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自然灾害预警通知

2022-11-05

第一篇:单位自然灾害预警通知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灾害预警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文号】安监总应急〔2008〕115号 【发布日期】2008-05-08 【生效日期】2008-05-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灾害预警工作的通知

(安监总应急〔2008〕115号)

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国家林业局、中国地震局、国家防总办公室《关于建立可能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自然灾害预警工作机制的通知》(安监总应急〔2007〕239号)要求,为进一步加强自然灾害预警工作,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自然灾害预警工作机制,切实提高防范和应对可能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的自然灾害的能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自然灾害预报、预警工作,中央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做好自然灾害预警和防范工作。各地、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自然灾害预警工作,将其作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抓紧抓好。要明确主管负责人和牵头机构,落实责任,严肃纪律。各级领导干部和有关工作人员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做好应急值守和信息收发、报送等相关工作,坚决杜绝延误、迟报、漏报等现象的发生。

二、建立健全预警工作机制,提高防范应对能力

各地、各单位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预警工作机制。要加强与本地气象、海洋、防汛、国土资源、林业、地震等部门的联系、沟通和协调配合,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三级自然灾害预警工作机制,明确相关职责、信息通报程序及方式,把工作落到实处。接到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发出的自然灾害预警明电、预警通知和紧急预警通知及当地有关部门传发的预警信息后,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知相关单位做好防范应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和防范措施,并做好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工作。

三、畅通信息流转渠道,加强事后总结评估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预警明电通过中央和国家机关密码通信专网文电处理系统传发;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预警通知和紧急预警通知以电子邮件、传真等形式传发。各单位向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反馈预警工作情况传真至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值班室(传真:010-64237417)和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值班室(传真:010-64463911)。

各单位要做好信息跟踪及反馈工作。收到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传发的预警明电、预警通知及当地有关部门传发的警报、橙色预警信息后,每24小时跟踪一次;收到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传发的紧急预警通知及当地有关部门传发的紧急警报、红色预警信息后,每12小时跟踪一次,并将跟踪情况及时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直至警报解除。预警工作结束后,要及时做好总结评估,并于3个工作日内将书面总结评估报告以电子邮件方式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请省级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及各中央企业将负责自然灾害预警工作的分管负责人、牵头机构及预警信息接收电话、传真及电子邮箱(具体见附件),于2008年6月10日前报送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联系人:刘超

联系电话:010-64463760(传真)

电子邮箱:liuc@chinasafety.gov.cn

附件:自然灾害预警工作信息统计表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自然灾害预警协调联动机制

山西中阳沈家峁煤业有限公司

自然灾害预警协调联动机制

2011年4月22日

山西中阳沈家峁煤业有限公司 自然灾害预警协调联动机制

根据省安监局、气象局、海洋与渔业局、林业局、地震局、煤矿局、煤矿安全监察、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可能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自然灾害预警工作机制的通知》要求,加强我公司与煤炭局之间的信息沟通,全面提高灾难防范和处置能力,结合我公司实际,要求如下:

一、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做好可能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自然灾害预警工作的重要性,及时开展“自然灾害预警协调联动机制”工作。

全国连续发生多起因自然灾害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形势严峻,任务紧迫。加强可能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自然灾害预警工作,是有效提高防范应对自然灾害可能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灾害的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我公司应高度重视可能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自然灾害预报、预警、预防工作,充分认识建立“自然灾害预警协调联动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必须认真研究,密切合作,及时开展此项工作,做到信息共享、反应迅速、协调有序、科学处置,避免自然灾害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保障我公司安全生产。

二、我公司“自然灾害预警协调联动机制”应对措施:

1、建立严格的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预防机制,严格执行汛期灾害性天气停产撤人规定。气象部门要认真做好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工作,对灾害性天气必须在第一时间,通过媒体、网络、手机短信等一切手段和渠道及时向社会和公众发布,同时将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及时向当地政府及各个部门报送。

