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真实丐帮

2022-07-09

第一篇:历史上的真实丐帮

历史上的真实隋唐英雄

秦琼——凌烟阁24功臣最后一位(其实秦琼并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民间的左门神,少年参军归于来护儿麾下,后跟着大隋名将张须陀东征西讨,张死后又跟随裴仁基降李密,李密败亡,短暂的跟随王世充,后终于投李渊,和程咬金一起划给李世民指挥,为大唐王朝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玄武门之变时,秦琼和李靖、徐世绩一样并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后因战时留下太多伤病,早卒。

罗成——原型为秦叔宝好友罗士信,俩人同是少年英雄,14岁跟随张须陀讨伐卢明月时成名,武艺高强并且心狠手辣,对待敌人从不手软,同时他对朋友又有情有义,事绩和秦琼类似年少成名,几经辗转终于投唐,在守卫洺水战斗中,为了换防王君廓,被刘黑闼的义军所杀,葬于北邙山恩公裴氏父子墓旁,谥号勇,享年27岁。

裴元庆——原型裴行俨,大隋名将裴仁基之子,号万人敌,也是少年勇将,被人诬陷造反后投于李密,李密败亡跟随王世充拥杨侗为皇泰主,后王世充杀杨侗,裴行俨悲愤万分,准备起义之际,消息泄露,被王世充所杀,夷三族。可以说是隋唐英雄里面结局最悲惨的,早知道和秦琼、程咬金一起走了得了。

徐世绩——隋唐英雄里面最不得了的一个,凌烟阁24功臣倒数第二,翟让的老部下,后跟随李密,李密败亡后降唐,跟随战神李靖学习兵法,后被李渊赐姓李,叫李世绩。李世民即位后,为了避讳,又把世字去掉了,所以叫李绩,此人早期并无特别出彩的时刻,但是所谓大器晚成,在唐高宗时期,率领大军出征高句丽,将其灭亡,可以说是了了两代三帝的一个心愿,次年病逝,因其也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所以凌烟阁排倒数第二。 单雄信——翟让老部下,李密败亡后投于王世充,并且差点一枪刺死李世民,洛阳投降,被李世民所斩,尽管徐世绩为其求情。为人并不像影视作品里那么忠义,翟让被李密杀后,马上匍匐在地求饶,徐世绩为他求情未果后,竟然还责怪他。

尉迟敬德——凌烟阁第七,早年跟着刘武周攻打李唐,后降李世民,三番两次救李世民性命,刚刚单雄信那一枪就是尉迟恭挡下来的,不仅如此,他还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亲手杀死了齐王李元吉,可以说为了李世民的登基,立下了赫赫功劳,后又多次抵抗突厥南下,但是晚年时期,曾因喝醉打伤李家宗室,从此闭门不出,终享玩年。

程咬金——史书上记载的是他自己取的那个文绉绉的名字--程知节,早年也是官军出身,后投于瓦岗,李密败亡后,和秦琼一起从王世充处降于唐,最出彩的一次就是单枪匹马救裴行俨,当然他儿子也很出彩,这么多英雄豪杰就他儿子娶了李世民的女儿做老婆,成了驸马爷,程咬金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并且出了大力,所以凌烟阁排19,晚年时期因为收受突厥贿赂,被人弹劾,因此免官,后病故。

李元霸——历史上没有这个人,原型应该是李世民的孪生弟弟李玄霸,此人能文能武,可惜英年早逝。死的时候才16岁。

第二篇:先秦著作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我看先秦著作中的虚构现象

先秦著作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源头,有很多典籍流传后世。这一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各种学术著作、历史散文层出不穷,这些著作在基本符合史实的基础上,往往有所提炼、加工,甚至虚构,这种人为的改造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一大特色,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先秦著作中的虚构现象。

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的是,先秦著作中确实存在着很多的虚构现象。自从商朝出现甲骨文开始,中国历史进入有文字可考的新阶段,文字的使用使人们可以记录各种各样的事。古代帝王的身边就设有史官,负责记录君王的言论和行动。但是在先秦时期,掌握文字的仅仅是作为统治者的贵族,其他的平民是没有能力和条件去掌握文字的,所以说记录历史的权利就掌握在贵族的手中,那么,这些贵族就不会记录那些危害自己统治的事迹,这是他们作为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定的,所以记录的事情往往有虚构的成分,这是无法避免的。还有一种类型是古代神话,古代的史官其求真务实的精神去看待远古神话传说,于是把神话当做史实来曲解、怀疑,这样,先秦史书中就有虚构的成分产生。

