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人选个人事迹

2022-07-17

第一篇:推荐人选个人事迹

“星级少年”推荐人选事迹材料

赵某某,男,14岁,xx一中初

一、某班学生。他的小学前五年是在农村度过。父母忙于农活,知识有限,所以他从小便学会了独立,从来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不麻烦他人。每天放学回到家里,他都抓紧时间高效、高质的完成作业,然后帮助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甚至收拾秋时,他还能为辛劳的父母做上一顿不丰盛但热气腾腾的饭菜!

农村的教育相对来说还比较落后,小学阶段没有开设英语课。为了象城里孩子一样接触与认识英语,他更是吃了不少的苦!每一个周六周日,当其他的同学们尽情的玩耍嬉戏的时候,他却抱着那本视若珍宝的英语书在象初三的小叔学习,请教!正是他的这份自强不息,好学肯学的精神,使他转学来到县里后,各科成绩也一直排在前列!

虽然家境困难,他依然能够乐观的面对生活,面对人生。他懂得母亲的辛苦,深刻体会到父亲抚养自己的艰难!所以他从不乱花一分钱!从不与同学攀比吃穿!他通常穿的就是那身校服,唯一的零食也就是母亲在天热时为他买的一块雪糕。为了节省开支,在二小上学时,他还瞒着妈妈走着去上学,把做公交的钱省了下来!后院的阿姨看见了告诉了妈妈。妈妈很生气,可望着他捧出的那一大把的零钱,妈妈心疼的哭了!

无论在哪一方面,他都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刚转到二小读书时,由于农村的学校不重视练字,所以他的字写的不好!“学习成绩优秀,字也得写的漂亮啊!”班主任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却深深的刺痛了他!他不服气,决心也要写一手好字!于是,他去书店买来了10元一本的楷书字帖,每天一有空闲便抓紧时间练字。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不仅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他的字还多次被老师张贴在评比栏中展示!

就是这股不服输的劲儿,使他有了刻苦钻研的精神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勇气!在小学,无论是在期中还是在期末的抽测,还有六年级的全县统考,哪一回都少不了他!而且每一回都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捧回了一张张奖状!

走进一中,他是一名初中生了!他更加自主认真的学习,团结同学,做老师的好帮手!平时在学校里,每逢打扫卫生,班里值日,他总是一马当先,不怕脏不怕累!班里开展什么活动,他也积极参加,出谋献策。14岁的年纪,他已经能够理解老师的辛苦!他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他记得老师的每一句教诲,也常常因为老师的信任与鼓励而激动不已!他关心老师,听老师的话,认真负责的对待老师交待的每一个任务!

相信,自立自强的他,一定会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从小就养成的良好习惯,也一定会送给他一个更加精彩的明天!

第二篇:劳动奖章推荐人选事迹材料

劳动奖章推荐人选某某某

先进事迹材料

入迷是成功的基础。 一个对事业入迷的人,必然是一个勤奋的人,肯于吃苦的人。

在兴华公司,就有一个入迷事业、痴迷纸板的人。他就是纸板车间主任某某某。工作8年来,他多次被评为公司技术能手,2004年以来连续四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2009年荣获公司特别贡献奖。

一、某某某的笔记本。

某某某的笔记本,也可以说是他个人学习的“数据库”,是他个人学习的轨迹。一有时间,他就打开笔记本进行思考,反复琢磨如何提高纸板的抗压,还能降低生产的成本。有一次,公司客户蒙牛集团采购部的一位同志随口问某某某蒙牛纸板的生产情况,某某某不仅全面介绍了蒙牛所需纸箱的各项物理指标,就连使用的原纸型号及特点都细致的进行了说明,那位同志很惊讶。至今,他的笔记本上还在不断新增着各类纸的情况。笔记本的故事是某某某勤奋学习的最好见证。

二、苦学是某某某的学习信条,破难是某某某的工作准则。某某某2003年参加工作,3个月的学徒期,他一个月就出徒,3个月独立顶岗,不到一年时间就担任了电脑主机手,2005年被公司任命为纸板车间副主任。期间,他以汗水做代价,以压力为动力,用智慧去描绘,在成材的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09年时,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一年,他给自己订了二个目标:一是产品合格率100%;

1二是产品损耗率低于4%。某某某凭借着强烈责任心和一丝不苟的作风,在他生产的每一笔订单上都实现了这2个目标。

三、别人不敢想的,他敢于想;别人做不到的,他却做到了。在浩瀚的包装海洋里,某某某搏击了近8年,获得了许多包装研究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正是基于丰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某某某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想、敢于做,在创新中提升了工作价值和生命价值。在包装研究的迷宫里,某某某敢于打破前人定势思维,纵横驰骋,走自己的路。

学习创新永无止境,某某某面对新的知识和技术,像小学生一样谦虚肯学。近年来,公司先后引进国内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某某某面对新形势,积极转变观念,努力学习综合包装技术,使纸板知识和综合包装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促进自身工作能力提高。某某某对工作的苦学钻研、执着创新的精神,赢得了公司广大员工的敬重。2

第三篇:天津市道德模范推荐人选李峰事迹

李峰,男,汉族,20岁,共青团员,天津海运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11级1班学生。现任天津海运职业学院院学生会主席兼宣传部部长、系学生会副主席、软件班班长。曾于2011-2012学年度被评为“天津市三好学生”并荣获2011-2012学年度国家奖学金,被天津市团市委授予2012年天津市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称号;在2012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获得天津市二等奖;被学院授予“拾金不昧模范”、“感动校园十大人物”、“军事化管理优秀个人”、“优秀青年志愿者”、“优秀共青团员”、“优秀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学生干事”等众多荣誉称号。在院系各级竞赛中,屡次荣获各项殊荣!

