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效应现象全

2022-07-21

第一篇:心理学效应现象全

旅游中的名人效应现象之探讨

【摘要】在当今旅游业的发展中,对历史文化名人和影视名人资源的开发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这也是就是所谓的名人效应。下面本文就重点来探讨一下当今旅游业中的名人效应现象。

【关键词】旅游 历史文化名人名人效应开发与保护

一、名人效应的概念

名人效应,是名人的出现所达成的引人注意、强化事物、扩大影响的效应,或人们模仿名人的心理现象的统称[1]。生活中最不乏名人,名人效应也影响着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从概念中可以看到名人效应产生的影响并不都是好的。笔者认为旅游中的名人效应主要是指地方、景区或景点利用当地的与历史文化名人或影视名人有关的资源向旅游者宣传并吸引旅游者到当地游览而产生的影响。而这一过程包括开发名人旅游资源、向旅游者宣传,然后旅游者来到当地旅游,从而产生更中影响。在旅游资源中能产生名人效应的主要有名人故居、名人纪念馆或博物馆、被名人留下足迹或墨宝等痕迹的自然景观,还有影视剧拍摄地。

二、旅游中的名人效应现象

1、自然景观中的名人效应现象

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就说明了名人效应于名山大川的影响。现在旅游者每游览一座山或一条河都可以听到与之有关的名人故事,而有些景点正因为有这些名人才出名的。例如连云港花果山之所以为大家所熟知就是因为名人齐天大圣孙悟空。而在三峡地区也有许多传说中的历史文化名人,其中最为著名的就属“神女”了。,据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墉城集仙录》所载,西王母幼女瑶姬携十一位仙女出游东海,过巫山,见洪水肆虐,于是“助禹斫石、疏波、决塞、导厄,以循其流。”[2]水患既平,瑶姬为助民永祈丰年,行船平安,默默伫立峡江北岸山头,日久天长,便化为了神女峰。[3]

2、名人故居类旅游资源开发热潮

名人的故居,指的是历史文化名人曾经生活过、居住过、学习过的地方。绍兴鲁迅故居的三味书屋,若无文豪鲁迅先生,也就可能不被世人所知;四川广安的那几间平房要不是因邓小平或许就不为人知;还有毛泽东故居,茅盾故居,屈原故里,王昭君故里等等。[3]这些就说明了名人故居的旅游效应,人们去他们的故居,是去瞻仰,去实现心中对名人崇敬的愿望,追求名人所未完成的目标,这通常是旅游者的主要旅游动机。而现在很多地方的政府和开发商为了经济利益,纷纷加入到开发民人故居、纪念馆和博物馆的热潮中。这使得无论走到哪里,耳朵里都充斥着名人故事,甚至多个地方都有着同一个名人的故居,这很容易造成旅游者的审美疲劳。

这其中上演的最激烈的当属名人争夺现象。例如诸葛亮的躬耕地, 有南阳卧龙岗和襄阳隆中之争, 美女西施出生地, 有诸暨和嵊县之争, 此外三国赤壁之争, 陶渊明的桃花源所在地之争等。名人户籍之争无疑抢的是名人效应。。一些地方确实存在较独特的、待挖掘的历史资源, 其独特的人文景观鲜为人知, 利用举办! 节.、! 会. 来扩大知名度, 提高经济、社会效益。但一些地方领导并未真正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规划, 而是为争夺历史名人的故里称号,不惜高薪聘请专家论证, 甚至与邻近地区打官司, 闹得九泉下的古人也不得安宁[4]。

3、影视旅游中的名人效应现象

很多不知名的旅游景点或者是历史古迹因为某一部影视剧在当地拍摄,由于影视剧中的角色的关系而使这个地方的旅游者络绎不绝,这就是一种名人效应。。《印象·刘三姐》是一次与真象无关的艺术呈现,以山水圣地桂林山水美丽的阳朔风光实景作为舞台和观众席,以经典传说《刘三姐》为素材,集漓江山水风情、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及中国精英艺术家创作之大成,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前来观赏。《印象·刘三姐 》自2004年首演以来火爆场面持续两年之久, 每年观众人数达六七十万之多。张艺谋的名人效应加上新颖的艺术创新, 再与旅游风景有机结合, 形成良性的旅游产业化多赢运作方式, 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迅速提升。

