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村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2023-05-13

在四季轮回中,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自身也在成长,面对身边的各种事物,必然会有一些心得体会。将这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是我们思想成长的证明,也是我们提升自我的重要方式。怎样写出适合自身的心得体会那,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住村干部培训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住村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干部要耐得住清贫

干部要耐得住清贫 持平淡之欲做平凡之人

我们的党员干部手中或多或少都掌握着一些权力,一定要懂得权力是服务、是责任、是奉献,做到予我之物不多求、无我之物不苛求、身外之物不必求,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树立勤政廉政好形象。做平凡的人是一种境界,浑浑噩噩、不思进取的人是无法做平凡之人的。立足岗位,公而忘私甘于平凡,敬业奉献懂得平凡,团结协作向往平凡,才能贏得组织和人民的信任。

人的一生,贵在立德,难在养德。做好领导工作,既要靠真理的力量,也要靠人格的力量。古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人格的作用,人格的魅力。领导干部要做群众的表率,人格高尚就是最好的表率,会产生无限的魅力,在群众中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锻炼高尚的人格,关键是要切实做到诚信明礼。简单地说,就是在单位里做个好领导,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在家庭里做个好家长,做到为人正直,处事公道,不欺上瞒下,失去原则;谦虚谨慎,谦和待人,淡泊名利,推功揽过;关心下级,培爱群众;带头遵纪守法,严守社会公德;孝敬父母,培育子女,夫妻互爱,邻里互助;情趣高雅,勤俭持家。这不仅是怡情养性,更是一种道德建树;不仅是个人情怀,更是一种政治风采。

各级领导干部要从自身做起,加强从政道德建设,牢记根本宗旨,坚持以身作则,正确运用权力,注重克己自律,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一流业绩。

一要有平常之心。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事业是无限的。我们在工作上要高标准、高要求,但在生活上要有平常之心、感恩之心。领导干部无论职位升降,工作顺逆,只有忘我工作,一心扑在事业上,才能胸怀宽广,心情愉悦,固守做人的底线,搞好同事之间的团结,真正干出一番事业来。

二要持平淡之欲。人都有七情六欲。过度的欲望,走向了极端,就会产生贪欲,最终害人害己。我们的党员干部手中或多或少都掌握着一些权力,一定要懂得权力是服务、是责任、是奉献,做到予我之物不多求、无我之物不苛求、身外之物不必求,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树立勤政廉政好形象。

三要做平凡之人。伟大源于普通,神圣孕育于平凡。做平凡的人,这是一种境界,浑浑噩噩、不思进取的人是无法做平凡之人的。我们要立足自己的岗位,公而忘私甘于平凡,敬业奉献懂得平凡,团结协作向往平凡,这样才能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贏得组织和人民的信任。

——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日前在宁波市委常委会民主生活会上说

干部要有“两把刷子”:一把是坐下来能研究问题、提出思路、拿出办法,另一把是走出去能协调工作、解决矛盾、办好事情。

第二篇:干部联村(单位)住农户制度

为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察民情、遂民愿、解民忧的活动长期开展下去,经党委政府研究,特制定干部联村(单位)办示范户、扶贫困户,住农户的制度:

一、全面实行干部联系村、(居委会)单位的制度,部门包村(居委会)制度,干部下村(单位)入户的时间,镇领导班子成员每月不少于10天,其他干部每月应有15天以上,管区干部每月应有20天以上到村、组、农户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工作量大的时段下村时间要相应增多。其中在村民家住宿每月不少于4晚,并将下村入户和住宿情况详细写录在《民情记录》本上。

二、开展民情调查,对所联村要走访80%以上的农户,搞好《民情记录》并附有初步处理意见和建议。每个干部全年写两篇以上民情调查报告,交党政办公室或有关部门。

三、每个联村办点干部,要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作为一件具体工作来做,每人办好一户以1上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示范户,并在技术、信息、资金、销售上给予帮助、指导和支持。使之在当地有一定的典型引路,示范作用。年初由办点干部选定,并建立卡片,年终予以核实、验收。

四、建立干部联系、扶持贫困户制度,每个干部要选择1户以上贫困户作为扶持对象,帮助他们制定脱贫计划,在各方面尽量给予扶持、帮助,尽快脱贫致富。

五、对于联村干部多次协调难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遗留、老大难问题,不能拖、等,要发挥镇党委、政府集体力量,制定切实可行的预期解决方案,明确专人负责,争取尽早解决。

