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政府工作报告

2022-07-03

根据工作的内容与性质,报告划分为不同的写作格式,加上报告的内容较多,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贵州政府工作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贵州政府工作报告

2011政府贵州报告亮点

亮点一:云南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关键词:人均生产总值、旅游二次创业、质量兴省

经过五年努力,我省经济总量从3462亿元增加到7220亿元,年均增长11.8%,人均生产总值从7809元增加到15749元;第一产业增加值从662亿元增加到110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从1426亿元增加到322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375亿元增加到289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041亿元增加到2500亿元;财政总收入从766亿元增加到1809亿元,财政支出从766亿元增加到2286亿元。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五年工业投资突破6000亿元,是“十五”的3.7倍;启动实施10大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深入推进旅游二次创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实施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启动“质量兴省”战略,促进标准化工作,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了大幅度提高。

亮点二:积极构筑防灾减灾体系

关键词:救灾物资储备中心、急救援队伍、保障性住房

面对各种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我省及时有效开展抗灾救灾,五年来,累计救助灾民3700万人次。同时,积极主动地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五年防汛抗旱减灾投入达330多亿元,气象灾害得到有效防治,生物灾害防治也不断加强;建成省救灾物资储备中心,组建了省、州市、县三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和10多支专业应急队伍;五年累计投入232亿元资金、完成246万套(户)保障性住房建设,其中城镇建成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共31.2万套,农村累计改造危旧房215万户。

亮点三:5年投入5126亿元保民生

关键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医保、农村合作医疗

“十一五”全省三分之二的财政资金投向民生领域,累计达5126亿元,比“十五”增加3207亿元,增长1.67倍。

全省财政累计支农资金达980亿元,比“十五”净增620亿元,对农户的各种补贴达到18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065元,年均实际增长8.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52元,年均实际增长

9.9%,高于全国增长水平。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乡低保、社会救助等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政策覆盖面逐年扩大,补助标准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近9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基本药物制度覆盖全省80%的人口。

亮点四:“四通八达”交通网络初具雏形

关键词:高速公路、铁路、昆明新机场

2008年至2010年争取到中央基本建设投资41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十五”期间的5600亿元增加到1.86万亿元,增长2.3倍。全省公路总里程达20.9万公里、新增4.1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630公里、高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9135公里、改造和建设农村公路10万公里;铁路在建项目总里程超过2200公里;昆明新机场建设全面推进,丽江等5个支线机场改扩建基本完成。完成综合交通投资2669亿元,是“十五”的3.16倍。

目前,全省铁路在建项目达13个,9条高速公路、52条二级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建设全面推进。 亮点五:改革开放越显活力

关键词: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桥头堡

五年来,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全省农村综合改革、国企改革,以及投融资、行政审批、财税、金融等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昆明和红河综合改革试点、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和扩权强县试点、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等都取得重要进展。

同时,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中缅油气管道及炼化基地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46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7亿美元,引进省外到位资金4087亿元,分别是“十五”的3倍、5.6倍和5.7倍,其中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增长了2.6倍,对南亚国家的贸易增长了4倍。

更重要的是,通过多年持续争取,云南沿边开放开发得到中央重视,确立了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这一重大战略,从根本上提升了云南在全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必将开创我省对外开放的全新局面。

亮点六:“桥头堡”作用初显

关键词:跨境经济合作区、南亚国家商品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云南桥头堡建设前期工作有序推进,确定了建设思路、目标和主要任务,同时积极推进中越、中老、中缅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南亚国家商品展顺利落户昆明,昆交会的层次进一步提高、内容更加丰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口岸通关项目整合成效明显。

2010年,全省外贸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实现进出口总额133.7亿美元;引进外资13.3亿美元,增长46%左右;引进省外到位资金突破1300亿元,增长28%。

亮点七: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关键词: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森林云南、节能减排、垃圾污水处理

我省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努力推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先后启动实施了“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森林云南”建设、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治理、节能减排等重大举措。

特别是拉开了滇池治理总体战的序幕,累计投入161亿元,初步遏制了滇池水质恶化的势头。累计造林3620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3%。累计淘汰落后产能4796万吨,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生物多样性保护范围由滇西北扩大到包括滇西南地区在内的9州(市)44个县(市)。全省县以上城镇248个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已累计建成投运105个,城镇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提高到70%以上。

亮点八:“兴边富民工程”助和谐稳定

关键词:民族团结、国防建设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先后实施两轮“兴边富民工程”,累计投入325亿元,加大对25个边境县的扶持;全省投入财政扶贫资金达133亿元,五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65万人;藏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特困民族地区的发展有了很大进展。国防建设不断推进,军政军民团结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巩固。

亮点九:政府自身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关键词:阳光政府、效能政府、“96128”政务查询专线

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着力提高政府依法履职、依法行政能力。自觉接受监督、重视科学民主立法、坚持推进基层民主、实施“五五”普法教育,从2007年开始,先后在全省推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建设,共出台16项制度,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省行政审批事项精简了36%,累计问责4430人;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全省的“96128”政务查询专线,主动公开政府信息近200万条,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正式运行;行政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购车、接待、出国等费用连续几年实现零增长。

亮点十:2011年重点抓好的九项工作

关键词:农民增收、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低碳省试点、边境经济合作区

(一)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

今年力争实现农业增加值完成1180亿元、粮食增产50万吨、农民增收500元以上的目标,

(二)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壮大工业规模,提升发展层次,确保工业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第三产业实现新突破

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力争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270亿元,增长11%左右。

确保全年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突破1700亿元,直接融资和保险资金使用新增350亿元,力争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130亿元,增长12%,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00亿元。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先进服务业。

(四)持续加强基础建设,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努力拓宽融资渠道,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继续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力争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100亿元以上。

(五)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重点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五项医疗卫生体系改革。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六)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今年要重点从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防灾减灾、住房保障、物价调控六个方面改善民生。

(七)抓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启动低碳省试点工作。

(八)全面深化改革,全力推进桥头堡建设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合作伙伴;积极推动国际公路、铁路、水运和油气通道建设。启动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加快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积极参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

(九)不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努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必须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第二篇: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

(2003年1月12日在贵州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省长石秀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宝贵意见。

一、关于过去五年的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我们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中共贵州省委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和帮助下,认真履行全省各族人民赋予的职责,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增长,改革开放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展顺利,扶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经济社会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一)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九五”计划顺利完成,“十五”计划开局良好。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793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180亿元,年均增长8.7%,高于同期全国和西部地区平均水平,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快、效益好、最稳定的时期。1999年提前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财政总收入从1997年的106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203亿元,年均增长13.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从57.9亿元增加到114亿元,年均增长14.5%;财政支出从113.8亿元增加到314.7亿元,年均增长22.6%,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增幅之大都是历史上少有的。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07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5倍以上,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50%以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2002年底分别达到1553亿元和1404亿元,比1997年底增长1.2倍和84.3%;金融产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三次产业排序在1999年实现了“二一三”向“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实现了农村人口粮食基本自给的历史性跨越,粮食、烤烟、油菜等主要农产品向优质化方向推进,2002年畜牧养殖业占整个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8.3%,比1997年提高近4个百分点,乡镇企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良好;农民非农收入大幅度增加,五年累计劳务输出482万人次,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21%。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1%;电力工业累计完成发电量2067亿度,比前五年增长91.4%,对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带动作用“两烟一酒”;结构调整取得进展,烟草行业整体实现扭亏为盈,茅台酒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经营效益不断提高;以铝、磷化工为重点的优势产业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特色食品和制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在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等领域,实施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技术改造力度进一步加大,累计完成技改投资461亿元,比前五年增长近1.4倍,年均增长17.2%。在投资的拉动下,建筑业保持高速增长。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0.6%,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旅游业总收入增长2倍以上,房地产、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服务性消费的供给能力明显增强。积极扶持经济强县建设,区域经济日趋活跃。

(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五年来,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之大、项目之多、效果之明显是前所未有的。交通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公路和内河航运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88亿元,比前五年增长5倍。贵新、凯麻、贵毕、玉铜等高速或高等级公路相继建成通车,水黄、关兴、遵崇、清(镇)镇(宁)等高速或高等级公路开工建设,“一横一纵四联线”高等级公路主骨架加快形成,西南公路出海通道贵州段全线贯通;完成了1.5万公里公路改造,公路技术等级和通达深度明显提高,高级、次高级公路里程由4474公里增加到1万多公里,新增公路通车里程5659公里,基本实现了县县通油路,全面实现了乡乡通公路,75%的行政村通机动车。完成了乌江航运建设工程,实施了西南水运出海通道中线起步工程贵州段和赤水河航运建设等项目,内河航运条件得到改善。株六复线、内昆铁路和水柏铁路建成通车,完成了盘西铁路电气化改造和六盘水铁路枢纽等重点项目,渝怀铁路贵州段开工建设,黔桂铁路扩能改造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铜仁大兴机场建成通航,启用安顺黄果树机场和兴义、黎平机场建设进展顺利。实施“西电东送”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电力行业累计完成建设投资338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9倍,新增装机容量292.1万千瓦。第一批“四水四火”电源点项目全部开工,在建装机容量超过前五十年的总和;第二批后续电源点项目中,构皮滩水电站已获国家批准立项,其余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建成省内超高压骨干电网,“黔电送粤”输电通道建设进展顺利。电煤基地建设步伐加快。2002年完成了向广东送电100万千瓦的任务。生态和水利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实施了一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完成退耕还林260万亩、人工造林1502万亩、封山育林178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0万亩,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建成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开工建设王二河水库、玉舍供水工程、遵义灌区一期工程等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完成了一批病险水库治理和县城防洪工程项目。城镇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加大了城镇供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02年城镇供水普及率达到85.8%,比1997年提高15.8个百分点;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24.1万吨,污水处理率比1997年提高13%;完成城镇道路建设和改造500公里;城镇绿化率达到16.8%。城镇化水平达到25%,比1997年提高7个百分点;区域中心城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市功能不断完善。通信设施建设快速发展。通信行业累计完成投资170多亿元,通信光缆长度达到5.2万公里,比1997年增长了2.8倍;电话用户总数达到527.6万户,增长了7.3倍,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4.03部;互联网用户迅速增长。

