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人员生活方面

2023-02-26

第一篇:社区矫正人员生活方面

社区矫正人员须知:

1、按时报到,在收到法院判决之日起10日内到县司法局报到,办理登记手续后3日内到司法所报到。听从司法所安排。

2、履行报告义务,要保持电话畅通,每周和司法所通一次电话,叫周听声,平时随叫随到。每个月到司法所汇报一次情况,主要是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会活动等情况。家庭重大变故、居所变化及接触什么有不良影响的人应及时报告。不能脱离监管,脱离监管一个月撤销缓刑。

保外就医人员要三个月报告身体情况和病情复查情况。

3、有事要请假,如因就医、外出参加重大活动,离开本县在七日内报司法所批准,超过七日向司法所申请,报司法局批准,返回时要销假。最多不超过一个月。

4、要定期参加司法所组织的活动,如学习、公益劳动等。

5、要自觉遵守法律,不要参与赌博、聚众斗殴,不酗酒不上网吧,不参与上访等容易发生违法违纪的场所。在矫正期间有违法行为或有不服从矫正的(不按时报到、不及时报告或外出会客不请假、不安规定参加学习和公益活动的)行为,要给予警告处罚,如有三次警告的取消缓刑。

6、如有禁止令的要经批准才能进入特定区域。 要填写的:

1、填写报到登记表5份(主档、副档、公、检、法)

2、填写信息表3份(主档

1、副档2)

3、矫正人员保证书2份(主档

1、副档1)、应知事项告知书1份。当事人签字

4、照相,上传到信息表上

5、手机定位

6、交代须知

7、填报备表

8、查是否有护照,如有暂时交上来。

第二篇:长沙社区矫正人员试点电子矫正表 涉

足禁区鸣叫

4月18日上午,曾因运毒服刑10年、目前在社区服刑的张某收到了来自天心区司法局送来的一块手表。这不是一般的手表,是新一代“电子矫正官”。当张某超过限定范围、进入娱乐场所等异常情况时,电子设备系统会自动发出实时报警铃声。

“社区矫正这一刑罚执行工作与高科技手段进行有机结合,这将是非监禁刑罚执行制度中的一次探索和突破。”长沙市天心区司法局副局长吴洪文介绍,此次探索属省内首次,将逐步推广。涉足禁止区域腕表报警

张某的“电子腕表”开始运转后,监管者打开电脑即可知道张某现在所处位置以及全天行踪轨迹。如果张某进出被禁止涉足的区域或场所,警报系统会即刻鸣叫提示。

这个腕表防拆卸,其表带里含有光纤,如果有人剪断了表带,警报一样会响起。 如果矫正人员不想当手表戴,也可以戴到脚踝上。腕表防水防震,两年内无需充电。有10年的使用寿命,可重复使用,电量不足会报警。与手表配套的还有一个手机,手表和手机须同时携带,如果距离超过5米就会响起警报。“这有点像孙悟空的„紧箍咒‟。”天心区司法局副局长吴洪文介绍,区里将根据风险评估首选10多名矫正人员进行佩戴,信号在全国范围内都可以搜索到,明年内全区将实现全覆盖。据称,全市也将逐步推广此项电子监控设备。

过去手机监管问题频出

张某等社区矫正人员和普通人一样,照常上班下班,只是要定时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遵守会客规定、外出应当报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

按照规定,长沙社区矫正人员的活动范围为天心、雨花、芙蓉、开福、岳麓区和星沙。过去,司法行政部门为社区矫正人员安装手机移动卫星定位系统,手机必须随身携带,不得人机分离。

吴洪文介绍,天心区在2009年引进社区矫正工作,虽然此前未出现脱管、漏管,但会发生人机分离、因手机电量不足造成关机等状况。如果出现毁损手机、关机、人机分离故意逃避监管的或是其他故意逃避监管管理的行为,将被给予记过惩处。

心理专家配合指导

“当然,我们不是一味念„紧箍咒‟,重要的是要帮他重新站起来。”吴洪文介绍,矫正官和社工们对矫正对象采取“宽严相济”的管理措施。截至今年3月底,天心区共接受社会服刑人员421人,解矫222人,在矫199人,解矫人员中没有一例重新犯罪,在矫人员中没有出现脱管、漏管现象。

司法局通过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大学教授等专家学者,从心理辅导、法律知识、品德修养、就业指导等方面,将教学内容录制成视频文件,导入全区社区矫正教育学习系统。

第三篇:社区矫正人员谈话记录

时 间:2016年7月28日 地 点:鱼泉司法所 谈话人:田浩 记 录 人:周虎 被谈话人(社区矫正人员):熊恒发

我们是湄潭县司法局鱼泉司法所工作人员,今天找你是了解你近期的一些基本情况,请如实回答我们的提问,听清楚了吗?

