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勘察技术要求

2023-02-28

第一篇:水文地质勘察技术要求

详细工程地质勘察要求

一、路基详勘

1、高路堤、陡坡路堤、支挡工程每个横断面上至少设1个钻孔,或每个工段应设2个钻孔,辅以触探、挖探、简便钻探等在内,每个控制横断面上应不少于3个勘探点,勘探深度对于2~4m的覆盖层,应达到基岩面,对于深厚土层应不小于路堤高度并穿过软土层或设计基底以下3m。

2、河岸防护工程勘探深度达到河床下层基岩或基底坚实地层,并应超过河床冲刷线以下3m,简易方法不能达到勘探目的的,应采取钻孔采样试验,资料要求:

(1)河岸防护工程地质说明书,含论证工程布局的合理性,承重地基的稳定性,地基岩土物理力学指标及其使用条件,提供防护工程措施优选建议、地基处理方法建议。

(2)河岸防护和导流工程轴线地质纵断面图,控制横断面图,附勘探工作基础资料图表。

(3)提供地基岩土物理力学指标汇总表,附测试工作基础资料图表。

3、深路堑边坡

(1)每个横断面上至少设一个钻孔,或每个工段至少设3个钻孔,辅以触探、挖探、简便钻探等在内,每个控制横断面上应不少于3个钻探点。

(2)深路堑深度达到预计滑坍面(土层、岩土界面或岩体软弱结构面)以下。 (3)顺层边坡应适当增加技术性钻孔。

(4)路段详细地质说明书:评价岩土物理力学指标及其使用条件,提供设计方案优选的建议,附地质调查测绘工作基础资料图表和土体稳定分析、岩体结构面稳定分析资料。

(5)路段工程地质平面图、控制纵横断面图,附勘探工作基础资料图表。 (6)岩土物理力学指标汇总表,附测试工作基础资料图表。

二、桥梁详勘

1、工程地质钻探要求在墩台原位钻探,钻孔数量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桥位,每墩台布置不少于1个钻孔。

2、跨径大的特大桥,基础形式为群桩深基础或沉井基础,工程地质条件又比较复杂,每个墩台除配合物探和原位测试外,还应按《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图6.3.3的4.5.6适当增加钻孔,但一般应布置3个钻孔。

3、遇有不良地质与不同基础类型,为满足设计与施工要求,宜适当增加钻孔。 、沉井基础或钢围堰基础,为查明涌砂、大漂石、树干、老桥基、基岩顶面高差及倾斜方向和角度变化等,应在基础周围加密钻孔,以确定基岩顶面、沉井或围堰埋置深度、提供施工方法的建议等。

5、桩基础,当桩基础穿过溶洞、断裂带至完整基岩时,探查基岩顶面高差,应逐桩钻探,为选择桩型、桩径、桩长和施工方法提供地质资料。钻孔深度确定:

(1)天然地基或其他浅基础(嵌岩桩等),在第四系覆盖层或基岩风化较深的地基,孔深应钻入可能的持力层或埋置深度以下3~10m,或墩台基础底面宽度的2.5~4倍。

(2)在第四系覆盖层较薄的地基,孔深应钻入可能的持力层(或埋置深度)以下3~5m。 (3)直接裸露的基岩,如需要钻探时,孔深应钻至基础埋置深度以下3~5m。 (4)深基础(沉井和桩基),在第四系覆盖层或基岩强风化层较深的地基及覆盖层较薄而风化层较浅的基岩地基,孔深应钻至基础埋置深度以下3~5m。

三、隧道详勘

1、隧道物理勘探

(1)山区岩质隧道一般应先进行地震勘探,沿隧道轴线至少布置一条地震测线,测点间距以10~20m为宜。

(2)若发现地质构造时,局部加密,两洞口应布置横测线,测点间距为5m。 (3)若洞口或洞身发现有溶洞或其他构造破碎带,应适当加作横测线和加密测点。 (4)若高速公路为上下行时,隧道应当作两座单独隧道进行勘探。

(5)当地震勘探发现有明显的溶洞或大的地质构造时,应进行综合物理勘探,以供相互验证。

(6)当采用电探时,一般沿隧道轴线布设一条主测线,在主测线两侧各20m布设一条平行测线,测线间距以20~40m为宜,洞口一般布设横测线,测点间距10~30m为宜。

2、隧道钻探与洞探

(1)山岭隧道一般对隧道洞身和洞口布置钻孔,地质条件复杂 中隧道,一般钻孔数量不应少于5个,长隧道和特长隧道的勘探,应适当加密钻孔。

(2)洞身孔一般布置在洞身低洼部位与探明构造破碎带,岩溶等不良地质勘探结合考虑,勘探深度一般以钻至隧道底板设计标高以下2m为宜。

(3)若需探明不良地质,钻孔深度应超过隧道底板设计标高以下5~10m。

(4)洞口钻一般应布置在洞口以上30~50m范围之上的山体内,并能揭露到洞顶以上地层20~30m,洞口钻孔的布置可与洞口高架桥或深路堑钻探结合考虑。 、钻孔的数量、位置、深度

(1)钻孔的数量、位置、深度的确定,应与钻探目的、水文地质测试、物探测井等综合考虑,一般当遇到如下情况而无钻孔时,应取得业主方的同意后,按需要补充钻孔。

(2)地质构造复杂,岩石破碎且有软弱夹层的地段,为了判明岩层破碎、风化程度、含水情况等,应布置钻孔,且宜采用干钻,无泵反循环,双层岩芯管或其它有效钻探方法。

(3)地下水丰富,并有地下水通道,洞顶沟谷有厚覆盖层,且洞身埋藏较深或洞身穿过古河道,应利用钻探、取样、试验来判明地层透水性、粒度分析、粗粒土的含量等,为隧道涌水量预测、施工方案的确定提供工程地质依据。

(4)隧道通过不良地质地段,应布置钻孔,进行特殊项目的勘探和测试,必要时应配合物理勘探、测井,求得各项特殊指标,当露头不足,无法鉴定隧道通过地段的围岩类别,宜布置槽和钻探。

4、隧道设计必须提供地质超前预报方案。

四、不良地质溶岩详勘

1、路基勘探应以钻探为主,勘探的重点在初勘已查明的岩溶发育地段,主要查明路基范围内岩溶洞穴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特点、基本形态、洞穴顶板厚度、完整性、溶洞的含水性、水位标高、不水量大小、洞穴填充物性状。在填土路段钻孔应在完整基岩内钻进5~8m,在该深度内遇有溶洞时,应钻穿溶洞底板完整基岩内钻进3~5m,在挖方段钻孔应在路基设计标高以下完整基岩内钻进5~8m,或穿过溶洞后在底板完整基岩内钻进3~5m。

2、桥基钻探,钻探查明每个基础范围内岩溶的发育规律、基本形态、规模大小、洞穴顶板岩层厚度、完整性、洞穴内充填物性状。一般情况每个基础不少于4个钻孔,当采用桩基础时,应逐桩钻探。钻孔在完整基岩内钻进5~10m,在该深度内遇到溶洞时,钻孔应穿过溶洞,在洞穴底板完整基岩内钻进3~5m。

3、隧道勘探,除按常规要求进行隧道的工程地质勘探外,在岩溶区应重点查明溶洞洞穴的分布、基本形态、规模大小、洞内充填物的性状、岩溶地下水的水位标高、富水程度、补给排泄条件,除在隧道洞口地段布置钻孔外,在洞身地段构造破碎带、褶皱轴部、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和已判明的岩溶发育带布置钻孔,钻孔应在隧道底板设计标高以下完整基岩内钻时空5~8m,在该深度内遇有溶洞时,在洞穴底板完整基岩内钻时空3~5m。

4、采空区

勘探重点,查明线路经过的采空区稳定条件,变形值的大小,变形发展阶段,稳定与发展趋势,查明由于地表变形或塌陷引起的不良地质现象的类型、位置、规模、发展趋势、对

勘察:一般在路基影响范围内,平行路线布置3~5条物探勘探线,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中间和外边缘分别布设2~3条垂直路基的物探勘探线,主要勘察方法宜采用电探、震探及地质雷达等综合物探,布置2~3个钻孔,验证物探成果,估算空间采空区体积,并采样进行岩土试验。

在地质勘察时设计人员应及时与业主联系,每个地质钻探终孔必须提前20小时向业主报验,并采用岩箱保存完好的岩芯,详细填写岩芯卡片,钻孔现场必须有地质工程师,业主不定期抽查,否则业主不认可相关地质资料,每少报验一个地质钻孔或少存一个钻孔岩芯样,或现场抽查时无地质工程师,每个不符合规范要求的钻孔扣2000元人民币。

第二篇:地质勘察要求及审查地质资料注意事项

一、初步勘察

1、目的:对场地内建筑地段的稳定性做出评价,并为确定建筑总平面布置、主要建筑物地基基础方案及对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工程方案提供工程地质资料。

2、要求:

2.1根据拟建建筑的高度,结合当地情况确定控制孔深,初步查明该深度范围地层、构造、岩石和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埋藏条件及土的冰冻深度。

2.2查明场地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分布范围、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和发展趋势。 2.3对设防烈度6度及6度以上的地区应判断场地类别和岩土地震稳定性。

2.4初步查明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应调查地下水的类型、补给和排泄条件,实测地下水位,初步判定其变化幅度及对基础的侵蚀性。

2.5提供勘察工作范围地下已有埋藏物的资料(如电力、电讯电缆、各种管道、人防设施、洞室等),此项工作由勘察人收集,费用另计。也可由甲方收集,并入初勘资料,以利布置建筑物时回避。

2.6锁定初勘孔位坐标,如详勘时能利用可节省钻探。

二、 详细勘察:

1、目的:对建筑地基做出工程地质评价,并为地基基础设计、地基处理与加固、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工程提供工程地质资料。

2、给勘察人提供的资料:

2.1附有坐标及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布置图。

2.2各个建筑物的地面整平标高、上部结构特点及地下设施情况等。

2.3可能采取的基础形式、尺寸、埋置深度、总荷载或基础底面应力,以及有特殊要求的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方案。

2.4勘探点的布置(注意数量多少、孔深影响勘探费用)。

以上4条,应由设计单位结构专业设计人与公司共同协商提供,有些地方设计院要求又是必备条件。

3、详勘要求:

3.1查明建筑物范围内地层结构、岩石和土的物理和力学性质。 3.2对地基的稳定性及地基承载力做出评价。

3.3提供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工程所需要的指标及资料。

3.4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侵蚀性。必要时,尚应查明地层的渗透性、地下水的变化幅度及规律。

