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交通十三五规划

2023-01-26

第一篇:内蒙古交通十三五规划

湖南省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大纲

(征求意见稿)

湖南省交通运输厅 2014年12月

目 录

一、发展现状…………………………………………………1

二、发展要求…………………………………………………5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8

(一)指导思想……………………………………………8

(二)基本原则……………………………………………8

(三)发展目标…………………………………………10

四、主要任务………………………………………………13

(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13

(二)切实提高公路养护管理水平………………………14

(三)着力提升公共客运服务水平………………………1 5

(四)积极促进现代物流发展……………………………17

(五)强化交通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发展…………………1 8

(六)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发展…………………1 8

(七)增强交通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19

(八)全面深化交通运输领域各项改革…………………20

五、政策措施…………………………………………………22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协调机制……………………22

(二)坚持科技引领,实现可持续发展…………………22

(三)拓展投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保障能力……………23

(四)加强互联互通,提升湖南区位优势………………24

(五)强化人才保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24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交通运输部的大力支持下,全省交通运输行业认真贯彻《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力实施《湖南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四化两型’’宏伟目标,以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为主线,着力统筹区域布局,调整交通结构,拓展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提升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提高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快构建便捷、高效、绿色、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为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的总战略,实现“两个加快、两个率先”宏伟目标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一是公路交通建设有序推进,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升。到“十二五”末,全省公路总里程预计将达到24万公里,全省以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为主骨架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路网布局更趋优化,路网结构更趋合理。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预计达到5781公里,“五纵六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基本形成,构成覆盖全省、连接周边的高速公路网络,长株潭城市群形成半小时高速通勤圈,环长株潭城市群形成1个半小时高速经济圈,全省形成以长沙为中心的4小时高速交通圈,

与周边的湖北、江西、广东、广西、贵州、重庆实现高速公路连通。高速公路服务区面貌焕然一新,ETC全面推广,联网收费工程基本完成。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全面加快推进,新改建里程1万公里以上,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14000公里,占普通国省道总里程35%,其中,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x x公里,占普通国道总里程x x%,基本形成与高速公路、农村公路网络相衔接,便捷联接港站枢纽,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国省干线公路网络。农村公路建设里程3.8万公里,实现100%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水泥(沥青)路。枢纽站场及现代物流业发展和国家公路运输枢纽站场建设加快推进,建成了一批集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中转换乘功能于一体、具有示范效果的综合客运枢纽,建成一批二级及以上汽车客、货运站、农村客运站和农村客运招呼站。

二是水运建设成效明显,内河运输能力逐步提高。到“十二五”末,航道总里程11968公里,其中1000吨级及以上航道达到700公里,1000吨级及以上港口泊位达到107个,基本形成以洞庭湖为龙头,长江、湘江、沅水干流为依托,岳阳港、长沙港等主要港口为节点的内河水运体系。

三是运输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客货运输量持续增长。“十二五”末,全省民用车辆拥有量将达到1100万辆,其中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551万辆,分别比“十一五”增加6 2%、

125%,公路营运大型客车、专用货车比例显著增加,成为推动公路运输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公路客运量、货运量分别达到21.7亿人和23.7亿吨,与“十一五"末相比,分别提升了46.6%、85.2%。内河高等级航道通航水域船型标准化率达到50%,机动运输船将达到8600船、驳船60艘,水路客运量、货运量分别达到1818万人、24746万吨,与“十一五”末相比,分别提升了97.8%、56.5%。

四是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十二五”期,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一大批创新成果广泛应用于交通工程建设。“两型”交通建设成效明显,长湘高速公路成为交通运输部首个以“两型”为主要内容的科技示范工程。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信息化重大工程和试点示范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全省建成省、市道路运输信息中心15个,建成了数字会议室、智慧交通指挥中心、办公电脑桌面、京港澳高速公路通道(湖南临长段)恶劣气象条件下安全运行保障技术示范工程、湖南省渡口客船港区泊位视频监控系统。

五是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绿色交通建设成果显著。按照交通运输部《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我省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全面推进节能评价报告制度。与2010年相比,公路营运车辆和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CO2排放将分别下降6.0%、6.2%和8.0%、9.0%。环

保监管能力显著提升,启动建设交通运输厅行业环境监测中心站。

六是安全应急体系建设快速推进,综合保障能力明显提高。二级及以上客运站配备和使用行包安全检查设备,运输车辆实现客运车辆GPS监控,三类以上的班线客运车辆、旅游客运车辆、危险品运输车辆的GPS安装率达100%;道路运输车辆安全检测体系基本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得到全面落实,道路运输业安全生产能力大力提升,交通安全事故率和重特大事故次数显著下降,营运车辆万车事故率年均下降3%,维修救援平均响应时间不大于1.5小时;构建信息化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省级道路运输市场监管中心,建立面向社会公众的服务信息系统和企业经营信息系统,市州级以上城市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建成率达100%。

我省交通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角度来看,交通“发展不够,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进一步完善网络结构、提高服务水平仍然是今后一段时期交通发展的主旋律。

一是高速公路路网结构仍需完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我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虽然有了大幅提高,但路网结构仍需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部分高速公路没有全线拉通,车辆通行效率低;东部地区特别是环长株潭城市群地区交通需

求迅速增长,部分高速公路路段交通量日趋饱和,服务水平下降,交通拥挤时有发生;随着外向型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和日益增长的过境交通需求,高速公路出省通道需求增加。

二是干线公路技术等级偏低,制约了交通整体效益的发挥。到“十二五”末,我省二级及以上公路预计将达到2万公里左右,

约占总里程的8.3%,落后14.4%的全国平均水平,干线公路与高速公路网衔接不够紧密,难以充分发挥公路网络整体效益。二级以上公路中一级公路占比过低,与城镇道路网络的衔接不顺畅,不能满足我省城镇化地区城镇建设和产业布局要求。

三是农村公路技术等级低,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存在差距。农村公路安保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安全通行的要求,通村公路大部分路面宽3.5m,技术标准低,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农村车辆通行要求。

四是航道港口技术等级低,碍航闸坝众多,水运资源优势难以发挥。我省航道里程总量不小,但航道技术等级偏低,等级航道比例只有35.2%,四级及以上航道仅占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6%,等外航道比重高达64.8%,与周边及水运较发达省份相比尚处于靠后位置。全省1000吨级及以上泊位只有107个,仅占泊位总数的6.8%,且仅分布在长江、湘江干流下游的少数港口。同时,全省内河航道枢纽构筑物525处,其中具有通航功能的仅117处,且只有76处

能正常使用,严重制约了内河水运作用的发挥。

二、发展要求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湖南篇章的关键时期,是我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也是我省加快交通资源整合、实现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由分散发展向一体化发展转变、全力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时期,我省将在“一带一部”新定位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引导下,充分发挥长株潭“两型社会’’率先发展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四化”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新形势新变化对交通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交通运输要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充分发挥基础支撑和先行引领作用。

一是加强综合运输通道建设,提升区位优势。总书记视察湖南时提出“一带一部”的战略定位,要求湖南发挥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我省要抢抓国家建设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对外经济走廊的重要机遇,进一步疏通对外交通要道,形成通畅便捷的立体开放空间。优化高速公路路网,提升高速公路运力,加快干线公路网建设,促进公路配套成网、有效衔接,加强“一湖四水"航道疏浚,提升水运能力和效益,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打造立体综合交通走廊,加强互联互通与区域合作,充分发挥我省“一带一部”

区位优势,力争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取得先机,为实现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是提高高等级路网覆盖率和服务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公路总量不足,技术水平低,严重制约了我省小康社会建设。在设施总量规模上,要继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着重加强薄弱环节建设,优化网络布局,加强设施衔接,大力提升通达水平。在技术结构方面,要不断提升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等级和建设标准,提高交通运输设施服务能力。