(三)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的各项改革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积极进展,共完成68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改造,部分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已有13户企业成功上市,共募集资金70多亿元;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管理水平得到提高。通过采取债转股、兼并破产、技改贴息等政策措施,基本实现了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改革脱困三年目标,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五年降低了7.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净利润从1997年的0.7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8.5亿元。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迈出新的步伐。非公有制经济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从1997年的22.5%提高到2002年的29.6%。

市场体系建设迈出新的步伐,市场配置资源的领域不断扩大。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决定,市场调节价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分别达到94%、86.8%和88%。市场网络逐步完善,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和中介组织加快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开始兴起。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转变政府职能步伐加快,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得到增强。完成了全省政府机构改革,省政府机构由58个精简为44个,行政编制精简了48%。清理并废除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省和部分市、州、地组建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促进了政企分开。以建立公共财政为目标,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融改革稳步推进,金融组织机构逐步完善;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市场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教育、科技、卫生、住房、粮食流通以及旅游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力度加大。

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以东西合作为契机,以跨区域资产重组为重点,在电子、化工、煤炭等行业引进了一批省外优强企业,盘活了大量存量资产,五年累计引进省外资金137.5亿元,比前五年增长近2倍;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在电子、商贸领域实现了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的突破;在环保、生态、卫生、教育、农业、扶贫等领域,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7.3亿美元,比前五年增长1倍以上。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31.7亿美元,比前五年增长9.3%。

(四)扶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如期完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启动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五年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01.5亿元,48个国定贫困县整体越过温饱线,农村贫困人口从1997年的789万人减少到2002年的300万人左右,基本解决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在已稳定解决温饱的农村,建成了一批小康村镇,三分之一以上农户生活水平达到小康。全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民人均政策内减负率达到44%。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299元增加到1490元,年均实际增长4.1%。努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累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万亩,解决了550万人的饮水困难;建成农村沼气池23万口;第一期农网改造全面完成,行政村通电率达到96%,入户率达到90%;建成1.4万座广播电视收转站,行政村通电话率达到42%,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通过调资和实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措施,提高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和离退休人员收入水平;通过实行“以奖代补”、“两保一挂”以及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等政策,基本保证了财政困难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发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442元增加到5930元,年均实际增长6%。

(五)积极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两个确保”和“低保”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五年累计促进城镇就业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市场就业机制开始形成。以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两个确保”实现100%,“三条保障线”各项政策全面落实。1999年到2002年,累计投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3亿元以上,覆盖人口34.1万人,基本做到“应保尽保”。认真做好救灾救济工作,建立了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提高了紧急救助能力。

(六)大力实施科教兴黔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明显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五年累计投入预算内教育经费183.1亿元,比前五年增长近1.3倍。“两基”攻坚全面展开,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工程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累计新建农村中小学2547所,改造815所学校危房。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基本确立。全面普及初等义务教育,42个县(市、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普九”人口覆盖率从1997年的13.6%提高到2002年的47.7%。青壮年人口中的非文盲率达到94.1%,比1997年提高了4.6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继续加强,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左右提高到9%左右。2002年,博士学位授予点实现了零的突破,硕士研究生在校学生总数比1997年增长了3倍以上。全省符合条件的普通高校全部与商业银行开展了“银校合作”,一半以上的贫困生助学贷款问题基本得到落实。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积极推进社会力量办学,各类民办学校达到1192所,比1997年增加了593所。大力支持科技事业发展,共投入科技三项费和科学事业费13.8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倍以上;建成5个重点实验室和12个重点中试基地或工程技术中心;实施了“跨世纪科技人才工程”;对省属科研院(所)进行了分类改革。

积极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格局初步形成,基层基础工作得到加强,新建乡(镇)计生站915个、村计生室1.5万个,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4.48‰下降到11.64‰。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得到加强。实施了一批重点污染治理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县级“两馆”56个,乡(镇)文化服务中心507个。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体育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新建乡(镇)卫生院657所,村卫生室1365个,改造贫困县医院31所。认真落实依法治省的各项措施,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制定发布地方性法规31件,制定发布行政规章32件;完成了“三五”普法教育,全面启动实施“四五”普法计划。防范并依法严厉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和禁毒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大。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在全省推行了政务、村务和厂务公开。认真落实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各项措施,反腐败斗争和廉政建设取得新的成绩。全民国防教育意识进一步加强。妇女儿童事业加快发展。民族、宗教、审计、质监、药监、档案、人防、外事、侨务、对台、参事等各方面工作得到加强。

2002年全省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1%,是“九五”以来最快的一年;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4.7%和14.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600亿元,增长1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1%;进出口总额增长7.2%;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8%。“10件实事”基本完成。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有效需求不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把中央的方针政策与我省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扎实工作,排难而进,仍然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我们主要有以下体会:

第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坚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围绕富民兴黔的目标,在不断深化对省情认识的基础上,适时完善发展思路,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扎实工作,团结拼搏,努力做到抓住机遇而不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因循守旧。

第二,坚持把发展作为富民兴黔的第一要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始终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财政政策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机遇,把所有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加快发展上,坚持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把扩大投资规模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把结构调整作为加快发展的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加快发展的动力,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看准了的事情就抓住不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第三,坚持从贵州实际出发,集中力量解决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确立了“五年打好基础,十年重点突破,十五年初见成效”的总体思路,紧紧抓住交通、电力、生态、“普九”等战略重点,在打好基础中加快发展,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和实事。

第四,坚持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把发展的难点作为改革的重点,积极推进体制创新,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注意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之间的关系,高度重视解决弱势群体生活困难,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好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五,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不断增进团结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始终坚持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和惩治腐败。以共同理想和目标凝聚全省上下的智慧和力量,自觉维护各级领导班子的团结和全省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实践证明,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团结就能不断开创富民兴黔的新局面。

以上五条,是我们在过去五年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长期坚持。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和中央各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结果;是全省上下抢抓机遇,开拓进取,苦干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驻黔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落后位置;农业基础脆弱,农村贫困面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镇化水平低;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对外开放程度低;科技教育发展滞后;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增长过快;城镇待业人员增多,就业压力大;有的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此外,政府职能和政府工作方式、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转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仍需进一步提高;消极腐败现象在某些方面还比较突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既有客观原因,但更主要的是由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差距造成的。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关于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继续打好基础,力争在战略重点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的重要时期。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稳定脱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抢抓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机遇,积极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大力实施科教兴黔战略、开放带动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在优势产业发展、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千方百计保持经济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发展势头。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城镇化步伐,力争在经济、科技的一些重要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切实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进一步开创富民兴黔的新局面。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今后五年要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确保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为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2020年比2010年再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稳定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二分之一以上的农户实现小康,城镇居民总体过上比较宽裕的小康生活;力争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的各项主要指标,实现“十一五”计划良好开局。围绕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工作中去,突出抓好以下五个重点:

(一)加大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力争在事关全局的战略重点上实现新的突破。一是基本改变交通落后面貌。在形成并完善“一横一纵四联线”公路主骨架的基础上,加快向“二横二纵”迈进;基本完善省内公路路网结构,全面完成县际公路改造,加快经济路建设,进一步提高公路技术等级和通达深度。以东向和南下出省铁路建设为重点,完善铁路路网结构。努力把龙洞堡机场建成国际机场,初步形成省内民用航空网络。完成西南水运出海通道中线起步工程贵州段和赤水河航运建设,提高水运出省通航能力。二是初步建成“西电东送”重要基地。以实施电力体制改革为契机,建立有利于我省电力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加快推进内外结合、煤电联营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建成和开工建设一批电源点和输电通道,尽快建成一批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基本形成大煤保大电的格局,力争装机容量达到1600万千瓦,向广东送电规模进一步扩大。三是初步形成“两江”上游生态屏障框架。加快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基本完成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扩大封山育林,加强植树造林和天然林保护,确保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完善林业生态建设政策,配套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培植后续产业,形成“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有效治理模式。四是解决工程性缺水迈出重要步伐。以农业灌溉、人畜饮水、城镇供水和防洪为重点,加快黔中水利枢纽等一批骨干工程建设,全面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基本解决城镇缺水问题。改革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管理体制,加快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五是基本实现“两基”攻坚目标。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的按时足额和统一发放,确保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确保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经费,力争全省基本实现“普九”,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已“普九”地区的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扩大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规模,在市(州、地)政府(行署)所在地城市和有条件的县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加快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一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大资金投入,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以水利灌溉和中低产田土改造为重点的基本农田建设,确保农民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0.45亩。进一步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核心,在切实抓好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中药材和特色经济作物,逐步推进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以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突出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稳定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全面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质量安全体系和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

