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父之名范文

2022-05-17

第一篇:因父之名范文

《因父之名》观后感

姓名:廖星伟

学号:14513229 《因父之名》这个电影让我感触很深,前前后后我一共看了两遍,主要有两点理由:第一,有些故事情节第一遍看看不懂,只有第二遍看的时候知道了后面发生的事才能看懂,有些历史背景知识要上网去了解,比如爱尔兰共和军,还有当时的局势等等;第二,故事的细节处理得不是很清晰,比如我一开始就没看出来经常出现的那位开车的女性原来是后来要登场的律师,电影采用了插叙的手法,但是又没交代清楚,这使得观众在第二遍观看的时候才能够注意到这些细节。当然这并不是说电影细节处理不好,就比如女狱警哭泣的那个镜头,还是反映出了人性的光芒的,不过不注意看的观众真的很难意识到,再比如父亲的职业,没有背景知识的人很难看出来他是赌博投注站的书记员,所以细节的交代还是一个问题。

简要地梳理一下脉络,主人公是一个爱尔兰年轻人,游手好闲没有工作,整天干些小偷小摸的事情。由于和共和军扯上关系不得不背井离乡去英格兰谋生。路上遇到了自己从前的伙伴保罗,于是结伴去伦敦投靠自己的姨妈和朋友。他们和一群嬉皮士居住在一个简陋的屋子里,没想到遇到了酒吧爆炸事件。因为同住的一个英格兰人对他们不满于是去警察局虚假告发了他们。警察们迫于社会压力同时也是立功心切,屈打成招让他们承认爆炸事件是他们一伙策划的。法院判他们有罪,主人公和他的父亲、亲戚朋友们过上了长达15年的牢狱生活,主人公的父亲还在这期间去世了。直到15年后一位女律师注意到了这桩案件的离奇之处,帮他们查找当年留下的档案和证据,从而

1

为之平反。电影到这里就结束了,主人公表示依旧会为父亲的定罪没有遭到平反、判错案的人没有得到惩罚而继续上诉。这是一个根据事实改编的电影,具有很强的发人深省的作用。警察作为一向正义的一方遭到人们的唾弃,而小混混嬉皮士们最后被证明无罪,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个问题,在司法论断的时候一定不能带入太多的情绪化因素?

当时的英格兰爱尔兰社会冲突不断,经常发生爆炸事件,两个地区的人民之间矛盾很深,这使得主人公一行爱尔兰出身的人在英格兰很不受待见。当警察们严刑逼供的时候,事实上整个警局甚至英格兰就已经认定了罪犯就是这群爱尔兰小混混,不管有没有证据,他们愤怒的情绪阻断了他们的理性思考。情绪化在电影里面处处可见。比如法官最后说的话让我很震惊,他说他甚至可以以叛国罪判主人公绞刑。我觉得这是一种威胁,威胁主人公乖乖认罪服刑,而且是一种权力的滥用。法官说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是具有理性的,而法官这样说话就让人觉得法律掌握在他的手中,我想怎么判你就怎么判你,法律的威严荡然无存。还有一个情节也让我很震惊,那就是签字画押的时候,我注意到镜头里的纸上至少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空白,这也就是表示嫌犯们先签字画押再由警察把口供写上去。我觉得这是十分卑劣的行为,尤其是在主人公被人身伤害甚至受到警察以家人生命相威胁的时候。警察在滥用刚刚通过的反恐怖法赋予他们的无理由拘留七天的权力,而这项权力我认为也是相当的荒谬的,就如电影内的律师所说,很少有人能撑过七天的严刑逼供。就因为他们是爱尔兰人,而外界也急需警察尽快抓捕到爆炸案的嫌犯,整个英格兰都与他们为敌,当然也有少数具有职业操守的律师为他们辩护,但是大多数人包括司法界

2

都是丧失了理智的。我觉得这有点类似《越狱》里的情节,主人公他们都是以个人的身份在和政府周旋,一般来说在没有相当有力的证据的情况下很难表明自己的清白,又何况政府欲加之于罪呢?政府方面利用了他们的出身和年轻人做事不谨慎、争强好斗、意志力差、社会公信力不足等特点,使得陪审团也不得不相信警方的陈辞。其实换个方面来想任何历史事件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满足了一定的条件也是必然会发生的,尽管很多年后在我们看来这很荒谬,但是在当时所有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这就是历史的必然,是一定会发生的事,就好像二战一样,很多人觉得这是人类历史上非常残酷非常荒谬的一段,但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应该说也是一种必然。

