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规划设计教案

2022-07-24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园林规划设计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园林规划设计教案

《苏州园林》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 2.培养学生在占有一定材料的基础上(或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事物的共同特点的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

1.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分析: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2.苏州园林中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作者为什么没有提到,却把苏州所有的园林都写到了?

分析:苏州园林蜚声中外,作者对苏州园林的个性特色略而不提,而是异中求同,经过比较归纳,准确地抓住了各个园林建筑的共同点,并用精练的语言加以说明,这就避免了用很多文字写个别园林,而给读者以鲜明的整体感。文章的结构层次安排也很巧妙:一是没有按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先作概括说明,明确说明中心;二是围绕中心作具体说明,其间又以从大到小从主到次为顺序,使文章条理清晰。这样,读者不仅领略到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美,也获得了具体感受。 3.归纳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分析: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是: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恰当地安排说明顺序,灵活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明晰,表达充分、严密。这是一篇典范性说明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说明准确,叙述生动是本文的显著特点。

4.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印象是什么?有什么写作意图? 分析:“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开头写总的印象,揭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让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苏州园林。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苏州是个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历史名城,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风景区),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这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就概括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基本特点。作者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写得很有特色。

(二)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正音正字,补充解词。

1.正音正字:镂lòu,从钅,娄声,不读lǔ,嶂zhàng不读zhāng。 2.补充解词:(1)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2)标本:本意是经过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文中借来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的价值(3)败笔: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画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4)图案: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待点。(5)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6)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7)珠光宝气:珍珠与美玉发出的光辉。(8)闲适:闲静舒适。(9)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

(三)范读课文、引导分段。 文章可分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总印象和共同点。第二段(3~9自然段)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处处入画。第三段(10自然段)交代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不止以上写的”,结束全文。

(四)讲析第一段(1~2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提问: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是什么?这种印象是怎样得来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答问,明确:总印象为: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印象由一二句中两个“到过”而来。作者的总印象指明了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地位,告诫我们鉴赏我国园林不应错过苏州园林。 2·词义辨析。 (1)“其他地方”指哪些地方(指苏州以外)

(2)标本、标志、标准。这里有“范本”之意;标志,记号;标准,规范、衡量事物的准则。

(3)鉴赏、观赏、欣赏。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观赏指观看欣赏;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文中选用“鉴赏”一词,明确要求我们对苏州园林不只是观看,玩赏,还要作分析、评价。 3.学习第2自然段。 (1)齐读第2自然段。

(2)提问: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什么?哪些方面最能体现这一特点?作者在遣词上有什么匠心?学生答问,明确: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处处入画”(学生划出书中相应文字),具体表现为四个“讲究”和一个“一切”。这是下文说明的总纲和顺序。 四个“讲究”构成排比,暗示了下文(3~6自然段)具体说明内容。“一切”既总结上文四个“讲究”,又为下文(7~9自然段)的小处埋下伏笔。

“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

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4.讨论第一段两自然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及第一段与第二段的结构关系。明确:第一段的两节为因果关系。正因为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才使它具有“标本”的价值。这里的因果说明,既赞美了苏州园林,又颂扬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

第一段是总的说明,明确说明中心;第二段是分别说明。先总后分便是这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5.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段。

(1)明确说明文的朗读要求,略加点拨。 (2)指名朗读第一段。

(五)讲析第二段。

1.提问:第二段可分几层?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学生答问,明确:第二段可分两层。第一层(3~6自然段)从四大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第二层(7~9自然段)从不可忽视的三小处,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入画”。第一段与第二段是总分关系。

2.讲析第一层(3~6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层。

(2)指导分析第3自然段。

①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即“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 ②提问: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3)指导分析第4自然段。 ①指明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②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4)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①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富有画意。

②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

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

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③提问:这段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明确:这段文字以说明为主,也适当穿插了描写和议论。如

二、三句即是描写,后面的“古老”“盘曲磷峋”“满眼的珠光宝气”等也是描写性的。这些描写具体清楚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自然之趣,富有画意。“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这是议论,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符合中国的绘画艺术美。

说明文的描写,着眼于说明特征,并且比重不大,只是稍加点染起辅助说明的作用;说明文中的议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齐读第5自然段

(5)学习第6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并概括段意:说明苏州园林层次多、景致深的特点。

②分析:第6自然段主要用解说方法,突出了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能给游人以画意实感。文中的两个“更”字与“多了”、“深了”紧密呼应。 3.指导分析第二层(7~9自然段)。 ①齐读第二层。

②提问:这一层说明了哪些具体内容?与文章的说明中心是否吻合?学生答问。明确:上一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的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第7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第8自然段说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第9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的彩绘“自出心裁”。这一层出是紧紧围绕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③讨论第7自然段首句的作用。明确:这一句既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又是本层次的总说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篇:《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教案)

城 市 园 林 绿 地 规 划 教 案

教学单位:美术学院 任课教师:

1 该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总课时36学时, 2学分。

绪 言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就是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在城市用地范围内,根据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园林绿地,合理地来布置,使园林绿地能够改善城市小气候条件,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条件、并创造出清洁、卫生、美丽的城市。)

