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对阅读的特点

2023-03-21

第一篇:小班幼儿对阅读的特点

小班幼儿主要年龄特点及对教育的启示

小班(3岁—4岁)的孩子刚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一方面,他们不免带有一些婴儿的“痕迹”;另一方面,由于身心发展迅速,他们又开始具有幼儿期的显著特点。因此,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十分突出。

(一)

动作发展快

小班幼儿处于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而动作发展又是其重要标志。他们身体和手的动作已经比较自如,可以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由于动作发展的需要,小班孩子特别好动。由于骨骼肌肉的发展和大脑调节控制能力的不断增强,在小班这一年中孩子动作的颈部非常快。

3岁幼儿在动作发展方面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我们发现,这些差异与他们的先天身体素质、性别、个性及早期教养环境有关。

对教育的启示:

为了给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活动机会和条件,小班的一日生活必须由形式多样的游戏贯穿,如通过运动游戏发展幼儿粗动作、在活动区提供各种工具和材料发展幼儿精细动作。对幼儿动作发展的个体差异,我们要予以充分的理解和接纳,并为每位幼儿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

认识靠行动

幼儿动作的发展不仅对他们的身体发育,而且对他们的思维发展都有重要的价值。刚刚走过婴儿期的3岁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行动。

同时,3岁幼儿的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与中班、大班相比还较差,他们也常常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需求。

对教育的启示:

那种要求小班幼儿“坐好了”唱歌、听故事的做法本身就没有尊重和把握它们的年龄特征。教师应充分理解和接纳幼儿“边做边说”或“先左后说”的行为,给他们用口头和肢体语言同来表达思想的机会,使他们生活的更愉快。

(三)

情绪作用大

情绪对3岁幼儿的支配作用很大。他们容易激动,而且激动起来就难以控制。他们对成人表现出强烈的依恋,初次离开父母,会表现的极为不安。小班幼儿不仅依恋成人,而且伙伴之间的交往对他们的情绪也有很大影响。他们的认识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绪支配,他们的许多活动也都是“情绪化”的。 对教育的启示:

教师应该像妈妈一样去体贴、关爱幼儿,同时利用同伴群体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使幼儿逐渐减少分离焦虑,尽快适应集体生活。一日生活用有趣的游戏贯穿,益于引发幼儿的积极情绪。教师还应该理解和接纳小班幼儿活动“情绪化”的特点,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四)

爱模仿

爱模仿,三岁幼儿突出的年龄特征。他们喜欢模仿老师、家长和伙伴。小班幼儿正三在模仿中学习、成长的。模仿可以成为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可以成为他们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幼儿的模仿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临摹,他们在模仿中同样一有创造,有自己个性与情感的表达。

对教育的启示:

从仅研究教师如何教,到重点关注幼儿如何学,放映了人们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成人首先要理解和接纳幼儿不自觉的模仿行为,并挖掘其中的积极因素。教师、家长要以身作则,成为幼儿模仿学习的榜样,同时充分利用幼儿同伴群体的资源,给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模仿向同伴学习的机会。

(五)

常把假想当真实

幼儿常把自己假想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使他们想象夸张性的表现。成人不理解幼儿的这一特点,往往误认为他们在“说谎”。幼儿喜欢游戏,就是因为他们沉迷于想象的情景,把自己真的当成了游戏中的角色。这一特点在

3、4岁的幼儿身上十分突出。

对教育的启示:

成人应该充分理解和接纳幼儿的这一特点,同时可以因势利导,引发幼儿等良好行为。根据这一年龄特点,小半幼儿在一日生活中都需要游戏,这不仅可以使幼儿充分享受童年的快乐,也是我们的教育便的非常自然。

(六)

常把动物或物体也当作人

幼儿常常把动物也当成人,甚至觉得没有生命的物体也会说、会动、会想,是他们的同类。他们常和“娃娃”说话,跟小椅子“再见”,这是幼儿思维“拟人性”特点体现。正因如此,

3、4岁的幼儿喜爱童话故事,自己也常生活在童话世界之中。

对教育的启示:

教师要理解和接纳幼儿的这一特点,并运用这一特点进行教育,如:用拟人化的口吻与幼儿做游戏,比空洞抽象的说教有效的多,它能使幼儿保持愉快的心境,同时把教育的要求顺利转化成幼儿自身的需求。

第二篇: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小班的幼儿一般在3岁左右,3岁以后幼儿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开始上幼儿园,从只和亲人接触的小范围,扩大到接触到更多的成年人和许多的同龄人在一起,3岁以后幼儿生活范围的扩大是有一定基础的。

第一,生理发展,这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3岁以后的幼儿身体比以前结实了,他们不像以前那样容易生病,身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的功能都有所增强,另一方面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精力比以前充沛了,神精系统的发展可以使幼儿连续活动5-6小时,日间只需一次睡眠。

第二,三岁幼儿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由于骨骼肌肉系统的发展,大脑调节能力的增强,加上学前期所学会的技能和取得的经验,3岁幼儿能够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我们在户外活动中发现孩子们的动作协调了,喜欢追跑,喜欢和老师一起参加简单的体育活动。

第三,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已经基本上能够向别人简单的表达思想和要求,不需要成人过多的去猜测他的意愿。

第四,认知依靠行动,3岁左右的幼儿认知往往依靠行动进行,他们的思维是先做后想,他不会想好了再做,比如,让小班幼儿玩雪花片拼图形,他们拿到雪花片后立马行动,如果让他想一想再拼,他做不到,往往是无意中拼出某个形状,他们才有所发现的说出:“老师,你看,我的火车”。

小班幼儿认知对行动的直接依赖性,说明他们的认识活动非常具体,小班的幼儿只能理解具体的事情,不会做复杂的分析综合,只能直接的推理,比如:对小班的幼儿说反话,往往引起不良后果,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哭着要找妈妈“不”带你去找妈妈,如果直接告诉他:“你不哭,我就带你去找妈妈。”孩子听了就放心了,这时老师接着引导孩子就不哭了。

第五,情绪作用大,幼儿的心理和行动更多是无意性的,在3岁左右,这种特点更为突出,比如这个时期的幼儿常常为一件微不足到的小事而哭起来,对他们一般的讲道理,往往收效不大,用有趣的事情吸引他,倒是可以很快地使他忘记原来的不安,小班的幼儿容易激动,常常是越哭越兴奋,甚至是全身抖动,当他们哭的很厉害的时候,给他讲道理更是听不进去,这时只能用行动让他安静下来,用毛巾给他擦擦脸,用爱抚的声调和他说话,让他感到亲切,情绪上渐渐不哭了,等他全安静下来以后,才能对他进行说理教育。

小班幼儿仍然十分依恋父母和老师,尤其需要等到亲近成人的微笑、拥抱、拍拍、摸摸等肌肤相亲的爱抚动作。

小班幼儿各种认识过程的无意都占压优势,他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绪所支配,而不是受理智而支配,比如,在注意方面,小班幼儿容易被一些色彩鲜明和形象生动的物体所吸引,而不会去注意一些他所不感兴趣的事情,在记忆力方面也是如此,小班幼儿常常是无意中记住一些事物,而被迫去记忆时反而记不住。

第六、爱模仿,小班幼儿爱模仿的特点非常突出,模仿是这时期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游戏的喜欢与别人担任同样的角色,如玩开火车的游戏,大家都要当司机,一列火车上有好几个司机,甚至没有乘客,他们并不在乎,反而玩的很高兴,在这个年龄段,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常常是通过模仿学习并巩固下来的,同时,成人所没有觉察到的一些行为小节,也可能被孩子模仿而形成觉察到的一些行为小节,也可能被孩子模仿而形成他的不良习惯。

以上几个方面的发展使3岁幼儿以具备了离开离人去参加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可能性,3岁的幼儿逐渐学会最初步的自理能力,在正确的培养下,能够自己进餐,自己控制大小便,以及在成人的帮助下自己穿衣,逐渐习惯于自发地和小朋友共同游戏,幼儿生理,心理发展上的各种变化,使他们认知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人力都有了迅速的发展,只有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解决问题。

