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审直播心得体会

2022-07-17

在工作与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各种信息的启发,我们可能会获得一些心得体会,将这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可使我们更好的成长。怎么样写出好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庭审直播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庭审直播心得体会

论“微博直播庭审”的可行性

四川省广元市中级人民法院

何德金

魏 巍

内容提要:“微博问政”及其带来的网络公众参与热潮,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问题、新挑战。规范化的“微博问政”是推动网络时代的公众参与、创新社会管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重要路径。微博问题从宏观的角度触及到社会发展的神经,而“微博直播庭审”则从微观的角度以个案审判秩序的规制彰显法治精神和对涉案普通民众脉搏跳动的触动。 微博时代的法院信息传播,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1)。微博具有很强自主性、选择性的传播方式,满足了用户自主决定的需要,但是随着发布者影响力的差别,会导致传播速度非常快,其传播的速度已经超过传统媒体和其他网络媒体,而正是这种迅速的传播,对于法庭规则提出新的挑战。本文以“微博直播庭审”为研究对象,以规范化为研究视角,以立法制度的构建和典型案例为基础,通过对近年来 “微博直播庭审”典型事件案例的分析,论证 “微博直播庭审”规范化的必要性、正当性和可行性,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立法与司法建议,明确了“微博直播庭审”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应当坚持的原则和精神,并设计了具体的制度,促进“微博直播庭审”规范化的实践,为深化审判制度司法改革提供意见。

一、“微博直播庭审”的现实观察

(一) “微博直播庭审”的渊源:从“微博问政”到“微博直播庭审”

“微博问政”是借助微博网络平台实现公民微博议政、政府微博执政的新途径,它以其140个字的简单操作,“低成本、低门槛、高效率”和“秒互动”的传播优势,对热点事件的深入挖掘,而备受公众关注。去年的两会,政府及其官员利用微博实时报道两会盛况,并与网民进行沟通,让微博一跃成为民意表达的重要平台。

与此同时,“微博直播庭审”在法院微博中逐渐成为热点,这一新兴媒介方式既不同于传统电视频道直播,也不同于门户网站直播,受微博字数、即时性的影响,“微博直播庭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庭审即时直播,而是在第一时间将录播视频、照片或新闻消息上传。在法院庭审中通常其利用微博直播庭审现场、追捕现场等,使微博用户第一时间简要知晓庭审现场进展,每条微直播通常由一句话简明新闻和图片构成。例如,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新浪微博在2011年5月进行了两场庭审直播:高晓松醉驾案庭审和长安街英菲尼迪车祸案庭审,分别发布了10条微博和13条微博,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庭审主要环节及其内容。以“高晓松醉驾案庭审”为例,“微博直播庭审”由现场文字报道和庭审现场图片组成,报道了高晓松庭审现场表现、证人言论、受害人态度、高晓松辩护人的辩护内容、庭审结果等庭审现场的内容,从开庭审理到结束,所发布的微博信息被近千人关注和转发(2)。 “微博问政”的出现成为了有关部门不可不直面的网络工具和不可不去占领的舆论高地,而“微博直播庭审”现象的出现更使得全国各地法院案件审判过程中有相同利益诉求的个体迅速集合成一个利益群体,导致掌控社会重大传播资源的网络舆论对于未结案件的散播,造就强大的舆论价值倾向极其容易形成的网络“舆论审判”,从而给法院审理案件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由此可见,从“微博问政”到“微博直播庭审”既是普通民众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管理意识的进一步觉醒,更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从宏观施政到微观理政的逐步深化,这一新兴技术手段为我国现行法庭规则和法院司法公开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二)“微博直播庭审”的特点—从新生到平凡

微博具有的即时性、现场性、交互性、便捷性等特点,在法院微博中随之孕育而生并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在2011年“政法机关微博问政影响力排行榜”中的广东省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通过法院官方微博直播强制执行全过程,是全国首个通过微博直播抓“老赖”的案例,网友评价“很给力”。该案充分体现了微博的即时性、现场性特点。而2010年底在上海市黄浦区法院的微博平台上,法官、网友和旅行社代表关于旅游纠纷的交流互动,则充分体现了微博的交互性、便捷性特点(3)。

2011年1月17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公布的《上海法院着力推进司法公开的实施意见》,明确表示法院将“办好法院微博,增强法院与社会公众的网上互动”,这是上海法院的规范性文件中首次提及微博。上海市高院副院长沈志先表示,法院将在可能的情况下,尝试进行案件庭审微博的图文直播(4)。2011年5月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新浪微博对高晓松醉驾案和长安街英菲尼迪车祸案进行的两场庭审直播则将“微博直播庭审”推向社会舆论的高点,以致全国各地法院纷纷效仿运用法院微博直播案件庭审,2011年6月,江苏武进法院对一起毒品犯罪案件的审理情况进行了微博直播,同年8月,湖北恩施中院也对一起杀妻骗保案进行了微博直播,同时,山东、湖南等多地法院也利用“微博直播庭审”。可见,微博直播作为审判公开的一种新媒体,越来越频繁地出现。

在国外,英美法系的主要代表英国与美国则对“微博直播庭审”的现象产生了争议。一向以保守著称的英国最高法院在2012年2月6日,发布了在法庭中微博使用的指导性意见,规定公众在不影响法庭正常庭审下,获得法庭许可后可以发布微博(5),成为世界上首个承认并发布微博的最高法院。 但作为同一法律体系的美国,则对在庭审中使用微博发布信息存在不同的观点与争议。比如在2009年康涅狄格州法院在审理谋杀案时允许使用微博;在堪萨斯州联邦法官审理一宗谋杀案时允许记者使用微博,而在佐治亚州的联邦法官则拒绝批准记者使用微博(6)。

