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暑期社会实践

2023-05-19

第一篇:浙江大学暑期社会实践

浙江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报送要求

浙江大学2011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与信息报送要求

各院级团委,各级学生组织:

2011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即将全面展开,各学院(系、园)与其他学生组织在社会实践开展过程中,应加强新闻宣传与信息上报工作。要及时向校内外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发送文字及图片新闻信息,充分展示我校学生实践风采;加强信息工作,及时反馈有关实践进展过程中的各项工作信息。

校团委社会实践指导中心将在暑期不定期编印《浙江大学2011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信息简报》供学校领导和上级团委及校外团组织、部门学院(系、园)参考阅读,请各学院(系、园)及其他学生组织及时向社会实践指导中心报送相关信息。

为加强信息工作,特做以下要求:

一、上报信息类型

1、社会实践新闻信息:主要指以新闻报道的形式报道学院(系、园)及其他团队实践信息的文字及图片。图片请注意精选,一般不要超过2张。图片请以拍摄的内容命名,并单独附件,不要插在文字报送中间。

对于“红色寻访”社会实践,应单独上报,上报内容主要指“红色寻访”队伍在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寻访调研过程中的实践信息。照片必须写明队伍名称、寻访地点及寻访活动主题。

2、社会实践工作信息:主要包括介绍学院(系、园)及其他团队在社会实践开展过程中的有关工作信息,如学院(系、园)及其他团队工作开展情况,实践工作进展情况。

3、校内外新闻媒体报道情况反馈信息:实践中各学院(系、园)及其他团队的新闻信息如被校内外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报道,请及时反馈,包括报道的具体时间、报道的媒体名称、报道的具体文字及图片内容。

二、上报要求:

1、请学院(系、园)及其他学生组织确定教师和学生信息员专人,负责向校团委上报暑期社会实践各类信息,并填写《XX学院(系、学园)社会实践信息员登记表》上报校团委社会实践指导中心公共邮箱:zjushsj@zju.edu.cn。

2、请各校级重点团队和校级一般团队选派信息员专人,负责向校团委上报社会实践各类信息,并填写《XX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信息员登记表》上报校团委社会实践指导中心公共邮箱:zjushsj@zju.edu.cn。

3、请各系院(学园)及其他学生组织按时填写《社会实践工作信息上报汇总表》。上报上述信息请以各系院(学园)及其他学生组织为单位上报,信息上报汇总表由各系院(学园)进行信息初选,各单位每天上报信息不超过3条。

4、“红色寻访”队伍在实践结束后须上交红色人物或红色基地寻访报告,具体格式见附件;同时,个人须上交不少于1000字的总结至学院(系、园),由学院(系、园)统一上交校团委。每支红色寻访团队需注册新浪微博,访问和关注“浙江大学红色寻访”主题教育活动微博(http://t.sina.com.cn/zjujd90);每支团队每天至少发布5条微博,以“@浙江大学红色寻访”开头编辑,内容须在140字以内,同时积极关注、转发和评论其他同学的红色微博以及“浙江大学红色寻访”主题教育活动微博的相关内容。

5、上报信息邮件地址:zjushsj@zju.edu.cn 联系人:刘高任15088681252(631252)

吴敏慧15088613033(561810)

请上报时注明“XX学院(系、园、学生组织)社会实践信息上报”,同时要求各学院(系、园)及其他学生组织要将校级立项团队的出发和结束具体情况(包括小分队出发和返回时间及人数)及时上报上述邮箱;各种信息上报情况作为下半年我校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优秀组织奖评比的重要参考依据。

共青团浙江大学委员会

2010年7月

附件:红色基地调研范文

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起步

——中国共产党诞生地走访记

【红色巡礼】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址位于兴业路上,是一座具有20年代上海市区典型民居风貌的砖木结构的石库门建筑。一九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在楼下一间十八平方米的客厅内召开。来自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代表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明、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及陈独秀指派的包惠僧共十三人,代表全国五十三名党员出席了大会,共产国际的两名代表也参加了大会,荷兰人马林和俄国人尼柯尔斯基。会议期间因受法租界巡捕房暗探干扰,代表们后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继续举行。代表们在游船上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并在船上闭幕。南湖、烟雨楼由此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见证和象征之一,与兴业路上的一大会址共同构成了“中共一大会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晗加注:先联系主题介绍背景信息,后面是分篇章写的,可以参考这种新颖并且规范的写法,最后还有一个采访札记)

