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典型事迹学习

2022-08-08

第一篇:党支部典型事迹学习

党支部书记典型事迹_事迹材料

时间:20XX 年 X 月 X 日

党支部书记典型事迹

“大干部、小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才是好干部,大支部、小支部,促进农民增收的才是好支部”。*村党支部书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位典型的农家妇女,用她辛勤的劳动和汗水,铸就了一道道人生的光环。

打牢群众致富的基础

*常说:“穷根子在于缺乏教育,要让孩子安心读书”。她不识字,但她却十分关心村里孩子们的教育。1996 年,*小学有学生 796 名,但只有 12 间年久失修、破烂不堪的教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对于一个没有任何集体收入的村子来说要改变这一切谈何容易。为了建盖新学校,她不知多少次长夜难眠。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没有资金,她多次到省、州、县找有关领导,争取支持。但争取到的资金差距甚远,*想到了出售本村大树坡山上的树筹集资金,为了这事,她组织召开了村民大会讨论,并得到全体村民的一致同意,也得到了林业部门的支持。经过努力,投资 50 万元的新教学楼当年建成,全校师生告别危房,搬进了新教室。1998 年,*又率班子成员多方争取,投资 80 余万元建盖了*小学的第二幢教学楼。如今,全校教学楼面积达 1926 平方米,共有教室 18 间,一批又一批的农村子女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又带领群众植树造林,当年被砍掉树的山坡早已披上了绿装。

*村有一片 600 余亩的农田,1996 年之前没有一条田间道路,农民

收种困难,各农户之间还常因你踩着我家的田,我踩着你家的地而出现矛盾,一部分田长年被水淹,一部分田又因没有水而长年干旱,亩产粮食不到 300 公斤,面对这样的情况,*和班子成员一起想办法,总投资 118 万元实施了“园田化工程”,为了加快工程的进度,*率班子成员带头投工投劳,通过 3 个月的紧张施工,建成了长 3 公里,宽5 米的田间道路和 8 条长共 4000 余米的沟渠。600 余亩农田已实现了旱涝保丰收。*村党总支书记谢家富深有感触地说:“*敢想敢干,一心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在群众中很有威信”。

20*年,全县掀起了乡村水泥路硬化的高潮,*抓住机遇,积极配合村委班子,争取到了补助资金 5 万元,*多次召开支部会、村干部会和村民会议研究讨论,按“一事一议”制度组织全村 60 名党员和村干部,分头做群众工作,争取到了群众的支持,全村 4000 余人人均筹资 60 元,又投工投劳数千个,顺利地完成了水泥路工程的建设任务。如今的*村村容村貌已大有改观,进村道路和村间道路干净卫生,平坦光滑,全村村民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困境,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大道。

拓展群众致富的门路

*提出:“致富还要靠当家产业”。这对于人多地少的*村来说是一条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村群众有养牛的传统习惯,但人畜混居,既影响人的健康,又制约经济的发展,为把全村的养牛产业做大做强,增加农民收入,*同班子成员商量后决定在村北面的一座集体荒山上建设养牛小区。这是一种观念上的突破,开始村民不愿意,25 户党

员户率先报名,并积极争取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拨出资金完成小区的“三通一平”,群众看到党员行动起来后,纷纷报名参加,报名人数达到了 76 户。但小区只能容纳 53 户,报名户数超过了 23 户,*等 23 名党员又主动退出,把名额让给了群众。20*年投资 120 万元、占地 100 余亩的养牛小区已竣工投入使用,53 户农户高高兴兴地搬进了养牛小区,少的养了 10 头,多的 20 余头。在党员的带动下,全村肉牛养殖户已发展到 900 余户,养殖肉牛 1500 余头,肉牛出栏达1000 余头,仅 20*年农户就增收 300 余万元。村民谢永俊说:“我原来在广州一家家具厂打工,每个月 1500 元的工资,听说村里党员帮助大家养牛,我就回来了,我现在养了 17 头肉牛,年收入达 1.6 万元”。

*村党员带头发展壮大养牛产业,在全县引起了轰动,在*村的带动下,20*年,全县畜牧业生产发展迅速,畜牧业经济总收入达 21675万元,比上年增加 3255 万元,增长 17.7%,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达638 元,比上年增加 107 元,增长 20.1%。

帮助贫困群众致富

*一家共 7 口人,除大儿子在家务农外,其余子女都在外工作,老伴已退休在家,生活算过得好了,为了做好科学养牛的示范,她从小区退出来后,在自家院子里盖了规范标准的牛厩,饲养了 8 头优质肉牛。生活在当地算比较富裕的了,但她想的是全村群众都增收致富。去年“五•一”节,在外工作的二女儿要带她去海南旅游,这种机会对于她来说很难得,她也非常想去,但当时正值烤烟移栽的大忙时节,

