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爱的人间教学设计

2023-04-29

第一篇:音乐爱的人间教学设计

爱的人间

《爱的人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爱的人间》,并能用真挚的情感来表现,理解歌曲所表现的内容。

2.通过听、朗诵、唱、动等音乐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美好情感,感悟“爱”的主题。 教学重点:

在各种音乐活动中感悟体验“爱”的主题,抒发爱的情怀。 教学难点:

能正确演唱歌曲中的弱起小节、以及附点、休止符等。 教具准备:课件、曲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生问好!

首先老师想和同学们来做个小游戏。(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取老师指定的课本;2.请一位同学出来,蒙眼作画)

师:请同学们说说刚才的感受?(没有了光明,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孤独、恐惧)那同学们觉得眼睛对我们重要吗?(重要)

师总结:在我们的周围,就有着这样一群特殊的人,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双目失明,无法用眼睛去感知这美丽的世界,生活在孤独与黑暗的世界里,他们的生活全凭耳朵来听辨,全靠双手来摸索。在我们中国,视力残疾儿童就有6万多人,他们被称为“盲童”。 盲童的眼睛虽然看不到,可是他们却和我们一样,热爱学习、热爱生活!

二、学唱歌曲 1.初听 要求:

A感受歌词美,表现手语美。(手语朗诵歌词)

B感受旋律美。(哼唱全曲)

C体会歌曲美。 问题:

A这首歌曲的词、曲作者分别是谁?

B这首歌曲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C全曲可以分成几段?并找出歌曲中相同的乐句!

D标出你演唱时觉得困难的乐句,请大家帮忙解决! (注意:四句“总有”不能拖拍,休止符、附点等唱准) 2.分析歌曲

师: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歌曲的第一段和第三段是基本相同的。前后旋律相同,中间不同,我们把它叫什么结构呢?是典型的ABA’三段体结构。同学们观察一下,A和A’哪里不同呢?(最后多了几个小节)这最后几个小节其实是作曲家一个小小的作曲技巧,她有意为这段音乐加了个小尾巴,使整段音乐给人以结束的感觉,这个小尾巴称之为“尾声”。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A’乐段中不相同的尾声部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地聆听一下。如果现在你是一个盲童,你会听到什么呢?【朗朗的读书声、小鸟的叫声、悠扬的笛声、呼呼地风声、沙沙的雨声„„】(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师走到学生当中提问,注意节奏的控制)可以听到的东西太多了,那么作曲家在这里休止三拍是为什么呢?(想让盲童们仔细回味美好的生活呢,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3.跟唱歌曲

师:请同学们跟上音乐,完整地演唱歌曲。

师:刚才咱们同学们唱的时候,节奏、速度都掌握的很好,但是,情感方面还有所欠缺,这首歌曲怎么处理才能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意境呢?

第一部分可以唱的轻一些,显得温馨而甜蜜;中间部分呢,情绪激动,可以唱的强一些,充满感激之情。最后一部分轻柔,给人以沉浸在幸福之中的宁静感。 4.表现歌曲

这首歌曲说是为盲童而写的一首歌曲,其实它反映了所有得到世间关爱的残疾人的心声,表达爱的方式有很多,此时此刻,让我们用最动人的歌声来尽情抒发我们内心的爱吧!

好,请同学们用心来感受歌曲,加上手语,完整地演唱一遍!

五、结束:《爱的奉献》

同学们,生命是可贵的,生活是精彩的。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实际行动去理解、尊重、关爱!就像《千手观音》的编导张继刚先生所说的:“只要你心地善良,心中有爱,就会有一千只手来帮助我们;只要你心地善良,心中有爱,你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帮助别人„„我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高声唱出《爱的奉献》!

第二篇:人间生活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第四课 人间生活(中国部分)

主备:徐丽 审定: 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 :

1.认知目标:了解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风俗画作品。 2.能力目标: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美,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所表现的生动生活。 课 时: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美术作品主要为宗教服务。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宗教的影响逐渐减弱,艺术家们又会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哪里呢?学生回答。(自己和现实生活)。艺术家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自己,开始在意自己的喜怒哀乐,描绘人间生活的作品逐渐多了起来。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课件出示课题《人间生活》)

二、讲授新课:

1.欣赏唐朝的人物画《捣练图》

(1)师:我们先来看一个视频,请大家认真观看,注意场景发生的时期,人物的服饰特点。放映《宫心计2》第一集片段。

很显然,这是一个反映古代宫廷生活的片段。这个短片表现的是古代什么时期的内容?学生回答。(唐朝)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回答。(从人物的体态和服饰)师:很好,在你的印象中唐朝的社会观念和审美风尚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思想开放,以丰腴为美)唐朝的服装又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颜色很鲜艳、低领,比较开放)并且这些服装样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的和服。(课件展示唐代服饰与和服的对比)