三是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的先行引导作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人口聚集和机动化的发展,城际交通运输需求高速增长,对城市交通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按照《湖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湖南省城镇化发展特点、交通发展阶段,从建设重点上,加强城市群、城市节点运输通道建设,重视城市交通持续健康发展。从发展模式上,要体现交通对城镇化地区、特别是城市空间布局的引导作用,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交通运输要不断加强我省与国家主要城市群之间的联系,提升我省以长株潭为核心的各城市群之间及城市群内部的服务能力,完善有效衔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多层次快速服务网络,大力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城镇布局、人口和产业集聚、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行和引导作用;加快构建便捷、高效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服

务网络,有效支撑国家和省域重大区域战略的实施;大力加强与周边省市区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产业转移、各生产要素的流动提供基础保障。

四是加快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交通运输要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指向,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交通运输均等化水平,小康路上绝不让任何一个地方因交通而掉队;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同时,随着社会公众对交通运输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保障诉求的提高,切实完善道路安保工程,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体系建设,更好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出行。

五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两型”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发展目标。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的“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大力调整运输结构,积极发展铁路、水路等资源节约型的运输方式,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积极推广应用节能型交通工具,加强运输组织优化提高运输效率,努力增强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两型”战略目标顺利实现。

“十三五”期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可以概括为:是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重要时期;是行业转型发展、结构调整和提质增效升级的关键时期;是服务和保障民生、强化基本公共服务的攻坚时期。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四化两型”宏伟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着力调整交通运输结构,着力提高运输服务品质,着力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努力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发展,加快完善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稳中求进,适度超前。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努力实现基础设施能力适度超前配置,大力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新型城镇化规划、区域发展新格局和产业布局调整与转移等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交通运输保障,全面提升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和先行引导作用。

——服务为本,提质增效。把建设人民群众满意交通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交通运输行业的服务属性,着力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努力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把提质增效升级作为发展的衡量标准,切实处理好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引领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努力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统筹兼顾,协调融合。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在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过程中,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统筹建、养护、运输、管理,促进交通运输全面发展;统筹区域、城乡交通运输协调发展,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交通运输的民生普惠。

——绿色环保,安全发展。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要求,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出发,把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和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落实到交通运输各环节,努力实现交通运输绿色发展。把安全保障作为前提,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坚守红线定位和底线思维,按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把改革创新作为强大动力全面深化交通运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交通运输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创新、管理创新,努力破解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交通运输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发展目标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基本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础设施衔接顺畅、运输服务便捷高效、科技信息先进适用、资源环境低碳绿色、安全应急可靠高效、行业管理规范有序,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综合交通的整体效益,适应湖南经济社会基本现代化要求。

1.基础设施

——建成便捷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多层次、高标准、广覆盖、便捷化的公路网络,公路总里程达到2 4.5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3万公里左右,占总里程的12.2%。推动高速公路交通拥挤路段扩容提质,拉通断头路,出省通道达到28个,通车总里程达到7000公里以上,基本建成“六纵七横”高速公路网;加快干线公路建设,新改建里程10000公里,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23000公里,占

普通国省道总里程57%,其中,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x x公里,占普通国道总里程90%;推动农村公路提质改造,改造里程x x公里。

——建成通江达海的水运系统。推进航电枢纽和航道建设,重点建设湘江、沅水2条国家高等级航道,湘江衡阳至城陵矶439公里达到规划的2000吨级,沅水浦市至桃源248公里和桃源至鲇鱼口238公里分别达到规划的500吨级和1000吨级。加快岳阳港和长株潭港口群建设,基本建成中部地区重要的现代化枢纽港口。

——进一步加强养护管理力度。公路的技术状况和网络结构明显改善,路网的整体服务水平和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高速公路优良路率达到xx%,普通国道、普通省道优良路率分别达到xx%、xx%。

2.运输服务

——公路中高级客车占营运客车比例达到xx%,营运货车平均吨位提高至xx吨;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班车,公路营运货车里程利用率达到xx%。

——内河运输船型标准化率达到x x%,内河货运船舶平均吨位达到x x净载重吨。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提升服务水平。长沙城市轨道交通初步成网。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其他设区

市达到80%。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100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不低于4 0%,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不低于20%,中小城市争取超过10%。

——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基本形成贯通设区市、县(市)及广大农村的公交服务网络。中心城市周边20公里范围内公交化运营率达到50%,县城20公里范围内公交化运营率达到30%。

3.科技与信息化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x x%。

——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积极推动综合交通出行信息服务、联网售票服务,高速公路ETC覆盖率达100%,城市公交“一卡通"覆盖比例达到x x%。

4.绿色交通

——与2015年相比,公路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x x%,C02排放下降x x%;水路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x x%,CO2排放下降x x%;城市客运单位人次C02排放下降x x%。

——交通运输废旧材料再生和固体废物循环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内河港口单位长度码头岸线通过能力较2015年提高x x%。

5.安全应急

——国省道监测覆盖率达到x x%;公路交通应急救援体

系基本建立,实现一般灾害情况下应急救援x x小时内到达、应急抢通x x小时内完成;公路营运车辆交通事故万车死亡人数比2015年下降x x%。

——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覆盖我省全部水域,内河干线重要航段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x x分钟;百万吨港口吞吐量死亡人数比2015年下降x x%。

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主要指标详见附表。

四、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要立足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阶段特征,集中力量加快打造“四个交通”、服务“四化两型”,综合交通是核心,智慧交通是关键,绿色交通是引领,平安交通是基础,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的有机体系。

(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湖南省产业布局和城镇体系发展趋势,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不断优化综合交通网结构,着力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加快综合运输通道建设,基本建成主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网。

加快完善公路交通网络。一是完善高速公路网,拉通断头路,启动向速公路拥挤路段扩容,加强与邻省高速公路规划相衔接,积极推进长江经济带、集中连片扶贫攻坚、中部

崛起、泛珠三角协作等区域经济协作发展战略,实现与周边六省(市、区)高速公路多通道高效衔接。二是加强干线公路提质改造,建设的重点是新调增的普通国道尚未达到二级公路标准的路段,国省干线公路中的出省通道、断头路、重要景区连接通道,连接水路、铁路和航空枢纽及高速公路互通的集散通道,国省道中属于长株潭城市群城际快速干线公路的项目,集中连片地区扶贫规划项目。三是积极推进农村公路提质改造,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和桥梁建设。

稳步推进内河水运建设。一是依托长江经济带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发展战略,重点推进湘江、沅水国家高等级航道建设。使湘江全线达到规划标准,有序推进资水、澧水、松虎一澧资航道等地区重要航道建设,使其在区域综合运输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加快岳阳港和长株潭港口群建设,基本建成中部地区重要的现代化枢纽港口,推进湘、资、沅、澧四水干流及洞庭湖区港口建设,使其成为沿江产业集聚的重要依托。三是稳步推进洞庭湖岳阳综合枢纽工程前期工作。

着力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一是合理布局分层推进一体化的交通枢纽,鼓励统一规划、同步建设、同期运营,促进多种运输方式的高效换乘。基本建成长株潭、岳阳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区域辐射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建成一批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对周边及附近省份的辐射和服务能力大

幅提升。二是有序推进枢纽港口建设。优化港口功能,加强分工合作,积极推进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建设,将港口总体规划中的港口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相应的城市建设规划,加快临港产业、物流园区配套规划,力争将岳阳港和长株潭港口群基本建成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的现代化枢纽港口;强化集疏运服务功能,加快铁路、高等级公路等与重要港区连接线的建设。