【走访时间】2009年6月5-13日(调研人员:许晓青、吴宇、黄深钢、刘颖)

新华网上海6月14日电(新华社记者 许晓青、吴宇)这是一处朴素的上海石库门民居,青砖黛瓦镶嵌西洋雕花。历经88载风雨沧桑,推开沉甸甸的乌漆大门,愈发显出历史的厚重。

88年前,在这扇大门后的狭小厅堂,中国共产党人点燃第一簇革命星火。随后不久,在嘉兴南湖之上,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船”正式起航。

“开天辟地”“焕然一新”,毛泽东曾用这八个字来形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非凡意义。

88年历程,60年执政,人民与共和国一同见证。她率领不屈的中华儿女浴血奋斗,在古老的中华大地创造出令世界惊讶的巨大成就,并继续书写新的光荣与梦想。

星火燎原:共产党人的宗旨矢志不渝

“遥想当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全国只有50多名党员,到如今全党已有超过7400万名党员。”6月初的一个上午,两鬓略显斑白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倪兴祥站在一大会址前为参观者讲解,“人民共和国正是从这里起步的。”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来自各地的10余名代表,聚集在狭小的石库门厅堂里,探讨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会议正在召开之时,受到法租界巡捕袭扰,就在最后一天转至浙江嘉兴南湖一只游船上举行。悠悠南湖上,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纲和决议正式通过,庄严宣告党的诞生。

从石库门和“红船”出发,中国共产党人的足迹遍及南昌、武汉、瑞金、陕甘宁、延安、西柏坡、太行山„„;从这里出发,共产党引领共和国走过一甲子。

“参观会址,遥想当年,100年前的中国人穷则思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符合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来自毛泽东故乡湖南湘潭的张建民一边参观一边感慨。张建民已是第三次瞻仰中共一大会址。作为一名教师,张建民认为,88年来,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的宗旨始终没有改变。

中国共产党人在求索中不断破解难题,在创新中不断增强活力。人民共和国在党的带领下日益富强、豪迈而自信。

“国家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诞生88年来,反复思考、不断尝试的课题。”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姜义华说,事实证明,共和国的建立没有停留在形式上,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不断的探索,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图注:游客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内参观(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温故知新:“红色起点”焕发青春活力

“我不仅仅对毛泽东感兴趣,我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兴趣。”6月的一天,从美国纽约来中国上海出差的彼得,一下飞机就径直来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他端详着一大会址展馆中每件文物的英文标识,并对着逼真的一大场景蜡像按下快门。

掩映在梧桐绿荫和鲜红党旗下的中共一大会址,如今不仅是“红色旅游”的标志性景点,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这里也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一扇窗”。

走进纪念馆展厅,国家一级文物——1920年9月印刷出版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译本,庄严地安放在展厅正中央的密封柜内。一大会址馆藏李大钊个人肖像照原件和他的英文打字机等文物,环绕于《共产党宣言》四周,逐一陈列。

1952年9月,中共一大会址辟为革命纪念地对外开放。1984年,邓小平同志为一大会址题写了纪念馆馆名。如今,步入会议原址的厅堂,桌、椅、玻璃花瓶、白底彩绘茶具及电灯等均以原貌陈列,精细到当年使用过的烟缸、火柴盒架及电灯开关,也不例外。

“温故知新”。一大会址副馆长张小红介绍说,这里已成为全国各地党员干部在上海接受培训的“第一课堂”。

2008年,中共一大会址接待中外参观者达35万人次,平均每天迎来约1000人。小小的18平方米,人流络绎不绝。倪兴祥认为,这是党的魅力使然,也是文物保护的价值所在。

在嘉兴,围绕“红船”的南湖景区,平均每年的参观者逾100万人次。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南湖革命纪念馆在原有旧馆基础上,新建2万平方米新馆,建筑面积增加10倍。30多位工作人员正在为新馆布展忙碌。南湖上的“红船”也将迎来一次细致的检修。

