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来自知乎

2022-07-19

第一篇:文献综述来自知乎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文献综述(专业材料来自知网)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文献综述

国际学院农经六班康米 学号:201342021608 摘要:目前学术界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从统筹全局和基层建设两个层次进行研究,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是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下急需改善和推进的一大方面。本文将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这个大的研究背景下,综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相关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一: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发展与现状,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三: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的建议与对策,四:简要评述。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现状、问题、建议与对策

引言

在简小鹰(2009)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中指出建立以农民对农业技术需求为导向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条件下不断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形成科研人员、推广人员与农民间以利益为纽带的运行机制,促进农业技术研究一推广一应用三个体系的有机整合,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农业技术推广领域,各界学者早已从各方面出发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体系。但是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却不多见。生活在21世纪这个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服务成了重中之重,人民在解决温饱之余更强调生活质量,不论从一个产业或是制度本身而言,服务建设都成为了推动当今发展与进步的重中之重。

一: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发展与现状

总结了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研究至今,相关的史实和各学者的现状研究报告,体现了从单一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到现在的多元化,从缺乏针对性到现在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发展趋势。 董金和(2005),总结了我国从清代晚期到1993年,我国正式颁布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法》,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发展史。详细内容如下:我国从清代晚期开始,1905年,清政府制定农会简章,要求各省设立农会,1907年颁布推广农林简章23条,设立农事学堂、农事试验场和农村讲习所;20世纪20一30年代,各高等农业学校效仿美国大学农学院成立农业技术推广部,举办讲习会,指导农民成立合作组织,进行社会调查和农业技术推广活动。1929年,国民政府成立中央推广委员会,设立中央直属试验区,检查各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1940年,农产促进委员会组织农业技术推广巡回辅导团,采取巡回辅导方式促进地方推广事业。建国以后,1955年,农业部制定《农业技术推广方案》,要求各级政府设立专业机构和配备千部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到1957年各地农业技术推广站基本完善,对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文化大革命”后期,各地开始建设县农科所、公社农科站、生产大队农科队和生产队农科小组为主要推广研究机构的“四级农科网”,在培训农民技术员、推广农业技术方面起到一定作用;1980年,中央要求“恢复和健全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重点办好县一级机构,逐步把技术推广、植保、土肥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结合起来,实行统一领导”;1982年,农业部成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到“七五”末期,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经完全建立起来,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近100万人,为发展农业生产、振兴农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1993年,我国正式颁布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法》,对推广工作的原则和推广体系的职能等方面做了原则规定。

吴秀光,胡鉴英(1984)在柳江县开展农业技术服务的调查,推动农业技术干部总结经验把技术服务工作提高一步,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在继续搞好水稻、玉米、黄豆、甘蔗、花生技术推广服务的同时,把服务工作伸展到多种经营和各种开发性生产当中去。她们把农业技术服务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独立出,作为一个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内部重点研究方面,对我国局部地区的农技服务现状和发展进行了一个探讨,引起了多方的重视。

日本学者速水佑次郎(2004)认为,农业科技推广改革只强调一种单一的模式多数是失败,发展中国家采用赠地大学模式进行农业科技推广改革导致挫折就是例证。

林伟君,骆浩文等(2005)调查研究指出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四级农科网”解体后逐步建立的自上而下的推广模式,行使的是“政府的”技术推广职 能,许多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以行政命令形式进行,这种推广体系曾经对农村科技进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起到巨大作用。但这种“单向式”的推广方式,未能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基层农民的需求也不能真正反映到政府的决策上。

张晓川(2012)指出由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具有公共物品属性,世界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政府治理的方式,由政府投资建立公共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共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开始因服务缺乏针对性、效率低下等问题受到质疑,并逐步向多元主体参与农技推广服务的方向发展。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自上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泛实施开始,也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并逐步发展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汪明根(2015)以上海市宝山区为例,进行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现状调研。指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已逐步实现从点到面,从单一性到多元化,从政府单方面的干涉到农商共谋,同时在逐步发展的道路上,也不断展现了新的问题,需要与时俱进,共同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发展。

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Cary(1993)和Lerman (2004)认为,基于经济和社会两方面的愿意原因,对推广活动进行公共财政资助是极其必要的。因此,他们肯定了政府在推广服务上起到的积极的作用。但在实际推广中DavidKaimowitz(1991)AmeurSeddik(1994)均表示过低的推广效率阻碍了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推广组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JockR.Anderson,H.Gerson(2003)指出:尽管一些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取得了成功,但因其在信息传递机制及反馈机制的缺陷严重阻碍了其更有效的发挥RichardCrowder(2001)也认为当前的推广组织是“垂死的”、“没有顺序和很少功能的”。

