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如诗歌般短暂

2022-07-11

第一篇:青春如诗歌般短暂

宽容如阳光般灿烂

宽容,如阳光般灿烂。

宽容如阳光般灿烂,蔚蓝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的一时肆虐,才会出现风和日丽;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有浩瀚无垠。泰山不辞杯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

把对手看作朋友,这是更高境界的宽容。光武帝刘秀焚烧了前朝公文中辱骂甚至计划诛杀他的信件,不计前嫌,化敌为友,终成帝业。林肯对政敌素以宽容着称,当一些人不满时,林肯便对他们说:用宽容接纳他们,让他们成为我的朋友,不也正是消灭敌人的一种方法吗?

宽容使更多的人获得成功。饶恕你的敌人七十七个七次。宽容像阳光一般普照着,可有多少人学会欣赏这种美丽的阳光呢?学会宽容的人同时也掌握了一个做真正成功的人的成功要素之一。

宽容可以融化冰雪――人类心底的冰雪,因为宽容有着一种不可言语表达的温暖。宽容可以如彩虹般绚丽多彩装饰人们的心灵天空,它的色彩比彩虹更多,更美

唯有宽容,我们才能穿越心灵的隔膜达到一种心的契合。

唯有宽容,我们才能在对视之中读懂彼此。

宽容是如阳光般灿烂的。

没有宽容,人将变的危险,少一份无意的伤害,多一份善意的宽容,这个世界才会美丽。

第二篇:友情,如阳光般温暖

友谊,阳光般温暖

友情,如冬日里的一缕阳光,带给我们温暖;友情,如黑夜中的一丝光亮,让我们不再迷茫;友情,如白纸上的一抹色彩,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她,圆圆的脸,一双乌黑发亮却不大的眼睛如黑宝石一般嵌在脸上,扁扁的鼻头,一张樱桃小嘴能说会道却时常沉默,她还有一头清爽的短发总是散发着清香。她就是我的好朋友——董琪。

都说友谊似海深,而我和董嘉琪的友谊也是彼此互相关心、坚不可摧的。

那一天,她没来上学,我一天除了上课,就是向同学焦急地询问她的情况,但都是一无所获,我心中做了种种猜想,什么生病了,什么有事了,什么睡觉睡过头了„„幸运的是,经过一上午的等待她下午终于来了,而且已经没什么大碍了,我这才把悬着的心放下。

朋友就是这样,彼此关心照顾。 还有一次,她陪我一起去拿东西,因为着急跑得太快了,只听“咚”地一声,我重重地摔倒在地上。刺骨的疼痛蔓延全身,好像深入骨髓的痛,快被疼痛打倒的我强忍着泪水,只听她说:“很疼吧?走,我送你去医务室!“不要不要,我能行,”我强忍着疼痛站起来,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我们走吧。”

我和董嘉琪就是这样,快乐时,她和我一起欢笑一起歌唱;失落时,我们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取得成绩,我们为彼此高兴,送上祝福;伤心时我们互相安慰,擦干眼泪,继续前行„„

朋友,是与你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快乐,一起悲伤,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人。相信我,友谊,阳光般温暖。

第三篇:让梦想如夏花般灿烂

——周老师讲座后的一点心得

每个人都怀揣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每个怀揣着梦想的人还应该永葆青春。没有梦想的青春是淡然失色的,没有青春的梦想是毫无生机的。只有让青春与梦想一路相随,我们的生命才会如夏花般灿烂。当然我们不能止步于当前,向往美好的未来才是我们的毕生追求,也许我们不会考入MIT、杜克、berkeley,但那不是阻挡我们奋斗的借口

首先,青春不能没有梦想。如果说梦是期待,那梦想就是坚强,是你把虚无缥缈的坚持作为自己理想执着与勇气,是对自己青春负责的最高境界。也许,是二十岁的豪情壮志;也许,是青春期的迷茫与冲动;也许,只是一份平淡的渴望,渴望掌声,渴望成功。无数的“可能”,无数的“希望”,因为我们的青春岁月充满奇迹,我们大大小小的梦,在生命的每一个角落里都芬芳弥漫!回眸自己的成长总有梦想一路相随。

小时候,想出国,因为外国人每天早上吃面包,喝牛奶;长大一些想出国,因为外国有我的偶像拿破仑和他神奇般的故事;现在,我还想出国,因为外国,有我心奇的思想和文明。因为有这些梦想,我的青春才会选择,扬帆远航!

