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手架安全监控重点

2022-08-16

第一篇:脚手架安全监控重点

高层建筑爬升脚手架监控要点

浅谈高层建筑附着式整体升降脚手架监控要点

作者:刘彬 王建设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迅猛发展,各种形式的高层、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在高层建筑外架施工中,从使用双排架、挑架进而发展到挂架和附着式整体升降脚手架(以下简称“附着升降脚手架”)的各类外架施工机具中,附着升降脚手架因其投入少、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实用性强等特点,使其越来越受到施工单位的重视和普遍的采用,并被建设部列为十项重点推广技术之一。以下本文分析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附着升降脚手架监控要点,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附着升降脚手架;监控要点 1 设计及方案(安装前)阶段的监控 1.1资质的审查。

审查施工企业或分包单位是否具有附着式升降脚手架专业资质,若是附着式升降脚手架专业分包,则还要审查分包合同及安全协议是否签订,并对投入项目施工的管理人员及特殊工种资质等进行入场检查,并验证与资质审查内容、分包合同、安全协议是否一致。严禁无分包合同及安全协议进行施工。

1.2施工方案及进场机具、材料的审查。

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作业指导书、安全施工方案、应急预案。重点审核是否在充分了解现场实际情况和工期要求的情况下编制的施工方案 (含设计安装及拆除方案),方案中涉及到的专项技术和专利的必须提供有效的技术鉴定书或专利证书,方案中必须有完整的设计计算书、设计布置图和大样图、构造及尺寸、设计及施工原理、材料及设备的验收标准和依据、应急预案,特别要对附着和架体、各种升降设备中的吊具及索具、附着处的砼强度在最不利情况下的安全计算。并核查进场人员配备、施工机具配备、技术管理能力是否与方案相符。 1.3 监督和审查施工单位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情况,要求目标明确、职责分明,并着重审查总包单位和分包单位的责任及分工,且落实责任人员的到位,制定安全管理条例,严格执行施工操作规程和步骤。

1.4 施工方案审核完成后依据规定组织专家论证审查,就专家论证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再次组织方案的编制单位及其他有关单位对意见和建议逐条落实,全部完成后提交专家复查,最终确认施工方案,并报安全监督部门备案后,实施方案。 2 安装阶段的监控

2.1安装前核查安装单位管理和操作人员的资质证书,特别是特殊工种必须持证上岗。 2.2安装前现场各项配合工作落实到位,并对现场结构进行准确测量定位,落实并指定好现场安装的总指挥监控员操作人员的具体分工,监督施工安装人员的技术及安全交底到位。 2.3所有材料及设备、设施进场严格报审和检验制度,要求提供进场材料质量保证单及复试报告,确保所用的材料设备设施合格。

2.4 严格按照经专家论证合格的方案进行安装的监控,各项安装内容必须符合方案,安装过程中如需调整必须汇同有关部门共同确定。

2.5安装完成后邀请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后依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向工程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登记检查核准使用。 3使用阶段的监控

3.1核查机操工及各类技术人员的持证上岗情况及使用前各项安全操作规程是否交底到位。审查 “应急救援预案”,并根据预案组织模拟演练,脚手架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立即启动预案及时控制事故,保证人员的安全,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减少环境污染和可能造成社会负面影响发生。 3.2脚手架升降前由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双方的项目经理组织质检员、安全员进行脚手架质量、安全状况及附着支承结构与工程结构连接处混凝土的强度检查,工程结构强度应依据混凝土强度报告确定。复查合格后就本次附着升降脚手架升降意见达成一致。

3.3脚手架升降过程中应统一指挥,定员定岗。升降中各工位机械操作工检查脚手架运行状态、结构受力状态、电动葫芦工作状态是否正常,监控有无异常现象,一旦发现立即停止并组织排查和排除。

3.4脚手架升降到位后检查。附着支承结构采用普通穿墙螺栓与工程结构连接时,应双螺母固定, 螺杆露出螺母应不少于3扣。附着升降脚手架的防倾装置必须与竖向主框架、附着支承结构或工程结构可靠连接,在升降和使用两种工况下,位于在同一竖向平面的防倾装置不得少于二处,并且其最上和最下一个防倾覆支承点之间的最小间距不得小于架体全高的1/3,防倾装置的导向间隙应小于5mm。 脚手架的防坠落装置安装必须符合以下要求:防坠装置必须灵敏、可靠,其制动距离对于整体式附着升降脚手架不得大于80mm,防坠装置应进行详细的检查和管理,以确保其工作可靠、有效;防坠装置与提升设备必须分别设置在两套附着支承结构上,若有一套失效,另一套必须能独立承担全部坠落荷载。检查合格后进行脚手架的交接,脚手架投入使用。

3.5脚手架的使用过程中,脚手架的电气控制系统、机械系统、架体等必须定时定期维修保养,核实维修和保养记录。加强现场的巡视,如发现问题立即下达禁止登架作业指令,监控处理和整改的到位,保证所有问题排除后继续使用。

总结:实践证明,在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施工中,加强附着升降脚手架监控,对保证施工安全及施工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施工技术或管理人员应加强附着升降脚手架各个环节的监控 ,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关于颁布《建筑施工附着升降脚手架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建建[2000]230号.

[2] 朱平,孟泽.某高层建筑爬升脚手架施工[J].山西建筑,2008,34(8):151152.

第二篇:大型脚手架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

在脚手架搭设施工中,常常会遇到20米及以上高度的大型脚手架与6.5米及以上高的满堂红脚手架工程,而这种脚手架以高和大为突出特点,由于高和大的特点,在搭设使用拆除和日常管理中都存在容易被忽视的一面,容易造成较大的安全事故,为确保大型脚手架施工工程顺利进行,将该项目列为重点预防监控项目,本措施实用于高度超过20米的大型脚手架与6.5米的满堂红脚手架,以下简称为大型脚手架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

一、组织领导

工程项目部应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生产安全领导小组,分管技术的副经理和分管安全的副经理带领技术员、安全员、施工员、架子班长分头履行岗位和安全职责,贯彻执行建设部专项治理活动的精神。在施工中开展治理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轻伤率控制在千分之一以内,使工程顺利完成,达到安全施工的目的。

二、危害预见

(一)高处坠落造成原因

1)架子工操作时不按规定系安全带;

2)大型脚手架、立网、随层平网、间隔平网封闭不严;

3)被蹬踏物材质强不够,突然断裂;

4)高处作业移动位置时塔空、失稳;

5)高处作业时,由于站立不当或操作失误被移动的物体中碰撞坠落等。主要原因:①作业人员缺乏高处作业的安全技术知识;②防高处坠落的安全设施、设备不健全。

(二)物体打击造成原因

1)在高空作业中,由于工具零件、砖瓦、木块等物体从高处坠落伤人;

2)人为乱扔废物、杂物伤人;

3)拆除脚手架作业,如扣件、钢管掉落伤人。

(三)脚手架坍塌事故造成原因

1)脚手架重心偏移,基础松软没夯实,没按照要求垫木垫,整体失稳而倒塌。

2)脚手架与建筑物拉结数量不足,超面积或拉结不牢;

3)施工前未进行安全技术设计,设计有缺陷或未按设计方案施工和使用;

4)高层建筑架子架体过高、过大,附加荷载加大,搭设完毕后的检查不认真。

三、组织防护措施

1)项目部负责生产的副经理,负责大型脚手架安全管理工作。

2)项目部负责技术的技术员,负责大型脚手架安全技术指导和技术交底。

3)项目部负责安全的安全员,负责大型脚手架安全监督检查。

4)项目部负责安全资料的资料员配合工程技术员,负责大型脚手架变形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

5)项目部技术员、施工员、安全员、架子班长的负责大型脚手架分层分段验收,资料员负责做好验收记录。

6)项目部的技术员要充分了解大型脚手架的构造设计和技术要求,经常性的观测监测预测施工作业中可能存在的隐患制定预防措施,解决技术问题。

7)进场作业人员必须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架子工必须持证上岗,由项目部安全员负责进行落实。

