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执法的心得体会

2023-02-12

受到生活、学习、人和物的启发,我们会得到一些心得体会,将这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能让我们获得更多新的思想。如何写出吸引人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性化执法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人性化执法的心得体会

论公安交警的人性化执法

“以人为本”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各地公安机关出台了不少人性化执法举措。涉及公安交警的有路面勤务管理、事故处理和车驾管等与广大交通参与者息息相关的多项业务。然而,一些驾驶员利用人性化执法举措规避交通违法行为处罚,责难辱骂民警,更有甚者还与执勤民警发生肢体对抗。如“绿色通道”竟成“违法通道” 每当面对车辆驾驶员明知自己违法,却还敢理直气壮地喝斥,民警很无奈,因为这些车辆受“绿色通道”政策的保护,有人性化执法的内因,因此成交通安全管理的一大难点。“绿色通道”,顾名思义是指运送鲜活农产品或瓜果蔬菜车辆的通道。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理应完全照顾放行。然而,现实中“绿色通道”中车辆的违法行为相当普遍,有些甚至到了严重违法的地步,对交通秩序的维护与交通事故的预防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其中一些较为常见的违法行为如:污损牌号、灯光不全、安全设施不全、超载、超速等。夜间行车灯光不全就极易引发交通事故的发生,加之超速、超载等严重违法行为的存在,更容易造成机动车刹车距离过长、惯性过大引发事故;污损牌号,号牌不清又对交通事故的侦破带来一定的难度。人性化执法举措的出台无疑束缚了管理手脚。个别民警甚至认为,人性化执法本身与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相悖。结果,民警人性化执法成了公安机关“作秀”和“跟风”。究竟什么是人性化执法,如何把握人性化执法,人性化执法与构筑和谐社会又有哪些关系?笔者作以下浅谈:

一、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涵意

人性化执法是指民警在执法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在尊重当事人合法权益前提下,依据法律程序进行理性化执法活动。要求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尽可能地对当事人的关心、尊重、理解和关爱,执法态度、方式和手段的体现人性化,为执法实践活动增添了人道主义色彩,使公民在承担义务和责任的同时,能保持其作为“人”的地位和尊严,是公安民警保障人权的具体体现,更是实践“人民公安为人民”宗旨的集中表现。人性化执法包含了“热情服务”与“严格执法”两层含义,“人性化”与“执法”两者互为依托,互为映衬,其目的在于通过规范文明的执法体现民警高效热情的服务,通过高效热情的服务为民警严格执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人性化执法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要把握住热情服务和严格执法的尺度,由于个别民警为民服务意识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对待驾驶员态度生硬,不能耐心倾听违法行为人的辩解,导致群众投诉不断。还有一些民警热情过份,不敢大胆管理,甚之于视而不见,闻而未管,形成放任。二是态度粗暴,语言不文明,引起群众不满。三是处置违法事件和违法当事人的时候,不耐心倾听对方辩解,甚之随意挥手摇头,表现出不爱听,不耐烦,很讨厌的样子。随之而来的便是群众对整个警察群体的否定,由此导致群众或当事人不主动配合、甚之不理解交警执法工作。四是一些民警不注意个人形象,穿着不讲究,行为很随意,做事霸道等。从我国国情和我们面临的执法环境看,坚持人性化执法是公安机关执法的方向和根本,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民警始终是人民群众的服务者,是和谐社会的维护者和捍卫者。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满意了,就减少了社会的对立面和矛盾点,公安民警对构建和谐社会就作出了最大贡献。目前,各地有关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但并不是每一项人性化执法措施的出台都能达到百分之百让人满意的效果。

三、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尺度把握和定位 一是严格执法应与人性化执法两者之间要达到刚柔并济,互为补充的目的。严格执法蕴涵、保障法的基本原则,达到排斥人的主观影响和人情的因素。而人性化执法则强调在执法过程和程序中,体现出执法主体对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的尊重、对人本身的人文关怀。它强调尊重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强调从人本身出发,从人的地位、尊严和权利的角度出发,改善执法态度,完善执法方式和手段,通过正确处理打击与保护、公正与效率、执法与守法的关系而实现整个执法过程与目标的辨证统一。 二是人性化执法是执法态度、执法方式的改变,目的是为了杜绝暴力执法和随意执法,事实上法律赋予民警的职权和职责的本质没变。如果因为强调人性化,民警担心被投诉而执法不严,对不法行为、抗法行为迁就忍让,不仅会导致执法目标无法实现,执法效果和质量也会受影响,而且还会纵容违法,模糊是非界限,破坏人们对法治的遵从、维护和信仰,而受到伤害的还是作为普通公民本身。这是对人性化执法的曲解和异化。因此,人性化执法并不意味着是对违法行为的无原则迁就,也不是刻意减弱执法的力度,更不能将人性化曲解为法外施恩、人情执法。如果该执法时不执法,利用人性化执法减轻对亲戚、朋友的执法力度,那么法律的执行将失去公平和威慑力,其结果就是削弱和亵渎法治的权威和尊严。因此,人性化执法有其必要的限度,不能随意扩大,对人情的考量必须限制在理性的范围内,防止人性化执法演变为人情化执法,从而走向法治的对立面。

三是人性化执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教条的法律充满人情,使当事人对立的情绪获得某种宣泄和缓解,促进民警与当事人之间的理解、沟通与互动。在法律本身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民警成为“活的法律”,代表法律对当事人进行裁断。民警与当事人两者间的互动、交融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基本元素。人性化执法对民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它要求民警通过为民、便民、亲民、爱民的形象,进一步体现立法本身包含的人文关怀,让公民在领略法律所带来的威严与神圣的同时,也享受法律所固有的温情和体恤。