我出生在安徽省萧县的一个农民家庭,父母亲都是农民,家中经济靠务农为主要生活来源,父亲由于车祸导致左手不能干重活,母亲身体不好,长期吃药,奶奶年迈,家庭基本无额外收入,加上现在上了大学,给家庭经济上带来了很大的负担,我深知父母的不易,在生活中,我坚持节俭朴素为准则,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以责人之心责己。刚入学时,我常常只吃半份米,一样菜,曾受过各种眼光,有怀疑、又冷漠,但这一切的目光并没有影响我的信心,虽然我是贫

困生,但我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平时积极和同学交流、沟通,和同学融洽和睦地相处,积极帮助同学,不仅有我班的同学,还有其他班的很多有困难的同学都愿意与我的谈心。生活中我建立了很好的人际关系,在自己的真诚付出下,得到老师、同学们的认可和支持。

在思想上我积极要求进步,时时以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标准来要求自己。曾于2010年11月当选共青团安徽省宿州市第三次团员代表大会代表,并荣获市“优秀共青团员”勋章。在大一刚入学我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并成为11级首批入党积极分子,在此期间,我在2011年12月被推荐为院感动校园十大人物;记得在2012年 4 月,我在去月坛的路上捡到一装有5600元现金及各种证明的档案袋。我没有丝毫犹豫,立即交予警察联系失主,经过几个小时的等待,失主赶到,失主拿出现金以表感谢,被我婉言谢绝,看到失主已经认领了自己的财务,眼看围观的人群越快来越多,我悄悄离开了人群,后来得知,原来是一名山东籍父亲带着身患重病的孩子来天津求医的救命钱,失主为感谢我,以了却心愿,特向我院送来感谢信及“拾金不昧 品德高尚”荣誉锦旗一面,对此我被授予“拾金不昧模范”称号,受到院领导表彰。这件事我看的很平常,既然我遇到了,就应该还给失主,换成其他同学也会这样做。事后有同学问我,有没有想过把钱自己拿走,5000块钱能买自己多少想要的东西,万一自己

被人骗了怎么办?说真的我真的没有想这么多,而如果不还这笔钱,我的内心将一生都会不安。记得父母从小教导我,人穷志不穷,不是自己的东西,一定不能拿!话虽少,但都透着父母最朴实的心!

大学一年来,我始终把学习当做第一要务,经过自己的努力,今年4月份在经过了系部、公司的层层筛选、考查后,我荣幸的成为北京新智感公司订单培养的对象。在今年9月,我积极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在三天三夜的比赛中,我和指导教师一起紧张计算、测试,加在一起睡了不足6个小时,正式到食堂吃了两顿饭,困了就在桌子上趴一会,饿了拿起面包啃两口,整整三天,我没有喊过一次累、也没有退缩。我们分工协作、默契配合、沉着应对,全力以赴去完成比赛。经过三个昼夜的苦战,克服重重困难,我们完成了竞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的代表队获得天津市二等奖。这些比赛使我开阔了眼界、锻炼了意志、提高了技能。黄天不负有心人,在系里老师精心教诲和自己的努力下,学习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1-2012学年度两次期末考试中均取得了专业第一名和年级第一名。

班级中,我担任班长一职。工作中,我处处敢为人先,率先做好骨干榜样,并组织了:“迎元旦暨学期班级总结联欢会”,学习雷锋主题座谈会、清扫公寓楼道卫生、缅怀革命先烈主题座谈会、观看红色革命电影、班级论坛座谈会、感恩

母亲节、班级徽标设计大赛等共五十多项团日活动。从前我从没有当过班长,来到大学,自己却做了班长,虽说我没有经验,但我有一颗努力进取的心,自己同时又是院学生会担任主席兼宣传部部长一职,经常一下课,我就会先跑去辅导员办公室询问每天的事宜,再急忙跑到院团委问询院里工作,还要提前为老师拿钥匙、提前整队等等,经常一趟跑下来,也就到了集合站队的时间,饭吃不成,还要再跑回宿舍换书,有时甚至连换书都要让同学帮着带来,同样是一个书包,我的书包总是满满的,除了自己的课程书本,其余全是各种文件通知等,自己的笔记本就有三本,一个是用来记班里的工作,一个是用来记系里的通知安排,一个是院里的工作笔录!就这样日复一日,一百元的饭卡,花了两周自己都没用完,每天一早就起床离开宿舍,晚上忙了,宿舍静宿才回去,每次都要打搅阿姨,回到宿舍,舍友都早已睡下!不敢有任何响声,生怕影响到同学休息。感觉自己沾到枕头就能睡着,同宿舍的兄弟常说:班长每天比国家总理都忙!我也就一笑而过,其实我怎又会不知,累的感觉!但当每天看着自己的工作确实为同学们服务了,我感觉我做的一切都值了!因为我是班长,这是我的责任!