(二)切实提高公路养护管理水平

公路交通行业必须适应形势发展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牢牢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两条主线,坚持畅通主导、坚持服务需求、坚持安全至上、坚持创新引领,切实提高公路养护管理水平。

规范养护管理工作,保障养护工程质量。严格执行公路大修及改扩建办法、小修保养及中修工程管理制度、技术状况评定制度等各项规单制度,全面加强养护管理工作,强化施工现场管理,严格执行作业规程,督促施工企业做好施工安全防护措施,保障工作质量。

加大养护管理投入,提升路况整体水平。在保证公路日常养护的基础上,加大养护工程资金投入,及时组织实施公路大中修工程。根据路网结构、技术状况、交通条件,充分论证、科学组织,合理安排养护项目,提升路况整体水平,确保交通舒适通畅。

(三)着力提升公共客运服务水平

积极引导客运装备优化升级,加快调整公共客运结构,以满足多层次客运需求为导向,加强运输市场监管,切实全面提升公共客运服务水平。

积极引导客运装备水平提升。一是鼓励发展中、高级公路营运客车,鼓励发展适合农村客运安全、实用、经济型客车和客货兼用型运营车辆。二是在城市公交和出租车领域推广混合动力、纯电动等清洁能源客车。

提供满足多层次需求的城际和城乡公共客运服务。一是积极鼓励发展旅客联程联运,建立运输方式间常态化的协调管理机制,推进铁路、公路、水路与民航客运售票系统联网,鼓励“一票制”客运联程联网第三方服务平台建设。二是推动城市各交通方式信息共享,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服务平台建设。三是积极推动城市公交优先向城际公交发展,引导毗邻地区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提高农村客运通达深度和安全水平,有条件的地区实施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

加强客运市场管理。一是加强客运市场环境建设,完善市场准入、监管和退出机制,推进诚信体系建设,推动客运市场管理由注重事前审批向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与服务转变,促进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客运市场。二是加快完善客运行业职业资格制度,提升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和从业行为规范。三是推进全省服务监督电话,加快推进

公路、水路等服务监督方式的整合,实现多种交通运输服务监督、业务投诉、意见受理等服务的“一号通”,加大对服务市场的监督力度。四是完善重大节假日小客车免费通行保障措施,完善收费公路运营服务监管制度。

大力发展城市公共客运。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以“公交都市”建设为重要抓手,着力建设集智能调度、数据采集、行业监管、公众服务等功能的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服务系统,全面实现城市公共交通数据资源共享化、行业管理规范化、运行监管自动化、决策支持科学化、指挥调度合理化、出行信息服务一体化。二是根据不同城市规模、特点和客运需求,选取适合的公共交通形式,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机动化出行系统,积极发展快速公共汽车、现代有轨电车等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系统,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三是推进出租汽车服务多样化。规范出租汽车运营服务,创新运营服务方式,完善汽车租赁业管理制度,规范出租车健康、有序、合理发展。四是推进自行车、步行等交通系统建没,倡导绿色出行。 (四)积极促进现代物流发展

加快推进货物运输装备标准化,着力优化货运结构,提升内河水运在全社会货运量中的比重,以多式联运为突破口,着力提升运输效率,有效降低物流成本,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

加强物流园区建设。一是在有效整合资源、强化集约发展的基础上,以机场、港口、公铁站场等物资集散中心为依托,拓展货运枢纽的现代物流功能,推进公路货运枢纽向物流园区转型,合理布局承担对外运输任务的大型物流基地、特色物流园区。二是高标准建设全国性物流园区和区域性物流园区。三是城市群各县(市、区)重点建成1-2个物流中心,强化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与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节能减排、居民生活等方面的有机结合,促进我省现代物流业布局与区域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相适应。

优化货运组织方式。一是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铁水联运。公铁联运、陆空联运、江海联运发展,重点推进集装箱多式联运,完善干支直运、江海联运服务网络。二是优化物流通道,发挥综合运输的优势,降低物流成本。三是加快发展甩挂运输,重点推进长江、湘江沿线等区域的滚装甩挂运输、公铁联运甩挂运输以及跨区域网络化甩挂运输和甩挂运输联盟。四是加快完善多式联运政策法规、运输规则、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

推进城乡物流发展。一是建立城市绿色货运配送体系,积极引导物流园区、城市共同配送中心(分拨中心)及末端配送网点三级配送节点建设,协同公安等部门完善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管控措施,推广共同配送等先进组织模式。二是加快完善县级物流中心、乡镇农村配送站、农村货运网点三级农

21

村物流服务体系。三是统筹交通、邮政、商务、供销等农村物流站点资源,鼓励“多站合一”的站场运营模式,积极推广农村货运班线、农村客运班车利用货舱承接小件快运等服务模式。

(五)强化交通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发展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项目、人才、基地平台的有机结合,促进科技创新与标准化建设的紧密衔接,增强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依靠信息化引领交通运输现代化,实现智慧交通建设取得全方位突破。

加强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建设。一是以基础性、战略性和前沿性技术为主,加强行业共性技术研发,提高行业发展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二是着力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采取引导、支持、鼓励性措施,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升级。

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一是积极推动建设“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智慧交通运输体系,在公路水路建养管运和安全的区域协同监管以及现代物流、城市客运和农村客运等公共信息服务深化信息化应用。二是重点建设完善交通运输感知监测体系、信息传输网络和交通数据资源体系。三是建设公众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交通运输安全应急处理系统。

22

(六)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发展

着力推进结构性、管理性、技术性节能减排,加强行业环保监管,集约节约高效利用资源,促进交通运输绿色发展。

强化交通节能减排。一是建立健全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制度体系,强化制度约束,提升行业节能减排治理能力。二是组织开展绿色交通示范专项行动,形成包括绿色交通示范区、绿色交通示范企业、绿色交通示范工程(绿色公路、绿色港口)和绿色交通示范技术的典型示范体系。三是启动交通运输企业节能减排能力提升计划,充分发挥企业的节能减排主体作用。四是完善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统计监测体系,建立能源利用在线监测平台。

推进资源集约利用。一是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资源集约利用水平,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资源、运输枢纽资源、跨江通道线位资源。二是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推行适应节约土地要求的交通运输工程技术,提高公路建设用地和港口岸线的利用效率,推进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用地综合开发。三是积极探索交通运输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推广使用交通废弃物(废水)循环利用的新工艺和新设备。 (七)增强交通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

安全是交通运输发展永恒的主题,面对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交通运输安全保障诉求以及日益严峻的安全形势,要完善新型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体系,切实增强交通运输应对自

23

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管理。一是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继续深入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风险管理,强化交通运输运营安全管理。二是严把交通运输行业从业人员资质准入关,加强安全管理职业资格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培训教育体系。三是着力提升企业安全生产违法成本,建立安全生产诚信管理体系,将企业安全行为与市场管理形成联动。四是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和政府安全监管信息主动公开制度。五是完善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体系。六是开展社会公众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安全意识。

加强交通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一是建立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监管机制。二是完善水运通信监控系统布局,加强监管救助装备建设。三是完善公路运输日常监控系统及危险品运输车辆、长途客运车辆监控网络,特大型桥梁、隧道实现100%定期健康监测。

加强交通运输应急体系建设。一是积极推进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行业应急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构建统筹各种运输方式的应急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应急预案体系、应急指挥体系、应急监测预警系统。二是基本建立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应急防控体系,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联防、联控、联动能力。三是加强公路交通应急物资储备和

24

救援中心体系建设,完善高速公路应急救助网络,制定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城市公共交通应急预案。四是强化重点地区、重点部位寄递渠道的反恐和安全防范工作。五是积极推动交通运输应急征用财政补偿机制的建立。 (八)全面深化交通运输领域各项改革

