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年文化成就

2022-07-31

第一篇:建国60年文化成就

建国60年德宏水利成就辉煌

更新日期:2009-9-15 17:05:35

索 引 号:533100-008919-20090915-0001 发文日期:2009-09-15 名 称:建国60年德宏水利成就辉煌 主 题 词:德宏 水利 成就

德宏州水资源丰富,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959.4mm,多年年平均产水量136.3亿m3,入境水量81.7亿m3,共拥有水资源总量218亿m3。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雨水多但时空分布不均,春冬干旱少雨,夏秋洪水成灾,水旱灾害频繁发生。为求生存和发展,德宏各族人民与水旱灾害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抗争。

在解放前的漫长历史中,德宏一无水利水电科技人员,二无水电,三无蓄水工程,农田灌溉多处等雨栽秧的自然状态,“田在大江边,栽秧还靠天,下上三天雨,农田被水淹”,成了德宏历史上农业灌溉的真实写照。1950年,德宏和平解放,中国共产党和各级人民政府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兴水利、除水害,广倡水土资源保护、大兴治水办电之工,开始了水利水电建设的新篇章。经过50多年的艰苦努力,德宏水利发生了沧桑巨变,走过了辉煌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德宏州努力构建平安水利,打造生态水利,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以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前提,以江河治理、水毁修复、节水工程为重点,把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放在重要位置,抓好水土流失小流域综合治理,切实加大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在国家及省的大力关心支持下,多渠道增加投入,德宏水利实现重大跨越,治水思路发生重大转变,水利投入大幅增加,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水利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89.91万亩,水电装机容量达147.0272万千瓦。

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水利水电建设成就辉煌

水源工程和江河治理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绩,防洪保安能力大幅提升。德宏州境内江河密布,大小河流近千条,其中大盈江、瑞丽江属国际河流,两岸居民、土地众多,加强水工程防洪保安能力意义重大。建国以来,我州高度重视和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共建成潞西市芒究、瑞丽市姐勒、盈江县户宋河、陇川县芒旦4座中型水库以及潞西勐板河等19座小

(一)型水库和43座小

(二)型水库,并先后对潞西市芒究、瑞丽市姐勒、陇川县芒旦3座中型水库以及潞西市芒别、瑞丽市勐卯、陇川县海岗等小

(一)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结束了带病运行、限制蓄水的被动局面。全州中小型水库累计达66座,总库容20872万立方米,塘坝总数达到171座,总库容437万立方米。已建成的水库工程,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全州人民期盼已久的陇川县麻栗坝大

(二)型水库也已基本建成,盈江县回龙河和瑞丽市芒林中型水库开工建设。

我州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并且随着全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灾损失程逐年增大趋势,水灾已日益成为坝区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心腹之患。建国以来,江河治理作为全州各族人民向洪水作斗争、求生存的一种手段,从未间断。德宏州各族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各级政府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坚持不懈地对江河堤防进行治理。特别是90年代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江河治理的投资力度,1990年安排以工代赈资金对大盈江河堤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治理,1998年特大洪灾以后,又投入了大量专项资金对大盈江、瑞丽江、南碗河瑞丽段和畹町河等实施了大规模的治理,防洪标准达到了二十年一遇,瑞丽江部分河段达到三十年一遇,设防标准显著提高。全州堤防总长度达到379.46公里,其中达标堤防166.03公里,保护人口51.65万人,保护耕地60.09万亩。2004年,德宏州遭遇了“7•5”、“7•20” 特大洪涝泥石流滑坡灾害,由于大盈江、瑞丽江工程防护体系基本形成,经受住了两大洪灾的考验,整治综合效益非常明显,有效支撑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农村水利事业健康发展,农村基本生存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建国60周年来,我州坚持利用冬春农闲时间,动员群众大力开展以堤防加固、沟渠整治、农村人畜饮水等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我州农村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突出,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德宏州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努力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全州累计解决70.3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饮水工程成为“民心工程”。通过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边疆少数民族群众安居乐业,饮水安全得到保障,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我州坚持以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加强干支渠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挖潜配套。全州共建成引水渠道累计达9858条,其中0.3方/秒以上引水工程339条,水利工程年实际供水能力94854.94万立方米。农村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农田灌溉保证率明显提高,农田灌溉面积显著扩大。我州还坚持巩固坝区,加强山区的原则,切实抓好山区“五小水利”建设,引导山区农民积极兴建小型蓄水、引水、提水等水源设施和灌溉设施,努力改变山区“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为山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利保障。

水土保持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德宏州土壤侵蚀较为严重,滑坡、崩塌、泥石流相伴发生。建国以来,特别是从98年开始,国家和省加大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我州抓住机遇,先后完成了国家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梁河县弯中河、猛科河、杨柳河、赖帕河、平山小河小流域,潞西市邦滇河、放马河、清塘河小流域,盈江县水槽河、朋果河、勐勇河小流域治理以及省级重点工程浑水沟泥石流治理工程建设,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1.7平方公里。

浑水沟位于德宏州盈江县境内,属大盈江左支的一条支沟,是一条暴雨型暴发频率很高的粘性泥石流沟。浑水沟滑坡泥石流暴发至今已有150 余年,治理初期年暴发频率每年在50次以上,是大盈江流域的第一大沙源,是造成大盈江洪涝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尽快根治浑水沟滑坡泥石流灾害,从1966年开始至2005年进行了四十年的连续治理,共建成拦沙坝7 座(含门坎坝1座),梯级拦沙坝群总高程达88米,分凹治理共建谷坊19 座,植树造林8000亩,完成投资1400万元。通过连续治理,浑水沟泥石流治理工程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非常显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坚固的大坝,把暴烈肆虐的浑水沟滑坡泥石流这条“泥龙”牢牢锁住,拦截了大量泥砂、减轻洪涝灾害、恢复流域生态,泥沙下泄量由治理初期的每年约150万立方米减少到3~5万立方米。

