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精彩初三作文

2023-01-06

第一篇:记忆中的精彩初三作文

初三叙事作文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800字

文秘助手()之初三叙事作文: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_800字

时间的船,摆渡在湖的中央,浮沉、飘荡,雨没凄凉。斑驳阑珊入旧墙,一灯孤盏照木窗,斜出一道沧桑……信手拈起一枚落叶,透过它斑驳的麻络,往日的种种就会浮现……

鲜血的画面充溢眼前的回忆,那么无奈的心声划破寂静的长空,我忘不了那一幕,惨不忍暏,泪又流了下来,无遮无挡。

那天,一位老乡从集市上买回来几条鲫鱼,正想拜师学艺的我便在一旁观战,老乡把鱼放在大锅里烧水活煮,眼看鱼们在沸水中狂蹦乱跳,绝望地探出头来,大口的呼吸空气,这时他便把调料倒进鱼们的嘴里……;“人类的食欲居然创造了如此残忍的酷刑?”我不忍在看下去。

但其中有一条鱼与众不同,它没有挣扎,也没有本能地探头出水,而是将头尾贴在烧热的锅底,并极力把腹部露出水面……

我好奇地观察着它,心里很纳闷。我试着用筷子帮助一下那条自讨苦吃的鲫鱼,让它的脑袋浮出水面,但是它很快又恢复原状。渐渐地水已经开了,那条鱼的头部和尾巴早已经被高温的铁锅烫得焦糊,但肚子基本没变样。

把鱼捞出锅后,我迫不及待地先把那条奇怪的鱼切开,想看看它到底为什么那样做。雪白的肚皮像窗帘似地拉开,里面……竟露出一团米粒一般透明的鱼籽……

全家人都傻眼了,那锅鱼我们没敢吃一口,而是像出殡一样送进了大海……

为了自己的孩子,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它硬是抗拒了死神几个小时,它所受的煎熬,是要忍受着生不如死的痛楚啊。

永远忘不了这条伟大而壮烈的母鱼,它对孩子的爱好似一泓深深的潭水,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记忆不会因时间流逝而老去,它将永远定格在我的灵魂深处……

远方的风在硬咽,远方的雨在哭泣,鱼儿,你那圣洁的灵魂听到了吗?我的泪又流了出来,无遮无挡。

初三:i晨曦

第二篇:作文《上初三了》精彩开头

如酥的小雨,润湿了大地,唤醒了小草,芬芳了春花,我迈着匆匆的脚步跨进了初三的大门。

有人说初三是一幅没有色彩的水墨画,有的只是苍白和阴晦;也有人说初三是一枝严重缺氧的花蕾,少了生机,少了妩媚;还有人说初三是游子最艰苦的跋涉,最后断肠人踏着丝丝的鱼肚白,端着密密的星辰回家。

可是——

初三的我开开心心,犹如青青绿芽,勃发着青春的希望;初三的我快快乐乐,犹如含苞的花蕾,满载着夏的激情;初三的我活活泼泼,犹如梨橘耀金,流露出秋的成熟;初三的我潇潇洒洒,犹如洁白的亮雪,映衬出冬的充实。

时间如白驹过隙,在我稍不留神的时候,就把我推进了初三的大门。

初三确实是个忙碌的时节,是学子艰苦跋涉的时节。我们总是伴着微微的鱼肚白去学校,披着密密的星辰回家,总也少不了挑灯夜读,少不了奋笔疾书,少不了遨游题海……初三的我的生物钟被扭得乱七八糟,初三的我的脑神经被累得快要失控。

于是,有人说,初三是一幅没有色彩的水墨画,有的只是苍白和晦暗。也有人说,初三是一朵严重缺氧的花蕾,少了妩媚,少了生机。还有人说,初三是一片死寂的天空,是一潭没有半点涟漪的死水……

可是,我却爱属于我的初三,爱属于我的初三给予我的心旷神怡的时刻。

初一,充满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似春天。 初二,崭示着青春的飞扬与摇摆,似夏天。 初三,多了份睿智的思考与成熟,似秋天…… 在这个花絮纷飞,收获果实的季节,我上初三了。

