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十九大感悟

2022-09-01

第一篇:学习党的十九大感悟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活动--感悟中华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专题活动之三——

感悟中国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

·平潭综合实验区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马明华·

引言:“文化自信”话语体系形成于十八大,发展于十九大。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庄重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彼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是共同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傲立世界的中流砥柱。但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正如总书记所说,“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十九大报告有6处提到“文化自信”,可见其在报告中的分量。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首先我们要从感悟什么是中国文化?继而探究它是如何形成的?它有什么特点?它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具有哪些现代意义?沿着这条古老的文化脉络追本溯源,我们才能找到中国文化的源,把住中国文化的根,从而增强当下我们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进而凝心聚力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 重温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

1、回溯古老辉煌的文化长河

中国文明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中国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三个,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华文明是三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灿烂果实。产生中华文明的重要因素非黄河和长江莫属了。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发展。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

1 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而且与黄土地,黄帝,黄皮肤以及传说中的“几”字形中国龙构成了中华民族形象的表征。

中国又是一个有着辉煌文明的古老国度。从步入文明的门槛之日起,中国先后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宋辽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历史时期。历代统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绩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内容不同的剧目,或名垂青史,或遗臭万年。其中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经历了奴隶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从战国开始,封建社会孕育形成,秦朝则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封建帝国。此后,两汉王朝是封建社会迅速成长的阶段,唐、宋时期经历了封建社会最辉煌的时代,至明、清两代,封建社会盛极而衰,并最终步入多灾多难的近代社会。 在数千年的古代历史上,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卓越的聪明才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创造了同期世界历史上极其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万里长城、大运河、明清故宫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种出土文物,无不反映出大胆、高超的生产技术;同时在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领域产生了无数杰出的人物,创造出无比博大、深厚的业绩;而包括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印刷术这“四大发明”在内的无数科技成就,更使全人类获益非浅。

2、开启无与伦比的文化瑰宝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文明灿烂不熄,是人类社会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延续不断的文明,是世界最伟大的文化奇迹、人类文明最璀璨的明珠。五千年文明孕育着丰厚的文化精华和养分。

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韩愈、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

2 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

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厚重的积极进取、健康向善的传统美德。比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义利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知耻近于勇”的道德品格等。其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精髓。习近平指出:“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中华文化积淀着炎黄子孙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观乎人文,化成天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绵绵不已的民族精神、民族品格和发展动力。习近平强调:“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华文化蕴含着宝贵的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智慧。中华民族维系了2000多年大一统的社会形态,这也同样是人类治理史上绝无仅有的治理奇迹。在2000多年的社会治理进程中,中华民族发展和积累了人类最宝贵的治理智慧,任何其他管理学、治理学也无法与之相比。如“以百姓之心为心”的为民意识、“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理经验、“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务实精神等。

自从中国迈进文明社会的门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了上下五千年,传播数万里。一个个王朝的毁灭,一次次残酷的战争,多少次外族的入侵,乃至

3 无数次山崩地震、水旱、瘟疫等,都未能阻止它前进的步伐,这与它所具备的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有着直接关系。

二、 探究中国文化的丰富底蕴

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主要以华夏汉民族祖先所创造的、各个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发展的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形成以孔孟之道儒家文化为核心,包含道家、佛教等其他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除了伦理、哲学、宗教方面内容,还包括许多其他方面,如享誉世界的中华烹饪饮食文化、茶道文化、中医、中草药、中华戏剧、音乐、武术、兵法谋略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东亚一个半封闭的北温带块状大陆上得以滋生发展的,其物质生产方式的主体是农业自然经济,社会组织以宗法—家族制度和专制政体为基本形态,而周边则为后进民族所环绕。这样一种特定的生态环境,加之中国黄种人的生理基因,使中国文化形成了鲜明的独特性。

其一,人文传统。有别于重自然或超自然的文化类型,中国文化自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人颇受尊崇,所谓“人为万物之灵”,“人与天地参”,将人与天地等量齐观,这使中国避免陷入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宗教迷狂,而发展出一种平实的经验理性。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要义不在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进群体,强调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构成一种宗法集体主义的人学;与西方文艺复兴开启勃兴的强调以个性解放为旗帜的自由、平等、民主的人文主义,分属不同范畴。

其二,伦理中心。由氏族社会遗留下来,又在文明时代得到发展的宗法传统,是中国一向高度重视伦理规范和道德教化,从而形成以“求善重德”为旨趣的“伦理型文化”,同希腊以“求真重智”为目标的“科学型文化”各成一格。伦理型的中国文化,不讲或少讲脱离人文伦常的智慧,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借以“修身为本”,伦理成为出发点和归结点。以至中

