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法论文范文

2022-05-08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担保法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物权法和担保法之所以产生使用时间效力的冲突,是因为物权法在担保法的基础上产生,但是原来的担保法仍在使用,这必然会使物权法和担保法产生冲突。物权法和担保法在使用的过程中,因为时间效力的原因,在实际案件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只有解决了这些物权法和担保法在这一问题上的冲突,才能妥善解决实际案例。

第一篇:担保法论文范文

加拿大及美国的知识产权担保法发展概述

王恒福 马明宇 译

赖金昌 审改

加拿大及美国的动产担保法律在世界上是最为有效和成熟的。这两个国家的立法对广泛的知识产权给予认可和保护,其中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此外,其他形式的法定知识产权,包括特殊植物培育者的权利和诸如商业秘密之类的普通法权利也得到认可。然而,规定这些权利的法律是很陈旧的,在许多方面,并不十分适用于知识产权的担保。

知识产权担保:注册及优先权

根据加拿大和美国法律,在担保协议中可用知识产权作担保品。所涉及的担保权益体现为一种权利负担(charge)(中国法律中用于知识产权担保的质押的概念,在加拿大和美国仅用于有形动产的情况之下)。知识产权的担保权益无需登记即可生效。同其他担保一样,登记只是决定相对于其他权利主张者的优先顺序,而并不影响担保本身的有效性。知识产权可根据约定作为担保,约定既可以将其作为惟一的担保物,也可以同借款人的其他财产一起设定担保。两国的有关法律还规定了知识产权的许可使用,并将适用于知识产权让与的登记和隐含的优先权规则也适用于使用许可。

加拿大和美国法律的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两国的联邦宪政体制。由成文法设立的知识产权法属于联邦政府的权力。然而,担保法的制定的原则上属于加拿大及美国的省或州的立法职能。这就产生了一个基本问题:应该由哪个法律来调整知识产权担保权益的设立和登记呢?

在加拿大,尽管调整知识产权的各种成文法都没有关于知识产权担保的规定,但在知识产权法下可以设立知识产权的抵押(lbid)。在这种交易下,担保的优先受偿顺位,如果是专利权的话,就会部分地由专利法第51章所调整。该章规定,任何涉及发明专利的让与(包括许可的让与)都不得对抗后继受让人,除非这种让与在后继受让人登记其权利之前,已经根据本法有关章节予以登记。

毫无疑问,根据省(加拿大)担保法,专利权(包括独占或非独占许可使用权)是可以被用作担保品的。但是,单纯依赖省级法律是不够的。当联邦和省级法律发生冲突时,应该适用哪些优先权规则是很不明确的——例如,一个省级担保法确认的担保权人与一个履行了专利法让与要求的专利权受让人(无论其是专利买方还是普通法的抵押权人)的权利发生冲突时,该如何处理?鉴于这种不确定性,在加拿大的标准作法是进行专利的担保让与并予以登记,同时根据省级法律进行担保权益的登记。这种做法降低了担保法的效率。

尽管加拿大法律要求商标需注册,但并未规定商标权的让与必须注册,也没有明确规定如何解决不登记时的优先顺位问题。结果是,商标法在解决优先权争议问题方面的规定甚至比专利法和著作权法的规定还要少。鉴于此,省级担保法被视为处理优先权安排所适用的法律。

与加拿大不同,美国的专利法明确引入了抵押的概念。但是,该法仅解决了专利所有权(title)转让(无论是完全的产权或基于产权的担保权益下的部分产权)的登记问题,以保护后继的所有权受让人。它似乎并不解决所有权受让人和根据州法产生的担保权益持有人之间的优先权争议问题,这种担保权益与抵押不同,不是基于所有权的转让而取得的。第261章规定,转让、许可或者财产权利转让在未公示时不得对抗有偿后继买受人或抵押权人,除非其在设立三个月内或者早于此种后继购买或抵押发生日前已在专利和商标局登记。

普遍认为,尽管在专利法项下通过让与专利权可以设置担保权益,但不涉及让与的专利担保权益应由州担保法来调整。然而,如欲对抗后继的善意有偿买主,最好在专利局对担保权利进行登记。

