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经典营销故事

2022-07-31

第一篇:10个经典营销故事

十个经典营销故事

十个经典营销故事

1.黄帝问路上古时代,黄帝带领了六位随从到贝茨山见大傀,在半途上迷路了。他们巧遇一位放牛的牧童。 黄帝上前问道:“小童,贝茨山要往哪个方向去,你知道吗?” 牧童说:“知道呀!”于是便指点他们路向。 黄帝又问:“你知道大傀往哪里吗?” 他说:“知道啊!” 黄帝吃了一惊,便随口问道:“看你年纪小小,好像什么事你都知道不少啊!”接着又问道:“你知道如何治国平天下吗?” 那牧童说:“知道,就像我放牧的方法一样,只要把牛的劣性去除了,那一切就平定了呀!治天下不也是一样吗?” 黄帝听后,非常佩服,真是后生可畏,原以为他什么都不懂,却没想到这小孩从日常生活中得来的道理,就能理解治国平天下的方法。 启示:

有些在销售领域多年的“老前辈”,总喜欢倚老卖老,开口闭口:“以我十几年的经验……”,来否定新人的创见,以为后辈太嫩,社会阅历不多,绝对要对他们服从。其实,“老前辈”的经验值得后辈学习,但年轻一代的新见解、新创见,不也是值得“老前辈”研究及重视的吗?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两代人的思想交流,一定可以惠及大家。

2.道听途说何足为信

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正想把它倒掉时,忽想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于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经过解释,人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地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说的呢?” 启示

推销生意是一种组织性质的生意,因为人多,人事问题也多。我们不时会听到是非难辩的话,如莱间公司攻击另一问公司,如是者往往令人混淆是非,影响信心。因此找出事情的真相,不要轻易相信谣言,中中苦苦建筑的事业才不会毁于一旦。

3.空欢喜一场 有一位很喜欢音乐的国王发出了一项公告,宣布有谁能奏出优美的小提琴,便重重有赏。

不久来了一小提琴手,国随即命令他演奏。这名小提琴手果然奏出了一曲非常悦耳动听的曲子。国王听得如痴如醉,龙心大悦。当小提琴手向国王要赏金时,国王却一分也不给,小提琴手不满地说国王食言。

国王却笑着回答说:“哈哈,刚才你演奏音乐给我听,让我空欢喜一场。我说要给你赏金也是要让你空欢喜一场罢了,这还不公道吗?” 启示

我们常常听说一些推销人员看见别人的辉煌成就时,也非常豪气地说:“给我一点时问吧,我要做得比他更好。”或“他能,我也一定能。”可惜是他从来没有认真地行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却一事无成,只会谈成功、理想、目标、计划,但从不行动,到头来岂不是空欢喜一场吗?

4.两头鸟

从前,某个国家的森林内,位着一只两头鸟。名叫“共命”。

这鸟的两个头“相依为命”。遇事向来两个“头”都会讨论一番,才会采取一致的行动,比如到哪里去找食物,在哪儿筑巢栖息等。

有一天,一个“头”不知为何对另一个“头”发生了很大误会,造成谁也不理谁的仇视局面。 其中有一个“头”,想尽办法和好,希望还和从前一样快乐地相处。

另一个“头”则睬也不睬,根本没有要和好的意思。

如今,这两个“头”为了食物开始争执,那善良的“头”建议多吃健康的食物,以增进体力;但另一个“头”则坚持吃“毒草”,以便毒死对方才可消除心中怒气! 和谈无法继续,于是只有各吃各的。最后,那只两头鸟终因吃了过多的有毒的食物而死去了。 启示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一间公司内,每个组织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是个大家庭,成员中的兄弟姐妹,应该和和气气,团结一致。若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大家应开诚布公地解决,不应将他人视为“敌人”,想尽办法敌视他。因为大家都在同一间公司内服务,一旦某个组织溃不成军时,其他组织也将深受其害。

5.公孙与驴子 2500年前,伊索曾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老公公带着孙子。牵着一头驴子.准备进入市场去卖掉。

走了一段路,那位老公公听到有个路人说:“这两人,放着驴子不坐.真是傻瓜!”二人听后觉得有点道理。公孙两人便一起骑上驴背.继续行程。

走了不久,又遇到一名路人,那路人指着他们说:“这爷俩真是没人性,两人压得驴于要死了。” 听了路人这么一说,那老公公赶忙下来,让孙子一人骑在驴背上,自己牵着驴子步行。

过了不久,经过一间茶楼,茶楼外站着一名妇女。那妇女说道:“这是什么时代啊,这个小孩这样不懂事,自己享受,让老人家走路。” 老人听了觉得那名妇女说得很有道理,便吩咐孙子下来.让他坐上去。

走着走着.来到一条热闹的街坊.那里有三五个妇女对着他们指指点点:“唉,这个老人怎么这样没有爱民,自己享受,让小孩受苦。” 听后,那老人脸红了。

“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到底怎样才是对的呢?” 最后,那公孙二人向人们了一条大绳与一根长棍,将驴中四脚绑上两人抬到市场去了! 启示

有许多人对推销行业有所误解,或一知半解。身为正当买卖的推销人员,我们必须有一定的看法,正确的做法。有时,我们无法避免他人在旁的批评成劝告,但我们是无法取悦每一个人的,否则将失去了方向,迷失了自己。

