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法范文

2022-05-16

第一篇:读书之法范文

读书之法无他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 熹

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

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为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朱 熹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 熹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 熹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匆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益也。――郑板桥

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郑板桥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宋]

退笔如山起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宋]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读书不寻思,如迅风飞鸟之过前,响绝影灭,亦不知圣贤所言为何事,要作何用。 惟精心寻思,体贴向身心事物上来,反覆考验其理,则知圣贤之书,一字一句皆有用矣。——薛宣,明朝理学家

读之以为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南宋 尤袤

灵魂欲化庄周蝶,只爱书香不爱花。――清 童铨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 (明代学者)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 徐谓 (明代)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王安石

但患不读书,不患读书无所用。――朱舜水

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刘知几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蒲松龄:《阿宝》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杜工部集》

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袁枚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有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陈善[宋]

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 颐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示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陆九渊

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胡居仁[明]

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袁牧[清]

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吴梦祥[明]

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宋]

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抉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门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鲁迅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宋]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宋]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 陶渊明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三国]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日日走,能行万里路;时时学,能读万卷书。——谚语

现代经典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刻苦读书,积累资料,这是治学的基础。――秦牧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周恩来《周恩来选集》

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邹韬奋《韬奋文集》

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读书也像开矿一样。――赵树理

学者观书,每见每知新意则学进矣。――张载

非读书,不明理。――李光庭

欲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张维屏

案上不可多书,心中不可少书。――金缨

不尽读天下书,不能相天下之士。――汤显祖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颜之推

韬略终须建新国,奋飞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一个人可以无师自通,却不可无书自通。――闻一多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陈寿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

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徐洪钧

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林语堂

读书不仅是教师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源头活水"!——朱永新

无书不成器,有书则可立国于天下——杨俊鑫

书籍是一眼智慧的清泉,它能洗濯心灵。——苗方舟

第二篇:高考诗歌鉴赏之法

诗歌鉴赏的综合策略

之一:如何鉴赏古代诗歌

鉴赏古诗,不仅可以使我们领略古代社会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陶冶,同时,也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创新意识有所增强,我想,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对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或叫它途径吧!

一是炼情。任何一首优秀的诗歌都是诗人内心独特的意愿与情感的抒发,是诗人内心深处涌出的吟唱,是真挚情愫的倾吐,是真切感受的结晶。诗人可以超越时空,超越自我,不管是山水田园,还是沙漠边关,不论是民间疾苦,还是官场污浊,都可以用喜怒哀乐的情感提炼,织成色彩斑斓的云锦。以杜甫的《登岳阳楼》为例:

惜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栏涕四流。

【分析]】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是在用忧国忧民的深情和对自身飘零的感慨,将看似无关的八件事物贯串起来,读后如闻其声,令人感动。要鉴赏本诗,就要了解诗人的处境,体味诗人当时的心情,才能很好地感受和把握隐藏在形象和画面深处的这种情感,才能“披文入情”,把握感情基调。

一些描绘山水田园风物的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们通常爱用“像画一样美”来形容它,这是说客体,但关键还要看寓于客体中的主体倾向。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意味着“一切景语皆情语”,欣赏山水诗同样把握诗中蕴含的情感。

二是神会。诗言志,所谓“志”,是指作者的意愿和心态,也就是诗中的神。它寄寓于形象之内,糅合于情感之中。没有“神”的诗,是不能真正称为诗的。而一首诗的意蕴不会是诗人赤裸裸的表白,让人一览无余,它应该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在鉴赏古诗时应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去领会诗中蕴含的诗意。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分析】诗的前两句写送别时的景色和感受,后两句写送别的嘱托:请辛渐带信给洛阳亲友,说自己虽屡遭贬官,却很坦然自得。但是作者表明自己的心迹时,只托出了玉壶冰心,而就因此比喻,使全诗情致深婉,末句也成为千古佳句。我们在欣赏时,抓住最后一句深入体味,才能准确地体悟诗中的神韵。 三是悟境。把握诗的意境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因为许多诗歌的情与意需要通过意境来传达。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分析】诗人李白把自己对友人的无限情意,巧妙地熔铸在如画一般的形象中,我们可以从诗中描绘的“孤帆远影”、“碧空”、“长江”等图景中,感悟到深远浓郁、博大宽广的友情。中国传统的诗歌理论特别强调情、意、景三者的有机统一,做到“意中有景”,景中有意”,“融景入情,寄情于景”,这也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一条重要标准。

四是想象。这点前面有所提及,因为诗歌讲求含蓄美,不直露,总要留下一块空白,让读者驰骋想象,感受诗的内蕴力,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地展开想象和联想,把诗人要抒发的情感,要说的话补充完整。请看卢纶的《塞下曲》:

风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分析】此诗写将军亲率骑兵,雪夜追击溃败敌人的情景,可是,是怎样追击的,诗中只写“大雪满弓刀”一句,这就要求我们凭借诗中创造的意境展开想象,才能充分理解诗中所显示的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和艰苦的战斗生活。