师:唐朝的宫廷生活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唐朝的宫廷画家是怎样表现后宫现实生活的吧。请大家先把书本32页看一下。 (2)课件出示《捣练图》)师:这是唐朝的宫廷画家张萱的一幅仕女画,张萱主要以宫廷仕女为描绘对象,画了很多仕女日常起居、劳动的画,我们看到的这幅《捣练图》就是表现宫廷仕女捣练时候的情景。 师:请一个同学告诉说说什么叫练? 学生回答。(练是古代的一种丝织品,织成时比较硬,而且带黄色,要经过漂洗和冲捣后才会变白变软。全画分三部分:一捣练,二 理丝缝合,三 熨练。)(课件出示《捣练图》第三组)师:你觉得这个片段什么地方最有生活情趣?学生回答。(钻到练下面的小女孩)

师:是的,画家抓住了小女孩儿钻在练下的的调皮可爱动作,由此推断张宣非常善于把生活中富有情趣的场景表现出来。

1 2.欣赏《虢国夫人游春图》

除了像《捣练图》这样表现劳作的宫廷生活的画面,张宣还有一副表现贵族妇女出行游玩的作品,这就是《虢国夫人游春图》。(投影《虢国夫人游春图》)请一个同学站起来讲讲自己预习时收集到的《虢国夫人游春图》的相关资料。教师点评总结:此画在艺术特色上,有两点是特别突出的。首先,在构图方面比较成熟,吸收了唐代墓室壁画中出行图的构图方式,不仅使得主体人物更为突出,而且通过人马疏密而富有节奏的安排,疏密有致,错落自然,人与马的动势舒缓从容,完全呼应与突出了游春的主题,真实地再现了唐代上层社会妇女闲散享乐的生活。线条的使用方面用笔纤细,圆润俊秀,在劲力中透着一股妩媚,设色也非常典雅富丽,具有很强的装饰意味,使得整幅画面和谐而有韵律,充满了活力,与春天的主题紧密相联,给人以音乐般的享受。其次,此作品最值得赞赏之处是,整个画面并没有直接画“春”,没有描绘春天的任何景物,但却给人满卷春意的感觉。画家只是通过画中人物从容而又向往的神态,春光中慵懒而生动的行为表情,启发观者的联想;色彩方面,通过图中人物穿著的轻薄明丽的春衫,给人一种风和日丽,春光明媚,花团锦簇的感觉;并且通过马匹轻快的动作,使观者感到一种春天的活力充满了画面。这就是虚中见实的中国画特色。

当初张大千拜访毕加索时,毕加索特别谈到崇拜中国画,临摹齐白石先生的花鸟画,并说,谈艺术第一是中国人有艺术,齐先生画水中的鱼儿没有一点色一根线画水,却使人看到了江河闻到了水的清香。毕加索说的就是以虚代实的神奇效果,中国画常出现需要用观者自己的想象思维来作补充的表现手法,显然比直接描绘更耐人耐人寻味。这就是中国画的神奇之处,以后欣赏中国画不必以像和不像为评判标准,欣赏中国画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就是抓住了画的实质,因为“神韵”也是中国画家们追求的目标。我们欣赏中国画尽量透过画面,猜测作者的心情;透过画面的气氛,体验画面的情调。 3.欣赏《韩熙载夜宴图》

(1)师:以上看到的是表现宫廷生活的中国人物画,那么古代官场生活是怎样表现的呢?我国古代绘画史上,还有一幅表现人物神韵非常经典的官场画面,这就是五代时期的《韩熙载夜宴图》。大家看课本第32页的文字介绍。

师:请哪位同学做老师的助手,根据你的了解向同学们介绍这幅画(课件出示《韩熙载夜宴图》)(学生介绍)。

(2) 重点欣赏听琵琶演奏部分(课件播放《听琵琶演奏》片段)。 师:看画面第一部分整体表现的是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听琵琶演奏) (播放琵琶曲《霓裳羽衣曲》)师:感受一下,听到了什么样的音乐声音?学生回答。师:仔细观察、画面中的宾客听的入神吗? 学生回答。

师:找一找哪位是中书侍郎韩熙载,也就是画面的主人公?他可是一位有地位的人物噢。学生回答完毕。(课件指出)

师:你是怎么判断他是韩熙载?学生回答。 师:画家表现韩熙载是怎样的动态?学生回答。(正襟危坐。)

2 师:韩熙载旁边有一个人很显眼,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时期的状元郎粲。(课件指出)

师:画家表现状元郎是怎样的动态?

生:一只手撑在床塌上,身体重心向前,坐没有坐像。

师:观察人物动态仔细。画家这样捕捉新状元郎的动态,反映了状元郎粲怎样的心情?