其次,梦想不能失去青春。梦想像一粒种子,种在“心”的土壤里,用青春来灌溉,纵使岁月在我们脸上增添了无数的痕迹,我们都可以拥有重塑梦想的激情和缔造激情的勇气,让梦想生机盎然。小时候我的梦想也是当一名科学家,为国家,也为人民。但,渐渐长大,有关“祖国”、“人民”的宏大名词已勾不起我的“食欲”,因为我的青春被消解了,梦想遭降格了。想到美好的前景,我不在心潮澎湃了,看到丑陋的现象,我不在拍案而起。我宽慰自己说,“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成熟啊!”然而,当我听说高中的一个同学放弃了读了两个月的一本大学,发誓考入清华建筑系时,我大吃一惊,这个和曾经的我拥有共同梦想的朋友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我们现在最大的资本就是年轻,趁着年轻,好好折腾折腾。”他的青春式的“冲动”让他的梦想旅程总是充满活力,而我,还倔强坚守着我所谓的成熟

直到有一天,我停下来思考,向青春讴歌,大声读着泰戈尔诗:让生命如夏花般灿烂!那时,我的梦想,断然不会在沉默中破灭。我是带着些许迷惘进入大学的,在对同学肆意逃课和挥霍青春的困顿中无奈的看玉兰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他们重复着别人重复过的歧路,而那别重复的人,早已到了垂暮之年;但,青春,我们正经历着,所以,我原以为他们没有梦想,但听他们说起梦想津津有味,谈起来头头是道,我知道,他们很多人都有梦想,只是他们追逐梦想的心已然老去。所以,他们不能用青春所特有的执着与冲动去追逐那被别人称之为野心的梦想。青春我们正经历着,梦想不该被沉默!青春是靠梦想保持的,梦想是靠青春实现的。没有梦想的青春是淡然失色的,没有青春的梦想也将毫无生机。而大学,是梦想起航的大港口,听啊,一声长笛,那时我们的船队要扬帆远航了,载着青春与梦想,一路相随吧!

第四篇:如雪花般,纯洁和鲜活

午夜十分,我认真翻看孤雪发在“潮流”论坛的一组诗歌,当我的目光同她那些诗歌接触的时候,我纤细的情感触角被孤雪的诗歌深深地吸引,第一次我在她的诗歌里长久地流连,她的许多诗歌我无法一一去做解读,索性任我的目光在诗歌里穿梭,最后停留在第一组诗歌《原野》里面。就借着这首《原野》谈一下个人读孤雪诗歌的点滴体会,和众诗友们一起分享。

《原野》是孤雪写给一位朋友的原野,语言充满了张力。从现实的描述写到内心的感受、从对生活的观察写到对现实存在的思考。

这是一首思想内涵丰富的诗歌,读她的时候,我们处处都能感觉到作者在字里行间跳动的、敏捷的思维。不仅如此,这首诗物象密集、语言跳动,能让我们在阅读中走向思考,从诗中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对早春三月的空洞描摹而是融入了个人的情怀,有很强的质感,这些都随着极具魅力的文字沁人心脾,语言后面的情感暗流——如沉在水底部分的冰山。诗人用一双冷静旁观的眼睛体察着周身的一切。

开篇她是这样写的“乌云终究会被太阳洗白/进入三月大地早早醒来/你再次将儿时的纸鸢涂上/明快鲜亮的色彩/穿过/政和人家的屋顶/放飞。”跟着诗者的思绪进入到早春三月,大地早早醒来,似乎有一层明快的色彩,淡淡地笼罩在她的诗歌里,用凝重、温婉、清新、浪漫,来概括她的诗歌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她的诗歌有一种成熟的美,她的诗性是浪漫的、语言是冷峻的。

我一直认为诗歌评论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写的,有的时候并不取决于个人知识能力,而是需要相关的“外部资料”,比如作者的生活背景、比如作者对作品的注解或作者在创作时的思想意识。我一般不给不熟悉的人写评论,对于孤雪我应该是了解的,一个很有灵气又稳重大气的女诗人,尤其是她的诗观“诗歌是飞出灵魂的蝴蝶”,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若论及诗人写诗和写评的感受,我的感想颇多,我是先写诗后写评的,所以我对写诗的人理解很深,特别对女诗人的理解更胜一筹,我知道诗人的特质是对于诗歌创作的深层意义,我想诗人写诗在某种程度上与学识大小关系不是很大,主要是来自内心的灵气,来自十分敏感的神经,来自一触即发的激情,来自内心的一分敏感;当然也来自于诗人内心深处或悲悯和喜悦的天然感应;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把握遵从于自我内心的感悟,这样的感悟深与浅,决定了诗人歌唱的内涵是否飘逸和深邃,是否能把读诗人的内心揪得很疼,又久久不愿意放下!阅读一首好的诗歌,就犹如(引用孤雪《原野》中的诗句)就是“漫坡白雪/一抹幽蓝/春意里悄然琼酿/溢满整个/心湖,”让你爱不释手,你会被那些绝美的诗句蛊惑着欲罢不能。写评是一件呕心沥血的事情,有时候也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这个就不细说了。