综上分析,对于“微博直播庭审”现象的出现目前世界各国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是,包括我国法院在内的世界各国、各地法院对于关于如何有效规范这一新事物、新现象却存在大相径庭的做法。

二、“微博直播庭审”在我国审判实践中的争议

2012年1月29日,贵阳市小河区法院审理“黎庆洪涉黑案”的律师们用手机微博直播庭审,使无数网友得以实时关注着这场庭审,这在法律界引发关于“法庭是否可以微博直播”的激烈讨论(7)。因为,直播庭审是即时的,其风险很难控制,尤其是微博发布主体的不同,一旦出现“偏见”的报道或评论,容易诱发网络公众不真实的舆论监督,损害审判公平性。目前司法实践中对于“微博直播庭审”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争议:

(一)是否符合现行法律规定

律师、当事人、旁听群众或新闻媒体,将自己在法庭上的所见所闻甚至是亲身经历的辩护过程通过微博直播,在现行审判体系中,是否面临法律障碍?有观点认为,未经法庭许可的微博直播,已违反《人民法院法庭规则》。该规则规定:“新闻记者旁听应遵守本规则。未经审判长或独任审判员许可,不得在庭审过程中录音、录像和摄影。”虽然目前法律无明确规定不能微博直播,但录音、录像、摄影与微博同是一种技术手段。以此推理,如果律师、当事人、旁听群众或新闻媒体想用微博直播庭审,也应当征得法庭许可;也有观点认为,法无明文禁止则可以行,公开审判主要是向社会公开,允许对审判过程作报道,将案件向社会披露,以防止“先定后审”、“暗箱操作”等情况发生,便于接受社会和媒体监督,且有利于法制宣传教育,但如何做到审判公开,公开的程度、程序、主体、目的等等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完善和规范。

(二)能否进一步推动审判公开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法院为推进审判公开,逐渐推行“微博直播庭审”。那么律师、当事人、旁听群众或新闻媒体进行“微博直播庭审”能否将审判公开推向纵深?有观点认为,经法庭许可的律师、当事人、旁听群众或新闻媒体微博直播,可能会成为审判公开的新途径,但不可对其寄予过高期望;也有观点认为,法院主动推进公开审判与律师、当事人、旁听群众或新闻媒体直播活动性质不一样。公开审判与公开审理不是一个概念,公开审判是审判公开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内涵,在审判公开制度下,很多案件依法或依申请不公开审理,此时,律师、当事人、旁听群众或新闻媒体的直播将是严重违法行为。

(三)选择性的直播是否有违公平 律师、当事人、旁听群众或新闻媒体由于各自立场、利益诉求、法律素质的不同所发布的微博“事实”是否会出现偏差,或只公布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这种潜在倾向性是否导致审判不公平?有观点认为,这种倾向性报道极有可能造成对法律不尊重和对当事人不公平,是一种典型的干扰审判的行为,如果严重甚至可能触犯刑律;也有观点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律师或案件当事人发微博的言论一定会“一边倒”。在法庭上,相互权利都一样,律师、当事人、旁听群众或新闻媒体都可以发微博,关键是加强监督。如果加以引导,尤其在立法上予以完善,则完全可以实现公平审判。

(四)是否对当事人构成侵权

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官、原被告(人)、律师、证人、旁听者等,如果这些人在法庭上的表现被公布在微博中,又没有经过本人同意,或者本人根本就是反对的,是否构成侵权?有观点认为,微博直播审判过程,极可能造成对双方当事人人格权的损害。比如,将当事人姓名、肖像、隐私等公之于众,这种损害很难弥补,所以应禁止微博干预审判;也有观点认为,侵权行为是民事法律调整的范畴,其特征是需要依法判断,不能说某一微博直播庭审的行为就一定构成侵权。如果法院允许进行庭审直播,并尽可能征得当事人同意,则会有效减少对当事人人格权及家庭、未成年人等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反之则可能构成侵权。

(五)是否干扰证人出庭作证

由于微博发布信息内容的即时性,故运用“微博直播庭审”几乎与法庭审理过程是同步的。这也意味着包括对证人质询情况和所有证据质证的情况,如果不能控制证人与网络联系,则证人可以通过微博了解庭审情况,进而可能“修正”自己的证词(8),导致对法庭审理中案件事实认定及法律适用的实际干扰,并最终影响法院对案件的公正判决。

三、新形势下“微博直播庭审”的解读

(一)必要性分析—互联网应用的必然结果

微博作为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沟通方法,既有其技术上的先天优势,又有近年来广为使用的基础,“微博直播庭审”是社会科技水平发展一定程度下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和公民法治意识觉醒的必然结果,只要运用得当,必然能够促进人民法院的自身发展。

1、公民参与民主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由于我国尚无统一的新闻法律规范,新闻舆论监督与法院审判活动之间存在程序保障、专业知识、观察视角、是非标准、追求利益等方面的重大差异,且绝大多数媒体对审判的报道只针对案件争议焦点,公众接受信息量有限,其对公众的普法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和编辑的报道思路、法律素质和道德素养。而“微博直播庭审”使公开审判转化为大众传播方式,亿万网民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图片、文字体验旁听庭审,同步了解法庭审理的案件情况。这种全程展示庭审过程的做法,将开庭过程变成一个生动直观、经济快捷的普法课堂,弥补了公众从传统媒体了解新闻的有限性和信息接受被动性的不足,有助于在全面了解庭审情况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并传播法治理念。