水电建设突飞猛进。德宏山势陡峻,河流落差大而集中,水能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为362.4万kw,可开发利用300多万kw。50年代德宏地方电力建设开始起步,几十年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难历程。70年代,州和各县市因地制宜地建设了一批小水电站,到1980年,水电装机容量达到6939千瓦,年发电量0.31亿千瓦时。1999年,全州建成了110kv单环网区域电网, 2000年全州“村村通电”工程全面完工,实现了村村通电的目标。全州各县(市)在实现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的基础上,率先建成我省第一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州,也是全国第二个实现农村初级电气化的地州。从2000年12月开始,共进行了两期农村电网改造工程,进行了潞西市小水电代燃料试点项目建设,完成了“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组织实施220kv电网工程。2003年开始进行水电大开发以来,全州先后有49座水电站建成并投产发电,新增装机127.718万千瓦,截止2009年7月底,共有水电站103座,总装机容量达147.0272万千瓦,年发电量达398399万千瓦时,电力成为了德宏又一新的支柱产业。水电业的迅速崛起使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目前全州已实现了村村通电的目标,户通电率达到了99.46%。潞西市是全国26个(全省6个)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县之一,并于2005年8月13日通过省、州级验收,试点区内1282户农户从2004年10月起已经享受到以电代柴的优惠政策,烧水做饭都用上了每度0.18元的优惠电价,彻底告别了烟熏火燎的日子,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二、防汛抗旱能力明显提高

德宏江河在上百年的水灾记录中,有小灾年年出,大灾10年发的一般规律。2004年发生的 “7•5”“7•20”特大洪涝泥石流滑坡灾害和2005年发生的旱灾分别是建州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涝泥石流滑坡灾害和最大的一次旱灾。在洪旱灾害面前,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及水利防汛部门致力于为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的水环境,科学规划,科学调度,全力以赴抓好防汛抗旱工作,为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的水环境。汛前,精心制定度汛计划,修订和完善各项防洪预案,组织开展汛前检查,落实防汛责任制,抓好组织准备、工程准备、方案准备、队伍准备、物资准备工作。汛期抓好防汛值班,加强对蓄水工程的安全调度运行管理,做好防汛抢险救灾和水毁工程修复等项工作,将灾害损失降到最底程度。2004年“7.5”、“7.20”洪灾发生后,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及水利防汛部门行动迅速,积极应对,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精心组织,一线指挥,科学调度,规范运作,措施得力,经过广大军民的团结奋战,确保了大江大河、中小型水库、重要城镇和重要设施的防洪安全,做到蓄水工程没垮一库,达标防洪堤没决一口。旱灾期间,各级党委政府积极组织和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克服困难,全力投入到抗旱工作中。为确保春耕备耕用水,全州各县市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做好抗旱救灾工作,采取科学调度、节约用水以及其他应急工程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管好用好现有水资源,夺取了抗旱斗争的胜利。

三、依法治水管水水平持续提高,水利法治化进程不断加快

目前,州和各县市都已成立了水政监察队伍,覆盖全州的水行政执法网络基本建立,水政监察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执法装备不断改善。水利法制宣传教育取得实效。坚持普法和依法治理相结合,圆满完成了四个五年普法任务,扎实推进“五五”普法工作,实现了由增强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的转变,水利依法行政的能力明显增强。水资源管理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我州不断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切实加强了对水资源的保护工作,以水资源优化配置、节约、保护为核心,认真落实取水许可制度,严把新建工程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审查关,依法进行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设施方案的审查,把水量水质的监管落到实处。截止2008年底,全州保有取水许可证347套,许可水量17.2511亿立方米。1997年开征水资源费以来,全州共计征收水资源费5339.5万元。水利建设程序得到全面落实。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始终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全面落实和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特别是强化对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管理,加大招标投标工作透明度。按照“业主负责、施工保证、监理控制、政府监督”的质量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工程建设的质量保证体系,实行质量终身负责制,稳步提高水利工程质量。

四、水利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30年前,改革开放扬起风帆,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给中国带来了惊世巨变。30年来,德宏水利乘改革开放东风,调整治水思路,深化水利改革,水利由主要为农业服务,以社会效益为主,逐步向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益转变。解放前,德宏水利工程形式单一,无专门管理机构,以村规民约形式规范用水行为。建州后,水利事业开始长足发展,工程门类增多,规模增大,管理机构逐步建立。1981年,新的农村生产责任制建立后,水利工程管理面临新的困难,州、县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加大了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的力度。1987年7月,州人民政府发布《德宏州水库工程管理守则》,规定了水库工程管理单位应建立的制度,对水利工程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中型水库县管州指导,小(一)型水库乡管县指导,小(二)型水库村管乡指导。目前,全州蓄水工程、堤防工程、人饮工程都建立了规范的管理规章。州、县、乡、村分级管理的网络基本形成,各类工程的专管机构基本建成。全州共有各类水利工程管理单位26个,其中纯公益8个,准公益18个,管理人员240人。

水费改革迈出了较大步伐。80年代,国家针对全国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费用由国家包揽,工程管理难以为继的局面,加大了水费改革的力度,提出了合理核定各类水价的指导原则和农业水费可采取以实物计价、货币结算或计收实物的灵活多样的收费办法。我州制定了指导全州水费征收的原则和具体办法,各县、市也因地制宜地制定了自己的收费办法和标准。针对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职责不清,运行机制不活,维修养护经费不足的问题,2003年以来,遵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要求,我州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对潞西市芒究水库管理所等26个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进行了改革,一是出台了水管体制改革方案;二是理顺了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分类定性了管理单位性质,明确了管理权责,健全了管理制度,落实财政负担经费;三是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出台水价改革方案和计收管理办法;四是搞好水管单位内部改革,严格资产管理,落实社会保障政策。2005年11月水管体制改革工作顺利通过了省级考核验收。通过改革,水管单位存在的定位不准、人员臃肿、经费短缺、管理粗放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电力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从2000年开始,我州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2000年2月,成立了云南德宏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全州电网联网运行。2002年底,实现了“一县一公司”的改革。2003年9月,将股份公司所属的水电站、三产项目进行公开拍卖,国有资本退出,实现了“厂网分开”。2003年以来,为把电力建设成为支柱产业,我州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全面开放电力市场,鼓励国内外投资商到德宏投资开发水电,迅速掀起了中小水电建设热潮。

目前,我州水务体制改革工作已开始启动,通过涉水行政事务的管理体制改革,整合涉水行政职能,提高水行政的社会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逐步建立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责权明晰、运转协调的水务管理体制和政府引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产权明晰的水务运行机制。