第三篇:初三作文:最美的记忆600字 八篇

【篇一:最美的记忆】

坐在屋内,凝视着窗外,无意间我瞥到了门外那块空地——白色的水泥地,两个高大而又空荡的篮球框,单调。从前那一大片绿色的草坪,哪去了?思绪一下把我拉回到了几年前

还记得,我独自一人漫步在林阴道中,一种莫名的喜悦便跃上了心头,我感受到了瓜熟蒂落的丰收味道。我凝视着,一片已枯黄的落叶在秋风的吹动下,终于被生生扯下,我想上前一把抓住,却又忍不住因她曼妙的舞姿而驻步。飘下吧,归于大地,生命终将得到延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落叶的生命不会终结,当嫩芽在春天伸展时,落叶们便会在泥中含笑,她们的灵魂将得到释然。

而当我躺在空旷的草地上,抬头凝视天空,又是一番景象。家乡的天空竟是这么美,蓝得迷离,蓝得唯美,蓝得让人捉摸不透,蓝得让我心醉。是因为当漂浮的白云、凉爽的风与夹杂着淡淡青草味儿的空气交融在一起时,我的思绪更善畅想了吗,还是因为这景象实在韵味无穷,让我渐渐迷失其中?

而现在,依然是那条林阴道,依然是在漫步,我却再也没有当初的喜悦与冲动。落叶呢?草地呢?我强迫自己去寻找,去感受,可是,没有,什么都没有了。我抬头凝视天空,当时那让我心醉的天空啊,已经失去了颜色,一片苍白。当斜落的夕阳穿透重重叠叠的云,终于将自己的余晖再次撒向这片土地,我愕然了。我的家乡,变了。

是的,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可环境却在倒退。篮球场代替了昔日美丽的草坪,也带走了我最美好的幻想。

就让那逝去的美景带着我特殊的感情,成为我心中最美的记忆吧。

【篇二:珍藏在心中那最美的记忆】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一路走来,四周的风景何其绚丽,我也想要坐在海边,听着海风,拉开记忆的丝带,打开心的锦盒,细数心中的风景,打开记忆的大门。

那是几年前的一个午后,阳光懒洋洋的散落在我的身上,我在窗下阅读,忽然觉得有点口渴,于是,起身去客厅拿水喝。

当我路过洗手间时,我无意间看见洗衣的盆里还泡着一件衬衫。我正疑惑妈妈去哪了,当我再转回客厅,一幅风景就这样不经意投到了我的心底

妈妈正斜靠在沙发上,睡得很熟。头发也有些凌乱,额前的发丝紧贴在额头上,汗水已干。妈妈的右手靠在沙发上,手指上有些滑腻,是还未洗净的泡沫吗?我轻轻的触了妈妈的手,有些凉,于是,我轻手轻脚地走进卧室,为妈妈抱了一床被子,轻轻走过客厅沙发前,小心的把被子给她盖上,掖了掖被角。转身看了看妈妈。妈妈的睫毛忽然动了动。我担心惊醒了妈妈,却见妈妈的嘴角勾出了一抹浅浅的笑意,窗外的阳光褪去了,另有一束阳光却洒满心底,妈妈,您一定做了甜美的梦啊!我小心翼翼的离开。回头,将这一幕美丽的风景悄悄截取,封存了我心中最柔软的角落,我将永远不会忘记

如今,心房里的那幅美丽的风景依然是那么的灿烂,微风拂过,我轻轻合上了心房,珍藏着心中的风景,突然地,我想起了一句很温柔的话语:愿时光,不老去,愿妈妈,永远快乐。

我现在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我要对着蓝天、对着大地、对着鲜花、对着云彩,向妈妈大声说:妈妈我爱你!

【篇三:最美的记忆作文】

成年,指日可待,而那些流逝的时光是我告别曾经的恋恋不舍。也是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回忆着曾经,品尝着逐渐消失的记忆。是那么的美,又那么的触摸不到和虚假,而那却偏偏是真实的。

在我残缺的记忆中,我看见了爸爸妈妈和我的身影,我们都是那么的快乐,在田野放风筝,在家乡的小河中捉鱼,在看电视时抢遥控器,在我追爸爸他们玩时的调皮,还有他们对我无形的关爱,他们的付出换来了今天的我,然而岁月却在慢慢吞噬着他们的容貌。

我长大了,爸爸妈妈,老了。

记忆中的爸爸是高大,矫健的,他会背着我玩小鸟飞机,我会如小鸟依人般赖在他身上,直到玩的尽兴,爸爸却毫无怨言地背着我,嘴里喊着:飞喽,飞喽而我却从来没有听过他喊累。