4 国文学突出强调“教化”功能,史学以“寓褒贬,别善恶”为宗旨,教育以德育统驭智育,人生追求则以“贱利贵义”为价值取向,构成以伦理为中心的文化系统。

其三,尊君重民。长期耕作于中国的农业自然经济,是一种少有商品交换、彼此孤立的自给自足经济。这种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分散的社会人群,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专制集权政治加以统合,以抗御外敌和自然灾害,而人格化的统合力量来自专制君主。另一方面,农业宗法社会的正常运转,又要仰赖以农民为主体的民众的安居乐业。因此,“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也是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尊君”和“重民”相反而又相成,共同组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

其四,中庸和谐。崇尚中庸,是安居一处、以稳定平和为旨趣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培育的人群心态。“极高明而道中庸”,“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显示出中国式智慧的特征。施之于文化,则是在多种文化相汇时,异中求同,万流共包;施之于风俗,便是不偏颇,不怨尤,内外兼顾。奉行中庸的理想人格,则是执两用中,温良谦和的君子之风。尚调和、主平衡的中庸之道是一种顺从自然节律的精神,它肯定变易,又认同“圜道”,这显然是农耕民族从农业生产由播种、生长到收获这一周而复始现象中得到的启示。五行相生相克学说描述的封闭式循环序列,便是这种思维方式的概括。

其五,延绵坚韧。中国传统文化是从农业宗法社会的土壤生长出来的伦理型文化。农业宗法社会提供一种坚韧的传统力量,伦理型范式造成顽强的习惯定势,而先秦已经形成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精神,使中国文化的认同力和适应力都很强。“认同”使中国文化具有内聚力,保持自身传统;“适应”使中国文化顺应时势变迁,不断调节发展轨迹,并吸纳异域文化的精华,如此,中国文化方具备无与伦比的延续性与包容性。世界其他文明古国,虽然盛极一时,其后又戛然中绝,出现过大幅度“断层”,有的乃至完全覆亡。唯有中国传统文化,历尽沧桑,饱受磨难,于起伏跌宕中传承不辍,在数千年历史发展中绵延不断,且各代均有斐然成就。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市场商业经济扩及东亚,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专制政体趋于瓦解,社会进入近代转型阶段,文化层面、制度层面、

5 观念层面变革的任务渐次提出。然而,当代中国尽管呈现“日新月异”,但悠悠岁月铸就的文化传统,作为一种动力定型和深层底蕴,仍然或显或隐地施展影响,中国现代文化正在内与外的交织、古与今的变革中演化。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其中包括四大古文明的文明体系,即中国、印度、巴比伦、古埃及文明等。但在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不断,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中外历史上,不少优秀的文化因为异族入侵而中断。如希腊、罗马文明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沉睡了上千年;印度古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古文化则因入侵者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面貌:曾经一度希腊化,后又罗马化,再后又伊斯兰化。这都是由于它的根基不深,站脚不稳。中国传统文化却大不相同,十六国时期的五胡乱华,宋元时期契丹、女真的相继南下,乃至蒙古、满清入主中原,都未能中断中国传统文化,相反却是征服者最后被征服、被同化、被融合;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又吸收了各少数民族的新鲜血液,反而增加了新的生命活力。它之所以有这种顽强的延续性,这是因为它有强大的同化力与融合力,外族武力进入中原地区,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被汉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的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

其六,强大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为新中国的成立,海外千百万华侨倾囊相助,奔走呼号(以陈嘉庚为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满目苍痍,百废待兴,海外游子心系祖国,排除万难,毅然回国(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华人都来关心中国的伟大复兴(今年刚去世的一位顶级科学家—黄大年,2009年他的回国让美国航母舰队后退100海里),正是这种文化凝聚力在起作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唤起海外广大同胞的爱国心,争取他们从道义上、物质上支持国内的现代化建设,促进祖国早日统一,正是我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目的。