二是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形成促进结构调整的新机制,大力推进全省工业化进程。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以实现规模效益为重点,巩固壮大“两烟一酒”,加快发展特色食品和民族制药等新兴产业。发挥资源组合优势,推进煤电、铝电、磷电联营,提高资源加工深度,延长产业链,逐步把我省建设成为铝和磷化工业强省。振兴机械装备制造业,加快优势企业技术改造。通过建立创新知识经济平台和区域创新体系,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三个重点领域构建拥有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依托三大军工基地,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步伐,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争五年左右使我省信息化程度达到全国中等水平。高度重视资源的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旅游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龙头,加强统筹规划,理顺管理体制,加快景区开发,改善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突出重点,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力争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

四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坚持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大战略,逐步把县域经济发展转到农村经济与城镇经济并重的轨道上来。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100个小城镇为重点、以改善城镇基础设施为着力点、以强化城镇管理为手段,全面提高小城镇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城镇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经营市场化,基本完善县城供排水以及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力争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0%以上。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积极推广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市场融资的城市建设模式。抓住国家支持建设“南贵昆经济区”的机遇,支持贵阳等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围绕交通大通道和重大项目建设,加快规划和发展配套产业;建设好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逐步形成各具特色、各展所长的经济区和产业带。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在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制创新和对内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一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着力提高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支持和帮助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发展。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取消所有制界限,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行公平待遇,平等竞争;依法保护私有财产权,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使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明显提高。

二是继续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逐步建立责任、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除极少数必须由国有经济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基本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选择优势行业和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国有经济不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采取产权出售、股权转让等形式,拓宽国有经济退出通道,加快退出步伐,基本完成现有资源枯竭矿山和重点行业扭亏无望企业的关闭破产工作。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

三是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政府调控机制。按照建立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目标,加快发展资本、产权、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深化财政、税收、金融、价格、投融资等体制改革,推进政企、政事、政社分开,切实解决政府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进一步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增强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调控能力。

四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建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制度,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五是继续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进一步扩大开放。坚持把改善投资软环境作为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关键环节,进一步优化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和服务环境。加快形成比较完善的投资软环境评价和监督机制,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和国际惯例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和行政服务体系。继续以东部沿海地区为重点,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抓住我国将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机遇,着力扩大与东南亚各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采取新的招商引资方式,加大力度引进跨国集团和大公司,利用外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扩大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大力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推进出口市场、出口主体、出口方式多元化;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劳务输出。力争使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大幅度提高。

(四)加快稳定脱贫奔小康步伐,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力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继续抓好麻山、瑶山地区的扶贫开发,重点推进雷公山、月亮山等极贫地区的扶贫攻坚,高度重视乌蒙山、武陵山等地区的脱贫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扶持贫困地区种养业和优势产业发展,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继续做好深圳、宁波、青岛、大连等四城市对口帮扶和社会定点扶贫工作。逐步解决返贫问题,巩固脱贫成果。一手抓扶贫,一手抓促强,不断完善建设经济强县的有关政策措施,启动实施第二轮经济强县建设工作,支持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进一步加快发展,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通过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积极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社区就业服务中心建设,健全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培训、指导和援助等服务体系。坚持减员增效和促进再就业相结合、职工下岗分流和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和辅业转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引导转变择业观念,完善市场就业机制,逐步形成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格局。

(五)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贯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和社会风尚。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移风易俗,加大殡葬改革力度。

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和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以推进科技创新和实现产业化为目标,实施一批技术创新工程,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学科技园和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建设。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认真做好科普工作。实施人才资源开发计划,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和专门人才,重点引进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稳定留住和用好现有人才,大力开发乡土人才。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使用、管理和激励机制。

积极发展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组建贵州出版集团、报业集团和广电集团;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服务中心;积极拓展农村文化市场;进一步做好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抢救、保护和利用工作。建立健全卫生服务、预防保健、执法监督体系,完善农村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服务网络,逐步解决农村就医难和因病返贫问题,全面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继续抓好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建立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基本形成“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新机制,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积极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确保计划生育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在确保达到环保要求的前提下,加快把清镇训练基地和红枫湖水上训练基地建设成为亚高原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升竞技运动水平,积极发展体育产业。

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充分发挥专家学者、政府参事和研究咨询机构的作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完善政府决策机制,努力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深化政府机构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行政务、村务和厂务公开。全面落实依法治省的各项措施,切实增强政府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加强政府立法工作,规范执法行为,加大普法工作力度,提高全民法律素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防范和惩治邪教组织的犯罪活动,坚决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切实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繁荣。进一步加强全民国防教育,逐步完善国防动员体制,支持军队、武警部队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做好人防工作,深入开展“双拥”活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联系。认真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高度重视老龄工作,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继续做好侨务、对台等方面的工作。

三、关于2003年政府工作的目标和重点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努力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地方财政收入增长9%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4%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以内。围绕实现上述目标,要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启动消费和出口需求。今年投资工作要抓好五个重点:一是切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投资。根据中央国债投入的重点,在县际公路和经济路、水利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生态环境建设、企业技术改造、科技教育、扩大城镇就业等方面,抓紧准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把前期工作做深做细,争取中央对我省的国债资金投入有较大幅度增长。加大对“西电东送”、电煤基地、水利工程、结构调整等方面省级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的投入,切实抓好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的回收使用,积极探索前期工作市场化的路子。省级财政安排的贴息和补助资金原则上保持去年的规模,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根据实际需要和使用情况对资金投向进行适当调整,保证贴息资金用得出、用得好。

二是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启动社会投资。重点加快市政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开征污水、垃圾处理费,合理提高城镇供水价格,吸引各方面资金投入公益性设施建设;通过参股、控股、煤电联营等方式,积极吸引省外资金参与我省电源点和电煤基地建设。鼓励企业通过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工具,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三是加强重点项目管理,切实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效投资。坚决制止盲目引进和重复建设规模小、污染大、技术水平低、浪费资源的项目;坚决依法关闭“五小”企业,不准以任何理由恢复已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切实提高配套资金到位率,认真研究解决财政困难县配套资金难以落实的问题。以交通建设为重点,改变投、建、管、用四位一体的管理方式,建立责任明确、分工合理、管理高效的管理体制。优化工程设计,加强工程管理,切实提高工程质量。

四是切实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交通建设方面,要加快遵崇、清镇、三凯等高速公路建设,开工建设玉屏至三穗等高速公路;加快县际油路及经济公路建设;做好贵遵公路二级路段改造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快兴义、黎平机场建设,正式开工建设荔波机场。“西电东送”方面,要加快第一批电源点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构皮滩电站、盘南电厂、纳雍二厂、鸭溪电厂等项目,加快思林、光照电站和黔西、大方、发耳等电厂的前期工作,继续做好龙滩、三板溪等电站的移民工作。实施第二期农网改造和县城电网改造工程。生态建设方面,要确保完成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各260万亩。按照“林权是核心、给粮是关键、种苗要先行、干部是保证”的要求,切实落实林草权属、管护责任和钱粮补助,充分调动农民造林积极性。认真抓好种苗的检验检疫工作,在确保种苗安全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种苗基地建设和种苗供应的市场化。认真总结和推广关岭自治县组织民兵预备役官兵参加退耕还林等好的经验,提高退耕还林的效率和质量。继续抓好珠防、珠治、长防、长治和天保工程,扩大封山育林面积。继续抓好农村沼气池建设,大力推广节柴省煤灶。水利建设方面,要继续做好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在建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开工建设道塘水库等骨干水利工程、节水示范项目和病险水库治理工程,继续实施“渴望工程”、“三小”水利工程和灌区改造工程。

五是办好“10件实事”。(1)确保第一批电源点项目建成投产装机200万千瓦以上;新开工建设构皮滩水电站等后续电源点项目和响水、中岭等骨干煤矿。(2)继续实施5000公里公路改造工程,其中开工建设3000公里县际油路;开工建设镇宁至胜境关高速公路,建成水黄、关兴高等级公路,开通安顺黄果树机场客货运输业务,力争开工建设黔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3)解决25万户、112.5万人的饮水困难。(4)开工建设7个市(州、地)政府(行署)所在地城市供水配套管网工程。(5)完成50%的县城城区电网改造。(6)建设农村沼气池10万口。(7)改造和建设广播电视卫星收转站5000个。(8)新建、改造和扩建农村中小学265所。(9)改建200个乡镇计生服务站和新建5000个村计生服务室,开工建设省及24个地、县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新建经济适用住房80万平方米。

围绕扩大消费需求,积极落实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提高社会消费能力。今年国家将增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及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要确保调资政策按时兑现。为扩大消费营造良好的环境,适当扩大廉租房建设规模,解决城市贫困居民住房困难;整顿和规范教育、医药、住房等方面的不合理收费;进一步扩大消费信贷,鼓励租赁消费等新的消费方式,促进居民扩大住房、汽车、旅游、教育、信息等方面的消费。

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在巩固扩大传统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的同时,扩大机电产品、特色农产品、中成药等产品出口。全面落实出口退税政策,争取国家加大对我省出口退税的支持力度;切实用好国家西部外经贸发展资金和中小企业市场开发资金,拓宽外贸发展资金筹资渠道;发挥进出口信用担保中心的作用,支持中小企业扩大出口规模。