记忆中的妈妈是个美人,她没有沉鱼落雁,倾国倾城,闭月羞花般的容貌,但在我心中赛过西施。我爱妈妈,正如她爱我般。我喜欢妈妈教我画画时的一丝不苟,和小里小气的话语。妈妈永远不会溺爱我,因为她知道怎样去爱我,怎样去保护我。我摔倒时,她从不会扶我起来,我上学时,她从不会送我,而是在我临走时叮嘱我:小心,路上注意车,放学早点回家。

光阴领着快乐奔跑,幸福伴着激动飞翔,时间挡不住,快乐留不下。时光是一条永不停歇的小河,顺着远方流淌,它带走了爸爸妈妈,也带走了他们的青春,带来了不懂事的我。爸爸妈妈虽然在逐渐变老,然而他们却是我心中永垂不朽的梅花!

最美的记忆是他们,是他们为我增添了一道道彩虹。

【篇四:最美的记忆】

记忆,就是当一切悄然逝去时,我们至少还能拥有的回忆;记忆,就是时间匆匆流逝后,唯一能证明我们存在过的痕迹;记忆,就是我们愿意深藏心底,在闲暇时牵出来细细品味的过往。只是当生活不断在向前方奔跑时,那份记忆中的美好会选择被记住还是遗忘?

始终处于奋笔疾书状态的我在不经意间撇向窗外,引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的绿色。那片树木不知从几时起便存在了,也不知还将存在多少年,只是已经陪伴了我四年了,不知为何,竟对这些植物有了一种独特的感觉。枝叶随着吹过的微风细细摆动,嫩绿的树叶在明媚的阳光的照耀之下,泛着金光,分外迷眼。恍惚中,我的视线里似乎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黑色的马尾辫迎风飘荡,一身雪白的校服,悠悠然漫步在树下。那,是刚进校园的我。

轻轻漫步在这条林荫小道上,两边竖立着挺拔的树木,阳光从茂密的枝叶风中钻过,照在地上,形成点点光斑。深吸一口气,涌入鼻腔的是一股新鲜的泥土味和植物的特有气息,如此的自然与清新。一阵微风吹过,莎莎莎,修长德枝干带动着树叶,尽情摇摆,尽秀它们优美的舞姿。伴随着的是朗朗的读书声,两声相交,别有一番韵味。殊不知在这充斥着快节奏的生活中还蕴藏着这一小块能够使人心情愉悦之地。而这些树木就像是我们的守护神,一年四季都守护在这里,恪尽职守,让我能够有寄托快乐与忧伤的地方。时不时落下的几片叶儿仿佛携带着我内心的压力,一起坠落于地,任凭思绪被风吹散。

放眼现在,作为压力颇多的初三党,似乎无暇再顾及这份美丽也无权再欣赏这份美好。每天从这些树下经过是也仅仅只是经过,从来不会为了看风景而停下脚步。

第四篇:记忆中的年味作文

篇一:记忆中的年味

最近的阴雨天气确实不怎么令人高兴,可过年的喜气早已满满地挤进了阴雨的天空,有时看见了街上的人们都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急匆匆地往家赶,每个人的脸上都是笑逐颜开,他们的手上还提着新衣服,这不禁使我联想到过新年穿新衣的习俗。

小时候穿新衣总是那么高兴,不管新衣的式样和品牌,只要是新的,就会欢欣不已,就会觉得是过年最好的象征,是一年里最好的衣服。

早在春节降临前,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我们都会把家里的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还会在门上贴上一幅春联,祈求好运。传统的对联是在红纸上写上黑色或金色的联语,什么“财源广进”“步步高升”“富贵满堂”的,反正都是些吉祥的话语。

送灶神是过春节前的一件大事。听奶奶说,送灶神是在农历的十二月二十四日,这天灶神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的事情。人们都希望灶神上天能替他们说几句好话,因此这一天人们都会特别准备些丰盛的供品拜祭灶神。

除夕这一天对人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吃团圆饭。一年一度的团年饭能充分地表现出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在吃完团圆饭后,就开始守岁了。