为了组织群众在最佳节令把烤烟移栽下田,她放弃了这样的机会。非常熟悉她的*村党员段俊刚说:“*虽然识字不多,但农村工作经验丰富,凭着一颗真心、热心和公心,为群众做了很多事,深得群众敬重,哪里有困难和问题,她总是走在前头,主动帮助群众调解纠纷和处理其他应急事情,从来不求回报”。

共 2 页,当前第 1 页 12 党支部书记典型事迹 相关内容:十佳师德标兵事迹材料:“粮食”里的那份情 他,从事粮食科学与加工技术教学工作 20 余年;他,努力攻克并实现一道道粮食科学方面的科研难题和技术工程。他,态度鲜明,廉洁从教,自觉抵制不良之风;他,注重实践,教学相长,与同学们打成一片。

行风建设示范单位事迹材料 行风建设示范单位材料:加强行风建设 塑造为民形象近年来,xx 苗族自治县民政局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不动摇,加大行风建设工作力度,着力解决困难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优秀消防战士先进事迹 刘 xx,男,汉族,1990 年 5 月出生,xx 人,预备党员,高中学历。现任 xx 省消防总队 x 支队 x 中队,一级士官警衔。刘 xx 同志,一次优秀士兵,一次“三争优”获得者,三次嘉奖。参加过很多社会抢险救援和灭火救援活动。

医院老年科服务人民先进事迹材料 我们科,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紧紧围绕情系百姓 ,服务

人民这个主题,牢固树立关爱老人,关爱健康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硬件设施,积极做好以老年病预防和治疗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基本实现了患者和家属满意的目标。

申报十佳学习标兵事迹材料 尊敬的系领导,老师们:

你们好,首先感谢你们给了我这次申请十佳学习标兵的机会!我是来自商务英语 1006 班的 xx。

来自农村家庭的我,自小秉承了父亲的正直与善良,母亲的坚韧和聪慧,少小便陶冶了我独特的人格魅力。

真情付出受赞扬——星级服务员事迹材料 高 彦刘飞燕,人如其名,美丽有气质;工作起来动作敏捷,身轻如燕;生活中,热情大方、乐于助人,是一位有理想、爱拼搏的山西海运学校实习生。有一次,刘飞燕在望海餐厅服务客人。

优秀团干事先进事迹材料 潘 xx,女,汉族,1982 年 6 月 5 日出生,共青团员,大学本科学历。xx 年大学毕业分配至中国 xx 十局 xx 公司企业发展部工作,xx 年初担任 xx 公司团委书记一职。

文明县城事迹材料 一、最有凝聚力的领导班子你见过这样的吃饭场面吗?路边石,土堆旁、东一帮,西一簇,这是阮国长街大修改造工程水稳层施工时午餐的一个画面。市政处领导班子成员就在其中,他们和全体施工人员一道席地而坐,端着盒饭,就着风,醮着灰,饭菜

事迹材料

致自己的励志语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把握现在、就是创造未来。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所谓的成功,就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浪花,从不伴随躲在避风港的小表演,而始终追赶着拼搏向前的巨轮。

天道酬勤,加油,加油,再加油!

第二篇:党支部书记典型事迹

“大干部、小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才是好干部,大支部、小支部,促进农民增收的才是好支部”。*村党支部书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位典型的农家妇女,用她辛勤的劳动和汗水,铸就了一道道人生的光环。

打牢群众致富的基础

*常说:“穷根子在于缺乏教育,要让孩子安心读书”。她不识字,但她却十分关心村里孩子们的教育。1996年,*小学有学生796名,但只有12间年久失修、破烂不堪的教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对于一个没有任何集体收入的村子来说要改变这一切谈何容易。为了建盖新学校,她不知多少次长夜难眠。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没有资金,她多次到省、州、县找有关领导,争取支持。但争取到的资金差距甚远,*想到了出售本村大树坡山上的树筹集资金,为了这事,她组织召开了村民大会讨论,并得到全体村民的一致同意,也得到了林业部门的支持。经过努力,投资50万元的新教学楼当年建成,全校师生告别危房,搬进了新教室。1998年,*又率班子成员多方争取,投资80余万元建盖了*小学的第二幢教学楼。如今,全校教学楼面积达1926平方米,共有教室18间,一批又一批的农村子女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又带领群众植树造林,当年被砍掉树的山坡早已披上了绿装。