3.5实际完成的勘探点(钻孔)位要按比例画在“坐标图”上,以防建筑物位置时无法对应。

3.6地质报告要提供勘察执行的规范、标准及依据。

三、 审查地质资料注意事项: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内容应与工程地质勘察阶段相适应。 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工程名称、概况:

2、 场地位置。

3、 地形地物概述。

4、 勘察手段与完成的工作量。

5、 地层土质概述。包括地层土的类别名称,厚度和均匀性,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等,并附有勘探点与建筑物平面配置图及地层剖面图、钻孔柱状图。

6、 土工试验成果表和其它一些相关图表。

7、 地基土的分析与评价。

8、 结论与建议。内容包括:

8.1关于天然地基及人工地基:地基类型,基础埋置深度,持力层土质,地基承载力,对基础及上部结构设计要求,关于施工排水问题,关于基槽处理问题。

8.2关于桩基:桩的类型、截面尺寸,桩尖标高及持力层土质,单桩承载力设计参数及承载力估算,建议施工机械型号及施工控制条件,有关桩基方案的问题,其它注意事项。

8.3关于复合桩基。

9、若干提示:

9.1有些地方施工图设计前,地质报告要交审图中心审批。 9.2要选择正规勘探单位,否则给出参数偏保守甲方成本高。 9.3勘探作业中甲方要监理,否则乙方可能会编造数据。 工程勘察、设计合同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工程勘察是指勘察人对工程的地理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包括对工程进行测量,对工程建设地址的地质、水文地质进行调查等工作。工程设计是指设计人对工程结构进行设计、工程价款的进行概预算。勘察、设计合同是指勘察人、设计人完成工程勘察设计任务,发包人支付勘察设计费的协议。勘察、设计合同明确了发包人与勘察、设计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工程勘察、设计合同,一般包括提交勘察或者设计基础资料、勘察或者设计文件(包括概预算)的期限、勘察或者设计的质量要求、勘察或者设计费用以及其他协作条件等条款。

提交勘察或者设计基础资料是发包人的义务,勘察或者设计的基础资料是指勘察人、设计人进行勘察、设计工作所依据的基础文件和情况。勘察的基础资料包括可行性报告,工程需要勘察的地点、内容,勘察技术要求及附图等。设计的基础资料包括工程的选址报告等勘察资料以及原料(或者经过批准的资源报告)、燃料、水、电、运输等方面的协议文件,需要经过科研取得的技术资料。为了保证勘察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当事人应当在合同中明确提交与勘察设计有关的基础资料的期限。

提交勘察设计文件是勘察人、设计人的基本义务。勘察文件一般包括对工程选址的测量数据、地质数据和水文数据等。勘察文件往往是进行工程设计的一个基础资料,勘察文件的交付能够影响设计工作的进度,因此,当事人应当在勘察合同中明确勘察文件的交付期限。设计文件的期限是指设计人完成设计工作,交付设计文件的期限。设计文件主要包括建设设计图纸及说明,材料设备清单和工程的概预算等。设计文件是工程建设的依据,工程必须按照设计文件进行施工,因此设计文件的交付期限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期限,所以在设计合同中应当明确设计文件的交付期限。

勘察、设计的质量要求主要是指发包人对勘察、设计工作提出的要求。勘察人、设计人应当按照勘察设计规范和约定的质量要求进行勘察设计工作,按时提交符合质量要求的设计文件。设计质量要求条款明确了勘察设计成果的质量,也是确定勘察人、设计人工作责任的重要依据。

勘察、设计费用是发包人对勘察人、设计人完成勘察、设计工作的报酬。支付勘察、设计费是发包人在勘察、设计合同中的主要义务,因此在勘察、设计费用条款中应当明确勘察、设计费用的数额或者计算方法,勘察、设计费用支付方式、地点、期限等内容。

其他协作条件是指双方当事人为了保证勘察、设计工作顺利完成所应当履行的相互协助的义务。发包人的主要协作义务是在勘察、设计人员入场工作时,为勘察设计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以保证其正常开展工作。勘察设计人的主要协作义务是配合工程建设的施工,进行设计交底,解决施工中的有关设计问题,负责设计变更和修改预算,参加试车考核和工程验收等。对于大中型工业项目和复杂的民用工程应当派人现场设计,并参加隐蔽工程的验收等。

当然勘察设计合同不只是包括这些条款,如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履行地点和方式、勘察、设计工作的范围与进度、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等条款,也是勘察设计合同所应当具备的条款。此外,根据合同的性质和具体情况,当事人还可以协商确定其他必要的条款

第三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钻探技术要求

XX矿可行性论证工作方案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钻探技术要求 为了满足方案编制需求,需要沿矿区周边共布置水文地质钻孔X个,孔深约X米;工程地质钻孔约X个,孔深约X米;洛阳铲孔X个,孔深X米。见《XXXXX探孔布置图》。

1、水文地质钻探(抽水试验、成井做长观孔)

(1)水文地质钻探技术要求

①.水文地质勘探抽水孔(井)的钻探方法:采用清水钻进,滤水管部分采用钢花管缠丝包网,过滤管直径要求:松散层不小于127㎜,基岩不小于110㎜;抽水试验孔终孔直径要求:较过滤管直径大1~2级,填料时大150~200 mm;过滤管长度要求:含水层厚度≥30m,长度取20-30m;含水层厚度<30m,长度与厚度一致。基岩中,当孔壁稳定或溶洞充填物较少时,可不设置过滤器,钻孔直径不小于91㎜。施工完成后,采用空压机与水泵联合洗井。

②.观测孔的钻探方法,采用清水跟管钻进,孔径90mm;滤水井管采用PVC管,管径75mm;滤水管采用PVC管穿孔钻眼包网,长度2~3米。

③.抽水孔(井)钻探过程中按工程勘察的控制孔进行地层描述,同时进行取样,钻探中每2米取样一个,变层加取,重量1kg左右,必要时进行测试。

④.洗井要求:

a.对水文地质勘探抽水孔(井)采取空压机与水泵联合洗

井方式,达到水清砂净。

b.对观测孔采取反冲洗方式洗井,即向观测孔注水,并利用空压机吹洗,交替进行。

⑤.滤水管制作:

a.滤水管采用钢花管缠丝包网。

b.规格:管径Φ110mm。采用Φ110mm钢管制作,每5~10cm钻一个3~5mm孔,笼外缠聚乙稀加强丝。底部封闭。过滤网,网眼直径:(2~2.5)dcp滤水管长度不超过5.0m。

⑥.井管下入:

a.下过滤器前用符合标准清孔。

b.用直接提吊法下过滤器,接头处可以焊接或套接。 c.下放过程中要慢、稳、不能刮靠孔壁。 d.井孔垂直度不超过1‰。 ⑦.填砾:

a.填砾时必须保证滤水管平直、居中。 b.必须沿过滤器四周均匀连续填砾。 c.投砾量超过滤水管顶部2~3米。 ⑧.洗井:

a.投砾后立即向孔内注入清水,将泥浆替出。

b.下入潜水泵抽水,采用抽灌洗井法,先进行抽水,再进行孔口灌水,交替进行。

c.洗井时要经常观察孔口排水的水质变化,不含泥浆或钻粉等污染物质即可。

d.洗井时应定时(半小时)观测一次出水量。

e.根据底层情况,适当调节洗井强度和时间,细颗粒地层

不宜长时间强力洗井。

f.观测井利用附近的勘察孔。

g.孔内下入PVC管作为过滤器。规格:Φ75mm,外缠过滤网。

h.通过两次简易抽水试验对比验证,同降深的单孔出水量增大不超过5%,或洗孔结束前的含砂量不大于1/20000(体积比)。

(2)抽水试验技术要求

①.抽水前对抽水孔和观测孔进行水位统测,测定静水位,并测量水温。当抽水试验孔深度范围内有两个以上含水层时,应分层量测静止水位。观测下一层水位时,应下置套管封闭上一含水层的地下水。如水头高出地表,则应接管观测承压水的水头高度。

②.抽水试验采用稳定流法和非稳定流法,按《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要求进行观测。分别计算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影响半径等。

③.在含水层复杂且富水性较强的区段,应采用分层或分段抽水,分别评价不同含水层渗透性,计算越流系数。分层抽水时要确保止水效果,管外水位在两小时内变化小于0.1m。

④.抽水试验采取分段抽水,降深控制在三段,以推求最大涌水量。最大降深要求:当潜水时宜接近含水层厚度(完整孔)或过滤器长度(非完整孔)的1/2深度处,承压含水层最大降深不宜低于含水层顶板,另外两段分别控制在最大降深的1/3和2/3左右。基岩抽水试验降深应从大到小,松散层抽水试验降深应从小到大。

当勘探孔的出水量较小或试验时出水量已达到极限时,水位降深次数可适当减少,但不得少于2次。个别地段进行混合抽水试验,计算混合含水层的有关水文地质参数。

⑤.群井抽水试验采用一次最大降深,按稳定流和非稳定流方法进行,以获取干扰井的干扰系数

⑥.稳定流抽水试验的水位稳定标准,在抽水试验稳定延续时间内,水位无持续上升或下降趋势;动水位不得大于平均水位降深的1%或水位稳定标准波动值不超过5cm。

⑦.稳定延续时间要求:卵石、圆砾、砾砂、粗砂宜达到8h,中砂、细砂、粉砂:宜达到16h,基岩宜达到24h。

⑧.抽水试验结束后或中途停止时,必须观测恢复水位。在停止抽水后第

1、

2、

3、

4、

5、

6、

8、

10、

15、20、

25、30、40、50、60、80、100、120分钟进行观测,以后每隔30分钟观测一次,若连续三小时水位不变;或水位呈单向变化,连续四小时内,每小时水位变化不大于1cm;或水位升降与自然水位变化一致时,即可停止观测。

⑨.地下水流向宜利用等水位线采用几何法测定,流速采用视电阻率法。

⑩.抽水过程对抽取的地下水要进行含砂、含泥量测定,抽水试验法结束前采取水样采取水质化验分析,分层抽水时应分别取样。

11.抽水试验要对周围的环境进行监测。 ○

12.抽水试验设备:水泵采用潜水泵,水量采用水平螺翼○式水表计量,水位观测采用点测水位计。

13.出水量的测量要求:当采用堰箱或孔板流量计时,水位测量○应读到毫米;当采用容积法时,量桶充满水的时间不宜少于15s;当采用水表时,读数精确到0.001m3。

14.抽水试验过程中应及时绘制Q-S草图,检查试验是否成功。○如不成功须检查原因,重新试验。

2、工程地质钻探 (1)勘探孔的布置

根据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工程孔主要沿XX矿区周边居民点布置,部分布于离村庄较远的耕地区土路旁。总孔数约X个,孔数看控制程度进行增减,均为技术孔,终孔进入中风化岩X米,平均孔深约X米。 (2)钻探工艺

