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关于梦想的议论文

2022-05-14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高一关于梦想的议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高一历史课程教学内容多、跳跃性强,同时要面临学生文理分科、课时少等问题的困扰。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是摆在每一位高一历史任课老师面前的重要课题。经过对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认为进行教学整合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第一篇:高一关于梦想的议论文

高一语文衔接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当前,许多高中学校在教学中都出现了明显的脱节现象。学生无法分清楚初中与高中学习的区别而陷入一种迷茫的状态,教师也没有针对此情况作明确的分析和指导。本文就高一语文衔接教学进行探索。

关键词:高一语文;衔接教学;语法知识;学习方法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他们刚刚结束初中生活而迈向高中的大门,这是一个崭新的阶段。学生进入高中之后就要学习更加精细和丰富的知识,其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都与初中学习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许多教师并没有针对学生当时的体验和心境而选择合适的方式带领学生一步步进入高中学习阶段,这就造成了学生内心混乱的状态,也不利于之后教学工作的开展。本文就如何进行初中与高中的衔接教学进行研究。

一、补充语法知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会存在一些知识的遗漏,尤其是对于基础知识而言。在高中教学时,教师往往会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而忽略了对这一方面的讲授。但是,基础知识是学习的地基,而很多学生并没有很好的基础功底,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中很难跟上教师上课的节奏。高中阶段相较于初中階段,其知识会更加精细化和系统化,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作为高一语文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讲授一些必要的语法知识。例如,文言文是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言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让学生了解句子的组成要素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等成分。学生只有了解了句子的组成结构,才能够在文言句子中判断其句式结构。然后,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在高中阶段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其一,教师要让学生学习文言实词和虚词,并且告诉学生要注重在今后的课堂上积累重点的实词、虚词。其二,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所要学习的文言特殊句式,主要有被动句、判断句、倒装句。倒装句又可以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其三,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掌握对于词类活用的积累和分析。除此以外,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也是学生所要积累的知识。通过这些语法知识的分析和结构,学生在内心中有其系统的文言文知识体系,从而有利于今后的学习。

二、指导学习方法

任何事情都有其内在发展的规律,只有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并且不断坚持,才能够最终取得成功。在研究中发现,大部分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其基本上都遵循着学习的规律和坚持必要的学习习惯,在不断坚持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作为高一语文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合理使用工具书,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上课之前预习所要讲授的文章,能够让学生对于本节课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也能够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要时时刻刻提醒学生掌握提前预习课文的方法,在预习的过程中根据导学案进行学习和思考,进而对于文章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另外,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习惯,而将对于知识的追求和喜爱当作学习的动力,这种观念的转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与此同时,在课堂过程中,当教师提到一些课外知识的补充,教师要指导学生迅速拿出自己的积累本并且及时进行记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下翻阅课本和积累本,巩固所学的知识。只有不断地巩固和思考所学知识,才能够提高其学习成绩。

三、培养学习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育主要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而不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过程和能力的提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能力,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观察和反思。作为高一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文化传承和鉴赏能力这四种核心素养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例如,在《沁园春·长沙》一课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朗诵诗歌的有效方法并且让学生欣赏名家的朗诵视频。然后,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朗读,再挑选学生进行诵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毛泽东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革命形势,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并且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层内涵。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找出文章所描写的意象,从这些意象中感悟诗歌的意境之美。在阅读完诗歌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于诗歌的感悟和理解,并且叙述自己的理想和志向。通过这些教学方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感受能力能够得到极大的提高。

综上所述,学习并不是短时间内的领悟,而是长时间的积累。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对于知识的认知和领悟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仅仅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完善其理论体系,也无法完全掌握高中学习的具体技巧和方法。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并且启发学生不断进行思考,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融入高中生活。

参考文献:

[1]杨宝芝.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语文教学的差异及其衔接对策问题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5):63-64.