8)配备水准仪一台,经纬仪一台,负责大型脚手架的检测和日常观测。

9)坚持作业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交底和班前安全活动特别是施工中的安全防护措施和作业分工要求细致、明确、合理,技术措施交给每个操作者并有交底记录。

10)施工现场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和安全警示标志,由专人负责不得随意移动和拆除。

四、安全技术防护措施

1)施工作业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并系好安全帽带,高处作业带安全带,高挂低用,严禁酒后上岗。

2)脚手架四周扎好防护栏杆和封闭的安全网,扎好随层平网。

3)大型脚手架的拉杰杆点,锚固点的布置要求符合规范标准和设计要求,并沿架高设置拉结杆,确保脚手架的稳定。

4)要落实责任和日常检查维护,重点检查架体变化,各种支撑及与结构联结的受力情况。

5)在支搭与拆除作业过程中要严格按规定的工作顺利进行,不得擅自改变施工方案和工作顺序,必须变动的应报请技术部门审批。

6)脚手搭设完毕后要分层分段申请验收,未得验收,不得交付使用。

7)认真执行大型脚手架拆除顺序,拆除前后向项目部申请,经项目部审批后,派技术人员到现场监督拆除,先划分作业区,周围设围栏或竖立警示标志,地面应有专人指挥,严禁非专业人员入内。

8)拆除脚手架高处作业人员必须戴安全帽,系安全带。

9)脚手架拆除顺序应遵循由上而下先搭后拆、后搭的先拆的原则,即先拆栏杆、脚手板、剪刀撑、斜撑,后拆小横杆、大横杆、立杆等,按一步一清的原则依次进行,要严禁上下同时进行拆除。

五、施工安全制度

1)项目部每周一召开生产例会,布置生产任务时同时布置安全措施和目标,对易发生重大事故的部位要提到安全工作的重点高度,认真对待。

2)进场人员的三级安全教育,特殊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由项目部安全员组织实施教育和检查核对证件。

3)每日的班前安全活动,由施工员负责组织安排当日工作内容,根据工作内容技术员负责进行技术措施交底,作业分工要求细致、明确、合理,防护措施落实到人。

六、应急处理措施

1)工程项目部编制建筑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救援组织,落实救援器材。

2)大型脚手架作业中在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的前提下,对发生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坚持自援、自救与项目部救援相结合的原则,贯彻统一指挥,分级负责的原则。

3)大型脚手架作业中可能发生的生产事故:

①高处坠落②物体打击③架体坍塌

4)应急救援领导小组

大型脚手架作业的项目部负责人为紧急救援小组组长;

大型脚手架作业的项目部技术员为紧急救援小组副组长;

大型脚手架作业的项目部安全员为紧急救援小组成员;

大型脚手架作业的全体人员为紧急救援抢险人员。

5)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发生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时,救援小组组长统一指挥,第一时间内向项目部救援组报告,并及时向1

19、

110、120报告,请求社会援救,组织指挥人员进入抢救工作。

发生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时,救援小组副组长统一协调停止正在进行的高处作业,人员及时疏散到安全位置。

发生安全事故和突发性事件时,救援小组成员迅速集中,听从组长安排,按责任分工和平常演练要求,有组织的进行抢险,对受伤人员实施人工急救降低伤情发展速度。

保护好事故现场,保护收集事故现场证据,做好事故上报和配合事故调查。

项目部或公司紧急救援小组赶到后,立即向领导小组负责人汇报,服从公司紧急救援小组的统一指挥。

第三篇: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重点监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印发《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重点监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的通知

粤质监[2007]3号

各地级以上市质监局: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重点监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经省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并报省政府法制办审查公布,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向省局反映。

附件: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重点监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二○○七年一月十九日

附件: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重点监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重点监控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防止和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广东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规定》等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重点监控特种设备是指发生事故后可能导致重大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特种设备。

第三条 根据设备的潜在危害程度,对重点监控特种设备实施分类监管,具体类别规定如下:

(一)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纳入一类重点监控特种设备:

1、额定出口压力≥

9、82MPa,且额定出力≥1000t/h的蒸汽锅炉。

2、介质为易燃物质或其毒性程度为中度危害以上的移动式压力容器。

3、介质为易燃物质,且设计压力与容积的乘积≥500MPa·m3的固定式压力容器。

4、介质毒性程度为高度危害以上,且容积≥100m3的固定式压力容器。

5、超高压容器。

6、10人以上医用氧舱。

7、公称直径≥50mm的GC1级压力管道。

8、客运索道。

9、A级大型游乐设施。

(二)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纳入二类重点监控特种设备:

1、额定出口压力≥

2、45MPa,且额定出力≥20t/h但<1000t/h,或额定出力≥20t/h,且额定出口压力≥

2、45MPa但<

9、82MPa的蒸汽锅炉。

2、介质为易燃物质,且设计压力与容积的乘积≥300MPa·m3但<500MPa·m3的固定式压力容器。

3、介质毒性程度为高度危害以上,且容积≥50m3但<100m3的固定式压力容器。

4、3至9人医用氧舱。

5、公称直径<50mm的GC1级压力管道。

6、B级大型游乐设施(限观览车类、滑行车类、陀螺类、飞行塔类、自控飞机类)。

(三)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纳入三类重点监控特种设备:

1、额定出口压力≥

2、45MPa,且额定出力≥10t/h但<20t/h的蒸汽锅炉。

2、介质为易燃物质,且设计压力与容积的乘积≥100MPa·m3的固定式压力容器。

3、除

一、二类重点监控特种设备外,其他介质毒性程度为中度危害以上的第三类固定式压力容器。

4、B级大型游乐设施(限架空游览车类、转马类)。

其他在公众聚集场所及重要场所使用的特种设备,是否纳入重点监控范围,由各地级以上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以下简称质监部门)确定,不纳入本办法分类范围。

第四条 重点监控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对设备安全负主体责任,应确保其使用登记率、持证上岗率和定期检验率达到100%,并采取以下安全管理措施:

(一)建立健全重点监控特种设备岗位责任制等安全管理制度,并有效落实;

(二)设立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并逐台落实安全责任人;

(三)定期对重点监控特种设备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进行检查和维护,并在特种设备安全检验合格有效期届满前1个月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申报定期检验;

(四)建立完善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装备和专业队伍,并定期演练;

(五)定期对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作业人员及应急救援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和技术培训;

(六)逐台建立重点监控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

使用单位应逐台对照《重点监控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管理检查表》(见附件,以下简称《安全管理检查表》)定期自查,并记录存档。

根据使用单位安全主体责任履行情况,对其设备安全管理状况进行级别评价:

(一)使用单位能有效落实上述六项安全管理措施,且设备使用登记率、持证上岗率和定期检验率均达到100%的,评为I级;

(二)使用单位设备使用登记率、持证上岗率和定期检验率虽均已达到100%,但仍有一项安全管理措施未能有效落实,或上次评价结果为III级的,评为II级;

(三)使用单位有两项以上安全管理措施未能有效落实,或设备使用登记率、持证上岗率和定期检验率中有任一项未达到100%,或发现有相同问题重复发生的,评为III级。

第五条 各级质监部门对重点监控特种设备安全负监管责任。

(一)省质监局应采取以下监管措施:

1、检查指导地级以上市质监部门重点监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对存在问题督查督办,必要时予以通报。

2、对各地报告的严重事故隐患,负责协调处理,必要时向国家质检总局和省人民政府报告。

3、组织对全省重点监控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总体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完善监控措施和监管办法。

4、按照《责任制》的规定,对省局重点监控的特种设备及其使用单位进行监督检查。

(二)各地级以上市质监部门应采取以下监管措施:

1、对本辖区内各类重点监控特种设备登记造册,逐台落实监管责任人。

2、对一类重点监控特种设备及其使用单位,每4个月至少组织1次现场安全监督检查;对二类重点监控特种设备及其使用单位,每6个月至少组织1次现场安全监督检查;对三类重点监控特种设备及其使用单位,每12个月至少组织1次现场安全监督检查。对安全管理级别评定为II级或III级的使用单位,应根据情况适当增加现场安全监督检查频次,并督促指导其落实各项安全管理措施。接到检验机构关于重点监控特种设备存在事故隐患或其使用单位存在违法行为的报告,或接到相关举报投诉时,应立即组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