三、 旅游中名人效应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单一

很多地方开发名人故居,仅仅是让旅游者看一看、逛一逛名人居住过、学习过或工作过的建筑,在此过程中由导游人员介绍一些名人的故事。其中严重缺乏了可以让游客参与的产品,很容易让旅游者觉得枯燥无味。

(二)开发不当

1、开发力度不够

一些旅游地历史文化名人旅游资源丰富,可是当地政府对名人效应的认识不足,导致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造成资源浪费。还有在名人争夺的过程中,很多政府仅仅是争夺,对于“争来”的名人旅游根本不晓得去来发利用,将其搁置一边,这就完全失去了花大力气去争的意义。

2、开发过度

对于到哪里旅游哪里有名人这种现象就属于开发过度,这容易导致旅游产生审美疲劳甚至是厌烦情绪,这就有悖于旅游的初衷。一些景区对于某一处名人故居过于开发,使得其附近都是商业街和商铺,就使得名人故居失去了原本的文化内涵。还有一些景区的管理机构过分追求商业利益,对于景区的客流量没有加以控制,是故居遭到严重破坏,这就是对于资源的保护不到位。

四、针对以上问题的对策

(一)尽量保持景观的原汁原味,做到开发与保护得当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在开发的时候,不能过度的追求经济效益,要将对景观的保护放在第一位。

首先名人故居类景观的周围的商店数量不能多,在其建筑和装饰上风格要与其相融,不能破坏了景观本身的文化内涵。另外,要限制景区的可进入性。通过对景区所能承载的客流量进行科学的计算,管理机构要将每天的参观人数控制在这之内以加强对景观的保护,使其可持续发展。

(二)丰富旅游产品类型,增加可参与性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根据名人本身的特点适当的开展一些活动,例如名人纪念日。山东曲阜近年利用孔子这一名人资源, 每年在孔子诞辰时举办孔子文化节, 开展多姿多彩的仿古祭孔乐舞、孔府文物展等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 从而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游客, 将这位世界级历史名人真正推向世界。还可以在景区内开展一些文娱活动,可以将名人当年生活的情景以话剧或戏剧的形式进行情景再现,这样既可以加深游客对蒙人文化内涵的理解,还可以增强娱乐性。

(三)旅游从业者充分发挥作用

首先,景区要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将景区的开发进程和开发的新产品及时的通

知旅行社,让旅游社进行宣传。而旅行社在设计旅游路线时要合理。很多名人旅游资源是分散的,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旅行社可以设计一些名人足迹旅游专线,即将一些名人旅游景点穿起来,使游客可以欣赏的尽兴。如湖南精品线----楚湘 文化旅游线, 借助屈原的“ 名人”. 品牌和岳阳楼记 的“ 名文.” 品牌进行策划, 增强了线路的旅游吸引力, 并注重线路的延伸, 从长沙延伸到韶山、花明楼, 将毛泽东、刘少奇故里连接起来, 往北延伸到赤壁、荆州、宜昌、武汉, 形成跨省旅游通道, 将荆楚文化与湘楚文化融为一体, 打造! 楚文化. 旅游品牌, 吞吐南北旅游客源。[5]

另外,导游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要加强旅行社导游和景区讲解员的素质,让他们对当地的名人文化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既能做到对旅游者进行详尽的讲解还能更能好的宣传名人文化旅游资源。

五、结语

名人的作品、名人故居、名人的言行都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旅游地要充分利用名人效应,大力开发名人旅游资源,提高当地的旅游文化层次以满足旅游者高品位高质量的旅游需求。但在开发的过程用要做到用之有道、取之有节,走旅游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http://baike.baidu.com/view/42467.htm

[2] 李昉等.太平广记·女仙·云华夫人.第五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61.

[3]赖伟臣.旅游业中的历史文化名人效应.[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6).