建国以来的治水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治水思路的调整和完善是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不断深化水利各项改革工作是水利发展的强大动力,国家重视和加大对水利的投入力度是加快水利发展的根本保证。正是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致力于打破“福利水”、“大锅水”、“等靠要”的传统观念,不断深化水价、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广泛发动群众,深入持久地掀起兴水利、治水害、保水土的水利建设高潮,才会有德宏水利的辉煌成就。

回眸六十年的发展,德宏水利亮点频频,放眼未来,我们充满信心。目前,党中央、国务院采取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将水利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予以安排,德宏水利大建设、大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己经到来。我州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在中央、省的大力支持下,齐心协力,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以人为本,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切实抓好水源工程、防洪工程、饮水安全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等,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德宏水利必将再上新台阶,再铸新辉煌。

第二篇:某县建国60年水利系统辉煌成就征文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历届县委、政府和几代水利人的不懈努力下,**县人民大力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拼搏、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新”的**县精神,全县水利工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原始到现代,经历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初步形成了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显著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生产条件,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

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人民群众从水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一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水利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作用显著增强,防洪减灾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防汛抗旱、农田灌溉、城乡供水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二是水资源节约保护取得新突破。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县用水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水资源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县县情的生态水利之路。

三是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水利改革创新进程不断加快,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投资新格局初步形成,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基本确立,流域管理得到加强,城乡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取得重大进展。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农田水利建设机制改革深入实施,水价改革稳步推进。

四是依法治水路子迈出新步伐。水政执法力度不断加大,队伍不断加强,依法治水发挥了重要的引导、规范、促进和保障作用。水行政许可不断规范,政务公开加快推进,水利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

五是水利队伍建设得到新提高。水利系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深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广大水利干部职工在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水利工程建设中经受了严峻考验,树立了良好形象,赢得了广泛赞誉。

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强调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对水利工作作出重大部署。水务系统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总结我县水利事业取得的经验和做法,借国家扩大内需之东风,大力争取11乡(镇)人饮水源工程、**县县城赵沟门桥至高寨沟段护岸工程、合道川灌区挖潜改造、八珠米岔沟调蓄水库等项目工程,全面完成《**县“千池百湖”工程建设规划》、《**县中小河流治理近期规划》编制,为进一步深化水利改革、促进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力量,继续谱写新时期水利改革与发展的辉煌篇章!

第三篇:水利局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水利60年发展成就与未来展望

**地处华东腹地,长江、淮河横跨省境,将全省分为皖南、江淮之间和淮北三大区域。沿江和沿淮支流、湖泊众多,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同时,**省是中纬度过渡带、南北方过渡带、海陆过渡带叠加地区,降雨南多北少,时空分布不均。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发展水利事业在**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新中国建立前**水那一世小说网 http://利情况

近代至新中国成立前,水利工程废多兴少,水利事业步履艰难。淮河流域水系紊乱,河道淤塞,长江和淮河堤防低矮单薄,丘陵和山区灌溉依赖塘坝,平原和圩区没有排涝设施。

淮河流域:1938年,国民党军队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滔滔黄水漫流南下入淮达9年之久,极大地破坏了淮河流域原有水系,使得原有水利工程几乎全部失去了效能。长江流域:1931年长江大水后,**实施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堤防工程,培修两岸堤防总长达639公里。此后因战争、洪水等原因,建成后的水利设施和涵闸工程陆续遭到破坏,效益衰减。

工程经费筹集困难。新中国成立前,每次大灾后多采取募捐的办法筹措资金,举办工赈。虽有工程计划和实施步骤,但实施很少,或因经费、战事而中途停止。工程也因管理松弛、质量低劣而难以发挥设计效益。

水利职能逐步萎缩。民国初期,省财政厅内设水利局,后因经费原因而裁撤。其后省建设厅内设水利工程处,6年后撤销,由建设厅建设科办理。期间颁布的一些水法规、条约、办法,因缺少具有权威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组织实施而成为一纸空文。

二、新中国60年**水利发展轨迹

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全省累计建成各类堤防总长2万公里;水库4836座,其中大型12座、中型100座;已建水闸1.09万座,其中蚌埠闸和临淮岗工程为淮河干流控制性枢纽工程;万亩以上灌区397处,有效灌溉面积2209万亩,其中淠史杭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197万亩,为全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固定机电排灌站1.63万处,装机容量159.8万千瓦。全省初步建立了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灌溉工程体系和防汛抗旱指挥非工程体系。水利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渔业、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第一阶段:大规模治淮时期(1950-1957年)

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同年,皖北行署和皖北军区联合发布了《治淮动员令》。195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实施山区修水库、沿淮修筑淮北大堤和主要支流堤防以及涵闸工程建设,初步形成**淮北平原以及津浦铁路的防洪屏障;进行西淝河等支流疏浚工程以及芡河等截源改道、调整水系工程;兴建城西湖等4处湖泊洼地蓄洪工程,开辟18处行洪区;实施五河以下淮河干流和支流漴潼河水系的内外水分流工程;建成佛子岭、梅山、响洪甸和磨子潭4座大型山谷水库。初步形成了蓄泄兼筹的淮河中游防洪工程体系。同期,对长江**段也开展了治理。对年久失修的无为大堤、同马大堤等沿江堤防进行堵口复堤和加高培厚。建成董铺、官沟等大中型水库和299座小水库;新建、扩建柏山渠、响水坝、佟公坝、七门堰等中型引水灌区以及众多塘坝等小型灌溉工程。在这期间建成的骨干工程,比较严格地执行国家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实践提高了规划、设计和施工的水平,发挥了较好的工程效益。

第二阶段:艰难曲折的前期发展时期(1958-1977年)

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水利建设在排除干扰中前进,建设了一批效益显著的大型水利工程。1958年开工兴建的淠史杭灌区,形成了全国最大规模的“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灌溉面积达53.3万平方公里。1966-1970年实施新汴河工程,被誉为豫、皖、苏三省团结治水的典范。建设龙河口、花凉亭、陈村、黄栗树和沙河集5座大型水库。1969年实施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1971年起治淮形成新的高潮,先后开工建设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等工程。建成中型水库70座,小型水库3738座,续建中型水库24座。机电排灌站也迅速发展。