有上面的论述我们知道,先秦著作中确实是存在虚构现象的,虚构出来的东西都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东西,虚构也分为两种,一种是虚构出来的东西是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的,比如对一些历史事件具体情形的虚构,还有一种是虚构出来的东西不符合逻辑或不符合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样的虚构人们一看便知。比如“洪水滔天„„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这段的大意是鲧治水不力被杀,死后怀孕生了禹,继承父志终于排除了水患。这明显就是一个虚构的成分,让你是不可能死后再生出小孩的。又如“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池中,举以为人„„”(《太平御览》)这个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就是女娲造人的故事,属于神话,完全是虚构的。

既然先秦著作确实是存在虚构现象的,那么出现虚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根据我的一些参考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先秦时期,人类由愚昧、野蛮野蛮的时代跨入文明时代,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极端低下,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能力是很弱的,对于很多事情人类还无法解释它们,但这些确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因此对一些事情的描写就采用虚构的形式。比如人类无法解释自己生存的这个自然界是怎么来的,就创造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人类无法解释人是怎么产生的,就杜撰了女娲造人的神话,还有很多类似的神话,都是描写那些人类无力认识的事物。二,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一些特殊人物的出生都是很特别的,并且带有奇异的色彩。孔子的母亲去尼丘山祈祷,有感而怀,生下了孔子。李耳出生时头发全白故起名为老子。这些人都是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因此在记录他们身世的时候总是人为地创造一些东西,以显示这些人从刚出生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特质。还有一类是古代君王的出生。很多君王的出生都是与上天、与神有关系的,都说是上天派到人间来的,是理所当然的天子,然而,这些只不过是那些统治者宣扬君权神授的一种伎俩,以此来麻痹人们的思想,证明自己的统治是天经地义的。这些又是另一种类型的虚构。三,先秦时期,历史与文学的界限不是很清楚,很多著作既可以认为它是文学作品又可以认为它是历史作品,《左传》就是其中之一。“历史本来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史官在记录历史的时候往往使用自己的语言。大家都知道,在先秦时期,掌握文字使用的都是那些作为统治阶级的贵族,记录历史的也是统治阶级,并且是私人修订,一些历史事件是不为外人所知的,但是这件事却又是有重大影响的事情,史官只能根据当时的情景适当的虚构,但是,虚构的成

分不能太浓。另一种类型是统治者为了不显露自己的残暴统治,为了不在历史上留下一个昏君暴君的名声,将自己的一些恶劣行径从史书中删去或直接不予记录。这两种类型是人为地虚构。四,还有一种虚构出现的地方不是史书,而是一些文学作品,作者通过自己的虚构描绘出一幅自己理想中的社会或是通过虚构的东西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这类的代表是老子、庄子、屈原,老子在《老子》一书中为我们描绘了“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种“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庄子在《逍遥游》中以奇特的想象描写鲲鹏,进而表达追求顺其自然无所依,最终获得无穷的自在自由。屈原的《离骚》,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被奸人所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与朝政败坏,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这种类型的虚构属于文学上的虚构,也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写法,《离骚》开创了文学中浪漫主义精神。

先秦著作的虚构现象为我们展示了文学中的另一种美—艺术美,这种虚构的存在使我们欣赏到了精彩绝伦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是中国文学创作史上一种很有价值的现象。

参考文献:

王力教授主编《古代汉语》

曹础基教授主编《中国古代文学》

(春秋)左丘明著 李梦生注释《左传近注》

第三篇:历史上真实的岳飞

收入丰厚生活简朴 感情专一拒绝纳妾

民间流传不少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许多是后世虚构的。但就岳飞而论,在《说岳全传》和一些戏文中,虽然虚构事迹颇多,但对他的高风亮节其实反映得并不充分。

岳飞有一句流传近千年的名言:“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在宋代社会,官场中充溢着崇文抑武的习气,武将被指为粗人。武将能讲出如此一针见血、言简意赅的名言,已属极为不易,更何况是身体力行。他担任高官之后,收入自然颇高,却一直维持着相当简朴的生活。后妻李娃有一次穿丝织品,岳飞就一定要她更换为低档的麻衣。他的私财收入是十分丰厚的,却经常化私为公,以私财补贴军用。有一次,以宅库中的物品变卖,造成弓二千张。他遇害后抄家,家中根本没有金玉珠宝,贵重物只有三千余匹麻布和丝绢,五千余斛米麦,显然还是准备贴补军用的。