2、构建阳光司法、扩大舆论监督的有效载体

“微博直播庭审”使公开审理的庭审过程扩大至不特定多数人的监督之下,实现网络舆论对司法工作更自由民主的监督,增加了社会对庭审活动的监督面,有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但网络媒介的任务不是确定案件该如何判定,而是通过“微博直播庭审”这种形式使案件受到高度重视,将案件、法庭、法官、法律等纳入公众视线,从而使法院感受到自身之被关注而力求行为的规范和决策的公正。同时,“微博直播庭审”可以促使法官更充分地做好庭审准备工作,更投入地审理案件;还有助于当事人双方诉讼地位更趋平等,提高他们参与诉讼的诚信度,达到辅助司法公正的功效,使之成为扩大社会舆论监督的有益尝试。

3、全面深化司法公开的重要举措

传统法制新闻通常记者必须对案件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取舍和编辑。广播、电视、网络即便开辟了直播、录播或法制专栏,也因节目时间有限无法深入挖掘司法决策背后的因素,易导致在报道中把复杂的法律问题变成简单的道德问题,使法律问题道德化。而当两者出现差距较大的评判结果时,则极有可能导致公众的不满,一旦形成“舆论审判”,难免损害司法的独立性,甚至影响司法公正的实现。“微博直播庭审”全面展示了庭审过程及宣判情况,为公众提供其他媒体无法替代的第一手资料,并可以通过设置论坛使其经过思考和争论澄清对案件法律认识上的误区,可有效减少舆论对裁判结果的反对与质疑,使普通公众更容易接受和认可。

(二)可行性分析—以微博发布的主体为视角

1、律师发布微博直播庭审信息的分析。“律师能否微博直播庭审”因今年初的贵州“黎庆洪等涉黑案”而备受公众关注,并引发法学界和审判实务界的激烈讨论。根据我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的第七条、第九条规定,诉讼参与人应当遵守法庭规则。旁听人员、新闻记者等诉讼参加人,未经审判长或独任审判员许可,不得在庭审过程中录音、录像、摄影。微博的出现,如果严格遵照规定,难以将其划定在录音、录像、摄影的任何一种规定范围之内,但微博有着当场即时发布的特点,与录音、录像和摄影都属于同一类技术手段,故也应当遵守相关规定。《人民法院法庭规则》制定于1993年,距今实施已有近二十年时间,按照当时的科技条件,录音、录像、摄影设备都属于奢侈品,立法者无法预见到如今普及度之广的移动手机,且其除了满足最基本的通话需求外,还能上网自由发表言论。从法律解释角度看,第七条规定:“诉讼参与人应当遵守法庭规则,维护法庭秩序,不得喧哗、吵闹;发言、陈述和辩论,须经审判长或者独任审判员许可。”如果“发言、陈述和辩论”履行职务的行为都需要法庭许可,那么举轻以明重,作为诉讼参与人的律师进行微博直播或录音、录像等与职务无关的行为更应获得法庭许可。因此,从我国法庭规则立法本意上分析,律师在法庭上“微博直播庭审”应当被禁止。

同时,从利益诉求和审判效果的追求上看,律师在庭审中一般都代表着一方当事人的利益,其发布的庭审信息很难保证没有片面性和倾向性,这种即时“庭审直播”势必会对公众造成倾向性影响,很可能会影响法官判断甚至司法公正。所以,律师在庭审过程中对庭审内容进行微博直播,不仅会造成自己本职工作的疏忽,也不利于公众舆论的正确引导,甚至与司法公正透明愿望背道而驰(9)。

2、当事人及旁听群众发布微博直播庭审信息的分析。根据我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第七条、第九条规定,同理分析,当事人在庭审过程中发布微博信息同样不被允许,因为当事人与案件审判结果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如果允许其运用微博随意发布庭审信息,不仅会直接干扰审判过程,而且微博信息一旦不实或偏激会导致众多不明真相的网民盲目跟帖,对法院审判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当事人发布微博庭审信息应当严格禁止。 旁听群众,虽然其身处中立的立场,与案件本身并无直接利益关系,但法庭规则第九条明确规定,旁听人员不得录音、录像和摄影。故从立法本意和司法解释上分析,微博与录音、录像和摄影都属于同一类技术手段,所以旁听群众也应当禁止发布微博庭审信息。

3、新闻媒体发布微博直播庭审信息的分析。“微博直播庭审”的出发点应是对案件的审理过程进行公正和准确的报道。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因其地位的不中立,无法保证微博直播案件的客观性(10)。而新闻媒体尤其是权威媒体参与法院庭审过程不仅有利于审判公开,也有利于实现大众化的司法监督,为构建阳光司法搭建良好平台。但媒体参与也应当遵守法庭规则,故我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第十条规定,新闻记者旁听应遵守本规则。未经审判长或者独任审判员许可,不得在庭审过程中录音、录像和摄影。同理分析,新闻媒体发布微博庭审信息也应当经过法庭许可。

4、法官、检察官及其书记员和值庭法警发布微博直播庭审信息的分析。法官案件审理的核心工作是通过庭审查明案件事实,分清是非责任,正确适用法律、依法公正裁决。法官的庭审驾驭能力不仅是其个人修养和文化智慧等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大众直接感受法院形象的重要途径,更是树立司法权威、提高司法公信力重要平台。因此,法官如果擅自发布微博庭审信息不仅会严重影响庭审秩序的进行,而且更与独立审判、司法公正的目的背道而驰,故应当严格禁止法官在庭审过程中与其职责、身份不相关、不相符的一切言行。

同理分析,检察官、书记员、值庭法警庭审中主要职责在我国法律中也均有明确规定,应当依据法律规定各司其职参与法庭诉讼,不得从事与其职务行为不相关的一切言行,当然更不能发布庭审微博信息。

