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的流行病学

2022-06-26

第一篇:登革热的流行病学

关于登革热的知识以及如何预防登革热

近期登革热发病人数在广东呈蔓延趋势,为了保障每个孩子健康,希望您能了解以下登革热疾病的相关知识,并做好预防。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传染病,由蚊子传播给人类。病原体为登革热病毒( 可分为

1、

2、

3、4 型 )。全球每年约有五千万宗登革热个案,在东南亚部分国家,登革热已成为地方性流行病,国内有输入病例或局部暴发疫情出现。

一、登革热病媒是什么?

登革热通过带有登革热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其中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部分蚊种在我省分布广泛,主要在清水容器中孳生,大多数在屋外或野外阴暗处流连,但亦会在户内活动。

雌蚊嗜吸人血,吸血高峰在日落前两小时(约为下午

五、六时),及早上

八、九时。室外及室内皆可叮咬人。

二、登革热的传染途径是什么?

当人被带病毒蚊子叮咬后,病毒会从蚊子之唾液进入人体血液而感染。如果病者在刚发烧前至退烧期内(大约六至七日)被蚊叮,病毒就有可能传给蚊子继而传播开去。此病并不会经由人与人之间传播,与患者接触是不会被传染的。

三、典型登革热的病征是什么?

感染登革热病毒后,经过3至15天的潜伏期(通常为5至8日),患者多以突然发热为首发症状,持续发热3~5天,严重头痛,四肢酸痛、关节痛、肌肉痛、背痛、后眼窝痛。发病后

3、4日出现红疹,恶心、呕吐,轻微的流牙血和流鼻血。病后有可能出现极度疲倦及抑郁症状,极少数病者会恶化至出血性登革热,并进一步出血、休克,严重时可引致死亡。

四、个人如何做好登革热防护?

预防登革热的最佳方法就是清除积水,防止伊蚊孳生,以避免给蚊子叮咬,有关预防蚊咬的措施如下:

1. 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上蚊虫驱避药物。 2. 应装置蚊帐或防蚊网。

3. 使用家用杀虫剂杀灭成蚊,并遵照包装指示使用适当的份量。 4. 避免在蚊虫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等阴暗处逗留。 5. 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殖植物。

6. 对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 7. 所有通风渠道要保持畅通。

8. 怀疑自己感染登革热时最要紧是请教医生。

近期在学校已经展开宣传,积极预防,并按照教育部门要求做好各项登革热防控工作,如杀灭成蚊、清理伊蚊孳生地,加强健康教育、增加大家对蚊虫传播疾病的认识等等。

学校也期待家长重视此事,共同做好疾病防控工作,保证孩子们健康学习与生活!

第二篇:关于防控登革热疫情的建议

一、 加大宣传,提高认识

利用各种传媒等阵地,广泛开展爱国卫生宣传活动,组织面向广大群众的登革热防治知识和防蚊灭蚊知识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强化除害防病和卫生保健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号召全体市民“清积水、灭蚊虫、保健康”。

二、重视落实“三个一”、强化责任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和广东省《关于全面深化爱国卫生运动的实施意见》强调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一”---市每年4月份统一部署开展全市“爱国卫生月”活动、区每个月部署1次以清除卫生死角和“四害”孳生地为主的统一行动、街道每周进行一次环境卫生大扫除”。

强化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职责,落实主体责任,落实到人。明晰划分各类场所、区域的灭蚊责任。各街道以社区为基本管理单元,明确本社区所有公共区域、公园绿地、沟渠河涌、道路绿化带、以及机关大院、各类事业单位、工地、宅基地、居民物业小区、楼宇、居民住户等业主的蚊媒防制主体责任,列出责任清单台账,不留死角。公共区域蚊媒防制由各街道办事处负责,其余区域或场所由业主(承租人、开办者、经营者、管理者)负责,街道办事处负责日常监管。各街道办事处统筹各社区落实责任或分。全市各部门协助各街道落实对部、省、市、区、军队、行业所属单位(物业)的责任划分和履行。