宋代的统治阶层纳妾是很平常的事。如抗金名将吴玠服用金石,酒色过度,咯血而死。韩世忠不仅纳妾多人,还喜欢侮辱部将妻女,竟迫使猛将呼延通自杀。岳飞的前妻刘氏是在战乱情况下,自动离家改嫁的。他与后妻李娃厮守一生。有一次,吴玠属官出差到岳飞军营,对于岳家军中别无姬妾、歌童、舞女等劝酒作陪,颇感惊讶。回去报告吴玠后,吴玠特别为岳飞送来一个四川名姝,并置办许多金玉珠宝做妆奁,然却被岳飞打发回去。

岳飞根本不是恋栈的官迷,他几次上奏,都表白了准备功成身退的心迹。“三十功名尘与土”的名句,正是表达他贱视官爵的心态。南宋的百姓对此有广泛崇高的评价,说他“手握天戈能决胜,心轻人爵只寻幽”。

岳飞有五个儿子,他死时仅三十九岁,却已是抱儿弄孙的祖父了,长孙岳甫比幼子岳霭大一岁。因年龄关系,真正能随他出入战阵的就只有长子岳云,他对岳云的要求可说是超乎寻常严格,这应是与力图矫正宋军中的各种裙带风式的腐败有关。当岳云还是一名小军士时,在训练时不慎跌下马来,就被岳飞严责一百军棍。岳云年龄稍大,就成为一名十分骁勇的战将。他的兵器不是像演义或戏曲中所说的,是一对铁锤而是一对铁锥枪,军中称他为“赢官人”,意为这个“官人”(官员的尊称)总能打赢。他参加过多次重要的战役,特别在著名的颍昌大战中,打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全身创伤一百多处,对扭转战局起了重大作用。但岳飞在一般情况下,只报将士们的战功,却对岳云的战功扣押不报,并且多次拒绝上级或皇帝为岳云加官。岳飞平时不准儿子们近酒,在学习的间隙,还让他们参加农事,理由是“稼穑艰难,不可不知也”。

岳飞强调“正己然后可以正物,自治然后可以治人。”他能很自然地说到做到,是令人佩服的

第四篇:历史上真实的隋唐英雄们

(二)

相对于排名

4、

5、6的三条好汉来说,第七条好汉身后名声也是与他的排名极不相称的。只不过稍稍不同的是,他的排名比较靠后,但名声却是大得能摸着天。下面登场的,是大隋北平少保、幽州郡守--罗成。罗少保和前文中提到的伍天锡一样,也是标准版的高干子弟。他爹地,是隋朝封的北平郡王(小说中说法,实是唐朝封的)。不止如此,他这个北平郡王还是个相当独立的王,手里有兵有将有地盘,而且不用朝见隋帝,日子过得是相当滋润。而罗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虽说是高干子弟,别人见了面都得叫小侯爷,但罗成却也是一个相当追求上进的官二代:积极习武,投身军旅,一切都沿着他老爹的老路来。如果后来隋朝不出事,想必他也会在下一任北平郡王的位置上坐一辈子。但什么都怕个可是,偏偏他有一个名叫秦琼的表哥,偏偏这个表格“不学好”,到处认识一些混江湖的好汉,而且偏偏这些好汉最后又都走上了造反的光辉道路,没办法,活泼大胆、性格叛逆的小侯爷就这样走上了结伙造反的道路,开始和老爹的老板分庭抗礼。

按隋唐小说中的一般规律,谁和秦琼的关系比较近,谁的出场机会就多,名声也就最高。而罗成,是秦琼的表弟,毫无疑问的说,这注定是一个在小说中大放异彩的人物。事实也是如此,单看电视剧中罗成那英俊的外表、高的爆棚的人气,就能看出这家伙在小说中的重要性。

能在将星云集的隋唐乱世排第七位,罗成的武力当然绝非善类。比方说,排行榜中,他排第七,杨林排第八,本来名次就差不多的,可结果是他把杨林给杀了。这就说明罗成的实力与杨林绝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就算不像李元霸和宇文成都那样差距那么悬殊,想来也少不了多少。 其实罗城这个人物还有一个特点,这是其他小说中好汉绝对没有的,那就是原型。按隋唐时期的史料记载,真正历史上出现过的、很像罗成的武将,是罗士信。而特殊的地方就在于,在小说中,罗士信也是出现过的。不过在小说中,罗士信实在是一个比较龙套的角色。虽说他武力也很高,但却有一个致命缺陷是脑子笨。这可就出鬼了,想让一个大脑稀缺且长得又不帅的人物被大家记住,那实在是相当之困难。之所以说罗成的历史原型是罗士信,是因为他们也有一定的相似性。比方说,开始上战场的时间都很早,是还没有结婚也就是十七八岁的年纪,而史载罗士信是613年开始跟着张须陀镇压变民军起义的,论起来也是十八岁。而且他们两人都曾投降过王世充,都因为不齿王世充的人品而转投大唐,都为大唐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而且死因都是因为刘黑闼反叛,死于刘的河东军之手。再然后,罗成的原型是谁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另外,与小说中最大的不同是,真正的罗士信是一个没有背景的人。没有一个当大官的爹,也没有一个叫做秦琼的表哥,这点还是可以肯定的。