3、现场安全监督检查时应按规定填写《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表》,检查的内容至少应覆盖《重点监控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管理检查表》所列项目,并对使用单位安全管理级别进行评价。检查发现存在问题的,应督促使用单位落实整改措施,未及时整改的,应立即依法查处;属严重事故隐患的,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向上级质监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报告。

4、及时将重点监控特种设备有关信息、安全监督检查记录及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等录入特种设备安全电子监管系统。

5、定期召开的特种设备安全形势分析会应对重点监控特种设备安全状况进行分析,研究解决存在的重大问题。

(三)各县级质监部门应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和《广东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责任制(试行)》(以下简称《责任制》)的要求,对辖区内重点监控特种设备及其使用单位实施安全监察。

第六条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对本机构检验责任范围内的重点监控特种设备安全负检验责任,应建立健全重点监控特种设备检验管理制度,并切实履行以下职责:

(一)制定重点监控特种设备年度检验计划,逐台落实检验责任人;

(二)发现重点监控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未在检验合格有效期届满前1个月申报检验的,应及时报告地级以上市质监部门;

(三)及时对重点监控特种设备安排检验,出具检验报告,并向特种设备安全电子监管系统上传检验信息;对经检验判为不合格的,应立即报告地级以上市质监部门;

(四)发现设备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或其使用单位存在违法行为时,应及时报告当地质监部门。

第七条 各地级以上市质监部门应于每年1月底前,将上年度重点监控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情况和设备安全技术状况向省质监局和当地人民政府报告;省质监局每年向社会公布全省重点监控特种设备安全状况。

第八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重大人员伤亡,是指死亡3人以上,或者受伤(包括急性中毒)20人以上。

重大财产损失,是指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

移动式压力容器,是指《特种设备目录》中定义的一类设备,具体包括如下设备品种:铁路罐车、汽车罐车、长管拖车、罐式集装箱。

易燃物质,是指HG20660-2000《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程度分类》中规定为爆炸危险介质的物质。

毒性程度,根据HG20660-2000《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程度分类》第

3、0、4条确定,按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分为:极度危害、高度危害、中度危害。

严重事故隐患,是指使用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使用非法生产特种设备的;超过特种设备的规定参数范围使用的;缺少安全附件、安全装置,或者安全附件、安全装置失灵而继续使用的;使用应当予以报废或者经检验检测判为不合格的特种设备的;使用有明显故障、异常情况的特种设备,或者使用经责令改正而未予改正的特种设备的;特种设备发生事故不予报告而继续使用的。

第九条 本办法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省质监局2001年7月18日印发的《广东省锅容管特重特大事故危险源排查监控方案》同时废止。

附件:广东省重点监控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管理检查表

附件:

广东省重点监控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管理检查表

检查类型:□自查 □监察机构监督检查

使用单位名称: 检查日期:

监控设备情况

设备名称 监控类别

注册代码 使用证编号

使用地点 上次检查日期

检查情况记录

序号 检查项目 检 查 要 求 检查记录及存在问题 整改期限和责任人

1 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及落实情况 根据单位实际制定以下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制,并有效落实:

1、安全生产负责人岗位职责;

2、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专职/兼职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3、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岗位职责;

4、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根据单位实际制定以下各职能部门的安全责任制,并有效落实:

1、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部门职责;

2、岗位培训教育部门安全职责;

3、档案管理部门安全管理职责;

4、其他有关部门安全职责。

根据单位实际制定以下特种设备规章制度,并有效落实:

1、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2、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3、特种设备维护保养管理制度;

4、特种设备安全生产会议制度;

5、特种设备相关文件和记录的管理制度;

6、特种设备应急救援制度;

7、特种设备事故处理制度;

8、特种设备定期检验申报制度;

9、重点监控特种设备定期自查及隐患整改制度。

2 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 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设置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须持证上岗。

对重点监控特种设备逐台落实安全责任人,并在设备显著位置标注责任人姓名。

根据特种设备的种类,配备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

3 定期检查、维护 设备使用登记率达100%,并做到:

1、将设备使用登记证置于设备显著位置;

2、按规定及时向设备注册登记部门办理设备停用、移装、过户、注销等手续。

对特种设备依法申报定期检验,定期检验率达100%

设备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在定期检验有效期内使用。

未擅自拆封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

定期对重点监控特种设备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进行检查、维护、试验。

4 应急救援预案及演练 建立可靠的应急预案和防范措施,并报市级质监部门备案。

按要求建立应急救援组织和队伍,配备应急求援物资,建立内、外部应急联络渠道。

对在特种设备使用中负重要职责岗位的员工进行应急培训,使其熟知岗位上可能遇到紧急情况及应采取的对策。

针对特种设备应急预案定期演练,演练次数一年不少于一次。

根据特种设备应急预案和响应计划演习和实施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及时修订相关的应急预案。

5 安全知识和技术培训 对安全管理人员和在岗的作业人员进行经常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及时进行知识更新。

6 安全技术档案 逐台建立重点监控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最少包括如下内容:

1、特种设备的设计文件、制造单位、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使用维护说明等文件以及安装技术文件和资料;

2、特种设备使用登记、定期检验和定期自行检查的记录;

3、特种设备的日常使用状况记录;

4、特种设备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的日常维护保养记录;

5、特种设备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

6、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以及定期演练记录;

7、本检查表及存在问题的整改落实见证。

近一自查周期内存在问题整改落实情况(附相关见证)――自查时填写

序号 类别 问题描述 整改期限和责任人 完成情况

1 自查发现问题

2 检验机构要求整改的问题

3 监察机构要求整改的问题

设备安全责任人签名:年月日 单位负责人签名:年月日

安全管理级别评价――监察机构监督检查时填写

安全管理级别 □I级 □II级 □III级

检查人员签名:年月日

设备安全责任人签名:年月日 单位负责人签名:年月日

第四篇:关于印发《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规则(试行)》和《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工作要求》的通知(国质检特函〔2007

 【法规标题】关于印发《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规则(试行)》和《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工作要求》的通知

      【颁布单位】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

【发文字号】国质检特函〔2007〕910号

【颁布时间】2007-11-7 【失效时间】

【法规来源】http://tzsbaqjcj.aqsiq.gov.cn/tzwj/zjwh/200711/t20071126_55368.htm 【全文】

关于印发《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规则(试行)》和《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工作要求》的通知(国质检特函〔2007〕910号)

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

关于印发《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规则(试行)》和《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工作要求》的通知

国质检特函〔2007〕91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为进一步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查工作,规范现场安全监察行为,开展特种设备重点监控,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有关规定,质检总局制定了《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规则(试行)》、《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工作要求》,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执行中的问题和建议,请及时向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局报告。

二〇〇七年十一月七日

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规则(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工作,规范现场安全监督检查行为,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适用于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以下简称质监部门)对特种设备生产(含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下同)单位、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含气瓶充装单位,下同)实施的现场安全监督检查。

第三条 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分为全面检查和专项检查。

全面检查,是指按照本规则规定的检查期限、检查项目、检查内容,对被检查单位进行的全项目检查。

专项检查,是指针对具体情况,对被检查单位实施的特定项目检查。

第四条 实施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应当有2名以上持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证书的人员参加;根据需要,可以邀请有关技术人员参与检查(以下统称检查人员)。

第二章 全面检查

第五条 对特种设备生产单位的全面检查,由省级质监部门制定计划,并组织实施。

全面检查的特种设备生产单位的数量,每年不得少于本辖区取证单位总数的15%-25%,并重点安排群众举报投诉或者取证未满1年的生产单位进行检查。

第六条 对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全面检查,由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质监部门制定计划,并由市、县级质监部门分级组织实施。

每年全面检查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数量,由各省级质监部门确定。其中,属于重点监控设备或者当年发生过事故以及管理混乱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每年全面检查次数不得少于1次。

第七条 全面检查的检查项目和检查内容,按照《特种设备生产单位安全监督检查项目表》(附件1)、《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监督检查项目表》(附件2)的规定执行。