五是品辞。一首优秀诗歌的内涵,离不开艺术技巧的传达。巧妙的艺术形式,使人们在鉴赏之余不仅可以体味到诗歌内蕴的博大与深沉,更可以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分析】诗的第一句中的“烟”、“月”是互文见义,其结构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杜牧在一句诗中,连用了“烟”“寒水”“月”“沙”等四种容易诱发人们孤寂、哀伤之感的景物,又用了两个“笼‘字联结,构成了一幅迷茫、暗淡的月色图。但景中寓情:寄予着一种凄凉、冷漠之情。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那种忧国伤时的深沉的情怀。第二句是承上启下的隽语,“夜泊秦淮”承上,使人联想到秦淮河畔,金陵城内六朝故都亡国破家相属的历史,也联想到江河日月的晚唐的社会现实。“近酒家”启下,引出后两句。三四句写秦淮酒家其人其事:商女卖唱。前人评论这两句诗“有一气呵成之妙”,而感慨亦在其中。诗人有意识地借商女卖唱来抒怀,用那个浅显而富有深意的熟典——亡国之君创作的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指桑骂槐, 1

痛斥晚唐帝王将相、达官显贵迷恋声色,醉生梦死的腐败行径,可见后两句意在言外,而诗味无穷,是爱国忧民的千古佳句。这首堪称“绝唱”的七绝诗用语精当妥帖,词采清丽,画面鲜明。我们唯有通过品辞,才可以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意蕴。

另外,由于诗歌音乐性的特点,集中表现在节奏和韵律上,我们鉴赏古代诗歌还要仔细品味,反复吟咏,感受诗中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加强对诗情诗意的领悟。

之二:读书诗中有哲理

读书,是古今中外永恒的话题。读诗更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读诗这种生动活泼的表达方式,来阐发读书的道理就显得特别有趣。

读书的道理千条万绪,概括起来无非是为什么读书,读什么样的书以及怎样读书等几个方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和欣赏几首读书诗,体会下一诗中所蕴含的读书理趣。

龚自珍是我国清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写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诗句而名满天下。在他所写的诗歌中有一首《己亥杂诗》是脍炙人口的:

虽然大器晚年成,捉荦(luo)全凭弱冠争。多识前言蓄其德,莫抛心力贸才名。

【分析】这是龚自珍四十八岁辞官南归途中答儿子的诗。诗中指出,担当大事的人才,成名往往较晚。但是要想出类拔萃,全靠青年时代的刻苦努力。诗人认为,应该多阅读前人的著述以提高自己的道德和才能,千万不要把心思放在追求虚名上面。这首诗含义深刻,生动地阐明了为什么要读书的道理。

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创作了近万首气壮语豪、风格雄浑的好诗。其中,有一首为《解嘲》的诗,是专门谈读书的:

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莫道终身作鱼蠹,尔来书外有工夫。

【分析】诗人在诗中说他在刚学会说话的幼年就酷爱读书,由于读书破万卷,几乎把眼睛都读枯竭了。

三、四两句一反前意,指出读死书将变成蛀书虫,还应该在书外多下工夫。这首诗形象地说明了既要多读书又要了解社会人生的道理。

如果说,上面两首诗说明的是我们要读书以及应该读什么书的道理,那么郑板桥的一首读书诗,则说明的是该怎样读书的道理:

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分析】诗人认为 ,读书,胸中要有“适主”,也就是说读书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如果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即使读了很多书,也会像一个原来一无所有的暴发户一样,一旦有了很多钱,却为不知道该怎么花而苦恼。

同郑板桥这首诗异曲同工,梁启超也写过一首《给女儿的诗》:

吾学病爱博,用甚浅且芜。尤病在无恒,有获旋失诸。凡百可笑我,此二无我如。

【分析】梁启超在这首诗中,总结了自己治学经验,坦率地说自己在学习上存在两个毛病:一是“爱博”,一是“无恒”。前者的后果是流于肤浅和杂乱,后者的结果是归于空疏而无获。他告诫女儿说,许多事情都可以效法我,唯有这两点不要像我那样。梁启超这首诗深刻地说明了:在博的基础上应该力求专,只有这样才能“升堂入室”,在学术上卓有建树。

之三:想象是诗词的翅膀

想象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诗词创作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艺术想象的范围很广阔,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许多种类型。就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艺术形式来说,大致有以下三种。

关联想象。即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的想象。例如晚唐诗人皮日休的《金钱花》诗:

阴阳为炭地为炉,铸出金钱不用模。莫向人间逞颜色,不知还解济贫无?

【分析】花,本来是自然界的,因为像金钱,人们称之为金钱花。诗人目睹此花,把它和在社会上作交易的金钱联系在一起了。这样金钱花就不只是自然的金钱花,而是饱含着诗人感情具有广泛社会内容的金钱花。诗人“神与物游”(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想到了古今豪门贵族垄断霸占了金钱财富,过着骄奢淫逸、花天酒地的生活,而贫苦的劳动者却转徙顿踣,啼饥号寒。金钱花你酷似金钱又有什么用!