今年6月23日—29日期间,我积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志愿者服务工作,接待来自青海、甘肃两省少数民族地区来津汇报演出代表团!在做志愿者的日子里,我与青

海省藏族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大赛结束后,他们藏语为我唱了一首《朋友》,我们紧紧相拥在一起,临别时他们还为我献上了神圣洁白的哈达!这在藏族习俗里是对佩戴人的尊敬与爱戴!暑假期间,为进一步加强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重要指示和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指导精神,我先后在暑假期间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走访身边的优秀党员干部、进社区 走基层文化活动、看望农村留守儿童、爱心资助贫困学生、深入工厂企业体验实践六个方面进行社会实践,其中,在看望农村留守儿童的那几天里,一张张渴望有人和他们玩耍的脸庞,一双双想念父母的眼神,孩子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这次亲身体验实践,确实达到增长才干、积累经验的目的。此次暑期个人社会实践:被天津市团委授予2012年天津市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称号!

时光飞逝,一年的大学生活在弹指之间飞去。回首走过的路虽然没有想象中的华美和温馨,却同样充满了欢声笑语,谈不上什么成功,但于我已经满足。有人问过我怎样去平衡学习和课外活动的关系,我觉得没有设什么指标和尺度可讲,我们做每一件事都认认真真地去做,兢兢业业地付出,就可以把所有的事做好。也有人问过我大学最重要的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时刻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和做这件事的价

值。这一年中,我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深知,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但今后,我将继续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把握机会,投身到学习和工作中去。亲爱的同学们,摆在你们面前的道路很多很多,且每一条都是那样宽阔美好,只是需要你们用勇敢的胆识和精诚的努力去闯荡和开拓。在此,我要特别感谢领导的大力培养和老师们在专业方面的深入指导,以及同学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给予我的支持和帮助。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以更加严格的标准和要求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以求有更加优异的表现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社会。

大海不择细流,固能成其深。泰山不让寸土,固能就其高。任何东西都是在不断的为了使命在努力着!为了理想在奋斗着!而学生的使命是搞好学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以百倍的信心和万分的努力去迎接更大的挑战,用辛勤的汗水和默默地耕耘谱写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在接下来的日子,我将用心去拥抱自己的大学生活,让前路一切美好的憧憬和所有青春的誓言在我不竭的心泉里精神永驻,清水长流。

第四篇:全省第八届孝星拟推荐表彰人选主要事迹

(排名不分先后)

1. 李雅婷主要事迹

李雅婷,女,56岁,蚌埠市禹会区金域社区居民。长期以来,李雅婷照顾三位

八、九十岁的患病老人,邻居们常赞不绝口。2017年李雅婷因孝老助老被评为“蚌埠好人”,市文明家庭成员,省书香之家成员,连续三年获得“优秀公务员”称号。

一、漫漫送饭路。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里三位老人已经衰老,多种疾病缠身,生活不能自理。夫妻又各自有自己的工作,只能一边工作一边照顾三位老人的生活起居。以前由于分居两处,一日三餐,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雷打不动地送饭,而且要趁热送。不管刮风下雨,寒冷下雪,天热酷暑,从不间断。离老人住处相隔十几里路,骑电动车单程就要

三、四十分钟。天天往返几十公里,特别是冬天,天不亮就要顶着严寒送饭。晚上送完饭到家已经

六、七点钟了。吃尽了辛苦,受尽了磨难。电动车都换了两个,有时车在半路出故障,就硬推着车送饭。一次下大雪送饭,电动车滑倒了,人摔在雪地上,两颗门牙磕在路牙石上,摔掉了,满口是血,十分疼痛。仍坚持把饭送到。有时,老人住院,医院饭菜不合口味,李雅婷又多送一处饭,又增加了负担。但李雅婷坚定信念,不能让老人挨饿。这是做儿女最基本要做到的。几年来李雅婷为老人送饭骑车骑了

六、七万里路。邻居们都说:“小妹(李雅婷小名)做得真好啊,真是个大孝女”。

二、殷殷孝女情。李雅婷父亲患有多种疾病,最厉害的是老年痴呆症。经常有摔打东西、打人、乱跑、臆想等症状。李雅婷的两个哥哥不幸先后去世,李雅婷实际上成了独生子女,一有状况就是她上去处理。不知挨了多少误打,经常是鼻青脸肿。有时半夜从床上滚落到地上,不能动,又打电话来。经常是半夜骑车赶去。其父身体又重,又不配合。李雅婷费尽力气,连拖带拉弄上床,腰都累坏了。忍痛坚持,现不能走长路。大小便弄得全身都是,身上,屋里异味难忍,李雅婷为他洗身,洗衣。李雅婷母亲患眩晕病,一犯病就瘫倒在地,不省人事。李雅婷经常求医问药,买来许多药品和营养品,蛋白质,微量元素滋补身体,买来三万多元的按摩仪器为其按摩,买了净水器,空气净化器。还常带母亲去张公山公园十指相扣地散步,排遣她心中的紧张情绪。这样做,的确起到了效果,病情稳定了。为了就近照顾三位老人的生活起居,我们在老人住的地方租了一套60平方米的老旧小屋(老人在二楼,我们在三楼)。在心理上和生活上,老人们十分放心,病情又好转了很多。