以下是小班幼儿应要达到的目标。 语言目标:

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有礼貌。

2、注意倾听对方的讲话,学习常见的交往语言和礼貌用语。

3、能清楚的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4、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5、愿意在集体面前讲述。 运动目标:

1、学会一个跟着一个走。

2、愿意参与走、跑、跳、钻、爬、滚等基本的大肌肉运动技能,在游戏中不与他人碰撞。

3、运用手势和身体动作对节奏、音乐、故事作出反应。(如模仿操和简单的徒手操)

技能目标:

1、学会用自己的手绢、手巾擦手、擦鼻涕,愿意培成人做剪指甲、洗手、洗脸等日常清洁。

2、学习整理自己使用后的玩具、材料、生活用品,知道将用过的东西放在指定的地方。

3、学做自己能做的事,能自己吃饭、睡觉、做操等,遇到困难时会寻求帮助。

4、听懂老师的指令,并能按指令做事。 情感目标:

1、适应集体生活,在活动中保持愉快的情绪。

2、幼儿通过自己做事获得信心,感受到集体的快乐。

3、幼儿与幼儿之间能友好相处,懂礼貌、懂谦让、共分享。

4、信任、接近老师,愿意和小朋友共同游戏。 思维目标:

1、对周围的许多事物有自发的敏感性和好奇心,有探索的愿望。

2、具有初步的时间,空间概念。

3、能区别两个物体的上下,里外,前后和远近。

4、能认识并说出3至4种颜色,认识圆形、方形。

5、知道一和许多,能点数1~5件物品。 认知目标:

小班的幼儿行动自如,认知范围扩大,逐步形成一些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实物概念,但此时,小班幼儿的概念很具体,只是特指某项事物。例如:在操作摆弄物品时,幼儿逐渐认识了一些事物的属性,如大小、多少、简单的形状等。

第三篇: 小班幼儿的主要心理特点

3岁,对于多数幼儿来讲,是生活上的一个转折年龄,正是从三岁起,他们开始离开父母的怀抱,进入幼儿园过集体生活,这个变化很大,儿童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关键,是要求教师要有亲和力,让幼儿感觉老师像妈妈一样可亲,集体生活并不可怕,而是具有吸引力,使幼儿逐渐适应集体生活。

因此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幼儿的心理特点。首先他们的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他们的行动受情绪的支配,这表现在很多方面,如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听,喜欢哪位老师,就总是跟在老师的后面,喜欢美洋洋,就让老师总是放美洋洋的动画片,等等。再就是他们爱模仿,小班幼儿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就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就要什么,因此我们要为幼儿多准备几样相同的玩具。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也是这一阶段的幼儿的一个主要的心理特点。他们的思维很直接,不会做复杂的分析和综合,只能从表面去理解事物,因此我们要从正面去教育他们,讲反话常常会引起违反本意的不良后果。

第四篇:小班幼儿科学探究的特点和支持策略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取知识与经验的重要途径,在实现幼儿园培养目标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幼儿园科学教育作为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主动地参与各种科学探索活动,以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与经验,发展智力,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的教育过程。

刚进幼儿园的小班幼儿对科学活动有很强的兴趣,但由于他们缺乏学习经验,在活动中常常表现小班幼儿独有的特点,下面结合小班上期科学活动——《蛋》谈谈我的一些观点。

一、方法单一,不懂运用多种感官。

教师打开蛋,请幼儿观察蛋的内部,大部分幼儿只看了看,回答:“有蛋黄;粘粘的;有黄黄的蛋;圆圆的蛋;有水。” 师:“拿出小手,轻轻地摸一摸,看看有什么感觉?” 幼儿的回答:滑滑的;软软的;粘粘的。【教师支持策略:多种感官参与观察。】小班幼儿没有学习经验,教师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观察方法和习惯,在观察活动中,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观察事物。