生:轻松、得意、骄傲 师:韩熙载的心情。(课件展示韩熙载的头像:郁郁沉闷、寂寞寡欢。表现了主人公不得不借酒宴来摆脱烦恼的尴尬心态。)

师:为了进一步透过画面体会主人公的心情,我们借助画面的气氛和情调,请两位同学进行小小的才艺展示:模仿韩熙载和状元郎粲的凝神静听的动作。

师:赞赏,总结:画家表现听琵琶演奏,大家都在听,但是每一个人的动态都不同,不同的动态又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真是太了不起了,没有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能作到吗? 学生回答。 3.欣赏《清明上河图》

(1) 师:以上看到的绘画侧重的是表现上层社会的生活情景,那么平生活是怎样被表现的呢?在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平民生活最早被关注是在北宋时期,这个时期由于美术作品的市场化导致了职业画家的出现,他们往往将普通人的生活纳入到绘画表现中,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清明上河图》。

师:那么画家张择端是怎样表现这种繁荣景象的呢?(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请大家看课本32页(学生看课本)。请同学站起来讲讲你收集到的关于《清明上河图》的相关知识。我们通过一个动画短片来进一步了解清明上河图。(课件播放世博会中国馆的清明上河图动画短片)

教师总结:画家张择端描写北宋京城汴梁各个社会层面生活的人,人物的服饰、发型,室内的家具陈设,建筑形式、交通工具等都是有生活依据的,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形象的历史记录,画面中人物的动态描写非常生动,比如挑担的人、卖东西的人、店里的小

二、抬轿的人等等,然后对照课件中放大的动态特写,体会画家的精彩表现。可见没有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细致入微的深入观察,任何一个画家都不可能表现出的这么生动的“生活”画面。

(2)投影“虹桥片段”。师:要求全班分成6组,每组推选一人近距离到屏幕前观察(汴梁虹桥一段),规定时间内回到组内,其他组员看书上的“集市”片段,各组团队合作列出画面内容,快又多的组胜出。 (5)现实生活是画家永恒的主题. 欣赏现代画家表现生活的作品(课件播放)

三、小结:这一节课我们欣赏了表现宫廷、官场、平民的现实生活的中国古代绘画,欣赏了不同风格的中国画的色彩、构图、线条带来的神韵和美感,从画家们仔细入微的观察中感受到了画家对生活的的热爱,所有的一切都告诉我们:画家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那么,当我们的画家在画《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表现人间生活的时候,西方的画家在做什么呢?他们正受封建神学思想的统治,在画基督,在画圣母玛利亚,直到元末明初欧洲开始文艺复兴,欧洲的画家才开始倡导人文主

3 义精神,下节课学习《人间生活》外国部分,请同学们课后进行预习。

四、课后拓展:

学校图书馆相关书籍: 《中国美术简史》、《外国美术简史》等。 部分资料网址:

1.(中华图书网) 2.(中国美术网)

第三篇:高中美术鉴赏《人间生活》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版 本: 湘美版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模 块:《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4课《人间生活》(中国部分) 教材内容:

结合上节美术课《心灵的慰藉》的教学使得学生懂得了佛教艺术在中国真正的盛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阶段盛行的原因是因为战乱—“五胡乱华”。人在面临巨大的灾难面前非常容易信仰宗教,因为佛教所提出的“无常”观念去领悟人生中“苦”的真谛。

追根溯源,本课《人间生活》中大量美术作品对现实生活描绘自然是大时代大环境中的人们生活的安定所导致。生活中的“乐”的场景描绘相较于佛教教义对“苦”的领悟在现今高中生的生活经验中更为容易让他们理解和把握。

本课教学内容通过地下艺术的画像砖、画像石亦或是陶俑对生活场景的描绘,让学生体会到汉朝墓葬艺术中人们希望把生活中的“乐”继续带入到另一个世界;作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的描绘,在绘画文本上将生活的“乐”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典型为侍女画题材的盛行,代表作《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五代顾闳中描绘韩熙载夜半歌舞狂欢之景的《韩熙载夜宴图》;另有风俗画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高二学生基于前几节课对美术作品政治、宗教功能性的了解,从美术作品文化宣化功能的强调到这堂课进入“人间生活”这一主题,单就绘画内容而言,因其接近生活常态学生能够更有体会性;但是对于绘画的形式感而言,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多幅叙事性的绘画文本,多采用长卷形式。学生对于中国所独有的长卷绘画形式的陌生;对于古代文人与学生现今阅读习惯的不同;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从长卷形式的陌生感着手去看世俗的绘画内容,去品古代世俗生活的意趣,去悟长卷的形式构图同绘画内容的散点透视设置的统一。试图一改学生用惯用的西方的焦点透视去地辨认绘画人物的叙事性。我认为后者情况---学生习惯性“看图说话”的方式去“鉴赏”美术作品具有极大的普遍性。这样的习惯使得学生在鉴赏形式感很强的绘画作品时带有极大的困惑乃至存在“失语”的现象。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尺幅相仿的白纸长卷等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仕女画及风俗画的代表作及代表画家;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观察、模拟、交流诸多方法,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形式与内容结合创作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世俗内容的绘画作品文化感的认同及理解;在积极参与的心态中去体验和深刻地理解美术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喜爱;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 点:世俗题材 长卷构图形式 难 点:绘画作品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展示《五百强盗成佛》图片及东汉《笑俑》图片 让学生以一个字概括他们的表情分别是什么?(哭和笑) 这两种表情说明了什么样的心理呢?一个字概括(苦和乐)

