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的名人小故事

2023-01-31

第一篇:勤俭节约的名人小故事

名人勤俭节约小故事

伊丽莎白二世是英国的女王,她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他们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一个贵为一国之尊、一个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节约意识竟如此强烈,令人赞叹。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先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在毛主席生前用过的一百多件日常生活用品中,就有一件穿过20 多年、已补过73次的睡衣。 名人名句: 俭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爱默生)

小处不省钱袋空。(托•莫尔)

钱币是圆的,所以容易滚走。(托里安)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勤俭古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塔林里的桃花开了,粉红粉红的花团,像片片火烧云,远远望去,美极了。 这桃花初开是白色的,如脂,如玉,如雪,是那么娇嫩,那么水灵,那么晶莹,那么透亮。

第二篇: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

1、周恩来

周恩来总理一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他勤俭节约的故事,妇孺皆知,成为美谈。1962年夏,周总理到辽宁省视察工作,刚一住下,他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交给负责接待的同志,说:“上面写的东西都不能做。”原来,这张单子开着20多种禁吃的菜名,鸡鸭鱼肉之类都包括在内。

2、毛泽东

毛泽东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也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

3、雷锋

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生活中处处注意节约,他参军后,每月领到的津贴费 ,除了交团费,买书等必需的生活日用品外,其它的全部存入了储蓄所。他的袜子总是补了穿,穿了又补。变得面目全非了还舍不得买双新的。搪瓷脸盆和洗口杯有许多疤子,还不愿 意丢掉另买。他的内衣也补了许多补丁。但部队发夏装时,按规定每人可领两套单军装,两件衬衣、两双鞋,而雷锋却只领一份,说是是“够穿了”。

4、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

5、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的故乡凤阳,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6、日本丰田公司

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日本丰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一个贵为一国之尊、一个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节约意识竟如此强烈,令人赞叹。

第三篇:古今名人勤俭节约的故事

崇尚俭朴、反对奢华、艰苦奋斗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上,古今中外勤俭节约的故事不胜枚举。

1、朱元璋

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2、季文子

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对那人严肃地说:“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但是看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人正在受冻挨饿;想到这些,我怎能忍心去为自己添置家产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

而我则妆扮妻妾,精养粮马,这哪里还有为官的良心!况且,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国强与光荣,只能通过臣民的高洁品行表现出来,并不是以他们拥有美艳的妻妾和良骥骏马来评定的。

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议呢广这一番话,说得仲孙它满脸羞愧之色,同时也使得他内心对季文子更加敬重。

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简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的马匹也只是用谷糠、杂草来喂养。

3、苏轼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4、赵匡胤

赵匡胤教女俭朴"天上神仙府,人间帝王家"。作为一国之主皇帝应该说是人间最富有的,金银财宝任其享用。可是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却不但生活俭朴,反对奢侈浪费,还严格教育子女生活上也讲究俭朴

5、雷锋叔叔

一个星期天,雷锋叔叔的战友王大力把所有战士们的袜子和衣服都洗了,雷锋叔叔正在晾衣服时,发现自己的旧袜子不见了,他就到处寻找。这时,王大力说:"雷锋,你有那么多存款,还这么舍不得买一双袜子。你瞧,你这双袜子穿在脚上不嫌得难受?"雷锋叔叔说:"只要不耽误我的工作就可以啦!"王大力又说:"那你不觉得难看吗?""咱们军人不是把袜子穿给别人看的。"这几句话,就已经体现出了雷锋叔叔的节约精神。他每个月只有6元钱奖金,他却把钱存在银行,一年一年过去了,雷锋把省下来的钱全都捐给灾区人民,可是他自己却舍不得买新袜子。雷锋是多么节约啊!

雷锋在望城县委当公务员的时候,一次他看见路上有一颗螺丝钉,踢了一脚就走开了。书记却把钉子拾起来,装进衣袋。几天后,雷锋要到一家工厂去送信,书记掏出那颗螺丝钉:“小雷,把它送到工厂去吧。咱们国家底子薄,要搞建设就得艰苦奋斗呀。”雷锋听了,顿时明白了。后来他到了部队,用旧木板钉了一个“节约箱”,把捡到的破铜烂铁、边角料、螺丝钉装进去。许多次,雷锋就是从这个“节约箱”里找到了要用的材料。