5、法院主动发布微博直播庭审信息的分析。“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微博已成为公众表达民意、法院传递工作信息的桥梁和纽带,法院主动发布微博庭审信息是顺应新形势下科技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其积极作用表现为,一是有利于沟通民意。法院通过微博与公众分享对法律问题的观点和见解,便于法院了解社情民意,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合法权益;二是有利于展示形象。通过将正在审理的群众关切的案件庭审信息以微博适当公开,充分展示法院公正、高效、为民、廉洁的社会形象;三是有利于拓展监督渠道。法院主动发布微博直播庭审信息是司法公开的又一新举措,是法院积极接受外部监督的新途径;四是有利于正确引导舆情。法院通过真正占据微博这一网络制高点,才能做到在重大问题上不缺位,关键时刻不失语,及时处置与合理引导舆情。

因此法院通过建立官方微博,及时发布庭审信息,既有利于引导正面、积极的网络舆论,最快、最大程度的澄清事实、消除影响,巩固法院的司法公信力,实现能动司法,强化法院司法权威;也有利于普通民众对于一些自己关注的社会热点案件,由于旁听人员太多,而庭审有特定的时间、地点,一般群众很难有充足的时间来法院旁听。而通过数字法庭、网站、微博直播等方式,可以让更多的人坐在家里就能看到并监督庭审(11),从而达到司法公开,最大范围接受公众监督,实现公开、公正的司法目的。

四、“微博直播庭审”的法庭规则改革建议与规范化构想

(一)法院法庭规则的立法空白与补缺

1、法院法庭规则完善的必然性。“微博问政”已成为公共机构与民互动、倾听民声、汇集民智的重要阵地,而在司法领域,微博也已作为人民法院与社会公众沟通联系的一种新平台。因此,人民法院应当充分意识到在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媒体语境下进行民意沟通和司法公开的重要意义(12)。对于“微博直播庭审”这一新的技术手段,我们应当运用法律的思维理性的分析其存在的合理性、正当性。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体系的法律也应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修改完善并具有一定地适当超前性,以利于实现有效规范社会生活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和指导公民行为的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强制的法律功能目的。我国现行的《人民法院法庭规则》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定于1993年,至今已实施近二十年,对于“微博直播庭审”这一随着科技不断发展而在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技术手段没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诸多争议。故笔者建议,我国现行的法庭规则应尽快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新需求,及时修改我国现行的《人民法院法庭规则》,努力完善目前我国法院关于“微博直播庭审”现象尚无统一明确的法庭规则规范的立法缺失。

2、现行法庭规则的修改与补缺

根据我国现行的《人民法院法庭规则》,关于“微博直播庭审”的规则修改补缺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条法庭规则: 第七条 诉讼参与人应当遵守法庭规则,维护法庭秩序,不得喧哗、吵闹;发言、陈述和辩论,须经审判长或者独任审判员许可。笔者建议,应增设“诉讼参与人不得运用手机、便携式电脑等通讯和网络工具发布关于法庭案件审理的信息与图片”。

第九条 旁听人员必须遵守下列纪律。

(一)不得录音、录像和摄影;笔者建议,应增设“旁听人员不得运用手机、便携式电脑等通讯和网络工具发布关于法庭案件审理的信息与图片”。

第十条 新闻记者旁听应遵守本规则。未经审判长或者独任审判员许可,不得在庭审过程中录音、录像和摄影。笔者建议,应增设“不得运用手机、便携式电脑等通讯和网络工具发布关于法庭案件审理的信息与图片”。

3、法庭规则相关惩罚措施的完善

根据法律规则制定的一般法学理论,法律规则的修改完善除了增设相应的行为模式外,还应当增设与其行为模式对应的法律后果,以实现有效规范“微博直播庭审”这一新兴技术手段的立法目的。

因此,笔者建议,应对《人民法院法庭规则》第十一条的惩罚规定进行修改完善,即将原规定“对于违反法庭规则的人,审判长或者独任审判员可以口头警告、训诫,也可以没收录音、录像和摄影器材,责令退出法庭或者经院长批准予以罚款、拘留。”

修改为“对于违反法庭规则的人,审判长或者独任审判员可以口头警告、训诫,也可以没收录音、录像、摄影器材和手机、便携式电脑等通讯和网络工具,责令退出法庭或者经院长批准予以罚款、拘留。”

对于未经法庭许可擅自发布微博庭审信息的任何单位、个人或者新闻媒体,审判长或者独任审判员责令其及时删除微博内容,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审判长或者独任审判员可以口头警告、训诫;如擅自发布微博的信息虚构庭审事实,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误导公众,严重影响法院独立审判的,审判长或者独任审判员责令其退出法庭或者经院长批准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有效规范法院“微博直播庭审”的构想

1、在体系构建上,建立全国各级法院系统统一的法院微博信息发布平台。微博虽已成为足以与传统媒体抗衡的新媒体,但从目前整体来看,全国法院微博仍处于自发性、分散化的摸索尝试阶段。就数量而言,在新浪、腾讯等全国性门户网站开通认证微博的法院数量仅有百余家(13)。对于法院利用微博直播庭审这一深化司法公开的新载体,全国各级法院也只是局部的、个别的法院进行了有益尝试。因此,笔者建议,应当以中国法院网为载体构建全国各级法院系统发布微博并进行“微博直播庭审”信息发布的统一的、官方网络平台,从而实现全国各级法院所有发布的法院庭审微博信息统一归口到中国法院网对外发布。这不仅是有效规制各级法院统一应对微博这一网络新媒体,防范和化解网络舆情的需要,更是深入推进司法改革、构建阳光司法,主动接受社会舆论监督的必然要求。