三、拳拳儿媳心。婆婆九十六岁了,因各种原因,跟她们共同生活。李雅婷待婆婆如同亲生母亲,尽心尽意,十分孝顺。婆婆是南方人,喜欢吃南方菜。就从网上学习各种南方菜品,饭尽量做得软一些。哪怕自己不喜欢吃软的饭菜。老太太爱干净,经常要洗澡。李雅婷就带着婆婆和母亲两位老人到外面澡堂洗澡。穿、脱、洗、擦、搓一样都不少。两位老人洗过了,自己已经累得直不起腰(在伺候父亲时,腰就累坏了)。其中的辛苦自不必多说。就连澡堂的服务人员都说:“我们只见过两个年轻人带一个老人洗澡的,没见过一个人带两个这么大的老人洗澡的”。婆婆爱整洁,经常要理发,洗衣。到外面理发又不方便,就买来理发工具,向理发师学习,自己在家给婆婆理发。婆婆每次理后都十分高兴,经常向别人称赞儿媳。婆婆年龄毕竟大了,患有轻微痴呆症,经常幻觉。李雅婷就十分耐心地听她絮叨,与她交流,不厌其烦地听她讲那过去的事情。婆婆有时身体不好,特别是冬天。李雅婷就带婆婆到医院看病,吊水,送饭,陪守。别的病人、医护人员都以为是女儿呢。得知是儿媳,大家都十分赞扬,说真是好儿媳。李雅婷的事情蚌埠报社,蚌埠电视台,文明网先后报道,并被先后评为“禹会好人”和“蚌埠好人”。

四、常办助老事。去年,李雅婷和丈夫都先后退休了,时间也相对多了一些。她们深知,家里老人生活不容易,社区的孤寡老人生活也会遇到各种困难。想到这儿,她们决定一家三口共同来做助老公益活动,各自发挥自己的所能,为社区老人

做力所能及的公益服务。于是在社区信息平台上发布,并制作一些宣传牌张贴在社区里,写明帮助项目和公益电话。孤寡老人一有状况就可以拨打电话,她们第一时间赶到。一家三口进行了分工,李雅婷负责生活类,丈夫负责文化类,儿子负责法律咨询类,受到社区居民的称赞。

同时,她们还抽出更多时间,帮助十三处敬老院建立了长期的公益助老联系,免费理发、寻医问药等。还帮助敬老院建立“晚霞书屋”,免费提供图书、棋类、书法等服务,免费教学。

2. 韦正仙主要事迹

韦正仙,女,46岁,蚌埠经开区长淮卫镇汪庙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丈夫去世后,她本可改嫁,但为了体弱多病的公公、婆婆,她关闭了个人情感的大门,留在夫家继续当媳妇尽孝。在公公、婆婆眼中,她既是媳妇,又是女儿。蚌埠《淮河晨刊》曾以“强忍丧夫之痛,好儿媳韦正仙——照顾重病公婆六年从不言弃”为题报道韦正仙事迹。

一、敬老孝老 用孝心温暖家庭。六年来,韦正仙雷打不动的执行着一份时间表: 6点起床给公婆和孩子做早饭,为公公换洗衣服、喂药,晚上再给公公洗漱、剪指甲、按摩。老人的每顿饭,她都一勺一勺地喂,一顿饭下来,往往需要半个小时。这些年来,主要是韦正仙负责照顾公公,婆婆则“打打下手”。

时钟拨回到2012年。那一天早晨,韦正仙刚将两个孩子送上学,突然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告诉她其丈夫在南方跑车时“出了点事”,让她带着结婚证、户口簿尽快赶往广东。听到这里,韦正仙瘫坐在地上。“如果只是伤了、残了,怎么都不会让带结婚证、户口本,我当时就意识到,肯定是人不在了。”韦正仙抹着眼泪,后来发生的事情自己记不清、也不愿意提起,只知道“家里顶梁柱塌了”。 丈夫活着的时候,韦正仙的日子过得很滋润。两口子一个主外、一个主内,韦正仙负责伺候老人、孩子,丈夫外出跑车负担全家的生活开支。丈夫勤劳,妻子勤俭,日子红红火火。家里先后盖了两栋两层小楼,在村里算是富裕户。

“人一走,我的好日子就到了头,既要挣钱又要照顾家。那个时候两个孩子还小,我每天忙里忙外,多少次都想跟他一起去了算了!”喂完了粥,公公逐渐安静下来,韦正仙将碗洗干净放在床头,握住他的右手,将婆婆换下来歇一歇,她叹了口气对记者说:“但我公婆就这一个儿子,我是唯一的儿媳妇,没办法,这个家只能我挑起来。”