毛泽东

6、毛泽东

毛泽东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

当年,美国记者斯诺在延安看到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吃的是粗糙的小米饭,穿的是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制的背心,住的是简陋的窑洞,他感慨地称赞这是存在于共产党人身上的“东方魔力”,并断言这种力量是“兴国之光”。我国正是靠这种力量不断走向强大的。全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地要求全党同志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党的十六大闭幕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学习考察,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两个务必”,带头艰苦奋斗。

“我从1964年到1976年主席去世,一直在主席家里管这个家,主席的家要说好管也好管,主席一分钱不拿,也不过问你怎么花。要说不好管,该花钱的地方,必须花,主席买盒火柴、买包手纸都要花钱,一分钱都不少花,主席在外面喝一杯茶我都要去结账的,在大会堂也一样。主席的工资原来是610元,后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主席带头把自己的工资降下来了,404.80元,江青的工资是243元,他们的每一分钱都是从我这儿支出,他们俩是AA制,每个人有一本明细账。

主席有几大项开支。吃饭,100元左右,包括他请客,如民主人士,主席民主人士朋友特别多,黄培炎、章士钊等这样的请客都是主席自己掏钱。另一个开支是抽烟,每个月将近100元,还要有几十元的茶叶。那时李敏、李讷上学,费用都从这边出。原来一个孩子一个月15元,随着物价的上涨,提高到30元,花起来很严格,这个月花多了,要从下个月扣回来。江青有一个姐姐叫李云露,也是30元,从主席这里支,她有时帮主席缝缝补补。

另一个大项开支,是房租、水电、家具租用费,包括孩子的、江青姐姐的、江青的,一个丰泽园的房租都是主席出,江青不出。主席的家具都是租来的,这些费用每月84元左右,冬天要交取暖费30多元,一共是120多元。

还有一笔开支,是老家来人,有经济困难要补贴的,有来看病的,他们的交通费,吃饭费,走时还要给一点。所以钱很紧张,我说这个家不好当。钱不够用,怎么办呢,只好从稿费中开支。主席的稿费是单独管理的,我要用时得打报告,后面附上账单,一笔笔,清清楚楚,主席签上字,我才能到中央特别会计室去取钱。

我管主席的家12年,在这12年里,主席买书就花了8000元,所以我手里的钱一直比较紧张,但不管怎么说,首要的任务是主席吃饭,要保证老人家的健康。主席从来不吃补品,不吃山珍海味,就是一日三餐,从他一生的吃饭上也可以看出他是人民的领袖。他有个小灶,他对他的家里人说:“小灶是人民给我安排的,你们都无权享用。”他的女儿、姐姐,都和我们一样到中南海的食堂排队打饭,他们家一个星期团聚一次,周六晚上团聚,主席的子女不是那么好做的,主席严格要求他们。每次吃饭时,在社会上听到什么要讲给爸爸听,读了什么书也要讲出来,如果主席有看法就交流一下,紧接着布置任务,还要读什么书,下个礼拜再来讲。这顿饭一般吃的时间比较长。

主席吃饭四菜一汤,一个荤菜,一个鱼是必须的,一个半荤半素,一个全素。主席有两难,吃饭难、睡觉难。你不叫他,他不吃饭,文件没看完,他不放下。你说:“主席,吃饭了。”“等一下。”他还跟你商量:“再等一会儿吧。”你不能干扰主席的思路,这一等就没准了,菜就凉了,又不能反复热。后来,我们专门订做了瓷器,盘子上碗上加个盖,保温,也卫生。后来有人传言主席有专用的瓷器,其实不是那么回事。我们另一个要求是主席的碗要轻,他捧一天的书了,手很累。主席原来用的碗都是景德镇的,有一次他说:“我们湖南有个醴陵,那个地方的瓷器很不错。”我们很快订了醴陵的瓷器,他们让最好的工匠来制作,一个碗重124克,很轻很薄,透明的,里外有花,以红为主。主席第一次拿这个碗很高兴:“这好啊!”乡情啊!主席很爱他的家乡。主席吃饭跟国内外形势也有关,我们每天翻大参考,一有大事,以素为主,这时主席吃不下饭,荤的肯定不行。