王善广(2004)指出目前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存在的诸多弊端, 主要体现在认识不到位,人才断层与知识老化,推广体制陈旧,农业技术推广水平与现状差距大和投资严重不足这几个方面。系统的总结了当时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着实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之后的学者研究提供了借鉴和方向。

陈子学(2004)从体制本身,经费,推广人员素质及农民文化素质这四个方面论述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袁纪东(2005)指出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以下是个问题:一是推广体制与机制不活,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二是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不力;三是科研、教育、推广、生产严重脱节;四是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五是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合作组织不健全,六是相关政策有待完善。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改革提供了具体的方向。

耿传刚(2007)总结提出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七大问题,重点论述了经费不足对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阻碍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机构设置分散,管理落后这两大问题。分点描述,重点论述,给之后的学者提供了更多的借鉴和方向。

王春安,李鹏(2009)从六个方面阐述了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相对于之前学者的研究而言,第一次提出了推广效率底下和人才缺失,以及农业技术推广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的新问题。

王洪秋,安载学等(2015)阐述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缺乏、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管理运行机制落后、生态农业 技术推广方式单

一、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渠道不畅等问题。以至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需求,因此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亟须深化和改革。

三,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Landon Lane and Powell (1996)也认为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应当充分考虑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接受程度,推广体系应以广大农民的利益为目标。Marsh et af (1998)指出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应该靠(农民真实)的“需求拉动”而非“科技推动”。 俞守能(2004)对完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出了四点对策和建议,分别是利用现代农业推广框架模型,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前提;树立“以农民为本”的推广观念;多条腿走路,壮大农技推广队伍和大力推进农技推广信息化。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在2005年进行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调查并对此提出了改革思路,指出应更好地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作用 , 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支出资金的使用效率。并提出从机构设置改革,人员配置和用人机构改革,经费收支制度和管理体制制度进行改革。

李维生(2008)指出建设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大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是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必须重新整合我国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在加强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的同时,把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明确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要坚持涉农 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等广泛参与的原则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元主体、多方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

黄季焜,胡瑞法,智华勇(2009)从政策评估的角度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提出了六点政策建议。第一 , 明确基层农技推广的公益职能 , 切实落实公益职能财政的足额支持 。第二 , 需遵循改革和投入的辩证关系 , 需要各级政府的决心和投入 。第三 ,全面实行“三权上收”,理顺基层农技推广管理体制。 第四 , 推进运行机制改革 , 建立需求导向的考评激励机制 。 第五 ,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能力建设 , 推进推广方式的创新 。 第六 , 健全国家农技推广预算制度 , 完善农技推广投入机制 。

武萱(2012)基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模式选择的研究,对农业推广体系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加强财政投入;规范供给市场;完善准入制度;改善决策机制。

唐钱琳(2014)指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改革方向,目标及原则。主要包括强化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推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市场化改革;引导和鼓励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社会化改革。

四、简要评论

具体来看,首先,学者在农业技术服务推广的发展与现状分析上,多关注史实和局部地区的分析与调研,指出我国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掌控资源调配,虽有不足,但大体上仍然是一个发展上升的趋势。接着,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中的问题研究指出,主要有机制不够成熟,效率不高,机制设置不合理,经费不足等一系列体系内部问题,同时也存在农民普遍文化素质不高,意识不到位等外部阻碍。最后,学者关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的建议与对策,结合当下存在的具体问题,多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相关政策法规建设提出看法和建议。也有一部分学者着手的确具体实情,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模式选择和改革出发,为今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发展明确了改革的目的,提出了改革的方向。