话说回来15年后主人公为什么会被平反?我觉得这也是历史的必然。15年后英格兰和爱尔兰之间化解了冲突,人们不再像以前一样那么敌对,当年的爆炸案给社会造成的愤怒心理也早已不存在。具体为何女律师会对这桩案件产生这么大的兴趣我无从从电影中知晓,只是知道是监狱的暴动引来了一些社会的关注。从这里我也感受到,司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的,不论一个社会的司法体系有多健全,社会大众的情绪是肯定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司法的公正性的。这就容易产生很多冤假错案,这是法律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避免的。我想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蒙过冤,只是程度不一样,有的会给人带来一辈子的心理创伤,有的会毁了一个人的一生。而这些误判案件的责任者应该受到怎样的处罚呢?电影中没有交代。我认为误判案件与犯罪是一样可怕的,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恐怕不亚于罪犯犯下的罪行。而对他们定罪的难度确实也是很大的。所以司法体系对于自身人员的监督应该更加严厉。

3

看完了这个电影,我作为一个学生、一个年轻人,其实还是收获很多的。第一,做事一定要考虑前因后果。其实这件事的导火索只是主人公与同住的室友产生了矛盾导致其去告假状。不管这个细节真实不真实,它都告诉我们做人要三思而后行,要懂得与人为善,要懂得积口德。第二,善于向长辈学习。电影里的父亲,包括真正的爆炸案策划人在遇到情况的时候都表现得相当的沉着冷静,这是长期的社会经验的积累,也是很值得年轻气盛的年轻人学习的,我想换做是长辈,应该不会那么轻易地在纸上签字。第三,要遵守法律,要学习法律,甚至要利用好法律给你的权利。连嬉皮士的主人公到最后也开始学习刑法概论,这足以证明学法懂法对于维护自身利益有多重要。最后一点,我想也是电影导演想要传达给我们的,就是父爱的伟大,《因父之名》这个电影名一部分是源于天主教,另一部分还是告诉我们要学会珍惜和懂得父爱。父亲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他有信仰,而儿子不理解他,还耻笑他在监狱中做的祷告,误解了父亲小时候对他的严苛,以至于走上自暴自弃的道路。我觉得父爱如果被正确地利用也会成为一个人无法阻挡的力量,就像主人公在父亲去世后表现出来的决心和自信一样。

最后,我衷心地希望人类社会能越来越进步,司法能越来越公正,毕竟案是可以翻的,反是可以平的,但是人内心留下的伤痕恐怕是永远不能够痊愈的。

2014年11月30日夜

于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教学楼

第二篇:以戏剧之名

借助文化力量复兴古老的市街。

小桥、流水、人家;戏剧、佳肴、游客。

――每年的十月,乌镇就这样成为戏剧的狂欢节。

今年,第六届乌镇戏剧节将携33部剧、109场演出再度在十月开启为期10天的戏剧狂欢。以“容”为主题的本届戏剧节,将展示来自五大洲,涉及历史、时间、种族、环境、身份认同、爱情、个体成长、基因繁殖、人工智能等多种主题的戏剧内容,表现形式也将涵盖实验戏剧、浸没空间、多媒体影像、哑剧、舞蹈、音乐等。

从2013年创立以来,乌镇戏剧节已经成长为亚洲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戏剧盛会,在今年的“名团奥德赛”(特邀剧目)单元中,俄罗斯莫斯科艺术、德国塔利亚剧院、日本SCOT剧团、波兰华沙新剧院等都会参加演出。特邀剧目和青年竞演、嘉年华、小镇对话形成了乌镇戏剧节的“四个柱子”,在乌镇构建了一个独特的戏剧场域。

话剧导演赖声川说他自己参加欧洲一些戏剧节,发现外国友人已经开始将乌镇戏剧节列为自己想要去的一站。而戏剧节发起人之一黄磊更在今年的新闻发布会上如此描绘乌镇戏剧节――“是乐园、是希望、是光、是理想主义的种子、是个孩子。” 在地表演

