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一棵树读后感

2022-06-24

第一篇:成全一棵树读后感

成全一棵树读后感

当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成全一棵树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今天,我读了《成全一棵树》这篇文章,心里非常感动。

《成全一棵树》这篇文章时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在一个平常的春天里,一位家境贫寒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打算栽在家门口。母亲栽完树后,她最小的孩子从屋里一瘸一拐地走出来,说:“妈妈,把这棵小树叶栽下吧!”孩子手中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面前。它一出生就有残疾。母亲犹豫了,但看到孩子眼睛里那片灼灼的光芒,她终于同意了。

孩子高兴极了,抢着去种它。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么?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它真不相信那棵树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可是不久,那棵树竟然活了过来,它也是一棵树了!

小树一天一天长大了。开始的时候,那小树明显地比别的树长得慢,可是第二年夏天,她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别的树。

这一年冬天,母亲决定送她这个残疾的孩子去读书,孩子高兴极了。

几十年过去了,那孩子已经成了一名着名的作家。这一年,他到了家乡。母亲已经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是她格外高兴。

儿子回来了,远远地他就看到了家门口的.树,看到了自己的母亲。他心里一热,急急地奔了过去。他发现母亲真的老了,身体轻的像一片树叶。它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它在老屋里住了半个多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走到树下青石板上,陪母亲聊天。有一次,他们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啊,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别的树长得快吗?这里有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

母亲望着已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她平静地笑了,点点头说:“其实娘早就知道了,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开始我也纳闷,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地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为什么让你上学堂吗?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里去偷偷喂那棵树呀!”

那孩子一下怔住了。他百感交集。许久许久,他扑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

他明白了。他终于明白了母亲。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那母亲是多么爱她孩子呀!为了孩子,她不顾自己的身体,拼命挣钱给孩子交学费;为了孩子,她……

我的妈妈,平时不也这样无微不至地关心我的吗?可我不懂得珍惜,让妈妈烦神,为我操劳。以后我要多关心妈妈,做一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

【成全一棵树读后感】相关文章:

1.《成全一棵树》习题及答案

2.《成全一棵树》读后感范文

3.成全一棵树阅读答案

4.《成全一棵树》阅读及答案

5.《成全一棵树》阅读习题附答案

6.成全一棵树的阅读答案

7.成全一棵树阅读和答案

8.成全一棵树阅读题及答案

9.《成全一棵树》阅读答案

第二篇:成全一棵树

教材分析:

中国有句老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成全一棵树》的作者巧妙地阐释了这句话,使之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一棵“又细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的小树苗,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茁壮地成长,“比别的树更旺盛、更挺拔” ;一个“一出生腿就残疾了”的孩子,在母亲的精心培养下,走出了一条成功的人生之路。文章中,两条线索交织着,成为全文情节发展的脉络,使文章结构紧凑,有效的彰显了文章的主旨。本文寓意深远。读完这个故事,每一位读者的灵魂都会被深深震撼:为那棵差点被夺去生存资格而最终高大挺拔的树苗的坚韧,为那位终于成功了的残疾男孩儿的自信与阳光,更为那位成全了一棵树和一个孩子的伟大母亲的心。其实,成全就是爱。 设计说明:

《成全一棵树》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本着“教材不是孤本而是范本”的原则,应该让学生感受文章语言的优美和从中得到的启示。因此,设定了三个教学目标,包括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方法与过程的训练和情感价值的体验。本文的重点应该是以正确的情感来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品读人物情感。

在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中,遵循学生认知与情感体验的规律,在认知中体现为“情境导入——初读课文——精读课文——赏析课文—主体拓展”这样五个个环节。在情感体验中则体现为“读语言——读内涵——读意境——读自我”,在读中逐层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的感受。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思路线索,突出全文主旨。

2. 揣度文中词句,品读人物情感,透视人物形象

3. 理解“成全”的内涵,学会在现实生活中成全他人。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线索,品读人物情感。 教学难点:

揣摩全文主旨 教学方法:

引导,分析、讨论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成全一棵树》,那么,何为成全呢?

(1)“成全”是什么意思?你在生活中遇到过成全别人或被别人成全的事吗?(学生作答,教师总结)

(2)是谁成全了一棵树?那会是一棵怎样的树呢?

(3)成全了树的人一定有他的心愿,那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二、诵读课文,理清思路线索:

1.一棵树仅仅指树吗?”、“这棵树是如何被成全的?”

2.如何理解文章标题?

明确:标题语意双关,既概括了情节内容,又彰显了文章主旨。一棵本已经失去生存资格的“又细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的小树苗,在孩子的惊心照料下,茁壮成长,“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一个“一出生腿就残疾了”的孩子,在母亲的精心培养下,在母爱的滋润下,他取得了事业的成功。无论孩子还是母亲,她们作了相同的事:成全一个生命!(通过标题让学生感受文本的内容)

3.整体感知

(1)文章的线索是:树

(2)《成全一棵树》谁成全谁?

孩子 成全一棵树 明 线

母亲 成全孩子 暗 线

孩子成全自我

(3)文章的“树”包含了几层意思?