纵观上述学者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研究,有的统筹全局从整个社会农业技术推广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论述,但更多的学者选择从基层进行局部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点到线,以线到面。也体现了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这个研究主体上从局部着手,分析具体实情,得出有针对性的结论和有实践性意义的发展建议,才是当前的主流研究趋势。不过许多学者的研究内容多有赘述,而且研究结果也大径相同,较缺乏创新点。但不难看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仍然是我国农业转型和经济发展来说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每年都有各地的学者积极踊跃的进行研究报告。今后仍然是需要引起重视和关注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简小鹰.《农业推广服务体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董金和.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改革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3]吴秀光,胡鉴英.柳江县开展农业技术服务的调查[J].广西农业科学,1984(3) [4]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一从贫困到富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林伟君,骆浩文等.新形势下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2005 [8]张晓川.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政府与市场供给边际研究[D].湖南:西南大学,2012 [9]汪明根.关于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上海农业科技,2015(10) [10]王善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现状与对策[J].天津科技,2004(6) [11]陈子学.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 [12]袁纪东.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13]耿传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问题研究[D].山东:山东农业大学,2007 [14]王春安,李鹏.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6) [15]王洪秋,安载学等.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3) [16]俞守能.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问题及对策的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 [17]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调查与改革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05(2) [18]李维生.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08 [19]黄季焜,胡瑞法,智华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30年发展与改革:政策评估和建议[J].现农业技术经济,2009(1) [20]武萱.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模式选择[D].湖南:湖南农业大学,2012 [21]唐钱琳.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方向探析——基于公告物品视角[D].湖北:湖南华中师范大学,2014 [22]Cary, J. W. 1993. Changing foundations for government support ofagricultural extension in economically developedcountries.Sociological Ruralist. 33: 334-345. [23]Lerman , Z.Polcies and institutions of commercialization ofsubsistence farms in transition countries[J]. Journal of AsianEconomics, 2004(15) :461-479. [24]Landon Lane, c. and Powell, a. p. :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concepts applied to agricultural extension: a case study in Sumatraquarterly bulletin of iaald, no. 1, 1996.

第二篇:怎样写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

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本专业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题。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述”,“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产品、一个方法、 1

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特别是实习同学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前面的有关章节已经介绍,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再重复。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

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

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三、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

第三篇:博弈论文献综述参考文献

博弈论参考文献

1、 虞斐. 从博弈论角度分析上市公司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原因[J].时代金融(上旬).2010(11):43-45.(6篇参考文献)

陈文斌,钱苹一.上市公司IPO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影响因素研究---采自上海股票市场的实证证据.中国会计评论2007.3(2):343-354. 曾芒,叶红雨.我国A股IPO募集资金使用效率实证研究.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21(4):11-14. 朱武祥.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决策分析.证券市场导报.2008,4月号:49-53.

2、 黄晓磊. IPO过程中的博弈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09(6):22-24.(5篇参考文献)

黄玉启.IPO抑价理论综述.浙江社会科学. 2006(3):196-203. 陈工孟,高宁.中国股票一级市场发行抑价的程度与原因.金融研究.2006(8):1-12.

3、 谢宏标,李家伟.博弈论在IPO市场上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4):128-130.(4篇参考文献)

刘江会.我国承销商声誉与IPO定价偏低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04):47-50. 陈海明,李冬.我国投资银行声誉假说的实证研究.华南金融研究 .2003(05):33-46.

4、 李喆. 基于行为金融的IPO抑价分析.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2.57页(21篇参考文献)

刘煜辉,熊鹏.股权分置、政府管制与中国IPO抑价.经济研究.2005(5):55-59.

5、 王鸿.IPO公司盈余管理的博弈分析[J].现代商业.2008(35):85-87.(5篇参考文献) 邦雪琴.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其治理.企业技术开发. 2005(10):99-102.

6、 周静. 我国A股市场IPO抑价的博弈分析.云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8,12.59页.(69篇参考文献) 李广存,陈海明.中国新股短期发行抑价的原因、影响及对策.商业研究.2004(16):35-39.

顾昱,郑淑华,刘嘉炜.中国A股市场IPo抑价现象分析.商场现代化.2007 (2):52-56.

张新杨.我国股票市场IPO抑价的动态分析.商业时代.2008 (26):22-26.

崔涛,李昆,武婷婷.中小板块与主板IPO抑价度和短期走势比较.现代商业.2008 (4):49-53.

7、 江永众. 我国A股市场IPO长期收益的实证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8,11.73页(45篇参考文献) 宋逢明,梁洪昀.发行市盈率放开后的A股市场初始回报率研究.金融研究.2001(2):94-100. 刘力,李文德.中国股票市场股票首次发行长期绩效研究.经济科学.2003(6):33-44.