2、在准入制度上,严格实行法院网站关于微博个人注册实名制度。因网民个人文化素质、道德水平及法律素养参差不齐,通过实现个人微博注册实名制有利于遏制虚假有害信息网上传播,推动网民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对打击网上违法犯罪活动、强化网民责任意识、推动诚信社会建设具有积极作用(14)。同时,针对“微博直播庭审”这一即时性特征,法院可以主动设置论坛,安排法官和网民互动,使网民在关注案件庭审直播的时候,一有疑问,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即时得到法官的解答。从而实现法院公开审判、阳光司法与普通网民友好互动的良性局面,最大限度地避免“舆论审判”的出现。

3、在机构组建上,设置法院内部专门机构负责微博信息的发布,并建立全国各级法院上下联动的微博信息联络员会议机制。笔者建议,各级法院内部应当设置专门机构,安排专职人员对所有法院微博信息进行处理。据笔者了解,我国有的法院在办公室下属专门设立了法院信息宣传中心统一归口处理对外信息的发布,同理,法院微博信息也可以统一到该部门之下处理。从纵向上看,笔者建议,建立全国各级法院上下联动的微博信息联络员会议机制,更有利于全国各级法院统一工作思路,上下协调共同提高应对网络舆论新媒体的公关能力,将公开审判的司法改革向纵深推进。

4、在直播案例的选择与把握上,“微博直播庭审”案件应坚持典型性、指导性、教育性。法院或经其允许的新闻媒体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审慎选择,除涉及当事人隐私、国家机密等外, 应选择重大、典型、有宣传教育意义或社会关注高的案件进行“微博直播庭审”。在直播前,应提前在网上预告,并附案件简介和庭审常识等;直播过程中和庭审结束后,还可以设置专门的直播案件论坛进行解答交流。同时,对于当事人法院应当注重保护其隐私,在直播前征得当事人尤其是刑事案件被告人的同意,必要时可将当事人面部图像进行虚化处理;对于证人,法院应严格禁止证人在出庭作证前通过手机、便携式电脑等通讯和网络工具知晓直播案件审理的经过,防止证人产生误导性的影响,进而可能“修正”自己的证词。

5、在直播案例内容识别上,“微博直播庭审”只能反映案件庭审进程的相关消息,不能涉及案件审理的事实和法律问题,更不能反映法官对案件审理的观点。因为,案件事实的认定只有通过法庭事实调查,当事人举证、质证,经合议庭法官评议后才能作出,并以法庭查证的事实为基础最终才能确定法律的适用。但对于案件双方当事人认可或被告人承认的案件事实,直播时可以简要概述且不能对案件事实作随意评价甚至歪曲。

同理,经过法庭许可的新闻媒体进行案件微博直播报道,也应当恪守其客观、公正的职业操守,不能涉及案件审理事实和法律问题的报道,更不能反映法官的观点。而且,对于新闻媒体的选择和把握上应当优先考虑当地的官方权威媒体;同时,新闻媒体微博直播庭审报道的内容在对外发布前还应当经过法院专门的微博信息管理机构进行审查,并进行适时的舆情跟踪,实现网络舆情的有效防控。

第二篇:内蒙古事业单位申论热点—微博直播庭审引关注

中公教育戴全英将为考生深度解析事业单位申论热点,助考生顺利备考!

【热点透视】

一、庭审直播是指通过电视、网络等公共传媒系统,对法院公开开庭审理案件的庭审过程进行图文、音频、视频的播放。按法律规定,依法公开审理的案件,公众可以到庭旁听,但是对一些公众普遍关心的大案要案,法庭上有限的座位显然无法满足社会的广泛需求。最近一段时期,一系列大案要案通过微博平台进行的直播庭审,让公众对相关案件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让公众在庭外也能迅速且较为准确地了解案件审理细节。

二、事实上,在我国,一些作为案件当事人的企业或个人,出于对自身利益或隐私的保护,有时并不愿接受庭审直播。另一方面,一些法院工作人员也担心庭审质量缺陷会通过直播昭示在公众面前,因此疑虑重重。还有一些人担心,媒体的介入有可能对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对庭审直播有所顾虑。其实,类似的担忧和问题在许多国家都曾出现过。庭审过程是否允许录音录像和直播,在美、英、法等国都经历了一个由禁止到开放的过程。各国的司法实践证明,庭审直播从禁止走向许可,是司法民主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公开审判的最终发展结果。司法实践也证明,庭审直播的效果总体上是利大于弊。

三、相关案例

饿死女童案、薄熙来案:微博直播庭审引关注

9月18日,南京“饿死女童案”开庭。审理此案的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官方微博账号“南京V法院”,同日直播了庭审情况和之后的新闻发布会。在描述庭审现场的一个细节时,“南京V法院”发了一条微博:“乐燕(被告人)最后陈述时说:‘我真的很想念我的两个女儿!以后我想做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真正的好人!’”此次庭审直播让公众对案件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许多网民积极回应。网友“方方”留言说:“生命无法逆转,最后的悔恨,无法换回天使的生命。”还有一位网友留言说:“沾上毒瘾不能自拔的人已不是正常人,什么事都能做出来。这个案子对公众的最大警示价值在于,切莫去碰毒品,否则后果极为严重!” 9月16日,北京法院网的官方微博账号“京法网事”对“大兴摔童案”进行了现场实时播报,“法庭辩论”“举证质证”“民事赔偿”等内容,引起网友的广泛讨论。

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在8月开庭审理薄熙来案件中,也进行了详尽的网络直播。 不仅仅是这些国人强烈关注的大案件,一些看上去“鸡毛蒜皮”的小案子,也通过直播撩开了神秘面纱。

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ongliao.offcn.com/

浙江临海市法院首次微博直播的案件是一宗容留他人吸毒案;广西龙胜县法院今年8月对一起财产侵权纠纷案进行了庭审直播„„据统计,最近两年来,全国至少有17个省份开展了庭审直播工作,法院通过网络发布庭审相关情况渐成常态。