园林绿地还具有内容丰富的设施、高度的思想性及艺术性,并与城市各组成部分,组成完美的有机整体。在另一方面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又是指导城市园林绿地详细规划和建设管理的依据。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任务:

1、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

2、选择和合理布局城市各项园林绿地,确定其位置、性质、范围、面积;

3、根据国民经济计划、生产和生活水平及城市发展规模,研究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发展速度与水平,拟定城市绿地的各项指标;

4、提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调整、充实,改造、提高的意见,提出园林绿地分期建设及重要修建项目的实施计划,以及划出需要控制和保留的绿地;

5、编制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图纸和文件;

6、对于重点的大型的公园绿地,还需提出示意图和规划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应提出重点园林绿地的设计任务书,内容包括绿地的性质,位置、周围环境、服务对象、估计游人量布局形式、艺术风格、主要设施的项目与规模、完成建设年限、建设的投资估算等。作为园林绿地详细规划的依据。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主要由城市规划部门和园林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协作完成。

第一章 城市园林绿地的分类及其用地选择

一、教学目的:

1、掌握城市园林绿地的分类;

2、熟悉各类别绿地的内容;

3、了解绿地和城市用地的关系。

二、教学要求:

1、注意因材施教、引导启发学生自我感受、积极主动地学习。传授知识与培养思维能力相一致。

2、为了全面深入理解园林绿地的分类的内在含义,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重点:

园林绿地五大类型中的公园绿地和附属绿地

四、教学难点:

园林绿地是以什么条件分类的,对城市建设起什么作用

五、学时分配: 本章教学课时为6学时

六、教法运用:讲授法、讨论法

七、学法指导:

1、教师引导与学生学习相结合。

2、理论联系实际,主观感受与客观实际相结合。

3、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八、教学内容

第一节 城市园林绿地分类

一、绿地所属类型

我国已于2002年9月1日实施了国家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J 185-2002),对城市绿地有了明确的分类方法。同过去的绿地分类方法有较大的差异,有利于今后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和管理。

城市绿地分为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共5大类、13中类、11小类,以反映绿地的实际情况及绿地与城市其他各类用地之间的层次关系,满足绿地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科学研究和统计等工作使用的需要。

绿地以英文GREEN SPACE的第一个字母G和阿拉伯数字表示。 大类: G1 ——公园绿地

3 G2 ——生产绿地 G3 ——防护绿地 G4 ——附属绿地

G5 ——其它绿地

中类G11——综合公园 小类 G111——全市性公园

G12——社区公园 G112——区域性公园 G13——专类公园 G121——居住区公园 G14——带状公园 G122——小区游园 G15——街旁绿地 G131——儿童公园 G41——居住绿地 G132——动物园 G42——公共设施绿地 G133——植物园 G43——工业绿地 G134——历史名园 G44——仓储绿地 G135——风景名胜公园 G45——对外交通绿地 G136——游乐公园 G46——道路绿地 G137——其他专类公园 G47——市政设施绿地 G48——特殊绿地

第二节 城市各类园林绿地的特征及用地选择

G1(公园绿地)(public park):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

G11综合公园(park):内容丰富,有相应设施,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规模较大的绿地。

G111全市性公园:为全市居民服务,活动内容丰富、设施完善的绿地。 G112区域性公园:为市区内一定区域的居民服务,具有较丰富的活动内容和设施完善的绿地。

G12社区公园(community park):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不包括组团绿地。

G121居住区公园:服务于一个居住区的居民,具有一定的活动内容和设施,为居住区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服务半径0.5-1.0km。

4 G122小区游园:为一个居住小区居民服务、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服务半径0.3-0.5km。

G13专类公园(theme park):具有特定内容和形式,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绿地。 G131儿童公园(children park):单独设置,为少年儿童提供游戏及开展科普、文化活动的公园。

G132动物园(zoo):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移地保护野生动物,供观赏、普及科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和动物繁育,并具有良好设施的绿地。

G133植物园(botanical garden):进行科学研究和引种驯化,并供观赏、游憩及开展科普活动的绿地。

G134历史名园(historical garden and park):历史悠久,知名度高,体现传统造园艺术并被审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园林。

G135风景名胜公园(famous scenic park):位于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以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点(区)为主形成的具有城市公园功能的绿地。

G136游乐公园:具有大型游乐设施,单独设置,生态环境较好的绿地,绿化面积应不小于65%。

G137 其它专类公园:除以上各种专类公园外具有特定主题内容的绿地。包括雕塑公园、盆景园、体育公园、纪念性公园等,绿化用地不小于65%。 G14 带状公园(linear park): :沿城市道路、城墙、水滨等,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狭长形绿地。

G15 街旁绿地(roadside green space):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相对独立成片的绿地,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小型沿街绿化用地等,绿化面积不小于65%。 G2 ( 生产绿地)(productive plantation area):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

G3 (防护绿地)(green buffer,green are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包括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

G4 (附属绿地)(attached green space):城市建设用地中绿地之外各类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绿地。

5 G41 居住绿地(green space attached to housing estate, residential green space):城市居住用地内社区公园以外的绿地,包括组团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绿地、小区道路绿地等。