8、罗曦.IPO抑价----一个行为金融学视角.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7,11.67页.(41篇参考文献)

9、李攀艺, 蒲勇健. 基于博弈论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一个文献综述[J].软科学.2007.21(2):138-141.(18篇参考文献)

10、贺薇. 我国IPO定价机制问题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7.11.01.67页.(20篇参考文献)

于栋.股票1PO理论研究新进展.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4):36-41.

11、黄春铃. 证券监管和承销商声誉:基于中国IPO市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D].2006.03.155页.(157篇参考文献)

谢建国,唐建平.中国股票上市发行监管制度变迁.世界经济.2005(2):45-49.

12、徐宝林. 赴美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定价的博弈论模型研究[J].特区经济.2006(4):62-64.(4篇参考文献)

13、毛立军. 我国新股发行机制研究. 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D].2006.12.01.137页.(86篇参考文献)

毛立军,李一智.我国IP0定价、抑价及长期表现分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375-380. 毛立军,李一智.新股公开发行定价方式的探讨.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31-336.

14、沈志军. 对我国IPO机制的博弈分析[J].金融与经济.2006(5):42-44.6篇参考文献)

韩德忠,陈静.中国IPO定价偏低的实证研究.统计研.2001(4):29-35.

区域经济学 究

白金伟

第四篇:博弈论文献综述参考文献

博弈论参考文献

1、 虞斐. 从博弈论角度分析上市公司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原

因[J].时代金融(上旬).2010(11):43-45.(6篇参考文献)

陈文斌,钱苹一.上市公司IPO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影响因素研究---采自上海股票市场的实证证据.中国会计评论2007.3(2):343-354.曾芒,叶红雨.我国A股IPO募集资金使用效率实证研究.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21(4):11-14.

朱武祥.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决策分析.证券市场导报.2008,4月号:49-53.

2、 黄晓磊. IPO过程中的博弈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09(6):22-24.

(5篇参考文献)

黄玉启.IPO抑价理论综述.浙江社会科学. 2006(3):196-203.陈工孟,高宁.中国股票一级市场发行抑价的程度与原因.金融研究.2006(8):1-12.

3、 谢宏标,李家伟.博弈论在IPO市场上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

经济.2008,18(4):128-130.(4篇参考文献)

刘江会.我国承销商声誉与IPO定价偏低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04):47-50.陈海明,李冬.我国投资银行声誉假说的实证研究.华南金融研究 .2003(05):33-46.

4、 李喆. 基于行为金融的IPO抑价分析.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8,12.57页(21篇参考文献)

刘煜辉,熊鹏.股权分置、政府管制与中国IPO抑价.经济研究.2005(5):55-59.5、 王鸿.IPO公司盈余管理的博弈分析[J].现代商

业.2008(35):85-87.(5篇参考文献)

邦雪琴.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其治理.企业技术开发. 2005(10):99-102.6、 周静. 我国A股市场IPO抑价的博弈分析.云南财经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D].2008,12.59页.(69篇参考文献)

李广存,陈海明.中国新股短期发行抑价的原因、影响及对策.商业研究.2004(16):35-39.

顾昱,郑淑华,刘嘉炜.中国A股市场IPo抑价现象分析.商场现代化.2007 (2):52-56.

张新杨.我国股票市场IPO抑价的动态分析.商业时代.2008

(26):22-26.

崔涛,李昆,武婷婷.中小板块与主板IPO抑价度和短期走势比较.现代商业.2008 (4):49-53.

7、 江永众. 我国A股市场IPO长期收益的实证研究.西南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D].2008,11.73页(45篇参考文献)

宋逢明,梁洪昀.发行市盈率放开后的A股市场初始回报率研究.金融研究.2001(2):94-100.刘力,李文德.中国股票市场股票首次发行长期绩效研究.经济科学.2003(6):33-44.

8、罗曦.IPO抑价----一个行为金融学视角.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D].2007,11.67页.(41篇参考文献)

9、李攀艺, 蒲勇健. 基于博弈论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一个文献综述[J].软科学.2007.21(2):138-141.(18篇参考文献)

10、贺薇. 我国IPO定价机制问题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7.11.01.67页.(20篇参考文献)

于栋.股票1PO理论研究新进展.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4):36-41.11、黄春铃. 证券监管和承销商声誉:基于中国IPO市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D].2006.03.155页.(157篇参考文献)

谢建国,唐建平.中国股票上市发行监管制度变迁.世界经济.2005(2):45-49.12、徐宝林. 赴美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定价的博弈论模型研究[J].特区经济.2006(4):62-64.(4篇参考文献)

13、毛立军. 我国新股发行机制研究. 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D].2006.12.01.137页.(86篇参考文献)

毛立军,李一智.我国IP0定价、抑价及长期表现分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375-380.毛立军,李一智.新股公开发行定价方式的探讨.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31-336.

