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五四制五年级

2022-07-11

第一篇:青岛五四制五年级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七单元小结

第七单元 小结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看简单的路线图。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够看懂简单的平面图,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推理与表达的能力。感受方向和位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中采取的措施有:

1、注意利用身边的数学资源进行教学。

2、找准知识的起点,注重学生的认知基础。

3、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主动与生活相联系,在应用中巩固、拓展知识。 存在的问题:

第二篇:五四制青岛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计划

2014——2015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五年级一班 张华武

一、基本情况分析:

五年级一班现有38人,学生中大部分学生比较活泼好动。这群学生普遍学习底子不够扎实,表达不够完整,缺乏逻辑性,对于理解分析类型的题目缺乏好的方法指导。部分同学课上不能专心听讲,作业书写不够认真。本学期,重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自觉学习的意识,创造情景开拓学生的视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达到消灭成绩不合格率,发展合格率,促进良好率,提高优秀率。

二、教学目标:

1、能准确又简明地表示出物体的位置,能用“数对”表示位置。

2、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规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简单的能够口算)。

3、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4、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乘除法(简单的能够口算)

5、学生会根据指定要求,进一步学习可能性相关的知识。

6、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7、使学生会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8、使学生能够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和复杂的分数应有题,学会用方程解答应用题;能根据应有题的具体情况,灵活解答。

9、让学生自主调查整理数据,会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三、教学措施:

1、正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努力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2、恰当确定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避免内容过多。

3、树立单元教学思想,在重点例题上下功夫。

4、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

四、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方向和位置 6课时 第二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8课时左右 综合应用:聪明的测量员 1课时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10课时左右 第四单元:分数乘法 11课时左右 第五单元:可能性 2课时 第六单元:分数除法 10课时左右 第七单元:人体的奥妙——比 6课时

“黄金比”之美 1课时

第八单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8课时

第九单元:爱护眼睛—复式统计图 4课时左右

数学与生活 1课时左右 回顾整理(总复习) 5课时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讲究教学方法,我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精心设计适合本课的教学方法,让每一堂课都深深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形成一种乐学好问的学习氛围。并改掉以往教学满堂灌的方法,通过创设情景环境,让学生逐步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每一堂课都要实行课堂改革,把自主权放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2、转变教学观念,顺应改革潮流。教学中,注意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课堂上,创设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把学习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贯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方针。培养学生灵活敏捷的思维和严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以发展的眼光爱戴后进生。有这样一句广告语:不要以为平静的不懂得激情;渺小的不懂得伟大„„理解、信任能融化心灵的冰川。世界上没有一层不变的东西,何况是每一个有思想有血肉的人。所以我会努力挖掘每一位后进生的潜力,让他们不掉队。

六、其它:

采用多元化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要将评价贯穿于学习全过程。教研组互相配合,深钻教材,努力克服教材改版问题,研究教材的同时抓好基础知识教学,争取取得好成绩。

第三篇: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

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课时数:8课时

第一课时万以上数的认读

教学目标

1、通过信息交流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

3、会正确读、写多位数。教学重难点正确认、读多位数。 教具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

老师在网上查找到一些有关图书馆藏书的信息你想知道吗?看到这些数字你想知道什么?

二、合作探索

(一)十万是多少?

1、通过数订书钉、人民大会堂容纳的人数,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的数订书钉,数到十万。让学生体会十万是多少。师结:10个一万是十万。

2、接着十万是万的数,、、、、、、九十万再加十万是多少万?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中,引出“百万”这个计数单位。在此基础上,在引导学生用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想:10万里面有几个一万?、、、、、、

3、你知道了那些计数单位?(学生说,教师写)

4、完成数为顺序表,你发现了什么?生答如:分三个数级。每级有4个数位等。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结每相邻数位的进率,都是十。分三个数级,在分析三个数级的异同点。

教师强调:数位表是我们读写数的依据,必须牢记,特别记住从右数第5位是万位,第9位是亿位。

(二)多位数怎样读呢?

1、回顾万以内数的读书规则。

2、讨论大数的读法。

3、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零的数的读法要重点指导。

三、反馈练习

自主练习:

1、数一数同桌对数。教师指导困难学生。

4、读一读横线上的数指名读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收获吗?

五、布置作业 自主练习

4、

5、6。 板书设计万以上数的认读 10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数位表、数的读法略)

第二课时万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目标

掌握写多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学习了那些计数单位?

2、十万里有()个一万,一百万里有()个十万,一千万里有()个一百万,一亿里有()个一千万。

3、

。9079310064003001245089120679900620067009000450089000000

4、2345678中的各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二、、设境激趣

你知道世界上那个国家的人口最多?阅读第7页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合作探索 怎样写多位数?

1、引导学生回顾万以内数的写法,说书写原则。

2、写大数与写万以内的数的方法相同,从高位写起,一级一级的往下写。重点强调:最关键是要确定最高位是在那个数级里的那个数位上。

3、什么情况下写“0”?(教师边讲边在数位表里做示范)

四、反馈练习 自主练习

1写出下面个数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写数,教师指导。在指名板演。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自主练习

2、

4、

6、7。 板书设计万以上数的写法 亿级万级个级

、、、、十亿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 九千零七十九万三千一百写作:90793100 六百四四万零三百写作:6400300 十三亿写作:1300000000 一千六百四十七万写作:16470000 四万五千一百二十三写作:45123

第三课时信息窗3:比较大小和改写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小。

3、体会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

1、根据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比较大数的方法。

2、掌握改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课本情景图三,让学生同桌俩先观察后讨论: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想法?

二、解决问题

1、学习比较大小

(1)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如学生直接说出谁大谁小,教师可接着问:你怎么知道的?从而引出比较大小的方法。 (2)教师选择其中的比较大小的问题进行解决。 (3)可根据以前学习的方法小组讨论比较大数的方法。 (4)教师总结比较大数的方法。(先看位数,位数多,这个数就大;如位数相同,再比较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5)通过比较人口的多少,进一步巩固比较大小的方法。 (6)课题延伸:对于中国的陆地面积与人口,你有什么建议?