G42 公共设施绿地:公共设施用地内的绿地。 G43 工业绿地:工业用地内的绿地。 G44 仓储绿地:仓储用地范围内的绿地。 G45 对外交通绿地:对外交通用地内的绿地。

G46 道路绿地(green space attached to urban road and square):道路广场用地内的绿地。包括行道树绿带、分车绿带、交通岛绿地、交通广场和停车场绿地等。

G47 市政设施绿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内的绿地。 G48 特殊绿地:特殊用地内的绿地。

G5(其它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包括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动植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等。

九、参考书目:

1、杨赉丽等,《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第二版),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2、李铮生主编,《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第二版),建工出版社,2006

3、王绍增主编,《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

十、思考题:

你对国家行业标准“城市园林绿地分类标准”有何认识?

第二章 城市园林绿地指标

一、教学目的:

1、掌握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了解园林城市指标的要求。

二、教学要求:

1、注意因材施教、引导启发学生自我感受、积极主动地学习。传授知识与

6 培养思维能力相一致。

2、为了全面深入理解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内在含义,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重点: 园林绿地指标类型

四、教学难点: 园林绿地指标的计算

五、学时分配: 本章教学课时为8学时

六、教法运用: 讲授法、讨论法

七、学法指导:

1、教师引导与学生学习相结合。

2、理论联系实际,主观感受与客观实际相结合。

3、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八、教学内容

城市园林绿地指标(public green space norm):一般指城市中平均每个居民所占城市绿地的多少,通常以城市公园绿地面积的人均占有量表示。

第一节 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作用

1、反映城市绿化水平;

2、体现一个城市国民经济水平的高低;

3、反映城市文化水平的高低;

4、便于城市绿化建设投资的估算;

5、便于统计部门统计。

第二节 影响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因素

1、国民经济水平;

2、城市性质;

3、城市规模;

4、城市自然条件;

7

5、城市现状。

第三节 绿地指标制定的依据

1、国内城市绿地的现状水平:

2、国外城市绿地水平;

3、环境保护的科学要求;

4、游憩绿地的合理容量。

第四节 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计算

1、计算城市现状绿地和规划绿地的指标时,应分别采用相应的城市人口数据和城市用地数据;规划年限、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规划人口应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统一进行汇总计算。

2、 绿地应以绿化用地的平面投影面积为准,每块绿地只应计算一次。

3、 绿地计算的所用图纸比例、计算单位和统计数字精确度均应与城市规划相应阶段的要求一致。

4、绿地的主要统计指标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A g1m = Ag1 / Np 式中 A g1m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 /人); A g1 ——— 公园绿地面积 (㎡); N p ———— 城市人口数量 (人)。 A gm = (A g1+A g2+A g3+A g4) / N p 式中 A gm ——人均绿地面积 (㎡ /人); A g1 ——公园绿地面积 (㎡); A g2 ——生产绿地面积 (㎡ ); A g3 ——防护绿地面积 (㎡ ); A g4 ——附属绿地面积 (㎡ ); N p ——城市人口数量 (人)。 g =[(A g1+A g2+A g3+A g4) / Ac] x 100% 式中 λ g —— 绿地率(%); A c —— 城市的用地面积(㎡)

8 以上三项指标为城市绿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城市绿化覆盖率应作为绿地建设的考核指标。

九、参考书目:

1、杨赉丽等,《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第二版),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2、李铮生主编,《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第二版),建工出版社,2006

3、王绍增主编,《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

十、思考题:

1、国外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

2、计算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意义是什么?

3、陈述最新的园林城市绿地指标要求。

第三章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布局

一、教学目的:

熟悉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布局的类型和特点

二、教学要求:

1、注意因材施教、引导启发学生自我感受、积极主动地学习。传授知识与培养思维能力相一致。

2、为了全面深入理解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布局的内在含义,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重点: 园林绿地布局类型

四、教学难点:

9 园林绿地布局的依据

五、学时分配: 本章教学课时为8学时

六、教法运用:讲授法、讨论法

七、学法指导:

1、教师引导与学生学习相结合。

2、理论联系实际,主观感受与客观实际相结合。

3、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八、教学内容

第一节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布局的形式

城市绿地布局有八种基本的形式:点状、网状、环状、楔状、放射状、带状、放射环状、指状等。

我国的城市绿地系统,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四种:

1、块状绿地布局:

2、带状绿地布局;

3、楔状绿地布局;

4、混合式绿地布局。

第二节 绿地布局的目的

1、满足全市居民方便地游览和休息;

2、维护大的生态环境系统平衡;

3、形成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

4、满足各类防护的需要;

5、丰富城市的艺术面貌;

6、有利于花园城市的建设。

第三节 布局的要求

1、布局合理;

2、指标先进;

3、质量良好;

4、环境改善。

第四节 绿地系统布局原则

1、综合考虑、全面安排;

2、因地制宜、有的放夭;

3、均衡分布、比例合理;

4、远近结合、合理安排;

5、突出特色、发挥综合功能。

九、参考书目:

1、杨赉丽等,《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第二版),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2、李铮生主编,《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第二版),建工出版社,2006