南湖革命纪念馆副馆长李允说,尽管这不是88年前的原船,但却是上世纪50年代根据广泛调研和董必武等人的回忆,完全按传统工艺复制的,从保护的角度出发,“红船”每年一小修,两年一大修,精制的桐油须刷遍船身。

“新天地”:共和国在这里拥抱世界

倪兴祥馆长已在一大会址工作了28年,他称自己是革命圣地的“守门人”。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点滴变迁,尽收眼底。

改革开放30年,上海经济飞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进入21世纪,在中共一大会址旁,还出现了时尚生活的新地标——“新天地”,每天来到这里的人们说着不同国家的语言。

“在一大会址周围散步,老年人觉得怀旧,青年人追逐时尚,外国人称呼她‘很中国’,中国人则认为她‘挺洋派’。”倪兴祥说。 他认为,“新天地”的出现,也是一种“与时俱进”。在这里,一大会址秉持一贯的庄严肃穆,“新天地”的石库门修旧如旧,只是店堂里的陈设完全“全球化”了。“这就是一种和谐。”

姜义华说,一大会址是一座典型的石库门建筑,石库门本身就是上海开埠后诞生的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结构,中国共产党人从石库门中走来,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上世纪20年代,中共诞生之时,上海是中国的最大城市,工人阶级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生地之一。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杨奎松分析,当时上海的环境,促使中国共产党人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去观察时局。

如今,上海这座“指标性”城市,每天都与世界发生着更紧密的联系。这里已是全球要素市场最集聚的城市之一。2008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额继续位列全球第

七、亚太第二,金融业增加值占上海GDP的比重为10.5%;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8亿吨,继续保持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2800万标箱,位居全球第二。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这座拥有近2000万人口的城市,正着手建设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及国际航运中心。

2008年5月,奥运火炬传递来到上海,来到中共一大会址。

2010年,就在中共一大会址以南数公里的黄浦江畔,将举办一届世界的文明盛会——世界博览会。

共和国的“红色起点”,敞开胸怀,拥抱世界„„

图注:中共一大会址的外观是典型的上海石库门民居(6月4日摄)。这是一处朴素的上海石库门民居,青砖黛瓦镶嵌西洋雕花。历经88载风雨沧桑,推开沉甸甸的乌漆大门,愈发

显出历史的厚重。(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正文载自新华网2009年6月14日,其余内容为编者经收集资料所加)

【采访札记】

光阴荏苒,岁月峥嵘。90年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实现了从最悲惨境遇向着光明前途奋进的伟大历史转变,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积贫积弱向着全面小康生活迈进的伟大历史转变,这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历史奇迹。

仿佛历史巧合,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用了14年;从遵义会议召开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也是14年。前一个14年,中国共产党人用血的代价,找到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之路。后一个14年,沿着这条道路,中国共产党人把一个崭新的人民共和国奠基于世界的东方。

1927年,年仅16岁的方强在马克思画像前庄严地举起右手宣誓入党。抚今追昔,这位经历了中国革命风雨征程、见证了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党的七大代表感慨万千:一个民族的振兴,离不开先进政党的领导;一个政党的成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

正如这位老人所亲身感受的那样:从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的诞生,再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精神和不懈探索,让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从烽火岁月到和平时期,共产党人的牺牲精神,薪火相传;共产党人创先争优,勇立潮头,一脉相承。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凝聚起亿万人民的力量,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又一次新的远征。

(文/许晓青、吴宇,图/黄深钢、刘颖) 联 系 人:张一一

专业年级: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08级 联系方式:135****5555,zhang**@zju.edu.cn 附件:红色人物访谈范文

“我生在旧社会长在共产党的旗帜下”

——老红军贺某某访谈

【嘉宾简介】贺某某,湖南桑植县人,1917年出生,1929年至1937年9月历任红三军(红二军团)警卫员、班长、排长、副连长、作战参谋,并先后在红军大学、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训班、参训队学习。1937年9月至1945年9月任八路军某师司令部作战参谋,师首长随从参谋,团作战股长、旅作战科长,其间曾在晋绥党校、延安军事学院学习。1945年9月至1950年1月任西北野战军某团参谋长,西北军区干校某队队长、副大队长。 【采访时间】2010年8月22日(调研人员:卢亚、张