推动交通运输持续健康发展,根本还是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实现,要紧紧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突出问题导向,努力推动交通运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成果。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交通运输领域行政审批事项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简化审批程序和环节,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二是稳步推进有利于综合交通运输建设的各项改革,形成高效运行、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新格局。三是继续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完善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善于运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社会信用体系。

深化交通运输重点领域改革。一是按照各层级公路属性特点和功能作用,合理划分公路管理事权,理顺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机制,构建公路养护资金保障体系,推动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二是推进航道管理体制改革,理顺航道建设、维护、管理体制机制,探索建立航道养护市场化运行机制。

25

深化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一是健全交通运输领域的投融资法律规范,进一步放宽社会资本的准入限制,公平对待各类投资主体,提出切实可行的社会资本进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研究提出经营性收费公路“合理回报’’的政策设计,促进收费公路的有序发展。二是继续推进普通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构建支撑普通公路建管养的投融资体制机制。

全面推进法治政府部门建设。一是严格行政执法,整合执法职责,推进综合执法、统一执法、联合执法、路警共建等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模式改革。二是强化监督管理,建立健全交通运输法治政府部门考核评价机制,着力提高领导干部和一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能力。

五、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协调机制

各市州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明确规划的指导思想,精心组织,加强协调,切实编制好本地区的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规划,并与本规划衔接。规划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要紧紧围绕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把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协调落实好各项建设条件。加强交通、国土、水利、环保、建设、规划等行业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落实工作责任,简化环节,切实加快项目土地、环评、防洪、选址等审批工作,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各种问题。

26

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努力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加快管理队伍的基础管理和正规化建设进程。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及时掌握交通运输发展的动态,对于新出现的情况和问题,适时调整规划和相关政策,进一步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交通发展、参与规划实施和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 (二)坚持科技引领,实现可持续发展

积极推进国家公路网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高与铁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中转和衔接能力,推进运输方式之间的联程联运,逐步实现交通运输一体化,提高运输服务水平,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支持公路发展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强化公路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技能型、管理型人才培养,完善教育培训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把建设信息化交通运输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作为切入点和推动力,加强和改进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发展,根据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实现航空服务的“点”、铁路服务的“线”和公路服务的“面”有机结合,通过交通运输枢纽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优势互补,提高各种方式整体的服务效率和效能,从而达到减少土地占用、节能减排的目的。积极探索、科学创新,着力建设完善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制度体系。

27

(三)拓展投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保障能力

继续坚持“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的交通建设投融资机制,加大交通建设领域的开放合作力度,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格局。首先,必须紧跟国家发展战略,争取将更多的项目纳入国家规划,积极向国家争取资金。其次,保持现有交通专项资金和财政性资金政策的稳定,保证车购税专项资金用于交通建设,继续加大财政性资金对交通运输公益性事业的支持力度,建立省级定额补助和地方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普通公路建设的联动机制和差异化投资政策,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强资金监管,严格防范债务风险。第三,进一步完善投资模式、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加强市、县交通投融资平台建设,努力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金融政策支持的重点领域,充分利用交通建设项目周边有升值潜力的土地资源,以及相应的加油站、加气站、广告位等资源,进行资本运作,弥补交通建设资金不足。

(四)加强互联互通,提升湖南区位优势

紧紧抓住国家建设大力推进高速铁路建设和构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发展契机,构建湖南来往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北部湾等国内主要经济圈间的复合式快速大容量交通走廊,提升湖南区位优势和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加强与相邻6个省市区的对接,在规划、建设、运营等

28

备方面进行对接,优化路网结构、提高运输效率。 (五)强化人才保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深入实施“人才强交’’战略,以高层次人才及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加强优秀拔尖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与培养。加强执法业务骨干队伍和执法管理队伍建设,努力实现执法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规划化、标准化。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业教育培训工作,积极推进教育培训工作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教育培训工作效能。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发挥整体效益。

培育践行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在交通运输建设、管理、运营、服务等重点领域实施,以实现核心价值落地生根、树立行业良好社会形象为目标。结合交通运输行业重大事件和重要时间节点,精心策划、周密组织,有序实施,灵活运用各级各类媒体,深化交通运输行业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不断提高交通运输新闻宣传的导向性、实效性和影响力。

29

第二篇:交通运输局十三五规划总结十四五工作计划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交通运输局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十四五”时期的重要抓手,着力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交通环境。

第一部分“十三五”工作总结“十四五”工作谋划

一、“十三五”工作总结

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以创服务型党组织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模式,打造党建工作品牌,基层党建得到有效加强,实现了党建工作与交通事业发展互促共赢。

(一)狠抓党组织建设,党建工作有成效。一是抓班子,强核心。强化党委领导核心职能,严格执行党委会议制度,提升党委的科学和民主决策;

建立了“党委会决策、局务会执行,各科室落实”良好工作机制;

严格落实党委委员分工负责制、“四个一”工作机制,党建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带队伍,强基础。开展“挂牌评星”“亮灯领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活动,强化了党员奉献意识;

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和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进一步增强党员党性意识;

开展党员马克思民族宗教观教育活动,增强党员不信教不参与宗教活动主动性和自觉性;

成立退休人员党小组,加强转为非领导职务和退休党员管理;

加大对流动党员摸排,建立流动党员台账,形成流动党员管理机制;

开展“三转一高”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引导交通运输系统党员干部思想再凝聚、理念再转变、能力来再提升,切实改善交通对外形象;

开展“学查改”干部作风整治活动,营造了党员“讲政治、守纪律、懂规矩、有品行、比奉献”的浓厚氛围;

开展“皮牛虚”专项整治活动,切实提高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担当履职、服务群众能力;

组织党员开展“为谁干、谁来干、怎么干”“履职尽责你做到了吗”“如何看交通局班子、领导班子、干部作风”等专题讨论,进一步树立党员干部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重学习,强理论。结合开展“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学习教育活动,通过集中学、自学、专题学、研讨学、典型学、讲专题党课等方式,加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新时代思想及党内法律法规学习,提高干部队伍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开展“两学一做”专题研讨4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研讨8次,自选研讨2次,坚定了党员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

(二)狠抓党风廉政建设,打造干净廉洁队伍。一是切实履行“两个责任”,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层层传达压力,层层压实责任;

二是完善全面从严治党三个清单,修订完善班子和班子成员责任清单、问题清单和问责清单,做到责任清、任务清、问责清;

三是年初局党委与各支部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签订了廉政承诺书,形成以上率下、一抓到底的良好局面;

四是加大问责力度,对一切违纪行为保持高压态势“零容忍”,五年来共问责干部26人,退还资金37219元。五是新建修订了《交通运输局干部履职干事规定》《交通运输局工作任务回复反馈制度》《交通运输局廉洁自律规定》《交通运输局日常工作制度》《交通运输局“四重一大”公示公开规定》等制度,进一步规范工作纪律,提高服务水平。

(三)狠抓公路建管养,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交通保障。一是以公路建设为重点,近五年来,重点建设了国道307线北门过境段汽车站至南二环公路、灵胡路拓宽、灵白路(黄河路至新杜路口)拓宽、国道307线甜水河至灵武公路三期、吴惠路拓宽、再生资源c区内外道路、泾兴村至西三村道路等重点公路项目。组织实施白土岗养殖基地道路50公里,改造完成了150公里的农村公路建设任务,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的公路建设任务。我市通行条件大为改善,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十三五”期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708公里,公路密度每平方公里34,其中:高速公路178公里,一级公路235公里,二级公路129公里,三级公路234公里,四级898公里,形成了以3条高速公路为骨架,7条国省干线公路为依托,107条县、乡公路为支脉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按照政府要求完成全市部分城市主干道路及次干道路主要病害维修,公路通行条件大改善,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二是以服务群众为目标,制定实施了《灵武市城乡客运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国有交通公司共计投入线路运营公交车97辆,其中新能源公交车75辆。实行城乡公交一体化,累计投资近5000万元,其中国有交通公司投资近4400万元,民营企业购置出租车投资近600万元。国有交通公司开通城市公交线路8条,投入车辆73辆;