3、王绍增主编,《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

十、思考题:

城市绿地一般有几种布局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第四章 城市园林绿化树种规划

一、教学目的:

熟悉绿化树种规划的流程,掌握树种规划的特点。

二、教学要求:

1、注意因材施教、引导启发学生自我感受、积极主动地学习。传授知识与培养思维能力相一致。

2、为了全面深入理解树种规划的的内在含义,培养学生全面思考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重点:

绿化树种规划的流程及特点。

四、教学难点:

树种规划中树种的分类及分类依据。

五、学时分配: 本章教学课时为6学时

六、教法运用: 讲授法、讨论法

七、学法指导:

1、教师引导与学生学习相结合。

2、理论联系实际,主观感受与客观实际相结合。

3、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八、教学内容

第一节 树种规划原则

1、切合森林植被区的自然规律;

2、选择乡土树种;

3、选择抗性强的树种;

4、快慢长树相结合;

5、以乔木为主。

第二节 树种规划方法

1、调查研究

2、选择骨干树种

3、制定主要树种比例

九、参考书目:

1、杨赉丽等,《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第二版),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2、李铮生主编,《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第二版),建工出版社,2006

3、王绍增主编,《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十、思考题:

1、国外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

2、城市园林绿地树种规划的意义和作用?

第五章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的基础资料和规划文件的编制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系统规划文本、说明书、规划图件的内容;

2、熟悉绿地系统规划的程序和具体涉及的内容;

3、了解园林绿地现状调研的内容及对系统规划的重要性。

二、教学要求:

1、注意因材施教、引导启发学生自我感受、积极主动地学习。传授知识与

12 培养思维能力相一致。

2、引导学生理论结合实际,能够根据具体城市特点进行具体的绿地规划文件编制。

三、教学重点: 文本、说明书和图件。

四、教学难点:

如何用现代的理论和实践理解上述三方面内容。

五、学时分配: 本章教学课时为8学时

六、教法运用: 讲授法、讨论法

七、学法指导:

1、教师引导与学生学习相结合。

2、理论联系实际,主观感受与客观实际相结合。

3、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八、教学内容

第一节 基础资料收集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要在大量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经分析、综合、研究后编制规划文件。除了常规城市规划的基础资料外(如地形图、航片、遥感影象图、电子地图等),一般需要收集以下资料:

1、自然条件资料 主要包括: 地形图资料(图纸比例为1:5000或1:10000,通常与城市总体规划图的比例一致);

气象资料(历年及逐月的气温、湿度、降水量、风向、风速、风力、霜冻期、冰冻期等);

土壤资料(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土壤物理及化学性质、不同土壤分布情况、地下水深度、冰冻线高度等);

2、社会条件资料

13 主要包括: 城市历史、典故、传说、文物保护对象、名胜古迹、革命旧址、历史名人故址、各种纪念地的位置、范围、面积、性质、环境情况及用地可利用程度;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及产业产值状况、城市特色资料等;

城市建设现状与规划资料、用地与人口规模、道路交通系统现状与规划、城市用地评价、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旅游规划、农业区划、农田保护规划、林业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

3、园林绿地资料 主要包括: 城市中现有园林绿地的位置、范围、面积、性质、质量、植被状况及绿地可利用的程度; 城市中卫生防护林、工业防护林、农田防护林

市域范围内城市生态景观绿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位置、范围、面积与现状开发状况;

城市中现有河湖水系的位置、流量、流向、面积、深度、水质、库容、卫生、岸线情况及可利用程度;

城市规划区内适于绿化而又不宜修建建筑的用地位置与面积; 原有绿地系统规划及其实施情况。

4、技术经济资料

主要包括: 城市规划区内现有城市绿地率与绿化覆盖率现状; 现有各类城市公共绿地的位置、范围、性质、面积、建设年代、用地比例、主要设施、经营与养护情况,平时及节假日游人量,每人平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人),每一游人 (按城市居民的1/10计)所拥有的公共绿地面积;

城市规划区内现有苗圃、花圃、草圃、药圃的数量、面积与位置,生产苗木的种类、规格、生长情况,绿化苗木出圃量、自给率情况。

城市的环境质量情况,主要污染源的分布及影响范围,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现状与规划,环境污染治理情况,生态功能分区及其他环保资料;

5、植物物种资料 主要包括: 当地自然植被物种调查资料;

城市古树名木的数量、位置、名称、树龄、生长状况等资料;

现有园林绿化植物的应用种类及其对生长环境的适应程度 (含乔木、灌木、露地花卉、草类、水生植物等);

附近地区城市绿化植物种类及其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情况; 主要植物病虫害情况;

当地有关园林绿化植物的引种驯化及科研进展情况等。

6、绿化管理资料 主要包括: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机构的名称、性质、归属、编制、规章制度建设情况; 城市园林绿化行业从业人员概况:职工基本人数、专业人员配备、科研与生产机构设置等;

