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记忆的优美句子

2022-09-13

第一篇:照片记忆的优美句子

描写记忆的优美句子

描写记忆的句子:

1、岁月的脚步总是在不停地走着,转瞬即逝。时间过得可真快啊!才转眼间,我就已经度过了十几个春夏秋冬,但是关于每个季节的回忆却是唯一的,与众不同的,也是永恒的。

2、童年记忆中,我像一只蜜罐里的小熊,生活特别的甜,各种各样的玩具、香喷喷的零食、爷爷奶奶的疼爱、爸爸妈妈温暖的怀抱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3、我们的今天在明天的相册里,也将变成过去。一分一秒,都在消逝着青春年华。庆幸的是,有回忆把过去、现在甚至将来连通在一起,在那样一个国度里,我们自冕称王。

4、我心中的回忆就是如此,没有太多的修饰,只有自己内心最真实的东西,永远占据着我的脑海,带着我向着明天前进,向着我向往的那个高点飞奔,最后在回忆的某一页,我笑了。

5、拥有美好的回忆,意味着拥有新的人生。它会使你在失落和难过时,依然保持着自信而乐观的心态,扬起新的风帆,踏上又一个征程。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你会看到,前方就是成功的彼岸。

6、有人说啊,回忆就犹如一杯咖啡,能让你在劳累困苦的时候保持清醒,能让你在激扬的琴音中保持平和,能让你在缭乱交错的灯红酒绿中,不那么烦躁。回忆,如此醇美,如此销魂。

7、在美好的回忆中迎接明天吧,拿起披荆斩棘的利剑,在艰难困苦中奋勇搏击,搏出生命的精彩,搏出瑰丽的人生;在美好的回忆中走向前方吧,以阳光般的心态,不畏苦难,不畏流言,从容而淡定地一路走下去

8、师生之间的甘甜在于不同的面庞洋溢着同样的笑脸,心与心的碰撞和磨檫造成着彼此的误解却又缩短着彼此的距离。当发现这段情已成为友谊时,心中似乎对情感多了一种理解。忆起这赤色师生情,心里总会笑的好美,甜的好醉。

9、时光叮当地撞在古老的黑色城墙上,在霉青色的石板上散成一地琉璃,消逝;只留下萤火般微弱的光芒,透出一小块记忆的页脚,迅速庞大成一个缤纷的回忆殿堂,像是古书上的咒语,源远流长。

10、时光飞逝转眼间又过了一年,然而不久后我们会分离,而我们留下的最美好的记忆就是在黑板上,黑板上记载这我们很多珍贵的东西,我想这些东西会一直被我所记住。因为它是记录我们的成长与友情。

11、回忆多姿多彩,不过虽然回忆很美丽,但今天更重要。

12、回忆缠绵着我的点滴思绪,勾勒着埋藏深久的过去眷恋以往烟雨。不想再停留在过去,不想生活在回忆。生活还在继续,学习需要努力,我要再接再厉。

13、对小鸟来说,天空很重要,那是它能自由飞翔的世界;对玫瑰来说,雨露很重要,那是它生命得以滋润的源泉;对我来说,回忆很重要,它可以让人尝到幸福的味道。

14、回忆是推动着我们在自己走的路上一点点前进,它记下我们所有的所有,就像帮我们拍了电影,不断重复播放,但每次都有意义,每次都有新内容,每次都会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15、回忆载着我们溶入历史的扉页,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在回忆里学到了许多,丢掉了曾经那些冷漠和高傲,向着我们的目标前进着。一路的风沙不能阻止我们前进,不能阻止回忆翻开新的一页。我们的生活到处是回忆,而回忆又是我们所有的生活。

16、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便应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我总愿偷偷地晾晒我的回忆,它们像阳光一样,彼时的甜蜜永远不会失去温暖的触感;它们像阳光一样,永不褪色,永不生锈。

17、失落时需要回忆美好的画面。当你从星辰璀璨到黯淡无光,当你从腰缠万贯到囊空如洗,当你从年轻貌美到身老体衰,请不用落寞与沮丧。缅怀曾经的华丽四射带来的光芒,追忆曾经的善举得到的认可和赞扬,回首曾经的风流潇洒,娴静柔美,你会发现,追忆美好是一种多么明智的选择。

第二篇:老照片:童年的记忆

通常,提起民国社会,大陆的一般民众耳熟能详的是红军的伟大长征,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是国统区的腐败以及埋葬蒋家王朝的战争。而对于民国社会的各项事业、战争以外各阶层民众的庸常生活,则所知甚少,与此相关的照片更是凤毛麟角,难得一见。

图1 1935年,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即景。(选自《老照片》第6辑,秦风提供)

这幅照片,是台湾的老照片收藏与研究者秦风先生提供的。毋庸讳言,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1949年以后大陆这边官方对民国社会的记述是有所选择的。秦风先生以其独有的地缘优势,为《老照片》提供了大量的民国影像,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弥补了大陆民众对民国社会的认识,尤其是通过许多记录民众日常生活的老照片,向人们呈现了民国社会作为近代中国文明阶段性进程的另一面。

这张照片定格的虽只是日常生活的一个瞬间,但所折射的时代意涵也是显而易见的。北伐结束,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到了1935年,社会尚称安定,各项建设逐次展开,如果没有两年后日本人的大举入侵,和平发展的局面得以延续,中国的社会进程完全会是另外一种样子。而这张记录民国首都民众寻常生活的照片以及画面本身所透露出的安宁与祥和,正是那个时代的某种写照。与通常印象里的“万恶旧社会”,至少是大相径庭。

图2 1936年,摄于江苏镇江民众教育馆宣传橱窗前。(选自《老照片》第12辑,吴寅伯摄影

还有这张摄于1936年的江苏镇江民众教育馆的宣传橱窗前的一幕(图2),一位身着碎花旗袍的年轻女子,带着两个女孩,在镇江民众教育馆的宣传橱窗前驻足观望,一边在向孩子讲解着什么。而写在橱窗玻璃上那条宣传口号“养护儿童是父母与教师的责任”,则表达了社会对于儿童教养的共同认知。照片的提供者黄咏梅在随文中回忆道:

那是1936年秋,七岁的我是二年级小学生。父亲在我四岁时因急病死于执教的外地,母亲守着我和妹妹们在镇江东门老家深宅里相依为命。我六岁入民众教育馆办的小学,校舍设在孔庙里,离我老家不出一百米。年轻新潮的王校长是出国留学生的留守夫人,她在讲台上给我们示范刷牙,给我们讲述日本军国主义者向日本小学生灌输侵华思想的故事。还有好几位关爱我如同父母的老师,孜孜不倦地传授知识。孔庙正殿陈列着“头悬梁”、“锥刺股”、“孟母三迁”等故事的小泥人塑像,还有卫生常识方面的模型、图片,教师设在正殿后西院落的平房里。更使我感兴趣的是,遇到周末,民众教育馆为附近居民放映电影,我们小学生是必去的观众。那年代,能看到卓别林夸张的滑稽表演,虽然无声,也是莫大的享受。大舅父一人在外地工作,那年回镇江探家时,星期天和大舅母唐思萱带着表妹吴碧霞来看望我们,我高兴地陪他们去我心爱的学校参观。走近橱窗前,那张宣传画吸引了我和表妹。我们驻足细看,大舅母边看边给我们讲解,我入神聆听,表妹目不转睛地看着画上的小朋友。大舅父见此情此景,即兴抓拍下来,当时我们一点不知道。

作者结合这张照片的回忆,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一位幼年丧父、与母亲和妹妹们相依为命的女孩,并没有因生活困顿而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民众教育馆及其创办的小学奉行的是“中西合璧”的施教方针,既承继传统伦理文化,又传播现代卫生科学常识,还放映西方电影……从上面的叙述里,足以看出民众教育馆所承载的一般社会功能,和为普及教育、传播文明所做的种种努力。尤其可贵的,这不是一张为了宣传而刻意摆拍的照片,而是一位民间摄影爱好者对身边生活的不经意的记录,其真实性是不容置疑的。 上面两幅照片,一张拍自当时的首都,一张拍自当时的江苏省会,或为首善之区,或为经济文化发达之域。而其他地方的情况是怎样的呢?这里有一张1937年1月在山西文水县拍摄的照片(图3),是文水县里村一所女子初级小学的师生合影。

图3 1937年1月,山西文水县里村女子初级小学的师生合影。(选自《老照片》第15辑,高建中提供)

文水县是毛泽东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的家乡,1947年十七岁的刘胡兰被国民党军以铡刀残忍地杀害,成为中国革命史上家喻户晓的著名烈士。而这张照片中所透露的宁静与祥和,与十年后刘胡兰殉难时腥风血雨的社会氛围,却迥然有别。端坐中间的那位女子应是这所小学的校长,从穿着、气质上看,当是一位受过现代教育的女子,神情中透着自信与干练。照片上的女学生也都穿戴整齐,相貌端正,让人感觉很舒服。还有,背景中雕梁画栋的校舍也着实让人羡慕,可见那时的人们已经实践了后人虽信誓旦旦却行有未逮的承诺——“把最好的房子让给学校用”,如果我们对这一承诺不是“行有未逮”的话,可能也就不会发生汶川地震期间校舍大面积倒塌那样的悲剧了。这张照片里,最吸引人们眼球的,是端坐在中间的那位年轻女子。大家知道,中国既有论资排辈的传统,更不乏男尊女卑的陋习,而那位女子,年纪轻轻,列坐于几个大老爷们之中,却未遑多让。大概是受了法国年鉴派的影响,胡适先生曾经慨叹过:“《史记》里偶然记着一句‘奴婢与牛马同阑’,或者一句女子‘蹑利屐’,这种事实在我们眼里比楚、汉战争重要的多了。”在他看来,“朝代的兴亡,君主的废立,经年的战事,这些‘大事’在我们眼里”反而“渐渐变成‘小事’了”。从这张寻常的乡村小学的师生合影里,则不难看出民国年间妇女解放的种种端倪和时代前行的迥然步伐。在许多时候,时代的变迁与进步,并不体现在轰轰烈烈的运动里,往往是一些琐屑的生活细节,更能反映社会的深刻变化。历史已经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那些轰轰烈烈的“运动”不过是表面的热闹而已,并且换来的不仅不是社会的进步,反而可能是空前的倒退。1949年以后,民国的一切都成了“前朝旧事”。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对民国年代的日常生活细节的误读也在所难免,对同样一张照片,往往会有截然不同的观感。

图4 1940年代,天津东亚公司公教信友协进会的唱诗班在排练。(选自《老照片》第16辑)

这张拍摄于1940年代的照片(图4),是天津东亚公司公教信友协进会的唱诗班在排练的情形。在用苇席临时搭成的草台上,唱诗班的信众们个个阔袖重袍,手捧展开的乐谱,伴随着台下钢琴的伴奏,唱得专注而投入。整个画面于黑白相间中,弥漫着几分肃穆与庄严。

照片系笔者从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淘得,夹在一本1940年代印制的东亚公司的企业宣传册里。宣传册用道林纸印制,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东亚公司的产品和经营管理的情况。天津东亚毛呢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是民国年间的著名企业家宋棐卿于1930年代所创办,其生产的“抵羊牌”毛线的总销量,一度占据了国内市场87%的份额,并向东南亚十几个国家出口。宋棐卿的企业经营理念,也不乏现代意识,在企业内部施行了许多保障和增进职工利益的做法,向职工发放年终奖金、生活津贴、伤病津贴、婚丧补贴和子弟奖学金等,还设立了职工宿舍、夜校、国剧社、合唱团、医院……在1943年更以“赠股”的办法,将公司股份配发到每位职工,使企业员工都成为公司的股东。因宋本人出身于笃信基督教的家庭,还在企业内部建立了公教信友协进会,将宗教教义融入企业管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这张照片记录的,便是信友协进会唱诗班的一次排练。

宋棐卿的上述举措,说到底无非是为了化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人际矛盾,以增加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从而获得最大化的效益。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宋棐卿堪为企业经营者的楷模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功臣了,当个“政协委员”、“人民代表”什么的,应在情理中吧。