6.精卫填海

精卫是海边的一种小鸟。这种乌外表和乌鸦差不多,头上的羽毛有花纹,嘴马是白色的,脚是红色的。这种小鸟有个讨特的习性,就是经常把岸上的小树枝、小石块用嘴衔着丢到大海里。

关于这种小鸟有个古老的神话传说:

在远古时代,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去东海边游玩,一去就没有回家,原来她不幸跌倒海里淹死了。女娃死后变成一只乌儿,就是精卫鸟。精卫鸟因为海水会淹死人就发誓要填平它。于是,不管春夏秋冬,酷夏严寒.刮风下雨,精卫鸟每天都衔了两山的小树枝、小石块,丢到大海里。

一只小鸟想用这种办法填平大海。真是谈何容易!不过它有这样的决心和毅力。却是难能可贵的。 启示

小鸟尚有填海之志,我们要成就一番事业也应提倡这种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事业成功。有志者,事竞成!

7.一字千金

战国时候,盛行一种“养士”的风气,将权势的人都喜欢招揽各种人才,把他们养在家中,随时为自己效力。这些投靠权贵的人被称为“门客”。 当时秦园的相国(官名,相当于后来的宰相)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这么多门客之中,各个阶层、各种经历的人都有。吕不韦为抬高自己的名声,叫他们收集众说编写一本厚厚的书,题名为《吕氏春秋》。在这中书里.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古今治乱都写到了。

书写好后,吕不韦下令把书挂在首都咸阳的城门上,同时宣告:有谁能够增加或者减少这本书一个字的,相国赏他千金。 几天过去了,始终没有一个人提出这本书的不足之处。 《吕氏春秋》真的完美到增减一个字都不行吗?不是的,只不过由于吕不韦当时是权势显赫的相国,这本书又是他立意要标榜自己,用“吕氏”名义写成的,人们有意见也不敢提出来就是了。 启示

后人将这句成语用来形容史辞精妙,文章价值很高,一字一句颇有分量。在直销的培训课中,讲师应注意认真准备,力求表达得精炼准确,一字千金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8.将脑袋打开一毫米

美国有一间生产牙膏的公司,产品优良,包装精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每年营业额蒸蒸日上。

记录显示,前十年每年的营业增长率为10—20%,令董事部雀跃万分。

不过,业绩进入第十一年,第十二年及第十二年时,则停滞下来,每个月维持同样的数字。

董事部对此三年业绩表现感到不满,便召开全国经理级高层会议,以商讨对策。

会议中,有名年轻经理站起来,对董事部说:“我手中有张纸,纸里有个建议,若您要使用我的建议,必须另付我5万元!” 总裁听了很生气说:“我每个月都支付你薪水,另有要红、奖励.现在叫你来开会讨论,你还要另外要求5万元.是否过分?” “总裁先生,请别误会。若我的建议行不通.您可以将它丢弃,一毫钱也不必付。”年轻的经理解释说。 “好!”总裁接过那张纸后,阅毕,马上签了一张5万元支票给那年轻经理。

那张纸上只写了一句话:将现有的牙膏开口扩大1mm。 总裁马上下令更换新的包装。 试想,每天早上,每个消费者多用1mm的牙膏,每天牙膏的消费量将多出多少倍呢?

这个决定,使该公司第十四年的营业额增加了32%。 启示

一个小小的改变,往往会引起意料不到的效果。

当我们面对新知识、新事物或新创意时,千万别将脑袋密封,置之于后,应该将脑袋打开1mm,接受新知识、新事物。也许一个新的创见,能让我们从中获得不少启示,从而改进业绩,改善生活。

9.拨苗助长

每天他到稻田时,发觉那些稻苗长得非常慢。

他等得不耐烦,心想:“怎么样才能使稻苗长得高,长很快呢? 想了又想,他终了想到一个“最佳方法”,就是将稻苗拨高几分。从前,有个农夫,种了稻苗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

经过一番辛劳后,他满意地扛锄头回家休息。心想:明天稻苗长得一定更高了。

隔天早晨.一早起身,他迫不及待地起去稻田看他的“成果”。

哪知,他跑到稻田时,却看到所有的稻苗都枯萎了。 启示

从事推销事业,哪有一跃而成的事情?每一探植物,都需要阳光、空气、水分及土壤才能逐渐成长。农夫也必须生天辛勤地浇灌、耕耘等,才能获得成果。

许多人为了迅速获取公司所提供的丰富奖金或分红,而鼓励组织内为人员存货,让他“更一层楼”。岂知这种坐享其成者,往往欲速而不达。

10.自我奖赏

在台湾旅游时,听过这么一段感人的故事:

台南有位著名作家,童年时家境贫寒,父母以卖豆腐维持生计。每天早上天尚未破晓时,他便与第弟起身丁作,两人治街叫卖。他告诉弟第说:“我们把卖豆腐所赚的钱,拿回家给母亲,帮助家人过活。我们给自己的奖励品是你我共享一块豆腐,你一半,我一半。 启示