·还有一种关联想象,彼此之间含有因果关系。吴文英《风入松》词,写暮春怀人,其中有佳句:“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凝香。”梦窗与情人寓居西园而后分手,对雨后天晴良辰美景,不免滋生惜花伤春思人的情绪,见秋千而思伊人,因蜂扑而念存遗香。“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荛臣语)

换位想象。作者自我抒怀,笔锋一转,突然落到对方身上,写某人某物,就站在某

人某物立场上设想,或者把自己想象成某人某物。

以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为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分析】上片言妻亡故十年,而己眷眷之情犹萦萦于怀。孤坟千里,存者凄凉,人间地狱,无可传言。况霜鬓人老,即使相见也难于识认。三言两语,可见衷肠。语势婉曲,真情浓郁,用字沉痛,而音响凄婉,将切切情思表现俱足。然而东坡毕竟是大手笔,若如此写下去,岂不是单相思?下片宕开思路,驾起联想的轻舟,神游千里之外,“忽折到梦境,轩窗梳妆,犹是十年以前景象。”梦中会妻,妻妆如昔,相见竟无语凝咽,妙在无声胜有,强似絮叨千万语。结句虽回到现实,却又猜想月夜松岗孤坟中人依然哭得柔肠寸断。上片“我”思妻,下片妻思“我”,妻思“我”也是“我”思妻,一往一复,怀妻之情愈笃。

换位想象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手法,运用得当,能够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再如李清照的《怨王孙》写她秋日里的一次游玩: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鸥路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分析】人感受水光山色之美,觉得它可亲可爱;词人偏说“水光山色与人亲”。最后三句写在沙滩上鸥鹭头也不回,像是埋怨人们早早归去。这种变主观为客观的换位想象,把人热爱自然的主观意识赋予水光山色和眠沙鸥鹭。

奇幻想象。这是受现实生活的制约而又超越现实生活的奇特虚幻的想象。其特点,思路奔突激越,飞腾跳荡,飘然而来,倏忽而去,天马行空,不可羁勒;在写法上或托于梦游,或借助神话,或翻新典故,写古今未来之事,讲天上人间之理,挣脱现实对理想的束缚,抒发情怀,完善人格。以辛弃疾的《木兰花慢》为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恒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去由,恍惚使人愁。吓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分析】上片从月落发生奇想:今夕的月不知到遥远的什么地方去了?是不是另外还有个人间,在那里也能见到月亮从东方升起呢?汗漫的天外,空虚无物,是宇宙浩浩长风吹动你照临人间,送来了中秋佳节?镜儿般的月亮横飞中天,是谁系你而不坠?常娥弃夫奔月,至今不嫁,是谁把她挽留?下片承“向何处,去悠悠”的探问继续设想:听人说明月经过无从可询的海底,真让人难以捉摸,郁郁生愁。那大海中的长鲸会不会把月宫中的楼台殿阁撞破?那蟾蜍是不怕水的,可玉兔怎么办呢?最后两句作全词总的发问与收束:如果说上述一切都使明月完整无损,安然无恙,那么为何你却渐渐成了弯钩呢?

全词以月落寄情,从表面上看,揭示了自然现象的盈虚消长之理,表达了词人对明月的一往情深和诚挚的关注,实际上寄托着家国风雨飘摇的悲叹之感。稼轩雅量高致,胸襟旷达,气象磅礴,故而词豪。虽言当世之事,然豪气犹塞沛于天地之间。

之四:感慨之处诗意浓

约客不至,访友未遇,都是生活中的遗憾,常人不愿提及。宋代诗人赵师秀和唐代诗人贾岛却别巨匠心,专挑人生遗憾之处下笔,留下了《约客》和《寻隐者不遇》这两首脍炙人口的小诗。先看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分析】约请的是一位棋友,不知什么原因,不曾践约。诗人从傍晚等到天黑,从入夜等到夜半,也许诗人为这次约会准备了多时,他准备了优雅宁静的环境,他准备了相互切磋的棋技,他准备了好酒好茶。一切都准备好了,只等友人前来,他期望有一个愉快的夜晚,就这样,他久久地等着,苦苦地等着,痴痴地等着„„那漫无边际的黄梅雨无法阻止他对友人的盼望;那满池塘热闹异常的蛙声,不能干扰他对友人脚步的聆听。夜深了,仍等不来客人的身影,雨落在心上,留下难耐的凄凉;蛙声盈耳,令人伤感,“热闹的是它们,我什么也没有。”无奈之余,诗人不由自主地敲打着棋子,振落那本应预示友人前来的灯花,来化解自己心头的失望、孤寂和无聊。虽然这是一次失望的约会,可它却暗示了两个朋友约会时的美好情景,语短情长,耐人寻味。就是写无数次的成功约会,也不如写第一次的失望的约会更具艺术魅力。

再看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分析】不知神交了好久,也许仰慕了多时,抱着希望,专程拜访,不料人去室空,童子看家,青松迎客。也许还有一线希望吧,急切地问,隐者干啥?行踪如何?归期可定?谁知童子却答,山中菜药,“云深不知处”。一个“不知”,仅有的希望也破灭了。

这是一次失败的拜访,或许是事先不曾约定的一次拜访,或许是隐者为回避尘世骚扰而有意拒绝的一次拜访。然而,从心灵与心灵的交融,从人格与人格的对话,从生活与生活的碰撞,从人与自然的沟通来说,有哪一次访问比这一次更精彩更完美呢?遗憾的是,世人都知道贾岛是一位以“推敲”出名的苦吟诗人,津津乐道地锤字炼句方面取得的成果,却几乎忘了他在布局谋篇上所下的推敲工夫。我就不信,诗人一次都没有拜访到他心中无限钦慕的隐者?偶而一次不遇是有的,竟无一次会面就绝对不合情理了。为什么诗人偏偏拿一次不曾见面的拜访来作诗呢?是为了表达诗人寻隐者不遇的遗憾吗?我想,不是。诗人的用意是力图用

最简洁的文字来展现隐者的灵魂,避免了过多的对话;“不遇”,隐去了隐者的形象。诗人闭上眼睛、集中心力,阅读隐者的灵魂。那纯洁的童子、那宁静的青松、那高洁的深山白云,不正是隐者灵魂的化身吗?