树 孩子

4. 人物分析:请你谈谈你对文中孩子及母亲的总体印象。

孩子:坚强、执著、有恒心、乐观

母亲:无私、伟大、公正

5. 请你谈谈本文是以孩子还是母亲为第一主人公 ,并说明理由。

明确:理由充分即可,教师要引导到全文主旨上来。

三、揣度文中词句,品读人物情感

1.当母亲同意栽种那棵曾被丢弃的小树苗,他不顾自身的残疾,抢着去挖树坑,而且挖得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为什么?

他深知这瘦小甚至枯萎的树苗,如果赶上或超过其它树苗的话,除了主观上的努力外,客观上也需要大地母亲给予更多的爱。

2.“这棵树能长大吗?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请联系上下文,品读出母亲此时复杂的目光。

明确:可以从如下三个层面进行分析。第一,如文中所述“(那棵树)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第二,在母亲眼里“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第三层,这棵被丢弃的树牵动着母亲心中的痛——孩子一生下来腿就残疾,她在为孩子的前途担忧。第一二点,通过仔细阅读不难发现,而第三点实际上使用了象征的意义。如果学生着眼于题干上“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这一提示,由树及人地做一番思考,也许会有助于理解题意,更迅捷地找出答案来。

3.“母亲作出了一项重大决定”,请联系全文,写出促使母亲作出这项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

明确: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予以考虑。孩子自己为种那棵树挖了一个又大又深的坑;孩子每天拎着水桶认真浇树苗;孩子每天偷偷地给那棵树捡牛粪喂它。以上几点,都反映了孩子坚韧的个性,但其中第三点显然最能感动急切盼他成才的母亲,隐喻着他在将来的日子里可能有的奋斗精神,这才是促使母亲作出一项重大决定的重要原因。本题的解题要点是分析、梳理、比较,找出最能体现孩子个性的事例来。

4.文中“一拐一拐”出现多次,作者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一是强调他是个残疾的孩子;二是因为什么?

明确:表面上看是对某一细节的理解,其实质是一种内涵的挖掘:反复描写能突出孩子的自强精神,表现了他坚定的意志。除了第一次的“一拐一拐”兼有交代孩子残疾体征的作用外,后几个“一拐一拐”的描写显然都是作者故意而为,而且都表现了他比常人付出的更大努力,从而揭示了他的性格特征。

5. 文中14段写道:“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母亲搂在怀里”。这一举动表达了他对母亲的热爱和无限感激之情。请你回答母亲哪些方面令他热爱感激?

感谢母亲理解他,相信他,在生活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没有放弃他,供他读书,最终使他取得成功。

6. 为什么母亲看见他偷偷地给那棵树捡牛粪喂它,便改变了注意,让他上了学堂?

母亲从他这一举动中,洞察了孩子的心,感受到了孩子的坚强性格,同时也从瘦小甚至枯萎的小树,最后竟然比别的树更壮实的成长实践中认识到了后天的努力,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学习抓住关键语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其情感)

四、读了《成全一棵树》后,你有什么感受?

A.要学会给予他人机会

B.要怀有坚定的信念

C.要身残心不残

D.要有顽强毅力

五、板书设计:

孩子 成全一棵树 明 线

母亲 成全孩子 暗 线

孩子成全自我

六、结束语

一棵树没有自己的毅力和大自然充足的肥料,它成不了材;一个人没有自己的斗志和母亲的细心引导,他也成不了才。即使一个残疾的孩子,只要他有着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只要他的母亲不抛弃他,能够像对待正常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他也会越长越壮,也同样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当你怀着坚定的信念时,你的心中定会有一种动力激励自己;当你怀着坚定的信念时,面对困难你会毫无畏惧;当你怀着坚定的信念时,你会为此拼到最后,成为真正的成功者。因为坚定的信念会使我们在漫漫人生中克服一路的坎坷、荆棘,活出灿烂的一生。

七、拓展延伸

结尾的诠释让我们更深刻地领会到文章的主旨,让我们展开想象,进行续写。

明确:这是一道颇具开放性质的题目,但它仍然有着较强的规定性。联系上下文,“他”此时此刻可能产生的想法除了对母爱的赞美和感激之情外,恐无其他选择。所以,虽然名曰开放性试题,答题内容可以由学生自行组织,但大致意思是确定的。

教学反思:

一 抓住叙述的线索

本文寓意深远,以小树为线索,实质是写残疾男孩。小男孩成全了一棵树,母亲成全了小男孩。两条线索交织着讲述着同一个故事:成全一个生命。

二 抓住题目理解课文

先让学生理解了“成全”的意思,通过课题,知道了一个小孩救活了一棵险些被丢弃的小树苗,使之成长为一棵大树。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孩子成全一棵树的同时,也是在通过自己的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成全着自己。

三 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

1 “母亲作出了一项重大决定”,联系全文,让学生弄懂促使母亲作出这项重大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是什么,明白孩子成全一棵树的同时也在成全着自己,同时感受母爱的伟大。

2让学生理解“一拐一拐”在文中多次出现的用意:第一次是交代孩子是个残疾人,后几次是为了表现孩子取得成功是比常人付出了更大的努力。

第三篇:成全一棵树教学反思

篇一:2012-2013第一学期教学反思

1.《穷人》反思 《穷人》一课成功地塑造了桑娜,渔夫感人的形象。讴歌了穷人那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思想品质。