2、学习改写。

(1)出示一组文章:中国的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人口为13亿。

这个960万平方千米与9600000平方千米,13亿与1300000000哪个更好写?让学生体会到改写大数的必要性。 (2)怎样改写呢?让学生们自己讨论研究。 (3)教师总结。

三、自主练习

1、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 板书设计:比较大小和改写

比较大小:先看位数,位数多,这个数就大;如位数相同,再比较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改写:9600000=960万1300000000=13亿

课后反思:通过学习,学生在正确读、写多位数的基础上,能够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小。

第五课时信息窗4:近似数

教学目标:

1、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学习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看课本出示的信息窗4—先读一读,再同前面学习的数据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二、解决问题

1、引出近似数

(1)让学生说一说这几组数与我们前面学习的数据的不同。 (2)教师总结:生活中有些数不需要精确的表示出来,用近似数表示更方便。

(3)你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到近似数吗?举例说明。 (4)比较精确数与近似数的不同特点。

2、学习近平似数的方法

(1)出示问题:11030精确到万位是多少?178680000精确到亿位是多少? (2)讨论:11030精确到万位应是1万,还是2万,为什么? 178680000精确到亿位应是1亿还是2亿?为什么? (3)得出结论:11030≈10000=1万178680000≈200000000=2亿 (4)讨论:当什么情况下该舍去?什么情况下该入上呢? (5)教师总结: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怎样确定是“舍”还是“入”呢? (6)练习:把34108和95820精确到万位。

三、自主练习

1、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前两题引导学生完成,后面的由学生独立完成,纠正答案时要说一说你是“四舍”还是“五入”。 板书设计:近似数

11030≈10000=1万178680000≈200000000=2亿

小于5,把它和右面的数大于5,向它的前一位进1,再把它 舍去,全改成0。和右面的数舍去,全改写成0。 像这种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第二单元走进天文馆

第一课时24时计时法 教学目的:

1.知道24时计时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会口答一些简单的经过时间

3.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转化的规律,区别时间与时刻

教学难点:时间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设计两方约会一方没到的情境

(出示卡通人物康夫的形象)康夫一家和小婧一家寒假到中国北京旅游。前一晚通了电话(录音)康夫一家买了第二天8时的飞机票,约小婧一家在飞机场等。

可是第二天一早小婧一家在机场等了很久康夫一家没到,你们猜猜是怎么回事?

出示原因:(录音)康夫买的是晚上8时的飞机票 为了避免这种误会,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

二、出示情景图,引出课题 (多媒体)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5:00是几时?

2、5:45是几时?

3、6:30是几时?

4、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

二、学习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互换 15:00是几时?

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5:45是几时? 16:30是几时? 学生独立解答,并说出怎样算出来的 联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的时刻

(1)日常生活中除了钟表还有许多东西有记录时间的,你们想一想,有哪些?

(2)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生活中的时刻(如车票等) (3)师:多媒体展示自己收集到的生活中的时刻(商场营业时间画面等)让学生读出来。

(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时刻及念老师收集到的时刻时,师板书成两排)

(4)教师活动: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这些时刻写成这样的两排吗?揭示一排称为普通计时法或24时计时法,一排称为24时计时法。

(二)两种计时法的互换

1.用24时计时法怎么表示下面的时刻? 首都百货晚上10时关门()

北京广播电台早上6︰30开始播音() 美少女战士下午4时开播() 2.用普通计时法怎么表示下面的时刻? 肯德基9︰30开门() 颐和园18时闭园() 图书馆16时30分停止借书() 思考做在答题卡后,和小组内的其他组员交流,小组长负责本小组思路汇报。 板书设计

15:00是几时?下午3时 15:45是几时?下午3时45分 16:30是几时?下午4时30分

三、巩固练习自主练习:

1、

2、5

四、作业:

第二课时年月日

教学内容:年月日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的天数和闰年判断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能力。

3、通过对历史年份的认识,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方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不同年份的年历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老师这儿有一则迷语,请同学们猜猜是什么东西?

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 每天把它脱一件,年底剩下一张皮。

日历上有年、月、日,那么年、月、日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重点研究的内容。(板书:年、月、日)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认识年、月、日(拿出各自准备的年历卡) (1)观察年历卡,数一数一年月几个月? (板书:一年有12个月)

(2)你那张年历卡上都有多少天的?(31天、30天、28天)其他同学年历卡上还有多少天的?(29天) (3)按下面问题观察年历卡:(出示投影片) 你的年历卡是哪一年的?哪几个月是31天? 你的年历卡是哪一年的?哪几个月是30天?

小结:通过观察发现,不管哪一年31天的都是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30天的都是4月、6月、9月、11月,它们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我们把每月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每月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

(4)巩固一年月几个月?哪两个月是连续的大月?有几个小月?

你出生在几月,这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二月份是多少天是大月还是小月?

小结:二月份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二月份只有28天或29天,我们把二月份是28天的这一年叫平年,把二月份是29天的这一年叫闰年。 (板书:平年、闰年)

2、识记大月、小数点月的方法

(1)、出示拳头示意图,小组同学尝试数出各月,再指名到前面数给同学看。

(2)凸起的月哪儿个月?每月个有多少天?(

1、

3、

5、

7、

8、

10、12,每月31天)

(3)谁会用儿歌形式教给大学记住大月?

(

一、

三、

五、

七、

八、

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3、计算平年、闰年全年天数 生A: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 生B:31×7+30×4=365天 生C:30×12+7-2=365天 生D:31×12-4-3=365天

师:你能不用计算马上说出闰年全年多少天? (板书:闰年全年366天)

4、判断平年、闰年方法

(1)指出像1988年、1992年、1996年、2000年都是闰年,引导学生观察闰年有什么规律?(每4年一个闰年) (2)小组讨论、计算闰年与4有什么关系?

(3)比较:1900年与上面年份有什么区别?(整百年份) 计算1900÷4=(47)5,再拿出1900年年历卡看这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

五、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年、月、日

大月31天: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小月30天:4月、6月、9月、11月 一年月12个月 28天平年全年365天 二月或29天闰年全年366天

第三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信息窗一

教学内容:书31—3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感知生活中的小数,能够认识小数。

2、感知小数的含义,并会读写小数。 教学重点:

1、认知小数的含义。

2、会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尺子。 教学过程:

一、感知情景提出问题。

1、教师活动:

教师出示情景图,请同学仔细看情景图,并练习读一读,每一幅图下面的文字,同为之间可以互相读一读。如果有疑问,可以在小组内读一读。 学生的活动:

学生仔细看图,了解图意,同为之间互相读文字。 班级交流,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

组织同学进行交流,练习读出图画下面的文字。 学生活动:

指名学生进行说图意读文字,对读得不恰当的地方,集体订正。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问,教师板书;

1、为什么这些数都有点?他们叫什么数?