接下来登场的可有些来头,而且与前面几位最大的不同在于,前面出现的几位要么是平头百姓,要么就是官二代。他不一样,他是官一代,换句话说他能有现在的地位全是靠战场上流血流汗拼出来的。杨林--大隋皇族,当朝皇帝之叔(或叔祖,小说说法不一),靠山王。 就其个人武艺来说,隋唐好汉排名第八,掌中一对水火囚龙棒,驰骋沙场数十载,灭北齐、灭南陈的战场上都有他的身影。至炀帝掌权,压榨天下,乱民四起。为了维护大隋朝的安危,靠山王当然要领兵带将前去镇压。从对付瓦岗寨的一字长蛇阵到对付十八路反王的铜旗阵,作为主帅杨林身先士卒,费尽心机,与义军斗智斗勇,可见其忠心耿耿。在原先史学界唯阶级论主导时期,杨林只是一个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形象。但如果从现代眼光来看,杨林并没有做错什么。隋朝本身就是他们一般人开创的,到了这个王朝行将垮台的时刻,自己不去保谁去保,破了老命也要上呀,这就是历史唯物。而在小说中,杨林大部分时候也是以正面形象出场的。虽说他杀了秦琼他爹,但那也是各为其主,而且杨林也是胜得光明磊落,秦彝也是输得心服口服啊。后来朝廷被宇文化及等人掌权,他也不屑与之为伍,自清出外掌兵,同时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他与宇文老贼绝不是一条船上的人,并且对宇文氏的野心有着深深的提防心理。

不只如此,小说中的靠山王还是一个慧眼识英杰的人物,赏识秦琼等英雄,手下十二驾太保就可见他对人真诚,送李元霸宝马“千里一盏灯”,送秦琼盔甲宝剑长枪都是例子。尤其对于秦琼,他是爱惜有加,一见面就认作义子干儿,还把珍藏的秦彝的盔甲兵刃相赠,这件事情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一种必然,正是由于杨林爱才,才会保留敌将秦彝的遗物,才会后来传到儿子秦琼的手上。即使后来杨林和秦琼翻脸后,仍三追宝马以求良将文才武功;秦琼自己也承认他是个正人君子,杨广作恶非他之错,而父亲的战死乃是各为其主,对杨林没有个人仇恨,并劝其归隐山林,由此可见靠山王对人以诚相待。可杨广再做恶也还是皇侄,杨林还得保,哪怕境况险恶,哪怕自己年老多病,他还是得竭尽全力的与义军和反王周旋。即使到了最后时刻,大厦已倾,他还是要用金镶玉玺作诱饵,孤注一掷,与敌人作最后的拼搏,这种精神也换来了各路英雄的尊敬,铜旗阵里相见,仍尊称一声“王家千岁,别来无恙”。只可惜最后人力不可抗天,大势已去,靠山王兵败如山倒,被罗成逼得无法,只得拔剑自刎。即使到最后,秦琼也觉得老王对他一直不薄,下不去手,可见杨林作为个人英雄,作为武艺智谋俱佳的大将,一直是尽忠尽义,无可厚非的。另外,在杨林自刎之前曾提醒秦琼说,当时的瓦岗寨之主西魏王李密胸无大志,建议秦琼拿金镶玉玺投奔李渊,秦琼没有听取这个建议,结果后来李密果然做出了“玉玺换萧妃”、“瓦岗散将”等事,而秦琼最终也的确投奔了李唐,成为大唐的开国功臣,可见当时杨林对于隋唐政局了如指掌,明知隋朝无力回天却还保持着自己的一份忠贞,也增加了小说中这个人物的悲情英雄气度。

关于历史原型,其实杨林这个人物的历史原型并不好确定,关键就在于年龄。小说中和所有影视剧中的杨林都是一个苍髯老将的形象,然而历史上身为皇族又沙场建功的隋朝老将却是没有的,稍微相近一点的,是杨爽。

