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教案全套范文

2022-06-16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体育课教案全套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体育课教案全套范文

体育全套说课稿

田径:侧向滑步推铅球 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一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材中侧向滑步推铅球的新授课教学和足球基本技术脚弓内侧传接球的复习课。本次课模拟学生50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24人。本次说课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予以阐述:一说教材、二说教学目标、三说教法学法、 四说场地器材、五教学程序。

一 说教材

通过教材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侧向滑步推铅球教材是高中一年级《体育与健康》课本中田径教材中投掷类教学内容。我准备把它分为一个单元四个课时来完成总目标,本次课是第一次课。由于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大部分同学在初中都或多或少的接触过铅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复习巩固他们原有知识的同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侧向滑步推铅球的最后用力上,把滑步和最后用力的结合确定为本次课的难点。但技术上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来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以及学习阶段的不同,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变。为了合理搭配好教材,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基本部分还安排了足球脚弓内侧传接球的复习课,主要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足球基本技术。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以及重难点的确定,把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思想情感目标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

①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铅球的基本知识,基本常识,能够叙述侧向滑步推铅球动作结构的内容;

②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侧向滑步推铅球正确的练习方法以及上肢锻炼的正确方法。 2技能目标: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男女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运动能力的差异而区别制定。(1)使90%的男同学初步掌握侧向滑步推铅球的动作要领,使80%左右的女同学初步掌握侧向滑步推铅球的动作要领(2)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足球脚弓内侧传接球技术。 3思想情感目标:在全面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教学中更应该结合体育项目的自身特点,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优良品质的培养。本次课可以结合铅球项目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克服困难。团结协作。听从指挥等优良品质的培养。在足球教学中,大部分男同学对足球都非常喜爱,而女同学则不然。她们有喜静厌动的特点,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被益为“铿锵玫瑰”的中国女足通过自己的艰苦训练为国争光的事例来激励同学们对足球的兴趣,同时可以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优良品质的培养。

以上三个方面目标的制定都是针对本教材而言的,在整个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本着“健康第一”的教学宗旨,不断用成功教学来传授给学生正确的锻炼方法,从而激发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为他们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三 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得法根据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的确定,结合高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多以形象直观教学为主。在侧向滑步推铅球的新授课教学中,可以通过出示挂图,卡片教师做完整动作示范等教学手段,使学生一开始建立侧向滑步推铅球的总体印象。在重难点的处理上,我采用分解示范的方法,把侧向滑步推铅球的技术动作分成侧向滑步和最后用力两个部分来进行教学。并利用两人一组的辅助性练习来让学生体会侧向滑步和最后用力的技术动作,我并把铅球的用力顺序,也是本次课的重点总结为“蹬、转、撑、送、挺、推、拔”的口决来教给学生来便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再一个要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来因材施教,可以把基础好的同学放在一组,把他们练习的重点放在滑。步和最后用力的结合上,把基础一般的同学放在一组练习的重点放在最后用力上,而基础差的一部分同学则让他们多进行原地侧向滑步推铅球的练习。

2.说学法

在教学中能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是衡量一节课的重要因素。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也就是说教给学生学会自学,自练,自评的方法很重要,更应该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边看,边听,边想,边练不仅通过身体去体会动作,更要通过大脑去领悟动作。同时保证学生有充分的练习时间,使学生在反复练习中掌握和巩固动作要领。

四说场地,器材

场地和器材对大部分时间在室外上的体育课来说十分重要,也是体育课的主要特色之一。因此课前提前安排和布置好场地,既节省上课的时间又可以避免以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本次课所需器材:铅球,实心球,自制沙球,足球等。

五 说教学程序

本次课教学程序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部分来进行。

(一) 准备部分:

1.在集合整队、师生问好等正常的课堂常规后,教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宣布本次课目标任务,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和任务接下来进行队列、队形练习,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态,同时使学生注意力得以集中。

2.准备活动:为了使学生身体机能从安静状态逐渐过度到工作状态,在准备活动的开始,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慢跑,然后有针对性的做几节徒手操,使得学生各主要肌群、韧带等充分伸展。最后安排一些辅助练习,为基本部分新授课的教学做铺垫。

(二) 基本部分:

采用的是分组轮换的教学形式。在新授课的开始教师先做一遍完整的动作示范,把侧向滑步推铅球的技术完整的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对动作有一个整体的印象。接下来教给学生正确的握球、持球方法,让学生练习几遍后然后做推铅球的徒手练习,让学生体会推铅球时的用力顺序,并强调动作的难、重点。然后让学生做完整的动作练习,练习几次后,在把学生集中纠正出现比较多的错误,找出做的好的同学做示范,并指出好在哪里,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然后再次进行练习,在练习中教师来回巡视指导学生,并强调安全。最后做两组力量练习。另一组同学则在体育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足球的复习课,在强调完注意事项后,由小组长负责进行练习,最后进行分组比赛。

(三) 结束部分:

为了使学生从激烈的运动状态逐渐恢复到安静状态,在结束部分首先安排了慢跑,然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做放松操练习,接下来对本次课进行小结,布置课外练习,对本次课出现的好人好事予以表扬,最后是回收器材,师生再见。

第二篇:作文全套教案

第七部分:作文

1.用词要注意顺序。

为了明确地表达一个意思,每句话的词语都要按一定的顺序和结构排列组合。一般来说,这种顺序和结构不能随便颠倒,如果词序变了,表达的意思就有很大的差别,甚至完全相反。

古时候,有一位将军,非常无能,老打败仗,但又不得不如实地把情况报告给皇帝,准备受惩处。他在报告里说:“„„我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他手下的一位聪明文人帮他把这句话改成了“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皇帝看了以后并没有生气,结果这个无能的将军也没有受处罚。

你知道吗?为什么词序这样一改,皇帝就没有处罚这个将军了呢?因为词序改了以后,意思和口气都不一样了。“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突出了“失败”,给人的感觉似乎没作什么努力,胜败任其自然;而“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重点突出了“战”,给人的印象是虽然屡屡失败,但不气馁,仍能坚持作战。因此,皇帝看了,觉得将军不怕失败,能坚持战斗,也就没处罚他了。

这个故事说明,用词造句写文章,词序的排列顺序非常重要,特别是一些关键词语,绝不能随意排列。

想一想,练一练:

(1)“生活艰苦”和“艰苦生活”两个词语的语意重心有什么不同?按要求填在括号里。 “生活艰苦”的重心词是______,“艰苦生活”的重心词是______。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应填哪个词?

我在贫困的农村插队落户,过了三年______,至今记忆犹新。当时,虽然______,但非常开心。

2.用词要注意准确。

古人说:“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国。”一词之差可以引起一场战争,一言之差也可以使一个国家丧失主权。可见,说话、作文用词准不准确非常重要。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词之差引起了一场战争1889年,埃塞俄比亚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迫切需要外援。意大利想控制埃塞俄比亚,就乘机和埃签订了‚乌查里条约‛,并在条约的用词上玩了个花招。条约的第十七条写道:‚埃塞俄比亚在与其他列强或政府所发生的一切交涉中,可以借助于意大利国王陛下的政府。‛这个‚可以‛表明,埃塞俄比亚与外国发生纠纷时,他们可以请意大利政府帮助,当然也可以不请。‚条约‛有一份在意大利手中,意大利人有意把条约中的‚可以‛改成‚必须‛,埃塞俄比亚忽略了条约中的一词之差。条约双方签字生效了。1890年意大利得意洋洋地宣布,埃塞俄比亚是意大利的保护国。埃塞俄比亚政府明白了自己受到愚弄和欺侮之后,宣布废除‚乌查里条约‛。为此,埃意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争。埃塞俄比亚人民团结一致,狠狠地打击了侵略者,迫使意大利于1896年重新签订条约,并老老实实承认埃塞俄比亚的独立。

这个事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能歪曲事实。所运用的词语的含义要与客观事实相符合,要准确,这样,才不会出错,或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同学们在用词造句或作文的时候,一定要正确、贴切地使用词语。

想一想,练一练:

(1)为什么把“可以”改成“必须”,意大利政府就能向各国宣布埃塞俄比亚是意大利的保护国?如果按意大利文本中的条约执行,埃塞俄比亚还有没有自己的主权?

(2)想一想,下列句子的括号里选填哪个词最合适?

①他(

)坐在那里,手里捧着一本(

)的书。我不好意思去惊动他,便(

)地推开门,(

)地来到他的身旁。后来,他一抬头见到我,便(

)一笑,(

)地握住我的手。(轻轻 微微 慢慢 惭惭 紧紧 悄悄 默默 厚厚)

②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是四化建设的(

)。因此,(

)人才是大家不应(

)的责任。(推广 推行 推辞 推荐 须要 需要)

③(

)原野里的矿藏,有待我们去(

);(

)的宇宙中的奥秘,有持我们去(

)。(探索 思索 开采 开辟 无穷无尽 无边无际)

(3)把下面各组成语补充完整。(补充的字不能相同)想一想:补充的字是什么意思?补充后的成语,每组只有一字之差,但成语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3.用词要注意简练。

有的同学为了追求文章的文采,往往不顾表达的需要,胡乱堆砌华丽词藻,使文章华而不实,使人感到眼花缭乱,甚至产生一种望而生厌的感觉。

文章应该写得有文采,但是,文采不是靠堆砌许多华丽词藻显现出来的,而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一个不带任何修辞色彩的极普通的词语,乃至一个标点符号,只要用在合适的地方,用得恰到好处,就能产生一种朴实无华、精粹简练的效果。

我国宋朝一位叫欧阳修的文学家,写文章十分讲究简练。一次,他和两位朋友在街上散步,看到一匹脱缰的马在大路上奔驰,踩死了一只狗。他提议比一比,看谁能把这件事最简练地记下来。一位朋友想了想说:‚有犬卧于通衢①,逸②马蹄而死之。‛(注:①衢q*——大路;②逸—逃跑。)只用了12个字。另一位朋友说:‚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也只用了12个字,都可算简练了。欧阳修仍觉他们说得不精练,想了想只用了六个字:‚‚逸马杀犬于道。‛

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叫《悲惨世界》,他把书稿寄给出版社以后,急等回音。过了一段时间,不见消息,他就向出版社写了一封信,信的全文是:‚?——雨果‛。编辑部收到信后立即给雨果回了一封信,信的全文是:‚!——编辑部‛。不久,小说《悲惨世界》出版了,并且轰动了当时的文坛。这真算得上是世界上最短、最简练的两封信了。

想一想,练一练:

(1)雨果和编辑部的两封信是什么内容?你能把两封信的内容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吗?

雨果信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辑部信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欧阳修用古文“逸马杀犬于道”六个字,简练地说出了一匹脱缰的马踏死一条狗的事,你能用一句话把这件事表达出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位制鼓的专家,只用了16个字既总结了他制鼓的经验又宣传了鼓的优点。这16个字是:“紧紧蒙上皮,密密钉上钉,下雨和天晴,都是一个音。”

有人觉得这16个字不够精练,可压缩成12个字,其意思仍然不变。你能压缩成12个字吗?这12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有人觉得12个字还是啰嗦了,可压缩成八个字,意思仍然不变。这八个字是______,______。

(4)美国影片《戴斯蒙医生的第十三个牺牲者》在奥地利放映后,一位评论家在奥地利《快报》上发表了一则影评,总共只有一句话:“我是第十四个。”这一句话的影评被许多人称“妙”!

你知道这句影评是什么意思吗?它妙在什么地方呢?

这句影评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一句话评价你最喜欢的一本书,用一句话评价你最讨厌的一本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新学期,班上转来了一位新同学,在迎新会上,请你代表全班同学讲话,表达对

3 他的热忱欢迎,但只准讲一句话。这句话该怎样讲呢?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词要注意贴切。

用词贴切,就是要求在几个可用的词中,选出最恰当、最得体的那个,把所要表达的意思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究竟使用哪个词语最合适,要从具体的情况出发,仔细斟酌,反复推敲。

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不少字词的使用都是经过原作者认真推敲过的。用得非常贴切。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中的‚巨大的响声震得地动山摇,前进的道路炸开了。‛这里如果用‚打开了‛、‚捅开了‛或‚开开了‛未尝不可,为什么选用‚炸开了‛呢?因为课题是《……炸暗堡》。前进的道路是董存瑞用生命‚炸‛开的,用‚炸‛字紧扣了题目,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表现了董存瑞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这个‚炸‛字就比‚打、捅、开‛贴切多了。

又如《视死如归》一课中,王若飞坚定地说:‚什么‘招’字,早从我的字典里抠掉了。‛ ‚抠‛字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涂‛、‚划‛、‚消灭‛等,但都不及‚抠‛字好。‚抠‛是口头语,强烈地表达了王若飞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非常贴切。

想一想,练一练:

(1)读下面的句子,写出带点的词(字)在句子中的意思。想一想,还可以换上哪些词?写在横线上。

“突然,从一座桥上喷出六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冲锋的道路„„冲锋的部队被压在一个小山坡下面,抬不起头来。”

“压”字表达了下面几个意思:敌人的火力来得______,来得______; 敌人的暗堡处在______,我军处在_____,呼啸的子弹紧贴着______飞过。 “压”字还可以换成______、______、______等词,但都不及“压”字恰到好处。 (2)给下面带波浪线的句子换上简明贴切的词语。

①登上高山,同学们用尽眼力向远处看,祖国山河多壮丽啊!

)

②那好像明亮,又好像昏暗的星星撒满了夜空。

(

4 (

)

③在讨论会上,大家各自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气氛非常热烈。

(

)

④情况十分危急,大家面临着一场严重的考验。

(

)

⑤任脚上响着很重很重的铁镣。

)

(

5.用词要注意搭配。

词与词之间的搭配是有一定的规律和习惯的。违反它的规律和习惯,就会造成搭配不当。搭配不当的词语或句子,有的在意义上讲不通,有的不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直接影响表达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说话、作文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词的合理搭配,不能违反语言规律和语言习惯。

怎样才能做到词语搭配恰当呢?

首先要掌握词语搭配的几种基本形式。在小学语文《基础训练》中出现的词语搭配形式大体有如下几种:(详见《词语搭配训练表》)

要掌握好词语搭配的规律,就要经常进行练习。

想一想,练一练: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① (

)的阳光

(

)的大雾 (

)的星星 (

)的月亮 ② (

)的河水

(

)的枫树 (

)的流水 (

)的松树 ③ (

)的面容

(

)的眉毛 (

)的笑容 (

)的面孔 ④ 洁白的(

)

胖胖的(

) 湛蓝的(

) 瘦瘦的(

) ⑤ 亲切地(

)

刻苦地(

) 欢乐地(

) 殷切地(

) ⑥ 从容不迫地(

)

你追我赶地(

) 不慌不忙地(

) 情不自禁地(

)

(

)的春雨 (

)的云彩 (

)的寒风 (

)的露珠 (

)的大树 (

)的泉水 (

)的柳树 (

)的眼睛 (

)的神态 (

)的嘴唇 圆圆的(

) 嫩绿的(

) 矮矮的(

) 踏实地(

) 耐心地(

) 艰难地(

)

(

)的天空 (

)的白雪

(

)的湖水 (

)的杨树 (

)的海水 (

)的目光 (

)的鼻子 (

)的声音 鲜红的(

) 高高的(

) 金黄的(

) 和蔼地(

) 辛勤地(

) 悲伤地(

) 全神贯注地(

) 马不停蹄地(

)

争先恐后地(

) 精神抖擞地(

) 披星戴月地(

) 摩拳擦掌地(

)

6 词语搭配,除了注意结构规律外,还要看看词与词的搭配在意义上是不是讲得通,如果不通,就是病句,要进行修改。

例如下面例句:

(1)王医生挽救了许多垂危病人的安全。

(2)忽然,雷声、闪电和瓢泼大雨铺天盖地倾泻下来。 上述两例中带点的词语的搭配都是在意义上讲不通,都是病句。

例1中的“挽救”不能和“安全”搭配,怎么能“挽救安全”呢?“挽救”的只能是“垂危病人”或“垂危病人的生命”。

例2中的“倾泻”在意义上只能与“瓢泼大雨”相配合,而“雷声”、“闪电”不能“倾泻”。因此,应改为“忽然,雷声隆隆,电光闪闪,瓢泼大雨铺天盖地‘倾泻’下来。”这样,句子就通了。

词语搭配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要看是不是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说“一个人”、“一本书”、“一口井”、“一只羊”、“一头牛”等等,这些量词与中心词的搭配比较习惯,是人们通用的习惯语言。如果不按照这些习惯,把“一本书”说成“一口书”,把“一个人”说成“一头人”,就成了笑话了。同样,我们习惯于说“人老”了,“岁数大”了,而不会说“年龄老”了,“岁数老”了。“年龄”“岁数”习惯上是跟“大”配合。“年龄大了”,“岁数大了”这些习惯了的词语,如果搭配错了,意义上也许讲得通,可是听起来,显得生硬、别扭、不顺耳,因为违反了人们说话的语言习惯。因此,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或地方领域中已形成的语言习惯,不要随便改变。

想一想,练一练:

(1)读句子,把搭配不当的词用“——”标出来,把修改好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①学校里产生了流行性感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教室前面是一个庞大的操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会场的秩序,要靠大家共同来爱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路灯如同颗颗明珠,把美丽的湘江点缀得婀娜多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语言习惯,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

① 一(

)米

(

)书 菜

一(

)床

一(

)伞

一(

)饭

一(

)被

一一一

一(

)油

一(

)灯

一(

)

一(

)盐

② 一(

)心情

(

)影院

一(

)心眼

一(

)影片

一(

)影票

一(

)心意

一(

)心愿

7 (

)影评

一(

)心思

③ 哭了一(

)

)

骂了一(

)

(

)

唱了一(

)

推了一(

) 切了一(

)

说了一(

)

咬了一

一(

)影星 吓了一(

)

笑了一(

)

瞪了一(

6.用词要注意分寸。

为什么用词要注意分寸呢?先请同学们读读下面这个小故事。——小勇为什么摔伤了腿。

小勇从小好强,胆子大,他说要学解放军叔叔那样勇敢。一次,他和几个小伙伴爬上一堵近三米高的院墙。别人赌他敢不敢从墙上跳下去,表演表演‚少年神功‛。小勇想:‚勇敢‛的机会来了!‚你们瞧吧,看我敢不敢!‛说着,‚呀——‛的一声大叫,从墙上‚飞‛了下来,结果摔伤了腿,一个多月不能上学。小勇躺在医院病床上懊悔极了。