2、我公司接到预警信息和上级指令后,必须立即启动相关应急救援预案,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应对措施,做好防范应对工作。由调度室迅速发出警报,按预案中的避灾路线撤出井下所有施工地点全部人员。

3、预警信号:接上级指令,由调度室电话通知,遇到特殊情况由保卫科负责治安保卫工作。

4、所有值班人员、副科级以上领导听到预警信号必须立即到调度室待命。 (我公司严格落实汛期24小时调度值班制度、矿领导带班制度和安全情况报告制度,及时掌握汛期安全生产动态,保证安全生产信息上下畅通。)

5、险情发生时,由调度室负责向上级有关领导汇报,及时调进外援。

6、井下施工地点都有与地面调度室相连通的电话(电话距工作地点距离不得超过50米)确保井上下通讯畅通,确保施工地点与调度室通讯联系畅通。

7、各有关单位必须组织学习相关自然灾害预警知识及相应救援预案情况,使全体职工做到心中有数,责任明确,要求每位职工都掌握相关救灾程序,都熟悉避灾撤人路线,确保险情发生时能及时汇报、撤离,把灾情减少到最低程度。

8、所有施工地点都绘制了避灾路线图,并健全了井下明显避灾标志,使所有进下人员都熟悉避灾撤人路线,人员撤离时,严格按标志路线安全撤离。

9、我公司将于2011年12月底完成后洼回风斜井工程,届时我公司具备安全通达地面的安全通道。

10、汛期之前,我公司已经完成了井底水仓清挖工作,完成了水泵联合试运转工作,完善个水平水泵的检查与维护,确保设备性能良好,雨季必须空出一个水仓,作为缓冲水仓备用,汛期杜绝按部就班执行谷峰排水。泵房、配电室工作人员在险情发生时要沉着冷静,在不接到撤离命令前,要坚守岗位,并随时保持联系。

11、我公司每年组织一次停产撤人应急演习,确保自然灾害性天气撤人迅速,万无一失。

12、坚决杜绝超层越界开采,对与受水威胁区域或相邻矿井实施的隔离工程包括所有的水闸墙、密闭墙等,定期进行检查,有失修的立即采取措施。矿井之间加强联系,相互之间签定了安全开采协议,搞好了区域联防,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确保相邻矿井的安全度汛。

13、引入保险机制,发挥保险机制防损减灾、经济补偿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弥补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自然灾害预警协调联动机制”体系:

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和山西省气象局,汛期继续联合开展自然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通过山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山西卫视和“山西地质环境信息网”及时提供有效的预报预警信息。各有关媒体应确保预报预警信息向社会及时公布。

各市和县级、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指派专人注意收听、收(查)看发布的自然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当本地有三级以上预报预警信息时,应及时做好通知和应急防范工作。

中阳县煤炭局在县政府的领导下,与气象、水利、地震、防汛抗旱等部门建立预警协调联动机制,随时通报台风、暴雨、暴雪、寒潮、震情、河流水库水文位等橙色、红色预警信息或警报、紧急警报、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建立了“自然灾害预警信息”联系专用电话,加强信息沟通。

中阳县煤炭局根据市有关部门的橙色预警信息和警报、红色预警信息和紧急警报以及国家、中阳县安全监管部门的预警通知。及时向我公司发出预警通知或紧急预警通知。

我公司接到预警信息和上级指令后,必须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应对措施,做好防范应对工作,并在24小时内由矿调度室书面向中阳县煤炭局报告我公司受自然灾害影响程度、采取的安全措施等情况。中阳县煤炭局在橙色预警和警报时每天跟踪反馈一次;红色预警和紧急警报时12小时跟踪反馈一次;紧急情况随时跟踪。反馈情况中阳县煤炭局汇总后及时报中阳县人民政府。根据应急响应需要,必要时煤炭局将派出人员赴现场,检查、协调、指导防范级抢险救援工作。

