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精品课程题

2022-09-14

第一篇:中山大学精品课程题

新课程理论填空题

1、 我们目前新课标程理论主要有:(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杜威实用主义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

2、 建构主义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来的。

3、 (同化)是个体将外界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

4、 (顺应)是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信息而认知结构重组与改造过程,就是个体的认知结构受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5、 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上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

6、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图示)”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其中意义建构是目标,(情境)是背景,协作是环境,(会话)是手段。

7、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在意义建构中起决定性作用。

8、 建构主义主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9、 建构主义主要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概念框架);抛锚式教学(选择真实事件或问题就是锚)或“实例性教学”或“情境性教学”;随机进入式教学(多次学习)。

10、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霍华德,加德纳提出来的。

11、《智能结构》一书中,提出每个人至少有9种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认识智能;存在智能。

12、杜威是20世纪美国哲学家,美国实用主义的鼻祖,被称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首要人物”。

13、制定有效的 教学网目标,一定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并重。

14、所谓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获得(科学素养)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所开展的学习活动。 15.“双基”指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二篇:微机原理课程设计题1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题目——软件部分

软件程序设计两个班的同学一起选,每人一个题目,不能重复。 题目

1、根据键盘输入的一个数字显示相应的数据螺旋方阵。 如输入 4,则显示: 1 2 3 4 12 13 14 5 11 16 15 6 10 9 8 7 共需要显示 4^2=16 个数字。

要求:

1、根据键盘输入的数字(3-20),显示相应的数据方阵。

2、画出设计思路流程图,编写相应程序。 题目2 通过键盘输入字母,然后显示相应的图形。

要求:输入 L,之后再输入两个点的坐标值,显示一段直线; 输入 R,再输入两个点的坐标值,显示一个矩形框。

题目3 在屏幕上接收一串带数字、字母及其它字符的字符串,然后统计其中数字、字母 的个数,并显示出来。

题目4 编写一个汇编程序,将键盘输入的小写字母用大写显示出来. 若输入的是非字符,显示NON CHAR。

题目5 编程序实现十进制数与十六进制数之间的相互转换。

1、从键盘输入一个十进制数,转换成十六进制数,显示出来。要求:需要检测输入一个规范的十进制数。

2、键盘输入一个十六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显示出来。要求:需要检测输入一个规范的十六进制数。

题目6 简易信息检索系统。

在数据区定义 msg0-msg9 共十条信息,然后从键盘接收 0-9 的数字,显示相应的信息。 题目7 人名排序程序。

从键盘接收十个人名,人名由四个字母构成。 按字母上升次序显示所输入的人名,每一个人名占一行。

题目8 在显示屏中央开一个窗口显示自已的名字(以拼音显示)。 要求:窗口的大小(行列的象素数,可由用户输入两个数字调整) 题目9 计算字符长度

提示输入字符串;输入任意字符串string,点击Enter结束输入;输出字符串string的长度;点击Enter程序退出。

题目10 字符串大小写字母相互转换 (1)提示输入字符串;

(2)输入任意字符串string,点击Enter结束输入;将字符串string中的大写字母转换为小写字母输出;点击Enter程序退出;

(3)输入任意字符串string,点击Enter结束输入;将字符串string中的小写字母转换为大写字母输出;点击Enter程序退出。

题目11 计算字符串中某个字符出现次数

提示输入字符串;输入任意字符串string,点击Enter结束输入;提示输入字符;输入任意字符ch,点击Enter结束输入输出字符串string中字符ch的出现次数点击Enter程序退出。 题目12 去除字符串中的某个字符

提示输入字符串;输入任意字符串string,点击Enter结束输入;提示输入字符;输入任意字符ch,点击Enter结束输入将字符串中字符ch去除,输出变化后的字符串string2点击Enter程序退出。

题目13 从字符串中截取指定长度的字符子串

提示输入字符串;输入任意字符串string,点击Enter结束输入;提示输入数字;输入任意数字int,点击Enter结束输入;截取string的前int位输出;点击Enter程序退出。

题目14 将字符串补齐为某个特定长度

提示输入字符串;输入任意字符串string,点击Enter结束输入;提示输入数字;输入任意数字int,点击Enter结束输入;提示输入字符;输入任意字符ch,点击Enter结束输入如果字符串string长度大于int,则截取string的前int位输出;如果字符串string长度小于int,则在string后面添加字符ch,直至使字符串长度等于int;如果字符串string长度等于int,则直接输出字符串。点击Enter程序退出。

题目15 字符游戏 随机显示字符ch,等待用户输入,如果输入字符与ch一致,则随机显示下一个字符ch2;否则显示“输入错误”;如此循环;输入Enter结束。

题目16 查找字符串中给定字符首次出现的位置

要求:字符串给定; 从键盘输入单个字符,Enter 键结束并显示该字符所处的位置。 题目17 编密码

按一下规律编码:字母A变为E,a变为e,即变成其后的第4个字母,W变为A,Y变为C,Z变为D,非字母不变。如输入“China”变为“Glmre”。

要求:提示输入一字符串;键盘输入,Enter键结束输入,并换行显示结果。 题目18 数组排序

数据段里有一个 N 个字的数组A,利用冒泡排序法对数组进行从大到小的排序,并输出结果。

要求:读出数据段中存放的数组A;换行显示排序后的数组A。 题目19 分类统计字符数

从键盘输入一行字符,统计字母、空格、数字、其他字符的个数,并显示。要求:提示输入一行字符串; 键盘输入字符串,Enter键结束输入,并换行显示结果。

题目20 模拟幸运抽号

要求:程序运行时,在屏幕上随机跳出一组十位数字的号码,敲空格键时停止,得到一组幸运号码。

题目21 程序设计 设计一个程序, 让计算机屏幕输出40个自然数来,使得其中任意两个数之差均不相等。 题目22 查表

将键盘输入的数字月份查表后显示出相应英文字母的缩写形式。

要求:提示输入一个月份数字N;从键盘输入数字,Enter键结束输入,并换行显示查表结果。

题目23 数值比较

提示输入数字1;输入任意数字int1,点击Enter结束输入; 提示输入数字2;输入任意数字int2,点击Enter结束输入。

如果int1大于int2,则输出“int1> int2”;如果int1等于int2,则输出“int1=int2”;如果int1小于int2,则输出“int1< int2”;点击 Enter 程序退出。 题目24 数值求和 提示输入数字,输入任意数字int,点击Enter结束输入,输出“1+2+3+„+int”的值; 点击 Enter 程序退出。

题目25 质数判断

提示输入数字;输入任意数字int1,点击Enter结束输入;如果int1是质数,则输出“int1 is aprime number”;如果int1不是质数,则输出“int1 is not aprime number”; 点击Enter程序退出。

题目26 闰年判断

提示输入年份; 输入四位数字 int1,点击 Enter 结束输入; 如果 int1 表示的年份是闰年,则输出“int1 years is a leap year” 如果 int1 表示的年份不是闰年,则输出“int1 years is not a leap year” ; 点击 Enter 程序退出。

