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花朵读后感

2022-07-18

第一篇:完美的花朵读后感

痛苦是心灵的花朵读后感

一、痛苦是心灵的花朵读后感范文

人生就像一个奇特的化学现象,将自己经历的苦与痛结合起来,并不断地搅拌,最终得到的却是幸福与快乐。

当我们得到幸福与快乐之前,还有一段非常痛苦的经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当我们面对重重困难的时候,往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去面对。一种是以乐观的心态去对待,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为了今后的幸福与快乐,在痛苦中找到前进的动力,在失败中体会尝试的乐趣。而另一种态度则是消极地对待挫折与痛苦,最终使自己最入深渊,不仅没有避免痛苦,反而在经受了同等痛苦之后,又没有得到快乐。许多事往往不可避免,所以,我们要正视地面对一切烦恼,努力将其做好,才能在完成此事后有所收获,得到应有的乐趣。

努力就会成功,但努力往往是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时间的。如蚌在痛苦中孕育珍珠,蛹在中孕育飞翔……我们学习的过程,也正是一个漫长痛苦的过程,(当然,对于以学习为乐的人来说,学习也是一种快乐)十二年以至更多的时间去奋斗,这十二年的苦与难也定是堆积如山,这个时候就更需要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毅力把这一切困难通通进行搅拌处理,呈现眼前的最终一定是丰盛的硕果。

作者包利民说:“痛苦就是在心灵上开出的一朵花,使生命变得芳香四溢,而那些坎坷的过往也变成了路途中灿烂的点缀。”闭上眼睛想一下,在解题的时候不断出现新的问题的时候;在没有完成作业被老师惩罚的时候;在比赛中屡屡被别人战胜的时候……每当一系列的问题出现,我们都会想出一定的方法去弥补自己的不足,当困难被自己战胜的时候,我们就取得了人生道路上一个小的成功,当一个个的小成功不断的降临在自己的身上,自己或许就取得了成功,回头看看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困难和挫折,会感到无比的轻松,成为自己的永生财富。

人生无止无境,就是一个快乐相间分布的时段。的正视痛苦,享受痛苦,才能收获成功与喜悦,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它是心灵的花朵,是行动的种子,引导我们走正确人生之路,创造更加辉煌明天。

二、痛苦是心灵的花朵读后感范文

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又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一种是迎难而进,想办法克服和战胜困难,一种是遇到困难畏缩不前,被困难吓倒。“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不见风雨哪能见彩虹”?唐三藏法师历经千难万险,克服重重困难,取回佛经,弘扬光大中国的佛教文化,“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地上有國民党飞机的狂轰乱炸,爬雪山过草地,忍饥挨饿,最后到革命胜地延安,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立了新中国。就那个人来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中国的现代保尔张海迪以及“两弹一星”的无数科学家,航天英雄们,那个没经历苦难,但他们战胜了,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载入历史史册。

作为一个中学生,也面临这各种各样的困难,学业的繁重。对某种科目一时理解不了,对某到数学题一时难以解答,对作文题一时不知如何开头等等困难,但我们只要刻苦学习,加强练习,多问多听就会有所提高。“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用我们的坚强,毅力和勇敢之前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迎接胜利的曙光。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强者之所以强是因为他战胜了痛苦,弱者之所以弱是因为向痛苦俯首称臣。

人生苦短,痛苦只是暂时的,我们不能让它主宰我们的人生,因此要把痛苦华为前进的动力,冲破痛苦的罗网,成功的道路必然在前方。

三、痛苦是心灵的花朵读后感范文

这篇文章写出了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中在得到幸福和快乐的情况下,都会经历坎坷和磨难,脚印深深地留在了我们的脚步后,有的脚印窝深,则有的则浅。回头眺望每一脚印都显得那么可爱,自己的心中是那么的知足,那么的兴奋。

每一次的失败都是你成功的基础,只有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做到像莲一样的超凡脱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做这世间的君子。使自己活的有滋有味。

