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法的精神范文

2022-06-15

第一篇:浅谈论法的精神范文

论法的精神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孟德斯鸠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为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孟德斯鸠的理论主要是要摧毁当时腐朽的封建主义的君主专制政体,但由于教会是他们的堡垒,所以又必须首先相教会进攻。孟德斯鸠是资本主义的代言人,他所维护的是新兴的、即将登上历史舞台的资产阶级的利益。三权分立思想虽然不是最先在法国大革命中实现,但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却是利用了这个权力制衡理论,发展到现在超级大国。<<论法的精神>>对美国的政治制度的设计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的三权分力制度的思想是以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同时这里面权力的分立和制衡对我国的政治体制的改革有着很大启发和借鉴作用. 《论法的精神》是孟德斯鸠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著作,也是一部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全书分为三卷。探寻和阐释法律的精神,是本书的中心内容,也是它对法理学的最主要的贡献。孟德斯鸠主张从法律与其他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探求法律的精神实质。他认为法律与国家政体、自由、气候、土壤、民族精神、风俗习惯、贸易、货币、人口、宗教都有关系,法律与法律、与它们的渊源、立法者的目的以及作为法律建立的基础的各种事物的秩序也有关系。把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是法律的精神。第一卷主要是关于法的概述以及法与政体之间的关系;第二卷讨论的是法与政治权力的关系、政治自由和分权学说;第三卷论述了法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该书中提出的追求自由、主张法治、实行分权的理论,对世界范围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很大影响。

作者阐述了自然法理论、法和法律定义,法律与政体关系,以及政体分类、各种政体的性质和原则等问题。阐述政治自由和三权分立学说,并以英国为例提出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主张。论述了自然条件同政治法律的关系,认为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具有重大的制约性。论述了法律和工业、商业、货币、贸易、人口及宗教等关系,主张兴办工商业,发展贸易,反对横征暴敛,促进国际交往和世界和平。并论述罗马继承法和法国民法的起源和变革。强调严格区分各种法律规定的范围和制定法律应遵循的原则及其应注意的问题。19世纪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这部著作的影响。

该书所倡导的法制、政治自由和权力分立是对神学和封建专制的有力抨击,成为此后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政治纲领。特别是为孟德斯鸠所第一次正式提出的分权与制衡理论,对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经过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已经成为资产阶级国家构建民主制度和政权体制的组织原则。孟德斯鸠所集中讨论的不是具体的法律规范本身,而是法的精神,即法律符合人类理性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所以,孟德斯鸠把法律置于决定地位,认为只有法律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而专制则是对人性的蔑视和对自由的践踏。他进而深入探讨了自由赖以存在的体制条件,并借此找到恢复自由的基本手段——三权分立,以权力制约权力,防止权力滥用。主张宪法统率下权力分立与制衡的政治制度。使法律、自由与宪法结合起来,奠定了宪政理论的基本框架,这也是孟德斯鸠对政治理论最杰出的贡献。

第二篇:论法的精神

《论法的精神》读书报告

众所周知,《论法的精神》一书是法国作家孟德斯鸠的著作。孟德斯鸠(1689-1755),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得到了很高的荣誉。历任波尔多省法院法官、院长和法兰西学院院士。他出生于贵族家庭。1716年孟德斯鸠继承伯父的子爵爵位和法院院长职务。在工作中,他认识到封建法律是为了王权服务的,开始怀疑法律能否做到真正的公允。1728年他辞去院长职务,潜心读书,涉猎各类学科,获得了广博的学识。他到欧洲各国旅行,深入研究英国的宪法和议会制度,为《论法的精神》收集资料,耗时20年。经过精心的酝酿和准备,终于在1748年完成并发表了《论法的精神》这一社会巨著。全书分为三十一章,主要涵盖三个方面:1.关于政治分类的学说;2.分权说和君主立宪;3.“地理”说。而这三个方面可说是贯穿整本书,将其有序的连接在一起。我们应当注意到孟德斯鸠生活的年代,因为这对他的思想、成就有着莫大的影响。孟德斯鸠所处的时代是17时代末和18世纪前叶,此时正值法国封建主义和君主专制从发展高峰急剧走向没落的时期,统治阶级以极其残忍的手段压迫广大人民,宫廷和贵族极尽奢侈,民众却在饥寒中挣扎,长期的战乱、苛政使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政治、经济危机愈演愈烈。工业革命在法国逐渐兴起,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与专制主义的冲突日益尖锐,资产阶级革命的时机进一步成熟。另外,思想领域的革命也为孟德斯鸠理论的形成作好了较为充分的思想准备。英国培根的实验主义,法国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对孟德斯鸠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一大批进步的史学家、科学家、哲学家、作家和进步人士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奔走呼号。孟德斯鸠出生的前一年,海峡对岸的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这场革命意义重大,从宏观层面看,使英国建立起现代政治体制,也为世界范围内的政体转型提供了范式和样板;从微观层面看,对孟德斯鸠一生的著作和思想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一年在中华帝国的纪年中为清王朝乾隆十三年,是所谓“康乾盛世”的时代,但是盛世之后不久就转入急速的衰败过程中。大约四十年后的1789年,爆发了影响深远的“法国大革命”,这场革命的思想渊源来自启蒙思想家和他们的著作,其中就有孟氏的这本名著。孟德斯鸠在他的时代并不寂寞,与他同行的还有很多虽非贵族出身但秉持同样理想的思想家,例如伏尔泰、狄德罗等,他们一起组成了法国启蒙运动的璀璨星河。