附干部联村表

第三篇:干部下乡住村活动总结

临猗县国税局

2011年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总结

一、包扶村王显庄基本情况

王显庄位于临猗北部,全村4000多人,拥有耕地6800亩,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以果树为主要农作物,面积5000余亩。该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田务农,全村人均纯收入约为4000元/年。专业养猪业4户、养羊户4户、养鸡户2户,大多是村民散养,还处在小农经济阶段。村委干部希望因地制宜搞一个项目以拉动经济,增加村民收入。

二、产业发展情况

(一)支柱产业为果业,该村创建了王显庄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品牌,为该村果业发展、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但因技术水平的限制,致使该村的品牌技术仍处于萌芽阶段。

(二)养殖业为副业,该村专业养猪业4户、养羊户4户、养鸡户2户,缺乏一定的养殖技术和兽医学技术。但是散养在村中占大多数,目前还处在小农经济阶段,不能作为提高经济水平的产业。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协助做好村级换届工作,切实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针对所驻村“两委”班

子现状,协助村“两委”召开班子会议,党员群众代表会议,广泛征求意见,确定创建“五好”村党支部的级别及创建措施。同时协助村“两委”班子制定2012年党建精神文明及经济发展计划,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职责明确,加强了村党支部的建设,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

(二)加强政治理论宣传。深入开展学习省第十次党代会、十七届六中全会会议精神,结合农村实际,积极主动地与所在村组党支部密切配合,做好宣传并组织学习。同时驻村工作组按照上级安排,积极组织广大村民围绕全会展开大讨论,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深入领会会议精神。

(三)切实抓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我局工作组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做为下乡驻村的最终目标和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走家入户,摸清所驻村的基本情况,掌握每个农户的生产生活情况,帮助农户理清发展思路,并最终确定各村要围绕城市扩容实现由以种植业的农业产业结构向专业化、科技化、集约化产业结构的转变。面向市场需求,调优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为广大村民增加收入打好基础。

(四)积极化解农村各类矛盾,做好农村稳定工作。充分发挥“信访接待站”的作用,协助村“两委”构建信访网络,疏通信访渠道;深入农户家中,了解群众疾苦,全面掌握所驻村生产、生活状况,尤其要到问题多、群众意见大,

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多的群众中去寻找问题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一年来共解决各类矛盾纠纷80件,其中一般性群众纠纷23件,上访事件7件,协助解决重大信访件1件,有效制止了一批上访事件的发生,确保了社会稳定。

(五)规范村级事务管理,不断深化“两公开”工作。协助村“两委”班子在充分征求意见和讨论的基础上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一是继续深入开展 “四民主、两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日”活动,使“民主日”活动成为解决一些焦点问题的有效载体。二是协助村“两委”按办事处要求每季度做好财务、政务两公开工作,并督促所驻村做到一事一公开,随时发生随时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逐步推行依法治村和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四民主”管理模式,教育启发农牧民群众依法行事。

(六)积极做好年终访贫问寒活动。在春节来临之际,由班子成员带队到五户特贫户进行慰问,为他们带去米面、油,并发给每户500元生活补助金。我局计划定期对该村贫困户逐一进行慰问帮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

包村增收工作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县国

税局全体干部将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紧密结合我局工作性质和工作实际,根据王显庄实际情况和发展思路,求真务实,狠抓落实,将继续抓好包村增收工作。

临猗县国税局

2011年12月22日

第四篇:督查干部下乡住村汇报材料

代县单位定点扶贫干部下乡住村和 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进展情况

汇 报 材 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我县对单位定点扶贫、干部下乡住村和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进行督查,这是对我县工作的支持和关注,也是对我们的鼓励和督促。

开展单位定点扶贫、干部下乡住村和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是推动农村经济翻番、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转变干部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干部实践锻炼、提高干事本领的重要手段。根据市委的安排和要求,我县的单位定点扶贫、干部下乡住村和领导干部包村增收工作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群众得实惠,干部变作风”为目标,扎实有效的开展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自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作队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与包扶乡村干部、群众同心协力、齐抓共管,使我县单位定点扶贫、干部下乡住村和领导干部包村增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就我县的这几项工作情况做一简要汇报:

1

一、基本情况

代县辖5乡6镇,384个行政村,2010年末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行政村有199个。从2011年起,我县在开展单位定点扶贫、干部下乡住村和领导干部包村增收工作中,按照省委、市委的要求,立足县情实际,大力开展“抽千人、近万户、解百题”大调研活动,县委提前谋划,精心组织,全县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群众,察民情、听民声、理民事、解民忧;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稳定和促进全县转型跨越发展,实现小康目标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领导干部包村增收工作中,2011年末全县贫困村都实现了人均收入增长20%;今年全县开展千名干部下农村、进农户,帮助农民办实事、增效益活动,加大了帮扶力度,大上一批项目,再加上风调雨顺,农作物增收,2012年全县的贫困村人均收入超过去年的增长幅度。今年全县共安排117个县直单位、1000名领导干部开展单位定点扶贫、干部下乡住村和领导干部包村增收工作。

二、开展情况

(一)单位定点扶贫和干部下乡住村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省市定点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和要求,我县为深入扎实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确保定点扶贫工作取得突破性进

2

展,县委、县政府于3月22日在县委大会议室召开今年的定点扶贫工作大会,全面总结了我县2011年定点包扶和干部下乡住村工作,安排部署了我县2012年的定点包扶和干部下乡住村工作。县委下发了三个文件,安排部署了县委工作队的组建,县委从93个县直单位抽调291名领导干部组成93个农村工作队,包扶我县11个乡镇的93个贫困村;同时,对30名县处级领导和42个企业包扶贫困村也进行了安排。

全年共投入帮扶资金5649.85万元,共计实施13个大项277个小项;开展农技培训46期,受益群众达到3800余人,发放科普宣传资料3.5万余份(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360余人,慰问特困户、孤寡群体、贫困学生538人。

(二)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开展情况

在全县干部下乡工作会议结束后,县四大班子领导带头深入到包扶村组织所包村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召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跨越发展为主线,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座谈会。通过广泛联系群众,接触群众,对走访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包村领导现场办公,积极为农民群众送技术、送人才、送信息,全力发展集体经济,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在全县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中,30名县级领导共计住村384天,共组织开展基层组织活动137次,组织开展大谈论

3

115次,制定发展规划30个,新上项目23个,调处矛盾、纠纷112起,现场办公 次,为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215个,形成调研报告30个,落实帮扶资金1428万元,有力地推动了全县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的开展。

(三)千名干部下农村活动开展情况

2012年7月份,根据《中共忻州市委组织部印发〈忻州市“万名干部下农村、进农户,帮助农民办实事、增效益”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我县印发了《关于开展代县“千名干部下农村、进农户,帮助农民办实事、增效益”活动的通知》,对全县千名干部下农村活动进行安排部署。全县领导干部深入开展“下基层、转作风、办实事”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走出机关下乡住村、进村入户办实事,到群众中去,形成了“问题在一线解决,责任在一线落实,发展在一线体现,干部在一线成长”的良好作风,有效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全面加快贫困村脱贫致富步伐。

在全县千名干部下农村动员大会结束后,各单位立即召开会议,从人员、财务等各方面保证领导干部下农村、进农户活动的顺利开展,30名处级干部、117个单位的620名干部和11个乡镇的350名干部全部到村开展工作。据统计,截至目前,在千名干部下农村活动中,千名干部共组织开展基层组织活动583次,组织开展大讨论312次,制定发展规划157个,新上项目126个,帮助农村解决实际问题672项,形成调

4

研报告157个。直接投入帮扶资金达3500多万元。

三、取得实效

通过单位定点扶贫、干部下乡住村和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全县领导干部克服了形式主义,真正扑下身子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更加科学合理;全县农民群众心齐气顺,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村形势和谐稳定,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一年来,我县通过开展单位定点扶贫、干部下乡住村和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实现了“三个明显转变”、“三个明显提高”、“三个明显改善”、“三个明显加强”。

(一)实现了“三个明显转变”。一是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发生明显转变。全县领导干部下乡住村后,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坐在老百姓炕上“拉家常”,使广大领导干部感受了生活,贴近了百姓,了解了民情,帮助村民解决了实际困难和问题,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干群关系更加紧密。二是领导干部作风发生明显转变。领导干部在下乡住村期间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工作,换便装,穿布鞋,亲身体验了农民的生活,农村的落后,特别是贫困群众的困难;下乡住村领导干部以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勤政为民的实际行动,提高了自身的素质,积累了宝贵的基层工作经验,树立了良好的机关干部形象。三是农村不稳定因素发生明显转变。下乡住村领导干部把服务群众、促