但是,受政治和经济形势影响,也出现了短暂失误,走过曲折的道路。一些地方缺少科学规划,工程摊子铺得过大,其后果是工程质量差,留下了后遗症。如1958-1960年实施的淮北河网化工程,因违背自然规律,以半途而废而告终。

第三阶段: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以后)

1978~1990年,全省水利建设清理在建项目,停缓建一批工程,调整投资方向,加强工程管理,开展综合经营。在淮河治理中,重视行蓄洪区建设,重点解决群众生活问题,把治水与致富结合起来。在长江治理中,1978年开始

剑鼎 斗医 龙符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

建设凤凰颈引江抽水站、女山湖引淮灌溉等大型工程。1985年,从世界银行引进外资开展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和巢湖治理,大大提高了淠史杭灌区的灌溉供水效益,兴建了凤凰颈排灌站,整治牛屯河、西河,改变巢湖流域防汛抗旱面貌。

1991~1997年,1991年江淮大地遭遇特大水灾,国务院召开治淮治太会议,确定兴建19项治淮骨干工那一世小说网 http://程,涉及**省14项。全省迅速掀起了以治淮为中心的大规模水利建设高潮。进行淮干整治工程,续建怀洪新河工程,开展包浍河初步治理工程、黑茨河初步治理工程、淮干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湖洼及支流治理、高邮湖大堤加固等工程。

1998年以来,特大自然灾害连续考验了**水利工作。1998年,长江发生仅次于1954年以来流域性大洪水,2003年、2007年淮河两次发生特大洪水。在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下,**全面完成1000公里长江干堤除险加固,完成土方量相当于历朝历代修堤土方量的总和。建成以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为代表的治淮14项骨干工程,完成治淮投资超过200亿元。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启动病险水库加固建设,相继被列入全省民生工程加快实施。

这一阶段,全省水利系统抓住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机遇,从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修复水毁水利工程入手,多渠道、多层次落实水利建设资金,水利建设和改革实现了重大跨越。实施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水利建设,完成以长江干堤加固、治淮骨干工程为代表的基础性、控制性工程,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三、60年**水利发展成就与经验总结

60年来,伴随着新中国不断成长的历程,**水利工作战胜了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治水思路发生了深刻变化。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利建设大规模展开,水利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水利改革深入推进,水利发展能力日益增加。

60年来,水利的地位不断提升。对水利的定位,经历了从“农业的命脉”到“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这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社会对水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入,水利逐渐被摆上了优先发展的位置,兴修水利、根治水患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广泛共识。总结60年水利工作发展的经验,主要有:

(一)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治水思路

尊重自然规律和洪水规律,在水利工程规划和建设中,在防洪抗旱调度中,既防止水对人类的侵害,又要防止人对水、对自然的侵害,实现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和谐相处。1975年8月,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垮坝,包括**在内的1110万人民群众饱受灾害之苦。而2007年,淮河流域发生1954年以来又一次大洪水,随着治淮骨干工程的建成,应急管理能力的加强,科技手段的运用,抗洪过程呈现出从容应对、有序推进的新特点。在防汛抗洪调度中,多种手段联合运用,给洪水以出路,实现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引导的重大转变,改变了单纯依靠“人海战术”的传统抗洪方式,确保了数百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发展方向

水利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必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水利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和支持水利工作的积极性。2001年—2004年,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212万人饮用水困难;2005年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截至2008年底,已解决67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被群众誉为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1998年以来,实施大规模水库除险加固,对龙河口等大型水库实施除险加固,不断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在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义务工和积累工后,实行“一事一议”,坚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必须坚持扩大投入、多元发展的投入机制

水利工作具有典型的公益性。60年来,水利行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通过积极探索水利投入的新体制,从过去依靠农民筹劳筹资建设水利,到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为主、市场化融资、受益农民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投入体制。1985年,**引进世界银行贷款,实施淠史杭灌溉工程一巢湖治理项目,是国内首次引进世行贷款进行水利建设,被誉为“改革的产物,开放的结果”。1992年,省政府颁布《关于征收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的决定》,在全国率先开征地方水利建设基金。1997年又提标扩面,由每年1亿元增加到3亿多元,为重点水利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2003年以来,先后对治淮、农村饮水安全、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工程,制定了配套投资政策,通过省财政、水利建设基金、向金融机构贷款等形式筹措资金,初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体系。

(四)必须坚持实践探索、改革创新的发展思路

60年来,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水利工作必须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深化各项水利改革,破除制约发展的各种障碍,促进水利建设和管理。在水管体制改革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普遍存在维修养护经费难以落实、工程老化失修、人员超编严重等问题。通过改革,全省初步建立了公益性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的政府保障制度。截至2009年2月,全省定性纯公益性水管单位281个、准公益性单位286个,落实人员经费和维修养护经费8.9亿元。改革达到了理顺管理体制,增加管理经费,稳定职工队伍,提高工程管理养护水平的目的,开创了水利工程管理的新局面。省直管的长江、淮河河道管理体制改革后,改变了原来条块结合体制,解决了管理责任不明、人员过度膨胀、内部管理粗放等问题。大别山区四座大型水库从电力部门整体移交给水利部门管理,解决了防洪、灌溉与发电调度的矛盾。

(五)必须建立依法治水、规范管理的保障机制

将水利工作方针以及可持续发展水利思路制度化,将行之有效的水利工作实践用法律形式予以规范,建立完善水法规体系,为水利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从1977年到1988年《水法》颁布实施前,我省制定水利规章、规范性文件10余件,对全省水利事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为以后水法规体系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1992年10月颁布实施的《**省实施<水法>办法》,,是我省依据1988年《水法》制定的第一部管理水事活动的地方性水法规,为全省水法规体系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此后,省委、省人大、省政府还先后制定出台了《**省实施<防洪法>办法》、《**省抗旱条例》、《**省水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省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性水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80余件。在此基础上,各市县制定配套的规范性文件800余件,内容基本覆盖了水利建设、管理和改革的各个方面。初步形成了与国家水法规相配套,符合**实际,较为完备的水法规体系,把各项水事活动纳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

四、当前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

面对新形势,立足新起点,履行新使命,我省水利工作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加强“三农”工作为水利工作带来新机遇。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到中央1号文件,从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到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都明确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为加快水利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08年5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和改革的意见》,水利迎来了历史性大发展的新机遇。