一、李四) (徐晗加注:注意模仿范文的规范格式)

当笔者来到老人住处时,老人正在为《中国老区建设》杂志题词。91岁高龄的贺某某老人看上去精神矍铄、身体硬朗。在和老人的谈话中,他始终面带微笑,慈祥的眉眼间难掩早年峥嵘岁月铸就的坚毅与刚强。

忆往昔,峥嵘岁月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简单的说,就是要抗日,要救国。”

“13岁参加红军,给贺龙当警卫员,就是现在电影里被首长称‘小鬼’的兵。”贺某某老人介绍道,他于1929年参军,在贺龙身边当警卫员,在湘鄂西一带打仗,“第三年就开始了‘肃反’运动,今天听说逮捕了几个,明天又听说杀了几个,我们都不敢打听。”贺某某说,“万涛和宋盘铭被错杀后,贺龙军长非常悲愤啊!”

后来,红军因指挥员太少,经过几年成长,贺某某离开贺龙到战斗一线,至1937年,先后在红三军任班长、排长、连长,并被派到红军大学学习,直至当作战参谋才再次回到贺龙身边。长征开始后,贺某某从湖南出发,走了9个省,亲自见证了南腰界会师和甘肃会宁会师。

抗日战争时期,贺某某一直任八路军某师司令部作战参谋。解放战争时期在西北野战军任军事参谋等职,直至1950年转业。 “走出草地,一切都会好起来”

提到红军过草地,贺某某精神振奋。他说当走到贵州毕节时,天气已经很寒冷了。贺某某从老家走时穿的草鞋也快走烂了,自己又不会打草鞋,排长便把缴获的一双圆头胶鞋分给他。可是脚小鞋大,雨雪过后,路上尽是稀泥,贺某某走一步滑一步,不知摔了多少跤。直到后来在一个地主家,班长找到几双绣花鞋给他,叫他好好收着。穿着这几双绣花鞋,贺某某翻过雪山,走出草地。

贺某某说,那时他们整天行军,不停地往前走。当时人年轻,白天走累了,晚上倒头睡上一觉,第二天又有了精神,从来没想过什么苦不苦的。

图注:91岁老红军贺某某在与笔者交流时精神矍铄 (徐晗加注:注意拍被采访者的正面,而非记者的正面)

他们翻越雪山用了一天一夜。出发之前,部队要求准备好厚衣服和干粮,可是当地老百姓穷,根本就借不到棉衣。排长找了一块羊皮给贺某某,让他背着御寒。贺某某他们下午一点钟出发,第二天中午才到山顶。山上空气稀薄,部队首长叫大家一定不要坐下去,可是又冷又饿,有的实在坚持不住。贺某某说他亲眼看见一个50多岁的老战士,一屁股坐下去后就再也没有站起来了。

过草地,贺某某他们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没有食物。刚进草地时,他们每人背有两三斤炒面,上级规定一人一天只能吃三四两。后来,粮食吃光了,就只能找野菜吃,麻嘴的野菜不能吃,苦的野菜用水煮了吃,不苦的他们就生吃。后来,连野菜也难得找到了。很多红军战士被饥饿夺去了生命,他们司号排的炊事员也饿死了。

“长征,苦是真苦,难是真难!在最苦最难的时候,我心里最大的希望就是:一定要跟着部队往前走,走出了草地,就会有饭吃,一切就会好起来的。”贺某某如是说。

【采访札记】

在采访中,笔者了解了老人的晚年生活状况。1985年12月正式离休后,老人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他奔走于各个院校,参加青少年的革命教育活动,从小学到大学,先后到过

四、五十个学校进行讲学,受到青少年的尊敬和爱戴。

笔者还从老人的随同人员口中了解到,在汶川大地震、舟曲地震发生后,他天天守在电视旁,连续几小时看新闻直播。每每看到动情处,经历艰难战争年代的他,也忍不住流下热泪。“与战争相比,地震造成的伤害更大,灾区人民真的很需要帮助。”老人4次捐款共计万元,同样参加过革命的老伴也非常支持。老人总说,同胞有难,国家有需要,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倾力相助!