小勇为什么会干出这种糊涂事呢?是因为他不懂得什么叫‚勇敢‛,不懂得‚大胆‛过了一定的分寸就是‚鲁莽‛,就会把事情弄糟。

说话、写文章运用词语也要注意分寸,也就是老师常说的“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例如说“我们不能损坏学校的图书”,就不能说“我们不能毁坏学校的图书”。又如“小明的毛笔字得到了书法家们的赞扬”,就不能说“小明的毛笔字得到了书法家们的奉承”。上述两例都属用词不当,没有把握住用词的分寸。“损坏”,不能说是“毁坏”,“赞扬”,不能说是“奉承”。作文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用恰如其分的词语,把握好用词的分寸。

想一想,练一练:

你能照“例”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吗? 例: 活泼但不(轻浮)

自信但不(

)

老实但不(

)

谨慎但不(

)

冷静但不(

)

灵活但不(

) 谦虚但不(

) 豪放但不(

) 坚定但不(

)

果断但不(

)

忍让但不(

)

同样的道理,“赞美”过了头就成了“奉承”,“详细”过了头就成了“繁琐”。这之间的分寸、界限也要掌握好。

请仿照“例”子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赞美),不是(奉承)。

(

),不是简单。 (

),不是严厉。

(

),不是溺爱。 (

),不是含糊。 (热烈),不是(

)。 (雄辩),不是(

)。 (美丽),不是(

)。 (尖锐),不是(

)。

7.用词要注意选择。

在我们学过的词语里,有些词意义完全相同,如爸爸、父亲;妈妈、母亲;衣服、衣裳;玉米、苞谷等。还有些词主要意义相同,但有种种细微差别,如优秀、优异;爱护、爱惜;保护、保卫等。以上这些词,我们叫它同义词。同义词在汉语词汇中非常丰富,我们在作文或说话时,就要进行辨析,注意选择,掌握好它们的细微差别,准确、恰当、灵活地运用,使文章表达得更贴切、更严密。

例如:“激烈”、“热烈”、“猛烈”、“剧烈”、“强烈”五个词的意思基本相同,都是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但是在运用到具体的句子中就不同了。

用在战斗中,就说“激烈”,如“激烈战斗”。 用在情绪上,就说“热烈”,如“热烈欢迎”。 用在性质上,就说“猛烈”,如“药性猛烈”。 用在光度上,就说“强烈”,如“光线强烈”。 用在体育运动上,就说“剧烈”,如“剧烈运动”。

因此,在选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时,必须注意这些词的细微差别。

一是要注意语意轻重的差异。

有些词,意义相近,但语意的分量轻重不同,运用时就要注意选择。如下面例句: (1)蝴蝶在花丛中翱翔。

(2)东风号万吨巨轮,是我们自己制作的。

在这里“翱翔”和“制作”都不恰当。“翱翔”一般用来形容雄鹰等鸟类在空中较有力的飞翔,用在蝴蝶身上,太重了。应改为“飞舞”等语意较轻且合适的词;“制作”在这个句子里太轻了,与“巨轮”不相配,也不符合实际,应改为“制造”才恰当。

二是要注意范围大小的差异。

有些同义词,虽然指的是同一种事物,但词义范围大小不一样,有的还有整体和部分(个体)之分。如果不注意选择,往往会出现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的毛病。

例如:我爷爷参加了解放隆化的战争。

“战争”的含意范围大,一场战争往往包括很多次战斗,而“战斗”是指一次具体的打仗,范围小。解放隆化是整个解放战争中的一次战斗,因此,在这个句子中只能用“战斗”, 10 不能用“战争”。这是大词小用。

又如:我们的教室门前有两棵树林。一棵是白杨,一棵是梧桐。这句也是大词小用。 “两棵”是表示树的数量,只能说“两棵树”。“树林”是表示很多很多树的意思。因此这里不能用“两棵树林”,只能说“两棵树”。

三是要注意应用对象的差异。

有的同义词只适用于某种对象或场合,如果用错了,就会造成语病或闹出笑话。 如:我表弟长得又肥又高。

“肥”,一般用来形容动物的样子,说表弟长得“肥”,就用错了对象。“又肥又高”应改为“又胖又高”。

又如:爸爸有时对我很凶,但心里很爱戴我。

“爱戴”一词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学生对老师,晚辈对长辈。父亲是长辈,对儿子只能是用“关心”、“爱护”一类的词。这句改为“疼”我,“关心”我较为合适。

四是要注意感情色彩的差异。

有些词表示的基本意义虽然相同或相近,但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有的带有肯定、赞扬或喜爱的感情,叫褒义词。有的带有否定、批评或憎恶的感情,叫贬义词。如果弄不清楚词的感情色彩,在作文中不注意感情色彩的差异,就会影响表达的效果,甚至出现病句。

例如:“入场式开始了,运动员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趾高气扬地迈着雄健的步伐走进运动场。”“趾高气扬”是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是贬义词,用在这里很不适合。这句话是赞美运动员队伍整齐、精神振奋的,因此,“趾高气扬”应改为“精神抖擞”或“神采奕奕”一类的褒义词。

又如:“中国与古巴的那场女子排球赛,打得十分残酷,争夺了好几个小时。”“残酷”是贬义词,是指用心险恶、手段毒辣。用来形容球赛紧张、激烈是不恰当的。应改为“激烈”一类的词。

想一想,练一练:

(1)比一比,下列词意思有什么差异,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① 改正(

)

发挥(

)

改变(

)

发扬(

)

改进(

) 发展(

)

11 ② 坚定(

)

合理(

)

③ 亲热地(

)

热情地(

) ④ 美好的(

)

茂密的(

) ⑤ 优秀(

)

(

)

安静(

)

(

)

坚强(

)

合适(

)

亲近地(

) 热烈地(

) 漂亮的(

) 丰盛的(

) 优异(

)

坚持(

) 合格(

) 亲密地(

) 热心地(

) 美丽的(

) 茂盛的(

) 优良(

)

寂静(

)

平静(

)

冷静(2)读一读下列句、段,想一想,括号里填哪个词最恰当。

① 探索 开采

无穷无尽

思索

开辟

无边无际

(

)的原野里的矿藏,有待我们去(

)。 (

)的宇宙中的奥秘,有待我们去(

)。 ② 悄悄 轻轻

厚厚

慢慢

微微

默默

紧紧

渐渐

他(

)地坐在那里,手里捧着一本(

)的书。我不好意思去惊动他,便(

)地推开门,(

)地来到他的身旁。后来,他一抬头见到我,便(

)一笑,(

)地握着我的手。

③ 露珠晶莹

清澈见底

珠光闪闪

水平如镜

雨后的大地美极了。重重叠叠的山峰,有的深青,有的碧绿;又嫩又鲜的树叶(

);哗哗流着的溪水(

);点缀在草地上的野花绚丽多姿。

④ 顾客 游客

乘客

观众

读者

现在,社会风气已经有了明显的好转,商店里的(

),列车上的(

),影院里的(

),图书馆里的(

),风景区里的(

),人人都讲文明,讲礼貌。

⑤ 试验 消灭

特殊

实验

消失

特别

我那段时间,工作(

)紧张。一进(

)室往往十几个小时没法离开,实在太困了,闭一闭眼,疲倦稍一(

),又继续干了起来。

⑥亲爱 亲切

亲近

亲热

亲密

亲情

几年来,他俩总是互相帮助,(

)合作,取得重大科研成果。 周总理那慈祥的笑容,(

)的话语,至今还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

)的老师啊,将来,无论我们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您对我们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12 毕业了,同学们三五成群地在一起,(

)地谈着,笑着……

8. 怎样把句子写完整

一个完整的句子,要符合两个要求:一是表达的意思要完整;二是结构要完整。结构完整的句子一般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讲“谁”或“什么”,后一部分主要讲“干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要告诉别人一件事,或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一定要把句子的两个部分都写出来,意思才能表达清楚。

如下面例句: 1姐姐学打字。 2妈妈是优秀教师。 3菊花真好看。

这三个句子各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第一句告诉我们“谁干什么——姐姐学打字”;第二句告诉我们“谁是什么——妈妈是优秀教师”;第三句讲“什么怎么样——菊花真好看”。如果少了一个部分,句子就不完整,意思就不清楚了。

又如:

1你星期天去图书馆吗? 2房子建好了吗? 3爸爸下班了吗?

这三个句子是向别人发问的。都表达出了完整的意思,也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句问:“你星期天干什么”;第二句问:“房子怎么样了”;第三句问:“爸爸是不是下班了”。为了表达出发问的语气,句子的末尾用了表示疑问语气的“吗”字和“?”,句意更清楚,听的人就更明白了。

还有一种表达感情的句子,也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 例三:

1 这棵白杨多高啊! 2 我 玩儿得多么开心啊!

第一句讲“白杨高”,第二句讲“我开心”,都是讲“谁”或“什么”“怎么样”,都有两部分,意思完整。为了表达对白杨的赞美和“我”的高兴心情,句子的末尾加上了“啊”字和“!”。

14 想一想,练一练:

1.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①同学们(

③太阳( 友。

⑤( 行。

3.照“例”把句子写完整。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

读读培根的话,想一想,读书还有哪些好处,请你仿照培根说的句式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语文使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育使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音乐使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术使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读书使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大。

⑥(

)在海上航

)

)

②小猴子(

④(

)

)是我的好朋 15

9. 怎样把句子写通顺

作文,除了要把句子写完整外,还要注意把句子写通顺。写通顺,就是写的句子要合乎语法规则、合乎事理,合乎人们的语言习惯。如果句子写出来词序颠倒、不合事理,不合语言习惯,别人就难理解句子的意思,甚至闹出错误和笑话来。

要把句子写通顺,最重要的是要注意词语在句子中的先后顺序。哪个词在前,哪个词在后,哪个词和哪个词搭配,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排列,不能颠三倒四。

例如:

1.我告诉妈妈,鸡生蛋了。 2.妈妈告诉我,鸡生蛋了。 3.弟弟告诉我,妈妈生蛋了。 4.告诉弟弟我,生蛋妈妈了。

上面四个句子所用的词都一样,但因词的顺序变了,所以句子的意思跟着起了变化。第一句是讲“我”告诉妈妈一件事;第二句则是妈妈告诉“我”一件事;第三句闹成了笑话——“妈妈生蛋了”;第四句由于词序排列混乱,意思表达不清楚,别人无法理解。上述例句说明,要把句子写通顺,一定要注意词序的排列与词的组合。

把句子写通顺,还要注意合乎事理。 例如:

1.春天到了,种子在发芽、生根、长叶。 2.春天到了,种子在长叶、生根、发芽。

第一句,通顺,合乎植物生长的规律,第二句虽然也通顺,但不合事理。植物的生长规律是发芽→生根→长叶。违背事理的句子,在意思上是讲不通的。

把句子写通顺,还要注意合乎人们的语言习惯。如我们常说“刮风了”“下雨了”。如果说成“刮雨了”、“下风了”。人家就要说你是胡说八道。

把句子写通顺,可以经常做如下练习: 1.扩词成句。

例:树→松树→两棵松树→栽了两棵松树→院子里栽了两棵松树→我在院子里栽了两棵松树。

2.整理词序。

例:好孩子/是个/小勇/懂礼貌的 小勇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16 想一想,练一练:

1.照样子扩词成句。

例:球:足球→踢足球→国安队踢足球→勇猛的国安队踢足球→中国勇猛的国安队踢足球。

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排列错乱的词整理成通顺的句子,写在横线上,加上标点。 ①土层里的 乌鸦 啄吃 喜鹊 在 和新 翻松的地老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走来走去 大草原上 在 羊群 一眼望不到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军民联欢 我们 兴高采烈地 庆祝 八一建军节晚会 参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的词语连成通顺的句子。

妈妈悄悄地落下去。小勇轻轻地走上领奖台。太阳不慌不忙地走过去蒙住小三的眼睛。那像雪一样白的是天空中飘着的雪花。

那像晚霞一样红的是田野里的油菜花。 那千变万化的是山坡上的桃花。 那像金子一样黄的是果园里的梨花。

4.下面的话应怎样排列?排好后把它写下来,加上标点。 ①分给大家吃 妈妈让我把葡萄洗一洗 吃过晚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吹得树叶乱摇 一只蜘蛛垂落下来逃走了 忽然一阵大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是词序颠倒的病句,请修改后写在横线上。 ①春风和煦地轻轻地吹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北风凛冽地呼呼地刮个不停。

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他把劳动场面热气腾腾地写下来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10.怎样把句子写具体

把句子写具体,就是在句子主要成分的前后,加上一些恰当的修饰或补充说明的词语,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楚明白,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

1.翠鸟掠过湖面。

2.机灵的翠鸟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

第2句加上一些修饰词语以后,就具体多了。它告诉了我们“是什么样的”翠鸟,掠过的湖面“是什么样的”。如果把第2句再修饰一下:“一只机灵的翠鸟轻轻地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表达的意思就更具体了。但要注意一点,把句子写具体并不是堆砌很多词语,只能根据表达的需要,该修饰的就修饰,不该修饰的就不要画蛇添足,以免造成重复、累赘。

例如: 1.我们高兴。 2.我们高兴得跳起来。

第2句加上了“跳起来”,就把“高兴”的结果、程度具体地描绘出来,强化了表达的感染力。

练习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很多,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的,有下列三种基本方法:

(1).加定语。

例:队旗在空中飘扬。

“(鲜艳的)队旗在(蔚蓝色的)空中飘扬。”括号里的词语我们就叫它定语。加上这些定语后,就知道了是什么样的队旗,在怎样的空中飘扬。表达的意思更明白具体了。

这种练习同学们在语文作业里做过很多。

如;给下面的句子加上词语,使句子表达得更具体。 ① 演员们的表演,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演员们(

)的表演,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② 人群热烈欢呼起来。

(

)的人群热烈欢呼起来。

上面句子中括号里要加的词语就是定语。加上什么样的定语,能使这两个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具体呢?

根据句子的内容,第①句可以加下列一些词语:

19 “昨天”——说明表演的时间 “在百花剧院”——说明表演的地点 “精彩”——说明什么样的表演

“昨天在百花剧院精彩”的表演——说明了表演的时间、地点和水平。

加上这些定语以后,显然,每一句都比原句要具体。最后一句,不但告诉了表演的时间、地点,还把表演的情况也说明了,自然是最具体的了。

第②句可以这样加:

如果要让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更明白,还可以让中心词——“人群”带上递加式定语:“广场上参加活动的满怀激情的”人群„„

(2).加状语。

例:弟弟跑来了。弟弟是怎样跑来的?

弟弟(摇摇晃晃地)跑来了。

括号里的词语我们就叫它状语。加上状语就把弟弟跑的样子写出来了。句子就具体了。 这种练习同学们也做过不少。

例:给下面的句子加个词语,让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具体。

战士们完成了任务。

战士们(

)完成了任务。

括号里要加的词就是状语。加上哪些词语,能把意思表达得更具体呢? 根据表达意思的需要可以加上与“完成任务”搭配恰当的很多词语。如: 加上“胜利、圆满、光荣”一类的词,就能表明任务完成的“情况”。 加上“提前、超额、昨天、早晨”一类的词语,就能表明完成任务的“时间”。 加上“都、全部”一类的词,就从“范围上”表明了完成任务的情况。

加上“在极困难的情况下”一类的词语,就表明了是在“什么条件下”完成任务的。 总之,不管加什么词语,只要与句子的中心词——“完成”搭配恰当,又符合句子的本意,都能使句子表达得更具体。

(3).加补语。

例:飞机飞。飞机飞得怎样呢?

飞机飞得(又高又快)。

括号里的词语就是补语。加上补语,就把飞机飞得怎样写具体了。

20 又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加上括号里的词语就把漓江水静的程度写出来了。

以上是练习把句子写具体的三种基本方法,只要掌握了它们的规律,作文时就能运用自如。

想一想,练一练:

1.照“例”把句子写具体。 例:燕子飞过田野。

(什么样的燕子?飞过怎样的田野?) 黑色的燕子飞过绿油油的田野。 ①天空飘着白云。

(什么样的天空?飘着什么样的白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太阳升起来了。

(什么样的太阳?怎样地升起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西北风刮着。

(什么样的西北风?刮得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青蛙爬出来。

(从什么地方爬出来?) 青蛙从洞里爬出来。 (它是怎样爬出来的?) 青蛙从洞里慢慢地爬出来。 (洞是什么样子的?)

青蛙从又黑又湿的泥洞里慢慢地爬出来。 ①鸭子游过来。 (从什么地方游过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是怎样游过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溪是什么样子的?)

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孩子数星星。

(什么样的孩子数星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在什么地方数星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是怎样数星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星星是什么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教室里摆着课桌椅。 (什么样的教室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怎样摆着课桌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桌椅是什么样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______机器______制造______零件。

崭新的机器日夜不停地制造出各种各样的零件。 ①______春风______吹遍______大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山村里______闪烁着______灯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周总理______关怀着______战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使每个句子表达得更具体。

①(

)太阳冉冉升起,照在(

)草原上,草原到处洒满(光。牧民们怀着(

)心情,放牧着(

)牛羊。

②在(

)土地上,长着(

)庄稼。那(

)玉米,(粱,还有那(

)谷穗,真惹人喜爱。

22

)阳

)高 想一想,练一练:

仿照上表的形式,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写具体。 1.把样子写具体。

①原句:熊猫真可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原句:晚霞真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动作写具体。

①原句:老爷爷走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原句:山羊跑得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程度写具体。

①原句:西瓜真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原句:天气真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神态写具体。

①原句:老师望着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原句:他沉思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概念写具体。

①原句:这棵树大得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原句:这座山大高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11.怎样把句子写灵活

作文,除了把句子写完整、写通顺、写具体外,还要注意把句子写得灵活,用多种多样的句式来表达思想内容。这样,语句就显得生动活泼,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丰富多采,鲜明感人。同学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很多种句子形式,但最基本的,也就是在说话、作文中用得最多的是下面表格中的四种:

(1).用不同句式表达同一个内容。

例如:写文具盒的样子,就可以用下列三种不同的句式来描述: ①什么样的文具盒?

(长方形的、绿色的、塑料制的文具盒。) ②文具盒是什么样的?

(文具盒是塑料制的、长方形的、绿色的。) ③什么样的文具盒是什么样?