开通城乡公交、城际公交线路(灵武至吴忠)8条,投入车辆21辆。全市70个行政村有66个通公交车,公交车通达率94.3%,其余4个村为宁夏天豹运输八分公司班线客车通达,全市行政村通客车率100%;

以解决行业难题为抓手,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客运市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黑车”运营,三年来,共查扣非法营运车辆近1000余台次;

加大源头疏导,将现有的72辆城乡公交车和21辆灵武至吴忠城际公交按照1:0.7比例大换小,更换为66辆出租车,经营范围由公交客运变更为出租客运,政府收回其城乡公交线路经营权,现有经营者全部退出市场,从根本上解决了出租车少、挂靠农村公交亏损问题;

落实营运黄标车辆淘汰工作,“十三五”期间共注销未达标车辆620余辆。三是以公路管护为基础,加大农村公路养护管理,2016年以来,农村公路投入养护资金3439.6万元,主要用于公路养护工程,日常养护资金、预防性养护、水毁抢修,病害维修,危桥危涵改造、灾害防治、安保工程等;

投资290万元,购置农村公路养护机械,逐步实现农村公路养护专业化、机械化。“十三五”期末,国道优良中率83%;

省道优良中率43.6%;

县道优良中率87%;

乡道优良中率75.4%;

专用公路优良中率100%;

村道优良中率69.8%。

二、存在的问题、主要矛盾

“十三五”期间,我市公路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市委政府和上级部门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与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现有农村公路等级低、质量差、寿命短,路网多以四级公路为主,且破损较为严重,大大地制约广大农村群众的出行,不能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急需对县乡主干道路进行改扩建提升等级。

二是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筹措渠道较单一,主要依靠国家、各级政府投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路的改建。

三是随着公路建设投资力度加大,公路通车里程逐年增长,公路路政和治超工作难度越来越大。

四是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的有形市场和有效衔接尚未形成,物流园区的中转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三、“十四五”工作谋划

“十四五”期间,我局将以综合交通运输“转型提升”为核心,重点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由补短板向增效能转型提升、推进货物运输组织由畅其流向优其流转型提升、推进服务公众出行由便其行向悦其行转型提升、推进行业管理向高效型转型提升。至2025年,全市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一是打通高速公路西向通道。加快开展s20吴灵青北环高速的建设工作,完善灵武市高速公路网络,促进与阿拉善盟、乌海等地区的联系。二是提升普通干线服务效率。加快实施g211灵武市新杜路口至白土岗段公路、g307甜水河至灵武公路与宁东铁路大枣线交叉工程,进一步完善区域干线网络。三是重点推进灵胡路与大古铁路线平交改立交工程、s308线石沟驿至马家滩段公路改扩建工程,提升瓶颈路段通行能力,改善道路运行环境。四是优化农村公路网结构。拟对东任公路、下白路、灵泾路、梧干渠路等11条乡村道提档升级为县道,调整里程214公里,促进城乡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通过县道联系,全面提升农村公路网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五是推动农村公路超期服役改造。计划“十四五”期间改造农村公路150公里,全面改善农村公路路容路貌和沿线居民出行条件。六是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争取灵武市人民政府出台《灵武市全面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实施方案》,做到责权利明确,推进乡村道路振兴发展更好更快。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年均养护工程比例不低于总养护里程的5%,中等及以上农村公路占比不低于82%。七是推动城际道路客运发展。加强城际班线与区域机场、高铁站等重大枢纽的衔接,积极推动联程联运“一票制”服务发展。八是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坚持路、站、运一体化发展,加强养护站、公交站、港湾式停靠站、候车亭、招呼站等设施规划建设。积极支持农村客运公司化、公交化、区域化、网络化改造。优化客运枢纽一体化换乘衔接体系,做好与城际公交衔接协调,提升服务效率。

第三篇:十三五计生规划出炉 十三五计生规划细则解读

上海中公整理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对外公布《“十三五”全国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规划》针对2020年前中国的计生事业发展制定出明确路线图,其中包括,到2020年全国总人口在14.2亿人左右,总和生育率提高到1.8 左右,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到112以下,等等。

2020年,总人口控制在多少? ——预期性目标14.2亿左右

对于未来的总人口数量,此次出台的《规划》提出了预期目标,即到2020 年,全国总人口在14.2亿人左右,年均自然增长率在6‰左右。另外,到2020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预期将从2015年的1.6左右提高到1.8左右。

根据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2015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数约为13.75亿,这也就意味着,“十三五”时期总人口数量预期增长空间在4500万左右。

出生人口性别比将有什么变化?

“十二五”时期,中国计划生育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出生人口性别比从117.94下降到113.51。依照《规划》,到2020年,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将进一步下降到112以下。

据了解,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通常用女婴数量为100时所对应的男婴数来表示。正常情况下,出生性别比应该保持在103—107之间。

《规划》提出,要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建立全国集中整治“两非”( 非法性别鉴定和非法人工流产)专项行动、部门配合、区域协作长效机制,依法打击“两非”行为。

另外,还要加强执法监督,健全监管制度,建立“两非”违法机构和人员信息库,研究建立联合惩戒制度。健全考核评估办法,加大对重点省份的督查指导力度。继续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两孩政策实施如何保障?

——合理配置妇幼保健等资源 妥善解决延长生育假待遇保障 《规划》将“实施好全面两孩政策”列入了主要任务。

《规划》提出,要加强部门协同,合理配置妇幼保健、儿童照料、学前和中小学教育、社会保障等资源,满足新增公共服务需求。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妇女儿童医院、普惠性托儿 所和幼儿园等服务机构。增强社区幼儿照料等服务功能,加快推进公共场所和用人单位母婴服务设施建设。

在休假制度方面,《规划》也提出,推动落实产假、哺乳假等制度,妥善解决延长生育假、配偶陪产假等奖励假的待遇保障。

生育服务水平有何改善? ——将加强再生育技术服务保障

在提升妇幼健康计划生育服务水平方面,《规划》提出,将加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建设,加强孕产妇与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建设。

《规划》还强调,要全面推行住院分娩补助制度,向孕产妇提供生育全过程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控制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率,提高母乳喂养率。

此外,《规划》中还特别提出,将加强再生育技术服务保障,鼓励全面两孩政策目标人群较为集中的地区设置再生育或高危孕产妇门诊。

计划生育家庭能享受啥政策?

——在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等方面予以倾斜

《规划》提出,要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扶助力度,对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政策,在社会保障、集体收益分配、就业创业、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予以倾斜。

另外,《规划》还强调,要建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信息档案,全面落实联系人制度,协调完善经济扶助、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精神慰藉等扶助关怀政策,不断提高这些家庭的生活水平。

未来计生工作怎么干?