预警结束后,应对预警工作进行总结评估,总结评估报告应在3个工作日内上报中阳县煤炭局。我公司做好情况反馈,中阳县煤炭局及时调度和抽查预警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凡是工作不到位或者该停产撤人而没有停产撤人的,要当作事故对待,认真追查各个信息传递环节的责任,并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自然灾害预警协调联动机制” 联系电话: 山西省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值班电话:

白天:0351—88583543 88583544

88583593(传真)

夜间:0351—88583516

反馈灾害信息联系的电话:0351--88932085 中阳县气象部门值班电话:

中阳县水利部门值班电话: 中阳县地震部门值班电话: 中阳县防汛抗旱部门值班电话: 中阳县煤炭局值班电话: 中钢公司调度室电话:

沈家峁煤矿调度室电话:808

6、8043 沈家峁煤矿行办电话:81

36、8027

第三篇:山洪灾害预警预案

三阁司乡桥头村防御山洪地质灾害演习方案

一、基本情况

桥头村位于三阁司乡西南部,辖6个组,220户,1020人,地域面积2397亩,耕地1113亩,其中水田713亩,旱土400亩。配备警报喇叭1只,铜锣3面,手摇报警器1台,口哨7个,是隆回县110个山洪灾害易发村之一。桥头村滑坡体位于2组新屋里,2003年8月开始出现裂缝,威胁2组共2户1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为进一步落实上级有关避灾、减灾的要求,按照县防指的部署,特开展本次演习。

二、演习目的

本次防御山洪地质灾害演习旨在进一步提高全乡干部群众的防汛安全意识,提高人民群众遇到山洪地质灾害时的自救能力和逃生能力,检验我乡防汛预案和防汛措施的可行性,锻炼我乡防汛抢险队伍和民兵应急能力。

三、演习任务

根据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的要求和乡水务站结合该村制订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演习从雨情发布到山洪地质灾害发生至灾害结束,乡属各部门、村、组要协同完成预警、警报、组织群众安全转移、逃生自救、及时救治受伤群众、抢救受伤人员,直到警报解除。安全转移人员10人。

四、演习时间

2010年5月24日上午10时30分开始,上午11时15分结束。

五、演习地点

三阁司乡桥头二组滑坡区。

六、参加演习单位和人员

1、参加演习单位:

防汛办、村党支部、村委会、国土资源所、民政办、林业站、水务站、派出所、供电所、卫生院。

2、单位职责:

⑴国土资源所和水务站负责山洪地质灾害的信息收集和预案的制定。

⑵林业站负责防洪抢险木材准备。

⑶供电所负责抢险用电安全和照明用电器材保障。

⑷派出所负责交通、安全和灾后治安管理。

⑸卫生院负责抢救受伤群众,保障群众生命安全,搞好灾区卫生消毒工作。

⑹民政办负责转移群众的安置工作。

3、参加演习人员:桥头村部分村民

七、指挥机构

乡党委、政府成立防御山洪地质灾害演习指挥部,黄胜军同志任政委,戴恩森同志任指挥长,胡德智、陈书琴、黄晓晖、黄漾波、邹嵩、黄水长、王熙华(常务)、马宗勇、文晴岚、罗红星任副指挥长,文本林、王跃华、邹争龙、许小华、郭永平、郑锦文、彭元勇、刘石华、谭利勇、肖时训、邹立荣、钱战教、马乐成、孙孝校、刘玉央等同志为成员。主要职责是负责避灾演习调度指挥,指挥部下设5个组1队,各自职责如下:

1、政委、指挥长:负责全乡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全盘工作,检查督促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及各级职责的落实,并根据山洪预警汛情的需要,行使指挥调度、发布命令,调集抢险物资器材和全乡总动员等指挥权。

2、常务副指挥长:负责桥头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全盘工作和本次演习的指挥调度。

3、副指挥长:负责山洪地质灾害危险区、警戒区的监测和洪灾抢险,随时掌握雨情、水情、灾情、险情动态,落实政委和指挥长发布的防御抢险命令,指挥群众安全转移,避灾躲灾,并负责灾前灾后各种应急抢险、工程设施修复等工作。