三、 加强物资保障

进一步加强登革热防控工作物资保障;积极做好经费预算,根据区政府病媒经费及时采购消杀药品,及时发放药品到各街道。加强对蚊媒防制专业队伍的业务技术培训,提高应对蚊媒防治能力。根据疫情情况和各街道相关人员,每年组织1-2次病媒生物防制培训。

第三篇:登革热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全球医院网2011-03-23我要评论

潜伏期5~8d。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分为典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3型。

我国近年来所见的登革热可分为典型登革热、轻型登革热和重型登革热。

一、典型登革热

(一)典型登革热

1.发热

所有患者均发热。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5~7d,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d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

2.全身毒血症状

发热时伴全身症状,如头痛、腰痛,尤其骨、并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脉搏早期加快,后期变缓。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

3.皮疹

于病程3~6日出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色斑疹,重者变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皮疹持续5--7日。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4.出血 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

5.其他 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约1/4病例有肝脏肿大及ALT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性。

(二)轻型登革热

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短期发热,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无疹,常有表浅淋巴结肿大。因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疹。

(三)重型登革热

早期具有典型登革热的所有表现,但于3~5病日突然加重,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脑膜脑炎表现。有些病例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二、登革出血热

分为两型即较轻的登革出血热和较重的登革休克综合征 。

(一)登革出血热

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发热、肌痛、腰痛、但骨、关节痛不显著,而出血倾向严重,如鼻衄、呕血、咯血、尿血、便血等。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血浓缩,红细胞压积增加20%以上,血小板计数<100×109/L。有的病例出血量虽小,但出血部位位于脑、心脏、肾上腺等重要脏器而危及生命。

(二)登革休克综合征

具有典型登革热的表现;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表现皮肤湿冷,脉快而弱,脉压差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烦燥、昏睡、昏迷等。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险,可于4~6小时内死亡。

第四篇:关于加强登革热防控相关工作的 意见和建议

关于加强登革热防控相关工作的

意见和建议

广东培正学院:

夏秋之交,是登革热疫情的高发期,登革热是经过蚊虫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是严重威胁我省人民健康的重大媒介传染病。目前,**市登革热防控形势严峻,**区已于9月13日与**市同步正式启动突发公共卫生III级应急响应,截至2018年10月7日,**区共报告6例本地确诊登革热病例,4例输入性病例。结合往年同期我镇辖区登革热疫情概况(2017年共3例,其中2例为广东培正学院登革热病例),为进一步落实登革热防控工作,防治登革热疫情蔓延到校园,2018年10月9日,我办联合赤坭镇卫生院相关防疫人员到广东培正学院对登革热防控相关工作进行了解,相关情况如下:

一、

存在问题

(一)

环境卫生问题:

1.

饭堂周边有较多生活废弃垃圾;

2.

17栋宿舍楼旁竹林有较多竹壳、竹洞;

3.

图书馆地下隔层积水严重;

4.

学校在建工地旁有较多露天施工废料。

(二)

学校灭蚊药物和仪器使用问题:

1.

学校无配备足够的、符合要求的灭蚊药物和灭蚊仪器;

2.

经问询,发现灭蚊工作人员调配的药物浓度远远不够。

二、

整改意见

(一)

环境卫生:

1.

定期检查校内卫生死角,及时清理废弃机器和容器;

2.

不能倾倒的大型容器建议定期投放缓释包;

(二)

灭蚊药物和仪器:

(三)

建议学校购买足量的(建议各10台以上)、符合要求的(室内使用超低容量喷雾机,室外使用常量喷雾机)喷洒仪器;

(四)

灭蚊药物应注意购买室内、室外适用的;

(五)

应定期对灭蚊仪器和灭蚊药物进行维护,确保药物的使用在有效期内。

(六)

加强人员培训,规范配置灭蚊溶液。

**市**区**镇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

2018年10月10日

第五篇: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在我国,病毒性肝炎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卫生部发布的卫生统计资料,在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占首位。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平均发病率约为100/10万,即每年新发生的机型病毒性肝炎约120万例,其中50%为甲型,25%为乙型,5%丙型,10%为戊型,另10%为非甲~戊型。