——加强村级专干队伍建设 规范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

对于强化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规划》也制定出了详细的路线图。

《规划》提出要健全乡级计生办或设立卫生计生办,按照常住人口比例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强化计划生育管理职能。建立健全卫生计生综合监督行政执法体系。

另外,要加强村级专干队伍建设,协助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做好人口信息统计以及承担健康教育等相关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工作。妥善解决好村级专干报酬待遇、养老保障等问题。

《规划》明确,要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规范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上海中公整理文章来源网络)

第四篇:“十三五”疾控中心规划

一二九团“十三五”疾控中心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继续加强疾控机构履行基本职责工作的能力建设;优化人员和设施条件,从发展健康和促进健康公平入手、科学评估,明确疾病防控重点、防控策略措施;建立健全科学的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和绩效管理评估体系,完善与我团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全团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努力满足我团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二、目标原则

——继续深化医疗机制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加大人才配备及硬件建设,理顺结构体系,2020年基本达到国家标准。

——建立全团疾控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指挥中心,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能力,完善、规范各项应急预案,科学有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一步完善信息网络机制,做到及时、准确。

——建立健全全团各级政府领导、多部门配合和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防控体系。健全艾滋病实验室和艾滋病疫情监测网络,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大预防知识宣传教育力度,有针对性地推行预防干预措施,艾滋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

- 1

(一)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重点,继续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是有效防控传染病流行。坚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建立覆盖全团主要病种的疾病监测网络;提高各级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及时率、审核率、完整率,降低漏报率,保持全团传染病报告质量稳居全师前列。健全和完善团、连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平台,完善传染病疫情的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系统,提高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检测系统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完善、规范各项应急预案,反应快速,处置及时率达100%;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队伍的应急能力;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流感等重大传染病为重点,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防控方法,以提高应对各种新发传染病的处置能力,逐步实现由控制疾病向预防疾病的转变,提高公众健康水平。

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包括艾滋病、性病、丙肝防治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15-60岁居民达到85%以上;流动人口达到80%以上;青少年达到90%以上。健全全团艾滋病初筛实验室网络,配备较为完善的实验仪器和设备,满足当地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的需要。艾滋病检测工作人员100%接受自愿咨询检测专业培训、艾滋病防治专职人员100%接受自愿咨询检测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社区和连队卫生室医生80%以上接受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提供孕产期保健和助产的服务人员90%以上接受预防艾滋

- 3

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原则上每年引进1-2名大专以上学历,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员达到85%以上。完善医学教育、继续教育和各种岗位培训制度。加大培养力度,逐步培养出一批学科带头人,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提高科研能力,十三五期间使团疾控中心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能有一定水平的师科研成果。

二是加强实验室建设。改造或新建团级检测检验中心,不断完善团级应具备的检验能力,规划末团级疾控中心A级实验项目达到80%以上。开展食品安全、食品污染物溯源等方面的试验,提高对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监测评估能力和预警能力。完善食品、水、空气等的卫生质量检测,作业、生活等场所有毒有害因素的相关实验;开展病毒分离技术。

(三)加强全民健康教育,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开展公共卫生、保健和营养知识宣传,倡导健康有益的行为方式。2020年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城市达到80%以上,农村70%以上;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城市达60%以上,农村达50%以上。积极开展以公共场所和流动人群为重点的普及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团、连两级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健康教育队伍素质和服务能力。

三、重大举措

(一)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推进制度建设。根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 5

统信息建设,提高工作效率,为群众提供便利的条件。

(四)加强疾病监测,依法科学防控传染病和慢性病。坚决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依法对传染病进行监测与防治,加强监控能力,提高传染病监测与防治规范化管理水平,准确掌握其他发病情况及防治动态,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建立覆盖全团的慢性病、重性精神病发病报告网络和死因监测系统,加强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和干预,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疾病发生。加强慢性病防治能力建设,100%的开展血糖测定,50%以上开展肺功能测定,促进慢性病的早诊早治。规范开展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与干预,提高检出率,完善干预措施。扎实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行动覆盖率以全团为单位达到100%。

一二九团疾控中心 2015年2月10日

- 7 -

第五篇:钢铁“十三五”规划解读

《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解读材

一、钢铁工业“十三五”规划为什么叫《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我国已建成全球产业链最完整的钢铁工业体系,有效支撑了下游用钢行业和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与此同时,钢铁工业也面临着产能过剩矛盾愈发突出,创新发展能力不足,环境能源约束不断增强,企业经营持续困难等问题。未来五年,我国钢铁工业已不再是大规模发展时期,将进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为主的发展阶段,是钢铁工业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阶段。钢铁行业要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全面提高钢铁工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化解过剩产能为主攻方向,坚持结构调整、坚持创新驱动、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质量为先、坚持开放发展,加快实现调整升级,提高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作为未来五年我国钢铁工业的指导性文件,钢铁工业“十三五”规划紧紧围绕调整升级这一主线。因此,为更准确地反映规划主题,规划名称确定为《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

二、未来五年钢铁工业面临的形势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国之基石,“十二五”期间取得了显著进步,“十三五”期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钢铁工业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方式也将发生重大变化:

一是需求呈现下降态势,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十二五”期间,我国粗钢产能利用率由2010年79%下降到2015年70%左右,重点大中型企业负债率超过70%,2015年钢协会员企业亏损达到645亿元,产能过剩已由区域性、结构性过剩演变为绝对过剩。“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消费升级、四化同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了钢材需求空间,经济发展仍然需要大量钢材。但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经济增长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一旦回升就会持续上升并持续实现几年高增长,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或U型反弹,而是将经历一个L型发展阶段,总需求波动下降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产能过剩已不可能通过历史上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来消化。在我国钢产量2014年达到8.2亿吨高点,表观消费量2013年达到7.6亿吨高点后,预计“十三五”我国钢铁生产消费将步入峰值弧顶下行期,国内粗钢消费量2020年将下降至6.5亿-7亿吨,产量7.5亿-8亿吨,表观消费量比2015年7亿吨减少5000万吨左右。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将是近几年钢铁工业第一要务。

二是自主创新水平不高,有效供给水平亟待提高。长期以来,我国钢铁工业停留在以消化吸收,跟随创新为主的阶段,尚未形成原始创新、自主集成、引领创新能力。存在创新载体分散,各自为战,协同创新不足等问题,导致创新引领发展能力不足。每年约300-400万吨的关键高端钢材不能自主供应,还需依赖进口。“十三五”期间,制造业强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对钢材品种、质量和服务需求将不断升级,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对钢铁工业有效供给水平提高将提出迫切需求。钢材品种需求将呈现个性化、多品种、小批量趋势,产品质量要求稳定性、可靠性、耐久性水平愈发提高,对钢铁企业服务需求将由单一的材料供应商向能够统筹提供材料推荐方案、后续加工使用方案等延伸服务的服务商转变。坚持创新驱动、提高有效供给水平将是钢铁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是能源环境约束增强,绿色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随着新环保法的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较老标准大大加严,目前不少企业节能环保投入历史欠账较多,还没有做到污染物全面稳定达标排放。钢铁工业吨钢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量虽逐年下降,但由于规模大,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总量总体较大。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等钢铁产能集聚区,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极限。“十三五”期间,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对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必须强力推进钢铁工业向绿色制造发展。

三、《规划》中调整升级目标是如何确定的?