4、物资保障组:王熙华任组长,王跃华、黄 磊、王祝娥为成员。具体职责:负责所需防汛抢险及观摩现场的物资购买、调度、发放和布置,确保防汛抢险和观摩有序进行。

5、信息调查联络组:黄漾波任组长,罗红星任副组长,龚波、邹争龙为信息员。具体职责是:负责收集和传递县防指、气象、水文、地质等部门汛前各种信息;负责场地布置;掌握本乡区域内各村组巡察信号员反馈的山体开裂、滑坡、溃坝、决堤等迹象和暴雨洪水预警预报及险情灾情动态,为指挥长指挥提供依据;联系乡村组巡察信号员迅速将信息、命令、警报信号传递到转移安置组各指导员和组长;安装并调试好高音喇叭及警报装置。

6、转移安置组

黄晓晖任组长,罗建刚、马勇、丁念和、袁新善、陈四清、肖增银、陆升见、陆正明、黄大勇、刘善、谭利勇、幸召明、王建华、范丁红、蒲红军为成员。胡中孝为巡察信号员,张祈负责鸣锣,陆生扬负责手摇报警器,钱战教负责音响设备。

转移安置组主要职责是:按照演习指挥部的命令、预警及警报,一个不漏地动员到户到人,组织群众按预定的安全转移路线有序转移并安置。转移时,按先人员后财产,先转移老、

弱、病、残、少儿、妇女,后转移一般人员的原则进行,同时确保转移后群众财产的安全。联系村组转移安置责任人员。

7、医疗救护组:邹嵩任组长,孙孝校任副组长。卫生院医生6人为成员。主要职责是:负责抢救受伤群众,保障群众的生命安全,做好受灾区域卫生消毒工作。

8、秩序维护和转移保障组:黄水长任组长,许小华、焦青松、陈惟华、王丽芳、刘玉央等人为成员。主要职责:负责安全转移过程中交通秩序、通讯设施、照明和电力设施的临时处置,在各转移路线实行道路清障,维护社会治安,确保演习有序进行。

9、村级民兵应急抢险分队:桥头村成立民兵应急分队,宣传、动员、群众按要求转移;帮助老弱病残人员安全转移,抢救受伤人员。

队长:蒋业社

队员:全体民兵应急分队人员(名单略)

八、转移线路及责任人员安排(详见细则)

九、演习纪律

1、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2、坚守岗位,任何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岗。

3、各部门必须各司其职,加强配合。

十、演习程序

1、预警。5月24日上午10时40分指挥长发布“各位乡亲,现在正在下暴雨,请全体人员提高警惕,做好安全转移的准备”的指令三遍,拉响警报器,三次均匀间断5秒鸣警,各组以“咣咣”鸣锣为预警信号,参加演习的工作人员和群众到岗到位。

2、警报。上午10时45分指挥长发布“各位乡亲,现在正在下暴雨,可能发生山洪地质灾害,请全体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的指令三遍,拉响警报器,连续不断时间1分钟鸣警,各组以长鸣口哨为“咣咣咣”鸣锣为转移信号。

3、警报声、哨声发出后立即组织全体人员10分钟内有序快速转移至指挥地点。转移原则:先老弱病残,后一般人员;先危险区后警戒区。

4、各转移安置小组指导员和组长逐户核查转移人员是否全部转移至安全区。

5、演习结束。上午11时15分指挥长用喇叭发布通知:“各位乡亲,警报解除,请各自安全返回”三遍,全体人员有序返回。

第四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指挥系统

一、系统概述——中国系统集成在线论坛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易发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65%,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近23万处,其中特大型和大型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25000处。因此,应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对地质灾害进行监测预警成为当前的工作重心。