在春学期,我主要读了第三章(《三种政体的原则》)、第十一章(《建立政治自由的法律与政体的关系》)、第十四章(《法律和气候类型的关系》)。在这三章中有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即前文所提到的三个方面。我们所接触有关孟德斯鸠的思想最多的莫过于他的三权分立的思想,这一已成为美国建国思想的思想却使我们忽略了孟德斯鸠其他闪闪发光的思想。正如一位翻译者在其译序所写:“在政治分类方面,他将政治体制分为共和、君主、专制,而这三种政体的原则分别是品德、荣誉和恐惧;在三权分立方面,他提出立法、行政、司法的分权理论;在“地理”说方面,他认为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土壤等因素与人民的性格、感情发生直接的关系,法律应当考虑到这一点。”孟德斯鸠反对神学,提倡科学,但又不是一个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孟德斯鸠是一名自然神论者。孟德斯鸠最重要的贡献是对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的学说作出了卓越贡献,孟德斯鸠在洛克分权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孟德斯鸠特别强调法的功能,孟德斯鸠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法又分为自然法和人为法两类,

自然法是人类社会建立以前就存在的规律,那时候人类处于平等状态;人为法又有政治法和民法等。孟德斯鸠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但同时又强调自由的实现要受法律的制约,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孟德斯鸠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其中还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气候对一个民族的性格、感情、道德、风俗等会产生巨大影响,认为土壤同居民性格之间,尤其同民族的政治制度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认为国家疆域的大小同国家政治制度有极密切的联系。但在阅读这些章节时也不得不承认孟德斯鸠的思想确实有双重性。孟德斯鸠一方面对封建专制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另一方面又同它进行妥协,提出君主立宪的主张。孟德斯鸠一方面对宗教僧侣主义进行了斗争,另一方面孟德斯鸠又不是个无神论者,而是一个自然神论者。孟德斯鸠虽然比其孟德斯鸠许多启蒙思想家更深刻地提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动力问题,可却不能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在社会观方面孟德斯鸠仍然是个唯心主义者。而这当然和他所处的社会阶级、生活时代有着莫大的联系。可以说,正是由于孟德斯鸠的思想具有这种两重性,所以在孟德斯鸠逝世以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不同的社会阶级中间便很自然地引起了不同的反应和得到了不同的对待。一切反动阶级的代表人物和反动思想家,都总是力图利用孟德斯鸠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来为自己的反动政治目的服务。一切先进阶级的代表人物和先进思想家,则总是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孟德斯鸠的思想遗产。孟德斯鸠们既充分肯定孟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反对天主教神学斗争中的伟大功绩,又指出它在这些斗争中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孟德斯鸠们既充分肯定孟在社会学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又指出它的社会学中的缺点和错误。

在阅读这三个章节时,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本书的标题是《论法的精神》,那么最后作者究竟有没有论证出法的精神?如果有,法的精神又是什么?孟德斯鸠在书中对“法”曾有若干定义,例如“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法是源于事务本性的必然关系”,“一般而言,法是人类的理性,因为它治理着地球上的所有民族”。但是,对于究竟何为“法的精神”,书中并没有具体的答案。所以,有学者笑言,什么时候读出了“法的精神”,才是真正读懂了《论法的精神》。带着这个问题,我又阅读了其他一些章节,查阅了其他一些资料,或多或少的能够解答这个问题。法的精神,这个词语是那个时代划破夜空的闪电,也是法国革命和美国革命的先声。正如狄更斯所言:“这是最糟糕的时代,这是最美好的时代。”而这部著作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个标准、一道分水岭。自此以后,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权力的制约成为现代国家和现代政治最核心的理念,并最终落实于各国的宪法和政治制度之中。现在想起孟德斯鸠和《论法的精神》,我最先想到的是其中的几句名言:“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在一个国家里,即在一个有法可依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做他应该想要做的事和不被强迫做他不应该想要去做的事。”;“自古以来的经验表明,所有拥有权力的人,都倾向于滥用权力,而且不用到极限绝不罢休。”;“立法权和行政权如果集中在一个人或一个机构的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因为人们担心君主或议会可能会制定一些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司法权如果不与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置,自由也就不复存在。司法权如果与立法权合并,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就将由专断的权力处置,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司法权如果与行政权合并,法官就将拥有压迫者的力量。”;“如果由同一个人,或由权

贵、贵族或平民组成一个机构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的权力、执行国家决议的权力以及裁决罪行或个人争端的权力,那就一切都完了。”这些是我在读本书时印象最深的一些话语。正是因为这些话语,我才意识到,自由和权力这对格格不入的力量最终被收入法律的筐箧之时,就是天翻地覆的革命终结之日。行文至此,答案似乎已经呼之欲出:什么是法的精神?自由!