(塑料制的文具盒是长方形的、绿色的。) 又如:①这是谁的钢笔?(这是小强的钢笔。) ②这钢笔是谁的?(这钢笔是小强的。) ③谁的钢笔是这支?(小强的钢笔是这支。)

(2) 变换词序表达同一内容。

例①列宁打碎了花瓶。

花瓶是列宁打碎的。

例②空中的燕子摆着尾巴飞来飞去。

燕子在空中摆着尾巴飞来飞去。 例③蚕姑娘在蚕山上盖起了白色的新房。

在蚕山上,蚕姑娘盖起了白色的新房。 例④你把这道题再仔细做一遍。

这道题,你再仔细做一遍。 你仔细一点儿,再把这道题做一遍。

上述四例,每组句子表达的意思虽基本相同,但词序改变以后句式变了,句子意思的侧重点就有区别了。如果我们能运用多种句式来表达同一思想内容,文章的语言就生动活泼多了,表达的内容也就更确切了。

24 (3).变换“把”字句和“被”字句。

“把”字句和“被”字句是两种不同的句式,但关系非常密切。它们可以互换。例如:“日本女排被中国女排打败了”,可变换成“中国女排把日本女排打败了”。这说明,这两种句式能表达同一个意思。不过由于句式的变换,表达的意思有细微差别罢了。作文的时候,用哪句好呢?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而定。

“把”字句和“被”字句是可以互换的,互换以后表达的主要意思是相同的,但是意思表达的侧重点有细微差别。因此,在说话、作文时,要学会根据表达的需要选用句式,觉得哪种句式哪种说法最合适最得体就选用哪种。

(4).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

例如:这是很值得赞扬的。

这难道不值得赞扬吗?

这两个句子,意思是一样的,但句式和语气不同。第一句是陈述句,语调平稳;第二句是反问句,感情比第一句强烈,它迫使读者经过思考得出肯定的结论。在作文、说话时,有时为了强调、突出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可变换句式来达到效果。

想一想,练一练:

1.按下面要求各写一个句子。

①述说一件事情的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提出问题的疑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示强烈感情(如赞扬、愤怒、惊讶)的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表示请求(或命令、禁止、劝阻)意思的祈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三种不同的句式写电冰箱的样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25 我的心情不能平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时间是非常珍贵的,难道我们能不珍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了孔繁森事迹的报告,谁能不深受感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改成带“把”字的句式。 清脆的歌声打断了我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风吹得树叶飒飒作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改成带“被”字的句式。 肖强和李刚修好了教室里的门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抗日战士的鲜血染红了胜利的战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把”字句改成“被”字句。 《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把他迷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晚霞把山峰、田野、村庄染红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被”字句改成“把”字句。 小树林被大雪覆盖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条小鱼都被猫吃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照“例”改变词序写句子。 例1:明明捉到了蛐蛐。

蛐蛐是明明捉到的。 巨浪吞没大船。

2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啄木鸟除掉了树上的害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荷叶上的水珠滚来滚去。

水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里的小鱼欢快地游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蓝天上的星星调皮地眨着眼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3:猴子在高杆的顶上倒竖了蜻蜒。

在高杆的顶上猴子倒竖了蜻蜒。 山羊在铜丝上不慌不忙地走来走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只老虎在茂密的森林里寻找食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照“例”把下面每组里的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句子。 例:张衡坐在院子里。

张衡指着天空数星星。

张衡坐在院子里指着天空数星星。 小猴子扔了玉米。 小猴子去摘桃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阳光淡淡的。 太阳光一点也不刺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12. 怎样把句子写生动

有些事物的形态、颜色、气味、声音、性质、结构及活动变化,用直接叙述的方法,很难表达清楚,需要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才能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怎样把句子写得生动形象呢?请同学们先看看下面这个小故事:

有一位生下来就双目失明的善良少女,多次听人说绿色象征着生命、和平、青春,是最美的颜色。可是,她怎么也捉摸不出绿色的模样,想象不到绿色的形象。于是,她四处求人给她讲:什么是绿色?这个看来容易的问题却难住了不少人。后来一位有学问的阿姨知道了,非常同情她,为了让这位失明女孩理解绿色,她专程登门去安慰她,亲切而温柔地告诉她:‚绿色是春天的颜色,它像春天一样可爱,看着它,心里很舒服,就像春天的阳光照在自己身上一样;绿色是充满生气的颜色,它在阳光下闪烁着,就像生命在跳动。比方说吧,春天里,人们快乐地唱呀,跳呀,笑呀,朝气勃勃的,而绿色呢?就是欢快的颜色中的小孩儿,特别活泼可爱;绿色是一种十分柔和的颜色,看着它,好像给人一种亲切温柔的感觉,就像你用手去抚摸绸缎一样;绿色,还是一种谦逊的颜色,春天一到,你到大自然里放眼一看:山绿了,水绿了,田野也绿了,可是,人们总是赞扬花儿多么美丽,然而绿色从不计较这些。啊,这么说吧,绿色就像你的心地一样,宁静、善良、优美。‛双目失明的少女听了阿姨的这番描述,高兴极了,连声说:‚啊,我看见绿色了!我看见绿色了!真是太美了!不过,比起绿色来,我还差得远呢!太谢谢您啦!‛

这位失明少女为什么说她看见绿色了呢?这就是那位阿姨用生动的语言,巧妙的比喻对绿色的描述,引起了盲姑娘的联想,使她感觉到绿色的存在,想象出绿色的美丽,体会到绿色的温柔。

反复细读阿姨对绿色的描绘,想一想,她是怎样把句子写生动、形象的?是怎样巧妙地运用比喻的?

把句子写生动,写形象,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常见的、也是同学们在作文中常用的方法,除描写、比喻的手法外,还有拟人、排比、夸张等多种方法。如下面段落中的例句:

秋天来临了。

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村外那个小池塘睁着碧澄澄的眼睛,凝望着这美好的天色。一对小白鹅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山谷里枫树的叶子,不知是否喝了过量的酒,红得像一团火似的。村前村后的稻子,低着头弯着腰,在秋风中默默地等待着人们去收割。半空中,排着‚人‛字形的雁群,高兴地唱着歌,告别人们,向天边慢慢飞去……

这段描写秋天原野景色的话,一共只有7句,却有5个是拟人句,如‚池塘睁着碧澄澄的眼睛,疑望着……‛;‚白鹅欣赏自己……‛;‚枫树的叶子喝了……酒‛;‚稻子低着头弯着 28 腰‛;‚雁群高兴地唱着歌‛运用拟人的方法,把无思维的动植物描写得活灵活现,使它们像人一样会思想、有感情、能说话,有性格有行为。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排比句也能增强语气、充分表达感情。这种句式由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体相等、意思相联、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组成,排成一串。并且,常常有一个相同的词语,反复出现在各词组或句子中,起连锁作用,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有气势,很有表现力。

读读下面的排比句,体会体会句子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抗日战争时期没有教室,就在枣树林里上课;没有桌椅,就坐小板凳,双手搁在腿上写字;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用土块代替。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阵风吹来,柳絮不停地飞舞着。

它挂在小树上,像给小树披上了一层美丽的纱裙;它浮在小河上,像许多小虫在蠕动;它落在草地上,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小花;它飞到田野上,给辛勤的农民伯伯跳起了欢乐的舞;它来到幼儿园,抚摸着孩子的脸蛋……

以上三段都是用排比句来写的。第一段描写抗日战争时期孩子们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学习的情景;第二段歌颂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人的伟大精神;第三段则是描写柳絮飞向各处的景象。三个段落内容虽然不同,但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都用排比的方法,语言生动活泼,句子整齐有序,抒发了丰富的感情,写出了景物的生动画面。

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在一句话里,同时运用几种修辞方法,句子更生动、形象。如下列例句:

1.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2.像鹅毛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空中飞舞。

3.踏进公园的大门,上百盆菊花张着笑脸迎接游客,黄菊花像一堆金,白菊花像一盆雪,红菊花像一团火„„

例句(1)先用排比“红的、白的、黄的、紫的”,后用比喻‘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例句(2)前面三个分句是排比句,但每个分句又都是比喻句。排比和比喻兼用; 例句(3)则同时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三种方法。描写公园的菊花。先用拟人法说“菊花张着笑脸迎接游客”,接着用三个句子结构整齐、字数相等的排比句运用比喻的方法写菊花的颜色。

这样在一个句子或一段话里同时并列地或交错地用几种修辞方法来表达内容,自然就更 29 生动、形象了。

想一想,练一练:

1.照“例”写拟人句。 例:鲜花张开了笑脸。

星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月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猫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

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例”写排比句。

例:天上的云,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悠闲自在地走来走去„„

公园里的菊花,有的______;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有______的______。 他的歌声,飞到______;飞到______;飞到______。 3.认真读一读下面的例段,做好后面的练习。

夏天的星星就像俏皮的孩子一般逗人喜爱,它们有的会跑到老远的地方,好像躲在纱帐里跟我们捉迷藏,使人只能看见一个朦胧的影子;有的活像一个怕羞的小女孩儿,闪着明亮的眼睛,躲在一个角落,在偷什么似的;有的又像天真活泼的孩子一样,扮着鬼脸不停地朝我们眨眼睛。

①这段话里运用了______和______两种修辞方法,描写了______。 ②照上面例段的写法完成下面的练习。

A.水池里养着许多可爱的小金鱼,这些小金鱼就像______。它们有的______;有______的;有的______。

B.山边流淌着一条小河。那清澈的流水啊就像______;那潺潺的流水声啊就像______;它欢乐地蹦跳着,就像______奔向远方。

4.什么是红色?请你用一段话描述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13. 怎样把一段话写连贯

怎样把一段话写连贯呢?要注意两点:

一是要注意句子的顺序。一段话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一句一句要有个先后顺序,不能颠三倒四。

二是要注意过渡。一段话中层与层之间,一部分内容与另一部分内容之间,要用恰当的词语把它们连接起来,使表达的意思前后连贯。

写连贯一般有下列一些方法:

(1).以时间先后为序写。

例《瑞雪》中的一段

昨天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一个下午。傍晚,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部笼罩在白蒙蒙的大雪之中。

这段话按时间顺序写景色变化。先写从中午到下午刮风的情况,后写傍晚下雪时的景象,最后写整个大自然的变化。作者用“霎时间”作过渡,不仅把上下两层意思紧密地衔接起来了,而且写出了大雪中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一读下面这些句子。想一想,句子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排列才能使这段话通顺、连贯。(在括号里写上序号。)

(

)整个大地好像盖上了一条白绒毯。 (

)雪停了、小青和小刚拿着扫帚去扫雪。 (

)雪花像鹅毛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 (

)北风吹,雪化飘。

(

)慢慢地,树变白了,房子变白了,马路也变白了。

(2)下面这段话没有按顺序写,请仔细读一读,应按怎样的顺序修改,才符合木棉树四季生长变化的特点?(可在文中标上序号。)

我们学校门前有一棵木棉树,挺拔屹立,气势雄伟,就像一个神采奕奕的巨人。秋天,树木落叶了,木棉树也脱去了绿色的外衣,现出了粗壮的骨骼。它顶天立地,枝条直指蓝天,全身长钉,像一位披甲的武将,好不威武!夏天,木棉树枝叶繁茂,叶大如扇,远远望去,像一把绿色的大伞。春天,木棉树开出鲜红的花,缀满枝头,像一团团烈火。一年四季,上学放学,一看到它,就想起那守卫在边防前哨的钢铁战士„„

31 (3)按时间顺序写一篇日记。用上“早晨、中午、晚上”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

(2).以方位顺序为序写。

例《三味书屋》中的一段:

书屋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上的古松底下卧着一只梅花鹿。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一张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照老样子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戒尺。学生的书桌是从自己家里搬来的,分列在四面。东北角上的那张是鲁迅用过的。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有时把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仿像。

这段话写的是“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按空间方位顺序来观察和描写的:书屋正中墙上——(挂着画)→画前——(先生的座位、八仙桌、高背椅„„)→四面——(学生的书桌)→东北角上——(鲁迅用过的书桌„„)。这样写,一目了然,且前后连贯,井然有序。

按方位顺序写段,多用于写景状物。由于观察景物的方位和角度不同,因而写作的方位顺序也就随作者的观察点不同而不同。有时可以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有时可以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有时也可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还可以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不管按什么顺序观察和写作,但一定要符合人们平常的观察习惯和语言习惯。如按照“前→后→左→右”的顺序,是符合大家的习惯的,如果写成“前→左→后→右”的顺序,就让人别扭了。

读一读,练一练:

(1)认真读下面这段话,把表示方位的词语用“

”划出来,然后按写作的先后顺序,把方位顺序填在括号里。

我家后面有座山。我经常登上山顶,向四面眺望家乡的景色。

往东看,不远处是新建设的城镇。城里有一排排高大的楼房,一条条宽阔的街道。街道两旁,绿树成阴。往南看,满眼是美丽的田野。田野里长着玉米、高粱、稻子、棉花,庄稼一片接着一片,在很远的地方跟蓝天连了起来。一条笔直的公路穿过田野,通向远方。往西看,是一片果园。那里果树成林,枝叶茂密,红澄澄的柑桔,黄灿灿的梨子压弯了树枝。往北看,一条大河伸向远方。河上架着铁桥,一列火车从铁桥上通过;河里有汽艇、帆船,还有连成一串的小货轮,来来往往,十分繁忙。我的家乡多美好啊!

这段文章的写作顺序是按观察方位的变化顺序写的,先写(

)看,再写(

)看,接着写(

)看,最后写(

)看。

(2)按观察的方位顺序写一段话,可以“我们的校园”、“我家的厨房”或其他景物为中心内容来写。

32 (3).以事情经过的先后顺序为序写。

例《捉鱼》中的一段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和水良去捉鱼。我们一个拿着小盆;一个拎着水桶,来到小溪边。在一处鱼多水稳的地方,从两边用泥筑坝,围成一个小水池。然后,我们用小盆往外舀水,水越舀越少,鱼儿惊慌得乱蹦乱跳。我放下小盆,一伸手就捉到一条鱼,这时候,水良也抓了一条鱼放进桶里。我俩你看我,我看你,高兴得哈哈大笑。不一会儿,我们就捉了十几条。看到桶里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我们的劲头更足了,又动手舀水。水舀干了,鱼儿再也没法逃啦!俩人越捉越起劲,很快捉了满满一桶鱼,心里快活极了。

这一段话是写两个小朋友捉鱼的事。小作者按照“捉鱼”这件事的先后顺序,首先把时间、地点、人物简单作了交待,然后重点写“捉鱼”的经过:先写“筑坝”的情况,接着写如何“舀水”,再写怎样捉鱼。一层连着一层把捉鱼的经过写得有条有理,前后连贯紧密。

读一读,练一练:

(1)读读下面的例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我把线穿在针上,在线尾打了个结,就钉起来。先从衣里向外钉,怎么也钉不中扣眼,好不容易穿过来,针却扎在了我的食指上,鲜血直流,疼得差点儿流出了眼泪。心想:什么事都有个开头,万事开头难呗,练多了就会干得好。于是,接着又钉起来,一会儿,扣子钉好了。我想扣上试试,可怎么也扣不上。啊,原来钉反了,扣子钉在衣里上了。唉!没办法,只好拆下来重钉。尽管这次我很细心,扣子也钉好了,但仍扎了几次手指。钉扣子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啊!

这段话是按怎样的顺序写“钉扣子”的?用简要的词语把写的顺序表示出来。 穿针→(

)→(

)→(

)→(

)→(

)→(

) (2)观察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或自己参加一次劳动,把活动或劳动的经过写下来,注意把话写连贯。

(4).以物品结构为序写。

例《文具盒》

我有一只长方形的塑料文具盒。盒盖是粉红色的,盖面画着一个傣族小朋友,还有一只小鸟和一只小羊;盖里是白色的,有一只灰色的小袋,是放蜡笔的。文具盒里面有两层,一层装着铅笔和钢笔,另一层装着米尺和削笔刀。文具盒使用起来很方便,用手轻轻一关,盒边的小磁铁就粘住了盖边的铁片,盒就关上了。

这段话是以物品结构为序写的。先写文具盒的形状和质料,接着写盒盖的颜色和图案,然后写盒子里面的结构和用途,最后写盒子的开关,而且每一层都是把文具盒结构上相关的 33 部位连在一起写的。如写盒盖,写了盒盖上面的颜色和图案,同时又写盖里层的颜色和袋子,这样不仅写得连贯,而且非常具体。

读一读,练一练:

(1)下面是一些排列错乱的句子,请你按植物结构的特点(即茎→叶→花)为序,整理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

)叶子也与众不同,小而厚,表面像涂上一层蜡,碧绿如洗。 (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

(

)花的颜色鲜艳夺目,五彩缤纷,有的洁白如玉,有的鲜红似火,有的深黄若金,那粉色的则像一层又淡又薄的胭脂。

(

)太阳花的茎,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绿色的,看上去很嫩,似乎一掐便能流出水来。

(

)花朵虽然不大,但很娇艳。

(

)多层花瓣的自然好看,单层花瓣的也别具风韵。

(2)你最喜欢什么植物、花草?先仔细观察,把观察的情况分项填在下面的表内,然后以植物的构造为序,写一段连贯的话。

34

14. 怎样把一段话写具体

把一段话写具体,就是使这段话表达的内容让人感到好像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怎样把一段话写具体呢?在我们学过的小学语文课本里,常见的有下列三种方法。

(1)先总写再分述。

例如《海底世界》中的一段:

海里的动物……,它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海参靠肌肉收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攻击其它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这一段的第一句是总起句,总写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后面四句是分述句,分别介绍海参、梭子鱼、乌贼和章鱼、贝类活动的不同方式,具体地说明总起句中所说的“海里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用总起分述的方法写段,要注意开头的总起句与后面的几个分述句的配合和照应。一般的规律是:总起句里往往有一个统领全段的关键词语,而后面几个分述句的意思要围绕这个关键词语来展开写。如上面这个段落中总起句的关键词语就是“各有各的”,后面的四句话就是围绕“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来写的。这样写,段落的内容就具体了。

总分式,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先总后分,如上面例段,先作总的叙述,后从几方面进行分述。还有一种是先分后总。如下面例段:

我们扛着铁锹、推着小车来到劳动工地。老师一声令下,同学们便分成几组展开了劳动竞赛。男同学个个犹如猛虎,一马当先;女同学也不甘落后,冲锋在前。看!十几把铁锹上下挥舞,十几个簸箕来回传递,十几辆小车穿梭般南来北往。工地上,处处呈现一派生龙活虎的景象。

这一段描写的是一个劳动场面。一共四句话,前三句具体描述同学们劳动竞赛的情况,最后一句总述工地上“生龙活虎”的景象。

除了上述两种“总分”形式外,还有一种是“总——分——总(小结)”。如下段: 那枝红色的月季花多美啊!碗口大的花朵,远远看去就像一个火球。近看呢,那层层花瓣娇嫩鲜艳,还能闻到香味。在那细丝儿的花蕊上还有花粉呢!外国友人说中国的月季花是‚花中皇后‛,真的,这青枝、绿叶、红花艳丽极了!我真爱这枝红色的月季花。

这一段先总述月季花“多美”,接着具体分述月季花是怎样“美”的,最后总述“我爱

35 这枝月季花”。

上面所说的总起——分述;分述——总结;总起——分述——总结三种形式,都是我们在阅读写作中常见常用的方法。运用好了,能把内容写具体、写形象。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下面的例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这是一只非常美丽的狐狸。全身毛色火红,像涂了一层油彩,在阳光下闪动着华丽的光泽;身段匀称,四肢稳健;两只肉感很强的耳朵,神气地竖立在额角;那条雪白的眉毛,使它的鼻子、眼睛显得非常传神,甚至还有几分妩媚。

①这段话是用______的方法写的。总起句是______。

②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写狐狸“非常美丽”的?从文中找出有关词语写在下面。 作者是从毛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五个方面来分述的。

接着,是体操队表演。40名队员一色的白衬衫,红领巾,黄裤子,白运动鞋,个个精神抖擞。他们先表演队列,人人动作整齐、步伐一致;接着表演广播操,40个人的动作就像一个人做的一样整齐、标准;最后分组表演,有的表演垫上运动,有的表演单、双杠,有的表演爬竿……,体操队的表演真精彩!

