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立项申报范文

2022-05-25

第一篇:道路立项申报范文

道路工程项目立项申报建议书

第一章概 述 1.1前言

××××是四川东北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也是川、渝、鄂、陕四省市结合部的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老城区道路交通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从北外片区至西外片区,目前主要依赖通川北路、朝阳路来承担交通功能,交通压力极大,一直不堪重负。为了进一步缓解通川北路、朝阳路的通行压力,有效解决交通堵塞问题,根据××××委、市政府的指示,必须尽快启动×××山前道路建设,以打通北外至西外的快捷通道。

1.2报告编制过程及结论

受业主××××市政工程管理处的委托,我院承担该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编制工作。接受委托后,我院立即召集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组成项目组,于2008年6月25日至28日到达州实地踏勘、调研并收集相关资料,在分析项目影响区社会经济和交通运输基础上,对本项目的交通量进行了观测,对本项目的地位、功能和作用进行了分析,对采用的技术标准、设计速度、路基宽度进行了分析论证,对各路线方案及其桥梁和路基路面等内容进行了研究设计。本项目组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及区域道路网布局,从交通量预测、技术标准、路线方案、工程规模、投资估算和经济评价等方面,对各方案进行了同精度比选论证,并从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实施可能性等方面综合比较论证后提出推荐路线方案。本报告于2008年7月1日开始编制,2008年8月15日完成,现提供业主报有关部门审批。

通过此次可行性研究,我们得出结论如下:

1、本项目是解决××××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完善城市基本功能的市级重点项目,工程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尽快起动。

2、本项目是完善城市主团衔接功能,解决老城区过境交通问题的民心工程。项目的建成对于解决老城区交通堵塞,加强城市片区之间的联系,促进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味及居民生活质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3、本项目建设条件具备,技术方案可行,资金来源可靠,项目组织科学合理,生产经营体系完善,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工程建设可行。

1.3项目编制依据

1、《达州统计年鉴》2000年~2005年),

××××统计局;

2、《××××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3、国家发改委、建设部计投资(2006)530号《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考》(第三版);

4、交通部颁发的《水运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

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

6、规划建设局提供工程区域1:500地形图;

7、市委、市发改委、市规划和建设局有关文件及指导意见;

8、项目相关设计资料及勘察资料;

9、国家现行有关城市道路、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规程。 1.4研究范围及内容 1.4.1研究范围

拟建项目直接影响区为××××通川区及达县。根据委托书,本次研究范围为×××山前道路,全长5597m。

1.4.2研究内容

1、项目影响区社会经济的现状与将来发展的分析预测;

2、项目影响区交通系统和道路网的现状及发展规划的调查分析;

3、道路运输量和交通量的发展预测;

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标准及规模;

5、建设条件的调查分析;

6、市政管线布置综合要求的调查分析;

7、主体工程方案设计;

8、雨水工程设计;

9、道路附属工程设计;

10、工程量及投资估算;

11、工程实施方案及工期安排;

12、资金筹措;

13、经济评价;

14、环境评价;

15、综合评价。 1.5交通量预测结果

交通量预测采用四阶段预测法,交通量预测年限为建成后20年。本项目计划于2008年12月开工建设,2010年12月底建成。交通量预测结果见表1-1。

1-1×××山前路交通量预测结果 单位:pcu/d 2011年 2015年 2020年 2025年 2030年

8119 21818 26370 30531 34918 1.6建设规模

×××××××山前路推荐线全长5.597公里,总投资为30596 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5790万元。设桥梁10座合计长1801.51米,隧道460米,涵洞9座,桥隧比达40.4%。主要工程量见表1-2。

1-2 主要工程一览表 指标名称 单位

推荐线 比较线

道路等级次干道二级 次干道二级 设计速度 公里/小时 30 30 路基宽度 米 9.5 9.5 路线长度 公里

5.597 4.708 占用土地 亩 160 134 拆除建筑物 平方米 76797 67197 拆迁电力、电讯及管线 公里 路基土石方(挖方) 土方

立方米 29094 30733 石方 立方米 116376 122935 路基填方 立方米 54260 32104 外运土方 立方米 91210 121564 路基排水及防护工程 立方米 48828 86572 路面工程 (面层) 沥青砼 不含桥、隧 平方米 30492 28248 特大桥 米/座 ? ? 大 桥 米/座 1740/8 1000/5 中 桥 米/座 66.451/2 248.19/5 小 桥 米/座 - - 涵 洞 米/道 130/9 100/6 估算总投资 万元

30596 26791

5790

5602 平均每公里造价 万元

1.7道路征地拆迁

本工程道路功能用地征地共160亩,房屋拆迁76797m2。依据业主意见,本次工程投资费用包括征地、拆迁补偿费,但在经济评价时不计入被征用土地使社会放弃的效益(即机会成本)。

1.8投资估算

本工程投资估算造价为30596万元,其中工程费用16311万元,其它基本建设费用11349万元(含征地拆迁及安置补偿费),预备费用2936元,详见表1-3。

表1-3 估算成果 项目名称 单位 里程长度 公里

×××山前道路 5.597 估算总投资 每公里造价 万元 万元

30596 5790 1.9经济评价 1.国民经济评价

本项目国民经济评价结果见表1-4 表1-4 国民经济评价结果 净现值ENPV (万元) 效益费用比 EBCR 内部收益率 EIRR 投资回收期 (年) 4817.37 1.89

14% 18.19 2.评价结论 (1)经济费用效益指标

根据项目评价期内历年的效益、费用,编制项目经济费用效益流量表,经济费用效益指标计算结果,本项目推荐方案的经济内部收益率高于12%的社会折现率,说明从经济费用效益分析角度看本项目是可行的。

(2)敏感性分析

建设项目在建设、运营过程中会受到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使建设费用、经济效益发生变化,从而影响项目的评价结果。报告考虑建设费用和运营效益未来变化幅度,对推荐方案进行经济效益的敏感性分析,在费用增加10%同时效益下降10%的不利情况下,推荐方案经济内部收益率仍高于8%的社会折现率,表明项目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1.10资金筹措及建设进度

本工程拟于2008年12月开工,2010年12月底竣工,工期25个月。

本项目投资由政府自筹。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或拍卖道路两侧土地筹措资金。

资金来源及具体实施计划,以上级主管部门最后审批意见为准。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2.1项目背景

××××地处川、渝、鄂、陕四省市的结合部,北接陕西安康和湖北十堰,东邻万州直达三峡库区,南连嘉陵江与重庆临近,是中国西部四大名城?重庆、成都、西安、武汉交汇辐射的中心地区,幅员面积1.6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55万。××××现辖通川区、达县、大竹县、宣汉县、渠县、开江县,代管万源市。达州资源富集,交通便捷,发展势头良好,开发潜力巨大。目前××××正在按特大城市进行总体规划修编。

××××交通便捷,商贸活跃,是四川通江达海的东通道和川渝鄂陕结合部的交通枢纽。河市机场直达成都、广州、武汉、西安、深圳、北京等地;襄渝铁路、达成铁路、国道210纵贯全境,达万铁路、国道318横穿全市,7个县(市、区)县县通铁路;达渝高速公路连接成渝,到重庆只需2小时,到成都只需4小时,达陕高速公路也在建设之中。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向达州聚集,使达州成为了秦巴地区的商贸中心。

××××资源富集,物产丰饶,特别是天然气储量高达3.8万亿m3,是仅次于新疆、东海的全国第三大气田,其大规模的开发,不仅对达州经济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将对四川盆地的天然气利用乃至西气东送做出重大贡献。

××××属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在旧城改造初期,由于经济困难,城市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致使长期以来过境公路从城中穿过,不但降低社会运输效率,造成城市交通堵塞和环境污染,还严重影响城市形象,降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山前道路的建设是解决老城区交通拥堵,开辟老城区过境公路,连接北外片区与西外片区的一条主要道路。该道路的建设将经济开发区与老城区及北外片区连成一片,有力的支持区域之间的日常经济交往,舒缓城市交通压力。为了配合达州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形成特大城市核心区道路骨架网络,完善经济开发区内部路网和周边道路的连接,改善××××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拟进行×××山前道路的建设。

2.2 项目建设必要性

2.2.1本项目的建设是完善城市基本功能的需要

由于××××旧城区改造时城市规划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老城区一直无专用过境道路,国道210从老城区通过,三条过境路中有两条均在老城区交汇,许多过境客货车从城区道路通行,致使城区道路长期拥堵,交通事故频发,严重制约城市经济发展,影响城市交通正常营运。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达州中心城区发展空间规划为“以西城为城市中心,以南城、老城、东乡为城市副中心,沿洲河发展轴展开的组团式布局结构”。规划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为“一城五区”,分别为“西城区、老城区、南城区、能源化工产业区、东乡城区。 按照××××的城市发展思路,必须解决城市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问题,优先考虑的就是建设能够衔接各组团的城市次干道,解决老城区行车环境,提高道路服务水平。本项目的建成将促进西外新区、老城区及北外片区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将从宣汉县、万源市、通江县及达县罗江镇经北外与西外通行车辆从城区主干道分流出来,避免过境车辆从城区道路穿行,有效缓解通川北路、朝阳路的交通压力,大大改善城区交通状况,净化城市环境,减少交通事故,改善开发区及老城区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推进城市化建设,更快形成特大城市核心区道路框架。

2.2.2本项目的建设是××××城市建设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已开始对××××宣汉县境内的天然气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适时调整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坚持“融入成渝,联动秦巴,强工重农,兴城活商,追赶跨越,富民强市”的发展思路,逐步建成为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川渝鄂陕结合部特大城市、秦巴地区经济文化强市,努力构建活力、开放、和谐的新达州。根据《四川省交通厅国家公路运输总体规划》,××××已列为全国179个公路交通枢纽之一,××××西客站已批准为国家一级客运站,本项目的建设完善了××××城市核心区道路骨架,是全面推进×××ד努力发展,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

2.2.3本项目是加快和保障达州经济开发区建设的需要

西外开发区位于××××城乡结合部,是××××新的城市中心,该项目的建设不但有利于改善老城区道路交通状况,还有利于加快达州西外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改善城乡结合部的落后交通面貌,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尽快形成一个经济繁荣、道路畅通的良好城市格局和发展空间态势。

工程建成后,将为开发区经济产业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为××××的外延拓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对于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发展区域社会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章 社会经济及交通运输 3.1 项目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现状

本项目是××××通川区老城区北部过境道路,是连接北外片区与西外片区的重要通道,其直接影响区为××××通川区、达县。其中通川区、达县幅员面积3139km2,占达州全市总面积的18.91%,2005年末总人口165.1万人,占全市人口的25.68%,地区生产总值114.16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3.33%。

