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那个微笑

2022-08-28

第一篇:我记忆中的那个微笑

我记忆中的那个葡萄架哟

我的童年,是在爷爷、奶奶身边度过的,而我对他们的怀念之情也是从那儿萌发出的„„

当时具体的事情我已记不清了,只记得那时五岁的我在每年夏天到来的时候,都会捧着一大篮葡萄与小伙伴们分着吃„„

在那儿,只有爷爷、奶奶种葡萄,而且种出的葡萄汁水多,口感甜蜜无比。听爸爸说,在他有记忆时,就已经有那葡萄架了。据说,它是奶奶以前买来,种着玩的,谁知这一种,便有了如此悠久的“历史”。

那时的我不知道葡萄为什么会长出来,只知道每年在我家附近的小池塘开出荷花时,那些颗颗饱满,粒粒晶莹的葡萄便陆陆续续地呈现在了我的眼前。当葡萄架上结着大小各异,颜色鲜艳的葡萄时,不免令人垂涎三尺,许多小伙伴们都到我家“偷”葡萄吃。当我发现时,很是生气。爷爷则对我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好东西是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况且那么多,我们也吃不掉啊!”在那时,爷爷便把一棵叫做“分享”的种子深深地埋在了我心灵的土壤里。

不过,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每天吃好晚饭后,我就爱坐在葡萄架下,望着星空璀璨的夜空,看那一望无际的银河、调皮可爱的星星遐想万千,听奶奶给我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在奶奶有节奏的摇扇动作和富有想象力的故事中慢慢进入了梦乡„„

现在,我虽然同爸爸妈妈生活在大都市里,各方面条件也好了许多,好吃的东西也瞧过、尝过,但是,我还是时常想念爷爷、奶奶亲手摘给我的那串美味的葡萄、想念那美妙,寂静的夜空、想念奶奶无微不至的关爱、想念小伙伴们亲昵玩耍的时光......

让随身而过的微风哟!捎去我那深切的思念,以慰籍我的思乡之情。

倪淑雯

第二篇:贵港市中考满分作文-记忆中的微笑

记忆中的微笑

记忆中的微笑

当风吹过,海拂去,

一切都已褪了色。

惟有我们的友情永不变——

永不破灭。

——题记

这一天是我上中学报到的日子。早上从美美的睡梦中醒来,没想到已经是六点半了,要求是七点到校耶!!!该死的破表,我跟你没完!可是,大概,也许,或者,是我忘记打开开关了(晕!本来就是嘛)。

匆忙吃了几口早饭,就一路狂奔到了学校。 (唉!如果天天这样,减肥就不成问题了!——老妈)

很匆忙赶到了学校,看到了自己被分到的班级,是二班。不过这个班并没有太多小学的同学。这样也好,新起点,新开始。

来到新的班级,很不淑女的冲了进去,把他们都吓了一跳。班主任是一个很年轻很漂亮的老师。她用很甜美的嗓音问我:“同学,你是这个班的吗?”

“哦,应该是吧!”

“那你叫什么名字?”

“孟可舒。”

“你是孟可舒?此次入学考试的第一名?”这位老班很惊讶的叫起来。

真不知道这位美女老班是怎么了,不会是见到第一名就 这么激动吧!哦,可能是原本以为我是个淑女,现在太失望了吧!(臭美中„„)

“孟可舒,你去和林枫同桌吧!”老师很轻松的说,好像那个林枫是他最放心的学生似的,那个林枫也真厉害,这么快就拍上马屁了。

顺着老师漂亮的手指看去,林枫——“啊,长的好帅!”我大叫。(真是个花痴。——全班同学及老班)

再看那个林枫,脸颊红红的,每想到还是一个纯情男生,少见,少见。叫你巴结老师,既然要和我同桌,就得先给你一个下马威,不然以后还了得!!

“哎!你是哪里的臭毛孩,说我长的帅,你够格嘛!”只见一个比刚才那个男生长的还要帅一点的一个大帅哥站了起来,还外加了一个酷动作。臭美!!!!

老班这时指着那个站起来的男生,对我说:“可舒,你到林枫那里去。快点!”