当然会有人问,怎样才能做到呢?其实很简单,首先就要学会使自己拥有一种顽强,刚毅,坚持不懈的本领,才能使自己学会平等地面对痛苦,学会坚守希望,再面对任何一种痛苦的过程,要懂得抵抗,懂的攀爬,懂的冲破杂乱无章的网……

面对痛苦,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完了,首先自己要学会自信,学会对自己充满希望,在没做任何事情下不要对自己一锤定音,当你没说这句话时,也许你能凭着自己的努力能直冲高峰但你自己经把自己否绝了。更何况是别人呢!学会改正,不然你将失去心灵得灵魂,只剩下行尸走肉的躯壳,你这一辈子就完了,找到自己的魔杖,练成一身的魔法,冲出黑暗走向黎明,小心不要走火入魔哦!

此在我们遇到痛苦时,即使碰壁也要学会跌了再爬起来,不想任何痛苦低头,点燃青春的火苗,保护好正在生长的幼苗。

四、痛苦是心灵的花朵读后感范文

痛苦如影随形,在漫长的中,苦过了,痛却长久地留下了。当时光终于冲淡了心中的痛,再回过头去看曾经的苦难,便会有一种充盈胸间的。

那是一种从黯淡的际遇中走出的超然,一种经过无数次后的超然,一种经过无数次后的淡然。就像从淤泥中开出的一朵盈盈的莲,把那片污泥变成孕育的沃土。

来源于苦难的才是最持久的,经历过痛苦的洗礼,才会超凡脱俗。痛苦是一片肥沃的土壤,人心就是一粒种子,只要希望不破灭,种子终会发芽拔节,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就像蚌在痛苦中孕育晶莹的珍珠,就像蛹在桎梏中孕育飞翔。人在痛苦之中,必定在酝酿着一种,只是身处其中,有时会看不清眼前的方向。

所以,要学会善待痛苦,就像那只包容的蚌;要学会坚实希望,就像那只在茧壳中的蛹。就像花心的挣扎破开青青的蕾,就像太阳的升起撕破黎明前的黑暗。经历过苦难,岁有就会散发出芬芳;付出过艰辛,就保留着如歌的余韵。痛苦之于心就像风之于帆,你才会有前行的动力,痛苦之于心更加火之于,点燃激情的同时也烧毁了繁枝冗叶。

痛苦就是在心灵上开出的一朵花,使变得芳香四溢,而那些坎坷的过往也变成了路途中灿烂的点缀。所以,身处痛苦之中,更该好好地去呵护那粒种子,也许就在不经意的明天,你的生活会变得花团簇笑脸缤纷了。

五、痛苦是心灵的花朵读后感范文

各种痛苦交杂在一起,像乱荆一般的痛苦蔓延在心头,得到的必定还是痛苦,而将痛苦格式化,就有可能开出心灵的一片娇艳。

——题记

人生当道,何来一帆风顺。前途无量,又有谁能一直笑到最后。路上风光无限好,亦真亦幻需要自己来判断,被假象所迷惑,便会跌入痛苦的迷丛,若一在堕落,又何以看到幸福的朝露。

幸福分为两种,虚幻的幸福和真实的幸福,而痛苦也分为两种,默然的痛苦和释然的痛苦,也就是文中的“在消极中使一颗心渐渐地麻木,让希望于不变的日复一日中悄悄流失”和“在心灵的痛苦中找出前行的力量,从而使生命鼓足铮铮的勇气”。默然,释然,二词仅有一字之差就划分了两种境界,一种是消极,一种是积极。

未曾尝过痛苦怎知幸福有多甜?不曾跌到过怎知道人生的真谛?你所看到的我不是真正的我,你所触碰的痛苦不是真正的痛苦,但是这种境界的前提是我们要挖掘出隐埋在痛苦深处的亮点,就像我们拿着一个人生的放大镜,在遍洒大地的阳光下找到那个最小最亮的光点,寻找它的过程就是我们悟析痛苦的过程。