杨爽(563~587),隋朝将领。字师仁,小字明达。弘家华阴人。仪容俊美,举止有度,名声甚好。隋文帝之异母兄弟。北周时,杨爽年幼,以太祖军功封同安郡公。六岁时,太祖崩,由独孤皇后扶养,因此,在诸兄弟中杨坚特宠爱杨爽。杨坚任丞相时,拜大将军、秦州总管。转授蒲州刺史,进位柱国。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后,立为卫王。迁雍州牧,领左右将军。不久,迁右领军大将军,权领并州总管,后转凉州总管。开皇二年(582)五月,突厥沙钵略可汗聚集本部兵及阿波等4可汗兵共 40万突入长城,十二月进至武威(今属甘肃)、金城(今兰州)、天水、延安等地,掠夺而还。开皇三年,隋文帝命杨爽为行军元帅,率军分道反击突厥。杨爽亲率李充节等4将出朔州(今属山西)道,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与沙钵略军相遇。杨爽采纳总管李充的建议,乘沙钵略屡胜轻敌,以5000精骑袭其无缶,大破沙钵略军,俘千余人,沙钵略可汗受重创潜逃。隋文帝赐杨爽真食梁安县千户。开皇六年(586),复为元帅,率步骑15万出合川,突厥遁逃,返回。开皇七年病卒,时年25岁。(百度百科) 隋唐第九条好汉,魏文通。与其他好汉不同的是,魏文通这个人其实是有些名不副实的。不是说他的武功不行,而是说人品。提起好汉,大家的第一印象一般都是梁山英雄,出身草莽,不畏权贵,更与巴结奉承挨不上边。可魏文通就偏偏是个喜欢巴结人的好汉。其人是靠山王杨林最喜爱的三员大将的第二名(其余两位是宇文成都和秦琼),身长八尺,生得紫面长髯,细腰扎肩,威风凛凛,相貌堂堂,与三国关羽与几分神似,得号“赛关爷”,连秦琼第一次见到他时也脱口称赞,掌中一口金背砍山刀,有万夫不当之勇。为人颇为圆滑,深通为官之道,擅长逢迎拍马,阿谀奉承,接风宴上对秦琼极尽巴结讨好,对隋炀帝的暴行却是置若罔闻,死心塌地为暴君效命,在响马面前自称生平只为隋炀帝、靠山王杨林、越王杨素下跪,是个豪华版的变色龙,大大辱没了那副关公的长相。

秦琼从靠山王的手中逃脱,用令箭骗出了潼关,魏文通为了巴结秦琼,还特意赠送了家传药材人参鹿茸膏和白金七星铃。杨林赶到,大发雷霆,魏文通请命捉拿秦琼,结果一照面就削掉了秦琼的盔翎,秦琼为了成功逃脱,曾九次反身再战,每次战不过几合就落荒而败,九战魏文通虽然最终成就了秦琼的威名,但这从侧面正是反映了魏文通的武艺之高。 与杨林稍微相似的地方,是他也是对大隋朝忠心耿耿的大将。但最大的不同是,杨林的忠心,是出于责任,而他,是出于权势。他为大隋卖命的原因只是因为隋朝能给他想要的荣华富贵,但反军不行,仅此而已。有必要着重提一下的是,魏文通的死法,却是有些憋屈的。在小说说唐全传里面,魏文通被神箭王伯当射中喉咙,被秦叔宝取了首级。身为排名第九的浩瀚,居然被排名第十四的王伯当射中喉咙,然后又弄得身首分离,为了荣华卖命却得了个这么个下场,真不知是不是冥冥注定的。

魏文通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关于他在正史中的原型,有关资料并没有记载。如果非要说有的话,那也只能附会到当时隋朝的潼关镇守将军身上,但就算这样干也不能实现二者经历的吻合,没什么意思,所以说,原型是没有的,人物也是完全虚构的。 下面出场的,是隋唐十强中的最后一个--尚师徒(部分版本为第十一)。关于这个人,也许大家对他的印象并不深。说起来,唯一能引起读者对这个人产生记忆的,是关于他的外号--四宝大将。是哪四宝呢?夜明盔,唐猊铠,提庐枪,呼雷豹。 夜明盔:盔上镶有夜明珠,行夜路有如白昼。