①这段话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______关系。

(2)以“百货商店的商品真多”为内容,用“总——分——总”的方法写一段话,分述的话最好能用上排比句。

(2)先概述再举例。

例《李时珍》中的一段:

李时珍为了写这部书,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盛产药材的名山。他有时好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许多药材他都亲自品尝,判断药性和药效。他走了上万里路,访问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这段话,第一句用“不但„„还„„”这个递进句,概述李时珍是怎样为写好书而努力作准备的。接着举了四个事例进行具体叙述:一是不怕辛劳,走遍名山;二是带干粮上山,山上过夜;三是亲自品尝,判断药性;四是奔波万里,四处求教。四个事例具体地表达了李时珍写书的严谨态度和忘我的精神。

用“先概述再举例”的方法写段,要注意概述要简明,例子要具体贴切。关键是要写好“例子”,例子可以是一件也可以是几件,不过一定要准确地围绕着概述句点明的中心意思

36 来写,而且要详略得当。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一读,完成后面的练习。

无论做什么事都有学问,一点儿也不假。王婶打水,只见她把桶放下去,把绳索左右轻轻一摇,猛地一拽,满满的一桶水就提上来了。可轮到我们,左摇右摆,水就是不进桶里去,弄了半天,就是打不上来。打水有学问,想不到下种也有学问。杨红腰弯到90度,仍点不准,而王大爷点得可准啦,伸手一捏,就是仨,然后指缝一漏,玉米正好落在土坑里,不偏不斜正好成三角。盖土可是细活儿,瞧后面那两位,先撒细土,再把大坷垃砸碎,盖上。瞧他那认真劲儿,像给睡熟的婴儿盖被子。

①这段话是用先概述再举例的方法写的。段中的概述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举了哪三个事例具体说明“无论做什么事都有学问”?哪是详写?哪是略写? 第一件:王婶打水;第二件:______第三件:______。______是详写,______是略写。 (2)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为概述句,举一两个事例,具体进行叙述。注意详略得当。

(3)先整体再部分。

例《荷花》中的一段: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段话的第一句,是从整体写荷花池里荷花开放的全貌:“已经开了不少”,“荷叶挨挨挤挤的”。然后对刚开、全开和未开的各种荷花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描写:“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部展开了”,“有的还是花骨朵”。这样写,不但使读者能了解荷花开放的全貌,而且对各种荷花的形状也留下了具体生动的印象。

用先整体再部分的方法写段,一定要注意把整体和部分结合起来写。不论是写人还是写景状物,如果只有整体的介绍,而没有部分的描述,那么给人的印象只有模糊的轮廓;同样,如果只有部分的描述,而没有整体的介绍,别人又会对全貌缺乏应有的了解。因此,一定要把整体和部分结合起来记叙。

例如:

我爱小白兔。它全身长满了白色的绒毛,毛茸茸的,好像穿了一身白棉袄,远远望去,

37 就像一个大棉团。它的头,有拳头那么大。头顶上竖着两只长耳朵,耳朵能自由转动。它的眼睛红红的,圆溜溜的,好像嵌在白绒中的两颗红宝石,红白相映,使小兔更加讨人喜欢。可小白兔的嘴巴,长得有点奇怪,上嘴唇从鼻子下面开始分为两瓣,下嘴唇是完整的,所以人家叫它‚三瓣嘴‛。它吃青菜时,胡须一翘一翘的,真像掉了牙的老公公。小白兔有四条腿,它的两条前腿又短又小,后腿又长又壮,它不走,只会跳。有时,我给它吃食,它还会用两只后腿站起来,像人一样直立站着。小白兔还有一截短尾巴,像个白绒球贴在屁股上,它跳起来,短尾巴一撅一撅的,显得十分调皮。

这一段是描写小白兔的外形。先从整体写小白兔的颜色和体形:“它全身长满了白色的绒毛„„像个大棉团。”给人一个整体的印象。接着一部分一部分地写它的其它特征:头——拳头那么大;耳朵——长长的;眼睛——红红的,像红宝石;嘴——三瓣,胡须一翘一翘的;腿——前短后长;尾巴——短,像绒球。给人留下了具体而生动的印象。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下面例段,完成后面练习。

下了车,眼前出现了一幢崭新的楼房——它是由四上四下八间屋子组成的,雪白的墙壁,大红的门窗,雕花的阳台,漂亮极了。一进门,宽阔、平坦、牢固的楼梯迎着我们通向外婆的卧室。楼梯和栏杆漆成桔黄色,还散发着油漆的香味。外婆的卧室可美啦!墙上贴着草绿色的墙纸,地板油漆得通红透亮,天花板上还装着雪白的吊灯呢!舅舅房间的气派就更足了!屋里摆着一套奶黄色的组合家具,全海绵的三人大沙发,窗户上挂着紫红色的丝绒窗帘。楼下是厨房和卫生间。墙上、灶上是一色的白瓷砖,地面是磨光石的,嵌着金色的铜条闪闪发光……

①这段话是用______的方法写的。

②作者先写新楼的外观整体印象,接着根据新楼的内部结构特点一部分一部分地叙述。给人留下完整、具体的印象请填表列出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按照先整体后部分的方法,把下面这段话写完整、写具体。

我们的校园里有一棵梧桐树,它高大、粗壮、枝叶茂密。说它高大,一点也不过分,它的树梢快到三层楼顶了;说它粗壮„„

38

15. 怎样把一段话写生动

要把一段话写生动,光靠叙述是不够的,还要从下列几方面下功夫。

(1).学会描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事、景、物进行具体、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刻画。 如下面例段:

小姑娘长一副小的瓜子脸,黄黄的,没有红润色,这是标明着缺乏营养的迹象。两腮和小鼻梁上爬着几块硬币般大的癣,围着小嘴呈一圈青色,像长了一圈小胡子。只有黑黑的眸子是活泼的、有生气的;又长又浓的眉毛是精神的。耳边垂着两根编得歪歪扭扭的小辫儿,零乱的碎发,被风吹得在脸上飘来飘去。她穿着厚实的小皮袄,外面罩着一件紫红色灯蕊绒外衣,可能是不够长了,袖口和衣襟下边都接了一截相同颜色的新布。

这个例段是人物外貌的描写。作者主要抓住小女孩肖像的特征进行描绘:“瘦小的瓜子脸,黄黄的”;“两腮和小鼻梁上爬着几块硬币般大小的癣”;“小嘴„„呈青色”;“只有黑黑的眸子是活泼的、有生气的”;“两根歪歪扭扭的小辫”,“零乱的碎发被风吹得飘来飘去。”通过上述描写,一个家庭穷苦,严重缺乏营养的农村小女孩儿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又如下面例段。

我家有盏漂亮的台灯。它的灯座是块黑色的玻璃盘,放在写字台上,稳稳当当,显得朴素而又庄重。在玻璃盘上,镶着一只精巧的开关。开关旁边竖立着台灯的身躯——灯柱。灯柱分为三节:上下两节是六角形的黑色玻璃菱体,乌亮照人;中间一节是个白色的圆球,晶莹闪亮。从底盘开始,有一根克罗米银色铁管。穿过三节玻璃体,直通顶部的灯头,就像脊椎骨一样。再上面就是一个圆圆的脑袋——灯泡了。一个用彩色尼龙绸做的美丽的灯罩,像顶大帽子,歪戴在它那光光的脑袋上。这盏台灯陪伴我三年多了,它是我的好伙伴。我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

这是描写台灯的一个段落,作者主要是抓住台灯的形状、颜色和材料的特点进行描绘的。按照台灯的结构:灯座——灯柱——灯头——灯罩,有次序地从下写到上,每一部分都抓住“形状”写。如灯座是“玻璃球”,灯柱是“六角形的菱体”,灯炮是“圆圆的脑袋”。除了形状描绘,还注意了色彩的描绘。如写玻璃的颜色是“黑”的,“白”的,管子是“银色”的,灯罩是“彩色”的。形状描绘的色彩描绘结合起来,把台灯写得非常形象具体。

描写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状物时,就要抓住物体的特点,写出物体的形状、大小、色彩等,给人一种具体、真切、生动的印象。

39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下面的例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春天到了。春风吹拂着大地。这时,泡桐树上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蕾。阳春三月,花蕾便争先恐后地绽开了。那花瓣是淡紫色的,里面还有许多小黑点,花心正中长出

三、四根像蜗牛触角似的细丝,这是花蕊。近看泡桐花,像一个酒杯,一股浓郁的香气朴鼻而来,像是使人陶醉的美酒。远看泡桐树,好像一个巨人,长着比千手观音还多的手,拿着数不清的鸡毛掸子,仿佛要扫净空中的灰尘似的。

①这一段主要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按要求在段中找出有关句子分别写下来。

描写泡桐花形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泡桐花颜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泡桐树样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观察一种你最喜欢的植物或花草,抓住它的茎、叶、花的特点进行描写。注意用词写句生动形象。

(2).运用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的意思。通过打比方,把抽象的变为具体的,把陌生的变为熟悉的,把深奥的变为浅显的。恰当地运用比喻,能使语言表达准确生动,形象鲜明。

例《第一次跳伞》中的一段

飞机起飞了,把我们带到空中。我从机舱的窗户向外看,一片片云朵就像一座座盖着白雪的小山。掠过云朵,我看见了地面上一堆堆的小村庄,房屋像鸽子笼,绿树像小草,汽车像甲虫,公路像一条线,一切都变得那么小。

这段话写的是从飞机的高空往下看自然景物的情况。一切都变小了,小得什么样子呢?作者在段中用了四个非常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把“房屋”比作“鸽子笼”,“绿树”比作“小草”,“汽车”比作“甲虫”,“公路”比作“一条线”。通过这些比喻,把地面景物变小的样子写得生动有趣极了。

又如下面例段

傍晚,天边飘来一朵褐色的云。天还没有落黑,就淅沥沥地下起雨来。热闹了一天的城市,在雨中渐渐安静下来。人潮流进了千家万户。水淋淋的马路,像一条闪光的绸带,在初夏的绿阴中轻轻地飘着。一群刚放学的孩子撑着伞,仿佛是浮动的点点花瓣。来往的汽车,就像穿梭奔忙的小船……

这一段是雨中街景的描写。段中运用了三个比喻:“马路”比作“绸带”;“雨伞”比作

40 “花瓣”;“汽车”比作“小船”,把“雨中街景”描绘得真真切切。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例段,做练习。

我站在梅关上,举目眺望,山峦重叠,漫山的树林郁郁葱葱。雄伟的梅岭像一条银色的龙在飞舞,气势磅礴。在这万绿丛中,一棵棵火红的枫树挺立着,像一把把火炬,像一片朝霞。一阵金风拂过,满山红叶像千万只彩蝶在翩翩起舞。

①用“”标出段中的比喻句。

② 第一个比喻句是用______比喻______;

第二句是用______比喻______; 第三句是用______比喻______。 ③想一想:这些比喻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2)写一段话,用上至少三个比喻。

(3).学会拟人。

拟人,就是把要描写的“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的方法,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没有生命的东西“活”起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如下面例段:

夏天来了。校园操场周围的小樟树更显得可爱了。一片片叶子绿油油、光亮亮,好像竖起无数只机灵的小耳朵,倾听着教室里小朋友们的琅琅读书声和清脆甜美的歌儿。小樟树陶醉啦,舒展着枝条翩翩地随风起舞。

段中描写的樟树,虽然是有生命的植物,但是是不会思想的。作者运用拟人的方法,赋于小樟树以丰富的思想感情。能像人那样用“机灵的小耳朵,倾听教室里小朋友们琅琅的读书声”,能“翩翩起舞”,能“陶醉”„„。这样写,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化到描写的景物之中,收到借物喻人的效果。特别是我们小朋友采用这种拟人的方法,文章更能充满儿童情趣,更显得生动、活泼。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一读,按要求做练习。

秋天,花果山的景色迷人。青石铺的小路,由山脚盘旋回转,在树林中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就像一条龙在波浪中玩耍。黄、橙、红、绿各色树林尽收眼底。那粗大的银杏树,这 41 儿一棵,那儿一棵,穿着一身金袍,很神气地立在山岗上。那高大的枫树林,红得像火似的,这儿一片,那儿一丛,在翠绿松林的怀抱里,显得十分耀眼。

这段话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有关的句子找出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横线上填上拟人的句子,把这段话写完整。

踏进公园大门,上百盆菊花______;那茉莉花______;还有那美人蕉______秋天,公园的花真美!

(4).运用排比。

排比,就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贯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句连在一起。如同学们记得很牢的一段话: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段话中接连用了五个排比句说明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是共产党人的可贵精神。运用排比,可以全面而充分地表达中心意思,加强语势,抒发强烈的感情,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又如下面的例段:

画家喜爱鹰。爱鹰的健美——它像欢腾的海水送着夕归的帆船那么美丽;爱鹰的声音——它短促而悠远的歌唱,嘹亮,清脆,好像在遥远的天边吹着哨音,使人忘记忧愁和痛苦;爱鹰的眼神——它那目光像一团火焰,燃烧在画家心里,使人产生美丽的幻想;爱鹰的雄姿——它那‚一飞冲天‛的身影,像黑夜中的流星,闪烁着生命的光辉……

这一段写画家爱鹰。全段五句话,用了四个排比句,写鹰的健美、鹰的声音、鹰的眼神、鹰的雄姿。句子整齐有力,感情波澜起伏,鹰的形象逼真。表达了画家爱鹰的真情实感。

读一读,练一练:

(1)读读下面的例段,想想运用排比各段有什么特点。

抬头看那秀美的杨树,刚刚结满的杨絮一串串地悬挂着,像绽开的花蕾,像洁白的棉丝,像晶莹的雪花,是那样的绚丽多姿。

秋天,蓝天白云。阳光像轻柔的薄纱,笼罩了大地。池边菊花盛开,有的如冰盘托桂,有的如雪里狮子,有的如红莲绣珠,有的如银针红旗,仪态万千,美不胜收。

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森林,不论溪流、湖泊,处处有丰富的物产,处处有奇丽的美景,真是说也说不完啊!

(2)用排比的方法把下面的段落补充完整。

42 假如我是一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色彩,描绘出这壮丽的山河;假如我是一个诗人,我______;假如我是一个作曲家,______;假如我是一个建筑家,______。

(3)运用排比的方法写一段歌颂、学习孔繁森爷爷的话。

(5).发挥想象。

想象可以形象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生动活泼,使读者受到感染。 例 《荷花》中的一段:

看着,看着,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风吹来,我就迎风舞蹈,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这是一段写“我”看荷花时展开的想象。非常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作者当时迷恋荷花的思想感情。

作文时,展开想象当然不是胡思乱想,必须根据所写内容的需要,为表达中心思想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下面例段:

回家路上,我仿佛看到了在凛冽的寒风中,老大爷用焦急的目光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眼睛看酸了,用手背擦一擦;脚冻麻木了,用力跺一跺;站得太累了,就稍稍坐一坐。从红日初升的早晨,到暮色降临的傍晚,一天、三天、五天……,这时,我觉得老大爷给我的不是五个鸡蛋,而是一颗朴实火热的心。

这段话是从一篇题为《卖鸡蛋的老大爷》一文中节选出来的。原文讲的是一个卖鸡蛋的老大爷,由于看错了秤少给了“我”半斤鸡蛋后,连续一个星期的时间找“我”补还鸡蛋的事。颂扬老大爷诚实的美德。这一段讲的是“我”收了老大爷的鸡蛋后在回家路上的心理活动。小作者运用想象的手法,描写老大爷是怎样等“我”的情景。这样“想象”合情合理,既生动地表现了老大爷的品质。又起到了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读一读,练一练:

根据下面的提示,选一个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段话。 ①由种花的园丁想象老师的辛劳。 ②由一只孤燕想象失去母爱的孩子。 ③假如我有一对翅膀„„ ④我乘电梯到月球„„

43 (6).巧用词语。

写话用词准确而富有变化,能使内容形象、生动,表达的思想感情自然、真切。 例 《花生花》中的一段:

花生的花,一般在七月开,青青的花生株上,露出一点点鲜黄的嫩苞。清晨,它浴着露水,湿漉漉的;中午,阳光照射着,它亮晶晶的。就在这时,小苞绽开了。一朵两朵,点缀在万绿丛中。几天后,倘若从花生地走过,一眼便可见到那些小小的黄花疏密有致地洒在椭圆形的绿叶中,绿中透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沁人心脾。

这一段写花生开花的时间和开花的情形。写了花的形状、颜色、香味。段中运用了不少准确而形象的词语,如带点的词语:“鲜黄的嫩包”,不但写出了花苞的颜色“黄”,还写出了花苞的“鲜”和“嫩”;它“浴”着露,“湿漉漉”,照着阳光,“亮晶晶”,这些词语把花苞在阳光雨露下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又如“那些小小的黄花„„洒在绿叶中”的“洒”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花生花开满田野的景象;“缕缕清香”则突出了花多,香味传得远,比用“阵阵清香”更有“沁人心脾”的感染力,表达作者爱花的情感更强烈。

又如下面例段:

一会儿,只见黄公鸡双翅一展,像只老鹰凌空扑食似的,冲向白公鸡,它用脚抓,用嘴啄,迫使白公鸡后退几步。但白公鸡也不示弱,它腾空一扑,嘴壳一啄,凶猛异常,把黄公鸡的毛啄掉了一撮。

这一段是描写两只公鸡争斗的情景。是动态描写。作者巧用“展、冲、抓、啄”等表示黄公鸡进攻形态的动词,用“一扑、一啄”写白公鸡不示弱反扑的动作。用词准确、得体,把两只公鸡好斗的样子写得栩栩如生。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下面例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春回大地,到处是一片绿,绿的草,绿的树,绿的林,绿的世界…… 这段话中哪个词突出了“春回大地”的特征?用“”标出来。

再看看下面例段是怎样描写荷花的颜色的?用了哪些写颜色的词语?起了什么作用? 夏天,阵雨过后,一颗颗水珠在荷叶上滴溜溜地打转,好像晶莹的珍珠。墨绿的荷叶之间,各种姿态的荷花亭亭玉立。有的还只是小花苞,尖儿红红的,好像谁在上面抹了一层薄薄的细粉;有的含苞欲放,玉色的花瓣之间可见开放的缝隙了;有的已经开放,正迎着和风舒展着自己洁白如玉的花瓣。荷花里面是黄色的花蕊,一丝丝的,多得数不清。花蕊的中间长着一个绿色的小莲蓬。……

44 这一段主要写荷花。也写了水珠、荷叶。重点描写了荷花的颜色。段中写了六种颜色,使荷花呈现一种五彩缤纷的美。

请你把描写颜色的词语找出来写在下面,读一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观察妈妈煮饭、炒菜的全过程,以《妈妈是怎样做饭的》为题写一段话。至少用上5个表示动作的词语。

45

16. 要学会观察与描写

作文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就是观察与描写。

同学们都知道,观察,就是用五官认真地察看、感受、体验周围的事物。就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尝,用鼻子闻,用手摸,把那些不认识、不熟悉的事物的形状、颜色、姿态、结构、气味、滋味、声音、软硬、冷热等等,统统在自己的脑海里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有了这种认真的观察,有了这种深刻的印象,有了这种入微的体验,就有了丰富的、生动的描写材料。任何成功的描写,都必须有详尽深入的观察作基础。

怎样学会观察,练好观察的基本功呢?