2、0。5米有多长?

3、„„

二、解情景找到答案: 教师活动:

0.5、0.0

8、0.

48、2.5„都是些什么数呢?他们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找出不同之处。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到的像:0.4、0.

48、2.5„„这些数都是小数,其中的。就是小数点。0。4读作零点四,0。48读作零点四八。

指黑板:那么0.0

8、2.5怎样读?(学生齐读)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

1、2题

四、作业

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

五、板书设计

0.4、0.

48、2.5„„这些数都是小数。 小数点

0.4读作零点四,0。48读作零点四八。

第二课时信息窗一的第二个知识点

教学内容信息窗一的第二个知识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小数的认识。

2、感知小数的含义。并会用小数表示一些单位较小的数

3、感知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重点:

感知小数的含义。并会用小数表示一些单位较小的数 教具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一、出示问题,探索感知小数的意义

1、出示第一节课同学们提出的问题:0.5米有多长? 教师活动:怎样才能知道0.5米有多长?

指导学生讨论:你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0.5米有多长?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归纳总结:

我们应该先知道0.1米有多长,就能知道0.5米有多长? 一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10米,也就是0.1米。 学生讨论:0.5米是多少呢?

得出:0.5米是5/10米。0.5米就是5分米 教师出示问题:0.03米有多高?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自己总结得出0.03米有多高? 出示米尺:把一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 学生:每份是一厘米,那么,3份呢?3厘米。 教师总结:1/100米也就是0.03米,也就是3厘米。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0.08米有多长。

二、巩固联系:33页自主练习

3、4题。学生动手涂一涂。

三、探究比较大小的方法:

1、提出问题:0.3米和0.5米比哪个大? 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比较的方法 教师活动: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是怎样比较的,只要学生说的队就给与充分的肯定。

2、加深理解

你会比较0.78和0.89的大小吗? 学生活动:自己独立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与同位进行交流。

进行班级交流,总结出好的方法进行表扬。

四、巩固练习:

第五题,学生填完后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填? 第六题学生连完后,同位交流自己的做法。

五、作业: 34页,

9、10题 选做题:34页8题。

第四课时信息窗2 教学内容:信息窗2。小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景,使学生懂得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能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3、感知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感知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感受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情景图,指导学生看图并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看图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 椅子的高度应该是多少? „„„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完成第一个问题 指名学生列出算式:0.7+0.6 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计算 可以用以下方法计算

0.7米=7分米0.6米=6分米7+6=13分米=1.3米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只要学生说的对,就给与表扬。

1、完成第二个问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订正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

三、引申探究

教师出示:你知道1米比0。3米长多少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做法,教师板书: 可以:1米=10分米3米=3分米

10分米-3分米=7分米=0.7米也可以用竖式:

四、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

1、2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做法。

3题学生提出问题然后集体解答。

4题,学生独立连一连,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连?

五、作业: 我学会了吗?

四、泰安黄金周

第一课时泰山黄金周

教学内容课本40、41页。

教学目标认识计算器,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必要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每人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

你喜欢旅游吗?你都去过那些地方?

师:“十一”黄金周期间,五岳之首——泰山的旅游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请列出算式进行计算。(学生计算)

师:计算中有什么感觉?(数太大,计算麻烦)

二、合作探索

师:你对计算器了解多少?

教师介绍计算器个部分的名称及主要功能。 师:你会用计算器计算刚才的题目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能用计算器计算吗?(引导学生完成红点和绿点两个题目的计算,把得数填在横线上。)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地方用计算器计算?

三、反馈练习

1基本练习“自主练习第1题”用计算器计算。

2、实际应用“自主练习第3题、第7题”

3、拓展练习“自主练习第2题”

四、小结本节课你有收获吗?

五、布置作业45页第2题。

第五单元扬帆奥运

第一课时 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整百整十数乘法的口算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整百整十数的口算算理;

2.掌握合理的口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口算步骤的推导,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2.能正确进行口算,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促进思维条理化。

(三)德育渗透点

1.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淀数学意识;

2.人人参与口算,使学生养成积极动脑、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满10怎样进位,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合理的口算思考过程,正确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口算练习卡片、练习题投影片和数学游戏卡。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答:

(1)14是由几个

十、几个一组成的?26呢?

(2)14个

十、38个

十、15个十各是多少?

2.口算:

(1)10×5=20×3=13×3=34×2=

100×7=200×4=130×2=210×3=

8×9+7=10×5+6=300×2+60=20×4+4=

(用卡片进行口算练习,同时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整百整十数各选一题让学生说出口算的具体过程。)

(2)14×2等于多少?你是怎样口算的?

板书:10×2=2014×2=284×2=820+8=28

140×2等于多少?

师:刚才我们复习了第五册学过的用一位数乘的口算,如果老师将复习题14×2改成18×3(板书:18×3),仍然是一道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题,但和以前学的又不完全相同。这样的题怎么口算,大家想不想研究?

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一位数、整百整十数乘法的口算。

二、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奥帆船、帆板比赛在哪个城市举行吗?(引入主题—扬帆奥运。

1、出示情景图:

问:图中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1)、3个月一共挖出多少万吨淤泥?(2)、本周已经运走了多少吨淤泥?

3、谁能帮他解决第一个问题?生答师板书:18×3 师:你能口算出它的得数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反馈练习:14×312×549×216×4

先让同桌互相说口算过程和得数,然后指名说出口算过程。

5、师:140×2你会口算吗?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1)、谁能为第二个问题列算式?生说师板书:400×20 (2)、同位两人互相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3)、全班交流交流:(每人都从别人的方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线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填上3个0就可以了。

反馈练习:200×30100×7030×30010×600

三、巩固拓展:

1、第47页1第48页2

2、第48页第5题

第(1)、(2)小题课自主解决。第(3)小题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通过交流体会答案的不惟一性。

3、第7题学生可根据信息提出用乘法解答的问题。 第二问需要学生根据9月份的销售量对10月份的销售量进行预测。

五、作业:50页

8、9题

第二课时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1)口算下面各题.

60×40

300×20

400×70 80×70

900×50

200×60 可以采用教师念算式,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得数的方法进行,使全班学生

都有练习的机会.发现错误注意订正.