教师总结:我们在佛教艺术中去体味苦的真谛,在世俗题材中去回味乐的滋味,同学们有苦有乐才是人间真实的生活。你们每天快乐吗?你们想不想知道东汉的人为什么笑的这么乐吗?我们来根据画面内容来找一下有哪些原因。 板书:乐

学习新课:PPT《弋射、收获画像砖拓本》

请同学找寻一下东汉时期人们吃什么?(看图故有思维: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种的) 板书:吃

教师问:米不仅可以吃PPT《庖厨》还能用来干什么呢? 板书:喝 PPT《酿酒场景》

教师问:除了吃喝之外,还有什么能让东汉的人这么快乐吗? 板书:玩

PPT《盘鼓、叠案、跳丸》 PPT《画像砖和拓本》

教师总结:我们看到的这些画叫做“拓本”,我们比较一下原来的画像砖和拓本,就像图章一样,同一个图章,可以在纸上印出好几个一样的图案。这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版画”的来源。

除了这些以刀为工具创作的画像砖展示世俗内容外,在画家的画笔下有没有展现世俗内容的作品呢?我们来看看

用心

爱心

专心

PPT《虢国夫人游春图》张萱—游玩 PPT《捣练图》张萱—工作 PPT《清明上河图》张择端—节庆

一开始分别展示,第二部一块展示(全景展示) 教师问:你们看得清楚吗?

故意的,你们发觉这三张画都有一个什么特征—很长。 这么长的画,你们觉得古人平常会怎么收藏呢? 板书:“长”-“卷”

教师总结:长卷是中国画独有的构图形式,也是古代达官文人拿在手中把“玩”的绘画形制。 这是一卷尺幅等同于一般长卷的卷纸,你们谁有兴趣把它拿在手上去品读它呢,去体验一把古人的如何去把玩手卷的心情。

两种状况,从左到右,教师引导--古人阅读习惯。从右到左,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讲述先看到的应该是哪一片断?

再次学生回答:什么东西点出了夜宴的主题。

教师总结: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点明主题。(以屏风为间隔的分割作用,屏风及床的隐私性象征)

我们今天就以《捣练图》为例看看长卷的构图中画家是如何安排人物来突出宫中贵妇工作场景的。

板书:画一展开长卷

左手打开它,我们先看到的是什么?(以古人阅读习惯来书写板书)

板书“张萱-宋徽宗-金章宗”—偶像问题—让学生打开书本,阅读《捣练图》下方的句子,设问:“今天在美国波斯顿博物馆的这张《捣练图》是宋画还是唐画?”

我们看得出这是唐画还是宋画吗?看不出,那就先看画面内容是什么,是宫中贵妇捣练的工作流程图。

画面按照工作流程分为几段呢?--3段 板书:将长卷分为三段。

第一段我们先看到的是哪一位女子呢? 这四位女子在干什么呢?给我一个字概括 板书:捣

用心

爱心

专心 3

她们在捣的这个东西叫什么呢?--练

“练、绢、缎”共性是“丝字旁”,“练”就是用“捣”这一动作将生丝捣成熟丝的第一步工序。

四个女子围着木槽手握木杵捣练的场景,是一个独立的画面,很像我们看西方画中的一个完整的画。那是因为画家张萱在长卷的形制中有两个视线,一个是浏览的视线还在继续向左前进(中国)。还有一个就是四个女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图形(西方)?结合旁边的思考题思考,你能看出来吗? 教师演示并总结。

PPT第二个画面,出现两个半人物?

这个画面告诉我们第二个工作流程是什么呢?

一女子坐在毯子上,一女子坐在凳子上,她们在干什么呢?

毯子上的女子在绞丝,红色的披帛和绿色的毯子告诉了我们中国的配色主调是什么呢? 这样的配色方式一直都贯穿于整个画面,第二个女子也是如此。

大家注意,她头上的梳子—玳瑁。这样的器物描绘有别于我们对传统中国画绘画题材—梅兰竹菊。因为这是后人所认为的院画体系—工笔重彩。后者是文人画体系—水墨。 板书—绞,缝 还有半个人物—丫环。 板书—丫环的形象来源。

丫鬟的角色设置在构图中的作用—承上启下(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还记得这是一张宋画么?我们看不出线条的羸弱来体现时代性,只能在内容上辨认。 丫环手中的扇子:细微展现—指甲盖大小的宋画(形式扇面,文人气质;宋内容萧瑟,唐内容富贵)

我们顺着丫环的指向,将视线转到了第三段。构图巧妙,烧炉子中的炭告诉我们第三段的工作流程是什么呢? 板书:熨

找撞色—桃红配柳绿,万绿丛中一点红。

在紧张的工作场景中,画家设置了一个极为幽默的角色,她在干什么呢? 幽默体现在哪里? 板书:几个圆的形象设计

用心

爱心

专心 4

动作模拟—打招呼。

绘画内容的结束,问:长卷就这么结束了吗?-没有,还有跋尾。专门记录后人收藏的心情及品评言辞。还可以不断的添加,教师最后点出长卷形式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时间性在画面中的展现。