(1).要选择好观察的位置

有目的地观察事物,首先就要确定好观察位置。因为观察者所站的位置不同,所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事物(景物)也必然不同。同学们还记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吗?这说明虽然是同一个事物,但由于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观察得到的结果就完全不一样。这也说明选好观察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或有目的地参观游览中,一般都是采用固定观察或移位观察的方式。 如下列例段:

清晨,宽广的校园显得格外宁静。教学大楼刚从晨雾中露出它那巍巍的身躯。一扇扇相继被打开的明亮的玻璃窗,在晨光照射下,像刚睡醒孩子的眼睛,调皮地一眨一眨的。操场上空无人影,只有两只高高的篮球架站在那里。

操场边那一排翠绿的冬青,长得郁郁葱葱,像一队威武的士兵守卫着学校大楼。 眼前的花坛,开满了姹紫嫣红的鲜花。月季花苞上挂着晶莹的露珠,令人喜爱。坛边是一圈小草,它在晨露的滋润下显得格外鲜嫩。

这几个例段描写的是一个宁静的校园晨景。很显然,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的。首先从上(仰视)到下(俯视)观察“教学大楼→玻璃窗→篮球架”;接着从远(远望)到近(近看)观察“操场那边的冬青→眼前的花坛”;再细看花坛里的月季花和环视“一圈小草”。这种以作者站立的地方为固定点,或仰视,或俯视,或远望,或近看,或环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我们叫它固定观察。

什么叫移位观察呢?还是先来看看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一个例段吧!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1000或是800人开个会,一定不觉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46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亮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黑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这是《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中的一段描写。作者是按照他游览所经过的地方,所见到的不同事物进行观察的。游览顺序及观察角度是:在洞口抬头望(仰视)→走进去周围(环视)是石壁,抬头(仰视)是高高的石顶→洞内一团漆黑,„„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正视、环视、仰视)。我们把这种按照作者经过的地方(即移换位置)去观察事物的方法,叫移位观察。

同学们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固定位置观察还是移动位置观察,都不能机械套用,应根据观察的目的和要求,针对观察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交叉使用。什么时候要运用固定位置的观察,什么时候要运用移动位置的观察,也要取决于你计划写的文章的体裁和中心思想的要求。不过,一般地说,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决定描写事物的顺序和层次的变化。

(2).要注意观察的顺序。

观察任何事物都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或从整体到部分,或相反;或由近及远,或相反;或从上至下,或相反。这样,观察才会有一条清晰的思路,对观察的事物才会形成一种鲜明的层次和完整的印象。

通常有下列几种观察顺序:

一是以空间方位为序。

如东南西北中,远近、里外、上下、前后左右等。如下面例段:

你来到葡萄架之下。四周是彩色飞金的回廊,朱红柱子,中间是小小的园林,典雅的布局,果木俱全。庭院上面,罩着绿叶的网。草地上铺着绿茵,白鸽蹒跚来去。伸手可摘盆中的梨桃、石榴和头顶的葡萄。

这个例段就是按照先四周后中间再上下的空间方位顺序进行观察和描写的。段落虽短,但庭院生机勃勃的景色却写得井井有条。

二是以时间变化为序。

如下段:

时间不容许人们多想,一阵狂风吹来,雷电接着从头顶掷下。顷刻间,一场可怕的冰雹倾泻下来。人们惊呼奔跑,躲入安全的地方。冰雹继续了两个小时之久,其间,有十多分钟,落地的冰雹大如小儿拳头,其中一颗有排球一般大,落在小李村,打穿饲养室的房顶,掉在 47 蓄水的石槽里。冰雹过后,稀疏的雷雨未停,人们从躲藏的地方走出来,顿时惊得目瞪口呆,像久住大森林的人,忽然被抛到陌生的戈壁滩似的,面对着眼前景象,简直不明白自己身在何方。

密密的玉蜀黍林消失了,墨绿的棉田消失了,天空不见苍鹰飞旋,树头不闻燕雀鸣叫,田野里,也瞧不见野兔奔跑了,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瞬间,仿佛全从地面消失了。田野变得开阔而荒漠,村庄上空也豁然敞亮起来。光秃秃的树木,带着残断的杈桠,笔直地伸向天空。大地脱去浓艳的绿袍,换了一套坚硬的银灰色的冬装。

这个例段,以时间变化为序观察描写冰雹前、冰雹中、冰雹后人们的心理状态和田野村庄景色的变化。按时间的推移:顷刻间→两个小时→十多分钟→冰雹过后→顿时→一瞬间„„观察景物的变化,把下冰雹的全过程描写得清清楚楚,井井有条。

三是以观察移位变化为序。

我们外出参观或游览,地点和线路经常变化,因而观察的顺序必然随参观游览的顺序而变化。如下面例段:

每人买了一枚火炬,燃着由洞口进去。门很小,只容一个人走,先向下有石级,越走越暗,火炬的光,不到五尺,照到头上,顾不到脚下,路潮而滑,煞是难走。我们五个人一串,你拉了我的手,我拉了他的衣服,一步一步地蹭着走。偶然举起火炬,向上一看,只见奇形怪状黑黝光滑的大石,石上不时还有一滴一滴的水滴下来,滴到颈项里,冰冷彻骨,要接连打两个寒噤。把火炬提起向远处一看,只见七高八低的石头,有的地方很深,黑洞洞的看不见底。大家静默无言地向下走了十几分钟,翻过一个很高的大石脊,忽然发现前面几线天光,越走越亮,路也越宽。只见头上四周,尽悬着一条一条的石钟乳,大大小小,粗粗细细,各色都有。又向上走了几十步,豁然开朗,出洞的门,比入洞的门高大得几百倍。我先出洞,过一座小石桥,到对面山上,回看洞口,是一个高大的半圆形,一层层一条条的钟乳石,高高低低长长短短的排列着,有的像圆柱,有的像圆锥,有的像象鼻,有的像橡树杆,奇形怪状、五彩缤纷,真是瑰奇大观。他们几个人在洞里后出来,好像蚂蚁蠕蠕而行的样子,洞口之大,可想而知了。

作者按照入洞→洞中→出洞的游览顺序进行观察,按移位观察的顺序把山洞的奇景描写得非常具体细致。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四是以事物的结构为序。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结构,观察的时候按事物的结构为顺序,依次进行观察,思路清晰, 48 条理清楚。如下段对芦沟桥的观察和描写:

芦沟桥全长260米,宽7.5米,共有11个孔,桥的两边,装饰有石雕栏杆,每边又各有碧柱140根,每根石柱上都雕刻有卧伏的石狮,殊形异态,各不相同。特别是小狮子,有的盘蹲在大狮子脚下,有的爬在大狮子背上,有的互相交头接耳,嬉戏耍闹,活龙活现,栩栩如生。……

芦沟桥的建造极其美观。在桥的两头,有两对石兽,东边是一对狮子,西边是一对象,象征着大桥固若金汤,坚实无比。东端,还有两座石碑,一座是清乾隆题燕京八景之一‚芦沟晓月‛四个大字,碑的四周有四根龙抱柱;另一座石碑记载了康熙三十七年重修芦沟桥的经过。桥的两端,还有精刻的华表,把芦沟桥点缀得分外美观,……

这一段是写芦沟桥的雄伟壮观。作者按照桥的构造艺术结构,先从整体(长、宽)后到部分(桥孔——栏杆——碧柱——石狮)进行观察和描写,再从建造艺术的特点写桥的美观,也是按照结构顺序来观察和描写的。给读者留下了桥的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3).要抓住观察对象的特征。

任何事物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就是同一事物它的特征也随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处于静止不动的时候的状态和处于活动、变化时的状态就大不一样。因此,在观察时,要特别注意抓住对象的特征。例如: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小黄巴儿狗从一堆烂柴堆里钻出来,汪汪地叫了两声,走近了一看,认出了小荣,它的两只前腿急忙搭在小荣身上。小荣把它抱起来,哭了,狗儿也像哭一样的唔唔叫个不停。

上述两段,一段写景,一段写动物,都抓住了描写对象的特征。例段一,是对荷花的静态特征的观察和描写,具体地写出了荷叶的形状,荷花的姿态和香味;例段二,是对小黄狗动态特征的观察和描写,生动地描绘了小黄狗和小荣见面时的动人情趣。

又如:

绿色湖面上,一支微微抖动着白色翅膀的小船,在润湿的微风中荡漾。那个样子,看上去显得很轻盈,很纤弱,就好像是投在水面上的一簇银色的蒲公英。

这里既抓住了事物的动态特征,又抓住了静态特征。第一句写小船在湖面荡漾的动态,第二句写小船的静态——样子„„很轻盈,很纤弱,就好像„„一簇银色的蒲公英。有动有静,把湖面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49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下列各段,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观察的?完成段后的练习。

公园的中心是一个喷水池,池边呈梅花形,池台上放着一盆盆开得火红的“一串红”,池旁满是一盆盆粉红色的月季花和黄澄澄、沉甸甸的金桔。池中央一座假山石上面,是一个用绿绒做成的海豚。它嘴上顶着一个彩球,尾巴还调皮地向上翘着,好像在向大家炫耀自己的演技,一汪清水就从那尾巴尖上喷出……

公园的条条小径都通喷水池。小径的尽头,沿着围墙是一条环行土道,道上安放着排排木椅和石桌、石凳,原来是为人们下棋、玩扑克准备的,可现在都变成了人们学习外语的场所。

本例段写的是喷水池及其周围的景色。

段中描写了盆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凳等八种景物。作者是以_______为序进行观察和描写的。

一只大芦花鸡正在伸着脖子叫唤,叫一声,抖着翅膀一跳,用它那尖嘴叼住一支大麦穗子,左一摇,右一甩,肥饱的麦粒儿就给抖落在地上,拣几个粒儿吃,又去叼另一支麦穗儿了,好像要把每一支麦穗儿什么味道都要尝一尝。

①这一段是写鸡的生活习性。作者是通过对______的观察和描写来写鸡的生活习性的。 ②段中运用了十个恰当的动词描写了鸡吃食的动作。请把这些动词找出来,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观察写话。

①以空间方位为序观察自己的教室,写一段话。

②以时间变化为序观察晴天晚霞的形状和颜色,写一段话。 ③描写一种你熟悉的植物,写出它的静态特征。 ①描写一种你喜欢的动物,写出它的动态特征和习性。

50

第三篇:frontpage全套教案

(一)

第一节 启动frontpage2000建立站点和图片收集

一、 教学目的:掌握站点的建立,学会软件的启动和素材的收集,了解站点的打开和关闭。

二、 教学重点:创建站点,收集图片,启动frontpage2000。

三、 教学时间:2课时

四、 教学步骤:

1、启动FrontPage 2000 单击任务栏上的“开始”按钮,从“程序” 菜单中选择“Microsoft FrontPage”单击。

2、FrontPage 2000的界面说明

FrontPage 2000的界面可以分成菜单栏、工具栏、视图栏和主编辑窗口4大部分。 ①、菜单栏包括【文件】、【编辑】、【查看】、【插入】、【格式】、【工具】、【表格】、【框架】、【窗口】、【帮助】等10个菜单。 工具栏单击【查看】菜单,选择【工具栏】,

在出现的下拉菜单中列出了几种不同的②、工具栏,如果菜单项前面有一个对钧号“√”,表明在界在上已显示此菜单项。如果再单击一下,将取消这一项的显示。

③、视图栏中摆列着各种管理器的图标,这些管理器包括网页管理器、文件夹管理器、报表管理器、导航管理器、超链接管理器和任务管理器等。单击管理器图标以切换到相应的管理器。

④、主编辑窗口在编辑网页时,有3种显示方式,即普通、HTML和预览。 普通显示方式是最常用的显示方式,一般是在此方式下工作。

HTML显示方式在需要直接编辑或查看网页文件的HTML代码时使用,一般是为了实现某种特殊效果(如在网页中动态显示时间)而经常使用。

预览显示方式在需要预先观察网页的显示效果时使用。当使用管理功能时,主编辑窗口相应地会显示各种任务下的文件或站点信息。 什么是站点?

站点一般简写为“Web”,实际上就是把一些信息通过Web网页的方式相互链接起来,存放在一台被称为“服务器”的计算机中,别人可以通过Web浏览器查看网页信息。站点一般以国际通用的Internet地址来表示,例如:http://或http://”,按回车键。输入“很高兴能认识您,希望能和您交朋友!”,按回车键;输入“谢谢您参观我的网页,再见!”,按回车键。

4、字体设置

(1)、选定文字 选定文字的方法有两种:

①一种方法是将鼠标指针移到待选文字段的开头,按住鼠标左键,不要松手,然后向右下方拖动,将该段文字涂黑;

②另外一种方法就是用键盘上的光标箭头将插入点移到选定文字的开头,然后左手按着Shift键,右边按光标移动键(如←、↑、→、↓键),也可将所选定文字涂黑。 (2)、修饰文字

修饰文字是指文字的字体、字型、大小(字号)、颜色、效果的设置。 例:选定“这是我的第一个主页”文字后,设定文字属性的操作有以下两种: ①单击【格式】菜单项,选择【字体】后出现字体对话框;

②或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字体】选项,也将出现字体对话框。 ③这时在对话框中的字体设为“隶书”,字型为“加粗”,大小为“6 (24磅)”,颜色为“红色”,效果为默认。单击【确定】按钮即可完成文字修饰。例中其他字体修饰的操作也类似进行。

5、保存网页

单击常规工具栏上的“

”,或单击【文件】菜单再选择【保存文件】,就可以把正在编辑的网页保存起来。或直接按Ctrl+S键也可以保存网页。

如果你是在修改已经保存过的网页,修改过的网页将被重新保存。但如果是新建的网页,单击“ ”后会出现对话框。

在对话框中的【文件名】栏内输入网页的文件名(如“First”),单击【保存】按钮,该网页就会保存到当前的站点上。FrontPage 2000保存文件的类型主要有网页文件(.htm)、FrontPage模板(.tem)、文本文件(.txt)、超文本模板文件(.htt)等。

6、关闭网页

(1)、单击【文件】菜单并选择【关闭】,或直接按Alt+F4键,如果此时网页文件未保存,就会出现一个提示对话框。

(2)、当单击对话框中的【是】按钮时,将出现保存网页对话框,输入网页文件名并单击【保存】按钮后,网页文件将被关闭;当单击【否】按钮时,该网页文件不保存并关闭;当单击【取消】按钮时,该网页文件不关闭,并返回主编辑窗口。

7、打开网页

(1)、单击“ ”工具图标,或单击【文件】菜单并选择【打开】,或直接按Alt+O键,出现一个打开文件对话框。

(2)、在对话框中单击【查找范围】下拉列表框,选择文件路径。在文件列表区中列出被选中该文件路径下的所有文件。

(3)、选中一个文件,然后单击【打开】按钮,或直接双击该文件名即可打开文件。

8、预览网页

网页编辑完成后,可以用浏览器预览一下网页的效果。有两种预览网页的方式:

(1)、一种是单击FrontPage 2000主编辑窗口下面的【预览】标签,就打开一个FrontPage编辑器自带的浏览器,看完之后,单击【普通】标签,又切换到编辑状态。

(2)、另一种是单击【常规】工具栏的“ ”图标按钮(或直接按Ctrl+Shift+B键,或单击【文件】菜单并选择【在浏览器中预览】菜单项),将启动已安装好的浏览器并打开该网页。如果在预览之前没有把修改后的或新建的网页保存起来,则将弹出一个对话框提示你应该首先保存该网页。

注意:在预览窗口中看到的是网页在发布后的大致样式。要看到网页在WWW浏览器中的真实情形,必须使用【在浏览器预览】菜单项查看。而且,即使是在WWWW浏览器中浏览通过,不同的浏览器产生的效果不一样。在发布到Internet上的前后,最好使用不同的浏览器多浏览几次。 第三节、图片的运用

一、教学目的:学习图片的插入和设置。

二、教学重点:图片的插入和设置。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插入图片

下面我们以一个实例来说明如何在网页中加入图片。其操作步骤如下: (1)新建一个空白网页,把光标定位到要插入图片的地方。 (2)单击“

”工具图标,或单击【插入】菜单,选择【图片】菜单项,在子菜单中单击【来自文件】选项,在出现一个【图片】对话框的同时,还弹出一个【选择文件】对话框。

(3)在【选择文件】对话框的“搜寻”栏内选定图片的存放位置,然后从文件列表中双击某个图片文件(或选定图片文件),单击【确定】按钮,则图片插入到网页中。 二)、设置图片的属性