*村有一片600余亩的农田,1996年之前没有一条田间道路,农民收种困难,各农户之间还常因你踩着我家的田,我踩着你家的地而出现矛盾,一部分田长年被水淹,一部分田又因没有水而长年干旱,亩产粮食不到300公斤,面对这样的情况,*和班子成员一起想办法,总投资118万元实施了“园田化工程”,为了加快工程的进度,*率班子成员带头投工投劳,通过3个月的紧张施工,建成了长3公里,宽5米的田间道路和8条长共4000余米的沟渠。600余亩农田已实现了旱涝保丰收。*村党总支书记谢家富深有感触地说:“*敢想敢干,一心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在群众中很有威信”。

20*年,全县掀起了乡村水泥路硬化的高潮,*抓住机遇,积极配合村委班子,争取到了补助资金5万元,*多次召开支部会、村干部会和村民会议研究讨论,按“一事一议”制度组织全村60名党员和村干部,分头做群众工作,争取到了群众的支持,全村4000余人人均筹资60元,又投工投劳数千个,顺利地完成了水泥路工程的建设任务。如今的*村村容村貌已大有改观,进村道路和村间道路干净卫生,平坦光滑,全村村民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困境,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大道。

拓展群众致富的门路

*提出:“致富还要靠当家产业”。这对于人多地少的*村来说是一条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村群众有养牛的传统习惯,但人畜混居,既影响人的健康,又制约经济的发展,为把全村的养牛产业做大做强,增加农民收入,*同班子成员商量后决定在村北面的一座集体荒山上建设养牛小区。这是一种观念上的突破,开始村民不愿意,25户党员户率先报名,并积极争取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拨出资金完成小区的“三通一平”,群众看到党员行动起来后,纷纷报名参加,报名人数达到了76户。但小区只能容纳53户,报名户数超过了23户,*等23名党员又主动退出,把名额让给了群众。20*年投资120万元、占地100余亩的养牛小区已竣工投入使用,53户农户高高兴兴地搬进了养牛小区,少的养了10头,多的20余头。在党员的带动下,全村肉牛养殖户已发展到900余户,养殖肉牛1500余头,肉牛出栏达1000余头,仅20*年农户就增收300余万元。村民谢永俊说:“我原来在广州一家家具厂打工,每个月1500元的工资,听说村里党员帮助大家养牛,我就回来了,我现在养了17头肉牛,年收入达1.6万元”。

*村党员带头发展壮大养牛产业,在全县引起了轰动,在*村的带动下,20*年,全县畜牧业生产发展迅速,畜牧业经济总收入达21675万元,比上年增加3255万元,增长17.7%,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达638元,比上年增加107元,增长20.1%。

帮助贫困群众致富

*一家共7口人,除大儿子在家务农外,其余子女都在外工作,老伴已退休在家,生活算过得好了,为了做好科学养牛的示范,她从小区退出来后,在自家院子里盖了规范标准的牛厩,饲养了8头优质肉牛。生活在当地算比较富裕的了,但她想的是全村群众都增收致富。去年“五•一”节,在外工作的二女儿要带她去海南旅游,这种机会对于她来说很难得,她也非常想去,但当时正值烤烟移栽的大忙时节,为了组织群众在最佳节令把烤烟移栽下田,她放弃了这样的机会。非常熟悉她的*村党员段俊刚说:“*虽然识字不多,但农村工作经验丰富,凭着一颗真心、热心和公心,为群众做了很多事,深得群众敬重,哪里有困难和问题,她总是走在前头,主动帮助群众调解纠纷和处理其他应急事情,从来不求回报”。

在*村,接受过*帮助的群众已经数不清了。段绕先家经济十分困难,20*年,他想发展养牛,但没有资金,*知道后,主动以自己的名字到信用社帮段绕先贷款1000元,买了一头母牛,20*年又帮助他贷款1000元买一头母牛,现在段绕先家已产出一头小牛,增收致富有了希望。段老强和张小朋家子女考上大学,但凑不够学费,她主动分别借给他们700元和600元,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在*村,不管谁家遇到了什么困难,只要有能力帮助的,她一定尽力帮助。村民王琼梅说:“我们有什么困难和问题都爱找她”。

几多辛勤,几多汗水,在*的带领下,*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人均有粮400公斤,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800元。她的努力得到了上级和群众的认可,1985年当选为州政协委员,1992年当选为州党代会代表,1979年至今,她参加了省、州、县、乡(镇)党代会、人代会、妇代会达数十次,她和她所在的支部也多次受到县、乡(镇)党委的表彰。

面对众多的荣誉,*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既然组织相信我,*村的党员和群众信任我,我就要带好头,尽心尽力为群众多做点事”。