图5 1948年,竖立在长春街头的新片上映广告画。(选自《老照片》第32辑)

然而,就是这样一些颇具超前性的现代企业管理举措,在后来的岁月里却一度成了宋棐卿“调和阶级矛盾”、“统治工人阶级”的罪行。这张照片则在1960年代的“阶级教育展览会上”,被当做“用宗教麻痹工人阶级”(当年用作“展览”时,写在照片背面的文字如是说)的罪证,被公开展示。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民国几十年,除了抗战前有过几年的相对和平时期以外,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动荡与战乱之中,这无疑给民众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但战乱与动荡并不就是民众生活的全部,即使身处战乱中,老百姓的日子照常得过。战争虽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百姓的生活,却无法使它中断。这两幅照片(图

5、图6)均拍摄于1948年的长春,图5是竖立在长春街头的大幅新片上映广告画,图6是在长春一间酒吧登台表演的鼓手。

图6 1948年,长春市一位登台表演的鼓手。(选自《老照片》第27辑)

此时国共内战方酣,长春已处在解放军几十万大军的重重包围之中,不仅十几万国民党守军与外界的联系逐渐中断,一般百姓的出入,也受到严格的限制,一场空前的饥馑正一步步逼向这座城市。生活在长春城里的人们,已不止一次地听到远处传来的隆隆炮声,但这并不妨碍最新的美国大片一部接一部地上映,架子鼓手一旦登台演出,还是那么西装革履,头发依旧梳理得丝毫不乱,专注地沉浸在自己敲出的鼓点里……从照片上看,架子鼓手的家什似乎过于简陋了,只有一面大鼓、一面小鼓,外加一个立镲,然而相对于远处隐隐传来的炮声,这里发出的却是属于市井的、民间的音符,传递着平民大众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与期盼。YYQ。

第三篇:农村老照片——那个时代的记忆

文字:李月贵图片:手机拍摄/网络图片编辑:李月贵

一、农村改革开放前(生产队时期)的老照片 生产队,一个50、60后的朋友们熟悉而又平常的词汇,一种在我国农村延续了多年的最基层的社会形式,我不想评判它的是非功过,只想记录我在那个年代,作为孩子的印记。 从我记事起,就有了生产队(生产队是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根据各地方不同的情况,人民公社的组织,可以是两级,即公社和生产队,也可以是三级,即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我家属于内蒙古凉城县厢黄地人民公社西厢大队的第六生产队,全队四十多户人家,二百多口人。那时的村民叫社员。几千年单干独斗的农民,经过合作化组织起来,成为一名集体生产队的社员,所有的生活来源就是以参加劳动而得到工分,再由工分折算成粮食与柴草,成为一个家庭的最基础的生活来源。他们勤劳俭朴,心地善良,日出而作,日落而歇,过着最简单的生活。下面是农村改革开放前的一些生产、生活场景图片:▽社员们一边唠着家长里短,一边吃饭、做活▽

六、七十年代,好多农民穿的都是打补丁衣服

生产队时期的社员家里都比较贫穷,农民花钱买一身衣服,一穿就是好几年。

四、五年不买新衣服是常见的事,孩子们的衣服都是老大穿过老二穿,老二穿过老三穿,以此类推,好多人的衣服上都是打补丁。 不仅仅社员贫穷,就是生产队也很穷。农民不能有自己的私有财产,不能自己养猪,养鸡以及其他家畜,如果那个农民自己养家畜,就要被批斗,割资本主义的尾巴。▽60年代初大队组织社员学文化▽红卫兵长征大串联的激情岁月

八届十一中全会后,红卫兵运动迅猛发展。红卫兵运动最初是破除“四旧”(即所谓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随后发展为抄家、打人、砸物。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许多知识分子、民主人士和干部遭到批斗。红卫兵运动对社会秩序和民主法制的破坏,引起各地党组织和许多干部群众的不满和抵制。但是,这种不满和抵制当时却被认为是执行了“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六、七十年代农村社员家吃饭场景

那时社员很贫穷,生活水平低,常年吃的都是土豆、谷黍和玉米等粗杂粮,小麦吃得很少,只是逢年过节才有白面吃,吃顿饺子就是最大的美食了。因为我的老家没有水浇条件,完全靠天吃饭,小麦产量很低,再加上集体劳动,出工不出力,收成非常低。如果不能风调雨顺,那一家人、一村人都会惶恐,因为父母那一辈人对一九六0年前后的大饥荒记忆深刻,他们用“艰年”来表达饥荒年代。 那时候生产队的小麦都要大量上缴,叫做“交公粮”,也是“支援国家建设”,上缴的比例我不太清楚,可能不低,所以分到社员们手中的更少了。当然,如果生产队一年粮食产量比较低,上级会救济一下,名称叫“统销粮”,由“粮管所”以很低的价格卖给“社员”们,也主要是一些粗杂粮。

▽农业学大寨,搞农田基本建设,轰轰烈烈。修渠打坝、平整土地,引水浇地。▽农业学大寨开荒造田,抗旱担水浇地▽这位母亲用秸秆给孩子擦屁股▽他(她)们在生火做饭

那时的社员家做饭主要烧麦秸、豆秸、玉米秸和树叶、土豆藤等柴草及牛粪、骡马粪。因为种植玉米、豆类多,家家都有烧这些秸秆的大锅灶,秸秆就是生火做饭的烧柴,不够的时候冬天再到后山羊报沟、杏树贝割点柴草。虽然这些秸秆燃烧的时间比较短,但那时农村也没有人买煤。每年冬天,生产队派两辆马车去山西省左云县煤窑拉一个月左右的煤,买回来给每户社员分

二、三百斤过大年。▽谈恋爱

在那个年代,这样偷偷摸摸、搂搂抱抱的谈恋爱都是胆大的。▽

五、

六、七十年代结婚照▽下乡知青和贫下中农社员在一起▽1967年下乡知青做了赶马车的车老板▽1968年,战天斗地,不怕天寒地冻,下乡知青参加农田基本建设。▽大队的知青赤脚女医生,每天步行走村串户给社员治病,挺辛苦的。▽下乡知青积极分子选派到公社培训学习▽看那谷穗长的多么的大,那美女笑的多么的甜,绝对是个丰收年。▽社员在麦田里除燕麦,作收割前的准备▽马车拉庄稼▽社员在用脱粒机脱小麦▽运输农产品▽70年代的小学生