那块共享的豆腐,是他们劳动后换来的代价,是生命中愉悦的奖赏。生命必须付出代价,要劳苦,要励炼,才能享受成果。适当的奖励,使得一切的劳动及付出获得了肯定。然而,奖励不一定要由别人来给,自我奖赏其实也一样中人满意,激励自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第二篇:10个经典教育故事(转)

来源: 孙秀颖的日志

1.润物细无声

有一天晚上,老禅师在禅院里散步,看见院墙边比平时多放了一张椅子。借着灯光,老禅师发现椅子上还留有一对小脚印,再仔细一看,院墙上还有清晰的攀爬的痕迹,老禅师心里立刻明白了八九分,心想肯定有人翻墙出去了,“偷出山门者面壁三天”这规矩才宣布,看来有人要吃不了兜着走了。但老禅师没有声张,只是平静地走到墙边,把椅子移开,就地蹲下。不到一会儿,墙外果真一阵响动。少顷,一位小和尚翻墙而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自己踏上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只得站在原地,等待师傅的发落。可是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声嘶力竭的斥责他,而是以很平和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外出要多穿件衣服。时间不早了,快去歇息吧。”

这是南风效应的另一个版本,它说明教育是一个春风化雨的温馨过程,而不是严厉训斥的矫正。常看到一些老师将不听话的学生罚站,或者大声吼叫,甚至拍桌子、长时间的生气也不见得学生就此止步、马上改正;有的小学生被罚站了好半天,听老师狂吼得满脸是口水,而当访问学生为什么挨罚、挨批时,他们往往一脸茫然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所以学生罚着罚着又犯新的错误、批着批着走了神,因为他们的心思早已经随着注意转移了,只留下老师独自在生气,更有甚者还让老师的生气升了级。学习老禅师将教育变得润物细无声,既需要热爱教育的情结,还需要教育的智慧,那些常拿学生生气的老师,缺的正是这些。

2.言传不如身教

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1919年之后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张伯苓说到做到,打那以后,他果真再也不吸烟了。

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一些师长在生活细节上的随意,丧失的是在孩子面前的尊严。有的人说粗话不忌儿童,打牌赌博不避小孩,夫妻吵架罔顾孩子,有教师上课接听手机无视等待上课的学生,有教师在学生面前坐姿不端、语言不雅、抠脚板挖鼻孔等,不经意中糟蹋了师长的风范,导致日后对孩子的教育变得苍白无力,甚至被孩子倒戈一击,自己的不检点成了孩子哂笑的材料。要知道,“教师每天都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敏的、富于敏感的,即善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对小学生的教育,这首先是教师在课堂里的一举一动,是教师对学生们所采取的态度。”(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张伯苓戒烟以身教替代言传,并以实际行动率先垂范,说到做到,展现了教师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语言无法比拟的。

3.一句话改变学生的命运

“我一看你这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的州长”,一句普通的话,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人生。 此话出自美国纽约大沙头诺必塔小学校长皮尔·保罗之口,话语中的“你”是指当时一名调皮捣蛋的学生罗杰·罗尔斯。小罗尔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汉的聚集地。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了不良影响,读小学时经常逃学、打架、偷窃。一天,当他又从教室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校长皮尔·保罗将他逮个正着。出乎意料的是,校长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诚恳地语重心长的说了上面的那句话。

当时的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在他不长的人生经历中只有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奶奶说他将来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他记下了校长的话并坚信这是真实的。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象一面旗帜在他心里高高飘扬。罗尔斯的衣服不再粘满泥土、罗尔斯的语言不再肮脏难听、罗尔斯的行动不再拖沓和漫无目的。在此后的40 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就连穿衣服、走路、说话等都是如此。51岁那年,他终于成了纽约州的州长。

有人认为皮尔·保罗校长的话可谓金玉良言,有妙手回春、话到人变的奇效。其实,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或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是一个混沌体系,很难判断其成功的原因就是某人一句话的作用,促成其成功应有诸多因素的合成。保罗校长的话令罗尔斯走上纽约州长的岗位有其偶然性,但校长的话具有罗森塔尔效应,它充满着师长的期望,象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一颗希望的种子;同时还具有凡勃伦效应,设若保罗的话改为“你将是贫民窟里最糟糕的孩子”,其结果又将会是怎样呢?这就是人生定位的问题,那标杆架得高,人生有了追求的目标,他才会矢志不渝的为之奋斗,标杆太低,他有可能丧失信心或者自暴自弃。一千句保罗这样的话不一定对一个学生带来改变,但为了教育孩子,为了孩子的明天,我们得变着法子将同一句话说上一万遍。

4.宽容的力量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住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没有训斥,没有惩罚,相反还有表扬,犯错的孩子依然知错能改,教育效果竟然出奇的好,这就是宽容的力量。记得有句外国民谚:“谁要求没有缺点的朋友谁就没有朋友。”这句话放在老师和学生身上同样也有道理。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是做人的应该要做到的。然而一些老师,往往只记得“严”字当头,却没有寸骨柔肠。面对学生的缺点错误似乎是深恶痛绝、势不两立,一旦揪住犯错的同学好像要弄得对方体无完肤才肯罢休,所以有人在谈如何面对“挠头”的学生时竟然亮出“斗智斗勇”的“经验之谈”。一个“斗”字,足以反映出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和敌对态度。平心而论,学生犯错,一般也就是吵吵闹闹而已,无需上纲上线,无需批倒批臭。“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战场上还有优待俘虏的政策,还何况是在自己可爱的学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陶先生的四颗糖果变批评为表扬,起到了比直接批评还要好的效果,先是以一种宽大的胸怀包容孩子,再是用教育的智慧来爱孩子。当我们的教师有了宽容和爱,又怎会因为与学生撞个满怀人家道歉后还大声呵斥呢?又怎会因为学生知道欠交作业不应该而不得不用撒谎来掩饰时还将其驱逐出教室呢?读完这则故事,我们的老师当摸摸自己的口袋了,我们的“四颗糖果”在哪里呢?