啊?他才是林枫!啊,不好意思,刚才认错人了。(晕)

第三篇:我记忆中的老师

从学校毕业已经多年,记忆中常常回到令我魂牵梦扰的校园,想念起我的那些与众不同的老师。

第一位老师姓吴,是我高中时的数学老师。吴老师至今令我印象深刻,是因为他讲课独特的风格。吴老师上课从来不看课本和参考书,甚至有时连课本也不拿,似乎所有的例题都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子里。每到他上数学课,总看到他像叼烟卷一样拿出一支粉笔,开始上课,甚是潇洒。课堂上,例题信手拈来,而且极具代表性,似乎所有学过的概念定义都能用到,着实考验我们的基本功。吴老师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所有有代表性的例题都要用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方法来解,而且每讲解一种方法都要让学生再次到讲台上用自己的话复述,使我们不得不用上全部的精力去学习,以免被点到名时丢人。记得一次测试,卷纸上有一道特别难的习题,所有的同学都无一答出,而吴老师却用了不下三种的方法解答,每一种方法都用了几乎一个黑板来解释说明,每每如此还不忘说上一句:“不管是做题还真是做事都不要一条胡洞走到黑,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让我佩服不已。虽然,习题记不清楚是什么,但老师那种严谨治学的态度让我终生受益。

第二位老师是我高中时的历史老师,只是他的名字已经记不起来了,只知道姓秦。秦老师据说毕业于某知名大学的历史系,讲起课来是滔滔不绝,似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都已然烂熟于心,尤其是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在他的课堂上完全不觉得陌生难以记忆,记得他常说:“学习历史你们不仅要学会把书读厚,掌握历史事件的细枝末节;还要学会把出读薄,理出纷乱繁杂历史事件中的头绪。”

秦老师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他教会了我们不要用眼睛去看历史,要用心去读历史,客观地发现历史真相,对待曾经发生过的事件要有自己的看法,在他的课上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这个事件你怎么看。”记得,无数次在夜自习停电后,他点着蜡烛与我们讲述一些我们不知道地历史事件,帮我们分析,开启我们心中的明灯。

第三位老师是我读师范学校的现代文学史杜老师。杜老师毕业于信阳师范学院,她是位巾帼不让须眉的老师她的课可以让人感觉到冲出文字本身和教材内容的力量,深深喜欢的是她迥异于多数人的思维和审视问题的角度,她思想深刻、语言犀利,常常讲到义愤处拍案而起。不仅如此,杜老师常常将一些我们闻所未闻的事件讲于我们听,她和秦老师一样教导我们要用心去发现你身旁哪些司空见惯的事情,在杜老师的课上我们认识了不一样的鲁迅、不一样的丁玲。

第四位老师也是我读师范学校是结识的老师,她姓赵,毕业于北京大学,是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的学生,据说,她现在已经到外地去任教了。赵老师是一位学识渊博、温柔的老师。她的课也是不拿教材,却将要传授的知识娓娓道来,在她的教导之下我们穿越时空和一切人类优秀的文化亲密接触,王维、李白、李商隐等等的诗人不再是一篇篇晦涩难懂的文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的文章也从平铺直叙变成一个个音符,在她的影响下我喜欢上了古代汉语,喜欢上了看似没有生命的古代文字、语法,喜欢上了音律。。。。。吴老师、秦老师、杜老师、赵老师。。。。。正是这一位位严谨治学而又以智慧启迪启蒙学生的师者,让我学会了如何身教,如何言教,如何在这三尺讲台上注塑一个又一个幼小的灵魂。

身为人师,我永远在路上,而他们永远在我前行的路上指引着我。

第四篇:我记忆中的春节

春节是中国人特有的传统节日,象征着新春的开始,代表着团圆,是中国人最重视、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我记得小时候,一到过年,大人小孩都露出幸福的笑容,春节味很浓。但随着岁月的消逝,春节味道似乎越来越淡了。