3.1.1×××× 1.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南麓,北接陕西,南依重庆,西邻南充,东连三峡库区,历来是川东北出川的咽喉和秦巴物质集散地。襄渝、达成、达万铁路在这里交汇,已实现县县通铁路;国道G

210、G

318、达渝高速公路、渠江航道、河市机场等基础设施,织就了达州的立体交通网络。

达州地势北高南低,由大巴山中山地貌区、平行岭谷区及西部低山丘陵区三种地貌单元组成。大巴山中山地貌内山峦叠嶂,群山起伏,分布有花萼山,巴台山,百里峡等峡谷地貌景观;平行岭谷区多岩溶峰丛、溶洞、奇峰,如真佛山、雷音铺、五峰山竹海、铁山等。拟建的×××山前道路位于×××南麓,处于山前缓坡地带,地形总体北高南低,局部岭脊与谷地相间,道路两侧大多为缓坡,局部稍陡峻。

本地区域地质构造主要以川东新华夏系构造为主,地层以侏罗系出露为主,多为泥岩和砂岩交互产出,局部有第四系堆积物覆盖,区内出露地层单一,产状稳定,多为单斜层,倾向北西,倾角1~5o。

道路经过区域地质构造简单,岩体稳定,无大规模滑坡、溶洞、泥石流等重大不良地质现象,仅局部在暴雨期间出现浅表土体滑塌,因而场地稳定,适于本工程建设。

××××地震设防烈度为Ⅵ度,大地构造上处于稳定地块,历史上未发生过Ⅴ级以上地震。

××××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冬暖、春旱、夏热、秋高绵雨的特点。区内多年平均气温17.25℃,极端最高气温42.3℃1953年1月9日,多年平均降雨量1174.9mm,最大降雨量出现于1974年,达1549.2mm,最小降雨量出现于1955年,为829.7mm,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5~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8.4%,相对湿度80%。受大巴山影响,多为东北风向,平均风力1.6~2.1级,最大达8级。 2.人口及行政区划

××××幅员面积1.66万平方公里,2005年末总人口642.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6.73万人,人口密度387人/平方公里,城镇化率25.5%。

3.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已探明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有38种,其中尤以优质煤炭、天然气和特色农产品、中药材等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达州是四川省三大煤田之一,煤炭总储量达5.3亿吨,其中工业储量2.7亿吨,是我国南方煤炭资源较为富集的区域。境内天然气资源富集,以达州为主的川东北气田天然气资源地质储量达3.8万亿立方米,其中探明储量5000亿立方米。渠江、洲河、巴河纵贯全境,水力蕴藏量达112万千瓦,可开发量44万千瓦。

××××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特色农产品和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动植物资源约6000余种,经济作物近1000个品种,尤以药用植物、苎麻、烟叶、油桐、黄花、富硒茶等著名。其中苎麻产量占全省的80%以上,黄花产量占全省的70%左右,××××还是全省和全国的油桐、白肋烟生产基地之一。

达州山川秀美,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巴山渠水特色旅游资源,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集巴人文化、红军文化、三国文化、民俗文化于一身,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发展后劲。

全市现有国家AA级旅游区3处(达县真佛山、宣汉百里峡、渠县龙潭),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大竹五峰山),省级风景名胜区4处(达县真佛山、宣汉百里峡、万源八台山-龙潭河、渠县龙潭-汉阙),省级自然保护区2处(宣汉百里峡、万源花萼山),省级森林公园4处(达县铁山和雷音铺、渠县大坡岭、宣汉观音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渠县汉阙和宣汉巴人文化遗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处(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

4.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近年来,××××在“融入成渝,联动秦巴,强工重农,兴城活商,追赶跨越,富民强市”的指导思想下,积极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不断优化结构,抓好龙头,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构建秦巴地区的商贸中心。农业形成了粮食、畜牧、茶叶、水果、苎麻五大农产基地;工业形成了冶金机电、化工医药、纺织丝绸、食品饮料、建筑建材五大支柱产业,正在实现由农业大市向经济强市的转变。

“十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5%。2007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10.4亿元,比上年增长14.5%。

××××历年社会经济主要指标分别见图3-

1、图3-2和表3-1所示。 表3-1 ××××历年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年份

总人口(万人) GDP (亿元) 其中: 人均GDP(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1995 602.43 119.90 53.13 39.76 27.02 1996 1996 606.49 146.77 64.09 50.01 32.67 2432 1997 610.45 166.17 71.33 56.93 37.91 2737

36.66 43.52 50.41 1998 612.98 173.63 72.69 63.36 37.58 2806 1999 615.70 176.62 72.57 63.19 40.86 2869 2000 620.10 187.84 73.14 67.62 47.08 3040 2001 622.70 205.40 75.38 74.20 55.82 3308 2002 624.80 225.04 79.00 83.54 62.50 3608 2003 637.81 255.14 85.90 87.87 81.37 4009 2004 637.10 321.86 112.10 111.15 98.62 5720 2005 642.90 342.56 116.70 115.68 110.18 6068 2006 646.3 400.4 125.78 149.64 120.97 7052 年均增长(%) 1996~2000 0.58 2001~2006 0.72

11.5

7.7 4.7 9.5 11.7

11.5

11.0

55.67 57.41 63.61 71.96 81.92 94.39 110.67 128.80 148.8 7.1 11.7 15.2

4.9 18.2 注:经济指标为当年价,增长率按可比价计算。数据来源于《四川统计年鉴》、××××2005年统计公报。

图3-1 ××××历年GDP增长情况

图3-2 ××××历年三大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3.1.2通川区

1.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通川区是××××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也是川陕鄂渝结合部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质集散中心。河市机场可直飞成都、西安、武汉、重庆等地。通川区境内地形以低山浅丘宽谷为主,地势四周高,中部较低。

2.幅员面积及人口

通川区全区幅员面积451平方公里,2005年总人口39.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6万人,占57.7%。

3.自然资源

现已探明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有煤、天然气、铁、页岩、矿泉水、岩盐等20余种,其中尤以煤、天然气储量较大。境内河流以洲河为主要干流,其中较大支流有明月江、双龙河,另有38条溪流分布于沿河流域。水能资源蕴藏量达9.6万千瓦,可开发量达83%以上。

通川区地处大巴山南麓的××××中部,主要旅游资源有×××、莲花湖、大中坝翠屏山、仙女洞、小河嘴温泉、烈士陵园、傣家楼、元九登高等。

4.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通川区区位优势显著,具有明显的都市经济特征,居民消费增长较快,以旧城区为中心的零售商业网络已经形成,批发商业中心正在构筑。2005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6.93亿元,假日经济、旅游经济、餐饮经济等已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亮点。全区具有典型的城郊农业特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蔬菜、养殖、林果三大农业支柱产业已具雏形,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初步形成。2005年农林牧渔总产值达9.38亿元,比上年增长7.5%,工业总产值47.3亿元,初步建立起了以轻化、食品、建材为支撑的工业生产体系。

“十五”期间,通川区紧紧围绕“强商兴工调农”的经济发展思路和建成为××××及川东地区的商贸大区、经济强区、文明新区的奋斗目标,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更大范围地改革开放,更大规模地招商引资,更大力度地发展民营经济和开发城乡结合部,努力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培育区域核心竞争力,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提出的主要任务,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0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49.15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7%,增速较“九五”时期提高3.7个百分点,经济总量位居全市第五,增速排名全市第一;人均GDP达到11295元,位居全市第一,“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0.7%,增速较“九五”时期提高5.5个百分点。经济结构日趋合理,产业结构为12:50:38,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增速最快,对地方财政增收和劳动力就业做出了积极贡献。通川区历年社会经济主要指标分别如表3-2和图3-3所示。

表3-2 通川区历年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年份

总人口(万人) GDP (亿元) 其中: 人均GDP(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1995 33.9 1996 35.0 1997 35.1 1998 35.7 1999 36.4 2000 38.3 2001 38.5 2002 38.5 2003 38.8 15.47 2.24 19.06 2.75 21.07 3.15 22.89 3.36 23.40 3.40 25.72 3.66 28.31 3.82 31.19 4.00 35.38 4.26

6.90 8.64 8.84

6.33 7.67 9.09

4656 5535 6016 6467 6494

8.22 10.00 11.37 13.02 11.37 13.18 14.64 16.77 19.42

10.21 9.31 10.46 9.54

10.05 12.00 6799 11.36 13.12 7402 12.71 14.48 8116 14.79 16.33 9167 2004 39.1 2005 39.2 42.81 5.20 49.15 6.06

19.02 18.59 10991 22.87 24.81 18.27 11295 26.93

8.0 6.3 6.9 10.3

9.7 10.7

5.2 10.6 年均增长(%) 1996~2000 2.48 2001~2005 0.47

11.7

4.6 16.5 15.4 注:经济指标为当年价,增长率按可比价计算。数据来源于《四川统计年鉴》、××××2005年统计公报。

图3-3 通川区历年GDP增长情况 3.1.3达县

1.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达县是川东北交通枢纽和川陕鄂渝结合部物质集散中心。水上运输四季畅通,河市机场沟通省内外空中航线,织就了达县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网络。

2.人口及行政区划

2005年末总人口125.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8万人,人口密度468人/平方公里。幅员面积2688平方公里,现辖64个乡镇,城镇化率15.7%。

3.自然资源

达县物华天宝、资源富饶。煤、天然气、铁、石油、硫磺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开采开发价值高。其中煤、天然气、岩盐等矿产储量分别达2.4亿吨、5000亿立方米(探明储量)、2.1亿吨。境内气候温和,热量充沛,是全国商品粮、油桐、苎麻基地县和四川省瘦肉型商品猪、商品牛生产基地,粮食和肉类生产已跨入全国百强大县行列。安仁柚、龙会红桔、麻柳藤编等特产享誉全国。州河、巴河贯穿县境,水能蕴藏量16.05万千瓦,可开发量达5.1万千瓦。

达县旅游资源丰富。“三教合一”的国家AA级旅游区真佛山古木参天,庙宇楼阁,雕梁画栋,诗书楹联,堪称一绝。铁山和雷音铺两大省级森林公园,峰峦叠翠、林海莽莽。有着优美传说的九龙湖,湖光山色,翠竹农舍,是丰韵独具的“江南水乡”。洲河的生态旅游、巴河的漂流探险、仙女山的保健温泉,让人回归自然、赏心悦目。