(2)估算下面的题目,大约得多少.290×6

59×4 先让学生自己说大约得多少,然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第一步应该做什么?,第二步应该 做什么?”

二、探究新知

1、教师先说:“同学们已经学会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今天

我们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2、示情景图:

(1)、问: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我们学校发了多少包树种? (2)、列式:223×18 根据以前学习的估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想怎样估算?依据是什么?

生说师板书:“223大约是几百?”(200)教师在“223”下面板书:200 “18大约是几十?”(40)教师在“18”下面板书:20 教师:“223×18大约是多少?” 师生共同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要先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再用两个近似数相乘. 3.基本练习.

教师先带着学生做“625×28”,使学生初步熟悉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估算的方法.

让学生独立做260×1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集体订正

时,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拓展

第52页

1、

2、

3、4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可让中等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第三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自己提高熟练程度。

2、使学生在计算时遇到连续进位问题时会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类比、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了,今天计算时会考验大家细心

不细心,望同学们自己正确地解出这些计算题。

二、探索新知:

1、示情景图:

师: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青岛新建了高速公路,你想知道修建高速公路的相关信息吗?看图了解信息并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3、你能列出算式吗?生答师板书:213×15

4、小组合作探究笔算的方法。

5、全班交流:交流师,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及算过程,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重点说清楚第二个因数的十位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个位时,积的末尾应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6、你还能提出生么问题?

生: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列式:260×12 260260 ×12×1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明确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

7、反馈练习:287×63250×23

8、出示:302×25 观察:这里第一个乘数有什么特点?(中间有0) 请大家按刚才的方法自己试做。

师巡视时拿几个同学的书给大家讨论:谁写得对,谁写得错?

师小结:在乘数中间有0时,中间的0一定要乘,不能漏掉。

4、反馈练习:209×18

三、巩固拓展

1、第55页第1题

2、第57页第8题生自己在书上改正后指名说说错误之处及错误原因。

四、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说说计算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四篇: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大海边

混合运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

5、66页的自主练习第4——第7题。

教学目标:

、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使学生能正确、熟练的进行计算。

2、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

口算练习

8+6=

4-6=

25-10=

80-(3+9)=

4+9=

20-14=

3+20=

23-(4+6)=

2+8=

5+8=

7+30=

(7+5)+26=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抢答。

二、自主练习

、自主练习第4题。

先让学生自己看图,然后说说图意再计算,最后全班共同订正。提醒学生像这样的题一定要细心计算,如果中间有一步计算出错,后面的就都错了。

2、自主练习第5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用这些信息编一个数学故事?

学生可以编成鱼鹰吃鱼的故事,也可以编成鱼鹰捉鱼的故事,只要学生编的情节合理,包含数学信息,都可以。

师:同学们编的数学故事都非常棒!你能根据这个数学故事提出一个用两步解决的加减问题吗?

谁来解决这个问题?

3、自主练习第6题

师:一年级一班和二班的小朋友星期天要去郊游,他们要去租车,(投影出示),请大家帮他们选择一下该租哪辆车?

这是一个开放题,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两辆车,也可以选择同样的两辆车,交流时要让学生说清楚选和不选的理由。

4、自主练习第7题

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标准估计,独立完成后,让学生交流估计的结果及方法,体会估计的策略。

三、走进生活

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估算策略的掌握。

四、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时

大海边

混合运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自主练习第8——10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使学生能正确、熟练的进行计算。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和推理能力。

学生准备:

一张有1——90个数表格,一块能盖住该表格9个数的正方形硬纸板。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35-8=

5+21=

71-20=

85+5=

27+6=

32-8=

31-14=

36+7=

34-9=

39+5=

78+8=

39-8=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抢答。

二、自主练习

、自主练习第8题。

限定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统计对错,对速度太慢的学生给予提醒和鼓励,让其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2、自主练习第9题。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猜数的游戏好吗?

(出示投影)猜一猜,硬纸板下面盖住了哪几个数?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猜的对不对?

盖住的数中最小的是多少?最大的是多少?这两个数相差多少?

然后让学生2人或4人一组,变着花样玩,最后还要交流,看哪个组想出了新玩法。

为了达到练习的目的,一定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3、自主练习第10题

这是一道星号题,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作。练习时,要尽量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图形位置的变化规律。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反思

第十四课时

大海边

回顾整理

(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回顾整理中上半部分的内容,综合练习第1题。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和笔算进行系统的知识整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观察、归纳整合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每年的阴历三月三我们都要赶庙会,你知道庙会上都有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投影出示)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中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二、提出数学问题:

、在赶庙会的过程中,你发现哪些数学问题?小组同学商量一下,你最想解决哪些问题?

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

3、组间交流。

三、解决问题

、师:很多同学想知道美丽的孔雀灯一共用了多少盏灯,我们就先来解决有关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这些问题。

关于孔雀灯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请你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

如果要用竖式计算,在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请你用竖式计算出得数。

师:你还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类似的数学问题?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最后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并计算出得数。

全班交流。

2、综合练习第1题。

先计算出得数,然后涂一涂,看看像什么?

四、课堂小结

师:计算加减法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五、教后反思

第十五课时

大海边

回顾整理

(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回顾整理中下半部分的内容,综合练习第

2、

3、4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加减混合运算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的意识,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和观察、归纳整合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赶庙会时,我们只解决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数学问题。还有一些加减混合运算的问题没有解决,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完成这个任务。

二、对加减混合运算知识的整理。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投影出示),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发现哪些数学问题需要用加减混合运算才能解决?

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先想一想,再小组内交流,然后组间交流,针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解决。

三、综合练习

、综合练习第2题

练习时,先让学生看图,弄清图意,思考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再让学生交流想法。要让学生算出结果,更要注重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2、综合练习第3题

先让学生观察统计表,收集数学信息,再利用表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可以提“三种邮票共有几张?”或“植物邮票比动物邮票多几张?”等问题,在学生解答了问题后,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综合练习第4题

先算一算,再连一连。结合情境进行健康教育。

四、课堂小结

师:我们在做加减法混合是应注意什么问题?

五、教后反思

第十六课时

大海边

回顾整理

(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综合练习第5题,第73页“我学会了吗?”中内容。

教学目标:

、能比较熟练的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进行计算,是学生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结果。

2、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数感,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同学合作的态度,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口算

教师根据班级情况,自己设计符合本班的口算练习,约3分钟。

二、综合练习第5题。

师:星期天,体育场开运动会,一班和二班的同学坐在一个看台上。看,小刚和小红先来了解情况了》(投影出示)请同学们认真看图,估计一下这个看台能坐多少人?你是怎么估计的?