当时的学费并不贵,小学半学期是5毛钱,但是由于农民太贫困了,很多家长到小孩上完小学或初中就不让上了,回村劳动,挣工分,所以当时失学的人也是不少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的农村,几乎村村都设有小学,一是为了孩子就近上学,同时也方便家长上工干活。小学生都在自己村子里的学校上学,成群结队,无论年龄大小,从来没有家长接送。学校的硬件设施很简陋,可那时也不觉得艰苦。 我的家离大队比较近,小学和初中都在大队学校念的。1974年至1976年上初中的教室也非常简陋,桌子的面板是水泥板,水泥板用两个土坯砌起来的土墩子顶起来就是个书桌。水泥板冬天特别的晾,很多孩子的手都冻了。

音乐课唱的是大海航行靠舵手、学习雷锋好榜样、我爱北京天安门等。▽小学生放学回家帮助父母劳动▽小学生放学后给家里放牛、拾粪

我们上学还有农忙假,应该是收小麦的时候七月份。学校老师很多都是农民,那时称民办教师,他们也有地,得回家收割。于是全校放一个星期的假,老师让我们回家多帮爸妈的忙,多干点活。▽社员在栽树▽农村的土房子

我的村里,在农村改革开放前农民居住的房子基本上是土房,现在的年轻人很少看见过土房子,土房子就是农民没有钱买砖,把泥土用模具做成砖的形状晒干,建成房子,经过雨淋和潮湿,屋内屋外都看不到砖的模样,成为土墙,房顶不是瓦,是用麦秸秆和泥土抹上去的,这种房子阴暗潮湿,安全性极差,遇到下雪下雨极容易垮塌。屋里面的地面不是砖,更不是水泥地面,就是和外面一样的土面,很多农民的窗户没有玻璃,就是用塑料布或破布遮挡。由于长年失修,房子四面透风,到了冬天,屋里也非常的冷。▽70年代人民公社的夫妻放映员▽社员们一年可看到2-3场免费电影▽社员们在担粪、拾粪、掏粪、拉粪▽农村的铁匠铺

80年之前出生的人应该对铁匠铺的记忆都会很深。那时,铁匠是老百姓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职业。翻新锄头、铁锹、镢头等农活工具,或者买这些农具都会到开铁匠铺的家里去,小孩子像大人尾巴一样跟着去围观。打铁匠们挣的可是辛苦钱。十几岁的时候,我就帮舅舅的铁匠铺拉过风箱,扛过大铁锤,那可不是坐在办公室敲打电脑的白领们所能体会的。▽担土打坝,修渠引水浇地▽民兵在训练下面是农村的一些老式农具、老物件图片:▽粮票

粮票是我国从1955年到1992年发行的一种购粮凭证。那时候,城镇居民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以粮票为代表的票证,是我国因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商品短缺的见证。1992年,粮票被取消了,当时国家同时提高粮食的定购价格和销售价格,基本上实现了购销同价,在此基础上,各地陆续开始放开粮价、取消粮票。1955年出现的粮票,终于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社员劳动手册和劳动记工本

劳动工分那时可真是社员的命根儿!年终除了按人口还要根据每家的工分分配口粮和余额款。那时一个工到年底大约折合两毛钱。一般一个中等男劳力,凡能拿得起田里农活犁耙的十八帮武艺,一般出工一天定为10分,有差距者定为9分、8分,能完成土里的全部农活的中等女劳力,一般定为8分,能力有差距的定为7分、6分。那时的学生,受到的爱国爱社教育多,年纪虽小,劳动观念可强,很小就参加集体劳动,对于他们的底分,队里则根据年龄、个子来确定,一般为

3、

4、

5、6分不等,但每个人“底分”的获得,必须通过正常会议程序最后确定。社员们晚饭后是记工分的时候,也是最热闹的时候,家长里短、社会新闻等互相传播,其乐融融。▽链子水车

说起水车,很多年轻人是很陌生的。此水车并非现今城市大街上的洒水车,而是过去乡下农民从井里提水的机具。 链子水车,是农田灌溉技术革新的产物,是农业水利化的时代缩影。在那靠天吃饭的岁月,故乡的链子水车啊,维系着乡亲们对粮食丰收的期盼,寄托着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光阴似箭,人生蹉跎,回首往事,故乡的“链子水车”,依然是铭刻在心挥之不去的印记! 六七十年代,我们生产队有两台链子水车,算是比较少的。队里安排了两名社员种了个几亩大的菜园子,园子里种植的蔬菜全靠这两台水车浇灌,收获的蔬菜给社员们分的吃。▽压水井和辘辘井

压水井是一种将地下水引到地面上的一种工具,它是铸铁造,底部是一个水泥式的垒块,井头是出水口,后粗前细,尾部是和井心连在一起的压手柄,约有二三十公分长,经常使用,使其变得较为明亮,井心中是块引水皮,靠的就是这块引水皮和井心的作用力将地下水压引上来。

过去农村老百姓就用这个辘辘挂上一盘绳索,拴上木或铁水桶把地下浅井的水取上来,供人们生活饮用。随着城市化以及自来水供水系统的大量普及,用辘辘井取水的方式已经淘汰。现在,许多地方的辘辘井的实用功能并不大,更多的是满足了人们的怀旧情结。▽相框

现在很多老人还保留着这样的相框,厚重的玻璃,沉甸甸的像是时光的积淀,黑白的、彩色的照片,是几辈人的回忆。▽算盘

算盘是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珠算盘起源于北宋时代,北宋串档算珠。算盘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中国是算盘的故乡,在计算机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盘不仅没有被废弃,反而因它的灵便、准确等优点,在许多国家方兴未艾。因此,人们往往把算盘的发明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提并论,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药铺柜就画有一架算盘。由于珠算盘运算方便、快速,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即使现代最先进的电子计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珠算盘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珠算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式铁皮暖壶和竹皮暖壶▽柳条簸箕和竹篮▽马灯和洋灯