城市园林绿化维护与管理情况:最近5年内投人的资金数额、专用设备、绿地管理水平等。

第二节 规划文件编制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文件编制工作,包括绘制规划方案 图、编写规划文本和说明书,经专家论证修改后定案,汇编 成册,报送政府有关部门审批。规划的成果文件一般应包括 规划文本、规划图件、规划说明书和规划附件四个部分。其中, 经依法批准的规划文本与规划图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1、规划文本

2、规划图件

3、规划说明书

4、规划附件

1、规划文本:阐述规划成果的主要内容,应按法规条文格式编写,行文力求简洁准确。

2、规划图件:表述绿地系统结构、布局等空间要素,主要内容包括: 城市区位关系图;

15 城市概况与资源条件分析图;

城市区位与自然条件综合评价图(1:l0000-1:50000); 城市绿地分布现状分析图(1:5000-1:25000); 市域绿地系统结构分析图(1:5000-1:25000);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总图(1:5000-1:25000); 城市绿地系统分类规划图(1:2000-1:10000); 近期绿地建设规划图(1:5000-1:10000);

其他需要表达的规划意向图(如城市绿线管理规划图,城市重点地区绿地建设规划方案)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图件的比例尺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应图件基本一致,并标明风玫瑰;城市绿地分类现状图和规划布局图,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可分区表达。为实现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 “无缝衔接”,方便实施信息化规划管理,规划图件还应制成AutoCAD或GIS格式的数据文件。

3、规划说明书:对规划文本与图件所表述的内容进行说明,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城市概况、绿地现状(包括各类绿地面积、人均占有量、绿地分布、质量及植被状况等);

绿地系统的规划原则、布局结构、规划指标、人均定额、各类绿地规划要点等;

绿地系统分期建设规划、总投资估算和投资解决途径,分析绿地系统的环境与经济效益;

城市绿化应用植物规划、古树名木保护规划、绿化育苗规划和绿地建设管理措施。

4、规划附件:包括相关的基础资料调查报告、规划研究报告、分区绿化规划纲要、城市绿线规划管理控制原则、重点绿地建设项目规划方案等。

第三节 规划成果审批

按照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的规定,由城市规划和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等共同编制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经城市人民政府依法审批后颁布实施,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国家建设部所颁布的有关行政规章、技术规范、行业标准以及各 16 省、市、自治区和城市人民政府所制定的相关地方性法规,可以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审批的依据。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成果文件的技术评审,一般须考虑以下原则:

1、城市绿地空间布局与城市发展战略向协调,与城市生态景观优化相结合;

2、城市绿地规划指标体系合理,绿地建设项目恰当,绿地规划布局科学,绿地养护管理方便;

3、在城市功能分区与建设用地总体布局中,要贯彻 "生态优先"的规划思想,把维护居民身心健康和区域自然生态环境质量作为绿地系统的主要功能;

4、注意绿化建设的经济与高效,力求以较少的资金投入和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5、强调在保护和发展地方生物资源的前提下,开辟绿色廊道,保护城市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6、依法规划与方法创新相结合,规划观念与措施要 "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7、发扬地方历史文化特色,促进城市在自然与文化发展中形成个性和风貌;

8、城乡结合,远近期结合,充分利用生态绿地系统的循环、再生功能,构建平衡的城市生态系统,实现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操作中,一般的审批程序是: 建制市(市域与中心城区)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由该市城市总体规划审批主管部门(通常为上一级人民政府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参与技术评审并备案,报城市人民政府审批。

建制镇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由上一级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参与技术评审并备案,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批。

大城市或特大城市所辖行政区的绿地系统规划,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上一级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四节 城市园林绿地现状调研

城市园林绿地现状调研,是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过程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调研所收集的资料要求准确、全面、科学,通过现场踏勘和资料分析,了解掌握城市绿地空间分布的属性、绿地建设与管理信息、绿化树种构成与生长质量、 17 古树名木保护等情况,找出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条件、规划重点和发展方向,明确城市发展的基本需要和工作范围。只有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才能全面掌握城市园林绿化现状,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实事求是的现状评价。

(一)、城市绿地空间分布属性调研

1、组织专业队伍,依据最新的城市规划区地形图、航测照片或遥感影象数据进行外业现场踏勘,在地形图上复核、标注出现有各类城市绿地的性质、范围、植被状况与权属关系等绿地要素。

2、对于有条件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尽量采用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进行现状绿地分布的空间属性调查分析,同时进行城市热岛效应研究,以辅助绿地系统空间布局的科学决策。

3、将外业调查所得的现状资料和信息汇总整理,进行内业计算,分析各类绿地的汇总面积、空间分布及树种应用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的办法。

4、城市绿地空间分布属性现状调查的工作目标,是完成 "城市绿地现状图"和绿地现状分析报告。

(二)、城市绿化应用植物品种调查

城市绿化应用植物品种调查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工作内容:

1、外业: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全部园林绿地的现状植被踏查和应用植物识别、登记;

2、内业:将外业工作成果汇总整理并输入计算机,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进行市区园林绿化植物应用现状分析;

通过现状分析,规划组进一步了解了城市目前园林绿化树种应用的数量、频率、健康状况、群众喜欢程度以及传统树种的消长、新树种推广应用等基本情况,筛选出市区绿化常用树种和不适宜发展应用树种。在此基础上,又以生态学、园林学、树木学等理论为指导,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对今后市区园林绿地宜采用的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划。