我们来算一算估计的合理不合理?

你知道小刚和小红遇到什么困难了吗?我们该怎么帮他们呢?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该问题需要考虑哪些情况,找一找座位号和座位数之间的关系,再独立解决。最后,学生在解决完了问题之后,要注意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方法和想法。

师: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不能解决的提出来我们一起想办法。

三、“我学会了吗?”

师:这一单元的知识我们都已学完了,你想不想知道自己学的怎样?下面我们就对自己检查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请同学们自己完成第73页的“我学会了吗?”中提出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自我评价交流,最后在班内交流。

师:一个单元学习完了,又到了丰收园了。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何?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哪几个方面做的最好?用你喜欢的颜色涂一涂,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

四、课堂小结:

师: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大家都有不同的收获,你觉得还有哪些方面做的不够满意呢?希望我们收获的苹果越来越多,不满意的地方越来越少。

五、教后反思:

第十七课时

实践活动:小小信息员

教学内容:

教材74页:小小信息员

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数学信息的实践活动,深化对100以内的加减法的掌握。

2、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义,初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养成与同伴合作的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

2、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在我们周围有哪些数学信息?请你找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做小小信息员。板书:小小信息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教室里的数学信息

(1)

找找教室里的数学信息(有64张桌子,64把椅子,5个窗户,一张讲桌,一台电视机)

(2)

针对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

(3)

学生交流提出的问题,并解答。

2、搜集校园里的数学信息

校园里有数学信息吗?请你仔细找找,再和小组的同学说说。

3、你还在哪里见过数学信息?

公共场所,商店,海边等,让学生说出在不同的地方,都有哪些数学信息,针对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三、巩固拓展,体验生活

1、你能用今天学习的方法从你熟悉的环境中搜集出那些数学信息?

2、你打算怎样去搜集你周围的数学信息?学生讨论,制定搜集的计划

3、我们每个同学回家后搜集周围的数学信息,回来后交流。

四、课后反思

第七单元

阿福的新衣

——单元分析

一、教学目标: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含

义,知道1米=100厘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

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经历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计的过程,形成初步估计的意识。

3、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内容

、厘米、米的认识。

2、厘米、米的关系。

3、用厘米和米进行测量。

三、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是:

、选取有趣的故事为素材,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物体的长度、测量长度的工具和方法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对什么是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缺乏明确的认识。因此,教材以有趣的故事——“阿福的新衣”为素材设计了两个信息窗,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积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同时,在故事情景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设计了大量的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长度观念。

3、设计了一些让学生选择测量工具和估测的练习,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估计意识和估测能力。

四、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阿福做上衣”。通过“怎么回事?”的问题引出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认识厘米;第二个信息窗是“阿福做长袍”,通过“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的问题引出对长度单位米、及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五、学与教建议

、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密切数学知识与实际生

活的联系。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阿福的新衣”这一素材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或者从讲故事入手,或者师生共同参与进行模拟表演,以缩短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从而提出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及时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提出自己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然后组织交流。

2、要重视实际测量,使学生充分的感知,注重厘米、米表象的建立。

对厘米、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持.所以,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组织实际测量活动,同时要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灵活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在组织具体测量时,允许并鼓励学生灵活选择和运用多种测量工具,同时,能针对具体测量对象,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教师还应充分挖掘现实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实际测量一下身边物体的长度,使学生真正了解1厘米、1米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表象。

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要注重加强对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练习题、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测量能力。

六、本单元建议课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信息窗一

厘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5-76页,厘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的含义,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演示情境图。

画面一:阿福拿着布走进制衣店,阿福:“师傅,我要做件上衣。”裁缝师傅:“好吧!”招呼徒弟:“过来,给阿福量一量”。裁缝师傅一边量一边说:“身长3拃,袖长2拃半,肩宽2拃……”徒弟一边重复师傅的话一边记录:“身长3拃,袖长2拃半,肩宽2拃……”

画面二:小徒弟在为阿福裁制上衣,一边说一边量一边剪:“身长3拃,袖长2拃半,肩宽2拃……”(量一下,剪一下)

画面三:阿福取上衣

阿福:“师傅,我的上衣做好了吗?”

师傅:“做好了,试一试”(徒弟拿过上衣)

阿福穿上新上衣:“唉呀,怎么这么小呀?”

画面四:师傅:“怎么会小了呢?”(量一量上衣)(对徒弟)“告诉你身长3拃,怎么做成了2拃?”

徒弟:“没错呀,我做的就是3拃。”

师傅:“做错了还不承认!”

徒弟:“没错呀,我做的就是3拃。”(边走到阿福身边量一量)“就是3拃吗!怎么会小了,这是怎么回事?”

画外音:“这是怎么回事?”

[动画结束]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自主探索。

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阿福的上衣怎么会小

了?从刚才的小故事里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想说点什么?(学生思考讨论)

2、学生交流。

生1:我觉得是徒弟做错了,他把衣服做小了。

生2:不对,徒弟没错,他做的就是3拃,和师傅说的一样。

生3:我认为师傅来做的话就不会小了。

生4:我看出来了,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量的不一样。

生5:师傅的拃比徒弟的拃长,徒弟做出来当然就小了。

生6:如果用一个人的拃来量就好了,衣服就不会小了。

生7:是啊,只有用同一个人的拃来量才不会出错。

……

师:同学们真聪明,阿福的上衣做小了,就是因为师傅和徒弟的拃不一样长造成的。要想测量的准确,标准必须一致才行。也就是进行测量时单位必须要统一。

师:怎样测量才能把阿福的上衣做的合适呢?同学们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3、学生独立思考。

4、学生交流方法。

生1:比着阿福的上衣量,就不会小了。

生2:用同一根绳子来量,就不会小了。

生3:我和妈妈去做衣服时,裁缝师傅都是用尺子来量的。

生4:是啊,妈妈给我买衣服时也都要用尺子量一量。

生5:卖衣服的地方都是用尺子量。

生6:对,可以用尺子来量一量。

……

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不少。老师也觉得用尺子来量是个好办法。正像同学们所说的,生活中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如果裁缝师傅用尺子来量的话,徒弟就不会把衣服做小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厘米。师板书课题:厘米