实际上,乌镇戏剧节的独特在于物理上整个西栅都是舞台,突破剧院等场所的限制,让戏剧突破边界成为日常,而青年竞演环节为新人新戏提供机会,与特邀剧目一起在内容和人才上形成生生不息的有机生态。

与人们习惯在剧场观看演出不同,戏剧节期间,在走路可到的范围内,有六个大小不一功能不同的室内剧场和一个大型户外剧场,以及许多可供演出之户外广场,形成独特的表演空间。由建筑师姚仁喜先生主持设计的乌镇大剧院已成为乌镇最具特色的文化地标,而由大会主席陈向宏及艺术总监赖声川主持改建的五座古典小剧场,各具特色。对于戏剧爱好者来说,这是一种更为身临其境的体验。

而在古镇嘉年华环节,即在乌镇西栅景区内所有非传统剧场内的公共空间进行的综合性文艺表演。往届乌镇戏剧节古镇嘉年华单元,均由来自五大洲数百组艺术表演团体,乌镇西栅的木屋、石桥、巷陌甚至摇橹船都成为表演的舞台,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形成了戏剧的表演场。

如果说戏剧本身营造了精神乌托邦,那么在乌镇戏剧节,明星与常人一般在身旁穿梭赶场看戏,更可以一起吃饭喝酒,这样的烟火味更让戏剧“接地气”。乌镇戏剧节期间会开长街宴。长街宴让人们穿梭回古时的江南小镇,那个“百户为坊,万户为市”的时代。“坊”是乌镇的居民区单位,也组成了乌镇人特殊的社会团体。每逢重大喜庆节日,大户人家总在坊间广开宴席,邻里往来,同享喜乐。街坊邻里们沿街摆上桌椅,木桌相连,便形成了活色生香的长街宴,当地人又称“坊宴”。

按照惯例,黄磊、孟京辉为长街宴致辞,开宴后,两人沿长街到每桌与大家一起举杯喝酒。媒体、剧组、嘉宾等一起品尝乌镇特色美食。很多参加戏剧节的人都在感叹:“看完戏喝一点酒,在微醺中走过夜色的桥,心想要是每一天都这样该多好呀。” 文化IP

构建这个梦境的黄磊总喜欢说他把魂留在了乌镇。2002年,为了给生平导演的第一部电视剧《似水年华》寻找取景地,黄磊四处看场。机缘巧合之下,乌镇成了拍摄地。黄磊回忆,为了拍到理想画面,剧组在东栅的河上搭起一座廊桥,此举立刻招来了反对,时任乌镇旅游开发公司总经理的陈向宏和他吵得不可开交。谁也没曾想到,不久之后,《似水年华》的?岵ト梦谡蛎?声大噪,而与黄磊不打不相识的陈向宏,自此与他兄弟相称。

此后10年间,黄磊多次到乌镇旅游访友。一次在乌镇看到水剧场后,黄磊突发奇想,“应该在这里演一部话剧,弄一个戏剧训练营,或者再玩大点,搞一个戏剧节!”陈向宏听了也拍板叫好。于是黄磊、孟京辉、赖声川、陈向宏共同发起了这个戏剧乌托邦。

戏剧是小众艺术,如何结合乌镇的文化底蕴构建一个能在特定时间内吸引所有到场人的空间,这是戏剧节主办方一直在探索的。此前的戏剧节上,孟京辉导演的一些尝试在这里和观众进行了“面对面”的碰撞。曾有媒体报道,《樱之园》一票难求,开演前数十名没买到票的观众在外面等候,有人甚至在西栅的青石板路上举着“樱之园”的标志求票。但《赌徒》遭遇了大面积“看不懂”,《李尔王》甚至引发了舆论“崩盘”,各处的海报上被涂鸦了大大的“难看”,主办方不得不在微博上发声调解。

实际上,一些人借着看戏每年在这里相会,一些人为了自己的梦想竞演从而获得更多的机会……当一个小镇因为戏剧让时间和空间交汇时,这个地理位置本身也闪闪发光。在对乌镇品牌进行挖掘时,茅盾、木心出生的小镇本身有文化底蕴,而戏剧是文化的高光处。

在乌镇的旅游开发上,除了世人展示乌镇特有的民居水阁、老宅深巷、船拳皮影和民间作坊以外,还挖掘了民间传统文化,把许多鲜为人知的民间节俗、寿俗、礼俗、婚俗、衣俗等和丰富多彩的“蚕文化”推向游客。