尽管第261章被视为是专利担保优先权规则的主要渊源,其在实务中的作用并不理想。登记备案的条款保护那些在3个月的宽限期内登记的首笔转让。其结果是,一项有效转让可以在宽限期内尚未登记(因而别人不知道),但又可以对抗在宽限期内的后继转让,尽管这种权益此时并不能通过查询专利局记录得以发现。这一特点导致了在实际中用专利担保放贷时,首次拨款时间很长,要等到宽限期届满时才能拨付。

美国商标法并无关于以商标做担保的明文规定。同专利法一样,商标法规定了商标权的让与,而且包含了一个优先权规则以保护任何后继的有偿取得且不知情的买受人,即必须在后续交易之前或者让与日后三个月内在专利和商标局登记才有优先权。普遍观点是,只有登记才能保护根据州法设立的担保权益免受后继买主的追索。

总结

在知识产权担保融资法律改革方面,目前加拿大和美国的法律不能作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典范。总的来讲,两国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对解决知识产权担保融资制度的核心问题只是稍有涉及且不够恰当。此领域内的法律现状妨碍了知识产权担保信贷的发展。在它们的制度下,用知识产权做担保,其交易成本要高出其他类型的财产担保,因为它面临着更高的法律风险和监控成本。

尽管现代担保融资所要求的灵活概念和较广范围均已在省或者州的现代和高效的担保法中得到体现,知识产权可依据它们被作为担保品,但几乎没有贷款人敢于将这些制度作为处理知识产权登记和优先权的惟一法律依据。如前所述,美国法院已经认定这些现代担保法律制度可能对知识产权担保问题完全不适用。在加拿大,普遍的观点是,联邦和省级法律同时适用于知识产权担保问题。但在优先权规则发生冲突时,由于联邦法适用于哪些种类的权益不够明确,这一问题才显得更加严重。

改革建议

美国律师协会项目组1992年发布的《关于知识产权担保权益的初步报告》指出:“(美国)目前调整知识产权担保权益的法律是令人不满意的。在什么机构登记以及如何登记,什么构成担保权益的公示,如何确定优先权,以及担保权益所覆盖的具体资产等方面都存在着不确定性。而联邦和州法同时调整这一领域的现状更使得问题变得复杂。”这一概括同样适用于加拿大的知识产权担保法律制度。

加拿大和美国在调整知识产权担保的法律问题上的这种不完善,引发了若干相关的改革建议。由于两国涉及的问题非常相似,这里仅引述加拿大法律委员会(一个联邦法律改革机构)在其2004年作出的题为《充分利用知识资产:降低知识产权担保权益的不确定性》的报告中的最新改革建议。该委员会的主要建议已总结在报告的摘要中,内容如下。

(1)所有联邦知识产权成文法都应当创设真正的产权登记制度,以便经登记的联邦知识产权的转让登记本身即构成足够证据来对抗任何其他未经注册的转让。

(2)知识产权登记系统,包括任何单独的知识产权担保权益登记系统,应能够保证支持对所有联邦知识产权的权利链条进行可靠的和及时的在线搜索功能。

(3)知识产权的登记应当严格按照登记优先(即先登记,先有优先权)的规则确定其优先权,除了欺诈或恶意的情形,是否知悉在先的、未经登记的权益是不相干的。登记优先的规则将确保受让人能及时登记以获得有效的权利。由于登记让与优先于未登记让与,第三方可充分信任登记检索结果,将其视为现有权属的准确记录。

(4)几个方案

方案之一:对知识产权法进行修改,规定在知识产权登记机构进行担保权益登记。现有的分散的联邦知识产权登记机构可为此做相应调整。涉及登记著作权的担保权益和让与可在著作权登记机构登记,涉及专利权的担保权益及转让可在专利登记机构进行登记,等等。

方案之二:可设立一个新的知识产权担保权益登记机构。现有的联邦知识产权登记机构可继续保留,作为专门的所有权登记机关,同时,建立一个新的统一登记部门来登记所有类别的联邦知识产权的担保权益(并可用来公示法院判决债权或其他非合意请求权)。

方案之三:建立一个完全统一的知识产权登记部门为所有类型的联邦知识产权的所有种类的利益、所有权及权利负担提供单一的登记场所和优先权规则。这一选择将避免登记机构分散而引起的协调困难,但同时也有不少技术问题,尤其是不同的搜索系统(搜索码)将不得不编入这一必须适用于各种知识产权的系统之中。统一的联邦登记机构的优点是它可以提供“一站式”的搜索和登记服务。对于用户来说,登记机关看上去只有一个数据库,而不管实际上这些数据库是否是分别设置的。