主席喜欢吃鱼头,另外喜欢吃鱼杂、鸡杂,如果中南海打了大鱼,我们就去买来,把鱼头弄下来,鱼身子再去卖给食堂,我们就这么管理,一分钱不能浪费。主席爱吃小鱼小虾,爱吃肉皮,他没有补过钙,吃得很简单,有时我们说:“主席,加点菜吧。”“我吃这个很好了,很多人还吃不饱饭哩。”他说,“中国不缺我毛泽东吃的,但如果我拿了国家的不花钱,部长们、省长们、村长们都可以拿。”他用自己的行为形成了廉政的作风。他没有一杯茶是不付钱的,吃的用的,都是照价付款。困难时期是怎么渡过的?跟老百姓一样,谁能想到主席的腿也肿?他不吃肉,有一次上了点肉,主席发脾气。主席也有供货本,布票、油票,北京市民是多少,主席就是多少。他的粮食定量17斤,如果有余下,就给孩子们补贴。为什么困难时期能渡过,主席就是这样过来的,这就是人民的领袖。

送给主席的礼品很多,吃的用的都有。这些礼品我们不可能不给他看。他每天晚上要出来散步,换空气,我们就把这些礼品摆上,写上数量给他看,吃的东西数量多的送到食堂去,再把钱给人家寄回去。数量少就送给司机班,或是别的地方。没有一次听说是送给李敏李讷的,没有一次。那时,录音机、手表,金手表,瑞士的、罗马的,很稀罕,还有金银首饰,看着也喜欢,谁不喜欢呢?他的孩子也会过来,拿起来看一看,然后再放回去,从来没有拿过。重要的礼

7、周恩来

周恩来总理勤俭节约的故事,妇孺皆知,成为美谈。他一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要求“一切招待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朴素,切忌铺张华丽、有失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朱光亚同志曾回忆过这样一则故事:1961年12月4日召集专门委员会对当时第二机械工业部的一个规划进行审议,会议从上午开到中午还没结束,周总理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豆腐,四周摆几小碟咸菜和烧饼。周总理同大家同桌就餐,吃同样的饭菜。这个故事至今听来让人觉得很有教育意义。在周总理身上,这样的例子也数不胜数。1962年夏,周总理到辽宁省视察工作,刚一住下,他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交给负责接待的同志,说:“上面写的东西都不能做。”原来,这张单子开着20多种禁吃的菜名,鸡鸭鱼肉之类都包括在内。正是这一桩桩、一件件小事,铸就了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我党我军光荣传统的化身!

周恩来总理居住在中南海西花厅,过着俭朴的生活。这从他居住的房屋及院落都可以看得出来。自他住进来以后,不许装修与翻新房屋及庭院。

60年代初,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乘总理出国访问的机会,为了保护与加固建筑物,他们抢时间只搞了点简单的内装修,更换了窗帘、洗脸池与浴缸。周恩来回国见了十分生气,将他们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事后,他语重心长地对身边人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你们花那么多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群众怎么看?一旦大家都学着修起房子来,在群众中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周恩来的这一番话发人深省。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提及装修房屋之事了。

邓颖超在悼念周恩来的文中说: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整整居住了26年,这里始终保持着庄严、幽静、美丽与朴素的开国总理风格。

正如陈毅元帅所说:"廉洁奉公,以正治国者周恩来也。"

8、李嘉诚

香港富豪李嘉诚有一次从酒店出来,准备上车的时候,把一枚硬币掉在了地上,硬币咕辘辘地向阴沟滚去,他便欠下身去追捡。旁边一位印度籍的保安见状,立即过来帮他拾起,然后交到他的手上。李嘉诚把硬币放进口袋后,再从钱夹里取出100元港币,递给保安作为酬谢。为了一元钱却花了100元,这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不划算的。有人向李嘉诚问起这件事情,他的解释:“若我不去捡硬币,它就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而我给保安100元,他便可以用之消费。我觉得钱可以拿去使用,但不能浪费。

9、党的十六大闭幕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学习考察,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两个务必”,带头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不仅在革命战争岁月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的条件下需要坚持,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仍然需要坚持。应当看到,虽然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进行长时期奋斗。即使在我国实现了小康,富裕了,但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国情,也不允许坐享其成,奢侈浪费。聚沙成塔,积少成多,铺张浪费给国家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著名抗日爱国将领续范亭在一首《五百字诗》里写得好:“节约莫怠慢,积少成千万,一粒米如珠,一菜不许烂。”“节约虽有限,万合是十石,细流成江河,冲破东海岸。”滴水汇成河,粒米攒成筐。可见,节约是强大力量的储蓄!事实证明,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骄奢淫逸成风,享乐主义盛行,就没有希望。

第四篇:名人节约粮食的故事

节约粮食,从我做起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到今,有许多人用自己勤俭节约的美德,谱写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1)毛泽东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

(2)毛泽东的女儿上学时,吃窝窝头时只把里面的枣掏了,其余的都仍掉.要知道,当时有不少人连饭都吃不上.老师把这件事告诉了主席,毛泽东严厉地批评了她女儿.从此,她再也不浪费食物了.