(二)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把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力争粮食产量恢复到1100万吨以上。继续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调整烤烟生产布局,全面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种植、烘烤技术,确保上中等烟叶比重达到90%以上。以退耕还林为契机,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前提下,把还林与还草、还竹、还药、还果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后续产业,尽快启动实施竹浆生产等林产品加工项目,确保退耕农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围绕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符合生产质量规范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把畜牧养殖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在继续发展生猪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肉牛、肉羊和奶牛;进一步加强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畜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加大天然草场保护和利用力度,加快发展种草养畜;抓好以牛羊为重点的畜禽品种改良;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畜牧养殖和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开拓畜产品市场;切实搞好畜禽疫病防治工作,提高重大疫病预防和应急能力。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扶持力度,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多渠道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投入;积极培育一批有品牌、有实力、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引进一批优势企业到我省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乡镇企业积极从事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运输等经营活动。支持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发展,加快形成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继续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制定无公害农产品质量、产地环境质量、生产技术规范和农业投入品等一批地方标准,选择有条件的市、州、地建立农产品检测中心和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

今年扶贫开发工作要重点落实五项措施:一是把极贫乡和极贫村作为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实行领导干部包乡包村扶贫责任制,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二是依靠科技进步和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种养业,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三是着力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抓好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和电网、沼气、通信、广播电视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极贫乡村,完成3万贫困人口自愿易地移民搬迁。四是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把能够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村级领导班子中去。五是管好用好各类扶贫资金,严格实行项目管理,全面推行报账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各级财政要安排规划编制专项资金,并列入预算,重点搞好以县城为重点的100个小城镇建设规划和20个民族村镇保护建设规划。加强城镇供水、供电以及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实施我省三峡库区上游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项目,加快县级城市垃圾填埋场建设,积极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把小城镇建设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进一步深化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转移。

(三)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发展优势产业方面,一是继续做大做强“两烟一酒”。稳步推进卷烟行业企业重组,加大卷烟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开拓

一、二类烟市场。进一步加大茅台酒扩能技改力度,依托茅台等名优白酒品牌,积极推进白酒行业重组。二是大力发展原材料工业,利用国内大型煤炭企业进入我省的机遇,积极发展煤化工,推进煤炭工业结构调整;通过技术改造,进一步扩大我省铝工业规模,加快发展铝加工业;积极推进磷化工行业内的企业联合与重组,进一步提高企业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强与省外及国(境)外大型矿业企业合作,进一步提高我省黄金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三是配合国家实施重大技术装备专项,积极发展交通建设、电力、环保等方面的关键设备和配套设备。四是坚持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有色、冶金、化工、电子等行业抓好一批重点技改项目,积极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入企业技术改造。五是运用经济手段推进结构调整,特别是要切实做好电价调整的相关工作,尽快出台引导高能耗企业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处理好鼓励优势产业发展与淘汰和限制落后生产能力的关系。

在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要大力发展民族药业和特色食品业,加快民族药业的现代化步伐,支持制药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增强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围绕已经启动的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完善相关扶持政策,搞好服务和协调,推动其加快发展。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推动电子政务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数字贵州”建设,抓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项目”的实施。

(四)进一步加快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发展。以全省旅游总体规划为依据,抓紧做好各市、州、地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或修编工作,制定各重点旅游县和景区详规。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在进一步完善现有景区景点的基础上,逐步开发一批具备条件的新景区景点和旅游线路,特别要结合支线机场的规划和建设,开发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加强对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着力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加大旅游公路建设力度,规范发展民居旅馆和旅游客运,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以贵黄、贵遵、贵新三条高等级公路和旅游示范县为重点,加大对通往重点旅游区公路沿线和旅游城镇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各方面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切实提高旅游服务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力争旅游总收入保持30%左右的增长速度。

努力为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在资金、税费征收、土地使用、银行信贷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加快建立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协调服务机制;按照政府引导、社会投入的原则,集中力量建设和改善发展服务业必需的基础设施。以扩大就业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加快社区服务、餐饮、商贸流通等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发展;围绕扩大内需和服务性消费,大力发展教育、文化、房地产以及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等需求潜力大的服务业;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积极发展中介服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

(五)深化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的各项改革,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抓好30户公司制企业的规范改制;认真做好上市公司规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工作,力争在优化股权结构、健全董事会运行规则、推进高级管理人员市场化配置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要在完成20户重点企业试点的基础上,在全省国有大中型企业全面推开。安排省级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资金;按照“进度服从稳定”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赫章铅锌矿、杉树林铅锌矿、老鹰山煤矿、贵阳制药厂以及国家已批准的军工企业的关闭破产工作。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继续清理有关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地方行政法规和政策规定;继续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担保机构风险控制和补偿机制;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稳步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把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在市场准入、技术改造、信用担保、上市融资等方面实行非公有制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待遇。鼓励和引导外资和民营资本通过参股、控股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组和改造,提高国有经济整体素质。

认真抓好农村各项改革。完善农村税费改革配套政策,做好财政转移支付的规范分配工作,严禁截留、挪用,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努力做到“三个确保”。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加快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健全和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确保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顺利推进。

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按照国家部署,支持金融部门深化改革,稳步发展城市商业银行,规范发展城市信用社,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明确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的功能,把农村信用社办成地方政府领导、人民银行监管的农村金融组织。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打击逃废债务行为。

切实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用改革的办法规范政府管理行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抓紧解决部分部门职能交叉的问题。在巩固政府机构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逐步试行人员聘任制度,完成省直事业单位改革方案的拟定工作。

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继续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不法行为,切实抓好“食品放心工程”和“药品放心工程”;大力开展集贸市场、加油站、旅游市场、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等专项整治;坚持标本兼治,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加强相关法制建设,严格执法。与此同时,要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以煤矿、交通和消防为重点,加强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切实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六)大力优化投资软环境,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对各地出台的与国家现行法律和政策相违背的“土政策”和对外承诺进行全面清理,切实树立政府的诚信形象。抓紧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等级评级管理办法和信用不良行为警示惩戒制度,增强全社会信用观念。完善投资服务体系,加快各类中介组织发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实行损害投资软环境责任追究制。继续搞好全省投资环境评价考核工作,健全和完善“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公开考核结果。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国家引导和鼓励外资投向西部的政策,拓宽对外开放领域;积极探索采用风险投资、重组并购等方式吸引外资,不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推行定向招商和定点招商,切实提高招商引资工作实效。

深入研究加入世贸组织对我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充分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和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加强对相关产业和产品的合理保护;加快建立应对世贸组织事务的信息服务网络和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充分发挥贵州省世贸组织研究咨询服务中心的作用,积极为企业提供有关政策、信息咨询和法律服务。

(七)认真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把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作为目标考核内容。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开拓社区就业、促进劳务输出、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等措施,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全面落实小额信贷担保、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等促进再就业的优惠政策,切实搞好再就业服务,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力度,加快各级劳动力市场建设,上半年完成对全省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再就业优惠证》的工作。高度重视和加强对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和服务。

继续巩固“两个确保”100%的成果,进一步做好“两个确保”与“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对协议期满暂时无法解除劳动关系的下岗职工,继续运用现有各类筹资渠道保障其基本生活。按照国家规定,扩大“低保”覆盖范围。省级财政“低保”资金在去年预算安排2000万元的基础上翻一番,各级财政也要进一步加大对“低保”的投入,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做到应保尽保。规范“低保”的申请、审批、发放和监督工作,切实防止不正之风。继续深化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加快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工作,建立和完善对低收入者的救助制度,对城镇中生活困难较大的家庭,在就医、子女入学和住房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和特殊照顾;认真做好受灾地区和灾民的生产自救、农业税减免及救济等方面的工作;高度重视拖欠民工劳务报酬等突出问题。

(八)继续实施科教兴黔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快发展以“两基”攻坚为重点的教育事业。新增13个县实现“普九”,切实巩固“普九”成果,降低中小学学生辍学率。继续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国家第二期义教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认真抓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力争普通高中扩招20%左右。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力争使贵州大学进入“211工程”。完成全省普通高校后勤服务规范分离,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加快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围绕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加快推进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建立现代中药研究开发平台。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建好省级重点试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继续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进一步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已转制的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积极引进一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

认真做好农村和城市社区公共卫生工作,加大对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切实做好农村妇幼保健工作。深化农村卫生医疗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开展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加大对农村贫困家庭的医疗救助力度。打破部门和所有制界限,统筹规划、合理配置、综合利用农村卫生资源,健全和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严格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综合治理责任制,力争计划生育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加强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大力推进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发展。

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进一步加大禁毒工作力度。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提高政法干部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确保公正执法。继续实施“金盾”工程,切实改善基层政法系统工作条件,为政法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九)继续加强财源建设,认真做好增收节支工作。继续实施和完善扶持经济强县建设、促进财政收入上台阶等加强财源建设的政策措施,在巩固现有财源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新的财源。严格依法治税,切实加强对重点税源的监控和征收,认真清理漏征漏管户,大力清缴欠税,强化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管,严厉打击“偷、逃、骗、抗”税等行为。加快“金关”、“金税”、“金财”工程建设,提高税收征管水平。清理税收优惠政策,凡到期的一律恢复征税,纠正和废止部门、地方违反税法规定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各地不得擅自出台新的优惠和变相优惠政策。