[2]张春刚.高一阅读教学对话模式的实践策略分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5(6):130-130.

作者:吴晓虹

第二篇:高一历史教学整合探究

高一历史课程教学内容多、跳跃性强,同时要面临学生文理分科、课时少等问题的困扰。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是摆在每一位高一历史任课老师面前的重要课题。经过对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认为进行教学整合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环节进行优化和整合

教学整合是指改传统教学中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原来那种按照教材编写的体例和顺序进行一章一节教学的方式,主要是对教材的内容、对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呈现顺序、对教学的目标进行重新组合,使之更适合教师自身的教学实际和学生自己的学习实际。

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就是以最少的时间精力消耗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教材资源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环节进行优化和整合。

现在我以《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节为例,探讨历史教材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化和整合,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第一步:目标的优化和整合

把义和团运动兴起、发展、失败作为一个整体讲解,八国联军侵华作为其中一部分,而把《辛丑条约》安排在下一节,从而达到教材内容的整合。通过对前面知识的总结认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整理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认识慈禧太后的安抚政策。多角度评价义和团运动,使知识与技能相结合。

用阅读法来概括义和团运动的基本概况,师生用谈话法理清义和团与清政府的关系。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点,比较戊戌变法与义和团的不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的容量,提高教学质量,做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学、问、讨论相结合,使过程与方法整合。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的互动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从义和团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中使学生进一步产生认识:农民阶级不可能完成反帝斗争任务。寓情于理,使学生既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又受到唯物史观的教育,使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整合。

第二步: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整合

1.课前布置:结合预习提纲阅读教材,掌握基本知识结构。利用互联网,查找“义和团运动的揭帖”,为评价义和团及其“扶清灭洋”的口号做准备,充分利用了图书馆及信息技术,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查资料,学会学习。

2.导入新课,出示图片:梵蒂冈“封圣”:2000年月10月1日梵蒂冈教廷把曾经在中国犯下丑恶罪行的一些外国传教士及其追随者册封为“圣人”,中国外交部10月1日发表声明,对梵蒂冈10月1日举行的“封圣”仪式,表达了极大愤慨和强烈抗议。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同时又增强了学生振兴民族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

3.讲授新课:让学生依照提纲讲解义和团运动的过程、八国联军侵华概况。既体现了教材的中心地位,又体现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知识不清的由师生共同补充完整。教师强调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从而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做到学生自己能做的自己做,教师起引导的作用,使新课学习在重新整合的基础上实现最优化。

4.新课小结:结合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来看帝国主义利用宗教对中国侵略,中国人民反教会的斗争,实际上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斗争,以此认识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做到知识与技能相统一。

5.知识检测:讨论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有什么异同点?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都处在同一背景下,出发点都是为了民族的救亡图存,但却没能走到一起,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结合。

6.研究性课题:史学界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观点不一,谈谈你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什么?以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第三步:板书设计的优化和整合

通过结构性板书设计,使学生理清义和团运动发展的脉络及结果。做到知识的结构化、形象化。

通过这样的整合,充分开发了历史课程资源,在教学程序中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的优化和整合,使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整合的效果,我们在实践教学中还采取了如下的策略:

第一,深挖教材,将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例如“洋务运动”这一节,教材有意识地留下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不写,却通过课后“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的练习题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教师通过补充大量的资料,让学生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第二,根据高一历史教学的内容来选择研究的课题。

历史事件评价课题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义和团运动、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关系、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与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历史人物课题有:洪秀全、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张学良等。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有关的历史读物,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学生也可以根据主课题的内容,联系自己的爱好、兴趣和能力,提出子课题,并在课前五分钟活动中进行展示。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获得了与这一专题相关的诸多知识,并逐步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在展示中获得成就感,激发历史学习兴趣。