5.赞美是暗室中的烛光

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最近将有台风袭击这座海滨小城。

小城里的百姓惊慌起来,积极地投入到预防工作中。一位母亲忙碌着,旁边站着她的小女儿。

“这该死的台风……”母亲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诅咒。

“我喜欢台风!”旁边的小女孩不同意母亲的说法。

母亲感到很诧异,因为台风破坏力极强,毁坏庄稼、吹倒房屋、阻塞交通,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不便并造成损失,可眼前这个小不点儿居然说她喜欢台风。

“孩子,告诉妈妈,你为什么喜欢台风?”母亲盯着女儿的眼睛和善地问。 “上次台风来了,就停了电。”小女孩不假思索地回答。

“停了电又怎么样?”

“晚上就会点蜡烛。”

“你喜欢点蜡烛吗?”

“是的,上次我点着蜡烛走来走去,你说我象小天使。”

母亲顿时无言,旋即放下手中的活计,抱起小女孩,亲吻着她的小脸蛋,凑近她的小耳朵并说了一句重要的话:“孩子,在妈妈的心中,你永远是天使!”

赞美是暗室中的烛光,赏识是一个人向上的力量。当每个人都认为拿破仑·希尔是个坏孩子时,母牛丢了、树木莫名其妙地倒了,大家责备的目光都投向了他,就连父亲再婚时向继母介绍他时都说:“这是全家最坏的孩子!”“最坏的孩子?”继母把手放在希尔肩上,看着他,眼里闪烁着光芒。她说,“一点也不,他是全家最聪明的孩子,我们要把他的本性诱导出来。”在继母的赞美声中,拿破仑·希尔先是放下交叉在胸前的双手,再是将冷漠的眼光换成了感激的泪光,从排斥后妈到接受继母,再沐浴在母亲的赏识中成为举世瞩目的巨人,再次说明赞美是冬天里的一抹暖阳,是沙漠里一湾绿色的希望。

但不同的是,赏识不是溺爱,不是无端的恭维、说假话。前者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信心的添加剂;后者是对下一代体验学习的掠夺和生活角色的谋害。同时,赞美的时间和频度,是需要适度掌握的,不能够为赞美而赞美、为赏识而赏识,这也是眼下中国父母亲在独生子女面前更要注意的问题。

6.开花的佛桌

曾经有一个小和尚,极得方丈宠爱。方丈将毕生所学悉数传授,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佛门弟子。没想到小和尚在一夜之间动了凡心,偷偷下了山,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城市生活迷住了他,从此花街柳巷,他放浪形骸地过活着。

20年后的一个深夜,窗外月色如洗,澄明清澈地洒在历经沧桑的原来那个小和尚的掌心。他忽然后悔了,几经斗争之后,还是想再度皈依佛门。小和尚披衣而起,快马加鞭赶往寺里请求师父原谅。方丈深深厌恶他的放荡,不愿再收他为弟子,并说:“你罪孽深重,必堕阿鼻地狱,要想佛祖饶恕,除非桌子上开花。”回头的浪子满怀希望而来只得无比失望地离开了。

第二天,方丈刚踏进佛堂,一眼看到佛桌上开满了大簇大簇的花朵。方丈在瞬间大彻大悟,连忙下山寻找弟子,可是为时已晚,心灰意冷的浪子重又堕入荒淫糜烂的生活,而佛桌上的那些花朵只开放了短短的一天,就好比昙花一现。当天夜里,方丈圆寂,临终他遗言:“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

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是最罕有的奇迹,好像佛桌上开出的花朵。而让奇迹陨灭的,不是错误,是一颗冰冷的、不肯原谅、不肯相信的心。在学校里,面对一些初次犯错、知错能改的学生教师一般会原谅并给以机会,但对于那些“惯犯”屡教不改者,在多次挽救之后,最后还是放弃,一旦对青少年放弃,矛盾就抛向了社会且让矛盾升级、进一步复杂化。具体地说,某些中学对于一些比较顽劣的学生动不动就是开除或者送工读等特殊学校,这是个涉及到道德和法律的问题。从道德上讲,对于处于犯罪边缘的学生我们是力挽一把为社会减少一名罪犯还是推他一把、落井下石呢?学校草率的态度是对学生和社会极不负责,所以在处理顽劣学生时一定要慎言“开除”,挽救为上;从法律上讲开除学生更要慎重,义务教育段的学生是不能开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工读学校是对有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的中学生进行特殊教育的半工半读学校,是普通教育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形式,在“教育、感化、挽救”的指导下,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但这种学校的特殊性体现在其强制性和封闭性,学生出来后与社会不适应,人们看他们时总会戴上有色眼镜,他们最需要的是社会的包容和接纳,但在遭受白眼后有的又死灰复燃、重蹈覆辙。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戴上一定帽子后,即便取下了,但那个心理上的帽子是无法摘掉的。与其戴上帽子后再取,还不如当初就别轻易的给人家戴上。

浪子回头金不换,人们都知道这话的分量,却不知道如何给浪子回头的机会,老方丈也是其中的一个,直到临终时才幡然醒悟,可是,迟到的醒悟又有何用呢?