老人清晰的思维和谈吐,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的采访虽然时间不长,我却从老人身上深切感受到了革命的伟大精神,感受到了革命精神在新世纪的传承与发扬!采访前,我一直在想到底什么是“红军精神”?采访后我明白了——伟大的红军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紧紧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辞别老人,当笔者再回头时,贺某某老人仍然站在门口,一边招手,一边目送笔者远去。笔者心底里除了崇敬,还浸润出难舍之情。“长征,苦是真苦,难是真难!”这熟悉的声音回荡在我耳边,荡涤心灵。我一直在想,新的长征同样有苦也有难,但只要我们发扬“红军精神”,一定能取得新的胜利。

(范文根据网络资料整理而得,文章内容请勿对号入座,仅供范文参考之用) (文/卢亚,图/张一) 联 系 人:张一

专业年级:丹青学园社科2010级12班 联系方式:136****6666,lu**@zju.edu.cn

第二篇: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暑期社会实践心得

班级:11气电姓名:赖绍伟学号:1106010142

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锻炼机会,学校的领导不仅重视学校的理论教育,更重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让我们学生更多的与社会接触、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从实践出发,开阔了视眼,锻炼到自己。给参与这次活动的我们一个很大的学习机会。在实践的日子里,我们实践团成员们相互协作、相互照顾,铸造了真挚的友谊。在这些日子里,时间虽很短,却经历了有许多事情,感触很多!本次的社会实践,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获得许多思考和感悟,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简单说一下自己的感言:

第一、我参加这样一个活动,这是多么的有意义;感谢村委会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使我们的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感谢我们团队,老师的指导、队员们的努力,使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这将是我们美好的回忆,在人生的道路上,给我们添上了到美丽的画卷。

第二、作为一名宣传志愿者我既感到骄傲,又感到很沉重。能够在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应该说相当幸运,我为自己感到高兴与自豪。既然是一名志愿者,就应该做出志愿者所应该做的事,要尽己所能,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我们团队很有成效的,得到村民的普遍赞赏。我们除了考察当地经济资源外,还对村里进行调查,了解了当地生活状况等。在进行义务服务的时候,村民问经常问我们干嘛的?问我们是哪个学校的?我们一解释,村民都说,这样好!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大学生嘛!年轻人应该多奉献社会的!希望学校继续进行此活动,志愿者服务队不断创新。

第四、我们服务队在一起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却建立了非常棒的友谊!我们一起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但我们确实快乐的,我们一起工作、一起休息、一起吃饭,相互帮助。感觉这种感觉很棒,很难得。这几天虽然很累,但收获了这番友谊,是值得的!

第五、当代的大学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以更好地把自己培养优秀的社会人才。如今大学生整体缺乏社会实践能力,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一方面学校要把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放在突出的位置,并不断创新手段和提供条件。另一方面大学生个人要树立社会实践意识,锻炼并提升各项素质,给自己创造实践机会,积极适应社会。当代大学生要不断地提高公共服务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作为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必须要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不能凡事以金钱、私利为目的。要知道是国家培养出来的我们,这片土地的人们育就的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努力学习,将苦奋斗,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这次活动将会为我的人生增添不少色彩,给我写下了第一笔。这次的经历也将为我的知识库充入新的资源,我将会好好利用它。我想以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很坚强的,我以后的人生路将会走得更为稳定。

暑期社会实践的目的,就是在学习之余,锻炼我们大学生的意志,提高我们的思想。我们通过在大学的学习,要尽快的成为对现代化建设有用的人才,适应社会新的需要。在学习期间,我们就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定的准备!