重新翻建的乌镇西栅,既保留了水乡的特色,又在曲径通幽处有良好的住宿餐饮等设施,统一着装的服务人员也能提供优质服务。一个小细节是,在时常飘雨的水乡,带着伞出游实在不太方便,在乌镇,只要在会场、剧场等地借用了雨伞,直接在酒店归还就好。出行懒得走,也可以选择在水乡旁绕行的电瓶车……这样的软硬件搭配使得乌镇模式走出了本地,北京的古北水镇便是北方的“复制品”。

乌镇近年来的另一张名片是世界互联网大会。每年十一月,在高大上的会议中心中白天开完会,晚上在西栅参加饭局,已然是各位互联网大佬们的例行仪式。科技与艺术是人类心灵的双翼,在这个小镇之中,和水一样融合其中,成为特色小镇文化复兴的代表。

第三篇:以爱之名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著名的教育学家罗杰斯曾经提出著名的人本主义理念,其核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把重视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提升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在这里我想以爱之名,讲一讲自己关于教学中爱的理念。

爱像一团火,它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火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霾,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 而我们教师对学生的爱,既不同于家庭所给予的,也有别于社会所给予的爱。

对于我们来说,一视同仁地热爱每一个学生,是无条件的、全身心的、全方位的。我们教师的爱应该像金子一样,不管何时何地,无论对哪一类学生,均熠熠发光。不但要爱那些聪明活泼、勤奋好学、成绩优异的学生,而且要爱那些默默无闻的、智力低下的学生;要爱那些出身于一般家庭(特别是家境贫寒)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品学均不良的学生,更要倾注爱心,用爱心去感动他们,让他们树立起生活和学习的信心,使他们从实际感受中感觉我们教师的诚意,把我们教师当作知心人,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教育,从而扯起理想的风帆,和同学们一道前进。

在我自己不长的教学时间里,自己也从刚开始的手足无措和无可奈何,渐渐成长,渐渐熟悉情况,渐渐熟练应对,更重要的是,渐渐学会了如何对学生爱。

以爱之名,要关心爱护学生。学生的心一般都比较敏感,渴望得到老师的赞同渴望得到老师关注和爱护。而我认为真正的爱不仅仅是不体罚不批评不挖苦不讽刺,也不仅仅是嘘寒问暖和一些物质帮助,更不仅仅是只关注学习状况和分数高低,还有精神上的关爱,品行上的纠正,心理上的教育。记得班里有个同学基础比较差,有短时间内我一直帮他开小灶,补习功课,后来成绩慢慢变好,可是他考试最好的那次,我却先批评了他,因为我从他家长那里了解到他经常问家人要钱去买贴画,记得我说完这个问题之后,他说了让我记忆深刻的话,他说:“老师,我知道你是真的对我好,我会改的。”他离开之前我拿出了他的卷子,对他说考试考的不错。他离开之前说的那句谢谢老师应该是我听过最发自内心的一句了。后来这个学生成绩也一直不错,家人反映也没有再经常问家人要钱了。成绩、生活和精神上的都关心才是真正地关爱。

以爱之名,要理解宽容学生。刚开始教学的时候,自己常常会对学生的表现生气不已,生气他们不听话,生气他们不好好听讲,生气他们一个生词讲了多遍却依然有人没有记住、、、自己在生气和抱怨之后,自己也开始反思,学生听不懂是否是自己的授课方式不正确?又或是自己太过心急,让学生一下子接受太多反而使得其反?面对调皮的不服管教的学生,自己也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我的要求是不是太苛刻了?我的语言是不是太刻薄了?我的脾气是不是太急躁了?我的行为是不是太粗暴了?是不是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应该让对方觉得自己有被人认可的价值,而不是一味的去批评?我“恨铁不成钢”,我“爱之深”,但表现出来的却往往是“责之切”。这是否刚好是一种反效果?