(5)知识产权担保权益登记系统应适用于包括所有转让、授权(grant)或者应用授权的权益,无论这些权益的取得是基于让与还是许可。

(6)知识产权的登记系统应当采用备案登记(公示登记)制度。担保交易备案登记制度的优越性已被加拿大法律所广泛认可。由于登记内容的最少化和公示格式的标准化(独立于实际的担保协议),备案登记系统将极大减少登记机关的管理和归档成本。这些特征还有助于登记记录的有效电算化,方便查询,并且会更加有效地保护担保债权人和债务人的隐私。

(7)联邦知识产权担保登记系统应提供一种单独的联邦担保登记索引体系。

(8)联邦知识产权担保登记系统应当允许担保债权人登记其对未来取得的知识产权的权益。一次登记就应足以确立对债务人未来获取的全部知识产权上的担保权益的优先次序。

(9)特许使用费(由省级法调整)上的担保权益不应包括在联邦知识产权系统内。

作者:RONALD.C.C.CUMING Q.C.

第二篇:物权法与担保法适用的时间效力研究

摘 要:物权法和担保法之所以产生使用时间效力的冲突,是因为物权法在担保法的基础上产生,但是原来的担保法仍在使用,这必然会使物权法和担保法产生冲突。物权法和担保法在使用的过程中,因为时间效力的原因,在实际案件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只有解决了这些物权法和担保法在这一问题上的冲突,才能妥善解决实际案例。

关键词:物权法;担保法;时间效力

物权法和担保法在很多方面有重叠之处,但他们也有很多不同之处。物权法和担保法在产生冲突的时候,到底是根据“新法优于旧法”的规则还是根据“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规则,一直是学者们产生争议之处。那么我们到底该根据那一条原则来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通过我们严密的分析论证来得出结论。

一、当两法规定不一致是,该如何处理

(一)“新法优于旧法”的根据

物权法在担保法的基础上产生,由此可见,物权法是相对于担保法来说的新法。物权法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比担保法更加完善,也更加细致。物权法也针对了担保法在某些不完善的方面做出了更加详细的解释。在物权法和担保法在相关问题上产生分歧了之后到底该如何解决,物权法里也针对这一问题制定了相应的规定:“担保法与本法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本法。”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在物权法和担保法相关规定在产生冲突的时候,适用“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但“新法优于旧法”的这一原则是在两法同为同位法的基础上的,也是因为这一前提,就有了下面关于“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争议。

(二)“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根据

尽管物权法中有相应的规定说明适用“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但学术界还是有很多学者不赞同这种看法。他们从根本上否定了这一说法,他们认为物权法和担保法的关系根本就不符合两法同为同位法的前提,然而他们认为“上位法优于下位法”更加合适。物权法是由我国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颁布的基本法律,担保法则是一般法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上位法与下位法之间的关系,而并不是同位法。之前所提到的“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只适用于同位法,所以他们认为物权法和担保法在产生冲突时,应该适用于“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原则。

(三)分别论证、得出“上位法优于下位法”、“新法优于旧法”的结论

上面我们分别分析了“新法优于旧法”、“上位法优于下位”的事实根据。两种说法看似都不误道理。那么接下来我们分析运用两种不同的原则,到底是哪一部法律优于哪一部法律。

“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观点是比较了颁布两项法律的立法机关的法律效力而恒定的,“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原则是基于两项法律不是同位法。但是至今为止没有任何一部法律,说明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颁布法律的法律效力高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颁布的法律。不管是那一个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都具有相同相等的法律效应。因此这样的比较的话根本就是不成立的。

从立法机关的颁布法律的法律效力来看,我们很难认证物权法和担保法在产生冲突时,使用“上位法优于下位法”这一原则的正确性,我们只能从其他方面入手,从其他角度来分析这一原则,从而我们发现宪法中有切实可靠,可以证明这一原则的规定。

宪法中明确规定了,法律只有两种类别,即一般法和基本法,同时规定了基本法高于一般法,基本法和一般法的关系即是上位法和下位法的关系。不同的立法机关所制定、修改的法律是有区别的,基本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制定、修改的法律,而一般法则是指有除了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制定、修改的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制定、修改的法律就是一般法。那么我们对应着来看,物权法属于基本法的范畴,因为它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制定的,担保法属于一般法的范畴,它则是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制定的。那么根据“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原则,基本法属于上位法,一般法则是下位法,由此可见物权法优于下位法。