结合钢铁工业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规划围绕“到2020年钢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全行业根本性脱困”的总体目标,充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6号)等相关指标进行衔接,从化解产能、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智能制造、品种质量等5方面提出了引导性的调整升级目标。主要如下:

一是关于去产能指标。考虑到产能过剩是制约行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为使产能利用率恢复到合理水平,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发展,按照国发〔2016〕6号文件要求,《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粗钢产能在现有11.3亿吨基础上压减1亿-1.5亿吨,控制在10亿吨以内,产能利用率由2015年的70%提高到80%。 二是关于绿色发展指标。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指标大幅改善,但由于行业总体规模大,导致能源消耗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居高不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15%的要求。为此,结合“十三五”期间粗钢产量缓降态势,以及目前我国钢铁行业能源消耗水平和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实际,《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能源消耗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双下降的目标,分别下降10%和15%以上。

三是关于产业集中度指标。目前我国钢铁企业数量众多、高度分散,是造成行业恶性竞争的主要因素。“十二五”期间我国前10家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由2010年的49%降至2015年的34%,产业集中度不升反降。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为做大而联合,协同作用没有发挥出来,经济效益不好。经过以往的挫折,国家、行业、企业各方面思路逐渐清晰,目的更加明确,方向正在理清。更加注重区域协调的重要作用,不再追求规模的扩张,先中央后地方,树立示范引领作用,强化市场影响力,打击违法违规企业,规范公平市场秩序,多管齐下、持续坚持、不断调整,力争“十三五”期间前10家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由目前34%提高到60%,完成“十二五”期间未尽事宜。

四是关于劳动生产率指标。目前我国部分钢铁企业还存在机构设置复杂、重叠,人员冗余,效率低的问题,制约了钢铁行业的提质增效,为引导行业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综合竞争力,《规划》首次提出了主业劳动生产率目标,由目前的514吨钢/人·年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的1000吨钢/人·年以上。

五是钢结构用钢指标。钢结构建筑具有抗震性能好、施工周期短、施工现场污染小,建筑垃圾少、钢材可循环利用等优点,但我国钢结构建筑占新增城镇房屋建筑面积比例只有4%,距美、英等发达国家钢结构建筑占比超过40%还有相当差距。目前国家已就推广钢结构建筑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从钢铁行业角度出发,为配合做好钢结构建筑推广应用工作,引导我国建筑用钢从螺纹钢为主转向结构钢材为主,《规划》提出了钢结构用钢比例的导向性目标,由目前占建筑用钢10%提高到25%以上。

四、如何做好钢铁工业去产能工作? 近年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钢铁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其中产能过剩问题尤为突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去产能是“十三五”时期钢铁工业结构性改革的第一要务,也是行业实现脱困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要求。为此,《规划》的十大重点任务中第一项就提出了要积极稳妥去产能、去杠杆,为使去产能任务切实达到预期效果,《规划》提出要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的原则,突出重点、依法依规,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和法治办法,重点做好严禁新增产能、依法依规去产能、推动僵尸企业应退尽退三方面工作。主要如下:

一是关于严禁新增产能。去产能要切实取得成效,基础在于要防止一边化解过剩产能、一边仍在违规新增产能,要坚决杜绝产能“边减边增”。为此,《规划》中去产能任务的第一项工作就是严禁新增钢铁产能。按照中央关于简政放权的统一部署,2014年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核准权限已下放到了地方,由核准改为备案,为此《规划》要求各地“十三五”期间一律不得净增钢铁冶炼能力,对于各地拟备案的钢铁行业结构调整及改造项目必须要严格执行产能减量置换,包括之前已经国家核准和地方备案的拟建、在建项目,也要执行减量置换,如果再拿以前项目经谁批准为理由,蒙混过关,只新建不置换,产能如何减的下来,又如何对正在生产而压掉的产能保持公平。

二是关于去产能中“去谁”的问题。钢铁行业去产能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不搞简单分摊、“一刀切”,重点是去除两类产能,即不符合法律法规的产能和落后产能。同时,考虑到“僵尸企业”占用社会资源、低价销售冲击市场,扰乱经济秩序,规划提出要将其作为化解过剩产能的“牛鼻子”,应退尽退。三是关于依法依规去产能的问题。依法依规去产能重点就是要对达不到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的产能,依法依规关停退出。用中频炉、工频炉生产建筑钢材的产能,产品质量不稳定,存在建筑安全隐患,必须全面取缔。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4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3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30吨及以下电炉等落后生产设备全面关停并拆除。具体操作上,将通过全面开展联合执法检查等专项行动,利用卫星监测等技术手段,及时全面掌握违法违规产能线索,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能力,依法依规实施去产能。为增强操作层面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规划》提出要结合前期已开展的钢铁行业规范管理工作,把不符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作为执法重点,确保不达标产能和落后产能全面退出。

五、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工作与以往有何不同? “十二五”期间,国家要求钢铁项目建设须实施等量或减量置换,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环境敏感区域,要实施减量置换。鉴于目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严重程度,为控制钢铁冶炼项目建设,严禁新增产能,杜绝产能“边减边增”,《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对于涉及新建或改造冶炼能力的项目必须严格执行减量置换,不再执行以往的等量置换政策,包括已经国家核准和地方备案的拟建、在建项目也要按照这一要求执行。

考虑到过去部分钢铁项目的产能置换存在将已关停多年的“死产能”作为置换产能,导致置换形同虚设,钢铁产能年年增加。为杜绝类似现象,实现“十三五”期间粗钢产能净减少1亿-1.5亿吨的目标,《规划》明确提出在实施产能置换中四类产能不得作为置换产能,包括2015年(含)以前已淘汰产能、落后产能、列入压减任务的产能、享受奖补资金和政策支持的退出产能,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钢铁产能真正降下来。

六、高负债率钢铁企业如何处置?

在我国钢铁行业大规模发展阶段,一些企业为快速扩张,不断举债建设,造成债务负担不断加重,在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整体陷入困境的情况下,这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偿债能力减弱,导致债务风险上升,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了资不抵债,债务违约现象,已经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按照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要求,规划将去产能和去杠杆结合起来。

一是对于在建钢铁项目和城市钢厂搬迁项目。要吸收部分钢厂搬迁或建设的教训,不顾经济效益,一味追求高水平,大量举债建设,造成项目投产不久就面临债务危机。因此,包括已经国家核准和地方备案的拟建在建项目,负债过高的要坚决停下来,要结合当前形势,在减量发展基础上重新评估建设可行性,防止产生新的资不抵债企业。

二是对于资不抵债、债务违约的企业。这类企业要通过破产重整、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多种方式加快处置。对于技术装备先进,产品有特色、有市场的企业要多采用破产重整、债务重组的方式处置,对于其他资不抵债企业,要坚决不搞“拉郎配”式的重组,该破产清算的要坚决依法破产清算,推动企业整体退出。

七、如何进一步调整钢铁工业布局?

我国钢铁工业布局调整做了大量工作。宝钢湛江、武钢防城港等南部沿海基地项目建设缓解了我国钢铁“北重南轻”局面,部分城市钢厂搬迁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钢厂与城市发展不相融问题,大批沿海钢厂的建设解决了进口矿长途运输高成本问题,重大钢铁布局调整已经基本完成,今后主要是如何进一步完善的问题。考虑到目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十三五”期间钢铁工业的布局调整将紧密结合化解过剩产能,统筹考虑各地的市场需求、交通运输、环境容量和资源能源支撑条件,通过实施减量调整,完善钢铁工业布局。主要如下:

一是关于各地布局调整的思路和方向。考虑到我国一批重大沿海基地项目已经建成投产和启动实施,同时目前京津冀、长三角等钢铁产能集聚区,产能规模大,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极限。《规划》提出沿海地区不再布局新的沿海基地,对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要在已有沿海沿江布局基础上,着眼减轻区域环境压力,大幅化解过剩钢铁产能。位于河北境内首都经济圈内的重点产钢地区,要研究城市钢厂整体退出。对于东南沿海地区,要建好一流水平的湛江、防城港等沿海钢铁精品基地,不谋求规模的进一步扩张。鉴于产能全面过剩形势,远离沿海的内陆地区要打破按行政区划进行钢铁产能平衡的概念,应以本地区能够有效支撑钢铁生产的铁矿资源为条件,实施减量布局调整。对于中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要依托区域内相对优势企业,实施本区域的整合,减少企业家数,压减过剩钢铁产能。

二是关于城市钢厂的出路问题。由于近年来城市的不断发展和一些历史原因,目前我国存在着一批城市钢厂,有些甚至已处于城区中心,面临的生态环境和与城市发展不相融等约束愈发突出。谋划这些城市钢厂的出路势在必行,考虑到钢铁企业是重资产企业,搬迁成本大,且搬迁后企业生产经营压力也会明显加剧。因此,对于这类城市钢厂不能简单“一刀切”都选择搬迁这一条出路,要综合平衡所在城市整体定位、环境容量、土地资源价值、税收占比等因素,确定不同的出路。对于不符合所在城市发展要求,改造难度大、竞争力较弱的城市钢厂,要结合当前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参照杭钢、广钢模式,实施转型转产,退出钢铁行业。对于符合所在城市发展规划的城市钢厂,要实施“绿色发展、产城共融”战略。对于确需搬迁的城市钢厂要结合布局调整、兼并重组等结构调整工作统筹实施,同时需强调的是城市钢厂搬迁项目必须实施减量搬迁。

八、钢铁工业如何提质增效提高有效供给?