设备采用XY-1型液压工程钻,钻进方法采用泥浆护壁或套管跟进,锤击或回转钻进全孔取芯的施工工艺(地下水位以上土层采用干作业的钻探方法)。土层及全、强风化岩采用合金钻头,坚硬基岩采用金钢石钻头。钻探操作、回次进尺、钻探记录和岩土编录工作均符合规范要求。 (2)岩芯采取率要求

粘性土的样芯采取率大于80%,每回次钻进进尺不得超过2m;砂性土样芯采取率大于60%,每回次钻进进尺不得超过1.5m;强、

中风化岩层岩芯采取率大于65%,每回次钻进进尺不得超过1.5m。 (3)钻探野外原始记录及终孔要求

钻进过程中必须及时填写好《钻探班报表》,及时做好记录,钻入中风化岩层时,必须记录钻进时效,如遇软弱夹层,必须及时记录其起止深度。钻探终孔前,必须由技术人员或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后,方能终孔移位。

(4)取岩土样及室内试验要求、原位测的方法与要求

每个孔均按规范要求分层取岩土样及做标准贯入试验,除此还有特别要求,要求每孔0.5~1.0m位置均需取土样,此位置土样除做常规土工试验外,还需测定土的渗透系数;在深度1.0~2.0m范围每孔均须做标贯试验。

A、取样及其分析要求

a.取土样:根据地层特征、取样深度、设备条件和试验项目的不同,合理地选择取土器类型,按操作规程进行取样工作。取样前要先清孔,取样时对一般的粘性土可采用一般的取土器,采用重锤少击法,打入深度一般不大于30cm。取软土时,要采用薄壁取土器,采用静压法压入,压入长度不大于取土器的长度。对砂土采用单动或双动三重管取样,对砂类土应采用取砂器以减少对砂类土的扰动。取土、砂器提出地面后,土样筒取出后,必须立即用干棉纱擦净,不得进水和松开,用刀将土样两端削平并盖上土样盖;土样妥善密封(缠胶布、封蜡),防止湿度变化,并避免暴晒,防止受震、扰动,贴好标签,标明上下,放土样箱内,土、砂

样应直立安放,及时送往试验室。

b.取岩样:一般用有内层包装的湿纸包好,再用塑料透明胶布缠住,用标签注明岩样的名称、长度。采取的岩样尺寸须满足试块加工的要求。选取岩样(对软质岩应进行密封)包装,贴好标签,送往试验室进行试验。

取样的数量(长度)应满足试验要求;试验时的试样制作、试验操作及数据处理由试验专业技术人员严格按有关规范的要求进行。

c.地下水样的采取:一般取混合水样,水样每件2瓶,各瓶不得少于750ml及500ml,后一瓶水样应立即加入2~3g大理石粉。采取水样深度宜在水面0.50m以下,取水容器应彻底清洗,并及时送试验室进行化验。

d.土的室内试验要求

土的试验要求:土工试验按国标《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99)执行。对粘性土的要求做天然含水量、土粒比重、天然密度、孔隙比、饱和度、液限、塑限、塑性指数、液性指标、粘聚力、内摩擦角、压缩系数、压缩模量等物理力学指标,除此,深度0.5~1.0m位置的土样需测定渗透系数。砂性土进行颗粒分析,必要时做密度、比重、渗透系数、水上和水下休止角试验。

e.岩石试样做天然状态和饱和状态的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一般情况下(指标的数量≥6个),应提供岩土参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值、标准差及变异系数。指标的统计数量少于6个时,可根据指标的范围值,结合地区经验,给出经验值。

f.地下水质及土的腐蚀性分析试验。取样做简分析试验,评价地下水及土对砼结构及砼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分析项目一般有PH值、Ca2+、Mg2+、Cl-、SO42-、HCO3-、CO32-、侵蚀性CO

2、游离CO

2、NH4+、OH-等。

B、原位测试要求

标准贯入试验目的:取扰动样、鉴别和描述土的类别;确定粘性土的稠度、确定砂土的密实度,确定天然地基土的承载力及地基土的变形参数;判定饱和砂土、粉土的地震液化的可能性及液化等级。

标准贯入试验应提供实测击数、试验孔号、试验深度、试验的岩土层等资料,并进行数据统计。

标贯试验一般在砂土、粉土和粘性土、残积土、全风化岩和强风化岩中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垂向间距控制在1.5~2.0m;同一地质单元体内,每层标贯试验次数不少于6次。

当在30cm内锤击数连续2次达到并超过50击时,可停止试验,记录击数并修正。当击数已达50击而贯入深度未达30cm时,可终止试验并按N =30×50/ΔS(ΔS为50击时的贯入度)换算标贯击数。

3、洛阳铲探

洛阳铲探主要用于钻机难以进场、基岩埋深不大的地段,主要用于查明第四系浅层土层的性质与厚度,在基岩浅埋地段查明地层岩性。探深Xm,洛阳铲长度Xm。洛阳铲探孔根据调查控制需要布置,本次调查布置约X个探点,洛阳铲探施工由两个工人打入,地质员进行岩性鉴定及记录。

四、工期计划及人员、设备安排

(一)工期进度计划

根据委托方的要求,包括野外地质调查及室内报告编写,项目工期两个月,由此,我们安排首先进行野外填图测绘,然后进行水文孔、工程孔的钻探施工及洛阳铲探。进度计划如下表:

(二)人员配置及组织机构

钻探技师2人:负责钻探技术、钻机操作、班组人员调配及协助安全工作;

钻探技术熟练工人6人:负责钻孔施工及洛阳铲施工,协助技术员孔内原位测试、取样等。

1、拟投入钻探设备

拉钻机用小型工具车:一辆

钻机:2台

洗井及抽水试验设备:一套 洛阳铲:1把 取样设备:4套

五、其他说明

第四篇:水文地质勘察

一、水文地质学: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物理及化学性质、运动规律、开发利用和保护

的科学。其学科包括:普通水文地质学; 地下水动力学;专门水文地质学;水文地球化学。

二、水文地质勘察概念:通过各种现代手段、方法,查明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地下水水量、水质 水量、水质的评价,并结合社会经济环境需求对发展趋势作出预报的工作过程。

三、水文地质勘察基本任务:(1)查明勘察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地下水管理与保护状况,包括地下水污染情况;(2)对地下水储藏量(包括可供开采量)、水质状况进行评价与风险预测;(3)对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安全利用和安全管理与保护提出具体建议。 以上工作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否则就不可能说是全部完成任务。

四、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内容:根据地下水动态特征发生的变化,可将勘察区分为一般地区与开采地区。(1)一般地区:指地下水动态基本受自然因素控制,包括未开采区和少量开采区,其工作内容包括: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物探,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试验,地下水动态监测等有步骤分阶段的内容。(2)开采地区:指地下水动态主要受人为因素(开采)控制,并出现了与地下水开采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的地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工作内容,一般包括:开采状态调查、补给条件调查、地下水污染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勘探与试验,地下水动态与均衡观测。(3)在对一般地区和开采地区进行针对性的上述工作后, 还应该进一步进行参数计算、水量、水质等评价、预测工作,最后编写勘察报告,提出合理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保护的建议。

五、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程序:是指从接受任务、确定工作方案、编制勘察纲要、野外作业、资料整理、提出报告到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等各个阶段及其先后次序。勘察工作程序可分 四个步骤:

(1)勘察前组织工作:接受任务-指令性任务、用户委托任务-明确任务要求;划分阶段-普查阶段、初勘阶段、详勘阶段、开采阶段-确定工作量;明确管理范围-院管、队管 -全面质量管理;确定负责人-行政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现场指挥

(2)编写勘察纲要:准备工作-研究任务委托书、 熟悉工程有关资料、搜集资料、现场踏勘;编写勘察纲要-文字说明、勘察工作布置图、经费预算;签订勘察合同

(3)外业作业

(4)内业作业

六、在下述情况下勘察阶段可简化或合并:1)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工作量不大,或条件较 复杂,但仅有一个水源地可选;2)需水量不大;3)根据已有资料,就可以作出水文地质结论和确定水源方案的地区;4) 当拟建水源与已建水源有类似的水文地质条件,可据此确定水源方案的地区。

七、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类:按照水文地质特征-构造、岩性、地貌、埋藏、补径排、水质、第四纪沉积物分为简单、中等与复杂三个等级。其中(1)简单等级特征为:基岩岩层水平或倾角很缓;构造简单,岩性稳定均一;第四纪沉积物均匀分布;含水层埋藏浅,地下水这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清楚;水质类型单一。(2)中等等级特征为:基岩褶皱和断裂变动明显,岩性岩相不稳定,地貌形态多样;第四纪沉积物分布不均匀;含水层埋藏深浅不一,地下水形成条件复杂,补给和边界不易查清;水质类型复杂。(3)复杂等级特征为:基岩褶皱和断裂变动强烈,构造复杂,地貌形态多且难鉴别;第四纪沉积物分布错综复杂;含水层不稳定,其规模、补给和边界难以判定;水质类型复杂。

八、水文地质勘察工程规模的划分(按需水量大小):1)特大型 需水量≥15万方/d;2)大型 5万方≤需水量<15万方/d;3)中型 1万方/d≤需水量<5万方/d;4)小型 需水量<1万方/d。

九、水文地质勘察资料收集的内容包括:(1)水文资料:河流、湖泊、水库位置;水位、 流量、径流量;水质及悬浮物;(2)气象资料:气温、降水量、蒸发量;(3)地形地貌:航、卫片,地形图,土壤植被;(4)地质:地质图,地层构造,钻孔剖 面;(5)水文地质:钻孔、 井、泉出水量及水质分析成果;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地下水开采情况;地下水污染情况,水文地质图。

十、水文地质勘察工作量的确定:首先要明确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及类别;然后根据任务要求和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制定勘察方案,经比较确定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方案;最后计算全部勘测工作量。

一、水文地质测绘的目的与要求:(1)目的在于查明拟建水源地范围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为下一步勘探试验(包括物探、钻探)、地下水动态观测等工作量的布置提供依据。(2)要求(精度要求):1)普查阶段宜为1∶10—1∶5 万;2)详查阶段宜为1∶5—1∶2.5 万;3)勘探阶段宜为1∶1 万或更大的比例尺。