最后我想说的是,法律不应该是一切。当下有许多问题,条条大路通罗马,法律并不是唯一的路,当你以为只能求助于法律的时候,这种对于法律能否产生实效的恐惧和慌乱将会吞噬你的信仰。一旦信仰发生了动摇,一切的法律活动都将是无根之木,不会焕发真正的光彩。法律必须回归人的生活世界或者说生存方式、生存样式,以人的幸福生活为旨归而展开研究。也就是说,它必须超拔于经验世界或现世主义的有限性和暂时性,力求在人的生命存在与某种永恒存在的精神性世界之间建立联系,承载人文的意蕴,追问生命的意义,由此而求觉悟与永恒。这种永恒的原动力就来源于法的精神。

第三篇:论法的精神

中国计量学院 课程论文

《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学生姓名金恬学号1001001112

学生专业法学班级10法学1班

课程 法学名著选读主讲教师 杨积汛老师

中国计量学院

2013年6月

《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学生:金恬专业:法学学号:1001001112指导教师:杨积汛

摘要:孟德斯鸠是西方法学思想史上备受关注的人物,他的学说和思想集中系统地体现在其代表作《论法的精神》这一鸿篇巨制中。本文将围绕自然法理论、三权分立学说、政体理论这三方面的内容对孟德斯鸠的思想进行叙述。 关键词:自然法;三权分立;政体理论

有一本书,鸿篇巨制,内容广博,以法律和政治为中心,遍涉经济、社会、宗教、伦理、历史、地理、气候等诸方面,更以特定的方式阐述了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国际法学等法学内容,近乎为法学的百科全书。这本书就是《论法的精神》,这个人就是《论法的精神》的作者,18 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研究指向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孟德斯鸠在该书中主要想解决什么问题?这也是我写这篇读书笔记所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接下来,我将对本书中的几个重要的观点加以阐述。

一、自然法理论

书中一开始,写道“法,就最广的意义来说,就是由万物的本性派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在这个意义之下,一切实体都有它的法;神有神的法,物质世界有物质世界的法,在人之上的天使有天使的法,禽兽有禽兽的法,人有人的法。”[1]孟德斯鸠认为,我们人类具有双重性:既是“物理的存在物”,又是“理智的存在物”[2],作为前者,人与一切事物一样,受着不变的自然法则的支配;作为后者,人具有制定实在法的这一最高级优点。制订法是人类进入社会后才有的东西,在人为创设制订法之前,人类处于一种自然状态,自然法就是人类在自然状态中所接受并遵循的一种规律。自然法是永恒的,不论在自然状态还是在社会状态中,只要人类存在,这种自然关系便不会消失,自然法亦将不断地发挥调节作用。

二、三权分立学说

(一)提出三权分立的背景

三权分立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从亚里士多德著名的政体三要素论(议事、行政、审判)到波里比阿发展这一思想,提出权力制衡的观点等都为“三权分立”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而洛克的三权分立理论则是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直接理论来源。

英国是世界资本主义的摇篮,也是分权政体的故乡。英国思想家约翰•洛克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资产阶级的国家分权理论,对政体作了经典性的论述。他将国家权力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他极力主张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分立和相互制约,并认为这是防止国家权力腐败、保障合理健康的社会秩序的最重要的手段。

按照洛克的分权理论和制衡思想建立起来的英国君主立宪制度,使英国获得了迅速发展。这一套政治体制和权力体制及运行机制成为了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实践来源。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他以英国政体为原型,在继承洛克分权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第一次系统地阐释和论证了三权分立的资本主义宪政原则。

(二)三权分立学说的内容

孟德斯鸠把国家权力划分为三种。“

(一)立法权力,

(二)有关国际法事项的行政权力,

(三)有关民政法规事项的行政权力”。他写道:“依据第一种权力,国王或执政官制定临时或永久的法律并修正或废止已制定的法律。依据第二种权力,他们媾和或宣战,派遣或接受使节,维护公共安全,防御侵略。依据第三种权力,他们惩罚犯罪或裁决私人讼争。我们称后者为司法权力,而第二种则简称为国家行政权力,这三种权力:立法、司法、行政权,彼此职权不同,不能混淆。”

[3]

孟德斯鸠认为立法权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由人民享有。但是孟德斯鸠认为,人民直接参与立法是不可能的,“人民必须通过他们的代表来做一切他们自己所不能做的事情。”[4]立法机关应该由人民选出来的代表组成并由代表来制定法律。孟德斯鸠把立法机关分为贵族院和众议院,其中,贵族院由世袭的贵族组成,众议院由各区域的人民选出的平民代表。两院同时拥有立法权,使贵族和平民可以相互制止对方侵犯自己。

行政权由国王掌握,并直接领导军队。行政机关有权规定立法机关会议的召集时间和期限,并有权制止立法机关的越权行为。立法机关有权审查行政机关实施法律的权力,不过并没有权力审讯行政本身及其行为,行政权通过它的“反对权”参加立法,但是不参与立法事项的讨论,也不提出法案。

司法权必须由一个独立的机关来行使,即专门由法院和陪审官行使,不受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干涉。法院在每年一定的时间由人民阶层中选出的人员组成。法官按照法律条文来行使权力、进行裁判,被告人不仅享有与法官同等的地位而且享有选择法官的权力。

所要注意的是,孟德斯鸠所提出的三权分立,是三种权力交叉混合的制约,互相制约,互相监督。麦迪逊对此做出了准确的解释,他认为:“当他说:‘当立

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一个人或同一个机构之手,’或者说‘司法权如果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就不存在了。’他的意思并不是说这些部门不应部分参与或支配彼此的行动。他的意思就像他所说的那样,尤其像他用心目中的事例做出更明确的说明那样,只能在一个部门的全部权力由掌握另一部门的全部权力的同一些人行使的地方,自由宪法的基本原则就会遭到破坏。”[5]梁治平先生也认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赖以建立的前提具有广泛得多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它所关心的主要不是三权或者四权分立,而是为权力制定界限,与其说孟德斯鸠的理论是‘三权分立’的学说,倒不如说它是权力制衡的学说,至少,孟德斯鸠对于近代政治理论最持久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后一方面。”[6]那种认为三种权力绝对分立的观点,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三、政体理论