6

2、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传统文化宣扬的道德文明正是给予科技、商业、法制,以至生活各个方面的原则性指导。学习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就是要恢复道德文明以对治虚妄无根的现代心灵。儒、道、释三教的义理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不但对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作用,而且是我们民族的共同信念与气节,中国人的精神气质都是由这里产生的。由儒道释三教所形成的中华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特色是奋发进取、重礼知义、敬天法祖、崇德报功。这样的民族,在内部必然重真才实学,敬老尊贤,长幼有序;而对外则能仁民爱物,和平理性,与人同乐。礼仪道德,是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可以说是其他一切文化基础。而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道德,又是构成中华文化的主要基因,几千年来,人们一切生命活动,皆以其为基础。传统留给我们的物质东西,是少之又少,而从物质中所透出文化精神则源远流长。 (1)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

中国文化传统,是构成中国文化的特质,没有这种文化的继承,则无法保持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延续性,则将失去民族的独立性。一个国家失去了其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便会失去其根本,也就失去在世界上存在的独立性,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现代文化精神的建立,为中国赢得世界,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作用。

(2)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世界文化的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以及灿烂的传统文化,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称道。这不仅对于树立中国的自信心,也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如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在开发和利用资源的过程中,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其提供了准则。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和”、“和为贵”的精神内涵。(通过谈判/对话解决国际争端)对缓和国际矛盾,解决国际争端都有重要意义。中国现时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创造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这种文化对于我们当今社会仍然是有十分重大现代意义的。我们只有吸收一切古代

7 文明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摈弃一切传统文化的糟粕;同时,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而不至于受外来文化的侵扰,创造一种属于中国本国的民族文化,才能让中国立足世界文化之林而不败。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安顿中国人的个体生命。

因为人类生命的安顿归宿,古今中外都是通过特定的文化来实现的(中国人自古以来注重安身立命、见贤思齐——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文化中所体现的超越物质的神圣的信仰与价值来提供生活的意义与安顿生命的无常,离开了特定的文化不可能存在抽象挂空的神圣信仰与价值。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可以重建中国人的社会道德。当今中国的社会道德已经面临危机,中国处在“一切向钱看”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所谓全民经商、全民炒股、全民言利、全民发财,全民造假就是这一社会的写照。孟子说“上下交征利则国危矣”,现在的中国道德危机、人心败坏的状态是无法维持下去的。

第三,重拾传统文化可以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传统文化的断裂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华民族丧失自己的民族精神,改革开放虽然学到了西方的现代管理、科学技术、法律制度,却不能转化为自己的民族精神,结果中国人的灵魂四处飘荡,无所归依,中华民族成了一个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一个不知道自己民族文化自性特质的民族。在这种情形下,中华民族就成了一个不知道“我是谁”的民族,一个“精神分裂、无所适从”的民族,一个精神上处于“游魂”状态的民族,一个民族内聚力日益弱化的民族。

第四,传统文化可以重建中国乃至世界的共同信仰与希望。从儒学的历史来看,儒学在本质上是希望之学,儒学追求的正是社会和谐、世界大同与宇宙太和的信仰与希望,儒学把人类的希望寄托在人类的良知上。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儒学为中国人提供了信仰与希望,使中国人的生命存在与历史现实具有了意义,

8 获得了动力。它也必将在二十一世纪为人类寻求后工业时代的出路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方向。

三、 把握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

1、基于文化实践的视角把握文化自信

文化自始以来离不开实践,文化产生于实践、依存于实践并又表现为实践形态。文化实践是文化观念产生的基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的“发动机”。文化实践的发动机作用呈现着当今国际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文化生产力要素。文化实践建立在经济实践和政治实践的基础之上,并受其制约;同时,文化实践与经济实践、政治实践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象征着当代中国所走的经济与政治道路,是当代中国经济实践与政治实践的现实表现,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水乳交融,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整体。

我们有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脱胎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在新形势下不断实践中进行着再生再造、凝聚升华,从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还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进行的文化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明显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短短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创造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这已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是一种体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文化。

9 文化实践推动科学技术的应用、思想观念的转化、道德素质的提升,对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实践推动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文化软实力是一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已将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总书记明确指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能够反映一国的政治价值观、意识形态及其制度等,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双轮驱动,能够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巨大指导作用、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展现出中国坚定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正确性,而这些所有巨大成就的前提都源于文化自信。

2、基于文化价值的视角把握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在对其文化抱有强烈信任和发展的理想信念之下,才能获得坚持和坚守的信心,才能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才能克服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才能激发发展创新的活力。简而言之,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深刻把握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对中华优秀文化价值予以充分肯定,以及对中华优秀文化生命力抱有坚定信念。”中华优秀文化的内容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凝聚人心的理想信念,具有崇高的价值追求,可谓文化自信源于“古”成于“今”。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厚重的历史根基,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追求。正如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革命文化是近代中