二、水文地质测绘的基本内容:就地质—水文地质测绘来讲,一般包括三个方面:(1)地质测绘:在查明地层岩性的基础上,着重调查地质构造和岩浆岩活动与地下水贮存、分布和 运动的关系;(2)地貌调查:描述、测量各地貌单元形态,了解其成因;(3)水文地质测绘:调查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含水层或储水构造形成、分布、及其与地质构造、地貌之间的关系等。

三、水文地质测绘前的准备工作:

(一)测区已有资料的收集和研究 1)自然地理 1.地理位置、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特点; 2.近远期需水量规划; 3.施工用水、用电、机械维修、医疗卫生、生活条件;4.三角点、水准点、土壤植被。2)水文与气象 1.水文(1)河流及湖泊发源地,名称,主干流长度、形态;(2)季节性变化(包括水位、流量、泥沙的最大、最小变化);(3)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有无污染情况及污染原因。2.气象(1)气温(最高、最低与平均);(2)降水量、蒸发量(最高、最低、多年平均)。3)地质—水文地质资料 1.收集各种出版、未出版的文献资料和规范、规程;2.收集各种地质-水文地质勘察报告及物探、遥感等资料;3.收集地下水开采资料,开采漏斗分布,环境地质问题资料。4)实物资料的收集与研究 岩石、矿物标本;访问已在测区工作过的有关人员。

(二)野外踏勘。

(三)编写水文地质测绘工作纲要或设计书

(四)野外测绘所需仪器物品。

四、水文地质测绘观测路线和观测点布置原则:

(一)观测路线的布置原则:以最少的时间、最短的路程,观测到最多的地质现象为原则。水文地质测绘的观测路线,宜按下列要求布置 (规范):1.沿垂直岩层(或岩浆岩体)、构造线走向。 2.沿地貌变化显著方向。3.沿河谷、沟谷和地下水露头多的地带。 4.沿含水层(带)走向。对于基岩地区:(1)垂直区域岩层走向、平行区域褶皱、断层走向;穿越地貌变化最显著的地段;(2)沿河谷、沟谷、地下水露头最多的地点。对于松散层地区:(1)一般沿沉积作用方向和地貌单元较多、地貌 形态较完整的方向布置;(2)在山前地区应由山区到平原,从洪积扇顶端到前缘;(3)在平原地区应垂直河流,控制所有阶地的方向;(4)在盆地应穿越补给区与排泄区

(二)观测点布置原则 1.观测点分类:地质点、地貌点、水文地质点、综合地质水文 地质点。 2.观测点布置水文地质测绘的观测点,宜布置在下列地点:

(1)地层界线、断层线、褶皱轴线、岩浆岩 与围岩接触带、标志层、典型露头和岩性、岩 相变化带等。

(2)地貌分界线和自然地质现象发育处。

(3)井、泉、钻孔、矿井、坎儿井、地表坍 陷、岩溶水点(如暗河出入口、落水洞、地下 湖)和地表水体、污染源等。

五、地质构造观测与描述

控水构造:是指控制地下水的地质构造,或称水文地质构造。由透水层(带)和相对隔水层(围岩)组合而成,按对地下水的控制作用,可分为导水构造、阻水构造(包括大型岩体阻水、岩墙(岩脉)阻水、断层阻水、岩层阻水)、汇水构造、蓄水构造(包括滞水型蓄水构造、褶皱型蓄水构造、接触型蓄水构造、断裂型蓄水构造、风化型蓄水构造)及储水构造等五类。

六、水文地质点的观测与描述:

(一)天然露头点:泉、岩溶水点

1. 泉的调查

(1)出露位置、地形、地层、标高;

(2)泉的性质、类型:上升、下降,温度变化;

(3)成因:构造,岩溶发育,含水层排泄;

(4)补给情况:大气降水,地表水漏失。

2. 泉流量测定

(1)容积法(<1L/s),(2)堰板法(>1L/s), (3)浮标法或流速仪测量法(流量更大),浮标法通常乘以0.8~0.9系数。 3.岩溶水点调查

(1)岩溶水点的类型、位置、高程和所处的地貌与地质条件;

( 2)水位高度、埋藏深度、水深、水温与洞温;采取水样进行分析;

( 3)与地下河系有关的溶潭、天窗、盲谷等处的地下水流向;

(4)水的补给与排泄条件、开发利用情况以及动态变化情况;

(5)水生物活动情况。

(二)地下水人工露头调查

包括井、钻孔、试坑等:

(1)井孔编号、位置、名称、井孔口标高、开凿时间;

(2)井孔类型、形状、井壁结构、深度、口径;

(3)柱状图、含水层位置、岩层性质,厚度;

(4)井孔水位、水位,抽水试验资料,水样分析结果,用途,开采状况,开采量与水位变化关系;

(5)计划统一测量水位(枯水期、水文年)

(三)地表水体;

(四)采取水样1.采样要求 (1)要有代表性,分布要均匀,并有一定数量,便于控制水体的化学性质;

(2)取地下水样前应抽水,地表水样应不同断面采样对比; (3)采样数量:简分析每件1000ml;全分析3000-5000ml;其它专门分析项目另有规定; (4)样品处理与封存:添加剂,封存地点,封存时间

七、水文地质资料的整理:一般分为经常性整理、阶段性整理和测绘结束后整理。其中

(一)经常性整理:1.检查、补充和修正野外记录薄、草图,并进行着墨;检查地质点的坐标位置,修正地质草图、地质剖面图; 2.整理试验结果,进行必要的计算,图表的完成; 3.对各标本、样品进行统一编号,等级,标签和包装; 4.做路线小结,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补救措施; 5.研究、确定第二天工作路线及工作方法

(二)阶段性整理:按照总体工作时间、工作量,利用1~2天时间进行阶段性资料整理: 1.综合整理各种野外原始资料;2.编制清绘各种草图(实际材料图,地质图,地貌图); 3.检查野外记录及标签登记情况; 4.清理、选送各种鉴定分析的标本与样品;5.总结成果,存在问题,研究下一阶段工作计划。

(三)、野外结束后整理:立即组织力量编写野外测绘报告,编制有关图表。

一、水文地质钻探:其是利用钻机进行钻进成孔,以获得水文地质资料的一种基本勘察手段。

二、水文地质钻探的目的:1.查明含水层或控水构造的数量、埋深、厚度、岩性和类型; 2.查明含水层或控水构造在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 3.查明地下水位、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空间变化; 4.查明各含水层之间、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

三、勘探钻孔的类别和布置原则:

(一)勘探钻孔的类别(1)地质孔:主要用于查明地层的地质年代、成因、岩性、地质构造,了解含水层(带)的位置和地下水位;(2)试验孔:主要指抽水、回灌、弥散、注水、压水、地下水流向、流速试验等;(3)勘探生产孔:试验工作结束后的勘探钻孔,留做生产井,移交取水部门使用;(4)观测孔:用水各种试验的,以观测地下水动态、渗流状况的钻孔。

(二)布置原则1.充分利用已有资料,在水文地质测绘、地面物探等基础上进行;2.布置要与勘察任务要求、勘察阶段、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资源评价方法相适应。

一、抽水试验的目的:1.测量钻孔出水量、单位出水量(抽水降深平均每下降1米时的出水量 )、计算钻孔最大可能出水量,了解出水量与水位下降的关系;2.测定含水岩组的水文地质参数,如K,T,μ,S及影响半径R等;3.揭示地下水与地表水以及不同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 系;4.确定合理的井距、降落漏斗形状及扩张情况;5.了解含水层的边界条件、边界性质和范围。

二、抽水试验的类型:根据试验的目的与任务、勘察阶段的精度要求,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情况,抽水试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单孔抽水试验(适用于普查阶段,多布置在可能的富水地段或具有控制意义的地段,可用来确定含水层的富水性、渗透性及钻孔出水量与抽水井降深之间的关系;没有观察孔;所获得资料的精度较差);2.多孔抽水试验(适用于初勘阶段,多布置在拟建水源地或有供水意义的典型地段,可用来确定含水岩组不同方向的渗透性、影响半径、降落漏斗的形态;了解各含水层间及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可进行流速测定、连通试验等。所获得资料的精度较高。);3.群孔干扰抽水试验(适用于详勘与开采阶段,多布置在拟建水源地的典型地段,并尽量结合生产井布置。);4.分层抽水试验(适用于各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尚未查清的地区;可以确定各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各含水层的出水量、水质及之间的水力联系。);5.混合抽水试验(适用于含水层层数较多,而单层开采价值不大时,将几个相邻含水层集中开采的情况);6.开采试验抽水(适用于详勘与开采阶段,适用于大型集中供水源地或需水量较大的地区)。

三、抽水试验钻孔布置原则及工作量的确定:

(一)抽水试验孔的布置及其工作量不同的勘察阶段,抽水试验孔的布置要求及其工作量也不同:1.布置要求(1)布置抽水孔的主要依据是抽水试验的任务和目的,目的和任务不同,其布置原则也各异。①为求取水文地质参数的抽水孔,一般应远离含水层的透水、隔水边界,布置在含水层的导水及储水性质、补给条件、厚度和岩性条件等有代表性的地方;②对于探采结合的抽水井,要求布置在含水层富水性较好或计划布置生产水井的位置上,以便为将来生产孔的设计提供可靠信息;③欲查明含水层边界性质、边界补给量的抽水孔,应布置在靠近边界的地方,以便观测到边界两侧明显的水位差异或查明两侧的水力联系程度。(2)尽量利用已有水井作为抽水时的水位观测孔。(3) 抽水孔附近不应有其他正在使用的生产水井或其他与地下水有联系的排灌工程 。(4) 抽水井附近应有较好的排水条件。2.工作量 (1)普查阶段:,可布置少量钻孔或利用已有的钻孔进行抽水试验;(2)初勘阶段:应在可能富水地段或具有控制意义的地段布置单孔或少量多孔抽水试验,抽水孔数不少于勘探钻孔(不包括观测孔)的70~80%。(3)详勘阶段:应在拟建水源地范围内,选择代表性地段,布置多孔、干扰抽水试验。当地下水补给不足或补给条件不易查清时,应布置开采试验抽水,抽水孔应达到勘探孔(不包括观测孔)的100%。(4)开采阶段: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开采资料,或利用已有井群进行开采试验抽水。