现实中的我们总是将幻想无限的复制,却将痛苦无限的扩大化,好像我们每天都挣扎在无边的苦海中,看不到希望的曙光,其实不然,人生哪有那么多痛苦?当我们被幸福包围的时候又怎么会觉得痛苦铺天盖地,压得自己喘不过来气,其实,大部分时候的绝望都是自己的心理在作怪,是自己自主的将痛苦放大化,以至于它大的盖住了它背后的出路,把自己陷入痛苦的迷宫中,封死了出口,不断的重复着错误的方向。

在将痛苦格式化之前我们首先要懂得痛苦的真谛,痛苦是什么?难道就真的只能让我们痛,让自己苦吗?面对痛苦永远只能嗤之以鼻吗?不,相反,我们要善待痛苦,用自己柔软的思维看待,用自己最坚强的心灵去面对。我们只记得痛苦带给我们的难过,却不记它们对自己的恩惠,没有痛苦何来进步的力量,没有痛和苦的刺激我们又怎会清醒,只沉浸在幸福当中只能让自己更加的迷失,更加的迷茫。前进动力的合成部分,是少不了痛苦的存在的。

格式化,有可能就是改善化。清醒的面对痛苦,就会得到不一样的效果。

将痛苦格式化不仅仅是指的把同类事物处理成相同的规格、样式,将痛苦统一化,并且还是对痛苦的初始化的处理,清楚的将痛苦分类,并捋清事情的顺序,使自己不至于在痛苦这个纸老虎面前迷了路,不至于在自己设下的迷宫里来回打转,使自己更清晰的清楚解决的方法,把痛苦格式化,其实就是把自己的思维格式化。

将痛苦格式化,将乱荆斩断,就能开出心中的一片专属于痛苦的花朵!

第二篇:好书读后感—不完美的时代,完美的人生

不完美的时代,完美的人生

“若是提起苏东坡,在中国总能引起令人亲切的敬佩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相较于“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李白来说,林语堂笔下的苏轼,少了许多豪迈,却多了几分成熟。那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是一种从容,一种大气;是微笑,是厚实。或许这些都不足以描述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为另一个乐天派写的传记”,但苏东坡——这样一位人格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伟人,在尽受磨难之后依然能活出令时代啧啧称奇的一生——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诗画上的珍宝,还有他那“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生活态度。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豁达这个词似乎贯穿了《苏东坡传》一书,也贯穿了苏东坡的一生。被贬密州,仍在想“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被贬杭州,仍在想兴修水利、改善西湖。即使是去世之年总结评价自己的一生,他最先想到的也是他被贬的三个地方。在贬谪途中,他感受到的不是痛苦,更多的是充实。是实实在在的为民服务,是九死不悔的执着,也正是他豁达一生的写照。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经历乌台诗案后,他开始走向人生的低谷,他的朋友几乎全都弃他而去,没人在对他嘘寒问暖。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精神在这一背景下也完全显现了出来。苦难毁了他,也造就了这样一位屹立不倒的时代标杆。他就像黑夜中的残烛,摇曳着自己的火苗,不肯熄灭。在经历人生千疮百孔的磨难之后,他依旧乐观地看这人生,即使有再多的痛苦,也不过像打在蓑笠上的烟雨罢了。

但是现在的我们呢?或许还做不到像苏子那样的豁达乐观。一份作业、一次活动、一场考试的不顺利,都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压力。但这一次次的挫折,经历过,在回想不过是一条天路,路上荆棘密布,杂草丛生,但走过去、走过去,这只是我们晋升的阶梯。巴尔扎克曾说:“苦难,是弱者的苦难深渊,是信徒洗礼的之水,是强者成功的必经之路。”面对困境,少一点抱怨,多一点努力;面对强者少一点诋毁,多一份学习;面对不幸少一点悲伤,多一份旷达。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整个天空!从他身上,我们能学到的太多太多,这或许就是我们今天依旧爱他的原因吧?

苏东坡用他的一生向我们证明:抱怨的说辞只是弱者的墓志铭,而埋头苦干才是强者的言语。不完美的世界,不完美的事,也可以用完美的心态对待,活出一个完美的人生!