5

进和谐作为工作重点,充分发挥“信访接待站”的作用,协助村“两委”构建信访网络,疏通信访渠道,积极化解农村各类矛盾。自活动开展以来,下乡住村领导干部解决群众提出的有关政策、法律等方面咨询407个,提供致富信息162条,调处矛盾纠纷254起,上访事件13起,督促落实群众提出的田间道路维修、转移农村劳动力、学校安全隐患等问题131个,一大批事关群众贴身利益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有效制止了一批上访事件的发生,确保了一方稳定。

(二)实现了“三个明显提高”。一是村民人均收入明显提高。贫困村村民人均收入由2010年的1015元增加到现在1421元,优种推广面积达到1.5万亩,扩大干鲜果种植6000余亩;人均粮食产量由2010年的589公斤增加到现在的602公斤。二是村级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明显提高。在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中,为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结合村情民意,共调整村支部2个,村委会1个,调整后的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带领村民奔小康的能力明显提高,干部群众心清气正、和谐共事,村党支部真正成为群众的“领头雁”。三是村域经济发展后劲明显提高。在下乡住村领导干部的帮扶下,新高乡水果玉米基地和加工厂的建成,阳明堡镇肉鸡养殖基地的建成,聂营镇、滩上镇育苗产业的扩大,雁门关乡养猪、养羊、养鸡、养牛大户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发展,使村域经济发展后劲非常喜人。

6

(三)实现了“三个明显改善”。一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通过打井、修渠、铺路、建校等新上的一大批项目,使包扶村的农田水利、通村公路、农电低改、人畜饮水、维修学校、村级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二是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新打井12眼,维修旧井13眼,修渠166.5千米,解决了4个村2100多人的吃水难问题,新修通村公路304.4公里,改建校舍5所,对8个村进行了农电改造。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用电难、农田灌溉难等问题得到全面解决。三是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村内环境污染得到了全面治理,新建了垃圾池,改造了厕所,安装了路灯,绿化了村道河堤,种植了花草树木,荒山种植了经济作物或进行了绿化造林。使部分贫困村的山绿了、水清了、路通了、业兴了,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四)实现了“三个明显加强”。一是科教兴村工作明显加强。广泛开展村民道德、文化、法律教育和科技致富培训,组织开展捐学助学活动,村民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加强。举办了农技、法律、创业等培训40期,培训人数达到3800多人。二是劳务输出明显加强。下乡住村领导干部和各级工作队把劳务输出作为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的一项长期性重要工作来抓,不断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创新劳务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拓宽劳务输出渠道,积极推动劳务输出由劳动力型向技

7

能型、由零散型向组织型、由季节性型向长期型转变。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360人,劳务创收近亿元。三是农村文化建设明显加强。农家书屋的建成,远程教育信息的覆盖,文化舞台的兴建,农村文艺团队的组建,逐渐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了民众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进一步促进农村文明,构建和谐社会。

四、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

一是成立领导机构。按照省委和市委的要求,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单位定点扶贫、干部下乡住村和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的开展,及时调整了干部下乡工作领导组,由郝江陵县长亲自担任干部下乡工作领导组组长;为了搞好这次活动,还建立了干部下乡住村活动联席会议制度,确保了此项工作取得实效。

二是及时召开会议。县委、县政府年初召开全县单位定点扶贫和干部下乡住村工作会议,对这两项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安排和部署。让全县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单位定点扶贫和干部下乡住村活动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举措,是践行党的宗旨,是坚持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是落实党的精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有效途径,是培养锻炼干部,改进工作作风的要求。县纪委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8

三是认真制定工作方案。根据省市干部下乡住村会议精神,县委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制定了单位定点扶贫和干部下乡住村工作实施方案,安排部署了推进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对该项活动进行了进一步完善丰富,即建好一个强硬“两委”班子;制定一个发展规划;培养一支科技队伍;解决一些突出问题;帮办一些民生实事;帮助上一个好的发展项目。通过制定方案,使县乡两级干部明确了工作任务,确立了帮扶增收方向,确保住村包村增收活动取得实效。

