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理识字要“讲理”

2022-11-11

识字教学适度追溯汉字本原, 恰当运用字理识字, 使抽象的识字教学变成生动有趣的学习。学生在沟通理解汉字形义的过程中, 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从而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从下面的课例中感受如何恰当运用字理来识字。

西南大学课标版二年级上册第21课《地动仪》, 需要掌握的生字有:拜、武、皇、派、速、慰、焦、臣。

教师先引导孩子们在小组内自主学习生字, 与组员们分享自主识字的方法。

生1:我用想象的方法记“拜”, (左一只手, 右一只手) , 两只手合在一起就是“拜”。

生2: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记“皇”, 一个“白”加一个“王”就等于“皇”。

生3:我也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记“速”, 一个走之儿加束字就等于“速”。

生4:我用联系生活的方法记“武”, 武功高强的人都可以不用武器, 所以“武”没有一撇。

生5:我想用对形声字的分解法记“慰”, 上面部分的“尉”是声旁, 表字的读音, 下面部分的“心”是形旁, 表字的意思, 心里得到安慰就是“慰”字。

接下来, 教师引领学生进入到随文识字。

师:那么“焦”“臣”又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呢?

片段一:字理识“臣”

课件出示“臣”的象形字。

师:大家看看, 这是生字中的哪一个呢?

生:臣。

师: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臣”在甲骨文中, 多像一只竖起来的眼睛, 古代的文武百官在皇帝面前只能俯身低头, 这时眼角朝下, 眼睛竖起来, 他们自称为“臣”。因此, 才有这样一个词:俯首称臣。

“臣”字回到句子中, 大家来读一读这两句话:一位六十多岁的大臣用焦急的口吻对皇帝说。这位大臣便是著名的科学家张衡。

片段二:字理识“焦”字

师:孩子们注意啦 (语气急促) , 大臣张衡用什么样的口吻说话的呢?

生:焦急。

师:再读两遍:“焦急”。

生:焦急, 焦急。

课件展示篆文“焦”。

师:一个汉字有时还是一个故事。这个“焦”字就是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上面念“隹” (zhuī) , 它是一种短尾巴鸟, 下面的四点底表示——火, 合起来就是——用火烤鸟。小鸟在炙热的熊熊大火上烤着, 多难受, 多可怜呀!我们看到这样的情景心里非常着急。对, 非常着急就是焦急。

课件出示“隹”的字串。

师:孩子们, 你们看这一串带“隹”的字, 选一个字像刚才那样用编故事的方法记住他们, 好吗?

生分组编故事。交流故事。

师:老师还把你们的故事编成了一首儿歌呢, 想听吗?

生:想!

师:鸟儿树上来集会, 鸟栖树木做成椎, 用手抓鸟真困难, 绳子缚鸟维维维。

师:哎呀!我们的汉字真神奇!明白了部首的意思会帮助我们理解汉字, 把相同偏旁的字归类, 就可以识记一串一串的汉字呢, 有意思吗?

生:有!太有意思啦!

上述识字教学中, 教师并没有一开始就运用字理来进行识字, 而是先让学生在组内自主识字, 这表明字理识字也在“讲理”, 既适时、适度。学生能自主理解的, 教师就“退”, 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不能理解的, 教师才“进”, 与学生一起进行解析。

学生自主识字的过程, 既是学生发挥自主能动学习的过程, 更是让学生在识字中充分暴露不足的过程。教师发现学生对像“焦”“臣”这样的汉字的理解、识记有困难, 甚至还有些曲解。个别学生记字的“理”, 是没有道理的“理”, 甚至是不对的“理”, 即便是有“理”也是对识字记字没有多大帮助的, 也就是所谓的“水煮汉字”。若依学生所暴露出的“无理”识字, 识字效率是会打折的。这样, 教师就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 为引领提供方向, 链接支点, 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识字。

追溯汉字本源, 留住文字承载的文化的根, 引领学生在造字的字理中识字, 是识字课堂的本真。在片段一的师生互动中, 教师对大臣的“臣”的图画展示, 学生猜测, 来将汉字的声、形、义有机结合在一起, 学生易学易记, 这是学生自然地生长;更有意思的是在片段二中, 教师追寻汉字的字理帮助学生对“隹”的意思理解以后, 学生能举一反三自编故事、自编儿歌学习识记更多的字, 这与其说是知识的迁移, 不如说是学习方法和能力的迁移, 更是识字智慧的迁移, 人生智慧识字始。

参考文献

[1] 黄亢美.汉字学基础与字理教学法[M].广西教育出版社, 2014.06.

[2] 金文伟、曾红、温莉.汉字教学常用形义解析[M].中国财富出版社, 2012.11.

上一篇:论数学在消防中的应用下一篇:手术治疗肝硬化腹水合并症状性胆囊结石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