一、 无目的地动手、玩的成分多。

教师把蛋黄与蛋清分开,让幼儿重点观察蛋清。幼儿在操作时很兴奋,有的幼儿用手去戳蛋黄;幼儿用手去搅拌。老师让他们停止小结时,很多幼儿的注意力还在碗里,这时老师只好把材料收了。接着老师提问:“蛋的哪个部分叫蛋清?蛋清是什么样的?”幼儿的回答:“滑滑的;流来流去;倒来倒去。”【教师的支持策略:给幼儿一定动手操作的时间,教师的提问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发幼儿思考。】小班幼儿在活动中常常以行动、动作为主,不会用语言和他人交流,提高幼儿注意力就要给幼儿一定的动手操作时间。同时由于小班的科学活动趣味性都比较强,幼儿的注意力也很容易受外界影响,这时教师的提问就非常重要,要简单且有针对性,能让幼儿的注意力跟随问题的节奏前进。

三、对自己的猜想不会记录、回忆

观察前,教师请幼儿尝试猜想蛋清和蛋黄在加热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有的说:“蛋会变黄了”;有的说:“蛋熟了”;有的说:“蛋会成变白色”等,但在观察中,我们提问几个幼儿自己的猜想时,发现很多幼儿都忘记自己刚才的猜想了。【教师的支持策略:找图形贴照片等】。在活动前,教师可以估计幼儿的猜想,准备几种图片及展示板,让幼儿在猜想时贴照片、号数等方式记录自己的猜想,以便幼儿对照猜想和观察结果,及时更正,加深对事物变化的印象。

四、回忆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

活动中教师请幼儿分别说出观察到的蛋清和蛋黄的变化,幼儿的回答:“蛋煮完颜色变成白白的了,颜色的变化又是幼儿首先关注的;蛋黄变得冰冰的。变硬了。裂开了,像橡皮泥。” 从幼儿的回答中,我们发现虽然教师一直在引导幼儿对蛋清和蛋黄煮过前后变化进行比较,可是幼儿只能说出当前看到的。说明小班幼儿对物体前后变化的比较感到困难,可能是由于幼儿观察物体后期变化时已经忘记了前期是什么样的了,导致难以对比。【教师支持策略:要将物体的前后状态同时呈现在幼儿面前,让幼儿看着进行回忆比较。】后来的几次活动中,教师将活动中事物的变化、幼儿特殊的发现都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讨论时播放给幼儿看,受到很好的效果。

五、观察的持久性较差,易受其他因素的干扰。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蛋清倒进热水后有什么变化,张靖却反复地说:“很烫,很烫。”“水好烫。”关注点偏离了教师的要求。【教师的支持策略:注意教学具的投放、幼儿座位的摆放等。】活动进行到现在,时间大约用了15分钟了,这时幼儿都开始骚动了,而教师只准备了一个锅操作给幼儿观察,幼儿观察时相互推挤,影响了他们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让幼儿分组轮流观察,也降低了幼儿观察的效果。因此,在活动前,教师要充分考虑各种材料的摆放位置、幼儿座位等对观察过程的影响,尽量减少外来因素的干扰。

小班幼儿刚进园不久,受水平的限制,科学探究的知识点不宜太多,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更为具体,层层递进,积极启发幼儿的思考,建立知识经验。同时他们的观察探究还受很多条件的限制,如:和同伴较陌生,活动中不会交流意见;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清楚的表达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和见解;活动中很多时候会受情感、个性的影响等等,因此,教师在实施科学教育中要给足幼儿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促动幼儿表达与交流,这是科学教育的重要一环;要有意识地在幼儿活动过程中加以引导和激励,培养幼儿稳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活泼开朗、敢于挑战的个性品质,充分发挥情感、意志、个性在科学探索活动中的动力作用。在活动中结合本班幼儿的特点,合理选择活动内容,选择合适的支持策略,对不同水平,不同个性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充分挖掘幼儿的观察潜力,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班级特色,使每个幼儿都能在科学活动中获得快乐的成长。

幼儿科学教育仅靠集体教学活动是不够的,我们要积极为幼儿的科学活动配套充足的物质条件,创设丰富宽松的探索环境,随时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需要。科学教育内容丰富多彩,神奇有趣。教师要充分发挥科学的魅力,巧妙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导幼儿用科学的探究方法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做科学"的乐趣,培养一定的探究科学的情感与认知能力。我们相信,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深入,广大教师的积极探索,幼儿园科学教育一定能取得更快的发展。