在网页中插入图片后,我们还要对图片的某些属性进行设置。

(1)在某个图片上单击鼠标右键后,弹出一个快捷菜单,选择图片属性。

(2)单击【图片属性】菜单项,出现图片属性对话框。在图片属性对话框中,我们可以设置图片的各种属性:

1、常规属性

【图片源】:指图片的存放位置。如果要重新选择其他一幅图片时,单击【浏览】按钮。如果要修改这幅图片,可以单击【编辑】按钮,启动自带的Image Composer软件,修改完图片后,只要退出该软件,网页图片就会自动更新。 【类型】:我们可以选择图片的类型,GIF或者是JPEG。 在“质量”栏内一般设定为70-80就行了。

【替代表示】:如果当前图片较大,分辨率也较高,我们应该在【低分辨率】中选定一个备用的低分辨率图像,这样在一些浏览网页的低档机显示器不能显示高分辨率图片时,可以显示这个低分辨率的图片。此外,在“文本”栏内默认值为图片文件名加上文件长度,这是当

该图片不能显示时,这些说明文字会显示出来,也就常说的图片的别名。若要修改图片的别名时,在文本框内输入即可。

2、图像的外观

单击【图片属性】对话框中的【外观】选项卡。在这个对话框中,我们可以设置图片与文本之间的对齐方式、图片的边框粗细以及图片的大小等。 布局栏:

单击【对齐方式】下拉箭头,出现一个下拉菜单,有多种对齐方式,在图文混排时非常有用,大家可以试试看。

利用【边框粗细】可以在图片周围加上一个指定宽度的边框。值为0时,边框不显示。 设置【水平间距】和【垂直间距】的值,可以改变图片与相邻内容(如文字)之间的距离。 默认情况下,浏览器中显示的网页图片是实际大小的图片。如果要改变图片的大小,则在对话框的【大小】栏中调整“宽度”、“高度”的值(单位为像素或百分比)。选择“保持纵横比”选项是防止尺寸修改后的图片出现太扁或太长的“变形”现象。

图片的定位,可以单击图片工具栏的图片定位按钮。图片可以随便移动,但在预览时常会与实际不一致。 三)上机操作:

在网页中插入合适的图片。 第四节 项目符号与编号列表

一、教学目的:学习使用项目符号,理清条理,理解做事步骤。

二、教学重点:编号列表,图片项目符号列表,多级列表。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编号列表

编号列表是在实际应用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列表,编号列表的各列表项以某种形式的顺序进行排列。下面我们以一个实例说明。其操作步骤如下:

1、新建一个空白网页,输入“我的兴趣和爱好”标题,按回车键;

2、单击“ ”工具图标,在网页中出现“1.”,在这个编号后面输入“看书”;

3、按回车键后,在“2.”后面输入 “上网”;

4、重复上述步骤,直到出现编号“5.”。在其后面输入“踢足球”,然后按Shift+回车键,再输入“打网球”,按回车键;

5、在编号“6.”行上按回车键,该编号就会在屏幕上消失了;

6、将网页文件保存起来,并在浏览器中浏览。

另外,在编号列表中,列表符号可以是数字,也可以是其他符号,这些符号有:(1)大写罗马数字:如Ⅰ.、Ⅱ.、Ⅲ.、Ⅳ.、„;(2)小写罗马数字:如ⅰ.、ⅱ.、ⅲ.、ⅳ.、„;(3)大写英文字母:如A.、B.、C.、D.、„;(4)小写英文字母:如a.、b.、c.、d.、„。当需要改变列表编号时,其操作过程大致如下:

1、将光标定位在一个列表所在行的任意位置。

2、然后单击鼠标右键,这时将弹出一个对话框,单击其中的【列表属性】选项,出现列表

属性对话框。(或者单击【格式】菜单,选择【项目符号和编号】菜单项亦可。)

3、此时在对话框中打开的是【编号】选项卡。

4、单击不同的选择框,然后单击【确定】按钮,就可以选择不同样式的项目编号。 二)项目符号列表

与编号列表不同,在项目符号列表中各列表项都是通过一个特殊符号引出的。下面以一个项目符号列表的实例来说明。 其操作步骤如下:

1、新建一个空白网页,输入“我喜欢看的文学名著”,按回车键;

2、或单击“

”工具图标,在网页中出现一个黑点列表符号,在列表符号后面输入“《三国演义》(罗贯中)”;

3、按回车键后,在下一行又出现一个黑点列表符号,依次输入“《水浒传》(施耐庵)”,按回车键;

4、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把“《西游记》(吴承恩)”、“《神曲》(但丁)”全部输入计算机中;

5、在最后出现的黑点列表符号行上,再按一次回车键,该黑点就会在屏幕上消失了;

6、将网页文件保存起来,并在浏览器中浏览。 三)图片项目符号列表

图片项目符号列表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列表,列表符号均由指定的图片引出列表项。在FrontPage2000中,用于列表的图片可以是软件自带的图片,也可以是你所指定的图片。 下面我们以一个图片项目符号列表的实例操作进行讲述。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新建一个空白网页,输入“21世纪的科学技术”,按回车键。选定这段文字,并设置为6号字、宋体、加下划线;

2、单击【格式】菜单项,然后选择【项目符号和编号】菜单项,出现项目符号和编号方式对话框,此时打开的是【图片项目符号】选项卡。

3、选择【指定图片】,单击【浏览】按钮,出现选择图片对话框。

4、单击对话框右下角的【剪贴画】按钮,就会弹出【剪贴画库】。选择并单击【Web符号】选项,从中选择一种图片(例中是“ ”),选中后单击“ ”插入剪辑按钮。网页上就会出现这个图片符号。

提示:如果要指定磁盘图片文件作为项目符号,则在【选择图片】对话框中单击“ ”按钮,出现一个选择文件对话框后,再选定硬盘目录上的一个图片文件,依次单击【确定】按钮后即可。

5、在图片符号后,输入“信息科学技术”,并按回车键;

6、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把“生物科学技术”、“材料科学技术”等全部输入计算机中;

7、在最后的图片项目符号行上按回车键,该符号就会在屏幕上消失了;

8、将网页文件保存起来,并在浏览器中浏览。 四)多级列表

前面分别介绍了几种列表方式。但在实际应用中,各种列表往往同时混合使用,有时还需要使用多级嵌套列表。

下面创建一个多级列表的实例。 其操作过程如下:

1、从【样式】下拉菜单中选择“标题3”,输入“我最喜欢的电影”,按回车键;

2、单击“ ”工具图标,在编号“1.”后面输入“最喜欢的中国电影”,按回车键。接着再输入“最喜欢的外国电影”;

3、以下是“最喜欢的中国电影”嵌套列表的操作:

把插入点移到列表项目“最喜欢的中国电影”的末尾,按回车键,新出现编号为“2.”的空列表行;

连续两次单击“ ”工具图标(增加缩进),或连续按Ctrl+M键,新出现的编号“2.”消失,后面的标号恢复正常。光标比上一行的位置缩进了两个字符,在光标位置出现了新的标号“1.”。

单击鼠标右键,这时将弹出一个对话框,单击其中的【列表属性】选项,出现列表属性对话框。此时打开的是【编号】选项卡。

在【编号】选项卡中选择大写罗马数字列表方式,然后单击【确定】按钮,列表符号变为“Ⅰ.”。接着输入“开国大典”,按回车键;输入“生死抉择”,按回车键;输入“花季雨季”。

4、以下是“最喜欢的外国电影”嵌套列表的操作:

把插入点移到列表项目“最喜欢的外国电影”的末尾,按回车键,新出现编号为“3.”的空列表行;连续两次单击“ ”工具图标(增加缩进),或连续按Ctrl+M键,新出现的编号“3.”消失。在光标位置出现了新的标号“1.”。

单击鼠标右键,这时将弹出一个对话框,单击其中的【列表属性】选项,出现列表属性对话框。此时打开的是【编号】选项卡。

单击【无格式项目列表】选项卡,并从中选择方块符号列表方式。然后单击【确定】按钮,列表符号变为“ ”。接着输入“魂断蓝桥”,按回车键;输入“生死时速”,按回车键;输入“飘”。

5、在结尾的项目符号行上连续按回车键,直到该符号在屏幕上消失为止;

6、将网页文件保存起来,并在浏览器中浏览。 五)、上机操作:

在网页上练习项目符号与编号列表

第四篇:高一必修地理全套视频 高一地理必修1全套教案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高一地理必修1全套教案”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 C.内蒙古高原

D.青藏高原

12.下列选项中,描述该地区景观的是(

)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会当岭绝顶,一览众山小

C.山在两岸走,人在画中游

D.一片孤城万仞山

13.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最主要岩石有(

)

A.石灰岩

B.花岗岩

C.白云岩

D.石英砂岩

14.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

)

A.岩石的硬度

B.岩石的结构与区域构造

C.岩石的酸碱度

D.岩石的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

15.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

)

A.峰林

B.石笋

C.石柱

D.落水洞

16下列自然景观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是(

)

A.壶口瀑布

B.桂林山水

C.路南石林

D.黄山群峰

17.有利于桂林“山水”形成的自然条件是(

)

A.桂林地处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全年降水丰富

B.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岩性纯

C.桂林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

D.桂林地区地形相对较平坦

18.桂林山水是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桂林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生长,为喀斯特地貌形成创造了条件

B.桂林地区山地多平地少,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C.桂林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十分丰富,,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D.桂林地区的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不利于水的下渗

二、综合题

19.读图3-3-2,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的溶洞是由于石灰岩受到含有

的流

水的

作用而形成的,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图中a是

,b是

,c是

。它们是由于

作用而形成的。其形成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为

(3)图中地貌形态主要在我国

(省或自治区)分布非常普遍。

(4)写出你所知道的如图景观的著名旅游景点名称两个:

20.图3-3-3是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地形分布在我国

(地形区),该地形区属于

气候,气候特点是

(2)图中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形成该地貌的最主要岩石是

(3)图中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相互作用的结果。

21.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徐霞客在考察了广西、贵州、云南后,对这一带发育的峰林地貌作了总结:“峭峰离立,分行竞颖”,“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他还指出这“磅礴数千里”的岩溶地貌,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各省有各省的特点:广西之山的特点是“有纯石者,有间石者,各自分行独挺,不相混杂”;云南之山,“皆土峰缭绕,间有缨石,亦十不

一、二,故环洼为多”;贵州之山,“则界于二者之间,独以逼耸见奇”。又说:云南之山,“惟多土,故多雍流成海,而流多浑浊”;广西“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至贵州则“界于二者之间”。

——选自《徐霞客游记导读》

(1)徐霞客为代人,著名的

(2)比《徐霞客游记》更早记载溶洞的著作包括成书于战国年间的《道元的《

》等。

(3)西南地区岩溶地貌发育的主要自然条件是什么?

(4)文中“雍流成海”的“海”是指“流多浑浊”的原因是文中“穿穴之流”是指

22.读图3-3-5回答下列各题。

(1)黄果树瀑布位于A的位置,此地区的地形特点是

,气候特点是

(2)从成因看,黄果树瀑布主要由

(内力或外力)作用形成,具体表现为受 作用的结果。我国还有哪些著名的瀑布景观,请举2个例子。

(3)“桂林山水”位于图中

处(填字母),属于

(省区)。它是

地貌的典型景观。唐韩愈有“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概括其特色。应如何欣赏“桂林山水”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4)你能用所学过的化学知识解释“桂林山水”的石灰岩的“岩溶”原因吗?(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第四单元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

第一部分 教案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特征

2. 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通过认识自然资源数量的奶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使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懂得利用自然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教学重点 ①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 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①自然资源的特征 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材分析

一、 认识自然资源

该节内容分三个层次,由概念-分类-共性特征,重点突出共性特征。教材中资源特征的第

第五篇:必修三全套教案 (定稿)

高二语文必修三全套教案

《祖国山川颂》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祖国山川的美丽,体会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2.了解“颂”的文体特点,进一步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对文章思想内容与感情的把握。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方法]:文本研习。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专题内涵解说

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自有国家以来,每个人都天然地与祖国连在了一起。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但是,人与国家的关系是复杂的,从历史上看,正如法学家潘大道所说,国家“都是为少数人所独占——君主、军阀、资本家及专业之官僚、政客等”(《为什么要爱国》),他们在阶级社会中常常是作为国家的代表,这必然造成个体对国家的复杂态度,为什么历史上经常出现忠君与爱国的矛盾,道理就在这里。所以,陈独秀在谈到爱国主义时说道:“要问我们应当不应当爱国,先要问国家是什么。”爱国主义不仅表现在当异族入侵时奋不顾身地捍卫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表现为愤怒与忧患,批判与建设,谴责与赞美,这些都可以是出自对祖国的热爱。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责任,都发扬国家主人翁的精神,我们的国家才能一步步走向民主,走向繁荣,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本专题从两个方面对祖国这一人文主题进行梳理:第一板块重在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表达了人们对其祖国的热烈赞颂;第二板块则要复杂得多,重在探讨个体面对国家贫穷、腐败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1.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体验与认识,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2.学生能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生能根据本专题的特点形成课程间沟通的意识,将音乐欣赏与文学鉴赏结合起来。 4.学生能在以往学习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散文与诗歌的特点,能根据对作品的理解,设计朗诵方案,通过朗诵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5.学生能在对专题人文内涵理解的基础上收集资料,写作复杂的抒情或叙事散文。前三项为教学的重点。

本专题,特别是在第二板块,诗人们表达了对祖国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历史地、具体地看待国家、祖国、爱国主义、人与国家的关系等概念,提升他们的认识,加深他们的理解。本专题收录了波兰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的《肖邦故园》,围绕这篇表现音乐家生活的散文设计了音乐鉴赏与文学鉴赏相结合的研习方案,这些都是学习中要注意的难点。

一、导入新课

由对以下两个问题的讨论导入新课。 1.祖国是什么?

2.一个人为什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了解作者:

课文注释①。作适当补充。

三、解题

祖国山川——是文章的内容颂——点明了文体:内容上多是赞美、歌颂;

写法上多用铺叙。

“颂”是一种古代文体,刘勰《文心雕龙》中说:“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艺文类聚》中也提到:“颂,诗之美者也。”颂,原为歌颂神的舞歌,转为歌功颂德的诗,后来就更为宽泛,一切以赞美、歌颂为主题的都可以称“颂”。

四、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祖国的哪些山川美景?

讨论明确:珠峰、高原、西双版纳、平原、黄河„„ 春夏秋冬,晨光落日; 家乡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瀑布

2.除了写祖国的山川美景,文中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内容? 讨论明确:还写了“人民” “文化”“语言”。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 3.小结内容:《祖国山川颂》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以饱满的感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倾注了作者对祖国无限热爱之情。

五、理清思路,体会铺叙的特点。 1.思路结构: 文章段落较多,共34段,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

1、2段为第一部分,第3—3 2段为第二部分,第33—34段为第三部分。在阅读时应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从大处着眼,了解作者的描写对象和感情抒发。

第一部分(1-2)总领,点明了全文要旨——爱祖国,爱祖国的美丽的风景和山河大地。 第二部分(3-32),是爱国主题的具体化,是对风景如画的祖国的歌颂与赞美。可以分成若干层次,它们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祖国山川景物的秀美多姿。第3-7段是第一层,作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充满自豪地列数祖国大地的优美景致,以动情的笔墨,尽情地倾吐赞美之情。第8-12段可以看成是第二层,三段均以“我爱„„”开头,从“人民”、“文化”和“语言”三个浓缩了爱国情感的具体对象出发,表达了作者的满腔挚爱。 第12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前面的总括,又很好地引领下文,由人文过渡到景色。第13-25段是第三层,对祖国自然景色的描写在这一层得到了重点展示。这里有对春夏秋冬四季美景的勾勒,有对晨光落日的描摹,眼中景与心中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第26-32段是第四层,在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家乡的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的瀑布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点,以点代面,表达了对祖国山川的无限爱恋。

第三部分(第33-34段),是对主题的升华。小溪汇人大海,群山默默相送,流水化作羽云,回首嘹望故乡,这些都带有象征意味,是作者内心爱国情感的真切流露。

2.铺叙的特点:(归纳板书) ①列数祖国大地优美的景致;

②表达热爱人民、文化语言之情; ③勾画春夏秋冬、晨光落日的美景;

④描绘几个具体的景点。

3.找出抒情的语句,体会“颂”的特点。 黄药眠这里是以祖国为歌颂对象,以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为赞美内容,采取的是全景式的描画与铺陈的方式,它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对心中的祖国山河美景一一加以铺叙,既有对传统的秉承与借鉴,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与思考,整个文章读来大气磅礴,深情动人。抒情的语句如:第

1、2节,第

5、

8、

9、10节开头,第34节等。讨论:哪些句子的表达效果最好?为什么?第34节,描写了象征性的景物,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流露出了内心真切的爱国情感。

六、再读课文,体味语言与结构特点

1.语言特点讨论归纳:①诗化的语言;②直抒胸臆;③这篇文章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非常丰富和成功,比如第

4、

5、

13、29段的排比手法,第

13、

23、24段的拟人手法,第

26、31段的比喻手法等等,这些都与“颂”这种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效果,使描写对象更加具体生动,富有立体感。

2.结构特点:文章采用了片断式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可以不受时间、空间以及思维的限制,任思绪自由地飞翔,让情感尽情地抒发。

肖邦故园

雅—伊瓦什凯维奇

【学习目标】

1.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进一步认识祖国与个体的关系。 2.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人与祖国的复杂关系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索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肖邦故园》,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深情眷恋之情。

二、检查预习

听写下列词语:

荒诞不经

茕茕孑立

玲珑剔透

浪迹天涯

通衢大道 寥寥无几

缱绻

雾缭烟绕

促膝谈心

蕴藏

三、关于作者、肖邦

弗雷德里克•肖邦是伟大的波兰音乐家,他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时就写出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在他二十九岁那年,德军攻占波兰,以后肖邦一直漂泊异国,大部分时间在法国度过,直到长眠于巴黎的拉雪兹公墓,但他的心脏被运回祖国。在国外的日日夜夜,肖邦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他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肖邦的音乐成为最有力量的波兰人的音乐,就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雅一伊瓦什凯维奇是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格,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本文笔调亲切平和,抒情优美,感情深邃沉稳,真挚感人。

作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怀有深深的敬意,他选取肖邦故园为切人点,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四、理清作品思路

这篇文章的篇幅比较长,而且作者是把人、物、景与音乐交织在一起来写的,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密不可分,所以上下文的衔接非常紧密,很难断开,为了教学的方便,可以把这篇文章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对肖邦故居的历史回顾。 „„