四是超前排查摸底。领导干部下乡之前,县委就对各包扶村进行了摸底调查,并将各包扶村的基本情况,以表格形式印发到每个领导干部手中,为他们尽快熟悉情况、进入角色提供了第一手参考资料。

(二)采取有力措施,有序开展工作

一是落实领导责任制。县领导实行包村,机关干部建立包村联系点,规定每月至少到联系点调研指导工作不少于2次。全县30名副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117个县直单位领导,分别派驻到11个乡镇的157个村,全部到岗到位,开展单位定点扶贫、干部下乡住村和领导干部包村增收工作。

二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县委在原有制度基础上,完善制定了下乡制度、考勤请销假制度等,使住村领导干部工作有方向,奋斗有目标,操作有规程,行为有准则。另外,县委给每位包村领导下发了民情日记本,每月按时检查,做到

9

当月事当月结,确保事情解决在当前。

三是丰富活动载体。深入开展“六个一”活动,根据排查梳理出的突出问题,针对每户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围绕农业现代化、“一村一品”,不断丰富活动载体,全力推进农村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四是深入排查调研。全县下乡住村干部通过召开会议、走访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深入调研摸底。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全县“新五个全覆盖”工程,并与村“两委”班子共同研究具体措施,住村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三)注重宣传推广,强化督导检查

一是自开展单位定点扶贫、干部下乡住村和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以来,包扶村群众自编自演身边的事,大力宣传干部下乡的相关情况,通过板报、广播等形式,大力宣传工作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营造了全面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的浓厚氛围。

二是县委通过出版《下乡简报》及时上报全县领导干部下乡住村活动开展情况,县电视台、新闻办就干部下乡住村包村活动及时跟踪报道,对干部群众进行专访,积极宣传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典型案例、先进事迹、特色做法、取得成效,全力营造了以领导干部下乡住村活动为契机,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良好氛围。

三是由县委牵头,抽调纪检、组织、农业、扶贫等单位

10

人员组成督查组,定时督查,随机抽查,各乡镇每月定点定时汇报,及时了解活动进展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同时,为引导、激励领导干部带着责任、带着热情真抓实干,在包村增收活动中有所作为,县委制定了严格具体的考核管理办法,将领导干部下乡住村包村活动作为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明确考核内容,严格考核标准,激发了广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有力地促进了我县领导干部住村包村活动的深入扎实开展。

五、存在问题

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我县的贫困面较大,扶贫形势依然严峻。 二是少数单位对单位定点扶贫、干部下乡住村和领导干部包村增收工作不够重视,对此项工作持应付态度,进村次数少,住村天数少,投入资金少。

三是部分单位下乡工作人员,大局意识和工作责任心不强,不能真正安心住村开展工作,工作漂浮,措施不力。

四是在帮扶方式、方法上还不尽科学,缺乏创新,捐款捐物只是杯水车薪,无力实施较大的项目。

五是部分贫困村、贫困户难以转变观念,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对扶贫工作的配合不够积极。

11

六、今后工作的方向

单位定点扶贫、干部下乡住村和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的开展是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也是沟通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更是制定农村正确决策的依据。可见,深入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的意义十分重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省委、市委的要求和安排,坚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以“抓调研,找问题;重帮扶,解难题”为主要目标,继续组织全县领导干部深入农村、联系农户,在转变干部作风的基础上,服务农村,立足优势,大上项目,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做好事,扎实推进我县单位定点扶贫、干部下乡住村和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的深入开展,使领导干部下乡住村活动逐步走向制度化、常态化。

第五篇:干部下乡住村活动调研报告

祥井村位于潞城东部,全村185户,人口726人,拥有耕地1310亩,林地380亩。村民居住分散,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薄弱。该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田务农,村里40岁以下的劳动力基本都是外出务工,约有550人,占总人口的75%,而从事的也基本是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据村支书吴天良统计,全村人均纯收入约为3000元/年(主要是打工收入)。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以玉米、大葱为主要农作物。有约200亩核桃树、苹果树、梨树等经济林木,但缺乏管理,不成规模;养殖业主要是村民散养的猪羊鸡等,还处在小农经济阶段。 2009年一户村民引进了60多只波尔山羊,由于不懂科学养殖,死亡率高,目前存栏80余只,效益不好。村委干部希望因地制宜搞一个项目以拉动经济,增加村民收入。