四、在构筑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交警人性化执法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一)在事故处理岗位、车驾管窗口、宣传教育等执法和服务环节中,处理好与构建和谐社会不相协调的问题。 在执法执勤中正确处理好宽严相济、惩教结合的关系。交警在路面执勤执法中不可避免地要和当事人产生矛盾点和冲突点,如何处理好矛盾点和冲突点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作为交警一定要充分学好、用好《道路交通安全法》,做到宽严相济,既要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又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的一面。积极在事故处理中推行“阳光警务”,打造“亲民交警”形象,时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执法理念,以情系群众、心怀百姓的真实情感赢得群众拥护,在细节问题上体现我们的关爱,主动与保险等有关单位联系,做好事故当事人特别是受害方的赔偿和安抚工作,把党和政府的关爱传递给他们。以便民利民为标准,进一步提高车驾管窗口服务质量和效率。多研究和出台一些便民利民的举措,在工作中,做到不利于解决矛盾的话不说,有理的话要好话好说,解释的话要说透说清楚,对需要我们登门服务的,就要走出去主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设置一些“便民绿色通道”,例如为现役军人设拥军通道,为外商设特办通道,为老年人、残疾人、孕妇设便利通道等。宣传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因人因地而异,要把说教式宣传转为人性化宣传,在宣传教育中融入更多的家庭和社会责任,真正做到入情入理、入耳入心,既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又达到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目的。

(二)在民警的思想教育中,处理好与构建和谐社会不相协调的问题。 从根源上消除“以权管民”思想。常言道,法律是无情的,但是,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中,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却是对人的关怀,对人权实现的保障。作为公安执法工作的重要窗口,交警代表着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的形象。群众认可与否、为经济建设服务效果与否,关键就要看民警形象和素质养成、执法能力、执法服务效果等方面。多年来,上级公安机关为强化民警素质建设,经常性的开展大练兵、大讨论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纪律作风整顿等,从思想到业务、从执法形象到素质养成,使民警素质和执法水平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其宗旨就是要通过训练教育,使交警能够从内心深处理解执法为民理念的深刻内涵,用规范的执法和爱民情怀服务与人民,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寻找到准确的切入点。要想提高交警队伍的人性化执法水平,就必须不断加强学习。不仅要学习和熟练掌握交通管理法律法规,还要多涉猎一些心理学、公共关系学、逻辑学等社会学科,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样在执勤执法和做群众工作时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如果不学习、不提高,那人性化执法也就难以落到实处。

五、构筑和谐社会与交警人性化执法相互促进

(一)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 现在的驾驶人已经由生产型逐渐向生活型转变,许多驾驶人和交通参与者的素质远远高于我们这些执法者。随着驾驶人员结构的不断变化,交通管理工作难度也越来越大,靠传统的经验来执法和服务,已经不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我们必须不断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开展执法和服务工作的新方式、新方法,突出人性化执法,这样才能真正担当起维护社会和谐的重任。例如,在执勤执法中,先礼后话,使用规范执法用语,树立了良好形象,缓解处罚与被处罚的矛盾。有的不法驾驶人想故意激怒民警,找民警的“破绽”,最终达到逃避法律处罚的目的。对于这些人,作为民警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骄不躁,严格按照程序,不漏任何一个步骤。在执勤执法过程中,难免遇到蛮不讲理、态度强硬的违法人,要采取亲人式的对待,亲情的态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热心的话语化解矛盾。要借助群众力量,争取群众支持,化解矛盾,因势利导,顺利开展工作。总之,交警工作不能紧停留在交通管理和业务工作服务的这一表面层面,而是要在这些基础上,不断延伸服务触角和服务项目,让群众真正的体会到交警无处不在。

(二)贯彻“公平公正原则”,掌握执法尺度,确保执法行为落到实处。 作为交警,第一要务就是维持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确保道路安全畅通。我们在执法时应该严格按照法定条款和程序执行来进行。我们要认识到,人性化管理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种人性化应该是以法律为前提的人性化。在一个法制社会里,法律才是至高无上的。人类社会需要规范,而不能仅以简单的“人性”予以约束。由此,我们执法部门对人性化执法应该有自己正确的理解。人性化执法不等于不执法,更不能变成部分违法违规者的保护伞。这就要求我们在执法过程中始终贯彻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事实清楚,运用条款适当,程序合法;同时要切实牢记执法为民,急人所急,妥善处置弱势群体的违法,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三)以文明执法,热情服务为准则,讲究细心、公心、耐心和爱心,提升执法形象。

一是细心。细节决定成败,执法交警不注重细节,绝对是一种失误甚至是错误。交警执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认真细致,否则,1%的失误就可导致100%的失败。无论是与群众沟通,还是调查取证,直至作出相应处罚,均须细之又细,用心做好群众工作,消除抵制情绪,避免发生摩擦冲突。二是公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民警必须做到“不因内外有别而厚薄,不因关系亲疏而失衡,不因人情干扰而变形,不因案件难易而松动”。切记,权力人民给的,用权为人民,要一视同仁,不搞特殊化。如此,交警执法才能让群众心服口服,才能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三是耐心。交警执法的过程也是与群众交流的过程,要求执法民警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克服一切不良情绪,耐心地不厌其烦地解释,一次不明白就解释两次三次,直至群众理解为止。有些民警不免产生疑问,这样岂不太浪费时间?其实这就进入了一个误区,交警执法的目的是保护当事人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磨刀不误砍柴工,执法一次,杜绝今后,与屡教屡犯甚至因当事人的不理解而上诉上访,孰轻孰重,相信所有的人都能掂量得出。四是爱心。视人民群众为亲人不能只作为口号挂在嘴边,而应带着感情体谅人民的疾苦,把心交给群众,把根扎进群众中间,始终与群众打成一片,时时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时时刻刻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建立亲民、忧民、爱民、为民的不解情节,人心才顺,人民才服,才能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四)把提供“人性化”服务贯穿于交通管理始终,与构筑和谐社会相辅相成。 人性化执法是一个对公安民警新的执法要求,对于一直以来以管理者自居的执法人员而言,是一次执法思想和观念的革命。交警执法不能凌驾人民之上,不能脱离群众,要善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情况,解决问题,随时随地进行换位思考,树立热情服务,踏踏实实办事的良好作风。要坚持“以人为本,便民利民”的服务宗旨,不断丰富交警服务品牌内容,积极推出便民服务、预约服务、绿色通道服务、加班加点服务等“人性化”的服务方式。尤其是在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执法办案民警不能为执法而执法,不考虑人民群众的情感,伤害群众的利益;要怀着对群众的热爱之情开展工作,人性化的处理,尤其是在弱势群体的问题上更要体现交警的人文性关怀,避免引发群众上访,危及到社会治安和稳定,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二篇:浅谈交通警察如何做到严格执法与人性化执法的有机统一