(3)北宋时的司马光虽高居宰相,仍以节俭为本,他认为穿衣能够御寒,吃饭能够吃饱就足够了,还教导儿子“俭朴为荣,奢侈为耻。”

(4)周恩来一贯反对铺张浪费,他吃饭时,一粒米也不肯浪费,偶尔洒到桌子上一粒米,一定要捡起来放进嘴里,即使是盘子里剩的菜汤也要用开水冲一冲喝掉。

(5)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第五篇:感恩的名人小故事

感谢时光,还有那些素淡的烟火,感恩相遇,那些漫步云端的誓言,还可以在唯美的年华里一脉天真。,我们一起来做一位懂得感恩的人,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感恩的名人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篇1:感恩的名人小故事

四年前,我父亲四兄弟收到了一笔从甘肃寄来的款子,那是一个三千元钱的款子。开始,我父亲几兄弟很是纳闷,不用问,这是在甘肃的大表叔寄来的,可是,据说远在甘肃的大表叔七十三岁了,正躺在医院呢,此时他自顾不暇,怎么还要寄钱给我的父辈呢?

收到款子的第二天,一封寄自甘肃的信送到我们家,读完来信,才知道这笔款子是感恩的。来信说,近四十年前,大表叔虽然在部队已经是正团级干部,可是,由于在解放前他家生活条件不错,解放时划成份,他一家被划成小土地经营,这是一种类似于资本家的成份。不过,在农村,比他成份还要高的人也不少,也没见有谁受过什么大罪,可是,由于舅公—————表叔的父亲性格过于耿直,自然会得罪一些人。早在文化大革命前一两年就开始被人整,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一些公报私的仇造反派对舅公更是恨之入骨。虽然大表叔身为部队干部,可是他自己都差一点接受审查,再说远水解不了近渴,舅公一家人的生活非常不好过。那时,我父亲几兄弟还没有分家,经济条件也不错,就时不时地拿一些粮食和衣服布料什么的接济舅公一家人。这才使舅公一家人度过了那艰难的岁月,舅公十分感激,也常常把这事对大表叔说。可是,舅公过世已经二十年了,大表叔现在也病得不轻,这过去了四十年的事怎么还让他挂念呢?再说,当时一点点小小的接济,根本不值得那样去报答。

父亲几兄弟经过商量,觉得不能收下这笔钱,可是,如果把这钱从江西退回甘肃,又远在天涯,父亲这几个都是八十左右的老人也不想把事情搞得太复杂,他们一致决定,把这笔钱退给大表叔的两个亲兄弟————那两位离我老家只有十华里的农民表叔。

那两位农民表叔说什么也不收,双方为此推让了好几天,正在这时,父亲几兄弟又收到了一封来自甘肃的电报。不是大表叔不知道我们几家大部分装上了电话,也不是他不知道电话号码,他之所以选择电报而不是电话,大表叔觉得只有打电报是最有效的,因为言不在多,只有惜墨如金往才能字字千钧。大表叔的电报里内容不多,只有八个字:“不知感恩,何以为人?”

父亲几兄弟再也不好说什么了,就收下了这笔来自远方的款子。收到电报的第三天,大表叔去了另一个世界。这一位至死也不忘感恩的人,让人肃然起敬。

篇2:感恩的名人小故事

那年冬天,山东乐陵市的何守义去辽北坞口镇采购山货。等他把货物收齐准备返回时,却忽然得了重感冒,病倒在旅店里。何守义一病就是半个月,身上的盘缠全都交了药费,住店吃饭的钱一下没了着落。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何守义一着急,想起一个人来。这个人叫林元生,好像就住在附近。他们是在一次旅途中相识的。何守义睡上铺,林元生睡下铺,两人聊得很投机,临别时互留了联系地址。想到这里,何守义掏出随身携带的记事本,在上面找到林元生留下的联系地址:西丰县坞口镇麻岭村。那时通讯还不发达,联系地址其实就是家庭住址,电话什么的都没有。