4.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十五”期间,达县紧紧围绕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狠抓能源化工,煤炭冶金。建筑建材、绿色食品等支柱产业,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积极建设优质苎麻、优质水稻、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大力实施“新村富县”战略。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基本完成“十五”计划提出的主要任务,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65.01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7%,增速较“九五”时期提高3.7个百分点,经济总量位居全市第五,增速排名全市第一;人均GDP达到11295元,位居全市第一,“十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5%,比“九五”时期高出4.1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5827元,比上年增长12%,“十五”时期比“九五”时期高出4个百分点。达县历年社会经济主要指标分别如表3-3和图3-4所示。

表3-3 达县历年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年份

总人口(万人) GDP (亿元) 其中: 人均GDP(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1995 122.5 25.15 12.82 7.73 1996 123.0 29.88 15.69 8.81

4.60 5.38

2048 2465 2789 2842 2871 2977

5.59 6.85 7.72 7.78 8.41 9.24 10.41 11.84 13.59 16.07 20.84 6.9 9.3 17.8 1997 123.9 34.00 17.42 10.38 6.19 1998 123.9 34.86 17.57 11.18 6.11 1999 124.7 35.25 17.41 11.22 6.62 2000 124.4 36.88 17.59 11.43 7.86 2001 125.3 40.30 17.16 12.29 10.85 3228 2002 125.7 44.38 18.25 13.75 12.38 3537 2003 126.3 49.92 17.88 16.38 15.66 3962 2004 124.4 61.33 23.13 19.56 18.64 4892 2005 125.9 65.01 24.73 21.68 18.59 5827 年均增长(%) 1996~2000 0.31 2001~2005 0.24

11.5

7.4 6.3 7.2 10.5

14.1

10.9

5.9 16.5 注:经济指标为当年价,增长率按可比价计算。数据来源于《四川统计年鉴》、××××2005年统计公报。

图3-4 达县历年GDP增长情况

3.2××××社会经济发展 3.2.1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评述 1.发展优势 (1)明显的经济区位优势

××××是成渝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省重点培育的大城市之一,是四川省规划的川东北城市群的主要依托城市之一。达州地处川渝鄂陕结合部,位于成都、重庆、西安、武汉四大都市交汇的中间地带,达州将成为服务腹地承接辐射的重要辐射点,具有广阔的区域市场空间和较好的发展前景。

(2)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

达州已探明可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28种,天然气资源尤为丰富;优势粮油、特色农产品和中药材资源富足;巴人文化、红军文化、巴渠山水风光等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3)较好的经济发展基础

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342.56亿元,列四川省第五位;工业增加值居川东北地区首位,能源化工、纺织、机械等产业不断壮大,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达州工业基础和配套能力较好,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较好基础和条件。

2.存在问题

(1)经济总量偏小,实力不强

××××主要经济指标与四川省平均水平对比如表3-

4、图3-5所示。 表3-4 ××××主要经济指标与四川省对比

人均GDP(元)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元)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农民纯收入(元) 城镇化率(%) 四川省 9060 3412

8386

2803

33.0

25.5 ×××× 6068 2008 6541 2943 图3-5 主要指标对比

(2)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关联度有待提高

产业结构中农业占34.06%,比重较大,农产品增加值低,农村经济落后等问题依然突出;工业经济整体实力不强,产业门类关联度小,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没有形成集群效应;传统服务业不发达,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发育还不充分。

3.2.2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各地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如下: ××××发展定位:坚持“融入成渝,联动秦巴,强工重农,兴城活商,追赶跨越,富民强市”的发展思路,初步建成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川渝鄂陕结合部大城市、秦巴地区经济文化强市,努力构建活力、开放、和谐达州。

通川区发展定位:围绕独特的地理和自然生态优势,立足丰富的资源优势,打造××××及川东地区的工业商贸大区,经济文化强区,文明和谐新区。

达县发展定位:紧紧围绕“建好半个达州城,勇当跨越式发展排头兵”奋斗目标,努力把达县建成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城、秦巴地区商贸物流集散中心、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川东北最佳人居环境、巴蜀经济文化强县。

“十一五”期间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如表3-5所示。 表3-5 项目影响区域“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区域 GDP(亿元) 人口(万人) 2005年 2010年 年均增长(%)

2005年 至2010年均增长(‰) ×××× 342.56 610 12.0 通川区 49.15 83 13.0

642.90 3.1

39.20 5.0 达县 65.01 123 12.0 125.90 1.5 注:数据来源于各地“十一五”规划。

3.3 城市发展规划 达州城市规划区包括达州老城区、北外、西外、魏兴、蒲家、东岳、复兴、双龙、罗江、南外、河市、盘石、君塘、斌郎、石板、东乡等乡镇,面积约884平方公里,将建成“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川、渝、鄂、陕结合部大城市,秦巴地区经济文化强市”。

3.3.1城市组团功能布局 (1)西城区

西城区北至莲花湖、双龙,南至达钢、阁溪桥,西至复兴、河市,东至文家梁。包括西外、复兴和河市组团。规划建成区面积22.0平方公里,规划城市人口28.0万人。功能定位:“全市政治中心和交通枢纽,以商贸、金融、居住、文化、教育为主的城市综合发展区。”

(2)老城区

老城区(包括北外组团),南起州河,北至罗江;东起韩家坝,西至文家梁。规划建成区面积12.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18.0万人(老城区建成区面积4.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10.0万人;北外组团建成区面积8.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8.0万人)。功能定位:“与西城共同承担商贸、金融中心职能;区级行政中心,以居住、科研、教育、旅游为主的综合区。”

(3)南城区

南城区西起州河,东至达渝高速,南至堰坝,北抵小河嘴,由新坝、杨柳垭、南坝、翠屏山等组团组成,规划建成区面积12.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24万人。功能定位:“城市副中心;重点发展城区以南为能源化工产业配套的居住区用地;提升现有办公、商贸、居住功能的档次。”

(4)能源化工产业区

能源化工产业区地处州河以东、火峰山以南的丘陵地区。北起造纸厂,南迄石板;东起达渝高速,西至州河岸边,规划区面积30.0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建成区面积27.0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中国西部能源化工产业基地。”

(5)东乡城区

该片位于现宣汉县城东乡镇,南至笔架山脚,东到前河出口,北临粮食储备库,西至黄金槽,规划建成区面积15.0平方公里,规划城市人口20万人。功能定位:“区级行政中心,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生态旅游主导产业,为天然气开采提供服务的综合性城区。”

3.3.2 发展布局

城镇空间结构以点轴型沿襄渝铁路和达渝、达陕高速公路为主轴线、以达万铁路、达万高速公路为副轴线展开。到2020年××××域内形成以××××区为中心,万源市区、渠县县城、大竹县城为次中心,带动城乡一体发展,最终形成整个市域内的“一纵三横”点轴式城镇空间发展格局。

城市空间结构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采取“北抑、南拓、西移、东调”的发展战略。以西城区为中心,以南城和老城区为城市副中心,沿州河发展轴展开组团式布局形态,局部为集中紧凑式布局。

市域产业发展采取集中布局原则和“点轴”发展模式。即“依托中心,开发两线,南北展开,带动全局。”重点建设沿襄渝铁路、达万铁路、达万高速、达渝高速公路等交通主轴线发展产业密集带,发挥中心城市带动和辐射作用,依托各县市城区形成布局合理、各县特色的经济区。 3.4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3.4.1 预测基本思路与内容

交通运输需求是社会经济发展引起的派生需求,因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预测是交通量发展预测的重要依据。项目社会经济预测就是通过对研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历史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预测社会经济的 历史发展趋势和规律,结合项目影响区的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城市发展规划等变化情况,参照各地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预测各影响区的主要社会经济指标,本项目选用的 指标包括:人口和GDP两项。

×××山前道路工程计划2008年12月开工,于2010年9月全部竣工,社会经济发展预测的基年为2005年,特征年分别为2011年、2016年、2021年和2030年。预测区域包括:××××(含通川区、达县)。

3.4.2主要经济指标预测 1.人口预测

区域人口的 增长在很大程度上由政策及本地区人口年龄结构、育龄妇女比例来决定,因而人口预测主要是依据项目各影响区域的人口规划和“十一五”规划,分析预测未来的 人口发展速度。

通过对各影响区域历年人口资料,采用模型进行回归分析预测。各地区人口预测模型及相关检验如表3-6所示。

表3-6 项目影响区人口预测模型及相关检验

影响区域 多项式模型 相关系数 对数模型 相关系数

×××× y0.3198x2+2.2997x+600.99 R20.9771 y16.374lnx+595.17 R20.8279 通川区 y-0.0409x2+1.0518x+32.707 R20.9094 达县 y-0.0366x2+0.7483x+121.74 R20.7969 2.经济预测

R20.9549 y2.4865lnx+33.18

R20.8160 y1.432lnx+122.27 经济发展预测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各地区历史年份GDP进行回归分析,按照预测模型确定未来年份GDP指标。各地区GDP预测模型及相关检验如表3-7所示。

表3-7 项目影响区GDP预测模型及相关检验

影响区域 多项式模型 相关系数 对数模型 相关系数

×××× y1.8867x2-2.5295x+139.38 R20.9639 y79.922lnx+83.828 R20.7190 通川区 y0.2762x2-0.3343x+17.886 R20.9789 y11.82lnx+9.7793 R20.7283 达县 y0.3398x2-0.469x+28.725 R20.9634 y14.341lnx+18.732 R20.7183 注:表中预测模型根据可比价得到。 3.社会经济预测结果

从回归分析的结果来看,多项式模型对历史数据的拟合好,可作为预测的基础。对应项目区的社会经济预测一般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模型计算预测的基础上,参照各地区制定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根据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经济指标的绝对值越来越大,经济发展速度将逐步放慢的经济学原理,并通过各地区经济发展横向分析、比较和专家咨询意见,最终预测出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速度。

报告得到的趋势主要经济指标预测结果如表3-

8、表3-9所示。 表3-8 项目影响区人口预测结果 地区 增长率(‰) 预测值(万人) 2005~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2029年 2011~ 2016~ 2021~ 2005(实际)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2029年

×××× 3.1 2.8 2.3 2.0 642.9 653 662 670 683 通川区 5.0 4.5 4.0 3.5 39.2

40 41 42 43 达县 1.5 1.5 1.3 1.0 125.9 127 128 129 130 表3-9-1 项目影响区GDP预测结果 地区 增长率(%) 预测值(亿元) 2005~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2029年 2011~ 2016~ 2021~ 2005年(实际)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2029年

10.0

8.5 6.5 342 603 971 1460

2573 ×××× 12.0 通川区 13.0 10.5 9.0 7.0 49 90 149 229 421 达县 12.0 10.5 9.0 7.0 65 115 189 290 534 注:表中数据以2005年当年价计算。 表3-9-2 项目影响区人均GDP预测结果 地区 增长率(%) 预测值(亿元) 2006~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2029年 2011~ 2016~ 2021~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2029年