14、沈志军. 对我国IPO机制的博弈分析[J].金融与经

济.2006(5):42-44.6篇参考文献)

韩德忠,陈静.中国IPO定价偏低的实证研究.统计研.2001(4):29-35.

区域经济学 究白金伟

第五篇:文献综述-参考

文献综述

LaFeO3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现状

08092410

张三

摘 要:LaFeO3作为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是一种具有独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新型材料,对LaFeO3的制备及其应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综述了溶胶-凝胶法、低温熔盐法、共沉淀法、柠檬酸法、固-液界面法、固相反应法和燃烧法等制备LaFeO3的方法,概述了LaFeO3在光催化、汽车尾气处理、燃烧催化和复合固体推进剂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钙钛矿、LaFeO

3、光催化

1. 引 言

随着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国内常用的有机物废水处理技术难以达到有效的治理。大量研究表明,光催化氧化法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具有方法简单、氧化能力极强的特点。最近10年来,半导体光催化剂在应用中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光催化降解有毒污染物质已成为比较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目前研究较多的是TiO

2、WO

3、ZnO等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对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ABO3光催化活性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1]。

钙钛矿型氧化物是一类容易形成阳、阴离子缺陷的化合物,其丰富的氧缺陷,很容易活化吸附氧分子。根据光催化原理,当催化剂处于溶液中时,在光的照射下激发出光致电子和光致空穴,使催化剂表面吸附氧、水等转化为高活性的·OH自由基,与表面有机物分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有机物降解[2]。具有典型ABO3型钙钛矿结构的具有LaFeO3此特性。

近年来,由于LaFeO3具有好的晶体结构、磁性、电导性、压电和电光性质,在固体电解液、固体燃料电池、发动机、电化学器件、传感器等领域得到应用[3]。它的研究成为材料科学新的发展方向,但在光催化降解有机物方面研究较少。

2. LaFeO3的结构

钙钛矿型(ABO3)复合氧化物是一种具有独特物理性和化学性质的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其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A位一般是稀土或碱土元素离子,B位为过渡元素离子,A位和B位皆可被半径相近的其他金属离子部分取代而保持其晶体结构基本不变。其中A位位于12个氧原子组成的十四面体的中央,与12个氧原子配位,而B位离子一般占据一个八面体结构中心,位于6个氧原子组成的八面体中央,A位离子和氧离子组成一个面心立方格子。

图1 ABO3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的结构示意图

这个结构的稳定条件是:rA>0.90,rB>0.51,t为允许因子此外,在形成稳定的ABO3型氧化物时,各种离子必须满足Gold-Schmidt条件:即哥德布密特容限因子t:0.75

LaFeO3是一种典型的ABO3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因此其结构也具有如图1所示的结构示意图。

3. LaFeO3的制备方法

3.1 溶胶-凝胶法

LaFeO3制备采用溶胶凝胶法。按LaFeO3的化学计量比准确称取La(NO3)

3、Fe(NO3)3·9HNO3溶于蒸馏水中,待两种溶液完全溶解后混合,加入适量酒石酸,于磁力加热搅拌器上加热搅拌,温度控制在80℃左右,使之形成溶胶,随后加入分散剂,加热搅拌形成凝胶,脱水完全后形成干凝胶,继续加热直至干凝胶自发燃烧完全为止。将样品移至烘箱中在150℃烘干两个小时,冷却后在玛瑙研钵中仔细研磨,即得到LaFeO3纳米材料原粉。将原粉置于KSY-8型马福炉中分别在600℃和700℃焙烧两个小时得到不同粒径的钙钛矿型LaFeO3纳米晶[1]。

研究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法制备工艺,制得的样品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同时样品的焙烧温度较低,缩短了制备周期,节能省时,烧结温度低,产物粒径小,分布均匀,热处理过程中不易发生颗粒团聚,得到的产物分散性好[3]。