其中,对在用特种设备安全状况的检查实行抽查方式,对一个使用单位,其每类在用特种设备至少抽查1台。

第八条 实施全面检查时,发现被检查单位存在其他违法、违规问题时,应当一并予以检查,并作为全面检查的增加内容记录在案。

第三章 专项检查

第九条 特种设备专项检查包括:安全监察机构接到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报告的重大问题的检查、专项整治检查、节假日检查、重大社会活动检查、上级交办事项的检查以及举报投诉检查等。

第十条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实施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时,发现以下重大问题之一的,应当填写《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发现重大问题告知(报告)表》(见附件3),并在检验当日告知受检单位,并同时报告受检单位所在地的市级质监部门安全监察机构和县级质监部门:

(一)特种设备生产单位重大问题。

1. 未经许可从事相应生产活动;

2. 不再符合许可条件;

3. 拒绝监督检验;

4. 产品未经监督检验合格擅自出厂或者交付用户使用。

(二)特种设备使用单位重大问题。

1. 使用非法生产的特种设备;

2. 未办理使用登记;

3. 使用报废的特种设备;

4. 使用存在故障、异常情况经责令改正而未予改正的特种设备;

5. 使用经检验检测判为不合格的特种设备;

6. 使用未经定期检验的特种设备;

7. 作业人员无证上岗。

第十一条 特种设备专项检查由各级质监部门按照职责权限实施:

(一)对检验机构报告的重大问题的专项检查,由县级质监部门实施检查。未设立县级质监部门的地方或者县级质监部门无力实施检查的,由市级质监部门实施检查。质监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派出检查人员。

(二)专项整治检查由各级质监部门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实施。

(三)节假日检查由各级质监部门按照有关要求安排实施。

(四)重大社会活动检查由各级质监部门按照同级政府的要求实施。

(五)上级交办事项的检查,按上级要求实施。

(六)举报投诉检查,由接到举报投诉的质监部门或者通知其下级质监部门在2个工作日内派出检查人员实施。

第十二条 专项检查的检查项目、检查设备种类或数量,由实施检查的质监部门的安全监察机构针对实际情况,参照附件

1、附件2自行确定。

第十三条 专项检查的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数量,不计入全面检查的被检查单位任务数量内。

第四章 检查程序

第十四条 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程序主要包括:出示证件、说明来意、现场检查、作出记录、交换检查意见、下达安全监察指令书、采取查封扣押措施、现场处罚和整改复查等。

第十五条 检查人员进入被检查单位,应当首先出示有效证件,向被检查单位说明来意。

第十六条 检查人员应当遵守被检查单位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保证自身和被检查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

第十七条 检查人员有权行使现场检查权、查阅复制权和调查询问权。 被检查单位因故不能提供有关书证材料的,检查人员可以书面通知被检查单位后补。

被检查单位无正当理由拒绝检查人员进入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场所检查,或者不予配合、拖延、阻碍正常检查,或者拒绝签字、签收相关文书的,可以认定为拒不接受依法实施的安全监察,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八十七条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第十八条 检查人员应当将检查的项目、内容、发现的问题等及时作出记录,填写《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查原始记录表》(附件4)。

检查原始记录表由检查人员签字后存放在案卷中。

第十九条 检查人员将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处理措施等信息汇总后,制作《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查记录》(附件5)。

检查记录应当由被检查单位参加人员和检查人员双方签字。签字前,检查人员应当就检查情况与被检查单位参加人员交换意见。

第二十条 有证据表明生产、使用的特种设备或者其主要部件不符合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或者在用设备存在以下严重事故隐患之一的,应当予以查封或者扣押:

(一)使用非法生产的特种设备。

(二)使用的特种设备缺少安全附件、安全装置,或者安全附件、安全装置失灵的。

(三)使用应当予以报废的特种设备或者不符合规定参数范围的特种设备的。

(四)使用超期未检或者经检验检测判为不合格的特种设备的。

(五)使用有明显故障、异常情况的特种设备,或者使用经责令整改而未予整改的特种设备的。

(六)特种设备发生事故不予报告而继续使用的。

当场能够整改的,可以不予查封、扣押。

第二十一条 查封、扣押可能引起被检查单位停产停业的,检查人员应当事先向本质监部门主管局长报告,并取得同意。

在用特种设备因连续性生产工艺等客观原因不能实施现场查封、扣押的,可由被检查单位在检查记录上说明情况,暂不实施查封、扣押,待被检查单位正常停用后予以查封、扣押。其间发生事故的,由被检查单位承担责任。

第二十二条 查封、扣押的期限为15天。因案情复杂等情况,需要延长查封、扣押期限的,应当报上一级质监部门批准,但延长期限最长不得超过90天。

第二十三条 检查时发现下列情形之一的,检查人员应当下达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附件6),责令被检查单位立即或者限期采取必要措施予以改正或者消除事故隐患。

(一)发现有违反《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行为。

(二)发现有违反安全技术规范的行为。

(三)发现在用设备存在事故隐患。

第二十四条 质监部门的检查人员通过特种设备动态监管信息化系统或者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的报告,发现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存在违法、违规行为或者事故隐患的,可以不经过现场检查直接下达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

第二十五条 被检查单位在用特种设备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或者有以下严重违法行为的,经现场报告本质监部门主管局长同意或者经本质监部门案件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检查人员可以下达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责令使用单位停止使用特种设备:

(一)明知故犯或者屡次违规、违法的。

(二)妨碍监督检查的。

(三)转移、毁灭证据或者擅自破坏封存状态的。

(四)伪造有关文件、证件,或者作假证、伪证,或者威胁证人作假证、伪证的。

(五)发生一般及其以上事故(按新事故分级标准执行)的。

第二十六条 被检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实施检查的质监部门应当在3个工作日之内报告上一级质监部门:

(一)依法应当撤销、吊销或者暂停许可证书的违法行为。

(二)拒绝接受检查的违法行为。

(三)存在区域性或者普遍性的严重事故隐患。

(四)被检查单位对严重事故隐患不予整改或者消除的。

依法应当撤销、吊销或者暂停许可证书的,应当在检查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向发证机关寄送处理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据材料复印件。

第二十七条 接到下级报告的上一级质监部门,应当对所报告的问题在3个工作日内按照以下规定办理:

(一)对依法应当撤销、吊销或者暂停许可证书的违法行为,属于本机关发证的,依法予以处理,并督促下一级质监部门依法给予其他行政处罚。

(二)对拒绝接受检查或者不予整改、消除严重事故隐患的,指导下一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法采取相应措施,必要时可直接对被检查单位下达安全监察指令书或者组织进行检查。

(三)对存在区域性或者普遍性严重事故隐患的,应当在指导下一级质监部门依法采取相应措施的同时,在管辖的行政区域内全面组织排查、整治,认为有必要的应当报告上一级质监部门直至国家质检总局。

第二十八条 被检查单位存在本规则第二十六条第

(二)、

(三)、

(四)项情形之一,需要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配合的,质监部门应当提出工作建议,及时以书面形式报告同级人民政府或者通知有关部门。

第二十九条 检查提出整改要求的,检查人员应当在整改期限届满后3个工作日之内对隐患整改情况进行复查。

复查程序按照本章上述规定进行。

第三十条 发现被检查单位应受行政处罚的,现场处罚案件由检查人员按照《技术监督行政案件现场处罚规定》当场实施处罚。立案处罚案件按照《技术监督行政案件办理程序的规定》办理,其中,吊销(撤销)许可资格案件由发证质监部门的安全监察机构承办,其他立案处罚案件可以移交质监部门专职执法机构承办。

质监部门专职执法机构承办特种设备违法案件,负责对隐患整改情况进行复查。

第三十一条 发现被检查单位或者人员涉嫌构成犯罪的,应当按照《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移送公安机关调查处理。

第三十二条 检查时发现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鉴定评审机构、作业人员考试机构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三十三条 被检查单位拒绝签字的,检查人员可以记录在案;拒绝签收相关执法文书的,可以采取留置、邮寄、公告等方式进行送达。有条件的,可以采取邀请第三方作证、照相、录音、摄像等方式取证。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除本规则所附专用文书外,检查使用的调查笔录、通知书、查封扣押文书、封条、续页、案件移送书、送达回证等其他文书,一律使用质量技术监督执法文书。