在这样的一点一滴中,我学会了用爱去包容,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孩子出现的错误;用爱去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爱去关爱学生,同时也让他们接受我的关心和爱,接受我的指引和教育。

以爱之名,要尊重信任学生。我始终认为,尊重就是最好的爱,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对于别人。可能有人会说小学生才刚开始上学,什么都不懂,尊重谈何说起?我想说,一个懂得爱学生的教师,他一定懂得不仅仅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更要尊重学生小小的的兴趣,哪怕是很幼稚的想法,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小心的去保护学生刚刚萌发的尊严感。人海茫茫,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独特的形象出现在老师面前,没有个性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以人为本的今天,我们有责任了解学生刚刚显露的个性,尊重学生刚刚萌发的

兴趣,并在一定条件下去发展学生的兴趣和个性。

以爱之名,我们终会收获累累秋实

以爱之名,我们终会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爱的回馈。以爱之名,我们为孩子的梦想和未来,保驾护航。

在这里以一首自己送给孩子们的小诗作为我演讲的结束。

奔跑吧,可爱的孩子,不要回望

我们的脚步,也许会沉重

开始吧,追梦的孩子,不要迷惘

我们的心灵,也许会失落

但是,

你听,

我们前进的路旁

每走一步,都会闻到知识的花香

你看,我们遥望的远方

每近一步,都会闪耀智慧的星光

那些开放的花朵

如童年里的渴望,每一朵都如同甘饴

那些闪烁的星星

像记忆中的玩具,每一个都好似奇迹

可爱的孩子,背起你们的行囊

迎着黎明的曙光,擦干泪痕

追梦的孩子,扬起你们的翅膀

向着未来的方向,努力飞翔

请你们相信

你们的身边,我们的爱,

一直都在,为你们护航

第四篇:《以爱之名》

以爱之名

——听《梁祝》有感

佛山市南海区九江嘉华学校六年二班唐建芳指导老师:何春晓

此爱绵绵无绝期

——题记

近来,听了一首名为《梁祝》的曲子,觉得非常好听。其音,其美,有道是绵绵悱恻,感人至深。

这首曲子的背后也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据说,从前有一个名为祝英台的女子,因为非常喜爱读书,为了读书学习,便女扮男装到学院就读,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梁山伯,两人便成了至交。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同窗三年,两人将要完成学业,各奔前程,祝英台非常舍不得梁山伯,便撒谎称家中有妹,且待嫁中,让山伯来家中提亲,而事实却是英台家中无妹,此妹正是英台自己。当山伯来家中提亲时,方知英台为女子,可英台已被许配给马文才,山伯求亲不成,抑郁求度而亡。英台出嫁时路过了山伯坟前,突然狂风大起,送亲的人觉得不祥,便落荒而逃了。英台下轿后到山伯坟前祭拜,忽然雷电大作,劈开了坟墓,英台嘴里念叨着“生不能同衾,死同穴!”便不顾一切地跳入了坟中,天渐转晴,两只蝴蝶从坟头上飞起,有人说,这是山伯和英台灵魂所化的。

故事很委婉动人,使人感动落泪。

故事中,山伯的痴情,英台的殉葬,刺痛了我们的眼睛,可是有一点,让我百思不得其解,英台为何如此轻易便寻了短见呢?为了心中所爱,就可以轻贱生命吗?伴侣的离开固然让人伤心难过,但以死来证明爱,是不是过于偏激呢? 如果,我能与英台见面的话,我一定要问她:“你作为最爱山伯的人,如果你也离开了这个世界,又还会有谁比你更能证明他曾经的存在,谁能让山伯生活在美好的回忆里呢?为爱殉情,成全的到底是自己的爱,还是制造了更多的遗憾呢?你不顾一切地奔向坟墓时,你是否想过你的家人?他们该有多心痛啊!失去至爱的感受,你不是最有体会的吗?为什么却不能设身处地地为家人考虑呢?”

所谓“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的确让人欣慰,可是“月有阴晴圆缺”,总难得到完美的结局的,在当今的社会总有许多为爱痴狂的人,以“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作为自己爱的信条,以爱之名为死者而亡,不为生者而活,制造了更多的遗憾。

拿起遥控器,按下播放键,梁祝的音乐再度响起,我没再泪流满面,只是在心中暗叹:英台真的很傻,活着的人才有可能谈情说爱,活下去才能怀念所爱,让爱在心中绵绵无绝期!