3.2 低温熔盐法

以硝酸镧La(NO3)3·6H2O和硝酸铁Fe(NO3)3·9HNO3为原料,以硝酸锂LiNO3为反应介质利用低温熔盐法制备LaFeO3纳米粉体。具体试验过程如下:首先,按化学计量比称取La(NO3)3·6H2O和Fe(NO3)3·9HNO3分别溶于去离子水中,待两种溶液完全溶解后混合,在连续搅拌条件下逐滴滴入1M氨水溶液至pH=10.5,得到红褐色沉淀。将这种沉淀过滤,洗涤后放入烘箱,于70℃下烘干即得到进行熔盐法合成的前驱体;然后,将前驱体与LiNO3分别按1:0、1:

4、1:

8、1:12的比例混合,在玛瑙研钵里通过添加无水乙醇进行研磨使其混合均匀,放入烘箱于70℃下烘干;得到的混合物放入氧化铝

坩埚,在电阻炉中分别于400℃、450℃、500℃保温8h。最后,关闭电源使其自然冷却到室温,得到一种固态产物。将固态产物用热水溶解,过滤,洗涤,除去游离化合物(主要硝酸盐),最后经过干燥,可得LaFeO3纳米粉体[4]。

采用低温熔盐法在450℃合成结晶良好的纳米铁酸镧光催化剂,其合成温度远远低于传统的固相合成法(1000℃)。

低温熔盐法制备复合氧化物纳米粉体具有操作简单,过程易于控制,大大降低合成温度等优点,有利于无杂相的均匀粒子的生成。

3.3 共沉淀法

沉淀法通常是在溶液状态下将不同化学成分的物质混合,在混合液中加人适当的沉淀剂制备前驱体沉淀物,再将沉淀物进行干燥或锻烧,从而制得相应的粉体颗粒。根据沉淀方式的不同,其可分为:直接沉淀法、共沉淀法、均相沉淀法和水解沉淀法等。直接沉淀法就是使溶液中的某一种金属阳离子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沉淀物,共沉淀法是指在溶液中含有两种或多种阳离子,它们以均相存在溶液中,加人沉淀剂,经沉淀反应后,可得到各种成分的均一的沉淀,它是制备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元素的复合氧化物超细粉体的重要方法。

共沉淀法制备LaFeO3粉末。在这典型的制备工艺,将NaHCO3溶液加入Fe/La摩尔比为1:1的Fe(NO3)3和的La(NO3)3的混合溶液中直到pH值达到9~11,后将溶液搅拌出现沉淀。沉淀完全后,过滤、洗涤沉淀,然后在353K的环境下干燥24小时。在此之后,将样品研磨,在1073K空气中焙烧6小时。这样制得的LaFeO3与LiNO

3、NaNO

3、KNO3混合,并在皿器中研磨,直至硝酸盐、铁酸镧质量之比为12。该混合物在573K加热6小时,产品经过冷却,洗涤和干燥。得到的产物被标记为LaFeO3–Li,LaFeO3–Na和LaFeO3–K。作为对照,将LaFeO3和KNO3混合,在相同条件下制得,无需热处理,得到的产物标记为LaFeO3–K[5]。

3.4 柠檬酸法

采用柠檬酸法以不同制备条件合成LaFeO3按化学计量比取适量的硝酸镧溶液、硝酸铁溶液。充分混合,加入过量的柠檬酸溶液,再调至需要的pH范围。在成胶温度T下搅拌3h生成溶胶,然后于80℃下干燥去水成凝胶,再于120℃条件下制得干凝胶。研磨后放置马弗炉中于400℃预烧4h,后升温至700℃焙烧4h,自然冷却后研磨即得LaFeO3样品[6]。

采用柠檬酸盐法合成LaFeO3纳米晶,改进灼烧方法后,可以在更低的温度(450℃)下使原粉形成纳米晶,粒径可达14nm,用此纳米材料制成的湿敏元件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好的稳定性[9]。

3.5 固-液界面法

按实验设计要求的配比,准确称取Fe2O

3、(NH4)2Fe(SO4)

2、尿素、La(NO3)3·6H2O进行混合,放入高压反应釜中,加入约85℃蒸馏水80mL,迅速密闭加热,并恒定速率搅拌,快速升温。按实验要求控制压力和反应时间。反应结束后,流水冷却,倾出溶液及沉淀,抽滤,用少量乙醇洗涤沉淀,真空干燥,得固体粉末[7]。