第三十五条 安全监察人员应当在检查及整改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将检查信息录入特种设备动态监管信息化系统。

第三十六条 检查收集的资料、制作的各类文书等证据,应当及时立卷存档。

第三十七条 本规则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附件1 特种设备生产单位现场安全监督检查项目表 检查项目 检查项目编号 检查内容

许可资格 1 检查许可证是否在有效期内,发生变更是否按规定及时办理变更手续 人员资格 2 相关安全管理和作业人员是否按规定具有资格证件,是否有效 质量管理 3 检查现行组织机构是否符合质保手册的规定 4 抽查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否及时修订 5 抽查使用的法规、规范、标准是否及时更新 6 抽查管理记录的填写及签署是否齐全

7 抽查产品或竣工档案是否完整,归档管理是否规范 档案管理 8 设计、制造、安装、重大维修档案是否建立 9 设计图样及审批手续是否符合要求 10 生产的相关记录是否建立并实施 11 监督检验的资料是否符合要求

现场管理 12 制造、安装、改造、维修现场的安全标志设置是否符合要求 13 生产现场的图纸、工艺文件、记录是否符合规定和现场实际 14 部件、材料的保管是否符合要求 15 生产设备、设施是否符合规定

16 检验设备、仪器是否满足要求,各项检测、试验记录是否符合现场实际 附件2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现场安全监督检查项目表(表1——使用单位安全管理情况检查项目表) 类别 检查项目 检查项目编号 检查内容 单位安全管理 机构及制度 1 是否建立安全管理机构或专兼职管理人员 2 是否按规定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责任制度 3 是否建立事故应急措施、救援预案并有演练记录 设备档案 4 是否建立设备档案,是否齐全,保管是否良好

5 所抽查设备的定期检验报告是否在有效期内,检验报告中所提出的问题是否整改 6 所抽查的设备是否按规定进行日常维护保养并有记录 人员档案 7 抽查安全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证件是否在有效期内 8 是否有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记录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现场安全监督检查项目表(表2——锅炉使用情况检查项目表) 类别 检查项目 检查项目编号 检查内容

锅炉 作业人员 1 在岗作业人员是否具有有效证件

登记及检验标志 2 是否有使用登记证,是否在检验有效期内

安全附件及安全保护装置 3 液位(面)计是否有最高、最低安全液位标记,液位是否显示清楚并能被作业人员正确监视

4 安全阀是否有有效的校验报告和铅封标记,或者水封管是否被堵塞 5 压力表是否有有效的检定证书或标记 6 温度计是否有有效的检定证书或标记

7 仪器仪表显示参数是否与液位计、压力表、温度计一致 8 是否按规定装有相关保护装置和报警装置 运行参数 9 水位、压力、温度是否在允许范围内 10 是否及时填写运行记录,记录是否与实际相符 本体、阀门、管道状况 11 是否发现漏气、漏水现象 12 是否有肉眼可见的损坏(含炉墙)

水(介)质处理 13 是否按规定配备水处理设备或进行锅内水处理 14 是否有水(介)质化验记录

其它 15 是否存在常压锅炉承压使用或者使用土锅炉等情况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现场安全监督检查项目表(表3——压力容器使用情况检查项目表) 类别 检查项目 检查项目编号 检查内容

压力容器 作业人员 1 在岗作业人员(含带压密封作业人员)是否按规定具有有效证件 登记及检验标志 2 是否有使用登记证,或检验合格标志是否在检验有效期内

安全附件和保护装置 3 液位计是否有最高、最低安全液位标记,液位是否显示清楚并被能作业人员正确监视

4 安全阀是否有有效的校验报告和铅封标记 5 压力表是否有有效的检定证书或标记 6 温度计是否有有效的检定证书或标记 7 铁路、汽车罐车等是否装设紧急切断装置 8 快开门式压力容器是否有快开门连锁保护装置 9 仪器仪表显示参数是否与液位计、压力表、温度计一致 运行参数 10 液位、压力、温度是否在允许范围内 11 是否及时填写运行记录,记录是否与实际符合 本体、阀门状况 12 是否存在介质泄漏现象 13 设备的本体是否有肉眼可见的变形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现场安全监督检查项目表(表4——电梯使用情况检查项目表) 类别 检查项目 检查项目编号 检查内容

电梯 作业人员 1 现场作业人员是否具有有效证件

合格标志及警示标记 2 是否有安全检验合格标志,并按规定固定在电梯的显著位置,是否在检验有效期内

3 安全注意事项和警示标志是否置于易于为乘客注意的显著位置 安全装置 4 电梯内设置的报警装置是否可靠,联系是否畅通 5 呼层、楼层等显示信号系统功能是否有效,指示是否正确 6 防夹装置是否可靠

7 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入口处是否有安全开关并灵敏可靠

维保情况 8 是否有有效的维保合同,确认维保作业人员能否按合同及时抵达电梯使用地点 9 是否有维保记录 10 维保周期是否符合规定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现场安全监督检查项目表(表5——起重机械使用情况检查项目表) 类别 检查项目 检查项目编号 检查内容

起重机械 作业人员 1 现场司机、司索和指挥人员是否具有有效证件

合格标志 2 是否有安全检验合格标志并按规定固定在显著位置,是否在检验有效期内,是否有必要的使用注意事项提示牌

安全装置 3 是否有制动、缓冲、防风等安全保护装置以及载荷、力矩、位置、幅度等相关限制器,制动器、限制器是否有效工作 4 运行警示铃、紧急制动、电源总开关是否有效 维保状况 5 是否有日常维护保养记录

6 维保记录中是否记载吊钩、钢丝绳、主要受力件的检查内容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现场安全监督检查项目表(表6——客运索道使用情况检查项目表) 类别 检查项目 检查项目编号 检查内容

客运索道 作业人员 1 现场作业人员是否具有有效证件

合格标志及警示标志 2 是否有安全检验合格标志,并按规定固定在显著位置,是否在检验有效期内

3 进站口是否设乘客安全注意事项,站台是否按规定设上下车线、禁止线等安全标志 4 吊篮、吊箱内是否有安全说明

安全装置 5 主要运行参数(速度、电流、电压)是否有指示信号,是否有脱索等故障报警指示信号

6 行程极限、超速、脱索等故障是否有报警信号

7 风力最大处是否设风向测速仪,是否在站房内设置风速指示装置,避雷装置是否齐全 8 站台、机房、控制室等是否按规定设置停车按钮

9 站房之间是否有专用电话,并至少有一条外线电话,是否能保持通讯可靠;沿线是否可以及时通知乘客

应急救援 10 备用电源能否正常启动

运行情况 11 检查当日运行维保记录,是否及时填写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现场安全监督检查项目表(表7——大型游乐设施使用情况检查项目表) 类别 检查项目 检查项目编号 检查内容

大型游乐设施 作业人员 1 现场作业人员是否具有有效证件

合格标志及警示标志 2 是否有安全检验合格标志,并按规定固定在显著位置,是否在检验有效期内

3 是否设有显著的警示标志,进出口是否设有显著的乘客须知和上下线等安全标志 4 乘客乘坐处是否有必要的安全说明

安全装置 5 是否按规定配有有效的安全带、安全压杆等安全保护装置 6 座舱舱门是否按规定设置有效的锁紧装置 运行情况 7 检查当日运行维保记录,是否及时填写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现场安全监督检查项目表(表8——场(厂)内机动车辆使用情况检查项目表)

类别 检查项目 检查项目编号 检查内容

场(厂)内机动车辆 作业人员 1 现场作业人员是否具有有效证件

合格标志 2 是否有安全检验合格证,是否在有效期内使用;是否取得有效牌照 设备状况 3 车辆转向系统是否灵活

4 车辆及挂车是否有彼此独立的行车、驻车制动系统 5 车辆的照明系统是否正常

6 易燃、易爆车辆是否备有消防器材,并喷有禁止烟火字样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现场安全监督检查项目表(表9——气瓶充装情况检查项目表) 类别 检查项目 检查项目编号 检查内容