最值得小孩子们高兴的不仅仅是在过年的时候能穿新衣,玩鞭炮,最为重要的是能够收到大人们给的压岁钱,收压岁钱也可以说是收红包,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大人们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多少并不重要,主要是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

在爆竹声中,春节就早已过去了,但年味儿仍是挥之不去,仍给了人们无尽的回味。

篇二:记忆中的年味

年,不仅是中国古老传统的团圆节日,还是记录岁月的标识和载体,映射漫长岁月里人们生活状况的镜子。

在童年的记忆里,从进入腊八这一天就预示着忙年的开始。这天清早,母亲会将浸泡好的八种粮食倒入我家那口大锅中。和往常一样,10岁的哥哥用力拉着风箱,伴随着“咕嗒、咕嗒”的节奏声,灶膛中伸出了长长的火舌,驱散了严冬的寒意。

那时,城市居民几乎家家养着家禽。我家养着6只芦花母鸡和12只小白兔,每天清早我都会拎着竹筐到菜店捡拾菜叶、白菜根,如果能捡到胡萝卜,我会特高兴,那可是小白兔最喜欢吃的。回来后,将捡来的东西洗净切碎拌上玉米面放进铝盆里,鸡笼里的鸡就“咕咕”叫着,拼命向外伸头,贪婪地注视着它们的早餐。每当我把笼门打开的一瞬间,母鸡们就箭一般冲向铝盆。之后,我会顺手将几个白菜根投进兔笼,里面立马就展开了一场争夺战。

“腊八蒜”是这一天必须要做的。头一天把大蒜用温水浸泡,第二天就很容易去皮了。一个上午,满满一盆大蒜剥了出来,母亲把剥好的蒜瓣装进准备好的广口玻璃瓶,倒满醋密封起来。到了大年三十这天,瓶子里的蒜瓣全都变成了翠绿色酸脆可口,泡过蒜的醋则是蘸饺子、拌凉菜的调味佳品。

吃过了腊八粥就要忙着“扫灰”,也就是大扫除,要把家里墙壁地面和各种物件全部清扫一遍,为干干净净过新年打好基础。扫灰这天全家总动员,把能搬动的物品搬到门外,房间基本清空以后,父亲戴上口罩挥动着扫帚,沉睡了一年的灰尘会随着扫帚在空中弥漫,待尘埃落定,再把搬出去的物品搬回原位。

扫完灰就要忙年货了。那时候,鱼、肉、蛋、油甚至花生、瓜子都是按人或按户定量供应。每年这个时候,我们总要去排长队购买年货。有一年,每户供应半个猪头,排在我前面的人买的猪头干干净净,好不容易轮到我买时,眼前的猪头却全是毛。我对售货员抱怨道:“换一个,像个猛张飞。”售货员笑了:“你不吃亏,你没见给你的半个张飞头要顶一个刘备脸吗?”

临近年根的几天最忙,蒸馒头、做花卷、熏鱼、炸萝卜丸子常常都是通宵达旦。那时面粉供应量少,做馒头时先把白面粉和好擀成皮,再把黑面团包起来,蒸熟后从外表看一个个雪白的大馒头真是喜人。那时候我们和外公住在一起,每天吃饭时,外层的白面皮都要剥下来让外公吃,这是母亲给我们订下的规矩。

每年这个时候,父亲总要蒸上一只鸡,这可是我们家过年时的主打菜。做法很简单,将已掏空内脏的鸡腹填足大料,然后用厚厚的白菜叶裹紧放入锅中,蒸熟冷却后再将鸡肉、白菜撕成丝装入坛子放在室外以延长保质期。父亲做蒸鸡味道独特、鲜美可口,是我童年记忆里过年时难忘的美味。

期待已久的除夕夜终于来临,全家人坐在热炕上,吃着父亲做的韭菜炒鸡蛋、凉拌白菜丝、蒸鸡、萝卜丸子,说着、笑着、喝着、吃着,尽情享受着美食,体会着浓浓亲情的温暖。

吃完年夜饭,母亲就给我们拿出新衣服,再每人发一个红包,里面有五角钱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父亲会拿出几挂鞭炮分给我们,这一刻是我最幸福的时光,因为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不需要忙年了,可以尽情玩耍了。