9.7 8.3 6.3 9231

14660 21792 37726 ×××× 11.7 通川区 12.4 达县 11.8 10.0 10.3

8.6 6.6 22463 36185 54575 97229 8.9 6.9 9031

14767 22573 41128 3.5项目影响区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规划 3.5.1交通运输现状 1.对外运输现状

目前,××××城区已基本形成了襄渝、达成、达万铁路;达渝高速公路的区载交通骨架,以及联系周边市县的对外交通网络,具备了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域交通枢纽的基本要素,也为城市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铁路及站场:达州是襄渝线、达成线、达万线三条铁路的交汇点。襄渝铁路纵贯××××南北,途径三县一区一市。随着达成铁路和达万铁路的建成通车,××××境内形成了十字架的铁路网络,成为四川省第二大铁路枢纽。

××××城区现有铁路站场3处:达州西站、南站、双龙站。达州西站为二等车站,2004年日均发送旅客6000多人次,上下车换乘旅客近1.5万人次。

公路:××××城区周边的公路网已经基本形成,主要包括达渝高速、国道G

210、省道S201;以及即将建设的达陕高速公路,拟建的达(州)~广(元),达(州)~万(县)高速公路。据全国公路网总体规划,××××已列全国公路交通重要枢纽站之一。目前国道G

210、省道S201互成十字架,皆从中心城区穿越,是中心城区对外联系的主要公路通道,其中以国道G210的交通流量为最大,日交通流量30000辆。

航空:××××河市机场为4C级机场,可起降波音系列飞机,现已开通至成都、广州、武汉、西安、北京、上海等航线。

2.城市交通

××××市区目前的城市公路主要以老城区为中心的十字型骨架,××××城区现状道路长度99.70公里,路网密度3.32公里/平方公里。中心城区现状主次干道路网主体骨架架基本形成,呈方格网式布局,但西城区、老城区、南城区之间的道路连接不畅,制约城市发展。其中,主干道有×××山前道路、东西干道、朝阳西路、朝阳中路、朝阳东路、通川北路、来凤路、机场路等。

3.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对外交通缺乏一体化考虑。铁路、公路、航空等运输方式之间缺乏转运、联运,尚未形成一体化运输体系,达州作为区域交通枢纽的功能不能完全发挥。

②公路货运不成规模,专业化程度低。××××大型专业运输企业所占的货运比例较低,不利于提高中心城区的交通运输的对外辐射能力。

③机场利用率较低,对城市建设影响较大。达州机场目前利用率低,同时,机场离中心城区较近,对城市拓展产生了极大的制约。 ④城市道路系统不完善。道路功能不明确,交通性道路和生活性道路功能不分。各区域及组团之间,包括西城区~南城区,仅有一条道路联系。

3.5.2××××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综合交通发展战略目标为:建成一个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对外交通便捷发达、道路系统功能完善、公交系统高效舒适、停车场地布局合理、管理先进的综合交通系统,支撑与引导城市规划用地布局结构调整与功能布局优化,保障××××成为区域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综合交通发展策略为:以将××××建成秦巴地区的交通枢纽为目标,以进一步改善群众出行条件、促进物资流动、繁荣地方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根本出发点,在保持交通基础设施和运力总量稳步增长的基础上,抓住缩小与省内其他地区间交通发展差距,实现××××交通的追赶式、跨越式发展,促进达州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公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ד十一五”公路发展目标是:以高速公路构建“十字”型一级路网公路主骨架;以

一、二级公路构建“三纵四横两环线”的二级路网主干线,实现1小时通达各县目标;以

三、四级公路构建县到乡的农村公路网络。开工建设达陕高速公路,加快巴中~达州~万州和大竹~渠县~南充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十一五”期,新增公路8107.8公里。其中:一级公路121.5公里、二级公路1262.6公里、三级公路1267.8公里、四级公路5455.9公里。

铁路:加快铁路建设,完成达成铁路达州段复线、襄渝铁路达州段复线建设,加快巴中至达州铁路的前期工作。 航空:扩大航空运输,提升达州机场服务能力,增强航空客货集散能力,增加到省内外大中城市的航线。

水运:实施渠江梯级开发,建成达州、渠县、宣汉三大港口,提升水运航道通行动力,实现500吨船队通江达海。

城市交通:根据《××××城市规划总体规划》文本,××××将加快道路建设,提高路网密度,根据城市规划布局形态,确定道路骨架结构,建设城市外环路,减少过境交通对城市交通的干扰

第二篇:立项申报-通知

关于组织开展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 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选题立项工作的通知

各学院、各相关职能部门:

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将于2015年10月份在广东工业大学举行。“挑战杯”竞赛是一项参与面广、学术水平高、教育作用大的全国性赛事,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引导他们关注新领域、研究新问题、运用新方法、创造新成果,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重要渠道。能在竞赛中获奖不仅能显示学校的科研水平,而且对学校有积极正面的宣传作用。为了继续做好本届“挑战杯”竞赛的准备工作,巩固成绩,在竞赛中再创佳绩,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精神,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进一步扩大我校的社会影响力,学校决定开展本次选题立项工作,具体工作要求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的

本次选题立项工作是一次省级全国竞赛的准备工作,同时也作为一次校内竞赛的宣传动员工作。要通过本次工作的认真组织、广泛动员,发现和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科研价值,较好社会效益,较强竞争能力的学术科技作品,促进我校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的蓬勃开展,提高竞赛成绩。

二、申请立项的基本要求

(一)立项的资格

凡在2015年7月1日前正式注册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我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以申请立项。

(二)立项的作品形式

作品形式分为课外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含学术论文、调查报告)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专业。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作品“挑战杯”不在给予立项,但可以按照“挑战杯”竞赛要求准备材料,这些项目经过中期检查和校内竞赛后择优报送辽宁省竞赛。

(三)立项的作品性质

申报立项的项目不能是学生的课业作品及学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如果违反上述规定,一经查实,学校追回资助资金并取消导师下届指导立项资格。

三、组织机构

(一)为了做好本届“挑战杯”竞赛的组织发动工作及本次选题立项工作,学校成立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领导小组。

(二)本次选题立项工作的评审委员会主要以校大学生科研项目选题立项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为基础,同时,根据实际需要聘请相关专家共同组成。

四、工作进程

(一)组织发动阶段

2014年十一月,校团委组织召开工作布置会,以此为标志,学校的各项组织工作全面开展。

(二)项目初选阶段

2014年12月19日前,各学院要组织相关专业教师,组成学院项目评审组,对本学院项目进行初步评审,确定一批创新性明显、学术水平高、社会效益好的项目,并对其进行相关立项指导,为项目上报工作做准备。

(三)项目上报阶段

2014年12月19日,各学院组织立项项目填写立项申请书、申报项目汇总表报到校团委,每学院报送作品数量不限。

(四)项目的评审及立项阶段

2015年1月10日前,经专家组评审,确定立项名单。

(五)后续工作安排

受资助的项目,各学院应督促项目组按时间进度完成作品,未受学校任何资助的项目,各学院应以合适的方式继续扶持学生项目的开展,为2015年3月-4月份举行的校内竞赛做好准备,在校内竞赛较好的作品申报到辽宁省竞赛,获奖项目追加立项经费。

五、工作的要求

(一)精心组织、广泛动员、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各学院要成立相应的立项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广泛动员老师和学生参与“挑战杯”立项工作,同时深入到重点实验室、重点项目课题组,为学生和导师建立沟通和联络的平台,做好老师和学生的咨询工作,做好立项的后勤保障工作。

(二)高度重视、积极扶持、做好报名立项工作 各学院要高度重视“挑战杯”竞赛,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方面的重要意义,积极支持学生和老师做好项目的研究工作,对于未受资助的项目,要积极筹措资金,给予一定的扶持,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要做好院内初评工作,组织专家进行认真评审,为报名工作做准备。

(三)认真准备、踏实工作、深化影响

“挑战杯”竞赛的组织工作中,要充分考虑竞赛性与群众性的有机结合,通过认真的准备及踏实的工作,做好“挑战杯”竞赛的宣传工作,以竞赛为契机,营造良好的校园科技氛围,深化影响,进一步夯实我校学生科技活动的群众基础。

附件: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领导小组名单

沈 阳 工 业 大 学

二○一四年十二月十日

附件:

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

领 导 小 组 名 单

组 长: 李英民 闫明印 成 员: 王 哲

曹云东

赵立民

刘艳秋 吕丽莉 办公室主任: 刘 洋

林 丹 (办公室设在校团委)

副书记

副校长

学生处处长 科技处处长 教务处处长 研究生学院院长

团委书记

校科协秘书长 校团委组织部部长

第三篇:项目立项申报程序

一、受理单位或窗口:市发改委(行政许可窗口)。

二、行政许可事项名称:项目立项批复。

三、申请受理条件:

由项目建设单位委托具备合格资质的设计、工程咨询机构按国家规定的深度编写的项目建议书,以及上级批文和有关报告整理成册。

四、需提交的资料及要求:

1.立项申请报告;

2.项目建议书;

3.项目业主(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4.规划土地部门对项目规划初审意见和选址意向;

5.政府投资项目须由政府资金管理部门出具对政府资金的承诺;

6.生产性项目所使用技术来源的证明材料;

7.按规定应提交的其他文件。

五、项目立项申请报告的必要内容:

1.申请非政府投资项目--xx(申请人法人名称)关于xx项目立项的申请;申请政府投资项目--xx(申请人法人名称)关于xx项目立项的请示;

2.主送机关:市发改委、建委、经委;

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4.项目建设的规模及主要内容;

5.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6.建设地点及工期;

7.项目法人单位;

8.预期经济效益;

9.其他必要说明的内容;

10.所附所申请材料名称;

11.申请人(法人名称及印章);

12.申请报告报送日期 。

六、项目建议书必要内容:

1、由项目建设单位委托具备合格资质的设计、工程咨询机构按 国家规定的深度编写,其中大中型项目需编制预可研报告, 达到规定的深度,并经过有资质的工程咨询机构评估论证。

2、项目建议书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建设项目提出的必要性和依据;

(2)、建设方案、拟建设规模和建设地点的初步设想;

(3)、资金条件、建设条件和协作关系等的初步分析;

(4)、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

(5)、建设工期;

(6)、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初步评价。

七、受理程序:

交受理窗口或超常规的直接送有关部门。

八、受理工作日:

政府拨款的项目报件齐全后等批复;自筹资金的备案4天、核准20

天。

第四篇:立项课题申报材料

区域整体推进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发展的

实践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国际上情况: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倡导的“美国阅读挑战”运动、布什提出的“阅读优先”方案,以及英国教育部在1998年9月到]999年9月开展的全国阅读年活动、日本的“亲子20分钟阅读”运动和“儿童晨间阅读”运动等,都是非常有影响的推动全民阅读的活动。国内情况:不论是香港特区、台湾地区,还是内地,都在全面推行“全国儿:童阅读实施计划”香港特区就有不少团体和组织着力营造阅读氛围,推动阅读运动。如2004年4月,香港有关部门举办的支持世界阅读闩之“全民阅读20分钟”“名人讲故事”“书与梦同行”“午间阅读”等活动,号召全港市民共同弘扬阅读文化。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夏家发教授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阅读指导”,厦门市教科所苏文木研究员等提出的“小学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模式”,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创办的“二十一世纪中国儿童阅读推广人论坛”等也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从学科看: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要求,200]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进一步明确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各年段的基本要求是:低年级不少于5万字,中年级不少于40万字,高年级不少于100万字。

(二)现状分析

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既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素质教育的要求,有效培养、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满足了各校园、教师、家长、学生对提高阅读能力的共同愿望。当前,我国不少学校和家长对小学生阅读较为重视,越来越多的学校把“构建书香校园”作为创办特色学校的目标。然而,从整体看,我国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仍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1.文字阅读受影视等其他媒体的冲击,小学生阅读受社会阅读大环境的负面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受到较大影响。

为调查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我们在部分学校以《下课了,你在看些什么书》为题做了一次征文活动,结果发现了不少问题:来自学校的问题是,

1

阅读活动一般都安排在中午,让几个班的学生轮流到阅览室去看看;来自老师的问题是,几乎都是安排学生上台推荐自己最喜欢的作文选;来自家长的问题是,给孩子买的书以《字词句段篇章》、《小学生作文选》等应试类书籍为主;来自学生的问题是:他们最喜欢上网,借阅的书中多为卡通漫画类,科学、人文内涵较为丰富的读物很少。

教育部关于学生阅读速度的标准:小学

五、六年级:速度300字/分钟,理解率70%以上。调查和测试结果表明:只有5%的学生达到这一要求,绝大部分学生的阅渎能力都处于每分钟约200—300字之间。

书籍消费成本高,课外阅读资源少,大众媒体的普及,音像视频的冲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缺乏,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甚至呈现退化态势。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促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他们的兴趣从“遥控器”、“鼠标”转移到一本本承载文化知识、科学道理的书上来已迫在眉睫。

2.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疲于应付作业、考试和升学,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而阅读量的减少,又必然导致阅读能力的低下,形成不良循环。

社会未形成阅读网络.氛围不浓、基础不牢。社会、学校、家庭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缺乏认识、缺少组织、缺席指导。据某杂志社对全国50个城市小学生阅读现状所作的调查表明:有61.2%的老师和26%的家长明确表示不允许孩子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以不影响学习为前提才支持看书。有22.3%的学生认为不看课外书的原因是作业多,没时间看。其中三年级15.6%,四年级21.5%,五年级30%,呈逐年上升趋势。

我们发现,课程安排比较紧张,各学科把课程表挤得满满的。小学生在校的时间自习课很少,回到家里又有一大堆的作业要完成,即使是双休日,也很难抽出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大部分教师信奉教材,甘做教材的奴隶,把大量时间花费在“这一本书”的分析讲解上,面面俱到,分数至上,表现出一种功利化的教学行为。学生获得的是考试阅读技巧,高分数下隐藏着正常阅读能力下降的隐患。要真正让课外阅读堂堂正正地、健康地开展起来仍是任重道远。

3.由于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受控因素少,缺乏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的引导与指导,缺乏对学生课外阅读系统的有梯度的规划与设计。

我们发现,不少学校的领导不重视课外阅读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缺乏计划、缺乏管理,图书室形同虚设,图书陈旧,使用率很低。有些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较低,无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科学指导。不少学生家中藏书

2

很少,家长能力有限,无法为学生课外读提供有效指导,导致了阅读的盲目和无效。对于:公共图书馆的利用,教师和家长更是缺乏引导意识,极少数小学生能利用节假日去图书馆阅读书籍。再加—上课程标准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要求(如读物的选择,实施的方法、时间、评价考查的方法等),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将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三)问题提出

从以上现状来看,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课外阅读导向不力;学生阅读需求不足:课外阅读形式单调;课外阅读氛围不浓;教育者尚待成为真正的阅读者。根据小学生的阅读现状,我们开展“区域整体推进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试图解决以上问题。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可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只有阅读;要构建一个坚固而雄伟的语文素养金字塔,必须要有大量而广博的阅读作为坚实的基石不容置疑。

(一)现代语文课程观、教学论

大语文的运行系统山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体验与感悟三个子系统构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大语文运行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是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苏霍姆林斯基关于阅读的论述

“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不要靠补课,也不需要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要做到教会学生自学,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使一个人在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就酷爱读书,并且学会在阅读过程中认识自己。” “一个不热爱读书的民族,肯定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崇尚读书的民族,则肯定蕴蓄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一至六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3

(四)语文学习迁移理论

语文学习中的这种迁移特点具体可以表述为:是一种知识或技能在相同水平上的“横向迁移”,而不是知识或技能在概括程度上的“纵向迁移”;是一种在前后学习情境相似中的“近迁移”,而不是在新的不相似情境中的“远迁移”:是特定知识与技能的“特殊迁移”,而不是一般原理与规则的“普遍迁移”。

语文学习迁移的这些特点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并不追求极高的原理性概括,而更重视经验在数量上的积累。用特级教师韩军的话说: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言语“例子”的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成年累月数量无限加大后,才“奔涌而出”。不是仅凭在一个语言教师的“苦心调教”下反复把玩少数几篇文章,所能根本奏效的。因此,语文教学就是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进行横向阅读、并列阅读、比较性阅读。

三、研究假设及拟创新点 (一)研究假设

小学阶段是人生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体,如果能够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心理和智力发展状况,合理地设计阅读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对阅读材料和阅读方法进行有效指导,同时通过有效的反馈环节,强化小学生的阅读体验,就能够充分调动作为阅读主体的小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并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有效地促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环境对于阅读能力的形成尤其重要。这里的阅读环境是指周围的人是不是在阅读,在阅读什么以及在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阅读。因此,如果能够在较大整体范围的层面上推进小学尘的阅读,持续地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不断地改进课外阅读的指导与服务,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阅读环境,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拟创新点

1.区域性整体推动,有助于加强对儿童课外阅读的实践推广应用。 2.整合各校研究力量,着力从课外阅读特色课程、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和评价研究入手。

3.课题推动儿童阅读,将阅读能力的提高作为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

4.开发课外阅读课型,有助于构建小学尘课外阅读的课程及实践活动体

4

系。创建阅读平台,有助小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5.研制课外活动指南,将先进经验推广到其它学科以及相邻的其他学校,有机整合、资源共享,形成具有地域特点的课外阅读品牌。

6.探索课外阅读评价,对于同学段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测评。便于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促进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发展。

四、核心概念界定

区域整体推进:是指在以县(区、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依托小语会、教研室等的资源优势,重点在山西、重庆、广东、上海等的学校范围内,选取100所实验学校,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进行实践探索,从而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校园书香氛围。

课外阅读:是指区别于小学生在课堂学习期间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阅读活动。相对于课内阅读而言,它更加注重人文熏陶和历史化侵染,阅读材料更为广泛,阅读形式更为灵活,阅读时间更为自由,阅读空间更为开放。

五、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通过区域性推进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进一步加快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构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科学体系,真正让小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切实促进我国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目标如下:

(一)提高教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能力,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 通过研究,促使教师博览群书,并对教师阅读提出具体要求,进一步增强教师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培养200名以上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种子教师,形成一支精锐的、阅读指导教师团队。

(二)激发小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通过研究,改善小学生自主开展课外阅读的意识不强、甄别书目的能力较弱、课外读的技巧不足等观状,加强对课外阅读的实践推进,确保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推荐适合的课外读物,捉供良好的阅读指导,达到激发兴趣、拓宽视野、提高阅读水平的目的。

(三)打造各具特色的课外阅读课程和实践活动,加强阅读平台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书香氛围

5

通过研究,加强对重点选取的100所实验基地学校的课外阅读特色课程和实践活动的打造,加强阅读平台建设,加强校园的书香文化建设,为师生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书香氛围。

(四)形成区域层面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特色,打造全国的课外阅读品牌 通过100所基地学校的实践探索,总结提炼、形成经验,并将先进经验推广到其它学科以及区内的其它学校,有机整合、资源共享,形成具有区域特点的课外阅读品牌。

六、研究内容

(一)构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目标体系 1.建立课外阅读书目资源库

根据小学尘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语文课程发展的需要,挑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各类优秀读物,并按学段推荐必读和选读书目。

2.建立指导教师资源库

在100所实验基地学校中选取教学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为阅读指导教师;以学生阅读能力或学段为划分依据,按校给每个指导教师分配指导任务,包括指导的人数、指导的次数、指导的主题等;制定指导教师的定期校本教研制度。

3.制定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目标

按时间划分,制定课外阅读的每周目标、每月目标、学期目标和目标等;

按内容划分,制定课外阅读的书目数量、识字数量、阅读笔记数量、读后感数量、教师指导次数等。

(二)构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课程及实践活动体系 1.打造课外阅读精品指导课程 包括对“如伺选取优秀书目”、“如何开展高效阅读”、“如何做好读书笔记”、“如何撰写读书心得”以及“如何进行自我评价”等专题指导课程的打造。

2.创设课外阅读精品活动 包括“主题阅读活动”、“读书故事会”、“佳作赏析会”、“人物评论会”、“心得交流会”、“速读比赛”、“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辩论赛”、“读书笔记展评”、“故事大王比赛”、“阅读储蓄卡评比”、“阅读手抄报评比”等活动。

(三)创设阅读平台和校园书香文化环境的研究

6

1.学校图书馆或图书室的建设 添置、配齐课外阅读的推荐书目;

建立建全图书借阅制度,定期开放学生阅览室,保证学生的借阅数量; 定期进行图书流通统计,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 定期做好新书推荐工作。

2.校园图书廊(图书角)、班级书架的建设

选取校园的长廊、走道或某个角落,以及教室的一角作为图书廊(图书角)、班级书架的地点;

由学校、社区、家庭共同添置优秀读物;