答: 听清楚了 问:你谈谈近段时间的活动情况。

问:你是否在学习法律知识和遵守了社区矫正制度。 问:你当前思想状况如何。

答: 比较稳定 问:有没有什么困难或问题需要我们协助解决的。 问:有没有参与违法活动或非法组织等。

答: 没有 问:有没有和别人发生矛盾、冲突等现象,是如何解决的。 答: 没有 问:有没有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的人员。

答: 没有 问:在今后社区矫正期间有什么打算。

答: 遵守规定,认真守法 问:你以上所说是否是事实,有无补充。

答: 没有

答: 我在湄潭上班,做监控维护

答: 在学习,也遵守了社区矫正规定

答: 我现在工作比较稳定,暂时没有需要帮助的地位

年 月 日 社区矫正人员(签字或按指印):

第四篇:社区矫正人员XX个性化矫正方案

一、基本情况

XX ,男,1966年6月20日出生,高中文化,已婚,系xx村村主任。 2012年,xx村村主任XX,利用协助人民政府管理和使用国家专项拨款,用于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的职务便利,在使用该专项拨款购买太阳能路灯过程中,与村会计一起侵吞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专项款人民币8.7万元。于2013年10月18日,被判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

二、矫正对象的社会背景资料

XX出生在农村,父母都是农民,高中毕业后,XX在村里务农,他为人实在、做事认真、脚踏实地,2009年,他顺利当选为xx村村主任。但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格,在利益面前,未能禁得住诱惑,因而犯下贪污罪。

三、主要问题陈述

XX被判刑后,能主动到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并且服从管理,遵守纪律,积极参加各项公益活动及教育培训,但是他的思想压力很大,意志消沉,主要表现在:犯罪前性格性格开朗,人际关系良好,亲戚、乡邻、朋友都非常关心他。犯罪后情绪低落,自我形象低、唉声叹气、失望、内疚、自卑、对今后的生活没有希望。

1、工作初期

工作理念: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者在与XX初次接触后,针对XX思想负担过重,循循善诱,正确看待其罪行,对其平等对待,帮助其顺利度过矫正期,防止重新犯罪,发掘其自身优势,协助其重塑自信,重新融入社会。不存歧视,让其消除对社区矫正工作防御、戒备心理。

分析与诊断:XX因犯罪由一名领导干部变为囚徒,社会地位起落大,反差明显,一时间不能适应。其次他对自己所犯罪行有一种负罪感,以一名罪犯角色接受社区矫正管理,内心恐慌。

过程:XX第一次来所报到,是因为司法局告知他要接受社区矫正管理,他自己主动来到司法所,态度很好,一再表示要认真接受社区矫正教育,遵纪守法,好好接受改造。对于工作人员的询问和告知的有关社区矫正事宜,唯唯诺诺,惟命是从,给人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工作人员意识到他内心的恐慌,以及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疑惑,没有将其作为一名犯罪分子对待,而是与其平等对话,以谈家常的形式了解其家庭情况、生活工作情况,让XX与工作人员的接触、谈话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下进行,初步消除了XX是罪犯面受训斥、歧视的顾虑,让其感受到社区矫正工作人性化管理的模式,消除其抵触情绪,心甘情愿接受社区矫正。 工作初期效果:通过工作人员循序渐进,以情感召,以法服人的工作方针,XX对我们充分信任,并能推心置腹地主动与我们交流沟通,十分配合我们的工作。并且他思想上有了重要转变,不再表现出自卑,生活态度认真,工作热情提高。

2、工作中期

工作理念:针对XX好表达沟通能力好,理解能力强 社会宣传工作好、司法所亦能提供法律服务 帮助其在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

分析、诊断:XX多年从事村委会多年,这对其是很有利的因素。

过程:在XX接受社区矫正后,工作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其进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及社区矫正工作相关知识的教育。在接受教育后,XX多次向我们询问有关社区矫正的规定,并且多次向我们表示要认真改造,争取早日回归社会。我们了解其心思后,激励他充分发挥才智,在工作上努力进取,争做一流,为社会多作贡献,争取早日解除矫正。

效果:通过工作者的正确引导,XX在日常生活中生活态度积极,他的领导和组织能力也在工作岗位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了他的自信心。

3、工作后期

XX在接受社区矫正管理这段时间以来,服从管理,遵纪守法,积极参加公益劳动,认真接受思想教育,思想觉悟明显提高,在接受社区矫正过程中,他逐步拾回了信心,树立了重新做人的勇气。

五、评估与反思

1、要尊重社区矫正对象人格,平等对待,不存歧视。社区矫正对象虽然是违法犯罪人员,但有部分人员素质较高,自尊心极强,完全是因为一时糊涂,放松了警惕才导致犯罪,其主观恶性不大,并且在犯罪后都有悔过心理,因此我们不能将其等同恶性很大的罪犯看待,心存歧视,恶意训斥,践踏人格。这样容易造成对象自卑、自闭心理,阻碍沟通,不利于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

2、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社区矫正工作人性化管理。要及时并充分掌握矫正对象的家庭、生活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积极有利因素,坚持以人为本,以情感人的原则,尽可能为矫正对象排忧解难;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调动矫正对象的积极性,提高矫正对象适应社会,自谋出路的能力。

第五篇:社区矫正人员教育谈话记录

谈话时间:年月日点分起至

年月日点分止

谈话地点:****司法所

谈话人:

谈话人所在单位及职务:司法所工作人员

记录人:

记录人所在单位及职务:***居委会主任

社区矫正人员:

谈 话 内 容

1、你对所犯罪行如何认识,对判决的看法?

是否有不良嗜好,家庭经济条件,个人成长经历是否有挫

上一篇:社区法治文化活动讲座下一篇:社区观看电影活动方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