本课总结:PPT-最后,让我们以这个生活在唐朝可爱的小孩子打招呼的动作来结束这堂课。希望同学们也能在严肃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以一份天真、幽默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本身。 教学反思:

凡是美术类绘画作品,均离不开内容和形式的问题。在《人间生活》这一课中,我发现绝大部分课文中所举例的世俗题材的绘画作品都采用了“长卷”的形式(形制)。所以在课堂展示中我用白纸制作了尺幅相仿的长卷,内容是空白的。我原本设想学生能够根据古人的阅读习惯(从右往左)来展开“长卷”白纸。但是在现实课堂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先前我用言语提示的思考思路没有用心,抑或是没有意识到,倒显得后来的体验程序有点来得突如起来的“尴尬”。我想倘若将这一环节,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流程(起床,吃饭,上学,放学„„)以简单的图案画在长卷的形制上,让学生展开的时候,能够以绘画的内容(时间性程序)让学生自己判断展开的方式到底正确与否,我反思到这样的流程设计恐怕在内容上更与学生的生活常态接近,也能在构图顺序上判断出长卷形式作为中国画传统和独有的构图方式,在形式中内含了“时间”这一因素,也带动这一体验去正确的方式“打开”传统世俗题材中中的长卷代表作《捣练图》。

待我欣赏了袁老师的《新实验》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体验环节,想法创新,和教学内容相合,我想这样的体验环节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达到既有趣味性又有实效性?品味古画需要心境的安宁,则不适宜多人参与。一个学生抑或逐个体验为佳,趣味性的体验,画面形象的夸张化、儿童画,让学生自己在长卷的形式中去构图,去创作。以一整面教室的白墙为“长卷”画纸的模拟,让学生按照从右往左的一般构图方向去模仿绘画中人物的位置、动作及言语乃至人物之间的互动,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5

第四篇:《天上人间——宗教壁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1以敦煌莫高窟壁画为代表的石窟寺佛教壁画遗存、题材内容、艺术价值。2佛教壁画重要题材举例;佛传故事的“夜半逾城”佛本生故事中的九色鹿王本生;经变题材中的“西方净土变”。这些异域的宗教题材内容,在中国古代壁画创作中是如何被理解和表现的其艺术成就。3元代永乐宫道教壁画继承了唐宋以来壁画创作经验,成功地创作了三清殿气象恢宏的朝元图和连环画形式的道教神仙吕洞宾与王重阳的画传。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古代壁画在中国美术史中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典型作品的介绍,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壁画的丰富内容和艺术成就。

通过鉴赏典型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达

到开阔眼界、拓展思维、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讲清楚佛教石窟寺壁画各种题材,如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经变故事、藻井图案等在石窟寺内的布局、相互关系,体现的宗教意义。宗教美术中,佛教美术居于主导地位,道教美术作品比较少,在表现形式上也受佛教美术影响,而道教儒教思想和一些美术表现手法也对佛教美术产生影响,在后期发展中出现“三教合一”的造像。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候

二、导入:

今天我们共同鉴赏第十一《天上人间--宗教壁画》。

在讲前我们大家先来了解一下我国的宗教有哪几种大家一起说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这些教派的产生都是受当时社会影响,战乱连连,民不聊生,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摆脱苦难人们信仰各自尊崇的宗教来寻找一种精神寄托。

佛教

道教

基督教

壁画:是绘在建筑物的墙壁或天花板上的图画。

那么表现记录宗教题材的绘画作品除了纸、绢等形式之外还有壁画。今天我们欣赏的《天上人间--宗教壁画》只是冰山上的一角,希望通过今天的欣赏,同学们能对宗教壁画有所思考

三、授新:

(一)戈壁滩上的艺术画廊--敦煌莫高窟壁画

它是保存了从十六国到元代近千年的佛教题材的壁画。题材归两大类:一类是表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佛传的故事和释迦牟尼前生的本生故事。另一类就是依据佛经内容画出来的绘画作品“经变”

欣赏莫高窟壁画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它的地理位置。甘肃省敦煌莫高窟,去旅游时有三条路线(一条飞机路线两条火车路线)。

下面向大家介绍两幅生动的佛本生故事的壁画。

1《九色鹿王本生的故事》

找同学讲述九色鹿王的故事,然后教师详细讲述九色鹿王的故事。--真可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本故事体现了对于负义与贪心的谴责)。

分析壁画:北魏时期作品。当时人们追崇“以瘦为美”秀骨清像。画中九色鹿正好符合当时的审美观点。清秀挺拔美丽高贵。画面以连环画形式表现了六个连续的故事情节。故事从左右两侧开始中间结局。突出慷慨牺牲舍己救人的主题。

2《尸毗王本生故事》

教师讲述尸毗王割肉护鸽的故事。鸽、鹰神仙的化身为考验尸毗王向善的决心。经得起神仙的考验而重生。

这两个故事都讲述了乐善好施获得了好的回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3《西方净土变》摹本作者常沙娜