去年11月,州委常委、组织部长朱志华到*村调研时紧紧握住*的手深情地说:“您是党的好干部,您用实际行动实践了‘三个代表’,您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了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之中,为了群众早日致富奔小康,作出了很大的奉献”。

第三篇:村党支部典型事迹

“新化变了,旧貌换新颜,新化发展了,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到过嫩江县伊拉哈镇新化村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的确,新化村的发展日新月异,走进新化村,你感觉不到是在农村,一栋栋装修漂亮的砖瓦房,一道道整齐的砖院墙,一条条整洁干净的马路,道路两边绿树如荫,鲜花盛开,宛如世外桃源。在新化村,听得到鸡鸭鸣叫,声声犬吠,马儿嘶鸣,但你却看不到

它们在马路上“闲逛”,只有不时驶过的小四轮和大马力机械才让你意识到,这是在农村,一个现代化的农村。2004年末全村人均收入3600元,同比2003年末人均收入3600元递增了20,而2005年末,又有了一个新的飞跃,全村社会总产值突破1900万元,人均收入超过4300元,同比2004年末又增长了19.4。全村自来水入户率达60以上,有线电视覆盖率达80以上,程控电话遍布全村90以上。新化村党支部先后被县委授予先进党支部和“奔小康红旗村党支部”、“五个好”村党支部荣誉称号;新化村还获得了省、市级“文明村标兵”称号。

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那片地,人还是那些人,为什么新化村昨天和今天的对比如此强烈呢?人们在这个村的党支部找到了山村巨变的答案。

依托载体打牢党支部功底

新化村有3个自然屯,8个居民小组,856户,3076口人,人均耕地不足8亩,是伊拉哈镇最大的行政村之一。90年代后期,受土地少、农业科技含量低、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发展越来越缓慢,村域经济、农民收入出现了滑坡倒退的现象。全村贫困户占总户数的60以上,新化村因穷得叮当响而闻名全县。

1999年贾云龙在村民的期待中出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在第一次支部会议上动情地说:我们党支部成员,幸运的是有了为新化村百姓服务的机会,大家绝不能有任何的懈怠和偷闲。从今天起,我和大家一道带领群众,拔掉穷根,走上富裕之路。

面对村里的实际状况,新一届党支部班子上任后,真抓实干,为民想,为民做,尤其开展“三个代表”责任区活动以来,更是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确定了依托“三个代表”责任区有效载体,发挥党支部带党员、党员带农民的“双带”作用,帮助农民走快致富之路。

腰杆硬,要有真功夫。村党支部先打牢自身功底,在“三个代表”责任区活动上大做文章,做大文章。机制先行,一整套工作机制脱颖而出——“日抓落实、月抓推进、季汇报、半年小结、年终大结”,责任区活动犹如雨后春笋般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是村党支部的另一个“法宝”。印发《新化村党支部开展“三个代表”责任区活动公开信》、召开座谈会、研讨会,支部讲、党员谈、群众提,一整套活动主题创造性地提出——“学三代、促三有、抓三争、十到户、评三星”。如今,党支部凝聚力增强了,战斗力提高了,党员人人争当“三星”(“科技致富标兵星”、“精神文明标兵星”、“为民服务标兵星”),先进性体现出来了,腰杆硬了,说话“好使”了;肩上有了责任,担子更重了;党员尽了义务,农民拍手称好。

彰显先进性。建档立卡,经常走访,是新化村党支部情系村民之举。几年来,党支部经常到困难家庭和有外出务工的家中进行走访,累计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活等实际困难和问题千余件。村党支部还多方想办法拓宽村民增收渠道,积极带领村民发展外向型农业,在俄罗斯承包土地300公顷,签定8年合同,经济效益可观。

情系家乡如雁归。党支部的爱民之心,也使外出务工的党员富而思源,主动报答家乡。他们带回了新思想、新观念;带回了资金、新技术,既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又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向深层次发展。目前,新化村有党员49名,建立了22个责任区,时刻践行着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宗旨。第11区党员孙忠信在大连开影楼富了,但没忘乡亲们,购买了新型农机具,以低于市场价格为村民服务;第17区入党积极分子王丽娟同样用打工挣来的钱买了六台电脑,免费为村民进行信息培训……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通过返乡党员引进资金、引进项目,极大地拉动了村经济增长,目前新化村耕地,高、优、特品种占90以上,年增收60多万元。村民对党支部认可了,对党员更加信任了,由此奠定了新化村多渠道转移劳动力的坚实基础。