制定图:书借阅的相关制度,养成学生的良好品行; 3.其他文化环境的创设

包括文化墙、评比栏、交流角、展示台的创设等。 (四)打造我国小学生课外阅读特色及品牌的研究

1.100所实验基地学校根据自身的研究侧重点,总结提炼先进经验: 2.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经验交流和实践推广;

3.提炼区域性的课外阅读实践特色,并进行推广: 4.打造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特色品牌。 (五)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研究 1.探索制定评价量表或评价标准;

2.确定评价方式(如定性与定量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自评、他评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等),对不同学段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测评。

七、预期成果 (一)系列实践成果 1.《中国小学生课外阅读学生管理手册》(试行稿); 2.《中国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师指导手朋》(试行稿): 3.《中国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纲要》(分地区教育行政文件);

4.《中国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推广实施意见》(分地区教育行政文件): (二)系列理论成果 1.《“区域整体推进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2.《“区域整体推进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调查报告》; 3.《“区域整体推进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行动研究报告》;

4.《阅读优先:整体推进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报告》(学

7

术专著,分实验区域)。

八、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兴趣、阅读个性,收集教师、家长、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建议。

文献研究法:查阅关于课外阅读研究的资料,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视野。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研究国内外相关的最新教育观点和动态。

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对课题研究作验证、提炼、总结,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形成经验理论。

行动研究法:组织校本教研,进行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程和读书活动的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反思、提升,坚持教育性、实践性、趣味性、合作性、持续性、创造性原则,采取个别研究、小组研究、群体观察的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理论,不断补充、修改、完善方案。

(二)研究思路

本研究遵循“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措施—付诸实践——经验总结——推广应用”的研究思路,以教育行政部门为政策支持、高校资源和教育学会为智力支撑、区县教育科研机构为推进载体、100所参研小学校为实施落点,探索区域整体推进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

九、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定为三年,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具体实施: (一)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 1.制定课题总体方案;

2.申报课题,并发动各校制定符合校情的实施方案、阅读课教学计划、阅读课活动方案等:

3.总结前期研究的初步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4.聘请专家进行开题论证:培训小学生阅读指导种子教师; 5.进行前测。

(二)实施阶段(2012年1月一2012年12月) 1.开展实验; 2.收集有关资料:

8

3.组织撰写相关的论文和阶段性总结报告;

4.收集整理有关阅读课教学资料,整理出本校阅读课教案、阅读活动方案。

(三)总结阶段(2013年1月——2013年6月) 1.进行后测:

2.撰写总结性研究报告,形成辅导教材; 3.进行后续性研究:

4.组织小学课外阅读研究文章和经验总结的评选表彰活动; 5.开展小学课外阅读先进集体和优秀指导教师评选表彰活动。

十、组织机构 (一)课题领导小组

张梅霞、李军、傅开国、傅巨琴、曾君岳、沈成林、卢永军、文波、宋文君、杨斌

(二)专家指导小组

崔 峦(全国小语会理事长) 张梅霞(全国小语会理事、《小学生拼音报》总编辑) 吴立岗(全国小语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王 林(人教社小学语文室编辑、儿童文学博士、儿童阅读推广人) 乔 桦(全国小语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小语会秘书长) 十

一、完成条件及保障

(—)课题主持人和主研人员具备较高的科研素养,拥有丰富的教育管理及教学经验,不少区域课题负责人为分管科研的行政领导,主研人员全部为区内小学的校长或优秀班主任。

(二)课题主持人和主研人员具备较好的课题研究经验,都担任过国家级课题、市教育规划办课题、市教育学会课题和区级课题的主持、主研和参研工作。

(三)本课题研究与小学教育教学实际联系紧密,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得到了研究人员的一致认可。

(四)课题申报前期,研究人员已经通过文献查找和网络搜索的方式掌握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做了相关的调研工作,完全具备启动课题的条件。 (五)不少县(区、市)教育科学规划办设有专项经费和设施作为开展课题研究的物质保障。主要用于资助各校部分课外读物的订阅、学校阅读平台的建设,以及研究所需的会务费、差旅费、咨询论证费、专家指导费、资料

9

印刷费、成果出版及成果鉴定费等。

十二、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小学读书活动指南》[M]东方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编,中国和平出版社:2002. [3]王松泉.《阅读教育学》[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4]王荣生著.《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4].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5]张春兴著.《教育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998,5,第1版. [6]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M],开明出版社,1998. [7]张爱卿著.《现代教育心理学》[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6,第l版.

[8]朱学清等.“大语文”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 [9]王晓春。《不可忽视一孩子的二十个问题》[M].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8,第2版.

[10]刘云生.《厂—泛开展研究性阅读》[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1,第7期.

[11]转引自李运菊.《课外阅读总设计》[J].载《小学教学设计》,2001,第1期.

第五篇:辣椒种植科技项目立项项目立项申报材料

目录

一、总论 1

二、申报企业情况 4 三.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成熟性分析

四、项目主要研究方案和工艺路线 8

五、项目实施方案及分阶段计划进度安排 17

六、投资预算与资金筹措 17

一、总论 1.项目概述。

本项目提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根据中央、省、市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县域经济的有关要求,结合产业发展实际,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村一品” 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做强、做大、做实辣椒产业,优化种植业结构,保障辣椒产品质量的安全,打造辣椒品牌,发展无公害健康食品。

通过引进辣椒新品种火鹤3号进行示范推广,同时配套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带动当地发展辣椒产业。火鹤3号辣椒属于中熟品种,羊角形杂交一代干鲜两用辣椒品种;植株紧凑,连续坐果能力强,生长势强,果长13厘米,果径1.6厘米,商品率高,果实由绿色变为红色;抗TM, PVY, CMV, 较耐储运。项目单位****公

4 司合作,在小店区刘家堡乡河滩村、北格镇辛村、东堡村示范推广种植火鹤3号辣椒新品种3000亩。

本项目在小店区刘家堡乡河滩村、北格镇辛村、东堡村示范推广种植火鹤3号辣椒新品种3000亩,由合作社统一组织农民种植、管理、回收,回收价格按照市场价格回收,同时给农民最低保护价0.75元/斤,预计亩产可达7000斤。

2.项目的社会经济意义、目前的进展情况。

辣椒是世界上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经济作物之一,由于它适应性广、营养成分丰富和产业链长而受到世界各地的高度重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总产不断上升,加工产品也向多样化发展。全世界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家种植辣椒,我国辣椒的种植面积约为2000万亩,鲜椒产量近2800万吨左右,实现产值270多亿元,同时每年还以9%速度逐年增长,种植面积分布在全国28个省份,辣椒产品的出口也在不断增长,韩国、日本、墨西哥、澳大利亚、美国、东南亚等已经成为我国辣椒的常年进口国,仅墨西哥辣椒就有三分之一是从中国进口,日本进口辣椒90%来自中国。辣椒的各种加工产品、综合利用型产品已成为全球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份额比例也越来越高。辣椒的鲜食比例逐年减少,工业加工比例日益增大,而且发展迅速。全球对辣椒的重视和需求充分说明,辣椒产业是一项前景可观的大产业,特别是对于适宜辣椒大面积种植的国家和地区,它都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经济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辣椒产业化的形成,不仅对农村就业的增加有重大意义,而且给农业深加工领域创造着广阔的天地,机械、化工、建筑、医药等几十个行业将会因此而受益。火鹤3号辣椒示范区建设将加速小店区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辣椒产业“一村一品”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效益显著。 该项目充分结合周边资源实际情况,发挥区域优势的特点,符合“以资源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原则,对改善我市的经济结构,加快以农促牧,以牧创收的步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该项目结合我市农业综合立体开发的生产实际,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区域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扩大了该地区的主营范围,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且投资回收期短,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该项目无论从经济、技术方面,还是从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来看,都是可行的,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尽快予以批复实施。

3.项目计划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引进辣椒新品种火鹤3号进行示范推广,同时配套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带动当地发展辣椒产业。火鹤3号辣椒属于中熟品种,羊角形杂交一代干鲜两用辣椒品种;植株紧凑,连续坐果能力强,生长势强,果长13厘米,果径1.6厘米,商品率高,果实由绿色变为红色;抗TM, PVY, CMV, 较耐储运。项目单位合作,在小店区刘家堡乡河滩村、北格镇辛村、东堡村示范推广种植火鹤3号辣椒新品种3000亩。

(2)经济目标: 本项目在小店区刘家堡乡河滩村、北格镇辛村、东堡村示范推广种植火鹤3号辣椒新品种3000亩,由合作社统一组织农民种植、管理、回收,回收价格按照市场价格回收,同时给农民最低保护价0.75元/斤,预计亩产可达7000斤。

(3)技术、质量指标: 引进辣椒新品种火鹤3号进行示范推广,同时配套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带动当地发展辣椒产业。火鹤3号辣椒属于中熟品种,羊角形杂交一代干鲜两用辣椒品种;植株紧凑,连续坐果能力强,生长势强,果长13厘米,果径1.6厘米,商品率高,果实由绿色变为红色;抗TM, PVY, CMV, 较耐储运。

二、申报企业情况 1.申报企业基本情况

项目单位 在小店区刘家堡乡河滩村,多年一直从事农业栽培技术普及和经营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市场开拓能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彰显了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为小店区域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2.企业人员及开发能力论述

合作社现拥有职工24人,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15人,持有从业资格证书员工9人。企业每年用于R&D的资金占年收入的10%以上,良好的人才储备和充足的科研投入勾勒出企业良好的发展前景。

企业法人:,多年一直从事蔬菜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普及和经营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市场开拓能力。2008年成立了芦笋种植合作社,开展绿色芦笋种植和芦笋套种甜糯玉米示范,带动全村13户村民种植芦笋160余亩,辐射周边农户种植芦笋6000余亩,每一农户年增收上千元,被村里人称为“芦笋大王”。2008王会福被太原市科技局评为优秀“农村科技特派员” ,2008年获得了太原市“五一劳动”奖章。

三.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成熟性分析 1.项目的技术创新性论述

(1)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项目创新点。

由于饮食习惯及传统农业的观念,中国对辣椒生产的重视一直不够,投入少。我国辣椒主产区云南省也存在这一现象,一是政府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科研投入不足,缺乏技术、人才储备,专门从事辣椒研究的科技队伍力量薄弱,政府支持辣椒产业发展的科技项目少、力度小,导致生产上缺乏高产、优质、抗性强的自主选育的新品种,一些地区长期依靠传统的老品种,一些地区依靠进口国外或省外的新品种的局面,缺乏标准化、无害化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二是企业投入不足,辣椒加工品种较为单一,规模较小,对原料的要求不严,导致企业忽视了原料基地建设,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以及种植培训等方面的投入。辣椒市场对商品椒的外观和内在品质都有特殊的要求。因此,在选定品种后加强栽培技术推广,制定标准化栽培技术操作规程,提高辣椒的产量、质量和商品率。