常沙娜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她是敦煌的守护神、敦煌文物保护研究的开拓者奠基人常书鸿先生之女。《西方净土变》是艺术家们根据《无量寿经》构想出来的西方极乐世界。此壁画为盛唐时期的作品当时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即历史上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人们追崇“以丰胰为美”。展示唐张萱的《捣练图》提示人们当时的审美倾向。

分析《西方净土变》画面中除了佛(阿弥陀佛)两位菩萨(观世音、大势至),还表现了极其壮观的楼台亭榭、飞天散花、杂鸟莲池、奏乐跳舞的仙女、出行、宴会等。与其说是天上佛国,还不如说是人间帝皇贵族生活的再现。

飞天:佛教中把化生到净土天界的神庆人物称为“天”,佛教中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敦煌飞天就是画在敦煌石窟中的飞神。飞天是乾闼婆和紧那罗复合体。乾闼婆是印度梵语音译为天歌神,在天界负责奏乐歌舞。紧那罗为天乐神负责散花散香气。后来两者职能混为一体化为后世的敦煌飞天。

无论是佛本生故事的壁画还是经变内容的壁画都是艺术家们按照自己的理解与意愿,以来自生活的艺术形象来表现,这些壁画的内容是引导人们积极向善。

与敦煌佛教壁画相媲美的还有山西芮城永乐宫元代道教壁画。

(二)妙绝动宫墙--永乐宫元代壁画

首先介绍永乐宫的地理位置。

永乐宫现存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

1三清殿

壁画《朝元图》是以八位主神为中心的天界诸神分做东西两列向北集中一起

朝拜三清像的场面。三清像是道观供奉的最高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壁画中八位主神形象最大。用体量大小、衣纹、神态的变化刻画了不同身份的人物;线条圆浑有力豪放洒脱:色彩灿烂青绿为主、穿插小块白、朱、黄、金色等亮色,画面瑰丽和谐、层次感强:借鉴佛教绘画把重要的形象加了圆光。

朝元图布局宏伟、气象庄严、动静相参、疏密有致在变化中达到高度统一和谐。

2纯阳殿

壁画《钟离权度吕洞宾》注重心理刻画身为进士的吕洞宾神态恭谨的低首聆听,此刻他正处于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转折关头,即将离开名利场走上大彻大悟的神仙道路。

永乐宫元代壁画继承了唐宋绘画的优点,极具代表性。

(三)中国壁画与西方壁画比较。

看完东方的壁画捎带了解西方的壁画艺术。

1(意大利)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此壁画是油彩与蛋彩的混合颜料而不是中世纪被广泛运用的湿壁画颜料。

2(意大利)米开朗基罗《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创世纪》

题材来自于基督教圣经的《旧约》是基督教关于世界是如何创造的传说画了九个场景先后是:光与夜的分离、创造日月、创造天地、创造亚当、创造夏娃、逐出乐园、诺亚祝

第五篇:人间最美是真情——《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人间最美是真情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一、初读求同,激情

师:相见时难别亦难!送别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代交通不便,离别之后很难相会,而相聚之后离别之时,更是难舍难分,因此也留下了许多的送别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两首。来,一起读读题目。 生:读题。

师:字正腔圆,不错!不过,还要注意停顿,请跟老师读。(示范读)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师:读了诗题,你发现了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 生: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师:因为——

生:两首诗的题目中都有个“送”字。 生: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唐代人。 生:这两首诗写的都是送别友人的。

师:你的预习很认真!你知道他们的友人分别是要到哪儿去吗? 生:到广陵,去安西。

师:题目中哪个字眼告诉我们是“到”、“去”? 生:之。

师:“之”的意思有很多种,在这儿指的是“到”、“去”的意思。第二首的题目中也有这样一个表示“到”的词。 生:使!

师:了不起!但是这“使”的意思与“之”有区别,你知道吗? 生:出使。

师:没错,就是受朝廷之命出差的意思! 师:我们再来读读诗的题目。(生读题)

师:那么,这两位诗人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送别呢?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老师给大家的提示自学。(学法提示:①自由放声读诗,注意读准字音,争取读出诗的节奏。②结合注释,想想这两首诗分别是: 时, (谁)在 (地方)送 (谁)去 。③同桌交流,读一读,说一说。) 生:自学。

师:刚才大家读得投入!老师真想听听你们单独来读一读。谁先来? 生:读第一首。(读得准确、流利。) 师:了不起!谁来挑战?(再指名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第二首,谁来读? 生:读第二首。(将“朝”读成cháo)

师:声音非常响亮!不过,有个字音读错了?谁来说说? 生:“朝”应该读zhāo,因为这里是“早上”的意思!

师:对,多音字的读音我们得根据它的意思来定。这首诗里还有一个舍字,她读对了。你知道为什么要读shè? 生:“舍”在这里是指“宿舍”的意思。 师:对!客人的宿舍,在古代那叫—— 生:客栈。 师:在现代叫—— 生:酒店,宾馆,旅馆。

师:再请刚才这位同学带大家读这首诗。 (生个别读,全班齐读。)

师:我们回到刚才提的问题上来,谁来说说第一首是什么时候谁在哪儿送谁到什么地方去?