[4] 王辉,陈光.刍议名人效应对旅游地开发的影响、问题及思考.[J].商业研究.2007(01)

[ 5]郑晓祥. 论区域文化景观的旅游开发-- 以湖南名人名胜资源为例[ J]. 邵阳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第2卷第5期.

第二篇:羊群效应分析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小编推荐]

羊群效应分析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李璐美

2012414825 资环

大学四年,我们发现周围有的店铺屹立不倒,有的店铺换了一个又一个老板,大二的时候我在一个鲜奶吧打工,跟老板闲聊说最近又多了很多冷饮店,竞争高了,但是不少刚起步的冷饮店从开业就生意萧瑟。不止冷饮方面,去年突然开始流行黄焖鸡米饭,于是类似店铺陆陆续续多起来,多了很多家以后,生意不好的便关门了,今年又陆陆续续开了很多家重庆小面„„而大学城最多的食品类店铺便是米线麻辣烫,经久不衰。这种现象就是经济现象中的从众现象——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的现象。现在,在管理学上,通常用它来描述企业的一些市场行为现象。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羊群行为的出现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别人的决策是可观察的,否则无法模仿;第二,各个决策有先后次序,而不是同时做出决策。[2]金融市场中常常存在羊群行为,它是指市场参与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模仿现象,导致他们在某段时间内做出相同的投资决策。

这种现象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叫从众行为。羊群效应和从众行为分别是经济学和社会学两门学科用来解释人群趋同行为的理论,羊群效应被经济学家用来解释恶性的盲从行为,从众行为被社会学家用来解释社会中的追风现象 从众(Conformity)现象最早是由谢利夫(M·Sherif)在1935年提出来的,谢利夫在自动光点运动实验中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如果是一个人判断,这个人就按照自己的判断决定是固定还是移动的,如果是几个被试一起判断,这几个被试者往往把各自不同的看法收敛起来,最终形成一致的看法,谢利夫把这种随从别人的行为称为从众行为。从众是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种集团规范或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做出社会判断、改变态度的现象,也就是没有主见,多数人怎么看、怎么说,就跟着怎么看、跟着怎么说,人云亦云,别人穿什么、做什么自己也跟着穿什么、做什么。从众是对多数人的盲从,如果不能随从就会觉得是一种压力,有一种孤独感。比如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否了解韩国民俗就开始凑热闹、追时髦,看到社会上流行“韩风”就跟着穿韩版服饰、讲韩语、看韩剧,听到别人说韩版衣服好看,也不分自己的体型相貌就一味地买韩版衣服。从众者认为,如果不这样做,就有可能被视为异己,被周围人抛弃。

从这两个理论的基本含义上看,羊群最终是一窝蜂的跟着领头羊吃绿草,人群在消费过程中最终是追时髦,去个性化的随波逐流了。“羊群行为”和“从众行为”两种理论都以群体行为趋同化为最终结果。因此学者们在分析消费行为时常常将这两种理论看成是一种理论,在分析消费问题时常常混用。然而二者还是有区别的:首先,造成羊群行为和从众行为的条件不同。其次,羊群行为是一种预期理性行为,而从众行为不是一种预期理性行为。再次,羊群行为和从众行为产生的结果不同,羊群行为往往是无法挽救恶性结果,从众行为的结果一般无妨大事。最后,羊群行为是从众行为的极端行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羊群行为和从众行为的关系是:羊群行为是从众行为变种,是从众行为的极端化结果。在资源有限、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从众行为就成为羊群行为;而处在比较平和环境中,人们为了寻求认同感,略大范围的模仿行为才成为从众行为。进一步分析发现,日常的趋同行为只是一种模仿行为,例如,儿童模仿大人说话,这是一般性的模仿,这种模仿可以使得社会成员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模仿是社会化的前提,是适应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心理学家塔德认为,模仿是一个人根据另一个人行为,做出同样的行为。从本质上看,羊群行为和从众行为都是模仿行为,羊群行为就是在外在竞争激烈的环境情况下的恶性模仿,而从众行为就是环境平和状态下的大面积模仿。