四、.观测孔的布置方向:观测孔的布置,取决于抽水试验的目的要求,并尽量使观测成果能运用多种公式进行计算,应尽量利用已有的人工或天然水点作为观测孔,一般要考虑以下方面:(1)一般观测孔布线方向取垂直或平行于自然状态下的水流方向;(2)当仅布置一排观测线时,应以垂直于水流方向为优先。(3)为求得可靠的水文地质参数,据含水层性质和地下水径流条件可布置1-4排观测孔:(A)垂直流向一条观测线;(B)垂直、平行流向各一条观测线;(C)垂直流向两条、平行流向一条观测线;(D)垂直和平行流向各两条观测线。

五、观测孔的数量:(1)做稳定抽水试验时,每条观测线上布置3个;(2)做非稳定抽水实验时,若利用S-lgt关系整理资料,可布置1个观测孔;若利用S-lgr关系,观测孔不宜少于3个。

六、抽水试验的方法的选择:

(一)稳定抽水试验1) 当只需取得含水层渗透系数和涌水量时,一般多选用稳定流抽水试验; 2)当设计开采量(或排水量)远小于地下水补给量时,可选用稳定流的抽水试验方法。

(二)非稳定抽水试验 1)当需要获得渗透系数、导水系数、释水系数及越流系数等更多的水文地质参数时,则须选用非稳定流的抽水试验方法。2)当设计开采量(或排水量)大于地下水补给量时,则选用非稳定流的抽水试验方法。

七、稳定抽水水位降深和流量稳定后延续时间:1)对于不同的含水层,抽水试验的稳定延续时间一般应达到下列要求:(1)卵石、砾石、粗砂质,t=4-8h;(2)中砂、细砂、粉砂质,t=8-16h;(3)裂隙、岩溶含水岩组,t=16-24h。2)另外,具体试验时还应根据试验的目的、含水层的类型和补给条件确定。如: 单纯为了求K,稳定时间可短些; 当需要确定开采能力时,稳定时间则应长些; 补给条件好的粗粒含水层,稳定时间可短些; 补给条件差的细粒含水层,稳定时间应长些;水位降深大,稳定时间应长些;出水量较小,稳定时间可短些;岩溶地区,出水量时大时小,应适当延长; 滨海地区,水化学成分尚未稳定之前(Cl-),应延长;雨季抽水,由于地下水位连续上升,应适当延长。

八、水位、水力的观测要求:(1)自然水位观测:在抽水试验前,必须测量自然水位(初始水位),一般要求每小时测1次,三次所测数值基本一致,或4小时内相差不超过2cm,即为自然水位。(2)动水位及水量观测: 应同时观测动水位、出水量及观测孔水位:观测时 间一般要求在抽水开始后的第

5、

10、

15、20、

25、30、40、50、60分钟各1次;以后每隔30分钟观测1次。(3)恢复水位观测:抽水试验结束或中途停抽,一般要求在停抽后第

1、

2、

3、

4、

6、

8、

10、

15、20、

25、30min进行观测,以后每隔30min观测1次。

九、非稳定流抽水试验的延续时间的确定:为了满足作图和计算参数的需要,非稳定抽水试验的延续时间,应按水位下降与时间的关系曲线s-lgt确定:1)当曲线至拐点后出现平缓段,并能推出最大水位降深时,试验即可结束;2) 当曲线无拐点呈直线延伸时,其水平投影在lgt轴上的数值至少为100min,一般为1-2天;3)当有观测孔时,应以观测孔或最远观测孔的s-lgt曲线判断。

十、非稳定流抽水试验的现场资料整理:主要是编制S-lgt图(S型曲线),能够根据此图指导抽水试验,如决定抽水试验是否需要缩短或延长。AB段:积分指数函数曲线,当管壁阻力较大时,还会呈现AB段的上部虚线所示的曲线,不宜作计算段。BC段:无趆流及管壁阻力的影响,一般作K,a,u的计算段。CD段:为越流偏离段;DE段:可作为求越流系数的线段。

十一、抽水试验室内资料整理:1.绘制抽水试验综合成果表,内容有:Q=f(t)、S=f(t)过程曲线图;Q=f(S)关系曲线图;q=f(s)关系曲线图;抽水试验成果表;钻孔平面位置图;钻孔地质柱状图;施工技术结构图。2.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影响半径R;渗透系数K;给水度μ;入渗系数α;导水系数T。3.编写抽水试验工作总结 :试验的目的与要求;试验方法与过程;取得的主要成果;异常现象与处理;质量评价与结论。 十

二、渗水试验:渗水试验是野外测定包气带非饱和岩层渗透系数的简易方法。其重要意义:可以确定地表水及降水对地下水的入渗补给量以及研究水库、灌区、渠道渗漏问题。最常用的试验方法有试坑法、单环法及双环法。对于砂性土不必考虑侧向扩散,可采用单环法或试坑法进行;对于粘土,要考虑毛细管作用所造成的侧向扩散影响,应采用双环法试验。

十三、地下水流向和实际流速的测定:(1)地下水流向的测定: 多采用三角形法;孔距一般为50~200m(水力坡度越小,孔距越大); 要求同时测得各孔水位高程,并绘制等水位线。(2)地下水实际流速测定1.近似计算 根据等水位线图确定水力坡度J,利用介质孔隙度n和渗透系数K来计算。μ=KJ/n 2.示踪测定 μ= L/T , L指示剂投放孔到观测孔距离; T:指示剂从投放孔到观测孔的时间。

十四、(1)弥散度:是关于溶质迁移介质的特征参数,代表某种污染物穿越某个水流长度的扩散特征。(2)水动力弥散在:其是污染物传输过程中沿纵向和横向迁移的过程,是机械和分子扩散的总和。(3)机械弥散:其是局部水流流速相对于平均流速上下波动带来的混合现象。

一、水文地质参数:其是表征岩土水文地质性能大小的数量指标,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重要基础资料。主要包括: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u,含水层的渗透系数K和导水系数T,承压含水层贮水系数u*,弱透水层的越流系数B,含水介质的水动力弥散系数D. 确定这些水文地质参数的方法有:野外水文地质试验;用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来确定;实验室实验;数值法反演。

二、给水度:是表征潜水含水层给水能力和储蓄水量能力的一个指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面积的潜水含水层柱体,当潜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时,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排出的水量体积和相应的潜水含水层体积的比值。给水度不仅和包气带的岩性有关,而且随排水时间、潜水埋深、水位变化幅度及水质的变化而变化。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可采用野外试验和室内试验的方 法确定,但必须保持含水层的天然结构,或利用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观测孔的水位下降资料计算确定。

三、渗透系数:又称水力传导系数,是描述介质渗透能力的重要水文地质参数。定义为水力坡度为1时介质中水流的渗流速度(m/d, cm/s)。

四、导水系数:是含水层的渗透系数与其厚度的乘积,即水力梯度为1时,通过含水层的单宽流量(m2/d)。

一、补给量:是指天然状态或开采条件下,单位时间从下列途径进入含水层(带)的水量,包括:地下水径流的流入,降水入渗,地表水渗入,越流补给和人工补给。可以分为天然补给量和开采补给量。前者在天然条件下存在的侧向和垂向补给量;后者是指开采激化后引起的增加补给量,也叫开采激化补给量。比如长时期开采疏通邻近含水层引起水补给增加。

二、储存量:是指储存于含水层内的重力水体积,由天然调节储存量和固定储存量组成。天然调节储存量:一次降水或一个补给期内,含水层中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之间的储存量。固定储存量:地下水在补给周期内,最低水位以下含水层中的储存量,由人工调节储存量和永久储存量组成。

三、允许开采量:是指通过技术经济合理的取水构筑物,在下述前提下,单位时间从水文地质单元或取水地段中能够取得的水量:(1)整个开采期内出水量不会减少;(2)动水位不超过设计要求;(3)水质和水温变化在允许范围内,不影响已建水源地正常开采;(4)不发生危害性的环境地质现象。

四、水量评价应考虑的因素:1.“三水”在自然与人为因素下的相互转化;2.地下水水量、水质、水文三方面关系及开采后可能发生的变化;3.开采后排泄量的减少、补给量的增加以及储存量利用的可能性;4.水源地之间的相互影响。

五、各勘察阶段的评价要求:1.普查阶段:精度要求符合D级:

( 1) 初步查明含水层(带)的空间分布及水文地质特征。

(2) 初步圈定可能富水的地段。

(3) 根据单孔抽水试验确定所需的水文地质参数。

(4) 概略评价地下水资源,估算地下水允许开采量。 2.初勘阶段,精度要求符合C级:

(1)基本查明含水层(带)的空间分布及水文地质特征。 (2)初步掌握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其动态变化规律。

(3)根据带观测孔的单孔抽水试验或枯水期的地下水动态资料确定有代表性的水文地质参数。

(4)结合开采方案初步计算允许开采量,提出合理的采用值。 (5)初步论证补给量,提出拟建水源地的可靠性评价。 3.详勘阶段:精度要求达到B级。 (1)查明拟建水源地区的水 文地质条件与供水有关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提出开采地下水必需的有关含水层资料和数据。 (2)根据一个水文年以上的地下水动态资料和群孔抽水试验或开采性抽水试验,验证水文地质计算参数,掌握含水层的补给条件及供水能力。(3)结合具体的开采方案建立和完善数值模型,计算和评价补给量,确定允许开采量。(4)预测开采条件下的地下水水位、水量、水质可能发生的变化。(5)提出不使地下水水量减少和水质变差的保护措施。 4.开采阶段,精度达到A级(验证)(1)具有为解决开采水源地具体课题所进行的专门研究和试验成果。(2)根据开采的动态资料进一步完善地下水数值模型,并逐步建立地下水管理模型。(3)掌握3年以上水源地连续的开采动态资料,并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进行系统的多年的均衡计算和评(4)提出水源地改造、扩建及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具体措施。

六、补给量计算:地下水补给量应计算由下列途径进入含水层(带)的水量:(1)地下水径流的流入。(2)降水渗入。(3)地表水渗入。(4)越流补给。(5)其他途径渗入。普查、初勘、详勘阶段应按自然条件下计算地下水补给量;开采阶段应按开采条件下计算地下水补给量。

七、计算允许开采量的几种方法:1)开采试验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一般很难查清补给边介和补给量;需水量不大,而又急需做出评价)Q抽=Q补+μF·ΔS/Δt;2)水量均衡法(可以适用于任何水文地质条件和开采条件,但因均衡要素不易测准,所以目前主要用于平原潜水区);3)开采强度法;4)水文比拟法(适用于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基本相近的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Q0=M0F,Q0=评价区的开采量(m3/d);F=评价区的面积(km2);M0=其它区域地下水开采模数(L/s/km2));5)相关分析法(当勘察区附近有多年开采资料时,开采量Q与相应的水位降深S,建立两者的相关关系);6)解析法;7)数值法。