过年,是当时的孩子们最快活的日子,对我来说就是新衣服,就是压岁钱,就是平常吃不到的好饭菜,就是无拘无束地撒欢疯玩。如今,人们再也不会为新添一条涤卡裤子而兴奋,也再不会为买几斤冻鱼起大早在寒风中排上几小时的队。但是,我们也慢慢淡化远离了往日那浓浓的“年味”,心中不免生出一缕淡淡的惆怅。

篇三:记忆中的年味

又是一年除夕将至,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刚到老家,爷爷忙起来了。他带我去商店买了“福”字。经过爷爷一番叮嘱,我们开始认真贴“福”。爷爷说“福”字是带来吉祥幸福的,能祈祷在新一年过上幸福的日子,所以要用心贴,我们一听,干得不亦乐乎。我拿来一张金“福”字,往上贴时,爷爷说该把“福”字倒着贴,才能“福到”。我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贴“福”字也讲究呢,怪不得我常常看到人家门上倒着贴“福”! 除夕这天,奶奶忙了起来。她把磨好的面粉﹑糯米粉倒入盆中,再加上红糖﹑白糖和其它配料,做成松糕的原料。爷爷早已在灶前把火烧得旺旺的,奶奶快速把木盆放上去了。一会功夫,热气腾腾的咖啡色的松糕出锅了。我看得眼花,来不及欢呼,奶奶又娴熟地撒上芝麻﹑红枣。在一旁的我早已馋了,赶紧切下一块尝了尝,嗯——又香又甜,又松又软,好地道的家乡民间口味! 中午,奶奶用红薯粉做了红薯饺,馅是萝卜﹑瘦肉﹑豆腐﹑乌贼干,剁成丁混合一起,再配上传统的调料。一段时间后,奶奶把一个个红薯饺放入蒸笼,过了一会,蒸笼周围散发出阵阵香气!出笼后,只见个个晶莹剔透的红薯饺冲我笑。我忍不住又先吃为快,夹一个放入口中大嚼起来,啊,入口香嫩,芳香四溢。奶奶累得满头大汗,但看到我吃得美滋滋的,慈祥地对我笑了笑说:“孙子,多吃点,这可是家乡的特产,在外面吃不到!”

每逢过年,我们家都会收到寿桃,这是50﹑60﹑70﹑80﹑90甚至100岁老人的子女把寿桃送遍整个村子,他们送来时脸上洋溢着笑容,能让人感受到真心的付出,由衷的祝福。分寿桃的寓意是“家家老人健康长寿”。今年是奶奶70大寿,爸爸和爷爷挨家挨户地送寿桃,增进了邻里之间的亲情友情。家乡过年的味儿就是也不一样越! 初八,祠堂里又开始唱戏了。祠堂里楼上楼下是人满为患,笑声不断传来。我看了一会就不看了,因为我看不懂,也许是我没耐心,只能看热闹。最后只剩下妈妈和奶奶看。走出祠堂,锣鼓声、二胡声还能传出来很远。整个祠堂则五彩缤纷,台上的戏子演得惟妙惟肖,赢得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初九,我们全家又踏上了回常州的旅途。可家乡热闹的情景像电影一样浮现在我眼前——老家的年味最浓! 篇四:寻找记忆中的年味

城里呆久了,感觉传统意义上的“年味”在逐渐淡化,过年似乎已经很难唤起我们曾有过的激情了。我总感到现在过年没有过去热闹了,传统的东西少了,许多旧时的风俗也被人们遗忘了。城里的年,愈来愈沦陷为一个简单的节日,就像城里的月光,虽然还是那个月亮,却和村庄的月光,有着明显的不同。乡里的月,湿润丰满,安安静静铺排开的一个一个的小村庄,更适合月光的书写与舞蹈。年,是一株植物,只有扎根在乡间的沃土,才会枝繁叶茂;城里的泥土,参杂着水泥与钢筋,容不下它瘦弱的躯干。故乡深处的年,透露出植物的温馨,乡间的年,土酒一般醇厚绵长。