严格控制财政支出。严禁建设各种华而不实、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对这些项目不得安排资金,不得提供用地;坚决控制和压缩会议费、招待费和出国考察培训经费等一般性支出,严禁公费旅游。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在确保基本工资发放和社会保障支出以及各种法定支出需要的基础上,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科技教育、技术改造、环保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进一步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扩大编制和细化部门预算范围;选择部分省级部门进行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试点,逐步完善地县改革试点;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扩大采购范围,规范采购行为,提高采购资金节约率。加强对财政性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加快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一要依法行政,强化管理。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等四个环节为重点,全面落实依法行政的各项措施,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在具备条件的城市积极稳妥地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解决多层执法和多头执法的问题。坚持“凡进必考”,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公务员素质,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二要从严治政,廉洁从政。继续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大案要案、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三项工作。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的力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招投标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全面推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标拍卖挂牌制度,积极推进产权交易进入市场。三要求真务实,转变作风。严格执行中央“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规定和国务院的“约法三章”,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抓住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明确责任,加大力度,狠抓落实。四要改进方式,提高效率。建立快速的信息报告反馈制度,对各项重要工作特别是重点项目建设进行“全流程”管理,对工作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进一步完善协调会议和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切实解决配合不够、互相推诿扯皮的问题。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是我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认真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在中共贵州省委的领导下,凝聚全省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奋发图强,扎实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推进富民兴黔的宏伟事业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

(2003年1月12日在贵州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省长石秀诗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宝贵意见。

一、关于过去五年的政府工作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中国共产党贵州省委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和帮助下,认真履行全省各族人民赋予的职责,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增长,改革开放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展顺利,扶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经济社会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一)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九五”计划顺利完成,“十五”计划开局良好。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793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180亿元,年均增长8.7%,高于同期全国和西部地区平均水平,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快、效益好、最稳定的时期。1999年提前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财政总收入从1997年的106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203亿元,年均增长13.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从57.9亿元增加到114亿元,年均增长14.5%;财政支出从113.8亿元增加到314.7亿元,年均增长22.6%,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增幅之大都是历史上少有的。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07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5倍以上,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50%以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2002年底分别达到1553亿元和1404亿元,比1997年底增长1.2倍和84.3%;金融产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三次产业排序在1999年实现了“二一三”向“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实现了农村人口粮食基本自给的历史性跨越,粮食、烤烟、油菜等主要农产品向优质化方向推进,2002年畜牧养殖业占整个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8.3%,比1997年提高近4个百分点,乡镇企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良好;农民非农收入大幅度增加,五年累计劳务输出482万人次,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21%。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1%;电力工业累计完成发电量2067亿度,比前五年增长91.4%,对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带动作用;“两烟一酒”结构调整取得进展,烟草行业整体实现扭亏为盈,茅台酒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经营效益不断提高;以铝、磷化工为重点的优势产业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特色食品和制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在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等领域,实施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技术改造力度进一步加大,累计完成技改投资461亿元,比前五年增长近1.4倍,年均增长17.2%。在投资的拉动下,建筑业保持高速增长。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0.6%,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旅游业总收入增长2倍以上,房地产、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服务性消费的供给能力明显增强。积极扶持经济强县建设,区域经济日趋活跃。(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五年来,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之大、项目之多、效果之明显是前所未有的。交通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公路和内河航运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88亿元,比前五年增长5倍。贵新、凯麻、贵毕、玉铜等高速或高等级公路相继建成通车,水黄、关兴、遵崇、清(镇)镇(宁)等高速或高等级公路开工建设,“一横一纵四联线”高等级公路主骨架加快形成,西南公路出海通道贵州段全线贯通;完成了1.5万公里公路改造,公路技术等级和通达深度明显提高,高级、次高级公路里程由4474公里增加到1万多公里,新增公路通车里程5659公里,基本实现了县县通油路,全面实现了乡乡通公路,75%的行政村通机动车。完成了乌江航运建设工程,实施了西南水运出海通道中线起步工程贵州段和赤水河航运建设等项目,内河航运条件得到改善。株六复线、内昆铁路和水柏铁路建成通车,完成了盘西铁路电气化改造和六盘水铁路枢纽等重点项目,渝怀铁路贵州段开工建设,黔桂铁路扩能改造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铜仁大兴机场建成通航,启用安顺黄果树机场和兴义、黎平机场建设进展顺利。实施“西电东送”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电力行业累计完成建设投资338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9倍,新增装机容量292.1万千瓦。第一批“四水四火”电源点项目全部开工,在建装机容量超过前五十年的总和;第二批后续电源点项目中,构皮滩水电站已获国家批准立项,其余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建成省内超高压骨干电网,“黔电送粤”输电通道建设进展顺利。电煤基地建设步伐加快。2002年完成了向广东送电100万千瓦的任务。生态和水利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实施了一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完成退耕还林260万亩、人工造林1502万亩、封山育林178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0万亩,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水

利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建成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开工建设王二河水库、玉舍供水工程、遵义灌区一期工程等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完成了一批病险水库治理和县城防洪工程项目。城镇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加大了城镇供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02年城镇供水普及率达到85.8%,比1997年提高15.8个百分点;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24.1万吨,污水处理率比1997年提高13%;完成城镇道路建设和改造500公里;城镇绿化率达到16.8%。城镇化水平达到25%,比1997年提高7个百分点;区域中心城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市功能不断完善。通信设施建设快速发展。通信行业累计完成投资170多亿元,通信光缆长度达到5.2万公里,比1997年增长了2.8倍;电话用户总数达到527.6万户,增长了7.3倍,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4.03部;互联网用户迅速增长。(三)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的各项改革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积极进展,共完成68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改造,部分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已有13户企业成功上市,共募集资金70多亿元;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管理水平得到提高。通过采取债转股、兼并破产、技改贴息等政策措施,基本实现了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改革脱困三年目标,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五年降低了7.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净利润从1997年的0.7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8.5亿元。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迈出新的步伐。非公有制经济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从1997年的22.5%提高到2002年的29.6%。市场体系建设迈出新的步伐,市场配置资源的领域不断扩大。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决定,市场调节价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分别达到94%、86.8%和88%。市场网络逐步完善,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和中介组织加快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开始兴起。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转变政府职能步伐加快,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得到增强。完成了全省政府机构改革,省政府机构由58个精简为44个,行政编制精简了48%。清理并废除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省和部分市、州、地组建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促进了政企分开。以建立公共财政为目标,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融改革稳步推进,金融组织机构逐步完善;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市场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教育、科技、卫生、住房、粮食流通以及旅游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力度加大。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以东西合作为契机,以跨区域资产重组为重点,在电子、化工、煤炭等行业引进了一批省外优强企业,盘活了大量存量资产,五年累计引进省外资金137.5亿元,比前五年增长近2倍;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在电子、商贸领域实现了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的突破;在环保、生态、卫生、教育、农业、扶贫等领域,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7.3亿美元,比前五年增长1倍以上。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31.7亿美元,比前五年增长9.3%。(四)扶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如期完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启动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五年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01.5亿元,48个国定贫困县整体越过温饱线,农村贫困人口从1997年的789万人减少到2002年的300万人左右,基本解决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在已稳定解决温饱的农村,建成了一批小康村镇,三分之一以上农户生活水平达到小康。全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民人均政策内减负率达到44%。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299元增加到1490元,年均实际增长4.1%。努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累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万亩,解决了550万人的饮水困难;建成农村沼气池23万口;第一期农网改造全面完成,行政村通电率达到96%,入户率达到90%;建成1.4万座广播电视收转站,行政村通电话率达到42%,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通过调资和实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措施,提高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和离退休人员收入水平;通过实行“以奖代补”、“两保一挂”以及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等政策,基本保证了财政困难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发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442元增加到5930元,年均实际增长6%。(五)积极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两个确保”和“低保”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五年累计促进城镇就业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市场就业机制开始形成。以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两个确保”实现100%,“三条保障线”各项政策全面落实。1999年到2002年,累计投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3亿元以上,覆盖人口34.1万人,基本做到“应保尽保”。认真做好救灾救济工作,建立了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提高了紧急救助能力。(六)大力实施科教兴黔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明显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五年累计投入预算内教育经费183.1亿元,比前五年增长近1.3倍。“两基”攻坚全面展开,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工程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累计新建农村中小学2547所,改造815所学校危房。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基本确立。全面普及初等义务教育,42个县(市、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普九”人口覆盖率从1997年的13.6%提高到2002年的47.7%。青壮年人口中的非文盲率达到94.1%,比1997年提高了4.6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继续加强,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左右提高到9%左右。2002年,博士学位授予点实现了零的突破,硕士研究生在校学生总数比1997年增长了3倍以上。全省符合条件的普通高校全部与商业银行开