或许,这位隐者根本就不是尘世所能寻访得到的,他只是诗人心中的一个梦而已。

两首小诗抛开常人取材立意的方式,截取人生最具个性最为精彩的瞬间,展示鲜活的灵魂、表现生活的魅力,在人生遗憾之处开拓了浓浓的诗情,给生活、给艺术、给人生都增添了新的情愫。

其实,生活并不因处处完美才显得可爱,往往是因为它无所不在的遗憾更让人迷恋。可见,在不圆满处的圆满,在缺陷处体现着完美,这不仅是生活的本质,恐怕也是艺术创作的真谛。

之五:谈古代诗歌鉴赏的几个问题

古代诗歌鉴赏需要我们有一定的古典诗词的文化基础。这一点属于“语文素养”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具备的。它体现了我们平时语文学习积淀的过程。更何况古代诗歌流派众多,有不少佳句脍炙人口,还有的诗句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对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非常有益。

“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做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

由此可见,鉴赏内容,可以只就诗歌所给命题要求,紧扣住诗或词本身引发读者就形象(人物、景物),语言(遣词造句(用词、炼字),节奏韵律(对仗),修辞手法(对比、比喻、比拟、夸张、反复、设问、反问、双关等等),表达技巧(虚实、象征、托物言志、正反、抑扬、衬托、离合等),还要分析典故的作用(一定是家喻户晓的),思想内容(咏物、哲理、爱国、写景、送别、言情),进行主观审美意识的活动。

命题方式有三种可能:一是综合考查题。也就是说,就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多个因素放在一起,综合考查鉴赏能力。二是单一命题。仅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并要求对此作简要分析。或就形象,或就思想感情,或就语言艺术,或就表现手法。三是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直接让你写一段赏析文字,谈你对它的认识或评价。

所以说,要“赏”出东西来,就有一个切入角度问题。考生必须仔细认真的研究命题者的意图:是从哪个角度来考查的?所设问题涉及哪些知识点?然后从这些设题点入“口”下笔解题。我们可以从命题给出的作者,题目,诗文或词(文字)等已知的信息,试作如下推断:

从题目上看:明确原材料所写内容。

从作者看:明确思想风格样式。

从正文看:挖掘语言艺术特色。(语言——手法——修辞——炼字——情感)

在此基础上,还要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一定从分析语言入手,完成下列思考。(不要盲从,对号入座,问啥答啥,想好再写)

1.炼字遣词名句。2.何种修辞方式?3.找准咏物性质。4.解读蕴含深意。5.体悟寄情言志。

6.挖掘思想内涵。7.用典作用赏析。8.类别风格流派。9.意象意境特点。 10.形象含义何在?

古代诗歌的鉴赏内容非常广泛。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建议同学们最好从朝代入手,选取每个朝代具有代 表性的诗人及代表作品进行赏析;还可以按思想内容的分类进行赏析(咏物的,哲理的„);还可以按风格流派进行赏析。当然了,重点还应该放在咏物诗和哲理诗两方面进行积累。因为这两者既有形象可言,又有托物言志的手法体现,当然了,思想内容也就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了。

•盘点古代诗歌中有特殊含义的意象

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

梅花——是孤傲、纯净的象征

莲(花)——往往借其表达爱情

草木——往往以其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松(树)——坚贞高洁的象征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冰雪——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望月——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情

蝉——比喻品行高洁

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

鹧鸪鸟——表达离愁别绪

鸿雁——表达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愁思

第三篇:佛教的安心静心之法

佛门的安心静心之法及其原理:

一,若遇自己作恶心不安。原理:作恶邪后心就自然不安,做善正后心就自然安。这是人的本能或人之心情运动的客观普遍规律。对于这类行恶后的不安,佛教的安心之法就是:1)回忆自己的坏主意及坏言行,去佛像前把自己的坏主意及坏言行说一遍,发誓改恶行善,心就会安宁。人都有恶,改了就好了,这是人们普遍认定的饶人恕恶之公理。2)念佛:“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我发誓勤劳断恶有慈善,让我安心平静吧”,3)数息:就是数自己的呼吸。

二,遇到危险时,安心静心之法,念佛: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的地藏菩萨,大慈大悲的的佛祖。 这是人遇到危难时,寻求有力量人的保护。《十二佛名经》言:若人持佛名,不生怯弱之心,有智慧而不谄曲,常在诸佛前。