7.正人先正己 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有一位女士养了一只珍贵的鹦鹉。这只鹦鹉非常美丽,可是它却有一个坏毛病:经常咳嗽且声音沙哑难听,好象喉咙里塞满了令人作呕的痰。女主人十分焦虑,急忙带它去看兽医,生怕它患上了什么呼吸系统的怪病。

检查结果证明,鹦鹉完全健康,根本没有任何毛病。女主人问为什么鹦鹉会发出那难听的咳嗽声,医生回答说:

“俗话说,鹦鹉学舌。它之所以发出咳嗽声一定是因为它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你们家一定有人经常咳嗽,是吗?”

这时,女主人有些不好意思了。原来,她自己有抽烟的习惯,所以经常咳嗽,鹦鹉只不过是惟妙惟肖地把女主人的咳嗽声模仿出来而已。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学生家长的质素重要地影响着孩子的前途。很多做父母的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做父母管吃管穿就行了。这种观念拖住了家庭教育的后腿,也严重的影响了现代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城市的泛化,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这本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和发展的趋向。但在对农民工进城后的生活教育方面很值得社会和政府关注以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城市生活。以走路来说吧,在乡下,地是自己的,要怎么弄就怎么弄;路是自己的,想怎么走就怎么走。所以进城后他们依然故我,他们依然按照原来的方式走路;所以车祸死亡人数在上升,而死亡者的身份大多为外来工和低文化者。当学校教育其子女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时,他们的孩子听得很认真,但他们在孩子们面前做得很糟糕,甚至带头违章,让教育遭遇“5+2=0”的正是这部分学生家长。

女主人的不良嗜好教会了鹦鹉咳嗽,一些人不会走路教会了孩子违章,那么,人们还有哪些坏毛病每时每刻在将我们的孩子教坏呢?

8.恶语伤人六月寒

一头熊在与同伴的搏斗中受了重伤,它来到一位守林人的小木屋外乞求得到援助。

守林人看它可怜,便决定收留它。晚上,守林人耐心地、小心翼翼地为熊擦去血迹、包扎好伤口并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供熊享用,这一切令熊无比感动。 临睡时,由于只有一张床,守林人便邀请熊与他共眠。就在熊进入被窝时,它身上那难闻的气味钻进了守林人的鼻孔。

“天哪!我从来没闻过这么难闻的味道,你简直是天底下第一大臭虫!”

熊没有任何语言,当然也无法入眠,勉强地挨到天亮后向守林人致谢便匆匆地上了路。

多年后人熊偶然相遇,守林人问熊:

“你那次伤得好重,现在伤口愈合了吗?”

熊回答道:“皮肉上的伤痛我已经忘记,心灵上的伤口却永远难以痊愈!”

是的,在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中,常常会听到这样一些不堪入耳的话:“你怎么这么笨?全世界恐怕只有你最笨的了!”“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会,你脑子是不是进水了?”“看你这字写的!你这辈子也就这么点出息了!”……作为教师,遇到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多次教育后依然没有起色,心里难免有点着急,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些尖酸刻薄的话语对于学生来讲无异于一根根钢针刺向幼小的心灵。恶语相向六月寒,听到师长这般评价自己,就连成人都是无法接受的,还何况孩子!

也许言者无意,但听者有心。教师对学生的这种伤害有时候是不经意的,但一个鄙视的眼神,一声随意的讥笑,足可以让一个人伤痛一辈子。近闻某学校在校内推行《教师教育教学语言规范指南》,将教师工作语言划分为禁忌语和文明语两大类,旨在规范教师的工作语言,让学生远离伤害。但愿此举能够为学生带来春天般的温暖,但愿教师美丽的语言像一群大雁飞过孩子们童话般的蓝天,像久旱的甘霖包含无比爱意洒向孩子们的心田。

9.给每一株野草开花的时间

一位隐士住在山中,他很勤劳,每年春天,台阶上的野草刚探出头便被他清理掉了。

一天,隐士决定出远门,便请了一位朋友帮他看守庭院。与他相反,这位朋友很懒,从不修剪台阶上的野草,任其自由疯长。 暮夏时,一株野草开花了,五瓣的小花氤氲着一阵阵的幽香,花形如林地里的那些兰花一样,不同的是花边呈蜡黄色。这位朋友怀疑是它也是兰花中的一种,便采撷了一些叶子和花朵去请教一位研究植物的专家。专家仔细地观察了一阵,兴奋地说:

“这是腊兰,是兰花的一个稀有品种,许多人穷尽了一生都很难找到它,如果在城市的花市上,这种腊兰的单株价至少是一万元!”