那么,我们在回头来看“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假设物权法和担保法不存在上位法和下位法之说,都是同位法。那么,物权法于担保法相比较来说是新法。同时根据物权法中的相关规定“担保法与本法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本法。”综上,物权法是优于担保法的。

无论我们从“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角度,物权法属于上位法,那么它是优于担保法的,还是从“新法优于旧法”的角度来看,物权法相对于担保法律来说是新法,那么它也是优于担保法的。综上所述,当物权法和担保法内容产生分歧时,都应该优先适用物权法来解决实际案例。

二、当两法规定相一致时,该如何处理

上文所提到的物权法的有关规定,只针对于在物权法和担保法相关规定产生冲突的时候该如何处理。理所当然的,读者们会认为,当物权法和担保法内容相一致的时候,两部法律均适用。

但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当担保法和物权法都适用于同一实际案例是,无论怎样,都应该首选物权法。物权法对于担保物来说属于一般法律的规定,然而担保法是相对于物权法来说的特殊规定。特殊规定在使用的时候特殊考虑,应当用在特殊之处。所以,在考虑选用那一规定时,无论是适用于“新法优于旧法”还是“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原则,都首先应当考虑使用物权法来考虑此项实际案例,当物权法不适用时,再考虑担保法。所以当两项法律规定的内容相一致的时候,依然是优先适用物权法来解决实际案例。

三、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物权法和担保法在相关规定产生冲突和不产生冲突时,到底应该遵循哪一部法律。最后不管从哪个方面、哪个角度,都得出物权法优于担保法的结论。这个问题的争议本就是两法时间效力的争议,解决了这个问题就可以在解决实际案例中更加快速、简便的找出相应条例解决实际案例。

参考文献:

[1]高圣平,罗蕾.物权法与担保法适用的时间效力问题[J].人民司法,2010,21:92-95.

[2]王莉.物权担保竞合时效力位阶的法理解析——兼论《担保法司法解释》第79条[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07-111.

[3]郭磊.《物权法》与《担保法》关于担保物权制度规定之比较[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9,01:78-80.

[4]卢一潇.独立担保适用范围述评——以《物权法》和《担保法》为基础[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2:63-65.

作者:王蓉

第三篇:担保法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的案例分析

摘 要:担保法的立法初衷主要是为了促进资金融通和商品流通,保障债权的实现。担保法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最为我们知悉的莫过于金融机构担保贷款。金融机构为有效管理授信敞口风险,确保信贷资金安全,一般都要求申贷企业提供必要的抵押或者担保,以实现信贷风险可控。本文将主要结合担保法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金融机构担保贷款业务存在的主要风险点,并由此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联保贷;连环贷;风险防范

一、商业银行担保贷款普遍存在的问题

金融机构在办理相关的信贷业务时为有效地分散风险,一般都会要求借款人提供第二还款来源,扩大对贷款本息的覆盖范围,当前的普遍做法是要求申贷企业提供其认可的抵(质)押物或者保证。随着担保贷款应用的推广,其暴露的问题也是日益明显。

1.保证贷款存在的问题

(1)保证人不具备保证资格

我国《担保法》的第二章第八条至第十条规定,国家机关、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性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为保证人,未经法人书面授权的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职能部门不得为保证人。而目前我国有很大一部分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是由政府提供担保或承诺以及担保公司之间的互保,从担保法视角来看,地方政府出具的担保函和“风险背书”应该是无效的,必须由合法的担保企业对原有的担保主体进行置换,才能切实有效地防范平台贷款风险,落实第二还款来源。

(2)保证人不具备保证能力

我国《担保法》的第二章第七条规定,只有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才可以作保证人。这里的关键是“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人”,不具备“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人”就不能提供担保。由此可以看出具体的授信业务中,保证人的保证能力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虚位担保、连环担保、自我担保在现实的贷款实践中屡见不鲜,这也是我国金融机构担保贷款风险来源的最根本因素之一。