第三篇: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拿到这本书到读完这本书,我的情绪有三次变化。最初的感受是喜悦的、美好的`。因为我非常普通,想从这本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接纳自己、超越自己”。可是我读着读着,开始有些不满,甚至厌恶情绪。有个标题是“我们都需要恨”书中有一处说道“大声说‘我是个疯子’、‘我恨我女儿’”并且还要反复说。心想这不有病吗?于是我合起书,不再看它。

等闲暇时,睡觉前又随手翻一翻,不知不觉间,我的观点在悄悄的发生着改变。儿时的经历有时会对我们造成非常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是一辈子。如果我们小时候在某些方面得不到满足,或是受到了伤害,就有可能形成强烈的偏见。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偏见会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越陷越深,越来越严重的影响我们的生活。虽然我儿时没有什么得不到满足的地方。但我怕儿子、学生会因为我留下不快。我认真的看、仔细的想、回忆。想从书中找到如何避免的方法,撞上了怎么办。如果我们不能把握真实的自我,就会陷入固定的行为模式中不能自拔。

我在寻找着如何才能在年复一年的生活中不重复自己。作者说:承受所有的痛苦,坚持到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我从不奢侈成功。但我知道重复一件事是很容易的,它让我简单、易怒、失去斗志。收起所有想“明天再说吧”的想法,我要试着改变我的生活,肯定会有一段时间不适应,但我要坚持,至少一段时间吧?我要全心全意的投入到生活中去。不考虑是“好人”或是“完整”的人。充实就好。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读后感】相关文章:

1.《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优秀读后感

2.接纳不完美的你作文

3.关于接纳不完美的作文

4.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散文

5.哲理故事: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6.关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的作文

7.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作文600字

8.读《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有感范文

9.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作文

第四篇: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读后感

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很多缺点,有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愿承认我们的缺点,而缺点总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包容自己的缺点,接纳缺点是我们的一部分,寻找缺点背后的礼物。这本书我读了一遍,我还会读第二遍,第三遍。

书中有讲到的投射和阴影对我印象很深刻。投射指的是将自己潜在的性格特质在他人身上表现出来。投射有积极投射也有消极投射。积极投射指的是在别人身上的优点产生了强烈共鸣感,积极阴影投射的是自己的潜能。书中举得例子是明星效应,意思是在我们内心深处也有做明星的潜质,只是我们不相信自己能做到,所以就投射到他人身上。消极投射指的是当看到他人身上的某个缺点时,我们产生了强烈的情绪反映,或厌恶,或愤怒。其实我们自己身上也有这种缺点,只是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我们把他压迫到潜意识当中,就连我们自己都忘了自己的这个特点。当看到别人表现出来时,我们会强烈的情绪。所以书中说要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缺点带来的礼物。当我们压迫自己的缺点,努力不让他表现出来时,往往他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所以我们只有静下心来,接受他。

在和书友们一起读书的过程中,有俩句话我很喜欢,能让我跟好的理解书。

1.承认自己丑,就会想办法让自己更美,不承认自己丑,但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丑,就会自卑,并且压抑丑的感觉形成内耗。

2.接纳不仅仅是意识层面的,得在潜意识上也得到接纳。做到真正的接纳。

潜意识指的是自己不被察觉的性格特质,在意识层面察觉不到,是一个人真正真实的性格特质。生活中为了各种利益和目标,我们不经意间就会带上人格面具。带着面具久了,面具后面真实的我们被遗忘了。从此,变得很空虚无力。因为自己的面具得不到心灵的承认。这样就会应为压抑自己的真实性格特质而产生内耗。真正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且接受他们,把自己用于压抑自己的那部分能量解放出来。做一个真实的自我。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缺点也是相对的,很可能在特定条件下缺点也是优点。世界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来的永远是自己的形象。如果自己的心灵是善良的就会看到世界的善与没。如果自己的内心充满着邪恶,那么就会看到世界是邪恶和战争的。有恶才能看的出善,才能更珍惜善。接纳自己的缺点,让他成为我们的一部分,不在躲躲藏藏。并在适当的时候运用他,为我们产生价值。不再是内耗的过程。