“公公婆婆失去唯一的儿子,白发人送黑发人,那种痛苦无法想象。”韦正仙说,为了不让公公婆婆难过,她强忍着失去丈夫的痛苦,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安慰公公婆婆,希望两位老人尽快从悲伤中解脱出来,“我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在房间偷偷哭。”

尽管韦正仙做了最大努力,公公还是支撑不住,先垮了。从年轻的时候起,公公的身体就一直不好。儿子的意外去世,更是摧毁了老人的健康。此前,他还能在村里遛弯,儿子走后,老人再也离不开轮椅。几年前的一次意外摔伤,又让老人患上脑出血,从此这个病便一直折磨着他,经常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2016年,公公又被诊断出患上阿尔兹海默症,生活彻底无法自理。

长期受病痛折磨,公公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稍不合心意就摔东西。有时,韦正仙刚将碗端到公公的手边,老人试了一下温度,抬手就把碗摔了出去,但韦正仙总是宽容以对。她说,自己也有儿女,能够理解老人的痛苦,“觉得他特别可怜,我怎么会跟他计较?”

屋漏偏逢连夜雨。2015年,公公摔伤了腰椎,一动就疼得叫个不停,可总是躺着,不仅越躺越乏力,也很无聊。韦正仙得空就陪老人说话,帮老人换药、翻身,就这样无微不至地照顾了小半年,直到老人能重新坐上轮椅。六年来她用孝心温暖了两位老人的心,让这个寒风中摇曳的家庭迎来了希望与温暖。

二、勤劳坚强 用双手撑起希望。丈夫走的时候,韦正仙刚满40岁。这些年来,劝她“再走一步”的人不少,都被她拒绝了。忙得撑不住的时候,自己也想找个依靠,但是最终还是放不下这个家。

韦正仙家中的地不多,种庄稼每年只能带来二三千元收入。为了增加经济来源,韦正仙尝试着养鸡,从开始的十几只发展到如今的一百多只,经验技术愈发成熟。鸡蛋市场波动,有高峰,也有低谷,由于是散户,韦正仙对于市场的判断往往不够精准,生意差的时候,一个月收入只有七八百元。但她从来不在公婆面前抱怨,一向“报喜不报忧”。她说,老人帮不上忙,不能白白让他们担心,公婆身体健康就是对自己最有力的支持。

婆婆徐正兰眼眶泛红地说:“我们失去了儿子,但是还能有这样一个比亲女儿还亲的好儿媳,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安慰。”韦正仙则一再表示:“如果没有婆婆的帮助,我未必撑得到现在。”

徐正兰常年受心脏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所困扰,稍重一点的家务活都干不了。韦正仙承包了家里家外一应大小事务,尽量不让婆婆操心。每当她挽着婆婆出门,不知道内情的人总以为是女儿挽着妈妈。知情的邻里街坊无不羡慕说:“老李家娶了个好媳妇!”婆婆更是自豪地说:“我家儿媳妇待我们比亲闺女还好!”这些年,韦正仙早起赶到菜市场卖鸡蛋,卖完赶回去照顾公婆,打扫鸡舍,在她的努力下,生活渐渐有了希望。

人说家和万事兴,如果家庭和睦了,社会才能和谐稳定。韦正仙始终认为尊老孝老是子女应尽的责任,“我嫁到这个家里,就要尽到一个做媳妇的责任和义务,既然是一家人,就应该好好服侍老人,陪他们走完生命的路程。这样,我也没有遗憾。”韦正仙很认真地说。每个人都有老了的时候,韦正仙用她勤劳的双手,坚强和善良的心温暖支撑着这个寒风中的家。只要爱心无涯,孝心永驻,就能使每个家庭和社会充满正能量。

3. 万小苗主要事迹

万小苗,女,34岁,固镇县石湖乡康湖村村民。

一、12岁,勇敢面对生活磨难。34年前,刚刚出生的万小苗被万长团收养。万长团因小儿麻痹症落下右腿残疾,失去了劳动能力。他一生未婚,将这名抱养来的女婴视如已出,并将女婴取名“小苗”,希望她如禾苗般茁壮成长。

这是一个贫寒的低保家庭。幸运的是,养父和爷爷奶奶待万小苗如掌上明珠,平日里省吃俭用,再苦再累,孩子想要什么,都会尽可能去满足。亲戚送来好吃的饭菜,他们也会给孩子留着,自己就着咸菜简单对付。

万长团十分重视闺女的学习,尽管腿脚不便,仍然每天拄着拐杖送她上学,接她回家,无论严冬酷各,风雨无阻。亲戚朋友劝他,于脆让孩子辍学回家,还能帮着分担点家务,但这个提议每次都被万长团否定。他说,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上学是孩子最好的出路,再苦不能苦孩子。

“家里虽然穷,但我过得无忧无虑,他们很疼我,什么事情都不用我操心。”直到现在,万小苗回忆起童年,依然认为那是自己最幸福的一段时光。然而好景不长,在她12岁那年,奶奶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别说家务和农活,基本生活都无法自理。看着年过七旬的爷爷每天一个人拾掇十几亩农田,腿脚不便的父亲既要做家务还要照顾奶奶,还在上小学六年级的万小苗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辍学。