一进腊月,算是迈进了年的门槛,隐隐约约的炮仗声,敲开了“年”这首民乐的前奏。于是众多的人行走在路上,他们朝向村庄,回家过年,成了冷寂的冬天最温暖的主题。

乡下的年,最为忙碌,扫房子,祭灶,磨豆腐,蒸年糕,包饺子,有能力的,还要杀猪宰羊。

选一个晴和的天扫房,除了衣橱衣柜这样的大物件,炕头的被子,铺炕的毛毡,梳妆匣,油瓶子,盐罐子,瓶瓶罐罐,都放到院落里。院子里像是开了家杂货铺子,那些没事可做的鸡呀,狗呀,也过来凑热闹,乱哄哄一片。扫完房,瓶瓶罐罐清洗一遍,土炕上铺好新鲜的席子,一样一样搬回去。家里留满了土灰的腥味,整体上看却焕然一新,明亮整洁,所有的家当都站好了位置,等待着年的到来,角角落落展现着一副除旧迎新的气象。

做好的豆腐青白如玉,切成方方正正几十块,一部分拿到屋外冻冻豆腐,一部分放到缸里用粗盐腌了,剩下的热热现吃。

蒸年糕,先把黄米碾成面,将碾好的湿面用开水泼,然后铺撒到屉上,铺撒一层面,放一层泡好的红枣,花豇豆,最后上锅蒸。年糕蒸好,冷却下来,切成一块一块顶着红枣金灿灿的年糕。

蒸馒头,白白的馒头上用筷子头戳上红点子,细心的人家,把馒头蒸成鱼形,刺猬形。 炒葵花籽,花生,也是自家用细沙,在大柴锅里慢慢地翻炒。

年,少不了一道一道的工序,这些繁文缛节把年推向了高潮。灶屋里总是热气腾腾,土炕总是烫烫的。

年的议程,铭刻在童谣里,一辈一辈传唱下去。“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唱这童谣的孩子,长成父亲,父亲再把这歌谣教唱给儿子。年,就这样规矩下来,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年。恍然明白了这些讲究,这其实是一种敬畏与感恩。乡间的年不单单是年,这年要感谢赠予五谷的土地,感念着逝去的先祖。这年,是乡间的一种誓言,是朴素的祈求与憧憬。

如今,虽然传统意义上的“年味”在逐渐淡化,但曾经的记忆却是挥之不去的。那时候的春节,孩子们当然是最快乐的。接近年底,就开始扳着指头数天数,怎么还不过年?心儿就像被小猫抓似的。

乡野安静的夜里,偶尔会响起一两声的爆竹声,虽然很轻,很远,稀稀落落,但响在空旷的乡间田野,却是异样的清脆、清晰、清新,绝不会打扰任何人的睡眠,家中的老人们往往会念叨一句:“哟,有点儿年味了。”这种声音在尚未成人的我听来,简直就是件美妙的事。

伴着袅袅的青烟,空气中流淌的也是浓浓的年味。处处都在杀猪宰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喜洋洋的景象!皇天腊月黄道吉日多,嫁女的娶媳妇的比比皆是,图的就是大吉大利。被年味乐得不行的人们,还会提着年礼探亲访友,那可是一件让孩子们乐不可支的事,就意味着不仅能饱餐美食一顿,而且受宠若惊般地被视为上宾,可以尽情地吃,大胆地玩,些许的放肆、淘气也不会受呵斥。

祭拜祖宗是过年前的头等大事,上坟的时间一般没有固定,但约定俗成在除夕前。人们要提前带上祭品到自家的祖坟上去烧纸上坟,以示过年了,请逝去的先人的神灵回家来一起团圆,这是咱们中华民族敬重先祖不忘根本的体现。我记得小时候,父亲带我们去给曾祖父等祖辈上坟,父亲摆好祭品放了鞭炮,两膝着地便磕头祈祷:过年啦,给您老人家送钱啦,置几件暖和的衣服,过年别冻着!”。兄弟姐妹也学着大人的模样,跟着磕仨头说:“老祖呀,回来过年哩!”,长辈就会训斥我们:“娃子咋能跟大人学哩?”这件事,很长时间成为全家人的笑话。

贴春联大概是一年里最后要做的工作了,家里的小孩早早地就被大人安排好了,有分工给大门清洁的,有打浆糊的,有数门头的,十分热闹。贴上了对联,门楣再贴上一排花花绿绿的广门笺儿,即便是再旧的木门也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那飘摇的广门笺儿,让人想起天津的杨柳青年画,特别是凶神恶煞般的门神,印象最深。