国科海博地质灾害信息预警预报及应急指挥系统是面对省、市、县国土资源部门,集地质灾害管理、地质灾害预警、应急管理、危险评估、地质灾害点监测、地质灾害信息发布等于一体的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综合性系统。用户可以通过政务网、互联网及PDA客户端查询浏览或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相关的信息。本系统不仅为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地质灾害管理提供服务,也为上级领导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成为全省地质灾害防灾救灾工作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包含预报预警分析模型、地质灾害综合管理、PDA地质灾害信息查询、外网发布等内容。

二、系统特点

系统总体设计是从政府热线、应急协同、资源调度等核心业务的需要出发,采用 “五网合一”网络信息交互平台的核心技术,为文本、图片、语音、短信、电子邮件、多媒体等信息在固定电话网络、移动通讯网络、卫星网络、单位内部网络、互联网中无障碍流通建立基本的信息处理框架。特点如下:

1、结合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业务特点,针对系统处于平时、模拟演练、危机时等不同状态,提供不用级别的响应;提供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管理、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程管理和对应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业务体系支持;全方位支持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与其他系统联动。

2、系统综合了各类应急资源,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采集突发事件和紧急求助信息,实现统一接警、统一指挥、联动调度,为公众提供相应的紧急救援服务,是政府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处置效率,指挥、协调、处置突发事件的枢纽。

3、系统以省、市、县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办公室为中心,把辖区内的各个政府职能部门、乡(镇)、村、社和企业连成一个网络,各个行政单元(市、县、乡)又相对独立处理应急业务的预案管理、上报、启动、监控、调度和指挥。

4、系统对应急事件的处置过程进行全程GPS跟踪和过程回放,为首问责任制提供最原始的数据依据。

5、系统提供一键启动,根据应急预案涉及的相关部门和人员信息,在几秒内完成应急上报、应急启动和先期处置,提高应急响应速度。

6、系统对应急物资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建立专用的特种设备信息库和志愿者救援队信息库,便于应急征调。

7、系统建立完整应急地理信息数据库。提供应急电子沙盘(三维地理),对各类突发事件进行定义和标注,直观形象地对应急事件的地理位置、区域、时间进行再现,便于领导决策层进行跟踪调度和指挥。

8、系统提供预警平台和信息发布平台,对辖区内安全隐患进行不同级别的预警通知、预警发布、智能化监控和GNSS平台。

9、系统提供详尽的各类报表,按时段、行政区域、事件类型、应急响应级别、预警事件和地理信息进行统计和图示,利用该辖区内的GIS(电子地图系统)配合决策层进行工作规划和安排。

10、系统支持领导决策层异地指挥和审批。 系统架构

三、系统价值

1、 搭建一座桥梁,聚合各部单位对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协同处理。

2、树立一面旗帜,打造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作的标杆。

3、为管理层提供一个总揽全局的地灾决策支撑平台。

4、为使用人员提供一人方便实用的业务操控平台。

第五篇:山洪灾害预警指标确定方法

李昌志 孙东亚

摘要:简要分析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指标的类别和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确定指标的理论和经验方法,主要的理论方法包括经典水文理论法、土壤饱和度—降雨量关系法、水位流量反推法以及暴雨临界曲线法,经验方法有统计归纳法、比拟法和内插法等,提出了加强山洪灾害预警指标研究的四点建议。

关键词:山洪灾害;预警指标;确定方法

Determination of flood warning index for mountain flood//Li Changzhi,Sun Dongya

Abstract:The type and research of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of

mountain flood are briefed. Theory and experiences of indexes determination are introduced including methods of classical hydrological theory, saturation percentage of soil-precipitation relationship, back stepping method of water level and flow, as well as thunderstorm critical curve method and experimental methods of statistical deductive method, analogy method and interpolation method. Four 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strengthening studies on early-warning of mountain flood disasters.Key words: mountain flood disaster; early-warning index; determination method