“他们为我付出了太多,是他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给了我一个家…… ”谈起家人,万小苗哽咽了,她告诉记者:“当时我的学习成绩也不好,想着既然将来读不出来,还不如早点回家帮着照顾我奶,他们更需要我。”

二、20年,柔弱肩膀扛起家庭重担。万小苗辍学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万长团陷人深深自责。他本就不是一个健谈的人,现在更加寡言抑郁,一天说不到两句话。他认为是自己拖累了孩子,“我要是能干些,她也不用受这个罪。”

“那个时候我爸不死心,总想‘逼’我回学校。但我走了,这个家丢给谁?”万小苗告诉记者,小时候,自已比同龄人瘦小得多。第一次拿起锅铲时,她跟灶台差不多高,踮着脚才能做饭、炒菜。做的第一顿饭,万小苗清楚地记得味道不怎么好,“最简单的菜饭,烧成了一锅子糊糊,只能说是烧熟了。”

做饭、洗衣服、收拾房间、照顾痴呆的奶奶……当同龄人还坐在教室里学习时,万小苗已经完全能够独立做家务,成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为了照顾奶奶,她每天早上6点起床,先帮奶奶换尿布、倒便盆,再打来水为老人洗脸、刷牙,给大家做早饭,全部弄好了才回屋洗漱,收拾一下自己。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又过了两年,万小苗开始帮谷爷做农活。每天天不亮起床,做完家务,胡乱扒几口饭,就要拖着比自己还高的农具到地里除草。由于年纪小,别人一个小时就能干完的活,她需花费两三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为了多做点活,她清晨就把中午的饭菜一并做好,留在锅里。自己则拎着一瓶热水、一个馒头下地干活,偶尔带点亲戚朋友送的咸菜都觉得美味。

每次,她一直劳作到天黑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连口水也来不及喝就围着灶台又忙活起来。等所有人都睡下,她还要为大家洗衣服。数九寒冬的天气里,因为舍不得用热水,万小苗的双手长满冻疮,但她从来不在长辈面前叫苦,默默承担起了与自已年龄不相符的生活重担。

奶奶的病情时好时坏,这让万小苗最为揪心。有时,她干脆睡在奶奶床头,方便夜里为老人翻身、起夜、擦洗,很少睡个囫囵觉。偶尔奶奶清醒的时候,抱着孙女直抹眼泪:“苦了你,是奶奶拖累了你。你晚上就别起来了,好好睡一觉吧。”万小苗则摇摇头说:“放心,我没事,我能坚持。”

三、感恩,将大伯接回家照顾。2011年4月,奶奶握着孙女的手离开了人世。91岁高龄的爷爷大受打击,缠绵病榻,精神头一日不如一月。

此时,万小苗已经有了一儿一女。丈夫万春光感佩妻子的孝心,不仅没有嫌弃老人,还和她起承担了照顾老人的重任。为了给爷爷增加营养,万小苗和丈夫省吃俭用,给爷爷买保健品,为老人和孩子们“开小灶”,两口子则用剩菜剩饭简单对付一下。

只要得空,万小苗就到爷爷的屋里坐坐,陪老人说话,将村子里发生的趣事说给老人听,为老人解闷。万小苗说:“他未必听得明白,就图个高兴,这就够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爷爷的病情得到了控制,精神也好了很多。

经历了种种不幸和痛苦,万小苗十分懂得感恩。两年前,爷谷去世。就在周围人以为万小苗终于能够喘口气时,她又做出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将年过七旬的大伯万长伟带回家照顾。“这几年,大伯家里总出意外,儿子、儿媳都不在了,只有一个出嫁的闺女。他一个人在家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看着让人心疼。”万小苗说:“小时候,大伯对我们很好,经常过来帮着做活。现在他出了事,身体又不好,我哪能不管?不过是多副碗筷,多洗一身衣服而已。只要大家都还在,我就应该知足。”

如今,万小苗既要照顾一双儿女,又要照顾养父和大伯,既要下地干活,又要抽空到厂子里做工,整日里忙得团团转。去年年初,家里新盖了两层小楼,但因为资金不到位,盖盖停停,一直拖到了现在,全家人至今还住在老屋。但在万小苗看来,这些都不是问题,日子正在一天天变好。儿女懂事孝顺,学习成绩优秀,她和丈夫互敬互爱,生活虽不富裕但和谐美满。

“我从小就知道自己的身世,他们从不瞒着我。但在我眼里,他们就是我的亲人,唯一的亲人。”万小苗说:“我刚生下来,三位老人就收养了我。没有他们,我早就不在这个世上了。他们的恩情,我一辈子也还不完,为这个家做任何事我都不后悔。”