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三个重点领域构建拥有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依托三大军工基地,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步伐,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争五年左右使我省信息化程度达到全国中等水平。高度重视资源的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旅游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龙头,加强统筹规划,理顺管理体制,加快景区开发,改善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突出重点,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力争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四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坚持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大战略,逐步把县域经济发展转到农村经济与城镇经济并重的轨道上来。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100个小城镇为重点、以改善城镇基础设施为着力点、以强化城镇管理为手段,全面提高小城镇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城镇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经营市场化,基本完善县城供排水以及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力争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0%以上。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积极推广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市场融资的城市建设模式。抓住国家支持建设“南贵昆经济区”的机遇,支持贵阳等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围绕交通大通道和重大项目建设,加快规划和发展配套产业;建设好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逐步形成各具特色、各展所长的经济区和产业带。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在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三)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制创新和对内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一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着力提高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支持和帮助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发展。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取消所有制界限,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行公平待遇,平等竞争;依法保护私有财产权,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使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明显提高。二是继续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逐步建立责任、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除极少数必须由国有经济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基本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选择优势行业和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国有经济不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采取产权出售、股权转让等形式,拓宽国有经济退出通道,加快退出步伐,基本完成现有资源枯竭矿山和重点行业扭亏无望企业的关闭破产工作。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三是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政府调控机制。按照建立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目标,加快发展资本、产权、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深化财政、税收、金融、价格、投融资等体制改革,推进政企、政事、政社分开,切实解决政府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进一步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增强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调控能力。四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建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制度,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是继续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进一步扩大开放。坚持把改善投资软环境作为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关键环节,进一步优化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和服务环境。加快形成比较完善的投资软环境评价和监督机制,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和国际惯例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和行政服务体系。继续以东部沿海地区为重点,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抓住我国将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机遇,着力扩大与东南亚各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采取新的招商引资方式,加大力度引进跨国集团和大公司,利用外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扩大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大力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推进出口市场、出口主体、出口方式多元化;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劳务输出。力争使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大幅度提高。(四)加快稳定脱贫奔小康步伐,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力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继续抓好麻山、瑶山地区的扶贫开发,重点推进雷公山、月亮山等极贫地区的扶贫攻坚,高度重视乌蒙山、武陵山等地区的脱贫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扶持贫困地区种养业和优势产业发展,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继续做好深圳、宁波、青岛、大连等四城市对口帮扶和社会定点扶贫工作。逐步解决返贫问题,巩固脱贫成果。一手抓扶贫,一手抓促强,不断完善建设经济强县的有关政策措施,启动实施第二轮经济强县建设工作,支持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进一步加快发展,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通过加快

化工程设计,加强工程管理,切实提高工程质量。四是切实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交通建设方面,要加快遵崇、清镇、三凯等高速公路建设,开工建设玉屏至三穗等高速公路;加快县际油路及经济公路建设;做好贵遵公路二级路段改造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快兴义、黎平机场建设,正式开工建设荔波机场。“西电东送”方面,要加快第一批电源点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构皮滩电站、盘南电厂、纳雍二厂、鸭溪电厂等项目,加快思林、光照电站和黔西、大方、发耳等电厂的前期工作,继续做好龙滩、三板溪等电站的移民工作。实施第二期农网改造和县城电网改造工程。生态建设方面,要确保完成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各260万亩。按照“林权是核心、给粮是关键、种苗要先行、干部是保证”的要求,切实落实林草权属、管护责任和钱粮补助,充分调动农民造林积极性。认真抓好种苗的检验检疫工作,在确保种苗安全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种苗基地建设和种苗供应的市场化。认真总结和推广关岭自治县组织民兵预备役官兵参加退耕还林等好的经验,提高退耕还林的效率和质量。继续抓好珠防、珠治、长防、长治和天保工程,扩大封山育林面积。继续抓好农村沼气池建设,大力推广节柴省煤灶。水利建设方面,要继续做好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在建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开工建设道塘水库等骨干水利工程、节水示范项目和病险水库治理工程,继续实施“渴望工程”、“三小”水利工程和灌区改造工程。五是办好“10件实事”。(1)确保第一批电源点项目建成投产装机200万千瓦以上;新开工建设构皮滩水电站等后续电源点项目和响水、中岭等骨干煤矿。(2)继续实施5000公里公路改造工程,其中开工建设3000公里县际油路;开工建设镇宁至胜境关高速公路,建成水黄、关兴高等级公路,开通安顺黄果树机场客货运输业务,力争开工建设黔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3)解决25万户、112.5万人的饮水困难。(4)开工建设7个市(州、地)政府(行署)所在地城市供水配套管网工程。(5)完成50%的县城城区电网改造。(6)建设农村沼气池10万口。(7)改造和建设广播电视卫星收转站5000个。(8)新建、改造和扩建农村中小学265所。(9)改建200个乡镇计生服务站和新建5000个村计生服务室,开工建设省及24个地、县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新建经济适用住房80万平方米。围绕扩大消费需求,积极落实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提高社会消费能力。今年国家将增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及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要确保调资政策按时兑现。为扩大消费营造良好的环境,适当扩大廉租房建设规模,解决城市贫困居民住房困难;整顿和规范教育、医药、住房等方面的不合理收费;进一步扩大消费信贷,鼓励租赁消费等新的消费方式,促进居民扩大住房、汽车、旅游、教育、信息等方面的消费。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在巩固扩大传统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的同时,扩大机电产品、特色农产品、中成药等产品出口。全面落实出口退税政策,争取国家加大对我省出口退税的支持力度;切实用好国家西部外经贸发展资金和中小企业市场开发资金,拓宽外贸发展资金筹资渠道;发挥进出口信用担保中心的作用,支持中小企业扩大出口规模。(二)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把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力争粮食产量恢复到1100万吨以上。继续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调整烤烟生产布局,全面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种植、烘烤技术,确保上中等烟叶比重达到90%以上。以退耕还林为契机,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前提下,把还林与还草、还竹、还药、还果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后续产业,尽快启动实施竹浆生产等林产品加工项目,确保退耕农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围绕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符合生产质量规范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把畜牧养殖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在继续发展生猪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肉牛、肉羊和奶牛;进一步加强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畜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加大天然草场保护和利用力度,加快发展种草养畜;抓好以牛羊为重点的畜禽品种改良;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畜牧养殖和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开拓畜产品市场;切实搞好畜禽疫病防治工作,提高重大疫病预防和应急能力。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扶持力度,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多渠道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投入;积极培育一批有品牌、有实力、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引进一批优势企业到我省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乡镇企业积极从事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运输等经营活动。支持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发展,加快形成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继续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制定无公害农产品质量、产地环境质量、生产技术规范和农业投入品等一批地方标准,选择有条件的市、州、地建立农产品检测中心和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今年扶贫开发工作要重点落实五项措施:一是把极贫乡和极贫村作为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实行领导干部包乡包村扶贫责任制,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二是依靠科技进步和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种养业,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三是着力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抓好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和电网、沼气、通信、广播电视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极贫乡村,完成3万贫困人口自愿易地移民搬迁。四是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把能够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村级领导班子中去。五是管好用好各类扶贫资金,严格实行项目管理,全面推行报账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各级财政要安排规划编制专项资金,并列入预算,重点搞好以县城为重点的100个小城镇建设规划和20个民族村镇保护建设规划。加强城镇供水、供电以及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篇: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0年政府工作主要任务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抢抓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坚持好字当头、又好又快,坚定不移地改善基础条件,坚定不移地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坚定不移地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化解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根本性难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4%和1.9%。

围绕实现上述主要预期目标,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以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现代交通体系和现代水利体系

加快省会贵阳通往全国七小时快铁交通圈建设,大力推进贵广快速铁路建设,力争开工建设贵阳至昆明、长沙、重庆、成都快速铁路。积极开展毕节经水城至兴义、铜仁至玉屏、织金经水城至攀枝花等城际铁路前期工作。继续强力推进县县通高速公路体系建设,建成贵阳至广州高速公路贵州段,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78公里,新开工建设高速公路925公里。实施国省干线公路改造704公里,实现96%的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95%的建制村通公路。开工建设贵阳机场新航站楼,加快支线机场和内河航运建设。

大力推进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开工建设“滋黔”一期工程剩余两个项目,启动“滋黔”二期工程。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30座。继续抓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完成烟水配套工程140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60万亩,加快农村人口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建设。统筹合理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建设100个以上农村饮水安全地下水开发利用项目,大力推广以管代渠、长距离管道送水。新增解决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优先安排去年人畜饮水受干旱影响最严重地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二)千方百计加快城市化,把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合理有序转移作为从战略上解决贵州发展问题的重要抓手

加快把在城市中有相对固定住所和相对固定工作的本省籍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变为城市居民。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针对性,促进更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依托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及其站场建设加快城市发展,使我省城市更便捷地融入全国经济大循环。深入实施大中城市发展带动战略,高质量编制城市规划,切实增强规划对城市综合交通、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产业布局、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等重大问题的指导作用。以城市路网和污水垃圾处理系统建设为重点,统筹考虑水、电、气、通信、绿化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建设,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档次,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认真落实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安排,通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等措施,切实保障城市发展用地需要。控制房地产单宗用地出让规模,正确处理好房地产用地与公益用地的关系,坚决避免为了片面追求房地产开发供地给政府带来的收益而牺牲公益事业用地。高度重视城市新区开发中的商业设施建设和商业流通业培育,通过商业片区开发使新老城区实现有机联结,并通过商业发展积累财富,形成城市投资、建设、发展的良性循环。以交通条件改善为契机,深入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在加快重点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的同时,依托城市加快游客集散地和旅游目的地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开拓客源市场,扩大旅游消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城市就业容纳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以贵广、贵昆快速铁路为主骨架,加快构筑连接泛珠三角和东盟地区的国际旅游大通道。

把加快城市化作为促进消费的重要举措,通过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城市人口,促进城乡消费群体结构调整,有效扩大消费需求。与此同时,努力增加城乡劳动者劳动报酬,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进一步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继续实施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增加农村居民消费。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增加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用地供应,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着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努力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三)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提高生产力水平