气瓶充装 许可资格 1 许可证是否在有效期内,发生变更是否按规定及时办理变更手续 2 是否超范围充装

人员资格 3 相关作业人员资格证件是否有效,人员数量、项目是否符合许可要求 4 质量体系中的主要责任人员是否满足许可条件要求 质量管理 5 抽查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否及时修订 6 抽查使用的法规、规范、标准是否齐全并现行有效 7 抽查充装活动记录的填写是否齐全

8 抽查气瓶安全技术档案是否完整,归档管理是否规范 资源条件 9 主要充装设备、设施是否符合许可条件 10 检验检测设备、仪器、仪表是否满足要求 11 是否有必要的泄漏报警和自动切断装置

12 充装活动使用的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设备是否办理使用登记率并有有效的定期检验合格报告

气瓶管理 13 抽查是否对自有产权气瓶办理使用登记,

14 抽查已充气气瓶上是否标注充装站标志、气瓶编号、警示和充装标签、定期检验标志,气瓶漆色是否符合规定且维护良好 15 抽查是否充装非自有产权气瓶

16 抽查是否充装超期未检、超过使用年限以及使用过的非重复充装气瓶 17 检查气瓶收发、存放管理是否符合要求

救援预案 18 是否建立事故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有无演练记录 19 是否按规定配备堵漏工具和人员

附件3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发现重大问题告知(报告)表 受检单位 单位地址 邮政编码

法定代表人 联系电话 分管人员 联系电话

特种设备生产单 位重大问 题 □未经许可从事相应生产活动: □不再符合许可条件: □拒绝监督检验:

□产品未经监督检验擅自出厂或者交付用户使用:

特种设备使用单 位重大问 题 被检设备名称 型号 使用场所

□属非法生产的特种设备: □未办理使用登记: □使用报废的特种设备:

□使用存在故障、异常情况经责令改正而未予改正的特种设备: □ 使用经检验检测判为不合格的特种设备,检验不合格情况为: □使用未经定期检验的特种设备: □作业人员无证上岗:

受检单位意见: 受检单位分管人员签名及日期: 检验员签名及日期: 检验员联系电话:

市级安全监察机构接收传真电话、人员姓名: 接收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县级安全监察机构接收传真电话、人员姓名: 接收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注:本表一式四份,市、县级安全监察机构、检验检测机构、受检单位各一份) 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原始记录表

被检查单位名称

检查设备类别 □单位安全管理 □锅炉 □压力容器 □电梯 □起重机械 □场(厂)内机动车 □游乐设施 □索道 □气瓶充装 □其他: 使用证(牌照)号或设备注册代码

设备出厂 编 号

设备使用场所(位置)

检查项目名称或编号 工作见证记录及发现问题

附件4: 检查人员: 年

日 附件5:

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记录 检查类别 □全面检查 □专项检查

检查日期

日 时 分至

日 时 分 被 检 查单位情况 名称: 法定代表人: 地址:

联系人: 职务: 联系电话:

类别:□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使用□气瓶充装□其他

质量技术监督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和有关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对该单位进行安全监督检查,说明了来意,已出示了证件,该单位__________________陪同检查。 检查主要内容:□管理情况 □抽查设备安全状况 □其他

设备类别 锅炉 压力容器 压力管道 电梯 起重机械 场内机动车 游乐设施 索道 抽查数量

安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可另附续页)

处理措施:□下达监察指令书 □实施查封 □实施扣押

□其他: 被检查单位对检查记录的意见: 签 名:日 期: 年 月 日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员: 记录员: 日 期 年 月 日 附件6: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 ( )质监特令[ ]第 号

经检查,你单位(人)在特种设备安全方面存在下列问题:

上述问题违反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 条

的规定,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五十九条、

的规定,

责令你单位(个人)于 年 月 日前采取以下措施予以改正或者消除事故隐患:

如对本指令书不服,可在接到指令书之日起60日之内向

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于3个月内向 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复议和起诉期间,不得停止改正或者停止消除事故隐患。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员签名:

被检查单位(负责人)签名: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公章或者安全监察专用章) 年 月 日

备注:本指令书一式两份,发出部门、被检查单位各一份。

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工作要求

为加强对重点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推进分级分类监管,切实防止和减少特种设备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根据安全生产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等规定,现就开展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重点监控设备范围

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参照以下因素确定本省(区、市)的重点监控设备目录:

(一)发生事故后可能造成10人以上死亡后果的特种设备;

(二)重要场所使用的特种设备;

(三)经检验判为限定条件使用的特种设备;

(四)关系国家重大经济安全的特种设备。

二、分级监管规定

对重点监控设备实行分级监管,分级监管范围由省级质监部门参照以下因素决定:

(一)设备使用单位的隶属关系;

(二)设备级别或者参数;

(三)地方质监部门的监管能力。

三、使用单位的安全管理义务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负责重点监控设备的安全运行。各级质监部门应当督促使用单位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安全管理:

(一)建立完善重点监控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岗位安全责任制度;

(二)确定本单位重点监控设备安全管理机构,并逐台落实安全管理责任人;

(三)确保重点监控设备使用登记率、持证上岗率、定期检验率100%;

(四)定期培训安全管理及作业人员;

(五)按规定对重点监控设备定期进行检查、维护、校验;

(六)建立完善应急救援措施及应急预案,每两年至少进行1次预案演练,并对演练情况予以记录;

(七)对经检验判为监控使用的重点监控设备,认真落实监控措施;未按规定整改的,不得带病运行。

四、地方质监部门的监管职责

各级质监部门应当对重点监控设备采取下列监管措施:

(一)按照分级管理的要求,确定本辖区重点监控设备名单,并将有关信息录入动态监管信息化网络;

(二)建立重点监控设备安全监管责任制,落实监管责任人;

(三)每年至少进行1次现场安全监督检查;

(四)每6个月至少召开一次重点监控设备安全状况分析会议,研究解决重点监控设备安全监督检查、检验和使用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五)通过安全监督检查、检验、举报投诉等发现重点监控设备存在事故隐患或者发现使用单位违法行为,应当及时发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责令改正,并依法予以查处;

(六)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上一级质监部门以及有关使用单位报告或通报重点监控设备存在的重大安全问题;

(七)省级质监部门应当定期公布本行政区域内重点监控设备的安全状况,并上报国家质检总局和省级人民政府。

五、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的义务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对重点监控设备履行下列义务:

(一)建立重点监控设备检验责任制,落实检验责任人;

(二)对使用单位按期申报定期检验的重点监控设备,确保检验率100%和检验工作质量;

(三)对未按规定报检的重点监控设备,及时发出检验通知书并抄送同级质监部门;

(五)对检验结果判为限定条件使用的重点监控设备,以及发现存在严重事故隐患的重点监控设备,及时书面告知使用单位并书面报告负责监管的质监部门;

(六)对检验提出限期整改或者限定条件使用的设备进行跟踪,确认使用单位整改情况,发现未按规定整改或者未按限定条件使用的,及时书面报告负责监管的质监部门;

(七)发现重点监控设备使用单位违反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使用特种设备或者存在其他违法行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立即书面告知使用单位改正并书面报告负责监管的质监部门。 各省级质监部门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本要求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重点税源动态管理监控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强化重点税源企业的监控管理水平,实现税源管理精细化,提高重点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根据省市局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局征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重点税源企业是指年纳税额数额较大,其生产经营活动变化对本级税务机关税收收入总额影响较大的纳税人,以及根据税源结构情况认为应纳入重点税源企业管理的其他企业。

第三条 重点税源管理应遵循依法、信息化加专业化、诚实信赖、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真实性和有效性。

第四条 重点税源企业由征收、管理部门共同负责监管。

第二章 确定标准

第五条 重点税源企业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入库税金:上一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合计100万元以上。