记得小时候,只要快过年了,家里大人们就开始忙活了。甚至从腊八开始,只要吃过腊八粥,大人们就要为过年做准备了。淘麦子,打面(即把麦子磨成面粉)为蒸馒头做准备。买菜如:大葱、萝卜、白菜、粉条、等等。最主要的是每家都要买上几十斤的猪肉,因为平常人们是不舍得吃肉的,所以过年了要过过肉瘾。总之,不管在忙什么大人们就是没停过,而且每次逢集必去。每次去必要买东西,称之为“办年货”。 差不多腊月二十以后,人们就开始蒸馒头、炸丸子等为过年准备了。小时候,邻居之间都会互相帮忙,也有几家和在一起蒸馒头、炸东西的。因为每家都要蒸好多馒头、炸好几样吃食,所以邻里之间帮来帮去直到腊月二十九才能忙完。我最喜欢家里蒸馒头的时候了。奶奶、婶婶及邻居在我家要忙碌一整天。早上她们要和面,以保证面能发酵。看着好几盆的面团由小变大、由瘦变肥,真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喜悦。中午她们还要再翻动一下面,以利于发酵。午饭过后她们就要开始做馒头了。她们有人分面团、有人整形、有人包馅„„忙的不亦乐乎。而我们小孩子就在旁边捣乱,争着要面团,有时还会挨训的。看着一个个饱满的包子被整齐的放在篦子上、一个个圆圆的馒头像一排排士兵笔直的站立在案板上。还有枣馍、口袋馍、油灯馍、大馍„„不过我最喜欢的是油灯馍,蒸熟后,在里面倒入一些香油,用一根棉线,用火就可以点着了,就像油灯一样闪着耀眼的红光。等香油熬完灯灭了,就可以吃香喷喷的油灯馍了。我们小孩子会比谁的“油灯”亮的最久,谁的最香、最好吃。那是我们过年常玩的游戏,也是蒸馒头时我们最期待出锅的馍。妇女们忙着做各种馍,男人们要一直待在厨房烧锅,蒸熟一笼笼的馒头。小孩们则各人手拿一个馍,一边玩耍一边吃。我记得那时我们打赌看谁吃得最多,结果我吃了六个包子加馒头、堂弟竟然吃了七个,小妹也吃了五个,邻居家的小男孩也吃了七个。我们是从中午吃到晚上且一边玩一边吃所以才能吃那么多的。直到晚上各种馒头才算蒸完。大人们也都累了一整天。

接下来就是炸各种东西了,有:馓子、丸子、油果子、油条、麻叶„„这也要几家人的帮忙,也要忙活一整天。我们小孩子只可以吃,是不准待在厨房的。因为大人们怕小孩子乱说话,如说“少了”,大人就认为说“油”了很多,认为是不吉利的。诸如此类的话是最忌讳的。所以最好的法子是不让小孩子待在厨房。

贴春联也是很受人们重视的。那时候还没有卖印刷的春联的,所以每家每户贴的多是自家手写的,也有找写字好的代替的。那时我家的春联都是爸爸写。尽管我爸只上过小学,但他写的字还是很好看的。大概是怕字太难看贴出去被人笑话,才刻意练习的吧。我当时看爸爸写,就想我也要好好练字,等我大了我就可以写春联了。可以让来拜年的人都看看我的“好字”,那时我会听到父母说那时谁谁写的,然后邻居们夸奖一番,而我躲在一边偷偷的乐。一般,都是二十九写春联,年三十早上贴春联。吃过午饭是不允许再贴的,因为只有家里有人去世了才在下午贴一种纯色的纸,有紫色的、白色的、绿色的等。好像每年贴的不一样,要贴满三年,即亲人去世后三年,才能换上大红的春联,这个我不太懂。

年初一,人们会起得很早。小孩子也是兴奋的睡不着,外面还是一片漆黑呢,小孩就到处跑着拜年了。拜年,那可是真真实实的磕头。有的大人会逗小孩子说:磕得不响不算。于是童真的孩子们牟足了劲磕一个响响的头,大人这时又会心疼了。慌忙拉起孩子往他们兜里装瓜子、花生糖果等好吃的,最主要的是压岁钱。孩子们会一家家的拜年,摸着渐渐鼓起来的口袋,数着兜里渐渐加厚的钱,甭提多高兴了。

而现如今呢?春节味变得越来越淡了,有时都过完年了还感觉年还没过呢。馒头不蒸了、馓子不炸了、春联不写了„„若要问这怎么过年呢,一个字“卖”。钱多了,人懒了。年初一,也不起早了,拜年也不磕头了,问为什么会这样呢,说那已经out了。春节味淡了,人情味也渐渐淡了。