(一)孟德斯鸠对政体的分类

孟德斯鸠把政体分为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每种政体都是由两种概念加以确定, 孟德斯鸠称之为政体的性质和政体的原则。他认为:“政体的性质是构成政体的东西;而政体的原则是使政体行动的东西。一个是政体本身的构造, 一个是使政体运动的人类感情。”[7]

孟德斯鸠认为这三种政体具有不同的性质:“我假定了三个定义, 或毋宁说是三个事实: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执政, 不过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性情领导一切。”[8]同时分清共和政体是由全体人民还是一部分人掌权的目的在于说明有两种共和政体:民主共和政体和贵族共和政体。“共和国的全体人民握有最高权力时, 就是民主政治。共和国的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时,就是贵族政治。”[9]从中可以看出各种政体的性质一方面取决于掌握最高权力人数的多寡,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行使这种权力的方式。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都是由一个人掌握最高权力的制度,但在君主政体下,掌握最高权力的这个人是按照既定的法律治理国家的, 而在专制政体下他可以不凭借法律,不按规章行事。因此确定政体性质的标准有两个因素:第一,最高权力掌握在多少人手中;第二,行使这种最高权力的方式是什么?另外还应当加上第三个标准,即政体的原则是什么?各种类型的政体还可以由感情说明其特征,没有这种感情,一个政体是无法持久和兴旺的。

孟德斯鸠的这种政体分类基本上继承了欧洲政治法律思想史上经典的政体分类法—数量标准法,这种方法由柏拉图首创,亚里士多德继承并发展了其思想。孟德斯鸠的政体分类思想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价值,他把非一个人统治的政体称为

共和政体,这一点大大异于他人,传统意义上的共和政体,一般仅指多数人统治的民主政体,而他却把共和政体分为少数人统治的贵族政体与多数人统治的民主政体。他还天才地预见到联邦共和国将在未来国家政治制度中扮演重要角色。事实上,美国人也正是受他这种思想的直接影响而创造出了联邦共和国制度。因此有学者认为, 孟德斯鸠的政体分类法在历史上揭开了依法而治的君主国和依任性而治的专制国之间的辩论, 而且也揭开了一人之治的君主国和众人之治的民主共和国之间的辩论。这种分类法使人们开始以近现代宪政文明的视角来探讨政府形式的问题[10]。

(二)孟德斯鸠政体理论的贡献与缺陷

1.孟德斯鸠政体理论的贡献。它不仅吸收、提炼了前人思想中的“真理的颗粒”,而且发现、总结了前人没有论述的、隐藏在政体形式中内在的“合理内核”,并将之系统化:第一,他确立了新的政体分类标准。虽然他并没有像亚氏那样提出明确的分类标准,但从其表述可以看出其遵照了两个尺度:统治者的多寡和有无法治。他敏锐地发现统治者的多寡并不能决定政体的优劣,而“有无法治”才是最主要、最本质的依据。在这一点上,孟德斯鸠不仅突破了政体的传统理论,也吸收并超越了洛克的思想。第二,在共和政体上,孟德斯鸠也不同于前人。在欧洲的传统意义上,共和政体一般指多数人统治的民主政体,而孟德斯鸠却把共和政体分为少数人统治的贵族政体和多数人统治的民主政体,这暗含着政体多样化的思想。这种创造性的观点直接影响到后人的思想,而美国人正是受此启发创造了自己特殊的政体形式。第三,孟德斯鸠对政体优劣的论述有崭新的视野和标准,对后人启发很大。如他积极赞扬/联邦共和国能够抗拒外力,保持它的威势,而国内不致腐化;这种社会现实,防止一切弊害。[11](P131)他的这一观点被汉密尔顿接受,成为美国联邦立宪的依据[12](P42)。他对共和政体中民主的论述、满足了当时资产阶级建国的需要,美国因此首次出现了有美国特色的“二元的民主”

[13](P54);第四,孟德斯鸠发现总结了与政体密切相关的分权和自由理论,并进行了天才般的设想与经典论述,被后人奉为圭臬。相对于洛克以及其他前人而言,他关于三权分立于权力制衡的观点,尤其是对司法权论述明显是一个创造。第五,孟德斯鸠关于政体原则论述,强调了政体形式和实质的统一性问题。其“各种政体的腐化几乎总是由原则的腐化开始的”的观点,到现在仍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2.孟德斯鸠政体理论的缺陷。由于阶级出身和时代限制,孟德斯鸠思想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一,孟德斯鸠的思想是建立在唯心的经验主义基础之上的。对历史经验的归纳难免会被现象所迷惑,而抽象理性和具体分析难于调和,进而会作出武断的解释。比如他对政体与国家疆域大小关系的论断就夸大了自然环境

对法律的作用,这一论断形成“传统智慧”[14](P9),对后来的其他国家的政体选择和创建带来很大误导。其二,孟德斯鸠一方面“认为共和政体是最佳政体,也是

[15](P342)惟一好的政体”,但在宪政上却主张仿效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认为它是“现

今惟一优良的和有效的政体”[16](P343),这体现了孟德斯鸠的妥协性,但也可能是有对君主依赖的“公民感情”[17](P74-76)因素的影响。另外,他鄙视、不信任人民群众,看不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和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他所提出的分权,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和贵族阶级妥协的“阶级分权。”

这些都与法国当时社会矛盾异常尖锐不相吻合,所以,法国大革命虽然一度采用他的理论,但最终采取了平民出身的卢梭的彻底的革命学说。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1][英]洛克著,叶启芳,瞿菊农译:政府论:下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2][美]汉密尔顿等著,程逢如译.联邦党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3][美]路易斯•亨金著,邓正来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M].上海:三联书店,1996.