书中有讲到很多的练习方法,在我看第而遍的时候会适当的感受一下。

情绪是面具和阴影的相互冲突。承认和接纳真实的自我。

一本好书适合精读,慢慢的我也会感受下精读是乐趣。

第五篇:观电影《完美的世界》后感

“完美的心灵,不完美的世界”

——观电影《完美的世界》后感

自动化(2)班 范晨威 B10330210

电影《完美的世界》(又名《强盗保镖》英文名《A Perfect World》)是1993年上映的一部美国电影,该片由著名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由影星凯文*科斯特纳主演。主要讲的是一名越狱犯与他的人质——一个小男孩在逃亡路上的故事。

我记得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那时的我已步入青春期,伴随着生理的成熟的是我开始萌动的思潮。像很多这个阶段的同龄人一样,我开始审视人生,思考生活,感情变得细腻而敏感。就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我遇到了这部电影,它给了我很多的触动,给了我更开阔的视野来观察人类的情感世界,给了我更多的思考,给了我成熟。我觉得有时候一本好书或者一部好电影又或是其他的蕴含人类智慧与情感的事物,他们都能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充当我们的良师益友,来启迪我们,来教育我们。对我来说,《完美世界》这部电影是如此的富有魅力,以至于即使是多年以后,我都会不是地去回顾一遍这部电影,哪怕有些镜头对我来说已经烂熟于胸,但依然能够引起我的共鸣。

影片的主角,七岁的小男孩菲利普·佩里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中,与他一起生活的是他的两个姐姐和他的妈妈。而该片的另一位主角是一名有过多起前科并被关押在州监狱中的囚犯布奇。本来这他们是毫不相干的两个人,但命运往往是不可捉摸的。就在一个万圣节的晚上,布奇伙同他的狱友——另外一个凶残暴虐的囚犯,在劫持了典狱长之后逃出了监狱。在逃窜过程中布奇两人流窜到了小男孩佩里家,在被周围的邻居发现后,他们干脆劫持了佩里,一起踏上了逃亡之旅。在逃亡过程中小男孩发现外表冷峻、严肃的布奇并不像他的同伴那样凶残、狠毒,反而对他彬彬有礼甚至怀有一点幽默感,不时对他开开玩笑,而小男孩佩里的纯真似乎也打动了布奇,两人竟在旅途中产生了友谊。布奇甚至因为他的同伴后来想伤害小男孩佩里而枪杀了他的同伴。与此同时,布奇的越狱惊动了州警方上层,警方开始了对布奇的围捕。

最终佩里和布奇两人在一片草地上被警方截住并包围了。这时的布奇已受了枪伤,面对警方的包围,佩里母亲的召唤,布奇并没有死死抓住佩里负隅顽抗,而是示意佩里离去回到他母亲的身边。而这时的佩里不愿就此放下布奇一人,在走向警方的中途又返回了布奇的身边要带他一起走。布奇欲拿出他珍藏的一张明信片送给佩里,却被狙击手误认为是在掏枪,而被当场射杀。最后在哀伤、婉转的音乐中,佩里含着眼泪被母亲抱上了直升飞机离去,布奇在看到佩里离去后,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悲剧,但是它却又悲而不伤,留给我们的更多的是感动与思考。布奇的死让我们忧伤,而在逃亡旅途中他们那种像朋友又像父子的真挚情感又是如此的美好,温暖着我们的心。

再细看两位主人公,一个年逾四十,一个不满十岁,一个劣迹斑斑,一个纯真的则像一张白纸,表面来看这两个人是风马牛不及的,有些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导演会把这两个人扯在一起呢?其实结合一下两人的童年背景就不难发现两人有着相似的经历。

随着剧情的慢慢展开,我们渐渐地了解到了布奇悲惨、黑暗的童年。布奇的母亲是一名歌舞厅里的妓女,而他的父亲则是一名经常偷鸡摸狗的惯犯,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关进了监狱。因此布奇童年的前半段时间是与母亲在那间乌烟瘴气、各类人出没的舞厅度过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儿童在如此的环境下是如何成长的,当许多同龄人依偎在父母的怀抱里撒娇,在父母的陪同下享受着明媚的阳光在柔软的草坪上玩耍的时候,他每天见到的是些什么人,见到的又是些什么事,他又能父母那儿得到多少关爱?父亲不在身边,母亲干着令人屈辱的