在教学中,我遵循小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过程课,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方案,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过程。学到“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她的心跳得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一段时,我引导学生理解段落中关键的关联词语“非„„不可”,学生结合上下文思考后得出结论:“必须这样做,不这样做不行”。紧跟着我提问:“为什么?”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随后学生通过自渎,感悟出这是桑娜出于对死者的同情,对孩子的怜爱。结尾处,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情景,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形象性,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人物形象,感受人物内心世界。课堂上学生的潜能获得了充分的发挥,师生互动中创设出一种和谐,融洽,互相激励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2.《最美好的礼物》 爱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爱使人间充满温暖,古今中外流传着无数颂扬人间真情的故事。《最美好的礼物》讲述了圣诞节前夕,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文章的重难点是从文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按照课程标准,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进入情景体验,在读中揣摩、感悟、体会语言所承载的知识、情感、文化、思维,从而表现出对语言本体的学习,而不应拘泥于教材对材料展现的逻辑顺序,因此,以这一材料为载体,以“在读中思、在读中品、在读中悟”为基本学习活动程序,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感悟和表达快乐的意蕴,使他们比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整体感知文本之后,学生对于课文叙述的事情已经有了整体的把握,在

此基础上,通过默读课文,直扑文章重点句段。从小男孩儿让人感动语言谈起,再去追述保罗产生错误想法的原因。抓住表现小男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关键语言来表现小男孩的羡慕之情,领悟作者的语言特点。这样一来,也感悟了保罗的心理活动,体会了保罗心理活动的变化。

将语言留白处补充完整,让学生站在保罗的角度,揣度小男孩的

想法。

在“当”和“有”的对比中,关注细节,咬文嚼字体会“获取”和“给予”的不同内涵,感受小男孩纯真的给予。从小男孩儿的行动和语言来感受小男孩儿对弟弟的关爱。培养学生有理有据表达自己想法的习惯和能力。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

抓住关键词语,在品味语言的同时,体会小男孩儿对弟弟的爱和对未来的企盼。最后通过“找快乐”、“说快乐”的说话训练,引导学生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感受。

课堂效果跟自己预想的还是有差距的,留下了很多遗憾,如联系生活实际以你曾经给予---------而感到快乐 这样的句式说话,能找到快乐的人太少了,也许他们在生活中真的是只有获得 ,而没有给予吧。 其次,自己的课堂评价语还是比较单一,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第三,分角色朗读1—6自然段这一环节可以省去,学生齐读这个环节应该去

掉。这样就可以节省一些时间,就不至于拖堂以至于原来设想的“利用书中的插图来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身患小儿麻痹症的弟弟的现实处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而在现实困难和小男孩对弟弟的关爱的对比中,凸现小男孩的可贵品质。并让学生通过由感情朗读把这种感受传达出来体会保罗行动背后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感受到爱可以启迪爱,快乐可以繁衍快乐”这一环节没有落实。

有人说教育永远是一项遗憾的艺术,的确这样,正因为有遗憾,我们才会积极地寻求对策,意图消除遗憾。

3.《成全一棵树》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很早就读过,感叹孩子的执着,感动母亲的无私,庆幸小树的成活。没想到若干年后竟编入小学语文课本,可见此文虽历经岁月沧桑,但其中散发的深沉的爱仍旧深深打动着人们。一棵树没有自己的毅力和大自然充足的肥料,它成不了材;一个人没有自己的斗志和母亲的细心引导,他也成不了才。即使一个残疾的孩子,只要他有着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只要他的母亲不抛弃他,能够像对待正常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他也会越长越壮,也同样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当你怀着坚定的信念时,你的心中定会有一种动力激励自己;当你怀着坚定的信念时,面对困难你会毫无畏惧;当你怀着坚定的信念时,你会为此拼到最后,成为真正的成功者。因为坚定的信念会使我们在漫漫人生中克服一路的坎坷、荆棘,活出灿烂的一生。

文章中一棵“本来已经失去资格的”、“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的小苗,在残疾孩子的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而母亲从孩子栽种照料小树苗的事件中得到启示,让自己残疾的孩子去上学,孩子在母亲的精心教育和培养下,终于长大成人,成为一名著名的作家。每个母亲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底下最优秀的孩子”,并且父母亲都按照这样的标准去做。 全篇通俗易懂,没有艰难晦涩的词句,也不是长篇大论。只要老师稍微点拨一下,学生就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学习完这些文章,趁热打铁,每次学习完课文都及时地让学生写一些点滴感受,不应该计较感受文字的多少,这样日积月累,就能够培养他们体悟亲情的习惯,

篇二:成全一棵树

《成全一棵树》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中国有句老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成全一棵树》的作者巧妙地阐释了这句话,使之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一棵“又细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的小树苗,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茁壮地成长,“比别的树更旺盛、更挺拔”;一个“一出生腿就残疾了”的孩子,在母亲的精心培养下,走出了一条成功的人生之路。文章中,两条线索交织着,成为全文情节发展的脉络,使文章结构紧凑,有效地彰显了文章的主旨。本文寓意深远。读完这个故事,每一位读者的灵魂都会被深深震撼:为那棵差点被夺去生存资格而最终高大挺拔的树苗的坚韧,为那位终于成功了的残疾男孩儿的自强不息与自信乐观,更为那位成全了一棵树和一个孩子的伟大母亲的心。其实,成全就是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成全”的内涵,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顺序,体会人物情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难快乐、健康地生活,同时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情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难快乐、健康地生