我国一般人群的康甲型肝炎(甲肝)病毒抗体(抗-HAV)流行率为80.9%,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差异较大,江苏省最低,为48.4%;贵州省最高,为85.4%。即使在同一个省得不同地区,抗-KAV流行率也有差异,一般农村高于城市,社会经济水平低的地区高于社会经济水平高的地区,提示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卫生是影响甲肝流行的重要因素。甲肝的预防主要包括:接种疫苗、免疫球蛋白预防、加强健康教育、注意个人卫生、疾病监测及控制爆发等。

根据1992~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一般人群的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9.7%,估计约1.2亿人携带乙肝病毒(HBV)。慢性肝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6%和24.9/10万,据此推算,全国约有2000万例慢性肝病患者,每年约30万人死于慢性肝病。肝癌的死亡率为14.8/10万,每年因肝癌死亡约18万例。

为了预防HBV感染,我国采取了以下措施:①献血员筛查;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③加强健康教育;④新生儿普遍接种乙肝疫苗(HepB);⑤学龄前儿童及高危人群HepB免疫。

国产乙肝血源疫苗以1986年正式生产。1992年国产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细胞)乙肝疫苗被批准试正式生产。1996年从美国引进的、分别由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和广东省深圳康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被批准正式生产,年产量为6000万支,可满足新生儿免疫的需要。因此,卫生部决定自1998年6月30日起停止生产乙肝血源疫苗,并于2000年起体制使用该疫苗。

我国卫生部于1992年将HepB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于2002年正式纳入计划免疫,所有新生儿免费接种HepB。根据1999年对31个省3岁以下儿童调查结果表明,城市12月龄以下儿童的HepB覆盖率为88.5%,农村俄日62.7%。免疫儿童的HepB保护率为93.0(95%可信限为92.1!94.0%),接种组儿童的HBsAg和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率分别为1.9%和50.9%,未接种组儿童分别为16.7%和33.3%。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报告,疫苗免疫后15年,接种组儿童的HepB保护率仍高达88.6%。

我国一般人群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的流传率为3.2%,估计约3800万人携带HCV。感染HCV后,约50%~80%可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V可分为6哥狐妖基因型,我国多数为1b型,其次为2和3型。HCV主要经过血和血制品传播。但在丙肝病人中,仅50%~60%有经血暴露史,提示可能存在性、母婴或家庭内传播。

在HBV携带者中,约1%同时携带丁型肝炎病毒(HDV),估计我国约有HDV携带者1200万人。但在HepB免疫后,HDV流行率呈下降趋势。

我国11个省报告有戊型肝炎(戊肝)流行,其中5次为水型流行,6次为食物型爆发。戊肝除发生流行或爆发外,还存在散发性戊肝急性散发性戊肝对我国17个城市共计2548例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各地均有戊肝存在,但不平衡,最低为廊坊市,占3.4%,最高为福州市,占26.3%,平均为9.7%。

戊肝具有下列流行病学特点:①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包括污染的水、食物和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但水型流行较为多见;②病人是主要传染源,于潜伏期末和急性期早期粪便排出病毒量最高,传染性最强;③发病与年龄有关,幼年时感染戊型肝炎病毒(HEV)多为亚临床型,青壮年时期感染HEV多为临床型,因此,在戊肝流行时,青壮年发病率高,儿童和老年人发病率低;④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主要与男性感染HEV机会多有关;⑤多为急性发病,一般不发展成慢性;⑥病死率较其它各型病毒性肝炎高,尤其是孕妇,其病死率可高达21%;⑦发病有明显季节性流行多发生于预计或洪水后;⑧病后有一定免疫力,但免疫持续时间较短,因此年幼时感染HEV后获得移动免疫力,到青壮年时期免疫力下降,可再次感染而发病。