10 国无数仁人志士理想追求的精神成果,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映射出红色中国精神感召的新时代光芒。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价值追求的历史延续与创新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自信的价值基点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都是偏外在的,而文化自信是倾向于内心和价值观,这种自信能够让人真正地心悦诚服。

3、基于文化话语的视角把握文化自信

中国文化话语是反映中华文化领域的言语行为和语境现象,拥有卷帙浩繁的中华优秀文化资源,能够体现当代中国的精神风貌与价值观念,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历史文化关系。当今中华文化话语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仍处于弱势地位,这势必影响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开拓、创新、运行以及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与话语分量的降格。文化总是与意识形态、政治观念相互交织与渗透,“文化成了一种舞台,上面有各种各样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势力彼此交锋。文化决非什么心平气和、彬彬有礼、息事宁人的所在;毋宁把文化看作战场,里面有各种力量崭露头角,针锋相对。”因而文化自信的实现需要搭建中国文化话语平台、展现中华文化话语的魅力、加强与国际其他话语的交流,进而增强中国文化话语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地位及其话语分量,在文化话语中展现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把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

11 去”“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努力争取国际话语权增强文化传播亲和力。”这深深说明讲好中国文化话语必须立足本土文化、必须具有中华文化的特色、必须具备全球的视野。文化自信需要讲好中国故事,道路不能走偏,文化不能丢掉。“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从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底色和底气。”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从而展现出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有机一体,缺一不可,文化话语讲不好,文化自信树立不起来,就难以“奏响交响乐、唱响大合唱。” 总之,之所以要坚定文化自信不动摇,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能够使中国理论更具理性、中国道路更具规律性、中国制度更具保障性。

四、 学做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中国人

1、准确理解与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的集中体现,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是中国人民在实现伟大复兴之路上共同的道德准绳和行为规范。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其中,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12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2、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古希腊哲学家说,知识即美德。我国古人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德者,本也。”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人们付出的辛劳才能结出果实。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人说:“圣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圣人。”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

13

3、担当新使命做文化自信的中国人

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年轻一代,看着好莱坞大片、过圣诞节、情人节、吃着麦当劳肯德基长大,对传统文化更显生疏。当下迫切需要让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水乳交融,让年轻一代潜移默化培育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国文化无处不在,我们只是缺少发现的眼光,无论是生活美学、建筑风格、装饰家具、传统美食、中医药、笔墨纸砚、琴棋书画、诗书礼仪、传统佳节、民风民俗等等,还是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无不闪耀着中国文化的光辉。当传统文化成为我们生活中自然而然的部分,当每个人都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使者,传统文化必将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

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是被民族文化滋养出来的。嫌弃自己的文化就是嫌弃自己,这样的人是不会真正自信的。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上升到文化担当的高度。建立文化自信,对内要从珍视传统文化,坚守文化之本开始;对外要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文化使者,展现中国正能量,让我们真正做一个文化自信的中国人!

总之,我们要深刻领会和把握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身体力行,勇于担当,学做新时代文明人、文化人,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14

第二篇:党的十九大学习心得

党的十九大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营造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浓厚氛围,中证焦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学习党的十九大,在这次对十九大的学习中我有着自己的深刻体会。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高屋建瓴、深邃精辟、气势磅礴,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思想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指明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进方向。通过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章修正案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孙树明提出了在新时代、新起点和新征程上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具体思路,要求全体党员及员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上来。

首先,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各项改革措施,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将得到有力提升。可以预见,直接融资比重将进一步提升,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企业并购重组将得到大力支持,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其次,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在这一思想引领下,资本市场将进一步明确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的定位,积极疏通金融“活水”进入实体经济渠道,更好地实现直接融资“质”与“量”的双重提升。再次,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未来金融工作将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继续深入整治市场乱象,全面协调金融监管资源,抓紧补齐监管制度短板,防止单体局部风险演化为系统性全局性风险,这将为资本市场稳健规范发展提供坚实的机制保障。最后,十九大报告还指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北向通”相继落地,人民币正式纳入SDR货币篮子、A股从明年起也将被正式纳入MSCI指数,等等。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为国际化打开了广阔的发展新空间,也为证券公司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制度自信”。

一、思想意识

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大意义,全面准确的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把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立足岗位,尽职尽责,努力完成各项指定的目标,切实以十九大精神指导企业自身的工作及学习。