一、地下水水质:其是指水和其中所含的物质组分所共同表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征。

二、对饮用水物理性质的要求:无色、无味、无臭、不含可见物,清凉可口(水温7-11 C)。

三、地下水的一般化学指标:包括总溶解固体(限值1000 mg/L),总硬度((以CaCO3计),450 mg/L),氯化物(250 mg/L),硫酸盐(250 mg/L),铝,铁,锰,铜,锌,COD,pH 简答题

第一章: 1.水文地质调查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有五种: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勘探,水文地质实验,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室内试验分析。

2.中国的水文地质勘察分为:普查,详查和开采三个阶段

3.普查阶段目的:只是查明区域性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变化规律,为各项国名经济建设提供规划资料。 详查阶段目的:为国民经济建设部门提供所需的水文地质依据 开采阶段目的:根据开采过程中出现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问题来确定具任务。

3.设计书的编制应遵循接受任务,收集有关资料,现场踏勘和组织编写的程序进行

4.设计书附图与附件的内容:( 1):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图( 2):区域水文地质略图( 3):工作布置图。 (4):典型水文地质勘探孔设计图 (5)其他附件 5.设计书审查工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审查,也可委托有关部门或单位组织审查,通过审查后才能组织实施。

第二章: 1.水文地质测绘:为了解水文地质条件的一种以地面观察测绘为主的野外工作。 2.测绘填图时所划分单元的最小尺寸,一般规定为2mm. 3.水文地质观测线的布置:(1):从主要含水层的补给区向排泄区,即水文地质条件变化最大的方向布置 (2):沿能见到更多的井,泉,钻孔等天然和人工地下水露头点及地表水体的方向布置 (3):所布置的观测线上应有较多的地质露头 水文地质点的布置:应布置在泉、井、钻孔和地表水体处、主要的含水层或含 水断裂带的露头处,地表水渗漏地段等重要的水文地址界线上,以及布置在能 反映地下水存在于活动的各种自然地理的、地质的和物理地质现象等标志处 4.野外测绘时采用底图的比例如何确定:一般在野外测绘填图时,采用比例尺较提交的成果图大一级的地形图作为填图的底图,如要进行1:5万比例尺的水文地质测绘,可采用1:2.5万比例尺的地形图作为外作业的底图,外作业图完成后,再缩制成1:5万比例尺图件作为正式提交的资料。

5岩性特征往往决定了地下水的含水类型

6.地貌调查的基本方法:形态分析法,沉积物相关分析法,遥感技术的应用 7.对地下水露头点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是水文地质测绘的核心工作。 8.泉是地下水直接流出地表的天然露头。 9地下水人工露头调查内容包括: (1):调查水井或钻孔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貌单元,井的深度,结构,形状,孔径,井孔口的高程,井使用的年限和卫生防护 (2):调查水井或钻孔所揭露的地层剖面,确定含水层的位置和厚度 (3):测量水井,水温,并选择有代表性的水井进行取水样分析。通过调查访问搜集水井的水位和涌水量的变化情况。 (4):调查井水的用途和提水设备的情况。 (5):对自流井应调查出水自流的深度及位置,隔水顶板的分布和含水层的岩性,厚度以及水头高度与流量变化情况;对坎儿井应分别查明各井筒的剖面和各段暗渠的流量以及补给地下水的含水层( 6):进行简易的抽水试验 10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一般选择河流平直而无支流的地段进行流量测量,测量其上下游两个断面之间的流量差,如果上游断面流量大于下游断面流量,说明河流补给地下水,反之,则地下水补给地表水。

第三章 1物探能做的内容:一般用来揭示地下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及其分布,了解基岩的里藏深度和岩性,确定影伏构造的位置,岩溶发育地段,寻找地下淡水,热水,测定地下水流速,流向,分析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3.热红外影像用途:( 1):反映因地下水露头或浅层地下水存在而导致的地物热异常。( 2):可利用热红外遥感技术有效地探测干旱地区地下水富集带的信息 (3):用热红外遥感方法勘察地下热水资源的效果更佳

4.电测探法:用以探测地下水的埋深或比较平缓的岩层的垂向分布 电剖面法:用于探查水平方向地质情况的变化,用于寻找含水地段,断层破碎带或地质填图等。

5.地面核磁共振找水技术是目前唯一可用于直接探测地下水的物探技术。

第四章 1.水文地质钻孔的类型有:地质孔,水文地质孔,探采结合孔和观测孔 2.水文地质钻探的特点: (1):水文地质钻孔的孔径较大 (2):水文地质钻孔的结构复杂 (3):水文地质钻探对所采用的冲洗液要求很严格( 4):水文地质钻探的工序较复杂,施工期也较长( 5):水文地质钻进过程中观测的项目多

3水文地质钻探综合成果图主要包括:钻孔结构,地层柱状图,地质—水文地质描述及孔中完成的实验,分析等资料 4.钻进过程中的编录工作内容: (1):钻孔类型与钻孔位置 (2):钻进情况 (3):地层情况 (4):观测与试验 (5):钻孔结构 第五章 1.抽水试验观测孔的布置:1);以抽水孔为原点,宜布置1-2条观测线 (2):仅有1条观测线时,宜垂直地下水流向布置;2条时,其中一条宜平行于地下水流向布置 (3):每条观测线上的观测孔宜为3个( 4):距抽水孔近的第一个观测孔,应避开三维流的影响,其距离不小于含水层厚度;最远的观测孔距第一个观测孔不能太远,保证每个观测孔内有一定水位的下降值。 (5)各观测孔的过滤器长度相等。并安置在同一含水层和同一深度。

2.抽水实验时,水位下降次数应根据试验的目的来确定,宜进行3次。其中最大下降值可接近孔内的设计动水位,其余两次为最大下降值的1/3和2/3 3.抽水试验的稳定延续时间,符合:卵石和粗砂含水层为8小时;中砂,细砂和粉砂含水层为16小时;基岩含水层为24小时。

4.开采性抽水试验宜符合: (1);宜在枯水期进行 (2):总出水量等于或接近需水量 (3):下降漏斗的水文能稳定时,则稳定延续期不少于1个月( 4):下降漏斗的水位不能稳定时,抽水时间延续至下一个补给期

5.抽水试验所用的测水用具包括水位计,流量计,水温计 6.室内资料整理包括:(1)绘制各种综合图表 (2):计算水文地质参数 (3):编写抽水试验报告

7.压水试验成果主要用于评价岩体的渗透特性,也就是透水率 8.压水试验的试段长度一般为5m

9.渗水试验最常用的方法有试坑法,单环法和双环法

10.(1)试坑法优缺点:1.装置简单2.受侧向渗透的影响大,试验成果精度差 (2):单环法优缺点:1装置简单 2.没有考虑侧向渗透的影响大,实验成果精度稍差( 3):双环法优点:1.装置较复杂 2基本排除了侧向渗透的影响,试验成果精度较高

11.连通试验用途: (1)地下水运动的方向,速度( 2):地下河系的连通延展,分布情况( 3):地表水和岩溶水转化关系 (4):各孤立岩溶水点之间关系

12.连通试验的方法可分为两类:水位传递法和指示剂法 第六章 1.气象,水文因素是影响潜水动态形成的主要因素

2.对深层承压水来说,气象,水文因素对其动态形成的影响大为减弱,而地质因素的作用则显著增强

3. μ值的确定方法:直接测试法(筒测法,试坑法,地中渗透仪发,剖面含水率测量,抽水试验),间接测试法

4. 河渠入渗量的测定方法:测流法,地中渗透计测定法,水动力学计算法

5. 测流法:根据岩性划分不同的测水段,在各水段上选择水道平直,没有支流流入或流出的地段,在该地段的上下端分别设立测水站实测水道流量。则其上下端流量的差值,即为该河段对地下水的入渗补给量。所选择的测流段如有人工取水量,亦应扣除。当水面宽度很大时,还应扣除水面蒸发量。

6.越流系数:就是当抽水含水层和供越流的非抽水含水层之间的水头差为一个单位时,单位时间内通过两含水层之间的弱透水层的单位面积发生的越流水量 越流因素B:主含水层的导水系数与弱透水层越流系数倒数的乘积的平方根

第七章 1.渗坑,渗井和固体废物堆放区的污染物在含水层渗透性较大的地区以条带状污染扩散,监测井应沿地下水流向布设,以平行及垂直的监测线进行控制

2渗坑,渗井和固体废弃物堆放区的污染物在含水层透性小的地区以点状污染扩散,可在污染源附近按十字形布设监测线进行控制

第8章 1:图件编制的要求:必编图件为实际材料图,地质地貌图,地下水资源图,综合水文地质图,地下水化学图,地下水环境图,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图

2:松散岩类孔隙水的富水等级划分根据有:单井涌水量,单位涌水量,地下水补给模数 基岩裂隙水的富水等级划分根据:单井涌水量,泉水流量,地下水径流模数

第九章 1.辐射井:是垂直集水井和水平集水管联合构成的一种井型,即从集水井壁上沿径向设置辐射井管借以取集地下水的构筑物。因其水平集水管呈辐射状故得名

2.渗渠:利用水平集水渠以取集浅层地下水或河床,水库底的渗透水的取水构筑物,由水平集水渠,集水井和泵站组成

3.地下水天然资源是指天然条件下,地下水在循环交替过程中,可以得到恢复的那部分水量,即多年平均补给量

4.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分级: (1):A级允许开采量是经过多年开采验证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是水源地扩建勘探报告所要提交的允许开采量 (2):B级允许开采量是水源地勘探报告所要提交的允许开采量( 3):C级允许开采量是水源地详查报告或区域水文地质详查报告所要提交的地下水资源量 (4):D级允许开采量是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或水源地普查报告所要提交的地下水资源量 (5):E级允许开采量是大面积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估计的地下水资源量

第十章 1.水库渗漏:库水沿透水岩,土带向库外低地渗漏的现象。可分为坝区渗漏和库区渗漏两部分

2.坝区渗漏:大坝建成后,库水在坝上,下游水文差作用下,经坝基和坝肩岩,土体中的裂隙,孔隙,破碎带或喀斯特通道向坝下游渗漏的现象 3.库区渗漏包括:库水的渗透损失和渗漏损失

4.渗透损失:库岸和库底岩,土地因吸水饱和而使库水产生的损失

5.渗漏损失:库水沿透水层,溶洞,断裂破碎带,裂隙节理带等连贯性通道外渗而引起的损失

6.影响水库渗漏的地质因素:( 1):地形地貌条件 (2):地层岩性及构造( 3):地质构造( 4):水文地质条件 (5):岩溶发育特征 (6):渗漏通道及其连通性 (7):坝体的组成物质 7.水库的渗漏通道:是透水岩层,透水带,岩溶管道