中图分类号:TV8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1123(2012)09-0054-03 我国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山区洪水源短流急,陡涨陡落,历时短,突发性强,预报和预防已成为目前防洪减灾工作中突出的难点。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山洪灾害自身特点外,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基础工作薄弱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山洪灾害预警指标是监测预警重要的基础工作和关键环节。本文在文献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力图较为系统地对山洪灾害预警指标确定方法进行探讨,抛砖引玉,与同仁商榷,以期更好地加强这一基础性研究工作,为我国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一、山洪灾害预警指标研究简述

根据目前的主要文献及应用情况,山洪灾害预警指标主要有临界雨量和临界水位/流量。前者主要指在一个流域或区域内,降雨量达到或超过某一量级和强度时,该流域或区域发生山溪洪水、泥石流、滑坡等山洪灾害,把这时的降雨量和降雨强度作为预警指标。后者可以理解为某种特征水位,如警戒水位、平滩水位、转移水位等。自2009 年开始,我国开展了103 个县的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工作,目前正式开展了全国1 836 个县的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工作。其间,水利部水文局、各流域机构、科研院所、高校等,都对山洪灾害预警指标开展了大量研究,积极推广山洪灾害防御试点建设经验,加快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步伐。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临界雨量的研究,在地域方面覆盖了我国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在资料方面覆盖了资料丰富地区和无(少)资料地区,在方法方面包括了理论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以及历史灾害分析法等。但

总体而言,绝大部分成果集中于数理统计法和历史灾害分析法,以水文基础理论进行分析的研究成果较少;也有少数文献将临界雨量与临界水位联系起来,最近也有成果对动态临界雨量进行研究。

国外常用的山洪灾害预警指标主要分为临界雨量、临界水位和临界流量3 种。目前,采用的山洪预报预警方法有分布式水文模型山洪预报预警和动态临界雨量指导两种。

二、山洪灾害预警指标确定常用方法

目前,国内山洪灾害预警指标确定方法有很多,大致可以划分为理论方法和经验方法两大类。

1.理论方法

理论方法具有较强的物理机理和理论推导过程,对资料的全面性、配套性等要求较高。全面性主要体现在包括降雨、地形、土地利用方式以及洪水等资料都有相应要求,配套性则体现为这些资料是与具体的流域和山洪场次相对应的。目前主要的理论方法包括经典水文理论法、土壤饱和度—降雨量关系法、水位/流量反推法以及暴雨临界曲线法。

(1)经典水文理论法

根据经典的水文学理论,为了计算临界雨量/临界水位,通常需要针对每个计算单元,经过雨量计算、产流分析、汇流分析、洪水演进等环节的计算。在雨量计算中,又有点雨量到面雨量的转换、雨量时段选择等问题;产流分析环节在我国明显地分为蓄满产流和超渗产流两大类型;在汇流环节,又包括了等流时线法、经验单位线法、瞬时单位线法等;洪水演进环节有动力波法、马斯京根法等。当然,每个环节还有更细的内容可以考虑。方法中的计算单元,可能是一个个小流域,也可能是一个个网格。此法基于水文学的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物理背景和机理基础,所有资料较全,计算所得的临界雨量、临界水位/流量等指标具有较科学的依据;但也有其弱点,主要为:①山洪易发地水文资料短缺,建模和验证困难;②山丘区雨量站网布设密度太小,很难满足山洪预报要求;③为提高山洪预报预见期,需要结合未来降雨预报进行水文模拟计算,故准确程度还受降雨预报限制。这种方法目前在国外用得较多,国内因资料太少很难达到建模的要求,故除一些研究机构和高校外,相关业务部门采用这种方法计算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指标的较少。