HEV可分8个基因型,我国主要是1型和4型。对从我国19哥城市分离的98株散发性HEV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其中62株(63.3%)为1型,36株(36.7%)为4型,提示1型是我国优势流行株。

至今,戊肝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唯一可行的是预防。因此,戊肝疫苗的研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由于HEV尚不能组织培养,从而阻碍了HEV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的研制。目前主要是研制HEV基因重组蛋白疫苗、重组戊肝病毒样颗粒(Rhev vlpS)疫苗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疫苗等。这些疫苗大部分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仅杆状病毒表达的HEV基因重组壳蛋白(分子量为55kD)疫苗已在美国通过I期临场实验,经88名美国志愿者实验证明,该疫苗安全,并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尔后,在尼泊尔又进行了I期临床试验,将44名志愿者分为2组,于0、

1、6个月时分别注射5µ或20µ疫苗,注射后军无严重不良反应。在免疫后第2个月,44名志愿者中,有43明血清抗戊肝病毒抗体(抗-HEV)阳转;至第7个月时,所有44名志愿者的血清抗-HEV均阳性。该疫苗将在尼泊尔进行Ⅱ和Ⅲ期临床试验。

提高边缘贫困地区乙型肝炎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策略探索 1

乙型肝炎(乙肝)的危害

病毒性肝炎在全球范围内和在中国都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估计,全球约有3亿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携带者,每年有75万人死于乙肝。中国的HBV携带者超过1亿(占总人口的9.7%),占全球HBV携带者的1/3.中国现患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2000万人,每年约有28万人死于HBV高南然相关疾病。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乙肝发病率较高,其造成的疾病负担十分沉重,每年用于肝炎和肝病的直接医疗费用高达1000多亿元。

预防HBV在中国传播

由于中国乙肝病毒膜(HBeAg)流行率较高,中国慢性HBV感染者中有很大比例(30%~35%)是通过母婴传播感染的,即感染HBV的母亲传染给婴儿。婴儿出生后24h内接种首剂乙肝疫苗可以预防母婴传播HBV。中国卫生部于1992年建议为儿童提供常规乙肝疫苗接种,为预防母婴传播,首针乙肝疫苗在儿童出生后24h内接种。然而,在农村一些没有通电的地区,在家分娩率较高的乡村,保障首针及时接种十分困难。这些婴儿大多在出生1~2个月才能接种到首针乙肝疫苗。1999年群过接种率调查结果显示,在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中,只有50%儿童在出生后48h内接种了乙肝疫苗。在家出生的儿童中,只有21%能够及时接种到首针乙肝疫苗。首针接种延误的因素包括在家分娩或居住在山区。许多地区≥2个月冷链才运转1次(即提供1次计划免疫接种服务),村级使用冷藏包保存疫苗,乙肝疫苗在建议储存温度下(2~8℃)只可以保存几天。在非冷链运转时间,在家出生的儿童家长可以带儿童代乡卫生院接种疫苗,而居住在边缘地区的家庭则很难做到这一点。

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策略探讨——在冷链外存放使用乙肝疫苗

3.1 冷冻对乙肝疫苗的影响

与麻疹疫苗和脊髓灰质炎疫苗不同,乙肝疫苗是一种对冷敏感的疫苗。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乙肝疫苗不能冷冻,就不能使用。这是因为冷冻购的疫苗,其疫苗效力和保护性免疫原性会下降。尽管疫苗说明书也强调疫苗储存温度为2~8℃,但经常初夏拿在冷链储存过程中育苗杯冷冻的现象。最近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匈牙利、马来西亚、蒙古国、巴基斯坦、英国、美国、印度尼西亚以及其它国家开展的一些研究显示,在疫苗运输过程的许多环节中都出现乙肝疫苗被冷冻的现象。在印度尼西亚的烟具显示,安装常规冷链运转过程,有75%的乙肝疫苗层级被暴露在0℃以下。乙肝疫苗暴露在冷冻环境多数发生在疫苗存放冰衬冰箱和普通冰箱的时候。