(3)抵押贷款存在的问题

抵押贷款业务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抵押物的权属、变现能力、受偿顺序是否符合各家商业银行相关规定等。目前各大商业银行抵押贷款业务的抵押标的物主要是土地使用权、房产及交通运输工具,但商业银行在落实抵押贷款他项权益时总是会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划拨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由于其不能单独抵押,只能连同土地上的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一并抵押。同时还应注意的是由于划拨土地的出让收益要优先抵交土地出让金,因此商业银行受偿资金的数额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而商业银行核准抵押物准入范围时也会更加审慎,而在受偿顺序设计方面一般会要求申贷企业出具承诺函,保证经办银行优先受偿。

(4)质押贷款存在的问题

质押贷款业务与抵押贷款相比基本相同,只是由于质押贷款要转移对质物的占有,因此质押贷款会涉及到质物的保管和变现价款的提存问题,同时还要根不同的质物设置区别性的质押率,以有效控制质押贷款风险。目前质押贷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申贷企业通过重复质押套取银行信贷资金,擅自改变资金用途,导致银行债权悬空,放大银行信贷风险。

二、商业银行担保贷款案例分析

1.案件陈述:浙江担保危机:600多家企业卷入收贷风波

2011年12月,浙江天煜建设有限公司下属江苏分公司经理因非法集资被法院立案,天煜建设全部账户和房产陆续被法院冻结查封。由于家具制造企业嘉逸集团与天煜建设存在互保关系,天煜建设出事十余天后,嘉逸集团及其关联公司陆续被建设银行、宁波银行等八家收贷1.15亿元,顿时陷入困局,导致出现1.2亿元贷款逾期。受嘉逸影响,3月初,浙江荣事实业集团被北京银行收贷3000万元。3月26日,虎牌集团受荣事实业收贷影响,加上自身因收购引发问题,被华夏银行收贷4000万元,3月27日被中国银行收贷4000万元。4月,虎牌集团下游担保圈的企业陆续出现被收贷的情况,互保链上的正邦水电自4月起,短短45天,被4家银行收贷1.05亿元。因天煜建设引发的信贷危机,涉及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23家金融机构,关联债务超过100亿元,关联企业近100家。在此背景下,近日,600民企联名上书向政府呼救,尽管有各级地方政府一再出面召集银企协调会,但银行有自己的商业逻辑,这意味着这场危机难以在短期内看到尽头。

2.主要风险点分析

联保、互保作为信用模式创新,能有效提升业务量,但也会扩大风险蔓延,将优质的企业“连坐”拖下水。从以上杭州担保圈危机的形成来看,主要是由于天煜建设破产后,杭州当地的银行对背后的联保企业收贷,从而影响一批企业,这批企业危机又通过担保链向下传导,导致风险圈不断扩大。这种近百家企业借款人与担保人互为担保关系,造成担保形同虚设,如果整个行业都出现不景气或者经济下行时,互保和联保会使每个企业都深陷其中,甚至好的企业被坏的企业拖垮,形成大量坏账。

(1)联保互保容易爆发系统性风险。对于区域性互保、联保行为,一方面涉及的企业众多,另一方面涉及的金融机构众多。如果担保链上的某一家企业出现逾期,担保企业的或有负债将会变成真实负债,从金融机构方面来讲,逾期企业的债权机构将会迅速行动,一方面集中要求企业提前还贷,加大企业的还款压力,此类信贷资金的抽逃会使得企业面临破产;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通知担保企业代偿或处置相关抵、质押物,这时如果担保企业实力偏弱,临时难以筹措资金,势必会影响其自身在金融机构的信用,自身的融资难度将加大。此时该笔贷款将会像多诺米骨牌一样传递下去,引发相关担保链上的其他企业,此时区域性的贷款风险将会集中暴露,并迅速扩展至整个担保圈。

(2)信贷规模放大与担保实力不匹配。在互保、联保中,从单个金融机构来看,单笔贷款的担保实力较强,风险较低;但是从区域性或者整个担保圈内的所有企业来讲,互保、联保只不过是系统内部的风险分散,就整个系统而言此类担保处于虚无状态,一旦核心贷款逾期,将会出现系统性风险,甚至引发区域性金融危机。实际上,互保联保一方面会放大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但另一方面这种信贷规模放大背后的担保实力较弱,导致系统性担保失效。所以互保、联保实际上是一种“囚徒困境”的局面。