题目27 编写程序求函数值

有一函数 x (x<1) y= 2x-1 (1≤x<10) 3x-11 (x≥10) 编写程序,实现输入 x 值,输出 y 值。

题目28 把 100-200 之间不能被 3 整除的数输出

要求:提示数据范围为 100-200; Enter 键换行显示结果。 题目29 用循环程序,显示乘法表

要求输入 0-10 之间的数值 a,显示1到 a 值的乘法表。 题目30 三角形判断

输入 a,b,c 三边后,判断是否能构成三角形,如能构成三角形,输出三角形的周长,否则输出“ERROR”。要求:提示输入三角形三边长度 a b c; 键盘输入,中间空格隔开; Enter 键结束输入z2,并换行显示判断结果。

题目31 要求用户从键盘输入一个不超过 5 位的整数,计算并输出该数的各位之和 要求:提示输入一十进制数; 键盘输入,Enter 键结束输入,并换行显示结果。 题目32 计算并打印杨辉三角形 要求打印到第 N 行,N 由键盘输入。 要求:提示输入一整数 N; 键盘输入,Enter 键结束输入,并换行显示结果。

题目33 成绩转换

给出一个百分制成绩,要求输出成绩等级 A、B、C、D、E。90 分以上为 A,80-89 分为 B,70-79 分为 C,60-69 分为 D,60 分一下为 E。 要求:提示输入一分数 score; 键盘输入,Enter 键结束输入,并换行显示结果。

题目34 成绩统计

输入 10 个学生的成绩按后,依次在界面上显示:及格人数 x 个,不及格人数 y 个。 要求:提示输入 10 学生成绩 score,成绩之间空格隔开,键盘送入; 换行输出“10 学生成绩分别为„„” 换行显示结果:及格人数 x 个,不及格人数 y。

题目35 求 2 个正整数 N1 和 N2 的最小公倍数

要求:提示输入两十进制正整数; 键盘输入,两整数之间空格隔开,Enter 键结束输入,并换行显示结果。

题目36 求 2 个正整数 N1 和 N2 的最大公约数

要求:提示输入两十进制正整数; 键盘输入,两整数之间空格隔开,Enter 键结束输入,并换行显示结果。

题目37 打印回文数

如果一个数从左边和从右边读都是相同的数,就称它为回文数,例如 383。求出 500 以内的回文数并输出显示。 要求:提示数据范围为 0-500; Enter 键,换行显示结果。 题目38 计算平方根

从键盘输入一个正整数,计算其平方根并输出。 要求:提示输入一整数; 键盘输入,Enter 键结束输入,并换行显示结果。

题目39 屏幕输出 10 到 200 之间的孪生素数对。 孪生素数对指两值相差 2 的一对素数,如 11 与 13。 题目40 输出满足条件的数

屏幕输出 1000 以内同时满足如下条件的数:个位数与十位数之和除以 10 所得的余数等于百位数字。

题目41 打印输出所有水仙花数

水仙花数:三位数,各个位数的立方和为数字本身。 要求:提示“Enter 键输出所有水仙花”; Enter 键,换行显示结果。

题目42 输出完数

一个数如果恰好等于它的因子之和,这个数就成为“完数“。例如 6 的因子为 1,2, 3,且 6=1+2+3,因此 6 为完数。编程找出 10000 以内所有完数并输出。 要求:提示“Enter 键输出 10000 以内所有完数”; Enter 键,换行显示结果。

题目43 输出满足条件的数

22求具有 abcd=(ab+cd) 性质的 4 位数并输出。例如 3025=(30+25)。 要求:Enter 键,输出所有结果。

题目44 输出两个数的平方差

求出两个数的平方差,若是负数,要输出负号。 要求:由键盘输入两整数 a 、b,中间空格隔开; Enter 键结束输入,并换行显示结果。

题目45 输出满足条件的数

从键盘输入一个以 Enter 结束的十进制数字串(不超过 20 个) ,按 ASCII 码值的降序显示这个数字串 ASCII 码值最大和最小的两个数字。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题目——硬件部分

硬件设计题目以班为单位选题,可以2-3个人一个组,每个组的题目不能相同。

题目一 基于汇编语言的电子秒表设计

(一)设计目的

培养和锻炼在学习完本门课后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设计和应用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要求熟悉和掌握微机系统的软件、硬件设计的方法、设计步骤,得到微机开发应用方面的初步训练。

本设计要求学生采用8086微处理器完成电子秒表系统的独立设计。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掌握82

55、82

59、8253等芯片使用方法和编程方法,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相关芯片的原理、内部结构、使用方法等,学会相关芯片实际应用及编程,同时并了解综合问题的程序设计掌握实时处理程序的编制和调试方法,掌握一般的设计步骤和流程,为后续课程和今后的工作实践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设计内容

设计一个可任意启动/停止的电子秒表,要求用6位LED数码显示,计时单位为1/100秒。利用功能键进行启/停控制。其功能为:上电后计时器清0,当第一次(或奇数次)按下启/停键时开始计数。第2次(或偶数次)按下该键时停止计时,再一次按启/停键时清零 后重新开始计时。可用开关控制,也可用按键控制

(三)设计要求

1、基本要求:

1)设计可以显示1~60秒的无存储功能的秒表,最小单位为毫秒。

2)通过键盘按键控制秒表清零、暂停、继续,退出等。其中数字0控制清零,数字1控制继续和退出。

3)软硬件设计最后通过proteus软件仿真验证。

2、提高要求:

1)秒表可以分组存储、批量显示、倒计时等。

2)采用图像显示,界面精美,设置报警声等

题目二 用82

55、8253实现交通灯的模拟控制

一、设计目的

通过该设计,掌握8255并行接口芯片的使用和数码管的使用,并掌握相应的程序设计和电路设计的技能。是对8255并行接口芯片章节理论学习的总结和补充,为后续的硬件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设计内容

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红绿黄灯由对应的2组LED表示,这6个LED灯由8255端口A控制。

三、基本原理

1、交通灯分红黄绿,红灯禁止通行,黄灯减速,绿灯通信。开始南北方向绿灯亮(东西方向应立即变为红灯),时间为60秒,时间到0后,黄灯亮3秒后(东西方向红灯的时间为63秒),红灯亮,红灯为33秒。东西方向绿灯为此0秒,黄灯为3秒。

2、延时1秒可以采用软件延时实现。

3、8255端口A与LED连接图如右:

4、8255A控制数码管的原理见项目5。

四、设计步骤

1.电路设计:根据设计内容,通过分析,设计出相应的电路图。

2、8255控制字设计:根据要求,设计出各自8255的控制字。

3、程序设计:根据要求,设计程序流程图,并设计相应的程序。

4、验证:用Proteus软件进行仿真测试和验证。

题目三 基于PROTEUS的跑马灯系统设计及仿真

(一)跑马灯的控制

1.通过8255A并口来控制LED发光二极管的亮灭。 2.A口作为输出控制LED灯的亮灭,B口作为按键信号的输入作为跑马灯方式选择。

3.用按键控制不同的跑马灯方式。

(二)设计要求

第一种灯光变换效果:L1→L2→L3→L4→L5→L6→L7→L8,如图6所示。

第二种灯光变换效果:L8→L7→L6→L5→L4→L3→L2→L1; 第一种变换效果反向即为第二种效果。

第三种灯光变换效果:L1L8→L2L7→L3L6→L4L5→L3L6→L2L7→L1L8,如下 图所示。

图7 LED第三种变换效果

步骤

1.电路设计:根据设计内容,通过分析,设计出相应的电路图。

2、8255控制字设计:根据要求,设计出各自8255的控制字。

3、程序设计:根据要求,设计程序流程图,并设计相应的程序。

4、验证:用Proteus软件进行仿真测试和验证。

题目四 基于PROTEUS的8 个 LED 灯循环闪烁

要求:首先是 1,3,5,7 号 LED 灯依次亮 1 秒钟,当第 7 号 LED 亮后,这四个灯同时 闪烁 5 下; 然后是,2,4,6,8 号依次亮 1 秒钟,当第 8 号 LED 亮后,这四个灯同时闪 烁 5 下。

硬件设计提示:构建8086最小系统,然后设计基于8255A的LED灯控制系统。

设计报告:写出主要设计思路,工作原理;画出硬件接线图;调试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提交程序清单。

题目五 抢答器控制模拟程序

设计任务:用汇编语言模拟设计一抢答器工作的程序。抢答开始后,显示各抢答输入的 时间,并将最快抢答标识为红色,且闪烁。

基本要求: 具有8个抢答输入(由8个开关代替,其它按键不起作用);显示抢答剩余时间(初始10秒);显示抢答成功者(显示数字);抢答成功后,有声音提示;时间分辨率小于10ms;

设计报告:写出主要设计思路,工作原理;画出硬件接线图;调试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提交程序清单。

题目六 电子钟的制作

一、设计目的

通过该设计,掌握8255并行接口芯片的使用,和数码管的使用,并掌握相应的程序设计和电路设计的技能。是对8255并行接口芯片章节理论学习的总结和补充,为后续的硬件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设计内容

利用6位数码管显示分和秒,分秒的数字之间用数码管上的小数点隔开。要求秒钟显示从00-59,分钟显示从00-59,60秒后,分钟要进1。

三、基本的技术原理

2、数码管的原理见下图。

数码管由8255端口B和端口C联合控制,端口B负责控制某个数码管中的那些段码的显示和小数点的显示(PB7)。端口C的PC4,PC5,PC6发送的信号通过译码后,负责选择6个数码管中的1个显示,即某时刻只有1个数码显示,如果要让几个同时显示,则采用来回扫描显示的方法,且当某个数码管显示时,必须要有一定的延时,约在100ms左右,太短显示不明显(发光不够),太长会产生闪烁。数码管的控制如下图所示:

3、延时1秒可以采用软件延时实现,也可以利用8253对1MHz的信号分频得到。

四、实验步骤

1.电路设计:根据设计内容,通过分析,设计出相应的电路图。

2、8255控制字设计:根据要求,设计出各自8255的控制字。

3、程序设计:根据要求,设计程序流程图,并设计相应的程序。

4、验证:用Proteus软件进行仿真测试和验证。 题目七 数字秒表的设计

一、设计目的

通过该设计,掌握8255并行接口芯片、8253定时计数芯片的使用和数码管的使用,并掌握相应的程序设计和电路设计的技能。是对8255并行接口芯片章节理论学习的总结和补充,为后续的硬件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设计内容

利用8253计数器2和计数器1,实现1Hz信号的产生,然后计数器采用硬件触发选通方式计数,CPU读取计数结果,并转换为读秒计数,并把读秒计数的结果用数码管显示出来(2位)。

三、基本原理

1、数码管的工作原理参见项目5。

2、8253的连接图如下:

四、设计步骤

1.电路设计:根据设计内容,通过分析,设计出相应的电路图。

2、8255控制字设计:根据要求,设计出各自8255的控制字。

3、程序设计:根据要求,设计程序流程图,并设计相应的程序。

4、验证:用Proteus软件进行仿真测试和验证。

第三篇:物流系统工 程课程实践题20140227

学号姓名年级专业编号

课程实践作业题目

(教师:汪传雷18956034113wcl19702003@163.com)

1企业物流流动要素分析,选择一个企业进行物流流动要素分析,见附件。

2调查一个你熟悉的物流、商贸、制造业等企业,运用物流系统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企

业之物流运作情况。

3结合你家乡统计数据,分析物流量与宏观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并预测物流量实现翻1翻、翻2翻时,家乡城市宏观经济总量的情况?

4结合你家乡所在一个省或市的物流规划或专项物流规划,归纳包括哪些内容、好的方面、不足之处?

5结合你外出所经过的点(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码头等)或者商业服务场所(百货大

楼、超市、CBD、便利店、城市综合体),画出平面示意图(越详细越好),并加以说明。(按

照《物流设施与设备图示符号》(征求意见稿))。

6结合你熟悉的一个物流企业、配送企业、运输企业、仓储企业、商贸企业(电子商务)、

制造企业、的情况,构建物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

7结合你熟悉的一个物流系统,进行不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

第四篇: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题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教学过程认识说的基本观点与意义。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而发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

认识说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通过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2.简述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

(1)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2)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缺乏必要的直接经验时,还应当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获得一定的感性经验。(3)在学生掌握一些间接经验时,就可引导学生把间接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去,增加一定的直接经验,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3.简述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主要矛盾。

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双边性;认知性;实践性。

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4.简述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操作程序。

教学目标:通过情感和认知多次交互作用,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得到陶治、升华,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同时又学到科学的知识。

操作程序: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 5.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呈现哪些趋势? (1)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趋向多样化(2)由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3)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4)教学模式的目标趋向情意化 6. 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内容。

它是由美国道尔顿城的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试行的。这是一种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接受教师考查,然后又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7.简述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及优缺点

特征: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将学生编班;把教学内容按照学科和学年分解为小的教学单位——课;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教学场所较为固定。

优点: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和学生的社会的进程;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确保学生获得系统的、连贯的知识,保证教学质量。

缺点: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学生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内容固定化、程序化,不能反映学生是实际需要,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预先设计,不能及时吸纳一些新的必要的科学成果;不能很好地照顾学生个性的发展。

8.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

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二、简答题、

1.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教师掌握了教学手段,就能更好的发挥一个教育者、知识传递者、组织者和经验者的作用。教学手段有助于教师更全面、深入地揭示教材的内容,有助于教师简明诡要地叙述教材的内容,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恰当地使用教学手段,能够优质高效地输送教学信息,使教师在课堂上摆脱大量的纯技术性工作,从而更多时间同学生一起从事创造性劳动。

2.为什么说应用与选择教学媒体应考虑学生的特点? 直观形象的思维和记忆要比逻辑抽象的思维和记忆发达,注意力不容易持久集中,对他们可以较多地使用电影、录象和多媒体教学软件。 3.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形式有哪些? 教室内的计算机网络;校园网;基于因特网的网络教学。 4.简述教学艺术的特征。