3.2

乙肝疫苗的热稳定性

许多研究显示,乙肝疫苗具有热稳定性。疫苗在37℃下可以存放6个月,在动物模型中,只损失极少的免疫效力。在免疫效力对照研究中,给成人分别接种在37℃下储存1周和1个月的疫苗,其产生的免疫效力与接种在2~8℃下储存的疫苗所产生的免疫效力相同。有两项现场研究曾为儿童接种储存于常温下的乙肝疫苗。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的研究中,为1组新生儿接种在室温环境中存放<3个月的乙肝疫苗,第2针和第3针乙肝疫苗分别在2月龄和4月龄接种。对照组儿童的接种程序与这组儿童相同,但不同的是乙肝疫苗始终存放在冷链条件下。监测这两组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转率,测定他们对疫苗的反应。两组儿童抗体阳转率相似。在印度尼西亚农目岛的研究中,乙肝疫苗存放在接生员的家中,疫苗在常温环境中存储<1个月。1组儿童接种存放于冷链条件下得乙肝疫苗,另1组儿童接种存放于常温环境中德乙肝疫苗。两组儿童免疫效果(血清抗体阳转率和抗体水平)相同。对在接种点常温(平均27℃,范围是25~32℃)存放1个月的乙肝疫苗进行疫苗效价检测,记过显示,与存放在冷链系统中的疫苗效价相比只降低了1%。

印度尼西亚龙目岛的研究中,在疫苗包装上使用李疫苗温度指示标签(VVM),以监测疫苗是否曾暴露于过热温度。VVM是一种体积小,对温度敏感的指示剂,它可以贴在装有疫苗的小瓶子上。如果疫苗暴露于热环境时间过长,VVM会改变颜色,这样为疫苗在冷链外使用提供了一个额外的保障措施。VVM同疫苗的热稳定性保持一致,它在高温下比在低温下更容易变色,同时它提示疫苗是否可以使用。在一般温室环境下(20~25℃)乙肝疫苗和VVM可以在几个月内保持在“可以使用”范围内。

3.3 预充式乙肝疫苗(HB-Uniject)在印度尼西亚龙目岛研究中,以及最近印度尼西亚接种乙肝疫苗的工作中,都使用了Uniject注射器,它是一种预充疫苗的自毁型注射器。Uniject由事宜卫生科技组织(PATH)在美国国际发展署卫生技术项目的资助下开发的,现已由Becton Dickinson(BD)公司进行商业生产销售。Uniject注射器有以下优势:

·预装单剂次疫苗,巴证接种剂次正确;简化了购买禾下发的后勤工作。

·使用简单,使不经常接种的卫生工作者(如接生员)也可以使用。

·体积轻巧,运输和下发都方便。

·不可重复使用,使受种者质检感染经血传播疾病的危险降低到最小。符合WHO对自毁型注射器的规定。

在印度尼西亚的研究中,Uniject注射器用于人户接种。注射器下发并放置于接种人员和接生员家中,为在家出生的儿童接种乙肝疫苗。Uniject注射器被认为比普通注射设备使用更方便、安全和实用。

在中国,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将乙肝疫苗预充于Uniject注射器中(以下称HB-Uniject),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于2002年批准在中国使用HB- Uniject注射器。疫苗在37℃下保持6周不损失疫苗效力。

3.4 提高边缘农村住院分娩率低得地区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的策略探讨——冷链外存储使用疫苗,一些国家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的策略师利用乙肝疫苗的热稳定性,将疫苗存储于村医或接生员的卫生室,这样在儿童出生时就可以在村级及时接种到乙肝疫苗。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的研究中,使用的是瓶装乙肝疫苗。在印度尼西亚龙目岛的研究中使用的是预充式单剂次乙肝疫苗的一次性注射器(Uniject)。

在隆安县和龙目岛的研究中,首针及时接种率都达到较高水平。隆安县>80%的儿童在家出生,龙目岛>90%的儿童家中出生。调查结果说明,由村医和接生员在家中或卫生室保存疫苗,可以在住院分娩率低得地区,使儿童在出生时接种到乙肝疫苗。