马灯是生产队饲养员黑夜喂马用的照明灯。洋灯是一种家用照明油灯,我们当地称洋灯。这两种灯结构造型不同,其原理相同,都可以使用煤油或柴油。▽犁

犁的原始耕作持续了中华农业历史上下五千年,是中华农业文明的一个典型载体。木犁用于农田或旱地的耕作,古代用畜力牵引。2000多年以前西汉的农具图谱便有木犁的记载。那时中国农民制造的木犁,已经达到了相当完善的水平。木犁由一张犁铧,由犁尖、犁镜、犁床、犁托、犁柱等多部件组成,木犁的下端有用来翻土的略呈三角形的铁器,称作犁铧。木犁后端竖起弯曲的木柄可以供人手扶,掌握方向。犁地主要是用牛拉犁,骡马驴也可以。▽社员在犁地 正是“天亮脚踏露水行,犁田翻地望收成”▽耧车

耧车也叫“耧犁”、“耙耧”,是现代播种机的始祖。西汉赵过发明三脚耧,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等构成,可播大麦、小麦、大豆、高粱等。据东汉崔寔《政论》记载,耧车由三只耧脚组成,就是三脚耧。三脚耧下有三个开沟器,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播种,同时进行覆盖和镇压,一举数得,省时省力,故其效率可以达到“日种一顷”。▽砘子

砘子是播种覆土后用来镇压以利出苗的石制农具,拉砘子就是播种后用砘子把松土压实。砘子是石头做的,有两种:一种重20斤左右,和现在的举重杠铃比较相似,作用是小麦种播下后,用它来压实,起保墒的作用;另一种重30斤左右,形状是中间圆粗,两头圆细,它主要是给用犁串的沟或其他工具挑的沟里的盖上一层土的小麦种子通过滚动压实,起保墒作用。砘地时人拉着顺垄走,将耧铧翻暄的地轧实。 砘子一组有两个轱辘的,还有三个轱辘的,我见过最多四个轱辘的。▽大锄头▽小锄头

锄头是一种长柄农具,其刀身平薄而横装,专用于耕种、除草、疏松植株周围的土壤。对农民来说,锄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农用工具,不管要种哪一种农作物,都一定要先用锄头来松土、翻土,才能种植农作物。 我国发明锄头历史悠久,最初是石锄头,汉朝后改进为铁锄头。▽石磙。

石磙一般都是大青石或白石做成的,呈圆柱体,一头大,一头小,两头有磙眼。石磙是我们劳动人民祖先发明的一种脱粒农具,20世纪90年代以前,农村打谷场上经常见到的一种石器农具,圆柱形,两端有洞,使用时用特制的木架子套上。▽木轱辘板车▽老秤十六两

旧时,多用十六两制的老秤,1959年新中国改十六两秤为十两秤,十六两秤称为老秤,十两秤称为新秤。此后新秤和老秤并用。一些特殊行到2000年时还在用,如中药铺等,目前已经改为公制克。老秤杆上以“星”作为斤两的标志,每颗小星代表1两,每颗大星表示1斤。那么为什么将1斤确定为16两呢?相传秤杆上每斤刻十六颗星,一是为衡量物重,二是为度量人心。其中十三颗星代表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寓意是生意南来北往,四海兴隆,另三颗星则代表生意人的福、禄、寿。出售货物克扣一两,减福,扣二两,福、禄俱损,扣三两,福、禄、寿全无。借此警告商家买卖要公平。如今,十六两制的老秤已成为历史,但人们购物时为防小贩短斤少两,还常常警告说“克扣斤两会短寿”,这句话,其源盖出于此。老秤真是一头言货,一头说良心,这样才符合天人合

一、天地对应的理念,求得天下太平。 十六两秤的存在,便在民间产生了“半斤八两”说法,意思是两人情况差不多。但半斤和八两差不少,怎么回事呢?因为秦朝制定的斤两是十六进位制,所以半斤和八两是相等的了,在今天看来差远了。▽老家的升和斗

升,又叫升子,呈正台形,木制,上口大,下口小,四个侧面就是四个标准的梯形,是选用质地坚硬的木料合角斗隼做成的。它上口15厘米,下口12.5厘米,高10厘米,一般可容米1.25公斤左右。

斗和升的形状相同,但大小有別,10升为一斗,一斗即是12.5公斤左右。 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社会的前进,旧量器中的斗与升,已由实用器具转变成为独特藏品,成为收藏者喜爱的杂项藏品之一。▽老油坛,大家看看是不是古董?哪个油坛更值钱?▽风箱

风箱是一种能把空气(也就是“风”)送进炉膛,使得炉火旺盛的生活(或生产)工具。旧时,但凡有炉火的地方,如灶房,如铁匠铺子,如银楼,大都有风箱,只不过铁匠铺子的风箱巨大,银楼的风箱袖珍,和家用风箱的体量迥然有异罢了。

歇后语:老鼠钻到风箱里,两头受气▽针线筐和木质盘子(条盘)

针线筐,很多老人都喜欢用来放置杂物,做针线活必不可少此物。 木质盘子俗称条盘,以前农村红白喜事离不开它,现在一般都是不锈钢的盘子了。

▽老式烟斗▽黄鼬(学名:Mustela sibirica)俗名黄猺、黄鼠狼

黄鼬因为它周身棕黄或橙黄,所以动物学上称它为黄鼬,内蒙古地区俗称黄猺,主要生活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西藏、泰国等地,中国很多地区都有分布。是小型的食肉动物。与很多鼬科动物一样,它们体内具有臭腺,可以排出臭气,在遇到威胁时,起到麻痹敌人的作用。主要以啮齿类动物为食,偶尔也吃其他小型哺乳动物,民间谚语说“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黄鼬的皮毛适合制作水彩或油画的画笔,中国人称为狼毫。 过去在农村黑夜黄鼬偷吃鸡的现象经常出现,人们便制作出了打黄鼬的木制机械——打黄鼬匣子。▽石磨