教学艺术的创造性;教学艺术的形象性;教学艺术的情感性;教学艺术的审美性特征。 5.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是什么? 教学语言艺术影响教学效果;教学语言艺术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学语言艺术促进教师自身思维品质的发展。 6. 什么是副语言? 副语言一般由辅助言语和类语言构成。辅助言语是语言的非语词方面,它包括音质、音量、音调等。

7.简述CIPP评价模式。

第一、背景评价;第

二、输入评价;第

三、过程评价;第

四、成果评价。 8.什么是发展性评价? 第

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打颤。 第

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

第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第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的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一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第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境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第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见的的互动,强调被评价的需要者成为评价者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诡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第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综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又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9.课程评价模式主要有哪些? 目标评价模式;外观评价模式;CIPP模式;自然探究评价模式。

三、简答题

1.如何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 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时,可以说课程是目标、是学科或教材、是计划。这时,课程与教学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实践上的联系。课程作为目标、学科(教材)、计划,体现着教育目的的要求,反映着人类文明的成果,代表着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与需求,并且最终必然体现为物质形态的文件和材料;它是预期的,先于教学实践而有所规划。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 2

有效途径,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是不同的。但教学活动一旦展开便与课程发生了联系。教师必然以各种计划、学科、教材为中介,与学生发生到动与交往,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阶段不同、学科的内容不同、方法亦不同;教学评价也必然要参照课程中的教育目的和目标来进行。 2.简述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选择课程与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依据。课程与教学研究本质上是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认识课程与教学的规律和特点。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 3.简述心理学对学生观的影响。

心理学对学生观产生影响。学生观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学生发展的主体观,学生发展的整体观,师生之间的平等观。 4.简述人本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创始人马斯洛将基理论称为继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之后的美国心理学的“第三势力”。70年代后,继承人罗杰斯提出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被广泛用于教育领域。为实现他的主张,他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主张,该理论高度重视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性的发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主动精神。 5.当代课程设计表现出哪些趋势? 当代课程设计表现出的趋势有:(1)多种取向的综合。(2)课程内容选择的基础性和时代性。(3)学习活动的探索性与实践性。(4)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随着研究的进展,课程评价从观念到技术正在发生重大的转变。在功能上由注重甄别选拔转向注重促进学生的发展、改进教与学的质量;在评价对象上不但注重对结果的评价,而且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则使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呈多元态势,学生、家长与教育行政人员、校长、教师共同成为评价的主体。所有这些转变都表现出过程性与发展性的特点。 6.简述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特点和评价。

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课程学者斯坦豪斯。主要特点:(1)过程模式的教育观。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在知识观、学习观上都持与目标模式较炙不同的主张。过程模式与目标模式相比,其课程设计的哲学、心理学基础都是大不相同的。(2)过程模式的课程设计。在设计活动时只要遵循了这些原则,课程就是有意义的,而活动的结果则是开放的。(3)对过程模式的评价。过程模式是在对目标模式进行系统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试图解决目标模式无法解决的问题,直接关注教育过程的不断调适,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和发展。但它对模式的建构并不是很成功,尽管提出了很富有吸引力的课程思想,却没有说明具体的行动方式,让人感到难以把握。而且过程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7.泰勒课程目标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泰勒课程目标研究的优秀点在于:第一,在课程发展中,关注学习者的因素,注意发展个体适应社会的能力,体现了“生活适应教育”的精神。第二,强调课程发展的计划性、目的性和可控制性。第三,把科学管理原理应用在课程管理中,体现了课程发展的科学性和逻辑性。第四,将课程与教学密切地联系起来,增强了课程理论的实践性。第五,全面而系统地展示了课程发展过程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循环关系。

泰勒课程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受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影响,只重视课程具体方面的改进,强调课程与教学的效率、预测和控制,尤其重视实现目标的手段,忽视对教育教学本质的理解。第二,对课程问题采取了一种实证主义的态度,课程内容大多只叙述“如何”的知识,教学只是将这些知识“有效”地转让给受教育者。第三,把教学过程视为纯粹“技术 3

性”的过程,过分强调其组织性、计划性和目的性,忽视了学习者的一人的因素。 8.简述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及其设计的步骤。

行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就是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包括两个重要含义:第一课程与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第二,课程与教学目标要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功能: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设计步骤为:目标分解、任务分析、起点确定、目标表述。 9.简述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体系。

培养目标中的改革要点体现在各科课程标准的具体课程目标中,形成从抽象、宏观到具体、直接的目标网络。具体表现:(1)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一向是我国教育的传统,基础知识是学会学习的基础,是学会做事的基础,是形成人的整体智能结构的基础。(2)过程与方法。新课程目标中增加了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这是本次课程改革重要的改革内容之一。在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培养,而不仅仅注重行为的结果,这一目标宗旨对素质教育中提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很好的呼应。(3) 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新课程目标新增加的一个维度,说它新是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形式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真正渗透到各科的具体目标之中,创造情境,使学生产生主体性的体验和建构。从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到培养目标,到学科课程总目标再到段目标,形成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的目标层次,其间知识、技能类的结果性目标与体验、尝试类的过程性目标相结合,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相结合,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目标体系。

四、简答题

1.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哪几种不同的取向?每一种取向各有什么特点? (1)课程内容即教材。将课程内容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这些知识采取事实、原理、体系等形式表现。(2)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泰勒认为,学习经验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呈现了些什么内容或要求做些什么。学习经验取向强调的是: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教师的职责是要构建适合于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3)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这种取向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课程不再是文本,也 远非某 一过程,而是一项行动,一次教学实践。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特别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创造者。

2.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遵循哪几个原则? 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必须适应学生的需求与兴趣;注重内容的基础性;应该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

3.隐性课程有哪些特点?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是指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1)隐性课程的特点:1 )涉及范围的广域性;2 )实施过程的潜在性;3 )影响的持久性;4 )结果的难量化性。

(2)隐性课程的类别:1 )物质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学校中的建筑物、设备、景观和空间的布置等。2)制度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学校的组织制度、知识的物、管理评价、利益分配制度等。3)文化心理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校风、班风、教师的行为作风等。

4.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 4

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它体现了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和超越,是与学科课程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它具有整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合作性的特点。

5.怎样更好的完善课程的选修制度? 为了有效地推进选修制度,需要解决下列一些认识或实际的问题:第一,变革教育的意识,即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课程观念,真正地把发展选修课程置于课程领域之一的高度。这是课程改革的大前提。第二,保障教育经费,逐步改善相应的教育条件,充实教学设备。第三,确立选修学科的评价尺度,变维评价“为多维评价”,把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列入评价体系之中。第四,选修制度的学科构成及其运作比之必修课程更为复杂,更需要全体教师的通力合作和全社会的支援体制。

6.对比说明课程实施的互动调适观和参与制定观。

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研究一个预期的课程是如何在实际中运用的。目前对课程实施的研究形成了三种取向:忠实观——所期望的课程改革结果应当是忠实于原计划的;互动调适观——将课程实施看作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课程的参与制定观——课程并不是在实施前就固定下来的,课程实施过程也是制定课程的一部分,课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实践的结果。

7. 要达到成功的课程实施,必须解决好哪些问题? 为使课程实施更加有效、不断走向成功,必须综合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认真分析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认识实施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了解课程实施的复杂性,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为课程实施安排足够时间,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适时和恰当的评价。