职业,或许绝大多数时候他只能蹲在角落默默忍受众人的白眼、欺凌。在这样的环境下,哪怕像白纸一样的心灵都会变得阴暗、消极。于是,布奇在八岁的时候就枪杀了一名成年男子。我们很难想象是怎样的事情逼得一个八岁的小男孩拿起枪杀了一个成年人。所幸,因为年纪还小布奇当时并未获罪。没过多久布奇的母亲因为身染梅毒而在舞厅的厕所里上吊自杀了。 与此同时,布奇的父亲也刑满出狱了,这是多么讽刺,布奇的生活中从未有父母同时陪伴过。布奇的父亲出狱后开始了正经行当,布奇也上了学。当我们以为一切都已经步上正轨时,布奇却因为按捺不住对一辆福特车得车标的喜爱而偷了他被抓,这本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情,但是因为福特车的主人——后来良心发现并参与对布奇追捕的德蒙警官,对法官一块小牛排的贿赂,布奇被关进了州里最臭名昭著的少管所,那里云集着这个州最坏的少年犯.于是,一个后来杀人、抢劫的布奇被造就了出来。

而小男孩佩里呢?佩里的父亲很早的时候就去世了,他与他的母亲和两个姐姐生活在一起。佩里从小受到母亲严厉的管教,被限制与其他男孩子玩耍,没有去过游乐园,由于母亲的宗教信仰问题他甚至不能再万圣节晚上玩“treat or joke”的游戏。在除了他没有其他男人的家庭世界里生活,布奇显得有些女气。佩里是孤单的。他缺少朋友,没有父亲,友情、父爱对他来说都是乐于不可求的。以至于当其他的孩子在万圣节晚上玩得很开心时,佩里默默地在窗边望着他们,眼中充斥着向往、羡慕。如果佩里的父亲还在的话,佩里可能会在父亲的陪伴下在庭院里打着棒球,骑着自行车,做着一个男孩子该做的事情。因此,佩里一直在心中存在着对父爱懵懂的渴望。

这两个人是如此的相似,两人在童年时期都缺失了来自父母亲一方的爱,他们的很多时候是孤单寂寞的,渴望着对亲人的爱。当这两个人遇在一起时,就神奇地产生了化学反应。布奇在佩里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当然佩里要幸运得多。我觉得当一个人经历了让他极难忘记的极端痛苦经历一般会产生两种极端的反应,一种是让别人重复他所经历的痛苦,即产生报复社会心理。第二种是尽量去帮助他人免遭自己的厄运,即产生了一种救赎心理。令人欣慰的是,布奇选择了后者,佩里的经历在布奇的心底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似乎他决定帮佩里填补在这一块的缺憾。于是在两人的逃亡之旅中,布奇一直有意无意扮演着一个朋友兼父亲的角色,他一直在保护着佩里关爱着佩里,这也是为什么这部影片还有一个名字叫《强盗保镖》的原因吧。布奇为佩里杀了企图伤害佩里的同伴,带着佩里在乡间公路上兜风,与佩里一起偷农夫的衣服,让佩里把汽水喝了个饱,让佩里去一户户的人家玩“treat or joke”的游戏(虽然已经过了万圣节),当遇到不合作的人家时,布奇会暗中露出枪威胁他们。一直以来布奇带着佩里不像是在警察的围捕下亡命天涯,而像是一对父子出来享受久违的假期。特别是当布奇向佩里伸出手,而佩里把自己的手放在布奇的手里是,给出的镜头是两人手牵手的背影,当时我在想他们多像一对父子啊。