文山市大队法制办 周世珊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于2004年9月正式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并指出那将是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的社会”。在此背景之下,公安机关提出了人性化执法。人性化执法理念提出以后,社会上有些人对严格执法提出了质疑,认为严格执法必然造成执法者与被执法者之间的对立,是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干扰、破坏。但实际上,严格执法与人性化执法看似矛盾但却是有血肉联系的有机统一体 ,如何在严格公平公正执法中糅入人性化的执法,又不失法律的威严是我们执法部门应该认真探讨的问题。把从法治的角度来说,善良的执法者不能代替严肃的法律本身,严格依法办事,才是人性化执法的本源。交通民警如何把握好"度",怎样在严格执法中体现我们的人性化执法,怎样既体现了法律的严肃性又彰显了人性化的执法。本人结合实际的工作实际,就交通警察如何处理好严格执法与人性化执法之间的关系,做到两者的有机统一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严格执法”的重要性及意义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在法制国家,法律在人们心中既是严肃的又是神圣的。法律是靠人来执行的,法律秩序也是靠人来维持的。

1 如果执法不严、不公,就必然影响法律的严肃性,也是对神圣法律尊严的亵渎。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披露的数字显示,“醉驾入刑”实施两年来,全国公安机关共查处酒后驾驶112起,同比下降39.3%,其中,醉酒驾驶机动车37起,同比下降42.7%,酒驾和醉驾行为总量大幅下降。酒驾的查处数与真实发生数,也许并不能完全画上等号。但“醉驾入刑”的社会效果,却真实地呈现在我们身边。两年前,酒桌上的一句“开车不喝酒”多半会引来一阵嘲弄。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了“喝酒不开车”这一安全驾驶的底线。观念的深入人心,既受益于科学的立法,也受益于执法机关对法律的切实执行。

(一)“严格执法”是国家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更是我们不可怠倦、不可违背的法律义务。交通警察代表国家依法行使管理道路的职权,对交通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罚,具有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而每个交通参与者也都应该自觉遵守法律,在《道路交通安全法》范围内参与交通活动。绝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或蔑视法律的权力。对视他人生命为儿戏的严重交通违法者,交警要敢于严格执法,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二)“严格执法”是交警用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实际行动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严格查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是道路交通管理行之有效的重要环节,是遏制重特大交通事故发生的关键之所在。严格执法的结果2 保护的是大多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创造和谐社会构建了一个安全、文明、畅通、高效的道路交通环境。

(三)“严格执法”是遏制重特大交通事故发生的关键所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道路交通管理水平,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仅靠口头上的教育不一定能收到满意的效果。罚就是要让交通违法者为他的违法行为付出代价,达到自我约束和教育的目的。罚不是目的,罚的本身就是教育,是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教育手段。所有的交警只有不折不扣地执行《道路交通安全法》,敢于抵制不良风气的干扰,依法从重从严处罚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才能真正达到交通管理的目的、实现交通管理的意义。对此,我们认为严格执法,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就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就是“以人为本”、“人性化执法”的充分体现。如果交警对交通违法行为采取放纵、敷衍的态度,就会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危害,那就是对人民群众的不负责任。因此,我认为“严格执法”不仅与“以人为本”、“人性化执法”不相矛盾,甚至是相辅相成的。

二、何谓“人性化执法”

所谓“人性化执法”,是指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在充分尊重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依据正当有序的程序进行理性化、非歧视性的执法活动。它集中表现为执法过程中的人文关怀,表现出理解、尊重、

3 关爱和帮助,其实质为以人为本,促进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提高执法质量和效果。这是执法的深化和完善,是执法技巧、管理模式、服务方式等发生变化的外在体现。具体地讲,“人性化执法”包括了两层的含义:一是“人性化”,二是“执法”。从表面看,他们相辅相成,将法律的教育功能与惩罚功能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追求执法公正与执法效果的统一。但就深层次讲,其中也存有主次关系,即以“执法”为主,“人性化”为辅。