(三)、城市古树名木保护情况评估

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现状评估,是编制古树名木保护规划的前期工作,主要内容包括: 实地调查市区中有关市政府颁令保护的古树名木生长现状,了解符合条件的 18 保护对象情况;

对未入册的保护对象开展树龄鉴定等科学研究工作; 整理调查结果,提出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制定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地分区,并对参加工作的调查员进行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以使其掌握正确的调查方法。

2、根据上述工作要求,由专家和调查员对各调查区内的古树名木进行现场踏查。

3、收集整理调查结果,进行必要的信息化技术处理,分析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的现状,撰写有关报告。

4、组织有关专家对调查结果进行论证。 城市古树名木现状调查的核心技术是树龄鉴定。

(四)、城市园林绿化现状综合分析

城市园林绿化现状综合分析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在全面了解城市绿化现状和生态环境情况的基础上,对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整理,真实反映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主要绿化建设指标和绿地空间的分布状况。

研究城市各类建设用地布局情况、绿地规划建设有利与不利的条体,分析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应当采取的发展结构。

研究城市公共绿地与城市绿化建设对城市人口的饱和容量,反馈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用地指标和比例是否合理,并提出调整的意见。

结合城市环境质量调查、热岛效应研究等相关专业的工作成果,了解城市中主要污染源的位置、影响范围、各种污染物的分布浓度及自然灾害发生的频度与烈度,按照对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作适宜度的标准,对现状城市环境的质量作出单项或综合优劣程度的评价。

对照国家有关法规文件的绿化指标规定和国内外同等级绿化先进城市的建设、管理情况,检查本地城市绿化的现状,找出存在的差距,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分析城市风貌特色与园林绿化艺术风格的形成因素,思考城市景观规划的目标概念。

九、参考书目:

1、杨赉丽等,《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第二版),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2、李铮生主编,《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第二版),建工出版社,2006

3、王绍增主编,《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十、思考题:

1、为什么要进行城市园林绿地现状调研?

1、 请结合信阳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背景,陈述怎样编制信阳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文件?

第三篇:园林景观设计A2教案任务书(园林)

园林景观设计A2教案

授课班级:园林0

51、园林052 授课老师:鲁敏 制定时间:2008年9月

设计作业一:屋顶花园的景观规划设计

从一般意义上讲,屋顶花园是指在一切建筑物、构筑物的顶部、天台、露台之上所进行的绿化装饰及造园活动的总称。它是人们根据屋顶的结构特点及屋顶上的生境条件,选择生态习性与之相适应的植物材料,通过一定的技术艺法,从而达到丰富园林景观的一种形式。

一、设计要求:

1、遵循城市景观设计基本原则,满足客户的心理需求。

2、充分考虑屋顶花园的土层和防渗等特殊实地环境,方案可行性强。

3、科学性与艺术性并重原则。

4、充分运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理论,主题明确。

二、作业基本要求:

1.图纸部分 :平面图,功能分区图,鸟瞰效果图。

2.文本部分:设计构思说明,景点布置

三、图纸要求:

1、符合园林制图规范,电脑制图结合手绘。

2、除设计说明外,均采用A3图纸。

3、比例尺自定,要求全部内容在2至3张图纸内表达完整。

四、时间安排

第6周:理论学习、资料收集、草图构思等 第7周:修改草图、确定方案。交图

五、参考书目:

[1] 鲁敏,李英杰.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建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 鲁敏,李英杰.园林景观设计.北京:科学出版社。

[3]西奥多·奥斯曼德森.屋顶花园·历史、设计、建造.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 徐峰,封蕾,郭子一.屋顶花园设计与施工.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六、基地面积

900平方米(形状自定) 设计作业二:

现代化生态化大学校园设计

大学是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重任的基地,是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构建有利于知识和科技创新以及人才培养的优美园林环境,对任何一所大学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教育内涵的变化,现代大学不再只是狭义的技术或职业的教育,而是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具备生活、社交、获取知识以及实际创新的能力。学习的形式和场所也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扩展到整个校园,这些课堂以外学生更为自主的活动(包括对话、交流、沉思乃至休憩等等)逐渐变得重要起来。这样,向学生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场所的交往空间尤显必要和重要。校园园林建设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学生提供优越的教学环境,同时它还对学生心智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校园园林建设具备战略意义上的前瞻性。

如今,在方兴未艾的高校新校区的建设中,各高校尽管其地域环境、学科门类以及文化特色各有不同,但建设生态型现代化大学校园是大家的共同理想与追求,构建现代化生态化大学校园,也是新世纪大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设计要求:

1、强调因循自然,建设生态校园

2、强调人文特色,建设文化校园

3、强调以人为本,建设实效校园

4、强调统筹兼顾,建设和谐校园

二、作业要求:

1、总平面图

2、道路交通分析图

3、景观空间构成分析图

4、竖向设计图

5、鸟瞰效果图

三、图纸要求:

1、符合园林制图规范,手绘或者电脑制图。

2、除设计说明外,均采用A3图纸。

3、比例尺自定,要求全部内容在3-4张图纸内表达完整。

四、时间安排 第9周到第14周:理论学习、资料收集、草图构思等 第15周到第16周:修改草图、确定方案 第17周:交图

五、参考书目:

[1] 鲁敏,李英杰.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建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 胡长龙编.《园林规划设计》.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3] 鲁敏,李英杰.园林景观设计.北京:科学出版社

[4] 中国建筑学会等编.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 郑强,卢圣.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北京:气象出版社

六、基地

设计作业四:滕州荆泉风景区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湿地公园作为一种新兴的园林形式,到目前为止尚未有明确、严格的定义。但一般认为,湿地公园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湿地公园的核心内容是强调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和展示,突出了湿地所特有的科普教育内容和自然文化属性。湿地公园也不同于湿地自然保护区,因为湿地公园强调利用湿地开展生态保护的保护功能和科普活动的教育功能,以及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丰富居民休闲游乐活动的社会功能,而湿地自然保护区强调的是单纯的保护。

一、区域位置及基本概况

滕州市位于山东省南部,东依沂蒙山区,南临枣庄市薛城区,西濒微山湖、与微山县相连,北靠齐鲁故地、和邹城接壤。

滕州市地处北温带,属淮河流域,季节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3.6℃, 年平均风速2.8米/秒,主导风向为东南风。

荆泉水源地位于腾州市城郊乡后荆村东北,是滕州市重要的水资源基地,现为目前滕州城区居民生活唯一的饮用水水源。本规划区位于滕州市东北部。设计的区域面积3000余亩。

二、设计要求:

本设计要求以通过整治荆泉水源周围环境,保护水源、提升城市品位为出发点,要考虑滕州古老而悠久的文化,也要考虑到现代人们渴望回归自然的心理。设计时要将湿地、植物、山石、泉水、建筑物各要素组合应用,力求把园林景观与自然湿地、泉湖水系等景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创造出具有荆泉湿地特色的风景区生态环境景观。 基本要求:设计要素要具备园林四大基本要素。

1、强调因循自然,建设生态公园

2、强调人文特色,建设文化公园

3、强调以人为本,建设人性公园

4、强调统筹兼顾,建设和谐公园

三、设计原则:

a 生态性原则:充分尊重本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因地制宜,以免或减少未来发展所可能导致的生态破坏。

b 人本性原则:保证各设计区域以人为本,使每个人拥有自由享受生活的权利,同时在规划中保证使用者的舒适、方便和愉悦。

c 参与性原则:保证在策划、建设、使用和管理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性,真正实现规划区的生活本质。

d 多样性原则:集合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并适合在本地区进行的各项活动,满足不同使用者的活动需求。

e 关联性原则:各功能分区、活动单元能够有机布局,场所与场所、活动与活动之间存在有机联系。

f 景观性原则:塑造优美的景观。

g 连续性原则:确保使用的连续性,确保分期分批的建设过程不会中断既成功能与设施的使用,尽量减少建设对使用的影响。 h 地方性原则:设计应符合地方特色,反应文化特征。

i 操作性原则:规划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规划的理念与方向符合本地区的功能定位,并且能够为开发和管理所借鉴。

四、作业要求:

(一)设计方案说明书

(二)设计图纸

1.总平面图

2.鸟瞰效果图 3.功能分区图 4.道路交通分析图 5.立面竖向设计图 6.植物种植设计图

7. 入口大门、主要景点的局部(详细)设计图

五、图纸要求:

1、符合园林制图规范,手绘或者电脑制图。

2、除设计说明外,均采用A3图纸。

3、比例尺自定,要求全部内容在3-4张图纸内表达完整。

六、评分标准:

a 设计新颖,有创新

b 设计方案合理,图件完整

c 图纸符合规范,效果好

七、时间安排

第7周到第9周:设计基础理论学习、资料收集、草图构思等 修改草图、确定方案 交图

八、参考书目:

[1] 鲁敏,李英杰.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建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 胡长龙编.《园林规划设计》.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3] 鲁敏,李英杰.园林景观设计.北京:科学出版社

[4] 中国建筑学会等编.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 郑强,卢圣.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北京:气象出版社

九、设计区域(基地)

滕州荆泉风景区湿地公园(见图)

滕州荆泉风景区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评分标准

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例(满分为100分):

一、评分原则 1.设计新颖,有创新 2.设计方案合理,图件完整 3.图纸符合规范,效果好

二、评分标准

1.设计方案构思说明书 (10分) 2.设计图纸(90分)

(1)总平面设计(1:500-1:1000),占60%; (2)功能分区,占15%;

(3)局部透视及鸟瞰图,占20%; (4)道路交通分析,占5%;

(5)地形地貌利用与竖向设计(重要节点的标高设计),占5%; (6)植物景观配置设计,占5%;

(7)入口大门、主要景点的局部(详细)设计图,占20%。

第四篇:《园林景观模型设计与制作》教案分析

第一部分 课程简介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以基础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为主相的主干课程,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在园林建筑设计初步、园林制图与识图等相关基础课的基础上通过建筑模型将设计想法直观的表现出来,使学生在建筑模型制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建筑及园林景观的空间感和尺度感,对园林景观建筑设计有一个全面直观的掌握。通过学习和模型制作,使学生能够将设计直观的表现出来,提高学生对园林景观的认识和设计水平。