第三,根据热点问题和乡土历史设计课题,让学生开展研究活动,进行自主学习。

历史教育的任务之一是通过历史学习,从历史规律的层面上客观地、深层次地认清现实问题,揭示历史规律。在热点问题研究上,我设计了以下课题:陈水扁与他的“台独”梦、达赖喇嘛与他的“藏独”梦、日本的军国主义复活问题、中美关系问题、巴以问题、印巴克什米尔问题等。其次,在乡土历史研究上,设计的参考课题有:抗日战争中的大青山游击队的形成及作用、从本市街道名称(或居民服饰、家居等)的变化看家乡的变化、呼和浩特革命史(如“9·19绥远方式”)。学生通过查阅图书和利用互联网搜集了大量史料。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实地考察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然后对掌握的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做出结论,形成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这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三、总结与思考

教学整合模式的一个亮点在于教师真正成为课程的设计者,他们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有意义的教育方式,而不是枯燥的对教材照本宣科。通过教学整合,教师可以将思维技能和协作技能融入课堂教学和学习活动中,而不是单纯地教授这些技能本身,于是课堂教学和学习活动实质上成为思维技能、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多元智能等学习载体。同时对于学生而言,通过教学整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协作能力和组织能力等各项能力,而不是学科内容的单纯叠加。

在高一历史新课程改革全面进行之际,历史教师所要做到的不仅仅是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以传授式、记忆式为主的学习习惯,还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本校教学实际和学生学习特点,适时改变并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手段,充分地利用历史教材资源,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有效地进行教学整合,把高一历史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作者:宫艳丽

第三篇:高一物理教学方法探讨

摘 要: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介绍了高一物理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高、初中衔接 高一物理教学 教学方法

高一年级的教学对象是长期被“喂着吃”的刚刚从初中毕业的学生,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尚处于低级阶段,在初中,他们往往以完成作业为主,不习惯看书,不会记笔记,不善于总结,不善于观察和解释现象,不善于动手实验等。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使学生在学习中处处遇“红灯”。因此,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是当务之急。我结合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认为,高一物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方面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加强教材阅读

物理教材既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根据,又是获得物理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尽快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教材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阅读教材绝不同于看小说。教材中既有物理过程、物理现象的描述,又有对物理现象的分析和概括;既有定性描述,又有定量推导;表达方式上,既有文字,又有公式和插图等。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阅读的:(1)课前预读。对教材的某些内容可布置让学生预读,教师提出预读提纲,要求学生记下要点,以明确听课目的(注意,对可建立悬念的内容不宜预读)。(2)课堂精读。课堂上老师在精讲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重点段落,逐字逐句地分析其含义,以加深理解,强化记忆。(3)课后通读。心理学理论告知我们:知识的遗忘率最高的时间是初掌握知识那一段。因此,要及时指导学生课后通读教材,对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十分重要。(4)系统阅读。在教材每章结束后或期中、期末复习时,必须指导学生系统阅读,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用列表法或结构图等形式处理教材中的概念、规律和知识要点,从而达到深化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增强课堂意识

老师的作用是导航开窍,听讲是学生的头等知识来源,轻视课堂听讲,就是在浪费时间。教育学生尊重老师的劳动。首先要求学生做到:(1)有寄希望于课堂的愿望;(2)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即:包括知识准备、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3)上课后,立即进入学习状态,谨防走神,听不懂时做个记号,继续听,不钻牛角尖,相信科学,尊重事实,是学生应有的修养;(4)智商较高的同学,听课要有超前意识,不能只满足于跟着老师走,而要力争通过自己的思维,悟出其中道理。其次,训练学生课堂记笔记的习惯,笔记的内容主要有:(1)板书。因板书言简意赅,并可体现整节课的教学内容;(2)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增、删、改);(3)听课中的疑点;(4)不宜板书但又比较关键的内容。这样既有利于听课时思想集中,手脑并用,又是一种能力的训练,更是复习时与教材配合的重要依据,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而且随着知识层次的提高,记笔记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特别在学生还不自觉、不习惯的初期,更要来点“强制”措施。例如:在课堂上不定期地有意识地提问,以检查听课效果,平时不定期地检查笔记,并将检查结果与学生成绩挂钩,以帮助他们养成习惯,从中尝到甜头,进而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