(一)“人性化执法”绝不能滥用为“人情化执法”。文山大队法制办公室2012年接待群众关于交通违法处理方面的投诉15起,其中反映民警在违法处理过程中没有人性化执法的就有10起。他们普遍认为,不管何种交通违法行为,就应该以教育为主,不应该加以处罚,更不应扣分。实际上执法加上“人性化”这个限定语,不等于就授予了执法人员一柄“尚方宝剑”可随意滥用自由裁量权。在法治社会里,法律是至高无上的,若曲解“人性化执法”的内涵,对违法行为迁就姑息,最终会导致执法偏私。既然是“执法”,执法人员就必须遵守依法办事的底线,即必须符合严格的执法程序、执法要求以及法律法规所产生的后果,因为再小的执法行为都维系着法律的尊严和法制权威。“人性化执法”所包含的“文明执法、热情服务”之义,绝不能理解为是执法内涵的“威”外加“恩”、“分外”的帮忙,也不能把对行政相对人的迁就迎合曲解美化成“人性化”,更不能片面地认4 为“人性化执法”等同于从宽处罚,让执法人员有理由和借口去办有损人民利益的“人情案”,因为在执法中,“罚不当罚”是错误的,“当罚不罚”同样是不对的。因此,人性化执法不等于不执法,将“人性化执法”泛滥成“人情化执法”,势必使法律法规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惩罚作用,也给“人情大于法律”留下空间。

(二)“人性化执法”绝不意味着人为降低执法标准或不执法。“人性化执法”的一个根本前提,是要以法律为准绳,在不降低执法标准的前提下,对公民的正当权益给予保护,这也是“人性化执法”的应有之义。因此,“人性化执法”不是没有原则的执法,它必须在现行法律的框架内,通过执法人员的具体行为来体现其权威性。唯有这样,执法人员才能在执法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听取行政相对人的意见建议,充分尊重其人格,切实维护其权利,给予其人文关怀,从而实现公正执法与执法效果的统一。而为迎合“人性化执法”而故意降低执法标准甚至不执法,则是建立在司法不公的基础上的人性化,是与法治精神格格不入的人性化,只会使执法失去严肃性和公正性,损害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最终变成部分违法违规者的“保护伞”。

(三)“人性化执法”绝不等于“不平等执法”。现代法治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不得因执法对象的不同而区别对待,执法人员不能对一部分人实行“人性化”,而对另一部分人不实行“人性化”,从而亵渎法律的

5 公平、公正原则。然而,在执法过程中常常出现的因违法者身份不同而给予不同程度行政处罚的事,不禁让人对“人性化执法”在遵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方面产生了怀疑。同一部法律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执行标准,这无疑是亵渎法律精神、牺牲法律尊严。因此说,“不平等执法”是与法治之路南辕北辙,是最大的不人道、不人性化,也势必影响到“人性化执法”的正确实施与发展。

(四)“人性化执法”要求在执法过程中尊重人的价值及各项基本权利。在执法过程中,尊重人的价值及各项基本权利,可分为对己和对人两方面:一是执法者要尊重自己的人格,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丧失人格,“人性化执法”不等于万众叫好,执法人员如果被感情和社会舆论所左右,抛弃人类社会所认同的保护人权原则,将导致执法与“人治”无异;二是要尊重他人的人格,维护他人的合法权利,体贴和顾及别人的感受,以求得公正执法和执法效果最佳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性化执法”既是尊重他人的人格,也是尊重自己的人格。

三、严格执法与人性化执法是有机的统一

我们在分析了严格执法的必要性与如何界定人性化执法后就能明了为什么说人性化的执法是与严格执法是有机的统一体,是相互为依托的是相辅相成、互相统一的辩证关系。作为一名交通警察要明确的是牢固树立立警为民、执法为民意识,不断提高执法水平,追求严肃执法和社会效益的6 统一,把为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服务作为交通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树立为民意识。群众的满意不满意作为我们交通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从警为民意识,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提高执法水平,维护法律的尊严。执法为民是交通民警最基本的行为准则。要坚持执法为民,就要处理好严格执法与人性化执法的辩证关系,既要坚持严格执法,也要倡导人性化执法,要用良好的态度,文明的语言,规范的行为让人民群众有亲切感、信任感。

(二)树立公正意识。严格执法依托的是法律的公正性。作为交通民警怎样保障公正,这就要求我们在执法过程中程序的公正性。程序公正是执法公正的重要保证。要做到执法公正,必须要有严格的程序作保证,要切实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重实体,轻程序的思想倾向。必须要提高按程序办事的自觉性,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坚持按程序办事实体公正是执法公正的具体体现。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在认定事实上要符合客观真实,在适用法律上要符合客观事实,特别是一些新出现的情况,要运用法律的基本原则和法学原理,努力找出新的对策和方案来解决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确保执法公正性。形象公正是执法公正的基本要求。树立交通民警的公正形象,会对交警执法起到积

7 极的促进作用。人民群众评判交警部门执法是否公正,首先就看交警部门的形象是否公正。交警部门具有了良好、公正的形象,人民群众对此就会有公正感、信任感。交警部门的公正形象是靠全体交警同志共同塑造的,交通民警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思想修养和依法、规范、文明的执法水平,才能体现交警部门执法的公正性。因此,加强消防警官自身修养,树立起良好形象,才能真正实现执法公正。所以公正意识是人性化执法的基本保障,交通民警只有树立好了公正意识才能做到人性化执法的合理化。

(三)提高执法水平。还必须要强调的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自身素质过硬才能肩负起群众赋予我们的权利,才能做到执法中严格,在执法中有法可依才能使人性化执法不是一句空话。加强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交警队伍,认真贯彻从严治警的方针,建立起与新形势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提高交警队伍的综合素质。在思想上,思想政治教育与形势教育相结合,弘扬先进典型,端正执法思想,使交通民警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澄清思想上的是非,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和正义感,发挥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精神,始终保持坚忍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践行三个代表。在业务上,加强岗位培训,抓好学历教育,提高交通民警的文化层次。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公正廉洁、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交警队伍,真正树立交警部门公正、廉洁、文明、高效的良好形象,从根本上保证严格执法8 与人性化执法的统一。加强内部管理。应该坚持从自身出发,以五条禁令为基点,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积极创造优胜劣汰环境,使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率。在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力度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与说服教育相结合,建立优质案件评选制度,确立标准,量化考核、奖惩兑现,提高执法质量和效果,增强社会效益。