[14][美]肯尼思•W•汤普森编,张志铭译.宪法的政治理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7.

[15][16][英]罗伯特•夏克尔顿著,刘明臣译.孟德斯鸠评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7]朱福惠.宪法与制度创新[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第四篇:《论法的精神》书评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我的著作没有意思非难任何国家已经建立了的东西,每个国家将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的准则所以建立的理由。

————孟德斯鸠

在大一的时候曾经读过《论法的精神》,虽是匆匆读完一遍,但是当时就为孟德斯鸠的才华,做为一名学法学的学生,我从未想到,法律不仅跟政体和领导者有关,也和地理、气候、人种、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人口、商业等都有关系,而这些关系也就是法的精神。

这学期,老师给我们推荐的一些名著,当发现里面有论法的精神时我就决定再将它读一遍,因为我知道,虽然自己曾经读过它,但对于其中的真正含义,自己可能连皮毛都没摸到,经过再一次的阅读,虽自己可能依然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但愿意去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 作者出身

孟德斯鸠与1689年1月18日生于法国波尔多附近的柏烈德庄园。他起初的 名字叫做查理·德·色贡达,出身贵族,历代服务于纳瓦尔朝廷.1713年父亲去世,1716年他继承伯父任波尔多会议长的职务,并依遗嘱继承了伯父“孟德斯鸠男爵”的尊号,所以他的名字成为“查理·路易·德·色贡达,拉柏烈德和孟德斯鸠男爵”,这个称号就标记着他贵族世家的出身。

之后,他与加尔文教派的一位有钱的女子结婚并得到十万嫁资。后来他卖掉议长职务,约得六十万英镑左右。他每年从买金中得到的利息收入达到两万九千镑之多,家庭经济生活十分富裕。

他年轻时代专攻法律,也当过律师,又有过从政经验,但也喜欢历史、哲学、自然科学等多种学问。这些方面的爱好也奠定了他在其著作中能将法律与那么多社会的自然的因素联系起来,他既好学,又有经济力量和充裕的时间去周游列国,吸收经验和知识,从事著述,终于完成了《论法的精神》。

他于1755年2月2日去世。

二、 所处背景

在高中时期的历史课本学习中,我们知道,孟德斯鸠所处的启蒙运动时期是 一个思想著作百花齐放的时期。但实际上孟德斯鸠所生活的十七世纪末和十八世纪前半期,是法国腐朽的封建主义和君主专制发展到最高峰正要急剧转向没落的时代,当时法国的通知阶级是封建主阶级,包括贵族和高级僧侣两大社会集团,其余的则是第三等级。

这时,宫廷和贵族的奢侈生活就建筑在苛捐杂税和残酷剥削之上,加上长期的战争、饥荒、疾病,可谓是民不聊生。受到封建砸去的农民和受到重税压迫、饱受创伤的资产阶级,尤感切肤之痛。

但是,这个时期,起义农民没有力量单独推翻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以重利盘剥为主要生活来源地资产阶级在专制之下虽然被压迫,但是任然有发财的机会,所以它不能是激进的革命者。

三、 全书基本理论

孟德斯鸠的理论主要是要摧毁当时腐朽的封建主义的君主专制政体,但由于教会是他们的堡垒,所以又必须首先相教会进攻。孟德斯鸠是资本主义的代言人,他所维护的是新兴的、即将登上历史舞台的资产阶级的利益。

孟德斯鸠的理论包括基本理论、政治理论法律理论和经济理论等几大类,它们在论法的精神这本书中均有体现。比如说基本理论中的社会演变论和理性论,政治理论中关于政体分类和著名的分权学说,法律理论中反对酷刑,主张量刑必须比例正确,经济理论中主张私有财产是人类的自然权利等

综上所述,孟德斯鸠的学说广泛地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种基本问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根本利益。从他所处的时代来说,他的这些主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出了进步的道路。

《论法的精神》的第一卷的第一章简单的论述了法的产生,并概括的说明了法与一般存在物的关系,接着谈了自然法和人为法,引出了什么是法的精神,指出了《论法的精神》一书的论述对象。

第二卷中主要讲述的是法律与攻击力量与防御力量的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国力应该就其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法律来适应自己国家发展的需要

第三卷则开始讲法律和气候的关系,如果说前两卷体现了孟德斯鸠作为一名法学家的素质的话,这一章开始也让人领略到孟德斯鸠全才的魅力,从气候影响人身体的角度出发,结合对各种因素的分析,来告诉世人确切地说是立法者或掌权者在什么样的气候环境下适合制定什么样的法律体制。

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现今的资本主义世界依然有一定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三权分立的思想更是成为美国先贤们制定法律的基础,但由于本人理论水平有限,无法深入地理解其对国体政体方面的意见,因自身对其所论述的法律与地理、气候、人种、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人口、商业等的关系,也将主要谈论这一块的感受。