(2)土壤饱和度—降雨量关系法

山洪大小除了与降雨总量、降雨强度有关外,还和流域土壤饱和程度(或前期影响雨量)密切相关。当土壤较干时,降水下渗大,产生地表径流则小;反之,如果土壤较湿,降水入渗少,易形成地表径流。因此,在进行山洪灾害预警指标计算时,应该考虑流域的土壤饱和情况。基于这一理念,这种方法根据土壤饱和度和降雨量的关系,动态确定临界雨量。具体做法是,将流域的土壤饱和度和降雨量绘制为土壤饱和度—降雨量关系散点图,两轴分别为土壤饱和度和降雨量。确定时段尺度,如1 h,3 h,6 h 等,针对历史资料系列中流域所发生过的所有洪水,分别在其前24 h 的降雨量中求出该时段的最大雨量,以及该时段最大雨量发生之前的土壤饱和度。将土壤饱和度和该时段最大雨量值绘制为土壤饱和度—降雨量关系散点图,并根据其对应的洪水是否超过警戒流量分为两类。在图中可以设法画出一条临界雨量线(直线)将土壤饱和度和该时段最大雨量组成的状态空间分

为两部分。这样,将山洪临界雨量指标确定问题转化为模式识别的数学问题,如最小方差准则算法,可以很快画出直线。

(3)水位/流量反推法

水位/流量反推法也是一种理论方法。该法主要思路和算法如下:①选取控制断面,确定断面历史最高水位和预警水位等指标,计算水位流量关系;②绘出各频率不同时段下(1 h、3 h、6 h)降雨的暴雨频率曲线图;③确定各暴雨频率下1 h、3 h、6 h 降雨形成的断面洪水过程线;④绘制各频率洪水洪峰流量与暴雨频率关系的曲线;⑤根据特征流量,从各频率洪水洪峰流量与暴雨频率关系图中查出该值对应的频率值;⑥根据该频率值,从暴雨频率曲线上确定降雨量,该降雨量即可作为临界雨量值。这种方法对资料的要求较高,并且假定洪水与暴雨同频率。

(4)暴雨临界曲线法

暴雨临界曲线法也是一种理论的方法,仅涉及水量平衡方程,主要思路和算法如下:①确定分析地点所在断面的安全流量;②计算最小临界雨量;③确定年最大24 h 相应频率设计暴雨;④计算临界雨量;⑤确定暴雨临界曲线参数;⑥整理山洪时段雨量与累计雨量;⑦绘制暴雨临界曲线;⑧在暴雨临界曲线图中点绘实际时段雨量与累计雨量,判断山洪是否发生。这种方法综合考虑了累计降雨量与降雨强度双指标,克服了以往方法仅考虑降雨强度单指标的缺陷,最终成果为一条暴雨临界曲线,能较好地反映由暴雨引发的山洪灾害是降雨强度与累计降雨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2.经验方法

经验方法无明显的物理机理和推导过程,主要根据事件相关性、地理条件相似性等原则,确定山洪灾害预警指标,目前最为主要的经验方法有统计归纳法、比拟法和内插法等。

(1)统计归纳法

本方法是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2003 年12 月下发的《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分析计算细则(试行)》中提供的指导性方法,也有专门的文献对此进行阐述。这种方法要求参照历史山洪灾害发生时的降雨情况,根据各地的暴雨特性、地形地质条件、前期降雨等,分析确定本地区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临界雨量值,是针对实测降雨资料较为丰富和详细的情况制定的,分为以下四步进行:①按照要求,统计降雨量,针对各次山洪、每个雨量站、相应时段(1 h、3 h、6 h、12 h、24 h)进行统计,包括计算区域的雨量平均值、最小值和最大值;②临界雨量初值计算,要求进行单站和区域的临界雨量初值;③临界雨量分析,结合实际资料情况,对单站和区域的临界雨量进行分析;④临界雨量确定,根据第③步分析结果,对阈值进行一定范围内的浮动,确定各个时段的临界雨量。此方法可操作性强,全国很多省份的山洪防治试点工作中,都采用了这一方法确定临界雨量,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

(2)比拟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目标区无资料,但与典型区相似的情况。相似条件包括降水条件、地质条件(地质构造、地形、植被情况等)、气象条件(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年均雨量

等)、水文条件(流域面积、年均流量、河道长度、河道比降等)。如果目标区与典型区有少量差异,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3)内插法