(2)项目技术来源、知识产权的归属情况。

本项目通过引进进行示范,项目实施所采用的综合技术为自有知识产权为。

(3)国内外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近期发展趋势。

辣椒是我国的传统产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我国辣椒产业每年以7%的速度迅速发展。近二十年来,辣椒产业从我国的西南、中南地区崛起,扩大到华北、东北、西北地区新兴产地,小辣椒做出了大文章,小产品发展成为大产业,种植面积分布在全国28个省份,形成了以贵州、湖南、江西、云南、四川、陕西、河北、河南、吉林等16个省区的重点辣椒产区和以贵州虾子镇、云南稼依镇、河北鸡泽、山东武城、吉林洮南等为代表的区域性辣椒集散地。

辣椒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品种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辣椒播种面积130万公顷,产量2700万吨,实现产值270亿元。消费人群5亿,占全国人口的40%。我国已成为居全球之首的辣椒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辣椒产品的出口不断增长,韩国、日本、墨西哥、澳大利亚、美国、东南亚等已经成为我国辣椒的常年进口国,仅墨西哥辣椒就有三分之一是从中国进口,日本进口辣椒90%来自中国。全国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区域品牌产品,一些大的龙头企业相继诞生,提高了辣椒粗加工、深加工产品比重,并得到了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科技支持,增加了产品科技含量。例如:贵阳南明的“老干妈”、“王守义十三香”、湖南的“辣之源”、“辣妹子”、山东的“沂蒙小炒”等产品;河北晨光天然色素有限公司、湖南隆平红安种业、吉林洮南金塔集团和爱迪尔公司、山东武城1.26亿元的中韩合资天然色素项目与湖南郴州1.32亿元的美港合资辣椒项目等。这些品牌产品和龙头企业的成长,冲击了辣椒传统生产与分散经营方式,正在改变着我国辣椒产业的产品结构和产业格局,促进了辣椒产业化生产的发展。

中国已成为辣椒生产和消费大国之一,种植面积约为2000万亩,头号辣椒消费国印度约为1380万亩,辣椒的发源地墨西哥约为255万亩。我国鲜椒产量近2800万吨左右,实现产值270多亿元,同时每年还以9%速度逐年增长。而印度和墨西哥两国的辣椒产量加起来还不足500万吨。

我国辣椒产品出口持续增长,韩国、日本、墨西哥、澳大利亚、美国、东南亚诸国已经成为我国辣椒贸易的重要伙伴,日本进口辣椒90%来自中国,墨西哥就有三分之一是从中国进口。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包括干椒、速冻鲜椒(整椒或切片)、辣椒粉、各种辣椒酱以及其他加工产品。辣椒出口到其他国家后,有40%被分装进入超市或者批发给餐馆,另外60%进入工厂加工辣椒酱或辣椒粉。欧洲市场主要是以辣椒粉或酱的方式来消费。辣椒销往国际市场,利润可以成倍提高,其中销往美国的利润可高达20%,再加上农产品出口享有退税政策,辣椒出口可以为辣椒生产企业带来丰厚的收益。 2.项目的成熟性和可靠性论述

辣椒是世界上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经济作物之一,由于它适应性广、营养成分丰富和产业链长而受到世界各地的高度重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总产不断上升,加工产品也向多样化发展。全世界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家种植辣椒,我国辣椒的种植面积约为2000万亩,鲜椒产量近2800万吨左右,实现产值270多亿元,同时每年还以9%速度逐年增长,种植面积分布在全国28个省份,辣椒产品的出口也在不断增长,韩国、日本、墨西哥、澳大利亚、美国、东南亚等已经成为我国辣椒的常年进口国,仅墨西哥辣椒就有三分之一是从中国进口,日本进口辣椒90%来自中国。辣椒的各种加工产品、综合利用型产品已成为全球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份额比例也越来越高。辣椒的鲜食比例逐年减少,工业加工比例日益增大,而且发展迅速。全球对辣椒的重视和需求充分说明,辣椒产业是一项前景可观的大产业,特别是对于适宜辣椒大面积种植的国家和地区,它都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经济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辣椒产业化的形成,不仅对农村就业的增加有重大意义,而且给农业深加工领域创造着广阔的天地,机械、化工、建筑、医药等几十个行业将会因此而受益。火鹤3号辣椒示范区建设将加速小店区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辣椒产业“一村一品”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效益显著。

四、项目主要研究方案和工艺路线

1、项目实施方案、技术路线、工艺线路论述。 1.1主要实施方案

针对小店区地理及气候特点,引进辣椒新品种火鹤3号进行示范推广,同时配套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项目单位在小店区刘家堡乡河滩村、北格镇辛村、东堡村示范推广种植火鹤3号辣椒新品种3000亩,合作社与农户在平等、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签订收购合同,由合作社统一组织农民种植、管理、回收,向农户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回收价格按照市场价格回收,同时给农民最低保护价0.75元/斤,建立稳定供销关系的合作模式。

1.2火鹤3号种植技术方案 1.2.1环境条件要求: 温度: 辣椒对温度在不同生育期要求不尽相同。种子发芽适温 20~30℃,低于15℃不能发芽,在变温条件下有利于发芽。幼苗期最适气温、地温分别为 28℃和30℃,气温高于38℃或低于l0℃、地温高于38℃或低于8℃幼苗停止生长发育,高于30℃或低于 15℃ 影响茎叶生长和花芽分化,因此苗期昼温控制在25~28℃,夜温控制在18~20℃。随着植株的生长,对温度的适应能力有所增强,开花结果昼温为20~27℃,夜温15~20℃,高于35℃或低于15℃将影响植株生长和授粉结实,引起落花落果,尤其在连阴天气须特别注意。整个生育期内,温差必须控制在15℃以内,越冬茬栽培时,必须注意保温,最低温不要低于12C。

光照:辣椒要求中长日照和中等光照强度,对日照长度不太敏感,但在10~12小时日照下开花结果早而且快。其光饱和点为30000~40000万勒克斯,光照过强反而会降低产量,补偿点为1500~2000勒克斯,与其它果菜类相比较耐弱光,这对冬春季日光温室生产比较有利。但是日光温室越冬茬栽培辣椒,整个结果期一直处于弱光季节,特别是植株中下部常常光照不足,表现为茎杆较细,节间加长,叶簿色淡,抗逆性降低,落花落果。因此,在低温寡光阶段要注意改善光照条件。

水份:由于辣椒根系不发达,既不耐早,也不耐涝,特别是大型果品种,对水分要求更加严格。土壤过干过湿都会影响辣椒正常生长发育。幼苗期适当控制水分促其根系下扎,以防徒长;开花座果期以土壤含水量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55%左右为宜,即保持地面见干见湿为好。 空气相对湿度以 70~80% 最好,湿度过大易发生病害,授粉困难。高温干旱又将严重影响开花座果。

土壤营养:辣椒适于在中性或微酸性土壤 pH5.6~6.8中栽培。要求土壤疏松肥沃、通气透水良好、总盐量低。相对于其它果菜对土壤肥力要求要高得多,对氮、钾肥有特别的嗜好,一般要求氮、磷、钾的比例以 1:0.5:1 较好。

1.2.2栽培季节选择

栽培季节: 根据小店区的季节气候特点在时间安排上应以秋冬茬、冬春茬和早春茬为主,尽量避免严寒期栽培的困难。秋冬茬7月上旬播种,11月上旬始收;冬春茬10月上旬播种,2月中旬始收;早春茬11月上旬播种,3月中旬始收。日光温室辣椒亩产一般在4000~5000公斤。秋冬茬宜于栽培,但其上市期与南方露地辣椒同期上市,由于受南菜北调的影响,价格一般不会太高,每公斤价格在 3元左右,种植效益不高。冬春茬与早春茬辣椒上市期正好处于辣椒市场的空白期,价格较高,一般价格可维持在每公斤6~7元左右的水平,但栽培难度较大。

1.2.3育苗

种子处理:每亩用种量一般为30~50g左右。浸种前将种子置于阳光下曝晒1~2天,晒种有利于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并可杀死附着有种子表面的病原菌。

浸种催芽:将种子放入55℃的热水后不断搅拌,等到水温降到30℃时,倒掉过多的水使水淹住种子为宜,保持30℃水温,浸泡6~7小时后,将种子放在粗布上,加入种子重量1%的小苏打后擦搓,搓洗干净种皮上的粘质。后将种子装入纱布袋(注意袋子要大些,以便翻动、透气、发芽快而整齐, 埋于湿锯末盆中,放置温度28~30℃的环境中催芽。最好进行变温处理,即一天中适温25~30℃占16-18小时,低温16~20℃占6-8小时, 或者30℃8小时,20℃16小时。每天早晚将种子用水淘洗翻动一次。 约经5-6天后见少数种子刚刚露白时就应播种。若此时播种准备工作尚未做好或遇到恶劣天气,可将催芽盆移放到16~13℃冷凉处进行“蹲芽”。

营养土准备:用3年内未种过茄科蔬菜和马铃薯的肥沃田园土和充分腐熟的有机圈肥破碎过筛后,按7?3的比例混合均匀,同时每立方米营养土中均匀加入1公斤磷酸二铵和100克50%多菌灵。将营养土配好后制待用。

播种方法: 一采用平畦育苗,播前将配制好的营养土做成育苗床,浇好底水,待水渗下后筛盖3~5mm厚营养土,即可播种。将浸种催芽的种子加入少量千沙轻轻拌匀,均匀撒播。每平方米需用干籽15g左右。播后再盖2mm营养土,并盖地膜增温保墒以利于出苗。栽培一亩需45g种子和3?育苗面积,也可用基质育苗盘育苗

播后管理: 温度管理:根据气温度变化和幼苗生长变化情况,进行科学的变温管理,是培育壮苗的基本措施之一。播种后出苗前不通风尽量提高温度,注意夜间保温,使地温在20℃为宜,促进早出苗。 苗出齐后, 揭掉地膜。从齐苗到真叶顶心, 要增加光照时间, 适当通风降温, 昼温最高不超过 30℃, 夜保持室温15℃左右,地温控制在20℃左右以促进根系发育,防止地上部徒长。 顶心后, 为使第一片真叶顺利生长和展开,需提高温度, 白天高温控制在30℃, 下午可控制在22℃盖帘, 同时开始进行通风锻炼。室温降到20℃时停止通风。