活,同时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成全”是什么意思?你有过成全别人或被人成全的经历吗?有怎样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成全一棵树》。(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 “成全”为出发点,既自然引出课文,又印发学生对成全的思考。)

二、把握内容,理清思路

1.自读正音,检查指导。

2.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导学生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思考。一位母亲在春天里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栽在门前。这时,她那腿有残疾的小儿子请求母亲种下了一棵被丢弃的快要枯萎的小树苗。(起因)经过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小树茁壮成长,而母亲也改变了想法,将儿子送到了学校。(经过)许多年过去了,小树成材了,那孩子也取得了成功。(结果)

(设计意图:既得出结论,又指导方法,为学生的学习迁移打下基础。)

3.探究线索,理清思路。

《成全一棵树》中,你觉得谁成全了谁?文中的“树”有几层含义?

孩子成全一棵树(明线) 母亲成全孩子(暗 线) 孩子成全自我(板书)文中的“树”一指那棵树,二指那个孩子。

(设计意图:从文章标题入手,既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又能明晰作者写作的思路。)

三、研读课文,探究中心

1.出示中心话题。

孩子成全了一棵树,母亲成全了孩子,孩子成全了自己。这是一棵怎样的树?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设计意图:此中心话题能有效将课文的内容与线索整合在一起,便于学生整体探究,不致将课文肢解。) 2.结合课文谈感受,交流心得

(1)这是一棵差点被夺去生存资格,最终高大挺拔的树。 a.“那树苗是她丢弃的??一些枯萎。”(开始时,这棵树苗先天条件不好,无人重视,容易被人丢弃。)

b.“可是不久,那棵树苗??也长成一棵树了。”(小树的生存愿望很顽强)

c.“小树一天天长大了??赶上了他们。”

“春去秋来,那棵小树??更挺拔。”

“许多年之后,那几棵树已经有一抱粗了。”

(这棵树已彻底摆脱随时被人丢弃的命运,他已是一棵和其他树一样正常,甚至比其他树更高大挺拔的树。)为什么会这样呢?

(2)这是一个自强不息、乐观自信的孩子。

a.“孩子举着树苗,满眼都是渴求。”

(这棵树苗和他同病相怜,它既是为树苗争取生存资格,也是为自己表达心声。)

b.“孩子高兴极了??比母亲挖的要大、要深。”

(他深知这瘦小甚至枯萎的树苗,如果赶上或超过其它树苗的话,除了主观上的努力外,客观上也需要大地母亲给予更多的爱。)

c.“孩子小心翼翼??给他浇水”

“孩子经常给小树浇水。”

“上了学的孩子还总是惦记??水塘和树之间。”

(这棵先天不足的树需要他更多的照顾,一如先天残疾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爱。)

(孩子既是为小树,也是为自己争取机会,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孩子的自强不息。)

d.“孩子背着书包??给他一个绰号:阳光。”

(虽然先天残疾,但是他依旧那样阳光,那样自信、乐观。)

(3)这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成全孩子的母亲。

a.“母亲望着孩子??母亲点点头。”

(母亲懂孩子的心。)

b.“这棵树能长大吗?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长成一棵大树。”

“这年冬天,母亲做了一项重大决定??让这个孩子进学校。”

(母亲从孩子精心照料小树的行动上看到了孩子那颗自强不息的心,她要给这个孩子机会,就像给那棵小树机会一样。他相信孩子会像小树一样顽强地生长,会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样。) c.“母亲望着已到中年的儿子??偷偷地喂那棵树哇!” (母亲当年没有说破秘密,就像当年孩子偷偷地喂那棵树一样,母亲也在偷偷地关爱着孩子。其实,文中的孩子就是小树,母亲成全孩子,就像孩子成全那棵树一样。)

(设计意图:从三个方面小树、孩子、母亲来理解课文,能比较完整、准确地理解课文。)

四、回顾课文,融情入心

从小树、孩子、母亲身上,你看到了哪些闪光的品质?或学习了这一课,你领悟到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学习此篇课文,旨在让学生在领悟的基础上能联系并指导自己的生活)

五、拓展阅读《长在心里的双手》

板书设计:

成全一棵树 孩子成全一棵树(明 )

母亲成全孩子(暗 )

孩子成全自我

《成全一棵树》教学反思

执教《成全一棵树》后,回顾整个执教过程,看到孩子们在读书中因受到感染而涨红的笑脸,感受到他们美好的情感,我的心也被幸福充斥着。这样一篇饱含情感的文章,这样蕴藏着丰富内涵的文本,不仅是很好的语文读本,也是很好的情感教育媒介。在整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一直力图通过反复细致的品读语言来促使孩子们感悟文中孩子的坚强、执着和乐观,并借助想象情节的创设来设身处地的感受孩子的心理状态,理解语言的同时渗透心理教育,培养健康心理,养成健全人格。

着眼于此,我将本节课的目标设定为三个:

1、在阅读中感受孩子的坚强和乐观,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体会自信、乐观的心理情绪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培养健康心理。

篇三:成全一棵树教学设计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成全一棵树》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顺序。

2.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情感,感受人物形象。

3.理解“成全”的内涵,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同时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重、难点 :在读悟中,抓住以小树为线索,理解本文的寓意,领悟人物的精神

实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身残志坚,又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呢? 学生交流资料

师出示相关人物图片,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残疾朋友非常坚强、乐观他们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样一个故事。(板书课题《成全一棵树》)

谁知道“成全”是什么意思?(学生作答,教师总结)

2.看到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谁成全了一棵树?那是一棵怎么样的树?为什么要成全这棵树?成全树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来解答疑问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初读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课文) (指出容易读错的字: 拎lī 拎水 怔zhèg 怔住 绰chuò 绰号)

2.课件出示再读课文,掌握主要内容。

(1)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思考:一棵树仅仅指树吗?谁成全谁?这棵树是如何被成全的?

(3)本文第一主人公是孩子还是母亲。并说明理由。

3.交流预设:

(1)本文讲的是一位母亲在春天里将几棵树苗栽在门前,她那有腿残疾的小儿子请求母亲种下了一棵被丢弃、快枯萎的小树苗。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小树苗茁壮成长,母亲也改变了想法,将儿子送到了学校。小树成材了,那孩子也取得了成功。

(2)标题语意双关,一棵树不仅仅指树,还指那个残疾了的孩子。孩子成全一棵树(明线)母亲成全孩子(暗线)。一棵“本来已经失去了资格的”“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的小树苗,在孩子的惊心照料下,茁壮成长,“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一个“一出生就残疾”的孩子,在母亲的精心培养下,在母爱的滋润下,“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无论孩子还是母亲,她们作了相同的事:成全一棵树!

(3)明确:理由充分即可,教师要引导到全文主旨上来。

三.细读课文,品味人物情感

1 .孩子成全了小树。

(1)a.“那树苗是她丢弃的,又细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

b.“孩子举着树苗,满眼都是渴求。”“孩子喜悦极了„„比母亲挖的要大、要深。”

c.“孩子小心翼翼„„给他浇水”

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感受?(生交流)

师总结明确:孩子由小树想到自己,自己就和这棵小树一样不被人重视。不被人看好。同病相怜让这个孩子更加懂得珍惜生命、爱护生命。

(2)a.“孩子挖的坑比母亲挖的要大、要深。”

b.“孩子小心翼翼??给它浇水”

c.“孩子经常给小树浇水。”

d.“上了学??水塘和树之间。”

f.“那树长得高,长得快??捡牛粪为他。”

他精心照料小树的同时,也在悄悄的实现着自己的心愿。他是凭着自己坚强乐观的心态在成全着自己。 2.母亲成全孩子 a.“这棵树能长大吗?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长成一棵大树。”

b.“这年冬天,母亲做了一项庞大决定„„让这个孩子进私塾。”

为什么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又是什么促使母亲作出了让孩子上学这项重大决定的。

(学生交流)

师总结明确:就是这棵被丢弃的树所牵动的母亲心中的痛——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她为孩子的前途担忧,所以目光是复杂的。

而母亲又从①孩子本人为种那棵树挖了一个又大又深的坑;②孩子天天拎着水桶认真浇树苗;③孩子天天偷偷地给那棵树喂牛粪。看到了孩子那颗发奋图强的心,她要给这个孩子机会,就像给那棵小树机会一样。他信托孩子会像小树一样刚强地生长,会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样。她相信小树能长大,本人的儿子也会成长。

3.课件出示:文中“一拐一拐”多次出现,说明了什么?(学生交流)

师总结明确:第一次“一拐一拐”是交代残疾体征,后几次的描写能则显示她的性格特点:身残志坚、快乐阳光、乐观自信、自强不息。

4.课件出示:你如何理解成全一颗树?

一个孩子救活了一棵险些被丢弃的小树苗,使之成长为一棵大树。母爱让一个可能处于社会边缘的残疾孩子,成长为一名成功人士。无论是孩子,照旧母亲,他们做了一件雷同的事:成全了一棵树,成全一个生命。

5.感受着人物的情感,带着本人的领会配乐朗读全文

四、回顾课文,融情入心

从孩子、母亲身上,你看到了哪些闪光的品质? 简要总结:男孩形象:坚强、乐观、执着、有恒心、

母亲形象:无私、伟大、公正

五、拓展

学了课文,你有哪样启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要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课下的时候我们可以搜集一些身残志坚的文章来读一读,进一步感受人物的品质。

板书设计:

9 成全一棵树

孩子 成全 一棵树 明线 母亲 成全 孩子一生 暗线 身残志坚、快乐阳光、乐观自信、自强不息 篇四:《成全一棵树》教学设计

《成全一棵树》教学设计

单位:迁安市杨各庄镇包各庄中心完全小学

姓名:马雪莲 邮编:064408 联系电话:0315-7933930 《成全一棵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9课《成全一棵树》。 教材分析:

中国有句老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成全一棵树》的作者巧妙地阐释了这句话,使之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一棵“又细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的小树苗,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茁壮地成长,“比别的树更旺盛、更挺拔”;一个“一出生腿就残疾了”的孩子,在母亲的精心培养下,走出了一条成功的人生之路。文章中,两条线索交织着,成为全文情节发展的脉络,使文章结构紧凑,有效地彰显了文章的主旨。本文寓意深远。读完这个故事,每一位读者的灵魂都会被深深震撼:为那棵差点被夺去生存资格而最终高大挺拔的树苗的坚韧,为那位终于成功了的残疾男孩儿的自强不息与自信乐观,更为那位成全了一棵树和一个孩子的伟大母亲的心。其实,成全就是爱。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孩子大多自私且依赖性强,缺乏自立的精神。所以,这样一篇文章距离学生的生活尤其是心理很远。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更需要懂得自强不息、坚强乐观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品质。母爱不仅仅体现在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更重要的是母亲带给我们的成长,对我们成长的“成全”。

设计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努力把“工具性”和“人文性”揉合在每一堂语文课中,使学生在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也纯净自己的心灵世界;以启发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在相互平等的前提下,注重多种形式的对话,让师生的思维在互动的激情下碰撞、闪光,坚持过程大于

结果的教学理念;坚持以“学习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为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3.学会有一定速度的默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感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成全”的内涵,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

2.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感情,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板书:成全 问生对它的理解。

师:成全是一种伟大的情操,是所有汉语中最具有魅力的一个词语。你有过成全别人或被人成全的经历吗?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成全一棵树》。学生齐读课题。

2、看到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谁成全了一棵树?那是一棵怎么样的树?为什么要成全这棵树?成全树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来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从题目入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二、把握内容,理清思路 1.自读正音,检查指导。

2.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导学生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思考。一位母亲在春天里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栽在门前。这时,她那腿有残疾的小儿子请求母亲种下了一棵被丢弃的快要枯萎的小树苗。(起因)经过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小树茁壮成长,而母亲也改变了想法,将儿子送到了学校。(经过)许多年过去了,小树成材了,那孩子也取得了成功。(结果)

【设计意图:既得出结论,又指导方法,为学生的学习迁移打下基础。】 3.探究线索,理清思路。

回答刚才质疑的问题。

《成全一棵树》中,你觉得谁成全了谁?文中的“树”有几层含义? 孩子成全一棵树(明线) 母亲成全孩子(暗线) 孩子成全自我(板书)文中的“树”一指那棵树,二指那个孩子。

【设计意图:从文章标题入手,既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又能明晰作者写作的思路。】

三、研读课文,探究中心 1.出示中心话题。

孩子成全了一棵树,母亲成全了孩子,这是一棵怎样的树,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设计意图:此中心话题能有效将课文的内容与线索整合在一起,便于学生整体探究,不致将课文肢解。】 2.结合课文谈感受,交流心得

(1)这是一棵差点被夺去生存资格,最终高大挺拔的树。

a.“那树苗是她丢弃的??一些枯萎。”(开始时,这棵树苗先天条件不好,无人重视,容易被人丢弃。) b.“可是不久,那棵树苗??也长成一棵树了。(小树的生存愿望很顽强)” c.“小树一天天长大了??赶上了他们。” “春去秋来,那棵小树??更挺拔。” “许多年之后,那几棵树已经有一抱粗了。”

(这棵树已彻底摆脱随时被人丢弃的命运,他已是一棵和其他树一样正常,甚至比其他树更高大挺拔的树。) 篇五:《成全一棵树》教学设计

《成全一棵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3)学会有一定速度的默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成全”的内涵,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

(2)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感情,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板书:成全

问学生对它的理解。

师:成全是一种伟大的情操,是所有汉语中最具有魅力的一个词语。你有过成全别人或被人成全的经历吗?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成全一棵树》。学生齐读课题。

2、看到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谁成全了一棵树?那是一棵怎么样的树?为什么要成全这棵树?成全树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来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从题目入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二、把握内容,理清思路。

1.自读正音,检查指导。

2.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导学生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思考。一位母亲在春天里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栽在门前。这时,她那腿有残疾的小儿子请求母亲种下了一棵被丢弃的快要枯萎的小树苗。(起因)经过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小树茁壮成长,而母亲也改变了想法,将儿子送到了学校。(经过)许多年过去了,小树成材了,那孩子也取得了成功。(结果)

(设计意图:既得出结论,又指导方法,为学生的学习迁移打下基础。)

3.探究线索,理清思路。 回答刚才质疑的问题。

《成全一棵树》中,你觉得谁成全了谁?文中的“树”有几层含义?