实验产物为均匀的圆球状纳米微粒,平均粒径76.0nm,反应中没有经过中间化合物,而是在固

液界面上进行的。

3.6 固相反应法

准确称取一定量的La2O3(A.R.)、FeCl3·6H2O(A.R.)及NaCl固体,量取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NP-5(四者摩尔比依次为0.5:1:20:3),放于玛瑙研钵中混合研磨20min,再超声15min。将混合物转入瓷坩埚中,放入马弗炉中以4℃/min的升温速率升温,于设定温度(500,600,700,800℃)煅烧240min,然后使样品随炉体冷至室温,收集煅烧后样品,用蒸馏水洗涤数次,最后用无水乙醇洗涤一次,再放入烘箱中80℃烘干即得样品[8]。

以La2O3和FeCl3·6H2O为主要原料,利用盐介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LaFeO3纳米晶。用XRD、TEM分别对不同反应温度下的产品进行了物相和形貌表征,并研究了其对三乙胺、乙醇、汽油、苯和丙酮等的敏感性能。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800℃时,产物为均相LaFeO3,粒度较均匀,平均粒径约为40nm;将样品制成烧结型气敏元件,对三乙胺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工作温度为250℃时对25μg/g三乙胺的灵敏度仍达7.9。响应、恢复时间分别仅需6和l3S。

3.7 燃烧法

按不同摩尔比Ψ(Ψ为MLaNO3·6H2O:MFe(NO3)3·9H2O:MC18H3602,文中MLa(NO3)3·6H2O:MFeNO3·9H2O为1:1,当硬脂酸摩尔数为几,则Ψ等于几),称量硝酸镧、硝酸铁和硬脂酸在恒温油浴磁力搅拌下,先将硬脂酸溶解,然后将硝酸镧和硝酸铁溶于其中,控制反应温度,反应足够时间成均匀一相,将溶液放入300℃马弗炉中使其自发燃烧合成所需粉体。ɑ-Fe2O3的制备同LaFeO3,只是反应物是硝酸铁和硬脂酸[2]。

钙钛矿氧化物的结构与性质取决于制备方法。存在的问题是不易制备出比表面积大的氧化物。溶液燃烧合成法极易实现纳米或超细粉体的制备。在传统的水溶液燃烧法中,金属硝酸盐常用作氧化剂,而氨基乙酸、尿素、乙二醇、EDTA及柠檬酸常被用作有机配体和燃料[10]。但传统的溶液燃烧合成是水溶液体系,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金属离子的水解,从而不易得到均匀的前驱体,最终导致产品的团聚。为了克服这个弊端,采用非水溶剂的硬脂酸溶液燃烧法制备LaFeO3。

4. 铁酸镧的应用

4.1 光催化方面的应用

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ABO3是一种具有独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新型材料[11-12],具有典型ABO3型钙钛矿结构的LaFeO3便具有优良的光催化能力。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光催化被认为是解决环境问题最具前景的方法,特别是利用太阳光降解有机污染物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13]。目前对含有机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物化处理法、生物处理法、物化生物联合法[14]。其中物化处理法中光催化氧化法是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较好方法。例如:2,4,6-三硝基甲苯(TNT)作为军事能源,具有含能高、爆炸性强、化学性质稳定等特点,但是TNT的毒性极大。目前,TNT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常用焚烧法处理,明显存在着环境污染问题;通过筛选高效菌种降解TNT的效果不稳定,生产周期长。而臭氧(O3)和过氧化氢(H2O2)等氧化法对TNT的去除效率不高,且易生成毒性更大的中间

产物,因此,不宜使用一般的氧化法处理TNT模拟废水[15]。LaFeO3光催化降解TNT生产中产生的废水法是一种先进的、快速和高效的方法。

4.2 汽车尾气处理方面的应用

钙钛矿型氧化物作为催化剂主要应用在光催化和汽车尾气方面。稀土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ABO3是一氧化碳的有效催化剂,其初始活性与寿命优于铂催化剂,具有催化燃烧和NOx还原的双重作用,因而可作为汽车尾气的净化催化剂,有望成为铂的代用品,用于汽车尾气的净化[16]。

4.3 燃烧催化方面的应用

由于钙钛矿型稀土燃烧催化剂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对甲烷在较宽的温度范围下燃烧转化成CO2和H2O有很好的催化活性。钙钛矿型催化剂可通过A位和B位取代,派生出不同的构架,所以可通过掺杂等设计不同的结构,进一步提高其燃烧催化活性。作为钙钛矿型氧化物LaFeO3也具有相干特性。