由于在家分娩比例较高,末级冷链存储条件不足,印度尼西亚采取一项措施,全国常规在村级常温下运输和使用乙肝疫苗(贴有VVM的HB- Uniject)为新生儿接种。这项措施已经实施3年,通过这种策略,2003年大约500万新生儿及时接种到首针乙肝疫苗。

在200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hina CDC)向各省下发了《遗憾疫苗儿童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试行)》。在此回城中指出,为提高新生儿的遗憾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在无冰箱的地区,遗憾疫苗在无VVM情况下,可存放在避光阴凉处,存放<1个月(南方)或<2个月(北京)、2002年12月,WHO下发了《开始使用疫苗温度指标标签》。在这个文件中规定,疫苗(包括乙肝疫苗)在有VVM的情况下可以在常规免疫中德冷链外使用。

为了评价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策略的可行性,目前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牵头在湖南省桑植、龙山、凤凰县开展提高乙肝疫苗首针技术接种率的研究项目。项目比较3种策略对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的影响。第1种策略师标准乙肝疫苗接种策略;在冷链的条件下,使用瓶装乙肝疫苗,在冷链运转周期中,各接种点用装有冰排的冷藏包存放疫苗。冷链运转周期(每月运转)中未使用完的疫苗不再使用。第2种策略:将瓶装疫苗在冷链条件下运送到村卫生室,村医根据预产期,将在村卫生室存放≥1个月用量的乙肝疫苗,及时为新生儿接种。第3种策略:疫苗下发形式与第2种策略相同,村医将存放和使用HB- Uniject疫苗,及时为新生儿接种。为保证存放在室温条件下的疫苗质量,在疫苗包装上都贴上VVM。以检测疫苗暴露于热源的程度和时间,防止疫苗暴露于过热环境中。为评价不同策略的效果,项目开展接种率调查和血清学调查,了解项目实施前后乙肝疫苗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以及实施干预后人群接种疫苗的免疫效果。与此同时,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还在海南省开展乙肝疫苗冷链外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此研究将比较儿童接种在常温下存放1个月的乙肝疫苗与接种在冷链条件下存放的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同时评价在冷链外存放使用乙肝疫苗对提高乙肝疫苗首针急哦手接种率的影响。

4 结论

对于中国,以及东南亚的许多类似的乙肝高发国家来说,及时届中国首针乙肝疫苗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因为由母婴传播而感染HBV的婴幼儿,有90%在青壮年期发展成为慢性肝炎、肝癌和肝硬化。这将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以往的研究表明,如果婴儿在出生后7d内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并完成3针全程免疫,则比推迟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出生后>7d)的婴儿的HBV携带率降低50%。

在边远山区,由于小童和经济等原因造成住院分娩率较低,有些边远乡村仅能达到10%。在这些地区,由于冷链运转期间,新生儿无法得到及时接种。根据目前中国的国情,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为所有村都配备冰箱等冷链设备,也并非所有的村都负担得起冷链的维护费用。利用应疫苗的热稳定性,在村医或接生员家中存放一定数量的疫苗,为在家分娩的儿童及时进行接种的策略为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提供了保障。在冷链外存放疫苗,避免了乙肝疫苗因暴露于冷冻环境而丧失免疫原性的危险,降低了儿童接种无效疫苗的可能性。这里所说的冷链外存放疫苗是在村级,疫苗在从生产厂家运输到村级之前,仍然需要在冷链条件下进行储运。同时使用预充式乙肝疫苗,方便携带,防止不安全注射,防止错误接种疫苗事故的发生,为村医上门接种提供了方便有效的办法。

在边远贫困山区、住院分娩率较低的农村地区采用在村卫生室或接生员家中,在常温环境中,根据预产期预先存放一定数量的乙肝疫苗,在儿童出生后24h内及时接种,可以大大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从而降低人群HBV携带率,减少慢性肝病的发病率。

上一篇:党的理论调研报告下一篇:党风廉政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