孩子成全一棵树(明线) 母亲成全孩子(暗线) 孩子成全自我(板书)文中的“树”一指那棵树,二指那个孩子。

(设计意图:从文章标题入手,既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又能明晰作者写作的思路。)

三、研读课文,探究中心。

1.出示中心话题。

孩子成全了一棵树,母亲成全了孩子,这是一棵怎样的树,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设计意图:此中心话题能有效将课文的内容与线索整合在一起,便于学生整体探究,不致将课文肢解。) 2.结合课文谈感受,交流心得。

(1)这是一棵差点被夺去生存资格,最终高大挺拔的树。

“那树苗是她丢弃的??一些枯萎。”(开始时,这棵树苗先天条件不好,无人重视,容易被人丢弃。)

“可是不久,那棵树苗??也长成一棵树了。”(小树的生存愿望很顽强)

“小树一天天长大了??赶上了他们。”

“春去秋来,那棵小树??更挺拔。”

“许多年之后,那几棵树已经有一抱粗了。”

(这棵树已彻底摆脱随时被人丢弃的命运,他已是一棵和其他树一样正常,甚至比其他树更高大挺拔的树。) (2)这是一个自强不息、乐观自信的孩子。

“孩子举着树苗,满眼都是渴求。”

(这棵树苗和他同病相怜,它既是为树苗争取生存资格,也是为自己表达心声。) “孩子高兴极了??比母亲挖的要大、要深。”

(他深知这瘦小甚至枯萎的树苗,如果赶上或超过其它树苗的话,除了主观上的努力外,客观上也需要大地母亲给予更多的爱。)

“孩子小心翼翼??给他浇水”

“孩子经常给小树浇水。”

“上了学的孩子还总是惦记??水塘和树之间。”

(这棵先天不足的树需要他更多的照顾,一如先天残疾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爱。) (孩子既是为小树,也是为自己争取机会,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孩子的自强不息。) “孩子背着书包??给他一个绰号:阳光。”

(虽然先天残疾,但是他依旧那样阳光,那样自信、乐观。)

(3)文中出现了四次“一拐一拐”:

她的一个孩子从门里一拐一拐地出现了;

孩子一拐一拐地拎来一桶水,给树苗们浇了个饱;

孩子每天都拎着水桶,一拐一拐地打来水;

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 (第一次“一拐一拐”是为了说明孩子是个残疾,之后的描写能突出孩子的自强精神,表现了他坚定的意志,也表现了他的成功比常人付出了更大努力。

师生接读。

(4)这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成全孩子的母亲。

“母亲望着孩子??母亲点点头。”

(母亲懂孩子的心。)

“这棵树能长大吗?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长成一棵大树。”

“这年冬天,母亲做了一项重大决定??让这个孩子进学校。”

(母亲从孩子精心照料小树的行动上看到了孩子那颗自强不息的心,她要给这个孩子机会,就像给那棵小树机会一样。他相信孩子会像小树一样顽强地生长,会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样。)

“母亲望着已到中年的儿子??偷偷地喂那棵树哇!”

(母亲当年没有说破秘密,就像当年孩子偷偷地喂那棵树一样,母亲也在偷偷地关爱着孩子。其实,文中的孩子就是小树,母亲成全孩子,就像孩子成全那棵树一样。)

(设计意图:从三个方面小树、孩子、母亲来理解课文,能比较完整、准确地理解课文。) 3.师:文中母亲成全了孩子,孩子成全了小树,其实,孩子,成全的何止是树。孩子精心侍弄小树的同时也是在悄悄实现着自己的一个心愿,他是在通过自己的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成全着自己。

(设计意图:从多角度去理解“成全”的含义。我班学生正缺乏小男孩的坚强乐观,因此我从这个角度去把握了“成全”的含义,旨在让学生受到人文教育。)

四、回顾课文,融情入心。

从小树、孩子、母亲身上,你看到了哪些闪光的品质?或学习了这一课,你领悟到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学习此篇课文,旨在让学生在领悟的基础上能联系并指导自己的生活)

五、拓展延伸。

当孩子明白母亲那颗充满爱意的心时,他会怎么做呢?怎么说呢?发挥想象写在小本本上。

(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到文章的主旨,并学会运用语言。)

六、结束语。

一棵树没有自己的毅力和大自然充足的肥料,它成不了材;一个人没有自己的斗志和母亲的细心引导,他也成不了才。即使一个残疾的孩子,只要他有着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只要他的母亲不抛弃他,能够像对待正常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他也会越长越壮,也同样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当你怀着坚定的信念时,你的心中定会有一种动力激励自己;当你怀着坚定的信念时,面对困难你会毫无畏惧;当你怀着坚定的信念时,你会为此拼到最后,成为真正的成功者。因为坚定的信念会使我们在漫漫人生中克服一路的坎坷、荆棘,活出灿烂的一生。

第四篇:《成全一棵树》教学设计

张引梅

姚寨乡中心校河东堡小学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顺序。

2.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情感,感受人物形象。 3.理解“成全”的内涵,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同时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重、难点 :

在读悟中,抓住以小树为线索,理解本文的寓意,领悟人物的精神实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师出示相关图片

学生交流。

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残疾朋友非常坚强、乐观他们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样一个故事。(板书课题《成全一棵树》)

谁知道“成全”是什么意思?(学生作答,教师总结) 2.看到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谁成全了一棵树?那是一棵怎么样的树?为什么要成全这棵树?成全树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来解答疑问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初读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课文) (指出容易读错的字: 拎lī 拎水 怔zhèng 怔住 绰chuò 绰号)

2.课件出示再读课文,掌握主要内容。 (1)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思考:一棵树仅仅指树吗?谁成全谁?这棵树是如何被成全的? (3)本文第一主人公是孩子还是母亲。并说明理由。 3.交流预设:

(1)本文讲的是一位母亲在春天里将几棵树苗栽在门前,她那有腿残疾的小儿子请求母亲种下了一棵被丢弃、快枯萎的小树苗。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小树苗茁壮成长,母亲也改变了想法,将儿子送到了学校。小树成材了,那孩子也取得了成功。

(2)标题语意双关,一棵树不仅仅指树,还指那个残疾了的孩子。孩子成全一棵树(明线)母亲成全孩子(暗线)。一棵“本来已经失去了资格的”“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的小树苗,在孩子的惊心照料下,茁壮成长,“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一个“一出生就残疾”的孩子,在母亲的精心培养下,在母爱的滋润下,“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无论孩子还是母亲,她们作了相同的事:成全一棵树! (3)明确:理由充分即可,教师要引导到全文主旨上来。 三.细读课文,品味人物情感 1 .孩子成全了小树。

(1)a.“那树苗是她丢弃的,又细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 b.“孩子举着树苗,满眼都是渴求。”“孩子喜悦极了„„比母亲挖的要大、要深。”

c.“孩子小心翼翼„„给他浇水” 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感受?(生交流)

师总结明确:孩子由小树想到自己,自己就和这棵小树一样不被人重视。不被人看好。同病相怜让这个孩子更加懂得珍惜生命、爱护生命。 (2)a“孩子挖的坑比母亲挖的要大、要深。” b.“孩子小心翼翼„„给它浇水” c.“孩子经常给小树浇水。” d.“上了学„„水塘和树之间。”

f.“那树长得高,长得快„„捡牛粪为他。”

他精心照料小树的同时,也在悄悄的实现着自己的心愿。他是凭着自己坚强乐观的心态在成全着自己。 2.母亲成全孩子

a.“这棵树能长大吗?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长成一棵大树。” b.“这年冬天,母亲做了一项庞大决定„„让这个孩子进私塾。” 为什么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又是什么促使母亲作出了让孩子上学这项重大决定的。 (学生交流)

师总结明确:就是这棵被丢弃的树所牵动的母亲心中的痛——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她为孩子的前途担忧,所以目光是复杂的。 而母亲又从①孩子本人为种那棵树挖了一个又大又深的坑;②孩子天天拎着水桶认真浇树苗;③孩子天天偷偷地给那棵树喂牛粪。看到了孩子那颗发奋图强的心,她要给这个孩子机会,就像给那棵小树机会一样。他信托孩子会像小树一样刚强地生长,会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样。她相信小树能长大,本人的儿子也会成长。

3.课件出示:文中“一拐一拐”多次出现,说明了什么?(学生交流) 师总结明确:第一次“一拐一拐”是交代残疾体征,后几次的描写能则显示她的性格特点:身残志坚、快乐阳光、乐观自信、自强不息。 4.课件出示:你如何理解成全一颗树?

一个孩子救活了一棵险些被丢弃的小树苗,使之成长为一棵大树。母爱让一个可能处于社会边缘的残疾孩子,成长为一名成功人士。无论是孩子,照旧母亲,他们做了一件雷同的事:成全了一棵树,成全一个生命。

5.感受着人物的情感,带着本人的领会配乐朗读全文

四、回顾课文,融情入心

从孩子、母亲身上,你看到了哪些闪光的品质? 简要总结:男孩形象:坚强、乐观、执着、有恒心、 母亲形象:无私、伟大、公正

五、拓展延伸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要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课下的时候我们可以搜集一些身残志坚的文章来读一读,进一步感受人物的品质。 板书设计:

9 成全一棵树

孩子

成全 一棵树

母亲

成全 孩子一生

身残志坚、快乐阳光、乐观自信、自强不息

第五篇:成全一棵树的阅读答案

①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树苗栽在门前。 ②母亲栽完树后,她的孩子从屋里一拐一拐地走出来。"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出生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③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的都大、都深。

④树苗栽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眼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⑤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他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微细小了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⑥每一天,孩子都要拎着水桶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⑦小树一天一天长大了。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其他的树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⑧这一年冬天,母亲作出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残疾的孩子去读书。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难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⑨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秋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

⑩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阳光。大家都叫他阳光。他也喜欢这个绰号。

1.第④段画线句“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请联系上下文,品读出母亲此时复杂的目光:

(1)(2)(3)

2.第⑧段画线句“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请联系全文,写出促使母亲做出这项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是:

3.第②、④、

8、⑨段中“一拐一拐”共出现四次,作者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一是强调他是个残疾的孩子;二是。

4.第17段写道:“他百感交集。”如果你是一个戏剧或电影的编导,请为他设计一段独自。

【独白:戏剧、电影中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的话。】(20字左右)

5.从全文看,本文既写了 的经过,又写了 的经过,这两条线索交叉进行,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成全一棵树 答案:1 .(1)那棵树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母亲担心它不会长成一棵大树。(2)孩子做这件事可能没有结果,也没有意义。(3)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母亲为孩子的将来忧虑。 2.母亲看到孩子天天半夜偷偷给那树喂童子尿。 3.突出孩子的自强(志坚)。回答“做事努力、认真或执著”等4.要点:抒发自己感激之情,或对母爱的赞美;语言得体,感情真切。 5.孩子成全了一棵树苗母亲成全了一个孩子(必须写出“成全”或者类似的说法)

上一篇:村贫困户脱贫计划下一篇:川农大资源经济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