特别是有一个场景是布奇偷了一个农夫的车,却因为佩里小便太久而差点失败。事后布奇对佩里不满地说:“该死,你到底喝了几瓶汽水?”当佩里老老实实回答说是四瓶时,布奇却又不禁哑然失笑,狠狠地摸了摸佩里的头,这更像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疼爱。还有当布奇带着佩里去购物,布奇不巧被警察发现一片混乱时,佩里趁乱偷了心中一直想要的万圣节鬼怪装。当布奇问鬼怪装是从哪儿来的时候,佩里惭愧的低下头说是自己偷来的,换做是佩里的母亲佩里可能会被呵斥一顿,但布奇却安慰佩里说:“偷窃是不对的,„„但是,有时候当我们需要可又没钱时,拿来借用一下也没关系„„”眼中透着男人特有的狡黠。有时候母亲教导孩子的是如何去遵守规则,而父亲则教导孩子如何见机行事,打破规则。

从布奇对佩里的种种来看,布奇原本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只不过命运的不幸让他始终被笼罩在这个世界的阴暗面,他的心也因此被污染了。成长过程中的缺乏爱,让他无法感受的

人间的善意,也让他无法去放开心胸融入这个社会。教育的缺失,让他始终没有明确善恶的标准,他行为的种种都是他心中天生的善良与侵入他心中的暴力等负面精神角力的结果,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了一个矛盾的布奇,他干过抢劫、杀人,却又不滥杀无辜平时也对人彬彬有礼,对佩里呵护有加。布奇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他只不过是一个原本心地善良却因为这个世界的邪恶而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迷失的可怜人罢了,就像一直被邪恶侵染的迷途的羔羊。而布奇并没有就起屈服于命运,屈服于这个世界。在对爱原始本能的渴望下,布奇下意识地开始了对自我的救赎。母亲已近死了,布奇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只有他的父亲。布奇曾对佩里开玩笑地说过:“我和你一样,都有一个糟糕的老头子。”当佩里问布奇是逃往哪里时,布奇说去找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在阿拉斯加伐木。布奇还像佩里展示过一张他父亲寄给他的一张明信片,多年的监狱生活,狼狈的逃亡,布奇却一直将明信片完整保存着。可见布奇心中还存在这一份亲情,他的内心还保留着最后一块净土。至此,我们对布奇出逃的原因也知道了,他是去阿拉斯加寻找他的父亲,在布奇口中阿拉斯加是一个美丽的世界,蓝天白云风景宜人,仿佛是世界上最后一片净土。布奇对阿拉斯加一切的美好想象都是因为那儿有他的父亲,有他寻觅多年一直渴望的爱。就如影片名一样,那儿是他心目中的“完美世界”。这不是一场逃往之旅,而是一场心灵之旅,是两颗渴求爱并互相慰藉的心灵的寻爱之旅,佩里从布奇那儿得到了父爱,布奇从佩里那儿看到了善良、纯真等人世间美好的品质,并从中得到了感化。这更是一场救赎之旅,在这场寻找完美世界的旅途中,布奇洗涤了他受污染的心,完成了自我的救赎。最终布奇死了,死在了寻找“完美世界”的路上,或许是上苍不忍再看到他受尽苦难而召唤他而去,布奇没有去到他要的“完美世界”,但至少天堂是一个“完美世界”吧。布奇死了,但他把承载着他美好想象和对爱渴望的明信片交给了佩里,或许他希望佩里能替他活他没活过的生活,去完成他没完成的事情。

在这场旅程中,如果没有佩里,布奇或许只是一个被警察追的东逃西窜的罪犯,或许最后会在警方的乱枪中一命呜呼。如果没有布奇,佩里或许还是那个整天闷在家中与两个姐姐玩洋娃娃的带点女孩子气的小男孩。但是正因为两人的相遇,两人的命运有了截然不同的转机。命运总是这么捉摸不定。

布奇死了,他安详地走了,头枕在脑后,躺在草地上,微风徐徐地吹过,明媚的阳光照射在他的脸上。似乎睡着了„„对睡着了!

在祝布奇做一个好梦的同时,我们应该深深的思考一下,我们的世界为什么会如此地扭曲了一个善良的心灵,我们的世界是如此的不完美!!

2011-05-16

(因时间、篇幅限制,还有很多想法未表达,不足之处望老师谅解)

上一篇:文明校园建设规划下一篇:文明言行主题班会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