年夜饭则是全家人的压轴戏,令各家的小孩垂涎欲滴,感觉什么都好吃什么都对胃,平常见不到的菜肴都会上桌,更重要的,还是家人和和美美欢聚一堂的喜庆的气氛。鱼是必不可少的:年年有余!豆腐也是必不可少的:豆腐斗富!饭桌上,小孩们全然不管大人的话题,狼吞虎咽,长辈们一边把酒言欢,一边说着当年的收成情况。吉祥喜庆中会聊到很晚,而这时窗外的鞭炮声已响成一片了,各家的儿童,男的女的全出来了,争先恐后放着烟花、炮仗。大人则摆上扑克、麻将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开始通宵达旦地牌局。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零点,新年的钟声敲响了,绚丽的烟花次第开放,接年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守夜的家人,哪怕是正在打牌的人,都会倾巢出动涌到院里,摆上煮好的水饺、汤圆,点起长长的鞭炮,迎来新的一年,所有房间的灯都彻夜长明,直到送年后才会熄灭。

喜气洋洋的人们,不管年夜睡没睡好,大年初一的早晨,都会不由自主地早早地起床,穿上新衣戴上新帽,准备迎来送往、走亲访友。家长则反复交代小孩:别满嘴跑粪,要说吉祥的话,逢人三分笑,见面就磕头!一不小心把碟子、碗啥的弄破了,家长也不会埋怨的,反而哈哈大笑:碎碎平安!孩子们则会在家长的带领下去给亲戚长辈拜年,孩子们则会兴奋地蹦起来,因为拜年磕头后,能美滋滋地获得一小笔压岁钱。

乡间的年现在精简了不少项目,但框架没变,人们依旧按着老规矩一样一样地来,大年初一起五更,放炮仗,吃过饺子,一家一家地串着拜年。物质生活富裕了,年糕还是要自家蒸,红红的对联,喜庆的窗花,还是要贴上去,旧色的乡间泛着红晕,生动而活泼。乡间的年,其实是继五谷收获之后,晚收的一成庄稼。长在乡间的年,是来自故乡的一声悠长的呼唤。

篇五:记忆中的年味儿

春节马上就要到了,似乎对于春节不像年少时期那样期待了,甚至有着些微的恐惧。对于小孩子来说,春节的确是让人万分期待的日子,可以有新衣服穿,可以收到许多压碎钱。但是对成年人来说,除了与家人团聚之外,春节还会有各种各样让人烦心的事情,比如说,离家在外的人必须烦恼春运火车票的事,单身的人得面对回家之后父母的催婚,一年到头本来就赚不到几个钱,回家之后说不定还要大出血,因为过年往往是亲朋好友们结婚的日子„„

总之,春节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可以说是有苦有甜,冷暖自知。但是,年少时期对于年味的期待,即使在多年以后,也挥之不去。记忆中的年味,总是和老家密切相关。春节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要回到土楼老家。得爷爷还在世的时候,他总是会准备好一桌子好饭好菜来招待那些远行回家的子女们。婶婶们亲昵地靠在一起拉家常,仿佛有着说不完的话,而叔叔们则是互相赠烟敬酒,谈论这过去一年的收获。当时的我,对这一切都特别感到新鲜。因为自己终于从空气污浊的教室里逃出来了,觉得一切都是新的。毕竟,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最为让人关心的,莫过于两件事情了,一为考试,第二个就是放假。

只可惜,如此热闹的记忆,自从爷爷去世之后,就再也不会有了。现在奶奶一个人住,一天只做一顿饭,连厨房的地板都生了青苔,灯泡坏了也没有人修,觉得没有比老年丧失老伴更让人觉得寂寥了。只不过,奶奶似乎对那段时光特别回味。总是喜欢拉着我说爷爷在世的时候家里热闹的场面,当说起爷爷的一言一行时,眼角仿佛有泪花,但是双颊却泛红,仿佛回到了羞涩甜蜜的少女时代。而现在呢?除了春节,家乡可能要冷清许多了,只剩下老人和孩子,老人们眯着眼在倚着圆楼晒太阳,浑浊的双眼仿佛千万年不变地遥望同一个方向,孩子们穿着胖胖的红衣裳在放鞭炮,他们都长得很快,当我的记忆还停留在那个擦鼻涕的小孩时,此刻的他们已经很拉风地骑着摩托车飞奔了。年味对家乡的老人和孩子来说,应该就是在外打工的亲人回来吧,那是他们一年的期望。