我还是喜欢小时候的春节,忙碌的春节,充满节日味道的春节。我记忆中的春节还是那么美、那么吸引我。

第五篇:那些我记忆中的纳粹

斯世似空蝉,人间有变迁。樱花开复谢,顷刻散如烟。

多年了,我一直固执的喜欢德国。具体表现为:看世界杯欧洲杯,一定支持德国队;看赛车,支持德国选手;买电器手机,尽量买西门子的。对此不可理喻的种种家人早已熟视无睹,听之任之见怪不怪。于我,这种喜欢已经变成了一种深入骨髓的习惯。虽然我那还有冲动和热诚的年纪,已经随上一个世纪一同远去。

一 记忆

很多年前,我还没有上中学,偶然无意和发小在当时的中央2套看了一部老电影《坦克大决战》。电视台播出此等老片当然是为了反法西斯教育,我们两个却深深的被电影中的那位德国上校马丁海瑟勒吸引,由此产生记忆的,不光是作为该电影插曲的那首《德国装甲兵之歌》,还有此后将近10年对于德国一切的狂热喜爱。

那个时代,没有互联网,没有百度图库,没有酷六优酷。我们疯狂的买着每一期的《世界军事》,追着CCTV1的每一期《军事天地》,收集着种种虎式坦克的车模。只为了一件事,喜欢我们喜欢的。没有人在宿命里安排,只是我们的记忆中不知道不觉记取了那些历史烟尘中的面容。

二 名将

他是军事天才,为胜利而生。

说这句话的人是安东尼斯库,而这句话中的“他”,是指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与隆美尔和古德里安被后人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三大名将。他,也是我的偶像。

曼帅出身军事名门,学成于柏林军事学院,战略、战役、战术,进攻、防御,野战、攻坚,步兵、炮兵、装甲兵无所不通无所不晓。他的名字永远与战史上最成功的战例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曼施坦因计划"。这是速胜法国的基础。第三帝国由此走上巅峰。成为野战部队主官后,他所策划的每一次战役几乎都是杰作,总是令对手惊惶失措,胆战心惊。战役组织方面,仅仅克里米亚战役,就足以使任何一个军事家扬名千古,而这并非他的全部。哈尔科夫反击战,将一场大败后的撤退转换为大胜,使德国的失败延迟了两年;基辅战役苏军获胜,斯大林刚刚发表胜利在望宣言,就又被回敬了一个日托米尔反击,巴尔克和曼陀菲尔大胜的背后就是他的身影。如他少年时所愿,他与他所崇拜的沙恩霍斯特、克 劳塞 维 茨、格奈森瑙、毛奇、史里芬一样,成为德国总参谋部精英、传奇和不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读《失去的胜利》,无数次惊叹于曼帅的才华。曼帅聪明天纵,敏锐而深刻,“一生杀一人是凶手,一天杀十万人是英雄,这是永恒的法则”,没有人比他更明白,也没有人比他对战争的认识深邃。曼帅察察为明,治军严格。即使在克里米亚大

战之际,奸淫平民妇女者格杀勿论,为肃军纪甚至临阵痛斩大将;但曼帅并非全然铁石心肠,极富人情味,身边副官、驾驶员、及参谋战死,多有为之泪下;曼帅不幸,妻弟、长子、舅舅先后战死,却依然秉持骑士风度,拒不执行“政治委员命令”,那枚橡叶双剑骑士十字勋章,于他实至名归。

德国战败,那些从没有在战场上战胜过他的英国人美国人将他送上所谓战犯法庭。面对这煞有介事的审判,曼帅只是淡淡一句:“任何高级军事指挥官经年累月都在希望他的部下为胜利而捐躯,那么当然也不会用他自己的手来造成失败。”然后缄默。或许在曼帅去职当日,南格尔中尉从曼施坦因的专机上拆卸下他辉煌的象征---克里米亚之盾的时候,这一天于他本人,于德国,都已成定局。