大力推进工业化,一方面要壮大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秉持绿色工业化的理念,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正确把握不同时期我省工业发展的相对优势,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在发展中促调整优化,在调整优化中谋发展,不断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一是把采煤、发电、原材料精深加工作为发展我省重工业的有效路径,大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形成一条从原材料到制成品的完整产业链。按照国家建设大型煤炭基地的要求,加快大矿建设,加大小煤矿整合和技术改造力度。加快电源项目建设,加大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力度,优化电力运行调节,推进大用户直购电试点,大力拓展电力市场。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依托能源工业大力发展煤化工、磷化工和煤电化、煤电铝、煤电磷一体化等优势原材料工业,力争取得更大突破。二是把全力抓好烟酒产业和培育壮大特色食品、民族制药、旅游商品等产业作为发展轻工业的现实路径。支持贵阳卷烟厂易地技改项目尽快达产达效,形成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快茅台镇环境整治和规划建设,扩大茅台酒生产能力,支持其他品牌白酒加快发展。三是把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进工业化的重要路径。依托贵阳、遵义、安顺等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家级研发基地,积极引进外来优强企业,加 1

快发展飞机、汽车、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石油机械、农业机械、电子产品及相关零部件,大力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在新能源、信息网络、新材料、生命科学、空间海洋地球科学等领域选择适合在我省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利用我省电力、劳动力、气候、环境等各种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加工装配。

结合快速铁路系统和高速公路体系建设,搞好工业园区内部交通组织和对外交通联络,提高工业园区物流效率。积极推动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提高园区各项配套设施的使用效率,降低企业生产运行成本,增强园区企业市场竞争力,同时促进污染集中有效处理。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实施一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省重大科技专项,积极创造条件新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加快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项目建设。以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为重点,加快“数字贵州”建设,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要把推进工业化与促进服务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落实鼓励服务业发展的投资、税收、用地和价格政策,大力发展面向生产、面向民生、面向农村的服务业,大力促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四)集中力量推动农业产业化,把调整农业结构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市场导向、农民增收、稳扎稳打、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推进优势产业发展并向优势区域聚集。以扶持养殖大户、养殖大县为突破口,紧紧抓住原产地引种和良种繁育体系、动物防疫体系、饲草饲料体系建设等关键环节,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按市场需求安排生产,提高蔬菜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加快马铃薯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进一步巩固烤烟和油菜生产,加快茶叶、油茶、干果、中药材、辣椒、精品水果、花卉等大宗特色农产品发展。积极培育和引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体系建设,积极支持农村物流业发展,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建立健全省地县乡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认证工作。加大农特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开发保护力度,积极培育和壮大一批名优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继续抓好以县为主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改进补贴发放办法,确保国家各项涉农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抢抓国家完善扶贫战略和政策的机遇,搞好扶贫开发和社会救助两项制度的衔接,构建“大扶贫”格局,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改变传统的扶贫资金安排方式,在落实好农村低保政策的同时,省级扶贫资金增量部分不再平均分配,集中用于培育典型、树立样板,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0万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万人。加强对农民的适用技术培训和转移就业培训,大力推动对外劳务输出。继续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扎实抓好农村沼气池建设工作。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

(五)更加深入扎实做好民生工作,通过系统的制度安排统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把城乡低保作为事关民生改善和长远发展的大事来抓,进一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管理办法,切实做到科学定标、按标施保,应保尽保、动态管理。特别是农村低保要强化县级人民政府主体责任,紧紧抓住收入核查这个最基础、最核心的工作环节,坚持示范引路,摸清真实情况,加快建立科学规范、公正有效、可持续的农村低保制度,坚决制止采取盲目分指标、分钱的办法实施农村低保。搞好农村低保制度与临时救助制度的衔接。切实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深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39万人、550万人、140万人、147万人、160万人。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失业、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稳步推进医疗、生育保险市级统筹试点,不断提高统筹层次。做好参保人员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有序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认真做好被征地农民、水库移民社会保障和农民工养老保险工作。坚持“减、防、抗、救”并重,大力推进灾害管理体系建设,抓好救灾救济。进一步做好拥军优抚安置工作。积极发展社会福利、慈善、老龄、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

坚持不懈地抓好以农村危房改造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从最困难的农户和最危险的农房改起,严把资金使用、安全选址、规划设计、建筑材料、施工质量和竣工验收关,完成2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进一步加大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农房和学校搬迁治理力度。加快廉租住房建设,规范租售并举,新建廉租住房79万套,新增租赁补贴2万户。新增329万套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住房困难家庭住房。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对困难企业实行“五缓四减三补贴”政策,完善和落实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对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努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力争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加强职业病防治。

强化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力度,深入开展矿山、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实现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降”,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

管,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保障体系。继续做好移民安置工作。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社会文化环境净化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扎实推进“平安贵州”建设,深入开展以“打黑除恶”为龙头的严打整治专项行动,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和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六)坚决打好节能减排和石漠化综合治理攻坚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

从制度安排入手,以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深入实施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电机改造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继续推进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和能源、原材料等重点行业节能,继续加强对年耗能5000吨标煤以上重点监控企业的能耗监管,积极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对不达标的项目限期进行节能整改。继续对限制类和淘汰类高耗能企业实行差别电价政策,探索建立高耗能产品许可证核发与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挂钩审查制度。借助清洁发展机制推进循环经济工业基地项目建设。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大污染防治和减排力度,全面建成县级以上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加快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抓好已建成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管理,确保稳定运行。基本完成燃煤火电厂脱硫设施扩容改造,强化环境监督管理,确保已建成火电厂脱硫设施真正发挥作用。继续加强重点流域、饮用水源保护区和煤矿山、煤化工、磷化工等重点区域的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执行环保标准和生态恢复政策规定。加强城市机动车排气治理、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和化学品环境管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力度。

坚持治水与固土并重,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技术措施并举,继续扎实抓好55个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加大重点流域和区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力度,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0平方公里。继续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完成营造林面积230万亩以上。大力抓好森林防火和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森林火灾受害率和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分别控制在068‰和3‰以内。积极做好赤水丹霞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

坚持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并重,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认真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新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区,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深化地质找矿改革,进一步加强优势和急需矿种的整装勘查,力争在找矿、找水、找地热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快电力、煤炭、化工、冶金等重点行业废物规模化利用和产业化发展。切实落实国家和省鼓励支持资源综合利用的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七)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把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和质量。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抓住国家加快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机遇,发展一大批中等职业学校;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中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免除学费。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加快用地紧张的省属高校向新区集中扩建,扎实推进贵州大学校园扩建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高度重视民族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师德水平。

努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人均补助标准从80元提高到120元,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标准。认真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医药价格监管,切实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费用负担。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对5000名村卫生室医务人员进行中专学历培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积极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施好国家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大力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力度,继续稳定和降低生育水平,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努力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加大对独生子女户、双女户等计生家庭的奖励扶助力度。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新建和改扩建村计生服务室300个。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事业。

努力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积极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县级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的建设改造或设备配置工作,开工建设省博物馆新馆。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农民文化家园工程,新建农家书屋3500个,新建180万座农村广播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开发。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为契机,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有重点地发展竞技体育和民族体育,扎实有序推进第九届全国民运会筹备工作。继续抓好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扎实推进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档案、人防、参事、新闻出版等工作。

(八)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激发内部活力和充分借助外力加快发展摆在突出位置

继续做好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和政策性关闭破产的后续工作,妥善安置职工。鼓励通过市场化改革分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坚持市场原则,支持企业优化重组,进一步培育壮大优强企业,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国有资产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选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带领企业职工干事创业。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以营造良好环境为核心,以企业家培养为根本,依托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坚持不分所有制、不分地域、不分

隶属关系的原则,进一步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采取分类指导的办法,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引导和扶持,切实帮助非公有制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认真落实国家资源性产品价格、税费等各项改革政策。积极配合国家金融改革,加快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全面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监狱布局调整和监狱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基本完成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完善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

与我省交通物流等硬件环境加快改善和大力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相适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紧紧抓住国家制定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政策等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我省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东西部互动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和国家级保税园区、无水港。在继续支持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的同时,加大对农产品、少数民族工艺品、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等出口的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关键设备、核心技术、环保产品和稀缺资源性产品的进口。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推动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外投资建厂、承包工程,积极建设外派劳务基地,加快服务外包业发展。加强口岸规划建设。深化交通、水利、能源、旅游等重点领域的区域合作。认真做好参加上海世博会各项工作。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当前,我省正处在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急剧变化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和全省干部群众盼发展的强烈愿望,对做好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政府工作水平。

第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的科学性。坚持以系统的思维和统筹的办法谋划推动发展,深刻认识基本省情,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把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根本途径,正确处理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协调发展、跨越式发展与渐进式发展、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关系,一手抓适应、一手抓提高,不断提升政府的科学决策水平。进一步健全民主决策制度,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意见,认真接受新闻舆论和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集中各方智慧和力量,促进政府工作科学性不断提高。

第二,全面落实依法治省基本方略,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的规范性。不断强化依法行政意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依靠法治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保障社会公正和谐;依靠法治加强社会管理,加强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工作,保障社会安定有序;依靠法治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工作,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继续做好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大力支持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大力支持国防建设和武装警察部队建设。