目前,我国钢铁工业提供了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绝大部分钢铁材料,产品实物质量日趋稳定。但还有个别产品不能实现自主供应,其中,一些是由于尚未研发成功,钢铁企业不能生产;一些是质量稳定性还不够,用户不愿使用;一些是新开发品种,用户不敢尝试使用;还有一些是多品种、小批量的需求,从效益出发钢铁企业不愿生产。随着“十三五”期间制造业强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经济建设对钢材品种、质量和服务需求将不断升级。为此,要将创新驱动、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推进钢铁工业有效供给水平的提高。

一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长期以来我国钢铁工业创新发展是以消化吸收,跟随创新为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总体已达到较先进水平。今后钢铁工业要实现引领发展,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唯有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紧紧依靠创新驱动。考虑到目前钢铁工业还存在创新载体分散,各自为战,协同创新不足等问题,“十三五”期间要支持现有科技资源充分整合,实施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在钢铁领域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校、设计单位和下游用户协同创新,强化创新体系建设,实现创新引领发展新局面。

二是发展智能制造。钢铁工业发展智能制造是行业革命性提质增效、提高有效供给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钢铁工业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流程型行业之一,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好、空间大。“十三五”期间,要通过重点培育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4种智能制造新模式的试点示范,总结出钢铁工业智能制造的发展路径,提升企业品种高效研发、稳定产品质量、柔性化组织生产、成本综合控制等能力,来满足客户多品种、小批量的个性化需求,提高钢铁产品实物质量稳定性、可靠性和耐久性。

三是推动服务型制造。目前我国大部分钢铁企业还停留在按照用户需求单纯的卖产品阶段。随着制造业强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对钢材品种、质量和服务需求将不断升级,将由单纯“产品”需求向“产品+服务”需求转变。在钢铁领域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对企业提质增效、形成竞争新优势、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十三五”期间钢铁企业要通过早期介入用户超前需求、后期跟踪改进等模式,主动由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变,由单纯的提供“产品”向“产品+一揽子解决方案”转变,不仅满足用户当前需求,还要创造和引领未来需求,实现上下游共赢。特别是要在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电力、航空航天、机械等领域重大技术装备所需高端钢材品种方面取得突破。

九、钢铁工业如何更好地与社会和谐发展?

近年来,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指标大幅改善,但由于总体规模大,导致能耗总量高、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特别是一些钢铁产能主要聚集区,污染排放已经超出了环境承载能力。同时,由于历史欠账问题,还有不少企业还没做到污染物全面稳定达标排放。能源、环保是钢铁工业与社会和谐发展面临最紧迫、最严峻的问题。“十三五”期间,钢铁工业要通过实施绿色升级改造、引导绿色消费、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绿色发展,实现与社会的共融发展。

一是关于绿色升级改造。随着新环保法的实施,钢铁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大大加严,部分企业还不能全面实现稳定达标排放,节能环保设施有待进一步改造,因此对于成熟可靠的节能减排技术和装备,要在行业内全面普及,节能环保投入有欠账的企业要尽快完成改造。对于节能环保难点技术要开展示范专项活动,加快推广应用。对于环境影响敏感区、环境承载力薄弱的钢铁产能集中区,要推进先进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进一步提升节能减排水平。针对钢铁产业集聚区内由于公路运输造成的大量扬尘等问题,有关地方要探索和实施物流集中铁路运输方案,减少无组织排放。

二是关于发展钢结构。钢结构建筑在抗震性能、钢材循环利用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利于推进建筑工业化,也有利于实现钢材绿色消费。目前我国钢结构建筑比重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钢结构用钢约5000万吨,占建筑用钢比例约10%。“十三五”期间,钢结构建筑的推广应用是必然趋势。作为钢结构建筑主要材料的提供方,钢铁企业要主动参与钢结构示范产业基地建设,研发生产与钢结构建筑构件需求相适应的定制化、个性化钢铁产品,促进钢结构建筑推广应用。同时,“十二五”期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400兆帕(Ⅲ级)高强钢筋生产比例已达到99.6%以上,“十三五”期间要重点推广500兆帕及以上高强钢筋。 三是关于发展短流程电炉炼钢的考虑。相比以铁水为原料的长流程转炉炼钢,以废钢为原料的短流程电炉炼钢节能减排优势明显,但由于我国废钢产出量增长缓慢和电力成本较高等问题,一直以来我国短流程电炉炼钢发展速度不快,2015年占全部炼钢产能的比例在6%左右,与美国63%、韩国30%,日本23%相比,差距较大。目前我国钢铁积蓄量已达到70亿吨左右,具备了一定基础。但从人均积蓄量来看,我国约5.5吨,与美国、日本等国的10吨以上,还有一定差距。总体而言,目前尚不具备大规模投资建设电炉炼钢的最佳时机,从钢铁积蓄增长趋势来看,预计10-15年后将是我国发展电炉炼钢的窗口期。但要注意的是,随着废钢的逐步增加,中频炉、工频炉熔化废钢生产螺纹钢的现象又有所增加,各方应统一认识坚决杜绝这种质量不稳定的钢材应用于建筑市场,更不能搞贴牌生产。

十、钢铁工业如何深化国际合作? 钢铁工业是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之一,有能力也有意愿深化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十三五”期间,钢铁工业将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坚持“优进优出”,积极引进境外投资和先进技术,全面推动国际合作。以开放合作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共赢发展。

一方面顺应国际产业分工调整趋势,推动“走出去”。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产业链最完整的钢铁工业体系,钢铁企业主体装备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总体而言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十三五”期间,将发挥我国钢铁工业比较优势,充分结合有关国家需求,推动钢铁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一是以“一带一路”沿线资源条件好、配套能力强、市场潜力大的国家为重点,有力有序推动优势产能走出去。二是以高铁、电力等大型成套设备走出去为牵引,鼓励优势钢铁企业到海外建设钢铁生产基地和加工配送中心。三鼓励国内企业与境外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合作,建立全球营销研发服务体系,共同探索开发第三方市场。对于钢材产品的出口,将在坚持满足内需为主的原则下,通过营造和维护公平、有序的钢材出口秩序,参与国际贸易。

另一方面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的趋势,加大对外开放力度。2005年的《钢铁产业政策》提出了外商投资我国钢铁行业,原则上不允许外商控股的要求。随着我国外商投资管理开放度不断提高,且我国钢铁工业综合实力日益增强,2015年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中明确取消了外商投资钢铁行业的股比要求。引入国际领先钢铁企业合资有助于实现我国钢铁工业国际化,提高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为此,《规划》提出鼓励境外优势企业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参与我国钢铁企业合资合作,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提升运营效率,实现共赢。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内蒙古交通十三五规划】相关文章:

北京市十三五交通规划10-10

十三五规划关于扶贫04-17

镇十三五规划纲要04-17

十三五规划汇报范文06-16

十三五规划新目标07-15

十三五规划专家意见08-26

中国十三五规划全文05-05

重庆十三五规划解读05-15

上一篇:男人出轨应该怎么挽回下一篇:内科护理学试题及答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