国家宏观政策助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下半年,党中央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务院出台了拉动内需的措施,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开展新一轮大规模水利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统筹区域发展拓展了水利发展的空间。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重要政策,推动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实施省会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沿淮城市群建设,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基本形成。水利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区域统筹和协调发展步伐,必将有力推动重点地区水利建设。

行业多年积淀夯实了水利发展的基础。成功战胜淮河洪水,超额完成近期治淮骨干工程建设任务,赢得了社会的充分肯定,“江河不安、**难安;水利不兴、**难兴”,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经过近年来大规模水利建设,积淀了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基础,积累了成功经验,锻炼了高素质队伍,为水利发展提供了基本支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省水利事业处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加快转变的关键阶段,呈现出一些阶段性重要特征。

一是水资源管理不完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匹配。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较滞后。淮河洪水出路问题,特别是因洪致涝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长江崩岸呈加剧趋势。淮北地区缺少骨干性水源工程和跨区域调水工程。中小河流和中小水库防洪标准偏低。三是涉水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依法治水、依法行政还缺乏完善的法制保障,水事纠纷处置和水行政执法困难。四是水利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水利投资渠道单一,建设主要依靠中央和省级财政,市县财政大多无正常水利投入。农村水利投入缺口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五是基层水利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部分基层水管机构萎缩,管理职能弱化。

五、新时期**水利发展展望

立足新的起点,**水利迈入了厚积薄发、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总体目标:继续实施治淮工程,开展沿淮洼地治理、行蓄洪区调整改造、一般堤防加固等治淮“新三项”工程建设,建成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加强长江干流重点河段和主要支流治理,5年内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年内全面完成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基本建立城市应急水源保障体系,力争开工建设引江济巢工程。继续实施淠史杭、驷马山等灌区续建配套和大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深入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到2012年,我省长江、淮河干流能安全防御1954年型洪水,主要支流防洪标准可达20年一遇,沿淮重点洼地除涝标准达到5~10年一遇。

围绕这一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加快建设工程水利。加快重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淮河洼地治理、行蓄洪区调整改造、一般堤防加固等治淮新三项工程建设,努力解决淮河洪水出路问题,建成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加强长江干流重点河段和主要支流治理,实施安庆、铜陵等段干流河道整治及水阳江、青弋江、滁河等主要支流治理工程。继续实施沿江排涝泵站建设。加快骨干泵站技改。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

第二,积极推进资源水利。以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配置为核心,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统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在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水量分配方案,明确各行业、部门、单位的用水总量指标,初步建立初始水权分配制度。二是着力解决沿淮和淮北地区严重缺水问题。力争尽早实施引江济巢、引江济淮、淮水北调等水资源配置骨干工程,改善沿淮、沿巢湖的水生态环境。三是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总结淮北、合肥试点工作经验,逐步在全省推开节水型社会建设。

第三,倾心构筑民生水利。省市县三级分级实施民生水利工程,解决好关系群众生命安全、生活保障、人居环境等方面的涉水问题,使更多的群众水利发展与改革成果。一是全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二是大力实施水库除险加固。三是全面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深入开展灌区末级渠系改造试点建设。加大灌区改革力度。因地制宜发展高效节水工程。四是坚持不懈地开展水利血防工作。结合工程建设和灌区改造,实施水阳江等9条河流和花凉亭、青弋江等大中型灌区水利血防工作。

第四,同步打造生态水利。着力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环境,确保水生态安全,构建高质量的水生态环境体系。一是推动水土保持工作从重点治理向预防保护、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转变。加快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二是大力发展山区农村小水电,推进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三是持续开展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整治,逐步建立和完善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重点实施农村中小河流、淮北地区大中沟、沿江圩区沟港的清淤治理,修复河道水净化生态系统。四是开展农村村庄沟渠与排水系统建设和整治。继续实施淮河行蓄洪区、淮河及主要支流滩地移民迁建工程。五是加快平原洼地综合治理,恢复和保护湿地。

60年来,**水利的辉煌成就,既凝聚了几代水利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也为未来**水利的美好前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新思路,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谱写**水利改革与发展的新篇章,为加快**崛起作出新的贡献。

剑鼎 斗医 龙符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

第四篇:庆祝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科技事业六十年成就辉煌

建国以来,**市的科技事业逐步改变了发展缓慢、基础薄弱的现状,经历了漫长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特别是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召开,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改革开放更为科学的发展送来了强劲的东风。60年来,随着**经济的全面发展,全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发展科学文化教育,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制定地方科技政策和配套措施,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那一世小说网 http://,组织实施科技攻关、火炬计划、星火计划和成果推广等科技计划项目,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镁及镁合金基地建设等专项工作,科技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

一、科学技术队伍不断壮大

**市科技队伍经过60年的发展,既有长期奋战在科研生产、教学、卫生等各条战线的老专家、老教授,也涌现出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科技骨干,已成为今天**科技力量的中坚,很多科技人员还走上了领导岗位,成为**科技、经济发展的指挥者、管理者和决策者。他们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市的科技队伍也日益壮大。1950年—1975年,在民国时期的5个科研机构基础上增至24个,科技专业人员达228人;1978年—1984年全市科研机构增至62个,科技专业人员增加到471人,到2008年全市有市以上政府部门专业科研开发机构8个,从事科研的专业人员502人,全市拥有各类技术人员(包括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8.0万人,比上年增长2.6%,比建国初期增长了300多倍。

1994年**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共有科技活动人员1918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809人,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比重为42.2%;发展到2008年,**市独立科研机构、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高等学校中共有科技活动人员4854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883人,分别比1994年增长153.1%和256.4%,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比重为59.4%,提高了17.2个百分点。1994年**市共有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以下简称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401人年,到2002年增长到1445人年,比1994年增长260.3%;2008年达到1688人年,比2002年增长16.8%,比1994年增长近4倍。

二、科技投入力度迅速增大

1978年以前,**市对列入中央和地方计划的重大科研项目,分别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拨付,以高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逐年增加。**市“一五”时期,科技发展经费仅为3.6万元;到“六五”时期已发展为729.45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工作重点的转移和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全市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投入在逐渐加大。1994年全市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为13240万元,2000年增加到26314.1万元,比1994年翻一番,到2005年已经增长到46418.8万元,比2000年欠翻一番;截止到2008年,全市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达到53763.2万元,比2005年增长15.8%,比1994年增长了近4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与国际接轨,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已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用以反映科技投入情况。1994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仅为1161万元,2000年增加到18922.1万元,增长近16倍多;到2008年已经增长到102036万元,比2000年增长5倍,比1994年增长了30多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这一指标,已成为考评地区创新水平,尤其是自主创新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1994年**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仅为0.14%,到2000年增长为1.1%,截止到2008年,**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增长到1.5%,自主创新水平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科技项目全面落实

