灵性和逸气,但是为何以前仅有“诗风”一说,而非“风骨”呢?笔者认为三国时期特定的历史环境造就了建安诗人忧国忧民,建功立业的情怀,因此较之以前文人那这种纯粹的情感抒发,多了一些骨气,故后世赞誉他们为建安风骨。

而从现实经验方面,我们可以经常听到这样的评价:某某真有骨气或是某某附庸风雅。 有骨气,是指某一个人本身具有的某种品质,是内在的,也是最重要的。而风雅,则是附庸上去的,即是后天的加工(或称修饰)之后所表现出来的,是外在的。因此,由此可以看出“骨”才是根本。同样的,一幅画,如果最开始的骨架为画好,那么即使你用再多的笔墨去修补,也是无济于事的,当然在此笔者并不否认修补会起到一定的改善效果,但是要想达到股价完美时的那种效果是绝不可能的。故对于作画来讲,轮廓的勾勒是重要的,对于人来讲,内心情志的塑造是重要的,对于文章来讲,准确的表情达意是重要的,而这一切,均可用“骨”来表示,故相较于“风”,“骨”是更重要的。

当然,突出“骨”的重要性,只是为了表达一下自己对于上述观点论证的看法没,而不是就此否定了“风”的作用。其实从根本来讲,“风骨”本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词,而这互为表里,互为补充。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 风骨第二十八》中所讲的那样:“赞曰:情与气偕,辞共体并。文明以健,珪璋乃聘。 蔚彼风力,严此骨鲠。才锋峻立,符采克炳。

最后,笔者想通过此文告诉大家,或许关于“风”“骨”的论争还会再继续下去,但是

请决不要因此就割裂了二者的关系。在未来的生活学习中,无论是做人做事,亦或是文学艺术的创造过程智中,时刻保证“风”“骨”的互为表里,只有那样,才能造就据有骨气的作品,成就自己有骨气的人生!

参考文献:周振甫 《文心雕龙今译》 中华书局

周振甫 《文心雕龙注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

郭晋锡《文心雕龙译注十八篇》 兰州人民出版社

刘永济 《文心雕龙校释》 中华书局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百度文库《试论<文心雕龙>风骨篇》等

第五篇:何谓“村级一事一议”

一事一议”制度,就是把涉及到村里的重大事情,比如水电费收取标准、村里公共设施建设、村镇土地开发、宅基地占用、计划生育指标的分配、救济款物的分配、重大民事纠纷调解等等,先由村“两委”会集体讨论,确定议题或提出初步意见后,再交给村民代表进行“一事一议”,由村民代表讨论决定。 “一事一议”管理制度

一、村级范围内兴办水利、农田基本建设、修建村级道路和桥梁、植树造林等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所需资金和劳务用工,可通过“一事一议”筹集。

二、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遵循“量力而行、群众受益、民主决策、上限控制、使用公开”的原则。

三、“一事一议”的审批程序:年初村委会提出预算方案,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报乡政府审核,送市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执行。

四、经过审批的筹资筹劳一律填入负担卡,由村委会按卡组织收取,按议定的用途使用。

五、“一事一议”筹集的资金属村集体所有,所收资金全部交乡农村财务代理中心代管。

六、村集体生产、公益事业完工后,要及时办理决算,对“一事一议”资金的收支情况要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一事一议”制度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有利作用

1、有利于增强农民集体意识。“一事一议”制度的推行,可以让广大农村群众通过交流讨论,在积极的思想斗争中就建设本村集体公益事业达成共识,形成舆论压力,唤醒半睡状态的集体意识,集群体之力,办群体之事。

2、有利于加速村民自治进程。“一事一议”制度的推行,可以为农村群众参与村内社会事务管理、提高参政意识搭建一个良好平台,促进农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目标的实现,加快村民自治的步伐。

3、有利于提高生产生活水平。“一事一议”制度的推行,可以通过筹资筹劳聚集力量,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兴办集体公益事业,降低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成本,改善居住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4、有利于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一事一议”制度的推行,可以明确农村群众的负担水平,杜绝“三乱”现象发生。通过集体讨论决策,有多大力就办多大事,做到公开透明,保证了农民负担控制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

二、推行障碍

村内“一事一议”制度还存在知晓面窄、使用率低、程序不规范、效果不明显等现象,全面推行还存在诸多障碍。

一是认识上的误区。部分乡镇认为“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是村民自治范筹内的事,村委会上报了才审批;部分村通过“一事一议”的形式筹资筹劳,却认为没有必要按规范程序运作,只要达到目的就行;部分群众认为税费改革后的农田水利、修路架桥、校舍维修是政府的事,不是农民个人的事,对兴办公益事业无兴趣。

二是宣传中的弱区。县减负办侧重于对“一事一议”程序规范性的审核,乡镇侧重于审批,农经站侧重于资料的把关,村级组织侧重于议事的结果。普遍存在重视不够、形式不多、力度不大的现象,致使外出务工人员、居住偏远的农户、年老体弱的农民了解、参与率较低。

三是操作时的痛区。居住分散、流出人员多、办公经费紧张的农村现状导致议事成本高、成功率难以保证,“一事一议”开展中存在“二难”现象:村民意愿集中难。农民忙于生计,认识水平参次不齐,加之多数村的公益事业年初无总体规划,想到哪儿干到哪儿,存在“众口难调”的现象。其次,议定事项落实难。开展“一事一议”的依据是税费改革政策和各级政府的文件,主要靠农村群众的自律和舆论压力,议定事项执行中有一定难度;投入大量人力、精力议定的事项,按政策规定筹集到的资金和劳力,相对于山区兴办农村公益事业高成本的现状,无疑于杯水车薪,陷于尴尬境地。

三、解决途径

1、加强宣传引导。首先要提高农村广大基层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认识,剃除可有可无的思想,使“一事一议”成为推动新农村物质基础建设的动力。其次要通过各种媒介,与当前农村各项工作的宣传有机结合,大力推广典型经验,引导群众积极主动地关心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2、把握政策界限。要始终坚持“量力而行、群众受益、事前预算、上限控制、有事则议、无事不议、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原则,明确议事范围,严格议事程序,及时上报材料,保证政策的有效落实。

3、加强监督管理。县减负办、乡镇政府和各级农经站要履行好监管职责,做好事前引导、事中指导、事后审计,保证“一事一议”制度执行中的公开透明,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防止农民负担反弹,顺利推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推动新农村建设。

4、创新推行机制。在春节务工人员大量返乡之际,准确把握政策规定,抓住有利时机开展“多事一议”,通过提高议事效率来降低议事成本。本着取之于村民、用之于村民的原则,对兴办本村公益性事业的劳、资缺口,可采取群众自愿捐资的形式,争取绝大多数村民和本村大户、工商业户的支持,达到既不违背农民负担各项规定,又能筹集到足额的劳动力和资金,顺利实施公益性事业建设的目的。

上一篇:核心素养学生数感下一篇:衡水中学心得体会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