点评:这篇作文的题记简洁明了,体现了作文的灵魂。以一曲梁祝引人走进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里,作者一反世人歌颂梁祝感人爱情的主题,另辟新径,批判为爱轻生的负面影响,主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具有人文关怀性,文中语句通畅,多处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反思。

第五篇:飞翔,以梦想之名

记烟台“激光皇后”——杜杰

谁还记得千与千寻?记得那个鹿一般轻巧灵敏、小小身体却蕴含无穷力量的女孩?记得

那个似乎在一夜之间长大,可以独自承担责任默默前行的女孩?她说:一件事情,只要心甘情愿,总能变得简单。

十年前,这句话被一个女人铭记于心,那时的她稚气尚未褪尽,却已将一个发光的梦想

揣了很多年。她就是杜杰,抛开“激光皇后”和“华美掌门人”光环,她也只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一个男人的妻子,一个知性温婉、喜欢旅游、美食、懂生活爱情调的成熟女人。 杜杰出生在70年代的鸭绿江畔,那里四面青山环抱,江河围绕。酷寒凛冽的大东北造

就她坚强的性格,而灵山秀水却赋予了她柔软感性的内心。她二十岁前的喜怒哀乐,都留在那里,留在漫山绽放的金达兰和缄默的青春暗涌里。努力读书、努力成长,彼时瘦弱内向的她,很少主动跟人交流。在缺乏娱乐的年代,她唯一的爱好是看书,除了普通课外书,更喜爱那些刻画红色战争的小人书、历史故事绘本、描写古代神话的连环画,画中人形态惟妙惟肖,尤其是女人形象,或英气或柔美,她开始用白纸覆盖在书上临摹,渐渐熟练之后,便喜欢在模仿时加入自己喜欢的元素,树叶形状的耳环、带流苏的发钗、想象的领口式样„„这些美图加创意让她爱不释手,而画美人图成了她学生时期一份甜蜜的课外作业。 八十年代《红衣少女》传遍大江南北,年轻女孩中掀起“安然”风,杜杰的人生梦想也

就是在那时初露端倪,她迷恋上这个有独立性格善于思考又有勇气的红衣少女,电影不同于黑白连环画的素淡,绚丽的色彩感让她对美的概念性和期望值更深刻。八十年代的流行风气感染到大部分年轻人,蝙蝠衫、喇叭裤、质量不算好的口红、式样算不得精致的连衣裙„„但在那时,这些东西已经足以让一个女孩认为自己美丽至极了,杜杰的爱漂亮让她渐渐对自己较普通的容貌不满意起来。

高中最后一年,家里人问她日后的理想是什么?她考虑很久,画画?化妆?服装设计?

貌似都跟心底的漂亮女人有关,她想做跟美丽女人有关的事,这就是她的梦想。填志愿时,她报了当时还很冷门的医疗美容专业,而后在大学里为自己赢得许多张漂亮的成绩单,并遇见生命中要一起走到地老天荒的那个人。他让她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坚强、勇气、灵敏、勤奋„„他也让她明白,从庄子那个著名的梦境开始,梦想就被插上翅膀,可以高飞可以展望也可以实现。那一年,她看了《千与千寻》,记住一句话:一件事情,只要心甘情愿,总能变得简单。之后,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辞职,一起创业,一起打拼,一起担负人生成败的点点滴滴,她内心潜藏的温暖和信念,是支撑她强大人生源源不断的动力。她像千寻一样找到自己,和最亲密的人并肩,建立了华美医疗美容医院。而第一份美丽

礼物,是送给她自己的,先后做了美眼综合术、面部注射、隆胸、黑脸娃娃、腿部溶脂等系列医疗美容,她并非是盲目勇敢,而是对自己和伙伴掌握的高科技美容的无比信任,科技渗透并开启人类世界的任何一个领域巅峰,同样具备改变人类命运的力量。她的梦想已经实现,她想要自己美丽,想要做美丽的事,像一只天鹅教另一只天鹅如何梳理羽毛爱护自己一样,认真的告知你:“女人的美丽,是一种权利”。

女人无论在哪个年龄段,内心都潜藏着永远的“公主梦”和“童话情结”,永远年轻、

永远美丽、永远被人呵护在手心、永远有亲爱的家人相伴。可是圆梦只能靠女人自己,感慨容颜不复?观望不老传说?不,一辈子太短,时光又太强大,何妨多爱自己一点?

上一篇:循环时间范文下一篇:孝心永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