“七五”期间全区承担国家、省、地、县四级星火计划项目69项,总投入462万元,累计产值2.9亿元,创利税2833万元,创外汇1262万美元。“八五”期间,承担并完成国家、省、市三级攻关、推广、星火、火炬四大科技计划170项,实现产值13.5亿元,实现利税5亿元。“九五”计划期间,地方财政科技投入逐年增加,全市共安排各类计划项目246项,累计实现新增加产值18.2亿元,新增利税3.7亿元,创外汇7000万美元。建立了永济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芮城国家级星火支柱产业和临猗省级重点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县三个具有较高集成度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十五”期间,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各类计划172项,总投资达3.2亿元,新增产值12亿元,新增利税2.6亿元。2006年—2008年,全市共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63项,争取科技项目资金2116万元。安排市级科技项目131项,下达科技研发资

异界之不死术士 神起国度 冰封乾坤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

金866万元。别外,绛县、永济、万荣、新绛四个县(市)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争取专项资金451万元。这些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对推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产品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科技活动深入开展

(一)星火计划惠及三农

“星火计划”是引导农村经济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发展轨道和提高农民素那一世小说网 http://质的一项计划。计划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经营观念,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五”期间,围绕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及优势产业,重点组织实施了70项省级农村技术承包项目,300余项市级农村承包项目。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建设了9个星火科技培训基地,4个星火学校(永济、闻喜、稷山、临猗),30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同时以市果业发展中心和永济晋农芦笋基地开发有限公司为依托,建立了两个星火专家大院。通过星火学校专业技术协会、星火专家大院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市的农村科技服务网络,并完成了5万名星火技术推广能手、5千名星火科技带头人的培训与培养任务。2007年,闻喜县郭家庄被评为山西省科技示范乡镇、稷山县桐下村、临猗县王井村和夏县圪塔村被评为山西省科技示范村。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改革开放特别是“九五”计划以来,结合全市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需要,通过高新技术开发,我市涌现出一批科技先导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全市以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为依托,重点支持了一批对产业升级具有带动作用、覆盖面广、关联度高的核心技术及其配套集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促进了企业技术的升级换代,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南风、亚宝、关铝、三联、永济电机厂等企业实施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都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取得了规模化效益。至2008年底,全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42家,其中永济电机厂和山西卓里集团有限公司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年总产值达到160.9亿元。

(三)科普活动成绩斐然

50年代,**地区的科普活动只有简单的科普讲座和放映科教片,60年代,普及推广农业增产技术和经验,在农村普及推广曲耀离、吴吉昌等植棉技术和经验,以及闻喜县东官庄旱地小麦增产经验。文化大改革中,科普活动几乎停顿。1978年后,科普活动全面展开,科普工作逐步走上正轨。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基层的科普活动进入昌盛时期。全市科普活动以农村为重点,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群众,以推广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普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面急需的科技知识,取得了实效。科普活动的形式主要有:科普报告、科教电影、录像,科普画展、编写出版科普刊物和资料、举办科技活动周等。

自2001年开始,确定每年5月第三周为科技活动周。截止目前,已成功举办了8届。市科技局、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密切配合,成立“科技活动周”领导小组,对各县市及有关部门提出明确要求。全市13个县(市、区)也根据各地实际,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围绕活动周主题,汇聚各方力量,发动公众广泛参与。通过开展科技法规政策咨询宣传、举办技术讲座、组织科技下乡等一系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的群众性科技活动,为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据统计,截止2006年,全市科普活动专兼职人员共28294人,科普场馆6个,省级科普(技)教育基地8个,出版科普图书18种。

(四)科技交流日益增强

**地区科学技术市场成立于1985年3月,科技市场的成立,为加强**地区与外地联系、沟通信息、扩大技术交流交往开辟了新途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市国际科技考察、国际项目合作、国际技术交流日益增强,政府主导作用明显,民间交流合作加强。全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0余项,出国考察活动130余人次。通过国际科技项目交流合作,利用国外先进技术提升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03年4月芮城福斯特化工有限公司与捷方达成聚苯醚产品开发技术合作协议,并签订了技术转让及工程设计合同。项目一次开车成功,产品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的成功建设不但打破了外来产品的垄断,填补了空白,而且为我国在该项目方面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工艺技术方面的经验。山西青山化工有限公司与美国宝洁、英国联合利华、日本花王、以色列马克西姆公司分别签订了合作协议,公司拥有专利两项,液体增白剂cbs-l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颗粒荧光增白剂ams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目前公司在产品结构、管理水平、市场占有率等方面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五)知识产权与专利工作取得实效

1985年,成立**地区专利代办处,为专利申请者办理专利合同,审定专利内容,贯彻专利法等。2005年7月,**市知识产权局成立,与市科技局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负责全市知识产权与专利的管理及协调工作,标志着**市知识产权工作步入了一个新的起点。成立以来,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专利工作取得了实效。目前,我市专利申请总量近3000件。2007年专利申请量为278件,每10万人申请专利达到5.6项,年申请量居全省前列。

(六)民营科技创出新路

1984年,在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探索中,科研单位开始打破单一的官办模式。在**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全区各个县市开始出现了一批民办科研机构。其中最具代表性及开办最早的是于1984年7月15日成立的夏县冯宏章家庭农科所及1987年2月成立的临猗县食用菌研究中心。这些民办科学研究机构的成立,作为在科学技术改革中产生的新生事物,作为全区科学研究机构的一种补充形式,为**地区科学研究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又一条途径。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五”时期以来,全市民营科技企业由弱到强,企业规模由小到大,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截止2007年底,全市共有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28家,经省科技厅认定的“山西省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达130家,居全省前列。有7家企业入选“山西省民营科技企业50强”,9人获得“山西省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称号。山西礼铭铝电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贺仙娥2005年荣获“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奉献奖”。1999年全市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总收入百万元以上的仅有8家,到2008年底已达到54家,长期职工人数19948人,资产总额83.55亿元,总产值79.31亿元,总收入106.4亿元,利润5.26亿元,缴税7.63亿元。