第五篇: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拟推荐人选基本情况和简要事迹

江西省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拟推荐人选基本情况和简要事迹

任军,男,1974年9月出生,江西农业大学猪遗传改良与养殖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二级)。主要事迹: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猪生产大国。2014年,我国生猪出栏7.35亿头,猪肉总产量5671万吨,占全球总量的一半和我国肉类消费总量的62%。然而,我国商业生产的核心种猪长期依赖进口。因此,开展种猪遗传改良研究,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猪种是国家战略需求。

面对这一需求,被推荐人自2004年2月德国博士毕业归国,12年来一直坚持工作在国内经济和科技欠发达地区,专注于种猪遗传改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与黄路生院士一起,累计指导40余名博、硕士研究生,其中15人考取美、欧和国内知名学府的博士或开展博士后研究,1篇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提名奖,多篇论文入选江西省优秀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

在学科建设方面,作为实验室副主任,协助实验室主任黄路生院士,把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发展为全国生猪领域唯

一、江西省首个独立组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猪遗传改良与养殖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江西省国家级研

发平台建设的历史性突破。此外,实验室还牵头组建了江西省第一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生猪良种培育及高效扩繁协同创新中心,为江西省高等学校教育改革起到了良好的先行示范效应。作为江西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点的骨干成员,为该学科建成一级博士学科授予权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设站学科,为团队成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科学研究方面,被推荐人与黄路生院士团队成员一起潜心科学研究、在种猪遗传改良领域取得多项被国内外同行所认可的创新性成果。被推荐人先后主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37篇。作为主要完成人(排名第二),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和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与团队成员一起,创建了抗大肠杆菌K88仔猪腹泻、增加肋骨数、优化健康脂肪酸组成等3项猪基因育种新技术,实现了我国种猪遗传改良研究的重要突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代表性成果“猪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的分离、克隆及应用研究”获2005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仔猪断奶前腹泻抗病基因育种技术的创建及应用”获2011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些成果推广应用我国20个生猪主产省,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养猪业的行业科技进步与发

展。在基础理论创新方面,在家猪基因组学研究方面取得原创性发现,首次在哺乳动物中发现古老种间杂交导致适应性进化的遗传学证据,改变了人们对哺乳动物适应性进化的认识。论文以全文的形式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遗传》(Nature Genetics),同时作为国际农业动物遗传育种研究的首例被该杂志在其博客评论网站进行专题介绍。

基于上述学术成绩,被推荐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先后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江西省首批“赣鄱人才555工程”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12)和“中国青年科技奖”(2013),是BMC Genomics, Heredity, Scientific Reports, Bioinformatics, Genetic Selection Evolution, PLoS ONE, Animal Genetics, Genomics, Gene, Mammalian Genome, BMC Genetics等多种国际学术期刊的审稿人。近5年来,先后应邀在第11届世界畜牧生产大会和9次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担任第34届国际动物遗传学会大会报告主持人(Coordinator),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良好的学术声誉。

刘成梅,男,1963年7月出生,南昌大学食品学院院长、

教授。主要事迹:

刘成梅同志长期在食品科学与技术领域一线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刘成梅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有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能够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服从工作单位党政决策和工作安排,具有维护单位稳定发展的大局意识和政治纪律,自觉维护单位领导班子的团结。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本着为师生服务的态度,工作热情高,责任心强,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注重发挥领导班子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坚持科学精神、恪守科学道德,带领全院师生奋勇向前,使得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教育部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名列第4名(江西省唯一进入前5专业)后,并且我校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为主的农业科学学科连续多年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今年1月20日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已经进入ESI世界排名前5‰,跻身世界一流学科。

刘成梅同志作为南昌大学食品学院的教授,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起榜样。钻研教学方式方法,主编了食品工程原理国家规划教材,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特色专业负责人,组织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认证,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培养了多名江西省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为我国食品科学与技术领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刘成梅同志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方面,始终工作在科研的

第一线,先后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6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12项,享受国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在J Agri Food Chem, Nutrition Carbohyd Polym, Food Hydrocolloid, J Cereal Sci等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0余篇,出版教材3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0余项。多项研究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且在企业实现产业化。相关研究成果如“早籼稻生产高品质蒸谷米集成技术”,“南酸枣深加工与产品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已经在中粮(江西)集团和江西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了科技转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陈日新,男,1956年11月28日出生,江西中医药大学灸学院 院长教授、主任医师。主要事迹:

陈日新教授是我省灸疗创新科研团队的带头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学重点专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江西省卫生系统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86年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获得硕士学位。毕

业后,由于在校期间的突出表现,安徽省教委、安徽中医学院以及其导师,都要求陈日新留在安徽工作。但是,陈日新义无反顾回到家乡,从此扎根于挚爱的红土地,为江西的医疗卫生事业奉献青春。他上下求索,20余年如一日,历经坎坷执着如一,用坚实的双脚开拓了热敏灸新疗法的广阔天地;他为人低调,默默奉献,用一片爱心培桃育李,用一片真心妙手回春。陈日新带领科研团队在临床中发现了透热、扩热、传热、非热觉等6种灸疗奇特现象,这是现代医学尚无法解释的神奇生命现象!历经26年艰辛探索,不懈努力,陈日新教授发现了灸疗特异性穴位-热敏穴位,创立了热敏灸新技术,显著提高了灸疗疗效;提出了“腧穴敏化”、“灸之要,气至而有效”、“辨敏施灸”等灸疗新理论,灸疗学科有了突破性进展。热敏灸不用针,不接触人体,无伤害、无痛苦、无副作用,在临床上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及缺血性中风等常见病、疑难杂症有着独特的疗效。历经26年科学研究的原创性科研成果“热敏灸技术的创立与推广应用”获得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评价:“热敏灸引领了灸疗学的发展”;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在2015年10月热敏灸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代表总会对热敏灸高度评价:“热敏灸是中医继承创新的重大成果,是中医临床研究的典范,对针灸事业的发展尤其对灸法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可估