何守义本打算借辆自行车去一趟麻岭村,但他感冒刚好,浑身酸软无力,于是决定给林元生拍个电报,把自己的困境告诉他。可是,何守义来到镇上的邮政所一问才知道,拍电报最少要几块钱,而他兜里只剩下几张角票,根本不够。何守义急得汗都下来了,问电报费能不能先欠着,等他借到钱再还上。营业员说这事得问所长,她做不了主。

所长兼投递员老陈这会儿正在收拾信件,听说何守义是往本镇的麻岭村拍电报,不由得笑了:“这位同志,麻岭村据此只有20里地,属于本所辖区,拍电报没有必要。对了,我们所正在发行明信片,明信片方便快捷,当天就可以送达,你还是买张明信片吧。”何守义一听喜出望外,花5毛钱买了一张明信片,把自己陷入困境的情况写在背面,希望林元生能借给他200元钱,帮他度过难关。

明信片发出去了,但能不能借到钱,何守义却心里没底。一方面,他和林元生只是在一个车厢里睡了一晚,没有太深的交情;另一方面,林元生留给他的联系地址是否真实,他不能确定。何守义这样想不是没有来由,因为,他留给林元生的地址就是假的。常在外面跑,什么人都有可能遇上,家庭住址怎么能随便说出去呢。

何守义的担心是多余的。傍晚时分,陈所长就找到旅店来。他高兴地告诉何守义:“我把明信片交到林元生手里,他看了很着急,本想来看看你的,但他媳妇正生病,离不开身,就让我把钱给你捎来。”说着,陈所长从兜里掏出200元钱递给何守义。何守义把钱接在手里,心里无比惭愧。危难时刻,一面之交的林元生能够伸手相助,而他,给人家留的却是假地址。如果林元生也像他一样留假地址的话,那自己今天就惨了。

何守义还清了旅店的住宿费,顺利地把山货运到家。回到家还没喘口气,何守义的干货店所在的老城区要拆迁,于是他又忙着选店铺、搬家……等安顿好重新开业,已临近春节了。年前是生意最火爆的时候,这一忙就又忙到了大年三十。过了年暂时没有生意可做,这时何守义才想起来,他回来两个多月了,竟然没有顾得上给林元生写封信,表达一下他的谢意。

想到这里,何守义怀着愧疚之情,给林元生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感谢信,连同200元钱,一并汇寄到辽北坞口镇的麻岭村。做完这些,何守义心里稍稍有了几分慰藉。可没想到的是,他寄给林元生的信和200元钱被退回来了!

后来,何守义转行做别的生意,也没有再去坞口镇采购山货,所以一直没有机会见到林元生,去还那200元钱。何守义是个有恩必报的人,这事成为压在他心头的一个包袱。其实200元钱是小事,关键是不能向林元生表达他的感激之情,他觉得过意不去。

一晃十年过去了,何守义的生意逐渐有了起色。这年春天,沈阳有个订货会给何守义发来邀请函。其实,何守义有自己固定的供货商,但他还是决定去参加。何守义有自己的打算,到了沈阳距离坞口镇就不远了,他想去见一见林元生。十年了,这份人情债不能再欠下去。

何守义和妻子商量,见到林元生时,就给他2000元钱。妻子不解,问为什么多给十倍。何守义摇摇头:“没多给,十年前200元钱买的东西,现在2000元也未必买得下来。”

就在何守义将要动身去参加订货会时,他所在的商业区发生了一件事。一对在此开店的东北小夫妻遇到了困难,他们4岁的儿子被突然倒塌的货箱砸成重伤,巨额治疗费用愁坏了这对小夫妻,他们只得挨家挨户上门募捐,求人们伸出援助之手,救救他们的儿子。

这天,这对小夫妻来到了何守义的店铺。何守义想了想对他们说:“咱们都在一个商业区做生意,你们有困难我理应帮助,但我现在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要办,等我办完这件事回来,再考虑为你们捐助吧。”接着,何守义把他那年被困坞口镇,后来受人资助的事说了。小夫妻很通情理,说山东人讲信义,有恩必报,值得称道。不过区区200元钱,不必放在心上。他们老家就在坞口镇,那里的人们纯朴善良,乐于助人,但帮过他人之后转身就忘,是不求回报的。何守义郑重地说:“不求回报只能说明人家胸怀宽广,但有恩必报是我做人的基本原则。十年了,这份人情债再不还的话,我就不配叫‘守义’这名字。”