我如朝露降人间,和风樱花随春谢。五十九年一朝梦,一期荣华一杯酒。

三 青年

Verloren ist nur, wer sich selbst aufgibt。

只有那些放弃自己的人才会失去信心。

原本应该是传奇中的传奇,可惜金钻石橡叶双剑十字勋章只颁发了空前绝后的一枚。因为胜利永远没有到来。受勋者是纳粹德国空军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王牌飞行员汉斯·鲁德尔,他的战绩包括摧毁了足以组成5个苏联坦克军的519辆坦克,还有150个炮兵阵地,近1000辆其他车辆,70艘舰艇,2架La-3战斗机,1架IL-2强击机,击沉了苏联战列舰“马拉”号,击伤了“红色十月”战列舰,还击沉了另外2艘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同时他还被击落过32次,拥有2530架次的战斗出动记录。而许多战绩是在他失去了一条腿,装着假肢回到蓝天上继续完成的。还有那支空战史上空前绝后的第52战斗机联队。在这个堪称所有时代的传奇之中,闪耀着的那些璨灿的星辰。在世界空战王牌的前十名中,这支联队拥有五席。埃里希·哈特曼,被苏联人称为“南方黑色魔鬼”,机徽为黑色郁金香。从1942年11月至1945年5月止,化为灰烬的352架敌机成为后世几乎永远也无法逾越的高峰;联队指挥官,二号王牌格尔哈德·巴克霍恩,战果301架,在超过1100次出击记录中,有9次被敌机击落,死里逃生后一次次重新回到战场。冷漠高傲的三号王牌G.拉尔,战果275架,曾经受重伤脊椎骨断成三截、下身暂时瘫痪的他,以超人般的毅力和斗志,重返蓝天。德国空军不仅仅有戈林,同样有他们。

年轻的海狼之首贡特·普里恩,德军潜艇最优秀的指挥官之一,到他短暂的生命结束,共击沉船只31艘共计193808吨,击伤船只8艘共63282吨。他长途奔袭,在重兵把守的英国著名的海军基地斯卡帕湾,一举击沉英国战舰“皇家橡树号”,平安归来。这次战斗经历成为二战史中最精彩的海战片段,邓尼茨曾想将其调入训练部门,但普里恩决定留在他的艇上。最后,他与他的水兵一起沉没在冰冷的大西洋底。

在那个时代,无数的德国青年,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以铺就坦途,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以献祭理想。短暂的生命中,青春的光华,让后人不敢正视。

告诉元首我已经尽力,告诉父亲我依然爱他。

直到最后。

四 信仰

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也许,时光会冲淡记忆, 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超越意识形态,成为感动你我的那些东西。

我最初相信信仰可以超越民族和国家,是来自这样一支部队的故事。1944年的切尔卡瑟。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党卫军维京装甲师的故事。

在1944年1月28日,以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为首的苏军优势精锐完成了对突出部德军的合围,史称“切尔卡瑟钢铁口袋”。德军两个军近6万人被困,其中唯一的装甲师是维京师。自2月10日至2月15日,十余万德军与更多的苏军殊死血战。包围圈内外的德军仅距离不到10千米,但是这最后几千米的路程,对外围业已精疲力尽的救援部队而言,是无论如何也走不完的。曼施坦因无奈地电告被围部队:救援部队力量以耗尽,你部只能自行突围。

苏军派来使者劝降,被围德军最高指挥官党卫军上将施特默尔曼,尽可能找来好酒好菜招待了使者后礼送出营,并约定战场上再见。2月16日,暴风雪夜。被困德军丢弃了所有辎重,含泪放弃了两千余名重伤员,布置好突围步骤后,施特默尔曼平静地对部属说:“我将与后卫部队在一起,兄弟们,包围圈外见。”五万五千名德军以骄傲的维京师为尖刀捅开了缺口,但很快就被苏军发现,暴风雪中,腥风血雨,尸横遍野。被围德军在2月17日中午冲到格尼洛伊提基河边,友军就在彼岸——但是,没有桥,也没有船。在放弃了所有重装备后,德军自发组织起来,维持秩序,三万五千人在浅水区成功渡河。尽管后卫部队殊死抵抗,但强大的苏军仍然切断了缺口,没来得及渡河的还有两万多德军没有任何重武器,又累又饿,在冰凉的荒野中经过残酷的白刃、肉搏后全部战死。战后打扫战场时,在战况最激烈的239.0高地上发现了施特默尔曼上将的尸体,手里紧紧握着一枝步枪。他的身旁,横七竖八地躺着维京师的后卫营。他们以尽数战死的代价,换来了大量同胞的生还。

维京装甲师是党卫军38个师里最奇特的一支部队,也是公认的王牌师,在东线的四年血战中,维京师成为最令苏军胆寒的对手之一。苏军战报三次宣称将维京师全歼,然而三次都成为笑谈。该师官兵总共获得55枚骑士铁十字勋章,仅次于帝国师的69枚。这些维京后裔以其凌厉的攻势和强悍的生存力让他国同行无不汗颜。