“腊兰?!”这位朋友惊呆了。而当那位隐士知道这个结果时,惊呆的人又多了一个,他不无感慨地说:

“其实那株腊兰每年春天都会破土而出,只不过它刚发芽就被我拔掉了。要是我能耐心地等待它开花,那么几年前就能发现它的价值了。”

人们只知道对供奉起来的经典的敬崇,却不知道经典诞生与发现过程的艰辛。腊兰终于被发现了,是历经曲折后的发现,它的价值依然不菲,它并没有因为多次被拔掉而放弃花开,并没有因为被当作杂草般忽视而消亡。而这种曲折竟然来自于它生长的不是地方和不是时候,它的出现总是被人家当作另类而铲除,即便是被发现也是人家的一种错误之后的意外,并非是有意栽花。

而我们的教育似乎更多的是培育,缺少的却是发现,所以因材施教只能是一种盲目。培育是发现之后的有的放矢,是一种常规模式;发现是让所有生灵都有均等的机会,但又不是简单的平均主义,不是凭借单一的标准去生产产品。所以爱因斯坦常被他人视为笨孩子,陈景润被人称为怪人。那些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总是被常规排除在外,只有当他成功后才被世人发现,才能赢来惊叹。而那些没有浮出水面者,要么他出头的机会被剥夺,要么在重挫下他的意志被摧毁。那么我们可以问,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是否应当具有一双慧眼去发现花草的个性呢?是否应该给每一株野草花开的时间、让其个性得以张扬呢?

10.永不凋谢的玫瑰

在前苏联的一所学校,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美丽的玫瑰花,每天都有很多同学前来观看,但都没有人去采摘。 一天清晨,一个四岁的小朋友(就读于该校幼儿园)进入花房,摘下了一朵最大、最漂亮的玫瑰花。当她拿着花走出花房时,迎面走来了该校的校长。校长十分想知道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便弯下腰亲切地问:

“孩子,你可以告诉我你摘下的花是送给谁的吗?”

“送给奶奶的。奶奶生了重病,我告诉她学校里有一朵很大的玫瑰,奶奶不信,我这就摘下来送给她看,希望她早点好起来,等奶奶看完了之后我会把花送回来。”

听完孩子的回答,校长的心颤动了。他牵着小女孩的手,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说道:

“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位校长是谁呢?他就是伟大的教育家、万世景仰的育人楷模苏霍姆林斯基。

在中国,也有“百行孝为先”、“孝感动天”的说法。小女孩为了孝敬重病的奶奶,不惜违反纪律摘了学校花园的玫瑰花。这事对于社会规范来说,小女孩之举不可取,偷摘花朵,破坏环境;对于情商教育来说,小女孩的举动却又是十分可贵的。二者比较,玫瑰花败了还有再开的时候,只有心灵上的玫瑰开了,那才是永恒的一朵芬芳,权衡之下,利大于弊。所以苏霍姆林斯基用两朵玫瑰感恩于感恩教育的成功。世界是复杂的,很多地方总呈现其多元性。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该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多维度、多角度来设置评价指标,当指标之间出现冲突时要权衡利弊,不能够只有“一根筋”,不对即错、不好即坏,这是看不到问题的实际和复杂性的表现。所以教师心里始终要有一杆秤,时时能掂量出自己言行的斤两,处处要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判断,看每一件事是否有利于或者更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使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得到真正的落实,让每一朵玫瑰开得鲜艳、开得弥香。

第三篇:10个感人的经典教育故事

一.无声的教育:老禅师的育人技巧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看见院墙边有一张椅子,他立即明白了有位出家人违反寺规翻墙出去了。老禅师也不声张,静静地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下。不到半个时辰,果真听到墙外一阵响动。少顷,一位小和尚翻墙而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自己踏上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只得站在原地,等待师傅的责备和处罚。

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很平静的语调说:

“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二.人格的力量:张伯苓先生以身作则戒烟

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1919年之后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 “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三.一句话改变学生的命运:皮尔 保罗校长“妙手回春”

“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的州长”,一句普通的话,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人生。

此话出自美国纽约大沙头诺必塔小学校长皮尔

保罗之口,话语中的“你”是指当时一名调皮捣蛋的学生罗杰罗尔斯。小罗尔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汗的聚集地。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了不良影响,读小学时经常逃学、打架、偷窃。一天,当他从又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校长皮尔保罗将他逮个正着。出乎意料的是,校长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诚恳地说了上面的那句话并给予语重心长的引导和鼓励。

当时的罗尔斯大吃一经惊,因为在他不长的人生经历中只有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他记下了校长的话并坚信这是真实的。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象一面旗帜在他心里高高飘扬。罗尔斯的衣服不再粘满泥土、罗尔斯的语言不再肮脏难听、罗尔斯的行动不再拖沓和漫无目的。在此后的40 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51岁那年,他终于成了纽约州的州长。(待续)

二年级组推荐

四.宽容的力量: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五.赞美是暗室中的一只蜡烛

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最近将有台风袭击一座海滨小城。

小城里的百姓惊慌起来,积极地投入到预防工作中。一位母亲忙碌着,旁边站着她的小女儿。

“这该死的台风„„”,母亲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诅咒。

“我喜欢台风”,旁边的小女孩不同意母亲的说法。

母亲感到很诧异,因为台风破坏力极强,毁坏庄稼、吹倒房屋、阻塞交通,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不便并造成损失,可眼前这个小不点儿居然说她喜欢台风。

“孩子,告诉妈妈,你为什么喜欢台风?”母亲小心翼翼地问。

“上次台风来了,就停了电”,小女孩不假思索地回答。

“停了电又怎么样?”