《长江三峡》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长江三峡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学习作者富于变化的表现手法。

3、掌握“引用”修辞格。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抓住特点描景状物的写作方法。

2、掌握“引用”的作用。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复习:

关于李健吾。

三、新课讲授程序:

(一)导入新课:

前课《雨中登泰山》登临五岳之尊,雄奇壮美,本课《长江三峡》放舟“母亲河流”,隽秀瑰丽。

(二)解题与作者:

1、读预习提示。

2、解题:

(1)《长江三峡》是写景抒情的游记名篇《长江三日》的第二部分,题目是编者加的。《长江三日》收在《刘白羽散文选》中。

(2)《长江三日》是一篇日记体游记,记叙的是1960年11月中旬,作者从重庆乘“江津号”轮船沿江驶往武汉的一段航程。作品第一节,写11月17日雾夜在长江上航行穿过崇山峻岭的情景;第二节,写11月18日穿过三峡时在激流险滩中前进的情景;第三节写11月19日出峡后航行在风和日丽、柔和宁静的大江上的情景;最后以武汉长江大桥的壮观图景作结尾。整篇文章构成这样一个意境:

穿过茫茫雾夜━━在激流险滩中战斗、航行━━迎来明朗开阔、光华灿烂的图景。

(3)读《长江三日》。

(4)三峡:长江的一段,西起四川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由西往东,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江段迂回曲折,江中滩峡相间,两岸危崖耸立,如层层围屏,高出江面500米以上,江面最窄处仅百米左右,在巫峡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巫山神女,于云雾之中,楚动人。

杜甫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绝句: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3、作者:

刘白羽,现代作家,1916年生,北京人,1936年开始创作。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荣获斯大林文学奖金。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散文集《早晨的太阳》《万炮震金门》《红玛瑙集》《长江三日》《红太阳颂》《伟大的创业者》《巍巍太行山》等,亦有小说《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等。

刘白羽的作品,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充满着强烈的战斗气息,感情炽热,气势雄伟,语言丰富畅达,色彩绚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学生自读课文,教者板书字词,学生给课文分段,各段大意也要概括出来。

碇:系船的石礅。

雷霆万钧:雷霆,霹雳;钧,古重量单位,约合当时三十斤。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

层峦叠嶂:嶂,象屏障一样的山峰。形容山峦重叠。

绛:大红色。

亭亭笔立:亭亭,耸起的样子;笔立,笔直地挺立。高高地耸起,笔直地挺立。

云蒸霞蔚:形容云霞绚烂美丽。

蒸,升腾;蔚,聚集。

隽秀:秀丽。

婀娜:柔美的样子。

神妙莫测:非常高明、巧妙,不可推测。

灭顶:水漫过头顶,指淹死,灭顶之灾,比喻致命的灾祸。

浸泡:使渗透。

绎:抽出头绪。

怪诞:奇怪,古怪。

(四)解析字词并分段,概括大意。

全文分四段:

一(1-1)总写游历三峡的感受。

二(2-2)描绘瞿塘峡的雄奇。

三(3-5)描写巫峡的秀美。

四(6-9)描写西陵峡的凶险和作者的感想。

四、小结:

作者、字词。

五、作业:

1、三峡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2、文章是怎样抓住特色来写景的?

六、下课 第二节: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复习:

提问分段。

三、新课讲授程序:

(一)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题1:课文中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题2:划出课文中描写山水云雾的句子。

题3:课文四个部分是依据什么划分的,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题4:三峡景物各人什么特色?

1、作品以“江津号”的航程为顺序,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换为线索,双线交织结构作品。

空间: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时间:日出前━━日出后(八点二十,八点五十,十点)━━上午(十点半,十一点十五分)━━中午。

2、作品从山形水势,山光水色,云涛雾海等各方面,运用丰富的动词、形容词描绘景色,使作品写景生动形象,有声有色,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3、作品概括“江津号”的不同航程与不同江段,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子,总写在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

第二部分: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

第三部分:写穿过巫峡时所见奇秀景观。

第四部分:写船在险恶的西陵峡上航行的情景和作者的感受。

4、长江三峡,景色各异,雄伟瑰丽,象交响曲,可概括为:

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

(二)读第一部分并分析:

引用作者给朋友的信中片段,表达作者在此次航程中的新奇强烈的感受,对三峡的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提问:作者说:“我象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飞翔”用得恰当吗?为什么?

━━这句话是作品的神,起提起全篇的作用,“雄伟而瑰丽”,概括了三峡景致的特点,下文的具体描写,都是围绕着这特点进行的。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方法,把长江三峡比喻为一支交响乐,非常恰当,因为作为本体的三峡与作为喻体的交响乐之间有共同之处:二者都激越雄壮,声势浩大,催人警醒,令人振奋。通感表现作者的新奇。

“飞翔”一词用得恰当,一方面,它写出了山陡流急的形势,使人不禁想到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情画意;另一方面,它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在航行中寻兴奋、激动、神采飞扬的心情。

(三)第二部分分析:

提问: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来写瞿塘峡的雄奇?用了哪些词语?写了哪些方面?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主要采取绘形绘声绘色的手法来状写瞿塘峡的雄伟奇观,并引用诗谚为佐证。

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长的江面”“江随壁转”

声:“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

色:瞿塘峡口“蓝天”“金色浮云”“银片样发亮”的白云、“红雾”“绛紫色山峰”

这一段主要写了瞿塘峡的山陡、江狭、水流急。

这一段的描写,先总括其雄奇,继之引古诗古谚为佐证,后直接描写,有古有今,古今对比,有虚有实,有声有色,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浸透字里行间。

(四)第三部分分析:

提问: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写巫峡的秀美?引用了哪些神话传说?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作者在这一段,主要用了丰富而贴切的比喻来描绘巫山的隽秀,如第5段中的山岩、草坡、山峰等。

作者在这一段引进了美女峰的传说,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热爱,丰富了作品内容,并使作品富有浪漫气息。

作品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云雾、阳光、两岸的山岩、草坡、野草等,所有这些描绘,都体现出巫峡的“美”,你看那“山如斧削,隽秀婀娜”的峰峦,那与阳光交织“神妙莫测”的白云,那“滚滚向上”“云蒸霞蔚”的浓雾,那神奇秀丽的美峰,那墨色的山岩,那幽然的绿草,那红艳艳的野草,那在江流中“象一个崇山峻岭中漫步前行的旅人”的航船,那盘旋在万山之上蓝天之下的苍鹰„„这一切美景,都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感染。

(五)第四部分分析:

提问:这一部分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西陵峡的凶恶?引用屈原、王昭君的传说有什么作用?作者在这一部分揭示了怎样的哲理?

━━这一部分首先交代“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然后重点写了三个著名的险滩:泄、青、崆岭。

泄滩:凶险在漩涡多。

青滩:凶险在江面落差大。

崆岭滩:凶险在暗礁密布。

作者在这一部分引述了屈原、王昭君的故事,不仅加深了文章的思想意义,也使文章在结构上和情调上有密有疏,有缓有急。

在这一部分,作者揭示了这样一条哲理:人类在一切斗争中,只要掌握住事物的客观规律,急流勇进,就一定能够排队万难,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四、小结:

三峡特点。

五、作业:

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

六、下课 第三节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复习

关于刘白羽。

三、新课讲授程序:

(一)学生速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问:

之一:三峡江流给你的总的印象是什么?

之二:课文是怎样突出描绘三峡激流的气势的?从浩浩荡荡的长江,你会引起哪些联想?激发什么样的情绪?为什么说三峡是美的?

之三:作者说,他“象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雄伟”表现在哪些方面,“瑰丽”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1、长江三峡,给人总的印象是山陡、流急、滩险。

2、长江三峡,江水“激流澎湃”“雷霆万钧”,一路穿群山,过峡谷,滚滚向前,势不可挡,作者从各个方面烘托、映衬、描绘了三峡江水的浩荡气势。 写山:悬崖绝壁,层峦叠嶂,万仞高峰,山势奇绝,奇峰突起,高与天齐

写水:万水奔腾,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漩涡密布,浪涛翻涌。

写云雾:云海茫茫,云蒸霞蔚。

崇高险峻的山,涌动如海的雾,衬托着汹涌奔腾的长江,使作品波澜壮阔,声势浩大,雄奇壮美。

2、从如此雄壮的长江,我们不难体会出作者澎湃的激情,从如此壮美的长江,我们也不难体会到大自然的无比伟力。我们在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会产生强烈共鸣,引起无尽的联想,联想到我们身处的“大时代”,联想到我们的“全部生活”,联想到开放改革的汹涌大潮,联想到我们的革命生活,一种“雄伟”“豪迈”的感受,便会油然而生。

3、作品中描绘了三峡江水、山峰、云雾,给人以崇高的美感,作品讴歌了自然的伟大,更赞颂了人类的伟大,人与自然构成了世界。

4、作品写山势、写水势、写激流、写险滩,都突出了“雄伟”二字,写云霞、写浓雾、写野草、写传说,皆紧扣“瑰丽”一词,创造出奇美的意境。

(二)主题思想:

课文以“江津号”的航程为顺序,记叙了作者航行过三峡时的见闻感受,描写了三峡气象万千的瑰奇景象,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深情挚爱,同时通过航程艰险的记叙,启示人们认识生活和革命的航船就是要在急流险滩中破浪前进的哲理。

(三)写作特点分析:

1、诗情、画意、哲理完美统一:

作品是游记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真挚情感,使作品充溢着诗一般火势的激情。他用满含情感的语句,摹山状水,绘云画雾,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条逼真的山水画廊,而在写景抒情的过程中,又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那就是自然是伟大的,而人更伟大。我们如果展开想象的翅膀,就会看到,作者所乘的“江津号”在滚滚的江水之上,巍巍群山之中,破浪前进,百折不回,长江是险恶的,但人类能够战而胜之,这不正是人类的伟大力量的明证么?

课文的第8自然段结尾,作者又用点睛之笔,揭示了革命就要冲破险阻,百折不挠的哲理。

2、联想丰富自然,充满浪漫气息:

作品在写景过程中,信手拈来的引用了古诗、古谣、历史故事以及神话传说,联想自然,毫无生硬之感,可谓如行云流水,潇洒自然。这样写不仅使文章内容丰富,知识性强,而且对表达主题思想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又使作品富有浪漫气息,给读者以广泛的审美空间。

3、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写景抒情。

(1)比喻:比比皆是,丰富而有变化,贴切形象,生动自然。有明喻“前面天空上露出一金色阳光,象横着一条金带”,有暗喻“我们简直不象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莽的丛林中寻找小径跋涉前进了”,全文共用比喻十八处之多,手法随机变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拟人:“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峡口上”,“江流刚奔出巫峡,还没来得及喘息”等句子,运用拟人,使作品生动形象,渲染气氛,引发联想,耐人寻味。

(3)通感:通感是两种感觉的沟通,以视觉写听觉,以听觉写味觉等,它可以把景物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能更深刻细致地表现作者的主观感受,引起读者更多联想和想象,因而更有艺术感染力。

“我象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是比喻、拟物、也是通感,把视觉形象三峡江流,写成听觉音响交响乐,而又用视觉词语“雄伟”“瑰丽”修饰听觉音乐交响乐,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余地。“绿茸茸的草坂,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也同样是视听的沟通。

4、语言优美精炼,生动形象。

四、小结:

点明中心,写作特色。

五、作业:

课后第四题。

六、下课

肖邦故园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 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 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 2. 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设计思想:

本课意在突出肖邦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肖邦故园这个线索,引导学生对肖邦的祖国波兰以及他的传奇人生经历、音乐创作有个具体深刻的认识,以此来突出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明确肖邦的爱国主义激情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音乐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波兰,而是影响了欧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压迫的民族。

五.教学内容:

1. 基础字词

马厩 jiù 夙愿 sù 通衢大道 qú 茕茕孑立 qióng jiã 瘠薄 jí bó 缱绻 qiǎnquǎn 命运多舛 chuǎn 养尊处优 玲珑剔透 天籁 lài 簌簌 sù

2. 导入:在世界乐坛上有一位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虽然他半世坎坷,命运多舛,虽然关山阻隔,有国难投,但是他始终饱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创作了一曲曲振奋人心,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异族统治的曲子,鼓励着那些仁人志士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后继,即使在临终前仍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

3. 作者简介:

肖邦(1810 - 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4.分析课文

(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明确: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清寒”“简陋”的小屋里,这个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于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

(2).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 如今有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肖邦的故园从某种层次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有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连接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一个音乐拓荒者的桥头堡,肖邦的音乐之路,人生之路就是在这里起航的。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肖邦故园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肖邦故园的意义也不再局限是肖邦的出生地。

(3).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通过描写肖邦故园的“简朴”“清寒”“简陋”来突出对比肖邦音乐的伟大,同时暗示肖邦故园孕育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激情的爱国主义。用文中的话说是“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每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4).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响?

肖邦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个莫扎特,是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他的音乐是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蹲“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它已经渗透进了波兰民族的最深层,可以这样说,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肖邦故园在这里已经不在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为一种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

六.板书设计

过去 现在 影响

简朴 小小 圣地 清流源泉

肖邦故园 清寒 殿堂 精神享受

简陋 古迹 斗争武器

摇篮 最坚韧的纽带

《离骚》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一、对联导入

天问千声悲故国, 江咽万语吊斯人.

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二、读《离骚》

1、听朗读正音

2、自由朗读读顺

3、接龙朗读,读清

三、说《离骚》

1、读后觉得《离骚》有什么特点,学生说一说。由此引入楚辞的介绍。

2、本文选自《楚辞》。(投影)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 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解《离骚》

1、学生根据文章描绘屈原的外貌。

《离骚》涉及屈原外貌的主要是第

三、四节,学生描绘过程中重点解析此两节。学生释义,教师幻灯出示译文,并且出示屈原图片。大声朗读,读好。当场背诵。

2.学生说说所了解的屈原,教师补充。由此引入第

一、二节的学习。学生翻译,教师幻灯出示译文。大声朗读,读好。当场背诵。

[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 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 一样的圣明君主。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三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四、品《离骚》

1、《诗经》中我们学习了“比”的手法,这种比的手法在《离骚》中有了更广泛的使用。学生再次通读全文,找出文中的比喻。

“比”的手法主要在第

五、七节中出现,学生大声朗读这两节,释义,教师幻灯出示译文。大声朗读,读好。当场背诵。

2、这些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或者说作者为什么要使用这些比喻?) 学生结合屈原的生平说一说。

[明确]“恐美人之迟暮” 一句中“ 美人” 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

3、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翻译。

由此引入第

九、十一节的学习。教师范读,学生释义。教师幻灯出示译文。大声朗读,读好。当场背诵。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死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五、知识整理

1、①重要词语(投影) 苗裔(yì):后代子孙 孟陬(zōu):正月 揆(kuí)揣度 扈(hù)被、披 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 汨(yù):水急流貌 搴(qiān):攀、折 阰(pí):山坡、岭上 骐骥(qíjì)骏马 申椒(jiāo) 申地产的椒 蕙茝(chǎi)香草名

昌被(p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乱不羁 惮(dān):害怕 捷径:比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zhǒng):脚后跟 荃(quán):香草名,喻楚怀王 謇謇(jiǎn):忠贞的样子 羌(qiāng)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 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②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 赐给

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导”向导 指九天以为正兮:正 通“证” ③同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 命名

字余田灵均。名词用作动词 给人取表字

④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全句译为,只怕年岁不等待我。

2、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①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3、出示《离骚》节选原文和译文 原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译文

我是古代帝王颛顼高阳的后代, 我的伟大先父名叫熊伯庸。 岁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正月, 恰是庚寅之日我从天降生。 父亲端量我初降仪表, 通过卜卦赐予我美名: 给我本名叫做正则, 给我表字叫做灵均。

我既有许多内在的美质, 又兼备外表的端丽姿容。 身披芳香的江离和白芷, 编织秋天的兰花当佩缨。 光阴似流水我怕追不上, 岁月不等我令人心着慌; 朝霞中拔取山岭的木兰,

夕阳下采撷水洲的宿莽。

日月飞驰一刻也不停,

阳春金秋轮流来值星; 想到草木的凋零陨落, 我唯恐美人霜染两鬓。 为何不趁壮年摈弃污秽, 为何不改变原先的法度? 快乘上骐骥勇敢地驰骋, 让我来为你在前方引路。

古代三王品德纯洁无瑕, 众芳都荟萃于他们周围。 花椒丛菌桂树杂糅相间, 岂只把蕙草白芷来连缀。

那尧舜是多么耿直光明, 既遵循正道又走对了路。 桀与纣是如此猖獗恣肆, 那些小人只晓偷安享乐,

国家的前途黑暗险隘。 岂是我害怕自身遭祸殃, 只恐国家败亡犹车毁坏。 我为君王鞍前马后奔走, 想让你追及前王的脚步; 楚王你不体察我的衷情,

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嗔怒。 我本知忠言会招来祸患, 想隐忍不语却难舍难割; 遥指九天叫它给我作证, 全都是为你君王的缘故。

六、你怎么看待屈原的投江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3、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重点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

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 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指南录后序》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为„„所”被动句式。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于较短时间内对第4段基本能熟读成诵。 教学方法:以导读为主。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曾出现过许多进士、状元,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堪称人物的名字早已被世人淡忘了,但有一个人物却不是因为他曾经是状元而被人们熟记,而是因为他凛然的正气和忠贞的爱国精神而留传千古,这个人物就是文天祥。

我们在初中第六册的古代诗歌中曾学过他的一首七言律诗,有谁还记得这首诗的篇名和名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的诗歌,特别是他后期的诗歌,大多是叙述他抗元的战斗经历和表达他以死报国的决心,今天我们要讲读的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作者)就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写的一篇序言。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自号文山。宋理宗时曾被选拔为进士第一名,任官不到两月即与权贵作尖锐的斗争,屡遭弹劾仍坚持正义。

德佑(宋恭帝年号)元年(1275)正月,国事危急,朝廷召诸路“勤王”,文天祥积极响应,以全部家产充军费,组织武装力量。次年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这时文天祥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议和,他不辱国体,慷慨陈辞,触怒元方丞相伯颜,被扣,解送北方;至镇江逃脱,历尽艰险,才得南归。端宗赵昰派遣他与南下元军作战,景元三年(1278年)兵败被俘,被押到大都(今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右丞相,汉奸邓光荐劝其降元,亦遭唾骂。文天祥历尽折磨而志不屈,于至元十九年(1283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就义,年仅47岁

研习新课

1.讲读第1自然段。

教师先列出问题(1)(2)(见下文),要求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对重点词语用现代汉语作出解释;疑难的字词句可适当插问。例如:“修门”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莫知计所出”应如何串讲;“众谓一行为可以纾祸”应如何诵读等等。

(1)提问: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明确: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当时元兵已迫近国都门外,出战、坚守、迁都全都来不及实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2)提问: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

明确:心情是:“予不得爱身”(我不能只顾爱惜自己),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估计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言语说动的),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更希望去观察一下元军的情况,回来后好寻求挽救国家的策略)。 小结段意:出使北营的背景、心情与意图;表达了作者在国事危急之际挺身自任的思想感情。

2.讲读第2自然段。

(1)提问: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 明确: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第二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按:吕师孟叔侄先后投降元军,文天祥曾上书要求宋朝杀掉他们的亲属,因此和吕师孟结下了仇恨。“构”,造成、结成;“恶”,怨恨、•仇恨。•“构恶”,•即“结仇”。•贾余庆在德祐二年二月元军使者入临安城封府库之后,他以右丞相充“祈请使”出使元军,与元军合谋扣留文天祥。“献谄”,向敌人献媚,指合谋 扣留文天祥。这两个分句也可泽为:吕师孟以前和我有仇,贾余庆在背后(卖国)媚敌出卖我。)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2)提问: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按理应当自杀),•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暗中忍受着去了)?