今年6月和7月,王书金强奸杀人案在河北省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两次开庭审理,由于王书金此前供述的一起案件,与原本早已被石家庄警方侦破的聂树斌案件非常相似。这一疑似“一案两凶”的事件曾引发舆论对司法公正性的质疑。

对此,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没有回避质疑,而是通过官方微博进行了庭审直播,充分表达了各方主要观点。一位旁听了庭审的律师表示,这次庭审直播信息公开力度很大,给法院加分不少,虽然部分媒体和网上“意见领袖”表达了一些负面情绪,但由于庭审直播对各方观点的传播,使得原来社会舆论中一边倒的“冤案”观点发生明显变化,理性客观的声音在上升。虽然对庭审直播叫好者居多,但记者也观察到,个别地方法院对庭审直播仍在观望,还有一些庭审直播有应付之嫌。在今年7月的唐慧案庭审直播中,湖南省高院的微博主要介绍了庭外的情况,属于庭审情况的微博只有两条:开庭时间以及宣布结束,结果引来一些记者和网民的吐槽。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庭审直播涉及司法机关的独立审判权,关乎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又事关公众的知情权以及对司法机关的监督权。因此,在制度设计方面,要在司法公开原则的基础上,明确庭审直播案件的范围、审核程序及技术规范,使庭审直播工作在公开、有度、有序的状态下进行。

我国首创微博直播庭审 最高法表态鼓励支持

针对近期部分人民法院通过微博直播庭审实况的做法,最高法新闻发言人孙军工说,庭审微博直播是司法公开的一种有效载体,是司法公开的手段创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司法审判的知情权。各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地推进包括庭审微博直播在内的司法公开活动。

孙军工表示,推进司法公开,是促进司法公正的有力举措。各级法院要全面落实司法公开原则,不仅要敞开法庭大门,还要创造和利用好多元的司法公开载体;不仅要公开庭审过程和结果,还要公开裁判依据和理由;不仅要公开案件审理,还要公开人民法院的其他审务工作;要完善旁听庭审制度,努力满足群众旁听需求;对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要通过庭审直播、录播等方式及时让公众知晓案件进展情况,提高审判工作透明度。

据了解,截至2012年底,全国法院系统开设官方微博的约有619家。

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ongliao.offcn.com/

今年6月28日,全国法院微博群建设推进会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召开。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要求,各级人民法院主要领导要亲自关心和过问法院微博建设工作,把法院网站和官方微博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全面落实人员、设备、经费等保障措施,为网站和微博的开通与维护、发展与壮大创造良好条件。各地法院网站和官方微博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以中国法院网和人民法院报官方微博为中心,加强沟通和协调,努力把法院网和官方微博建设成回应群众呼声、落实司法公开、展现法院形象、推进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新的重要舆论阵地。意义】

中公教育戴全英老师

1.庭审直播涉及司法机关的独立审判权,关系到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同时,更事关公众的知情权以及对司法机关的监督权。对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未成年人犯罪等法律明确规定的不公开审理案件,当然不能直播庭审。但是,对于大案要案,以及事关公共利益、公众关切的案件,就应该直播庭审。

2.在我国,庭审直播已成为法院践行司法为民、推行司法公开的重要举措,最高法因此对庭审直播持积极态度。早在1999年,最高法就明确,依法公开审理案件,经人民法院许可,新闻记者可以记录、录音、录像、摄影、转播庭审实况。此后,最高法在2009年、2010年出台的多份司法解释性文件,对庭审直播的相关问题作出规定。全国各级法院根据庭审公开的相关要求,建立了新闻媒体旁听和报道庭审制度,有的法院还专门设置媒体旁听席,开展庭审直播工作。

3.庭审微博直播,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是我国法院系统加强司法公开工作的必然要求。这种信息公开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使群众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案件审理过程,彰显了社会公平与公正,也起到了一定普法教育意义。相比于传统的新闻信息发布方式,微博直播类似地方法院的“自媒体”,相对便利。微博直播方式更为方便、直接、简洁,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社会影响力大,这也对探索司法公开路径与方式、促进阳光司法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措施】

中公教育戴全英老师

1.直播更应注重平衡。审理刑事案件,理想的微博直播庭审应该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全面直播,不仅要公开案件事实、证据,控辩双方的意见也应该平等公开,注重平衡。尽可能做到不改动、不隐瞒、不节选。二是同步直播,尽量做到不间断。不仅通过文字直播,技术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ongliao.offcn.com/

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最好能够充分利用图片、音频等形式直播,让公众通过微博身临其境,了解庭审情况。

2.微博直播也要注意技巧。例如在某些暴力犯罪案件中,对证据的直播可以进行技术性处理,只直播相关文字记录即可。

3.推广庭审网上直播需要形成刚性制度。庭审网上公开的制度必须严格,具有普适性。比如涉及多高官级、多大金额,还有引起舆论普遍关注的案件必须公开,只有细化到可操作的程度,庭审网上公开才不会昙花一现。

4.以庭审直播规范化推动司法公开制度化。司法公开以及庭审直播,不能是选择性公开和直播,而要做到“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因此,在庭审直播制度设计方面,有关部门应尽快明确,庭审直播案件的范围、直播内容及其他技术规范,以此推动庭审直播的标准化、规范化,推动司法公开进一步制度化。

【参考范文】

微博直播庭审 推进司法公开

“点开微博看庭审”,近期,众多舆论关注的大案要案在微博平台直播庭审,让加V的法院微博,成为备受关注的新风景。微博直播庭审带来的公开透明,同样是对法律人的考验与检验,也必将促进司法的不断规范与成熟。