回到孤雪的诗歌里,她的诗歌以一种回肠荡气的魅力展示在我们的视野里,喜欢她的文字。看得出来这是一个睿智的女性。其实我和孤雪交往得并不多,当然也写不出太感人肺腑的细节,我对她的了解只能从她的诗歌里去找一些主观的感受,通过回帖和在论坛上的交流来了解对方。但是,通过读诗我感觉她的诗歌是那种清纯、热烈,娟秀柔美,不失真诚和炽烈,视觉独特,文字冷静,贴近现实,让诗的内容与意境有更多的内涵。

还是回到这首《原野》,诗歌以早春三月的精致主线,通过描摹的放飞的纸鸢、春天的梨花,春天的山水来抒发一种情怀,让许许多多的景物都融进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所以流露和表述都很能打动人心。

读深孤雪的文字,总能体会到女性的细腻和柔媚,同时也融进了男性的刚直和冷峻。在这首《原野》中,通过对自然的向往和现实的幻想,她和文字一起悠然静美,并在其中寻找一种心灵的融入。“谁说这个冬季病得太久/寒冷阻止不住春花盛开/沉睡的日子一场场梦魇/足以叫醒沉醉的山泉流水/山水相望/月影婆娑。”孤雪在文字中,时不时透露出她的心迹,那是她点点滴滴对人生感悟的心路历程。孤雪用她特有的文字描述她心情的点滴,或喜或悲,“走过一个冬季/很多植物学会了含蓄/包括我曾见过的那株含笑/连名字都含蓄得那么优雅。”“你看见头顶那弯月牙儿么/选择这样的夜晚安静/咀嚼一天天沉淀的日子”。很多优美的画面自然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读孤雪诗歌,常常有一种身处空濛的境界。要概括孤雪的作品风格,简单的几句是很难勾勒出来的,她的作品带着浓厚的浪漫情调且与现实精致地溶为一体,“一只鸟从头顶飞过/有意无意扔下一个喷响/天空便被震塌/倒在你的怀抱/而你/只需要轻轻一托/将那广袤的蓝/还给众生”,“早春的三月/瑰美的青春风采/正从一种隐秘中争相开放。”这些诗句衬托出她追求浪漫婉约的风格,读后感觉很惬意。

孤雪的诗歌细腻、灵动。像古代婉约词风一样,清雅,别致!看着,看着,仿佛走入了画镜,亦或梦境。“土地不会没有收获/宽广的原野拒绝不了锄头和双脚//早春的三月/瑰美的青春风采/正从一种隐秘中争相开放”。孤雪在诗歌这片“土地”上收获很多,女性的情感世界天生是丰富和纷纭的,女性对于世间万物的体察和感悟也相当的敏锐与纤细,能不能在众多的作品中采撷更具代表性的精品来解读孤雪的诗歌我没有把握,因为对其作品我阅读得不全面,要想全面展示一个诗人的全部,就一定要阅读她的全部诗作。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孤雪的写作是真性情的,是激情喷薄的,全然没有矫揉造作和无病呻吟。她的诗正如雪花一样纯洁、鲜活!一字一句,沁入心扉。祝愿孤雪在诗歌这片“土地”上收获多多。

第五篇:生如夏花般的歌唱

在痛苦中感受幸福

读《荆棘鸟》有感王旭

《荆棘鸟》是众多名著中我比较酷爱的作品之一。还记得当我还

是小学生的时候,偶然一次机会我看了一部外国电影。只记得电影中

女主人公很漂亮,男主人公很痴情。我对于他们之间完美而又充满艰

辛的爱情记忆犹新。

时光飞逝,转眼我成为了一名师范生。学校里有数不尽的文学典

籍,世界名著。每天我都徜徉在书的海洋里。可是我最钟爱的却是一

部叫做《荆棘鸟》的名著,没想到它就是孩提时我最喜欢的那部电影

的原著。

传说中有那么一种鸟,它毕生只歌唱一次,但歌声却比世界上任

何生物的歌声都悦耳。它一旦离巢去寻找荆棘树,就要找到才肯罢休。

它把自己钉在最尖最长的刺上,在蓁蓁树枝间婉转啼鸣。它超脱了垂

死的剧痛,整个世界都在屏息聆听。一次绝唱,竟以生命为代价!只

有忍受极大的痛苦,才能达到尽善的境界„„也许传说就是这样。

这是《荆棘鸟》书页的开端。当尚年幼对世界的认知还懵懵懂懂

的我,初次翻开这本厚厚的书的时候,就被荆棘鸟的传说所吸摄,从

此一发不可收拾,进入了荆棘鸟的世界。当然,当初那个懵懂的孩子

依旧是不能领会那字里行间透出的深沉的沧桑。无论是帕迪的含蓄温

雅,或是菲奥娜的冷漠脆弱;无论是暴烈渴望的弗兰克,或是骄横尖

酸的卡森夫人;无论是单纯执着的丹尼,或是古怪理智的朱丝婷。一

个个有血有肉、有棱有角的面容次第出现,我却无法真正地感觉到他们的爱恨纠缠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直至假期,我重新再次阅读这本著作,才对文中的真爱,真情,有了自己更全新的认识和体会,甚至有了那么一点点的迷恋和情不自禁。