8.沉积岩地区水库:一般是由透水岩石,断层破碎带,节理密集带构成漏水通道

9.第四纪堆积物层水库:坝下渗漏通道常见的是古河道,河床和阶段内的砂卵砾石层

10.病险水库的水文地质勘察包括:病险水库安全鉴定勘察,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设计勘察

11水库的防渗措施: (1):坝基的垂直防渗措施 (2):坝体防渗措施 (3):溶洞的防渗措施 (4):对渗漏面积较大的基岩破碎带及节理密集带的防渗措施 (5):砂卵石渗漏库区的防渗措施

12浸没:水库蓄水后使库区周围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地面盐碱化,沼泽化及建筑物地基条件恶化

13.浸没标准:是指地下水对市镇建筑,工矿企业,道路和各种农作物的安全埋藏深度

14砂土液化:是指饱水砂土在受到震动时,由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急剧增大,砂土由固态变为流态承载力急剧降低的现象

15渗透压力:指渗透到坝基下混凝土与岩土接触面或坝肩岩土体空隙中的水,在上下游水头差作用下产生的静水压力

16.扬压力:渗透水流作用在坝基础底面的向上压力 包括浮托力和渗透压力、

17机械管涌:在松散土层或岩体的软弱结构面中,由于渗流的冲刷及动水压力作用,可以将细小颗粒携带出来,严重时,使地基形成空洞而导致破坏

18流土:在松散地层地区,在渗流作用下可以使大片的土体产生浮动以至被冲出的现象

19.渗透变形:机械管涌或流土可使坝基掏出空洞,从而引起沉陷变形 20.化学管涌是地下岩土体被水溶蚀的现象

21.临界水力比降:使动水压力等于土体浮容重时的水力坡降 22.外水压力:作用在隧洞衬砌外缘的水压力

23.折减系数:作用在衬砌上的外水压力水头与地下水位到隧道的水柱高之比

24,。渠道渗漏可分为:自由渗漏和顶托渗漏 自由渗漏:地下水峰未上升至渠地,渠道内的水流与地下水不形成连续的水流,渠水的渗漏不受地下水影响,此时的渠水渗漏称为自由渗漏 顶托渗漏:地下水峰上升至渠底,渠道的渗漏受到地下水顶托影响 第十二章 1.农田排水:采取排除农田多余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技术措施

2.排涝:排除因降雨致影响作物无法正常生长的多余地表水

排渍:排除多余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减小耕作层土壤含水率。使作物不致减产

3.红层:自三叠纪末期至白垩纪沉积了一套河、湖相巨厚红色碎屑岩系,岩性单一,以紫红、棕色砂岩、泥岩为主,偶见砾岩、页岩、灰岩 4.地热资源:在中国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地壳表层下在一定深度内具备现实或潜在开发利用价值的已勘察和待勘察的地热能、地热流体及其有用组分的总和 5.地下水库调蓄四个条件:(1)具备回灌水量与水质的水源(2)具备一定规模 、易于控制地下调蓄空间(3)具备便利、良好的水更替条件(4)具备良好开采条件与经济可行条件

论述题

1.水库渗漏危害:当坝体产生裂缝或土石坝坝体材料的渗透性较高时,库水从坝体中渗出,发生坝体渗漏,严重时会产生溃坝,发生巨大灾难。库水沿坝基和坝肩岩体中的裂隙或破碎带渗漏时,产生渗透压力,坝基可能的滑动面上的法向渗透压力将使可能滑动面上的法向负载减小,从而减小了由法向所产生的抗滑力。坝肩岩体中的侧向渗透压力和可能滑动面上的法向渗透压力,使坝肩岩体的侧向推理增加,这对坝肩,坝基以及下游的边坡稳定都不利。坝区渗漏还可能浸没坝下游宽广的耕地或居民地。库区渗漏可在邻谷区引起新的滑坡,或使古滑坡复活,造成农田浸没,盐渍化,沼泽化,危及农业生产和村舍安全。 2.评判的有关规定: (1):浸没评价分为:初判,复判

浸没的初判应在调查水库区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排除不会发生浸没的地区,对可能浸没地区,进行稳定态潜水回水预测计算,初步圈定浸没范围。 初判时,根据下列标志之一可判定为不易浸没地区: (1):库岸或渠道由相对不透水岩土层组成,或调查地区与库水间有相对不透水层阻隔, (2):调查地区与库岸间有经常水流的溪沟,其水位等于或高于水库设计正常蓄水位

初判时根据下列标志之一,可判定为易浸没地区 (1):平原型水库的周边与坝下游,顺河坝或围堤的外侧,地面高程低于库水位地区 (2):盆地型水库边缘与山前洪积扇,洪积裙相连的地区 (3):潜水位埋藏较浅,地表水或潜水排泄不畅,补给量大于排出量的库岸地区,封闭或半封闭的洼地,或沼泽的边缘没区

下列条件之一可作为次生盐渍化或沼泽化的判别标志 (1):在气温较高地区,当潜水位被壅高至地表,排水条件不畅时,可判为湿地浸没区;气温较低区,可判为沼泽浸没区 (2):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当潜水位被壅高至土壤盐渍化临界深度时,可判为次生盐渍化浸没区。 初判只考虑设计正常蓄水位条件下的最终浸没范围

2010水文地质勘查考试题

1.地下水资源调查的方法有哪些? 答:最基本的调查方法有:地下水资源地面调查(又称水文地质测绘)、钻探、物探、野外试验、室内分析、检测、模拟试验及地下水动态均衡研究等。新的地下水资源调查技术方法包括:航卫片解译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同位素技术、直接寻找地下水的物探方法及测定水文地质参数的技术方法等。

2.水文地质物探的方法有哪些? 答:地面物探的方法有:电阻率法、自然电场法、激发极化法、交变电磁场法、核磁共振找水、地震勘探、天然放射性找水法。地球物理测井法有:普通视电阻率测井、井液电阻率测井、自然电位测井、伽玛-伽玛测井、中子测井、放射性同位素测井、声波测井、热测井等。

3.大型群孔干扰抽水试验的主要技术要求是什么? 答:(1)大型群孔干扰抽水试验的抽水量,应尽可能接近水源地的设计开采量。 (2)大型群孔干扰抽水试验的水位降深应尽可能地接近水源地设计的水位降深,水位下降漏斗中心至少达到设计水位降深的1/3。 (3)对于供水水文地质勘察,一般多进行稳定流的开采抽水试验。 (4)抽水试验最好在地下水枯水期的后期进行。 (5)如进行稳定流的抽水试验,要求水位下降漏斗中心水位的稳定时间不应少于1个月。 4.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概念。 答:所谓地下水动态是指表征地下水数量与质量的各种要素(如水位、泉流量、开采量、溶质成分与含量、温度及其他物理特征等)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所谓地下水均衡是指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地下水水量、溶质含量及热量等的补充(流入)量与消耗(流出)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5.水动力弥散系数的概念。 答:水动力弥散系数是表征地下水中溶质迁移的重要水文地质参数,是表征在一定流速下,多孔介质对某种溶解物质弥散能力的参数。 6.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的内容。 答:(1)环境状况;(2)污染源;(3)污染现状(水质现状);(4)水资源量调查。

7.水量均衡法的基本原理。 答:水量均衡法是全面研究计算区在一定时间段内地下水补给量、储存量和排泄量之间数量转化关系的方法。一个均衡区内的含水层系统,在任一时间段内的补给量与排泄量之差恒等于含水层系统中水体积的变化量。 8.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原则是什么? 答:(1)可持续利用原则;(2)“三水”相互转化,统一评价的原则;(3)“以丰补欠”合理调控原则。

9.选择集中供水水源地的位置需考虑哪些条件? 答:选择集中供水水源地的位置时,需考虑以下技术和经济方面的条件: (1)供水水源地应尽可能选择在含水层层数多、厚度大、渗透性强、分布广、具有调节能力、水量丰富、水质良好的地段上。 (2)供水水源地应尽可能选择在可以最大限度拦截区域地下径流的地段,接近补给水源和能充分夺取各种补给量的地段。 (3)在选择水源地时,要从区域水资源综合平衡观点出发,尽量避免出现工业与农业用水之争、供水与矿山排水以及上下游之间的矛盾,新建水源地应尽量远离原有的取水或排水点,减少互相干扰。 (4)水源地应选择在不易引起水质污染、便于保护的地段上。(5)在选择水源地时,还应从经济、安全和扩建前景方面考虑。

10.水资源保护的定义。 答:为防止水资源因不恰当利用造成的水源污染和破坏而采取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措施的总和。

11.矿井涌水量预测的内容是什么? 答:(1)矿坑正常涌水量;(2)矿坑最大涌水量;(3)开拓井巷涌水量;(4)疏干工程的排水量。

12.矿山水文地质工作的内容是什么? 答:(1)一般工作:按矿山开发阶段分为3部分。①基建阶段水文地质工作:承接勘探资料,持续长期观测,研究防治水设计,建立资料档案;②开采阶段经常性工作:井巷水文地质编录,长期观测,水文地质资料综合整理;③闭坑阶段工作:总结经验与教训。 (2)专门性工作:①水文地质补偿性勘探;②根据矿山设计和生产的需要,为某些特定的防治水工程进行放水试验和示踪连通试验;③矿坑水的防治与利用。

13.水文地质图件的种类有哪些? 答:水文地质图件一般包括四类图件:基础性图件、综合性或专门性图件、单项地下水特征图件和应用性图件。 (1)基础性图件:主要反映调查区地下水形成、赋存的背景环境类图件,如地质图、构造图、地貌图、第四纪地质图、降水量分布图等。 (2)综合性或专门性图件:是直接反映调查区地下水特征的图件,如综合水文地质图、地下水资源图、地下水脆弱程度图、环境水文地质图、地下水质量评价图等。 (3)单项地下水特征图件:如地下水等水位(压)线图、地下水埋深图、地下水化学类型分区图等。 (4)应用性图件:主要是为满足实际生产需要而编制的图件,如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图、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图、地下水质预测图、地下水动态预测图等。 14.局域水源地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内容。 答:(1)计算允许开采量;(2)提出合理取水方案和确定取水建筑物。