微博直播庭审,一方面,这是利用网络的及时性、交互性和影响力,面向公众的一堂“法治教育课”,让人对法庭构成、证据使用、法庭辩论等,有了直观的了解。另一方面,这样的直播也辅助法律完成维护公序良俗的目的。正如网友在南京饿死女童案直播时的留言:“切莫去碰毒品,否则后果极为严重!”哪怕只有一个人认识到这点,也是法律影响范围的一次“正扩张”。更何况,对于个人乃至家庭,这样的影响或许是百分之百。

微博直播庭审,是重构社会价值的一部分。法谚有云,“法律人的尊荣,乃在于法律人的寂寞”,司法活动应该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不过也要看到,法律并非简单的观念表达,司法活动更不是在真空中进行。一些重要的案件,会引来大量社会关注,因而产生极大社会影响,直接影响到法治建设的进程。在当前的中国,既要应付社会转型期的泥沙俱下,也要面对民主化、信息化浪潮的叠加,案件和审判“公共事件化”的趋向越来越明显,法律已经不仅仅要“独善其身”了,更应成为在更高水平重构社会价值的一部分。

微博直播庭审,增强公众的法治理念。从药家鑫杀人案到李某某涉嫌强奸案,这些案件都承载着公众对于社会正义的认知与期盼,甚至是北京街头摔婴案、南京女童饿死案等极端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ongliao.offcn.com/

事件,都因涉及道德、涉及制度、涉及人心而有着超越个案的意义。在这样的情况下,正义不仅要实现,更要以让人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才能增强公众的法治理念,也增强社会对于公平正义的信心。

不过,司法公开以及庭审直播,不能是选择性公开和直播,而要做到“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因此,在庭审直播制度设计方面,有关部门应尽快明确,庭审直播案件的范围、直播内容及其他技术规范,以此推动庭审直播的标准化、规范化,推动司法公开进一步制度化。

在西方神话中,正义女神蒙着眼睛,以示其不为外界所干扰。然而,在权利觉醒、利益觉醒的当下,更多的人会睁开眼睛观瞻正义如太阳一样的光芒。当此之时,公开透明更能增添法律的尊荣,为正义女神的花冠饰上最美的宝石。(921字)

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ongliao.offcn.com/

第三篇:观摩庭审心得体会

2016年11月1日,在我们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去了赛罕区人民法院进行了观摩庭审。中午吃完饭,我们两个班的同学一起坐着公交车就出发前往法院了,虽然离得比较远,但是我们还是到的比较早,我们就在外面等了一下时间后经过了严格的检查。我们进入了这个神圣又庄严的地方,开始了这场具有深刻意义的观摩庭审。审判法庭的审判区正面设审判台,审判台方右侧设公诉台,审判台的正前方是书记员的席位,书记员的席位前是犯罪嫌疑人的席位。原告和被告所在的位置分别在审判台的两方,原告在正对审判台的左方,被告在审判台的右方。两个位置都比审判台略低,旁听席与审判区由一条栏杆隔开。

这次观摩的庭审是一场行政诉讼案件,首先,审判长宣读了一下法院规则,宣布正式开庭,确认双方出庭人员阶段,原告通过法定程序宣布了对于被告出庭人员打的出庭异议。但是由于被告的代理人因为特殊原因,不能出庭,所以改为他人出庭,审判长因此驳回了原告的异议,庭审继续进行。原告对于此次双方的纠纷做了一个简单地陈述。被告对于原告作出的关于原告的建筑对于环境有污染状况作出作出的公告违反了正常的法定程序,请求法院进行行政复议 ,紧接着,双方对于这个问题各自进行了举证,并且提出了自己的异议。法庭进入辩论阶段,双方对于是否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的公告进行了详细的辩论。

通过这次观摩庭审,我认识到了律师的相关情况:律师的辩论发言应紧紧围绕着案件争议焦点和庭审调查的重点进行,应从事实、证据、适用法律等不同方面进行分析,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同时必须援引确切的依据以支持自己的观点,但决不要反反复复重复自己的论点,因为重复很可能会使法官感到厌烦,而且浪费了庭审的时间。辩论发言要切中要害,具有针对性,论证要准确,反驳要有力,观点要鲜明,逻辑要严密。

我觉得这次庭审实践活动十分有意义。作为一个学法律的学生、未来的法务工作者多参与类似的活动十分有必要。审判观摩也是学生旁听法庭真实案件的审理,能使学生亲身体会到法庭的威严,感受庭审各阶段的进程,加深对实体法和对程序法的把握。现阶段我们主要是学习理论知识,参加实践活动是对课堂教育的延续。从法学本身来看,法学是关于法律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实践性是法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再从法学教育的性质来看,法学教育特别是法学本科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从事法律工作的专门人才,这决定了法学教学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学生的法律实践工作能力。所以我建议在课堂教学之外,有必要举行和开展审判观摩、辩论技巧、法律诊所、司法交流、法律咨询和案例讨论等实践性法律教学活动。

第四篇:庭审观摩心得体会

2012年1月19日,我参加了本院组织的书记员庭审观摩学习培训活动。按照安排,我抽到的案件是一起房屋拆迁安置补偿纠纷案件,案件审理中,被告经本院传票传唤未到庭参与诉讼,本院依法缺席审理了此案。

在案件开庭审理前,我首先根据案件材料理定自己的庭审提纲,在庭审中,带着自己的庭审提纲对整个庭审过程观摩学习,庭审结束自己写出审理报告。通过庭审观摩,自己体会都很深,大有收获。现就自己对这次庭审能观摩的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1、对庭审的有关程序和过程及庭审纪律和礼仪有了一些了解,懂得了如何出庭,出庭应该做什么,如何做好,注意哪些事项等等。这些虽然是程序性模式的事情,但如果没有做好,或者做得不到位,也会影响到整个庭审的效率,特别是庭审的纪律和庭审前的准备工作尤为重要,要打有准备的仗。