第五篇: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及指导要点有哪些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角色游戏是3—6岁幼儿最典型、最重要的游戏。对于这一时期孩子的生活、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小班幼儿具有强烈的模仿性,在角色游戏过程中,他们不断模仿成人的行为,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现实生活。他们的语言、动作、社会交往、生活经验等方面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随意性,生活经验少,且刚刚接触游戏。所以扮演角色能力差,游戏水平低下。那么如何提高小班角色游戏水平呢?本人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分析小班角色游戏特征入手,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

一. 小班角色游戏特征 1. 游戏情节简单而零散。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随意性。生活经验少,且刚刚接触游戏,所以游戏中反映出来的内容简单,情节单

一、零散。如“妈妈”喂娃娃、抱娃娃、给娃娃穿衣或打电话、扫地、拖地等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的内容。或者是爸爸烧饭、妈妈烧饭、你喂娃娃、我也娃娃。游戏情节是零散的片段,相互间缺乏联系。

2. 游戏动作重复而简单。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小手肌肉发育不够完善,喜欢做重复动作。所以小班幼儿在游戏时,多是简单的重复动作,较少的系列动作是凭兴趣操作材料。如反复地做切菜动作、炒菜动作、反复做接水、饮水动作。但有时有感兴趣的材料也会出现一序列动作。如幼儿会假想娃娃饿哭了,于是连忙泡奶、喂奶等动作。

3. 游戏语言交往较少。

由于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幼儿游戏中大多是平行游戏,幼儿独自操作材料。如抱娃娃、喂娃娃往往是默默无语。一起玩时也是各说各的话,专心于自己的游戏,旁若无人,有时也有一些简单的对话,但是是围绕模仿的材料开展的,如:锡凯拿着酸奶瓶说:“喝酸奶吧!”锐涵接过酸奶喝了一口说:“好甜呀”,然后又进行自己的游戏。

4. 游戏时缺乏角色意识。

幼儿游戏扮演的角色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如:爸爸、妈妈、奶奶、爷爷等。但幼儿经常满足于摆弄操作材料,未意识到扮演的角色。有时扮演的角色也会经常转移。这是因为幼儿的角色意缺乏。游戏中的兴趣和注意力不稳定,较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他当弟弟时,看到爸爸打电脑玩得特别高兴时,他就放下手中的扫把,也去打电脑。可当他看见爸爸泡茶招呼客人很有趣,他就放下手中的键盘也要泡茶招呼客人。

5. 游戏时是依材料而进行的游戏。 由于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特点,小班幼儿操作使用的通常是实物或是具体形象的材料。游戏中动作交往多于语言交往。更多依赖玩具进行游戏,满足于玩具的摆弄,缺乏交往的能力。例如:奶茶店的服务员,埋头配奶茶,对来买奶茶的客人置之不理。

二小班角色游戏指导策略

依据小班角色游戏特点,结合小班角色游戏目标,我对小班角色游戏进行一些尝试,总结出如下几方面的经验。

(一)丰富幼儿生活经验,是角色扮演、情节发展的前提条件。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生活经验越丰富,孩子在游戏中就越积极,角色扮演越逼真,情节越丰富,孩子们自然玩得开心。反之,游戏就会变得枯燥无味,甚至不能持续。教师就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强化、丰富孩子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从而激发幼儿扮演角色的愿望。丰富的渠道很多。

首先,引导幼儿观察父母的活动。因为小班角色游戏主题主要是娃娃家。游戏内容大多反映父母对娃娃的关心、照顾。所以我通过提醒幼儿注意观察父母在家做得事情、说的话,及爸妈对自己的关心,然后在游戏时将观察到的内容运用在角色扮演中,慢慢地孩子对爸妈在家所做的事情有了更直接的了解和体验,娃娃家的内容就更丰富了。 其次,引导家长带幼儿观察周围环境。在生活中细致观察,获得感知越丰富,在游戏中扮演角色越逼真。所以在开学初的家长会便已向家长阐述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目的意义及即将要开展的游戏主题。引发家长随机带幼儿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观察周围的生活。为本班开展系列主题游戏做好充分的准备。