有学者曾经进行过一项有关从众心理的实验,结果发现在被测试的人群中仅有1/4~1/3的人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可见这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羊群效应”的实践者。

学生的羊群效应,比如学习上的“羊群效应”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入学时,学校随意安排的班级和宿舍之间,通常都会在一段时间后显现出不同的特点。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人员状况,相对来说,在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宿舍成员的日常学习时间和行为都相当的相似,要不是一起奋力准备考研;要不是一起报名参加培训,考取各种证件;要不是一起颓废玩游戏,一起逃课睡懒觉等等

大学生普遍的这种“羊群效应”现象,反映了很多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即使“羊群效应”也会出现积极的作用,但一旦失去了这种氛围,我们会很容易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向社会后会有迷惘感和失落感,很容易由于精神压力过大,导致心理状况失衡,正因为如此,我们尽可能的发挥“羊群效应”的积极面,而有效的避免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而寻找好的领头羊是利用“羊群效应”的关键。

姓名:李璐美 学号:2012414825

班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第三篇:心理学效应——“贴标签效应”

李文慧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效应叫“贴标签效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了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地接受教育,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这一心理现象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你想要把一张纸贴在墙上,你会选择用浆糊?胶水?双面贴?还是透明胶呢?不管你会选择用哪一种方式,有一点是众所周知的就是:当你把纸撕下来要换新内容的时候,不管你多小心,不是墙上会留下印痕,就是纸上会撕下疤痕!而当你为孩子的性格、行为、处事的态度贴上小标签的时候,会给孩子的性格、行事的行为和处事的态度造成不好的影响。

为什么贴上标签会发生如此大的效应?一般认为如下因素在起主要作用:

一是标签的以点概面作用。一般来说,原来个体的许多特征都散落于整体之中,某一特征很难为人特别关注,只有当它成为知觉对象时,它才会被人注意,被人认知。

二是标签的类化作用。一般来说,某一特征被标签后,人们就会按照所贴的标签去理解,去反映这一特征所代表的个体。

三是标签的暗示作用。一个人一旦被贴上某一标签,即使没有标签所具有的某些特征,由于标签的使用,常常会暗示自己必须与标签内容相一致,否则自我认知就会失调,心理就会不一致,从而产生自我印象管理,产生积极的标签效应。

四是标签的指向作用。一个人一旦被贴上某一标签,他往往会认为,我即使再努力,也很难摆脱这一标签的消极作用,因此就会错误地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念头,放弃自己努力的方向,而转向于标签所定的方向,从而更像标签所具有的特征,成为名副其实的标签人。

这一心理规律无论是在学校中还是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 因此,请你重视语言的力量,重视你对孩子每一个行为的评价,请你一定要学会用积极正面的语言,去评价我们的孩子;不用消极负面的语言去对孩子的性格和行为做任何的界定。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孩子就会朝你期望的方向发展。

第四篇:心理学效应

同学们早上好,我今天的主题是《弄假成真的谎言——关于认知失调》

著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实验中,先让两组人从事重复乏味的任务1小时,然后让他们告诉别人任务是有趣的。这两组人的惟一差别是,第一组的人得到1元钱的报酬,第二组人得到20元的报酬。最后问这两组人对任务的真实感受。结果发现,第一组报告说任务有趣、有意义,第二组则报告说任务乏味无意义。

费斯廷格认为,两组之所以有差别,是因为第二组人觉得说谎有理由,即可以得到20元钱“哦,我这样做只是为了得到钱”,他们没有感到高度的认知失调。但第一组人在1元钱条件下要说谎,收益太小,说谎理由不充分,认知发生失调,感到很大的心理压力,为了缓解焦虑,他们就要从任务本身找到其有趣好玩的理由。这样从心理上说,谎言弄假成真了。