师:想一想,你都了解有关厘米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谈。

5、认识厘米。

在学生谈的基础上,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适时引导学习有关厘米的知识。“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的cm表示。”

6、认识直尺。

师:你用过直尺吗?你了解有关它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说。

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直尺,并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再引导学生测量物体的长度,注意学生的测量方法是否准确,适时引导纠正。

7、联系生活。

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你想测量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学生活动)

三、巩固拓展,应用问题。

、自主练习第1题:我会量。以比赛的形

式看谁量得又对又快。

2、自主练习第2题:填一填。关键是学生是否会

读出不同起点开始的长度。

3、自主练习第3题:先估计,再与同学互相量一

量。此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题中所提供的信息可做不同的理解,如“手”的图可以理解为手掌长、手掌宽、手指长等,这些理解都是有道理的,教师应给予鼓励,并加以交流。

四、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信息窗二

厘米和米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8-79页,厘米和米的关系。

教学目标:

、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2、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3、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感知数学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

什么?学生自由谈,可能会提出如下问题:

、师傅在用尺子给阿福量衣服;

2、师傅说阿福的身长是1米;

3、徒弟说阿福的身长是100厘米;

4、阿福说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

师:对呀,到底是1米还是1厘米呢?(生也陷入

思考)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认识1米。

师:谁知道1米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学习1米。并在米尺上找出1米。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2、探索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互相合作,在米尺上用手比划1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80厘米100厘米分别有多长。再比划1米有多长。

想一想:1米和100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你是怎样知道的?生说师板书:1米=100厘米

师:1米=100厘米,也可以表示为:1m=100cm。

3、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

(1)估计:“1米”有多长?

(2)同桌合作,互相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

4、估测。

(1)课本的长度大约是多少?

(2)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也是1米?

(3)黑板大约长几米?

三、巩固拓展,应用问题。

、填一填。是m还是cm?

2、自主练习第1题:连一连。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为什么?

3、自主练习第2题:可以怎样量?让学生独立

做,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

四、实践活动:量一量自己一步是多少厘米?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呢?

六、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综合练习课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课本79—80页,我学会了吗(含丰收园)

教学目标:

、初步培养观察、操作、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了解米和厘米的具体含义及进率。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

忆一忆,说一说。

师:同学们,在这个单元里,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你想说什么?(学生自由谈)

二、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师:这个单元我们认识了厘米、米,还会用直尺进行测量,你想量一量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学生自由说)师说测量要求:测量前,先估计你想测量的物体的长度;测量后,与估计的比一比,看看你的眼力怎样?

、学生活动,自由测量。

2、交流测量情况。

三、

巩固拓展,应用问题。

、小组合作,测量小组内同学的身高,你能发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2、达标测试题。

(1)量一量。

(2)填一填

床长约2

跳绳长约200()

楼房高15()

四、

总结延伸。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用直尺来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请你回家后测量一下你家的床,桌子等物体的长度,然后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记下来,明天交给老师,好吗?

五、课后反思:

第八单元

我们的鞋码

——统计

第一课时

信息窗

统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81—84页

教学目标:

、初步学会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学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整理数据。

2、结合现实情境,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学会用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整理数据的方法。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与同伴交流。

4、在统计活动中,形成初步的分析、判断能力,培养统计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同学们,你们以前表演过节目吗?上学期我校的同学参加了青岛举行的体操比赛并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出示或图片)这使他们在比赛的镜头,他们穿的鞋漂亮吗?这可是他们自己经过调查整理得出的数据,最后,老师根据调查的情况,才买得这么合适的鞋。

2、假设我班也参加这样的活动你能像他们一样收集、整理信息吗?

二、置身情境,探究统计的方法。

、我们先应该知道什么?

2、鞋号还叫鞋码。课前老师已让小组长调查大家的鞋码了,小组长都记好了吗?来都送上来。

3、到底每种鞋号各有多少人?能想一个好办法让老师知道吗?

4、独立思考,想出办法(数一数、用笔记录)

5、大家都觉得记下来这种方法好,那我们就用真个同学的方法来统计我们的鞋码。(板书课题)

6、具体怎样记录哪?(小组讨论方法)

7、汇报方法

三、亲身经历,参与统计全过程。

、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念鞋号,其他同学仔细听,用自己认为最简单的方法记录,组长发统计图。

2、开始记录。

3、交流记录结果。你觉得这种方法如何?记得准确吗?错的改正。(交流过程中师选择不同的方法板书)

4、老师也有一种统计的方法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介绍“正”字统计法,(不但记录简单而且还可以5个5个的数。)以后你们在统计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5、为了看得更清楚每种鞋号的人数,我们可以把调查结果整理一下制成统计图、统计表。

填写统计图。

观察发现。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统计图咱们能够知道什么最多,什么最少这就是统计图的最大优点。

填写统计表。

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这个表咱们知道每种鞋号各多少人。

6、同学们真棒,统计出这么准确的数据,如果需要我们就按这个数据去买鞋。

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自主练习第3题,统计动物园中小动物的只数。先涂统计图,再填统计表。

2、自主练习第1题,介绍玩法,小组合作游戏并记录,交流从统计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

课外作业:

自主练习第2题回家独立完成,课上交流。

五、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外实践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4——85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玩具吗?你都有些什么玩具?你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师:看来同学们喜欢的玩具还不少,那么你知道哪种玩具喜欢的人最多吗?就让我们用刚学到的知识来统计一下吧。

二、分组统计

、各小组在小组的带领下,统计本组同学都喜欢哪些玩具,并做好记录。

教师巡视指导,关键是看他们是否统计了全组同学和是否做好了记录。

2、各小组汇报统计结果,并把他们的统计结果进行汇总,进行全班统计。

3、让学生看着统计的最终结果,发表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畅所欲言。

三、独立统计:我学会了吗?

教师把“我学会了吗”的题意和要求向学生说清楚,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统计的方法,进行独立统计。教师巡视指导,随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

四、课后延伸:

教科书第85页的第2题:比一比,谁胜了?