让我们看看第三卷第十四章第二节中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开头

寒冷的空气把我们身体外部纤维的末端紧缩起来;这会增加纤维末端的弹力,并有利于血液从这些末端回归心脏。寒冷的空气还会减少这些纤维的长度,因而更增加他们的力量。反之,炎热的空气使纤维末端松弛,使他们伸长,因此减少了他们的力量和弹力。

所以人们在寒冷的气候下,便有较充沛的精力。

进而,结合他的其他一些发现,他得出了一条结论,炎热国家的人民,就像老头子一样怯懦;寒冷国家的人民,则像年青人一样勇敢。但是如果北方人民被迁移到南方,他们的行动就不像那些在本地气候下作战的同胞那样豪壮。因此,不同气候下,立法者应该为保障国家秩序订立不同的法律。他说到,不和气候的弱点抗争的是坏的立法者。

咋看前面,还以为这是一个物理学家在分析不同气候下人们的生理特征和性格特点,但是看到他惊人地将这些与法律联系到一起时,你回情不自禁地为之惊叹。

在法律和气候的性质的关系中,孟德斯鸠还提到了鼓励勤劳的方法,及依各个地区人们所重视的不同来制定不同的鼓励方法,以欧洲南部为例,人们重视荣誉,所以把奖赏给予农业上优秀的农民,或者是给予曾经推进了工业的工人;在关于人们节酒的法律中,他提到,不同的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彼此交往多的民族需要某种法律;彼此没有交往的民族则需要另一种法律;在关于气候疾病的法律中他总结道立法者关心公民健康既然是明智的,那么制定法律防止疾病的传布是十分呵护道理的。

本书的第十八章讲的是法律与土壤性质的关系,是孟德斯鸠通过研究阿提拉、拉栖代孟、希腊等国家的土地状况和他们的相关政治情况,提出的一个设想是土地肥沃的国家常常是“担任统治的政体”,土地不太肥沃的国家常常是“数人统治的政体”;这时就有补救了天然的缺陷。他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从古代一些石碑俩看,萨地尼亚似乎是希腊的一个殖民地。它从前很富饶;以爱好农业而著名的亚利斯德斯神给他制定了法律。但是从此以后便衰微下去,一蹶不振了;因为迦太基人成了他们的主人,把一切可以养活人类的东西都破坏掉了,并且禁止耕种土地,违者处以死刑。萨蒂尼亚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元气没有完全恢复,今天也是如此。

波斯、土耳其、波兰的最温暖的地区曾经受到大小鞑靼人的蹂躏,还不能恢复过来,通过这些语言,我们不难得出,孟德斯鸠所要告诉我们的是,不管土地肥沃与否,环境适宜与否,一个好的法律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只有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法律充分地发挥当地土壤和环境地特色,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关键。

在论述法律和构成一个民族的一半精神、风俗与习惯的那些原则的关系中有一句十分关键的话语“我们是什么样,就让我们怎么样吧!”因此,如果把一个迂腐拘谨的风气给予一个秉性快活的民族的话,则国家无论在国内或国外都不能获得任何好处。

本论点中,孟德斯鸠也提出了自己的一点意见,即品德和邪恶之间存在着无限的距离。据他所说的,不是要去减少这个距离,而是要人们了解,一切政治上的邪恶并不都是道德上的邪恶,一切道德上的邪恶并不都是政治上的邪恶;那些因制定法律而违反了一个民族的一半精神的人们应该了解这点。

《论法的精神》第四卷则主要体现的是孟德斯鸠的经济理论,通过研究贸易的本质和特点论述法学与贸易的关系。在君主政体下,贸易通常是建立在奢侈的基础之上的,虽然那里的贸易也以实际需要为基础,但是贸易的主要目的却是为贸易国获取一切能为它的虚骄逸乐和奇思妙想的东西。而共和国里德人们相信他们的财产时安全的,这使他们什么都去经营。人们对所获取的东西相信是安全的,他们就敢于抛出投资,以取得更多的财产。在一个受奴役的国家里,人们劳动是为了保持所有,而不是在取得所没有的。

除此之外,法律与货币的使用和人口也是相关的。他通过举例罗马人是如何选择时机对货币采取措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市有益的,并呼吁我们对罗马进行研究,因为他们无论做好事坏事都是最会选择时机的。关于一国人口的法规,主要应视情况而定。有些国家,大自然已经什么都给做好了,立法者就无事可做;有时候,气候比土壤还有利于繁殖,人民繁衍了,而饥馑摧毁了他们。

第五卷讲的则是法律与宗教和法律和它所规定的事务秩序之间的关系,认为宽和政体比较宜于基督教,专职政体比较宜于伊斯兰教。因为基督教和纯粹的专制主义是背道而驰的,《福音书》极力提倡仁爱,所以基督教反对君主以专制淫威去裁决曲直、去恣意横虐;而伊斯兰教的君主们则不断地杀人与被杀。天主教比较适宜于君主国,耶稣新教比较宜于共和国这样结论的提出也是因为以上各教有自己独特的追求与教义。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作为掌权的统治者选择其政体肯定不会去因为其国内主流宗教宜于什么政体而选择,而一国如果宗教占控制地位的话也肯定会去选择符合自己宗教思路的政体。所以,此分类的作用也只是在理论上为政体与宗教的关系提供一些建议。

论述法律与社会事务秩序之间的关系里,主旨在于告诉公民,人类是要受到种种法律的支配的,而每一种法,都表现出社会的智慧和社会的需要。因此,他提出:法律有各种不同的体系。人类理性所以伟大崇高,在于它能很好地认识到法律所要规定的事物应该和哪一个体系发生主要关系,而不致搅乱了那些应该支配人类的原则。