2、庭审前应认真分析案件材料,对要审理的案件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作好准备,抓好庭审的重点。在庭审中没有重点,就没有头绪,就不能引导双方当事人解决纠纷。

3、在庭审过程中,要仔细的聆听双方当事人的辩论,理解他们的观点,把握他们的心理,认真分析案情,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公正判案。这也是庭审的重要的环节,庭审前的好的准备工作只是一种计划,而庭审的过程才是最关键的,而且是动态的,随时变化的。我们要在动态中比较、甄别、分析案件的全过程,判别谁对谁错,最后得出一个能让双方当事人都满意的公正的审判结果。这个过程也是对双方当事人和参与庭审的其他人员法制宣传教育的好时机,这也达到了庭审的目的。

要做到以上几点,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力求上进。具备一名书记员到法官所应有的基本素质和好的修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进行审判活动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及政策水平与素养。政治素质是胜任审判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良好的政治修养,就会失去工作的方向性和目标性。要做到司法为民、公平公正,势必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各种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地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努力学习各种先进的思想理论。

二是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就是心理修养,在司法审判中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的分析案情及审判过程,既要尊重人民赋予的司法权力,又要寓情与人民之中,正确处理好二者,那就要求我们不奢求别人给予,敢于伸张正义,刚正不阿,有大无畏的精神,不为世俗偏见所影响,不为权利、利益所动摇,正确理解和处理法与情理融合的尺度,关注弱势特殊群体,树立人民法官的良好的公众形象。

三是必须具备较好的业务素质。只有具备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掌握了好实体法和程序法,对审判理论和实务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才能更好地发挥在司法审判中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各种先进的审判理论和掌握各种审判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增强自己的工作业务能力。

2012年1月19日

第五篇:法院庭审体会

5法院庭审体会 月2日是一个让人难忘的日子,学院组织我们去了呼和浩特市中级人民法院庭审。当听说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是那么的兴奋,因为从上大学以来,我们一直都是在课堂上学习文化知识,而对于案件在审理的过程中各种程序怎么进行还是没有很深的体会,而在法庭上亲身感受一下,将会使我们对知识有更深的认识与了解。

记得那天我们都起得特别早,为了赶时间几乎都没有吃早餐,而我到了指定的地点时才发现,已经有许多同学在那等车了,看来大家的劲头都不错呀!但是可怜的是校车却迟迟没有来,到了7点多时,许多人都开始着急的时候,两辆校车才缓缓开来。

虽然我们也在呼和浩特市,但当坐了40分钟的车才知道,原来想到中级人民法院还需那么长的路程,心想要是让我自己找,还指不定能不能找到呢。

不过呼和浩特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建筑确实宏伟,让人一眼看了就有一种敬畏感,而门口的安监也严格,更是让人生畏,毕竟是第一次到法院来,还有种莫名的胆小。进了法庭更是有种庄严地气氛,我们被安排的中间的旁听席上,就等着开庭了。

在期间被告人的指定辩护律师,原告家属,审判庭,书记员,公诉机关人员一次到了法庭。但是法警说被告人还没有被押送过来,所以所有人都不得不耐心的等待。审判长在安排好一些事情后,终于宣判的庭审的开始。在两名法警的押持下被告从旁门慢慢的走进了法庭。

但是被告原来是个那么瘦小的老头,这与我想象中的被告形象有点差别。但是在审判过程中听到公诉方对被告的指控后才知道 ,原来被告却是一个身系一桩命案的人物。而且案发后一逃就是15年之久,但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在公安机关的不懈追捕下最终还是被逮捕了。

在法官的主持下,公诉机关与辩护律师一次进行讯问与询问,我也渐渐知道了案件的大致情况。被告人以前寄住在他叔叔的家里,知道成家立业后还是与其叔叔住在一起,这期间发生了些不愉快的事情,使叔侄二人关系恶化,直到有一天其叔叔带着铁锹想去拆被告人的房子,其积怨最终爆发,两人遂在田间发生打斗,在打斗的过程中被告人使其叔叔重伤死亡。被告人在案发后就潜逃在外,这一逃就是15年之久,在内蒙古这个地广人稀的地方,警方是很难找到并逮捕被告人的,但到在警方的不懈努力下,15年后的今天还是被逮捕归案了。

庭审过程没有太多的曲折,因为被告人在审讯后对自己犯下的罪行都一一招供了,以至于连被告人的辩护律师也没能找到很好的辩护材料,加上被告人说的是内蒙古的地方方言,而我有听不懂,更是使整个庭审的体验欠佳。但好在其他诉讼参加人与参与人说的都是标准的普通话,通过他们的言语我还是能大概的了解被告的意思的。就这样我的第一次庭审结束了,收获了不少东西,感触也颇多。

首先一点就是,任何人都应该遵纪守法,千万别做些违法犯罪的事情,及时你认为再隐秘,但冥冥之中好像有一种安排,使你最终逃不了。

第二点就是,检察机关责任的重大与艰巨,犯罪嫌疑人在被逮捕之后,追究其责任的重担就落在了检察机关身上,检查机关一定要秉着公正执法的原则来讯问犯罪嫌疑人,千万不能知法犯法,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刑事逼供,诱供等行为。检察机关的职责不仅有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还应该包括对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的保护等。

第三点也是感触最深的就是辩护律师的责任的重大性,在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与被告人往往缺乏法律知识,因此不能很好的保护其合法权益,这个时候辩护律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身为律师就必须深刻了解案情,再次基础上找到能更好的保护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材料,证据等。

最后一点就是身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应该把专业知识学好,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事业中很好的维护国家与公民的合法权益。

上一篇:通信职业技能鉴定下一篇:同乡联谊会邀请函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