教师将此题做为一个游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课间随意组合,进行游戏。可在数学课前抽出几分钟,让学生说一说玩这个游戏的一些心得体会。

五、丰收园

在平日课堂中,根据学生不同的表现,奖励学生分别印有“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等标志的苹果,每学完一单元,进行一次总结,得到过哪种苹果就将书上相应的苹果涂上红色,并在全班奖励表现突出的同学。

五、课后反思:

第九单元

儿童乐园

——总复习

一、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巩固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有关时间、长度、方位与图形、统计等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

2、经历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学习按顺序回顾整理知识的方法,形成初步的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逐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习惯,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二、教材分析

总复习这一单元,是对整册教材内容的全面回顾和整理。通过复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的复习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及其加减法;学看钟表;简单的方位与平面图形;人民币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简单的统计知识。

本单元教材的主要编写特点是:

、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材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儿童乐园”素材作为本单元的主题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教材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复习活动。通过综合情境图中丰富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自主地解决问题,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地回顾与整理。

总复习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以游览儿童乐园为主题的综合情境图,把本册教材所涉及的知识点,渗透在玩电瓶车、坐龙船、跳蹦蹦床等真实有趣的活动中,展现在学生面前。第二部分是围绕综合情境图中的信息对全册教材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该部分将整册教材的知识点分成5部分,分别置于5个本册教材学过的基本图形背景中,目的是在引导学生进行复习时,既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又能让学生体会各板块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第三部分对应整理与复习的设计思路,提供的涵盖各单元知识点的综合练习。目的是在进一步查漏补缺,加深知识间联系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三、教学建议

.根据知识的特点,选用相应的复习方式。

“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要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计算的知识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学看钟表”、“人民币的认识”和“方位与图形”等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要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解决问题。“厘米、米的认识”则需要加强操作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化对“1米”和“1厘米”实际意义的理解。“统计”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复习,进一步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2、提倡自主整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整理复习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自主地回顾整理所学知识的过程,然后通过小组整理、讨论交流等方式互相补充完善。对学生一些有个性的想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可给予鼓励。同时教师作为数学活动的合作者可以对学生整理的内容或方法提出合理的建议,使每个学生有收获,提高回顾与整理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性。

3、引导学生进行有序地思考和整理。

全册的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在整理知识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有序地思考和整理。教师可充分利用综合情境图,按照各板块中侧重的知识点进行有序的、目的明确的复习,给提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4、灵活运用练习,提高复习效率。

复习时,对教材提供的练习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既可以打乱顺序,也可以适当调整、分解、改动和补充,使复习的过程全面系统、重点突出,提高复习的效率。

5、尊重学生的差异,加强回顾整理知识的方法指导。

复习时,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回顾整理知识方法的具体地、有针对性地指导。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通过参与对知识进行整理和回顾都有所提高。

五、本单元建议课时数:7课时

第一课时

中心板块对全册知识的回顾和整理

教学内容:

中心板块,对全册教材内容的回顾与整理。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

2、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加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过程:

一、回忆全册内容

谈话引入:同学们,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你们一定学到了许多知识。数学方面,你都有哪

些收获?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一下吧。

、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整理。

提出要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回忆整理全册教材的内容,然后小组同学内同学交流,其他同学补充。

2、组间汇报交流,归类整理综合。

引导学生对于所学内容归类,大约可以划分为5个板快的内容:10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学看时

间、方位与图形、人民币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初步的统计知识。

二、欣赏儿童乐园。

师:在我们书上的最后单元,留给我们一幅美丽的图画——儿童乐园,请同学们欣赏。看到这幅美丽的图画,你想说什么?

三、提出数学问题。

、在儿童乐园,你都发现了哪些问题?小组同学商量:你们最想提出哪方面的问题?

2、学生思考,并在小组中交流。

3、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组间交流。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左上角板块

学看时间内容的回顾与整理

教学内容:

总复习左上角板块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快速读出几时、几时半、几时刚过、快到几时。

2、建立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科书第91页第4题。

图上这位小朋友的时间在干什么?(逐副出示)让学生认准每一副图上的时间

谁能说一说这位小朋友是怎样安排他的时间的?

你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评一评,谁的时间安排的最合理。

二、动手实践

、拨一拨:

8时

6时半

9时刚过

快到12时

师说时间,生动手拨,同伴看看拨得是否正确。

2、画一画

玩电瓶车的同学是(

)时开始的,结束时是4时,请画上时间。

请在作业纸上画出时间:

0时

3时半

快到11时

6时刚过

三、实践作业

回家设计一张作息时间表,并按作息时间表上的时间去做。

四、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左下角板块

统计内容的回顾与整理

(一)

教学内容:

课本88---89页儿童乐园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统计的知识并能体会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到过儿童乐园吗?你们喜欢那里吗?在那里你都见过哪些玩具?

二、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看图,游乐园里设有哪些项目?小朋友在干什么?数一数有几个小朋友在座龙船?数一数有几个小朋友在坐飞天轮?数一数有几个小朋友在玩跳跳床?数一数有几个小朋友在开电瓶车?

2、小组里讨论交流,并完成下表

3、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课本91页第5题

四、作业

课本92页第7题

五、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左下角板块

统计

(二)

教学内容:

课本88---89页儿童乐园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统计的知识并能体会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一节课我们对游乐园里的小朋友做了以下统计,下面我们提一些数学问题好吗?

二、教学过程:

、观察下表,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小组里讨论.

3、集体交流

坐飞天轮的比开电瓶车的多多少人?

坐龙船的比坐飞天轮的少多少人?

跳蹦蹦床的和坐龙船的共多少人?

自己列出算式,并在小组里交流.

三、巩固练习

四、作业

五、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右上角板块

厘米、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回顾与整理右上角板块厘米、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让学生参与整理的过程,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理解。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

老师准备两根长度相同的纸条,一横一竖贴在黑板上,让学生猜一猜哪根纸条长。多数学生会认为竖着的纸条长,师接着引导:“怎样就能知道哪根纸条长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引出要知道物体的实际长度,需要测量一下。

二、回顾与整理

、1米和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通常用什么作单位?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通常用什么

作单位?”你测量过哪些物体的长度?测量时应注意什么?”让学生说一说家中、教室里的物

体的长度。

“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米?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

让学生用自己身边的1米、1厘米来估计教室中物体的长度。

2、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换算

师:“我的身高是一米六,实际上是几米多少厘米?也就是多少厘米?为什么?你的身高是多少?用两种单位表示,把你的身高告诉你的同位。”“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了解本班多数学生的身高。

三、解决问题

、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教室的长和宽、课桌的长和宽、黑板的长和宽等。“你准备怎么测量?”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测量。如:手测、步测、尺测等。

2、课本94页第11题

“风筝离地面大约有6米,怎样能把风筝取下来呢?”让学生独立思考,想出有创意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把两根杆接起来,或者男孩抱着女孩再拿3米长的杆等。

3、拓展应用

师:你还了解有关米和厘米的哪些知识?介绍给同学听。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

四、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右下角板块

复习元、角、分

教学内容:

总复习右下角板块

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学过的人民币单位元、角、分有关知识系统把握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在儿童乐园中,你最喜欢玩什么?(学生充分谈,他们有话可说。)

要玩蹦蹦床、飞天轮、碰碰车、先要干什么?(买票)买票要用到什么?