8. 谈谈你对教师、学校领导与管理者、课程专家因素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的理解。

教师是关键因素。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态度、课程开发技术、精诚合作精神、行动研究素养等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学校管理与领导者以特定的学校管理方式形成管理特色,从而影响整体的校本课程开发;学生是校本课程的直接服务对象。家长的支持是校本课程成功的重要支持力量;课程专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支持者和帮助者。 9. 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有哪些? 校本课程开发不同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其开发、编制、实施、评价各方面都表现出相应的特征:(1)体现教育的服务性;(2)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3)表现反思性的行动研究过程;(4)促进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5)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6)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五、简答题

1、什么是班级授课制? 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2、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一 )需要评估;(二)确定目标;(三)组织与实施;(四)评价。

3、如何评价课程设计中泰勒的目标模式? 评价泰勒的目标模式:第一,目标模式是合乎逻辑的。第二,目标模式是合乎科学的。第三,目标模式合乎民主的需要。第四,目标模式合乎教育的要求。第五,目标模式具有组织和连贯的力量。但目标模式自身的一些缺陷,也招致了众多的批评。如目标模式在本质上含有管理控制的意图,这种模式多指向可预期的目标等等。

4、简述教学艺术的特征。

①教学艺术的创造性。②教学艺术的形象性。③教学艺术的情感性。④教学艺术的审美性特征。

六、简答题

1、什么是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2、什么是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也叫隐蔽课程、无形课程等,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3、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整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行;合作性。

4、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心理准备阶段;感知知识阶段;理解知识阶段;巩固知识阶段;运用知识阶段;检查与评价学习效果。

5、简述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学生接受的教学信息更加一致;第二,教学活动更加有趣;第三,提供感性材料,加深感知度;第四,提供有效的交互;第五,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第六,有利于个别化教学;第七,可以促进学习者的发现和探询活动;第八,促进教师作用发生变化;第九,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第十,扩大教育规模。

6、什么是教学? 教学:从广义上讲,教学是指教者指导学习者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从狭义上讲,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

7、什么是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

8、简述情境一陶冶教学模式的内涵。

情境一陶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同时得到情感陶冶的一种教学模式。

9、简述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

美国著名课程学者泰勒认为:在规划课程时,必须回答如下四个问题:学校应该追求哪些教育目标?我们要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标?这些教育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组织?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已经实现?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即学习者、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

10、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与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11、如何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 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可以说课程是目标、是学科或教材、是计划。这时,课程与教学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实践上的联系。课程作为目标、学科(教材)、计划,体现着教育目的的要求,反映人类文明的成果,代表着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与需求,并且最终必然体现为物质形态的文件和材料;它是预期的,先于教学实践而有所规划。

12、简述人本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后,继承人罗杰斯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被广泛用于教育领域。

在培养目标上,他主张教学的目标应该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人真正成为自由独立、有主见、适应性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在课程内容上注重知识对学生的个人意义,强调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的适切性;在课程、教学的实施中,强调学生亲自体验各种经验,形成自我概念和独立自主的个性;在课程、教学的评价上提倡学生的自我评价,主张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3、简述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 (1)目标分解(2)任务分析(3)起点确定(4)目标表述(以及目标层次化)

14、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呈现哪些趋势? (1)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趋向多样化。(2)由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3)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4)教学模式的目标趋向情意化。

15、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有哪些? (1) 体现教育的服务性。(2) 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3 )表现反思性的行动研究过程。(4) 促 进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5) 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6 )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16、简述人本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后,继承人罗杰斯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被广泛用一于教育领域。

在培养目标上,他主张教学的目标应该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人真正成为自由独立、有主见、适应性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在课程内容上注重知识对学生的个人意义,强调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的适切性;在课程、教学的实施中,强调学生亲自体验各种经验,形成自我概念和独立自主的个性;在课程、教学的评价上提倡学生的自我评价,主张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7、隐性课程有哪些特点? (1 )涉及范围的广域性。(2) 实施过程的潜在性。(3 )影响的持久性。(4) 结果的难量化性。

18、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内容。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出现了许多否定班级上课、倡导学生独立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道尔顿制”便是其中之一。它是由美国道尔顿城的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试行的。这是一种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然后接受教师考查,又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19、简述教学艺术的特征。

① 教学艺术的创造性。②教学艺术的形象性。③ 教学艺术的情感性。④ 教学艺术的审美性特征。

20、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形式有哪些? 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一共有三种教学模式:

1、教室内的计算机网络。

2、校园网:(1)计算资源;(2)辅助教育资源;(3)管理与办公自动化;(4)图书查询;(5)电子邮件;(6)使用Internet

3、基于因特网(Internet)的网络教学:(1)同步讲授式;(2)个别辅导式;(2)讨论学习式;(4)基于资源的探索学习式。

21、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内容。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出现了许多否定班级上课,倡导学生独立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道尔顿制”便是其中之一。它是由美国道尔顿城的教育家 7

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试行的。这是一种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然后接受教师考查,又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22、简述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特点及评价。

(1 )在知识观、学习观上都持与目标模式较为不同的主张。(2 )与目标模式相比,在其课程哲学、心理学基础上都是大不相同的。(3) 过程模式在对目标模式进行系统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试图解决目标模式所无法解决的问题,直接关注教育过程的不断调适,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和发展。(4 )没有说明具体的行动方式,让人感到难以把握。

23、简述教师如何影响校本课程开发。

首先,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态度起一种观念上的作用,它决定教师对校本课程编制、实施、评价的一系列行动的效果。其次,教师是否具有熟练的课程开发技术影响其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第三,教师要具有精诚合作的精神。第四,教师的行动研究素养影响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24、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是什么? (1)教学语言艺术影响教学效果。(2 )教学语言艺术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3 )教学语言艺术促进教师自身思维品质的发展。

25、当代课程设计表现出哪些趋势? (1) 多种取向的综合。(2) 课程内容选择的基础性和时代性。(3) 学习活动的探索性与实践性。(4 )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

26、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有哪些? (1 )体现教育的服务性。(2 )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3 )表现反思性的行动研究过程。(4) 促 进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5)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6)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27、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

(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28、课程评价模式主要有哪些? (1 )目标评价模式。(2 )外观评价模式。(3) C IPP 评价模式。(4 )自然评价模式。

29、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统筹规划,集中管理;转变观念,注重体验;师一师合作,有效指导。 30、简述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2)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3) 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31、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

(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2) 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3) 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32、简述测验编制与实施中"试测" 的含义。

为保证测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在测验的编制与实施中需要进行试测,即:将初步设计出的题目,在与将来受测对象近似的群体中预先使用,取得有关参数,以此了解测验品质。

33、如何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 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可以说课程是目标、是学科或教材、是计划。这时,课程与教学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实践上的联系。课程作为目标、学科(教材)、计划,体现着教育目的的要求,反映人类文明的成果,代表着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与需求,并且最终必然体现为物质形态的文件和材料;它是预期的,先于教学实践而有所规划。