唐猊铠:特殊材料制成,防御性极好。另有说是鱼鳞甲,当有敌人潜入时,中心六个鱼鳞一起竖起报警。

提庐枪:枪上有环,用锁链挂上一个香炉形的铜砣。将铜砣甩出,打击远距离的敌人。另有版本(《说唐》)说是上有小洞,将其插入活水之中会流出甘露,不但能解渴,还能解饿。 呼雷豹:脚力奇强,走山川如覆平地。更兼嘶声如虎,能使敌人坐骑闻之失惊。呼雷豹又名忽雷驳,在清代小说《说唐演义全传》中为尚师徒赠给秦琼坐骑,原为“四宝将军”尚师徒爱马,长一丈,高八尺,为龙驹。其叫声若虎吼,此马平时不叫,颔下有一肉瘤,肉瘤上有三根毛,主人一抓肉瘤马即轻叫,若一拉肉瘤上的毛,呼雷豹叫声若虎,能使敌人的马瘫倒在地。

当然,这么拉风的一套装备配上这个不太显眼的英雄是不妥当的,于是在小说的后章中,难挽大厦将倾的尚师徒在将死之际托孤秦琼,将四宝中的盔、甲赠与他(枪马已被秦琼所得)。虽说尚师徒在隋唐好汉中的排名并不是很靠前,且读者记忆不深,然其在小说中的评价还是蛮不错的。文武兼修,为人忠肝义胆,有隋朝第一儒将之称。曾受隋炀帝指派捉拿李秀宁,但失败。后投奔王世充镇守洛阳。在西魏攻打虎牢关时竭力抵抗,因为一时言语不和,逼死了师傅邱瑞,后亲自前往瓦岗吊丧。最终被秦叔宝用计打败,因不愿投降,拔剑自刎。闻名于世的四件宝物均被秦叔宝所得。这份经历,相较于排名第

九、热衷于溜须拍马的魏大爷来说,还是很出彩的。

最后还是说历史原型,直说吧,历史上压根儿没这个人,类似的也没有,纯属虚构! 新文礼,隋唐第11条好汉,隋唐英雄里“四猛”(四猛: 1.罗士信 2.来护儿 3.新文礼 4.王伯当)之一,隋朝弘霓关刺史,勇力绝人,足智多谋,“身长丈二,坐下一匹金睛骆驼,使一条铁方槊,重二百斤”。“横推八马倒,倒拽九牛回”。说他足智多谋,是因为排名第三的裴元庆就是死在了他的手里。当然,排名第十一是打不过前三名的,前文也略有所提,裴元庆是被新引到火雷阵中用计杀死的。后来他的死也是因为这号事儿:由于设计害死了瓦岗大将裴元庆,激起瓦岗公愤,遂遭瓦岗诸将围打而死。“众将周围驰骤,喊杀连天。那新文礼在中间,左冲右突,大步奔腾。叔宝一见大怒,两眼一睁,挺身举锏,大叫一声:“众兄弟不要放走那厮,俺秦琼来也!”谁知这一声大叫,浑身毛孔都开,出了一身大汗,身子就松了大半,一马冲进阵内,众人看见,齐吃一惊。新文礼举起铁方槊,正要迎击,却因被金墉诸将围杀半天,弄得筋疲力尽。忽然头一眩晕,手法错乱,铁方槊还未压下,便被叔宝纵马一锏,打倒在地。众将一齐上前,把他剁为肉酱。”可以说这个人的死正是应了因果报应这个道理。

与排名谱上前面两位一样,新文礼在历史长河中也是没有出现过的。

排名榜第十二名,定彦平,评书中人物,著名的双枪老将,开隋九老之一(开隋九老:忠孝王伍建章(隋唐第五条好汉南阳侯伍云召之父)、大元帅高颎、靠山王杨林、上柱国贺若弼、大都督鱼俱罗、昌平王邱瑞、下柱国韩擒虎、双枪将定彦平、越王杨素)。武功高强,是罗成的义父,但是被干儿子偷学单枪破双枪之法来对付自己,结局不妙(不同评书有不同结局)。定彦平与罗艺、杨林是拜把子的兄弟,交情甚厚。起初定彦平为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辞退海州大帅,归隐田园。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后来定彦平巧遇发兵攻打瓦岗的靠山王杨林,杨林摆一字长蛇阵攻打瓦岗寨,邀请定彦平助阵,为一字长蛇阵做阵胆。定彦平前往前线途中遇到假托还愿之名前往瓦岗帮忙破阵的义子罗成,被罗成甜言蜜语弄得得意忘形的老爷子把单枪破双枪的秘诀传授给罗成。但几天后,罗成就用这套新技术来对付干爹!定彦平落荒而逃。

关于定彦平的的结局,由于小说版本过多,所以他的下场还都不尽相同。主要如下: 兴唐传

被罗成扎伤后心灰意冷,从此看透人间悲喜(之前罗成一口一个爹叫的多亲啊,回头就用自己教的办法给自己一枪),后来在北平出家,法号自然,外号云龙僧。其后还教会裴元庆链子锤打败李元霸。 响马传