“晚上就会电蜡烛。”

“你喜欢点蜡烛吗?”

“是的,那回(指上次台风吹过的晚上)我点着蜡烛走来走去,你说我象小天使。”

母亲顿时无言,旋即放下手中的活计,抱起小女孩,亲吻着她的小脸蛋,凑近她的小耳朵并说了一句话??孩子,你永远是天使!

六.开花的佛桌:给浪子回头的机会

曾经有一个小和尚,极得方丈宠爱。方丈将毕生所学全数教授,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佛 门弟 子。没想到他在一夜之间动了凡心,偷偷下了山,五光十色的城市迷住了他的眼睛,从此花街柳巷,他只管放浪形骸。

20年后的一个深夜,窗外月色如洗,澄明清澈地洒在他的掌心。他忽然忏悔了,披衣而起,快马加鞭赶往寺里请求师父原谅。方丈深深厌恶他的放荡,不愿再收他为弟子,说:“你罪孽深重,必堕阿鼻地狱,要想佛祖饶恕,除非桌子上开花。”浪子失望地离开了。 第二天,方丈踏进佛堂时,看到佛桌上开满了大簇大簇的花朵。方丈在瞬间大彻大悟,连忙下山寻找弟 子,却为时已晚,心灰意冷的浪子重又堕入荒唐的生活,而佛桌上的那些花朵只开放了短短的一天。是夜,方丈圆寂,临终遗言:“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

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是最罕有的奇迹,好像佛桌上开出的花朵。而让奇迹陨灭的,不是错误,是一颗冰冷的、不肯原谅、不肯相信的心。

七.正人先正己

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有一位女士养了一只珍贵的鹦鹉。这只鹦鹉非常美丽,可是它却有一个坏毛病:经常咳嗽且声音沙哑难听,好象喉咙里塞满了令人作呕的痰。女主人十分焦虑,急忙带它去看兽医,生怕它患上了什么呼吸系统的怪病。

检查结果证明,鹦鹉完全健康,根本没有任何毛病。女主人急忙问起为什么鹦鹉会发出那难听的咳嗽声,医生回答说:

“俗话说,鹦鹉学舌。它之所以发出咳嗽声一定是因为它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你们家一定有人经常咳嗽,是吗?”

这时,女主人有些不好意思了。原来,她自己有抽烟的习惯,所以经常咳嗽,鹦鹉只不过是惟妙惟肖地把女主人的咳嗽声模仿出来而已。

八.恶语伤人六月寒

一头熊在与同伴的搏斗中受了重伤,它来到一位守林人的小木屋外乞求得到援助。

守林人看它可怜,便决定收留它。晚上,守林人耐心地、小心翼翼地为熊擦去血迹、包扎好伤口并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供熊享用,这一切令熊无比感动。

临睡时,由于只有一张床,守林人便邀请熊与他共眠。就在熊进入被窝时,它身上那难闻的气味钻进了守林人的鼻孔。

“天哪!我从来没闻过这么难闻的味道,你简直是天底下第一大臭虫!”

熊没有任何语言,当然也无法入眠,勉强地挨到天亮后向守林人致谢上路。

多年后一次偶然相遇时,守林人问熊:

“你那次伤得好重,现在伤口愈合了吗?”

熊回答道:“皮肉上的伤痛我已经忘记,心灵上的伤口却永远难以痊愈!”

九.给每一株野草开花的时间

一位隐士住在山中,他很勤劳,每年春天,台阶上的野草刚探出头便被他清理掉了。

一天,隐士决定出远门,叫了一位朋友帮他看守庭院。与他相反,这位朋友很懒,从不修剪台阶上的野草,任其自由疯长。

暮夏时,一株野草开花了,五瓣的小花氤氲着一阵阵的幽香,花形如林地里的那些兰花一样,不同的是花边呈蜡黄色。这位朋友怀疑是它也是兰花中的一种,便采撷了一些叶子和花朵去请教一位研究植物的专家。专家仔细地观察了一阵,兴奋地说:

“这是兰花的一个稀有品种,许多人穷尽了一生都很难找到它,如果在城市的花市上,这种腊兰的单株价至少是一万元。”

“腊兰?!”这位朋友惊呆了。而当那位隐士知道这个结果时,惊呆的人又多了一个,他不无感慨地说:

“其实那株腊兰每年春天都会破土而出,只不过它刚发芽就被我拔掉了。要是我能耐心地等待它开花,那么几年前就能发现它的价值了。

十.永不凋谢的玫瑰

在前苏联的一所学校,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美丽的玫瑰花,每天都有很多同学前来观看,但都没有人去采摘。

一天清晨,一个四岁的小朋友(就读于该校幼儿园)进入花房,摘下了一朵最大、最漂亮的玫瑰花。当她拿着花走出花房时,迎面走来了该校的校长。校长十分想知道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便弯下腰亲切地问:

“孩子,你可以告诉我你摘下的花是送给谁的吗?”

