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惠民政策暖人心

2022-08-06

第一篇:党的惠民政策暖人心

便民惠民好政策,杏林大爱暖人心

**县中医院自20余年来,坚持把突出医院公益性做为实施便民惠民举措的着力点,充分依托自身的人才和设备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中医药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等便民惠民活动,把服务重心向农村前移,为广大人民群众送去了温暖。一是继续在完善医疗服务环节、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上抓内涵建设,以新的服务理念引导干部职工把方便留给病人,积极拓展夯实医患沟通渠道,主动把评价权交给病人。二是持续开展了新农合病人优诊活动。2012年对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等病人开展优诊,共对门诊11896余人次、住院病人8113余人次进行优诊补贴,总金额240万元。三是继续开展了白内障复明行动。2012年共成功开展白内障手术730例,优诊金额32万元。四是中医药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形成长效机制。在2012年共组织100余人次,县中医院对全县乡镇、部分村庄开展健康义诊活动,开展健康讲座10余场次,印制健康宣传资料2万余份,在活动中,对10余位卧床不便行走的病人进行登门门诊,制定科学的康复方案,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好评。

第二篇:医疗扶贫到农户 健康惠民暖人心

将免费的医疗服务送到贫困户家中,是卫生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行动,旨在进一步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全面实现“健康中国”梦,着力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近两年来,市卫生局组织市属公立医院抽调内、外、妇、儿科骨干医护人员组成的22支医疗巡诊队在辖区镇卫生院全面摸底的基础上,每周深入镇村,送温暖关怀,送政策宣传,为当地群众和精准扶贫扶医对象免费送医送药,为出行困难的群众提供入户诊疗。

一系列量身定制的医疗扶贫方案,靶向精准的疗愈着贫病群众的身心疾患,在实实在在地帮助基层贫困家庭解决就医问题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树立起健康致富的信心,助力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

1 扶贫义诊送到村门口

“阿公,这个药一天吃一次可以控制血糖,再注意运动适量,过段时间再到医院查一查。”20日上午,一支精准扶贫医疗巡诊队在三门坡镇谭文墟摆起了义诊台,为当地群众和精准扶贫扶医对象免费送医送药。与此同时,对于出行困难的群众,医疗巡诊队深入其家中,为他们上门检查。 听说有医疗巡诊队要来,从上午9点开始,附近的村民就慕名来到义诊台前。“我身体一直不好,血压偏低,左边手脚关节风湿病十多年了,一到冬天就疼得睡不着。”村民陈阿姐告诉记者,家庭不宽裕且离大医院远,没法到大医院接受治疗,为了赶上今天的义诊,她专程从邻村赶来。在义诊现场,医护人员为村民提供免费的病情咨询、测量血压等服务,并发放卫生健康宣传资料和多种常见病所需的药品,送医到村口切实解决了村民们“看病难”的尴尬。

巡诊医生王新军告诉记者,农村常见病有高血压、关节炎、中风等涉及多种类型,且以慢性病居多,而慢性病治疗周期长,见效慢,往往会耗费农村家庭的大量人力物力,许多家庭因病致贫。医疗巡诊队开展扶贫义诊,提供免费咨询,让群众了解自身病情,并且免费送药,让他们做到“早发现 早诊断 早治疗”。

医疗巡诊队在开展义诊的同时,还对精准扶贫家庭进行了随访。“现在恢复得很好,肌肉有些萎缩,问题不大,要加强锻炼,避免久坐。”在近期的一次巡诊中,市第三人民医院骨伤科主任侯平不断叮嘱着甲子镇贫困户吴开辉。2015年吴开辉遭遇车祸造成左腿粉碎性骨折,作为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他这一病就断了整个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加之长期的治疗耗费了这个家庭大量的人力财力,家庭因病致贫。得知他家的情况后,村委会将其作为医疗救助精准扶贫对象进行建档立卡,用精准扶贫扶医对其进行帮扶,让他的就医之路更加畅通。“根据我市近日出台的健康扶贫分类救治和大病救治政策,像吴开辉家的情况,个人实际自付医疗费用不得超过总医疗费用的10%。”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2 义诊送医送药暖人心