人民币的知识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仔细想一想,然后说给同伴听一听。

二、交流、整理

、人民币币种、面值

2、人民币单位转换

元=10角

角=10分

三、实践应用

、儿童乐园中,各项游乐活动门票的价格如下:

项目飞天轮龙船蹦蹦床电瓶车

价格7元5角4元3元3元5角

(1)如果现在你有20元,你想怎样玩?

(2)奇奇想玩飞天轮、龙船、电瓶车,他有15元,够吗?

2、模拟购物

同学们在游乐场中玩得真高兴,在家累了,想喝点饮料,这儿有一些东西,下面我们进行模拟购物。谁来当售货员,谁愿意上来买东西?其他同学认真看他们的表现对不对?(学生模拟购物可多进行几轮)。

3、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93页第8题

(1)估计一下需要多少钱?

(2)解决课本上的问题。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课堂小结

人民币对我们非常重要,我们要爱护人民币,更要珍惜人民币,不能乱花钱,要养成勤俭节约

的好习惯。

五、实践作业

调查你家一个月的水费、电费、电话费合计大约需要多少钱?

六、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方位与图形内容的回顾与整理

教学内容:

整理与复习《方位与图形》

教学目的:

、复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以及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

2、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加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我们的几个好朋友,快看,他们来了你能分别叫出他们的名字吗?(电脑演示:出示四个图形,让学生说出图形的名称)。我们今天和他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好吗?

二、回顾与整理。

、复习图形的特征。

猜一猜:用几句话描述一下你的好朋友的特征,让同学们猜一猜。

2、说一说生活中在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这几种图形?

(让学生分小组离开位置进行活动,再选代表汇报)

3、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没有你的好朋友?

4、小组学习、引导探索

四人小组共同合作、讨论,用小棒摆出几个图形。讲一讲自己的发现、疑惑,再进行全班

交流。

5、分类:你们能根据他们的特点,为他们分一分小组吗(出示各种形状的物体)

(小组交流讨论,找出多种多样的分类方法)

指明回答分类方法及理由(电脑演示配合)。

6、发明设计

(1)请小小设计师们利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组合,设计出一幅美丽的作品

(电脑演示:情景激发)。

(2)评选比赛(四人小组互评,选出小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7、说一说学校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各有什么,画一画(课下完成)。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反思:

第五篇: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测试(五 四制)

弘文教育四年级初始测试 姓名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王华身高138厘米,比李勇矮a厘米,李勇身高_____厘米。

2.正方形的边长是a厘米,它的周长是______厘米,面积是_____平方厘米。

3.张强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x千米,行了3小时离乙地还有b千米,甲乙两地相距____千米。 4.梯形的上底是a厘米,下底是b厘米,高是x厘米,面积是______平方厘米。 5.一堆煤a吨,每车运b吨,运了4车,还剩______吨。 6.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______形。

7.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5平方米,底边上的高是1.5米,底长是______米。 8.一个梯形的高是1.2米,上下底的和是3.6米,这个梯形的面积是_______平方米。 9.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2.5平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______平方米。 10.在

1、

6、

7、

12、

14、49这六个数中,是7的倍数的数有 11. 12的因数有 ,4的倍数有: (从 小到大写5个),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

12.在1,2,3,6,9,12,15,24中,6的因数有 ,6的倍数有

13.一个数,它的倍数的个数是 ,其中最小的一个因数是 ,最大的一个因数是 。 14.如果水位下降3米记作-3米,那么上升4米记作 ,不升不降记作 。 15.若某仪表顺时针方向旋转45°,记作-45°,则120°的意义是 。 16.某同学三次考试成绩为:57分、78分、90分,以60分为及格,请你用正负数表示该同学超出及格的分数是_______。 17.如果a×b=c (a、b、c是不为0的整数),那么,c是 和 的倍数, a和b是c的 如果A、B是两个整数(B≠0),且A÷B=2,那么A是B的 ,B是A的 。 18.在○内填>、<或=。

225316221164○ ○ ○3 3○2 ○3 7988557845319.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29时=( )分 339分=( )时 119平方分米=( )平方米 35立方分米=( )立方米 53秒=( )时 25公顷=( )平方千米

二、判断题。

1.因为3x-12是含有未知数x的式子,所以它是方程。( ) 2.x=3是方程(6-x)×8=24的解。

3.任意两个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4.任意一个梯形都能分成两个一样的平行四边形。 ( )

5.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形状不同,它们面积一定不相等。( ) 6.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 ) 7.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 ( )

8.12是4的倍数,8是4的倍数,12与8的和也是4的倍数。( ) 9.带正号的数是正数,带符号的数是负数。( ) 10.—100 > —10。 ( ) 三.解决问题

1.用篱笆围成一个梯形养鸡场(如图),其中一边利用房屋墙壁。已知篱笆长80m,求养鸡场的占地面积。

2.一个三角形的苗圃,底边长200米,高是底的一半多40米。这个苗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顷?

3.猜电话号码

0592-A B C D E F G 提示:A——5的最小倍数 B——最小的自然数 C——5的最大因数 D——它既是4的倍数,又是4的因数 E——它的所有因数是1,2,3,6 F——它的所有因数是1, 3 G——它只有一个因数

这个号码就是

四、列方程解应用题。

1.水果店卖出15箱苹果,每箱25千克,相当于卖出的梨的3倍,卖出梨多少千克?

2.冰箱厂今年生产电冰箱78万台,比去年产量的2倍还多4万台,去年生产电冰箱多少万台?

3.爸爸买一副羽毛球拍和4只羽毛球,共用去59.2元,一副羽毛球拍48元,一只羽毛球多少元?

五 (1)在方格纸上面画出对称图形。 (2)按要求画一画。

上一篇:企业廉政党课讲稿下一篇:青春在追求中闪光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