三,遇到烦杂不如意之事的安心之法,作如下思想,就能安心静心:拿定主意,劳动就是人的价值所在,只要自己走在学习劳动利益世界他人的道路上,不断改恶持善,后期必有好生活,有这样的思想就应该安心放心。《巴利文 增一阿含经》言:佛知脱一切众生死之绳之道,亲对神人,明示知与法,使人或见或闻,皆得安心。

第四篇:制度执行难剖析与解决之法

执行是制度的生命力,但也是企业制度建设中的大难题。制度为什么执行难?又该如解决?本文以笔者的制度建设实践剖析了制度执行难的原因,总结了解决之法。

制度执行难的原因剖析

第一,制度执行难在于缺乏制度执行环境和积淀。从社会环境看,我国正处于转型期,“人治”色彩依然浓厚,潜规则盛于显制度,缺乏制度执行的社会环境。从企业历程看,大多企业或脱胎于国企或为改革后创建的民企,发展至今,尽管认识到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但普遍缺乏可资传承的有效制度建设实践,企业制度执行“摸着石头过河”。再者,如笔者一样的制度建设者,普遍缺乏系统的制度教育、培训,缺乏系统的制度执行技能和经验,对其而言,制度执行不可谓不难。因缺乏执行环境和积淀而导致执行难,在制度建设初期尤为明显。因此,制度执行难有其客观因素,也是特定阶段的特定表现。

第二,制度执行难在于制度本身存在难执行的因素。制度本身难执行一方面是因为制度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制度不符合实际、内容有所缺失、职责不明晰、流程不通畅、规定不明确、缺乏表单、缺乏奖惩、修订不及时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制度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在规定不明确方面,很多制度常使用“定期”一词,看似明确,实则不明确,由于缺乏具体到什么时间,给执行者留下了不执行的空间。诸如此类看似明确实则模糊的用词往往会导致制度难执行。制度自身难执行的另一方面是制度不成体系。企业经营管理是一个体系,相应的,制度也应成体系,彼此之间相互支撑,才能完全执行,但实际上,由于制度制订的不同步,或制度之间的不协调,往往会导致一个制度的执行缺乏相关制度的支撑,导致制度难执行。

第三,制度执行难在于制度认同度不同。认同是制度执行的内驱力。在制度执行中,不同的机构和人员在不同的时期对制度的认同度不同,不同的认同度影响制度执行。一项制度,往往是高层、管理机构认同度高,执行意愿强烈,辅助、协同机构、具体执行人员却出于各种原因对制度认同度较低甚至不认同,敷衍或抵制执行。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制度制订过程中沟通协调不足,导致辅助、协同部门不认同制度,敷衍执行;二是制度执行比原来要付出更多努力、损害既得利益(潜规则)、改变习惯,执行者不认同制度,抵制执行;三是制度执行过程中尤其是在初期往往会出现成本增加、效率下降、部门或员工之间冲突、矛盾频繁、大量违规等情形,导致一些人甚至主要领导开始怀疑制度,降低制度的认同度,乃至放松或变通执行。笔者认为,利益是认同之本,利益不同,认同不同,只要存在利益区隔,就存在不同认同度,因此,不同认同度与制度相伴相随不会消除。

第四,制度执行难在于制度认知不到位。认知是执行的前提,认知不到位,必然带来执行不到位、执行难。从实践看,对制度的认知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

1 / 5

方面,一是员工不知道制度的存在或知道的内容不完全。笔者曾于制度发布两周后到车间了解员工对制度的知悉情况,发现不知道的大有人在,即使知道的,也不全面。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在于员工看不到通过OA发布的制度,而基层又缺乏对制度的全面宣贯。二是由于知识、能力、岗位的不同,员工对制度中的具体规定存在不同的理解,在执行中出现偏差。这种情形,在新人、新制度方面较为普遍。三是同一事项不同方面的规范分布于不同的制度中,如对销售合同的规范就分布于合同管理、合同评审、销售报价、订单设计、货款结算等不同的制度中,靠单一的制度难以形成对同一事项的全面认知,制度越多又不加以整理分类,这种情形就会越严重。

第五,制度执行难在于缺乏执行规划、执行资源配臵不到位。制度,总会有创设性规范。所谓创设性,就是原来没有而通过制度创设了新的权利义务、机制、机构、职责、流程、约束条件。不同的制度,创设程度不同,有的是实务的复制,创设程度较低,执行前后变化不大,这样的制度比较容易得到执行;有的制度创设程度较高。创设性规范往往缺乏实务支撑,没有经验可循,其执行和展开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和资源配臵,需要对执行做出一定的规划。但实际上往往缺乏执行规划、资源配臵不到位,造成创设性规范执行就难。