五、科技成果令人瞩目

1949—1978年,**地区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的科研项目11项。1979—1997年,**地区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65项。“七五”期间全市承担国家、省、地、县109项科研攻关项目中,72项通过科研鉴定,29项达国内先进水平,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国家星火科技奖,96项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4项获山西省星火科技奖。“八五”期间,获省以上科技进步奖125项,“九五”以来共获省级科技进步奖73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46项;“十五”期间,共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5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科学进步奖1项,山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1项。其中由我市万荣县农民、山西建华化工厂王衡同志发明的“地下工程水害防治新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该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地铁、煤矿、桥梁、隧道等重大工程,为国家挽回了近百亿元的损失;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转基因抗虫棉育种技术创新利用与应用”项目,对推动我国棉花产业基因工程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科技成果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自“十五”以来,全市以自主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为载体,通过科技项目开发,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其中永济电机厂承担的“石油钻井电机”、山西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造纸黑液资源化利用”,金鼎种业承担的“晋棉35产业化开发”等项目,年新增产值均在1000万元以上。**恒磁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n45高牌号稀土永磁材料”与金宇粉末冶金公司承担的“粉末冶金汽车同步器锥环”两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计划项目,争取国家创新基金150万元,吸引投资达亿元以上,在企业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建国60年来,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展望未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是今后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断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创新环境,营造良性竞争、和谐发展的创新氛围,科技事业必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创辉煌的强大动力。

异界之不死术士 神起国度 冰封乾坤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

第五篇:建国60周年辉煌成就

军事战争上:七次战役基本全胜。对越、对苏、对印、对美等。

军事科技上:核弹爆炸成功、火箭卫星上天、神6上天、龙芯的开发研制等等。

其余科技上:很多华裔获得诺贝尔奖,中国科学家在某些高科技领域的研究水平领先世界,但基础科技水平还是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

政治地位上:联合国五大常委之一,随着国力的壮大,中国在国际上地位也越来越高。

经济上: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渐渐地使全国人民都富裕起来(还没有最终完成)。

社会文化上:虽然教育体制不对,但比建国前水平高了不知多少倍,各种文艺水平越办越高,渐渐地在国际上站稳脚跟。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世博会也在中国举办。

影视文化上:这个我就不用多说了吧,国内影视制作水平的提高有目共睹啊,10年前哪儿有这么多丰富的电视节目可看呢?艺术水平也在提高。民间艺术也在保护。

体育上:中国的成就太辉煌了,已经连续几届人类奥运会名列前三甲了,中国的优势项目称霸全人类。最近的刘翔、姚明还有冰上项目更是牛比,在全世界都有巨大影响力。逐渐举办世界级别各大体育赛事:奥运会、F

1、亚洲会等等非常多。

疆土上:收复香港、澳门。

民族自信心上:随着国力的壮大,人民也越来越富裕,越来越自信,越来越讲究。但最近极端排外的民族主义有抬头现象,不理智的愤青也对社会产生一定民族情绪的影响。这都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不利。我们现在还不能有浓重的民族主义。时机未到。

政治体制上:总的来说也在进步。

总的说来,就这些方面,但政治体制上还是很不完善,腐败现象严重。执政党也在努力地做到民主。相信国力的的增强,我们中国未来会更好。

一、生物技术

——生物科学 (1) 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译牛胰岛素基因后,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该胰岛素。诺贝尔奖金委员会主席蒂斯利尤斯对此评价说:“比核能力更有说服力的是胰岛素。因为,人们可以从书本中学到制造原子弹,但不能从书本上学习制造胰岛素„„”

(2) 1998年4月15日,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又成功地运用基因方法重组人胰素。 (3) 1984年3月9日,我国青年学者旭日干与日本学者合作,培育出世界上第一胎“试管山羊”,1989年,“试管绵羊”被成功培育。 (4) 被世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称育成籼型杂交水稻。直到90年代,杂交水稻的影响还在继续。 ——基因工程 (5) 从1980年开始,由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与复旦大学遗传研究所合作进行乳汁中含有人凝血因子IX的转基因羊研究获得重大突破,使我国的转基因羊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6) 一种生长耗料低、肉质好、抗病力强的转基因猪,已由湖北省农科院畜牧所培育成功,其基因

导入总效率2.1%,比国外高出一倍多,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7) 在基因药物方面,1988年,我国研制成功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1992年又研制成功治疗甲肝和丙肝有特殊疗效的合成人工干扰素等一批基因工程药物,其中一些药物已进入市场。

二、农业技术 (8) 早在1956年,广东省的农民育种专家就培育出中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矮秆籼良种。此后,随着一系列矮秆品种的育成和推广,1965年,我国南方稻区基本上实现籼稻矮秆化,每亩产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9) 90年代,我国农业科技人员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分离克隆出光敏核不育基因,进一步研制出只采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在全国大面积的试种中,表现出高产、优质和多抗等特性,平均每公顷产量可达11250公斤。 (10) 1995年11月,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山东大学生物系联合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株抗大麦矮病毒的转基因小麦品种。 (11) 1997年7月,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黄大年和他的科研合作者经过多年攻关,成功地将抗除草剂基因转入水稻,并应用于杂交水稻。 (12) 1997年10月,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郭三堆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双价抗虫棉。 (13) 1998年9月,浙江农业大学核农所教授高明尉等带领课题组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转基因抗螟虫品系克螟稻。 此外,我国在激光育种、辐射诱变育种、太空育种等先进技术领域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作者:冰玥歆允 2009-5-5 00:01 回复此发言

2 建国60周年成就

三、工业技术 (14) 1956年7月,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15) 1957年7月,昆明机床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高精度电应坐标镗床。 (16) 1957年10月,鞍钢第二初轧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1150毫米初轧机。 (17) 1958年6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辆国产高级轿车。 (18) 1961年4月,上海江南造船厂制造成功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