15.水位观测孔的布置原则。 答:(1)为求取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的观测孔,一般应和抽水主孔组成观测线,所求水文地质参数应具有代表性。 (2)当抽水试验的目的在于查明含水层的边界性质和位置时,观测线应通过主孔、垂直于欲查明的边界布置,并应在边界两侧附近均布置观测孔。 (3)对欲建立地下水水流数值模拟模型的大型抽水试验,应将观测孔比较均匀地布置在计算区域内,以便能控制整个流场的变化和边界上的水位和流量,应在每个参数分区内都布置观测孔,便于流场拟合。 (4)当抽水试验的目的在于查明垂向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时,则应在同一观测线上布置分层的水位观测孔。 (5)观测孔深度:要求揭穿含水层,至少深入含水层10-15米。 16.地下水的侵蚀性评价。 答:(1)分解性侵蚀:分解性侵蚀指酸性水溶滤氢氧化钙或侵蚀性碳酸溶滤碳酸钙使水泥分解破坏的作用。分解性侵蚀可分为一般性侵蚀和碳酸性侵蚀两种。 (2)结晶性侵蚀:结晶性侵蚀是指混凝土与水中碳酸盐发生反应,在混凝土的空隙中形成石膏和硫酸铝盐晶体。 (3)分解结晶复合性侵蚀:分解结晶复合性侵蚀又称镁盐侵蚀,主要是地下水中弱盐基硫酸盐离子的侵蚀,如镁离子、铁离子、氨根离子等含量很多时,它们与水泥发生化学反应,使混凝土力学强度降低甚至被破坏。

第五篇: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目录

一、 工程概况

二、 场区地层及水文地质条件

三、 试验井的布置及施工

四、 水文地质试验

五、 结论与建议

附录:

1、 井(孔)标高明细表

2、 勘探试验生产井竣工图

3、 勘探试验生产井大样图

4、 抽水试验综合图

5、 回灌试验综合图

6、 水质分析成果表

7、 取、回水井平面布置图

一、 工程概况

本文勘测主要目的是:

1、 解和掌握厂区地层、颗粒特性,含水层分布特点及地下水流向;

2、 测试地下水温度;

3、 分析场区内地下水质;

4、 评价该场区能否满足该新建工程采用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所需的地下水取、回水

能力;

5、 确立取、回水地段和地下水温度场间控距离;

6、 推荐取、回水构筑物型式;

7、 确定取、回水井的最佳布设方案(取、回水井数量和各水井间距离、位置等)。 为新建工程采用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提供科学的水文地质依据:

本次勘察功罪执行的技术规范为:

GB50027-200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20296-99《供水管井技术规范》

GB50366-2005《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DB21/1643-2008《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本次勘测工作于2012年5月15日至2012年5月25日完成外部工作。

二、 自然地理、地址、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

(一) 自然地理

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由于受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团控制,冬季漫长寒冷,春季多风干燥,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润凉爽。据气象台多年资料统计:气温多年平均为7.9℃,最高为35.7℃,最低为-30.5℃;降水量多年平均为675mm,集中在6-9月份。

(二) 场区地质、地貌

场区地形起伏较小,地貌上属于浑河冲积阶地。第四系地层覆盖厚度较大,主要为冲、洪积成因的粉质粘土和砂类土及碎石土等地层组成。

(三) 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情况及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1、 场地及周边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情况

该场地内拟建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勘察期间,在2#井的东侧80米处有1眼施工临时取水井,最大取水量为10m3/h。

据勘察规范要求(距项目500M以内)进行调查得知,距离本场地东侧边线约400米左右,最大取水量约为100m3/h。

2、 地质条件

根据勘探资料,场区地层从上至下依次为:

1耕土:杂色,主要由碎砖,石块及各种残土等组成,结构松散,厚度1.0m。 ○

2粉质粘土:黄褐或灰黑色,主要由粘粒和粉粒组成,含少量铁锰质结核,○

呈星点状分布,局部混有粉细沙颗粒。摇振无反应,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高,厚度7.0m。

3粉土:灰色,灰黑色,灰褐色,含沙粒及少量有机质,刀切面略见光泽,○

干强度低,韧性低,可见摇振反应,多与粉质粘土互层分布,湿,一般为中

密状态,中压缩性。厚层1.5~3.0米。

4中粗砂:黄褐色、浅灰色、石英、长石质,含较多粘性土及少量砾石,局○

部相变为粗砂,稍湿,中密状态,该层厚度较薄,变化较大,分布不连续。层厚0.0~2.0米

5砾砂:黄褐色,石英,长石质,充填混粒砂,含少量卵石,卵石粒一般○

20~40mm,磨圆度较好,呈亚圆形,湿~饱和,一般为中密状态,层顶颗粒较大含较多粘性土及氧化铁矿物,呈胶结状态,层厚6.0米。

6圆砾:母岩岩性多为花岗岩类,分选性差,极配好,混粒结构,磨圆度较○

好,颗粒呈圆~亚圆形,一般粒径在3~20mm,最大粒径在90mm,填充物为中粗砂,层中局部有薄土层夹层或透镜体,饱和,中密状态。层厚14.0~14.5m。 7粘土:黄褐或灰黑色,主要由粘粒组成,含少量铁锰质结核,呈星点状分○

布。摇振无反应,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高,控制厚度4m。

3、 水文地质条件

1、含水层 ○

本场去内主要含水层为砾砂及圆砾层。含水层沿各方向变化均不大,根据勘察期间勘察孔所揭露的地层和地下水的动力性质,本场地仅有一个含水层。该层水位深埋在16m左右,含水层厚度15m左右,该层水由地下径流补给,地下水类型属潜水。

2、隔水层 ○

上部粉质粘土及粉土为覆盖层,下部粘土为隔水层。

3、地下水 ○

(1)、地下水的赋存及埋深

本区地下水类型按埋藏条件划分,为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赋存在砾砂及圆砾层中。本次勘察期间测得潜水水位埋深在16m左右

(2)、该场地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是地下径流补给,地下水水位年变幅在2~4m,地下水的排泄主要为地下径流排泄和人工开采。在枯水期地下水向浑河等地表水系的排泄。场地地下水径流条件良好。

(3)、根据调查和测试等,勘察区所在区域地下水流向基本是由东北流向西南。

(4)、地下水水温

勘察期间地下水温度为10.0~11.0℃。

(5)、地下水理化特性

本次勘察期间,采取水样送化验室进行水的理化分析。根据水样理化分析结果:总硬度为297.9mg/L,总碱度为112.5mg/L;铁离子含量为0.43mg/L,锰离子含量为0.003mg/L,不会堵塞过滤器孔隙;Cl-离子含量为69.39mg/L、SO42-离子含量为137.20mg/L、游离CO2离子含量为8.469mg/L,含量均小于规定的

标准,不会有腐蚀作用。水质分析结果附后。

三、勘探试验生产井的布置及施工

1、勘探试验生产井的布设

根据建设单位的意见,结合现场条件,在场区内布置2眼勘探试验生产井,井编号为1#、2#井,设计井深35m,孔径900mm,井径529mm。

2、钻探设备、方法

主井钻探采用8JH-80型反循环钻井机,钻探方法为清水水压回转钻探,成井深度35m,孔径900mm。

3、 井管结构

勘探试验生产井上部井壁管长9~11m,采用螺旋焊,管径529mm,壁厚7mm;中部过滤器长22.5m,采用桥式滤水管,管径529mm,壁厚7mm,外包40目尼龙网;下部沉淀管1.5~3.5m,与上部井壁管相同。所填滤料为混合砾石,4~8mm约占50%,8~12mm约占50%;井管底部用钢板封底(详见井竣工图)。

4、 洗井

成井后,首先采用拉活塞洗井,然后用空压机排水洗井,最后采用潜水泵扬水洗井,洗井时间为6个台班。

上述工作完成后,开始进行抽水及回灌试验。

五、结论与建议

1、本次勘察试验工作共完成2眼勘探试验井(1#、2#号试验井),成井深度35m。

2、本次勘察进行了抽水试验和回灌试验各一组。

3、场区内主要含水层为中粗砂、砾砂及圆砾层。

4、场区地下水流向由东北向西南,地下水天然水力坡度为2‰左右;勘察期间地下水埋深16m左右,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约为2~4m左右;地下水温度为10.5℃左右;总硬度为297.9mg/L,总碱度为112.5mg/L;铁离子含量为0.43mg/L,锰离子含量为0.003mg/L,不会堵塞过滤器孔隙;Cl-离子含量为69.39mg/L、SO42-离子含量为137.20mg/L、游离CO2离子含量为8.469mg/L,含量均小于规定的标准,不会有腐蚀作用。水质分析结果附后。

5、根据抽水试验得知,该场地内上部主要含水层渗透系数为82.0m/d,影响半径为177m;根据回灌试验得知,该场地内主要含水层回灌渗透系数为37.2m/d,回灌影响半径为208m。

6、根据场地具体情况,经计算可布设热源井23眼,其中9眼取水井,并编号为Q1~9号井(含1眼备用井);14眼回水井,井编号为H1~14号井;供暖规模在10万平方米左右,最大取、回水量为600m3/h左右(详见热源井方案布置图)。

7、若贵公司采用水源热泵技术供热(制冷),建议取、回水井间距不宜小于100m,热泵机组对地下水提取温差宜不大于5℃。

8、为确保该项目安全可靠、合理合法建设与运行,就该项目取、回水情况和对周边的影响等,建议贵公司应根据取水导则和水法等有关规定,进行取、回水水资源论证工作,取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

9、通过本次水文地质勘察试验及计算并考虑到场地周围已有取水工程情况,该场区最大取、回水能力可达600m3/h,建议设计单位根据上述场地

取、回水能力并结合拟建建筑物特点等,重新进行热负荷(制冷)计算和设计等。

10、井群施工时,建议抽水井,回灌井孔径Φ≧900mm,井径Φ≧529mm,建设施工中,取水井、回水井井壁管应采用壁厚不小于7mm螺旋钢板卷管,过滤器宜采用桥式或者钢管条孔过滤器,井底均用钢板封底,井深度32m为宜。

11、取、回水井成井后,应及时进行洗井工作,宜采用活塞提拉、空压机排水及水泵回扬三种方法联合洗井。

12、为延长井的使用寿命和提高井的工作效率,取水井每年应至少清洗一次,否则取水井动水位会有所下降,造成能耗加大,回水井每年应至少回扬一次,否则会造成单井回灌量减少。

13、在设计及施工取、回水井底下井室时,应考虑洗井及回扬设备安装维修等。

14、回水井的回水管应安装在底下水位以下2m左右为宜。

15、设备投入使用后,应定期对地下水水位、水温、水质等进行长期监测。

上一篇:生态文明到美丽中国梦下一篇:食堂工勤人员培训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