总之,明确人性化执法的真正含义是为了进一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也是严格执法的必然要求,我们明了的是法律的严肃性明确的是执法中的错误倾向,扭转的是人性化等同于人情化的执法。严格执法与人性化执法相辅相成,是法律的要求更是社会大众的要求,是我们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结果,更是时代进步的必然。我们交通民警明了严格执法是人性化执法的必然保障后在遵循法律的要求下,不断完善自身的执法质量,自身的执法形象,推进执法公正公平。

第三篇:城管人性化执法

城管人性化执法,为她破例办理临时占道手续

袁芬家的不幸遭遇很快被她所在辖区的钟楼城管行政执法大队队员了解到了。“她以前就经常在西横街小学门前摆摊卖鸡蛋饼,由于没证,每次让她离开她都很配合;最近我们怎么劝她离开她都不肯走,仔细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家里遇到困难了,听说她儿子受伤比较重。”钟楼城管荷花池中队中队长顾再良告诉现代快报记者。

随后,顾再良把相关情况汇报给了钟楼区城管局。为了能更好地人性化执法,钟楼城管决定帮助袁芬在现在的地点破例办理道路临时占用许可证;同时也对她的经营行为提出了要求,比如必须在规定时间出摊。

昨天,钟楼一名城管执法队员找到袁芬,告诉她正在为她破例办理许可证。袁芬多日愁云不展的脸上终于露出些许微笑,她说:“以前我看到城管就怕,虽然他们的态度也不错,但是做生意总是不安心。这下好了,我能够踏踏实实做生意了。”

第四篇:浅谈交警人性化执法

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民主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各界对行政机关执法的要求越来越高,公安交警部门作为国家行政执法的重要窗口之一,现党和政府的形象,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何在执法中体现人性关怀,已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和自身重点思考的问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有少数干警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意识树得不牢,执法指导思想不端正,执法水平和执法素质不高,执法手段粗暴,交通秩序不尽人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警的整体形象。作为交通管理部门的执法者,如何使自己的执法行为得到交通参与者的理解和支持?如何在消除违法行为的同时使之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改善交通秩序?走人性化执法之路势在必行。

一、人性化执法含义

首先,我们要清楚什么是人性化执法。"人性化执法"顾名思义,有两点意思:一是"人性化",二是"执法"。这两点相辅相成,但其中也有主次关系,即以"执法"为主,要合理运用执法权,保障守法者的合法权益,对违法者予以处罚;在公证执法的同时,彰显人文关怀,提高群众对执法行为的满意度和支持率。

人性化执法就是公安交警在执法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在尊重当事人合法权利,理解和照顾当事人感受的前提下,依照法定程序严格管理道路交通事务,宽严相济、刚柔并蓄,既要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又要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实现执法公正与执法效果相统一的执法原则。公安机关作为执法者不能威严有余而仁善不足,既要尊重法律的权威,又要体现人性的关怀,以保障人们法律、权利上的公平,自觉做到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的有机结合,要求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尽可能地对当事人关心、尊重、理解和关爱,执法态度、方式和手段的体现人性化,为执法实践活动增添了人道主义色彩,使公民在承担义务和责任的同时,能保持其作为“人”的地位和尊严,是公安民警保障人权的具体体现,更是实践“人民公安为人民”宗旨的集中表现,把人性化执法服务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新的平台,从而构建新型和谐警民关系。

二、人性化执法应把握的几个方面

1、充分尊重行政相对人人格

对行政相对人人格的尊重,不仅有助于开展有效的执法管理工作,更有助于树立执法者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在行政处罚中,执法者与行政相对人是一对不平等的关系,执法者代表国家行使法律,有国家强制力作为保证,占据强势地位,而客体相对弱小。这种先天形式上的不对等是无法加以改变的。但就人格而言,执法者和行政相对人是平等的,理应相互尊重。作为交警,如果能够充分尊重被管理者的心理感受和人格尊严,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情动人,带着感情去执法,用心去关注人、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让人们感受人道主义精神,感受真情实意,那么就会得到当事人的积极配合。现在,人们越来越希望自己在参与交通过程中,与管理者进行平等,平和地交流。因此,管理者在执法过程中,应尽可能使用柔和的语气语调。这样会给当事人亲切感和认同感,使当事人感到放松和舒适,可以起到化解矛盾,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提高管理效率的作用。当然,对一些恶意违法的行政相对人,也可以酌情作出严厉的警告。但是,无论是和风细雨,还是当头棒喝,都要时时意识到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教育或给予某个种类正确、幅度适当的处罚,使行政相对人意识到其行为的危害性。

2、充分保障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

在交通违法行为处罚过程中,有些民警往往容易忽视告知行政相对人陈述和申辩的权利这一环节,甚至有的行政相对人在自行陈述和申辩时,民警对行政相对人的陈述、申辩以及合理建议臵之不理,还存在着“你说归你说,我罚归我罚”的这种情形。这一方面反映了某些民警在当前的执法活动中,还存在着重实休、轻程序不合时宜的旧思想、老习惯,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具体行政执法中,要充分保障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还更有待于提高。因此,在执法层面上讲,行政管理方必须对行政相对人履行告知程序,而从人性化角度考虑,民警不仅要认真听取行政相对人的陈述和申辩,而且要在认真听取行政相对人的陈述和申辩基础上,进一步核实情况,依法作出适当的行政处罚。