沈阳那个订货会一共是三天时间,何守义赶到时只剩下最后一天了。他本不想订什么货,便在各个展区随便转了转。忽然,他在人群中发现一个人影很面熟,仔细一看,正是他要寻找的林元生。何守义上前握住林元生的手,惊喜地说:“真没想到能在这里遇到你,我正想去找你呢。走,咱们去喝一杯。”

何守义把林元生拉到一个小酒馆里,要了四个菜,一瓶白酒,两人对饮起来。几杯酒下肚,何守义又一次握住了林元生的手,动情地说:“老弟,咱们虽然只有一面之交,但你的恩情我一辈子也忘不了。那年我被困坞口镇,只给你发了一封薄薄的明信片,你就借给我200元钱,帮我度过了难关。十年了,我一直没有机会还上这份人情。今天,我终于能当面对你说一声谢谢了。”说完,何守义从兜里掏出2000元钱,双手递给林元生。

林元生愣住了,把钱推回去,不解地说:“你搞错了吧?我从来没有借给你200元钱,也压根儿没收到过你的明信片呀。”

何守义肯定地说:“不会错。明信片是坞口镇邮政所的陈所长给你送去的,当时你媳妇正生病,离不开身,就让陈所长给我捎来200元钱。你怎么忘了呢?”

林元生说:“你越说越不对了,我的家在开坪镇林家屯,不归坞口镇管辖。”

何守义迷惑:“可是,我记得,那年你给我留的地址就是坞口镇麻岭村啊。”

林元生脸一红,尴尬地说:“不好意思,那次我们虽然聊得很投机,但毕竟是初次见面,哪敢留真地址啊。我曾去坞口镇麻岭村收过山货,就随手给你写了这个假地址。”

何守义苦笑了一下,心里说:彼此彼此啊。同时,他也猜到那200元钱的主人是谁了。看来,这个“活雷锋”就是坞口镇邮政所的陈所长!

想到这里,何守义告别林元生,直奔西丰县坞口镇。可他来到坞口镇邮政所一问,陈所长早已退休了。何守义又打听着找到陈所长的家,但他家却铁将军把门,没人。何守义想,自己不远千里来一趟,一定得见到陈所长,把2000元钱交给他,向他当面致谢。

于是,何守义找了家旅馆住下,天天去陈所长家门前看一看。他的举动引起了对门一个老太太的主意,老太太把何守义当成了图谋不轨者,就报告了派出所。警察来后一了解情况,才知道是一场误会。老太太不好意思了,对何守义说,陈所长去儿子那里看孙子了,一时半会儿回不来,有什么事她可以转告。何守义说:“我是来还人情债的,债可以转送,但人情无法转达,我还是下次再来吧。”

就这样,何守义怀着失落之情回到了家乡。刚进家门,妻子就向他说起了为那对东北小夫妻捐款的事:“守义,你去沈阳的这几天,整个商业区的商户都捐了款,估计就剩下咱们一家了。你赶快把钱给人家送去,咱家可不能拖后腿啊。”何守义摸了摸兜里那2000元钱,说:“我转了一圈儿也没把这钱送出去,今天就把它捐了吧。”

那对东北小夫妻的儿子病情不轻,正在等待做手术。何守义赶到医院,对小夫妻说了一些安慰的话,刚要把钱交给他们,忽然发现旁边一位老人很面熟,好像在哪里见过。小夫妻介绍说,老人是他们的父亲,退休前在邮政系统工作。何守义心里一动,走到老人跟前,端详了一番说:“您就是坞口镇邮政所的陈所长吧?”

老人点了点头,问何守义怎么认识他。何守义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紧握着陈所长的手一劲地摇。那对小夫妻被何守义的举动搞愣了,说:“何老板,你是怎么认识我爸的?”何守义这才说:“我对你们说的那件重要事情,要去感谢的那个恩人,就是你们的父亲!”

何守义从兜里掏出2000元钱,双手递给陈所长:“我不远千里去还债,没想到恩人就在我身边。其实,这钱我早该送过来的,没想到白白绕了一圈儿,耽误孩子治病了。”

是啊,有时候,感恩不必走千里,只需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上一篇:全国中小学生优秀作文下一篇:秋季安全生产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