量”。陈日新教授以高尚的医德、大医精诚的爱心,毫无保留地将热敏灸技术在全国推广应用,目前全国已有27个省、市、自治区500余家医院应用热敏灸技术,社会效益显著。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上,热敏灸成为参展唯一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医针灸原始创新成果。2011年开办了全球首家热敏灸医院。2014年江西省卫计委组建了全省热敏灸医疗联盟。2015年又开办了山东枣庄热敏灸分院与国外葡萄牙热敏灸分院。至今,热敏灸已经走出省门,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

刘季春,男,1960年3月出生,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二级教授。主要事迹:

自工作以来,恪守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尊重患者个人隐私与权利,因病施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遵纪守法,廉洁行医,顾全大局,严谨求实,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多次荣获农工党江西省优秀党员,担任农工党江西省委常委及南昌大学农工民主党主任委员,作为政治协商江西省委常委,提出的《目前卫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被评为2008-2010优秀提案。

从事心胸外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近30年,多次成功治愈心胸外科疑难、危重病症,率先在省内完成全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外科治疗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

大血管替换及腔内修复、马凡氏综合症、冠状动脉搭桥、急性心内膜炎急症换瓣和高龄心脏病等高难度手术,成功主持全省首例心脏移植术;担任江西省“两病”救治先心病专家组组长,指导全省先心病手术治疗;作为学科带头人,带领心脏大血管外科、胸外科分别成功入选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江西省临床重点专科;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0多名,指导博士研究生获2014江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主持承担国家及省级研究课题30余项,发表80多篇论文,其中SCI收录8篇,主编学术专著3部,3次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

作为分管科研副院长,积极组织申报各级各类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相继申请成立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士工作站”、“江西“海智计划”临床医学研究工作站”,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建一流转化医学研究院。积极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造良好申报平台,近年每年全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余项,领跑全省各大医院。积极推动科研成果产出,2015年全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发表论文602篇,其中SCI论文185篇,非SCI英文论著4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28篇(CSCD-C 92篇,CSCD-E 46篇,北大核心90篇),非核心期刊论文185篇,专著/译著14部,7项科研成果荣获2015江西省科技奖,占全省医学科技奖的“半壁江山”。

廖春发,男,1965年3月出生,江西理工大学二级教授。主要事迹:

廖春发同志热爱祖国,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为了钟爱的科教事业甘于清贫吃苦,不图名利。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均可到发达的省城工作,但该同志毅然放弃优良生活环境,回到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革命老区赣州(江西理工大学)工作。

该同志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多年来,他经常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管理工作中。连续三次获得江西理工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受到广大师生的称赞。其突出的业绩在同行中赢得了很好的声誉,先后担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一届冶金反应工程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

五、第六届稀有金属学术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国家铅锌锗技术产业委员会委员、全国稀土化学和湿法冶金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全国冶金工程与金属材料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评审专家、国家863项目评审专家、《江西理工大学学报》编委。

该同志长期从事有色金属冶金科研和教学工作,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先后进行了还原萃取法制取荧光级氧化铕,铥镱镥萃取色层分离等研究,有效解决了传统稀土提取技术的不足,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研究

开发的“串级萃取工艺参数优化设计及过程仿真系统”具有重大的指导价值,成果已转让南方稀土高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仅一家公司就取得直接经济效益680万元。开发出“无铜离子高电流密度银电解新工艺”并在江西铜业等公司产业化,为企业新增利润1.9亿元,整体技术国际先进,部分技术国际领先,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此基础上,2012年和2014年2次分别申报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均顺利通过了网评,并进行了复评答辩;作为主要成员研发了“球形、单晶、超细仲钨酸铵粉体的制取技术”并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获奖,成果在9家大型骨干企业推广应用,为企业新增利润2.1亿元;“从赤泥中综合回收稀土稀有金属新工艺”在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和山西分公司得到转化,与江西铜业合作的“铜闪速炉烟灰脱砷研究与应用”项目成功实施,均为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

在教学工作中,该同志注重言传身教,培养高素质人才。能及时把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将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坚持以老带新,对新教师进行指导和帮助,缩短了新来教师站稳讲台的适应期。近年来,该同志指导博、硕研究生30余人,主讲了7门专业课程,获得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主编出版了《稀土冶金学》,参加编写了《化工过程及设备》,其中《化工过程及设备》获中国冶金教育学会冶金优秀教材一等奖和江西省优秀教材二等奖。

上一篇: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下一篇:土家族风情一条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