“送给奶奶的。奶奶生了重病,我告诉她学校里有一朵很大的玫瑰,奶奶不信,我这就摘下来送给她看,希望她早点好起来,等奶奶看完了之后我会把花送回来。”

听完孩子的回答,校长的心颤动了。他牵着小女孩的手,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说道:

“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位校长是谁呢?他就是伟大的教育家、万世景仰的育人楷模苏霍姆林斯.

第四篇:10个经典故事的管理启示

员工管理和激励是一个复杂的事情,有时让管理者摸不着头脑,甚至感到头疼。销售管理往往并非现场管理,遥控管理无形之中增加了管理的难度。轻松一下,看看以下的十个经典故事,也许你会领略到管理的另一种意境。

分工

▌ 故事:一位年轻的炮兵军官上任后,到下属部队视察操练情况,发现有几个部队操练时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在操练中,总有一个士兵自始至终站在大炮的炮筒下,纹丝不动。经过询问,得到的答案是:操练条例就是这样规定的。原来,条例因循的是用马拉大炮时代的规则,当时站在炮筒下的士兵的任务是拉住马的缰绳,防止大炮发射后因后坐力产生的距离偏差,减少再次瞄准的时间。现在大炮不再需要这一角色了。但条例没有及时调整,出现了不拉马的士兵。这位军官的发现使他受到了国防部的表彰。

✎ 分析: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科学分工。只有每个员工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才不会产生推委、扯皮等不良现象。如果公司象一个庞大的机器,那么每个员工就是一个个零件,只有他们爱岗敬业,公司的机器才能得以良性运转。公司是发展的,管理者应当根据实际动态情况对人员数量和分工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否则,队伍中就会出现“不拉马的士兵”。如果队伍中有人滥竽充数,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工资的损失,而且会导致其他人员的心理不平衡,最终导致公司工作效率整体下降。

标准

▌ 故事:有一个小和尚担任撞钟一职,半年下来,觉得无聊之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已。有一天,主持宣布调他到后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胜任撞钟一职。小和尚很不服气地问:“我撞的钟难道不准时、不响亮?”老主持耐心地告诉他:“你撞的钟虽然很准时、也很响亮,但钟声空泛、疲软,没有感召力。钟声是要唤醒沉迷的众生,因此,撞出的钟声不仅要洪亮,而且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

✎ 分析:本故事中的主持犯了一个常识性管理错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由于主持没有提前公布工作标准造成的。如果小和尚进入寺院的当天就明白撞钟的标准和重要性,我想他也不会因怠工而被撤职。工作标准是员工的行为指南和考核依据。缺乏工作标准,往往导致员工的努力方向与公司整体发展方向不统一,造成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浪费。因为缺乏参照物,时间久了员工容易形成自满情绪,导致工作懈怠。制定工作标准尽量做到数字化,要与考核联系起来,注意可操作性。

体制

▌ 故事:有七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喝一桶粥,显然粥每天都不够。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 分析:管理的真谛在“理”不在“管”。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就是建立一个像“轮流分粥,分者后取”那样合理的游戏规则,让每个员工按照游戏规则自我管理。游戏规则要兼顾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并且要让个人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统一起来。责任、权利和利益是管理平台的三根支柱,缺一不可。缺乏责任,公司就会产生腐败,进而衰退;缺乏权利,管理者的执行就变成废纸;缺乏利益,员工就会积极性下降,消极怠工。只有管理者把“责、权、利”的平台搭建好,员工才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表率

▌ 故事:春秋晋国有一名叫李离的狱官,他在审理一件案子时,由于听从了下属的一面之辞,致使一个人冤死。真相大白后,李离准备以死赎罪,晋文公说:官有贵贱,罚有轻重,况且这件案子主要错在下面的办事人员,又不是你的罪过。李离说:“我平常没有跟下面的人说我们一起来当这个官,拿的俸禄也没有与下面的人一起分享。现在犯了错误,如果将责任推到下面的办事人员身上,我又怎么做得出来”。他拒绝听从晋文公的劝说,伏剑而死。

✎ 分析: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管理者要想管好下属必须以身作则。示范的力量是惊人的。不但要像先人李离那样勇于替下属承担责任,而且要事事为先、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旦通过表率树立起在员工中的威望,将会上下同心,大大提高团队的整体战斗力。得人心者得天下,做下属敬佩的领导将使管理事半功倍。

第五篇:经典的10个企业文化管理故事

管理小故事一 听的艺术

一天,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访问一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干什么啊?”小朋友天真的回答:“嗯。。。我要当飞机驾驶员。” 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后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当在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小孩,想看自己是不是自作聪明。没想到,紧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

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什么要这样做?” 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还要回来!!”工作心得: 当听到别人说话时,你真的听懂他说的意思了吗?如果不懂,就请听别人说完吧,这就是“听的艺术”。听话不要听一半,更不要把自己的意见投射到别人所说的话上去。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倾听上犯了那些观众一样的错误,甚至只听了一半就再也不愿意再听下去,多少悲剧就是因为这个而产生的。

由此我想起有一句古话叫“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实际上,眼见都不一定是“实”的,你看到的未必就是事实,这句话我们需要谨记在心。

上一篇:4s店考勤管理制度下一篇:三河古镇导游词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