石磨是用于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开始用人力或畜力,到了晋代,汉族劳动人民发明用水作动力的水磨。石磨通常由两个圆石做成。磨是平面的两层,两层的接合处都有纹理,粮食从上方的孔进入两层中间,沿着纹理向外运移,在滚动过两层面时被磨碎,形成粉末。 我对这个磨还是记忆很深的,小时侯,生产队有一台驴拉石磨,每逢农历十一月,队里就安排社员磨小麦面,一户一天,轮的磨。每天四个小时左右大约能磨一百多斤小麦。▽小石磨 这种小石磨供家庭使用,大小不等,一般直径25–50cm,一只手即可转动。现代的小石磨做工更精制,造型更好看,京东商城和天猫有售。▽石碾子

碾子主要是指用人力或畜力把高粱、谷子、稻子等谷物脱壳或把米碾碎成碴子或面粉的石制工具。这种工具在电气化以前的中国农村很常见。但现在因为时代的快速发展已经很少用它了。 推碾子,压黄米,蒸年糕,过大年。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蒸年糕。▽风车

风车也称扇车。主要用于风净粮食。风车上面有进粮食的漏斗,中间部分有用于带走粮食的木鼓,鼓中有几个同样是木制的叶扇,连着外面铁制的摇把。木鼓的两边,各有两个把手,用于人抬着移动。下有两个出口,前出口与后出口,出口两边有四只木脚放置于地。使用时,将要风净的粮食倒入漏斗,随机打开活门,摇动摇把,随着叶扇子哐啷哐啷的声音,籽粒饱满的粮食便由前出口而出,而那些瘪籽、半粒儿、草屑、空壳等物,则由后出口扇出。▽手工做布鞋▽耙

耙是农业生产中传统的翻地农具,曾经是农家必备的农具之一。主要作用是松土、平地、打碎较大土块,过去的耙靠牲畜拉着使用,现代的耙更大、更重、更先进,且由拖拉机拉。▽铡刀

铡刀是用来铡饲草、高粱秸秆或其它需要截断的稻草等的农用具。它与农业文明一路同行,农耕历史有多悠久,铡刀的历史也就有多长。如今,铡刀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野。 当年革命先烈刘胡兰就是死在敌人的铡刀之下,1947年3月26日,毛泽东为刘胡兰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二、农村改革开放后的老照片

1982年,我所在的生产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就是大包干,搞包产到户,土地、车辆、牛、羊、骡马、农具都分到各家各户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而对人民公社时期不合理的生产关系进行的一次重大调整,打破了农业大锅饭,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从此,队长改叫村长了,社员变成村民了。农民视土地为命根子,各自兢兢业业经营着自己的土地。他们种地是主业,同时也开始经营一些副业,开始养羊、鸡、兔等。在我接触的乡亲中,很少有好吃懒做的人,只要有可能,他们总在千方百计地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逐步走上富裕的路,中国因此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世界上22%人口的奇迹。▽小孩在玩弹蛋和打螺距▽小孩在玩斗鸡和老鹰抓小鸡▽拉水▽农民工▽80年代开始,农村的自行车逐渐增多▽夫妻骑着自行车带着孩子去赶集▽80年代年青人时髦穿喇叭裤,小腿还比大腿粗▽

八、九十年代谈恋爱越来越开放▽这位村民在生产队宣传画前留影▽村里的高音喇叭▽收割玉米▽手工扒玉米▽起土豆▽这一家子要去集市卖自家养的羊▽剪羊毛

每年春夏之交的时侯,都要剪一次羊毛,剪下来的羊毛可捻粘子也可卖掉,同时有益羊的消热避署▽拉粪▽村民家养的鸡▽村民家养的猪▽改革开放后,农村发展的很快,这时村民由马车改成用拖拉机拉庄稼。▽爆米花

爆米花是用玉米、酥油、糖一起放进爆米花的机器里做成的一种膨化食品,味道比较甜。 取适量的玉米(或大米、小米、大豆)放入爆花锅内,并封好顶盖,再把爆米锅放在火炉上不断转动使之均匀受热后,就可爆出爆米花来。▽80年代这种卖冰棍的小商贩一般县城有,在农村很少见到。▽农民交公粮▽农民交公粮

交公粮是中国农民很长一个时期的义务。图为80年代,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排队等着交公粮。每天都会有很多人从各个村庄赶来。此时的粮站,一番忙碌的景象。那个时代交公粮主要是抵扣农业税,基本无现金。夏粮八月份收购,秋粮十

一、十二月才开始份收购,那时天气也很冷了。 农民交完公粮赶着马车回家,这时候天也晚了,人也饿了。

▽农村结婚三大件:手表 自行车 缝纫机

90年代在我的老家农村,男女结婚时女方向男方必要的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缝纫机▽农村刚时髦黑白电视,谁家先买了村民们都来围观▽改革开放,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家精耕细作,看,这一年的小麦又喜获丰收,看他俩笑的多么开心。▽九十年代,村民逐渐开始使用拖拉机犁地、耙地、播种,已经比较现代化了。▽90年代不论城市还是农村都有这样的计划生育标语▽杀年猪▽燎猪头

内蒙古地区普遍在“大雪”节气前后就杀猪,这时气温下降到零下二十多度,猪肉可自然冷冻储存。猪头猪蹄一般选择在大年除夕夜煮的吃。▽包饺子

如果说饺子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一点也不夸张。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食品,一家人自己吃,它象征团圆;用来招待客人,它表示尊贵和热情。一个外国人到中国,如果没有吃中国的饺子,那回去之后恐怕会被人笑话白去了一趟中国。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很多地区的习俗。过年的时候,全家团聚一起包饺子吃,是春节年味最浓的时候。▽写春联

90年代前过大年写春联,以后人们逐渐富裕了,过大年就变成买春联了,自己写的很少了。后记:

随着岁月的流逝,社会的进步,总会有一些东西要在风中飘逝。现在,每当我回到老家村里,虽然很少看到老照片上的景物了,可我看到的是更让人心喜的场面,听到的是更令人振奋的笑声。党的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精准扶贫的落实,让农村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广大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改革春风在岱海岸边荡漾,在农民的脸上荡漾,人在变,地在变,山在变,水在变,整个村子都在变。村子里的沙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柏油路,低矮的泥草房变成了亮堂的砖瓦房甚至是小楼房,没房的政府给盖了房,摇把子水井变成了自来水,自行车变成了摩托车、小轿车,老牛犁变成了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臭水坑变成了文化活动广场。宽带入了户,ATM进了村,好多农民家买了电脑安了宽带,手机几乎人手一部,购物上天猫,售粮有“田也”(田也是我县一家明星企业,是一家大型民营粮油收储综合加工集团公司)。看病不花钱,住院每天倒挣八十元。重新展示这些老照片,不仅仅是为了感怀,更为了记住那段岁月。这样的铭记,可以帮我们读懂现在,更好地面向未来。

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示60–90年代农民生产、生活的场景以及那个时代的一些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作者共拍摄、收集、挑选了180幅图片,而美篇最多只能添加100幅图片,因此作者将部分图片进行了裁剪、拼图、拼接处理,造成这部分图片尺寸偏小、清晰度不足或景物不全,对浏览效果可能会产生一些影响,敬请读者谅解。

同时在此,向本文釆用的网络图片原作者表示谢意!

第四篇:【热】照片里的记忆作文[大全]

【热】照片里的记忆作文4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照片里的记忆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照片里的记忆作文1

仰望星空,在那繁星的里面,埋藏着一个历史的发动机,驱动着人类的发展。这就是理想。

因为理想,于是有了愚公移山的坚定,夸父逐日的执着,牛郎织女的忠诚;因为理想,于是有了雄鹰的展翅高飞,风帆的远涉重洋,古树的遮天盖地……因为理想,使我们的生活不再感到空虚,他充实着我们的生活,他使我们有了追求。回顾历史长河,因为理想,成就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事迹,被人们千古流传……因为理想,于是有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壮志;因为理想,于是成就了爱迪生“发明大王”的称号;因为理想,于是有了莱特兄弟制造飞机的成就……仰望星空,我看到了越王勾践率领三千精兵奔赴吴国,看到了诸葛孔明火烧赤壁的雄伟,还看到了……那么,就让理想永驻心中,让理想时刻提醒我们,让我们为理想而奋斗,不要让时间冲淡我们的愿望,让愿望永驻心中。

星空依旧是那么的明亮,那台历史的发动机,驱动着我们的心,让心为之震撼,他点缀着我们的心灵,我们的心灵点缀着世界。

第一道曙光射过苍穹,笼罩着的黑夜已悄然退去,天空显得格外明亮,在太阳与大地相交的地方,春来一句熟悉的声音,让理想永驻心中。照片里的记忆作文2

现实的屈于委蛇,龌龊循默,就像华贵的宠物,如影随形,它们骄狂、蛮横、虚浮,它们无恶不作,甚至控制人心,而它们的主人就是人类!

人类用贪婪,虚荣的血肉滋补了它们!用本应繁星璀璨的星空交换了死寂沉郁的孤单!

素来冷血的蛇也知道要用蜕皮的痛苦洗去一身肮脏的污秽,艳丽的花儿也知道要让落叶的切肤之痛带走凡世的尘埃,猫狗都知道要舍去一身皮毛换得身心的清灵。

我们人类也应该有所觉悟吧!

蜕尽浮华,显露自我。

抛开世俗的污秽,迎接自然的自我,迎接自然的真章!

现实的光芒掩盖了星光,让我们难以察觉身上隐藏的点点微光。我想此时我们需要狠狠的摁下开关,灭掉那束罪恶的强光。

蜕尽繁华,释放微光。

灭掉强力的罪恶光芒,细细寻找闪烁的繁星,闪闪烁烁的光亮,美丽安宁的点缀。

蜕尽繁华,仰望星空。

看繁星撒满星空,星星之火,璀璨光明!

有时,我们真的不需要太强烈的光芒,它会晃花双眼,看不清方向,到双眼看清之时,回头路已经荒芜了。

微弱的光芒也可以照亮前方,因为若隐若现所以更加小心,因为更加小心所以不会走错。

蜕尽虚伪浮华的装饰,抛开世俗的污秽,看一场夜满繁星!照片里的记忆作文3

这张照片记录了我美好的记忆,看,里面的四个小男孩笑得多么灿烂,多么可爱。每当我看到它时,就让我想起当时的情景……

今年暑假,我去了英格兰有名的学校,同时也是凯特王妃的母校——唐屋。在那里,我结识了许多好朋友。期间,有一天让我至今难忘,是它打破了我在英国紧张而简单的学习生活,至今难忘!

那是我在唐屋第二周的星期日,那天,风和日丽,阳光明媚。我早早地起床了,因为,我要和好朋友黄兆宝去我爸爸的校友——王征应叔叔和王健虹阿姨的家,并在那里住一晚!

叔叔阿姨来老师的办公室接我们,一路上,我们都在猜脑筋急转弯,不知不觉,我和宝宝睡着了。当我睡德正香时,突然听到有开门的`声音,我睁开了眼睛,以为到了,没想到我们开到了一个超市。原来我们有告诉叔叔阿姨想吃中国菜,为了让离家的我们吃到家乡风味,叔叔开车来到一个中国超市来买菜!真是太开心啦。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终于到了他们家。车坐得太久,我们都有点儿不耐烦了。不过,最开心的是,我们认识了他们家的两个哥哥:上五年级的歌雅,和上初一的歌斐。一到门口,我就被眼前的房子愣住了:古老的砖块、雅致的花园、豪华的双层别墅,可以想象那儿到底有多气派!

幸福的时刻到来了:吃晚饭!最先上的菜是一道开胃菜:凉拌黄瓜。我还配了点儿腐乳,嗯,真是人间美味啊!接着,又上了红烧牛肉、娃娃菜粉丝汤等等……最后,上了最具中国特色的食物:米饭!这是我在英国第一次吃到中国餐,真是太幸福了!