连日来,海口市妇幼保健院组织的医疗巡诊小分队奔赴在龙华区的多个乡镇,深入各村落,在田间地头、屋里屋外进行“卫生健康精准扶贫”的医疗巡诊。

8日上午,巡诊医疗队来到龙桥镇永东村,刚到村口,就见到了正要去访问的因病致贫户陈所旭。老陈是个青光眼患者,一直打算等到农闲时到海口的医院做手术,但家中老母亲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连腕关节上都到处可见关节结节,不能没人照料。巡诊医生耐心地向陈所旭讲解“卫生健康精准扶贫”的相关医疗服务政策,并告诉他到医院就医时如何联系享受扶贫医疗绿色通道 。

贫困户吴立社患高血压、脑梗,常年瘫痪在床,妻子梁玉梅也患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多年,全靠儿子照顾,医疗巡诊的医生上门详细了解了夫妻俩的用药情况,并为其讲解防褥疮的知识;龙泉镇的杜向军只有10岁,却患上精索鞘膜积液一年多了,因家中贫困,父母都是病人,没人顾及他,医护人员当即表示将为其制定力所能及的治疗和救助方案,真正落实精准扶贫……

就这样,巡诊医疗队一家一户地上门服务,每到一处,都向贫困户们发放“卫生健康精准扶贫” 口袋书,不厌其烦地重复介绍各项就医优惠政策,动员贫困家庭主动治病。把维护健康权益的意识和信心播种在每一个需要帮助的贫困患者心中。

3 专家团来义诊受欢迎

“太好了,专家竟然来到家门口给我们看病”、“听了医生的意见,我对自己的病情也放心多了”、“希望您们能够经常来社区为我们义诊”……近段时间以来,海南省肿瘤医院、海南省肿瘤防治中心组织专家等医务人员走进市县街道,深入乡镇、社区,为广大群众义诊、提供健康咨询等服务,受到欢迎。

海南省肿瘤医院积极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服务群众健康的方式迎接院庆两周年。自今年10月下旬以来,海南省肿瘤医院、海南省肿瘤防治中心开展了“践行十九大精神、健康海南环岛行”大型公益活动,组织专家等医务人员深入全省多个市县乡镇和社区进行义诊,对当地居民的常见疾病、肿瘤疾病等进行初筛、诊治和防治宣讲。

专家队伍在海口市爱华社区义诊时,吸引众多群众前来看病。神经外科专家沙龙金遇到一名血压高压达200毫米汞柱的老人。沙龙金向老人介绍了高血压的危害,劝导老人去医院接受医师指导,按时定量服药,否则可能发生心脑血管意外。

在海口市东山镇义诊时,医务人员携带超声仪、血糖仪、血压计、药品等物品,吸引了当地上百名群众前来接受义诊或甲状腺疾病筛查。一位患有高血压疾病的老人,找到医护人员测量血压、血糖,专家根据老人的病情,提出诊疗意见,并提醒老人平时注意事项。

两个月间,海南省肿瘤医院、海南省肿瘤防治中心组织专家已前往海口、文昌、万宁、乐东、东方、儋州、琼海等多个市县开展义诊活动,派出专家等医务人员100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5000多份,累计服务群众3000多人次。

省肿瘤防治中心负责人表示,海南省肿瘤防治中心作为海南省最高肿瘤防治机构,将依托海南省肿瘤医院医疗队伍和资源,一如既往地开展惠民义诊服务和科普健康知识宣讲活动,努力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肿瘤防治水平,为健康海南建设作出贡献。

4 扶贫帮困真情解民忧

20日上午,由大坡镇人口计生办组织的“你健康,我服务——健康扶贫”义诊宣传活动如期举办。70多位60岁以上的五保、低保、扶贫户、独生子女户、双女户村民在活动中受益,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