4.4 复合固体推进剂方面的应用

固体推进剂的燃烧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传质传热过程,它的燃速主要取决于氧化剂和可燃物的接触面积以及燃烧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具有钙钛矿型结构的复合氧化物用作固体推进剂的燃速催化剂已引起人们重视[17],但相关报道较少。铁酸镧(LaFeO3)是钙钛矿型氧化物中的一员,它的相关特性研究亟待考量。

总之, LaFeO3是钙钛矿型氧化物中的一员,由于具有稳定的晶体结构、独特的电磁、催化和气敏性等特点,其在超导材料、固体电介质、传感器、高温加热材料、信息存储、磁传感器和自旋电子器件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8],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5.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可知,LaFeO3由于其独特的电、光、磁等特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目前国内外新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LaFeO3的主要制备方法有溶胶-凝胶法、共沉淀法和固相反应法等,但这些方法基本都是先制备得到LaFeO3的前驱体,然后再经高温煅烧得到LaFeO3。而高温煅烧易导致LaFeO3颗粒的团聚和长大,并且高温煅烧会消耗更多的能源,存在制备工艺复杂、耗时长和成本高等缺点。至今尚未见报道其它快速制备纳米LaFeO3的方法。因此,研究探索利用快速、高效的微波加热技术,一步直接制备纳米LaFeO3将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宋爱君, 高发明. LaFeO3溶胶凝胶合成和光催化性能[J]. 稀土, 2004, 25(1): 25-27 [2] 卫芝贤, 刘海燕, 张学俊, 李延斌. LaFeO3和Fe2O3制备及其对三硝基甲苯光催化降解作用研究[J]. 2009, 30(12):1596-1601 [3] 董艳萍, 田喜强, 赵东江, 迟云超, 马松艳. 纳米LaFeO3溶胶凝胶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J]. 应用化工, 2009, 38(4): 544-546 [4] 赵金刚, 马俊峰, 李绍纯. 低温熔盐法合成铁酸镧纳米粉体[J]. 广东化工, 2010, (4):86-87

[5] Yang J, Zhong H Q, Li M, Zhang L Z, Zhang Y M. Markedly enhancing the visible-light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LaFeO3 by post-treatment in molten salt[J]. Catal Lett, 2009, 97: 269–274 [6] 李文荣, 杨光忠, 陈茂荣. 钙钛矿型复合材料LaFeO3的制备条件对光催化性能影响的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 2009, (12):176-177 [7] 刘世昌, 徐爱菊, 徐效清, 张强, 王丽荣. 铁酸镧超细粉末的制备[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5, 34(6):179-182 [8] 蒋东丽, 储向峰. 盐介质固相反应法制备纳米铁酸镧及其气敏性能[J].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09,38(10):1848-1851 [9] 吴凤清, 王兢, 索辉, 刘国范, 徐宝琨, 赵慕愚. 纳米晶LaFeO3的合成及湿敏特性的研究[J]. 吉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1(1):83-86 [10] Liu M, Wang R, Li D F. A novel combustion route for the preparation of perovskite-type oxygen permeable materials[J]. Mater Chem Phys, 2007,102:132-139 [11] 靳建华, 白涛, 白炳贤. 用酒石酸凝胶法制备LaFeO3纳米晶[J]. 稀土, 2001,22(2):61-63 [12] 熊纲, 杨绪杰. 纳米晶铁酸锌和铁酸镧的合成与表征[J]. 无机材料学报,1998,13(4):613-618 [13] Hoffmann M R, Martin S T, Choi W, Bahnemannt D W.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 of semiconductor photocatalysis[J]. Chem Rev, 1995, 9(5):69-96 [14] 程云, 周启星, 马奇英. 染料废水处理处理技术的研究与进展[J].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3, 4(6): 56-60 [15] 张东翔, 张凌云, 黎汉生. TNT和有机染料模拟废水的光催化氧化动力学特性[J]. 火炸药学报, 2005, 28(4):5-8 [16] 王淼生, 朱保芹, 周继刚. 稀土钙钛矿型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催化活性的影响[J].广东有色金属学报,1996, (2):25-29

[17] Sakai T, Iwaki T, Ye Z, Noreus D. Air-metal hydride battery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J].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1995, 142(8): 4040-4045 [18] Nakayama S. LaFeO3 perovskite-type oxide prepared by oxide-mixing, co-precipitation and complex synthesis methods[J].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2001, 36:5643-5648

上一篇:无限制投标承诺书下一篇:五型机关整改措施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