晚餐后,我们准备举办一次“飞机大赛”,我们折好飞机后,一个接一个地扔出了飞机。结果歌斐赢了,细心的宝宝发现了猫腻。原来,歌斐在机头装了塑料管,所以才飞得那么好。“咔嚓”一声,征应叔叔抓拍到了这个美好的瞬间,于是,就有了这张照片。

当我沉浸在美好的回忆时,妈妈的叫声突然把我拉了回来。时间过得真快呀!真希望歌斐,歌雅早日回到祖国,我们一起重拾美好的欢乐时光!照片里的记忆作文4

我的理想很平凡,不过是考一个理想的大学,成为一名自由的文字编辑者。

而正是这样的一个小小的愿望,为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动力。

我热爱阅读,喜欢领略文字带给内心深刻的震撼,更爱用一笔一纸描绘自己的真情实感。我时常幻想有那么一天,我可以自由支配我的时间,一整天呆在图书馆里,没有学习与生活上的困扰,只有书藉与文字,没有过多的束缚,不必看那些枯燥的课本,只是吸收语言的魅力,品味书香的浓郁,那该有多美好……

但这毕竟只是梦想的蓝图,立足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为了梦想中的大学生活,进入初三后,我开始逼着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步入初三便主动上交了手机,补习功课,每天上课都全神贯注地听,不懂就问同学和老师,考试失利也不会气馁,而是总结经验,确保下次不会再犯,不骄不馁,不急不燥,便是我到了初三的改变……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必须更加努力,全身心投入学习,因为只有好的成绩才能上好的学校,以后才会有更多的选择权,过自己向往的生活。

星空璀璨,五彩缤纷,前路艰险,脚踏实地。

第五篇:春的记忆优美散文

寒风渐渐地远去,紧锁的心扉缓缓地敞开,迎接春的到来。空气中弥漫着的春的气息,让人心旷神怡。漫步在校园小道上,呼吸着春天里阳光的味道,我顿觉神清气爽。湛蓝的天空下,柔风轻抚着新吐出花蕊的玉兰花,催发出一阵淡淡的清香。图书馆前的草坪上,朝气蓬勃的少男少女们围坐着,畅谈着属于他们自己的话题,和着那灿烂的笑颜。

仿佛沉睡了好久,突然醒来,便是另外一番景象。是的,好久没有快乐地享受这自然的馈赠了,好久没有舒畅地随性徒步欣赏沿途的风景了。原来,这一切,如此的美好。冬日里,北风肃杀,些许冷峻,些许压抑,带着些许的悲伤,还有些许的抱怨。如今,冬日里的悲伤即将随着这寒风远去,一切又将从新开始,我的春天应该不会远了吧?

背着行囊,怀着梦想,一路风雨,一路坎坷。一路走来,记忆深处,总会有这样的春天,如同此时的阳光般温暖。

是什么给予我如此大的力量勇往直前,走过风雨,越过坎坷?时光回转,思绪翻飞。那或许是记忆中的流逝了的春天吧。是的,正是那温馨如柳絮般的春天,是幸福如蜜糖般的春天,是脑海里永远不会被风化的刻骨铭心的记忆。

喜欢那样的春天。每年一度的三月三,吃着母亲用新鲜的地米草煮熟的鸡蛋,喝着经由糖水泡制的地米草汤,那是我的那些小小淡淡的幸福。喜欢那样的春天。风筝飞满天,百花盛开,群鸟啁啾。坐在屋前,边享受着这阳光的明媚,边依偎在母亲的怀里,让母亲用灵巧的双手为我梳出精巧的发式。在屋的一角,我尽情摆弄着精心绘制的图画和竹签,和弟弟妹妹一起扎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漂亮风筝。在屋后的土堤上,我采摘点缀在万绿丛中的小野花,插放在小屋中,让屋子里弥漫着春的气息,充满快乐的滋味。

当春天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在乡村田园上时,村里的人们开始忙着春耕。在家里,母亲负责着一切农活,照顾着我们姐弟妹三人。她用她那厚实的肩膀挑起了家里的重担,用她那双粗糙的长茧的双手,播洒家里的春的希望。才脱下厚重的大棉袄,还没来得及享受春日阳光的舒适,她又将汗水洒落在褐红色的泥土中。才忙碌完春节的家庭琐事,还没来得及享受清闲的生活,她又开始了忙碌的农活。她似乎与忙碌结下了缘,却又为忙碌着而幸福。

那时,静静地坐在田埂上的我拖着两腮,凝视着母亲干农活的身影。赶着水牛,推着铁犁,她佝偻着背,在长满杂草的田地里,耕耘出或深或浅的痕迹,伴随着她那或长或短的吁气声,混杂着野草散发着的清香。阳光映照着她那古藤色的面庞,轻风拨弄着她那夹杂着汗水的鬓发。这是一幅春日春耕图,一张美妙的画卷。倏然,种子落下了,落进了田野里,埋入土壤深处,等待着夏的蓬勃与秋的收获。小憩之余,她,一脸慈祥的笑容。看着我们姐弟妹三人,她常常说出一些激励人心的话语。从她的话语中,我不难窥视出她的那颗仅仅作为母亲的单纯的心思。她不希望,我们的春天像她一样只能耕种于乡间,耕种于这不为人知的田野上。她希望的是,我们的春天会开出灿烂的花朵,开向更为宽广的天空。我知道,她是用她的双手在默默地创造着这样一个春天。等到了金色的收获的季节,她收获着她的成果,为我们这下一代的春天做铺垫。好一位伟大的母亲,一份无私的母爱!

杨柳依依,如今又是一年春好处,而今我已长大成人。望着这眼前春色的纷繁,留念着这不经意间消逝的过往,心里不免为之悲伤。远离家乡的日子,母亲那劳作的身影已铭刻在我心中,留在我记忆最深处。那些时不时的亲切关怀与暖心呵护,从电话那头传来,以温馨的电波的形式感动着我,促使我不断前进。著名文学家雨果曾说过,“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不香甜?”是啊,母爱不愧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春天里,我要找寻春风的方向,探寻春天的气息,追寻属于我的春天。融化了冰雪,柔化了西风,绿化了丛林,春天,带给我许多美好的记忆。如有一天,我也迎来了我的春天,我定会将我绽放的第一朵花送给母亲,让这朵花去点缀她的春天。

上一篇:正确认识和定位自己下一篇:中秋节活动主题班会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