34、简述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特点及评价。

(1)在知识观、学习观上都持与目标模式较为不同的主张。(2) 与目标模式相比,在其课程哲学、心理学基础上都是大不相同的。(3) 过程模式在对目标模式进行系统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试图解决目标模式所无法解决的问题,直接关注教育过程的不断调适,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和发展。(4) 没有说明具体的行动方式, 让人感到难以把握。

35、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是什么? (1)教学语言艺术影响教学效果(2) 教学语言艺术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3) 教学语言艺术促进教师自身思维品质的发展。

36、简述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

(1)目标分解(2) 任务分析(3) 起点确定(4) 目标表述(以及目标层次化)

37、隐性课程有哪些特点? (1) 涉及范围的广域性。(2)实施过程的潜在性。(3) 影响的持久性。(4)结果的难量化性。

38、简述CIPP评价模式。

CIP P是由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名称的英文第一个字母的缩写。是由斯塔弗尔比姆等人提出,他认为,评价不应局限于目标达到的程度,而应该为课程决策提供有用信息。斯塔弗尔比姆认为课程决策分四类:设计决定—涉及终止、改变或维持某一教学过程;终结性决定—涉及改变课程的活动;实施决策;循环决策—得知变革的效果后,决策者必须决定变革是否纳人课程,抑或再次试验。这四种课程决策分别与CIPP模式的部分,即背景评价、输人评价、过程评价及成果评价,有着密切的关系。

39、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有哪些? (1) 体现教育的服务性。(2) 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3) 表现反思性的行动研究过程。(4) 促 进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5) 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6) 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40、简述教学模式要素与特点

完整的教学模式应包含五个要素: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评价。其特点是要具有:操作性、整体性、简约性、开放性和针对性。

41、简述情境一陶冶教学模式的内涵。

情境一陶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同时得到情感陶冶的一种教学模式。

42、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一)需要评估 (二)确定目标(三)组织与实施(四)评价

43、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与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 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44、简述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① 学生接受的教学信息更加一致;②教学活动更加有趣;③提供感性材料,加深感知度;④提供有效的交互;⑤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⑥有利于个别化教学;⑦可以促进学习者的发现和探询活动;⑧促进教师作用发生变化;⑨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⑩扩大教育规模。

45、什么是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洗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46、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整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行;合作性。

47、简述行为取向课程的目标表述要素。

行为取向课程的目标表述,关键一点是要具体,明确;目标陈述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谁来完成这个行为,即要明确教学对象是谁;(2)用来达成目标的实际行为;(3)行为的结果,如一篇论文;(4)完成行为的适当情境或条件;(5)用来评价作品获成绩的标准。

48、简述课堂教学评价的含义。

课堂教学评价:是以课堂教学作为评价对象,依据一定方法和标准对课堂教学的过程及其效果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49、什么是教学? 教学:从广义上讲,教学是指教者指导学习者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从狭义上讲,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 50、什么是螺旋式课程组织? 螺旋式课程组织:是指根据某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概念结构”,配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课程发展与设计。

51、简述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

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美国著名课程学者泰勒在其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在规划课程时,必须回答如下四个问题:学校应该追求那些教育目标?我们要提供那些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标?这些教育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组织?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已经实现?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即学习者、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

52、简述教学过程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

53、什么是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也叫隐蔽课程、无形课程等,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54、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与内容是什么?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55、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心理准备阶段;感知知识阶段;理解知识阶段;巩固知识阶段;运用知识阶段;检查与评价学习效果阶段。

56、简述教学艺术的特征。

(1)教学艺术的创造性。(2)教学艺术的形象性。(3)教学艺术的情感性。(4)教学艺术的审美性。

57、什么是教学? 教学从广义上讲,教学是指教者指导学习者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从狭义上讲,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

58、简述情境一陶冶教学模式的内涵。

情境一陶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让学 10

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同时得到情感陶冶的一种教学模式。

59、什么是螺旋式课程组织? 螺旋式课程组织是指根据某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概念结构”,配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课程发展与设计。 60、简述课堂教学评价的含义。

课堂教学评价是以课堂教学作为评价对象,依据一定方法和标准对课堂教学的过程及其效果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第五篇:《马克思哲学》课程学生自测摸拟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

学生自测模拟题

学生自测模拟题(A)

一、单选(每题1分,共20分)

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 反映论和先验论的标准

C.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2.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

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 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 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3.现代西方哲学的两种基本思潮是(

)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 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D. 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4.认为一切物质都有意识的观点是(

)

A. 唯物论的观点

B. 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C. 物活论的观点

D. 唯意志论的观点 5.时间、空间是(

)

A. 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B. 人们经验规定的东西

C. 人类感性的直观形式

D. 独立于物质的客观存在 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 质量互变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

D. 否定之否定规律 7.系统的最基本的特征是(

)

A. 整体性

B. 结构性

C. 层次性

D. 开放性 8.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A. 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关系问题

B. 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问题

C.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D.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问题

1 9.事物的部分质变是指(

)

A. 关键部分发生质变

B. 质变中量的扩张

C. 量变过程中阶段性变化和局部性变化

D. 渐进过程的中断,事物的突变 10.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

A. 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 能否为多数人认可 C. 能否付诸实践

D. 能否在实践取得预期效果 11.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

)

A. 可知论

B. 唯物论

C. 辩证法

D. 唯心论 12.概念、判断、推理是(

)

A.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 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 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13.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 自然和社会的问题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 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

14.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

)

A. 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B. 有语言,能思维

C. 能区分长幼且讲道德

D. 能够直立行走,从猿爪变为人手

15.“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提出者是(

)

A. 马克思

B. 恩格斯

C. 普列汉诺夫

D. 斯大林

16.对社会发展最有利的地理环境是(

)

A. 土地肥沃、雨量适中的平原

B. 自然条件的无可比拟的富饶 C. 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D. 草木繁茂、雨量充足的热带 17.交往形式有多种,其中最基本的交往形式是(

)

A. 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

B. 科学交往和技术交往 C. 国家交往和民族交往

D. 主动交往和被动交往 18.民主的根本性质最终取决于(

)

A. 由谁来进行统治

B. 其经济基础的性质 C. 统治阶级如何来进行统治

D. 是不是全民的民主 19.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 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C. 先进与落后、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2 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0.人类解放就是(

)

A. 实现绝对自由

B. 摆脱规律的支配 C. 摆脱盲目必然性和社会的奴役

D. 不受任何束缚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世界观和人生观关系的有(

)

A.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B.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基础

C. 人生观对世界观有强烈影响

D.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E. 人生观包括世界观

2.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有(

)

A. 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B. 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C. 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

D. 哲学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E. 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物质是运动的(

)

A. 形式

B. 内容

C. 属性

D. 主体

E. 基础 4.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的构成要素有(

)

A. 实践主体

B. 实践客体

C. 实践手段

D. 实践过程

E. 实践结果 5.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形式主要是(

)

A. 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B.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C.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D. 主观联系与客观联系

E. 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 6.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A.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B.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 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E.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7.量变引起质变的基本形式是(

)