3、充分与当事人进行有效沟通

交警在执法过程中,与当事人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这既可以说是一个群众观念在执法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也可以说是交通安全管理中人性化执法休现的前臵条件,特别是在处理交通事故中,犹其显得重要。我们常常会看到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当事人往往会向其他熟悉交通法律法规的亲戚朋友咨询,而对处理民警的解释则将信将疑,有的甚至和民警发生争执,导致事故迟迟得不到依法处理。作为民警,该如何与当事人及时进行有效的沟通,以打消当事人的疑虑,处理好交通事故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拉近与当事人的心理距离;先询问当事人身体怎样、车辆损失如何,再问事故的发生过程。处理民警适时地关心,增加人情味,有利于拉近双方的距离。其次,在聆听双方陈述时不偏听偏信,不轻定责任,不妄下结论。聆听当事人的陈述一方面传达了管理者对当事人的尊重,另一方面有利于掌握当事人的情况,而在处理事故过程中,除了以上两点之外,还能表明管理者在处理交通事故时的慎重。反之,很可能面会引起当事人的逆反心理,认为交警处理事情太草率,甚至可能会发生因为当事人不认可事故责任,而拒绝在事实部分签名,导致事故现场不能迅速移开,影响道路通行。

三、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尺度把握和定位

一、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宗旨,从根源上消除"以权管民"思想。

常言道,法律是无情的,但是,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中,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却是对人的关怀,对人权实现的保障。我们讲"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作为执法者,首先要消除以管人者自居的特权思想。那种认为自己手中有权,就可以高人一等,就可以为所欲为的思想是千万要不得的。我们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是神圣的,我们所说的权利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责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zyk同志多次讲话强调,公安机关要把"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历史使命。作为道路交通管理部门的执法者,作为一名交通警察,人民赋予我们的权利就是管理道路交通秩序,依法查处交通违法行为,依法处理道路交通事故;同时,我们的责任就是维护道路交通秩序安全、畅通,减少交通违法行为,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任何时候,我们心里都要记得我们是一名警察,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以“文明执法,热情服务”为准则,以人为本、与民方便,提升执法形象。

现代社会所倡导的"人性化",或者说是人文关怀,归根结底是基于我们人类共有的同情心,它的表现形式就是尊重与关爱。不滥用强制措施,亦即我们平时宣传的"教育为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藉此塑造执法人员形象,彰显人文内涵。这就要求广大交通民警在刚性执法的同时,要学会尊重人,要以人为本,服务为重。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我们执法的根基;人民群众的满意,是我们执法的意义。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每一个执法者带着感情去执法,换位思考来监督,在严格执法的同时,以人为本,服务为重。 “人性化执法”,其实质是亲民执法,让习惯于领教法律的威严的民众享受到法律的温情。以往,交警在查处一些不戴头盔的摩托车驾驶员时,往往是罚了款后就放行,而在一些地区,交警部门对摩托车驾驶员驾车时不戴头盔,除按规定处罚外还会主动借给违法者一顶头盔。被查处的违法驾驶员对此做法非常赞同感觉心里暖洋洋的。这只是一件看起来很小的事情,交警在执法时只需面带微笑打个敬礼、告知其违法行为、送上一顶头盔、叮嘱一声请注意安全,在群众的心里执法形象就得到了很高的分数,群众由此对整个执法队伍满意度和支持度就有了很大提升。由此可见,人性化执法并不是很难做到的,往往就是一个细节体现整体,只要在工作中切实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牢记党的宗旨,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为人民群众诚心诚意地办实事,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诚心诚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人性化执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

三、贯彻“公平公正原则”,掌握执法尺度,确保执法行为落到实处。

作为交通警察,我们的第一要务就是维持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确保道路安全畅通。我们在执法时应该严格按照法定条例和程序执行来进行。我们要认识到,人性化管理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种人性化应该是以法律为前提的人性化。在一个法制社会里,法律才是至高无上的。人类社会需要规范,而不能仅以简单的“人性”予以约束。由此,我们执法部门对人性化执法应该有自己正确的理解。人性化执法不等于不执法,更不能变成部分违法违规者的保护伞。这就要求我们在执法过程中始终贯彻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事实清楚、运用条款适当、程序合法;同时要切实牢记执法为民,急人所急,妥善处臵弱势群体,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四、提高执法者的素质、完善监管制度是人性化执法的保障。 推行人性化执法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有待于交警执法者观念的转变和执法素质的不断提高,因而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特别是要加强执法权力观、执法地位观、执法利益观的教育,要培养我们交警队伍的服务意识、正义感与社会良知。坚持执法为民,从严治警,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按照公安部zyk部长所说的,“人要精神,物要整洁,说话和气,办事公道”的要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严格规范执法,切实履行职责,坚决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尊重和保障人权,不与民争利,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全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不断推出便民利民措施。要完善监督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执法责任倒查制、投诉追究制、执法监督制、执法曝光制、执法考评等制度,并且对执法情况进行不定期地明查暗访,及时发现和纠正执法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强化监督和管理。 只要全体交警执法人员能够带着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做工作,就没有办不好的事,执不好的法,不断打造一支忠于法律,为民、亲民、爱民的人性化交通警察队伍。

第五篇: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

内容提要:

当今我国正处在大变革时期,经济高度发展,社会变化剧烈,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与矛盾逐步显现。与此同时,群众的民主意识,平等观念,自我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越来越强。在这种大背景下,实行人性化执法是必须的且具有深远意义的。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是现代法治理念对行政执法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执法工作的重要原则;是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执法活动的新期待。对缓解、遏制和消除社会冲突与矛盾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现阶段,我们公安民警对人性化执法的把握和使用不尽如人意,人性化执法的理念还没有普遍深入到公安民警的执法思想中。在实际执法活动中具有人性化不突显的问题。而在对人性化执法的运用上,不少公安民警走入了一定的误区:一是把人性化当成人性化执法,二是错解人性化执法,导致软弱执法。这些误区严重地损害了法律尊严,侵害公民利益。要解决这些人性化执法的运用问题,很好地继承人性化执法的优越性,必须通过强化人性化执法观念,改变落后的执法方式,完善法律制度,建立健全完备的机构设置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人性化 执法 公安民警