同时,立足于用物理学科本身魅力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无疑对增强课堂意识起到促进作用。

三、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实验,不仅是为了学习物理知识,它本身就是物理知识。观察实验,可使学生丰富感性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是让学生(主体)与物理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最好环境。在教学中,实验能力的培养一般很少被忽视,但观察能力的培养往往不被重视。我仅就培养观察能力方面谈几点体会。(1)课堂观察演示实验。要求学生充分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所谓充分观察,就是全面观察,重点观察和对比观察。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分析现象,判断出本质特征。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由学生逐步思考,分析、讨论,并总结出物理现象的本质规律。(2)课外观察自然现象和身边事物。培养学生平时善于多观察自然现象和身边事物的习惯。启发他们练习应用物理规律解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使“物理生活化,生活物理化”。例如:在乘火车旅行时,只要稍加留心观察,就可以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许许多多物理问题。如:火车启动前,总要向后倒一下,是为了分别克服每节车厢的静摩擦,以降低启动的难度;路旁的树木、房屋向后倒,这是由于人们总是习惯以自己为参照物;在平稳行驶的车厢里竖直向上跳起后,仍落回原地,是由于惯性,即由于人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力,仍以原来的速度与车同行;铁道转弯处外高内低,目的在于提供火车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等等,都是物理问题。可见,人们就生活在物理世界中,每时每刻都在和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打交道。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定能从中挖掘提炼出妙趣横生的事例来。这样,不知不觉就巩固了已学知识,而且充实了闲暇空余。

四、教会复习方法

学生平时所学知识都是些被分割的、零碎的知识片断。非常容易被遗忘,而且新课教学,不宜也不可能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揭示得十分透彻和全面。只有通过复习,才有可能把知识拓宽和加深,才有可能对已学知识达到深刻理解的程度。因此,复习的过程,绝不是简单的原课程的重复,而是拾遗补缺,寻找知识内在联系的过程,是在较大范围内贯穿知识的过程,是强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而且复习有更积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因此,教会学生复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会学生对知识进行正确划分,抓教材内容的轮廓梗概和列表对比,自编复习提纲,归纳出知识要点,找出主线,并指导学生对难点、重点和关键问题作进一步讨论;熟记公式、定理,并弄清其来龙去脉。但必须注意,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只是在初期教师可适当示范。如:力学第二章结束后,我便围绕着运动学和动力学的主线——运动的因果关系,指导学生,提纲挈领,逐个分析各种运动的规律及其原因。通过老师指导下的复习,不仅使学生理顺教材脉络,建立整体认识,掌握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中学会了自己应该怎样去复习。其次,引导学生通过解题进行复习。具体做法是,在做基本训练的基础上,可选一些综合性的、具有针对性的典型例题示范,通过例题渗透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反复推敲题意,细心观察已知和未知,留心挖掘出字里行间的隐含条件,还要注意排除一些多余条件,切不可匆匆动手乱套公式或企图投机取巧。要养成做完题进行总结的良好习惯,想一想,这道题在知识上属于哪一类?解题的思路、方法、过程如何?争取每做一题都有新的启发,这样既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规律,又可拓宽解题思路,提高灵活应变能力,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

万事开头难,要从头抓起。帮助学生在知识和学习能力上尽快“接轨”,对整个高中物理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创造最佳的外界条件,真正让学生经历求知过程,学会求知方法,即通过起始年级的物理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物理,而且要教会学生“会学”物理。

参考文献:

[1]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张民生.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张熊飞.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M].两安:陕两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黄辉锰

上一篇:节能减排低碳环保论文下一篇:人力资源专业实习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