第六卷即最后一卷孟德斯鸠从抽象的法律理论层面回归现实,通过研究罗马继承法、法国民法的起源和变革,隐约我们能从中看到一些社会演变论的思想。他认为,第一,社会结构的一个因素的改变,便引起整个结构的改变。第二,历史的演变的力量有时是人的意志所不能控制的。政治家犯错误并不总是可以避免的,而常常是历史局势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三,一半的精神、心理因素的改变也能引起社会机构的变化。

这一卷的内容对法国的一些法律体制的弊端提出了质疑,在当时的法国具有重大的意义,既然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摧毁了过时的政治机器,发生了变化,那么法国资产阶级的成长,也已经不能为封建政治机构所能包容。

综合本书,孟德斯鸠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

1.关于政治分类的学说,他将政治体制划分为共和、君主、专制三种。他认为这三种政体的原则分别是品德、荣誉和恐惧。尽管这一结论并不完备,但是他的许多精辟的、富有启发意义的论断以及运用绝妙笔法鞭笞专制政体和封建主义罪恶,他的无畏和机敏无疑起到了使人振聋发聩、警醒社会和民众的积极作用。

2.分权说和君主立宪,孟德斯鸠崇尚英国的君主立宪,他提出了行政、立法和司法的分权理论,他认为三权相互制衡,才能保障公民的自由。他的分权说并非空洞的政治理论,而是顺应时代的步伐,提出的具有实际意义的政治纲领,其实质在于“阶级分权”,在当时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需要。

3.“地理”说,这个著名的理论认为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土壤等因素与人民的性格、感情发生直接的关系,法律应考虑这些因素。

4、《论法的精神》提出了许多关于法律的理论,诸如:反对酷刑、主张量刑适度,刑罚应富有教化意义,舆论威慑可以作为阻止犯罪的工具之一,只惩罚行为,不惩罚思想、语言。他还抨击了所谓攻击教会的亵渎神圣罪以及其他的无理的刑罚。

5、关于经济理论,他最重要的论断是私有财产是人类的自然权利。在当时这一主张主要是针对教会和封建统治阶级对私人财产的侵占行为而做出的。

6、他还主张兴办工业和商业,反对横征暴敛。他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他竭力反对奴隶制1

因自己的学术水平有限,其实以上体现的很多他的观点自己都没有看出来,对于另外一些观点也会感觉晦涩,比如说其三权分立的原则,在第十一章第六节中,他首先提出的是每个国家有三种权力:

一、立法权力;

二、有关国际法事项的行政权力;

三、有关民政法规事项的行政权力,依据他的解释,根据第二种权力,国家可以议和或宣战,派遣或接受使节,依据第三种权力,他们惩罚犯罪或裁决私人诉讼。他将第二种权力称为行政权力,第三种权力称为司法权力。不知道是时代的不同对词语的定义不同还是自己水平问题,当看到这个论断时我觉得跟现在的对这三种权力的定义有一定不同,因为作为国际法事项的行政权,应该属于外交权,而有关民政法规事项的行政权力,应当时司法权,所以对其三权分立即其他的一些观点,还需要自己慢慢琢磨。

真的感觉《论法的精神》是一壶佳酿,值得我们慢慢去品味,而孟德斯基就是那个酿酒人,更加值得我们去学习。

1 摘自http:///article_13774.htm

第五篇:《论法的精神》读书报告

小组成员:王俊解子傲朱逸婧卓玛

全书总结: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集中讨论的不是具体的法律规范本身,而是法的精神,即法律符合人类理性的必然性和规律性。他鲜明地指出法律同政体、自然地理环境、宗教、风俗习惯等各种因素以及法律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同时,他阐述了自然法理论、法和法律定义,法律与政体关系,以及政体分类、各种政体的性质和原则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政治自由和三权分立学说,论述了自然条件同政治法律的关系,认为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具有重大的制约性,强调严格区分各种法律规定的范围和制定法律应遵循的原则及其应注意的问题。

以下,我们将具体对书中几个重要的观点进行阐述:

一、 政体决定法体(孟德斯鸠政体理论)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分析了法律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以及其他事物对法律的影响,其中政体对法体的产生与确立有决定性作用,他主要从政体的两个基本要素政体性质和政治原则来进行论述。 (1) 政体性质直接决定基本法律

孟德斯鸠将政体分为三种:共和政体、君主政体、专制政体。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部分人们掌握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一人依照固定和确立的法单独执政的政体;专制政体也是一个人单独执政的政体,但既无法律也无规则,全由他的个人意愿和喜怒无常的心情处置一切。在不同政体下,由该政体性质及法律准则直接产生

的法就是基本法。例如,在共和政体下的民主政体中(根据最高权力由全体人民还是仅仅部分人掌握,将共和政体分为民主政体和贵族政体,前者称为民主政治,后者称为贵族政治),全体人民掌握着最高权力,但国家最终只能由少数人来管理,并且在管理过程中要符合人民的意志,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的意志只有通过选举体现出来,所以,为建立投票权而制定的法律是民主政治下的基本法;规定投票选举的方式是民主政治中又一基本法;选举过程公开理应也是一项基本法;还有,在该体制下最重要的一项基本法就是只有人民才能制定法律。从本质来看,基本法律是维持政体性质的保障,是整个法体框架的法律基石。