四、通信技术 ——大型计算机 (19) 1983年12月,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研制出被命名为 “银河”的大型计算机系统。从此,我国踏进了世界研制巨型机的行列。 (20) 1993年10月,“曙光一号”大型并行计算机研制成功。 ——微电子技术 (21) 自1965年研究开发成功第一块单片集成电路以来,建立了几个集成电路重点科研和生产基地。现在每年可生产2.5亿块电路,增长幅度达45%。“九五”末期集成电路批量生产的水平为1—1.5微米,研究水平为0.8微米,并在0.5—0.6微米工艺技术预研取得成果。 ——智能机器人 (22) 目前,我国已研制成功的智能机器人主要有:核工业移动作业机器人;壁面爬行机器人;室外恶劣环境下工作的移动机器人;水下1000米和6000米无缆机器人„„ ——激光技术 (23) 经过10余年的研究,我国在X光、氧碘化学激光、自由电子激光、高功率固体钛玻璃激光和准分子激光方面的研究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装置 (24) 80年代,我国陆续建设了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和合肥同步辐射装置。 ——新材料技术 (25) 继美国、德国等少数国家后,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了微合金钢。 (26) 我国现已能够拉制出直径为300毫米、重量达81公斤的大直径硅单晶。实际信息写入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7) 能源、陶瓷、超导等材料方面的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四、两弹一星及航天技术 ——两弹一星 (28)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

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全世界为之震惊;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是我国著名的“两弹”。 而在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唱着《东方红》飞出地球,进入了太空。自此,“两弹一星”被写入新中国科技史册。 (29) 1960年,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对地导弹研制成功。 ——长征系列火箭 (30) 60年代初我国就开始了研制大型运载火箭技术。1980年5 月,向太平洋海域发射大型运载火箭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31) 1981年9月20日,我国首次使用一枚大型火箭将3颗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地球轨道,成功地实现了一箭多星的壮举。 (32) 根据航天运载的需要,我国研制成功了“长征一号”、“ 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等4种“长征”系列火箭。目前,我国的长征火箭家族已发展为有9种型号的火箭系列,使国外认识到中国航天的运载能力和水平,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具有坚实的基础。 ——人造地球卫星 (33) 1970年4月24日,我国进行了首次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地将第一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1972年3月3日,我国又发射了第二颗科学技术试验卫星。1975年11月1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五、能源技术 ——核能的和平利用 (34) 1966年10月,中国首次发射导弹核武器实验成功。

(35) 1971年8月,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36) 1958年6月,在前苏联的帮助下,我国建成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位于浙江省的秦山核电站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它采用世界上技术成熟、安全可靠的压水堆型,并采用经过实践检验的安全设计标准。1984年动工,1991年12月建成并首次并网发电。 迄今,我国已拥有秦山和广东大亚湾两座核电站,国家拟在近期再建设4个核电项目。 (37) 此外,我国还在研制的其他几种核反应堆:

1、清华大学核能设计研究院已研制成功5兆瓦核供热反应堆;

2、60万千瓦的先进压水堆核电站AC600,目前正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研制;

3、10兆瓦高温气冷堆实验堆开发研制,目前正在清华大学核能设计研究院进行;

4、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核电站预计在2020年左右投入商业运行;5 、聚变反应堆核电站的厂家自1958年起,现已列入“863计划”。 ——其他新能源 (38) 磁流体发电自60年代开始研究,80年代已经建立了3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研究基地,目前此项目已列入“863计划”,计划在本世纪末建成一座2兆瓦燃煤磁流体发电一蒸汽联合循环实验装置。 (39) 太阳能发电的研制始于1958年,目前全国约有38个单位和大学从事光伏的研究和与发展工作。自1976年开始地面用太阳电池商品化生产以来,现在已共有12条地面用太阳电池的生产线或工厂。 (40) 风力发电在三北北部地区和东南沿海及岛屿发展迅速,19 86年山东荣成市引进3台发电机组,组成我国第一个风力电站,1991 年与德国共同完成了浙江嵊泗风力发电站的建设,并网发电均运行良好。

作者:冰玥歆允 2009-5-5 00:01 回复此发言

3 建国60周年成就

(41) 生物质能源是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因地制宜,多能互补,合理利用,讲求效益”的政策,大力发展的农村能源,目前已取得明显的效果。 (42) 地热能方面,我国西藏地区已建成利用地热发电的羊八井地热电站,发电容量为2.7万千瓦。 (43) 我国在东南沿海地区建有数座实验性潮汐能电站,装机容量为40—640千瓦。

六、科学考察 ——青藏科学考察 (44) 从60年代开始,我国对青藏高原地区的科学考察活动一直没有间断。60—70年代珠穆朗玛峰地区的两次科学考察与70年代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对西藏自治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出版了46部共56册著作。 自1973年以来,几代中国科学家先后8次赴大峡谷进行科学考察,对大峡谷形成历史、资源环境及其与人类和自然资源之相互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远洋和极地科学考察 (45) 1970

年,“向阳红5号”船首次进行太平洋特定洋区的综合调查,获得海洋重力、磁力、水深、地质、水文等多学科珍贵资料。1980年5月,“向阳红5号”船再赴太平洋执行任务,为探索“厄尔尼诺”现象,为我国海洋事业、国防建设和国际海洋合作做出了贡献。 (46) 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极地考察。1984年12月30日,中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登上乔治岛,建立中国南极长城站,1985年2月20 日落成。1989年9月26日,中国南极中山站在南极大陆落成。 (47) 1999年6月,我国首次赴北极考察。 ——古生物化石考察 (48) 1984—1995年,我国科学家在云南澄江发现大批动物群化石,揭示了生物进化的突发性,向传统的“渐进论”为代表的达尔文进化理论提出了挑战,被国际科学界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

一。 (49) 1997年,我国科学家在贵州瓮安考察前寒武纪含磷地层,发现大量微型多细胞动物及礤胚胎化石,将动物起源时间向前推进50 00万年,再次取得早期动物研究的重大突破。 ——夏商周断代工程 (50)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项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相结合解决三代纪年问题的大型项目。工程设置9个课题、40个专题、170名学者经过联合考察,在文献学、天文学、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就将成为迈向21世纪的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新的起点。 上述各方面的科技成果回顾,难免挂一漏万。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50年只是短短一瞬,而中国科技50年却在寻求国富民强的过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中国科技走过了50年,它还将创造更加辉煌的50年。

上一篇:好听的qq分组名字下一篇:oa办公自动化系统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