本法适用于在已分析单站临界雨量区域,有少数雨量站的空白区。运用时应当注意,降雨量分布从气候角度看空间是连续的,因为临界雨量与地质条件及气象条件有关;已限定区域内地质条件及气象条件相差不大,认为临界雨量在典型区内也是连续的。此方法将各单站各时间段临界雨量填在对应的雨量站点位置,通过勾绘等值线,求出空白处山洪沟临界雨量。常用的方法包括GIS 软件提供的克里金插值法、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径向基函数法等。

另外,还有实际灾害调查法、灾害与降雨频率分析法以及综合方法等多种方法,综合确定山洪灾害预警的临界雨量、临界水位等指标。

前面所述的理论方法、经验方法和历史洪水法等山洪灾害预警指标确定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对资料有不同程度的需求。根据资料可用程度,对这些方法进行划分。对于资料较丰富的地区,主要有实测雨量统计法、水位/流量倒推法、暴雨临界曲线法以及综合分析法等;对于资料较少或无资料地区,主要有内插法、比拟法、灾害与降雨频率分析法等。

三、加强山洪灾害预警指标研究主要内容

从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试点的情况看,试点县基本上都建立了自己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从硬件上为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准备了条件。由于没有良好的算法建模和缺乏基础资料,这些监测预警系统的实用性尚难达到较为满意的程度。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加强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指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4 个方面:

1.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指标确定方法分析

充分调研国内外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指标确定方法,选择具有物理机理、操作方便、实用性强的计算方法,深入分析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明确各种方法所需参数信息,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指导数据监测。经典水文理论法要求的资料全面系统,满足了这一方法的资料,在其他方法中基本都能使用,故这一方法的资料需求可考虑为整个数据监测的基本框架;进一步深入分析和研究水位/流量倒推法,探讨实现临界雨量和临界水位的相互转换,更方便地计算和分析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指标。

2.资料积累与使用

在山洪灾害预警指标确定方法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全面地、规范地进行资料的积累与使用,主要包括历史洪水、监测数据两种。历史洪水数据的收集,重点在于收集整理较为配套的历史洪水水位、流量、洪量、峰现时间以及典型地点的降雨量等资料;监测资料的积累与使用,主要针对资料需求,不断完善和改进监测项目,在山洪实际观测中加强气象、地形、水文等基础性配套资料的观测和积累,并充分挖掘和运用以往观测积累的资料,不断检验和修正计算模型及其参数,逐渐形成各类地区较为实用的预警指标计算模型。

3.预警指标修订

现有不少资料已经反映出,预警指标应当是针对集中居住地、水电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厂矿企业等保护对象而言的,在流域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其值应当是有所区别的。在资料积累和确定方法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山洪灾害管理的工作要求,精心设计,将较为成熟的模型有机嵌入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中,成为山洪灾害管理工作内容和业务流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预警指标的修订,适时快速计算出成果,为山洪预警提供更多的主动避险时间。

4.加强技术培训

将制定的技术规范、数据监测项目与程序、较成熟算法的检验与应用等,撰写成详细的技术培训材料,加强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分析计算细则[Z]. 2003.

[2] 水利部水文局(水利信息中心)编.中小河流突发性洪水监测与预警预报技术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3] 叶勇,王振宇,范波芹. 浙江省小流域山洪灾害临界雨量确定方法分析[J].水文,2008(1).

[4] 江锦红,邵利萍. 基于降雨观测资料的山洪预警标准[J]. 水利学报,2010(4).

[5] 刘志雨,杨大文,胡健伟. 基于动态临界雨量的中小河流山洪预警方法及其应用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6] Liu Z, Martina M, Todini E. Flood forecasting using a fully

distributed model: application to the Upper Xixian Catchment [J].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HESS), 2005(4).

[7] 刘志雨. 基于GIS 的全分布式水文模型托普卡匹模型在洪水预报中的应用[J] . 水利学报,2004(4).

作者简介:李昌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防洪减灾研究。

上一篇:单位作风纪律自查报告下一篇: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