也许是女孩子对这样无奈又沉痛的爱情的无限憧憬,然而,在初次读着其中的每字每句的时候,我的情绪都是在时刻为麦吉和拉尔夫而波动起伏,为他们的相遇而欣喜,为他们的相知而温暖,为他们的相别而哀伤,为他们的相忆而唏嘘,直到最终的最终,拉尔夫在麦吉的怀中平静而安详地死去的时候,忍了许久的泪,终于落在了书页上。也许死亡并不是终结,生命依旧在延续,因此这场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深沉的爱恋也终究是在世界上留下了痕迹。亦如麦吉依旧活着,亦如拉尔夫依旧爱着。

其实,从一开始就是明白的,这份爱,无论多么铭记,也终究只会化为回忆里逐渐淡去的风景。就如初见的时候,10岁的麦吉和28岁的拉尔夫,距离的不仅仅是18年的长度,更是,一生的无法逾越。神父的身份注定了拉尔夫会走上对爱情来说是条一去不复回的无归之途,也注定了麦吉从少女成长初始就在悄然萌芽的依恋终会没有回报。因此,此后的分离、重逢、再次永别似的别离,直到,生死殊途。自始至终,麦吉和拉尔夫都是寂寞的,尽管他们之间的爱超越了距离,超越了世俗,甚至,超越了生死。但是,彼此的独自等待,无法相守,亦无法相见,还有欲爱不能,欲罢也不能的情感挣扎,都在书里抹染得淋漓尽致,也是,让人痛彻心肺。正如小说结尾中写的那样:“当

我们把荆棘扎进胸膛时,我们是明白的。我们是了解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依然要把荆棘扎进胸膛。”是的,尽管清楚地懂得这份爱没有完美的终点,却矢志不渝;尽管清楚地懂得这份爱痛远远多于幸福,却至死不悔。荆棘鸟的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寻觅自己生命的意义——歌唱,也是绝唱。虽然短暂,虽然逝去,但歌声犹在,但爱犹在。绚烂的的生命也从此不再苍白。

曾经听人把荆棘鸟和枯叶蝶作为对比。荆棘鸟,把所有的生命浓缩在最后的绝唱中,虽然短促却是倍加绚烂;枯叶蝶,把所有的生命铺垫在持久的宁静中,虽然单调却是岁月绵延。截然不同的选择,也就注定了截然不同的命运。一个,缩短了生命,只为了瞬间灿烂;一个,放弃了华丽,只为了延长生命。大千世界就是这么奇特,一种生命所追求的,却恰恰是另一种生命所放弃的。然而,你又能说谁是谁非呢?你是愿意做一只追求最后绚丽的荆棘鸟,还是原意做一只追求永久淡泊的枯叶蝶?只是看你想要的是什么罢了。而这本书,正是说明了前者存在的意义。即使付出生命,即使需要难以想象的代价,也要绚烂的终结,也要所梦想的一切爱与美好。

重读小说的时候我就在想,麦吉,这个内向却倔强的女子,从单纯天真的小女孩到饱经岁月风霜的女人,从对爱情的懵懂无知到对无望的爱恋依旧孤独坚定地守侯,她经历的究竟是多沉痛的挣扎,面临的究竟是多残酷的将来,但她依旧是挺过去了,并且坚持了她一直想坚持的爱。整本书从始至终几乎贯穿了麦吉的一生,作者在麦吉身上也是落笔最多也是最不留余力的。可以说,在麦吉飘摇浮荡的一生中,

寄托了整本书的灵魂所在——坚定、执着、不顾一切,即使痛也要爱着,即使受伤也要孤独地走下去。麦吉,就是一只荆棘鸟,她穷尽一生,不过是为了守住那渺茫的爱情中曾经微弱的光芒。包括和拉尔夫的结晶丹尼死后,她最后的慰藉也终于坍塌。然而,她依旧选择了坚强,选择了宽恕。麦吉似乎什么也没有得到,其实她也是什么都得到了。像荆棘鸟一样,一旦走上了那难以想象的艰难而痛苦的道路,她从没有后悔,她也无从后悔。荆棘鸟始终都是遵循着一个永不改变的法则:痛得愈深,也就爱得愈沉。

这部名著让我对生活,对爱情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让我的灵魂在现实无法到达的彼岸感受着不一样的人生。

上一篇:胖子如何穿衣搭配下一篇:培智班生活课教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