第六,制度执行难在于缺乏检查、惩处。制度理论告诉我们,制度检查和惩处是促进制度执行的外部力量。但在实际中,往往缺乏制度检查,也做不到惩处。缺乏制度检查主要表现在检查机构、检查意识、检查规范三个方面。在检查机构方面,主要是组织体系不健全,检查机构缺失,制度执行几乎完全依赖部门和人员的觉悟。制度执行几乎在内部完成,没有外部机构的检查监督。在检查意识方面,一是缺乏检查意识,认为制度发布了,就会自动执行,不用检查;二是认为检查是企划、审计这样负有监查职责部门的事,不是各专业职能部门的事,推脱检查;三是怕得罪人,担心一旦检查出问题不好处理,从而不敢检查或敷衍检查。在检查规范方面,制度检查还没有形成一套像ISO9000内审、外审一样行之有效的检查规范,有时间、出了问题就查查,没有时间、没发现问题就不检查,检查方式、检查手段还比较简单,违章跟踪和整改不到位。不检查,就不知道制度是不是在执行,就不知道是不是在按照制度执行,执行中的违章就得不到及时纠正和整改,制度存在的问题就得不到修正。缺乏惩处,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制度本身没有罚则,没有规定违反了制度应受到何种惩处及惩处的标准,造成惩处困难;二是制度中规定了罚则,但在实际执行中不照章执行。依章惩处是制度权威和威慑力的重要体现,不依章惩处,必然有损制度权威和威慑力,影响制度执行。缺乏检查、惩处,既是制度执行难的原因,也是不执行制度的结果。

制度执行难解决之道

以上,从环境和历史积淀、制度本身质量、制度认同、制度认知、制度执行规划和制度检查惩处等方面分析了制度执行难的原因。客观地看,制度执行难的成因,有的不是企业在短期内能解决的,如环境和历史积淀问题;有的是与人性、制度相伴而生的,如认同问题;有的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加以解决

2 / 5

的,如制度质量、制度认知问题、检查问题。因此,作为一个企业,解决制度执行难,不在于制度执行还难不难,而在于在多大程度上化解了执行难,限制执行的消极因素,培育和张扬执行的积极因素。笔者从2009年从事制度建设,在解决制度执行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几年来,大力倡导制度文化,营造制度氛围,依章执行、照章办事成为企业和员工的主流诉求;修订、制定制度100多项,基本实现了制度对业务的全覆盖,初步形成了制度体系,做到了有章可依;不断学习制度订立技术,总结实践经验,制度质量有了大幅提高和保障,做到了有章能依;建立制度检查机制,加大制度检查力度,做到了依章奖惩。

第一,建立和推行制度文化,营造制度执行氛围

作为一个企业,在适应大环境的同时,完全有能力开展内部环境建设,建立和推行制度文化,营造制度执行氛围。将制度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重点建设,出台了《规章管理办法》、《规章检查办法》、《制度建设工作考核办法》、《制度制订奖励规定》等制度建设的重要规章,为企业开展制度建设,建立和推行制度文化,营造制度执行氛围提供了制度依据、规范和保障;建立了以企业管理部为中枢以专业职能机构为主体的制度建设组织体系,明确了各机构的分工和职责,为企业制度执行提供了组织保障;企业高层积极倡导制度管理,将管理决策、管理意志转化为公司制度,通过制度贯彻高层决策;将遵守和执行制度作为企业的基础秩序,纳入员工的教育培训,引导员工自觉、自愿执行制度。通过近几年的制度文化建设和营造制度执行氛围,有章依章、无章建章、规章不适修规章,已经成为企业和员工的主流诉求。

第二、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提高制度订立质量,增强制度的可执行性

健全的制度体系既是制度建设的目标和结果,也是制度执行的前提和保障。总结和反思笔者制度建设实践,笔者认为,解决由制度自身质量所带来的执行难,应首先从整体上构建一个制度体系框架,对经营、技术、生产、采购、质量、成本、财务、人力等各方面及相互间关系有一个全面的制度安排,并根据紧要程度安排制度制订的先后顺序。然后通过3-5年持续的制度建设,形成相互支撑的制度体系,实现制度基本全覆盖、有章可依,满足制度执行的基本需要。

有了制度体系框架,接下来就要学习和掌握制度订立技术,保障制度质量。实践告诉我们,制度订立技术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制度质量之优劣和制度可执行性之高低。但遗憾的是,目前还缺乏一套可以指导制度订立实践的独立、系统的制度订立技术。笔者的体会,企业制度如同国家法律,企业立制技术如同国家立法技术,国家立法在语言、语法、条款顺序、篇章结构等方面的通用技术和规范,完全可以应用到企业制度制订中。笔者是将国家立法技术应用到制度订立中的实践者,也是获益者。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家立法技术,笔者乃至笔者同事订立制度的技术水平大幅提高,制度质量大为改观。在借鉴立法技术的同时,还应不断总结和提炼制度订立实践,将有益的经验转化为技术规范并反哺制度订立。笔者是这方面的实践者。比如原因分析中所提到的“定期”问题,笔者就将“定期”具

3 / 5

体化为“年定月,月定日,日定时”,就是年内定期就要具体到月份,月内定期就要具体到日期,日内定期就要具体到时点,如此一来,执行的确定性增强,提供了检查标准。正是由于“定期”具体化,在笔者制订的制度中几乎看不到“定期”这个词,凡是需要定期的,都具体到了特定时间。像这样的技术,还有制度的全面性假设、制度必须要有罚则、制度要配套流程和表单、制度评审、制度生命周期管理,等等。正是这些在实践中总结和发展起来的制度订立技术,提高了制度质量,增强了制度的可执行性,为制度执行提供了技术保障,实现了有章能依。