这是一支由挪威、瑞典、丹麦等地维京人后裔志愿参加的外籍兵团。平均年龄26岁。都是满怀构建美好新秩序理想的青年人。

而他们都不是德国人。

所以我永远无法对贝克施道芬堡舒和兄妹之类的人产生一点点敬意。虽然我知道,在别的意义层面上,他们或许是英雄。

五 黄昏

我一向不喜欢甚至仇视美国文化,本着一种莫名其妙的中国文化优越感,或者说夜郎自大,对美国的文艺作品一贯嗤之以鼻。然而看到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

亡》中的最后那句:“只有第三帝国成了历史陈迹”时,我心中的感慨无以言表。我承认,这是一本好书。

这最后一章的标题是--众神的末日。

正如《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那个章节,众神的末日。

1945年4月21日,在杜塞尔多夫城外的树林里。原第9装甲师师长,第9军团司令,中央集团军司令,西线德军司令,陆军元帅莫德尔,面对剩下的几个幕僚,说出了他一生中最后的话--“先生们,我从来没有现在这样失望过,因为我只效忠于德国。几分钟后,随着一声清脆的枪响,他选择了德国陆军元帅在兵败后的传统道路。

我想,他的遗言也代表了德国国防军中一代人在那时的心情。

这是那整整一代精华的悲剧。

“为了人民,为了大众,为了德意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元首”、“国王征服的,亲王建成的,元帅保卫的,士兵拯救和统一”。他们何尝不是在一个个伟大的口号下去战斗,去尽责,去效死?曾经的辉煌和信念随风飘逝,留下劫灰化蝶漫天飘舞,时间在那一刻凝固,在国破的颠沛离乱中散佚。如果所有的牺牲都如后世的定论那样毫无意义,如果所有的荣誉、忠诚、勇敢换来的是后世的鄙夷和唾弃,这样坚定的勇敢和自我牺牲,为什么要这样真实的存在于历史之中,以至于我每阅读一次,我就不忍一次。

六 现实

“我想看看勃兰登堡凯旋门。”当年一起看电影的发小比我坚定的多。二十年过去了,这个愿望顽固的支持着他考上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德语专业,毕业后进了一家德资公司,到德国工作,娶了一个德国MM,后来有了一个混血女儿。今年刚回来一次,前些天见面的时候告诉我:东德不是人呆的,很穷,特别是柏林,阿拉伯人很多,14%的失业率;现在的德国发达的地方其实是和美国差不多,已经是美国的文化了,德国已经不是原来的德国了。至于德国的元帅们要么是都不知道,要么提都不敢提,德国人一提到那几个字都非常害怕。

我默然无语。

人民是无情的,忘记了历史的功臣。

德国的死敌丘吉尔这句话,不但对他自己有效,对他的敌人一样有效,对所有的人都有效。

“大众是任人愚弄的,毫无判断力的,毫无远见的,而这些缺点,都是源于他们的极端自私。” 一切早不幸而言中。人民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任他是谁,只要给他利益,他就会选择谁。何道义诉求都无法动摇现实利益对所谓人民的诱惑。政治家要想让百姓对自己投票,就得鼓吹福利和减税,要想让百姓参战,就得把人民对利益的失落引向外国,任何政权操纵人民的情绪都是轻而易举的,除了少数理想主义者,其实任何意识形态对于所谓的人民都是不重要的。人民关心自己的福利更胜于民族,知识分子关心自己的抱负更胜于民族。至于谁为自己牺牲了,那都是历史课本的事,甚至还不配上历史课本取得那论述题的那可怜十分。

“如果我们为命运女神所抛弃,如果我们从此不能回到故乡,如果子弹结束了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在劫难逃,那至少我们忠实的坦克,会给我们一个金属的坟墓。”或许冥冥之中一切早已经注定,早已不幸而言中。前尘后世轮回中,谁在声音里徘徊,于这个现实的社会都已经毫无意义。

只是在寒冷的冬天悄悄醒过来的夜里,忍不住想起这些人和往昔。想到了这样一些人和过去的一些事。想到了自己曾经莫名其妙的感情和记忆。

他们是一个王朝的背影。

上一篇:卫计局国务院大督查下一篇:物流班组长岗位职责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