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诗词鉴赏的关键视角

2022-09-10

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 从春秋时的《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 ……千百年来, 有多少优秀的诗篇传诵不衰, 让古人今人们如痴如醉、留连忘返地徜徉其间。而今, 作为承载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代乃至近现代诗词, 仍然是我们今天最重要的精神食粮。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 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 不断完善文学素质, 正因为如此, 国家教育部颁布使用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古诗文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继承, 该标准提出:“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一般而言, 人们在鉴赏这些优秀诗词的时候, 多从语言、内容和表现手法入手, 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当然是无可非议的, 但也可以肯定地说并不是最为有效的。我以为, 要全面、深刻、准确地鉴赏一首诗词, “意境”无疑是一个最关键、最有效的视角。

1“意境”的含义和源流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文艺理论中, “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个美学范畴的形成, 是总结了长期创作实践经验的积极成果。

较早论述创作中主客观两方面关系的是陆机《文赋》中的“遵四时以叹逝, 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 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 志眇眇而临云。”它从情思与物境互相交融的角度谈论艺术构思的过程。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也说“故思理为妙, 神与物游”, 指出构思规律的奥妙在“神与物游”, 也就是作家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物境的契合交融。至于“意境”这个词, 在《诗格》中已经出现, 《诗格》以“意境”与“物境”、“情境”并举, 称三境。明、清两代的诗论界也运用较得为普遍, 但直到清代的王国维, 才大力标举“意境”, 并且深入探讨了它的涵义, “意境”这个词也是经他提倡才流行起来的。他不仅注意到诗人主观情意的一面, 同时又注意到客观物境的一面;认为必须二者交融才能产生“意境”。

2“意境”的三种形式

王国维在《人间词乙稿序》中说:文学之事, 其内足以携己而外足以感人者, 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 意与境浑, 其次或以意胜, 或以境胜。苟缺其一, 不足以言文学。他还将“意境”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境余于意”, 二是“意余于境”, 三是“意境两浑”。

华东师范大学方智范教授在此基础上将宋代咏物词的审美层次划分为三种:一是“以物观物, 境余于意”;二是“以我观物, 意余于境”;三是“物我同一, 意境两浑”。这实际上也就是对诗词意境的比较科学的划分。如果再通俗一些, 还可以按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的划分表述为“情随境生”、“移情入境”和“物我情融”三种不同的方式。

2.1 情随境生

诗人预先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 而是由于生活中遇到某种物境, 忽有所悟, 思绪满怀, 于是借着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 达到意与境的交融。《文心雕龙?物色篇》说:“物色之动, 心亦摇焉。”讲的就是这由境及意的过程。

在古典诗歌中这类例子很多, 如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在这类诗里, 诗人的情思意念都是由客观物境触发的, 由境及意的脉络比较分明。

2.2 移情入境

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外界的物境, 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 又借着对物境的描写将它抒发出来, 客观物境遂亦带上了诗人主观的情意。

这样的例子很多, 如李白:“山花向我笑, 正好衔杯时。” (《待酒不至》) 杜甫:“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牧:“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赠别》) 这些诗句所写的物境都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 是以主观感染了客观, 统一了客观, 达到意与境的交融。

2.3 物我情融。

这是诗词“意境”的极致。前面所说的情随境生和移情入境, 那情都是诗人之情。物有没有情呢?当然是有的。山川草木, 日月星辰, 它们在形态色调上的差异, 使人产生某种共同的印象, 仿佛它们本身便具有性格和感情一样。而此时的审美主体 (多为诗词作者) 与自然客体完全认同合一, 达到物情与我情完全融合的境地。

如陶渊明的“众鸟欣有托, 吾亦爱吾庐。” (《读山海经》) “平畴交远风, 良苗亦怀新。”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等都达到了物我情融的极致意境。

3 以“意境”为视角的诗词鉴赏示例

可以说, 从“意境”角度切入进行诗词鉴赏, 操作简单, 事半功倍。一般说来, 只需找出诗词中所运用的关键意象, 分析其与抒情主人公“我”的关系, 确定意境类型, 就可以比较快速、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作者 (抒情主人公) 的思想感情。下面以入选中学教材的《饮酒》 (其八) (陶渊明) 、《相见欢》 (李煜)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等三首诗词的鉴赏为例作简要阐明。

(1)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鉴赏这首诗, 就可以抓住主要意象“秋菊”、“南山”、“飞鸟”等, 进而分析“我”与它们的关系, 就可以知道“我”与“秋菊”, “我”与“南山”, “我”与“飞鸟”实际上都是“物情与我情完全融合”的关系, 这是一种“物我情融”的意境, 充分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归隐田园的悠然之情、怡然之乐。

(2)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首词有两个主要意象:一是“月”, “我”和“月”的关系是“我”看到“月”而产生“离愁”, 这里形成的是“情随境生”的意境;另一个是“梧桐”, 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我”已无法分、也无须分辨, 景与情在此妙合无垠, 形成的又是“物我情融”的意境。这样, 我们就可以体会到此词所表现的或是属于作者宫廷生活中的缭乱的离愁, 或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摘要:一般而言, 人们对这些优秀诗词的鉴赏, 多从语言、内容、形象和表现手法入手, 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种往往忽视了诗词所具有的文学因素和整体美感, 淡化了诗词的精神哺育功能。本文从意境的三种形式入手, 探讨了意境对于诗词鉴赏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意境,视角,情随境生,移情入境,物我情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 (1) .

[2] 冷成金.《唐诗宋词研究》21世纪通识教育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

[4] 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广东教育出版社.

[5]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词典.江苏古籍出版社.

[6]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7] 林音, 赵岩, 唐风君, 卢兴轩, 李明, 张弛.婉约词三百首注析.三秦出版社.

[8] 倪文锦.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 (第一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英语影视教学在高校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探讨下一篇:浅谈林木采伐管理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