二、职业知识内容

模型的用途,模型制作的要求,材料选择,色彩搭配,形体组合知识,园林建筑单体模型,景观造型模型,规划模型和环境绿化模型的制作。

三、职业行动能力

掌握建筑及园林景观的空间感和尺度感,从材料选择,色彩搭配,形体组合等方面,使学生全面掌握建筑模型制作的技法,具有建筑单体模型,景观造型模型,规划模型和环境绿化模型制作的能力。

四、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造型基础素描色彩、园林制图与识图、园林建筑设计初步。 第二部分 课程教学总体安排

一、学时及学时分配

课程总学时:36学时,讲授:18学时,实践:18学时

二、推荐教材及要求

(一)教材

《建筑模型制作》,郭红蕾、阳虹、师嘉、杨君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二)参考书

《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郎世奇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展示设计》,蒋尚文、莫钧,中南大学出版社; 《建筑模型制作》,沃尔夫冈•科诺、马丁•黑辛格尔,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三、开设本课程需要的教学环境、设备条件及学生基础条件的说明 多媒体设施的教室和较宽敞的有制作工具桌的教室。

基本工具:界刀,切圆器,45度切割刀,u胶,切割板,剪刀,尺子,乳胶,双面胶。接着介绍一下基本材料:各色卡纸,kt板,航模木板,塑料棒,透明胶片,磨砂胶片,人,草屑,色纸,树,粘土,丙烯颜料。

四、考核

本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是考核的唯一依据;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学生须完成平时作业;重点考核三维设计和图像处理技术常用的基本操作、技术和方法。

(一)考核成绩

平时成绩:30%;包括课堂测验、学习态度、考勤、平时作业; 平时作业20% ,考勤10%。

第五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11-教学教案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正音正字,补充解词1.正音正字。(略)2.补充解词:因地制宜 标本 败笔 重峦叠嶂 俯仰生姿 珠光宝气 闲适 明艳照眼

三、范读课文、引导分段

文章可分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总印象和共同点。第二段(3~9自然段)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处处入画。第三段(10自然段)交代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不止以上写的”,结束全文。

(2)标本、标志、标准。这里有“范本”之意;标志,记号;标准,规范、衡量事物的准则。

(3)鉴赏、观赏、欣赏。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观赏指观看欣赏;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文中选用“鉴赏”一词,明确要求我们对苏州园林不只是观看,玩赏,还要作分析、评价。 3.学习第2自然段。 (1)齐读第2自然段。 四个“讲究”构成排比,暗示了下文(3~6自然段)具体说明内容。“一切”既总结上文四个“讲究”,又为下文(7~9自然段)的小处埋下伏笔。

第一段是总的说明,明确说明中心;第二段是分别说明。先总后分便是这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5.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段。

(1)明确说明文的朗读要求,略加点拨。 (2)指名朗读第一段。

五、讲析第二部分1.提问:第二段可分几层?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学生答问,明确:第二段可分两层。第一层(3~6自然段)从四大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第二层(7~9自然段)从不可忽视的三小处,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入画”。第一段与第二段是总分关系。 2.讲析第一层(3~6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层。

(2)指导分析第3自然段。

①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即“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

(3)指导分析第4自然段。

①指明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②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4)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①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富有画意。

②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

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

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③提问:这段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明确:这段文字以说明为主,也适当穿插了描写和议论。如

二、三句即是描写,后面的“古老”“盘曲磷峋”“满眼的珠光宝气”等也是描写性的。这些描写具体清楚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自然之趣,富有画意。“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这是议论,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符合中国的绘画艺术美。

说明文的描写,着眼于说明特征,并且比重不大,只是稍加点染起辅助说明的作用;说明文中的议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齐读第5自然段

(5)学习第6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并概括段意:说明苏州园林层次多、景致深的特点。

②分析:第6自然段主要用解说方法,突出了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能给游人以画意实感。文中的两个“更”字与“多了”、“深了”紧密呼应。 3.指导分析第二层(7~9自然段)。 ①齐读第二层。

②提问:这一层说明了哪些具体内容?与文章的说明中心是否吻合?学生答问。明确:上一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的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第7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第8自然段说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第9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的彩绘“自出心裁”。这一层出是紧紧围绕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③讨论第7自然段首句的作用。明确:这一句既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又是本层次的总说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④小结第二段:这一段紧紧围绕第一段提出的说明中心,进行了具体说明,是全文的主体和重点。

六、讲析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 1.提问:这段文字是否多余?学生答问。明确:这一段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的结语。它总结了全文,给人以余味,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欲望;也使行文缜密。 2.齐读课文第三部分并体味文意。

七、总结课文。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是: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恰当地安排说明顺序,灵活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明晰,表达充分、严密。这是一篇典范性说明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说明准确,叙述生动是本文的显著特点。

上一篇:医疗废物监督管理下一篇:音乐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