村党支部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又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以实施“五事”(干部问事、群众说事、集中议事、及时办事、定期评事)工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推动了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扎实开展。为了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村党员干部变上访为下访,利用“三个代表”责任区活动,深入贫困户、问题户、军烈属、老干部家中,广泛征求他们对村干部、社会治安、生产生活、村容村貌建设的意见,并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通过干部问事体察了民情;村党支部规定,村里有困难、有想法、有矛盾、有纠纷的群众可随时向党员干部或党支部以各种形式反映情况,对群众反映的情况,党员干部必须认

真对待,及时向党支部和相关部门反映。党支部还建立了民情恳谈等制度,使群众说事成为制度化,通过群众说事了解了民意;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领导下,由村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共同组成“议事会”,对反映涉及群众利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和疑难问题,集体研究决定,必要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党支部通过集中议事广纳民言;党支部要求党员干部对群众提出的

批评、意见、建议以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要制定措施,落实责任人,限期完成,并将完成结果及时向群众通报,通过及时办事解决了民忧。党支部每月确定“评事日”,通报问事、说事、议事、办事情况,并对办理结果进行评议和测评。对群众满意率不高的,责成相关责任人继续办理,限期改正,直到群众满意为止,通过定期评事凝聚了民心。

通过实施“五事”工作制度,充分发挥了村党支部和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党员干部察民情、问民怨、解民忧、保民安、帮民富、连民心。2004年春,村民刘子君身患风湿性心脏病,家里非常困难,吃穿成问题,种地无钱,看病更难了,党支部成员伸出了解困的双手,替刘子君赊购化肥8袋,种子360斤,出劳力帮他种上了地,党员干部集资800元钱,让刘子君出去看病。同时,村里暂缓收取老刘的陈欠款,2005年,老刘的病基本痊愈了,承包田也喜获丰收,他主动还清了陈欠款。刘子君露出了笑容,逢人就说:“村干部的心里装着咱,为咱村民办实事。‘五事’制度给了我生活的希望”。

多渠道转移拓宽农民增收途径

农民富了,怎么再富?这是村党支部又再思考的问题。党支部组织“两委”成员坐下谈,出去考察,多方学习,逐步理清了帮民增收、带民致富的新思路——依靠多渠道转移本村富余劳动力,拉动村域经济快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亲缘优势得天独厚。新化村村民的籍贯天南海北,亲缘、血缘联系十分广泛。村党支部便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条件,组织专人到外地参加各种劳务洽谈会、联谊会等,积极寻找推介本村劳动力到外地务工的一切机会;另一方面组织引导村民外出投亲靠友,摸清从业岗位情况,帮助分析就业前景。几年来,村党支部先后派出40多人次外出踏访、联系务工事宜,带回信息200余条。如今,在山东省文登市建立了著名的“新化一条街”。

掌握技能是关键。村党支部认识到外出务工没有一技之长将举步维艰,于是在春秋闲暇时节,主动与县、镇有关部门联系,对外出人员进行餐饮等10余项专项的业务培训,增大了外出人员就业机会。培训基地已累计培训1800多人次,帮助700余人实现外出务工的机会。同时,大力扶持劳务输出经纪人队伍,建立劳务输出网络,帮助掌握能人信息。这是新化村党支部的又一举措。目前新化村有名的经纪人27名,分布在省内外,组织、协调近千人次务工,形成了分布全面、行业全面、活动力强、就业率高的喜人局面。

维权维法是保障。改善外出务工环境,维护合法权益,这是村党支部帮助农民外出务工的又一着眼点。为此,建立了法律服务平台,进行普法培训,同时开展劳务输出回访、维权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富余劳动力的外出务工。截止目前,全村已转移富余劳动力108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5,全村农民年增加收入500多万元,成为嫩江县乃至黑河市劳动力转移的典型村。在新化村的带动下,伊拉哈镇其他村的农民也积极外出务工,全镇劳动力转移达到5030人。

劳动力转移,使新化村迈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台阶。

拓宽渠道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劳务输出拓宽了富路,为了让留守人员也参与致富队伍中,新化村党支部做起了黑土地上的文章来。决定利用有限的土地,搞特色种植。2003年党支部经过考察论证,和内蒙古赤峰市签订了白芸豆种植合同,一开始群众疑惑:一怕产量低、二怕价格低、三怕货到地头死。为了打消百姓的疑虑,村党支部成员、全体党员每人带头试种5亩,贾云龙试种了10亩,经过一年白芸豆的种植,秋后,赤峰市商家按合同进行了回收,比大豆每亩增收150多元。实践验证了结果。2004年春,群众主动找村里要白芸豆种子,白芸豆的种植由50亩一下增到了2200亩,仅此一项2004年农户均增收了2000元,留守的村民高兴地说:咱新化村“外出劳务赚大钱,留守人员也不闲,黑土地上做文章,致富路子越走越宽”。目前,全村种植业以特色种植为主,每年春天,新化村党支部都与外地签订稀少、高优、名特等农业种植合同,占农业种植面积的90以上。仅2005年全村签订白芸豆、马铃薯、黑小豆等3500多亩,特色种植收入达200余万元。