再次,启发生活,归纳生活印象。通过晨问启发谈话:周末父母和孩子一起做过开心的事情:如爸爸带一家到XX地方旅游、拍照;爸爸妈妈为我过生日等。引发孩子把这些深刻的生活印象运用到游戏中,孩子便会在所进行的角色游戏中更加融入角色,使游戏内容变得充实新颖。

最后,渗透情境化的小游戏。如:情境教学“小猫做客”,为丰富游戏情节,提高语言交往埋下伏笔。孩子们把情境游戏中学会的动作敲门,使用礼貌用语,学会接客运用到了角色游戏中。在游戏中,幼儿反映“做客”的情节,这就是教学小游戏为他们引发“做客”反映。幼儿在游戏中也倒邻居娃娃家做客,主人礼貌待客。运用做客,请喝茶,推动游戏情节,提高孩子语言交往能力。

(二)创设温馨游戏环境,提供适宜材料,萌发进入游戏的愿望。

1.根据小班幼儿特点创设温馨、有意境而又丰富的游戏环境。 小班幼儿的教育重点是发展幼儿情感、动作、语言,有扮演角色的愿望和意识。由于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的改变,进入幼儿园成了小班幼儿生活上的一个转折点。他们伴有恐惧、依恋家的心情。他们需要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需要情感安慰。因此,小班的游戏环境不仅要考虑美观性、教育性、情境性,更要注意游戏环境的人文性,即游戏环境的情感倾向。以“幼儿熟悉,能给他们带来温馨、有意境感觉为原则,创造能够吸引幼儿,又让幼儿感到温馨、安全、萌发介入的丰富的游戏环境。如:教室里设置4个和区域整合的、充满意境而又温馨的娃娃家。每个娃娃家因地制宜显得既宽敞又温馨:有置电脑、电视,配备逼真形象键盘、遥控,铺着整洁鲜艳床罩的小床和茶几,迷你而大方的煤气灶台、可爱迷人的梳妆台等。这一切的一切无不让每个孩子着迷。他们每天都会走进娃娃家去看一看摸一摸,随意摆弄或添置一些玩具和场景,从而不断积累经验产生游戏的灵感。

2.有针对性的投入适宜小班幼儿操作的玩具材料。 鲁迅说:“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可见玩具和游戏材料是开展游戏的物质条件。教育家陈鹤琴说:“我们要重视选择各种适宜的玩具,并把玩具作为教育孩子促进认识、发展想象、锻炼身体、培养高尚道德行为的一种手段。”小班幼儿喜欢角色游戏,虽然游戏情节简单,喜欢重复而简单的动作,但是逐渐从独自游戏发展到共同游戏,各主题之间也开始联系。所以,我供给小班孩子相同种类的玩具数量稍多,如娃娃家的玩具4套。玩具的体积较大、颜色鲜艳、形态迷你逼真。还有许多现成的玩具,如奶粉、奶罐、茶杯、茶几等,使孩子见了这些迷你逼真的玩具就产生对游戏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满足每个孩子扮演角色的需求。例如娃娃家游戏时,我为孩子们提供每个一个绒布娃娃,这个娃娃就是孩子扮演角色的必须材料,它激起孩子想扮爸妈的愿望,让每个孩子学抱娃娃,学哄娃娃。然后,再逐渐投放与主题有关的操作材料,如自制的成品玩具电视机、茶几、煤气灶、电脑、洗菜盆、刀。这些自制的玩具都比较大而鲜艳、摆放平稳,便于孩子操作。这样与之相应的动作也就表现出来了。由于环境的温馨、意境、宽敞而丰富,我班的孩子也能表现出系列的操作动作。如洗菜的系列动作:如开水龙头——洗菜——切菜——下油下锅——炒菜——上锅。以上主题材料的投放除了大大激发幼儿扮演角色的兴趣,还发展幼儿的动作,提高游戏质量。