3.风险防范建议

(1)商业银行应摸清辖内担保圈贷款风险底数,彻底清查存量担保圈贷款,实行区别对待、分类管理、因圈施策、多措并举。对于担保圈中一些互保额度较大的融资,应对互保关系进行清理,一方面提高贷款利率作为风险补偿,另一方面降低信贷规模。在授信过程中,应当将或有负债作为考核企业授信额度的一个重要标准,考察其对外担保的额度、相应的担保能力,以及其能控制的相应的反担保措施。

(2)降低互保、联保的行业集中度。在金融机构风险控制体系中,降低贷款集中度是其防范信贷资金出现行业风险的一个重要措施。同样对于互保联保而言,如果互保联保的行业集中度较高,那么一旦行业风险发生,相应的或有负债将会致使担保圈内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大大降低。因此,互保联保时,应当避免同行业企业的此种行为。

(3)置换担保有效缓释担保圈风险,削减授信额度。加强担保措施,将第三方企业担保置换成房产抵押担保、担保公司担保,或者选择具有担保实力且对外担保较少的第三方企业担保;选择第三方担保时根据担保企业的实力与对外担保情况,调整授信额度,尽量降低授信额度,致使担保圈内企业整体信贷规模有所降低,与相应的担保实力相匹配。

(4)加强贷后监管,要求企业对外提供担保必须在金融机构的允许之下进行。在贷款发放之后,要求企业在对外提供担保时经过金融机构允许,或者在贷款存续期,企业对外担保额度较大时,金融机构可提前收回贷款,或者要求企业更换担保方式,以加强担保措施。在贷后监管中,要关注相应的贷款资金去向,是否与贷前约定的贷款用途匹配,是否存在信贷资金被担保企业挪用等现象,确保资金真正用于企业正常经营。若果信贷资金存在被担保方挪用的情况,应当要求担保方提供相应的担保措施,或者提前收回贷款。

三、结束语

从上述案例中可明显看出联保贷、连环贷存在的风险弊端,一方面行业性风险使同业担保形同虚设,另一方面重复质押导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明显具有杠杆效应。本文所选案例主要是分析了担保贷款的一个维度,鉴于篇幅所限,无法将担保法相关的典型案例做一一陈述,下面就将银行在担保授信业务中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做一大致总结:

1.不动产抵押变现困难:不动产价值评估不甚合理、区位优势不明显、变现程序过于复杂、受偿顺序未明确等。因此金融机构在评估抵押物时应当全盘考虑,避免挂一漏万,切实执行担保手续,落实他项权益,保障自身债权的顺利实现。其次,金融机构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担保合同,约定保证方式、明确受偿顺序。

2.抵押物本身”资不抵债“,导致债权悬空:不可抗力、意外事故导致抵押物毁损、灭失;抵押资产整体不可分等。针对此种情况,金融机构应当针对市场供求,及时把握市场行情走势,尽量保证自身所接受的抵押物易于转手,回款有保障。

3.担保人与债务人行业关联度过高:同行业之间的担保在经济上升期时会被放大,一旦行情走低,担保能力就会加倍下降,加大行业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在审查担保贷款业务时,应关注担保人与债务人行业周期的相关性,尽可能地分散行业系统性风险,提高担保的有效性。

4.切实防范担保人恶意欺诈风险:重复抵押导致抵押权的竟存,加大抵押权人的风险概率;抵押担保登记后,担保人通过伪造印章,证件,到登记部门注销登记,致使贷款担保形同虚设等。金融机构应当大力推进银行信贷信息共享机制,以实时掌握申贷企业的贷款动态,了解抵押物的抵押登记状况,进而在制定具体的授信决策时能够及时管控风险。

以上风险点只是金融机构在业务实践中常见的问题,随着担保标的范围的扩展,担保贷款的风险点可能会层出不穷,金融机构应当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手段和内控机制,提高自身担保贷款风险的识别和管控能力,不断加强第二还款来源对贷款风险的缓释。

参考文献:

[1]谢岚.上海钢贸企业遭集体起诉,贷款联保变连坐[EB/OL].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cyxw/20120806/045212764107.shtml.

[2]于顾兰.浅析浙江企业担保链现状及破裂危机[J].财经界(学术版),2013(21).

[3]张程程.浅析企业担保链问题[J].技术与市场,2013(5).

[4]刘颖,安然.银行贷款担保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2(1).

作者简介:李会(1989- ),女,安徽合肥人,安徽新华学院商学院教师,安徽大学2011级金融硕士,研究方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作者:李会

上一篇:酒店论文范文下一篇:电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