通风时注意严防冷风直接吹入。如果通风不久发现叶片开始上翘,说明通风过猛,就缩减通风量。 通风还要看地温,如早晨揭帘时地温接近或低于13℃,就要适当推迟通风时间,将室温上调使土壤蓄积热量。 移栽前2~3天适当降温, 凌晨最低气温在13℃以上,其目的在于延缓生长,积累养分,加强幼苗锻炼,为移栽后缓苗创造条件。覆土、间苗、喷水:平畦撒播时原来覆土很浅,在幼芽刚顶土时要加覆一层细土(3~5mm,以利种子脱壳。到第一片真叶顶心时进行间苗,拔掉过密和过弱苗, 间距控制2.5~3cm。 边间苗边用指头在所留苗子的根隙处轻轻压实, 间苗后喷水一次, 防止“吊苗”

基质盘育苗一般不间苗,但需每隔4-6天喷一次水,掌握见干见湿的原则, 即基质表面发干时将水喷透。每喷二次清水,改喷一次0.2%磷酸二氢钾和0.3%尿素混合营养液(平畦育苗也可喷洒)。并需随时倒盘(调换前后位置),使幼苗生长健壮整齐。

分苗移栽:辣椒苗根系的再生能力比番茄弱得多, 移栽要早,尽量少伤根, 以免影响缓苗及秧苗的健壮生长和花芽分化, 造成早期落花,降低产量和收入。 分苗前将事先准备好的营养土根据用苗数量做成大小适宜的苗床 (一般单苗按10×10cm营养面积计算,1?苗床可栽100株幼苗),苗床做好后将水灌足。待干湿适宜时按行距10cm拉线开一面垂直的小沟, 将幼苗按10cm株距摆匀,根系放展,深度与原来相同,稍垫一点将幼苗稳住后再在沟内滴浇扎根水,待水下渗后覆土稳苗,栽完后再在行间滴水一次,湿透表土,促进缓苗。 移栽宜在晴天进行,当阳光强烈苗子发蔫时,应适当遮阴。

移栽后管理: 温度调节与增加光照:在移栽后缓苗期间3-5天不进通风,给以高温高湿环境发根缓苗。随后通风量的变化和调节温度的节奏加快一些,逐渐达到白天 22~25℃ , 夜间20~13℃。如发现地温偏低,适当提高中午的气温以增加地温。到定植前5-7天要加大通风量和延长通风时间进行低温炼苗, 白天最高温度降到23℃以下,夜间最低温度降到10℃ ,使之适应定植。冬春茬从移栽到定植这段时期,正是低温短日照天气,温室内的光照时间短,光照强度多在光饱和点以下,故应注意改善光环境,选用透光性好的无滴膜,经常打扫保持膜面干净(据测定膜面有灰尘草屑时透光量减少8~23%;在保温许可的范围内,尽量早揭晚盖草帘,延长阳光时间,遇到阴冷下雪天气也要适当揭帘见光。使幼苗的生长发育和花芽分化得以顺利进行。

水肥管理:缓苗后,见表土发干时滴浇一次透水。以后就要适当控制浇水,中耕松土,进行蹲苗,以促进根系发育,直到幼苗第3~4片真叶展开时才浇水。在此时期,如果土壤墒情尚好,而中午植株下部叶片发生萎蔫时,可在晴天上午9时以后采取喷洒的方法进行补水。若发现营养不足可以选喷辣椒营养液,或者喷洒 0.2%磷酸二氢钾和0.3%尿素的混合营养液,进行 2~3次根外追肥。囤苗:于定植前5-7天浇一次透水,按株行距切块,仍在苗床内靠紧摆放整齐,四周壅土,进行囤苗,并需花帘遮荫防苗发蔫,待恢复后继续见光,经过囤苗结合通风锻炼,可使秧苗更加健壮,发出新根,定植时不散坨,缓苗快。

1.2.4定植

一般要求秋冬茬育的苗,苗期50-60天定植,以后育苗越迟,苗期越长,冬春茬与早春茬育的苗,一般苗龄在80-100天定植。

做垅:深耕晒土后,有土传病害的田块需提前7-15天盖膜,将室温提到50℃以上, 高温消毒一星期。南北向做垅,垅高15~20cm, 130cm种植1垅, 每垅2行,保持垅面宽度70cm。而后在垅边开两行浅沟,相距50cm,提前浇足底水,经过1-2天晒沟使地温回升后定植。

定植密度:辣椒栽植密度较大,定植时按宽窄行做成大小垅沟,行株距为50×40cm双苗定植。

定植方法:选择晴好天气,于上午9时到下午3时定植最好。在预先浇好底水的浅沟中按株距成“丁字头”挖穴安苗,深度与畦面相平,浇透扎根水,待水渗下后从垅中间取土封沟,使垅面两行苗子之间形成一道浅沟,便于以后在膜下灌水。缓苗后再盖地膜,掏苗。

1.2.5定植后的管理: 温度与光照管理: 定植后为促进缓苗要保持高温高 湿环境,白天不透风,适当提早盖帘时间,把室温提高到28~30℃,以利蓄热。但是最高温度不宜超过30℃,若超过30℃或苗子发生萎蔫时,适当加盖花帘遮阴。移栽到整个果实采收期中午温度一般不要超过30℃。温度过高会对座果和果实发育带来不良影响,导致产量下降,夜间温度的掌握,自盖帘以后到夜间22点,根据具体情况由23~20℃逐渐降到18℃左右,以促进光合产物的运转. 至次日揭帘时最低温度以15℃为限,有时可能出现短暂10℃左右的低温。 3月份以前,光照时间短,积温困难,而大苗大秧需积温又高,可采用少放风或不放风,适当补充二氧化碳,积累地温,同时后墙加褂反光膜,前坡面晚间(最冷时)多加一层草帘.减少13℃以下室温出现率。条件允许可在棚内建造沼气池,在严冬季节利用沼气灯补光增温,这样一方面可预防植株长时间处于光饥饿状态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适当增加温室内的温度,另一方面又可增加温室内二氧化碳浓度,避免通风不良,导致二氧化碳浓度过低对产量的影响。 随着天气转暖, 逐渐加大通风量,单靠顶部通风不能解决问题就放底风。到露地栽培定植期可不再盖帘。当外界最低温度稳定在15℃以后夜间也要适当通风。另外,在果实上一旦发现日烧病,就要在午间光最强时放下草帘遮光1~2小时。

肥水管理: 追肥:辣椒苗期需肥量不大,主要集中在结果期。整个结果期吸收的氮占总量的57%,磷、钾分别占 61%和69%,门椒采收之前,不仅植株不断增长,而且第

二、三层果实(对椒和四门斗)也在膨大生长,上面陆续开花座果,这是追肥的关键时期。当门椒长到3cm左右时结合浇水进行第一次追肥。由于辣椒对氮、钾肥有特别的嗜好, 因此肥料管理应以氮、 钾肥为主,亩追施量为每次尿素10公斤,生物钾肥10公斤(或磷酸二氢钾5公斤、或硫酸钾5~10公斤),也可浇灌充分腐熟稀粪2000kg左右。此后根据情况每浇2~3水就追一次肥。追肥掌握多次少量。

浇水:定植前浇坐底水,定植时浇缓苗水,随后每天在叶面喷雾可加快缓苗,初冬定植时,底墒好的缓苗可不浇水,直接进行蹲苗;春前定植的,缓苗后在膜下浅沟暗浇 1~2次水, 再行蹲苗, 直到门椒膨大生长后与追肥配合选择晴天正式浇第一次水,以后根据生长和天气变化,采取小水勤浇的方法进行浇水。浇灌的水要事先预热,使水温保持在12℃以上。辣椒不宜大水漫灌和早涝不均。过度干早骤然浇水会发生落花、落果和落叶。要使土壤经常保持适当的湿润状态, 造成一个既不缺水,又疏松通气的土壤环境才适合辣椒的生长发育。采用滴渗灌设备对辣椒供水供肥最好,进入始收期后每亩每天平均 1?水就可以了,采用水肥同供的方法。供肥量按采摘量折算,通过施肥器均匀加入水中。若发现疫病病株,即可利用滴灌在根区局部施药防治。

光呼吸抑制的应用和激素保花:亚硫酸氢纳是一种廉价的间接性光呼吸抑制剂。在门椒座果后开始使用120~240g/kg的亚硫酸氢纳溶液田间喷雾,每7~10天喷一次,共喷4次,浓度先低后高。一般增产20%左右。日光温室辣椒开花初期温度低容易落花而造成减产,并给后期管理带来麻烦。因此,开花时需用25~30g/kg的番茄灵蘸花,保花促果,促进生长

1.2.6采摘、保鲜、贮运

确定采摘期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品质的原则下,以维持最高最佳采摘量,才能保证最佳经济效益,在出现短期高价市场时有人采取涸泽而渔的做法,一般没有好处,最好不要采用。挂果量多少可以调节植株旺衰程度,当然在遇到连阴天气预报时可提前摘果、功使植株积累一定养份渡过困难期, 并保证下阶段提早开花结果。

控制温度是辣椒保鲜贮藏最基本的条件,贮藏适温为9~12℃,冷害温度为8~9℃,贮藏中适宜的相对湿度为90~95%,所以塑料密封包装比较好,可防止失水。 采用PVC或PE塑料袋小包装进行气调冷藏可抑制后熟养分转化,抑制呼吸强度,实现保鲜、保绿、保持水分,延长货架期。 如在短期运输后立即上市,一般用散装比较好,运量大,挤压损伤少。

五、项目实施方案及分阶段计划进度安排

本项目实施年限为一年

2013年1~2月: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包括资金筹措以及项目的规划设计等; 2013年3月~4月:种植人员技术培训; 2013年4月~6月:实施火鹤3号种植,规模3000亩; 2013年6月~9月: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 2013年9月~12月:总结经验,撰写总结,申请项目验收。

六、投资预算与资金筹措 1.项目投资估算

本项目总投资500万元,已完成投资300万元,新增投资200万元。新增投资主要用于品种引进、人员的培训、灌溉设施安装等,其中能源材料费160万元,技术服务费20万元,其他费用20万元。

2、资金筹措方案

项目资金拟从三个渠道筹措,一是申请科技三项费资金100万元,二是企业自筹资金40万元,三是从银行贷款60万元。

3、投资使用计划

根据项目情况,确定项目的建设期为12个月,即自项目进行设计起12个月内投入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根据各年生产负荷情况逐年投入。

其中:申请的科技三项费使用计划如下; 设备费 20万元

能源材料费 40万元

实验外协费 10万元

人员费 10万元

差旅费 5万元

测试与化验费 5万元

其他费用10万元

上一篇:贷款买车要求范文下一篇:订婚宴主持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