A. 数量上的增减引起的质变

B.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结构、排列上的变化引起的质变

C. 爆发式飞跃

D. 非爆发式飞跃

E. 对抗

8.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一次更重要的飞跃,这是因为(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E.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9.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

)

A. 人口因素

B. 科学活动

C. 生产方式

D. 政治制度

E. 地理环境 10.生产关系是由多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有着复杂结构的系统。从动态看,生产关系包括

3 的环节有(

)

A. 劳动

B. 生产

C. 交换

D. 分配

E. 消费

三、辩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2.“感觉”是认识的起点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意识的本质。

2.简述辩证否定观的主要内容。

五、材料题(20分) 材料1 陆九渊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摘自《陆九渊集》

王守仁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摘自《传习录》

材料2 朱熹认为“理在气先”。“宇宙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摘自《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

材料3 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某一方面、某一侧面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了的绝对。

摘自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请回答:

(1)简析材料1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2)简析材料2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3)谈谈对材料3的理解。

附参考答案

一、单选

4 1.C 2.C 3.C 4.C 5.A 6.B 7.A 8.D 9.A 10.D 11.B 12.A 13.C 14.A 15.B 16.C 17.A 18.B 19.D 20.C

二、多选

1.ACD 2.ABDE 3.DE 4.ABC 5.ABC 6.ABC 7.AB 8.BCDE 9.ACE 10.BCDE

三、辨析题

1.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感觉是认识的起点”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能接受的观点。唯物主义认为,感觉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表面的个别属性和特性的反映。感觉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是对客观存在的直接反映,是认识的起点。

唯心主义也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点。但认为感觉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是主观自生的、第一性的,是感觉产生了感觉的对象即事物。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是“从物到感觉”,唯心主义则是“从感觉到物”。

四、简答题

1.意识的本质:(1)人脑的机能;(2)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2.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① 事物的自我否定;②事物发展的环节;③事物联系的环节;

五、材料题

答案要点

(1)陆九渊、王守仁认为只有“心”才是最真实的,而物质世界都是虚幻的,主张“心”即主观精神是宇宙或物质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派生于精神。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2)朱熹认为在具体事物(“气”)存在以前,就先有“理”(一种脱离人和具体事物的抽象精神)存在了。“理先在气”,就是指客观精神“理”决定事物的存在,“理”是万事万物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3)列宁深刻地指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把其中的某一个环节或方面加以夸大或绝对化,使精神成为主宰物质的东西,就导致唯心主义。

5 夸大了感性认识(如感觉)往往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理性认识(如概念)往往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学生自测模拟题(B)

一、单选(每题1分,共20分)

1.肯定思维和存有同一性,这是(

)

A. 辩证法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

C. 唯心主义的观点

D. 可知论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

)

A. 客观性

B. 实践性

C. 辩证性

D. 批判性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C.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D. 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

A. 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B. 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

C. 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D. 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 5.意识的本质是(

)

A. 主体精神的属性

B. 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 大脑的分泌物

D. 思维的各种现象

6.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

A. 事物的普遍联系

B. 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C. 事物的发展动力是内部矛盾

D. 事物的发展经过量变到质变 7.辩证的同一是(

)

A. 以差别、对立为前提的同一

B. 不包含否定因素的同一

C. 事物与其自身完全等同

D. 不包含任何差别的绝对的同一 8.辩证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

)

A. 外在的否定

B. 完全彻底的否定

C. 纯粹的否定

D. 既克服又保留,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9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这是(

)

A. 唯物主义决定论的正确观点

B. 神学目的论的错误观点

C. 宿命论的错误观点

D. 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正确观点 10.下列说法属于不可能性的是(

)

A. 水中捞月

B. 海底捞针

C. 月中探宝

D. 延年益寿 11.从信息的角度看,反映的发生就是(

)

A. 信息的传播过程

B. 信息的产生过程

C. 接受和保留信息的过程

D. 信息的刺激过程

1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

A. 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 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 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 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13.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

A. 真理具有客观性

B. 真理具有绝对性

C. 真理具有相对性

D. 真理具有全面性

14.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

)

A. 物质生产

B. 风俗习惯

C. 地理环境

D. 伦理道理

15.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

A. 血缘关系

B. 生产关系

C. 思想关系

D. 政治关系

16.对生态平衡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 植物的变化

B. 动物的活动

C. 微生物的繁殖

D. 人类的活动 17.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

A.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C. 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D. 劳动者与剥削者的关系 18.国家的实质是(

)

A. 阶级调和的机关

B. 为全民服务的机关

C. 正义、公正的社会组织

D. 统治阶级进行压迫的暴力工具 19.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规律是(

)

A. 阶级斗争规律

B.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C. 对立统一规律

D. 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规律 20.实现整个社会形态质变的革命是(

)

A. 产业革命

B. 技术革命

C. 思想革命

D. 社会革命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辩证法基本形态的有(

)

A. 思维辩证法

B. 自然辩证法

C. 朴素辩证法

7 D. 唯心辩证法

E. 唯物辩证法 2.承认静止的意义在于它是(

)

A. 理解物质多样性的条件

B. 把事物区别开来和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 C. 认识事物和利用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D. 规定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E. 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起点 3.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

A. 生产实践

B. 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

C. 科学实验

D. 审美实践

E. 文艺和体育活动 4.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

)

A. 斗争性是无条件的

B. 斗争性不需要任何条件,不处在任何具体条件下

C. 矛盾的斗争性存在于具体条件之中,又能打破这些条件的限制 D. 矛盾的斗争性不能离开同一性,又能破坏同一性

E. 斗争性可以离开同一性而存在

5.下列说法体现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的有(

)

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C. 防微杜渐

D. 拔苗助长

E. 循环往复 6.下列说法揭示因果关系的有(

)

A. 无风不起浪

B. 冬去春来

C. 摩擦生电

D. 天才出于勤奋

E. 日出于东,日落于西 7.认识的客体的属性有(

)

A. 客观性

B. 能动性

C. 多样性

D. 动态性

E. 物质性 8.如果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否定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就会导致(

)

A. 绝对主义

B. 相对主义

C. 教条主义

D. 思想僵化

E. 不可知论 9.政治上层建筑包括(

)

A. 政治组织

B. 政治法律设施

C. 政治法律制度

D. 道德思想

E. 哲学 10.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坚持的方法有(

)

A. 看功劳的大小

B. 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

C. 用历史主义的分析方法

D. 用阶级分析的方法

E. 绝对客观的方法

三、辩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似的特性、反映的特性。

8 2.社会规律发生作用离不开人们的自觉活动,所以社会规律不是客观的。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2.简述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其关系。

五、论述题(20分)

试述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参考答案:

一、单选

1.D 2.B 3.A 4.D 5.B 6.C 7.A 8.D 9.A 10.A 11.C 12.D 13.C 14.A 15.B 16.D 17.A 18.D 19.B 20.D

二、多选

1. CDE 2.ABD 3.ABC 4.AC 5.ABC 6.ACD 7.ACD 8.ACD 9.ABC

10.CD

三、辨析题

1.这是列宁关于意识起源问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1)正是由于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的特性,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大脑的机能和属性的观点才能得以确立。(2)反映特性是指物质形态在同他物的相互作用中复制、再现他物的属性并留下的“痕迹的属性和能力”。