“有了健康,我们就能更快致富。”67岁的陈阿公感慨地说,政府一次次把医疗队送到家门口,让老百姓很贴心,也很安心,许多以前不懂的知识和政策现在都有所了解,全社会对贫困群众的帮助也越来越多。活动现场,来自海口市某专科医院的专家团队为计生贫困户们提供了免a费的健康检查,并建立了健康档案。参照检查结果,医生和护士们向受检村民逐项进行解释告知,并针对其各自的情况叮咛指导,让贫困群众们体验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提升了健康预防的意识和能力。

只要有关爱,世界就是温暖的。当天,秀英区人口计生委帮扶组也赶到东山镇雅德村走访慰问计生困难家庭,为他们送去了防寒棉被,并仔细了解扶贫户生产、生活情况。慰问组不仅鼓励贫困群众要树立起生活的信念,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子,早日摆脱贫困,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还与当地挂点帮扶干部共同商讨贫困人群的具体帮扶方案,切实为贫困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真正做到了扶贫帮困送温暖,真心实意解民忧。(

第三篇:惠民政策暖民心

——吉花小学寄宿生生活补助发放记实

吉花小学根据上级指示及相关文件精神,认真实行《澄江县2018年春季学期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专项补助资金》的通知要求。3月 28日,进行寄宿生生活补助费资金发放, 孙校长、卢主任、报账员莫绍福老师到现场检查落实,确保资金准确无误发放到学生手中。

为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我校严格执行发放程序和标准。通过召开寄宿生家长会公布资助信息,确保广大学生家长知晓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的政策内容。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向学校提出申请,经学校领导班子审核评定贫困学生名额数。并在村委、学校显目处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学校组织受资助学生填写《义务教育贫困寄宿生登记表 》 建立资助学生档案。公示结束后, 学校对评选的最终结果的学生进行贫困寄宿生补助发放。

花小学此次受到资助学生 32人,共计金额 16000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按时足额发放,专项补助资金政策的实施, 切实减轻了许多困难家庭的经济负担,圆了贫困家庭孩子的上学梦,真是惠民政策暖人心。

澄江县右所镇吉花小学 2018年3月28日

第四篇:政策推动变观念“亲情计生”暖人心

今年,马峡镇计生协会充分发挥协会职能作用,以开展“生育关怀行动”为契机,紧紧围绕“利益导向,政策推动”的机制,结合省列整村推进项目,狠抓项目扶持,积极落实优惠政策,把“两户”家庭作为主要关怀对象,优先照顾项目,对计生困难家庭给予关怀、关心、关注。今年帮助 23个“两户”家庭落实移民搬迁、危房改造、一池三改等项目,以满足于群众多样性的服务需求。通过生育关怀这个大平台,宣传引导,政策兑现,极大地提高了广大育龄群众对基本国策的认识,今年自愿申请领独生子女光荣证的夫妇明显增加,全镇已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的家庭达到139户,占一孩家庭总数639的22%,其中独女户领证28户。今年有3对原计划生育二胎的一女夫妇主动放弃了生育指标,申请办理独生子女光荣证,彻底改变了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增强了广大群众拥护国策的信心,使原来“天下第一难”的计生工作变为现在群众的自愿行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有效地促进了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马峡计生办 柳文军)

第五篇:民族政策暖人心 励精图治谋发展

--崇儒乡贯彻《福建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汇报提纲

(2005年9月 日)

今天,省领导风尘仆仆深入我乡调研、检查工作,这是对我乡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的鼓励和鞭策。在此,我代表乡党委、政府对省调研组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简要汇报近年来我乡贯彻落实《福建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的工作情况。

一、基本乡情

崇儒畲族乡地处霞浦县西北部山区,既是省定的少数民族特困乡,又是老区重点乡。全乡下辖27个行政村、171个自然村,总户数6287户,人口25003人,其中畲族行政村7个,畲族群众1087户、4830人,占总人口的19.3%,为闽东畲族人口较聚居的乡镇之一。乡域面积14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204亩,其中水田18685亩,农地5519亩,人均占有耕地0.97亩,有林地面积15万亩,草地2.5万亩,茶园8600亩,果园6500亩.主要的种植业是水稻、甘薯、马铃薯、豆类、蔬菜、水果、茶叶、药材、竹林、食用菌等,主要养殖业是猪、羊、牛、鸡、鸭等畜禽,并有少量的茶、果、粮及木竹等农产品加工业,是个典型的山区农业乡。2004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98元。