明确:“将以有为也”(“以”后省代词“此”。全句可译为:是打算借此机会有所作为啊!这句话出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

小结段意:出使北营,震慑敌方,身受羁縻和被驱北上;表达了他忍辱负重,图谋再举的思想。

3.讲读第3自然段。

出示绘有图例的小黑板。教师范读,同时以教鞭指示文天祥北行路线得脱险行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范读前,教师应提示学生,本段写了三层意思:第1层,得脱后的喜悦;第2层,受误会后的困境;第3层,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要求学生注意画出那些既能准确表明作者活动的特点,又能表达作者急切、紧张的心情,以及连续所经历的坎坷的动词;领会作者用词灵活多样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有:“奔”写出了当时迫不择路的极快速度;“变”“诡”二字反映了形势突变以及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动;“避”“出”“渡”“入”“展转”“至于”等一连串动词,反映了作者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

小结段意:写出京口抵永嘉的苦难历程,表现了作者经历艰险,仍力图中兴的心愿。

4.讲读第4自然段。

先给学生指出本段在结构上与前面

1、

2、3段的关系:如“预习提示”所指出,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一显著特点,即“叙述和抒情相结合”。这具体体现在第1—3自然段侧重记叙曲折艰难的经历,第4自然段则偏重于对这种经历的慨叹,•前者是后者的必要铺垫,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的自然流露与抒发。例如,第2•自然有“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第4•自然段则有“诋大酋当死„„”;再如,第3自然段有“至京口,得间奔真州”,第4自然段则有“去京口„„几自刭死。”让学生理解了上述关系之后,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本段的层次结构(完成“思考和练习”二)。

第二课时

继续研习

本段可分三个层次: 第1层:“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唉!我接近死亡的危险,•真不知有多少次了啊!“之”,结构助词。“者”,指示代词,代及于死的情况。“其”,语气词,表测度。)用“呜呼”引出“及于死”的危难,总起下文。

第2层:承接上文,连用了“„„当死”“几„„死”“„„死”等17•个排比句,最后用一“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大大提高了表达效果。

第3层:“呜呼!死生,昼夜事也„„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痛苦过去了再回想痛苦,那是多么的痛苦啊!“痛何如”即“如何痛”;为强调“痛”,故将“痛”提前)三句,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进一步抒发了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

小结段意:以抒情为主,表明爱国、忧国心志。

至此,要求学生当堂熟读、背诵本段,使他们受到作者高洁情操的强烈感染。为强化记忆,可先将课文结合北行路线、脱险行程图例来理解记忆,也可将课文化整为零分块识记,如前三个“当死”、三个“几„„死”可为一块,后十二“„„死”又可分为三块。先个人读,再分组读,后全班读。

以上第1——4自然段是全文的第一部分,第4自然段是全文抒发感慨、•表达心志的高潮,是前一部分的深化和后一部分的提引。 5.讲读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

列出题目(见下文),要求用课文原句回答并解说。 (1)提问: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

明确:文天祥“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在患难当中,有时用诗来记录所遭遇的事情,现在保存着那些稿本不忍心丢掉„„)。 (2)提问:结集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目的是“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打算把它藏在家里,使后世人阅读它,同情我的志向啊。文天祥的志向是什么?中兴复国。) (3)提问:为什么要以《指南录》命名?

明确:取诗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达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忠贞爱国之情。 小结第二部分5——6段段意:说明诗篇的写作情况和结集的目的,交代诗集的命名。 归纳中心思想,并评价文天祥的行动。(完成“思考和练习”一,答案参见“教参”170页)。

研究与讨论:

本文是什么文体?表达方式上有什么显著特色?举例说明(完成“思考和练习”四)。 本文是一篇序跋文章,作者通过对自身出使元营、逃归永嘉的历程的记叙,扼要地叙述了诗作产生的背景,同时也简要说明了诗集编辑的体例和目的,作序的时间和诗集命名,是一篇典范的书序;但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叙事散文。写作上的特点是记叙中兼用了抒情和议论。举例(略。参见《教参》第168页)。

布置作业: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意释义

士萃(cuì)于左丞相府(萃:聚集)

北亦未敢遽(jù)轻吾国(遽:匆忙,马上)

吕师孟构恶(â)于前(坏事。构恶:做坏事。)

予羁(jī)縻(mí)不得还(羁、縻:都有束住、系住的意思,文中是被拘留的意思。)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yì)北(诣:到„„去。)

天高地迥(jiǒng)(迥:远)

避渚(zhǔ)洲(渚:水中小块陆地。洲:水中陆地,比渚大。)

诋(dǐ)大酋当死(诋:斥骂。) 境界危恶(â)(恶:困难。) ②通假字

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通“俱”。全,都,作副词。)

层见错出(见,通“现”。)

道中手自钞录(钞,通“抄”)

③词性活用

A.名词作状语

北虽貌敬(貌:表面上)

予分当引决(分:按名份)

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

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

B.名词作动词

道海安、如皋(道:取道)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

④一词多义

[间]

A名词jiān

得间奔真卅(机会)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缝隙《庖丁解牛》)

扁鹊立有间(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

出没于长淮间(之间)

B动词jiàn

中间崩倒之声(夹杂《口技》)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曹刿论战》) C量词jiān 安得广夏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副词jiàn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

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悄悄地,秘密地《陈涉世家》)

[靡]

A动词mǐ

静、止住。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倒下《曹刿论战》) 相如传目叱之,左右皆靡(后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B动词mí

徒靡弹药,无益吾事(浪费《冯婉贞》) C形容词mǐ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奢侈《训俭示康》) D副词mǐ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无,不。靡及:达不到) [如] A动词

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往„„去,到„„去) 劳苦功高如此(像《鸿门宴》) 固不如也(比得上《鸿门宴》)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唯恐,就怕《鸿门宴》) B介词

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按照《狱中杂记》)

其如土石何(“如„„何?”固定句式,“把„„怎么样”《愚公移山》)

⑤古今异义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古:没有依托。今:单调,没有价值。) 以至于永嘉(古:到达。今:表示退一步的副词。)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古:十分激烈。今:大方。) 为巡船所物色(古:搜寻。今: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几彷徨死(古:走投无路。今: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 ⑥偏义复词

不复顾利害(偏指“害”危害)

⑦源于本文的成语

痛定思痛──悲痛过后再回想痛苦的情景。含有令人感慨深思的意思。定:平2.句式解析

①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 莫知计所出(此句活译为“谁都想不出办法来”。)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住的„„”作“舍”的定语) ②“为”与“所”相呼应,表示被动 为巡船所物色 为巡徼所陵迫死

《五人墓碑记》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写作背景,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及文章的主题; (2)体味本文组织严谨、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

(3)学习本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及巧用对比的写法;

(4)积累字词句知识。

教学设想:本文为精读课,因为距离我们时代较远,背景知识欠缺,文言语句较生疏,所以应介绍有关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抓关键语句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注重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学习与积累,同时明确夹叙夹议的特点,掌握对比手法的运用。从学法上看,一定要认真预习,借助文中关键语句把握文意,归纳总结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教学过程

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的墓志铭

一、导入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二、题解及背景介绍 (见参考书)

三、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明句读、听出语气,同时对不理解之处作标记。)

四、学生自己朗读课文,进一步读通全文。在此基础上教师检查学生听、读的情况。题目为《导学练》部分内容。

五、筛选信息,把握课文内容。

重在培养学生在读课文时应眼到、口到、心到的学习习惯。 提问:

1.本文记述的是哪五个人的事?在文中第几段出现的? 2.他们的身份如何?

3.他们为何而死?

4.后人为什么要为他们修墓、立碑?

5.作者对这五人的态度是什么? 提问的基础上归纳出本文的文意: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归纳、概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六、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具体学习课文。

1.第

1、2段,交代为五人修墓的由来,说明五人之死的不同寻常。 强调字词:当道 除 旌 去今之墓而葬焉 疾病 皦皦 强调句子: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判断句)

激于义而死(被动句)

呜呼,亦盛矣哉!(感叹句)

这两段的写作思路是:由五人之死引出埋葬他们,再引出“立石于其墓之门”,最后用对比手法将五人与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相比,一个“激于义而死”,后人“旌其所为”,立碑作记,他们虽死不朽,而另一种人“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与草木同腐。感情鲜明,更加突出了五人死得不同寻常,作者叙中有议,并在段尾提出“何也”,引起下文。 2.第

3、4段主要记叙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的经过。这两段以叙述为主,意思明确,可由学生口头翻译进行。

强调词语:先 仆 抚 私人 然 颜色 函

3.第

5、6段评价五人之死的伟大意义和社会价值,揭示文章的中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两段从表达方式上看以议论为主,议中有叙。第5段共有三层,依次用反问、设问、双重否定句作结,层层深入地突出五人之力。先将五人与缙绅进行对比,然后议论五人之死所取得的成果,感情强烈,表意明确。第6段用“高爵显位,一旦抵罪”与五人之死对比,用“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五人现在的献身而死对比,突出五人之死意义的重大和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以此揭示全文中心:明死生之在,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强调词语:编伍 缙绅 视 暴 谥 隶 屈 明 大

强调句式: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抒腕(于)墓道

4.第7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文章开头。属于碑记格式的范畴。

七、写作特点: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

2.巧用对比突出五人慷慨就义的英勇事迹和重大意义。

八、结合课后练习,归纳文言词语和句式。 附《五人墓碑记》译文

【翻译】:

这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到了现在,吴郡贤士大夫向有关当局请示,就清理已废的魏阉生祠的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立碑,来表彰他们的事迹。啊,也够隆重呀!

这五人的牺牲,距离现在修墓安葬他们,为时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在这十一个月当中,那班富贵之士和志得意满。官运亨通的人,他们患病而死,死了而埋没不足称道的,也太多了,何况乡间的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人名声皎如白日,是什么缘故呢?我还记得周先生被逮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我们复社里那些品德可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行,哭声震动天地。阉党抓牙红衣马队按着剑把上前喝问道:"谁在替他哀哭?"大家再也不能忍受,就把他们打倒在地。这时以大中丞官街作苏州巡抚的是魏阉的私党,周先生被捕是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对他痛恨到极点,于是趁他严厉地高声呵叱的时候,就呼叫着追击他。这巡抚躲到厕所里才逃脱了。

不久,他以苏州老百姓暴动的罪名向朝廷诬告请示,追究这件事,处死了五人,他们名叫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杨、周文元,就是现在聚集埋在坟墓里的五个人。

然而,(他们的堂堂正气是压不倒的)这五个人临刑的时候,神情昂然自若,喊着巡抚的名字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示众,脸色没有一点改变。有几位贤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了五个人的首级用匣子盛好,终于同尸身合在一起。所以现在的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唉!在魏阉乱政的时候,官僚们能够不改变自己的志节的,在全国这样广大的地域,又有几个呢?而这五个人生于民间,平素没有听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奋,踏上死地毫无反顾,这又是什么缘故呀?况且,当时假传的圣旨纷纷发出,株连同党的搜捕遍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一击,阉党就不敢再有牵连治罪的事了;魏阉也迟疑不决,害怕正义,篡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等到当今皇帝即位,就在路上上吊了,这不能说不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由此看来,那么,今天那班爵位显赫的官僚,一旦犯罪应受惩治,有的脱身逃跑,不能为远远近近的地方

所收留,又有剪发为僧,闭门不出,或装疯出走,不知窜到什么地方去了的。他们这种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

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之别到底怎么样呢?因此,周蓼洲先生,他的忠义显扬于朝廷,赠赐的官爵谥

号美好而高贵,死后非常荣耀;而这五个人也得以修建一座大坟(重新安葬),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 名,凡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他们的坟墓时没有不跪拜而且流泪的,这实在是百代难逢的际遇呀!不这样的说,

假令这五个人保全他们的脑袋终老于家中,那么,虽然享尽他们的天然年寿,但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奴仆使唤

,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拜倒,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表示掉惜,抒发他们那有志之士的悲愤呢!所以,我

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只有一块石碑,就替他写了这篇碑记,并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普通百

姓对国家也有重要作用啊。

(前面提到的)贤士大夫是:太仆卿吴因之先生,太史文文起先生,姚孟长先生。

《致西伯利亚囚徒》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研习,了解人和时代的关系,了解不同阶层的人物在特定时代所表现出的不同人格追求。

2.学会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致西伯利亚囚徒 普希金

一、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普希金抒情诗内容之广泛在俄国诗歌史上前无古人,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1818)、《自由颂》(1817)、《致西伯利亚的囚徒》(1827)等,也有大量爱情诗和田园诗,如《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1825)和《我又重新造访》(1835)等。普希金一生创作了12部叙事长诗,其中最主要的是《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1822)、《青铜骑士》(1833)等。普希金剧作不多,最重要的是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1)、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1831)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1836)普希金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时代的重大问题:专制制度与民众的关系问题,贵族的生活道路问题、农民问题;塑造了有高度概括意义的典型形象:“多余的人”“金钱骑士”“小人物”及农民运动领袖。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文学形象的产生,大大促进了俄国社会思想的前进,有利于唤醒人民,有利于俄国解放运动的发展。普希金的优秀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他的抒情诗内容丰富、感情深挚、形式灵活、结构精巧、韵律优美。他的散文及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整、描写生动简练。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二、写作背景

见课下注释1。

补充:十二月党人为什么值得尊敬?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教案节选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研习,了解人和时代的关系,了解不同阶层的人物在特定时代所表现出的不同人格追求。

2.学会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致西伯利亚囚徒 普希金

一、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普希金抒情诗内容之广泛在俄国诗歌史上前无古人,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1818)、《自由颂》(1817)、《致西伯利亚的囚徒》(1827)等,也有大量爱情诗和田园诗,如《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1825)和《我又重新造访》(1835)等。普希金一生创作了12部叙事长诗,其中最主要的是《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1822)、《青铜骑士》(1833)等。普希金剧作不多,最重要的是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1)、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1831)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1836)普希金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时代的重大问题:专制制度与民众的关系问题,贵族的生活道路问题、农民问题;塑造了有高度概括意义的典型形象:“多余的人”“金钱骑士”“小人物”及农民运动领袖。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文学形象的产生,大大促进了俄国社会思想的前进,有利于唤醒人民,有利于俄国解放运动的发展。普希金的优秀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他的抒情诗内容丰富、感情深挚、形式灵活、结构精巧、韵律优美。他的散文及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整、描写生动简练。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二、写作背景 见课下注释1。

补充:十二月党人为什么值得尊敬? _

《啊,船长,我的船长》教案节选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外国诗歌特点,继续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2. 了解《啊,船长,我的船长》的思想内容、掌握其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1. 《啊,船长,我的船长》的思路与结构是怎样的? 2. 《啊,船长,我的船长!》表现了对林肯总统的崇敬和哀悼。歌颂林肯的功绩,实质是赞美、肯定什么精神?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惠特曼(1819~1892),19世纪美国杰出的民主主义诗人、出生在纽约附近长岛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迫于生活很早就出外谋生,当过杂役、木匠、排字工人、新闻工作者和编辑等,他只受过几年初等教育,后来靠自学阅读了大量世界文学名著,但哺育他成长为时代歌手的,主要还是美国沸腾的社会生活。他的主要作品有《为了你,民主》、《大路之歌》、《今天的军营静悄悄》、《起义之歌》、《啊, 法国之星》和散文《民主展望》等。这些诗歌都编在《草叶集》中,这部优秀诗集成为美国近代文学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典范。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在艺术上进行大胆革新;打破长期以来诗歌因袭的格律,首创后来称为“自由体”的新诗形式,即以短句作为韵律的基础,大量采用重叠句、平行句和夸张的形象语言,并吸收了一部分劳动人民的语汇和少量外来语,大大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

2. 写作背景

1783年,美国脱离英国的统治独立后,国内存在着雇拥劳动制和黑人奴隶制。

1860年11月,以反对奴隶制而著名的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南方几个州宣布脱离联邦政府而独立,1861年4月,又首先出兵叛乱,引发了内战。林肯总统上任不到半年,就领导联邦政府军,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经过了四年的奋战,击败了南方叛军,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次革命的成功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林肯总统为美国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功勋卓著。在全国欢庆大胜利的时刻,对民主怀有刻骨仇恨的南方奴隶主派间谍暗杀了林肯总统。在林肯总统死后,惠特曼写下了《啊,船长,我的船长》这首诗,以表达对林肯的痛悼与怀念之情。

(二).文本分析 1.思想内容 全诗三节,逐层深入地表达了诗人对林肯总统的热爱和深切的悼念之情。

(1)航程结束,大船凯旋,船长却倒下了。噩耗伴随着胜利的巨大欢乐而来,人们为船长的死而悲恸、痛惜。

诗人把美国比作“大船”,林肯比作“船长”,把林肯率领联邦政府军战败南方叛军的过程比作是“度过了一切风险”的“艰苦航程”。这里诗人用象征的手法把美国比做大船,把林肯比做驾驶美国这个大船的船长,把南北战争比做艰苦的航程,通过大船的胜利返航表现林肯的功绩,形象地赞颂林肯,表达对他的爱。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体育课教案全套范文】相关文章:

体育课全套教案范文06-16

体育全套教案范文06-01

小学体育课教案全套09-02

耐久跑全套教案04-21

初三化学全套教案06-24

七年级地理全套教案04-26

上一篇:条形统计图教学范文下一篇:同行业薪酬调查范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