第三篇: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感想

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

经过这次的暑期社会实践,我感触良多,原来我可以跟小孩子们相处的很融洽,原来当一位称职的老师需要多方面的能力不仅仅是知识层面,贫困山区的学生的教育的条件之差,还有„„

以前我侄子小时候很调皮,令我感到无语无力,所以我对小孩子有点头疼。可是跟龙渡小学的孩子们们相处后,他们的天真烂漫、活泼乖巧、懂事好学让我很欣慰。我用真心对待他们,好好做好教育者的角色,而我的付出没有付之东流而是回报多多。课堂上他们认真听我讲课,离别时还送我自制小礼物,甚至走后还打电话给我,我真的和感动。这也坚定了我以后当个称职教师的决心。

这次“三下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当地教育状况的落后。

在这一个星期内,我负责给孩子们上英语课,当我真真正正的以一个老师的身份登上三尺讲台时,我知道了作为一名教师的神圣职责——灌输给学生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教会他们科学文化知识和为人处世的道理。特别是当孩子们用渴望知识的炙热的眼神望着我时,我更加深深坚定决心,我必须认真投入到育人教师这一角色当中,负起应有的责任来,我不能辜负孩子们的热切期望,我不能有辱教师的神圣地位,我不能!我不能!。面对学生们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我真的觉得自己是很幸福的人,所以我一直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并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努力工作,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在远离家人、朋友和的支教日子里,我遇到过许多的困难,也经历过很多次的挫折,人地生疏的孤独与无助,生活习惯的改变,但我始终没有气馁。

上过课后,我深感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城市学校里的学生与农村学校里的学生接受的教育真的相差太大了。城市学校的教学资源是那么的齐全,无论是教师队伍质量这软件设施或是电脑配套等硬件设施都是一流的。反观农村学校,好的教师都去城市了剩下的就留在农村学校了,师资质量自然差;硬件设施更是不堪入目,什么多媒体教学设施影子都没有,有些甚至连教师都没有办公电脑。当城市里的孩子听着老师弹着钢琴学歌儿时,农村里的孩子只能一句一句跟着老师清唱老的过气的歌曲;当城市里的孩子们课间时间在标准运动场玩耍时,农村里的孩子只能在荒草地里摸爬玩着最原始的游戏„„这些就是差距。在起跑线上,农村孩子就已经落后了,再想想剩下的人生路程,差异不断,只能使农村孩子越来越„„

淳朴的民风、懂事的孩子

而去孩子们家家访时感触也是良多的。记得当我们说会家访时孩子们是多么热情、渴望啊,没轮到的孩子总是在问“老师,你什么时候到我家呀?”。而到了孩子家时,与课堂上那腼腆课下那顽皮的他们骤然不同。他们都很热情,一到家就斟茶递水的,好不懂事哦!这些还不止,他们有的要照顾弟弟妹妹、爷爷奶奶,有的要帮忙做家务,10多岁的孩子已经几乎会做所有的家务活了——洗衣服、煮饭、扫地„„真心觉得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啊,想当年我也是这样来的。而看看城市里的孩子,哪个不是家里的小皇帝、小祖宗,他们都是家里人的宝贝,疼都来不及哪儿会让他们干活儿呢,都把最好的给他,就怕他们不开心。

当然,家访和调研走访这一块也让我学到不少东西。礼貌用语是首要的,其次就是交谈技巧,要让对方信任你并且言无不知是一种能力。同时,农村村民生活真的很艰苦,他们文化水平并不高,这就注定了他们所从事的基本上是有苦又累报酬又低工作,又或者是在家务农。还有就是,当地的民风很淳朴,村民都热情好客,当得知我们是去龙渡支教的大学生,他们都身怀感激之情,对我们招呼周到,令我们宾至如归。

这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值得每位参与者回忆,都是我们人生中的一笔财富。人总是在实践中成长的,经过这次活动,我想每一位队员都会有所收获,一份与孩子们的情谊、一份朋友间的齐肩奋战、一次难忘的人人生经历、一次锻炼自我的机会„„

第四篇: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农民工生活状况和孩子受教育情况的调查

实践摘要

我居住的小镇上有来自云南各县的农民工,他们为生活奔波忙碌,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孩子的受教育情况令人堪忧。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个特殊群体,我志愿当了一名当地希望幼儿园的教师。这所当地收费中等的幼儿园,收纳了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在教孩子简单英语的同时走访孩子的家长。调查中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和社会的关怀对这个群体的重要性。