第三、提高制度认知

认知才能执行。要通过制度公告形式多元化、开展制度培训等方式提高制度认知度,为制度执行奠定认知基础。可以通过局域网公告、企报刊载、公开场所张贴、车间部室内部看板宣示等多种形式,“广而告之”,将制度显性化,扩大制度的知悉面,让员工多途径了解制度。同时,对制度进行系统分类和整理,编撰制度汇编,以电子版和纸版并行的方式予以发布,使之成为员工工作的必备手册,便利员工学习和执行制度。

开展制度培训,是提高制度认知和统一认知的有效方法。制度培训注重“二新”。一是新制度培训,由制订者为相关人员讲解制度背景与意义、基本规范、执行的基本流程、表单填写以及违反制度所要受到的处罚,以提高认知、统一认知。培训是制订者的责任,为落实培训责任,要将培训作为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项目,纳入制订者的绩效考核,避免制订者只管制订不管培训。二是新人培训。对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新任命的干部要实施岗前、职前制度培训。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制度是营盘,执行制度的人就是那流水的兵,其变动性比较大,尤其是对一些发展速度快、人才比较紧张的企业,表现更为突出。因此,在新人任职、上岗前,要对其进行制度意识、基本制度、业务关联制度、制度执行方式方法的培训,以使其树立制度意识、了解业务规范和流程、掌握制度执行的基本要领,助其一开始就在制度规范下工作,就按照制度执行。

第四、编制制度执行规划,推进制度有序执行

编制制度执行规划解决创设性规范执行难的有效方式。所谓制度执行规划,就是根据制度要求和业务实际而对制度执行所做出的统筹安排。一是对制度创设项目执行先后顺序和时间的安排。制度创设项目往往并不能立即执行,也不能一步到位,这样,就需要对制度创设项目执行的先后顺序和时间做出安排。如比价和年度招标,比价就可以先执行,年度招标则可以在年底或年初执行。二是业务梳理安排。制度设定标准,按照制度要求执行业务前,则需要对业务按照标准进行梳理。如《招标管理办法》对年度招标、集中招标的物资设定了标准,在执行前就应该按照设定的标准区分出具体哪些物资要执行年度招标,哪些物资要执行集中招标。三是执行方式的安排。制度创设项目在不同的时期,执行的方式可以有所区别。如价格审查,受经验、人力、范围的限制,在初期可以以形式审查为主,主要审查价格形成过程、报审材料齐全性和规范性,而对价格是否合理不做

4 / 5

实质性审查,当具备了一定条件之后,则可以开展实质性审查。四是执行技术、资源安排。制度不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也不提供具体的执行资源,但执行必须要有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资源配臵。比如要执行招标,就需要掌握招标的流程、技术,准备相应的招标通用文件,配臵相应的人员、办公场所和用品。如果说制度是目标,那么执行规划就是达成目标的过程、手段。编制制度执行规划并按照规划所确定的目标、步骤、方式方法和时间节点实施,可以有序推进制度执行。

第五、建立健全执行检查机制,加大执行监查力度,依章奖惩

执行检查,依章奖惩,是制度执行的外部机制。没有检查,就没有执行;不依章奖惩,就没有制度的威慑力。企业要通过健全检查机制,依章奖惩,有效促进制度执行。一是检查制度化,制定《规章检查办法》,规范和推动制度检查工作,为制度检查提供了制度依据和保障。二是检查职能化,将制度检查明确列入机构职责,明确谁管的制度谁检查,对于不履行检查职责和所管辖制度执行存在严重问题的实施问责,克服不敢检查、怕检查的畏难情绪和心理。三是检查方式丰富化,将检查溶于日常工作,随时随地以制度标准衡量业务执行;全面检查和专项检查、随机检查结合进行,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检查;利用ERP等信息化技术丰富检查手段。四是在坚持专业检查常规化的同时,加大制度综合管理机构——企业管理部的检查力度。通过参加专业机构检查和独立开展检查,既可了解制度执行实际情况,也是对专业机构制度执行和检查的监察,具有双重功效。五是依章奖惩。依章奖惩既是制度执行的结果也是制度权威的重要体现。执行优秀的,符合制度奖励条件的,按照制度予以奖励;违反制度,符合制度处罚条件的,坚决予以处罚,不姑息。六是公开检查和奖惩结果。公开是医治制度执行难的良方。要每月以《制度检查月度报告》、《奖惩公告》的形式公布制度检查情况和依据制度奖惩的情况。通过公告,表彰和激励遵章执制者,处罚和惩戒违规者,警告和威慑心存侥幸者、观望者。

5 / 5

第五篇:浅谈小学生写景作文之法

【摘要】写景的文章,它以景物描写为主要对象,如云雾雷电、雪雨风霜、日月星辰、山河湖海、花草树木等。景物描写是运用生动的语言把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的状态、特征从形态、色彩、声音、光影等方面,真实、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再现于读者面前,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关键词】小学作文;景物描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把自己经历的事情或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旨在粗浅地谈谈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写景作文。