费斯廷格根据实验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即当两种想法不一致或想法与行为不协调时,就会感到不舒服。“我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与“我做了一件损人利己的事”,这就是想法与行为的不协调。为了缓解不协调,就必须做出调整,只有人的认知平衡时,心理才会不紧张。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现象,比如有的人在刚伤害过一个人之后,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可能会更加讨厌这个人。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我们的行为和我们的自我概念不一致的时候,我们便会感到不自在。为了降低这种内心的冲突,我们会为自己的“不合理”行为寻找理由,使之与自我概念保持一致。这里,当我们无心或有意地伤害某个人时,便产生了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要这么对他呢?”;然后,合理化的解释出现了,“一定是因为我真的一点也不喜欢他,是他自己活该!要不然会是什么原因呢?我很粗心或者我很糟糕?不可能是这样的!”

战争中历来讲究心理战,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空城计”正是利用了认知失调这种心理效应。三国时期,诸葛亮失街亭后,司马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但司马懿来到城下却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焚香弹琴,城门大开,里外有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吩咐全军撤退。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来犯的敌人以为攻击对象会严阵以待,至少会格外警惕。这是他们旧有的经验和惯常的思维逻辑。但是他们看到的事实却完全是另外的样子。这与他们逻辑和先前经验是完全相违背的,于是,认知不协调就产生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心理压力会骤然增加,为了解决他们心中的这种压力和不断增加的疑惑与恐惧,他们选择了与旧有观念和行为完全相反的举措——退兵。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如你和你喜欢的人一起玩或不理睬与你有过节的另一个人。但有时候态度与行为也会出现不一致,如尽管你很不喜欢某个人,但为了某种原因却不得不在一起。在态度与行为产生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改变行为,使行为符合想法。比如正在减肥的你有一个吃货朋友,常常晚上在朋友圈发美食的图片,这时候分泌的唾液告诉你你非常想吃,但克制自己不能吃,于是你辗转难眠,这时候你只需要跑几脚路,来蹭一点吃心情就会非常愉悦满足。

第二,改变想法,使其符合行为。体能测试坐位体前屈的时候,有些长腿MM极度羡慕我们这种小短腿,刷的一下就满分了,但看自己可能只有负值,郁闷不得志啊,这时候你就想,哎,体能测试每年就一次,长腿受益终生啊,心情就会好多了。

第三,引进新的想法,改变不协调的状况。我们大多女生都爱淘宝,逛着逛着看上一件款式超级赞的,销量超高的你超级想买啊,但手里头工资就那么几块,觉得我穿上一定很好看啊之类的让自己分外难受,那其实引进一种新想法,销量好的易撞衫。

总之当我们的认知产生失调的时候,希望同学们善于打破旧有的不良协调,产生认知失调,然后通过调整失调,达成新的良好的认知协调。

第五篇:心理学的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提出的。他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到一个学校,从校方手中得到了一份全体学生的名单。在经过抽样后,他们向学校提供了一些学生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这些学生有很高的天赋,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只是从学生的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并没有真的实施测验。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他学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认为,这就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这种现象说明教师的期待不同,对儿童施加影响的方法也不同,儿童

罗森塔尔效应在学校教育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受老师喜爱或关注的学生,一段时间内学习成绩或其他方面都有很大进步,而受老师漠视甚至是歧视的学生就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一些优秀的老师也在运用期待效应来帮助后进学生。

罗森塔尔效应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

得寸进尺效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得曼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助手去访问一些家庭主妇,请求被访问者答应将一个小招牌挂在窗户上,她们答应了。过了半个月,实验者再次登门,要求将一个大招牌放在庭院内,这个牌子不仅大,而且很不美观。同时,实验者也向以前没有放过小招牌的家庭主妇提出同样的要求。结果前者有55%的人同意,而后者只有不到17%的人同意,前者比后者高3倍。后来人们把这种心理现象叫作得寸进尺效应。

上述心理效应告诉我们,要让他人接受一个很大的、甚至是很难的要求时,最好先让他接受一个小要求,一旦他接受了这个小要求,他就比较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