新化村除了大搞黑土地上的特色种植,还大力发展畜牧业,村党支部积极为村民选购优良种羊。利用草原优势发展绵羊、山羊的养殖。目前超百只的养羊大户有10余家。户年均收入达5000多元,初步实现了以畜补农,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为了搞好种植、养殖的生产,村党支部大力实施科技兴农、科技兴牧。种植特色上,在种子、化肥、农药等方面对群众实行全程性跟踪服务,种子兑换由村里统一联系解决,差价和运费从村集体资金中支付。化肥、农药由村里统一组织订购,并按原价出售给群众,差价运费由村里承担,既保证了质量,又减轻了农民负担,从而,使黑土地上的文章越做越活了。

富而思源共建美好家园

经过几年的发展,新化村村民富了,村经济壮大了,村党支部的威信也提高了。村民有了钱,钱应该怎样花?日子应该怎么过?村党支部一班人又在考虑如何为村民营造一个文明、进步、和谐的生活环境。

党支部制定了《新化村文明村建设规则》、《村民文明公约》等10余项制度,积极开展整修道路、绿化环境、移风易俗等活动。新化村过去的道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百姓怨声载道。村党支部想群众之所想,分别召开党员大会、群众代表大会,并且鼓励外出务工人员积极投身家乡建设。这样,党员带头干在先,群众热情参与,于是“修家乡路,促家乡发展”的便民利民工程落到了实处。同时,村党支部每年都组织党员、群众清理边沟上万延长米,清理垃圾上百立方米,种花上万延长米,全村各个街道也要整修一遍。物质上富有了,精神上也要富有。每年村党支部都要为农民上一次法律课,让农民懂法、知法、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新化村每年都对学校进行无偿地投入,还利用农闲季节,聘请农业专家大专院校的教授进村讲学,对村民进行科技培训,使农民掌握了种植技术、市场信息等有关知识,充实了头脑,开拓了视野。如今,全村成人中专、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村民占15,高中文化程度的占45。

党支部还教育和引导村民破除迷信、崇尚科学,建立起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村民小组中,党员做专职政工工作。实行严格的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把思想教育纳入党员包户、村民公约、争创“十星”和文明小组、文明户的考核内容,月月检查、季季评比。党支部还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要求,在村民中大力开展了“手里有了钱,生活怎么办”的“思源思进”专题教育活动,组织大家学理论、忆村史、读感想、畅未来,积极为新化村营造“乡风文明”的环境氛围。

出劳务、搞种植、养殖富了新化村,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家家户户有了存款,彩电、VCD、摩托车、手机、电话等现代家用电器竞相落户。村民们高兴地说:“没有好的党支部,哪来的今天的好日子;没有好的领导人,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第四篇:社区党支部书记典型事迹

文章标题:社区党支部书记典型事迹

抓社区党建促社区发展

xx市东路街道益民社区党支部书记xx同志,她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人之举,用自己对党对居民群众的赤城之心,在社区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忠诚地实践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近年来她狠抓党建工作,促进了社区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她心系居民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赢

得了社区居民的好评。

对党员实行分类管理,不断提高党员思想觉悟[本文来源于好范文 wenmi114.com--有文章需求,请到站留言板,12小时内解决您的问题]

xx同志从上任支部书记后,十分重视党员的管理工作,首先对社区党员进行了调查摸底,对社区党员实行了分类管理,她每月召集党员政治学习一次,对流动党员,xx同志利用星期天为他们送学习资料,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情况,对退休党员除定期组织学习外,还开展经常性的谈心活动,同时根据每个人的专长、爱好,动员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对在职党员实行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支部双向管理,在xx同志的精心组织,积极耐心教育下,社区党员思想觉悟提高很快,增强了他们的光荣感和使命感,现在社区流动党员能够向支部定期汇报工作和学习情况,社区的退休党员退休不退色,自觉地成立了社区义务治安员队伍,和社区义务卫生员监督队伍,为社区居民营造安全环境和生活环境,默默地做着贡献。在职党员每年开展活动四次,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根据他们的专长把54名党员分别定岗位14个,党员活跃在社区的大街小巷,党员的先锋作用得到了体现。