生:第一首诗是写烟花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依依送别好友孟浩然去广陵(扬州)。

师:说得好!你能说出这样一句完整的话,也就说明你已基本理解诗的大意了。烟花三月,这“烟花”是什么意思?

生:我从注释里知道“烟花”指的是花开得很繁茂。

师:借助注释来理解,是个好方法!三月花开得很繁茂,景色多么优美!你来读一读这两句。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哦,这花似乎还不够“繁茂”。谁再来读读?(再指名读)

师:读诗最可贵的是想象诗的意境,诗中有画,把画面想象出来,你就一定能读好了!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一起去看看这“烟花三月”里繁茂的花吧。(音乐起,师配乐范读,生聆听想象。)

师: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音乐继续) 生:我好像看到了长江两岸,开满了各种各样的花。

师:真好!开满了各种各样的花,那是些怎样的花?那又是怎样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啊?!你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我好像看到了那花朵密密层层,那上边还有许多蜜蜂在采蜜呢! 师:哟,你看到的是“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景象。 生:我好像看到了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金黄的油菜花,还有那紫色的喇叭花。

师:你看到的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景象。 师:想象的诗境要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如果词语贫乏脑袋里空空的,那就只好干瞪眼。大家不是在诵读经典诗词吗?要善于联想,激活已积累的词语,特别是诗词的名句,用它去解读正在学习的诗句,那多好啊!描写烟花三月的美景,你还想起了哪个词语,哪些诗句?

多生:姹紫嫣红、百花争艳、桃红柳绿、鸟语花香、万紫千红、花香四溢„„ 多生: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多么灿烂多么绚丽的景色啊!带着这种美好的感觉,我们再来读这两句。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谁来说说第二首诗的意思?

生:这二首诗是写一个刚下过雨的早晨,诗人王维在一家客舍里送别他的友人王二。

师:这场雨很大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不大,因为诗句说“浥轻尘”,“浥”的意思是湿润! 师:哦,让我们想象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早晨? 生:这个早晨刚下过小雨,空气十分清新。 生:马路上的灰尘被小雨湿润,让人觉得神清气爽。 生:刚下过小雨,柳叶像被洗过一样,翠绿翠绿的!

师:是啊!一场小雨刚刚下过,渭城飞扬的尘土湿润了,空气清新,客舍清爽,柳色清鲜,这是个多么赏心悦目的早晨!让我们用轻松舒畅的语气读吧——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二、解读求异,悟情

师:不管是烟花三月还是渭城雨后,不管是黄鹤楼下还是青青客舍,都令人感到那么舒适、那么惬意!然而,就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却要送别,而且是送别自己的老朋友!他们会怎么送呢?我们分别去细细感受那送别的动人画面。同样是送别,又有什么不同呢?

(一)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我们先来看看第一首,(出示第一首诗)李白是怎么送别老朋友孟浩然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到诗句中去找一找,品一品,把你认为最重要的地方圈出来。

生:自由读诗,圈画。

(交流)生:李白是目送自己的友人离去。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 “唯见长江天际流”中的“见”。

师:(板书:见)联系前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你能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生:朋友乘坐的那只小船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渐渐消失,此时诗人只看见长江向天边流去。

师:你联系注释理解了诗意,不错!你说了“唯见”就是“只看见”的意思。我们联系全诗来试想,李白此时本应该见到些什么呢?

多生:看到眼前的黄鹤楼、宽阔的江面、江边似锦的鲜花,看到江中近处的船只、远处的点点孤影,直看到万里无云的碧空尽头„„ 师:你们把诗人当时送别所见想象出来了。(板书:尽)然而,诗人却说“唯见(只看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为什么?

生:李白一直目送他的好朋友远去,一直到小船消失在天边。最后,只看见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生:因为李白心中只有你(好朋友孟浩然),别的什么也没有注意,什么也没有留意。

师:是啊,一个“见”字见真情!从小船离开江岸,到消失在天边,这需要多长时间啊!李白为什么“见”了这么久?有谁知道李白与孟浩然的故事?(生沉默)

师:(深情地)告诉大家这样一段故事。李白与孟浩然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出名也比李白早,所以李白佩服孟浩然,他曾经在《赠孟浩然》这首诗里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一直想亲眼见见孟浩然。有一年,当李白得知孟浩然到了黄鹤楼附近,李白连忙日夜兼程赶去与孟浩然见面,在黄鹤楼一带,他们一起度过了十多天。这十多天里,他们白天饮酒作诗,切磋诗艺,晚上他们睡在一块儿,谈天说地,互诉衷肠,两个人比兄弟还要亲!可是,十多天时间一晃而过,孟浩然有事要到扬州去了。李白怎么舍得呀! 师:(指名)现在你再来读一读,感觉一定不一样! 生:读诗。

(再指名读,指导。齐读)