2、主管税务机关确定的需要监控的其他重点企业。

第六条 重点税源企业的确认,原则上应在每年一月底前进行,按照税收会计、统计资料,通过专题调查后确定。

第七条 对已被确定为重点税源管理的企业连续两年达不到重点税源管理标准(主要指应纳税额)的,可以转入非重点税源管理。

第三章 管理形式

第八条 根据本地重点税源企业、行业和征管实际状况,重点税源企业原则上由各税源管理单位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实施税收管理。

第九条 建立“采、评、控、管”四位一体的监控机制。

第四章

岗位职责

第十条 各税源管理科应至少确定一名税收管理员作为控管范围内重点税源企业的重点税收管理员。

第十一条 从事重点税源企业管理的税收管理员应当择优配备,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熟悉税收法律法规规章知识,具有较高的税收专业知识水平;

(二)熟悉会计法、会计制度、会计准则、财务通则、财务管理和计算机基础等知识;

(三)具有比较丰富的税收征管实践经验。

第十二条 收入核算科工作职责主要是:

1、 彻落实市局重点税源监控管理工作任务,负责对本局重点税源监控管理进行业务指导、组织和协调工作;

2、根据上年税收收入完成情况和税源变化情况,确定重点税源管理的范围;

3、贯彻落实市局重点税源监控管理工作任务,建立满足市局要求的本级重点税源数据库,按时汇总、审核、上报重点税源企业数据,确保重点税源数据的准确性。

4、建立重点税源分析报告制度,按照重点税源管理办法的要求,完成我局综合性的税源分析和收入分析报告;

5、定期测算重点税源企业税负情况,并根据市局下发的行业税负预警,对本级监控管理的重点税源企业进行筛选,将税负异常企业转交税源管理单位调查落实并反馈企业税负异常原因和处理情况,同时上报市局。

6、及时总结重点税源管理工作经验,推广监控管理成果,不断提高监控管理水平。

第十三条 税源管理单位在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基础上重点落实以下工作职责:

1、监控重点税源企业应缴税金的核算和缴纳情况,确保征足收齐,防范税收风险。

2、贯彻落实重点税源监控管理工作任务,按时汇总、审核、上报重点税源企业数据,确保重点税源数据的准确性。

3、负责重点税源企业基本信息的采集工作,主要包括企业登记信息、组织机构信息、工艺流程信息、关联机构信息、报备信息等。

4、定期对重点税源企业进行巡查,对重点税源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税源变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照同行业税负及其预警指标,发现异常问题,及时提出采取管理措施或稽查建议的报告。

5、结合“一户式”管理有关规定建立重点税源企业分户管理档案。

6、全面掌握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

7、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做好对重点税源企业的日常税务检查,强化对重点税源企业的日常管理。

8、及时了解重点税源企业有关涉税情况,按照要求开展、落实重点税源企业普查、调查。对年应纳税额100万元以上企业每月最少调查分析一次。

9、定期了解和掌握辖区内市局及本级监控管理的重点税源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税源变化情况,及时对重点税源企业的收入进行分析和预测。

10、根据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及其他信息应用系统的重点税源信息和日常管理中掌握的信息情况,按季编制《重点税源分析报告》,分析重点税源和税收的变化情况,揭示存在问题,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第五章 工作内容及要求

第十四条 重点税源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有:税收政策的宣传咨询和辅导,采集涉税信息与税源监控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约谈,纳税服务,日常检查,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等。

第十五条 重点税源税收管理员应加强对重点税源企业的基础信息、物流信息、资金流信息、关联交易信息等信息的采集,全方位掌控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状况,并运用纳税评估等手段,强化物流信息和资金流信息的监控分析,综合评价企业经营能力和纳税能力,防范关联企业税收转移,科学预测税收收入,提高纳税申报质量,堵塞税收征管漏洞。

第十六条 采集涉税信息主要包括:企业基本档案信息,企业各税种申报与清算、稽查信息,发票开具与使用等相关税务信息,企业生产经营及财务核算信息。收集与监控的重点是企业原料购进、生产经营、产品销售、关联交易等环节资金周转、材料物资流动、关联企业交易和跨区经营情况,以及生产经营各环节变动情况等。信息分析主要包括:运用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增值税防伪税控报税、认证等子系统产生的数据以及企业财务会计报表、核算资料和市场信息,加强重点税源企业的涉税信息的分析应用,提高税收预测水平。涉税信息可以通过各类信息应用系统,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人工采集方式取得。凡是信息应用系统采集到的信息,人工不重复采集,并提高应用效率。

第十七条 对年应纳税额在100万元以上的重点税源企业应逐户出具《重点税源分析报告》。税源分析报告的编写应具有时效性、准确性、针对性、逻辑性。《重点税源分析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重点税源企业本期的税负及其变化情况,影响其应纳税额增减变化的主要原因,并综合运用日常检查和纳税评估中的一些技术手段进行纳税分析和预测;

(二)重点税源企业的营销策略、市场前景、资金回笼状况及国家宏观政策对其经营的影响;

(三)其它情况。如重点税源企业的欠税管理、企业重大资产处置情况,对企业的纳税宣传与政策辅导落实情况等;

(四)有关工作建议。

第十八条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有关纳税评估办法规定的基本程序,积极开展对重点税源企业的纳税评估工作。要把纳税评估作为重点税源企业监管的主要工作方法,建立健全纳税评估工作机制,提高对重点税源企业的税收管理水平。

第十九条 建立税务约谈制度。普遍开展对重点税源企业的税务约谈,建立重点税源企业在接受税收管理过程中的自我纠错机制。

第二十条 建立重点税源管理工作联系制度。

1、主动与地税、工商、财政、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及时了解掌握有关情况,以利于加强对重点税源的税收管理。

2、每位局领导应根据各自工作分工情况,明确联系若干户重点税源企业,定期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分析和掌握重点税源动态。

3、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重点税源企业联席会议,听取和研究重点税源企业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一条 实行重点税源企业重大经济事项报告制度。税源管理科应及时掌握涉及企业相关政策变化、市场变化、重大经营决策调整、重大资产处置、重大经济纠纷、重大经济事故等情况,及时向局领导做出书面报告,并分析其对重点税源企业税源变动发生的影响。

第二十二条 逐步完善重点税源企业税收征管档案管理制度。税源管理单位应充分利用现有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和实地调查情况,整理积累、科学分类、合理使用各类涉税征管资料及采集的各类信息,实现重点税源企业税收征管基础档案资料的“一户式”管理。应于年末将当年所有资料装订成册,归档保存。电子信息资料应定期备份。

第二十三条 归档保存的重点税源企业资料除采集的数据指标、税收分析、调研预测报告和税负评估分析外,还应包括各类台帐,申请报告、批复和检查结论等相关资料。

纸质资料的保存期限为10年,电子信息资料永久保存。

第六章 监控内容

第一节

基本信息监控

第二十四条 调查核实企业登记信息,重点了解企业组织机构形式,包括:经营方式、运行机制、行业类型、核算方式等内容。采集关联企业信息,掌握关联企业的名称、生产经营地址、管理控制关系、享受优惠政策情况,综合分析企业的组织关系、关联关系、投资比例,形成企业的组织结构示意图。

第二十五条 掌握生产经营流程信息,主要包括生产装置、设计生产能力、生产工艺、主要原料、主要产品、生产经营控制等。分析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年生产能力、生产工艺等特点,全面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状况和进销渠道,形成完善的生产工艺流程图和进销结构图。

第二十六条 核实企业报送、备案的财务会计制度、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及使用说明、银行账户、财务信息传递形式等信息。熟练掌握企业会计核算软件,及时采集企业财务信息。根据企业财务信息传递形式,结合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和内部生产经营控制方式,掌握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凭证、资料的传递、汇总方法。

第二十七条 企业基本信息原则上每年采集一次,并根据调查或巡查情况,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完善。

第二节 物流监控

第二十八条 通过对存货、待处理财产损失、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折旧提取等物流信息的定期采集,及时、准确地掌握企业物流信息,从而对其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计税依据进行全面分析,及时发现问题。

第二十九条 按月统计企业的存货(库存商品)、产成品、半成品的增减变化,全面掌握当月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的耗用情况,分析投入产出是否正常。