二、贯彻落实《福建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情况

2000年以来,我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用党的民族政策激励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山区特色经济,全乡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文化、教育、卫生、交通、通讯事业等都有很大进步。农村经济日趋繁荣,已初步形成以茶叶、畜牧、蔬菜、水电等产业为重点的经济格局。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1、产业结构得到新调整。以农业产业为立乡之本,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稳粮的基础上,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念,以市场为导向,高优为重点,发挥地域优势,突出资源特色,重点扶持发展“种、养、加”农业产业化体系,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稳步发展。根据不同的地理、气候等条件,进行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了环溪边洋的茶、菜、畜禽片区,霞柘公路沿线的菌、药、果片区,霞柘线腹地的林、竹片区,建成了三个示范基地。一是绿竹基地:大力实施以种植绿竹为主的“兴竹富民”工程,以霞浦县东孚农庄有限公司为依托,在巩固和发展崇儒绿竹丰产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完成了霞柘公路沿线的低丘和沿溪地带的千亩绿竹长廊续建工程,在溪坪村边片种植绿竹1026亩,全乡绿竹种植面积达3106亩。二是速生丰产林基地:现已在溪西、兰下、亭头等村发展速生丰产林350亩。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三是菌草香菇生产示范基地:在溪西岚下等村通过办班培训现场指导示范扶持的方式发展了200万筒。

2、项目经济有了新局面。党的民族政策为全乡的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外地客商看好民族乡的政策和环境,在我乡形成了一股投资热潮。几年来,相继引进了霞浦县东孚农庄有限公司、800万副眼镜生产线、溪边木板材厂、下村水电站、九龙坑水电站等项目,有力推动了我乡经济的发展。霞浦县东孚农庄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从事绿笋系列产品的开发。该公司所开发的“从绿”牌绿笋系列产品获国家绿标,畅销国内外大中城市。

3、扶贫政策的落实有了新格局。2004年全乡发放小额农贷资金864万元,解决了部分群众生产资金短缺等问题,扶持发展香菇20万筒,蘑菇60万平方尺,种植中草药2亩,改造茶园80亩。全乡812个贫困人口落实了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基本解决了部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认真实施老少边区群众“造福工程”搬迁,4年来共有223户830人实现了 “造福工程”搬迁,改善了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4、扶贫挂钩工作有了新发展。省委、省政府安排了省财政厅挂钩我乡的扶贫工作。省财政厅自挂钩帮扶我乡以来,厅领导带领有关处、室负责人多次到我乡开展调研活动,帮助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确定项目建设重点,指导开展项目建设前期工作,了解检查援建项目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同时,从资金和政策上大力支持我乡经济建设。五年来总共投入扶贫资金362万元,有力推动了我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5、农民增收有了新渠道。在开展劳动力摸底调查的基础上,依托县劳动力派遣中心和联动中心,实施“农村就业青年培训工程”。几年来,我乡共举办了中草药培训班、菌草香菇栽培技术培训班、绿竹栽培技术培训班等各类培训班,群众参训人数累计达2367人次。同时,还通过各种渠道实现富余劳动力转移1309人,2004年群众非农收入达900万元。

(二)、社会事业扎实推进

一是基础设施逐步改善。自《福建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实施以来,我乡在上级的关心支持下,用活用足各项民族政策和扶贫政策,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建设资金,突出抓好交通、供水、通讯等重点工程项目,加快少数民族村和老区村“五通”建设。投资264万元,实施了洋尾兰至溪边、亭头至洋沙溪至长坑等2条村级道路硬化工程,共计12公里;实施崇儒旧街拓改一期工作,强化集镇功能;修复了溪

上一篇:党的十九大学习感言下一篇:大班新年音乐会反思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