第三,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的公平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为最广大人民谋福祉。坚持市场出效率、政府保公平,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在加强和改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切实维护社会公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政府营造环境、全民创造财富,让各类经济主体在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下各展所长、各得其所、共同发展。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党的各项民族政策,深入贯彻“一法两规定”,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从我省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的实际出发,把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大事来抓,促进公共资源配置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不断改善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四,切实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的有效性。强化财政预算刚性,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财政资金使用全过程监管,扎实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考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财政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用在事关民生改善和长远发展的大事实事上。完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确保建设的工程都能长期发挥作用、真正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坚决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半拉子”工程。强化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改进行政机关内部层级监督,切实做到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监察就跟进到哪里,特别是要继续加大对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和涉及民生项目等的审计监督力度,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目标绩效考核,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坚决依法依纪查处不作为和乱作为,提高政府执行力。同时,要切实关心基层干部,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大力推进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各位代表!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全年各项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中共贵州省委的领导下,坚定信心、开拓进取,齐心协力、扎实工作,为全面完成今年各项工作和“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加快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2011年贵州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2011年贵州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十二五”:六大突破促跨越 关键词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改善发展条件上实现重大突破

铁路:新增铁路通车里程3000公里以上,铁路通车总里程突破5000公里。

公路: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4500公里。实施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工程,完善路网结构。 机场:推进民用机场建设,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全省的民用航空运输网络,拓展国际国内航线,增加航班密度。

水利:建成黔中水利枢纽和“滋黔”一期等工程,新建一批重点水利枢纽工程,基本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0.9亩、人均基本口粮田达到0.5亩,解决1299.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关键词二: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在开发培育主导产业上实现重大突破

发展壮大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旅游大省建设,着力发展金融、信息、现代物流、工业设计、软件、服务外包、动漫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到2015年,全省工业增加值比2010年增加1.5倍,产业结构显著优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关键词三:加强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人口素质上实现重大突破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全面实施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巩固提高义务教育、着力突破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整优化高等教育,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迈上新台阶。到2015年全省三分之二的乡镇和街道办事处至少有1所公办幼儿园;到2014年以县为单位基本实现初中毕业生能够继续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扩大职业学校办学规模,构建支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旅游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四:推进城镇化带动战略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实现重大突破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坚持走有特色、集约型、多样化的山区城镇化道路,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实现黔中城市群重点突破,努力建设一批交通枢纽型、旅游景点型、绿色产业型、工矿园区型、商贸集散型、移民安置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市和小城镇,创城乡统筹建设和城镇化发展新局面。

关键词五:实施扶贫脱贫攻坚工程在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实现重大突破

把扶贫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向绝对贫困发起全面“总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大力实施集团化扶贫、项目化扶贫。以产业培育为重点,以扶贫项目为支撑,按照“整体规划、县为单元、整合资源、集中投入、综合开发”的原则,在抓好整村推进的同时,开展整乡整县推进,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进行脱贫攻坚。2015年,按照国家扶贫标准,农村贫困人口数量比2010年减少一半。

关键词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实现重大突破

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引领现代经济、现代产业和社会发展,把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

2011年贵州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2011:开好局起好步开门红 关键词:好中求快、快中保好

1 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中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把握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建设,努力实现加速发展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互促进。

关键词:“四敢精神”

大力弘扬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和“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敢与强的比、敢向高的攀、敢同勇的争、敢跟快的赛,奋发有为,锐意进取。

突出抓好十大民生工程

重点工作:抓投资:拉动经济加速发展

牢固树立抓投资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以投资总量的增长拉动加速发展,以投资增量的扩张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民生项目全面推进,国有投资、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一起扩大,大力推进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投入,着力推动民间投资,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00亿元。

抓“三农”: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保证农产品供应安全。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幅增加“三农”投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抓工业经济: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围绕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继续推进支柱产业和传统产业加快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围绕实现集群发展、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完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力,推进科技创新。在新材料、装备制造、中药现代化等领域凝练实施30个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围绕提高服务业总量、质量和素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抓城镇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以黔中城市群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具有贵州特色的城镇体系。以城镇规划为龙头,促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以城市路网建设为引领,高标准抓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产业为支撑,不断增强城镇经济实力。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增强城镇化发展活力。

抓基础设施:强力突破发展瓶颈

力争完成铁路投资400亿元,公路和水路投资520亿元,水利投资150亿元,电网和通信设施投资200亿元。新增铁路通车里程110公里,在建里程16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000公里。开工建设六盘水、毕节等机场。开工建设和建成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加快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和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为重点的民生水利建设,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0万亩、高标准农田42万亩。

抓改革开放:全面推进招商引资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全方位招商引资,着力改善投资软环境,扩大对外贸易。 抓节能减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突出抓好工业、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发展绿色建筑,推进建筑节能。加强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控制重点污染源,全面建成县城以上垃圾处理工程,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1000平方公里、营造林面积350万亩。

抓社会建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2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干部群众,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统筹层次。逐步提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和最低工资标准。规范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慈善事业。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011年贵州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突出抓好十大民生工程

重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突出抓好“十大民生工程”。

一是扶贫脱贫攻坚工程。完成50个乡、500个村整乡、整村推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万人,培训转移10万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5万人。切实解决部分贫困人口季节性缺粮问题。分类确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一类贫困乡脱贫“摘帽”期限。

二是就业和创业工程。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万人以上,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万人。完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制。

三是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转移培训劳动力15万人以上,实施11所中职学校建设项目,中职招生20万人以上,培养输送15万名技能人才。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

四是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60万人;居民医保缴费参保人数达到283.5万人,各级财政对参保居民的补助不低于人均120元;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50万人、159万人、166万人。基本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等历史遗留问题,建立失地农民和水库移民生活保障制度,将临时救助资金、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和农村五保供养机构建设资金纳入地方各级财政预算并同比有所提高。加强养老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或改造乡镇敬老院180所。

五是“一危三棚”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0万户,新建廉租住房6.95万套,开工建设公共租赁房8156套,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2.8万套,基本解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下的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做好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学校和农房搬迁工作。

六是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工程。新增50个乡镇通油路、555个建制村通公路,新增解决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确保“滋黔”一期工程剩余9个项目竣工并发挥效益。行政村电网完全改造率超过90%。新建农村通信光缆2.6万公里、移动通信基站3200个。

七是农村生活环境改善工程。力争完成100个村庄整治和80个农村清洁工程示范点建设,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5万户。

八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成333个农民文化家园、3654个农家书屋、500个数字农家书屋。实施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维修改造项目25个。建成100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0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00个社区全民健身路径工程、4个县级体育场馆“雪炭工程”。

九是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工程。围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启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达到150元。实施14所县级医院改扩建工程和1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实现村卫生室全覆盖。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和医德医风建设,选派二级医疗卫生机构医生900名对全省50个县的300个乡镇卫生院进行帮扶,对7600名乡村医生进行三年全日制普通中专学历教育。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和职业病、地方病防控。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20元。新建或改扩建500个村级计生服务室。

十是社会管理创新和平安创建工程。毫不松懈地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坚决关闭不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的煤矿,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确保继续实现“双降”。分阶段在全省所有县(市、区)建立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建成3个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2个救助管理站。为791所县镇公办初中、1336所县镇以上公办小学、681所公办幼儿园配备保安人员9880人。加强价格监管,强化价格 3 执法,严肃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控制房价过快上涨,必要时对重要生活必需品实行临时价格干预。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2011年贵州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十一五”数字见证:贵州站到了加快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上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5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财政总收入969.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533.9亿元,年均增长21.6%和24%;固定资产投资3186.3亿元,年均增长2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2.1亿元,年均增长19.2%;2010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363.9亿元和5747.5亿元,是2005年末的2.7倍和2.5倍。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省财政投入支农资金371.6亿元,是“十五”的2.7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经济作物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逐年加大。能源工业成为第一支柱产业,原材料、烟酒、民族制药、特色食品、高新技术等产业不断壮大。旅游、金融、物流、信息等服务业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铁路通车里程1983公里,在建里程1216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07公里,在建里程2556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近15万公里,96.9%的乡镇和29.6%的建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新增内河航运里程241公里;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0.64亩,解决了106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达到40.5%。

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引进省外到位资金2914亿元,是“十五”的5.1倍。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投入财政扶贫资金85.6亿元,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72.4万人。全面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省年平均保障标准达到1186元。城市低保全省月平均保障标准达到231元。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180元和3400元左右,比上年实际增长7%和9%左右,年均分别增长8.3%。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省财政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投入达到252.3亿元,是“十五”的2.9倍。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55%和20%,职业教育在校生54.9万人,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34.5%,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6.3‰。

“十二五”形势要求:敢拼敢闯背水一战主动作为推动跨越 -我省可以紧紧抓住并且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期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 上三个大台阶:

全省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 人民生活水平上一个大台阶 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 信心:贵州有条件加速发展

国家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企业加速扩张,东部产业加快转移,有利于我们争取中央支持、借助外力加快发展;我省资源丰富,基础条件逐步改善,人均生产总值已达到1800美元,正进入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有利于我们激活内生动力,谋求更好更快发展。

形势:没有退路,只能“背水一战”

4 “十二五”时期,各兄弟省、区、市特别是西部省份将呈现新一轮加快发展、竞相发展的逼人态势,我省面临既要“转”、又要“赶”的双重压力、双重任务,既要缩小在“好”的方面存在的差距,更要把“慢”这个主要矛盾解决好。我们已没有退路,只能“背水一战”。

目标: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坚实基础

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和服务业发展水平,统筹区域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切实改善民生,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坚实基础。使“十二五”时期成为我省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成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成为农业基础显著增强、工业实力快速提升、城镇发展加速推进的时期,成为城乡人民生活改善最为显著的时期。

上一篇:花边饺子教学设计下一篇:后备干部提升培训

本站热搜