第三十条 税收管理员对所辖重点税源企业按月进行以下物流信息分析:

(一)存货去向信息指标分析:根据存货去向判断是否用于应税项目;

(二)存货率信息指标分析:根据存货率大小判断企业是否存在虚增库存、账外经营,隐瞒销售或迟记收入等情形。

(三)存货周转率信息分析:通过对存货周转率监控,分析企业营运能力的强弱,监控销售收入变动率与存货周转率变动是否匹配。

(四)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信息分析:监控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情况。

(五)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信息分析:监控购进固定资产或用于在建工程货物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情况或应税固定资产销售未计税问题。

(六)产品耗料信息分析:通过计算单位产品平均耗料数量,分析材料发出和应产产品数量,监控非生产耗料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及完工产品不入库直接转出未计增值税销项税额情况。

(七)产品(商品)发出信息分析:通过对产品销售量和产品发出量比较,监控产品发出未计增值税销项税额情况。

第三节 资金流监控

第三十一条 按月对企业资金运动情况进行监控,重点加强对企业资金来源、资金使用、资金归还等信息的采集,防止出现资金帐外循环、帐外经营,综合评价企业税款缴纳能力的。对内部设有结算中心或内部银行的重点税源企业,应全面掌握其资金调度及流向。

第三十二条 按月或季对企业报送的《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利润分配表》中的相关栏目与企业账簿进行核对,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第三十三条 强化资金来源监控。以企业近三年资产负债表、利润分配表为基础,充分考虑销售额增长与资产增长和权益增长的关系,进而确认企业融资因素。重点采集资金来源渠道信息和来源方式,及时掌握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担保、抵押、拆借等情况。

第三十四条 强化资金用途监控。从分析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项目招标、工程进度及预决算情况入手,对照其资金拨付和折旧提取记录,核实其是否有真实的资金应用、资金应用是否匹配、固定资产价值是否正确核算以及折旧是否正确计提。对流动资金,分析企业资产负债表,看其各项流动资产占用资金及结构是否合理;从较大金额业务入手,根据其银行对账单和银行余额调节表,对应分析其银行存款日记账和现金日记账,看其资金流动记录是否吻合、是否隐瞒开户银行账户以及是否存在帐外核算情况;根据其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情况,采用抽查法,对应核实其银行付款记录和材料入库记录,分析其材料购进和应付账款是否属实。

第三十五条 强化资金归还监控。根据企业融资合同或协议,监控其资金是否按期归还以及逾期归还原因。根据企业现金流量表中现金净流入量和生产销售规模、利润率及计付股息、利息、占用费等情况,分析其归还资金的能力和筹措资金的合理性,并进一步监控其筹措资金是否纳入正常核算。

第三十六条 税收管理员对重点税源企业按月进行以下资金流信息的分析:

(一)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信息分析:根据现金流量与企业经营成果的对比,监控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

(二)收益比率信息分析:收益比率是企业获利能力的重要标志,通过对收益比率指标的分析,监控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三)资本结构比率信息分析:监控其偿债、税款缴纳等能力;

(四)流动比率信息分析:流动比率是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两项内容。通过分析监控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税款缴纳能力和近期财务风险状况;

(五)应收账款周转比率信息分析:评价企业应收账款变现速度、管理效率和营运能力;

第四节 关联交易监控

第三十七条 根据企业的组织管理、投融资结构、生产经营特点等企业基本信息,核实确认企业关联关系,按期采集企业与其关联企业间在购销业务、融通资金、提供劳务、转让财产、提供财产使用权等关联交易信息,通过科学的方式方法,分析企业间关联交易定价的合理性及对税收收入的影响,为收入预测和跟踪管理提供依据。

第三十八条 要求企业按月向主管国税机关报送《企业与其关联企业业务往来情况申报表》,分户申报企业与其关联企业交易的交易类型、交易内容、交易日期、交易数量、产品规格、定价标准、定价原则等。

第三十九条 监控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有形财产的购销、转让和使用,包括房屋建筑物、交通工具、机器设备、工具、商品(产品)等有形财产的购销、转让和租赁业务;

(二)无形资产的转让和使用,包括土地使用权、版权(著作权)、商标、牌号、专利和专有技术等特许权、工业品外观设计或实用新型等工业产权的所有权转让和使用权的提供业务;

(三)融通资金,包括各类长短期资金拆借和担保、有价证券的买卖及各类计息预付款和延期付款等业务;

(四)提供劳务,包括市场调查、管理、行政事务、技术服务、维修、设计、咨询、代理、科研、法律、会计事务等服务的提供等。

第四十条 企业间关联交易的分析

(一)购销业务的分析:评价关联交易销售收入和成本列支的合理性;评价关联企业是否存在通过转让定价的方式由盈利企业向亏损企业或者由所得税高税率企业向低税率企业转移利润问题。

(二)融通资金的分析评价:评价关联方借贷利率水平高低的合理性以及是否存在企业间通过融通资金或无偿占用关联方资金转移利润进行避税的问题。

(三)提供劳务的分析评价:评价关联企业间劳务收入定价的合理性;

(四)资产转让的分析评价:分析转让条件、转让成本、转让者提供的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等劳务价值、资产转让利润率是否符合一般性营业常规或使转让企业获利。

第五节 财务处理及优惠政策监控

第四十一条 按月对重点税源企业的财务核算情况进行监控,监督企业是否按照报备的财务会计制度、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进行会计处理。

第四十二条 按月核实企业在享受税收优惠期间的生产经营及财务核算,监督企业是否达到应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标准,并对享受税收优惠的额度进行统计、分析。

第六节

税负分析

第四十三条 将重点税源企业的主要税收指标分别与上年同期、全国、全省、全市同行业宏观税负进行比较。重点监控重点税源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实现税收、入库税收的增长速度及总体宏观税负水平和经济税收指标情况。

第四十四条

对重点税源企业进行经济税收弹性分析。按季分析重点税源企业增值税和主营业务成本的弹性系数(增值税增幅/主营业务成本增幅),按企业增值税和生产成本的弹性系数排序,筛选出疑点企业,跟踪分析存在的问题。

第七章

税源监控质量标准和绩效考核

第四十五条 重点税源管理列入我局目标管理考核。终了由局办公室根据征管质量考核的要求进行单项考核。

第四十六条 重点税源企业管理应当以有效管理为核心,全面提高重点税源企业税源监控管理质量。重点税源企业管理应当达到以下质量标准:

(一) 重点税源企业监控应当涵盖所有税种;

(二)落实上级加强重点税源管理任务及时、措施有力;

(三)分户建立的重点税源管理档案完整、规范、有效;

(四)监控信息采集及时、准确;

(五)监控程序合法,文书使用规范;

(六)重点税源企业的申报质量有明显提高,申报准确率要达到95%以上;

(七)各项征管质量考核指标均达到规定标准以上;

(八)税收收入因素分析透彻,能够为税收收入合理调度和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九)上报各类重点税源数据、分析、报告、资料完整、及时、准确。

第四十七条

各分管局领导、科室负责人对重点税源企业税源监控管理负有连带责任:

对年应纳税额在500万元以上的重点税源企业由各分管局领导按照分管范围督察监控,承担连带责任;对年应纳税额在100万元以上的重点税源企业由各税源管理科负责人督察监控,承担连带责任。

第四十八条 监控结果的奖惩:

(一)通过监控,对重点税源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税收情况变化能够及时掌握,分析透彻,预测准确的,予以加分;

(二)在重点税源监控管理工作中,捕捉、提炼的有较大利用价值的有关信息资料被采纳的,予以加分;

(三)按照检查互查制度在各种专项检查、专案检查或所得税汇缴检查中,查补税款占税款所属分税种全年应纳税额5%以上的,扣减实施日常管理的税源管理部单位检查当年的重点税源管理目标考核分数;

(四)企业生产经营和税收实现、入库情况有重大变化,应发现而未发现,或已经发现没有及时上报,造成工作被动的,当年重点税源管理目标考核不得分,并落实执法责任。

第八章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由国家税务局负责解释。

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上一篇:教师拒绝补课承诺书下一篇:教师节表彰会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