一、要学会观察

要想写好写景的文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景物做认真仔细地观察。学生观察同一处风景,有山有水有草有树,有的学生可能偏爱险峻的山峰,有的学生可能喜爱潺潺的流水,有的学生可能钟爱茂盛的树木,有的学生可能什么都爱。因此,学生走进一处风景时,让他们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景物认真仔细观察。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引导:比如小草吧,学生如果对景物粗略地观察一下,可能只是写出类似“碧绿的小草,青翠的小草”这样的句子,可如果你仔细观察了它的形状、颜色以及它们的小花。你就会真正发现它们的美。也就能把它们具体地写出来。

抓住描写对象的特点进行观察。虽然每处景物都离不开山和水,离不开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但是每处景物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就是同一处景物,因季节不同,其特征也不一样。观察时如果抓不住特点,写出来的文章就会千篇一律,无法感染读者。因此,无论是写春花的绚丽,还是写秋叶的静美,是写江海的波澜壮阔,还是写小河的潺潺流水,都要认真观察,把握它们的特点,了解景物的全貌,围绕一个中心来写。例如:学校的小花园里,花香与读书声相伴,特点是幽静美丽;操场上有单杠、双杆和篮球场,同学们在锻炼身体,它的特点是热闹。另外有些景物还要一边对比一边观察,才会发现这一事物的与众不同之处。比如,观察树叶,如果不对比,只盯着一种树叶看,你会以为绿就是它的最大特点了,可是一比你就会发现,松叶如针,柳叶如眉,枫叶似鸭掌,这才是它们真正的特点。

平时,我们在生活中要做一个眼勤,手勤的有心人。留心观察是写景第一步。在观察中,善于抓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中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特有的变化,善手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去观察、体会。这样,才能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写。平日里要留心身边的景物变化,可以写一些观察日记,及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所得,这样到写的时候就有素材了。有的孩子常常很委屈地说,我也观察啊,一看就看好几个小时,那怎么还是写不出精彩的语句来呢,当然,每当这时候我就要告诉学生,观察景物要确定观察点,也就是观察景物的立足点。观察点不同,所看到的景物也就不同。而且不同的景物,由不同的人来观察也会不同,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情绪下观察到的景物和感受都是不相同。就像苏轼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证明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到的结果就不一样,也就是说,观察点的确定非常重要。

选好观察的角度,就要先确立好观察点。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固定立足点和变换立足点观察景物的方法,或远观、或近觑、或仰视、或俯瞰。同时,要注意观察的顺序,是由近及远,还是由远而近?是由上而下,还是由下而上?这是指空间的变换。还可以时间的变化或游览的先后为顺序。这样,所描写的景物才不会杂乱无章。总之,要做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

二、抓住景物的特征

对所写景物认真观察,抓住特点,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前提。而能否抓住景物的特点,关键在于作者细心的观察,并将观察所得铭记于心。正所谓"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因此,要求在观察中,善于抓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中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特有的变化,善手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去观察、体会。这样,才能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写。为此,一要注意不同季节的特征。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季节的变化会引起景物的变化。每个季节的景物都有各自的特征;二要注意时间变化的特征。有的景物在不同的时间往往各有特征。白昼、夜晚、早晨、黄昏都为景物涂上了不同的色彩;三要注意气候不同的特征。同一景物在雨中、风中、雾中、雪中所展现的景观是不同的,四要注意不同的地理特征。南方、北方、城市、乡村、高原、平地,不同的地域,有着各自不同的景物特征。

例如:雨的声音:先是听见它的声音,从很远的山林里传来,从很高的山坡上传来――沙啦啦,沙啦啦……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的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雨的颜色: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到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

三、要借助想象和联想

在写景的时候,如果只描写景物的外在特征是不够的,还要写出景物的内在特征。而内在特征有时难以描绘,折旧需要借助于想象和联想。即借助相关、相似,甚至相反的事物进行类比,从而突出所写景物的特点。其中,联想是最大特点是由此及彼,它可以跨越时间的界限,可以冲决空间的阻隔,他可以使文章的思路开阔,让景物描写更形象、更感人,更能出神入化地反映出景物的内在特征。

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运用大胆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既写出了庐山瀑布落差之大的特征,给人留下难忘印象。

四、写景要抒情

无论是多么壮美的景致,都需要依托人的情感来抒发和感怀,否则再美丽的景物也会显得没有生机,缺乏内涵。景物描写只有渗透了作者真实的情感,才能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起到它应有的作用。所以一定要把感情寄托在景物描写之中。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断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客观的,而写景之人则是有情的,作者对任何景物,总会有自己的感情。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同时,观察、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也是写作主观感受的过程,因此,要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感情,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写景贵有情,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使读者产生共鸣,进而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陶醉之情,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在细致描述这处景物的同时,还要表达自己对景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做到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请看一位同学写《游老鼠潭》的感受:“我们乘着船游老鼠潭……我低头看,只见水里倒映着蓝天白云,神奇的山峰,活灵活现的老鼠岩,我仿佛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妙趣呀!”小作者看到老鼠潭倒映的美景,产生了联想,表达了自己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总之,只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结合事物展开合理想象,并产生真情实感,加以有条理的叙述,就能把作文写好。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方法和能力会得到持续的提高,创新思维也会得到培养,作文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周益群.《云南教育教学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2]周鹏飞.《新拓展作文大全》 .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年最新修订版

上一篇:奉献之心范文下一篇:奉献感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