实践背景

身为农民工子女的我特别关注镇上来自各县的农民工人,他们住房租最低的房子,破旧阴暗潮湿。他们为生活奔波忙碌,做最苦最累的活,那最少的工钱,养着很多的孩子。我深切的体会着生活的艰辛,同时又对实惠心存深刻的感激。身为大学生的我强烈意识到自己应该为这个群体做点实事,对社会有所回报。在父亲的帮助下我当了希望幼儿园的志愿老师,从孩子身上看这个群体,这样家长不会又太多疑虑,能更好的与家长沟通。

实践意义

我们的祖国在迅速的向前发展,人们的生活蒸蒸日上,而农民工们却背井离乡,带着孩子四处奔波飘荡,被发展遗忘在身后。他们是发展的基石,是发展的功臣,却被社会遗忘。他们没有文化,让孩子接受教育的意识薄弱,长久下去会给社会进步造成阻碍,甚至会成为社会安全的巨大隐患。关注这个群体,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给他们帮助,实现共同发展,这样我们的社会才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我们的国家才会稳定强大。

实践内容

上课时间和孩子们一起玩耍一起学习,孩子们早上8:30送到学校,下午4:30有家长亲自接走。孩子们的世界天真烂漫,而那些来自农民工家庭的孩子,稚嫩的笑脸后已经能看到隐约的成熟。在这样的环境里,没有嘲弄没有欺负,从小教育孩子们相互尊重相互爱护,我们的世界将会多么美好呢?

下午家长来领孩子时,几个孩子的家长总是来的很晚,他们实在太忙。在和家长的接触种发有写家庭有很多孩子,当问起是否知道计划生育政策时,他们的回答让人震惊。在一位家长的家乡,计生办的人到村子里查户口时,全村不管老少男女都会拿着锄头棒子赶走他们,砸坏了车的挡风玻璃,打伤了计生办主任。导致计生办的人不敢管,很多孩子没用户口。这些孩子怎么办?没有户口不会被社会承认,不能念初中,高中,不能办身份证,那他们长大了呢?不能合法结婚,他们的孩子也不会被社会承认。这样恶性循环后果不堪设想。因为抓计划生育,现行的法规对超生的家庭罚的很重,要落下户来一个户头至少要花两万。这么多孩子,哪里来那么多钱。唯一行得通的办法是,针对这些群里制定特殊的政策,宽大接纳这些已经出生的孩子,加大计划生育宣传力度,让计划生育观念深入人心。

走访中发现几乎所有家长给孩子接受教育的意识很差,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有没能力上大学,读个初中高中没用,还不如从小学挣钱,有写孩子的哥哥姐姐已经小小年纪就走人社会,孩子受教育最高程度是初中,很多孩子没进过学堂。有的家长在亲戚的怂恿下竟然答应让孩子结对到市里乞讨。大多数家庭无力支付孩子的学费,更多的家庭仍然有很深的重男轻女的思想,不愿意让女儿读书。对父母进行教育很迫切。然而农民工都不是本地人,政府不愿意找麻烦不管,把这些人故意遗忘。行得通的办法是,教育局针对这些孩子制定专门政策,应许孩子们上学,免除学杂费,生活费自理。这样家长看到社会对教育的关注,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自愿送孩子上学。

然而现在这些急需做出行动的政府部门却没有注意到这个特殊的群体。调查中发现这群人本身有躲藏心理。人生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们都尝尽了,只能选择躲避的方式活着,给自己和孩子造成心理阴影。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不能抛弃弱势群体,我们应该敞开胸怀接纳他们,用宽容和关怀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实践总结

金钱和名誉固然惹人却经不起时间的冲刷不是人生唯一的追求,真正为别人做些实事才是真正值得最求的目标,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一个人的力量太小,我深切的体会到了。云南高校里学习的同学们,在外学习的同胞们,我们需要一起努力。

第五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_会计暑期实践报告

会计暑期实践报告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转眼间暑假又过了,又迎来了充满挑战新学期。本人在明林物资贸易中心的会计部进行了社会实践学习,以下是本人此次学习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明林物资贸易中心的会计部并没有太多人,设有一个财务部长,一个出纳,一个会计员,而教导我的是老会计明姐。刚到会计部明姐就叫我先看她们以往所制的会计凭证。对于凭证也就一扫而过,总以为凭着记忆加上大学里学的理论对于区区原始凭证可以熟练掌握。也就是这种浮躁的态度让我忽视了会计循环的基石——会计分录,以至于后来明姐让我尝试制单的良苦用心。于是只能晚上回家补课了,把公司日常较多使用的会计业务认真读透。毕竟会计分录在书本上可以学习,可一些银行帐单、汇票、发票联等就要靠实习时才能真正接触,从而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别以为光是认识就行了,还要把所有的单据按月按日分门别类,并把每笔业务的单据整理好,用图钉装订好,才能为记帐做好准备。