现阶段的中国,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持续发生很大变化。群众的思想日益被不断变迁向前发展的社会解放出来。然而,伴随着先进的思想被解放的还有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新问题。为适应时代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首次在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面对这一系列的变化,我们公安民警应发出积极响应,“人性化执法的”的提出并运用是必然的。在执法中加以人文关怀彰显出执法为民的宗旨,对缓和社会矛盾,改善警民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实际意义和深远影响。公安民警在日常执法中要加以重视。现结合当前形势公安实践,谈一下关于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浅知拙见。

一、 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涵义

所谓人性化执法,就是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在遵循法律规定的前提下,以人权为核心,尊重当事人的人格尊严,保护当事人的社会权益,人道的、理性的、文明的从事各项执法活动。简单的来说,就是法律允许,群众接受,充满人情味,注重社会效益的执法。是公安民警保障人权的具体体现,更是“执法为民”宗旨的集中表现。人性化执法包含了“热情服务”于“严格执法”两层含义,“人性化”与“执法”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互为依托,互相映衬,深化与完善了一般性执法的意义和作用。其目的在于通过规范文明的执法体现民警高效热情的服务并为民警营造一个严格执法的良好氛围。

二、 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意义

有一些公安民警认为,“人性化执法”的提出其实就是给群众作个姿态,让外界觉得公安队伍看起来还是有点“人气儿”的,换来点好名声,是所谓的面子工程,是可有可无的。所以,他们在日常执法中所表现出的“人性化”是虚伪的,肤浅的,应付了事型的,嘴上嚷嚷着“人性化”,实际做的却是另一套。久而久之,就连人民群众都会认为我们公安民警的人性只是嘴上说说,根本没放在心里去,落实到行动上去。这就会导致群众对我们公安工作不信任,是与我们坚持的“人性化”所要达到的效果背道而驰的。因此,让公安民警认识到人性化执法的意义是必要的。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意义在于:

(一) 缓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稳定

中国变化翻天覆地,各种利益相互摩擦、碰撞,矛盾就会接踵而至,并且产生的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多。这些矛盾都是会造成社会**的根源,破坏和谐稳定,进而阻碍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我们公安民警作为社会安定和谐的维护者,化解社会产生的矛盾本就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在执法过程中运用“人性化”,对处理的矛盾采用疏通,安抚而不是强堵,打压,会有效避免在执法过程中与被执法对象发生激烈摩擦,产生新的矛盾或激化原来的矛盾。便如一剂疗效良好的辅药,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唤醒道德良知,促进社会进步

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性化,以充满人情味的实际行动尊重了当事人的人格尊严,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这样的执法透出了浓浓的人文关怀,往往会感动执法对象,唤醒他们的道德良知,使他们态度软化,愿意积极配合公安民警执法。事实上,许多违法犯罪的作案人的主观恶性并不深,用人性化的方法对待他们,往往会在执法过程中有所突破,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人性化执法是一种让人放心,文明的执法方式,是得民心的。它可以凝聚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社会进步。

(三) 响应群众心声,改善队伍、政府、国家形象

人性化执法是以“人的本性”为基础的一种执法管理模式,一切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中心,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这无疑与现在群众衷心所希望的,所要求的一拍即合。从而赢得群众对公安队伍的好感,拉近警民之间的距离,获得公安队伍整体形象的提升。同时,公安行业是一个国家、政府面对社会的“窗口”行业,公安民警更是群众眼里的国家、政府“形象大使”。一言一行都会被视为是国家政策,政府授意。所以,我们执法人性化从深层次上可以让群众感受到国家、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和对民意的顺应,这对国家、政府的形象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三、 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存在的误区

在实际情况中,不少民警虽然心里装有“人性化”,执法操作中想表达出人性化,但往往只得其形,而失其神。表面上看起来执法很有人情味,让被执法对象心里满意了,顺气儿了。但事实上呢?是以损害法律尊严,违背法律准则,损害公民利益为代价的“任性执法”。说到底,还是我们公安民警在人性化执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区造成的。作为一名以国家法律为后盾的公民权益维护者,如果连这块坚实的后盾都抛弃了,以自身情感在左右执法,那怎能谈得上公正、有效地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这是很危险的,我们公安民警应该极力避免、纠正这些误区。目前,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过程中存在一下两点误区:

(一) 把人性化执法看成人情化执法 人性化与人情化,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也确有许多相近甚至相同的表现形式,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本质和目的。人性化执法是一种以法律为基石的执法,公正、文明的执行法律的规定是其最终目的,而人性化是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的的方式、手段。如同脱轨的火车就到达不了目的地一样,人性化的前提是保证公正、文明执法,它所有的动作都不能脱离这个范畴。而人情化执法是一种无约束、无所顾忌、无原则的人情交往。它以人情凌驾于法律之上,以情代法,以情代罚,是种情与法的交易。如同脱缰的野马,纯粹按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到达的目的地。不少公安民警就是没有认识和把握好人性化与人情化执法的界限和尺度,以致坠入了人情化执法的“魔圈”。给了别有用心之人以可乘之机,通过友情、亲情、利情、恩情、爱情甚至色情等各种情,诱惑、利用我们公安民警最终达到以尽可能小的情感投入,换取尽可能大的法律纵然的目的。