该村存在的主要困难:

总体来说,祥井村的主要困难有三方面:

1)空心村的尴尬:近年来,为了改善生活,村里的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剩下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使得农村经济振兴无人,发展严重缺乏劳动力。支书吴天良说,种地不合算。以最普通的旱地西红柿为例,按最好的年景,最好的价格,每亩地也不过2万元的毛收入,付出则是没日没夜,操心费力,还得担心价格和市场。一不小心一年白费,还得搭上种子钱。一人打工一年也挣2万元,所以农村没有产业留不住人,发展经济也就没有人,造成恶性循环。

2)没有支柱产业。村里搞工业没有基础,没有条件;搞农业形不成规模,也没有技术;总体上还处于小农经济的落后阶段。村委干部对此感到头疼. 3)基础设施薄弱:全村虽然都已通电,但线路老化,导致电压低、电压不稳等情况,很多离变压器稍远的村民家中电压只有100多伏,甚至是连电风扇都无法启动。村内路灯少,只在村中主道上有几盏路灯,村民对此抱怨很多,因为都是老弱病残,晚上活动很不便;没有健身器材,许多村民说,城市里到处都有健身器材,许多村也有,为什么我们村没有。但村委干部说,我们村没钱。

4)教育医疗负担重。我们走访的许多户贫困人家,或多或少都存在因为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劳动力缺失和负债,这样对于完全依靠务农的农民来说,往往就直接导致了贫困。在我走访的12户村民里,大部分都是有病人的家庭。由于家庭的成年劳力长年在外打工,与亲人聚少离多,有一种凄凉的孤独感。除了医药费支出外,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子女教育投入占了收入的大多数。他们不吝血汗钱,把子女送进城里上学,希望孩子能努力学习,摆脱这个困境。打工者在身体高强度负荷劳动的时候没有办法兼顾身体健康,而又在出现健康问题的时候因此重返贫困,村民提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往往也都很无奈。

二、具体帮扶情况

针对以上情况,我局立足实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帮扶:

1)力所能及地解决路灯问题。我们认为,越是政策光辉暂时照不到的地方,越能体现政策的温暖,越能体现党对群众的关心。经过调研,我局计划为村中道路解决路灯20盏。并联系解决该村的全民健身路径问题。

2)开展标志性帮扶共建项目。拟选择一些市场前途好的绿化苗木,在该村种植“工商林”。既是帮扶的见证,也是与村民联系的纽带。年年岁岁,共同呵护,希望其最终成为一座村民的绿色银行,成为友谊之林。

3)实施造血工程。经过研究,我局拟帮助该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为其注册商标,实施商标战略,充分发挥其农业比较优势,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带动周边,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之路。同时在该村积极培育和培训农村经纪人。

三、几点建议

我市东部乡镇办事处各村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基本相近,从祥井村着眼,从振兴我市东部经济的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议当地党委政府定期约请农业专家来为村民做技术推广及保障,选择适宜当地的农业新品种,大力发展种植业,力求上规模。

2)建议突出规模养殖。通过推广标准化规模养殖成功的典型,进一步加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力度,使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在积极引导养殖户加大对养殖业投入的同时,要大胆解放思想,创新投入方式,为畜牧业快速发展注入强大活力。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性资金支持;二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外力促进发展。通过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周到细致的服务,吸引工商资本投资发展畜牧养殖业,为我市畜牧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形成全国重要的畜产品基地,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加大对农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公共事业的支持。一是通过统一制定城乡发展规划,由公共财政作为主要投资主体统一投入发展资金,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农村公共事业得到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按“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农民有迫切需求的,有能力且愿意出钱办的公共事业,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可由农民集资兴建;在乡村集体经济不强情况下,通过招商引资,兴办企业,开辟财源,增加积累,以提高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能力;三是推出一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备的项目,引入社会和企业资本。对现有公共事业基地、设施、资源大胆拍卖、租赁、转让等,以提高其效率、效益。如对已建成的农村小水库、闲置校舍等基础设施的产权进行卖断,变卖所得资金,由乡、村两级集中起来用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变卖后的农村基础设施,由产权人使用、管护、补偿和受益。这既可增加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同时也解决了公共设施有人建无人管的问题。

上一篇:驻村帮扶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注册会计师考试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