在春节的时候,我总是会作为一个家庭的“小知识分子”,帮手脚笨拙的老爸给别人发短信。爸爸总是很搞笑又自认为很有创意地重复着,老牛在这里给你拜年了,喝完酒就喜欢说一些胡话,但早已习以为常。在寒假的时候,喜欢听大人们讲那些琐碎的事,爸的一朋友因没钱还债被抓进了拘留所,老哥的同学竟有了孩子,还有的去贩毒„„当时的我,自以为那是我觉得很烦很烦又不懂却迟早要懂的事,有点庆幸又一丝悲哀地想自己还可以装几年小孩,重复着要考好大学的希望,跟老哥去未来嫂子家,真的觉得每个人都不容易,我真的已经很好了,我可以在家悠闲地吃零食看电视。

当时,也喜欢和朋友们去外面逛街,看那些鞭炮的残骸,听一群老人围在一起敲锣打鼓地进行木偶戏,觉得人间烟火的味道在某一时刻似乎轻易就滴到心里去,像在暖壳里的蜗牛一样,暖洋洋地缓慢爬行。虽执着于一个人的简单,但和家人在一起会有被宠的幸福感。或许,所谓的年味,给人的感觉,除了团圆饭、鞭炮、春晚这些标志性的东西之外,对于年少的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从书本的束缚当中解放了出来,静静地体会着家人对自己的爱,静静地观望这个烟火人间的点滴。

而长大之后对于年味的体会,可能与年少时期就很不一样了,不再期待那漫长和无忧无虑的假期,不再渴望压岁钱与新衣服。而是更看重在春节是期间,和家人朋友的聚会,一起喝点小酒,互相寒暄一番,谈谈过去一年的收获以及彼此对于未来的打算等等。但是,童年时期对于新年的渴望,在一代一代孩子们的记忆中流传了下去,他们等待着新年的到来,等待着穿上火红的新衣服,等待着伸出手来要压岁钱,等待高高兴兴地再长大一岁。我想,人类的繁衍,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长,更重要的是,我们彼此都有着相似的记忆,共通的情绪,比如说,对于年味的回忆。

第五篇:作文:我记忆中的节日

我记忆中的节日

春节到了,家家户户挂起了灯笼,贴上了对联,到处红红火火,热闹非凡。

按照民间习俗,除夕夜“子时”要放鞭炮、吃饺子,辞旧迎新,寓意“交子”。后来,人们把“交子”时吃的这种美食,还蕴含了美妙的文化色彩。这不,家里人正忙着包饺子呢!

我心血来潮,凑上前去,想要帮忙。

瞧,妈妈将一张饺子皮托入掌心,放入馅,再两手合拢一捏,一只小巧玲珑的水饺就包好了。我也学着妈妈的样子,一手托住饺子皮,一手拿着勺子往里放入馅。可谁知当我把饺子皮对折捏起时,饺子却破了一个小洞,我见状连忙补救,可是捏住了一边,另一边又破了……好不容易将饺子包上了,再和妈妈的一比,我包的饺子简直像个丑八怪。“胖胖的身子上打满了一个一个的补丁,难看死了!”我沮丧地坐在沙发上再也不想包了。妈妈见了,走了过来“孩子,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传统习俗,你看,饺子形如元宝,取“招财进宝”之意。三十晚上,人们还会把一些干果、铜钱包进饺子里,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祈望。到时,吃着自己亲手包的饺子,是不是别有一番滋味了?”听着妈妈的话,我的兴致再一次被燃起了,“对,我不能放弃!”

重新托起一张饺子皮。妈妈提醒我少放些馅,再将皮捏紧。我左手轻托饺子,右手拿起小勺。在皮中放入适量的馅,我用筷子点一些清水涂在饺子皮四周,然后,我两手把饺子皮对折。“不

好,饺子皮沾在了我的手上!”我连忙蘸了点面粉补救。一下一下,我轻轻地将饺子皮捏出皱褶,最后,再给饺子底面蘸一些面粉,立在盖帘上。“哈,我成功地包好了第一个饺子!”我顿时干劲十足,包了一个又一个,不多时,便和妈妈包了一大盖帘饺子。细细品尝自己亲手包的饺子,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

这个春节我过得快乐而有意义,红火的对联,香喷喷的饺子,感受着浓郁的民俗文化,我爱过春节。

上一篇: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汇报下一篇: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