(三)把握有效时机介入,关注幼儿活动,促进游戏开展。 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还是比较弱的,游戏目的性较差,操作时有意注意的稳定性较低。他们虽然扮演了角色,但不明确应该如何去做,在游戏过程中还常常忘记自己是什么角色,经常满足于摆弄操作材料,未意识到扮演角色。教师应该围绕游戏目标,着重增强他们的角色意识。帮助孩子扮演好角色,并成为孩子游戏的支持者、参谋者。指导时应注意方式方法,适时适度介入,激发幼儿游戏兴趣,促进游戏的开展,让孩子在愉快的情绪中游戏。

1.当孩子扮演了角色但不明确如何进行游戏时(当孩子满足于随意摆弄操作材料时)

小班孩子具有随意性的特点。孩子常常满足于随意摆弄材料,虽然充当了角色但并不明确应当如何进行游戏。这时他们是需要老师的帮助和启发。教师可采取直接指导的方法进行介入指导。如一个扮演妈妈的孩子拿着小铲在锅里反复做炒菜动作。我便问她:“你是孩子的妈妈吗?你这妈妈今天要为孩子做什么事情呢?”孩子马上醒悟过来,知道要做什么。教师这样的介入指导,帮助小班孩子从模仿动作兴趣转移到对扮演角色的兴趣。

2.当孩子在游戏过程中忘记自己是什么角色时(当幼儿频繁更换游戏材料或转移角色时)

小班孩子兴趣和注意力持久性差,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在游戏中经常忘记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身份,通常发生角色转移或频繁更换游戏材料。这时,教师应采取间接指导方式,以角色身份参加到游戏中,通过语言或动作示范促进游戏的开展。如:一个当幼儿园保安的孩子,不坚守岗位跑到菜市场买菜,我就以园长的身份来幼儿园检查工作,并提醒他保安不能离开幼儿园的门岗,不然谁来保护幼儿园小朋友的完全呢?

3.当孩子在游戏中,反映内容单调时(当幼儿喜欢游戏又不会游戏时)

小班孩子生活经验少且刚刚接触游戏,他们对老师创设的游戏环境非常着迷,可是又不会游戏,在游戏中反映出简单的内容。这时,他们需要老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老师以角色身份介入指导,幼儿更容易接受。在小班上学期,我通常会担任游戏的主要角色或一般角色,也可以不固定角色,仅用游戏的口吻提醒,要根据需要灵活处理。如:发现幼儿在玩娃娃家游戏中,反映情节很简单,我便会去扮演重要的角色妈妈,做炒菜、泡奶喂娃娃、为娃娃洗澡、穿衣,还叫爸爸去上班,爷爷去买菜、姐妹洗衣服、弟弟扫地。由于教师重要担任了重要的角色,使孩子们明确了自己所担任的角色职责,是游戏内容不断地丰富起来。

(四)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采取多样评价,促进游戏水平的提高。

角色游戏评价是游戏组织过程中得重要环节。评价能对游戏发展起导向作用,一次好的评价能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发展游戏情节,巩固游戏中获得的情绪体验都有着直接的作用。所以,教师应更多关注幼儿游戏过程,多采用积极的纵向评价,创造宽松的评价氛围,培养小班幼儿游戏活动的积极情感,提高游戏水平。小班幼儿的自我意识较朦胧,往往需要通过别人的眼睛来认识自己,依靠自己心目中的权威人物来评价自己。因此,对小班幼儿的游戏评价注意以下三点: 第

一、在游戏结束时,发现问题应立即评价,特别对于小班幼儿,便于他们回忆在活动中的行为,否则很可能当幼儿收拾好游戏材料后,对自己所进行的活动已记不清了。 第

二、对于需要着重评价的共性问题,可以集体进行示范操作,及时直观具体评价,更适合小班幼儿。

第三、小班幼儿自我意识欠缺,对同伴的关注更少,受记忆、行为再现和语言表达等能力的限制。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但教师要引导幼儿参与评价,多鼓励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同伴间相互评价等,充分发挥幼儿互动的作用。

上一篇:小吃服务质量管理措施下一篇:小班幼儿安全教育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