被罗成暗算打败后,心灰意冷,浪迹天涯。

隋唐演义传

被罗成暗算后准备归隐,但是再次碰到义子罗成,被罗成逼死。(这个最悲惨!) 同上,这个人物的原型在历史上也是没有的。

第五篇:从漫画中品读历史的真实

——以《暴虐与抗争》课堂教学为例

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王翠娟

史料是历史的载体,是历史教学和研究的出发点。 史料可分为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而图像是非文字史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像是历史的遗留,记录着历史,是解读历史的重要证据。宋代学人郑樵曾说:“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从图像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过去的影像,更能通过对影像的解读探索它们背后潜藏着的信息。

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初中历史教学前沿的教师,我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情和追求?在一次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将漫画素材引进历史教学有着不错的效果。漫画通常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画面幽默诙谐,有着宣扬真善美,讽刺假恶丑的特殊教育功能。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奇心很强,漫画正好用来开启他们求知的心扉。接下来就以我的《暴虐与抗争》课堂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运用漫画这一图像资料达成教学效果。

一、运用漫画直观呈现历史场景

在讲解日军暴虐史实时,我出示了丰子恺先生所画的一幅漫画,并介绍这幅漫画的创作

背景: “七·七”事变后,丰子恺先生避难于广西桂林,他将自己逃难途中的所见所闻,创作成这幅漫画赠送给友人。在强调该漫画是作者所见所闻所思的产物后,引导学生观察:图上有什么人和物?这些人物在干什么?由这幅图你会想到什么?

漫画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他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因为是历史课上首次运用漫画,我引导学生提取这幅漫画的中的历史信息——在日寇飞机的轰炸下,一位母亲被炸去了头颅,可她怀中嗷嗷待哺的婴儿却浑然不知。画的右方是丰子恺先生的填词《梦江南》——‚空袭也,炸弹向谁投,怀里娇儿犹索乳,眼前慈母已无头,血乳相和流。‛,接着我深情叙述:“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累累血债!在近乎疯狂的屠杀当中,我们仿佛听见了刺刀声、哭叫声、呻吟声和怒吼声„„这一触目惊心和灭绝人性的镜头让人几乎不敢久视,它却是中华民族屈辱史中的一个真实片断。”教室里鸦雀无声,安静地几乎可以听到学生的心跳,漫画创设的情境让他们陷入了无尽的痛恨和苦思冥想中,既定的情感教学目标已悄然生根发芽。

二、利用漫画折射烘托历史情境

日军的暴虐让学生群情激昂、义愤填膺,脸上的表情告诉我此时愤怒已塞满他们的胸中。于是,我趁热打铁,又出示了第二幅漫画并让学生思考一系列的问题:注意观察这幅图中有哪些人,他们的表情有什么不同?由此能不能判断漫画的作者是什么态度?漫画以什么为背

1 景?为什么要配以这种背景?你认为什么标题最适合这幅漫画?学生参与的热情进一步高涨,他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之后师生一起总结:画面上有高举刺刀、手榴弹和拳头愤怒呐喊的中国抗日军民和跌入洪水正在垂死挣扎的日军。怒吼的中国军民与绝望的日军形成鲜明的对照。闪电划过夜空,象征着中国军民对日军的愤怒和战胜侵略者的坚强信心。丑陋无比、惊慌失措的日军跌入洪水,反映了侵略者已是穷途末日。最后一个问题部分学生回答“全民抗战”,我进一步追问这四个字的含义。通过讨论分析学生基本达成共识: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共同抗战。请学生在教材中找出中国军民抗战的史实。漫画形象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空前高涨的抗日热情和信心,预示着侵略者必败、抗日军民必胜的必然结果。

在“人民战争”一目教学中,我先出示如下漫画,笔调简单却又幽默的漫画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我适时提出疑问:图上人物是什么人?他脑袋后面是什么?它代表什么?为什

么从敌人后面袭击?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为了引导学生做深度思考,不就问题回答问题,我同时出示了练习册上一段文字材料: ‚没有战场的战场‛——1943年10月,日军进入晋察冀根据地某地,不断碰到地雷的爆炸。走路,地下埋的地雷响了;推门,门框上吊的地雷响了;抓鸡,鸡窝里拴的地雷炸了;到菜地里拨萝卜,萝卜下面埋的地雷也爆炸了。地雷,炸得日本兵魂飞魄散,他们行不敢走路,住不敢进屋,随时都有丧身的危险。学生看了这段极具幽默色彩的文字材料,自然对敌后战场的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他们很容易地理解了敌后战场对整个抗战的作用。这之后,我作了总结:“毛泽东说‘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人民战争正是体现了我国人民的智慧,沉重打击日军,牵制了日军的大量兵力,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 中国军民的抗争是本课的重点,借助这两幅漫画激发学生从教材中、从补充的资料中整理、分析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积极抗战的史实,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被中国军民艰苦抗战的行为所感染。