制好凭证就进入记帐程序了。虽说记帐看上去有点象小学生都会做的事,可重复量如此大的工作如果没有一定的耐心和细心是很难胜任的。因为一出错并不是随便用笔涂了或是用橡皮檫涂了就算了,每一个步骤会计制度都是有严格的要求的。例如写错数字就要用红笔划横线,再盖上责任人的章,才能作废。而写错摘要栏,则可以用蓝笔划横线并在旁边写上正确的摘要,平常我们写字总觉得写正中点好看,可摘要却不行,一定要靠左写起不能空格,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摘要栏被人任意篡改。对于数字的书写也有严格要求,字迹一定要清晰清秀,按格填写,不能东倒西歪的。并且记帐时要清楚每一明细分录及总帐名称,不能乱写,否则总长的借贷的就不能结平了。如此繁琐的程序让我不敢有丁点马虎,这并不是做作业时或考试时出错了就扣分而已,这是关乎一个企业的帐务,是一个企业以后制定发展计划的依据。

所有的帐记好了,接下来就结帐,每一帐页要结一次,每个月也要结一次,所谓月清月结就是这个意思,结帐最麻烦的就是结算期间费用和税费了,按计算机都按到手酸,而且一不留神就会出错,要复查两三次才行。一开始我掌握了计

算公式就以为按计算机这样的小事就不在话下了,可就是因为粗心大意反而算错了不少数据,好在明姐教我先用铅笔写数据,否则真不知道要把帐本涂改成什么样子。

从制单到记帐的整个过程基本上了解了个大概后,就要认真结合书本的知识总结一下手工做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明姐很要耐心的跟我讲解每一种银行帐单的样式和填写方式以及什么时候才使用这种帐单,有了个基本认识以后学习起来就会更得心应手了。

除了做好会计的本职工作,其余时间有空的话我也会和出纳学学知识。别人一提起出纳就想到是跑银行的。其实跑银行只是出纳的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和出纳聊天的时候得知原来跑银行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熟知每项业务要怎么和银行打交道以外还要有吃苦的精神。想想寒冷的冬天或者是酷暑,谁不想呆在办公室舒舒服服的,可出纳就要每隔一两天就往银行跑,那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除了跑银行出纳还负责日常的现金库,日常现金的保管与开支,以及开支票和操作税控机。说起税控机还是近几年推广会计电算化的成果,什么都要电脑化了。税控机就是打印出发票联,只要稍微懂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就很容易掌握它了。可是其中的原理要完全掌握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于是我便在闲余时间与出纳聊聊税控机的使用,学会了基本的操作,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也不会无所适从,因为在学校学的课本上根本就没提过这种新的机器。

是的,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是最基本的知识,不管现实情况怎样变化,抓住了最基本的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如今有不少学生实习时都觉得课堂上学的知识用不上,出现挫折感,可我觉得,要是没有书本知识作铺垫,又哪应付瞬息万变的社会呢?经过这次实践,虽然时间很短。可我学到的却是我一个学期在学校难以了解的。就比如何与同事们相处,相信人际关系是现今不少大学生刚踏出社会遇到的一大难题,于是在实习时我便有意观察前辈们是如何和同事以及上级相处的,而自己也尽量虚心求教,不耻下问。要搞好人际关系并不仅仅限于本部门,还要跟别的部门例如市场部的同事相处好,那工作起来的效率才高,人们所说的“和气生财”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也是不无道理的。而且在工作中常与前辈们聊聊天不仅可以放松一下神经,而且可以学到不少工作以外的事情,尽管许多情况我们不一定遇到,可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底,也算是此次社会实践的目的了。

上一篇:总经理每天必须做的事下一篇:住建局规划股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