(二) 把人性化执法变成了软弱执法

吉林省德惠市交警大队镇内中队民警曲佳松和王兴盛在4月25日的执法过程中被一名拿不出行车运营证的女司机杨某当街扇了40个耳光,造成轻微脑震荡。事后他们对记者说:“因为打人者是女人,我们不能还手,也不能躲开。如果躲开,人们就会看到一名女人在追着打警察,会因此产生误会。”近年来,像这种袭警案件屡有发生,与一些公安民警执行所谓的“人性化执法”不无关系。这些民警曲解了人性化执法的涵义,将其软弱化,在执法过程中盲目坚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原则,一味的忍让,以为是在人性化执法,是尊重群众的表现。殊不知尊重了群众却践踏了自己,助长了一些违法分子的气焰,“惯坏”了执法对象。久而久之,群众就会认为公安“软了”, “怕事了”。这样不仅有损公安队伍的形象,更减弱了群众对公安机关和民警执法的信服度。大大损害公安民警的尊严,严重会危及公安民警个人在执法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试问一个国家的警察连自己的人格尊严和人身安全都保护不了,何谈保护人民群众的?换句话说,软弱执法客观上等于纵容了违法乱纪行为,大大有害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不是人性化执法的初衷,反而离此大相径庭。

四、 解决人性化执法运用问题的途径

要想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对人性化的准确、有效运用,总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 强化人性化执法观念

让公安民警实现在执法过程中人性化的准确、有效运用的首要前提是使心中存有人性化。但值得注意的是,不仅要公安民警心中有人性化,还要让全体社会公民心中了解人性化。要加大对关于“人性化执法”的宣传教育,让民警掌握,让广大群众了解其内涵、意义,使每个公民都认识到人性化执法不是“人情化”执法,不是“软弱”执法,不是“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更不是“面子工程”。只有全民对人性化执法的认识提高了,群众和公安民警才能在执法过程中产生良性互动,公安民警的人性化执法才有其生长的土壤。

(二) 改变落后的执法方式

人性化执法是一种进步的,文明的的新兴执法模式。要运用好它,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改变落后的执法方式。而要改变落后的执法方式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公安民警对于执法工作的认识,抛弃所谓的“以恶制恶”的执法观念,要全力推进公安民警从以前执法时的管理控制型向执法服务型的转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全面提高公安民警的素质。公安民警的内在得到了提升,在自觉摒弃落后执法方式的同时接触起人性化执法就能熟悉得更快,掌握得更好,运用得更妙。否则,即使披上“人性化”的华丽“外衣”,也只能落的个“穿上龙袍不像太子”的悲剧。

(三) 完善法律制度

人性化执法虽然是执法方式方法的大势所趋,但让它得到很好的发展依然困难重重。因此需要一相对完善的法律保障。但是仅宪法中规定的“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远远不够的。相关法律不健全,致使了公安民警在实践人性化执法过程中遭遇法律盲点。同时,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整、系统地为人性化立法。这些都是当前人性化执法的有效实施迫切需要的。所以,应该在今后的行政立法中广泛听取各个领域和身份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听民声,察民意,将真正保护人权和体现人道的精神融入到法律、发规和各项规章制度中去。这样有利于人性化执法的规范化,提高公安民警的执法效率,更好地保障了执法对象及公安民警的合法权益。

(四) 建立健全完备的机构设置

人性化执法的运用、实施除了要有法律制度保障,还需要配套的机构设置进而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首先,要成立人性化执法的研究部门,加强人性化执法的理论研究,用理论成果科学地指导人性化执法的实践工作。其次,要成立人性化执法的监督部门,随时随地有效地监督公安民警的执法工作,让民警在无形的压力下养成自觉在执法中强调人性化的习惯,并防止民警走入人性化执法的误区,和以“人性化”为借口做出损害法律尊严和人民利益的事。再次,要建立切实有效的警民沟通渠道,及时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心声,促进警民交流,拉近警民之间的感情。另外,需要建立维护公安民警权益的法律服务中心,着重解决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的权益受损问题,更好地保护民警自身,解除民警的后顾之忧,使民警更有底气地去执法,更放得开去执法。

总的来说,人性化执法是“刚柔相济”的结合体。“刚”体现在对法律的严格遵守和执行,“柔”则反映出了司法的各个环节、细节所体现出的人性、人权和人文关怀,透漏出了人道主义思想和深刻的道德感召力。人性化执法作为与时俱进的执法理念和方法,是人性的充分觉醒,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出现本身就成为了社会进步的标志。我们公安民警掌握这种执法技能并在实践中运用它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这并不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其间会困难重重阻力颇多,有自身的也有来自外界的,这就需要我们公安民警长时间的努力。

因此,我们要充分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这种准备不仅是心理上的,还有行动上的。我们的有关部门要快速运转起来,以实际行动帮助公安民警完成从旧执法模式到人性化执法模式的过渡。一方面加大对人性化执法的理论研究,一方面更多地从实质性的内容和细节入手,努力改变执法条件、手段、方式,切实提高执法水平,逐渐把“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贯穿到每一个执法环节当中去。同时,加大对社会各界的普法教育,公安工作的宣传,让社会各界充分理解公安民警的执法工作,支持公安民警的执法工作,主动配合公安民警的执法工作。有关部门重视了,社会各界理解了,支持了,配合了,公安民警的人性化执法才有生存和快速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秀丽.<对于“人性化执法”的若干思考>.《法制与社会》2007(3). [2]海波.〈“人性化执法”并非“软弱执法” 〉.《法治与社会》(锐视版)2006(7). [3]刘文.<论“人性化执法”的实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3). [4]何贵初.《公安群众工作基本功》.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5]梁尚学.<坚持人性化执法,保障社会的和谐与公正>.《公安研究》2005(12).

上一篇:人事文员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人事管理系统简单设计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