目前我们即将面临的机遇是金融扶贫工作,任务是艰巨的,风险和挑战是未知的,但我们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我们会做好尽可能充分的准备,积极应对挑战,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戮力同心把金融扶贫任务圆满完成。而现在我们首要任务是努力提高工作质量,为做好金融扶贫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习内容

在学习十九大精神中为了能够通过这一次的学习提升自己在工作能力,无论是在过去的工作中,还是以后我们即将面对的未知挑战,我们始终必须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从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两个一百年”,对于这两个时间节点要达到的目标,不断与时俱进进行着调整。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的是要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现在,这一目标变得更加深刻。我们要建成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显示出强大的决心和信心。报告提出,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现在,这一目标也变得更加丰富。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之外,又增加了“美丽”。这一增加,围绕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化的是新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的提法。

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报告中是这样定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样的奋斗目标,又分解成“两个十五年”。从2020年到2035年这个15年,目标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目标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可以说,这是百年来中国孜孜以求的,是亿万人民心心向往的。我们走过了独立自主、艰苦创业的时代,走过了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时代,今天,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要走向的,是一个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时代。

三、经过学习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实践

只有学以致用,坚持用十九大精神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十九大精神的理解,才能真正把十九大精神落到实处。在工作方面,联系实际就是要运用十九大精神指导来推动各类规章制度的不断改革完善,增强企业的竞争活力,不断适应日趋竞争激烈的市场,以更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

我们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在自己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时时事事不忘创先争优,勤奋工作,热情服务,不断完善本职工作,时刻保持努力学习,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范围,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也就是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

第三篇:党的十九大学习心得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心得

题 目:喜迎党的十九大,砥砺奋进新征程 院

系:____ 商学院___ ___________ 班

级:_______15电子商务 ____ 姓

名: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学

号:________ _ 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 王春波_______________

青 岛 滨 海 学 院 思 政 部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在北京盛大召开。总书记在大会上回顾了过去五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现了党领导人民群众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无与伦比的创造力,总书记的讲话十分鼓舞意志、振奋人心。

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另外,总书记在大会上提出“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作为脱贫攻坚之最前沿,积极探索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两手抓、两促进”工作机制,实现贫困村“党建工作+脱贫致富”相互协调、共同推进,走好“党建工作——强化基层战斗力——助推产业扶贫”的党建促脱贫的发展路径,不断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不断强化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部署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任务。报告旗帜鲜明、高屋建瓴,深邃精辟、气势磅礴,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指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说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李希贵语调激昂,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既要学报告内容,更要学习总书记的工作作风,像总书记一样俯下身子、撸起袖子加油干。”

在认真阅读了十九大报告之后,我对在今后的工作中深入领会和贯彻十九大精神,有了几点更加深刻的体会:

一、聚民意、暖民心”

古语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所向关乎一个政党的存亡。本次报告从一次

又一次的热烈掌声的背后我们听出了满满的感动与信任,满满的期待与敬仰。习总书记从环境、医疗、养老、住房、教育、收入分配、精准脱贫等方面向全国人民作了最温暖的呼应,在自然环境方面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还自然宁静、和谐、美丽;在医疗和养老上,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构建养老、孝老、敬老体系和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住房方面,加快建立多立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并主张“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人民呼声;教育上,要求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收入分配上,坚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让发展更平衡更充分;精准脱贫方面,习总书记再次强调:确保到2020年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这些美好的话语住进了群众的内心,暖了他们的心,这是中国最好的声音,也是时代的最强音,也再一次体现了我国改革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目的,彰显了我们党是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先进党。

二、“聚正气、促发展”。

习总书记说过,未来是属于有担当、有正气、正能量的一代人。本次大会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代表2278人,他们都是各个岗位的精英、模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在决胜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谋发展促发展的同时,更需要凝心聚力,扬正气、聚正能量,消除一切有损人民利益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因素,所以反腐问题依然要刻不容缓。

大会上习总书记强调: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因素,消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扎牢不能腐的笼子,筑固不想腐的堤坝,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性原则,干净清白做人,扎实工作,勇于担当,用实际行动给人民和党交上一份满意答卷,还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激励

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财富。在干部管理上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机制,建立三项机制,对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军队也是人民的军队,始终拥护人民、爱护人民,保卫国家的安全和领土完整,中国绝不容许任何人、任何国家以任何方式损害或侵占我们的领土。

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只有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不断开创社会发展的新局面。相信拥有13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具有无比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定会具有无比强大的发展定力。