党建联席会促进了社区共驻共建工作

xx社区共有企事业单位9个,9个党组织,如何让单位党组织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发挥他们的作用,做到共驻共建是社区党支部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先xx同志成立了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每月定期召开一次会议,在党建联席会上互相交流经验,加强沟通,取长补短,社区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联席会协调解决,如社区中老人员急需要解决活动场所,xx同志在党建联席会上提出后,得到了公路段领导的大力支持,主动把本单位的中老年活动中心为社区居民免费开放,社区没有文化活动广场,安监局领导立即表态,利用本单位的空地和设施为中老年人活动提供了场地。

社区卫生管理较差,xx同志提出后,得到了环卫处的重视,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彻底扭转了社区脏、乱、差的局面,二00五年社区居民关某,因看病住院家庭困难,xx同志提出后,仅用三天时间社区单位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捐款2500余元,通过党建联席会,社区单位增强了共驻共建意识,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改变了社区卫生环境,增强了社区单位与居民之间的团结和友爱,促进了社区单位和社区党支部、党建工作的共同提高。

修路建桥想居民之所急

王xx同志作为一名社区干部,时刻想着居民,为居民解难事;办好事。益民社区新民巷和益民巷,因多种原因,路面全部没有硬化,道路高低不平,刮风时尘土飞扬,下雨天泥泞难走,特别是夏季,居民家没有下水道,污水受温度蒸发,臭味刺鼻,居民苦不堪言,王锡华同志任支部书记后,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决定改变这种状况。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三条巷道全硬化,需要资金18万元,从那里来钱哪?社区又没有收入,她走访居民,征求意见,最后通过社区单位与居民各出一部分的办法,硬化路面660米,安装下水510米。施工期间,她头顶烈日,亲自监督工程质量。竣工那天,社区居民20多人赶到居委会燃放鞭炮,叙说感激之情。碱沟河自东而西从社区之间穿过,长期以来,给居住在河两边的居民带来了很多不便。在河面上架桥,一直是社区居民的共同愿望。2002年,王锡华同志在党支部会议上提出了建桥建议,因苦于没有资金来源,当时没有决定下来。会后,她深入社区单位、个体户及居民家中一一征求意见。一个月后,她拿出了建桥方案,石块由她想办法,水泥由社区单位解决,钢材由社区部分个体户居民捐献,所需人力由社区居委会人员承担。在施工中,她以身作则,拌水泥搬石块,经常满身泥巴,样样活儿抢着干。在她的影响下,社区居民纷纷赶到河边,争先恐后地投入到建桥中去,仅用了五天时间,在没有投入资金的情况下,在碱沟河河面上建起了一座长5米宽2米的小桥,方便了沿河两边的居民生活。社区居民都说:“我们几十年想办的都没有办成的事情,王书记一个月就办成了,是王书记实现了我们的架桥梦!”。

心系居民乐于助人

王xx同志经常说:“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要多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03年5月的一个上午,xx同志在社区检查工作时,偶遇回族孤寡老人马秀珍,谈话中,她知道马秀珍老人正在患病,政府发给她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已经花完,生活陷入困境,当天下午,她买了20公斤大米,5公斤清油送到

了老人家中。到家后,发现马秀珍老人家中电表已坏,因缺少资金没有更换,只好用蜡烛照明。王锡华同志知道后,马上协调有关单位,解决了老人的照明问题。xx的爱心深深感动了老人,她亲自跑到居委会流着泪说:“党的干部对我太好了,我有两间房子,我死后,就是居委会的财产,让你们做办公经费,我请你们现在就办公正手续。”2003年11月,一个天寒地冻

的下午,王锡华听说,碱沟路单长敏家因家庭困难没钱拉冬炭,第二天上午,她协调有关单位为单长敏家送去两吨冬炭,解决了单长敏家的燃眉之急;回族耳聋老人马洪上有九十岁高龄的母亲,还有不能劳动的妻子,家庭比较困难,去年六月,马洪母亲有病,因家里没钱,急的马洪团团转。xx知道后,当场拿出现金200元,感动的马洪流出了眼泪。

xx同志心系居民,乐于助人的事太多了,社区居民在茶余饭后的闲聊之中,只要一提到她无不交口称赞。

及时解决居民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

益民社区共有居民6015人,单位与单位之间,居民与居民之间,居民与单位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如不及时处理,会影响团结和党组织在居民中的威信,王锡华同志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她每季度开展一次“民主日”活动,让居民代表、人大代表、单位代表提合理化建议和意见,以及居民群众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对提出的问题,能及时解决的马上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定期解决,不属于本单位解决的转交解决,如二00四年,饮料厂家属楼居民房产证迟迟办不下来,居民意见很大,王锡华同志用了半个月的时间,终于协调成功,为36户居民办了房产证,二00五年,本辖区友好二巷地下自来水主管爆裂,造成了30多户居民受灾,xx华同志不分昼夜,奔走于自来水公司和居民家中,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解决了居民的困难,仅二00四年和二00五年,xx华主持开展“民主日”活动8次提出问题32条。全部得到了解决,通过“民主日”活动,社区和有关部门办事效率提高了,党群干群关系密切了,群众的难题解决了,支部的凝聚了增强了。