(2) 法体要与政体原则相适应

孟德斯鸠认为,政体原则不同于政体性质,政体性质是政体本身的构造,政体原则是使政体运动的人类情感。并且,政体需要不同的政体原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和立法。民主政体的原则是美德,美德是支撑这一政体的唯一力量;贵族政体的原则是以品德为基础的节制;君主政体的原则是荣誉。荣誉就是每个人和每个阶层的地位、品级、高贵出身、优遇和野心等;专制政体的原则是恐怖、专横、暴力。这所有的政体原则并非是固有存在的,而是人们在该体制下思想、观念、情感上的主观认识。人们自觉或被迫地在这种人类自身情感所设定的政体原则下生存发展,所以说,政体原则是使政体运动的人类情感。现实中教育的法律是我们最先接受的法律,所以,教育的法律应该和政体的原则相适应。并且,他也提出立法也要符合政体原则。法

律与政体原则的这种关系全面增强了政体的动力,反之,政体原则也从法律那里获得了新的力量。孟德斯鸠还从政体的腐化这一角度更加深刻地论述了法体要与政体原则相适应,他说:“各种政体的腐化几乎都始于原则的腐化” ,腐化的基本原因和表现在于权利的异化和法律的丧失,当民主政体原则腐化的时候,“人们不但丧失平等精神,而且产生极端平等的精神”民主政体腐化的原因是巨大的成功;贵族政体中,当贵族们的权力变成了专横、贵族不守法和贵族世袭时,就会发生腐化,因为此时的贵族不可能有宽和的节制。在君主政体下,当君主逐渐地剥夺了团体的和城市的特权的时候,君主政体也就腐败了,导向了“一人的专制主义”。专制政体原则在性质上就是不断腐化的,不可防止。孟德斯鸠认为,“政体的原则一旦腐化,最好的法律也要变坏,反而对国家有害。但是在原则健全的时候,就是最坏的法律也会发生好的法律的效果;原则的力量带动一切。”

二、 政治自由理论

孟德斯鸠确立政治自由的法律区分为两类,其一是从政治自由与政制的关系角度确立政治自由的法律,其二是从政治自由与公民关系角度确立政治自由的法律。

(1) 确立政治自由的法与政制的关系(三权分立学说)

孟德斯鸠在论述政治自由的法与政制的关系时,结合历代各国的权利滥用的历史经验,认识到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如果滥用权力情况发生,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从而使权力受到牵制,达到权力平

衡。他所提出的三权分立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在三权分立的体制下,权利被分散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并分属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而不能集中在一个人或一个机关手里。他主张,立法权代表国家的意志,应该由人民集体享有,拥有创制权和反对权,人民通过他们的代表制定法律,把立法机关分为贵族院和众议院,两院同时拥有立法权,使贵族和平民可以相互制止对方侵犯自己;行政权由君主掌握,行政权直接领导军队,规定召集立法机关会议的时间和期限,并有权制止立法机关的越权行为,通过“反对权”参加立法,但是不参与立法事项的讨论,甚至无须提出法案;法院专掌司法权,院在每年一定时问由人民阶层中选出人员组成,法官按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并给被告人与法官同等的地位。通过这样的分权,使这三种权力和三个机关互相制约、互相均衡,从而保障政治自由。 (2) 确立政治自由的法与公民的关系

我们每一个人都受到法律的制约,也受到法律的保护,所以,政治自由的法与公民有着直接的关系。就政治自由而言,政治自由是由三种权力合理的分配与制衡而确立的;可是就政治自由与公民的关系而言,必须用另一种思想对政治自由加以审视。政治自由是享有安全或自认为是安全的。确立政治自由的法与公民的关系,不仅要确保公民在法律上的政治自由,更要让公民意识到这种政治自由。

阅读感悟:

孟德斯鸠虽然离我们已经有几个世纪,但其寄托在《论法的精神》一文中的思想在现在仍具有现实意义,对当下的中国有相当大的借鉴

作用。

(1) 当下中国的权力过度集中,权利泛滥严重,整个权利架构中缺乏有效的制衡手段,这也造成了腐败泛滥,其实,若无法对过度集中的权利进行分权制衡,很难根除腐败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对权力进行适当的分散与制衡,其实在权力分散问题上主要是将行政和立法的权利分散开来,这就不得不发挥人大的作用,在过去的政治体制建设中,人大的作用一直处于一种淡化状态,人大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要落实人大在我国立法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人大的职能,设立人大常驻日常委员会,负责日常事务的处理,此外,还要加强权利的监督制衡,设立独立于政府的监察机构,(可考虑借鉴美国的大法官制度)该职能机构只对宪法负责,给予人身及其家人的法律保障,终身任职,同时监督政府和人大,当然,人大和政府可对监察进行弹劾调查等等,确保权力的相互制约。

(2)当下中国公民的公民民主权力极度受限,与公民政治自由相距甚远,权力过度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其中一方面是由于政制上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公民自身的原因。在政制上我们要通过法律手段赋予公民实实在在的权力,真正的落到实处,确保执行环节的科学有效;从公民角度,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及法律素养,了解法律,争取自己的政治自由,真正做到当家作主。

充分期待中国能够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中获得启示,能够通过有效的措施来达到权利上的制衡,进一步扩大公民的权力,真

正的落到实处,进一步实现政治上的民主。

上一篇:汽修厂早会口号范文下一篇:清远市事业单位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