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步走到今天的繁荣昌盛,靠的就是一代代顽强拼搏、靠的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们期待,这次大会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拓展新境界、在实践上作出新部署,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而我作为作为青年的一员,我们面临着时代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新时代寄予我们“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的厚望,梦在前方,路在脚下,自胜者强,自强者胜。我们应该牢记初心和使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弄潮儿。

四、重视理论学习,促政治觉悟提高。

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武装头脑,把团结带领群众听党话、跟党走作为抓基层党建的头等大事,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抓政策宣讲,促政治立场坚定。抓主题活动,促思想认识统一。

五、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源动力,文化自信蕴含在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之中。在飞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的共同推动下,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内的中国文化符号借助新媒体被不断复制和传承,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显得更加全面和丰富。但由于受到多元文化、传播途径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文化自信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完善新媒体文化建设、提升社会公众的新型媒介素养、构建与传统媒体的联动机制等方法,塑造中国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文化从自信、自觉到自强的飞跃。

我们沐浴着改革的春风,见证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分享者新政策带来的成果。五千年的文明,造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我们青年,将挑起国家重任,所以我们必须有自己的人生价值,让我们共同努力,让世界上每一个由中国人在的地方都能听到中国的声音。

第四篇:党的十九大学习感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大会。聆听了总书记代表十八大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发人深思,促人奋进,字字千金,我坚决拥护和贯彻。

总书记的报告内涵十分丰富,传递出强有力的领导和执政信心。报告高瞻远瞩、大气磅礴、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体现了中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代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心声,具有划时代意义,发人深思、令人振奋。是我们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政治宣言,吹响了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军号角。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现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蓝图已规划好,我们一定要为两个百年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总书记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论断,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深刻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总书记用八个“明确”清晰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对党的建设提出新要求,对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行总设计。总书记高度重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总书记的伟大思想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指引着我们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我们要把总书记创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遵循,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懈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既是对全党,也是对每名共产党员提出的基本要求。只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才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巩固好党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抓住“关键少数”,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可以说,这是百年来中国孜孜以求的,是亿万人民心心向往的。我们走过了独立自主、艰苦创业的时代,走过了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时代,今天,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要走向的是一个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时代。

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我们大多生活在和平年代,成长、生活、工作的条件要比老一辈共产党人的时代好得多、强得多。在刚刚召开的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人,我们该如何“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呢?

首先,坚守入党之初的庄严承诺,坚持为党的事业不断奋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入党之初都经历过宣誓的庄严时刻,“入党誓词”就是我们入党之时的“初心”。不忘初心,就是要投入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中去,为党的事业努力奋斗,多做贡献。

其次,学习党章党规和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打铁必须自身硬。”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必须不断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实践。积极参加“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做为一个纪检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要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和工作摆进去,紧抓快干,强化落实意识,勇于担当,突出加强政治建设,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打铁必须自身硬。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学出更坚定的信仰、更强烈的担当、更纯粹的忠诚和觉悟,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我们必须保持担当精神、斗争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切实担负起党中央赋予的职责,推动党的纪律检查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

第五篇: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

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

XX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大会当天,我和同志们认真聆听了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十九大所做的报告。报告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为主题,思想深邃、催人奋进。11月6日,在武都区地税局党总支的组织下,再次专题学习了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当前深入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我受益匪浅,感慨良多,下面就如何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坚持“学”为基础,加强理论知识,提高政治素养

(一)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工作中学习,在书本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学思践行,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和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

(二)认真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学习党的最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扎实学习业务技能,提高业务水平。学习《税法》、《征管法》、积极落实各类税收政策和征管条例和税务系统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税收环境的30条措施。

二、坚持“做”为关键,努力提升纳税服务水平

学习是解决知的层面,学习的效果最终还须靠做的实践来检验。作为一名时刻准备接受党组织监督和教育的预备党员来说,就要按照党规党纪严格要求自己,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严格依据税法和税收条例办事,不推诿、不塞责,树立“不作为就是腐败”的意识,对人平等,热情服务,做习近平新时代“四讲四有”的合格党员。

知行合一,要把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一系列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新思想、新阐述、新观点自觉融入到基层税务工作和各项具体实践中去,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能。

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等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继续完善和落实好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资源税全面改革工作,抓好环境保护税的开征准备工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的时代、新的思想、新的征程,更需要新的作为。在全市税务系统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浓厚氛围中,我们要真正学起来、传起来、干起来、实起来,自觉把学习成效体现到落实税收政策,提升纳税服务水平的全过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上一篇:学校电脑室规章制度下一篇:学校标准化建设汇报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