益民社区党支部的工作,在xx同志的努力下,出现了可喜的局面,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促进了社区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社区党支部连年被市委和街道党工委评为先进党支部,她本人连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然而,她没有因此而骄傲,她还和以前一样兢兢业业;踏实工作,在她的身上,处处体现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社区党支部书记典型事迹》来源于,欢迎阅读社区党支部书记典型事迹。

第五篇:农村党支部书记典型事迹

一、基本情况

林少桐,男,汉族,生于1966年5月,200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4年7月至今任捷地乡柳孟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二、典型事迹

柳孟春村生产发展起点低,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总量低,基本上是“无钱办事”。二是农业产业化滞后,传统特色农业在柳孟春村未发挥好优势,产业缺乏,市场信息落后,个体经济效益不高,农业产业支撑乏力。三是农业资源贫乏。自从林少桐2004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带领柳孟春村村民发家致富,尤其在新农村建设以来柳孟春村从各个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1、农业生产设施得到重点改善,生产发展有新进展。柳孟春村2003年以前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偏低,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

二、三产业增收效果不明显。自2004年林少桐上任以来,全村共打浇灌深井6眼,取代以前留下几十眼浅水井;安装农用电变压器9台,铺设电力线路30多华里。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极大促进了全村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生产基本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原来的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粮食作物为主,林少桐为改善村民种养殖结构,聘请专家做规划指导,发展特色产业。现在柳孟春村农业已发展为集种植、养殖于一体的立体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大了先进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培训和普及推广,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2、工业产业结构得以着力调整。柳孟春村在1990年前后,由王志恒带头承接焊接拖拉机斗业务并逐渐使焊接拖拉机斗发展为当时全村主导产业,成为村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焊接产业不能与时俱进,居民以外出劳务、出租车的出租费用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但是林少桐发掘村内青壮年劳动力潜力,打造了以打深机井为主打产业的新型为民增收队伍,效益好时能达到15支钻井施工队,遍布新疆、宁夏、山东、河南、安徽等全国各地。如今总体人均收入较高约为3207元。村子共发展有20多户民营企业,主要以水泥制品加工、钻井工程为主,其中较大型的企业有茂源钻井工程处,沧县华新水泥制品厂和沧县鑫华水泥制品厂、金来水泥制品厂等。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增加税收,带动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利的信息来源。

3、建设新农村文明生态村,村民生活环境得到提高。由于柳孟春村无集体经济,村级基础设施较差,2003年以前路面坑洼不平,多为泥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 2009年林少桐发动柳孟春村群众搞硬化,并充分发动群众出义务工5000多人次,又将村东头和南头的街道硬化了2200多米,院巷硬化3500平方米,全村道路、院巷硬化率达到92%以上。2010年1月份,村庄夜晚搞亮化。通过与电力部门多次协调,村内主要街道修装了115盏路灯。2011年3月份林少桐带领村两委发动群众出义务工为村庄卫生搞净化,共填平村内坑塘6个,动用土1.6万方;清理垃圾1000余吨,新建厕所61个,垃圾池40个,进一步净化了村内环境。通过林少桐带领村民众努力,柳孟春村的生活环境展现了清新、清洁、舒适的新阶段。

4、村级“两室”建设争模范,组织建设显“特色”。林少桐书记利用秋收种麦后的农闲且隆冬未至的时间,积极筹备资金翻修“两室”,修订村规民约,各项制度上墙,完善“四簿两册”,力争成为全乡“两室”建设示范村。村级组织管理试行“一室三会” 制度。在学习创先争优活动中,结合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原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村班子成立的专业协会协会章程和制度。帮助水泥制品协会、肉鸡养殖协会村民经济组织共同研讨致富良策,利用在外知名人士为村上搜集各种信息资源,突出地方特色,富裕了一方百姓。

5、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村风文明。林少桐号召村上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模范好儿媳妇”“十佳好邻居”等评选活动,积极宣扬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为加强禁赌工作,成立了禁赌协会,狠杀赌博之风;为防止红白事大操大办,由村两委班子牵头在村上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并通过征求群众意见,制定了规范的婚丧嫁娶办事花销标准,刹住了大操大办之风,为村上创造了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

2011年5月31日

上一篇:党员学转促心得体会下一篇:第一章现代物流概论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