三、使用漫画辅助文字资料解读历史

抗日战争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抗战必然得到世界人民的援助。 我原先设计的问题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支援帮助有哪些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拟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并在学生简短思考后再出示以下史实:

1、 苏联提供大量经济与军事援助,并派国际航空志愿队到中国参战。

2、 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出以白求恩为首的医疗队,到前线救护伤员。

3、 印度的柯棣华医疗队也给了不少援助。

4、 美国陈纳德志愿军‚飞虎队‛来华作战。美国陆军空运队将大批援华物资运入中国。

在第一个班级进行教学后发现学生很难得通过抽象的思考得出结论,我意识到这样的设计缺少悬念,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更无法启发他们的思维。于是,在上第二个班级时,我对设计进行了调整,先出示了两段文字材料和一幅漫画材料: 材料一:

‚我不是为生活享受而来的。什么热咖啡、嫩牛肉、软绵的钢丝床,这些东西我早就有了!但为了理想,我都抛弃了!需要特别照顾的是伤员,而不是我。‛——诺尔曼〃白求恩 材料二:

1937年初夏,一位又高又瘦的美国人,拎着一个单薄的小皮箱走下了舷梯。他就是陈纳德,当年47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来到中国了,希望能为这个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自由的国家效劳。‛

以上材料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国际友人无私、高尚、朴实的国际主义精神。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抗击法西斯的暴虐,体现了拒绝战争、向往和平、互相援助的国际主义精神,展现了一个人间向善的画面。

这时去提问学生:这幅漫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为什么左上角的人比右下角的人大得多?这幅图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反映了作者什么感情?可谓是水到渠成。在思维的阀门被打开后,学生的回答自然也是精彩纷呈。学生借助漫画非常容易地感受到了来自国际爱好和平人士的真诚援助,而不是像第一次设计中机械地记住国际援助的表现

1、

2、

3、4。暖流涌上心头的感觉让学生的情感又一次得到洗礼。

整节课我运用四幅漫画展示了三种意义的历史画面:日军的暴虐;中国人民的抗争;国际和平力量的援助。日军的暴虐虽然血腥,但它反映了历史事实;中国人民的抗争虽然惨烈,但它是那样的壮美;国际援助虽然是外部力量,但它是那样的友善和感人。从课堂上学生闪着灵光的神情中,我读出了这堂课的价值——漫画教学,效果显著。其核心是用漫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经过思辨得出结论。

如今,我们所处的社会进入了“读图时代”,照片、油画、漫画、绘本越来越多地攀上了阅读的排行榜。初中历史教学不妨多引入图像,从图像中吸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剑桥大学文化史教授彼得·伯克认为,历史学家对图像的使用不能也不应当仅限于“证据”这个词上,还应当重视“图像对历史想象产生的影响”。当我们出示给学生图片时,要指导学生如何解读图片。合理的解读流程应该分成以下几步:

1、观察图片内容:一副图片一般由前景和背景等画面组成。

2、阅读、分析、体会图片附带的文字。

3、图片需要放在多元的背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等)下分析考察。

4、确定图片的目的、图片作者的立场。

5、对图片做出自己的回应。

“图像能说话,能告诉我们更多”,正如彼得·伯克所论述的那样,图像、图片作为可 3 视的叙述史和历史证据,不同于文本证史,图像证史以视觉化的方式提供了更多具体的“证词”,微小而有重大意义的细节往往在画面的每一个缝隙里。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我们要引导学生透过图像去“看事”、“想事”,在历史教学中努力挖掘图像资料的价值,为我们的历史教学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杨学功:《浅议史料教学中史料的呈现——以三次序材料教学法为中心》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2、余洋:《人文化·人本化·生态化——谈历史新教材配套地图册折射的理念创新》 2004-5-13

地图教学网

3、曹意强:《漫说图像证史》

浙江人文大讲堂第11讲

4、《快廉味美:“读图时代”的快餐文化》

中国经济网 > 读书 > 书市聚焦 > 2007年07月02日

上一篇:绿色施工管理措施下一篇:老师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