2.(1)社会规律是在人的自觉活动中形成和起作用的,这是社会规律的一个特点。但是,不能因此说社会规律具有主观性。

(2)人的自觉活动不能否认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人们的目的或愿望能否实现和实现的程度,取决于人们的意识是否符合社会规律,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符合程度;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对历史发展发生影响作用,但不能决定或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历史发展往往是许多相互冲突的单个人意志构成的“合力”作用的结果,与一些人的目的相违背。

(3)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是辩证统一的。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是历史唯心主义的特点。

四、简答题

1.(1)现代西方哲学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的欧美哲学。现代西方哲学基本上可归结为两种思潮: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

(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是有着本质区别的。首先,它们的阶级属性和社会作用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哲学,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现代西方哲学是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是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其次,它们的理论实质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现代西方哲学在总体上属于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现代表现形式。我们必须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界限。

9 (3)我们还应当看到,现代西方哲学对有些哲学问题的研究,由于受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影响,出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提供了一些有意义的思想资料,这些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的,要认真研究,批判地加以吸收。

2.(1)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人。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体力和智力、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社会存在物。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是认识主体的三个特重。

(2)认识的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活动领域的对象,即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体的特征是客观性、动态性和多样性。

(3)认识的中介是指主体和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利用的一切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其中物质条件是指主体借以认识客体的手段和方式的总和;精神条件是指主体在认识客体过程中所运用的既有知识和思维方法等。

(4)认识的主体和客体通过认识中介相互作用,构成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五、论述题

(1)社会根源。在资本主义社会大生产发展起来以前,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科学都很落后。生产规模狭小,交通和通讯的不发达,使得民族、地区和国家之间的交往只能局限于很小的范围。也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不易察觉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2)阶级根源。阶级社会中,对社会现象的解释直接同各个阶级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剥削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和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必然要夸大精神的力量和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

(3)认识论根源,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与人们自觉活动的关系。

学生自测模拟题(C)

一、单选(每题1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是(

)

A. 与时俱进

B. 对立统一

C. 普遍联系

D. 辩证否定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A. 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B. 关于客观世界一切规律的科学

C.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D. 关于人和人生问题的科学 4.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

)

A. 时间

B. 运动

C. 静止

D. 空间 5.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

A. 客观实在性

B. 自觉能动性

C. 直接现实性

D. 社会历史性 6.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

A. 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B. 抹煞了意识的主观特征

C. 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 不懂得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7.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 意识不受客体制约

C. 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

D. 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 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B. 有限和无限的观点

C. 共性和个性的观点

D.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9.“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的观点是(

)

A. 普遍联系的观点

B. 辩证法转化的观点

C. 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 唯物主义的观点 10.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C.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11.在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中的认识是(

)

A. 感性具体阶段的认识

B. 理性抽象阶段的认识

C. 理性具体阶段的认识

D. 感性与理性统一的认识 1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指(

)

A. 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

B. 人类自身生产各种条件的总和

C. 自然界各种要素的总和

D.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13.自然和社会统一的基础是(

)

A. 自然

B. 劳动

C. 社会

D. 人

14.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

A. 只是要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B. 是为了控制消费者人数的增加 C. 只是要大大减少人口的数量

D. 是为了使人口状况和生产发展相适合

15.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口状况是(

)

A. 人口少、增长慢

B. 与物质生产相适应

11 C. 人口多、密度大

D. 人口不增也不减

16.理解整个人类发展史的钥匙是(

)

A. 政治制度演变史

B. 阶级斗争发展史

C. 宗教信仰变迁史

D. 生产劳动发展史 17.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主要的物质标志是(

)

A. 劳动者的技术水平

B. 劳动对象

C. 生产工具

D. 科学技术 18.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

A. 国家政治权力

B. 天才人物的创造力

C. 社会生产力

D. 阶级斗争 19.国家在本质上是一个(

)

A. 地域概念

B. 阶级概念和政治概念

C. 民族概念

D. 人为概念 20.在社会革命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环节是(

)

A. 产业革命

B. 思想革命

C. 政治革命

D. 经济革命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唯心主义基本形式的有(

)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 自然观的唯心主义

D. 历史观的唯心主义

E. 思维观的唯心主义

2.下列选项中,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的有(

)

A. 牛顿力学

B. 细胞学说

C.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D. 生物进化论

E. 相对论

3.把运动与静止割裂开来,必然导致(

)

A. 相对主义

B. 诡辩论

C.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D. 决定论

E. 庸俗唯物论 4.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是(

)

A. 个性中包含共性

B. 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C.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D.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E. 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 5.辩证的否定是(

)

A. 事物的自我否定

B. 事物发展的环节

C. 事物联系的环节

D. 扬弃

E. 事物发展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 6.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是(

)

A.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B. 偶然性通过必然性表现出来 C. 必然性存在偶然性之中

D. 偶然性背后一定存在必然性 E. 偶然性和必然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7.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

12 A.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真实可靠

D.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生动具体 E.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8.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

)

A.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B. 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D. 社会物质生活的最重要条件 E. 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

9.生产力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系统。生产力要素包括(

)

A. 劳动资料

B. 劳动对象

C. 劳动者

D. 科学技术

E. 管理 10.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他们是(

)

A. 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 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 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决定者

D. 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E. 社会规律的创造者

三、辩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假象不表现本质。

2.地理环境的优劣决定着人和社会的发展。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怎样理解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2.怎样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五、材料题(20分)

材料1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全党同志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

材料2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讨会上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党80多年的一切奋斗,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请回答:

13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分析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参考答案

一、单选

1.A 2.D 3.C 4.B 5.C 6.B 7.C 8.D 9.C 10.C 11.C 12.D 13.B 14.D 15.B 16.D 17.C 18.C 19.B 20.C

二、多选

1.AB

2.BCD

3.ABC

4.ACDE

5.ABCDE

6.ACDE

7.ABCE 8.BCDE 9.ABCDE 10.ABD

三、辨析题

1.命题错误。(1)假象和本质正好相反,但假象反映本质,只是以颠倒、虚假、歪曲的形式反映本质。(2)假象也是由本质所规定,假象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环节。

2.“人是环境的产物”的观点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观点,这里的环境主要是指教育和法律政治制度,所以,不能由此得出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发展的观点。

地理环境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地理环境恶劣对社会发展起制约作用,甚至妨碍人类生存,但也要看到人对地理环境改造的一面;同时,不能简单地认为地理环境越是优越对社会发展就越是有利,而是地理环境的多样化和具有差异性,才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地理环境是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它对社会的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因为:地理环境不能决定制度的性质,也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同时,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还要受社会的制约。

四、简答题

1.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它们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首先,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有区别的。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某一领域或方面的特殊本质和规律。哲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其次,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又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哲学以各门具体科

14 学为基础,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并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另一方面,各门具体科学也离不开哲学,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任何真理中都是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2)检验真理的标准——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

五、论述题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2)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

(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上一篇:植树节植树看图写话下一篇:中秋月圆人更圆班会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