在教育领域的启示是:差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身心素质和学习基础等方面都低于一般水平。转化差生,也要像弗里得曼一样善于引导,善于“搭梯子”,使之逐渐转化;应贯彻“小步子、低台阶、勤帮助、多照应”的原则,注意“梯子”依靠的地方要正确、间距不宜太大、太陡,做到扶一扶“梯子”,托一托人。

重叠效应:在一前一后的记忆活动中,如果识记的东西是相类似的,对于保存来说是不利的。这是因为重复出现内容相同的东西时,相同性质的东西由于互相抑制,互相干涉而发生了遗忘的结果,柯勒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重叠效应。记忆是相当微妙的东西。表面上看来类似的内容,实际上也许并不一样。而性质相同的内容集中在一起时,记忆很容易混合,因此就很难造成再生的现象。重叠效应一出现,记忆也就失败了。可见,我们在学习汉字、外文单词以及其他材料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把相类似的东西集中在一起,这样容易产生重叠效应。如果要放在一起学习时,最起码有一些材料是很熟的,这样可能会产生同化作用,把生疏的材料同化于已熟记的材料之中。

重叠效应给我们的启示可以表现在做笔记上。大部分学生做笔记的时候,都是一个科目用一个笔记本,在老师上课的时候,这种方法还可以用,但在整理笔记内容而做复习的准备时,这未必是一种好办法。为了防止这种重叠效应,可以使用一本笔记本记多种内容的办法。比如说,笔记本的第一页到第十页,作为记英语单词用,第11页到第20页则月用来记数学笔记公式,第21到第30页,作为记历史的内容用。也就是说,把一本笔记本多元化,会增加记忆的效果。假若翻阅笔记本,每一页都是英语单词,音标,英文,句子,看了都会使人头痛。如果硬是记忆,也会因为重叠效应而使记忆被抑制,即使花了很多时间效果依然很小,这就是所谓的事半功倍。一本笔记本多项内容,可以避免心理感受达到饱和的状态,可以使记忆鲜明而持久。

巴纳姆效应: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你是不是也觉得这些话用来描述你的话会很准呢?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巴纳姆效应多少解释了为什么有些星座或生肖书刊能够“准确的”指出某人的性格。原因在此,那些用来描述性格的词句,其实根本属于“人之常情”或基本上适用于大部分人身上的。换言之,那些词句的适用范围是如此的空泛,以至往往说了等于没说。例如:水瓶座理性而爱好自由,巨蟹座感性而富爱心;然而巨蟹座的人就永远没理性,水瓶座的人就缺乏爱心吗?

社会惰化效应:社会心理学把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倾向称为社会惰化效应。按预想,合作学习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即整体效果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但在合作学习中,往往能发现小组成员你推我让,抱怨所分配的任务太多或不喜欢,习惯把困难推给其他成员,最终不能完成任务,造成整体小于部分效果的社会惰化效应。

造成惰化的原因之一是不公平感。人们常常习惯把自己付出的努力和所得的奖励与别人(或过去的自己)付出的努力和所得的奖励进行比较,如果比较的结果证明是公平的、合理的,那么就会心情舒畅地继续努力工作,如果比较的结果得出相反的结果,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影响其积极性的发挥。

原因之二是“责任分散”。所谓责任分散是指在与他人共同工作时,个人有责任感下降,将工作推给别人去做的倾向。产生责任分散的原因是指:群体的责任压力在群体中分散开来,落到每一个人身上的责任就很少了。因此,个人没有什么责任压力,而是互相依赖,所以产生推诿。我们看到,人越多,责任分散得越厉害,个人的责任感越低。而减少人数,会增强责任感。

总之,如果学生认为自己的贡献无法被衡量时,合作小组的合作效率就会下降。所以为了削弱社会惰化效应,在合作学习中,应该增强学生的公平感,公平、客观地测量小组的每个成员所完成的任务质量和数量;同时在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应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共同目标,进行明确细致地分工,责任落实到每个小组成员,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人们的责任感,严格检查、个别测试验收和反馈,使学生感到虽然在小组中学习但不能依靠他人,另外还要缩小小组人数的规模,从而避免责任分散。

上一篇:项目管理工作总结下一篇:项目攻坚奖励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