师:老师似乎也被你们带到了黄鹤楼下,同李白在送孟浩然。(配乐范读。) 师:(音乐继续)眼望着好友慢慢登上小船,离开江岸,向江心移去。船帆走出好远,孟浩然还在频频挥手,可是船渐渐远了,越来越小了,小了,渐渐消失在茫茫的天际,眼前只看见一江春水慢慢向东流去。李白还在望着,望着,望着,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是啊,就这么望着,望着,李白这目光啊何尝不像这滔滔的长江水呀?它哪有尽头!(板书:不)没有尽头啊,那是因为李白与孟浩然的情没有尽头啊!我们站起来,再同李白送送孟浩然,会背的同学,我们闭上眼睛,不会背的照着读也行!(学生齐背)

(二)读《送元二使安西》

师:故人情深,李白是用他的目光来表达对老朋友的送别之情的。王维呢?请同学们读读《送元二使安西》,想想王维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元二的情谊是的。

(学生自学。教师提示:有的同学已经学会拿起笔来圈圈画画,真好!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确,一些重要的字眼儿你可以圈出来。) 师: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王维是怎么送别元二的呢? 生:王维是一直在劝友人多饮一杯离别的酒。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板书:劝)劝了多少杯? 生:一杯。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应该是很多杯。注释里说“更”的意思是“再”,那就说明在这之前,他们已经喝了很多杯了!

师:(向前一学生)你同意吗?大家的意见呢? 生:他说的有道理。

师:看来,注释的作用还真不小!同学们,友人就要去很远的地方了,为什么王维还要一劝再劝?你能从诗句中找找原因吗? 生:默读诗句,找原因。 生:原因是“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是啊,出了阳关,你就再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相伴了!同学们,阳关以西是个怎样的地方?你们听说了吗?

生:我好像听我爷爷说,那里是大片的沙漠吧。 生:我看过一些地理书,阳关以西很荒凉。

师:(出示多幅相关图片,伴音乐《渭城曲》)是的,正如两位同学所言,当时的阳关以西,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没有了渭城滋润的朝雨,没有了渭城青青的柳色,没有了渭城舒适的客舍,更没有了渭城那情深似海的友人!而从渭城到安西,一路三千多公里,三千多公里啊,在当时,元二要走半年多时间!

师:假如此刻你就是王维,面对着即将分别的老朋友元二,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呢?请拿出作业纸,把它写下来吧。。 生:写话。

师:来,把我们想要对元二说的话说出来吧!

生:元二,你就要去安西了,一路要小心啊!我在这边等你的好消息。 生:元二,去安西的路上,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与你相伴了,你要好好保重身体啊!

生:元二,我是多么不舍得你走啊!但是,我知道,你有命在身,不得不走啊!你,就再喝一杯吧! 生:„„

师:大家都有许多话要对元二说。酒逢知己千杯少,更何况此时送别即将千里行的好友,千言万语全在这酒里了!我们起立,端起酒杯,喝吧!(示意学生读诗)

生:读三四句。

师:此刻,我们也是王维,也是元二,我们喝下了这杯酒。可今天这酒的味道有点不一样啊,你品出来了吗?这里面有种什么味道呢? 生:味道很苦,因为我们彼此的心里很苦。 师:喝了这杯苦酒。(生读诗句)

生:这酒是酸的,朋友要离别了,心里酸酸的。(读诗句) 生:这酒有点儿咸,也许我们的眼泪掉进了酒杯。(读诗句) 生:没什么味道。 师:没什么味道?

生:因为朋友要离别了,再也品不出这酒的味道了。 师:再喝一杯。(示意全体学生齐读三四句)

师:数不清这是第几杯了!老朋友啊,情太深!怎么喝得尽这酒啊!让我们再端起这杯酒,一起送别老朋友。渭城—— 生:齐背整首诗。

三、参读求同,升情

师:(课件出示两首诗)两首诗,诗人不同,诗风不同,诗境不同,诗人送别的方式也有不同,然而,不知你们发现了没有,这两首诗里有一种东西却是相同的!这是什么呢?

生:友人之间的感情都是深厚的!

师:是啊,人间最美是真情!让我们再来背一背这两首诗。 生:齐背(读)两首诗。

师:其实,这真情并不只是存在于故人(朋友)之间,让我们再看看这几首诗。

师:(出示《游子吟》诗句)一起读一读。(生读)这首诗写的是谁与谁的“情”? 生:母子情!

师:(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谁来读。(指名读)这一首写的是——

生:兄弟情!

师:对,王维与家乡兄弟、家乡亲人的感情。

师:(出示苏轼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一首大家也许有些陌生。这是苏轼的一首词。苏轼和他的夫人感情很好,以至于他的夫人去世十年了,他仍然念念不忘,经常梦见夫人,这一首词写的便是这种情景。我们课外可以去查查资料,了解了解。现在,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江城子》。

师:故人有情,慈母有情,兄弟有情,夫妻有情,情由心生,情以真贵!这正是——课件呈现“人间最美是真情!”。 生:人间最美是真情! 师:下课。

『本实录及钱正权老师的点评发表于会刊《小学语文教学》(2010.12),并由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小学语文教与学》(2011.5)全文转载。』

附:板书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唐 李白 唐 王维

见不尽——故人情——劝不尽

上一篇:油库火灾救援应急预案下一篇:养老服务体系实施方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